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州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研发模式

浅析苏州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研发模式
浅析苏州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研发模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513562089.html,

浅析苏州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研发模式

作者:王丽萍田明明

来源:《现代企业》2020年第05期

博物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之所,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一直以来都扮演着收藏、研究、展示以及公共文化教育的角色,在当今超级互联的各种技术不断变革的新时代,博物馆的传统功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大众的精神需求,对博物馆开发出更多的文化产品,开拓更多的公共文化消费领域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更高期待。2015年的《博物馆条例》发布后,国务院、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不断推出

了有关合理利用文物资源,大力开发创意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各项鼓励政策。然而在国内的博物馆中,除少数文博单位文创比较好外,绝大多数博物馆的文创产品研发都存在产品趋同、创意不足、销量不高等问题,如何突破这种困境,成为博物馆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苏州博物馆文创产品研发模式进行研究分析,以期对陕西省文博单位文创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一些探索性的建议。

一、苏州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江苏省苏州市是吴文化起源与发展的中心地区,以园林、工艺美术、丝绸、昆曲、评弹文化为主要特色,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了文化产品的种类,深厚的人文底蕴屹立于文化的创造活动,文化艺术精品在创造中不断丰富。苏州博物馆是苏州文化的瑰宝,虽然其与陕西文物资源相比有着先天劣势,但其却走出了一条独具江南特色的文创之路。

近年来苏州博物馆重視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现已形成了以馆内艺术品商店为核心,观众休息厅、紫藤书屋专柜和淘宝网店为辅助的综合发展模式。据媒体公开报道,2013年至2015年,苏州博物馆文创产品销售额翻倍增长,2015年销售额达706.6万元,人均消费4.16元。2016年销售额达900万元,2017年销售额达1500万,2018年则高达3000万。苏州博物馆的文创开发与保护已经成为了业界标杆,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苏州博物馆日益增长的文创产品的销售量离不开其在文创开发领域所形成的自己的特有风格,其开发致力于从馆藏文物本身发掘文化元素和亮点,将其与现当代手工艺制作融合,创造出代表苏工技艺,传承吴中风韵的各类艺术商品,目前,苏州博物馆的文创产品统一在镇馆之宝、吴门四家、苏博建筑与烟云过眼四大系列分类下进行开发,侧重点分别为明星文物、吴中文人作品、建筑风貌以及烟云楼常设展览。文创产品涵盖美食、首饰、文具、提包、食品、非遗工艺品等多个领域,带有明显的苏州风格,且文创产品注重知识产权保护,通过授权、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商标绑定等多种方式开发保护文创产品的知识产权,推动文化IP的变现能力。

二、苏州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保护模式

苏州博物馆设计元素赏析

苏州博物馆设计元素赏析 摘要:苏州博物馆新馆,在建筑风格上力求体现苏州文化传统,又积极探索现代建筑符号与传统建筑韵味相融合。其对于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使整座建筑富有与众不同的技术美感。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还实现了形式美与功能美的深度融合。通过对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设计进行初步研究,探索与讨论在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如何组织传统和现代的元素,达到创造性地继承与发展传统建筑文化以及充分利用现代新技术的意图,并试图寻找各种设计元素在室内中的表达。 关键字:苏州博物馆设计元素传统建筑现代建筑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加入现代的元素。使得博物馆新馆既有文化内涵的体现,又有时代感的体现。 苏州博物馆吸取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室内文化,它的诸多设计手法,如人性化设计,与自然亲密相联;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独到的光线处理;重视室外环境对室内的“背景”效用,丰富的装饰等等。苏州博物馆现代中式家居风格的格调、气度与内涵,是从时代特色、科技应用与民族气质中去探索的。首先,现代中式家居风格的建立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包括设计界、学术界等的共同努力,从设计观念上打开对传统的现代化思路;其次,同时也是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到对传统的内涵真正的理解,才能使传统特色和时代特征有机地融合到现代室内空间中。在室内设计领域中,现代室内设计的审美层次将由着重对纯形式美感的追求发展成为强调兼容文化意义的表现。浅层的物质文化,富有时代性,是最活跃的因素,发展快;深层的精神文化则最富民族性,相对稳定,变化最慢。苏州博物馆在各方面精益求精,即使一块石头,一块方砖,都是经过详细的测量得来的,不得不赞叹其精湛。 室内设计是为现代人服务,必然要求能够体现现代的时代感,传统风格室内设计也不例外。时代感不仅指时间、时代概念,也指空间和地理概念。现代建筑之所以永远走在建筑整体发展的前列,体现了建筑文化发展的时代脉搏,因为它的基本原则是: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满足新功能需要。所以它体现了时代的意义。而反观我们的室内设计,风格上若完全以传统中式的形式则较难与家具及室内陈设相协调。因而设计师要注意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切入点,通过各种途径,如材料,技术,功能等方面来诠释传统中蕴涵的现代感。贝聿铭通过现代铁艺的家具,以及简洁大方的手笔,将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完美的结合。 入口处的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既含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重檐,又以现代材料-钢架、玻璃,赋予其崭新的风格。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

针对博物馆文化的文创产品研究策略—以南京博物院为例

针对博物馆文化的文创产品研究策略———以南 京博物院为例 随着我国目前对文化发展和弘扬力度的加大,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虽然我国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尚不成熟,但是文化氛围的升温无疑是博物馆文创产品繁荣发展的最好时机。本文的研究课题是在研究学习博物馆学和艺术设计理论、现代产品设计理论等的基础上,通过对博物馆文化的发掘和文创产业的现实需要而综合制定的,旨在优化运用博物馆资源、进行针对性和科学性为一体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设计研究,在设计过程中逐步明确设计思路和发展方向,为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一、个案研究———南京博物院 (一)南京博物院简介 南京博物院坐落于南京市资金山南麓、中山门北侧,占地7 万余平方米,是我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博物馆,也是南京市唯一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的历史始见于1933 年,直到1959 年正式更名为南京博物院,院内现有各种藏品43 万余件,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达当代。既有全国珍稀文物,也有宫廷传世佳品,在区域性和全国性藏品数量上均有较大的领先优势。青铜、玉器、金银器皿、古玩、织物、书画等一应俱全,成为数千年南京文明和中华文明发展的直接见证。院内的知名藏品如:西汉“金兽”、西晋“青瓷神兽尊”、“扬州八怪”的书画等。 (二)南京博物院的文创产品开发 南京博物院早在1979 年就首开中国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和研究的先河,其设立于馆内的博物馆商店是我国类似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销售的先驱,在其接近40 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丰富了文创产品的种类与范畴,文创产品的概念也由最初对文物的复刻和临摹转变为了新概念形式下的开发,其主要的文创产品包括典藏复制品、出版品、体验产品和创意性产品等。 1.典藏复制产品 南京博物院的复制型文创产品由来已久,在概念和形态上讲求对其原型的高度模仿和表现,力求满足文物爱好者和收藏家们对品质的不懈追求,同时得益于博物院的文化定位,其可为客户复制全品类不同规格的文创复制品,且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南京博物院积极响应互联网文创产品的现实需求,开始接受网上预约订购复刻文化产品的业务,通过不断加深对复制产品的研究,南京博物院实现了向广大民众传扬优秀文化,古今结合的文创产品利用理念,同时为博物院的财政收入提供了途径。 2.出版物品 南京博物院的文创出版物主要为研究性书籍、宣传资料、画册、海报等,这一类出版产品在价格上相对易于被游客和文创产品爱好者所接受,比如由南京博物院编撰出版的《南京博物院藏宝录》《南京博物院珍稀藏品图鉴》等,该类型的文创产品对于宣传博物馆文化、增进民众对文化和历史的了解和认知有着较好的作用。 3.体验产品 体验类文创产品主要是由游客或文创产品爱好者亲自动手,通过适当的指引和讲述,完成其心理意义上的对文物的再造,主要包括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体验,如南通的蓝染技术、扬州的剪纸、陶器的制作等。在南京博物院内设有专供游人体验的文创产品制作区,并根据相关的业务和受众群体开设了文创产品培训班和技能班等,在推动文创产品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文创产业概念的实际体验,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和应用前景。 4.创意产品 文化创意产品是文创产业最本质的要求和魅力的实现,也是南京博物院在近年开始加入研究行列的新型文创产品开发模式,其符合对文创产品特性的界定,对于文化创造力、凝聚力、表现力等都有较强的体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美学分析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美学分析 钱栋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笔者的家乡白居易诗中的江南腹地——苏州,本文着重从建筑美学方面分析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 只有在参观完所有室内空间之后,才会真正理解整个空间的设计精神。外立面的形体穿插造就了室内空间的丰富性,而室内空间的多样结构同时也成就了外立面的风格特质。空间也是人为的,贝聿铭先生最新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的园林思想在现代审美中的新方向,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空间意向:天造与人为的联姻 “希望从中国古代山水书画中寻找园林设计的灵感”,这是贝聿铭先生对苏州博物馆,这个被称为自己的“小女儿”的封刀之作的评价。虽然常年生活在海外,有着西方教育背景,但贝聿铭先生的作品中却从来不缺少中国元素,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精神的方面,苏州博物馆无疑是成功的,它以自己鲜明的空间特征和独树一帜的结构将现代与传统完美结合,塑造出一个立足现代审美的新中式园林空间。 穿过一座由玻璃和不锈钢棚搭建的大门,一个由钢梁和金属百叶构成的入口吸引了来访者的所有目光。通过一个别致的圆形孔洞,人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中国情调。以借景的手法,设计师将空间的灵性与活力展现给观众,远处的山水园林也成为了联系内外空间的纽带。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玻璃顶棚肆无忌惮地让室内充满阳光,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丰富的语汇和对空间的影响力。 如果说前庭是整个空间乐趣的前奏的话,那么只有在走入室内之后,才会发现整个空间的动人之处。贝先生一改通常的四方形空间,将中庭设计成八角形,同时随着层高的递增而变换墙面造型,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顶的建筑特色。其中,三角形与菱形是主要的造型元素,灰色的涂料强调出各个形体的转折,形成了丰富、充满节奏的空间效果。同时,由于形体多变,透过顶窗照射进来的阳光形成了有趣且微妙的光影效果,强调了空间的戏剧性。正对入口的是一整面落地玻璃,外面的园林景色一览无余,成为中庭最引人入胜的风景。两侧的墙面上有两个菱形的窗洞,透射出的依然是室外的绿色景观,像极了两幅挂在墙上的画。不难发现,简单的几何形是设计师塑造空间的语言,然而这些现代的设计元素通过穿插与组合,创造出来的却是充满传统味道的空间气质。中庭的吊灯也是独立设计的,将传统中式花灯取其形,再利用方形与菱形的结构将传统精神完美地与现代材料结合而成。 连接东西两大展厅的是有着条状木质百叶屋顶的走廊。东面走廊的尽头是提供休息的场所,其中一棵百年紫藤是贝老先生精心挑选的,其蜿蜒曲折的枝蔓与顶部四方大气的花架形成强烈的对比,阳光透过树叶在纯净的墙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顿时给空间增添了活力与激情。传统与现代两种审美在此相互碰撞,展现出贝先生对于现代园林景观的独特见解。

苏州博物馆分析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的封刀之作。新馆选址在苏州古城内,紧依古典建筑和园林—它北倚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南对苏州“文化长 廊”起点东北街,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以一水池为中心。 二、平面功能分布 苏州博物馆是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新馆建筑群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西部的展厅分别由两个中心联系起来 ,东部则布置一个方形露天院落 , 围绕它的为现代美术画廊、教育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房等。 三、周围环境的融合 为充分融入所在街区环境,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沿袭苏州民居粉墙黛瓦的基本元素,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苏州博物馆以地面一层为主,采用地下一层,局部安排二层高度。三条轴线的布局与忠王府格局十分和谐,而且建筑采用院落式与周边相应,从平面看不出什么差异。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着拙政园的补园,新旧园林景观融为一体。 四、建筑结构 建筑大量使用玻璃和开放式钢结构,代替了苏州传统的木质材质。 五、建筑内部 1、大门入口 新馆大门为玻璃和金属结构, 既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 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进入后,前厅以较小的空间压缩视角,与后面进入庭院形成强烈的空间对比,有先抑后扬之感。入口有一条明显的路线将游览者引向山水庭院,有玻璃材质的圆形入口,庭院景色若影若现。 2、中央大厅 大厅是博物馆的核心,连接着前厅与庭院。是整个 建筑群的最高高度。贝聿铭 将中庭设计成八角形,其中,三角形与菱形也是主要的 造型元素,由于形体多变,透 过顶窗照射进来的阳光形成了有趣且微妙的光影效果。正对入口的是一整面落地玻璃,外面的园林景色一览无余,成为中庭最引人入胜的风景。两侧的墙面上有两个菱形的窗洞,可以看到外部景观。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解析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解析 发表时间:2019-09-20T11:25:32.713Z 来源:《建筑实践》2019年38卷10期作者:伍婷[导读] 论述乡土建筑与乡土环境文化的关联,并以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供同行借鉴参考。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城市建筑与环境设计研究院广东.深圳518000摘要:乡土建筑蕴藏着各民族传统思想精神文化与传统建筑艺术,记录着当地的文化艺术内涵。本文主要论述乡土建筑与乡土环境文化的 关联,并以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供同行借鉴参考。关键词:乡土建筑;建筑设计;文化 一、乡土建筑的内涵与特质 1.乡土建筑的内涵 “乡土”(Vernacular)的一般英文翻译为本地语或是方言,在美国文化遗产字典中,“乡土”(Vernacular)译意为:乡土是关于某一特定文化中的建筑和装饰风格。这一释义更符合其在建筑业中的指代。我们可理解为有当地特色的形式和空间的建筑。 2.乡土建筑的特质 乡土建筑构成了一部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史。它蕴藏着各民族传统思想精神文化与传统建筑艺术,是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组成部分,记录和反映了各各地区的文化艺术内涵。 乡土建筑作为一种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以祖祖辈辈口头相传的方式因地制宜的进行建造。包含了珍贵的科技价值及朴素的居住环境生态理论。与此同时,乡土建筑也传承和延续了整个民族精湛的技艺和建筑艺术。 二、乡土建筑与乡土环境的文化关联 1.乡土环境的构成 乡土环境由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是在中国特有的地理环境中产生的。作为传统建筑文化,民居建筑的聚落选址、格局、外观、型式和风格无不体现出对自然的认识和态度。 人文环境——指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思想等。民族文化由于有相对独立的体系,(包括信仰和价值观等),它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传统民居中,如汉族住宅居中的堂屋是家庭生活的重心,而东北地区的满族住宅则把西屋奉为上屋。西南山区的侗族把火塘间作为全家活动的中心,而藏族经堂是藏族同胞们装饰的重点。 建筑其实是特定区域人文环境各个因素反映的一个具体内容,而人文环境各个因素也或多或少渗透到建筑之中。 2.乡土建筑与乡土环境的文化关联 自然环境对乡土建筑空间形态的影响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封建时代,人们对自然环境多采取顺应为主、改造为辅的方针。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聚落对其周边环境有着很强的适应性,而这种适应性表现在乡土建筑的形式上就是所谓地域特色。北方黄土高原的窑洞建筑、南方的干栏式建筑等都是乡土建筑对其所处自然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人文环境对空间形态的影响则复杂的多,其影响多以文化圈的形式出现。在建筑领域中这种文化圈以某利,建筑形态的分布为界定,在不同文化圈之间,建筑的形态多有明显变化。例如,同是四合院,徽派民居与山西窑院却又大相径庭:一个婉约温柔,有如低吟杨柳岸、晓风残月般的优美;另一个却是粗犷豪迈的北方风格,而且特定时期的战乱、移民、科举、商业活动乃至民间信仰习俗等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地的建筑空间形态。 乡土环境对乡土建筑也着决定性的影响,同时乡土建筑对乡土环境也有着反作用。乡土建筑一旦建成,就成为乡土环境的一部分。譬如说,一提起江南风韵,人们脑海中马上就会有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在这里,住宅与桥梁己溶于环境之中,它顺应环境而生,同时对其后继建筑的形态又起着制约与引导的作用。 三、案例解析 1.苏州博物馆新馆简介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街,占地面积15391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于2006年竣工。 2.建筑设计背景 2.1现代建筑思潮与苏州园林文化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对现代建筑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对现代建筑影响深远。现代主要建筑设计思想强带设计与建造技术以及使用功能之间的逻辑关系。其主要思想包括变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 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文化意蕴深厚的“文人写意山水园”。古代的造园者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能诗善画,造园时多以画为本,以诗为题,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被称为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贝聿铭试图把现代主义思想与苏州传统建筑思想相结合,构造出一座既有苏州传统精神又具有现代特色的建筑,做到“在一座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2.2苏州博物馆选址与周边环境 苏州博物馆地处江南园林的代表东侧是忠王府,环境条件给苏州博物馆的设计提出了种种挑战。 苏州博物馆作为一所现代博物馆,既不能抄袭苏州传统园林的内容,又需要有中国传统建筑的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它必须秉承传统精神而又能体现时代感,既要与周围的名园相融合,又要实现一座现代公共建筑不同于传统私家园林宅院的功能和特色。贝聿铭深刻的理解传统造园思想,同时把现代主义的建筑设计理念融入其中,成功地塑造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苏州博物馆。 3.以文脉为主线的苏州博物馆的自我实现 构成现代建筑形象的手法多种多样,而最能反映文脉的莫过于体形、符号、颜色、尺度和气质。记载了苏州城历史变迁与文化发展的苏州博物馆,因其特殊地理位置所形成的自然因素及深厚的吴文化的人文因素,在贝律铭先生的精心打造下成为了中国建筑文脉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座标志性建筑。 3.1古典园林新理念

苏州博物馆分析

苏州博物馆分析报告 课程:材料工艺学 班级:10级环艺4班

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先生:美籍华人建筑师,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935年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近期作品有卡达杜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建筑奖。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设是苏州市“十五”期间的重点项目之一,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极大关注。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和高度重视下,经过多方努力,85岁高龄的世界著名建筑大 师贝聿铭先生欣然接受市委、市政府的盛情邀请,亲自担任苏州博物馆的新馆设计,并于2002年4月30日正式签定了设计协议。贝聿铭先生以擅长设计博物馆而享誉全世界,他曾 应肯尼迪总统遗孀杰奎琳的邀请设计过肯尼迪图书馆 应密特郎总统之邀设计过卢浮宫博物馆,都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贝先生在中国设计博物馆是第一次。正 因为如此,贝聿铭先生在家乡苏州设计博物馆引起了全球传媒的关注。 聿铭先生的设计思想和专家组提出的“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思路,经过一年

的紧张工作,先后完成了概念性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 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 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 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 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 过去的木粱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

3D打印技术在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513562089.html, 3D打印技术在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作者:肖金材吴梅梅 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03期 【摘要】目前3D打印技术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成熟,3D打印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设计制作工艺被社会各领域人士关注,我们可以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中,从设计制作工艺角度研究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以此开拓出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制作的新方法。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为切入点,简介其定义和应用领域,采用对比方法分析传统产品制作的局限性和3D打印技术的应用优势,3D打印技术给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应用提供了一个新方向。 【关健词】3D打印技术;博物馆文创产品;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J504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3-0126-02 设计是为人的生活各方面服务的,设计出来的产品带有设计师的情感态度以及美学内涵,但是现实生活中由于制作工艺的限制以及生产经费有限,设计师在做设计图时往往先考虑是否可以生产出来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3D打印技术的出现无疑是这一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3D打印技术可以实现超高难度的设计外观形态产品,同时可以个性化、小批量生产,此外具有不受地域、时间限制的特点。如果将此技术应用到博物馆产品设计中,将有利于提高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水平和拓展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一、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开发现状 自从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博物馆条例》,标志着我国博物馆建设、发展、管理进入法治阶段,明确了国家鼓励博物馆发展的思路。2016年又相继颁发了系列政策,鼓 励博物馆多角度、多元化开发博物馆资源,为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开发提供了政策支持,使其成为一个完整、成熟的产业链。 近年来政府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博物馆各项工作,尤其是扩大博物馆的社会职能,因此推出一系列文创产品便成为需要首要解决的事情。近几年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发的文创产品,其在开发模式、产品形式、宣传推广、营销渠道上都有很大进步,比如故宫博物院的“朝珠耳机”,乾隆“朕亦甚想你”折扇,“故宫日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翡翠白菜钥匙扣”,“朕知道了”创意胶带等文创产品,但是全国范围来讲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应用水平普遍不高。

博物馆如何做文创产品开发

博物馆如何做文创产品开发 在中国传统文化逐步复兴的今天,博物馆担负着文化的保存,传承与发扬的历史责任。但是博物馆在做好应做的展览,普及宣传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应该如何通过文创产品来实现更多的盈利呢?笔者多年来从事品牌建设及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设计,想通过自己多年的研究,思考和设计经验为博物馆及相关企业共同探讨文创产品的研发方向和思路。 文化创意产品是指跟文化有所关联的创意产品,并不特指哪种文化及哪一类产品,因此可以宽泛的说只要与文化有关联的产品都可以称作文创产品。因此文物的复制品,文物的衍生品,文物的相关元素衍生品以及元素再创造产品都属于文创产品的范畴。 什么样的文创产品才能称之为好的文创产品呢?虽然大众对于衡量一件文创产品有着很多的标准,比如销量,创意,利润,传播力和影响力,趣味性等等,但是笔者认为这些都很重要但都不是文创产品的核心价值,这些的是站在社会受众角度的衡量标准,但是作为博物馆要站在更高的维度来看待文创产品的价值。我认为评价一款文创产品的价值在于文化的延续,可能是一种传统的图案,可能是一种古代的产品形制,可能是一种语言,或者是一种艺术形式,工艺特色,也可能是一个故事,无论是什么,这样的文化在新的时代是否被解读,延续和被人所记忆。这才是开发文创产品的核心意义。 我通过以下五个方面的阐述,希望能为大家建立一种系统思考的逻辑方法。 1: 博物馆需要找到自身的鲜明的文化特色,形成独特的文化占位。 全国各地的博物馆都藏有大量的文物,将来的博物馆都会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因此深入的挖掘和整理自身的专属文化特色就变的越来越重要。需要在时空两个维度进行思考,空间上南方与北方不同,内陆与沿海不同,平原与高原不同,草原与内地不同,即使同处于一个大的区域,每个地方也有着每个地方独特的文化特质。时间上,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每个地域都在上演着不同的故事,形成了不同的民俗,民风。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脉络,而这些综合因素形成的独特性才是将来文化定位的核心部分。将博物馆自身独特的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展示和宣传也将会变成各地博物馆越来越重要的工作内容。 举例来讲,故宫坐落在首都北京,为明清两代的皇宫,具有地域优势及明清皇家建筑群落的专属特征,文物虽然来自全国各地,但是高档皇家文物具有很大的比例,另外清朝距今不过百年,在人们的心目中故宫仍是皇宫的心理感受。因此故宫具有地域,建筑,文物,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的支撑来发展独特的皇家文

针对博物馆文化的文创产品研究策略———以南京博物院为例

针对博物馆文化的文创产品研究策略———以南京博物院 为例 针对博物馆文化的文创产品研究策略—— —以南京博物院为例 随着我国目前对文化发展和弘扬力度的加大~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虽然我国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尚不成熟~但是文化氛围的升温无疑是博物馆文创产品繁荣发展的最好时机。本文的研究课题是在研究学习博物馆学和艺术设计理论、现代产品设计理论等的基础上~通过对博物馆文化的发掘和文创产业的现实需要而综合制定的~旨在优化运用博物馆资源、进行针对性和科学性为一体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设计研究~在设计过程中逐步明确设计思路和发展方向~为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一、个案研究———南京博物院 (一)南京博物院简介 南京博物院坐落于南京市资金山南麓、中山门北侧~占地7 万余平方米~是我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博物馆~也是南京市唯一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的历史始见于1933 年~直到1959 年正式更名为南京博物院~院内现有各种藏品43 万余件~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达当代。既有全国珍稀文物~也有宫廷传世佳品~在区域性和全国性藏品数量上均有较大的领先优势。青铜、玉器、金银器皿、古玩、织物、书画等一应俱全~成为数千年南京文 7 明和中华文明发展的直接见证。院内的知名藏品如:西汉“金兽”、西晋“青瓷神兽尊”、“扬州八怪”的书画等。 (二)南京博物院的文创产品开发

南京博物院早在1979 年就首开中国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和研究的先河~其设立于馆内的博物馆商店是我国类似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销售的先驱~在其接近40 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丰富了文创产品的种类与范畴~文创产品的概念也由最初对文物的复刻和临摹转变为了新概念形式下的开发~其主要的文创产品包括典藏复制品、出版品、体验产品和创意性产品等。 1.典藏复制产品 南京博物院的复制型文创产品由来已久~在概念和形态上讲求对其原型的高度模仿和表现~力求满足文物爱好者和收藏家们对品质的不懈追求~同时得益于博物院的文化定位~其可为客户复制全品类不同规格的文创复制品~且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南京博物院积极响应互联网文创产品的现实需求~开始接受网上预约订购复刻文化产品的业务~通过不断加深对复制产品的研究~南京博物院实现了向广大民众传扬优秀文化~古今结合的文创产品利用理念~同时为博物院的财政收入提供了途径。 2.出版物品 南京博物院的文创出版物主要为研究性书籍、宣传资料、 7 画册、海报等~这一类出版产品在价格上相对易于被游客和文创产品爱好者所接受~比如由南京博物院编撰出版的《南京博物院藏宝录》《南京博物院珍稀藏品图鉴》等~该类型的文创产品对于宣传博物馆文化、增进民众对文化和历史的了解和认知有着较好的作用。 3.体验产品 体验类文创产品主要是由游客或文创产品爱好者亲自动手~通过适当的指引和讲述~完成其心理意义上的对文物的再造~主要包括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体验~如南通的蓝染技术、扬州的剪纸、陶器的制作等。在南京博物院内设有专供游

苏州博物馆设计分析

} 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 摘要: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中国的一种载体,主要通过建筑布局、建筑、建筑、建筑等来展示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中的轴线、院落布局以及贴合环境的设计手法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体现。新馆成功的将现代功能溶于古建筑群之中,其古而新的建筑形式蕴含着本土化与现代性融合下的创新。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成功将现代社会功能溶于古建筑群之中,其古而新的建筑形式蕴含着本土化与时代化融合下的创新。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由贝幸铭及其事务所设计。新馆最终选址在苏州古城内,而且紧依古典建筑和园林—它北倚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南对苏州“文化长廊”起点东北街,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这样具有挑战性的基地环境,不论对建筑师、还是对于生活在古城的居民、甚至对苏州古城的整体风貌以及基地周边的原有环境都是一种考验。当查阅了关于贝老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的相关资料、报道后,对于贝老贯穿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整体观、自然观、发展观甚是敬佩。而这种反映在旧建筑改扩建设计中的尊重、尊重传统建筑文化的理念正好映射出作为东方建筑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1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 建筑文化是一种学习。从社会成员的角度看,人类天生并不完善,建筑文化不仅提供了一个人居环境,而且提供了一个思想与行为的习得之所。建筑反映出人类的文化系统—宗教、科学、艺术、、、等综合的观念和认识,通过世世代代的学习,人类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群体特质。 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大厦,是由许多材料部件构成的,他们并包容了我国数千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精华,又影响到我国数千年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中国古代建筑作为这种意识形态的一种载体,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在世界建筑文化之中,自成体系,独具风格。 2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 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诊释。

浅析苏州博物馆

论文:浅析苏州博物馆 摘要: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周边的环境关系,虽然采用的是现代的建筑材料,但是从形式符号上沿袭苏州民居粉墙黛瓦的基本元素,由此来统一与临近建筑空间之间的组合关系.由于中国的民居以低层建筑居多,因此"不高、不大‘不突出”是贝聿铭在确定苏州不无关总体规划时提出来的大体方向。这样使新馆从色彩、高度’体量及风格上都能温和地融入到保存完好的传统风貌中。 关键词:贝聿铭、苏州博物馆、粉墙黛瓦、形式、融合、几何。 在苏州的实习过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苏州博物馆,现在就我眼中的苏州博物馆谈一谈。 苏州博物馆是中国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 东北街。1960年建立,2006年10月建成新馆,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 李秀成王府遗址。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东、西、中3路,中路立 体建筑为殿堂型式,梁坊满饰苏式彩绘,入口处侧门,有文征明手 植紫藤,内部东侧有太平天国古典舞台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者是贝聿铭,他是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1917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 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国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等等。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先生的得意之作。新馆在 交通流线设计上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流线设计。新馆分成 中部,西部和东部三大体块,并以中部为中轴线。中轴 线上自南至北依次布置有主出入口,庭院,中央大堂及 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临时站区,贵宾 接待,图书馆稽查室等。3个体块以中央大堂为放射区,以西部和东部进行围合,基本布局呈放射式。新馆西部南面的几个展区也有放射式的特征。

苏州博物馆分析

AO i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的封刀之作。 新馆选址在苏州古城内,紧依古典建筑和园 林一它北倚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南对苏州“文 化 长廊”起点东北街,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以一水池为中心。 、平面功能分布 苏州博物馆是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新馆 建筑群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 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西部的展厅分别由两个中心联系起来 , 东部则布置一个方形露天院落,围绕它的为现代美术画廊、教 育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房等。 三、周围环境的融合 屮iftm V <9 J||P - -HiSHE 農 J. iufi> b mr 立平先国忠王府 AM *

为充分融入所在街区环境,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沿袭苏州民居粉墙黛瓦的基本元素,使建筑和周围环境相协调。苏州博物馆以地面一层为主,采用地下一层,局部安排二层高度。三条轴线的布局和忠王府格局十分和谐,而且建筑采用院落式和周边相应,从平面看不出什么差异。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着拙政园的补园,新旧园林景观融为一体。 四、建筑结构 建筑大量使用玻璃和开放式钢结构,代替了苏州传统的木质材质 五、建筑内部 1、大门入口 新馆大门为玻璃和金属结构,既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大 门的造型元素,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进入 后,前厅以较小的空间压缩视角,和后面进入庭院形成强烈 的空间对比,有先抑后扬之感。入口有一条明显的路线将游 览者引向山水庭院,有玻璃材质的圆形入口,庭院景色若影 若现。 2、中央大厅 大厅是博物馆的核 心,连接着前厅和庭院。 是整个建筑群的最高高 度。贝聿铭将中庭设计成 八角形,其中,三角形和 菱形也是主要的造型元素, 由于形体多变,透过顶窗 照射进来的阳光形成了有趣且微妙的光影效果。正对入口的是一整面落地玻璃,外面的园林景色一览无余,成为中庭最引人入胜的风景。两侧的墙面上有两个菱形的窗洞,可以看到外部景观。 3、庭院 庭院巧妙地运用水面,全馆的中心池塘对 岸是拙政园的白墙,白墙之下是贝聿铭“以壁 为纸,以石为墨”的石片假山,直曲石桥连着 各个建筑,庭院还有一个现代结构的八 角凉亭,整个庭院极具苏州园林韵味。

苏州博物馆设计分析

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 摘要: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中国的一种载体,主要通过建筑布局、建筑、建筑、建筑等来展示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中的轴线、院落布局以及贴合环境的设计手法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体现。新馆成功的将现代功能溶于古建筑群之中,其古而新的建筑形式蕴含着本土化与现代性融合下的创新。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成功将现代社会功能溶于古建筑群之中,其古而新的建筑形式蕴含着本土化与时代化融合下的创新。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由贝幸铭及其事务所设计。新馆最终选址在苏州古城内,而且紧依古典建筑和园林—它北倚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南对苏州“文化长廊”起点东北街,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这样具有挑战性的基地环境,不论对建筑师、还是对于生活在古城的居民、甚至对苏州古城的整体风貌以及基地周边的原有环境都是一种考验。当查阅了关于贝老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的相关资料、报道后,对于贝老贯穿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整体观、自然观、发展观甚是敬佩。而这种反映在旧建筑改扩建设计中的尊重、尊重传统建筑文化的理念正好映射出作为东方建筑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1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建筑文化是一种学习。从社会成员的角度看,人类天生并不完善,建筑文化不仅提供了一个人居环境,而且提供了一个思想与行为的习得之所。建筑反映出人类的文化系统—宗教、科学、艺术、、、等综合的观念和认识,通过世世代代的学习,人类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群体特质。 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大厦,是由许多材料部件构成的,他们并包容了我国数千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精华,又影响到我国数千年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中国古代建筑作为这种意识形态的一种载体,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在世界建筑文化之中,自成体系,独具风格。 2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 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诊释。 在苏州博物馆的顶端加入尖角。因此又带有了些许欧式风格元素。但是在中间的镂空墙上又一次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艺术气息。

苏州博物馆调查报告

苏州博物馆调查报告 苏州是一具人杰地灵的地点,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苏州博物馆更是这样。本文将介绍苏州博物馆调查报告。 苏州博物馆调查报告: 一、调查时刻、地方 时刻: 地方:苏州博物馆 二、调查指导教师*************** 三、实习内容及要求 1、了解建造空间环境组成: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 2、了解空间功能构成:功能关系、流线组织; 3、体验空间:空间属性、空间限定、空间组合方式、空间的穿插与贯穿; 4、体验建造:建造的基本形体、构成关系; 5、了解建造技术:建造的结构、设备、材料等。 四、调查目的 经过参观都市建造,让学生在建造空间中体味和深入理解建造设计和都市设计的基本原理;了解专业进展的新动向。经过建造实习对都市及其建造的进展有一具初步的认识,理解都市的建造文脉,体味建造进展的历史环境,分析其空间形式组合特点,借鉴、汲取其中的成功经验,培养分析咨询题的能力;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素质得到一定的充实和提高。 五、调查报告内容 8月21日一早抵达苏州后,我们先参观了拙政园,然后就去了苏州博物馆。在这个地方着重介绍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简介 苏州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元旦,是一座苏州地点综合性历史艺术博物馆。馆藏文物3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236件,二级文物1146件,三级文物13657件,宝贵文物数量占到文物收藏总数的一半以上。此外还收藏有古籍善本720种3121册,普本28501种91754册,为全国首批古籍爱护工作试点单位之一。馆藏文物以历年考古出土文物、明清书画、工艺品见长,是苏州地区文物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的中心。馆址太平天国忠王府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是国内保存至今最完整的一组太平天国历史建造物。1999年苏州市委、市政府邀请享誉世界的华人建造师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2006年10月6日,苏州博物馆新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近半个世纪来,苏州博物馆多次被评为省、市文明单位和市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各项业务基础工作规范有序,学术研究硕果累累。借助新馆建设契机,苏州博物馆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脚进展。2008年对公众免费开放后,苏州博物馆年接待海内外观众达百万人次,被国家文物局发布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建造空间环境组成 苏州博物馆卫星图 苏州博物馆主入口 苏州博物馆位于苏州市东北街,1960年建立,2006年10月建成新馆,设计者为闻名的建造设计大师贝聿铭。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东、西、中3路,中路立体建造为殿堂型式,梁坊满饰苏式彩绘,入口处侧门,有文征明手植紫藤,内部东侧有太平天国古典舞台等。 建造室内空间 建造室外环境 博物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造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降之间,使建造物与其身边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造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