九年级上册词五首赏析题教师版

九年级上册词五首赏析题教师版
九年级上册词五首赏析题教师版

九年级上册词五首赏析题

望江南(唐·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

悠,肠断白蘋洲。

【主题】表现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与孤独寂寞的内心情感。

[评析]:词写一个女子盼望意中人归来的心情,以“望”字贯串全文。(由盼望到失望最终绝望。)

1.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一句中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请说出理由.

我认为“独”字,是独自之意,写尽了思妇无限的孤独\寂寞之情。

2、简要赏析“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脉脉"、"悠悠"两个叠词,移情于景,表面写水,暗写女子望穿秋水的眼神。“脉脉”形容含情凝视,情意绵绵的样子,运用拟人,赋予夕阳以人的情感,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女子对思念之情。“悠悠”描绘了斜阳余晖欲落未落,含情脉脉,不尽的江水也似乎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向远方流去,形象地表达了女子的思念之情也像江水一样连绵不绝以及她孤独失望之情。(可以再简化)

3、下面对《望江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A、“梳洗罢”才“独倚望江楼”,表明她精心打扮,是为了时刻准备心上人的归来,“女为悦已者容”,一个“独”字,写出了妇女只希望一个人静静等待思念的人归来的心态。

B、“斜晖脉脉水悠悠”表面上是写水,实际上也是喻望穿秋水的眼神——那每天不知疲倦地注目的眼神。

C、这首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

D、温庭筠的这首小词一洗常见的浓艳风格,写得清新淡雅,空灵秀丽,而又朴实自然。后人评价说:“绝不着力,而款款深深,低徘不尽”。

渔家傲(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大意】秋季到来,西北边塞的风景多么奇异,大雁南飞避寒,没有半点恋意。号角连连,马嘶风号,万千层峦叠峰里,云雾弥漫,夕阳西下,天际一片橘黄,孤城紧闭。

斟上一杯浊酒,遥寄远在万里的思乡之情,功名尚

未立,又怎么敢盘算回乡的日期呢。听惯了幽怨的羌笛声,见惯了秋霜满地,远在边塞守边的战士在夜深人静时久久不能睡,辗转反侧,将军和战士们又长了些许白发,热泪满眶。

【主题】本词表达了作者渴望为国建功立业却又功业难成,思念家乡又不想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

1、赏析范仲淹的《渔家傲》并答题。

①词的上片写景,以"异"字统领以下背景:__雁去无留意 ___、__边声连角起 __、__日落即孤城城门紧闭____,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天气寒冷:大雁向衡阳飞去无停留之意;塞下特有的声音:边声、号角声此起彼伏;与中原的繁华场景不同:孤城戒备森严,战事吃紧。)

②词的下片抒情,“将军白发征发泪”一句诗就强烈抒发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将士虽思家但更愿报国之心(或表达了将士们思乡与报国的矛盾心理)

2、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长烟/落日/孤城闭

3、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理解。

句意;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或表达了将士们思乡与报国的矛盾心理)

雄浑沉郁,苍凉悲壮。

4、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景象。

风吼、马嘶,通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

5、“羌管悠悠霜满地”在词中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深夜里传来了悠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这句诗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氛围,烘托出将士们壮志难酬、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大意】我姑且施展一下少年时打猎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随从将士们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那样威猛。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弓矢西北瞄望,奋勇射杀西夏敌军!【主旨】这首词通过太守出猎壮观场面的描写,突出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抒发了作者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建功立业机会的豪情壮志,满含着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1、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并答题。

①本词上片以__记叙_为主,描写了太守出猎的壮

观场面,下片以_抒情_为主,抒发了作者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

②词中体现“苏词”豪放风格的动词有:擎 \ 卷\ 挽 \ 射.

③全词的点睛之笔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用你自己的话,描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

展现的壮观场面。

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从地势平缓的山冈上席卷而过。

变型:简要赏析“卷”字的妙处:“卷”是席卷的意思,在这里是说作者率领随从纵马狂奔,越过小山岗,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出猎的人数之多,行走之快,突出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和抖擞的精神,与上文的“狂”相照应。

3、根据词中最后一句塑造的形象,说说这首词表达的

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企望为国御敌立功,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4、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其

言外之意是什么?

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表达诗人的爱国之情。

5、说说“遣冯唐”“射天狼”两个典故分别表达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词人以魏尚自比,表达出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一样重用自己。希望得到朝廷信任而为国杀敌。

6.写出猎时装束威武和气势之盛的句子是哪句?

装束威武和气势之盛的句子: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7.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抒写自己出猎时的豪情壮志的句子是:亲射虎,看孙郎。

8. “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怀?

表达作者渴望杀敌立功,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武陵春(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

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

动许多愁。

【大意】春风停息,芳华不在,残红飘落化作了尘土。日夕之时,我临镜而坐却已是无心梳妆。眼前风物依然,而人世已变,顿觉万事休矣。正想要诉说悲苦,恍然察觉到双眸尽湿。听说位于金华城外的双溪那里春光依旧

如初。我曾经也打算乘坐着一叶小舟前往观赏。但一想到溪上那叶单薄的小舟却又只得作罢。因为我害怕它,无法承载起这许多的忧愁。

【主题】本诗表现了词人由于国破家亡,文物丧失,亲人逝去而产生的浓重哀愁。

1.表达作者晚年生活的磨难和内心的悲观的句子是哪句?

句子: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作者:李清照2.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历来被后人所称颂,你认为它妙在哪里?

句意;运用比喻, 化抽象为具体,巧妙地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忧愁比作可以承载的具体事物,不但可以随水而流而且可以用船来载,极言(生动形象地表现)诗人愁情沉重。

3、诗人是如何表现自己的愁苦心情的?

(1)①在词中,作者通过两个外在的行为:“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来表达了自己内心浓重的哀愁。哀愁如此之重,使她无心梳妆打扮,重到一提便会泪如雨下。

②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样两句,把不可见的“愁”具体化,形象化,以船都载不动来渲染出忧愁之深重。夸张奇特,语句新异,再现了作者暮春寡居的凄楚心情。

4、“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

过程?

“闻说”“也拟”二句使词人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不过,马上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一句,情绪突转,以舟轻愁重的比喻渲染愁情之深重。

5、词中的一个“倦”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心境?“倦”是倦怠、无心的意思,在这里是说虽然日色已晚,但是作者无心梳洗打扮,从而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深重哀愁。

6、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有什么作用?

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渲染了一种凄婉的气氛,象征着作者的美好生活已经过去,为全词奠定感情基调。

破阵子(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大意】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里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博得天下生前死后的美名。只可惜(现在)已白发丛生!

【主旨】本诗表达了作者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与壮志难酬的愤慨。

1、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可怜”。

2、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3、诗人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念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念的情结从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两个细节可以读出。

4、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5、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6、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主旨的变型题)

通过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7、①词中描写的军中生活情景有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

②表现作者为现实而悲叹、对人生而感叹的句子是可

怜白发生。

8、自选角度,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妙处。

飞驰战场,英勇杀敌,作者通过马快弓疾表现战斗的激烈。这句诗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的惊险激烈,进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的抗敌英雄的形象,从而展现出作者渴望为国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

9.如何理解“可怜白发生”。

一方面表现了上文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过半百,两鬓染白,可能已经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一句由雄壮变成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无奈、愤慨。

10、辛弃疾称自己的词是“赋壮词”,请结合内容谈谈你对“壮词”的理解。

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马挽弓,这种种情境都是极勇敢雄健;从思想感情上表达了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从语言风格上壮丽不纤巧。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赏析题

《诗词五首》赏析题答案 2017.12 《饮酒》中考试题集萃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以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真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2、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的心境。 悠然,闲适,恬淡,自然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见”字表现出悠闲不经意,体现出与自然融为一体,而“望”字是有意的向远处看,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 4、请找出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6、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7、“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8、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见”字表现出悠闲不经意,体现出与自然融为一体,而“望”字是有意的向远处看,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 9、“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所以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10、这首诗在艺术上情、景、理三者浑然交融,就这个特点作简要的分析。 情:恬淡安宁与世无争。 景:菊、山、飞鸟、落日…… 理: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脱世俗。 《春望》 1.杜甫唐代著名的主义诗人。答案:现实主义 2.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的句子是“,”从中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答案:国破山何在,城春草木深 3.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实际上是写。 答案:山河依旧、草木蔓生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写出“荒凉萧条、物是人非”意思的可记分)(杂草丛生,树木苍苍国都沦陷,城池残破) 4.这首诗前四句触景伤怀,写春望之景;后四句忧时伤乱,写春望之情。全诗表 达了的主题。 答案:感时忧国思家悲己。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2分) 答案: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6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忧国思家的情怀。 7.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答案:这两句的意思是“感怀时局,见到花开不禁伤心落泪;怅恨离别,听到鸟鸣不由心惊。作者移情于物的拟人手法,具体写了自己在这个春天里的特殊感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心情。 8.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自选角度赏析。 答案:诗歌的前四句是春望之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很有层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词

宋代: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宋代: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教案 8、巩固练习: 默写会《渔家傲》《望江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感受了温庭笔下思妇的无限惆怅,跟着范仲淹去领略了壮阔的边塞风光,今天,我们将追随苏轼出猎,和辛弃疾感受军旅生活,感悟李清照连船都承载不动的愁怨。

二、诵读课文(步骤同上节课) 二、结合注释理解字面义 三、介绍作者及词作的相关情况 四、自主合作探究(方法同上节课) 1、教师导学: 上节课,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面三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2、《江城子》问题组:

⑴苏词的上片好比是一幅太守出猎图。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当时的壮观景象 ⑵苏轼一贯主张加强防备,保卫边疆,本篇也反映了这种爱国思想。说说词作是如何表现的。 ⑶该词用了哪些典故? 2、《武陵春》问题组: ⑴在《武陵春》中词人是如何表现愁苦之情的? ⑵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3、《破阵子》问题组:

⑴上片和下片各描写了什么内容? ⑵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北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4、诵读赏析: 在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学生饱含深情地诵读这三首词,并谈谈自己更欣赏哪一首词,理由是什么? 5、拓展练习: ⑴搜集古诗词中与酒有关的诗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⑵搜集古诗词中写愁的诗句,比较它们的不同点。 6、小结: 学生谈节本课学到及感悟到了什么? 7、巩固练习: 背诵、力争默写会五首词。 《词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目标3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九上《词五首》学案.doc

九上《词五首》学案 姓名:班级: 学习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婉约派和豪放派的风格特征及代表作家作表作品; 2.培养学生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及情感的能力;通过反复吟咏,培养学生感悟诗歌意蕴的能力:通过探讨研究,培养学生合作、质疑的反思精神, 归纳、综合的能力。 3.感悟作品内涵,领会词作情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爱国情。 学习指导:诗词的鉴赏方法和规律 ⑴、从题目认识对象(2)、从字面读出感觉(3)、从注释破解难点(4)、从作者了 解背景⑸、从原作找到根据⑹、从题干得到启示⑺、从首联找到特点 ⑻、从尾句渗透主旨(9)、从景物把握情感(10)、从意境洞察心胸。 规律:诗、词的内容特点一般以前(景)事后情,或前事后理居多,鉴赏时?要把握住作者具体用了什么样的写法表情达意。 一、预习导学: L《望江南》,选自《》,《望江南》是。作者,是(朝 代)词人,诗词兼工,是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2.李清照(1084—约1151),号,济南(今属山东)人。有《》。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宣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 3.给加点线注音 但()脉脉()白短洲()() 二、理解、赏析: (一)《望江南》 1.木词虽短短27个字,却讲述了一个凄婉动人的故事。试给这个故事理清记叙的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全词的主旨句是:o 3.本词写了女子什么样的情感? (二)《武陵春》 1.有人说,这首词的上阕没有一个“愁”字,却句句在写愁。你同意吗?请作分析。 2 .上片中〃,〃句,.表达了作者对丈夫无限思念的情感。 3.“问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 4.评论认为“只恐双溪辫盆舟,载不动许多愁”是一个“创意出奇"的句子,请说说他奇在何处?(或问:如何理解鉴赏“只恐双溪舟HI舟,载不动许多愁” ?)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 词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一) 武陵春·春晚宋代: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释 ⑴此词在《诗词杂俎本·漱玉词》、《类编草堂诗余》、《汇选历代名贤词府全集》、《文体明辨》、《古今名媛汇诗》、《词的》、《啸余集》、《古今女史》、《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历城县志》、《花镜隽声》、《见山亭古今词选》、《诗余神髓》、《古今图书集成》、《同情词集选》题作“春晚”,《彤管遗编》、《彤管摘奇》、《名媛玑隽》题作“暮春”,《词学筌蹄》题作“春暮”,《词汇》题作“春晓”,《词鹄》调作“武陵春第二体”。赵万里辑《漱玉词》云:“至正本《草堂诗余》前集上如梦令后接引此阕,不注撰人。玩意境颇似李作,姑存之。”

(案明成化本、荆聚本、陈钟秀本、杨金本《草堂诗余》前集卷上,此首俱无撰人,与至正本同),《古今断肠词选》卷二又误以此首为马洪所作。 ⑵“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花已尽”,《词谱》、清万树《词律》作“春已尽”。 ⑶“日晚”,《花草粹编》作“日落”,《词谱》、《词汇》、清万树《词律》作“日晓”。 ⑷“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三国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宋贺铸《雨中花》:“人非物是,半晌鸾肠易断,宝勒空回。” ⑸“泪先”,《彤管遗编》、《彤管摘奇》作“泪珠”,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崇祯历城县志》作“欲泪先流”,误删“语”字。 ⑹“闻说”,清叶申芗辑《天籁轩词选》作“闻道”。“春尚好”,明程明善辑《啸余谱》作“春向好”。“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有东港、南港两水汇于金华城南,故曰“双溪”。《浙江通志》卷十七《山川九》引《名胜志》:“双溪,在(金华)城南,一曰东港,一曰南港。东港源出东阳县大盆山,经义乌西行入县境,又汇慈溪、白溪、玉泉溪、坦溪、赤松溪,经石碕岩下,与南港会。南港源出缙云黄碧山,经永康、义乌入县境,又合松溪、梅溪水,绕屏山西北行,与东港会与城下,故名。”

九年级语文上册《词五首》教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词五首》教 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3、通过反复诵读直至背诵默写,掌握吟读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重点与难点 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通过反复诵读直至背诵默写,掌握吟读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 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新授 一)、1、xx 五首。 要求:勾划字词,记住字音

2、学生齐读词五首。 (二)学习《xx》 1、夯实基础 (1)字词过关 XX ()脉脉()苹()倚() 教学过程 2、读文本 理解这首词的大意。 文章大意: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3、读文学 “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 你认为XX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 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从“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 XX又可能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

新人教九年级语文上册(词五首)

新人教九年级语文上册《词五首》教案教学目标: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教学重、难点:作品的思想内涵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检查预习: 三、朗读 1、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将这五首词浏览通读一遍。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望江南》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 (2)花间派。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 2、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文章大意: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3、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1)教师提问:“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 (投影展示)“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 “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 你认为白频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2)学生讨论。

(3)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总结指正,必要的时候,教师要予以讲解。 (4)答案提示: “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从“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 白频洲又可能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 (5)教师总结: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1、朗读这首词。 2、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 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24课《诗词五首》注释译文与赏析

24课《诗词五首》阅读赏析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 (5)悠然:自得的样子。 (6)见:看见(读jiàn),动词。 (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8)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9)相与还:结伴而归。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赏析 主题:写诗人辞官归隐后悠然自得的心境和生活情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厌倦官场,决心归隐的人生追求。 1、诗人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能做到“而无车马喧” 答:“车马喧”指世俗的纷扰,诗人“心远”,意即精神超凡脱俗,所以虽然身处闹市,也像居住在偏僻安静的地方,表达了诗人鄙弃追名逐利之心的人生态度。 2、“见”字能否换为“望”字,为什么? 答:不能。“见”妙处在于无心,诗人东篱采菊,无意间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作者的闲适恬淡的心境相融合。而“望”则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成天然的意境。 3、这首诗景、情、理融为一体,试分析。 答:诗中展现的采菊东篱、忽见南山、夕照山林,倦鸟知返,绘出了幽美淡远的景和怡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中又蕴含万物各得其所以及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凡脱俗的哲理。

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词五首》中考赏析试题汇编及答案[1]_2教程文件

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词五首》中考赏析试题汇编及答案 [1]_2

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词五首》中考赏析试题汇编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通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13.对上面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上片描写边塞秋色,以一“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B.“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方面描写迥异域内地的独特景色,表现边塞

的悲凉,同时也反映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下面提示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将士们苦中作乐,夜深霜重之时仍在军营中奏乐欢闹的场面。 (二)9、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词人着意用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内地景象的迥然不同。B.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开头两句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从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卫国思家的心理矛盾。 C.结尾三句情调激昂、高亢。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的腐朽和软弱及其不修武备、不重边功做

法的愤懑之情。 D.词人写了自己亲临目见的景物,表达了戍边将士复杂的情感,全词意境壮阔,形象鲜明,语言凝练,读来真切感人。 (三)1.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 B.这首词既表达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C.“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非“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D.这首词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2.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阙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 B.词的下闻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 C.“人不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十首.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十首 1、观刈麦(白居易) 2、月夜(刘方平) 3、商山早行(温庭筠) 4、卜算子·咏梅(陆游) 5、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晏殊) 6、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 7、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 8、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9、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10、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1、观刈麦(白居易) 一.原文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二、译文 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 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 “俺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成年价到头来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也不能遗忘。 三、解词 1、选自《白居易集》。刈(yì):割。 2、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 3、妇姑荷箪食:妇女们担着用竹篮盛的饭。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肩挑。 4、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 5、饷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6、丁壮:丁壮:青壮年男子。 7、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 8、背灼炎天光: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9、秉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拿着。 10、输税:缴纳租税。 11、曾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曾:一直、从来。事:从事。农桑:农 耕和蚕桑。 12、吏禄三百石: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古 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13、岁晏:年底。晏,晚。

1词五首习题

九年级上册《词五首》中考选择题 1. 对《望江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梳洗罢”才“独倚望江楼”,表明她精心打扮,是为了时刻准备心上人的归来,“女为悦已者容”,一个“独”字,写出了妇女只希望一个人静静等待思念的人归来的心态。 B.“斜晖脉脉水悠悠”表面上是写水,实际上也是喻望穿秋水的眼神——那每天不知疲倦地注目的眼神。 C.这首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 D.温庭筠的这首小词一洗常见的浓艳风格,写得清新淡雅,空灵秀丽,而又朴实自然。后人评价说:“绝不着力,而款款深深,低徘不尽”。 2. 下列选项中,是全词唯一唱出昂扬之音的是( ) A.塞下秋来风景异 B.四面边声连角起 C.燕然未勒归无计 D.将军白发征夫泪 3.对《渔家傲秋思》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4.对《渔家傲秋思》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中写出了边塞秋天与江南一带不同的景物。 B.“千嶂”是指很多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写出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5.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 B.词的下阕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 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了当时孤城危急的战况。 D.这首词基调悲凉,意境开阔。 6.对诗歌内容赏析有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B.“衡阳雁去”是说连那南飞的衡阳雁也掠空而过,不愿作片刻的停留。C.这首诗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D.词中的“长烟落日”,与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都描写了塞外壮阔苍茫的奇异风光。 7.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5词五首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

25 词五首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燕然未勒.( ) (2)右擎.苍( ) (3)锦帽貂.裘( ) (4)霹.雳(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老夫聊.发少年狂( ) (2)也拟.泛轻舟( ) (3)八百里分麾下炙.( ) (4)欲.语泪先流( )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温庭筠是晚唐著名词人、诗人,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为花间词派重要作家之一。 B.范仲淹,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岳阳楼记》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后世所传诵。 C.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前期词融入家国之恨与身世之感,情调感伤;后期词多写闺情相思、悠闲生活,风格顿变。 D.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均广为传颂。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望江南》描绘盼望之切、相思之苦、忧愁之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充分表达作者作战目的和最高理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词的第一句点明了地域是______,季节是______,词人特地用了一个“______”字,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6“长烟落日孤城闭”除了勾勒出一幅苍凉的塞外图之外,也点明了________________的特殊背景。 7请简要分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2008江西中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8~10题。 菩萨蛮 (宋)高观国 何须急管吹云暝①,高寒滟滟②开金饼③。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 注:①瞑:昏暗。②滟滟:月光摇动的样子。③金饼:比喻圆月。 8这首词的上片写__________,下片写________。 9这首词中体现了季节特点的词语有哪些? 10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二、表达交流 11从下面的名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12(2008福建厦门中考)山有竹则山青,水傍竹则水秀。在城市的花园里,在农舍的庭院中,在学校的读书亭边,常可见竹影摇曳。为了感悟竹文化的魅力,假设你所在的班级准备编写一份《竹韵》小报…… 《竹韵》小报需要一幅插图,陈谨同学建议以吴均《山中杂诗》中的“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为题画一幅画。请你展开想象,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将这幅画描绘出来。 [附注: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烟,此指云雾。窥,从缝隙中看。] 参考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展开合理想象和联想,描绘“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所展现的画面。 他端起酒杯,却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撂下了。因为精神苦闷,所以眼前摆着这么多美味佳酿,也难以咽下。他离开坐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中茫然。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了哪两个典故?其用意是什么? 一是引用了姜太公渭水河边垂钓,遇周文王,被重用的典故;二是引用了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不久受到国君重用的典故。诗人的用意是为了表明他虽遭权贵的排挤,但对从政仍有所期待,仍希望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 3.联系全诗,谈谈你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的理解。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我相信仍将会有一天,我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也就是说: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突出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远大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实现愿望的坚定信念。 4.透过全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一个虽饱含苦闷,愤懑迷茫之情,却又充满信心,执著地追求理想,满身豪气的诗人形象。 5.“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作用?

用了四个三字短语,节奏短促,反复咏叹;表达了诗人对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感叹或感慨、迷茫。 6.“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描写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诗人悲愤、失望的心情。 7.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诗人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答: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2.本文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答:本文有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一个是"烂柯人";写出了作者回乡所见,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的心情。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含有怎样的哲理? 答: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用“千帆过”“万木春”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的仕途得意,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是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4.诗中写新陈代谢不可抗拒的一联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联的意思是:沉船旁边,千帆竟发,无比热闹,病树前头,万木争春,充满生机。比喻新事物大批出现。 5.诗人用"闻笛赋""烂柯人"这二个典故,分别有什么用意?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词五首》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词五首》 那些虚度的光阴,熄灭的是梦想之火,拼凑的是支离破碎的命运。下面为您推荐九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词五首》。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词五首》中的第四篇。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寓居金华时所著,借暮春之景道出了女词人内心无比的愁苦,用语新奇含蓄,感情细腻深邃,意境也非一般闺阁怨词所比,堪称绝妙好词。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习、积累了不少古诗词,对古典诗词具备一定的欣赏和感悟能力,对诗词中关键词句、使用意象、修辞运用也有一定的解读能力,加上前面刚学习过《望江南》,这首闺怨词中表现思妇望夫不至的绝望情绪,也为学习《武陵春》这首词奠定了情感基础。三、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诵读、涵泳诗词,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作品的美点和意境。 2.过程和方法: 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首先,朗诵诗词,感受语言美。 其次,品析诗词,体味情感美。 再次,拓展延伸,理解意境美。 组织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围绕重难点开展合作探究,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品读古诗词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培植学生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强化朗读指导训练,引导学生品味词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难点:点拨学生掌握吟诵、品析诗词的技巧和方法。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准备:1.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1)硬件:计算机、无线网、电子白板、iPad (2)软件:SMART Notebook 10,iTools 4 2.制作微课《古诗词朗诵技巧指导》。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歌曲导入 播放《月满西楼》的歌曲,展示歌词,导入作者李清照。 这样多愁善感、登峰造极的万古愁心,恐怕非婉约词宗李清照莫属。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旷世才女,拾起从她衣袖中飘落的这枚花瓣,咀嚼她千古流芳的英华雅句,聆听她跌宕坎坷的人生传奇。 【信息技术运用】播放音乐,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二)朗诵诗词,感受语言美 1.听读录音,感受氛围。 2.男女生赛读,师生共评。 3.学习微课,学法指导。 4.学生齐读,配乐朗诵。 【信息技术运用】从教学大师下载课程资源,播放音、视频。 (三)品析诗词,体味情感美 1.词中哪一句最直接、烈地抒发了这种愁情? 预设:载不动许多愁。

《词五首》中考赏析试题汇编

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词五首》中考赏析试题汇编 内江市(2009年四川省)读《望江南》,回答下列问题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译文:梳洗化妆已罢,独自倚靠在望江楼上(眺望)。 过完了上千只船儿都不是(心上人船只),只有日落前的余辉含情凝睇着悠悠江水,(让人日日)愁肠寸断于白蒴洲头。 5.这首不到30字的小词,容纳了很多内容,就时间而言,是从写到;就景物而言,先后写 了、白蘋洲等。就人物情感变化而言,由希望到以至最后的。 6.本词给人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内)。(4分) 2、荆州市(06年湖北省)7.阅读温庭筠的《望江南》,然后答题。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①从“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词中女子等等远行爱人归来的时间之长。 ②“_______________”一词,写出了词中女子一次次失望之后内心的痛苦和哀伤。 3、2010四川省犍为县 10、词的第一句“梳洗罢,独倚望江楼。”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通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响起,四面传来战马嘶鸣的声音。像千里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烟雾弥漫中,落日朦胧,只见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 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和战士们愁白了头发,伤心眼泪 (三)渔家傲范仲淹1.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 B.这首词既表达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C.“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非“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D.这首词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2.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阙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 B.词的下闻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 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当时孤城危急的战况。 D.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辛”相似。 (四)(2007贵州省遵义市)渔家傲范仲淹 2.从“长烟落日”,你想到了学过的哪两句诗(2分) 3.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五)渔家傲范仲淹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下阕写______,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08浙江省金华市) 1."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2分)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古诗文(全)

10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沈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1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

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2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词五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词五首》教学设计 《词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望江南》 1、解题。

“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 2、作者及背景。 温庭筠:晚唐诗人、词人。他精通音律,但屡考进士不第,一生不得意。其词多写女性生活,多反映青楼闺阁的相思之情。 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 3、自主学习,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文章大意:描写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情。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她在楼上凭栏眺望,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梳洗独倚江楼→希望 望过尽千帆斜晖水→失望 肠断→绝望

5、合作探究,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提问:结合词中个别词,说说你的理解。 要点:“梳洗罢”表明她精心打扮,心中充满希望。“独”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皆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斜晖”一句暗喻那望穿秋水的眼神。 总结: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蘋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二、学习《武陵春》 1、解题。 武陵春,词牌名。 2、作者及背景。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

语文:第25课《词五首》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

第25课《词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婉约派和豪放派的风格特征及代表作家作表作品; 2、培养学生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及情感的能力; 通过反复吟咏,培养学 生感悟诗歌意蕴的能力;通过探讨研究,培养学生合作、质疑的反思精神,归纳、 综合的能力。 3、感悟作品内涵,领会词作情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爱国情。 重点:1、准确背诵词作,理解词的思想内容。 2、归纳比较不同词作的区别,感悟婉约和豪放派的词风。 难点:准确默写,理解运用。 第一课时 一、自学生疑(预习导学) 1、《望江南》,选自《》,《望江南》是。作者,是(朝代)词人,诗词兼工,是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2、李清照(1084—约1151),号,济南(今属山东)人。有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王灼《碧鸡漫志》说她“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朱弁《风月堂诗话》也记载晁补之常向人称赞她的诗句。李清照十八岁时嫁给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品高的文化修养。 3、给加线字注音:倚()脉脉()白蘋洲()舴艋() 二、学习释疑 理解、赏析:(一)《望江南》 1、本词短短27个字,却讲述了一个凄婉动人的故事。试给这个故事理清记叙的要素。

时间地点人 物事件 2、词中前八个字写了女子什么心 态? 3、可以推断白蘋洲是个什么地方? 4、反复吟诵本诗,体会词中女子的情感的变 化。 5、由上题推断,全词的主旨 是:。 6、由上题推断,本词写了女子什么样的情感? 7、词中“过尽千帆皆不是”的“尽”能否改为“境”,为什么? (二)《武陵春》 1、有人说,这首词的上阕没有一个“愁”字,却句句在写愁。你同意吗?请作分析。 2、上片中“,”句,表达了作者对丈夫无限思念的情感。 3、“问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 4、评论认为“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一个“创意出奇”的句子,请说说他奇在何处?(或问:如何理解鉴赏“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诗词的鉴赏方法和规律:⑴、从题目认识对象⑵、从字面读出感觉⑶、从注释破解难点⑷、从作者了解背景⑸、从原作找到根据⑹、从题干得到启示⑺、从首联找到特点⑻、从尾句渗透主旨⑼、从景物把握情 感⑽、从意境洞察心胸。 规律:诗、词的内容特点一般以前(景)事后情,或前事后理居多,鉴赏时要把握住作者具体用了什么样的写法表情达意。 三、练习反馈: (一)根据提示,写出以下写愁的诗、词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