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章 运动损伤概论与诊断

一章  运动损伤概论与诊断
一章  运动损伤概论与诊断

一章运动损伤概论与诊断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目标:1、掌握运动损伤的概念以及运动损伤的分类。

2、掌握运动损伤的一般检查方法。

3、了解常用的诊断技术。

重点难点:运动损伤的分类与检查方法。

教学手段:1、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

2、利用多媒体和板书配合讲授。

3、辅助手段:提问、引证与联系法。

教学知识点:

第一节运动损伤的概念与分类

一、概念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损伤;它研究运动损伤的预防、治疗及康复。

二、分类

1、按受伤组织的结构分类

可分为软组织损伤;骨与关节损伤;末端病;神经损伤;内脏器官损伤五大类。

2、按受伤后皮肤、粘膜的完整性分类

可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两种。

3、按创伤的病程分类:

可分为急性损伤(早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和慢性损伤。

4、按创伤的程度分类:

可分为轻度损伤、中度损伤和重度损伤三种。

第二节一般检查

一、望诊

主要观察伤者的表情、姿态及患部的异常改变等;着重注意看伤部的:

1、皮肤颜色;

2、形态;

3、伤口以及肿胀与瘀血。

二、问诊:伤员本人陈述或知情者陈述,主要询问以下几个问题:

1、问受伤者受伤当时的情况:包括受伤的时间、部位和致伤动作。

2、问伤情:包括疼痛程度和性质以及功能受限情况。

3、问病程情况:包括治疗方法、经过和效果。

三、触诊

主要是伤部的温度,疼痛的部位及范围,是否有硬结、包块、畸形或摩擦感。

四、闻诊

主要是伤部是否有异常响声或骨擦音。

第三节常用诊断技术

一、X线诊断(平面图)

主要是怀疑有骨损伤时使用;对软骨和软组织损伤没有帮助。

二、CT诊断(立体成像)

主要用于结构复杂的骨损伤以及关节慢性骨变和骨增生;但分辨率不够高,软组织显示不好,对劳损性软骨、软组织及末端病难于准确诊断。三、MRI(磁共振)诊断

由于成像分辨率高、软组织显示甚佳,多用的关节、脊髓、韧带、肌肉等的急性以及慢性损伤的诊断。

第二章运动损伤的处理与急救

课时安排:6课时(讲授4课时,操作与实践2课时)

学习目标:1、掌握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的一般处理方法。

2、掌握运动损伤出血的现场急救方法。

3、掌握绷带包扎法与骨折的现场固定

4、掌握休克的症状与现场处理。

5、掌握口对口的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法技术。

重点难点:1、各种运动损伤的现场急救方法。

2、口对口的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法技术。

教学手段:1、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

2、利用多媒体和板书与操作相结合进行讲授。

3、辅助手段:讲解与演示法,引证与联系法相结合。

4、学生操作相关急救方法与技术,老师指导。

教学知识点:

第一节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

一、开放性软组织损伤

伤口与外界相通,常见的有擦伤、切伤、刺伤和撕裂伤等。

二、处理原则

轻者:止血和处理伤口(预防感染)同步进行。

重者:先止血,然后才对伤口进行处理。

第二节闭合性软组织损伤

一、闭合性软组织损伤

伤口与外界不相通,常见的有肌肉拉伤、关节扭伤、脱位、骨折等。

二、处理原则

分早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进行处理

三、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病理变化

1、早期:组织遭到破坏,使血管破裂出血,出现血肿;坏死物质溶解产物使

伤部小血管通透性增大,形成渗出液;而损伤后淋巴管有损伤性阻

塞,不能运走渗出液→局部淤血水肿。

2、中期:淤血消除与组织的修补。

(1)坏死物质的清除:通过分解酶分解消化、吸收以及肉芽组织吃掉。

(2)组织修复:再生(分完全再生和不完全再生两种)逐渐恢复。

3、后期:新生组织的功能恢复与融合;这环节主要通过伤部功能锻炼来实现。

第三节出血急救

血量约为体重的7—8%,一次失血不超过总血量10%对人体没有明显影响,失血20%会引起人体没有活动障碍,失血超过30%可危及生命。

一、出血的分类

1、根据不同的血管出血来分

可分为:(1)毛细血管出血:渗出、呈红色;

(2)静脉出血:缓慢、成流状、暗红;

(3)动脉出血:成喷射状、鲜红。

2、根据出血的流向分类

可分为:(1)外出血:流出体外;

(2)内出血:流入组织或体腔、管道。

二、止血法(常用简单)

1、加压止血法

(1)直接用手压于出血部位。

(2)在出血部位覆盖一层物质,如:纱布、棉球、纸巾等,再加压或包扎。2、冷冻止血法:主要用于内出血使用。

用冰、冷水、氯乙烷等低温物质刺激(如:冷敷)出血部位,使其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局部血流量,同时抑制神经感觉,起到止血、镇痛、防肿作用。

注意:(1)注意避免伤口二次受伤,加重出血。

(2)冷冻温度不能太低,防冻伤。

(3)冷冻时机越早越好,时间一般为30—60分钟即可。

3、间接指压止血法:主要用于体表动脉出血。

(1)头部出血:压点在耳屏前方。

(2)面部出血:压点在下颌角前面约1.5㎝处。

(3)上肢出血:压点在锁骨下动脉。

(4)前臂出血:压点在上臂内侧。

(5)下肢出血:压点在腹股沟皱纹中点。

(6)足部出血:压点在足背横纹中点。

4、抬高伤肢法:主要是辅助作用

5、加垫屈肢止血法:主要用于四肢远端出血。

6、止血带止血法:四肢出血时,其他方法无法止血才用;

注意:(1)材料选择:弹性或布条方可选用。

(2)不能扎的太紧或过松,注意观察被绑部位的远端肢体的皮肤颜色及感觉。

第四节急救包扎的方法

一、绷带包扎法

1、环形包扎法;

2、螺旋形包扎法;

3、“8”字形包扎法;

4、转折形包扎法。

注意事项:1、从远心端包扎到近心端;

2、松紧度要适宜;

3、打结要避开伤口和易压迫的部位。

二、三角巾包扎法

1、小悬臂带:用于上臂骨折和肩关节脱位。

2、大悬臂带:用于前臂骨折和肘关节脱位。

三、骨折的急救固定原则:

1、保持骨折部位的原状(尤其是脊椎受伤时要特别小心)。

2、就地固定,注意上、下最好跨越关节。

3、如有外出血要及时止血,无外出血的要及时冷敷。

4、预防休克(疼痛、流血、心理害怕等都能引起休克)。

第五节休克的现场处理

一、概念

休克:是指人体受到强烈的有害因素作用而发生的一种急性循环功能不全综合症。

二、症状

表现为虚弱,表情淡漠,反应迟钝,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严重时可昏迷,甚至死亡。

三、处理

1、一般处理

安静平卧(若头部受伤或呼吸困难者,应把头部稍为抬高,而重力性休克,则应把头部稍为放低),保持呼吸道畅,并适当给热茶或姜汤喝(葡萄糖、温开水也可);昏迷者,头应侧偏,并将舌牵出口外,可刺激人中、中冲、涌泉、内关等穴位及向心推摩,必要时要进行心肺复苏术。注意:昏迷没清醒者,绝不能灌水。

2、对症处理

出血引起的休克,要止血;疼痛引起的休克,要止痛(冷敷、按摩、止痛药片等);血液回流受阻,要做向心推摩;体液太少引起的休克,要补水;

等等。

第六节心肺复苏

一、口对口的人工呼吸

施术前:1、清除口腔内物。

2、松开内衣和裤带。

施术:1、用表面圆滑的硬物垫于颈部,使头后仰。

2、吹气(注意要紧贴着嘴吹气)

(1)气量:被急救者胸部有明显起伏即可(一般要求在800—

1200ml)。

(2)频率:根据被急救者的年龄和性别决定(成人每分钟吹气16—18次/min,年龄越小,频率越快,儿童一般在20—24次

/min)。

二、胸外心脏按压法

施术前:松开内衣和裤带。

施术:急救者双手重叠,用掌根部按于患者的左心室,肘关节伸直,用适当的力量,有节奏而带冲击性地下压。

1、力量:一般使胸部下陷3—4㎝即可。

2、频率:根据被急救者的年龄和性别决定(成人每分钟按压60—80次/min;

儿童适当增加)。

三、呼吸与心跳同时进行

单人:每按压胸部15次就吹气2次(15:2)。

双人:一人做胸外心脏按压,另一人做人工呼吸;按压5次就吹气1次(5:1)。

?字体:中▼

o小

o中

o大

?删除

?编辑

?一键发表日志

签名档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草稿列表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