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下合并会计报表

新会计准则下合并会计报表
新会计准则下合并会计报表

新会计准则下合并会计报表研究中铁一局集团新运工程有限公司汪翠红

摘要: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步伐的加快,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发布了一系列新的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

—合并财务报表》属于新发布的会计准则。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因其程序复杂,工作量较大,所以一直以来都是会计学习和工作中的难点。笔者对新会计准则下合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存在的问题以及合并范围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希望能对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提供些有所帮助。

关键词: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编制原则

合并会计报表也称合并财务报表,它是以企业集团内纳入合并范围的各成员企业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由集团中的母公司在个别会计报表基础上,运用一整套合并程序编制的,能综合反映出企业集团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资金变动的会计报表。由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子公司组成的企业就叫做母公司。母公司控制子公司,与此同时其他被母公司控制的投资企业也叫做子公司,都是母公司的组成部分。

一、合并财务报表理论

实体理论编制在新准则中被运用于合并财务报表,运用这一理论合并财务报表时,其合并必须要以集团公司的全部股东为立场进行设计。实体理论编制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子公司的股东权益与母公司的股东权益息息相关,同属企业集团的股东权益之一,母公司的权益与子公司的资产负债相关,它们的负债表应并列在一起;

合并的净收益应属于企业集团所有股东的收益,必须在子公司与母公司少数股东之间进行分配;

新会计准则规定,合并过程所产生的商誉,为全体股东的共有资产。同时,所有者权益下有很多项目,有些项目如股东权益则应单独列出,子公司股东权益要划分清楚,当期净损益也包括在内,“部分股东损益”应该单独列出,合并利润表净利润差价应归全部股东所有。对于资产负债表,“归属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合计”也是要单独列出。

二、新会计准则下合并会计报表存在问题

(一)合并范围问题

因为合并会计报表包括了企业集团内母公司与所有子公司形成的整体财务报表、经营成果报表和现金流量报表,所以集团企业内母公司及其所有子公司就是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在新会计准则中,存在如下规定:在控制的基础上确定纳入合并企业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这不仅仅是法律形式的控制,更是实际意义上的控制,所有的子公司只要有母公司的控制,不管其规模的大与小,是否受到母公司资金转移的限制,也不管子公司的业务性质如何,是否与母公司在很大程度上有显著差别或者是与企业集团内其他子公司差距甚远,都应该在合并范围内。与此同时,在新会计准则中,表决权因素有时也会考虑在内,其规定是在考虑被投资单位能否被控制时,还应考虑潜在的表决权因素,如企业手中的被投资单位当期可执行的认股权证。

除此之外,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被母公司所控制的特殊目的实体,也应在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的纳入之内。特殊目的实体是否为母公司所控制,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判断:

控制特殊目的实体资产,母公司具有决策权,如特殊目的实体的权力可以被终止,这是母公司单方面可以进行操作的,对特殊目的实体的规章制度,母公司也可进行变更等。

当经营业务实现所定目标时,特殊目的实体变会建立,并且是由母公司直接或者间接控制。

在合同、章程或协议中明确规定了特殊目的实体的大部分风险由母公司承担。

合同、章程或协议等明确规定特殊目的实体大部分利益由母公司获得。

(二)公允价值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要求,合并非同一母公司控制的子公司时,计量方法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换出资产与投资成本之间的差额是由公允价值确定的,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应计在营业外收支中,因为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不是相同的,所以在核算中总会有损益产生,对企业合并报表的财务状况来说,这无疑会造成很大影响。在对企业报表进行合并时,是能够估算出资产与负债的价值的,所以主观性比较强,因此在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之间,会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这会对资产与负债产生相应的影响,其确认与计量也会受到直接影响,进而会阻碍企业合并报表的财务状况的进一步发展。此外,企业采用权益法进行合并时,合并的过程中不需要按公允价值对另一方的资产进行计价,如果另一方的资产在合并后增值,就会比账面上体现的资产要高许多,这样就可以实现盈利,增加收益,从而提高利润。随着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公允价值也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在各个领域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其还有着不足之处,但我坚信在未来的世界公允价值依然大放光彩。

(三)合并类型对合并会计报表的影响问题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的合并类型有了新的划分标准:即是否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新规则规定发生在企业内部的合并称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其他情况都称作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如果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需要将被合并方的可辨认资产的公允价值定为初始投资成本,合并成本与被合并方的可辨认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差额,在合并报表中以当期损益的形式体现出来。由此不难看出,合并会计报表会受合并的类型的影响,所以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时候,应当先了解企业间的合并类型。

(四)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变化对实务的影响问题

新会计准则对母公司对子公司核算的方法有了新的规定,即采用成本法来进行核算,母公司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应在工作底稿中按照权益法对表进行调整。采用这种方法核算能有效减小母公司的经营状况受子公司的经营状况的影响,同时也能确保母公司的经营状况的真实性。另外,还有个问题需要重视:母公司可能会因某种需要,对子公司的股利分配或利润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母公司的某种目的。

三、合并会计报表与合并范围

集团控股公司在年底编制合并会计报表,主要是用来综合反映出产权纽带关系以及构成的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转情况。合并会计报表包括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合并利润表、合并利润分配表等。编制合并会计报表主要是为了满足相关利益群体的信息需求:对于企业管理层而言,他们要了解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

财会研究

136

财经界Money China

(上接第135页)

流、物流进行整合。这主要是因为企业的现金流和信息流集中反映了企业日常的运营状况以及企业的管理。同时财务管理软件还应该结合企业发展的现状及发展需求,科学且准确地反映出物流、资金流等方面的使用情况,这样就可以让企业的管理者及时掌握资金的使用状况,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依据,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三、会计电算化实行的意义

(一)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众所周知,会计电算化就是将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在会计管理中,也就是说我们只需要简单地将发生的原始凭证以及记账凭证的信息输入到电脑里,随后关于记账、汇总、分析、编制报表等工作都可以由计算机自动完成。

(二)促使会计工作向着规范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

应用了会计电算化,为了保证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按照会计法及相关的会计制度制定出了严格的操作规范,比如说会计数据的输入、会计数据的处理等,这样就使得会计电算化在工作中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同时也加强了会计的基础工作,提高了会计工作的质量,而且还促使会计工作向着规范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

(三)加快信息资源的共享

会计电算化的实行,凭借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高速度、高精度等优势,为单位的会计信息有效地进行分析、预测、汇总和控制,充分共享现有的数据资源,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提高会计队伍素质建设

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实行带来了很多便利,极大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人员队伍的素质建设,这主要是因为,会计电算化的实行对会计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会计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会计专业知识,同时会计电算化的工作是通过计算机完成的,从而也要求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能力,而且还为会计人员学习新知识提供了条件。所以,会计电算化的实行,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会计队伍素质的提高。

(五)立于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

会计电算化的实行,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向着现代化管理方向发展。一般而言,会计在企业的管理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据有关资料表明,会计信息约占企业全部管理信息的三分之二以上,从中就可以看出会计信息属于企业中的综合管理信息,再加上会计电算化的工作是依靠计算机完成的,从而可以看出,它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因此,会计信息系统有望成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梁雪.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新趋势[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半月).2008(05)

[2]谭爽,熊赝.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方向[J].辽宁经济.2007(09)

[3]邓永昌.浅谈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与完善[J].天津经济.2009(01)

[4]孙万良.会计电算化深层含义及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06)

与经营成果只有从合并会计报表中去了解,这有这样才能更加合理的去配置资源,尽可能的提高集团企业的效益;对集团企业其它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投资人与债权人,他们同时承担着企业的资金风险,所以他们也需要通过合并会计报表来了解经营者的经营状况。所以,编制合并会计报表一是为了能让集团企业所以的利益相关群体更全面的了解企业的综合信息,二是为了防止集团企业经营者利用一些手段来操纵企业的利润。

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在新会计准则中有详细的说明分析和规定,新会计准则中确定了合并范围的规定原则,同时也有具体的判断标准,判断标准主要包括数量标准和质量标准。确定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是合并会计报表中所有的问题中的重点,研究合并范围对集团企业合并会计报表的准确性、真实性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对实现对整个集团的经济资源控制,确定子公司是否应纳入合并的范围具有积极作用;其次,能有效减少人为因素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完整反映出企业集团的资源配置情况;最后,能增强企业集团之间财务信息的可比性,为投资者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撑,引导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并购现象也越来越多,需要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正确的去理解新准则下的合并会计报表中的相关规定,结合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补充和修正,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我国合并会计报表的规定,促进新会计准则下合并会计报表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2008.3.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周松涛.新会计准则下合并报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11)

[3]陈泉.新准则下合并财务报表的特点和分析[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5)

[4]崔艳华.新会计准则下合并报表编制方法的几点思考[J].天津经济.2010(12)

[5]杜新宇.新会计准则下合并财务报表理论应用的变革[J].现代商业.2009(08)

[6]齐世明,隋丰.新会计准则下的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0(05)

财会研究

137

Money China财经界

新会计准则与原会计准则的比较(一)

新会计准则与原会计准则的比较(一) 2006年2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在北京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和48项审计准则。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施行。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有利于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有利于解决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和反倾销问题,有利于金融改革和化解金融风险问题,有利于提高中国企业的形象。 为便于学习理解和实施新会计准则,本文对16项修订后发布的具体准则与修订前的原会计准则做了对比。 新准则是对原准则的继承、发展和完善,大部分规定与原准则相同。抛开体例和文字表述等形式上的差异,两者的主要差异(并非全部差异)如下: 1.《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 ①存货发出计价 原准则: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等 新准则: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 ②借款费用 原准则:不能计入存货成本 新准则:符合条件的可以资本化 2.《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①规范的范围 原《投资》准则包括股权投资、债权投资且划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 新准则仅规范长期股权投资,债权投资和短期股权投资纳入《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 ②权益法的应用范围 原准则: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 新准则: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短期投资和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核算。 3.《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 ①规范的范围:新准则分离出部分固定资产由《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范。 ②新准则规定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应当考虑弃置费用因素。 ③新准则取消了后续支出的确认原则 固定资产发生后续支出时其确认原则同初始确认固定资产的原则:该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④利息 原准则:不考虑购买固定资产延期付款的折现和利息问题; 新准则: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格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予以资本化的以外,应当在信用期间计入当

新会计准则财务报表-中英文

新会计准则财务报表-中英文 资产负债表 Balance Sheet 会企01表 编制单位: (Company Name) At December of 2010 年月日单位: (Unit) 资产 Assets 期末余额年初余额负债与所有者权益 Liabilities and 期末余额年初余额 2010 2009 Shareholders’ Equity 2010 2009 RMB ‘000 RMB’ 000 RMB ‘000 RMB’ 000 流动资产:Current Assets 流动负债:Current Liabilities 现金 Cash (and cash equivalent) 短期借款 Short term borrowings Assets: Liabilities 交易性金融资产(短期投资) 交易性金融负债 Marketable Cash +500 Marketable Marketable securities (short-term Securities (liabilities) Marketable securities investments) securities +500 (repo -500 contract) 应收票据 Bills receivables 应付票据 Bills payables 应收账款 Accounts receivables 应付账款 Accounts payables (trade (trade receivables) (A/R) payables) (A/P) 减:坏账准备 Less: Bad debt 预收账款 Advances from customers provisions 应收账款净额 Accounts 应付职工薪酬 Salary payables receivables, net

最新企业会计准则(完整版)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国境设立的企业〔包括公司,下同〕. 第三条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具体准则的制定应当遵循本准则。 第四条企业应当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又称财务报告,下同)。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第五条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第六条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 第七条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第八条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 第九条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墓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第十条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第十一条企业应当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 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第十二条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容完整. 第十三条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第十四条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新会计准则下会计科目设置及使用说明(可编辑版)

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通知 (2006年11月版) 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有关中央管理企业: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33号)和《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的通知》(财会[2006]3号),财政部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现予印发,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现行准则、《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各项专业核算办法和问题解答。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反馈财政部。 新会计准则下会计科目设置和主要账务处理 一、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依据企业会计准则中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制定,涵盖了各类企业的交易或者事项。企业在不违反会计准则中确认、计量和报告规定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分拆、合并会计科目。企业不存在的交易或者事项,可不设置相关会计科目。对于明细科目,企业可以比照本附录中的规定自行设置。会计科目编号供企业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查阅会计账目、采用会计软件系统参考,企业可结合实际情况自行确定会计科目编号 序号编号会计科目名称序号编号会计科目名称 一、资产类80 2202 应付账款 1 1001 库存现金81 2203 预收账款 2 1002 银行存款82 2211 应付职工薪酬 3 1003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83 2221 应交税费 4 1011 存放同业84 2231 应付利息 5 1012 其他货币资金85 2232 应付股利 6 1021 结算备付金86 2241 其他应付款 7 1031 存出保证金87 2251 应付保单红利 8 1101 交易性金融资产88 2261 应付分保账款 9 1111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89 2311 代理买卖证券款 10 1121 应收票据90 2312 代理承销证券款 11 1122 应收账款91 2313 代理兑付证券款

合并会计报表

第一节合并会计报表概述 企业合并情况有 创立合并在合并时编制合并时的会计报表以后无需编制 吸收合并 控股合并形成母、子公司关系每年均应编制合并报表 母子公司条件一是有投资关系二是要能控制 子公司被另一企业控制的企业。 控制能够统驭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以此取得收益的权利。 一、合并报表特点 合并会计报表是以母公司和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为一会计主体以母公司和子公司单独编制的个别会计报表为基础由母公司编制的综合反映企业集团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变动情况的会计报表。 一与个别会计报表相比 1会计主体是企业集团画母、子公司框架图 区分会计主体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 法律主体能在法院独立地起诉和应诉、在税务机关有独立的税务登记、有独立完整的账簿体系和报表体系企业集团都不具备 2反映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 3以个别会计报表为基础编制不是母、子公司的日常核算资料。 4由集团中有控制权的母公司编制不是集团中的所有企业。 5编制有独特的方法数据简单加总编制抵销分录。 二与汇总会计报表相比 汇总报表行政管理部门下属的若干企业要编制汇总报表 1编制目的不同合并投资者、债权人 汇总上级领导 2确定编制范围的依据不同合并控制 汇总隶属关系 3编制方法不同合并独特的方法 汇总数字简单加总 三、作用 反映企业集团的会计信息 避免人为粉饰会计报表利用控股关系转移利润或亏损 二、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确定 我国《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中指出凡是能够为母公司所控制的被投资企业都属于合并范围所有子公司纳入。 一母公司拥有其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的被投资企业定量50%以上 1母公司直接拥有 例如A公司直接拥有B公司发行的普通股总数的51% 2母公司间接拥有 间接拥有母公司通过子公司而对子公司的子公司拥有半数以上的权益性资本都有控制权。 例如 A 80% A公司拥有B公司80%的股份

新会计准则下

新会计准则下 1 .基本原理和思路。 准备金的核算采用的是资产负债原则,寿险责任准备金主要基于三个基本要素, (1)对未来现金流采用明确的当前估计 (2)反映现金流量的时间价值 (3)包括显性的边际,其中包括风险边际和剩余边际。 2.核算寿险责任准备金 (1)对未来现金流采用明确的当前估计。 (2)反映现金流的时间价值,折现率的确定。 (3)费用假设的确定有三种实务操作方法 (4)计算风险边际。 (5)计算剩余边际。 (6)非经济假设的确定。 3.(1).对未來现金流采用明确的当前估计。 (2).反映现金流的时间价值,折现率的确定。 (3).费用假设的确定有三种实务操作方法。 (4).计算风险边际 由于未来现金流在金额和时间上存在不确定性,除合理估计负债外还需要风险边际作为负债 (5)计算剩余边际

两种准则下准备金核算方法的对比分析 1.用途差异 当前,寿险公司对旧准则下的寿险责任准备金仍然继续进行核算,但是不再用于财务报表的编制,而是主要用于寿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以及向保险监督机构提交的其他报告。 新准则下的寿险责任准备金主要用于寿险公司的财务报告,用于披露公司的财务结果。 2.目标差异 旧准则下的寿险责任准备金核算基于准清算假设,十分谨慎保守,偏向于保护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利益,着眼于整个寿险行业的风险管控和金融环境的稳定。 新准则下的寿险责任准备金核算基于最佳估计,力求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为相关利益人提供真实可信的财务信息,助其进行相关决策。 3.核算方法差异 旧准则下,传统险和分红险的寿险责任准备金主要采用修正净保费进行核算;投连险和万能险采用单位准备金加非单位准备金的方式进行核算。 新准则下,统一使用未來现金流法。传统险中用于核算合理负债的经济假设和非经济假设皆不锁定,剩余边际摊销方法未统一。新准则下的核算方法具有公允价值核算的性质,具有不确定性,但是丝毫不能掩盖其对决策提供的帮助。 4.计量单元差异 旧准则下,传统险和分红险的寿险责任准备金被要求进行逐单核算;投连险和万能险经保监会批准后,可以分组计算。 新准则下,寿险公司选择余地加大,可以选择逐单、分组。计量单元在各个会计期间需要保持一致,不能随意更改。计量单元的增大,使得相应现金流更加稳定,相较于组内单个保单的风险边际之和,一组保单的风险边际明显减小。组内首R利得与损失可能相互抵销,剩余边际的计算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减少期末责任准备金的金额。 5.核算假设差异。 旧准则下,寿险责任准备金核算的折现率不得高于 2.5%和定价利率的低者,核算时的死亡率使用保监会发布的生命表(00-03),不考虑费用率和退保率,只考虑纯保费。寿险保单责任准备金不得低于保单现金价值。折现率和死亡率锁定,不随着准备金核算当期的经验变动。 新准则下,寿险责任准备金核算基于当前估计,折现率釆用风险相当、期限相当的市场利率。传统险可以参照国债到期收益率,新型险种参考投资收益率。 死亡率、退保率,费用率以及费用口径的选择是基于寿险公司的最佳估计,不再由保险监督部

新会计准则解读

新会计准则解读(常见问题) 新会计准则出台后,对于会计实务工作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但在日常操作中有许多问题在准则中并没有明确规定,以下内容就与合并报表相关的一些常见问题做出具体解读。 一、资本公积能否全部转增资本? 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资本公积的核算只设置两个明细科目:资本(或股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 1.”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核算内容主要包括: (1)股东投资溢价和股票发行费用(冲减资本公积)。 (2)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差额:借差,借记”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冲减留存收益);贷差,贷记”资本公积”。 (3)”拨款转入”在”资本公积—资本溢价”中过渡。 2.”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核算内容主要包括: (1)以权益结算股份支付通过”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过渡。 (2)”权益法”下,享有被投资企业除损益外的所有者权益变动的份额。 (3)关联方交易时,交易价格显失公允的差额。 (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值变动差额。 (5)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日公允值大于原账面值的差额。 (6)其他”资本公积—资本溢价”不包括的内容。 股本溢价属于投资者投资性质,属于准资本,上市公司资本公积中只有股本溢价可以转增股本。执行新会计准则之后,新发生的经济业务形成的”其他资本公积”不能用于转增资本。 二、为什么新准则对控制的子公司用成本法核算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 2 号—长期股权投资》(2006)的有关规定: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即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 之所以将原准则(制度)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与权益法的局限性有关,也是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结果。

2019年年新会计准则与旧版内容的不同比较.

一、《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一)仍然称为基本准则,所有企业均须执行,未按照国际惯例使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F)一词。 (二)明确了会计目标。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从理论上讲,我国的会计目标兼具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但是,我国会计目标显然将受托责任观放在第一位,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国际上普遍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有一定差别。 (三)删除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而代之以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八个方面。 (四)权责发生制融合在基本假定中,历史成本体现在会计要素计量部分。 (五)会计要素定义遵照《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规定,但收入与费用的定义部分地引入了资产负债观,这主要是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的相关条款。 (六)引入利得和损失两个概念。同时,对于利得和损失又区分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在理论上,前一种利得和损失实质上尚未实现,后一种利得和损失已经实现。

(七)首次规范会计计量属性。规定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计量属性,而且强调企业在会计计量时,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规定,财务报表的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价值和现值。 (八)取消了会计记账须用中文以及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要求。 二、《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 (一)符合条件的存货发生的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这一规定体现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中,即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某些存货项目,也就是那些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够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如造船厂的船舶)。因为象大型船舶这样的存货,造船厂仅靠自有资金根本完不成,必须借助于银行借款,而企业取得的银行借款又分不清专门借款与非专门借款,原准则规定只允许专门借款的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规定不够合理。 (二)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一是因为改进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存货》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二是因为后进先出法不能反映存货流转的真实情况。 (三)取消了移动加权平均法。因为移动加权平均法实质上是加权平均法的一种形式,国际会计准则也没有移动加权平均法。 (四)明确了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进行摊销。 三、《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新企业会计准则2019年(原文+指南+说明)

新企业会计准则2019年(原文+指南+说明)范文一 一、总体要求 《企业会计准则第30 号——财务报表列报》(以下简称“本准则”)规范了财务报表的列报。列报,是指交易和事项在报表中的列示和在附注中的披露。其中,“列示”通常反映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下同)变动表等报表中的信息,“披露”通常反映附注中的信息。本准则主要规范了财务报表的组成,财务报表列报的基本要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列示和附注的披露内容、结构及其编制方法等问题。 本准则规定,财务报表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四表一注”,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附注,并且这些组成部分在列报上具有同等的重要程度,企业不得强调某张报表或某些报表(或附注)较其他报表(或附注)更为重要。本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依

据各项会计准则确认和计量的结果编制财务报表;企业编制财务报表时应当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进行评估;企业应当按照权责发生制编制财务报表,但现金流量表信息除外;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列报应当在各个会计期间保持一致;企业单独列报或汇总列报相关项目时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企业财务报表项目一般不得以金额抵销后的净额列报;企业应当列报可比会计期间的比较数据等。 本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应当按照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大类别分类列报,并且资产和负债应当按照流动性列示。利润表应当对费用按照功能分类进行列报,同时在附注中披露费用按照性质分类的利润表补充资料;利润表中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应当根据其他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分为“以后会计期间不能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和“以后会计期间在满足规定条件时将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两类列报。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应当反映构成所有者权益的各组成部分当期的增减变动情况,综合收益和与所有者(或股东)的资本交易导致的所有者权益变动应当分别列示。本准则还对附注至少披露的信息进行了规范。 企业应当根据本准则及应用指南的规定,并结合自身经营活动的性质,确定本企业适用的财务报表格式。企业如存

2019年 - 小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表word精品文档24页

小企业会计准则 —财务报表 主讲:常有新 第一讲: 学习重点 一、财务报表概述 二、报表的种类和格式 三、财务报表的编制 一、财务报表概述 财务报表,是指对小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 二、财务报表内容 小企业的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下列组成部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附注。 三、资产负债表 (一)资产负债表,是指反映小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它反映小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所承担的现时义务和所有者对净资产的要求权。 (二)资产负债表的作用 1.提供某一日期资产的总额及其结构。 2.提供某一日期的负债总额及其结构。

3.反映所有者所拥有的权益,据以判断资本保值、增值的情况以及对负债的保障程度。 4.资产负债表还可以提供进行财务分析的基本资料。 (三)资产负债表的结构 在我国,资产负债表采用账户式结构,报表分为左右两方,左方列示资产各项目,反映全部资产的分布及存在形态;右方列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各项目,反映全部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内容及构成情况。 资产负债表左右双方平衡,资产总计等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总计,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四)资产负债表的内容 1.资产 资产应当按照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大类别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在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类别下进一步按性质分项列示。 小企业的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1年或超过1年的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变现、出售或耗用的资产。 非流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非流动资产项目通常包括:长期债券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固定资产清理、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以及其他非流动资产等。 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类至少应当单独列示反映下列信息的项目:货币资金、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长期债券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

关于合并财务报表的理解思路

关于合并财务报表的理解思路 很多人觉得合并报表很难理解,说实话理解起来是比较困难,但是想通了也就那么回事儿。合并报表,顾名思义就是两张报表要合并成一张报表,为什么要合并?就是因为有内部交易,那么为什么叫内部交易呢?有人说是自己人之间的交易,话是没错,但是没有找到本质,本质就是内部交易不能确认损益,因为内部之间的瞎折腾根本不影响整体,所以合并报表的角度就是站在集团公司角度基础上的,把内部交易的影响要抵消。 那么本质上理解合并报表就应该从两种角度入手。比方说有这么一家人,母亲送给儿子一个礼物,女儿看见了很喜欢,花钱把这个礼物买了过来,那么儿子有了钱,女儿有了礼物,回去告诉爸爸:我学会赚钱了,咱家有钱了,过两天就可以买车了。这个时候爸爸肯定会揪着儿子的耳朵:真是傻儿子,钱刚给妹妹的你就抢来了,小小年纪就这么势利,去把钱还给每每,礼物也不许要回来。儿子挨了骂不说,还没了礼物。这就是两种角度的问题,儿子卖礼物就是子公司之间的交易,这个交易在爸妈看来,那就是儿子的礼物变成了女儿的礼物了,有收入吗?根本没有收入,所以要肯定要吧收入和成本全部冲减。另外可能是礼物本来就值50元,卖给妹妹100元,妹妹就认为这个礼物就值100元,父母要告诉她这个东西不值,高出来的部分就是未实现内部损益。父母下一步就要教育儿子了,想赚钱可以,要自己去努力,把东西100元卖给别人才是本事,净赚50元给家里,市场意识从娃娃抓起。 上面这个例子就说明了合并报表要知道者两种角度,母子公司的个别报表的角度和集团公司角度。集团公司认为内部的东西不管是谁给了谁,只不过是一个东西从厨房搬到厕所一样简单,动一下就想确认收入?很明显是不可能的,所以内部交易的时候不仅要考虑交易本身怎么处理,还应该知道集团公司角度根本就不承认这个交易,对于私下里高价出售的情况肯定要挨骂,那么年终合并报表的时候,这些交易肯定要全部抵消才能还原这个家庭的本来收支情况。 关于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 关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编制合并报表,用的是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为什么呢?原因就是本来大家都是一家人,只不过是把原来在卧室的电视机搬到了厨房,挪个位置而已,那么你应该怎么入账呢?肯定是原来多少钱,现在就是多少钱,这个道理很好理解,所以不管你拿多少出去,家当还是那么多,所有者权益是100就是100,装在两个兜是一百,转到

2018年新修订会计准则准则变化

2018年会计准则又有新变化!会计人必须了解 做会计的都知道,在这个行业唯一不变的就是每天都有新的政策变化,从2018年初的会计准则变化,到最近会计准则又有新的科目调整,并且伴随其他发票新政策的施行,会计人简直要忙疯了,根本学不过来,今天小艾一次给大家弄清楚,尽快学习哈。 一、会计准则新变化 这项调整其实是在2017年年末出来的,鉴于很多人已经忘记或者不知道,再次提醒大家的财务报表大调整!先盘点一下年对大多数企业普遍影响的会计科目和报表项目! 1、营业外收入大瘦身 政府补助、处置非流动资产损益都不能在营业外收入里面披露了。所以各位会计朋友,年末一定要检查一下你们的财务报表是不是已经将上面的2项计入了营业外收入进行披露了! 2、四小税不可以通过管理费用进行核算了 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车船税,这些之前一定要强调的四小龙,现在改天换日必须通过税金及附加进行核算了。记住,一定要先计提,然后缴纳的时候冲减应交税费科目。 3、营业税金及附加改成了税金及附加 这个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就是去掉了2个字。但是也要改一下,只是让人看到你是知道这个变化的。 二、财务报表新变化 1、《资产负债表》修订新增项目说明 (1)新增“持有待售资产”行项目,反映资产负债表日划分为持有待售类别的非流动资产及划分为持有待售类别的处置组中的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的期末账面价值。该项目应根据在资产类科目新设置的“持有待售资产”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持有待售资产减值准备”科目的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 (2)新增“持有待售负债”行项目,反映资产负债表日处置组中与划分为持有待售类别的资产直接相关的负债的期末账面价值。该项目应根据在负债类科目新设置的“持有待售负债”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2、《利润表》修订新增项目说明 (1)新增“资产处置收益”行项目,反映企业出售划分为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金融工具、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性房地产除外)或处置组时确认的处置利得或损失,以及处置未划分为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生产性生物资产及无形资产而产生的处置利得或损失。债务重组中因处置非流动资产产生的利得或损失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产生的利得或损失也包括在本项目内。该项目应根据在损益类科目新设置的“资产处置损益”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如为处置损失,以“-”号填列。 (2)新增“其他收益”行项目,反映计入其他收益的政府补助等。该项目应根据在损益类科目新设置的“其他收益”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新会计准则下金融工具的分类及计量精编版

新会计准则下金融工具 的分类及计量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新会计准则下金融工具的分类和计量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金融市场带来巨大的破坏,危机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复杂性和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减值模型的顺周期性备受指责,金融危机也使人们意识到高质量会计准则对全球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的稳定至关重要,客观上加速了金融工具准则的修订进程。2009年4月G20国领导人举行峰会,敦促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进行全方位改革,主要目的是降低会计准则的复杂性,缓解顺周期效应。自2009年起,经历了多次修订,终于在2014年7月,IASB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9)终稿,拟于2018年1月1日生效并取代现行《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IAS39)。 为了更好实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全面趋同,并结合我国企业会计的相关实务,财政部于2016年08月修订起草了《企业会计准则第 2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征求意见稿)》、《企业会计准则第 23号—金融资产转移(征求意见稿)》和《企业会计准则第 24 号—套期会计(征求意见稿)》,(下文简称为新准则),新准则主要变更了对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对金融资产转移的处理做了更明确的阐释,同时引进了预期信用损失法的金融工具减值模型。在整个金融资产核算体系中,金融工具的分类和计量的顺周期性受指责最多,也是本次改革的重点;同时,分类和计量也是整个核算体系的基础,后续的金融资产减值、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会计都将基于上述分类和计量,因此本文着重对金融工具的分类和计量、重分类展开讨论。 一、金融工具的分类和计量 金融资产的分类和计量 金融资产分类 现行会计准则要求主体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风险管理要求,将金融资产划分为四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HFT)、持有至到期金融资产(HTM)、贷款和应收款项(LAR)、可供出售金融资产(AFS)。 针对现存金融资产四分类的复杂性,新会计准则给出变革方法,要求主体根据管理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和合同现金流量特征,对于所有在准则范围内的金融资产(包含嵌入衍生工具),都采用相同的分类标准将金融资产分为以下三类: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AMC)、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FVOCI)、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FVPL)。 业务模式,是指主体如何管理其金融资产以获得现金流量,一是只收取合同现金流量;二是出售金融资产赚钱价差,三是收取合同现金流的同时获取买卖价差。新准则强调对业务模式评估时,应在合理预期的情况下,从整体层面进行业务评估,而不是根据对个别金融工具的管理意图来评估其业务模式;如果仅在应急情形下出售金融资产,并不会影响对业务模式的评估。此外,对业务模式的评估需要考虑过去的现金流量,也需要考虑未来相关信息,如果现金流实现方式改变,将影响业务模式的评估。 合同现金流量特征,是指金融资产的合同现金流量是否仅仅包含本金和以未支付本金为基础的利息。一般来说,权益工具和衍生工具不符合该现金流量特征,现金流比较简单的债权工具,如普通债券、贷款、应收款项等,可以通过该现金流量测试,但是对于复杂的、混合型债权工具要根据具体条款逐一进行判断。具体判断方法见图1。 图1:新会计准则金融资产三分类决策图 根据以上判断结果,FVPL是新准则下的剩余类别,并且一般情况下,只有债权类资产才可能涉及到三分类,权益类资产和衍生工具通常只能划分为FVPL,但是新准则也允许企业可以将非交易性权益工具投资指定为FVOCI,一经做出,不能撤销。 金融资产计量

新会计准则-财务报表列表(1)

目录 一、修订概况 二、主要变化 三、详细解读 正文 一、修订概况 (一)财政部发布的修订文件 关于印发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的通知 财会[2014]7号 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有关中央管理企业: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提高企业财务报表列报质量和会计信息透明度,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我部对《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进行了修订,现予印发,自2014年7月1日起在所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范围内施行,鼓励在境外上市的企业提前执行。我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的通知》(财会[2006]3号)中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同时废止。 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反馈我部。 附件: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 财政部 2014年1月26日(二)修订背景 1.吸收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等相关内容,完善我国准则体系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曾于2007年9月发布了对国际列报准则的修订,引入了“综合收益”的概念。对此,我国已于2009年6月11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在利润表中增加了“其他综合收益”和“综合收益总额”项目,实现了与国际列报准则的持续趋同,并且在实务中实施良好。 鉴于对企业财务报表列报的会计准则散见于2006年我国列报准则和2009年《解释第3号》中,因此,有必要将解释中的相关内容吸收进列报准则中,以更好地整合相关会计规定,完善准则体系。

如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3.1

数额编制而成的。 (1)长期投资项目抵销 母公司对子公司权益性资本投资项目的数额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母公司所持有的份额相抵销。抵销时发生的合并价差,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以“合并价差”项目在长期投资项目中单独反映(贷方余额时以负数表示)。对于子公司之间相互投资,母公司应当比照上述做法,将权益性资本投资项目的数额与相对应另一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各有关项目中相应的数额相互抵销。 (2)债权债务项目抵销 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的债权与债务项目,包括应收、应付、预收及预付等项目在编报时应当相互抵销。在合并工作底稿中编制抵销分录时,借记应付和预收等项目,贷记应收和预付等项目。 对于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对方的债券,母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也应当相互抵销。在合并工作底稿中编制抵销分录时,借记“应付债券”项目,贷记“长期投资”或“短期投资”项目。 对于长期投资中内部债券投资与应付债券抵销时发生的差额,应当作为“合并价差”处理。当长期投资中债券投资的数额高于相对应的应付债券的数额,编制抵销分录时,应当借记“合并价差”项目,贷记“长期投资”项目;当长期投资中内部债券投资的数额低于相对应的应付债券的数额,编制抵销分录时,应当借记“长期投资”项目,贷记“合并价差”项目。 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相互抵销后,其已抵销的应收账款所计提的坏账准备的数额也应予以抵销。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坏账准备应当以抵销后应收账款计提的数额列示。在合并工作底稿中,编制抵销分录抵销已抵销的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时,借记“坏账准备”项目,贷记“管理费用”项目。 对于以前财务期间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因内部应收账款抵销而抵销的坏账准备的数额,在本期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编制抵销分录时,应当借记“坏账准备”项目,贷记“年初末分配利润”项目。对于本期内部应收账款增加而计提的坏账准备进行抵销,编制抵销分录时,应当借记“坏账准备”项目,贷记“管理费用”项目;对于本期内部应收账款减少而冲销的坏账准备进行抵销,编制抵销分录时,借记“管理费用”项目,贷记“坏账准备”项目。 (3)内部销售中的存货抵销 存货项目中,由内部销售所产生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额,应当予以抵销,并以抵销后的数额列示。有关抵销分录见后述合并损益表中的有关部分。 (4)固定资产等有关项目中,由于内部销售产生的未实现销售利润的数额应当予以抵销,并以抵销后的数额列示。有关抵销分录见后述合

excel-合并财务报表

三步实现用EXCEL进行集团报表合并 康愉子康愉子2016-03-17 14:00:11 集团企业大多有合并报表的需要,金蝶、用友等常用财务软件也都提供了合并报表系统,用起来很方便但价格并不低。 对于下属单位不多属于发展阶段的集团企业来说,或许选择用EXCEL进行报表合并是很实用的办法,接下来,我们就看怎样三步实现集成报表合并。 第一步规划报表存放,准备报表模板格式并规范报表命名 下图是我定义的目录结构,单体报表和合并报表放在同一个目录,确保每月的文件名是有规律的。 下图是资产负债表的格式,所有单体公司报表格式必须完全一致。 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设置有【汇总报表】、【工作底稿】、【合并报表】三个页签,【汇总报表】、【合并保表】的格式与单体报表格式保持一致,工作底稿体现个别数、汇总数、抵消数。

第二步设置集团合并资产负债表的取数公式 汇总报表需要将单体报表的数据进行累计,EXCLE至少有两种方式可以实现,一种是用EXCEL 的合并计算功能,一种是直接设置公式,我采用的是第二种方式,个人觉得用公式更简洁好维护。 如图4,C6单元格的公式【='E:\98合并报表\[A公司(2015年1月)资产负债表.XLS]资产负债表'!C6+'E:\98合并报表\[B公司(2015年1月)资产负债表.XLS]资产负债表'!C6 】就是将所有单体报表数据进行合计,用跨工作表取数实现。 因为格式与单体表格式是完全一致的,设置完一个公式后,其它单元格公式可直接填充。 工作底稿实际上也是跨表页取数,原理与汇总表取数逻辑一致。考虑到财务人员每个月都需要编制报表,在工作底稿中,使用了一个新的函数INDIRECT函数,根据表头中的月份和公司名称,动态获取个别报表数据。 如图5 B单元格的公式设置为【=INDIRECT("'["&B$3&"("&$C$2&")资产负债表.xls]资产负债表'!C6")】,公式中读取了B3单元格的公司名称及C2单元格的月份,连接成单体公司个别报表名:A公司(2015年1月)资产负债表.xls。这样,当做2月份报表的时候,只需要将1月份的文件复制一份,然后修改C2单元格的期间,就自动读取单体公司2月份的个别报表。若是有新增的公司,则只需要复制B列,并在第3行修改公司名称即可。

2019新会计准则解析

2019年新会计准则解析与分录概述 仅供盛泉集团内部单位使用

一、目录 第一编资产类 库存现金 其他货币资金 应收股利 应收利息 交易性金融资产 预付账款 应收账款/应收票据 其他应收款 存货 原材料 包装物 低值易耗品 库存商品 待摊费用 长期待摊费用 坏账准备 投资性房地产 未实现融资收益 固定资产 累计折旧 工程物资 在建工程 债券投资 其他债权投资 其他权益工具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 无形资产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合同资产和合同负债 第二编负债类 短期借款 应付账款/应付票据 交易性金融负债 递延收益 持有待售 持有待售资产 持有待售资产减值准备 持有待售负债 资产处置损益 长期借款应付债券 未确认融资费用 专项应付款 预收账款 应付职工薪酬 应交增值税 应付股利 应付利息 预计负债 第三编权益类 实收资本 资本公积 其他综合收益 本年利润 利润分配 库存股 盈余公积 专项储备 第四编成本类 合同履约成本 合同取得成本 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 劳务成本 研发支出 第五编损益类 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成本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投资收益 其他收益 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 税金及附加 销售费用 财务费用 管理费用 勘探费用 所得税费用 资产减值损失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二、部分科目解析与说明 库存现金 备用金出纳拨付各部门备用金:借:其他应收款 贷:库存现金 其他货币资金 其他货币资金是指企业除现金、银行存款以外的其他各种货币资金,主要包括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存出投资款和外埠存款等。 应收股利 本科目核算企业应收取的现金股利和应收取其他单位分配的利润。(常用于股息收入和长期股权投资的利息收入)。 应收利息 本科目核算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放贷款、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拆出资金、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等应收取的利息。 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收回的利息 交易性金融资产 初始购入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不含交易费用的购入价) 应收股利(包含在购买价款中已宣告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 投资收益(交易费用)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交易费用支付的增值税) 贷:银行存款 持有期间 1.收到包含在价款当中的股利/利息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股利 2.宣告发放现金股利 借:应收股利 贷:投资收益 收到现金股利或债券利息时: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股利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处置 借:银行存款(实际收到的款项,即出售价款-出售的手续费用)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公允价值变动(或借方)(前一次和初始差额) 投资收益(差额倒挤) 【注意】不再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结转到投资收益 同时:

最新版会计准则汇总

2006年版会计准则

2006年新版企业会计准则 目录 企业会计准则第 1号——存货 (2) 企业会计准则第 2号——长期股权投资 (3) 企业会计准则第 3号——投资性房地产 (5) 企业会计准则第 4号——固定资产 (7) 企业会计准则第 5号——生物资产 (9) 企业会计准则第 6号——无形资产 (11) 企业会计准则第 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13) 企业会计准则第 8号——资产减值 (14) 企业会计准则第 9号——职工薪酬 (20) 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 (21) 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 (24)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 (26) 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 (27)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 (29) 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 (30) 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 (33) 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 (34)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 (35) 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 (37) 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 (40)

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 (42)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45) 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 (53) 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 (56) 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 (60) 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 (62) 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 (64) 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67) 企业会计准则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68) 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 (69) 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 (73) 企业会计准则第32号——中期财务报告 (75) 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 (77) 企业会计准则第34号——每股收益 (80) 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 (81) 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 (84) 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 (85) 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90)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92) 返回目录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

新会计准则学习心得

新会计准则学习心得 [题记:新准则出台很久了,早就预谋学习,却苦无静心的时间。终于学完了基本准则,有些心得与供大家讨论。计划学完一个准则,写一篇心得。是为第一篇。] 一、整体印象 读完基本准则,我有以下三点整体印象: (一)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准则共11章,第一章总则明确基本准则的法律地位,以及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要素、会计记帐方法。在该部分,权责发生制位列会计假设之中,显然是受国际会计准则编报框架的影响(当然原基本准则也有)。在FASB等制定的概念框架中,权责发生制并不在会计假设之列(究竟处于什么地位比较模糊)。该部分关于”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的观点也是取材于国际会计准则编报框架。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大部分也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将”实质重于形式“明确列为原则之一,即显然受国际会计准则影响。第三章资产、第四章负债和第九章会计计量关于会计要素的定义、免费确认和计量,受国际会计准则影响较大。比如,将资产定义为资源,资产的确认的可计量标准将”成本“可计量和”价值“可计量列为可选标准,都明显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是折中产物,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比如前述可计量标准的选择),这是借鉴它的好处。但与FASB等制定的概念框架相比,国家会计

准则的会计理论水平就稍显不足,前瞻性相对差一些,这是借鉴 它的坏处。 (二)根据现代会计环境进行调整。一是原准则提出”会计信 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新准则完全抹去了这种”计划经济时代的遗迹“,政府成了与其他市场主体平等的”信息 使用者“,排序还靠后。二是结合了会计发展的大趋势,引入了 公允价值。 二、具体章节评述 (一)关于第一章总则 1.关于持续经营假设。我认为第六条关于会计主体存续状态(持续经营)的假设是不完整的。企业会计准则规范一切会计活动,基本准则规范一切具体准则。除了持续经营会计,还有清算会计、中止经营会计,这些会计也应是会计准则规范的范畴。所以,我 认为基本准则将会计假设直接限定为”持续经营“这一种情况是 不完整的。该条款应补充这类内容:企业处在非持续经营状态, 应变更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前提。相应地,根据该条款,应修 改第九章会计计量等章节的内容,增加清算价值等计量属性。将 来的具体准则则相应应将企业终止经营会计纳入规范。 2.关于会计要素。第十条提出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 特征确定会计要素“,其中”经济特征“是模糊的。我个人的观 点是会计要素是会计对交易或事项的构成要素的抽象,而非其经 济特征的抽象。其中资产是交易或事项中的价值物或权利,写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