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战争电影比较

中美战争电影比较
中美战争电影比较

中美战争电影比较

战争电影:(百度百科)亦称“军事片”。是电影的主要类型之一,以战争史上重大军事行动为题材的影片,有通过战争事件、战役经过和战斗场面的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树立英雄形象;也有通过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描写,形象地阐释某一重大军事行动、军事思想和军事原则;还有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多歌颂杰出的军事统帅、著名将领和军事家的战功和业绩。较常见的战争片有两种类型,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通过战争事件、战役过程和战斗场面的描写,着重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如美国影片《巴顿将军》。另一种以反映战争事件为主,通过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描写,形象地阐释某一重大军事行动、军事思想、军事原则和战略战术,如中国影片《南征北战》。60年代以来,苏联和西方国家摄制的战争片中,出现了探索人与战争关系的描写,在反映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同时,如实地描写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和心灵创伤。人类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战争的历史,战争也在不断打造和开创着新的历史。身处战争中的人们,因生死存亡的考验而表现出其为人之核心品质,亦因之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内涵产生了最深刻的疑问和探究。战争电影,一方面可以重现激烈紧张的战斗场景,一方面可以对人性的另一面进行揭示和反思,纪录性、商业性、文化性并存。温情脉脉的面纱有时可以揭去,有时又不得不披上。

生命、死亡、爱情、战争等是人类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战争事关生死存亡,又往往伴有动人的爱情故事而成为最活跃的主题之一,被各种文艺样式竟相追捧。电影这门新兴的艺术形式,以其天然的影像优势后来居上,理所当然地成为纪录战争、表现战争、鞭挞战争的最佳途径。战争片因此长盛不衰,在类型片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在世界电影史上,<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战舰波将金号)、《夏伯阳)、<桂河大桥)、(巴顿将军)、<现代启示录>、<拯救大兵瑞恩》、《兵临城下》等经典战争片占据了世界电影史的重要篇章。

世界各国战争电影在创作上显现出许多方面的一致性,在具体的创作方法上因民族、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电影技巧、意识形态的不同又存在诸多不同之处。

中国战争电影简介:

中国战争电影,是指反映中国现代以来发生在中国土地上或与中国有直接关系的无以数计的对内、对外的战争、战役和战斗,尤其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抵抗外侮、平息战乱,那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威武雄壮的人民革命斗争。对此,我们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和三种审美风格。第一,30年代以表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主要内容的悲愤型。如《八百壮士》、《塞上风云》、《风云儿女》等,它再现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处境,揭露日本法西斯的烧杀抢掠,努力唤醒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意识,热情讴歌中国军民不屈不挠的抗敌气概,洋溢着前所未有的爱国主义激情。第二,建国后反映共产党领导的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赞颂型。如《怒潮》、《万水千山》、《八女投江》、《地道战》、《小兵张嘎》、《南征北战》、《董存瑞》和(t-甘岭》、《奇袭》等~大批人们至今交口赞誉的影片,它们生动再现了我军由弱到强的壮大过程,典型再现了我军将士的英勇善战,热情讴歌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第三,新时期以来的反映和表现人民革命战争的综合型:①史诗性的,注重再现革命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如《百色起义》、《七七事变》、《血战台儿庄》、《大决战》等;②悲壮性的,反映我军失利、同胞被戮或正义善良遭误解,如《祁连山的回声》、《马蹄声碎》、《南京大屠杀》、《高山下的花环》等;③娱乐性,用近乎喜剧的方式表现严酷的战争,突出了枪战、武打、惊险等娱乐因素,如《烈火金刚》、《生死千里》、《飞虎队》等;④反思性;在主题开掘、人物塑造、叙事方式、镜头运用和画面造型等方面作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如《晚钟》、《一个和八个》、《战争子午线》、《红高梁》及《红樱桃》等。在2007年末上映的冯小刚导演的《集

结号》却是中国电影史上一次完美的突破。电影中震撼的战争场面、突出的细节表现超越了以往中国战争电影,这部电影表达了一种新的战争观,一场战争表达,一种新的战争观,一场战争对所有参与者来说,均是两败俱伤。战败方固然要蒙受羞辱,战胜方也一定伤痕累累。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战争都是全人类的灾难,没有所谓的“战争胜利者”。除了看得见的物质财富和巨大的消耗外,同时战争还摧毁人类的文明。

美国战争电影简介:

作为类型电影的一种,战争电影在好莱坞占有很高的比重,美国战争电影表达着美国人对战争的独特思考,作为一种风格,它在世界各国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在短短百余年时间里,美国出产了大批优秀的战争电影,如早期的《党同伐异》、《一个国家的诞生》再到《野战排》、《猎鹿人》、《现代启示录》、《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等等。似乎每经历过一次战争,美国人就会做出一次深刻的思考,这成为其创作战争电影永不枯竭的源泉。美国战争电影从影片的主题开始,就带有明显的美国风格。电影通过多个不同的方面来对战争进行思考,战争所带来的死亡、人性在战争中的丧失与回归、战争下的爱情悲剧以及对错误的反思,都成为美国战争电影所表达的主题。人是战争的主体,影片对战争的思考要通过人在战争中的遭遇来表现,美国的战争电影在银幕上塑造了大量战争状态下的活灵活现的人物彤象,通过他们的经历来评价战争。表达不同的主题就需要设置和塑造不同的人物,美国战争电影据其所表达的有关战争的特定主题,设置了各种各样特定的入物,并且通过各种手段塑造出了真实鲜活人物形象,这些“真实”的人物形象,也是美国战争电影的标志性特点之一。精彩的情节设置,使得美国战争电影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戏剧冲突、悬念的成功构建,再加上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让影片非常“好看”,并且因此吸引了大批观众。作为观众获得影片内容的主要渠道,影像是美国战争电影区别于其他国家战争电影最明显的标志,更为写实的电影画面不断冲击着观众们的视觉,“带领”观众以特定的角度观察战争。美国战争电影在更大的范围中,接受着全世界观众的评判,许多影片在艺术和思想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但多数美国战争电影都充满着美国人对现实的片面思考,带有十分明显的美国烙印。

好莱坞战争片对于商业价值的挖掘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牢牢吸引着观众的眼球。虽然出现了为了商业票房有些战争片使出了低俗的手段,但却也能够为优秀影片提供多种表现技巧以供借鉴。为出现符合美国主流价值又能赢得商业成功的电影奠定了基础。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等均是叫好又叫座的范例。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的《无耻混蛋》也是美国战争电影史上的一朵奇葩。

关于中美战争电影的比较

为了便于比较两国的战争电影,我将从影片题材、影片主题、叙事结构以及电影技术等几个方面将中美战争影片进行比较。

一、中美战争电影不同的影片题材

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的进程是伴随着战争而发展的,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构成了中国现代历史前行的脉络。作为映画艺术的电影,用电影语言去全面表现中国辉煌壮丽的历史,去表现硝烟弥漫的烽火岁月,去表现中国人民在近代历史上对西方列强的英勇抵抗,去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在抗日前线浴血奋战,去表现毛泽东伟大的军事策略与军事路线,直到去表现中国人民取得解放事业的伟大胜利,这些历史艺术性的表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有反应鸦片战争的电影《鸦片战争》、《甲午风云》等影片,有反映辛亥革命的电影《武昌起义》、

《孙中山》等。有反映抗日战争的电影《烈火金刚》、《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血战台儿庄》、《紫日》、《南京大屠杀》、《南京南京》等影片,还有反映国内战争的影片如《西安事变》、《大决战》、《开国大典》、《长征》、《集结号》等影片,以及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影片《上甘岭》、《英雄儿女》、《奇袭白虎团》等影片。这些影片既是艺术作品,反应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也记载了中国近战争的血泪史。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其本身经历的战争并不算多,但由于其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发达,其生产的战争电影题材涉猎之广令人惊叹。而美国战争电影的题材跟中国电影题材有很大不同,美国战争电影的题材涉猎广泛,除了美国本身的内战以及二战题材的电影如《一个国家的诞生》、《乱世佳人》、《冷山》、《珍珠港》、《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刺杀希特勒》、《硫磺岛家书》等,还有反映越战的电影《猎鹿人》、《全金属外壳》、《现代启示录》、《野战排》,以及反映中东战争的《出埃及记》,反映苏格兰人民反抗压迫战争的《勇敢的心》,反映二战时期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电影《兵临城下》,反映波黑战争电影的《深入敌后》、《无主之地》,还有所谓“反恐战争”题材的电影如《锅盖头》、《前进巴格达》《拆弹部队》等。由于美国以世界警察自居,以及其在全世界范围内所进行的霸权主义扩张和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美国还出现了一种“干涉战争电影题材”,这些战争大致集中在非洲、中东、巴尔干,而这些影片都取材自这些美国干涉的战争,比如《新海豹突击队》、《哈迪赛镇之战》、《生死豪情》、《太阳泪》以及近期上映的《刺杀本拉登》。

二、中美战争电影之间影片主题的比较

“每一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文化主题。”因此,战争主题是时代的、民族的及文化的。“母题乃是文学的永恒主题”,战争,既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也是电影艺术永恒的主题。从电影诞生以来,战争电影层出不穷,无论是上古时代的战争,还是近代的各种战争,甚至当代的美伊战争、阿富汗战争等,都通过电影艺术形式得到了充分地表现。

中国战争电影主题

主题上表现比较简单,直接作为政治的宣传与教育,激发起一代又一代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对共产党领袖的赞赏,对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的专制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愤慨。概括地说,中国战争电影在主题的表现上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中国战争电影具有最强烈的爱国激情和英雄主义精神。“位卑未敢忘忧国”,中国两千多年来一直提倡精忠报国的儒家爱国主义思想。无论是国内民族战争还是抵御外族侵略战争,为国捐躯献身精神是中国战争电影的主旋律。早期的电影《中华儿女》《鸦片战争》《重庆谈判》《上甘岭》《英雄儿女》《地道战》《小兵张嘎》《南征北战》《红色娘子军》《闪闪的红星》等一批经典的影片,塑造了一系列具有爱国主义的将领形象。

电影中的主人公个性鲜明,具有典型的英雄事迹和精神。林则徐、邓世昌、许云峰、董存瑞、潘冬子都成了荧屏上的红色经典形象。他们的事迹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是中国红色意识形态的教育精品。

其次,中国的战争电影,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袖的高瞻远瞩与战略战术。新时期以来这种模式的战争题材电影如《西安事变》《大决战》《开国大典》《开天辟地》等。

这些影片得到了国家大笔的投资,在规模上气势恢弘,注重领袖形象的智慧饱满,注重英雄的完美高大,注重敌人的狡猾愚蠢,内容结果是每次战役、战斗都是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最终取得了战争的伟大胜利,赢得了凯旋而归的大团圆结局。国家大投资、大拍摄的电影,无疑有一些具有史诗般的宏大叙事,《孙中山》《血战台儿庄》《直奉大战》《非常大总统》《巍巍昆仑》《百色起义》《开国大典》《大决战》《长征》《大转折》

等无数电影,表现了特定的历史阶段中国领袖的英雄丰碑的塑造,是中国革命恢弘的史诗性电影再现。

再次,中国战争电影注重民族气息与民族风格。无论是国内革命解放战争还是对外抵御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少数民族兄弟为了祖国的统一、领土的完整及中华民族的伟大荣誉,他们和汉族人民一样,奋不顾身,投入战争,为中国革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拍摄了不少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战争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描述了真假古兰丹姆与战士阿米尔的爱情,反映了边疆斗争的艰苦性,影片融入了新疆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抒情调子,再现了祖国西北边疆的绮丽风光和塔吉克族人民的风情民俗。由著名导演冯小宁执导的《红河谷》描写了藏族同胞抗击英国侵略者的英勇行动,真实再现了英国侵略者的残忍,表现了藏汉两族人民的英勇反抗,表达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四,中国战争电影部分地表现了战场的残酷及对人性的探讨。1937年,费穆导演的《北战场精忠录》是第一部直接表现抗日战争的故事片,影片在故事情节中还插入了一些战场上的激战和残酷无比的镜头,让观众倍感战争的恐怖与无情。吴子牛导演的《南京大屠杀》,以大量的血腥、暴力、强奸、活埋、枪杀等特写镜头,再现了日本人的残酷兽性,激发起观众强烈的民族爱国激情。同时,电影让观众反思,为什么日本侵略者是如此失去了人性,如此变态与丧失人伦?《红高粱》是张艺谋的成名之作,通过“我爷爷”“我奶奶”的爱情故事与农民自发的抗击日本的战争,更多的是对中国民族的劣根性与中国民族的伟大的生命力的双重思考。北方农民的古朴、野性与自发抗日的热情,反映出中华民族坚忍倔强的生存意志和生命力,赞美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

美国战争电影主题

与中国电影主题的意识形态性比较,美国电影视野更加开阔,场面更加震撼,电影观念更加全方位反思战争本身。通过战争电影,让观众在除了对正义与非正义、爱国与抗敌、领袖与英雄这些二元元素之间的思考外,可以让人更加敏锐地思考战争。如对战争起源、战争根源、战争原因、战争本质、战争性质、战争目的、战争与相关因素的内在联系,因此,美国战争电影是一种深层次的人类终极关怀的战争思考型电影。

首先,对战争与人性关系的深层思考。西方的战争片即使场面很大,战场炮声震耳欲聋,尸体堆积如山,血流滚滚如河,但在影片的镜头里一定能找到温馨的场面,如战友之间的友情,战场上与战场外的爱情,战争中生与死的人性的关怀,甚至在战场上的美好生活的再现与欢乐。如电影《珍珠港》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的描写。对人性的呼唤,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辛德勒从一个大发战争财的纳粹商人演变成一个人道主义者,这其中就是其人性中善的一面渐渐被唤醒的过程。在影片最后,辛德勒即将离开工厂的时候,面对前来送行的工人们,辛德勒一度失声痛哭,觉得自己可以节俭一点再救一条人命,在忏悔声中辛德勒的人性得到了升华,影片主题也因此得到了拔高。另外,如《拯救大兵瑞恩》,也是充满了对人性的呼唤。

其次,对战争残酷的思考与对战争的厌恶。西方战争与中国电影的一个区别是,西方战争可以大胆地表现战士们对战争的厌恶、恐惧甚至逃跑,非常客观地再现了战场的本来面貌。通过战士们在生与死时的情感剧烈震荡,来激发起人们对战争的更加愤慨。1994年由导演爱德华·兹维克和詹姆斯·霍纳继《光荣战役》之后又一次合作的《燃情岁月》,成为战争影片中最为纠结心情的反战、厌战的优秀影片。骑兵上校威廉厌倦了战争,他带着全家来到西部荒原,在一处偏僻的山区开垦牧场。威廉上校独自一人肩负起了养育三个儿子的重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三兄弟不顾父亲的劝阻,参军前往欧洲。但是,战争就是绞肉机器,年轻的生命又死在了战场。1930年美国电影《西

线无战事》是厌战电影的杰出作品。反映了一群德国少年士兵对战争态度由兴奋、憧憬到反感的过程。他们怀着英雄理想投身到一战之中,不久却发现自己卷入了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之中。到处是阴森恐怖,鬼哭狼嚎,厮杀挣扎,想从死亡的威胁里解脱出来,却只能无力地倒下。另外,由弗朗西斯科波拉指导的电影《现代启示录》,也是一部充满着反战色彩,发人深省的电影。

三、中美战争电影的叙事模式比较

战争片作为故事片的一种,“讲一个好故事”便是其首要的生存策略,只有故事好,讲得也好才能吸引观众.成功即建立在此基础之上。并且,故事中人物的活动,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塑造乃至影片的结构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也就是说相对于影片语言等其他方面而言.以上一些叙事元素显得更加关键,更具决定意义,是衡量战争片优劣的重要因素。

中国战争电影的叙事模式:

一,“革命+爱情”模式

战争与爱情有着天然的依恋关系,通常并行不悖。尤其是好莱坞电影,“战争+爱情”是其战争片的垒科玉律,几乎无一例外。其实,中国的战争片,除了“文革”时期的样板戏,也基本上遵循这个规律,毕竟爱情是人类最本质的生活需要,人须臾离不开爱的关怀。有所区别的是.中式战争片更强凋其革命立场、革命信仰、革命精神,既不单纯表现战争场面,也不刻意去描写爱情.只是把爱情当作衬托革命的元素,为塑造高大的革命战士形象服务,为表现革命的艰难、信仰的坚定和崇高的牺牲精神服务。

二,体英雄的成长模式

在新中国刚刚建立的头二十年里,战争电影空前繁荣.是银幕上最常见的类型电影。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到1978年,战争片总数几乎占据了电影生产的大芈壁江山。战争片不仅数量可观,而且艺术成就非凡,产生了一大批家喻户晓的经典影片。在这些经典影片中,有一类集中塑造革命英雄光辉形象的“成长”片,因为人物性格鲜明,真实可信,事迹感人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到今天人们仍然可以数出这些英雄的名字。最有代表性的影片有《董存瑞》、《关连长》、《赵一曼》、《小兵张嘎》、《红色娘子军》。

三,群体英雄的传奇模式

不同于前一模式,该模式重在讲述一个小战斗集体的传奇故事,如果说前一模式以人物取胜,那么此模式则以事件取胜,尤其是以传奇性的故事取胜。这类影片的一个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把革命战争的复杂性和正义之战必胜的法则糅合到一起;都讲述一个跌宕曲折、悬念惊险、刺激火爆的情节故事,主人公往往不是单个的孤胆英雄.而是以群体性的集体英雄的整体形象出现,他们艺高胆大,神出鬼没,沉着冷静,克服万难,最终痛快淋漓地打败敌人,取得革命的胜利。比如汤晓丹导演的《渡江侦察记),它是继<智取华山》后又一部以惊险样式出台的战争影片.取材于解放战争的宏阔画卷,从侦察小分队的活动来反映人民解放军机智果敢的战斗精神和军民之间、战友之间血肉相连的情谊。影片描绘了渡江战役前夕,侦察连李连长带领渡江先遣队众勇士,在夜幕掩护下渡过长江.摸清敌人沿江兵力部署、火力配置、工事构筑等重要情报,为我军大部队成功渡过长江天险做好准备的惊险故事,并且全力展现了深入敌人心脏的侦察兵如何在敌强我弱的危险境地里,置生死于度外。

四,史诗性重大战争事件的对立斗争模式

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规模宏大的决定性的战争场面,它不仅涉及到敌我双方残酷厮杀的场面,更重要的在于战争的成败直接关乎国家命运和历史走向。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属

于此类模式的影片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素。第一,史诗性。此类影片如《大决战)、‘大转折>、《进军》等,都是以历史上真实的重大战役为题材的战争影片,由于这些影片所反映的战役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作用,因此题材本身就使其具有了“史诗性”。第二,规模宏大。因为此类影片事关国家命运,民旗存亡,所以小股部队的零星作战不会成为它表现的中心,规模巨大、人数众多的集团军之间的战斗景象才是它描述的对象。《大决战》中长达数分钟的长镜头,真实再现了敌我两方在兵力投入、战局控制、行进方向、武器力量对比方面的宏阔场面;第三,破旧立新的斗争结果。敌我斗争仅仅有规模巨大的史诗性质还不够,战争的结果必须要显示敌败我胜、破旧立新的现实影响,战争的胜败必须对旧的国家形象的颠覆和新的国家形象的重建有积极和重大的作用。

美国战争电影的叙事模式:

1、寻找模式

一直以来,“寻找”都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大主题,如文艺复新对一个时代的追寻,卡夫卡、博尔赫斯等现代派小说家对人类终极意义的探求,文学中的寻根实验等。而这种寻找的模式也存在于战争电影之中。其在着力表现对战争的历史反思的同时,也昭示了一种赋予人类存在意义的存在状态和行为方式。《冷山》、《漫长的婚约》、《美丽人生》、《硫磺岛家书》、《现代启示录》、《猎鹿人》和《东京审判》等都是这类战争电影的典型。

2、英雄模式

自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以降,西方文学就有英雄中心主义的叙事传统,战争电影亦继承了该传统,为观众呈现了一系列富于传奇色彩的英雄模式作品,如将背景设在遥远的古代战场的《斯巴达三百勇士>、《勇敢的心>、《亚瑟王》、《亚历山大大帝》、《特洛伊》、<天国王朝》和《凯撒大帝》等;又如离我们所处时代较近的《征服者》、《辛德勒名单》、《拉贝日记》和《卢旺达饭店》等。

3、事件中心模式

称此类战争电影为事件中心模式战争片意在强调此类影片的事件性和故事性。与前两种模式相比,其故事叙述本身的意义在整体表达中所起的作用较大,在一战片、二战片和越战片中多有此类。又可将事件分为“大事件”和“小事件”两类。前者具有史诗型宏大叙事的特点,向观众展现了全景式的战争场面与时间历程,后者则多从个人视角或小事件切入,作为宏大整体而存在的战争成了烘托细部的背景。而具体作品的表达方式又有所差异,前者有如《帝国的陷落》、《战略大作》等通过时序中事件的串联逐步展开的,有如《最长的一天》、《珍珠港》和《黑皮书》等通过不同时间或空间中发生事件的交织共进,以多主线形式共同推进叙事的;后者有如《拆弹部队》、《风语者》和《兵临城下》等采取“扩述”的手法,使叙述时间大于事件时间,从而实现小事件表达的,亦有如《柏林的女人》、《战争与和平》、《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燃情岁月》和《拯救大兵瑞恩》等以个人视角而非历史视角实现叙事的。

四、中美战争电影中对于生存的不同理解

人性中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存欲望。不管是交战的士兵,还是战区中的平民。但是真正面对生存和死亡的时候,东西方在价值观中显然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理解。

东方的生存哲学

古代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生命和道义都是我们想得到的,如果两者不能兼得了,我宁可“舍生取义",因为东方人的价值观念中,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丧失道义。所以生存

与死亡对于东方人来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正是如此,我们在影片《红河谷》中看到丹珠拉响了手雷,格桑用打火机点燃了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烈火,安洁胸前始终挂着一枚手榴弹,而我们在更多影片中看到无数中国军人为自己准备下那枚光荣弹。同样,古时的日本军人在身上配一把长刀也必会同时配一把短刀,这并不是说他们就要时刻准备着去死,而是如果真正到了最后一刻,希望保留自己生命的尊严与价值,正因为有些事情是“有甚于生”的。

西方的生存价值

生存被西方人认为是人生的第一要事,无论胜与败,只要尽力就可以问心无愧,珍视生命并不认为是可耻的,求生是人的本能。在这一点上,美国表现的尤为明显,它对于本国在海外作战被俘士兵的回国,从来都是举国欢庆相迎的——“所以在苏德战争中从来都不乏大军团投降的事情,明斯克会战苏军被俘32万余人,1941年的基辅会战中就有66万5千名苏军向德军投降,整个1941年,德国人俘获了200万以上的俄军。口¨’在国外表现战争题材的同类电影中,人物的命运更多取决于他们在生存观念的选择上,而他们的选择,又都遵循于他们的生存价值观。在面对生命和道义的两难抉择上,西方人更看重的是生命,战争的结果往往退到了人性和生命的背后,位居次要。

第14课 美国独立战争

第14课美国独立战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列克星顿打响独立战争的第一枪。 2、记住独立宣言发表的时间、基本内容及意义,。 3、掌握独立战争的性质及历史意义。 4、理解美国独立战争既是民族独立的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5、通过学习《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知道重要历史文件的出 台对国家和历史发展所起的积极推动作用。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找出自己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 题;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一、美国独立战争前的北美状况(独立战争的背景): 1、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纷纷到美洲展开殖民活动,屠杀本地 的印第安人,强占殖民地。美国独立前是国的殖民地, 其居民来自英国等国的移民。英国最初在北美东海岸建立了 个殖民地。18世纪中叶,北美逐渐形成了新兴的 民族,到六七十年代,英国强化了对北美的殖民统治。 2、各殖民地与英国的矛盾激化,纷纷反抗,并联合起来。1774年, 12个殖民地代表在 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要求英国取消对殖民地的经济限制,英国拒 绝,各殖民地纷纷组织民兵与英国战斗。 二、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和经过: 1、原因: 2、开始:年4月,马萨诸塞民兵在打响 了独立战争的第一枪,即列克星顿枪声。 3、建军:1775年5月,13个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第二届大陆会 议,决定武装反抗英国,整编大陆军,6月任命 为大陆军总司令。 4、建国: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执笔起草的《》。 《独立宣言》的内容: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彻底与英国脱 离关系,成为自由独立的;宣布了资产阶 级、原则,宣告。 实际上宣告了美国独立。 后来确定月日为美国的独立日。 宣言的性质:是一份伟大的历史文献,是人类历史上“第一 个”,成为1789年法国《》的范 本。

中美恐怖电影中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现代叙事艺术与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 2 Women’s Roles in the Family Based on the Bible 3 An Analysis of Marguerite’s Tragedy in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 4 On Self-destruction of Laura in Flowering Judas 5 《蝴蝶梦》中的女性成长主题研究 6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 7 CBI理论诠释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8 语结与英语长句的翻译 9 论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 10 浅析王尔德《莎乐美》的唯美主义和成因 11 广告英译汉中的创译原则 12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13 失败的逃亡—从《麦田守望者》中主人公的逃亡看个人意识对社会的超越 14 A Comparison between Scarlett O’Hara and Jane Ey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15 圣诞节对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研究 16 The Cultural Identity Dilemma of Colonized Afro-Americans: the Study of The Bluest Eye 17 浅谈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小公主》和《秘密花园》之比较 18 论人性自私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 19 Humanism in A Tale of Two Cities 20 思嘉丽是淑女还是魔鬼? 21 从美国核心价值观分析美国家庭学校产生的必然性 22 试分析《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模式 23 美国律师辩护中的预设 24 论《弗兰肯斯坦》中怪物悲剧的必然性 25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美式幽默风格的翻译 26 Application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Top Talk 27 从《道连葛雷的画像》角色看王尔德 28 翻译呼啸山庄的感想(英译中) 29 xx大学翻译方向学生发展规划 30 英汉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 31 《蝇王》主题之原型解读 32 生态哲人约翰斯坦贝克 33 Translation of English News 34 中外酒文化差异分析 35 (英语系经贸英语)中华老字号品牌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36 动机对中学英语学习的影响 37 人称代词与情态动词在英语政治演讲中的人际功能 38 论报刊语言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39 浅谈来自《圣经》的英语习语 40 英语中的汉语词汇 41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看唯美主义

1美国大事年表

美国大事年表 一、独立战争 1775年莱克星顿枪声,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1776年潘恩《常识》发表 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美国独立 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1777年大陆会议通过《邦联条例》 1781年美国打败英国殖民军队 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建立邦联制国家 1786年美国发生“谢司起义” 1787年在费城召开的制宪会议(麦迪逊)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它是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 1789年华盛顿就任美国总统,第一届国会选举产生,美国联邦制共和政体开始确立。 1791年宪法的前十条修正案——“权利法案”生效 1799年华盛顿去世 19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 1807年富尔敦发明蒸汽轮船 1825年欧文建立“新和谐公社” 1828年民主党正式组成 1837年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 1853年“黑船事件” 1854年《日美亲善条约》 1854年共和党成立 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驴)和共和党(象)两大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1856-1860年美国参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天津条约》 1860年共和党开始执政 1861年林肯为总统 二、美国内战 1861-1865年美国内战 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 1879年碳丝灯泡(爱迪生) 三、殖民战争 1898年美西战争,美国获胜 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9世纪末美国出现爵士乐,并在一战后受到空前欢迎 1900-1901年美国参与八国联军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升入天空 20世纪初美国人格里菲斯导演《一个国家的诞生》 1914-1919美国与日本加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四、一战 1917-1918年美国参加一战 1919-1922年美国参加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

美国独立战争1

美国独立战争 The Am erican Revolutionary War (1775–1783), also som etim es known as the Am erican War of Independence, began as a war between the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thirteen united form er British colonies in North Am erica, and concluded in a global war between several European great powers. The war was the culm ination of the politi cal Am erican Revolution, whereby the colonists rejected the right of the Parliam ent of Great Britain to govern them without representation, claim ing that this violated the Rights of Englishm en. In 1775, revolutionaries gained control of each of the thirteen colonial governm ents, set up the Second Continental Congress, and form ed a Continental Arm y. Petitions to the king to intervene with the parliam ent for them resulted in Congress being declared traitors and the states in rebellion the following year. The Am ericans responded by form ally declaring in 1776 their independence as a new natio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 erica, claim ing sovereignty and rejecting any allegiance to the British m onarchy. Although France had been providing supplies, am m unition and weapons to the rebels beginning in 1776, the Continentals' capture of a British arm y in 1777 led France to form ally enter the war on the sid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early 1778, which evened the m ilitary strength with Britain. Spain and the Dutch Republic –French allies –also went to war with Britain over the nex t two years. Throughout the war, the British were able to use their naval superiority to capture and occupy coastal cities, but control of the countryside (where 90% of the population lived) largely eluded them because of the relatively sm all size of their land arm y. French involvem ent proved decisive, with a French naval vi ctory in the Chesapeake leading at Yorktown in 1781 to the surrender of a second British arm y. In 1783, the Treaty of Paris ended the war and recognized the sovereignty of the Uni ted States over the territory bounded by what is now Canada to the north, Florida to the south, and the Mississippi River to the west.

论文由电影刮痧看中美文化差异开题报告

Research Proposal 班级10二专英语学号200908063199 姓名庄瑜 ⅠTitle of my thes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 Reflected in The Treatment 由电影《刮痧》看中美文化差异 ⅡLiterature review Since global is impossible to hold back.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frequently. But the different values and the way deal with things of different cultures lead to culture conflicts in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this paper is working on dig deep on the movie The Treatment directed by Zheng Xiaolong on culture difference and the way for main culture conflicts. Because the 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 has been used more and more widely and frequently, but on the other hand people has little knowledge of culture difference. People may learn how dose other country’s people live from different kind of media and news. But it’s not only incompletely but also with political view. So some colleges open some 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 courses to let students learn more about culture difference to adapt to the increasing 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gain more competition in their career. But to be honest, those courses can just lead the students to 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 not grapple the matter of 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 But films have its adventures. It’s less infected by the policy, and it’s much easier for audiences to get the main idea. That’s why film becomes such an important role in learning culture difference. But in the daily life as far as I know a normal problem that student often ignores the teaching part but focus on the entertainment part. So I took Director Zheng Xiaolong’s movie The Treatment as breakthrough point and dig the details to show the matter. I hope this paper could help students in a way. In 1960s, it’s a tim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nadian specialist Marshall McLuhan came up with an idea of “Global Village”. T hat’s a giant leap in human communication history between

浅析美国独立战争——一种基于自下而上角度的思考

浅析美国独立战争 ——一种基于自下而上角度的思考 摘要:美利坚人在英国北美殖民地发展一百多年间逐渐形成,他们在北美大陆的拓荒中锻造了其艰苦奋斗、追求幸福、自由、自治的开拓精神。当他们的民族自主意识独立觉醒的时候,而英国仍把他们的土地当作殖民地统治而且永远把它当作殖民地,对他们毫无平等自由可言时。穷凶极恶的英国侵犯着北美人民的各种切身利益。一向追求自由自治的北美人民自下而上团结起来,为追求幸福平等而战,最终赢得了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 关键词:北美人民英国自由自上而下独立战争 一、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的原因 1、美洲殖民的发展锻造了美利坚民族的性格 当美国人在庆祝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日子,印第安人却苦恼的表示:你们庆祝的,正是我们的苦难。其实,英国人并不是最早来到的北美的,最早的是西班牙人和荷兰人。待到英国成为全球海上霸主之后,英国后来者居上,一举占领了西班牙和荷兰人的殖民地。从1607年建立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到1733年,美国建国初的十三个州已大体地建立了起来 起初的殖民地多由英国的公司开发而来的,公司通过或殖民地总督通过英王的特许状而活动土地。由公司组织移民迁徙。而之后,随着移民的增多,以及早前移民的拓荒运动,殖民的扩展的自发性逐渐增强。那些英国的破产的农民、无家可归者、逐利商人、追求信仰自由的教徒等各种各样的人怀着各自他们认为能得到幸福的梦想不远 万里来到了北美大陆生根发芽。不管怀着什么目的,北美气候宜人、 1

土壤肥沃、植被繁茂但却荒无人烟——除了分散小股聚居的印第安人。移民来到之初,则要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他们的死亡率是很高的,但是他们极少人是会因环境的恶劣而回到母国的,他们无路可选。可以说,他们很多都处于“亡命之徒”的位置,这颇有“破罐子破摔”的意味。现实环境的威胁总是比精神上的鼓励奏效的,为了生存,北美的早期移民必须有勇气不放弃,筚路蓝缕的开拓自己的乐园。100多年间,美国东部的十三个殖民相继开拓。 英国作为十八世纪最强大殖民帝国,对其遥远的北美殖民地鞭长 莫及,而英国自身的民主因素也随着移民来到了殖民地,殖民地建立初直到美国联邦成立,一直都没有完备的政府管理体系,各种各样的人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获得不同的土地,形成了一块块社区,一个个小镇,一座座小城。他们重视民主、自由、自治、平等,重视相互之间的契约。普利茅斯一开始就以《五月花号契约》作为基本的法律范式,康涅狄格由当地定居移民制定了基本法,跟印第安人交界的边疆定居者则自发组织民兵组织防卫印第安人,相比起英国派来的总督,殖民地当地的议会更有威信,因为议员是由当地有威望而且受欢迎的人物担任,他们更能代表殖民地利益。 自移民之初到北美独立战争的爆发的100多年间,经过几代移民 的开拓与奋斗。北美英国殖民地的人民心中的“大英帝国臣民”的形象已逐渐褪去,他们在北美耕耘流下辛酸的汗水,而英国的毫无帮助只有压迫的态度,令这群热爱自由、热爱自己的劳动成果的人民渴望自治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2、英法战争激发北美人民的本土意识的形成 1765年,英国和法国爆发在北美争夺殖民地的战争,北美人民的 民兵组织并入了英国军队与法国开战,因为帮英国打败法国将得到更多的土地是理所当然的。更重要的是,英国以同盟国的地位给予北美 2

从电影中浅析中美文化差异

从电影中浅析中美文化差异 由于历史、政治、经济等的种种差异,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各种差异。本学期我选修了<中外文化比较>这门课程,更是让我进一步了解了中外文化差异。当然中外文化差异体现在各个方面,繁多复杂,因此为了方便比较,我通过一个极小的方面来窥视中外文化差异。 电影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他较之其他艺术形式或精神文化,更为全方位地吸取物质文化的成果,已经上升为现代社会中占据主导位置的文化形态之一,被称之为“电影文化”。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电影是特定民族文化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受民族文化的制约。因此它更是各国传播本国文化的一种有效工具。 提及电影,就会想到美国好莱坞,每年在它为全世界输送大量的优秀电影的同时,也将美国的文化精髓传播给全世界。因此我们通过电影这样一个民族文化的极小的缩影,来剖析中美文化差异。 取自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的故事原型,耗资1亿美元,历时2年,集聚700多名艺术家的心血与才智完成的《花木兰》,是迪斯尼公司自1937年制作首部动画片《白雪公主》后的第36部动画片,并且是第9部以女性为主角的迪斯尼动画。《花木兰》自1998年6月19日起在全美首映的周末三天票房记录就达到2300万美元,仅次于票房收入3100万美元的悬疑科技片《X 档案》。它是迪斯尼以往5年所制作的电影中“口碑最佳”的一部。然而好莱坞版的《花木兰》虽成绩优异,票房突出,但是却偏离了它的故事原型,变成一部地地道道的美国电影,在中国人看来这并非是我们所熟悉的那首赞颂花木兰的北朝民歌——《木兰辞》中的那个巾帼英雄花木兰,而是一个叫木兰的美国姑娘实现在我价值的奋斗史。 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迪斯尼版的《花木兰》于我国古代传说之间的差异,映射出中美文化差异。 首先,《木兰辞》中的木兰是替父从军,以尽孝道。中国的伦理思想常常是建立在贾婷德基础之上。与之相反的美国是一个一个人为本的国家。他们的思想里根本没有“孝”这个概念。每个人不是作为一个家庭或其他社会群体的成员,而是被作为个体来看待的。在这种文化影响下,美国人是只注重个人人格和尊严,强调个体的力量,注重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电影中木兰被发现是女儿身后,被大军遗弃在冰天雪地中,这时的她非常沮丧,木须龙劝她毕竟是为了父亲才到这种地步的,而她的回答确是:“或许我并不是为了父亲才来的,或许我只是向正明我能行。所以当我拿起镜子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个“有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木兰的回答突出的是木兰强烈的个人意识和实现其个人价值的渴望,而故事原型中的“忠孝”观念和集体意识却被大大的淡化了,原作中“孝”的内核已经被个人价值实现完全替代。 其次,中国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体系的文明古国,儒家传统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儒家的思想特别强调“礼”,规定了每个人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其中女子的“礼”就是要守本分,要遵从“三从四德”,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活规则就是“男耕女织”。乐府诗中的木兰在参军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当窗理云鬓,对镜

美国独立战争

(河北)华盛顿在1783年12月的辞职讲话中说:“现在,我已经完成了赋予我的使命,我将退出这个伟大的舞台,并且向庄严的国会告别。在它的命令之下,我奋战已久。我谨在此交出委任并辞去我所有的公职。”华盛顿完成的使命是 A.取得了独立战争胜利B.确立了民主共和制C.废除了封建农奴制D.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南充)如果要了解美国联邦制的情况,应查阅的文献是 A.1787年宪法 B.《权利法案》 C.《独立宣言》 D.《人权宣言》 (泰安)在资产阶级革命中,有一部宪法根据三权分立的原则把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这部宪法是 A.《拿破仑法典》B.《解放黑人奴隶宣言》C.《权利法案》D.1787年宪法 (湖州)“在那个距今二百多年前的时代里,殖民地联合起来挑战宗主国是破天荒的大事,……与大英帝国的战争一直艰苦地打了八年,最终赢得了独立。”——摘自《大国崛起》解说词。这段话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中国北伐战争B.美国独立战争C.法国大革命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青岛)美国有许多航空母舰的名字都与该国的独立战争有关,如“萨拉托加”号、“来克星顿”号、“邦克山”号等。其中“萨拉托加”号与战争中的哪一事件有关 A.独立战争的导火线B.独立战争的开始C.独立战争的转折D.独立战争的结束(乐山)右图是美国的象征。图中人物的左手托握着美国人民在反对殖民统 治斗争中用鲜血和生命铸成的文献。该文献应是 A.《权利法案》B.《人权宣言》C.《独立宣言》D.《1787年宪法》 (泉州)下列法律文件中,最早明确倡导“自由、平等”民主原则的是 A.《权利法案》B.《独立宣言》C.《人权宣言》D.《拿破仑法典》 (东营) “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这 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上述言论出自A.《权利法案》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D.《法典》 (扬州)下列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①来克星顿打响了抗英斗争的第一枪②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③《独立宣言)的发表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④《巴黎和约》签署,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⑤产生了历史上第一位总统⑥赢得了国家的独立A.①②③⑥ B.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④⑤ (潍坊)马克思称它为“推动了18世纪欧洲革命”的“第一个人权宣言”。“它”是指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1787年宪法D.《独立宣言》 (荆门)“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下列文献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独立宣言》B.《人权宣言》C.《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D.《拿破仑法典》(梧州)一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纪录片,介绍了各国通过立法手段来巩固革命成果,下列解说词中说法错误的是A.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B.美国独立战争期间颁布《独立宣言》 C.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人权宣言》D.美国南北战争期间颁布《1787年宪法》 (无锡)1787年美国宪法制订的原则是A.主权至上B.三权分立C.总统掌权D.民主选举(潍坊)由“原则民主”向“程序民主”演进,是近代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为美国“原则民主”(指自由、平等原则)奠定思想基础的文件是 A.《人权宣言》 B.《权利法案》 C.1787年宪法 D.《独立宣言》 (成都)美国独立战争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是 A.华盛顿当选了第一任总统 B.制定了1787年宪法C.取得了萨拉托加战役的胜利 D.国家巩固了统一 (烟台)“他此时正在运送大批外国雇佣兵,用来从事其制造死亡、荒凉和暴政的勾当……,他已完全不配当一个文明国家的元首。”这句选自美国《独立宣言》的话表明北美正在进行的这场战争的性质是A.维护奴隶制 B.争取民族独立 C.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D.完成国家统一(青岛)在纽约市政厅门口的公园里,树立着内森〃黑尔的塑像,这位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民族英雄,在被英军处以死刑前曾说:“我唯一的遗憾就是我没有第二条生命献给我热爱的祖国。”标志着他的祖国诞生的法律文件是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D.《法典》 (聊城)“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这段文字出自 A .英匡《权利法案》 B .美国《独立宣言》 C .法国《人权宣言》 D .美国1787 年宪法(攀枝花)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美国独立战争最显著的特征是 A.摆脱殖民统治B.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C.推翻封建统治D.为发展资本主义创造条件(西双版纳)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从独立到现在只有短短200多年的历史。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南北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矛盾激化C.种族之间矛盾尖锐D.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湛江)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的是 A 《权利法案》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法国民法典》 (咸宁)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的时间是A.1776年B.1777年C.1783年D.1787年 (雅安)革命的形式并不代表革命的效果和性质。下列历史事件中,以民族解放战争形式表现的资产阶级革命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法国大革命 C.美国独立战争 D.日本明治维新 (河池)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下列历史人物中,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自由”而永载史册的是A.但丁B.华盛顿C.林肯 D.亚历山大二世 (黄冈)1“美国在欧洲文明的基础上独创性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之路,将世界第一强国的位臵占据了一个多世纪。”下列符合美国“独创性的发展之路”说法的是A.建立“三权分立”的联邦共和体制 B.积极进行海外殖民扩张 C.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 D.制定五年发展计划 (来宾)1783年12月,华盛顿在辞职讲话中说:“现在,我已经完成了赋予我的使命,我将退出这个伟大的舞台……”华盛顿完成的使命是 A.废除黑人奴隶制 B.推翻殖民统治,实现国家独立C.颁布《权利法案》D.领导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成都)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国家的名义宣布人民的权利神圣不侵犯,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文献是 A.英国《权利法案》 B.英国《王位继承法》 C.法国《人权宣言》 D.美国《独立宣言》 (盐城)下列对《独立宣言》解读有误的是A.宣扬人生而平等 B.宣告了美国的诞生C.美国由此确立了联邦制D.宣言颁布日成为美国国庆日 (河南)发生在北美的这场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确立了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下列关于这场战争说法正确的是A.推翻了当地的封建专制统治B.《人权宣言》颁布并流传于世C.启蒙思想由理论变成了现实D.奴隶制的存废成为焦点(泰安)“正是这个设计……使这个稚嫩的国家在草莽中崛起,迅速成为也许你不喜欢但却不能轻视的超级大国。这样一个精巧的设计,在二百年前由一群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实在令人惊叹不已。”材料中的精巧设计是指 A.美国1787年宪法B.法国的《人权宣言》C.英国的《权利法案》D.英国的《人民宪章》(大庆)“认为这个大陆可以长期受到任何 外来势力的支配,这种想法是悖理的,要 不谈独立而保证这个大陆苟安一年也是 办不到的。”这场独立战争的主要领导者 是下面图片中的

中美电影文化的差异

中美电影文化的差异 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反映在他们的电影当中。因此,分析电影是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很好的途径。中西电影文化中的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 一、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华人著名导演李安先生早期的家庭伦理三部曲都是讲述东方人在西方背景下生活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强烈碰撞。 ○1《推手》:主要讲述了移居美国的老人和美国儿媳之间的的矛盾,其间还介绍了中国的太极的奇妙。人物关系非常简单,但人物心理刻画很细腻,其中老人的表演尤其出彩,让观众完全投入。 ○2《喜宴》:讲述的是同性恋故事。在美国工作的台湾小伙高是同性恋,为了应付父母的不断逼婚而找了个想要绿卡的女孩假结婚。可新婚之夜的意外竟然让女孩意外怀孕,高和恋人之间因此争吵被高父听见,引起高父中风等一系列的故事。最后高父高母对高的同性恋身份的接受让我很感慨,其实家人之间最重要的是理解。大家相互依靠走过风雨人生。同时《喜宴》又让大家了解了中国的闹洞房的风俗,手法还特别夸张,人如潮水般涌来又如潮水般退去,特别有视觉效果。 ○3《饮食男女》:前面几分钟让人来了解丰富的中国烹饪手法。主体也是讲家庭伦理关系。结局让人出乎意料。 二、拍摄上的差异 中国人的影片讲究的多半是动作的华丽、大气,语言上比较苍白,从而体现了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并且把很大一部分力气用在选景上,去忽略了人物本身的魅力,如《夜宴》。 而外国人的科幻片,也许人物本身没有特别的演技要求,但他们的语言方面都相当幽默,而且往往从大处着手,把特技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人物的个人魅力往往通过外在的更直接的视觉系效果来体现,通过视听的方式加深观

高二历史上册美国的建立1

高二历史上册美国的建立1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建立;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启蒙思想在北美的传播;英国压制殖民地经济的发展;波士顿倾茶事件;美国独立战争的进程;美国1787年宪法和联邦政府的成立;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 2、能力要求:(1)分析美利坚民族形成的历史因素。(2)分析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要求独立的原因。 (3)分析美国独立战争的本质特征和双重性特点。 3、情感目标:英国在北美的殖民统治迟滞了北美社会进步,违背了北美人民追求民族独立的愿望;美国独立战争告诉我们,弱小、落后国家、民族的人民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能以小抗大,以弱胜强,赢得国家和民族的新生。因此,我们要树立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课时安排1课时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北美独立战争的历史背景是重点。北美独立战争的爆发可以说是必然的。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启蒙思想的传播,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及英国对它的压制,这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北美独立战争的历史意义是重点。北美独立战争既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它的性质是双重的。独立战争的胜利,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建立了近代美洲第一个独

立国家;为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难点分析:(1)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是难点。结合教材,从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及心理素质等方面来分析。 (2) 正确评价1787年宪法是难点。受一些观点影响,我们容易以为美国的民主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民主,将美国民主理想化、神话化。必须认真分析1787年宪法的内容,正确评价1787年宪法的进步性和保守性。 课堂教学设计师:这是美国国旗。(电脑展示)哪位同学能给大学介绍一下美国国旗的含义?生:(议论,一同学代表介绍)师:美国国旗是由五星和横条组成的,记载着美国由13个州扩张演变为50个州的历史,也纪念着最初英国殖民统治下的13块殖民地参加独立战争并最终为赢得独立做出的贡献。今天,看见美国国旗,人们的思绪会禁不住忆起那场为独立、自由而战的美国独立战争。(板书第六节标题) 一、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社会经济状况(历史背景) 1、北美殖民地的建立师:200多年前,北美还是英国统治下的殖民地。英国从1607年~1733年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建立了13个殖民地,这就是最初的北美13州。(电脑演示:彩色覆盖13州位置)同学们应该知道,北美最早的主人是谁?生:(回答)师:

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独立战争 作者:上师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列克星敦枪声”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揭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了解独立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2).知道《独立宣言》是一个人权宣言,它的发表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3).知道《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了解其先进性与局限性。 (4).了解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 2.能力与方法 (1).通过讨论,了解华盛顿的事迹,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2).通过阅读,归纳出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 (3).通过分析,对比出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英美的力量差异,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正义性是美国独立战争获胜的根本原因。 (4).通过课外阅读,辩正了解美国独立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制的先进性与局限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认识美国人民在独立战争胜利中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2).了解美国在政治体制建设上的首创精神,美国的总统制共和国的政体,后来成为资产阶级国家体制的重要模式之一,有很大的国际影响。 二.教材分析 从1607年到1733年,经过激烈的殖民争夺,英国从荷兰、法国手中夺取了北美的许多殖民地,侵占了北美大西洋沿岸的富饶地区,先后建立了13个殖民地。正是生活在这13个殖民地的居民,到18世纪中期有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和经济生活,美洲和世界上一个新的民族——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英国殖民者实行阻挠北美经济发展的政策,企图扼杀北美人民的独立要求,特别是七年战争后推行的各项反动措施,激起殖民地人民的强烈不满情绪,殖民地和宗主国的矛盾日益尖锐,迫使北美人民走上了拿起武器的革命道路。“列克星敦枪声”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揭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鼓舞了殖民地人民武装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者的勇气和决心。第二届大陆会议担负起组织和领导独立战争的任务,华盛顿被大陆会议任命为总司令后,领导大陆军和殖民地人民开展反英斗争,为独立战争的胜利和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了杰佛逊起草的《独立宣言》,正式向全世界宣布美国脱离英国独立。《独立宣言》是第一个人权宣言,它的发表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独立”。真正的独立是经过五年的艰苦斗争才实现的。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1781年的约克镇决战,最终迫使英军投降,战争以美国的胜利而告终。1783年双方签

中美电影文化比较

中美电影文化比较 英雄崇拜几乎在每一种文化中存在。与英雄崇拜相对应的英雄主义,代表了特殊的社会文化追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然而,不同的文化对英雄主义的定义是不一样的。英雄崇拜是一种普遍的文化心理,创造自己的英雄来保持其精髓是每一种文化的责任和目标。英雄主义的核心在于评价英雄的社会价值,不同文化的分歧就在于怎样的人能被视为英雄。中美两种不同的文化在对英雄主义的表现上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中美两种文化按照它们各自的价值系统创造了各自的英雄。 关于美国的英雄类电影,观众能很容易地回忆起很多,比如,《勇敢的心》《生死时速》《第一滴血》以及《蜘蛛侠》。中国的影视中也有很多英雄类电影,如《卧虎藏龙》《英雄》。这些中美影视中的英雄形象反映出两种文化对英雄的定义和看法。两种文化中的英雄都有伟大的精神、勇气和敏锐的见解这些英雄共同的特点。但仔细比较,却又反应出两种不同价值系统和文化精神的不同 ·美国影视中英雄主义的特点 美国电影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有与众不同的吸引人的性格特点。他们强调自我和个人价值。比如,在《巴顿将军》中,巴顿将军有傲慢的特点,只按自己的意志做事情,不会考虑世俗观点。除此之外,美国影视中的英雄还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英雄都在成功前经历挫败。和失败做斗争的能力被视为英雄的基本能力。因为不管是怎么样的英雄,他首先是个人,应该会有一些缺点,可贵的是和失败做斗争的勇气和毅力。在好莱坞电影中,英雄的特质被限定在了某些特定的方面,这是好莱坞英雄类电影的一大特点。也因为他们表现出了英雄和普通人很接近的特点,这使他们的英雄更真实。比较起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中国电影中的英雄表现得近乎完美,因为他们总是表现得有智慧而且没有缺点。对于中国电影来讲,怎么样表现一个真实的英雄是一大任务。 第二,英雄有对家庭的责任感。美国人从不看好那些对家庭和朋友缺少责任感的人。这反应出美国人对和睦家庭的渴望。 第三,英雄除了身体强健之外,还必须具有智慧和勇气。强健的身体让他可以应对敌人,智慧和勇气让他在困境中保持冷静。 第四,美国电影常常表现出英雄在危险境况时的幽默。电影常以英雄智慧的话语和动作表现这点。美国文化以其特殊的幽默而出名,并且很好地应用到了他们的电影当中。 ·中国电影中英雄主义的特点 和美国电影中拥有强健体魄的英雄不太一样,中国电影中地英雄更多的表现内在品质,关键的一点是他们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张艺谋的电影《英雄》中就表现了一个典型的中国英雄形象。当个人利益和情感和国家民族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永远是把国家民族大局摆在第一位。中国电影中的英雄的另一个特点是,他们往往表现得完美,没有缺点。这种完美的英雄形象,拉长了普通人和英雄的距离。总之,中国电影中的英雄总是为国家为社会的主要价值系统而牺牲自己。张艺谋的电影《英雄》中的“残剑”是例子之一。英雄为国家人民牺牲自己的生命,而不像大多美国电影中的英雄一样,他们拯救了国家、人民或是整个世界,但他们也仍然活得很好。 ·中美电影中英雄的共同点 在以上对中美电影中的英雄特点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两国电影英雄有很多不

中美电影的文化差异

摘要:电影是文化的产物,并影响着文化的发展,二者水乳交融。中美两国同为文化大国,都有着独具特色的文化。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影业诞生了不少蜚声国际的经典大片。而经过一百多年的曲折发展,中国电影人亦创造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影视作品。本文将对比中美电影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电影,中美,文化差异 一、中美电影的发展历程 1889年,爱迪生发明了活动电影摄影机,其后又发明了电影放映机,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影摄影棚,这是美国电影史的开端。从30年代到40年代中期,美国电影一直处于黄金时代。影片产量稳步上升,随着有声电影的出现,除了早期的喜剧片、西部片、闹剧片外,歌舞片、强盗片、侦探片、恐怖片等各种类型片也迅速发展起来。40年代末至50年代中期,由于电视业的迅速兴起和政府的反托拉斯法案的实施等因素,美国电影业经受着一系列的打击和挑战。直到60年代末,"美国新电影"的出现和其后"新好莱坞"的兴起,才使美国电影重整旗鼓。从80年代中期直到今天,美国电影逐渐重新称霸世界影坛,并利用雄厚的资金,将高科技带入电影制片,诞生了《007》系列、《黑客帝国》、《终结者》的炫目的经典大片。 中国第一部电影为1905年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民国时期平稳发展,建国后拥有了《英雄儿女》、《地道战》、《红色娘子军》、《小兵张嘎》这一类革命主题电影。之后电影在文化大革命严重被限制,只有八部样板戏被观看。直到文革后邓小平大大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此后,出现了中国第五代导演。他们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他们的作品特点是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十分强烈,代表人物有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因此在选材、叙事、塑造人物、镜头语言、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在90年代获得了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即金熊奖、金狮奖、金棕榈奖,曾4次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是迄今为止中国导演最辉煌的一代。 二、中美电影的文化差异 1、主题思想的差异 美国电影热衷于通过英雄主义宣扬民主和自由的主题。蜘蛛侠、蝙蝠侠等都是大家所熟知的超级英雄。像佐罗、007、罗宾汉之类更是英雄专业户,生来就是救人于水火的。超级英雄总是不停地与恶势力作斗争,以至于人们在遇到生死困境时想到的不是警察、政府,而是他们。 与美国电影中表现的具有强烈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孤胆英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电影往往表现着的爱国气息。以《黄飞鸿》系列电影为例。它生动地

公开课教案 课美国独立战争

第10课美国独立战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北美资率主义经济的发展美利坚民族的形成英国对北美的殖民统治来克星顿的枪声华盛顿就任犬陆军总可令《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萨拉托加大捷约克镇战役1783年美英和约1783年宪法联邦政府的成立 ①通过讨论“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想像能力和综舍归纳能力。 ②通过评述华盛顿的主要活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评价历史人物能力 ③通过指导学生自己设计或制作“美国独立战争大事年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办和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围绕华盛顿的主要活动.说明战争的过程、结果和影响。 ②充分运用《美国独立战争形势》图,并自已动手,按时间先后,自编“美国独立战争大事年表 ③运用问题讨论法.探讨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并使学生正确认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理解因果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美国独立战争中的民兵纪念碑》、《独立宣言》的签署、《英军在约克镇投降》等图片.感受北美人民反英斗争的艰巨性和进步性。③通过学习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领导大陆军排除万难取得独立战争胜利,历任美国第一、二届总统等内容,认识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宽容、坚毅、诚信等优良品格。 教学重点:《独立宣言》 教学难点:独立战争的性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当今的美国是世界上的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是200多年,前它确实英国的殖民地,那么,美国是怎样走上殖民道路的?她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讲授新课 一、来克星顿的枪声 学生看书思考下列问题 ①18世纪中期,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 ②美利坚民族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③简述英国在北美建立殖民地的情况。 ④英国是如何统治北美人民的?北美人民开展了哪些反英斗争? ⑤来克星顿的枪声是怎么回事? 在学生阅读、思考后,教师引导学生解答这几个问题:学生回答不完整的地方、教师在充分鼓励与表扬的基础上补充说明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供讨论: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有哪些?学生阅读、思考后,教师说明: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美利坚民族的形成、英国对北美的殖民统治、北美人民的反抗斗争。其中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和北美人民的反抗斗争是内因;英国对北美的殖民统治是外因,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美国必然爆发一场独立战争,来克星顿的枪声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的开始。 二、华盛顿就任大陆军总司令 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内容,教师展示导学问题:华盛顿为什么会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他是如何整编大陆军的?在学生阅读、思考后,教师引导学生解答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