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之美的发现与表现论文

浅谈艺术之美的发现与表现论文
浅谈艺术之美的发现与表现论文

浅谈艺术之美的发现与表现

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容外,本论文(设计)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论文(设计)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意。

作者签名:日期:

毕业论文(设计)授权使用说明

本论文(设计)作者完全了解**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论文(设计)并向相关部门送交论文(设计)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论文(设计)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设计)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容。的论文(设计)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日期:

注意事项

1.设计(论文)的容包括:

1)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

2)原创性声明

3)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

4)外文摘要、关键词

5)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

6)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

7)参考文献

8)致

9)附录(对论文支持必要时)

2.论文字数要求:理工类设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不包括图纸、程序清单等),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2万字。

3.附件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

4.文字、图表要求:

1)文字通顺,语言流畅,书写字迹工整,打印字体及大小符合要求,无错别字,不准请他人代写

2)工程设计类题目的图纸,要求部分用尺规绘制,部分用计算机绘制,所有图纸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规。图表整洁,布局合理,文字注释必须使用工程字书写,不准用徒手画

3)毕业论文须用A4单面打印,论文50页以上的双面打印4)图表应绘制于无格子的页面上

5)软件工程类课题应有程序清单,并提供电子文档

5.装订顺序

1)设计(论文)

2)附件:按照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次序装订

3)其它

目录

摘要……………………………………………………………0001页引言……………………………………………………………0005页一、概述…………………………………………………………0006页(一)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力……………………………0006页

1、艺术来源于生活……………………………………………0006页

2、艺术高于生活………………………………………………0007页

3 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0007页(二)评价艺术的审美观………………………………………0007页1艺术审美的方式………………………………………………0007页2如何提高艺术审美的标准……………………………………0007页(三)发现与表现的区别与联系………………………………0008页二、艺术发现的过程……………………………………………0008页(一)发现在艺术视觉上的作用………………………………0008页(二)如何在艺术道路中发现美………………………………0009页

1 拓宽审美途径…………………………………………………0009页

2 提高艺术修养……………………………………………… 0009页(三)如何把在生活中发现的美感应用在毕业创作中………0009页三、艺术美感在创作中的表现力………………………………0010页(一)艺术美感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要素……………………0009页1艺术美感与创作理论的结合…………………………………0009页

2艺术美感在画面中的体现……………………………………0009页(二)联系我的毕业创作,以怎样的表现手法彰显美感……0009页1毕业创作的实质涵…………………………………………0009页

2现代绘画技法与美感的结合…………………………………0009页 (三) 根据毕业创作题材,结合创作中的表现力,要呈现给广大读者

怎么样的精神效果…………………………………… 0010页1 表现手法的运用给创作以动力………………………………0009页 2创作和现实生活的结合带来的真实艺术……………………0009页…………………………………结论………………………………………………………… 0014页参考文献………………………………………………………… 0015页致………………………………………………………… 0016页

摘要

作为一种正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中的艺术创作,油画中的现代画法还有许多个不确定性,因此,试图对这一正在不断演进着的艺术现象做出任何解释都可能带有某种片面倾向。但是,关注中国油画的当代化走向,应该说是极具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在此次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我以书包为题材,以小学生的身心负担为出发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受到由于来自外因素的种种压力,这种压力把小学生的童心装在了那厚厚的书包里,书包不仅是学习的工具,更装载着他们的压力和天真快乐的梦想。以此为题材结合油画中现在绘画技法在里面,以超写实的形态呈现给广大读者的精神升华,使艺术的美感由发现转化为体现。

关键词:现代技法写实负担美感

浅谈具象雕塑与京剧的融合

浅谈具象雕塑与京剧的融合 摘要 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美好的前景,同时,代表着城市文化气息的雕塑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商业泛化使艺术本体直接转化为商品交流行为,艺术作品、观念、行为随着商业化扩散到当代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中,致使一切皆艺术,一切皆商品,致使艺术非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全面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存在和影响着城市生活的雕塑,无处不透露着一种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与城市的经济、文化以及生活息息相关,有着不可代替的价值。 另一方面,自2010 年京剧被选入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后,脸谱作为其舞台视觉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大家关注起来。京剧利用它绚丽的色彩、精湛的技术以及丰富的情感表达为人们所关注。从二十世纪开始到到现在,京剧中最大特色的脸谱的发展越来越多样化。然而,这种极具时代特色的古典艺术在当下的环境下却呈现出一种不相协调的氛围。 大众把艺术品看成商品,把艺术品的关注点转为作品的商业价值、文化特性和形象意义。当代艺术在当下经济共舞、消费同谋的消费文化大潮裹挟下,加之资本的介入,艺术家会借用时尚符号产生商业上的价值,并通过艺术形式和观念的变化来传达时尚的视觉意义。本文对中国当代具象雕塑与京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两种行为艺术的相互指引、相互促进,为中国传统艺术做出了积极而有意义的探索,也希望找到当代中国艺术的心灵之源,深刻挖掘中国具象雕塑与京剧的本体语言和审美趣味。 关键词:具象雕塑,京剧,物质文化

前言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各民族间不同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为本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合适的舞台,演绎出一幕幕绚烂多姿的民族文化。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由华夏民族(华夏民族是汉族及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所创造、传承下来的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艺术品作为有符号意义、文化特征及形象价值的一种媒介,被消费时代赋予了新的意义。 回顾往昔,中国古代雕塑历史悠久、经典传承,并深刻影响着其他诸国的文化、艺术,但发展至清代末期被腐蚀、退落,中国雕塑发展一段时期内几乎终结。这时,中国由内而外、由外而内地进行了彻底的变革,一个崭新的中国诞生了,中国门户打开,西方文化涌入,形成了强烈的东西方文化交汇与碰撞,在这种情况下,几乎尘封的中国雕塑以另一种姿态重现于世人,并吸取着时代的甘露,凭借着悠久的文化底蕴重新矗立于世界的东方,与此同时,也承接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而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京剧的脸部扮相以其丰富亮丽的样式、色彩细节吸引大众。其谱式的形成是优伶和看客经历了一段漫长交流发展所完善的,同时也是戏曲视觉舞台所呈现的核心内容,剧脸谱的文化性毋庸置疑。两种文化的相互碰撞摩擦,展现出来的是另一种艺术的美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学艺术和哲学伦理。

谈京剧艺术论文(最新)

摘要:在文化快速流通和变更的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日益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近几十年来,戏曲艺术逐渐从市民文化娱乐的主流地位趋向边缘化。京剧也同样如此,但是当今京剧艺术的发展也涉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通过从京剧艺术表现手法、京剧伴奏乐器、京剧行当、京剧中的优秀人才等多方面多角度向大家介绍了我国国粹京剧,为适应时代的发展,特提出我国京剧改革发展的思路,希望国粹京剧有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京剧;表现手法;重要作用;发展道路 京剧,又称“京戏”、“国剧”、“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可以说京剧集我国戏曲之大成,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精华,充满了无限的艺术魅力。1790年,江南安徽戏班应召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从此在北京、天津安顿下来。经过十几年的演变,成为一个由徽剧、汉剧、昆曲、秦腔、京腔和民间曲艺综合而成的崭新剧种。它以西皮、二黄为主,字正腔圆,当时人们根据这一新兴剧种的唱腔,直呼其名为:西皮二黄。它于1840年前后形成于北京,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素来有中国“国粹”的美誉之称。直至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京剧简介 (一)京剧艺术表现手法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演唱,唱功中,行腔转调、发音吐字均有一定要求。“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做工包括手、眼、身、法、步,都是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京剧同时也借助外物来表现人物的情感,例如青衣的水袖:喜则舞袖;怒则掷袖;气恼时甩袖;羞愧则以袖掩面;惊呆则双手垂袖;向外抖袖表示抗拒;向内抖袖表示惶恐等等。同时,京剧艺术又讲究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炼含蓄。与此同时,京剧艺术中的舞蹈极讲究条理,“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八百万雄兵;一个圆场千百里;一支曲牌五更天”。反映了生活中的真实美感,京剧就是艺术的美来源于生活的体现。 (二)京剧伴奏乐器 京剧伴奏乐器分打击乐与管弦乐。其中打击乐器有板、单皮鼓、大锣、铙、钹等,称为“武场”;管弦乐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称为“文场”。在戏曲舞台上,人物的一切行动,包括最隐秘的思想活动,都是通过舞蹈化的身

中国传统文化——京剧_高三作文

中国传统文化——京剧 中国的京剧文化十分悠久,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被称为“东方歌剧”,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京剧的源头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特别是十八世纪流行于中国南方的地方戏“徽班”。1790年,第一个徽班进入北京,参加皇帝的生日演出。随后又有不少徽班陆续到北京演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数十年的融汇,京剧才算形成,并成为中国最大戏曲剧种。京剧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广泛,都居中国之首。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它集“唱、念、做、打、舞”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述故事,刻划人物,使它特别惹人喜爱。 京剧的角色很多,“生”分成老生、武生和小生。“老生”,顾名思义就是中老年男子角色,在剧中多扮演正直刚毅的人物形象,他们演出时要戴挂在耳朵上的假胡须,在京剧的行话中叫“髯口”。胡须的颜色表示了人物的年龄:三十岁,所戴胡须为黑。六十岁,所戴胡须为白。老生在剧中一般注重演唱和细腻表演,唱腔上也最为丰富。台词用京剧中的韵白来表现,演唱用真声,风格刚劲、挺拔、质朴、醇厚,动作也以雍容、端方、庄重为基调。京剧中把女性统称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龄、性格又可细分为许多行当,饰演大家闺秀和有身份的妇女称为“正旦”,正旦在京剧中俗称“青衣”,这就是因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长衫而得

名。“丑”分“文丑”和“武丑”两类。武丑扮演的经常是一些机警风趣、武艺高超的人物,像绿林好汉、侠盗小偷等等。“文丑”经常扮演花花公子、狱卒、酒保、更夫、老兵等。不管文丑或武丑,虽有文武善恶、身份高低之分,在剧中都是幽默、滑稽的喜剧人物,也并不都是反派。京剧的行当是经过长期的提炼和规范,突出人物的内在特征,把人物的内在特征加以外化而形成的,是京剧与其他戏剧形式不同的重要特征。京剧的角色很多,特点也很多。它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和昆曲曲牌。京剧形成于北京,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演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都是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即唱、念、做、打、舞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表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的思想感情。2006年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京剧是我们的国粹,应该源远流长。它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热爱京剧,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浅析中国京剧文化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浅析中国京剧文化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摘要:京剧,从徽班进京以来,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了,在这二百年中经过一代又一代艺术家们的努力,使京剧艺术变成了有深厚文化底蕴,有深厚实践积累,有深厚群众基础的艺术瑰宝,不但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也得到世界专家的注意。 一、京剧的历史背景 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形成,在角色的行当方面已出现了新的变化,已拥有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京剧第一代演员也已经出现:余胜三、张二奎、程长庚被称为老生“三鼎甲”,此外还有老生演员兼京剧剧作家卢胜奎。程长庚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汉调、徽调并吸收昆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时期的其他京剧演员作了更多的努力,对京剧表演艺术的形成贡献很大,对后世京剧的发展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多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以上,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京剧角色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对京剧的唱腔、表演,以及剧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流派。如老生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谭鑫培、汪桂花芬、孙菊仙、汪笑侬、刘鸿声、王鸿寿、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周信芳、马连良、杨宝森、谭富英、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继先、姜妙香、叶盛兰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黄月山、李春来、杨小楼、盖叫天、尚和玉、厉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云、田桂凤、陈德霖、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欧阳予倩、冯子和、小翠花、张君秋等、老旦龚云甫、李多奎等;净角穆凤山、黄润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刘赶三、杨鸣玉(原为昆丑,加入京班演出)、王长林、肖长华等。此外还有著名琴师孙佑臣、梅田、徐兰沅、王少卿、杨宝忠等;著名鼓师杭子和、白登云、王燮元等。 二、京剧的现状及问题 第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信息化的开始标志着快餐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在城市,时间变成一种奢侈品,很紧迫。很多的仪式都变得从简,生活不动声色的单调化、紧凑化。 所以,现在很多朝九晚五忙着工作的人们开始没有闲情逸致去抽空欣赏这样悠长的艺术了。京剧里悠长的声线、京胡抑扬顿挫的配乐、演员们缓和的舞台动作……这一切都让时间紧张的现代都市人觉得闷,接受不了。 第二、当前各种音乐流派的冲击在选京剧课之前,我对于京剧也知之甚少,兴趣也不浓厚。总觉得那是老人们为纪念过去的时光而津津乐道的古老的剧种。 跟所有被当下繁杂的音乐风格和流派冲击着的年轻人一样,觉得京剧有着强烈神秘感而不敢接近。同样,与同龄人交流,也许流行和通俗,甚至歌剧与芭蕾更容易让彼此的交谈没有距离。也许正是因为国门敞开后,人们对音乐艺术的选择范围更大了,使得人们在不经意间冷落了京剧这门传统艺术 第三、官方的高定位国家把京剧定义到“国粹”的高度,这个高度是其它任何剧种都所不能够企及的。

中国传统文化之京剧脸谱的赏析

中国传统文化之京剧脸谱的赏析一提起中国的国粹京剧,首先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的肯定是一个勾画着五彩脸谱,着华丽戏服的人物形象和咿咿呀呀的唱腔,而给最先吸引我,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色彩斑斓,种类繁多的脸谱了。 前辈戏剧家张庚先生说:“脸谱是一种中国戏曲内独有的、在舞台演出中使用的化妆造型艺术。从戏剧的角度来讲,它是性格化的;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它是图案式的。在漫长的岁月里,戏曲脸谱是随着戏曲的孕育成熟,逐渐形成,并以谱式的方法相对固定下来。”脸谱是中国戏曲独有的,不同于其它国家任何戏剧的化妆。戏曲脸谱有着独特的迷人魅力。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尤其 以“象征性”和“夸张性”著称。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 京剧脸谱来源于生活。每个人面部五官的形状、轮廓相似,布局也都有一定的规律,面部肌肉与人物的年龄、经历、生活的条件也都有密切关系,所以京剧脸谱的勾绘是以生活为依据,也是生活的概括。如生活中人们常说的人的脸色,晒得漆黑、吓得煞白、臊得通红、病得焦黄等,既是剧中人物心理活动、精神状态的揭示和生理特征的表现,又是确定脸谱色彩、线条、纹样与图案的基础。从前年幼只觉得新奇,原来人物的脸还可以这样表达,不像人又最像人,后来才理解,脸谱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又是实际生活的升华。演义小说和说唱艺术对历史人物的夸张、形象的描写,也是京剧脸谱进行艺术夸张的依据来源。如关羽的丹风眼、卧蚕眉,张飞的豹头环眼,赵匡胤的面如重枣等,所有这些描写,都被戏曲化妆吸取下来。。“离形得似”、“遗貌取神”,这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意思是“神似”要高于“形似”,写形要为传神服务,为了达到神似,可以突破形似。这种美学思想,不仅在绘画上,也在戏曲舞台上得到贯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神韵,即精神境界的追求。 京剧脸谱色彩十分讲究,看来五颜六色的脸谱品来却巨细有因,决非仅仅为了好看。不同含义的色彩绘制在不同图案轮廓里,人物就被性格化了。比如红色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脸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紫色表示老实忠厚;黄色表示凶狠勇猛;蓝色表示桀傲不训、刚强爽快;白色表示奸诈多疑;绿色表示骁勇鲁莽;粉红色表示年迈血衰;金银色表示庄严,多用于神仙圣人,等等。这是因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文化又以伦理道德为本位,因此,道德化成为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在这浓重的道德化的文化氛围中生长的戏曲艺

让京剧艺术之花在音乐课堂绽放浅谈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京剧教学

让京剧艺术之花在音乐课堂绽放——浅谈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京剧教学 内容摘要: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学生进行京剧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京剧进课堂对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为青少年走向传统文化架设的一座桥梁。本文从巧选教学内容、巧用教学方法、巧与相关学科和综合实践活动联系、激发创新思维、借鉴国外民族音乐教学经验等几方面阐述了京剧进入音乐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音乐教育京剧艺术课堂教学途径 中国戏曲是世界三大古老戏曲之一,它以鲜明的艺术风格在世界戏曲舞台上独树一帜。京剧更是我国的国粹,它以高超的表演艺术和拥有众多名角、名剧目而成为中国戏曲的代表,饮誉世界。 新课程要求在音乐教育中把“文化传承”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价值体现。中国戏曲文化是我国艺术文化的精髓,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有意识地渗透京剧教育,是让新时代的儿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绝佳窗口,通过京剧学习,也有助于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拓宽审美视野,提高审美情趣。 一、京剧艺术教育走进小学音乐课堂的意义 1.实施京剧艺术教育是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纵观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我国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诸如戏曲、曲艺的教学所见甚少。有相当多学生反而对西方音乐和流行音乐了解较多,而对中国传统音乐却知之不多,尤其是对戏曲更是陌生。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有意识地开展京剧艺术教学,有助于让儿童真切地体会到我国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激起学生对京剧乃至戏曲文化的追求与兴趣的同时,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学生进行京剧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也是一种现实与历史的需要。

京剧艺术简介

京剧艺术简介 中国传统戏剧与印度梵剧、古希腊悲喜剧一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种戏剧。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不分,是我国的国宝。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将文学、音乐伴奏、表演等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京剧具有很强的虚拟性,突出表现在道具上,如夸张的衣袍、帽子,以及舞台装饰,重意而不重实。同时,京剧的表演模式具有一定的程式性,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构成中国戏剧表演体系——梅兰芳表演体系。 梅兰芳表演体系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苏联)体系、布莱希特(德国)体系共同构成世界三大表演体系。梅兰芳表演体系是指在中国戏剧的长期发展历史中形成的一整套包括表演技巧、舞台设计、人物造型等一系列内容的表演形式的总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美学成就的戏剧文化。梅兰芳表演体系而非特指梅兰芳一人的表演,应该说,梅兰芳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和过去的传统,再加上自己的刻苦练习,形成了一个完美的舞台形象,被中外观众所认可,是中国戏剧艺术的杰出代表。以“梅兰芳”来命名也是因为自梅兰芳始,中国戏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世界人民所喜爱。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讲究四功和五法。 四功是指唱、念、做、打;五法是指手、眼、身、法、步。京剧形成于北京,1790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进京,进京后与京地其他戏剧相融合,形成皮黄戏,皮黄戏传至上海后被称为“京剧”、“京戏”,后确定下来。京剧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时至今日,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恢弘,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表现手段,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唱”指演唱,分为带乐器演唱的彩唱和不带乐器演唱的清唱;“念”即带韵律

京剧艺术赏析

《京剧艺术赏析》 期末论文 学校:南昌大学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经济学类姓名:肖美云学号: 5400111143

京剧艺术赏析 京剧,又称“京戏”、“国剧”、“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可以说京剧集我国戏曲之大成,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精华,充满了无限的艺术魅力。1790年,江南安徽戏班应召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从此在北京、天津安顿下来。经过十几年的演变,成为一个由徽剧、汉剧、昆曲、秦腔、京腔和民间曲艺综合而成的崭新剧种。它以西皮、二黄为主,字正腔圆,当时人们根据这一新兴剧种的唱腔,直呼其名为:西皮二黄。它于1840年前后形成于北京,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素来有中国“国粹”的美誉之称。直至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京剧简介 (一)京剧艺术表现手法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演唱,唱功中,行腔转调、发音吐字均有一定要求。“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做工包括手、眼、身、法、步,都是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京剧同时也借助外物来表现人物的情感,例如青衣的水袖:喜则舞袖;怒则掷袖;气恼时甩袖;羞愧则以袖掩面;惊呆则双手垂袖;向外抖袖表示抗拒;向内抖袖表示惶恐等等。同时,京剧艺术又讲究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炼含蓄。与此同时,京剧艺术中的舞蹈极讲究条理,“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八百万雄兵;一个圆场千百里;一支曲牌五更天”。反映了生活中的真实美感,京剧就是艺术的美来源于生活的体现。 (二)京剧行当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

高中历史戏曲艺术

高中历史戏曲艺术 (考试总分:21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40 小题,共计 160 分) 1、(4分)明清之际戏曲艺术出现了许多经久不衰的唱段。《牡丹亭》中杜丽娘为争取婚姻自由进行抗争,《六月雪》中窦娥对封建制度的黑暗作出“血染白绫,六月大雪”的愤恨誓愿,《打渔杀家》颂扬渔民萧恩反抗与官府勾结的恶霸。材料直接反映了 A.批判思想产生了广泛影响B.商业发展冲击了封建制度C.封建专制制度走向衰落D.黑暗现实中大众的愿望 2、(4分)南戏用多种表现手段演出完整的故事情节,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在我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列有关南戏的说法,错误的是 A.南戏是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的 B.南戏主要在宫廷内流行 C.南戏的体制比较自由 D.南戏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3、(4分)宋人洪迈在《夷坚志》上说:“俳优侏儒、固技之最下且贱者,然亦能因戏语而箴讽时政,有合于曚诵工谏之义,世目为杂剧者是也。这说明杂剧 A.成为中国戏曲的完备形式B.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C.通过虚拟的动作来表现时空D.具有批判社会现实的功能4、(4分)在中国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随着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清中叶以后昆曲没落的根源是 A.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B.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 C.民众文化水平的下降D.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 5、(4分)乾隆时期,北京百姓“所好为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辙骤然哄去。”这说明 A.文字狱造成文化界百花凋零B.昆曲曲高和寡日益脱离群众C.琴声、罗、弋艺术价值更高D.北京百姓艺术欣赏品位较低6、(4分)有这样一批文人,仕进路途堵塞,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舒其拂郁感慨之怀”,表达他们在那个历史时代深沉的悲愤、苦闷与抗争,推动了中国戏曲事业的发展。据此,推断“这样一批文人”的主要艺术成就是 A.南戏B.京剧C.元散曲

京剧的艺术特征

论京剧的艺术特征 中国的京剧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出中国戏曲重要的美学特征。本文从综合性、写意性、虚拟性、程式性几个方面,对京剧的艺术特征加以论述 京剧艺术的特征首先表现出一种综合艺术的特征。在京剧舞台上,演员的表演要完成得行云流水、赏心悦目是不容易的,必须做好唱、念、做、舞这些最扎实的基本功。每一个行当的演员只有表现出很高的基本功的水准,才能让一出戏很好的完成。我们就以四功中的“舞”来说,京剧表演中的“舞”,大都是按照一定的节律,在音乐的伴奏声中进行的。主要是通过演员的肢体动做来表达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比如表现剧中两位将领交战的场面,观众常常看到,胜者一方好像并不急于去追击敌人,马上致对方于死地,而常常是在舞台上大耍花枪,尽情表演,让观众看得眼花缭乱,直到掌声四起;再比如京剧舞台上表现少女天真无邪、兴高采烈的样子时,演员经常是用快速跳跃的碎步下场,用这样的舞蹈姿态和行为动作,目的就是用来体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状态。不仅如此,京剧表演中,还需要音乐、舞美、服装、化妆等诸多部门的通力配合,没有它们的配合,演员再好的演技都无法施展,再好的剧目都无法完成。所以说,京剧这个艺术载体,容量广泛,包含着多种因素,需要调动多种艺术手段来共来同完成,因而是一种综合艺术形式。也正因如此,京剧舞台才给人一种花团锦簇、丰富多彩的审美感受。 写意性是相对于西方的写实主义戏剧而言。写实主义戏剧从模仿生活的角度出发,要求戏剧通过对真实生活场景的再现以及逼真、生动的艺术写照,来反映生活的本质,无论是戏剧环境还是演员表演都要以现实生活为蓝本进行严格的攀写。中国京剧则是强调舞台的写意性,对戏剧环境进行高度概括和压缩,提炼出一种具有象征意味或符号化特征的表演场景,演员表演注重心到、意到,在一个假定性的空间里完成“合歌舞以演故事”的戏剧任务,而不必严格地再现真实的生活场景,逼真地模仿生活。如西方戏剧要表现春夏秋冬、江河湖海、亭台楼阁,就要在舞台上把这些场景具象化地展现出来,让人物在一个真实的空间里行动。京剧要表现这样的场面,只需采用典型化的道具和演员的表演就可以实现,像《秋江》描写小船在江中行驶的场面,就是只借助一个简单的道具船桨和演员模仿坐船的动作来实现的,其他像“骑马”“上楼’“行路”“坐轿”等等,都是这种表现方式。写意性的实质其实就是“得其意而忘其形”,是一种’`貌离神合”的戏剧境界。美国人史达克·扬在看了梅兰芳的演出后说:“从前听人说中国戏不真实,但现在看了,觉得中国表演艺术非常真,不过不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使观众看了比本来的真还要真。”如果用裘盛戎的话讲就是’I以神传真”。 虚拟性是指京剧的舞台是一个时空高度自由的表演空间。西方戏剧要求严格攀写生活,不能自如进行时空变化,所以它的舞台局限性很强。京剧舞台由于采用虚拟手段,可以非常自由地进行时空转换,做到“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四个龙套可以代表千军万马,一个圆场可以表示百里、千里行程.几声更鼓敲过,可以表示从白天转入黑夜或是从黑夜转为白天,一个唱段可以度过春夏秋冬,骑马可不必有真马,坐轿未必有真轿;同一张椅子,既可以是椅子,也可以是床铺,还可以是山坡、城墙。这种虚拟型的戏剧手段是很受外国人推崇的。1919年梅兰芳访日演出时,日本戏剧家神田就说:“京剧与日本戏剧不一样,完全不用布景,也不用各种道具,只有一桌二椅,这是中国戏剧十分发达的地方。如果有人对此感到不满,那只是

京剧艺术赏析作业论文

观《霸王别姬》及修京剧赏析课程有感 我选择观看的是著名的京剧剧目《霸王别姬》,这是艺术大师梅兰芳表演的梅派京剧之一。根据昆曲《千金记》和《史记》改编而成。从道具角度来说,虞姬的装扮常常是身着鱼鳞甲,头戴如意观,所用的道具叫做鸳鸯剑。 在霸王别姬之中有这样一个经典片段,虞姬午夜于睡觉中醒来看窗外月色正好,又联想到项羽的处境,于是愁容满面到帐外散步。这个时候舞台上的虞姬边歌唱边步行,唱到“我这里出帐外且散愁情”的时候,散和愁这两个字是高音,并且同时伴随着虞姬一个小圆场转身,这个时候唱腔过渡到情字,在情上用了连环式的装饰音,然后抓住披风转身亮相的一瞬间抓住披风发出情字的最后一个装饰音,这样的一种艺术处理,看似随意但是给观众耳目一新之感,此刻观众出于审美最兴奋的前一刻,同样也是使观众审美情绪得到一个间歇的休息与调整,当最精彩的那一刻来临的时候,演员与观众同时受到艺术美的洗礼。 虞姬是梅兰芳在戏剧舞台上表演的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之一,他的服装扮相、表演身段、唱念做打,均是梅兰芳根据剧中人物的身份和情感创造出来的。虞姬的舞剑是这一部剧中的重头戏,他充分地展现了美的造型,始终融合了人物的情感,使虞姬情感的抒发与剧情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程派青衣张火丁主演的霸王别姬,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演出后,当即成为了广受热评的精彩片段。表演艺术家张火丁并没有刻意渲染成派技术,而是全身心的去刻画人物,并且充分的尊重、学习和继承了梅派原剧的表演特点。 而张火丁演绎的霸王别姬展示了一条别具一格的京剧发展之路。他在保留原有的梅派京剧的风格的基础之上,加以了个性化的解读和改造。这种改造有利于戏曲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实我们对于传统艺术的每一次创新都能够产生不平凡的影响,而具有深厚艺术功底和艺术修养的京剧大师就应该是这样的转化的引领者,创造者。张火丁按照常态的风格和特点,为虞姬这一角色重新设计了唱腔和音乐,又按照程派的节奏添加了长穗剑舞。所以这一个角色的表达体现出了新的内涵,融入了成派风韵,张火丁之所以能得到观众的青睐,在于他扎实的程派京剧功底,也在于他对传统梅派京剧的尊重和发展,他做到了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本学期的京剧课程之中,我欣赏了各路大家带来的京剧盛宴,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了京剧艺术之美和京剧背后的讲究。原来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服装细节都有如此多的学问,这也是京剧艺术在今天能如此辉煌瑰丽的重要原因。我在观看京剧的时候,有些沮丧的发现,台下的座位总是坐不满,这就充分说明了大家对京剧艺术的认同还有待提高,京剧是国粹,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什么不被大家所接受呢,更多的原因还是由于,改革开放之后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以及人们快捷的生活剥夺了人们享受京剧艺术的时间,面对如此新的形势,我们要坚持将京剧创造性的转化、创新性的发展,用现代高科技的手段与京剧艺术相融合,要将互联网资源充分利用好,诸如我这一次在网上看的霸王别姬,其实也别具风味。我们要将更多更优质的剧目搬上互联网,也要将更多更优质的剧目送上百姓的身边,充分利用好社区小区等小群体资源,将京剧艺术带到社区里。 非常感谢本学期所有授课老师的辛勤付出,我们参与了课堂的讨论以及当堂的展示,收获颇丰。通过老师们的讲述,我们也更加深刻的理解到京剧演员一路成长的艰辛历程。更加体会到了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道理。 这门课程不仅带给我们艺术的享受,陶冶了美的情操,还让我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之中能够始终以优雅的眼光看待世界,以艺术的方式笑对人生。 将京剧融入生活,用生活感受京剧,这就是我这门课程最大的收获。事实上京剧也是来

“京剧欣赏”选修课期末论文

“京剧欣赏”选修课期末论文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被男女老少传唱于大街小巷,脍炙人口的名段和众多名家名旦在历史上留下了精彩而绚丽的一笔。然而,古老文化的逐渐陨落已是即成的事实,在流行元素的冲击下,京剧、民乐、诗词歌赋等等精神财富正在被越来越多——尤其是年轻一代——所遗忘,这无疑是一种国家精神文化的断层与流失。所以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年轻人,作为一个大学生、一个中国人,我个人认为“京剧欣赏”应该作为必选课列入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以避免出现外国友人组团研究“生、旦、净、丑”,而中国学子却分不清梅兰芳是男是女这类型令人哭笑不得的文化问题。 在本学期选修京剧欣赏课程之前,我对京剧最直接深刻的印象还停留在幼年时期在电视上看到的京剧选段。犹记得当时老一辈人对京剧狂热追捧,逢戏必看、逢曲必听,随便一人都能哼唱两句,而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说,京剧则犹如外星语言,艰涩难懂不说,曲调还一成不变,真是听之无味,无聊之极。 然而就如所有的学问一般,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于京剧,只有认识它、了解它,才能意识到它的美。 老师也说,京剧欣赏就在于研究它的“美”。而这个“美”也体现在了诸多不同的方面。京剧即为“剧”的一种,便赋予了它鲜明的故事性。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比如大家所熟知的“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徐策跑城”“智取威虎山”等等,都是依据历史事实改编而成。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每次在课堂上欣赏精彩片段之前老师都会事先讲解故事背景,以便于我们理解京剧唱段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和需要表达的感情。京剧的故事性也为它提供了很大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因而受到各个年龄段票友的喜爱。 一部“剧”少不了演员,正所谓“官有七品,教有九流”,京剧行当也有明确的划分,在“生、旦、净、丑”四大行之下又有着细致的分支。每一种行当的个性特点和身份都是相对明确而具体的,女性角色是“旦”,性格特异的男人是“净”,性格平庸的老生小生属于“生”,而负责创造喜剧效果的便是“丑”。独角唱不出好戏,京剧的四个行当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在丰富角色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华丽多变的舞台效果。 说到行当就不得不提京剧的服装和脸谱。在全世界众多的艺术表演形式中,京剧的服装和脸谱绝对是独具一格的,绝非其他文化所能企及与模仿的。虽然现代服装的流行元素千变万化,却是越来越不靠谱,而京剧的服装该大气时便大气,该寒酸时就寒酸,“蟒、靠、褶、帔、衣”,什么人穿什么样的衣服,绝对符合人物身份地位、性格形象。再搭配上华丽的纹饰与图案,比如文臣用的仙鹤、孔雀,武将用的麒麟虎豹、富人用的飞鸟花卉,以及细致的做工与面料,每一件衣服都可以称之为艺术品。而脸谱就更不用说了,六分脸、花脸、英雄脸、神仙脸,光是京剧舞台上那一张张奇异的脸就足以让我们感叹老祖宗的智慧与想象力。像京剧这样细致得恨不得武装到牙齿的艺术表演形式,无怪乎能在历史的浪潮下历久弥新。 京剧的辉煌与每一个京剧人台下的汗水和努力是分不开的。古话说的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京剧在以前是穷人没有活路才入梨园,想出名、想成角,戏班子里的苦生活可是日夜颠倒的。京剧讲究“四功五法”,手眼身发步和唱念做打任意一项都不是“随便练练”就能行的,这是一种功夫,是吃饭的家伙,名角名旦往台上那么一站,那就是有名家的范儿,观众就只有拍手叫好的份,不服都不行。 说到名家名段,那就得说说京剧的流派了。若细分起来,京剧的流派足有十几甚至几十种,梅、程、余、杨不一而足,每个流派又各有千秋,组成了京剧艺术的大观园。而各流派又有着自己的代表人物和继承人,比如谭鑫培、盖叫天、叶盛兰等等,要是放到现在那可都是大

浅论传统戏剧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一)

浅论传统戏剧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一) 【论文关键词】传统戏剧文化电影影响 【论文摘要】中国电影自诞生伊始即与中国传统戏剧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戏剧文化是中国电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发展。本文力求通过对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中电影与传统戏剧关系的梳理,探讨传统戏剧对电影在类型、观念等方面的影响。 电影与传统戏剧有着深刻的渊源。传统戏剧旧时专指戏曲,后为戏剧、话剧、歌剧、舞剧、诗剧等的总称,本文所提到的传统戏剧单指戏曲、文明戏等艺术形式。近些年来,除了《霸王别姬》《人鬼情》等直接表现戏曲演员与戏曲故事外,戏剧参与电影创作的形式大概有两种:一是以电影元素的形式出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二是为电影创作提供丰富素材,各戏曲故事经过改编后直接被搬上银幕,如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可见,历史悠久的传统戏剧文化为电影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现成的“资源”,总的来说,传统戏剧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电影类型、电影创作观念以及电影表现语言等方面。 一、对电影类型的影响——戏曲电影的诞生 戏曲电影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类型,同时也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专以中国戏曲表演为拍摄对象,倾力于展示中国独特的戏曲艺术的魅力、记录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大师的艺术成就和优秀的中国戏曲剧目、弘扬中国悠久的民族戏剧传统”。1905年我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就是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主演的京剧《三国演义·定军山》片段。因此,从电影艺术传入中国伊始,就与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戏曲结合,产生并逐步成为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戏曲电影,从《定军山》到费穆导演、梅兰芳主演的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生死恨》,再到以梨园生活为背景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一百多年来,我国拍摄的戏曲电影多达几百部,如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梅戏电影《牛郎织女》、评剧电影《花为媒》、京剧电影《白蛇传》等,涉及了京剧、越剧、粤剧、黄梅戏、豫剧、评剧、吕剧、昆曲、秦腔等近百个剧种。文革期间拍摄的样板戏同样也是戏曲电影,如《沙家浜》《红灯记》等。这些优秀的戏曲电影在中国观众心中都留下非常深刻的记忆。这是传统戏剧文化对于中国电影最为直接的影响。 戏曲电影的产生与发展依托的是我国丰富的戏曲文化艺术资源。迄今为止,我国戏曲己有两千年的历史,我国各地区的戏曲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京剧作为我国的“国剧”,被看成是东方文化艺术代表之一。而电影是19世纪末出现的新兴大众娱乐形式,是在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支持下诞生,并依靠这种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风靡全世界的艺术和娱乐形式。当电影这种新兴艺术产业传入中国时,它在丰富了中国人日常娱乐生活的同时,也对传统戏曲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电影与传统戏曲更多的是包容互惠,一方面电影从中汲取利于自身发展的有利因素,另一方面,传统戏剧被搬上荧幕,极大拓宽了其传播途径。可以说,传统戏剧文化对电影在中国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对中国电影独特民族风范的形成发挥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传统戏曲促使中国电影以一种前所未有、与众不同的面貌走向世界,传统戏曲的独特性对世界人民认识中国电影起到了重要作用。上世纪五十年代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国际上多次获奖,被西方观众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2009年,由导演萧锋、京剧表演艺术家袁慧琴主演的电影《对花枪》,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中美电影节上获得了金天使a奖最佳影片,开创了中国电影的新一个“第一”——中国第一个在国外获奖的京剧电影。 中国人首次拍摄电影就和传统戏剧结下不解之缘,不仅是在客观上顺应了电影自身的商业属性,而且在主观上体现出当时的电影人根深蒂固的戏曲意识。戏曲电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化的电影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它既保留了传统戏曲艺术的特色,又发挥了电影的特长,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京剧崛起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近代转型——以昆曲的文化角色为背景

京剧崛起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近代转型——以昆曲的文化角色为背景 【内容提要】 19世纪中叶诞生的京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它是“地方戏时代”出现的最重要的剧种,是雅文化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渐趋衰落的时代变革的产物。相对于超越了特定地域审美趣味的昆曲而言,它更多地是特定地域文化的产物;相对于昆曲所代表的文人士大夫趣味,它更接近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京剧的剧目系统更充分体现出其历史叙述的民间性或曰草根特性。 【关键词】京剧昆曲地方戏时代花雅之争 京剧是戏曲三百多个剧种里最重要的 剧种之一,在中国戏剧领域有着特殊地位。从19世纪中叶以来,京剧就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京剧的诞生与发展过程

是近代以来中国戏剧发展的范本,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明 清以降发展演变的关键脉络。解读京剧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解读中国表演艺术的发展及其传播,对于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在构成和近代转型,都具有重要和典型的意义。 一 京剧诞生于清中叶的北京,承接宋元以来业已历经数百年的中国戏曲文化之流,是在中国戏曲发展史的所谓“地方戏时代” 出现的许多剧种之一。和这一时代出现的大量地方剧种一样,它的出现并不是从宋元以来以戏文与杂剧为主体的戏曲历史的简单 延伸,或者说,它并不仅仅是宋元南戏、元杂剧以及明清传奇的地方化身或变种。在戏曲史上,京剧的出现意味着戏曲文化领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这一重要变化的内涵和背景十分复杂,这种复杂性,主要源于它所处的特殊的政治文化与社会背景。 日本学者波多野乾一着《京剧二百年之历史》指“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

以乾隆二十五年入于北京,余窃以此为‘皮黄纪元’之年”①。姑且不论其中“乾隆二十五年”为“乾隆五十五年”之误,今人将“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视同为纪念京 剧诞生二百周年,实与该书有直接关系,即以乾隆五十五年徽班进京为京剧诞生的标志。徽班进京是京剧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但徽班进京不等于京剧诞生,而且离京剧诞生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这已经是学术界的共识。但是,徽班进京这一事件本身仍值得特别注意,它的艺术学含义,更准确地说,多个徽班相继进京并且在北京这座作为国家 政治中心的城市里立足发展的艺术学含义,仍值得发掘。 中国戏剧进入“地方戏时代”的背景,是中国文化整体大变革时代的来临,徽班之所以能够进入京城演出并且在北京站稳脚跟,赢得市场与观众的认可,进而催生出京剧,就是这一时代变革的突出呈现。这个大变革时代的实质,是汉代以来大一统的文化格局逐渐让位于更加错综复杂的新的多元 文化格局。秦汉以来迄至明清,中央集权的

《京剧艺术赏析》论文

《京剧艺术赏析》论文 京剧的综述 京剧(Beijing Opera),为中国“国粹”、国剧,已有200年历史,享誉海内外。起源于中国古老戏剧秦腔、徽剧、昆曲及汉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在它仍是具有世界级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用胡琴、和锣鼓、京二胡、月琴等伴奏。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 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法,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演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戏曲演员从小就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培养的,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才能充分发挥作为歌舞剧的戏曲艺术表演的功能。更好的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 京剧的行当 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丑,共四大行当。现在主要一下介绍旦行:旦行,指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类别。 青衣:又叫“正旦”,多表现那些端庄稳重的中青年妇女,以唱功见长,如《铡美案》中的秦香莲,《二进宫》中的李艳妃等。 花旦:多表现那些年轻活泼俏俐的小家碧玉或丫鬟,以做功和念白见长,如《西厢记》中的红娘,《拾玉镯》中的孙玉姣等。 武旦:表现那些身俱武艺的江湖女子或神怪精灵,多穿紧身衣服,表演上重翻打,如《白蛇传》中的青蛇等。 刀马旦:表现那些女将或女元帅,一般要扎大靠,表演上重靠把工架,如《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等。 老旦:表现那些老年女性,用本嗓唱念,多重唱功,如《红灯记》中的李奶奶,《吊金龟》中的康氏等。 彩旦:有时将其归入丑行,主要表现那些滑稽或凶蛮的青年女子,动作和化妆都极尽其丑。如《凤还巢》中的程雪艳等。 现在就其中有名的《西厢记》表述一下自己的观后感。 《西厢记》观后感 看了京剧《西厢记》后,感觉它真的很不错,不魁为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它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

浅谈京剧中的旦角行当

浅谈京剧中的旦角行当 提到京剧中的行当,最为人津津乐道便是那些表现女性形象的旦角。之所以为人们所熟稔,主要原因便是旦角常常由男性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反串,而这些反串角色往往将女性的柔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深入人心,成为时代的经典。接下来我就会从分类,流派,知名表演艺术家等方面来谈谈旦角这一个行当。 旦角的主要分类 旦角主要分为正旦,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这几大类别。 正旦又称“青衣”,是指戏曲里那些稳重端庄中年妇女形象。之所以被称为“青衣”,是因为这些角色常常穿着青色褶。这类角色的表演特点是以唱功为主,动作幅度较小。比较著名的正旦角色由《铡美案》中的秦香莲,以及《二进宫》中的李艳妃。 花旦主要是指戏曲里用来表现年轻活泼、俏丽可人形象的哪一类角色。这类角色诸如由小家碧玉的姑娘,以及一些活泼可爱的丫鬟。花旦的表演特点是以做功和念白见长。比较著名的花旦角色有人们所熟知的《西厢记》中的红娘。 刀马旦多指戏曲中女将、女元帅之类的角色。刀马旦的表演特点是唱、念、做并重。虽也有打的戏份,但是不如武旦激烈。最重要的是刀马旦比较重身段,着重需要表现出人物稳重威武的气质。知名的刀马旦角色由《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 武旦是指那些身怀武艺的江湖女子或者神怪精灵一类的角色。表演时长长穿着紧身衣,侧重翻打。典型的角色有《白蛇传》中的青蛇。 老旦顾名思义是指一些老年女性角色,表演时用本嗓常年,多重唱功。《红灯记》中的李奶奶就是典型之一。 彩旦又称“丑婆子”,亦是用本嗓唱念,重说白。表演、化妆很夸张。与丑角类似,表演滑稽诙谐。多是喜剧性角色。诸如《西施》里的东施。《拾玉镯》里的刘媒婆。 除此之外,还发展出了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艺术特点而形成的新的一类旦角——花衫,如《霸王别姬》中的虞姬。 旦角的主要流派 京剧旦角中主要有八大流派。它们分别是:梅派、尚派、程派、荀派、张派、王派、赵派,以及黄派。这八大派系的创始人都是中国京剧发展史上传奇式的人物,当真称得上真正的宗师。 梅派的创始人物是中国京剧史上的丰碑级人物梅兰芳。梅兰芳精心专研京剧表演艺术,勇于创新,发展了很多优秀曲目,并创造了很多优美的艺术形象。梅兰芳大师的努力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流派——“梅派”。“梅派”在无论是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