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儿童资料

多动症儿童资料
多动症儿童资料

中国健康教育协会近日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大约有1461万~1979万个孩子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即多动症。为此,该协会专门成立了“多动症儿童教育协作中心”,帮助父母矫正孩子的问题行为。研究发现,许多名人小时候就是多动症患者,但他们凭着自己的努力及周围人的帮助,成为世界知名人物。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刘翔平为此撰文,鼓励家长,鼓励患病的儿童,只要相信自己,不轻言放弃,即使多动症儿童也能走向成功。

乔纳森和他的《在界限之外学习》

乔纳森是美国著名作家,毕业于美国布朗大学,主修英国文学和教育。21岁时开始整理个人成长经验及对教育的看法,写了畅销书《在界限之外学习》,已热卖到第八版。

谁会想到乔纳森曾是一个多动症兼读写障碍的学生呢?打从一进小学的那天起,他的噩梦就开始了。对他来说,黑板上的字在大脑中流动但总也抓不住,坐在椅子上时间超过5秒钟,全身就会扭动;超过30秒,开始打闹;超过5分钟,心就会飞向外面。

放学后,老师常常把妈妈叫来,数落他当天的所作所为。回到家,爸爸总是大声吼他。从老师、同学和父亲口中,他认为自己永远是一个又笨又懒惰的小孩。但是,妈妈理解他,从不言放弃。

小学三年级,罗柏森老师的出现,改变了他的命运。老师问了两个关键性的问题:“你好吗?”乔纳森说:“还好,但我不怎么喜欢上学。”另一个问题是:“那你喜欢什么?”乔纳森说:“我喜欢读故事,但我不会拼读。”罗柏森老师说:“那就丢掉拼读吧!”乔纳森的拼写课终于停止了。

一个月后,罗柏森老师和乔纳森又重新开始练习拼读和拼写,并建议他去专门机构做个评估。诊断结果是他患有多动症兼读写障碍。这个消息让他如释重负,因为他知道了自己不是一个坏孩子。

高中阶段因为学校的学习方式有了变化,如提供听助读的读物、磁带书、用口头报告来代替书面报告等,使得乔纳森可以凭借听、说来进行学习,他的成绩开始突飞猛进,顺利考入布朗大学。

乔纳森赢得了多项奖学金,还在布朗大学创办了“眼睛对眼睛”计划,召集多动症兼读写障碍的大学生,去帮助患多动症的小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分享成长经验。在美国,这个计划扩展到许多州,参与人数约有五六百人。

他们曾患多动症(专家推断)

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可谁会想到,他小时候患有多动症。4岁时不会说话,9岁还没学会阅读。

汤姆·克鲁斯是家喻户晓的美国好莱坞影星,从小就被多动症所困扰,据他本人回忆,7岁起他便发现自己有阅读困难,不管如何用功,读了之后脑中都是一片空白。他现任好莱坞的非营利机构“教育与阅读写作基金会”的董事。

莫扎特小时候是一个典型的多动症儿童。学习没有耐心,行为冲动,容易分心。美国精神病学教授哈利维尔评价他的作品时说:“作品的结构很好地表达了多动症儿童特有的思维方式。多动症儿童经常具有巨大的潜力,一旦被开发出来,力量无限。”

另外,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美国商界巨子卡什、法国化学家和生物学家巴斯德、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爱德华·哈利维尔等,都被后来的医生认为小时候患有不同程度多动症,但他们凭着努力,成为世界知名人物。

名人给出三大启示

一定要扬长避短

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并与这种长处打交道。相对于自我管理和注意力而言,孩

子的其他能力,如绘画、音乐和运动才能或经商的才能,在学校的学习中并不具有重要作用,他们的价值可能体现在将来的工作和职业生涯中,家长必须从长远的角度和非功利的角度才可以发现这些才能的价值。此外,家长若要发现这些才能,还必须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因为在一个升学竞争激烈的社会,家长通常缺少安全感。

发展的角度看问题

我们经常看到,小学时一个显得较为愚笨的同学,长大后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非常有出息。小时候的淘气包变成了一个稳重的经理,而小时候非常乖的学生大学毕业后可能得了精神病,这就是发展的力量。所谓发展是指一个人的潜能随着环境的变化会得到利用和开发,所以,家长面对不听话的孩子,要想得远一些,看得远一些,乐观地面对未来。相信发展,相信孩子,也许你在与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做斗争方面,进展不大,但你可以开发孩子的潜能,培养孩子的乐观与吃苦精神,与孩子一道,分享快乐时光。

重过程不言放弃

教育孩子是一项长远的事业,可能是天下付出最多得到最少的事情。所以,成功的多动症孩子身后无一不是有一个耐心的、无功利的教育者,一个有爱心的抚养人。这个抚养人也许不是专家,但他一定热爱孩子、信任孩子。正是这种信任、宽容与爱同样给家长以力量,面对无数次的挫折和失败,会始终如一地开导和教育孩子。这种精神一定是重过程而不是重结果的。永不言放弃是一种信念和精神,不放弃是对孩子的责任和付出的承诺。也许你的努力没有结果,但你仍然一如既往地爱着自己的孩子,仍然为改变他的行为而不懈努力。这种无私的爱才是最为重要的。

什么是多动症?

专家指出,多动症就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指以注意力保持困难、冲动和多动为核心症状的心理障碍,特点是自控力差,不仅表现在学习方面,而且在交往、独立生活等方面也有困难。

20世纪80年代,由于对多动症孩子的认识不足,将这类表现叫做多动症。专家指出,多动症的叫法是不全面的,但考虑到许多读者对多动症比较熟悉,所以本版文章中,我们还是统一称为“多动症”。

作为多动症的孩子的家长,首称要理解孩子是属于病态的,不能误认为孩子的病态是“不学好”、“故意捣乱”等,更不能因为孩子的不受欢迎的不良行为而动辄责打骂,加重患儿的心理压力,会使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差,症状会更加严重。

应和医生配合好,督促孩子按时报药,注意观察其反应,及时向医生通报病情,以便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另外,家长还需做好思想准备,无论是服用西药还是中药,均需一定的疗程,短则半年,长者可达一年,务必与医生密切配合。

孩子服药期间应尽量避免外界的不良刺激,如防止感冒和过度疲劳,避免嘈杂的环境、不适宜的责打,保证充足的睡眠,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其在家中感觉到愉快和湿暖。

另外,家长还应注意与老师加强交流,请老师给患儿多一份关心和帮助,教育其他学生不要歧视孩子,不能在其他同学面前羞辱孩子,维护孩子的自尊心,有了进步老师应及时给予表扬,使孩子增强信心,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