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

《细胞生物学名词》

----------------------------------------- 01 概述

学术组织

国际细胞生物学会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Cell Biology(IFCB)系细胞生物学国际性组织,于1977年成立。1980年8月31日至9月5日,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西柏林召开了第二届国际细胞生物学会议,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参加了该会。

人类蛋白质组计划Human proteomics project 人类蛋白质组学组织(简称HUPO)于2001年4月在美国成立。其主要任务是协调与组织各国科学家在人类蛋白质组学方面的研究工作。我国也于2002年成立了相应的中国人类蛋白质组学组织,简称China HUPO。HUPO已启动的两项具体计划为美国牵头的人类血浆蛋白质组和中国牵头的人类肝脏蛋白质组。

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细胞生物学学会联合会Asian-Pacific Organization for Cell Biology (APOCB)国际细胞生物学会联合会所属的一个区域性学术团体。1984年由日本细胞生物学学会发起,经过与中国和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细胞生物学学会协商,于1988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第四届国际细胞生物学大会上宣布成立。第一届学术大会于1990年11月3日至7日在中国上海召开。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Chinese Society For Cell Biology (CSCB)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是细胞生物学工作者自愿结合的学术性群众团体,于1980年7月12日在兰州成立,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一个组成部分。

学科

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 研究形态发生和细胞分化过程基因型不改变而表型发生变化的机制的学科。

超微形态学ultramicroscopic morphology指研究在1~200nm范围内的细胞组份的形态结构,以及它在正常生理活动和病理情况下变化的学科。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 研究基因组编码的全部蛋白质的结构、性质和功能的学科。

分析细胞学analytical cytology对细胞成分进行定性、定量研究的一门科学。

分子细胞生物学molecular cell biology将生物化学、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有机联系起来,从而完整而系统地从分子水平深入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学科。

辐射细胞学radiation cytology 研究辐射能对细胞作用的学科。主要研究电离辐射对细胞的生物学效应及其作用规律。

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 genomics确定基因组基因及其产物的生物学功能的学。

基因组学genomics 全面研究基因组中整套基因及其相互作用的学科,代替了以往对个别基因或蛋白质的研究。

结构基因组学structural genomics 运用实验技术和计算机方法确定基因组结构的学科。

染色体学chromosomology (chromosomics) 研究染色体形态、结构和功能及其变化的学科。

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 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技术研究遗传信息和其它生物学信息的科学,也即通过计算机技术分析生物信息数据的学科。

细胞病理学cell pathology (cytopathology) 主要是根据细胞内异常状况,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原理,以及疾病发生过程中,细胞的生理功能发生改变的规律,从而提出诊断和防治疾病的依据。

细胞动力学cytokinetics (cyto-dynamics)研究细胞增殖及其调控机制的学科。

细胞分类学cytotaxonomy结合细胞学和分类学的研究方法,特别是结合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形态和结构研究动、植物的自然分类的学科。

细胞核学karyology研究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变化的学科。

细胞化学cytochemistry 以化学方法来研究细胞各种化学组分的性质和分布的学科。

细胞免疫学cellular immunology研究细胞对抗原物质反应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等规律的学科。

细胞能力学cytoenergetics探讨能量在细胞内的释放和储存、传递和转换、消耗和利用的科学。

细胞社会学cell sociology从系统论观点出发,从细胞群体的社会行为——细胞间识别、通讯、相互作用,以及整体对部分的调控,结合综合和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个体生长、发育的原因,以及复杂的整体功能活动及其调控。

细胞生理学cell physiology (cytophysiology)研究细胞如何从环境中摄取营养,经代谢而获得能量,进行生长、分裂或其他功能活动,以及细胞对各种环境因素产生反应的科学科。

细胞生物学cell biology 从细胞各级水平上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

细胞形态学cell morphology (cytomorphology) 研究细胞形态和结构及其在生命过程中变化的学科。

细胞学cytology在光学显微镜水平上研究细胞的结构、机能的学科。

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 cell genetics研究染色体的遗传学作用的学科。

形态测量细胞学morphometric cytology通过对细胞形态的测量以探讨细胞的类型、特征、变异和发展的规律。

学说

分隔假说compartmental hypothsis 即关于真核细胞起源的经典学说(classical theory),也称进化学说(evolutionary theory)。

渐成论Epigenesis 亦称“后成论”,认为生物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都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性细胞(精子或卵子)中并不存在着任何雏形。该学说最早由德国胚胎学家沃尔弗(Kaspar Friedrich Wolff,1733~1794)所论证。

经典假说classical hypothesis关于真核细胞起源的一种假说,主张真核细胞是由原始原核细胞通过有利突变的选择而逐渐进化产生,主要细胞器,如核、线粒休、叶绿体是由原始原核细胞的质膜内褶进化而来。

内共生现象endosymbiosis共生体在宿主体内生活,而对宿主无害的相互关系。真核细胞起源的内共生学说,即认为真核细胞是由原始原核细胞共生进化而来的。

生源论biogenesis ⑴生命只能来源于先存的生命的学说。⑵个体发育重演系统发育过程的现象。

细胞学说cell theory 德国植物学家M.J.Schleidon(1838)和动物学家T.Schwann(1839)根据前人的工作和自己的研究成果,结论性地提出关于生物结构的学说,主张:一切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构成;细胞是生命的结构单位;细胞只能由细胞分裂而来。

种质学说germ plasm theory 由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提出,认为生物体由种质和体质所组成,遗传必须通过种质,与体质无关,获得性状是体质的变化。认为自然选择是唯一机理,自然选择的对象是种质,成为新达尔文主义的主要内容。

通用名词

C3植物C3 plant利用C3途径(亦称卡尔文循环)进行碳同化的植物。

C4植物C4 plant某些热带或亚热带起源的植物中,除了具有卡尔文循环外,还存在另一条固定CO2的途径,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的催化下,CO2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反应,产生4碳化合物草酰乙酸和苹果酸,故称之为C4植物,如甘蔗、玉米、高梁等。

胞囊孢子sporangiospore植物中的一种无性形成的繁殖结构称为孢子囊,由孢子囊生成的无性孢子称为孢囊孢子。超微结构ultrastructure(submicroscopic structure)细胞从亚显微水平到分子水平的结构的统称,亦称亚显微结构。

单位膜unit membrane 由脂双层嵌合蛋白质构成的一层生物膜。

蛋白质组计划proteomic program 研究人类细胞中基因编码蛋白质的组成、结构、修饰及其功能的计划。

二倍体细胞系diploid cell line由一物种的原始培养物得到的细胞群,至少有75%以上的细胞与该物种的正常细胞(2n)的核型一致。

分配系数partition coefficient某种溶质在水和油中的溶解性的比例,用于测量某一生物分子的相对极性。

合胞体syncytium含有由一层细胞膜包绕的多个核的一团细胞质,这通常是由于发生了细胞融合或一系列不完全细胞分裂周期所致,在后一种情况中,核发生了分裂,但细胞却没有分裂。

合核体synkaryon 一个核中含有来自两个不同亲本染色体的体细胞杂交体。基因型相同的细胞形成的融合细胞称为同核融合细胞(homokaryon),基因型不同的则称为异核融合细胞(heterokaryon)。

后基因组计划post genome project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完成后,对基因组的结构、功能等进行研究的计划,包括功能基因组、结构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等研究。

集落形成细胞colony-forming cells生长于固体营养表面的细胞群,每一群细胞均由单个细胞增殖而来。

克隆,无性系,模殖系clone由一个亲代细胞或有机体通过有丝分裂所产生的具有同一遗传性的一群细胞或有机体;由一个分子或一个分子片段为模板重复复制产生的一群副本,如DNA克隆。此词可作为名词使用,亦可作为动词或甚至形容词使用。

前体细胞precursor cells 是胎儿和成体组织中发生部分分化的细胞,它们可以分裂并形成分化细胞。

缺对(染色体)生物nullisome又称“缺体生物”比正常二倍体少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生物。

(人类)基因组计划genome project 一般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实施的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现已开始后基因组研究。泛指对水稻、拟南芥、酵母等模式生物的基因组分析,核心内容为基因组全序列测定。

生成细胞; 奠基细胞founder cells在一定部位通过分裂和分化,形成特化组织的始祖细胞。

体内in vivo 在有机体内或细胞内活体条件下进行的实验。

体外活体实验in vitro细胞、组织、器官的离体培养,以及在体外进行的生物实验。

体细胞somatic cell除生殖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前体细胞之外的任何一种动植物细胞。

同核体homokaryon; homocaryon细胞核具有相同基因型的多核细胞。

团聚体coacervate 由俄国科学家奥巴林(А.Е.Опарин)提出的关于生命起源过程中,可能由分子小滴形成的具有类似生物代谢活性的过渡性结构。

系统发育phylogenesis(phylogeny)种、属、科、目、纲、门等的发生过程。

细胞cell 能进行独立繁殖的有膜包围的最小原生质团,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细胞社会性cell sociality 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与细胞和周围环境之间所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依存关系。细胞系cell line 在培养中由原代培养物产生的可无限增殖的细胞群。一般为肿瘤细胞或转化细胞形成。

细胞学图cytological map通过细胞细胞遗传学方法测定基因的实际位置,依此绘制出的基因位置图。

细胞株cell strain自原代培养物经选择或克隆化产生的具有一定分裂潜能的细胞群。

异倍体细胞系heteroploid cell line非整倍体细胞形成的细胞系,如癌细胞系。

原核生物prokaryote由原核细胞组成的一类生物,如细菌。

原核细胞prokaryotic cell (prokaryocyte)细胞内没有由膜包围遗传物质形成的真正细胞核的细胞,细胞质中没有膜相细胞器。

真核eukaryon具有膜包围的细胞核,真核生物的细胞核。

真核生物eukaryote 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体。

真核细胞eukaryotic cell (eukaryocyte)细胞核被明显的核膜所包围的细胞。

动物细胞

白细胞leucocyte white blood cell 的同义词。

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指血液中除红细胞和血小板外的各种血细胞,包括有:淋巴细胞、嗜酸性白细胞、嗜中性白细胞、嗜碱性白细胞和单核细胞。

成肌细胞myoblast 具有单个核的、未分化的肌肉的前体细胞。骨骼肌细胞是由很多成肌细胞融合而成的。

成胶质细胞spongioblast是从室管膜细胞向外迁移而发育成的一种过渡性胶质细胞。它将进一步分化为大神经胶质细胞,包括星型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

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形成结缔组织的细胞。

成星形细胞astroblast胚胎时期的星形细胞。

单核细胞monocyte源自髓系干细胞的一种白细胞。

多形核嗜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sls(PMN)血液中一类含有颗粒的多形核粒细胞,用Wright或Giemsa染色有粉色次级颗粒,约占循环粒细胞总数的90%以上,是血液中的吞噬细胞。

肥大细胞mast cell结缔组织中由造血干细胞产生的嗜碱性细胞,含有肝素和组织胺,参与速发型的过敏反应。

肝细胞hepatocyte 肝脏中的主要细胞,来源于原始肠上皮,可合成、降解和贮存很多种物质,并分泌胆汁。

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 存在于骨髓中的一类多能干细胞,具有分化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和其他几种结缔组织细胞(如腱细胞)。亦可转分化成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

骨细胞osteocyte 是骨组织中的一种细胞。

黑素细胞melanocyte指可产生黑色素的细胞,负责皮肤和毛发的色素沉着。

红细胞erythrocyte (red blood cell)脊椎动物中一种含血红蛋白的血细胞,主要功能是运输和交换O2和CO2。

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 细胞中含有肌动蛋白丝、肌球蛋白和其他肌肉蛋白质的成纤维样细胞,收缩蛋白排列成可产生收缩的形式。

肌管myotube 边周含有肌原纤维的伸长的多核细胞,由成肌细胞融合而成,最后分化成成熟的肌纤维。

肌肉细胞muscle cell具有收缩功能的肌肉组织细胞,包括横纹肌、平滑肌和心肌。

肌上皮细胞myoepithelial cell上皮中的一类无横纹的肌肉细胞,如在眼睛的瞳孔和腺体组织中即有此类细胞。

肌细胞;收缩细胞myocyte具有收缩功能的细胞,特指肌肉细胞。

肌纤维muscle fiber骨骼肌的单个合胞体细胞,内含有肌原纤维。

腱细胞tenocyte产生肌腱的细胞。

胶质细胞glial cells神经系统中的支持细胞,包括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以及周

围神经系统中的雪旺细胞。

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是一种可合成角蛋白的细胞,它存在于皮肤、头发、指甲中。这种细胞生成的纤维性蛋白质可软可硬,硬的角蛋白存在于头发与指甲中,软的角蛋白以扁平无核的皮屑形式存在于皮肤的表皮中,可连续脱落。

巨核细胞megakaryocyte骨髓中大的髓样细胞,含有分叶核。细胞伸出突起,芽生成血小板。

巨噬细胞macrophage 哺乳动物组织中来源于血液单核细胞的长寿命吞噬细胞。分布于不同部位的巨噬细胞具有不同的属性,如肝脏中的枯否氏细胞(Kuppfer cell);骨组织中的破骨细胞;肺组织中的尘土细胞。

颗粒细胞granulosa cell 包绕卵泡的营养细胞。

粒细胞granulocyte胞浆中含有许多微小囊性颗粒的一类白细胞,颗粒中贮有多种酶。根据颗粒的染色性质可分为嗜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

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一类长梭状的、单核的肌肉细胞,构成了动脉壁、肠壁、其他的内脏壁以及脊椎动物身体其他部位的肌肉组织。

破骨细胞osteoclast在生长中的骨的骨髓中形成的一种巨大的多核细胞,具有破骨功能。

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是通过在轴突周围形成髓鞘而使神经细胞绝缘的一种细胞。

神经元neuron 即神经细胞,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施旺氏细胞Schwann cell在胚胎中,施旺氏细胞围绕神经纤维生长,形成细胞膜的同心层(髓鞘)。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e 人体血液中含量最少的一种颗粒白细胞,含有组胺。其显著特点是质膜上带有IgE的Fc受体,在速发型超敏反应中可释放ECF-A。

树突细胞dendrite-like cell 存在于表皮和淋巴结中的一种具有树枝状突起的细胞,参与皮肤免疫反应,迁移到淋巴结中,带有与巨噬细胞相同的抗原。该细胞起向T、B淋巴细胞递增抗原的作用。

吞噬细胞phagocyte 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能够吞噬并消化衰老血细胞、细菌、原虫、死亡组织细胞或较大异物颗粒的细胞。哺乳动物中主要的吞噬细胞有嗜中性白细胞和巨噬细胞。

星形细胞astrocyte脊椎动物脑中的一种星状的胶质细胞。

血细胞haemocyte 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尤指无脊椎动物中的变形血细胞(相当于哺乳动物中的白细胞)。

(幼)稚细胞;处女细胞naïve cells 分化成熟但尚未受抗原刺激的T/B细胞。

支持细胞(足细胞) Sertoli cell 在哺乳类睾丸中,与发育中的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紧密相连的柱状细胞。可提供适合于精子分化的微环境和吞噬退化精子。

脂肪细胞adipocyte脂肪组织的间充质细胞,含有大的充满液体脂质的膜泡。

植物细胞

伴胞companion cell植物中临近韧皮部筛管的小细胞,液泡很小或无液泡,与糖的运进、运出筛管有关。

孢原细胞sporogonium(archesporium)苔藓中由亲体长出的短柄生成的能产生孢子的孢蒴结构。

保卫细胞guard cell植物叶片组织中形成气孔的一对细胞。

表皮细胞epidermal cell①动物表皮的细胞;②植物叶或其他幼嫩组织表面的细胞。

薄壁细胞parenchyma cell组成植物基本组织的一种未分化细胞,细胞壁薄而未木质化。

导管vessel植物木质部中的水输导系统,组成细胞柱,端壁形成穿孔或完全降解,从而形成不间断的管。

顶端细胞apical cell根或茎分生组织远茎端上的一个细胞;胚胎发育中,合子经不等分裂形成一列2个细胞,其中近合点端的1个细胞。

分生组织细胞meristematic cell植物茎尖、根尖等顶端部位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

副卫细胞subsidiary cell与气孔保卫细胞相结合的表皮细胞,在形态上有别于其他表皮细胞。

根毛root hair 根表皮层上的一种表皮毛,由表皮细胞伸长而成,具吸收功能。

管胞tracheid木质部中没有穿孔的管状分子。

花粉母细胞pollen mother cell 植物中通过减数分裂可形成4个单倍体小孢子的二倍体细胞。

基细胞basal cell植物合子经不等分裂产生一列2个细胞,其中靠珠孔端的1个细胞。

蜜腺nectary 存在于花和营养组织中的多细胞腺体,分泌含有机物的液体。

胚囊embryo sac 一个大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4个单倍体大孢子,其中一个大孢子经多次有丝分裂产生的多细胞结构,即雌配子体。

平衡细胞statocyte 植物根尖的一种含平衡石的细胞,与探测地心引力有关。

气孔stoma植物茎叶表皮层中由成对保卫细胞围成的开口,系气体交换通道。

筛管sieve tube高等植物韧皮部中的结构,负责从光合作用组织将有机物运输到其他部位。

石细胞sclereid植物中一种厚壁组织细胞,细胞较短,具有加厚的木质化次生壁。

叶肉mesophyll存在于植物叶内部的组织,由光合作用细胞组成,又称绿色组织。

真菌

黏菌类slime moulds真菌中的一个类群,包括细胞黏菌(如盘状黏菌,Dictyostelium discoideum)和非细胞黏菌(如绒泡菌,Physarum)两类。

真菌fungi一类单细胞和多细胞微生物,不含叶绿素,大都能形成硬的多糖细胞壁。包括有真菌门和黏菌门两个门。

酵母菌和细菌

古核细胞;古核生物archaeon 在深海底热泉(沸点)中生活的一类细菌,不需太阳的光和热生存,最初被命名为古细菌(archaebacteria),现称为古核生物,并被确认为不同于真核生物和细菌的第三类生物,是原始大气缺氧时代生存下来的活化石。它无真正的核;以甲硫氨酸为蛋白质合成的起始氨基酸,但又不同于细菌,壁中无肽聚糖。

酵母yeast 几科单细胞真菌的通用名,有的用于酿酒和发酵,有的为致病菌。常用于遗传工程和细胞周期的研究。蓝细菌cyanobacteria细胞质中含有光合膜的原核生物,过去称为蓝藻(blue-green algae),光合膜中含有叶绿素,可进行光合作用。

细菌bacteria两大类原核生物中的的一大类,含有环状DNA和70S核糖体。

枝原体

枝原体mycoplasma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生物,对许多抗菌素具有抗性,如类胸膜肺炎微生物(pleuro pneumonia-like organisms, PPLO)。

病毒

RNA病毒RNA viruses逆转录病毒,基因组为RNA,含逆转录酶。

SARS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SARS virus) 一种可在人类和某些动物中传染的,可引起急性肺炎的冠状病毒。

SV40病毒SV40 virus猿猴空泡病毒40,一种DNA肿瘤病毒。

λ噬菌体lambda bacteriophage(λbacteriophage)一种感染大肠杆菌的病毒,常用于作为DNA克隆的载体。病毒virus仅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构成的实体,专营细胞内生存。

病毒粒子virion结构完整的单个病毒。

反转录病毒retrovirus 又称“逆转录病毒”或RNA肿瘤病毒。是一类基因组为RNA的真核生物病毒,可以通过自己编码的逆转录酶整合到宿主染色体DNA中。

类病毒viroid仅由240~350个核苷酸构成的极小植物病毒,无蛋白质外壳。

(绵羊)瘙痒病蛋白感染子PrPSc scrapie PrP(绵羊瘙痒病PrP)的缩写代称,是正常PrP的变构体,抗蛋白酶水解,但具有感染性,可迫使PrPc变构为PrPSc,引起羊瘙痒病、疯牛病、人类亚急性海绵状脑症等。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症和相关疾病的RNA病毒。病毒主要侵犯CD4 T细胞、CD4单核细胞和B淋巴细胞。

噬菌体bacteriophage (phage) 以细菌为宿主进行复制的病毒,如λ-噬菌体。

腺病毒adenovirus 一种具双链DNA的动物病毒,基因组大小约为36Kb,常用于研究DNA复制、转录和作为基因工程载体。

原病毒,前病毒provirus 整合到宿主染色体基因组中的病毒DNA。

转化病毒transforming virus可引起宿主细胞发生遗传性改变的病毒,可以是DNA病毒,也可以是RNA病毒。

----------------------------------------- 02 细胞化学

核酸

3’、5’—环鸟苷酸cGMP由鸟苷酸环化酶作用使GTP脱去一个焦磷酸而形成的一种胞内信号分子,在膜上和胞浆均有分布,浓度比cAMP低。

3’、5’—环腺苷酸cAMP 在腺苷酸环化酶作用下,由A TP脱去一个焦磷酸形成,为胞内第二信使,也可起胞外第

一信使作用。

B型DNA B-form DNA 首先由沃森和克里克所描述的DNA结构类型。B型DNA是一种右手双螺旋,螺旋的每一圈约有10个碱基对。

Z型DNA Z-form DNA 由嘌呤和嘧啶交替所构成的DNA顺序形成的DNA构型。是一种左手螺旋,具有Z形的磷酸骨架和单一的深沟。

共有序列;一致序列consensus sequence在某些DNA、RNA和蛋白质中的特定区域含有相同的共同序列。

核糖体DNA rDNA编码rRNA的DNA。

核糖体RNA rRNA;ribosomal RNA 核糖体的RNA成分。

回文序列palindrome核酸分子中的倒置重复序列,一段链内自我互补的核苷酸序列,可以形成茎环结构。

三磷酸腺苷,腺苷三磷酸(ATP) 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 由腺苷键和3个磷酸基组成的核苷酸,是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

腺嘌呤核苷(A)adenosine(A)核酸分子中含腺嘌呤的核糖核苷;在DNA分子中,它同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配对;在RNA中则与尿嘧啶核苷配对。

叶绿体基因组chloroplast genome由叶绿体基质中几十套环状DNA分子组成,可为100余种蛋白质编码。

蛋白质

EF手形结构EF—hand一种最常见的Ca2+结合蛋白高亲力和结合域。成对的螺旋结构部分(如C与D、E与F)形成相似的结构域,其中EF螺旋构成的结构域很象拳头上伸开的食指和拇指,可以与Ca2+结合,称为EF手形结构。

FtsZ 蛋白FtsZ protein 细菌中微管蛋白的同源物。

GTP结合蛋白(简称G蛋白)GTP-binding protein(G-protein)一种结合GTP并具有内在GTPase活性的信号传递蛋白。G蛋白主要包括两类:①异三体G蛋白,其受体为7次穿膜蛋白,与信号转导有关;②细胞质小G蛋白。GTP酶激活蛋白GTPase-activating protein (GAPs)可激活p21ras蛋GTP酶活性的细胞质因子。含有SH2和SH3结构域,能够激活异三聚体G蛋白α亚基上的GTP酶活性,将GTP水解,从而使G蛋白失活,终止信号转导。HMG框结构域HMG-box motif非组蛋白与DNA结合的结构域之一种,由3个α螺旋组成,具有弯曲DNA的能力。

HU蛋白HU-protein又称细菌组蛋白,一种小的碱性蛋白,在大肠杆菌中含量丰富,可以与形成转角/扭结的双链DNA发生强烈的结合。它类似于哺乳类的HMG1蛋白。

Kar3蛋白Kar3 驱动蛋白家族蛋白,与驱动蛋白不同之处在于它向着微管负端移动,参与有丝分裂活动。

N-乙基顺丁烯二酰亚胺敏感因子N-ethyl-maleimide sensitive factor(NSF)一种同四聚体蛋白质,具有A TP酶活性,介导高尔基体中间区与反面区间的小泡运输。

p38蛋白p38 可被MAP激酶激酶(MKK6b)激活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在各种炎症细胞因子信号传递级联反应下游发挥作用。

Rab蛋白Rab protein存在于质膜和细胞器膜中的一类单体GTP酶,与Rab效应子一起参与运输小泡到靶膜的停靠过程。

SH2功能域Src homology 2 (SH2)受体酪氨酸激酶(RTK)结合蛋白所具有的一个高度保守而无催化活性的Src同源区。可与磷酸化酪氨酸结合,在分子之间传递信号。

SH3功能域Src homology 3 (SH3) 受体酪氨酸激酶(RTK)结合蛋白所具有的一个高度保守而无催化活性的Src同源区。可与磷酸化酪氨酸结合,在分子之间传递信号。

SNAP蛋白SNAP N-乙基顺丁烯二酰亚胺—敏感融合蛋白NSF的连接蛋白,与膜泡融合有关。

SNAP受体SNARE 产生囊泡细胞器膜上的穿膜蛋白大家族,可指导囊泡的正确去向。存在于囊泡膜上的称为vSNARE;存在于靶膜上的称为tSNARE,SNAP与SNARE相互作用,指导囊泡的定向运输。

β-α-β结构域beta-alpha-beta motif 蛋白质超二级结构之一,由β折叠–α螺旋–β折叠所构成的功能结构域。β发夹beta hairpin 蛋白质二级结构类型之一,也称β转角、β弯曲。

β微球蛋白β-microglobulin细胞表面上的一种球蛋白,为I类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物分子的小亚基。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由T细胞产生的一类细胞因子,在炎症和免疫反应中介导白细胞间相互作用。

伴刀豆凝集素A concanovalin A(ConA)从刀豆(jack bean)中提纯出的一种外源凝集素。它可使动物细胞凝集的球蛋白,也具有促有丝分裂的作用。

伴侣蛋白chaperonins Hsp60类分子伴侣的成员,如GroEL,由14个亚基组成筒状结构,多肽链在筒内发生折叠反应。

鞭毛蛋白flagellin 构成细菌鞭毛的主要蛋白成分,单体的分子质量为20,000—40,000。在适当pH值下,鞭毛素可自我装配成纤丝。

巢蛋白nidogen 一种哑铃状的形成硫酸脂的糖蛋白,存在于所有的基底膜中。它与层黏连蛋白(laminin)1:1结合成稳定的复合物,亦和IV型胶原结合。

成肌素myogenin myoD原癌基因家组成员的表达产物。

成笼蛋白clathrin 组成成笼蛋白小泡衣被的主要蛋白组分,其亚单位是由三条重链和三条轻链构成的蛋白复合体,称三腿单元(triskelion)。

穿膜蛋白transmembrane protein 穿过脂双层的膜整合蛋白,具有疏水序列和亲水性的氨(基)末端及羧(基)末端,疏水性序列与膜脂分子结合,两端分别位于膜内外两侧。

穿膜片段transmembrane segment穿膜蛋白分子位于膜双层之间的多肽片段,具有疏水性质。

存活蛋白survivin 肿瘤细胞中抑制细胞凋亡的蛋白质,可能抑制切冬酶活性。

大豆凝集素soybean aggrlutinin (SBA)从大豆胚芽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植物凝集素,通过与细胞表面糖蛋白的特定糖基(N乙酰葡糖胺和唾液酸)相结合,进而引起细胞凝集反应。

带III蛋白band III protein 人类红细胞质膜中的穿膜糖蛋白,亦称第3电泳带(Band 3)蛋白,是一种主要的阴离子运输/交换蛋白质。与CO2和O2的交换有关。

蛋白质组proteome 由一个基因组所表达的全部相应的蛋白质。

导向蛋白chartin从成神经细胞瘤细胞分离出的一种不同于tau蛋白的微管结合蛋白,分子质量分别为64、67和80 kD。受神经生长因子调节,影响微管的分布。

低密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由一个脂类内芯包围以磷脂单层和特殊蛋白质外被的血清蛋白质,其中密度为1.006~1.063g/ml者属低密脂蛋白。

低密脂蛋白受体(LDL受体)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介导细胞内吞LDL,由数百个氨基酸组成的单一穿膜糖蛋白,其中部分氨基酸位于膜的胞质面。

顶体蛋白acrosin以非活性前体物储存在精子顶体中的丝氨酸蛋白酶。

动力蛋白dynein 摩托蛋白家族中的一员,具有A TP酶活性,可利用A TP能量沿微管向微管的正端移动,。在纤毛中,动力蛋白构成了轴丝的侧臂,使相邻的微管二联体之间产生相对的滑动。在有丝分裂活动中,与染色体的移向两极有关。

动力肌动蛋白dynactin 胞内小泡运输中将动力蛋白与小泡膜连接的蛋白质复合物。

泛素ubiquitin在真核细胞中存在的一个小的高保守的蛋白质,它通过与蛋白质的赖氨酸残基连结,导致被结合的蛋白质被细胞溶质中的蛋白酶体中降解。

防御素defensin 吞噬细胞中的一种富含半胱氨酸的小分子质量蛋白质,具有抗菌和带被膜病毒的作用。昆虫防御素的某些序列与脊椎动物的具有同源性。

分离酶抑制蛋白securin 一种抑制分离酶的蛋白质,与分离酶结合后,使分离酶失活。

分子伴侣molecular chaperone 见”chaperone”条。

(分子)伴侣chaperone, molecular chaperone 协助其它蛋白质分子肽链进行正确折叠或转移的蛋白质,如Hsp90,Hsp70和Hsp60。

辐蛋白spokein纤毛轴丝中组成放射辐的蛋白质。

辅激活物coactivator一类接头蛋白,可将基因远端的顺式作用元件以及与顺式作用元件结合的转录因子同基础转录装置连接起来的蛋白质。

钙调蛋白calmodulin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一种结合钙蛋白,分子结合Ca2+后可发生构象变化,暴露出疏水区。钙调蛋白因细胞质溶质中的Ca2+浓度不同而得以与不同的蛋白(Ca2+-钙调蛋白的靶蛋白)相互作用,调节细胞的活动。

钙结合蛋白calcium-binding proteins 可同钙结合的蛋白质,包括两群:一群为EF手型蛋白,如钙调蛋白;另一群可同钙和磷脂结合,称为膜联蛋白(annexin)。常作为信号传递的中介体,激活下游信号组份;有的为Ca2+运输体。

钙连蛋白calnexin 存在于内质网中需Ca2+的凝集素样分子伴侣蛋白,可同新合成的尚未折叠完全的蛋白质的寡糖链结合,防止蛋白质彼此聚集和泛素化,避免折叠不完全的蛋白质离开内质网。同时也可促进其他伴侣蛋白与这些蛋白质结合,使其折叠完全。

钙网蛋白calreticulin内质网中的一种需Ca2+的凝集素样分子伴侣蛋白,作用与钙连蛋白相同。

钙周期蛋白calcyclin 一个小的与催乳激素受体相关的钙结合蛋白(约10kD)家族成员之一。含有EF手形结构域,调节作用贯穿在整个细胞周期中。与annexin II(p36)和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结合。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annan-binding lectin是一类植物凝集素,由1、2、3或4个12kD的亚基组成的高度异质性蛋白,能与甘露糖特异性结合,可激活补体系统。

高密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一种大约含30%蛋白质,30%中性脂类和40%磷脂的血清脂蛋白。其分子质量为100,000--400,000,密度约为1.062--1.21g/ml。

高速泳动族蛋白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HMG)含HMG框结构域的非组蛋白。

功能域;域domain 许多蛋白质中从结构到功能都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片段。

关节蛋白zyxin 从黏附连接分离出到的一种蛋白质成分(分子质量82kD),是肌动蛋白丝装配的调节物,在结构和功能上将细胞外配体与细胞骨架连接起来。

核糖核蛋白RNP 由RNA和蛋白质形成的颗粒。

核糖体亲合蛋白ribophorin内质网膜上的糖蛋白,当膜蛋白或分泌蛋白共转译正在进行时它与核糖体发生相互作用。

核转运蛋白karyopherin即核运输受体蛋白,既可与运载物结合,也可被核孔蛋白所识别和结合,协助运载物运进或运出细胞。负责输入的为核转运蛋白α,亦称输入蛋白(importin);负责输出的为核转运蛋白β2-Ran,亦称为输出蛋白(exportin)。

肌动蛋白集结蛋白IcsA费氏志贺菌属毒株外膜的肌动蛋白集结蛋白,负责F-肌动蛋白束的单极装配,推动细菌穿行于细胞质。

肌红蛋白myoglobin红骨骼肌中的一种蛋白,具有贮氧功能。

肌巨蛋白titin横纹肌中纵跨M线与Z盘间的纤维蛋白,分子质量高达3 MD,与粗肌丝的装配和位置固定有关。极低密脂蛋白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VLDL)密度极低的脂蛋白,其分子质量约(5—100)×106,漂浮系数为20—4005,密度为1.01—1.02g/ml。其中蛋白质约占10%,磷脂为20%,中性脂70%。有时亦简写为VLD。

极高密脂蛋白VHDL (very high density lipoprotain) 一种密度极高的脂蛋白,其分子质量约为200,000,密度大于1.21g/ml,其中蛋白质含量约60%,磷脂约20%,中性脂约20%。

结蛋白desmin肌肉细胞所特有的一种中间纤维蛋白(53kD)。

结构域;模块motif 许多蛋白质的多肽链中可被识别出的小的特定三维结构成分。

结合蛋白bindin存在于海胆精子顶体中的一种蛋白质,受精时与卵的卵黄膜发生物种专一性结合。

结节蛋白nodulin植物细胞液泡膜中的一种整合蛋白。

解链蛋白unwinding protein在DNA复制中维持DNA链分开的一种蛋白,与单链DNA有高亲和力。

距蛋白talin一种和整联蛋白β结合的细胞骨架蛋白,与激活整联蛋白和信号传递有关。

聚拢蛋白adducin 质膜骨架蛋白,为异二聚体。在钙离子浓度为mmolar级时,加速血影蛋白到血影蛋白-肌动蛋白复合物的装配。

可溶性NSF附着蛋白soluble NSF attachment protein (SNAP)与NSF结合可增加NSF的A TP酶活性。

连环蛋白catenin 与钙黏蛋白的细胞质区结合的一种蛋白质,同时也同微丝结合,从而加强细胞间的黏附。分为α、β和γ3种(分子质量分别为102、88和80 kD)。β连环蛋白尚在Wnt信号传递途径中发挥作用。

亮氨酸拉链结构域leucine zipper motif一些DNA结合蛋白中含有的一种结构域。在此结构域中,螺旋链中的亮氨酸周期性存在,其侧链向同一方向伸出,两条肽链相互疏水结合,形成二体蛋白。

磷脂交换蛋白phospholipid exchange protein是一类载体蛋白,介导内质网与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之间的磷脂交换。

螺旋-拐角-螺旋结构域helix-turn-helix motif 由2个α螺旋间隔以一定角度的拐角构成的结构域,其中一个α螺旋可插入DNA大沟中与专一DNA序列结合。

螺旋-袢-螺旋结构域helix-loop-helix motif(HLH)转录因子肽链中的一种结构域,可识别并结合专一DNA序列。麦胚凝集素wheat germ agglutinin(WGA)从麦胚芽中提取的一种植物凝集素,可与细胞表面糖蛋白的特定糖基(N乙酰葡糖胺和唾液酸)结合,引起细胞凝集。

锚蛋白ankyrin 蛋白与红细胞质膜上的整联蛋白相连的连接蛋白。

密封蛋白occludin组成紧密连接的主要蛋白质成分之一。

摩托蛋白motor protein利用A TP水解产生的能量驱动自身携带运载物沿着蛋白纤维或其他的多聚物运动的蛋白质。

脑发育蛋白drebrin与神经元生长和调节脑发育发育相关的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其表达与发育阶段相关。

脑源性生长因子brain-derived growth factor 脑组织产生的蛋白质或多肽信号分子。

黏连蛋白cohesin在姊妹染色单体分离前,存在于姊妹染色单体多个位点上、将它们黏连在一起的蛋白质复合物。

黏着斑蛋白; 系带蛋白vinculin结合在点状黏附细胞质面蛋白质,通过距蛋白(talin)将微丝与质膜的整联蛋白相连。

凝集素lectin能与细胞表面上的糖蛋白受体结合,引起细胞凝集的糖蛋白,在某些植物种子中含量丰富。常用于检测细胞表面糖蛋白的性质。

片段化蛋白fragmin 从黏菌(Physarum polycephalum)中分离出的一种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对微丝具有切割、戴帽活性。

铺展因子spreading factor即透明质酸酶,催化透明质酸水解,导致降低了细胞外基质阻滞细菌和毒物在组织中扩散的效能。

驱动蛋白kinesin摩托蛋白的一种,驱动蛋白具有A TP酶活性,可利用水解A TP提供的能量沿微管向微管的负端移动。

驱动连接蛋白kinectin内质网膜和其他膜上的整合蛋白,可与驱动蛋白结合,是驱动蛋白驱动小泡运动的膜结合点。热激蛋白heat shock protein生物体因热应激而合成的蛋白质,包括在低温时完全不合成的蛋白质和在高温下合成速率提高的蛋白质,如分子伴侣蛋白Hsp70家族即为热激蛋白。

融合蛋白fusion protein 由两个基因序列形成的杂交基因表达产生的蛋白质。

三腿单元triskelion 成笼蛋白亚单位,由三个大的多肽(重链)和三个小的多肽(轻链)组成,在结构上是具有三条腿的蛋白质结构。

伞毛蛋白fimbrillin 构成细菌伞毛的主要蛋白质亚单位。

伞毛蛋白pilin构成细菌伞毛的蛋白质。

伞形蛋白involucrin角质细胞分化的标志性蛋白,首先出现在表皮棘层的上层。

神经丝蛋白neurofilament protein 构成神经细胞轴突中的中间纤维的蛋白,在脊椎动物中是由三种特定的蛋白亚基(NF-L,NF-M,NL-H)组装而成。

神经肽neuropeptide(s)存在于肾上腺、心脏和脑中的肽类神经递质,具有调节促肾上腺素释放激素分泌的作用。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存在于神经系统中的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一类细胞黏附分子。

识别螺旋recognition helix α螺旋-转角-α螺旋模式中羧基端的α螺旋,负责识别DNA大沟的特异碱基信息。

视黄酸受体retinoic acid receptor一种甾类激素受体。

收缩蛋白contractile protein 细胞中参与收缩过程的蛋白质,如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

丝束蛋白plastin 同fimbrin。

糖蛋白glycoprotein 氨基酸侧链上连接有一条或多条寡糖链的任何蛋白质,分泌蛋白和质膜外表面的蛋白质大都为糖蛋白。

铁蛋白ferritin 哺乳动物肝、脾、骨髓中的贮铁蛋白。

铁硫蛋白iron-sulfur protein仅以铁硫复合物为辅基的一组蛋白质,参与电子传递的主要途径,包括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羟化作用,以及细菌的氢和氮的固定。铁与蛋白质中的含硫配体结合成铁-硫中心。

停泊蛋白docking protein内质网膜上的信号识别颗粒受体。

微管去稳蛋白stathmin增殖细胞细胞质溶质中广泛存在的磷蛋白,亦称为癌蛋白18。它可与微管蛋白二聚体结合,抑制微管蛋白向微管上添加,从而促进微管解聚。

细胞质小RNA small cytoplasmic RNA(scRNA)真核生物细胞质中一类由100~300个核苷酸组成的小分子RNA。纤毛动力蛋白ciliary dynein 存在于纤毛(或鞭毛)中的动力蛋白,构成纤毛或鞭毛轴丝外周二联体微管的侧臂的蛋白质,作为马达蛋白介导相邻二联管的滑动。

衔接蛋白adaptin参与成笼蛋白衣被形成的一类蛋白质,能同时与跨膜受体以及成笼蛋白结合,在两者间起衔接作用。

衔接器蛋白adaptor protein在细胞内信号传递途径中,凡是在不同蛋白质间鹆 幼饔玫牡鞍字实耐ǔ啤?

线粒体热激蛋白p60 mHsp60帮助进入线粒体的蛋白质重新折叠。

线粒体热激蛋白p70 mHsp70参与线粒体蛋白从细胞质向线粒体的转运过程。

腺瘤性结肠息肉抑制蛋白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PC)构成一种蛋白质复合物一部分的肿瘤抑制蛋白,此复合物可收集β连环蛋白并将其降解。为此种蛋白编码的基因(APC)发生突变,往往发生结肠息肉病变。

锌指结构域zinc finger motif 一些基因调节蛋白中与DNA结合发挥作用的结构域,由多肽链绕一个锌原子折曲成发夹结构,此结构域可插入DNA大沟中发挥作用。

信号斑signal patch当蛋白质合成完成进行折叠时,位于蛋白质表面形成由氨基酸序列组成的立体斑块区,具有引导蛋白质抵达细胞特定区间。

信号识别颗粒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 (SRP)真核生物中由7S RNA和6种蛋白质结合成的复合物,可与新生肽链的信号序列结合,暂停翻译,并引导核糖体与糙面内质网结合,肽链继续翻译。

信号识别颗粒(SRP)受体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 receptor (SRP receptor) 一种内质网膜蛋白,其突出在细胞质基质面的部分能与SRP-核糖体复合体特导性结合,使其附着到内质网。

信号肽signal peptide 分泌蛋白合成时在信号密码子指导下首先合成的一段疏水性氨基酸顺序,有引导多肽链穿过内质网膜的作用。

信号序列signal sequence蛋白质肽链中指导该蛋白进入细胞的特定部位(如内质网、核或线粒体)的氨基酸序列。血管内皮抑制素endostatin基膜中XVIII胶原的蛋白酶降介产物,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及肿瘤的血管生成。

血型糖蛋白glycobphorin 人红细胞上的一种含量丰富的穿膜糖蛋白。肽链由13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肽链被高度O-糖基化的,且富含末端唾液酸。此肽链在其端携带有MN血型抗原。

血影蛋白spectrin红细胞中一种膜结合二体蛋白,与踝蛋白、肌动蛋白以及其他成分构成膜骨架。

叶褐素phaeophyll 叶绿素a和叶绿素b降解,失去镁的铁青色产物,分别称为叶褐素a 和叶褐素b。

胰多肽pancreatic polypeptide胰高血糖素,由胰腺的胰岛细胞产生的一种内分泌蛋白。

异三聚体G蛋白heterotrimeric GTP binding proteins 由α,β和γ三个亚基构成,锚定在质膜内侧,其α亚基能与GTP结合,具有GTP酶活性,能使受体和腺苷酸环化酶等靶效应器偶联起来,使胞外信号跨膜转换为胞内信号。

抑素chalone 细胞释放的组织特异性的细胞增殖抑制剂,对一细胞群体的大小具有调节作用。

缢断蛋白dynamin胞质中的GTP酶,螺旋缠绕在有被小泡的颈部,收缩缢断小泡与质膜间的连接,从而使小泡形成独立的有被小泡。

引信蛋白fusin在各种CD4细胞中广泛表达的一种7次穿膜的G蛋白,与趋化因子受体相连,当HIV病毒感染T 细胞时起辅因子的作用。

原蛋白proprotein 没有活性的蛋白质前体。

甾类化合物受体steroid receptor 存在于细胞质或细胞核中的甾类激素信号分子的蛋白质受体,与甾类激素结合后暴露出DNA结合部位。

载体蛋白carrier protein 膜内的运输蛋白,可同穿膜运输的分子行暂时性结合。

藻胆色素蛋白phycobilinprotein存在于蓝细菌和红藻中的含藻胆素的蛋白质,一种光合作用辅助色素。

藻红蛋白;藻红素phycoerythrin存在于一些藻类、特别是红藻中的红色藻胆蛋白。

藻蓝蛋白phycocyanin 存在于一些藻类、特别是蓝细菌中的藻胆蛋白。

张力蛋白tensin 黏着斑和膜下骨架的肌动蛋白结合的组分,具有SH2功能域,能使酪氨酸磷酸化,使信号传递系统与细胞骨架联系起来。

张力联合蛋白tenuin黏附连接质膜下的一种蛋白质,与微丝束和质膜的结合有关。

整合蛋白integral protein嵌插在质脂双层中的膜蛋白。又称内在蛋白(intrinsic protein)。

支架蛋白质scaffold protein可把细胞内某一信号传递途径中的有关蛋白质组织成群的蛋白质。

脂蛋白lipoprotein与脂类相结合的水溶性的蛋白质。

植物光敏色素phytochrome 存在于植物中并与光周期相联系的一种发色团―蛋白质复合物,可吸收红光,启动植物许多生理过程,如发芽、生长、开花等。

植物凝集素(PHA)phytohaemagglutinin (PHA)是从红肾豆种子中提取的一种外源凝集素,能与N-乙酰-β-D半乳糖氨残基结合,使某些表面具有N-乙酰-β-D半乳糖氨残基的红细胞凝集。PHA是T细胞有丝分裂原。

质体蓝素plastocyanin叶绿体中的一种电子载体蛋白,系电子传递链的一个组分,每一分子含2个铜原子,与光系统II紧密相连。

中心粒周蛋白pericentrin中心粒周区域的保守性蛋白。其浓度在中期最高,在末期最低。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微管的形成有关。

轴丝动力蛋白axoneme dyneins形成鞭毛(或纤毛)轴丝外周二联丝横臂的蛋白质,是一种摩托蛋白。

桩蛋白paxillin位于平滑肌黏着斑、致密斑和骨骼肌肌腱与神经肌肉接点的细胞骨架蛋白,与距蛋白类似,可与纽蛋白结合。

ADP-核糖基化因子ADP-ribosylation factor (ARF factor) 一种单体GTP酶,与成笼蛋白衣被和COP I衣被小泡装配有关。

ATP酶adenosine triphosphatase (ATPase)能催化A TP水解产生ADP和无机磷酸并释放自由能的酶。

A激酶 A kinase (PKA)因细胞内cAMP浓度升高而被激活催化靶蛋白磷酸化的酶。

BZLF1DNA结合蛋白BamHⅠ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其识别和切割位点为G↓GA TCC。

cAMP依赖蛋白质激酶cAMP-dependent protein kinase又称蛋白质激酶A[Aprotein kinase A(PKA)],动物细胞中的一种激酶,由cAMP激活,催化将磷酸基从A TP转移至蛋白质的丝氨酸和苏氨酸残基上。

Cd k激酶功能域Cd k kinase domain Cd k激酶分子中所含有的一段结构域。其中有一小段序列即PSTAIRE序列相当保守。该序列可能与周期蛋白结合有关。

EcoRⅠ内切酶EcoRⅠ从大肠杆菌中分离的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其切割和识别位点为G↓AA TTC。

MAP激酶;促有丝分裂剂激活性蛋白质激酶MAPK 为信号传递链中的一种蛋白质激酶,可使MAP中的苏氨酸和酪氨酸磷酸化,传递信号。

Sar1蛋白Sar1 protein 一种单体GTP酶,参与内质网中COPII衣被的装配。

Smad蛋白Smad protein TGF-B超家族下游的一类细胞内信号转导分子,可将信号从质膜导入细胞核内,调节基因表达。

氨基酸透性酶amino acid permease 细胞膜上的与氨基酸转运有关的载体蛋白。

蛋白酶体;蛋白水解酶复合体proteasome细胞质胞液(溶质)中具有蛋白质水解活性的大的蛋白质复合物。可降解胞质溶胶中泛素化或带有其它销毁标志的蛋白质。

蛋白质激酶protein kinase细胞内一类催化磷酸基团由供体分子转移到蛋白质的含羟基的氨基酸侧链的酶。根据被磷酸化的氨基酸残基种类,激酶分为丝氨酸/苏氨酸型和酪氨酸型等。

蛋白质激酶A(cAMP依赖性激酶)protein kinase A [cAMP dependent protein kinase(PKA)] 受cAMP调节的一类激酶,可催化磷酸基由A TP转移到丝氨酸和苏氨酸残基上。在胞内信号传递中发挥作用。

蛋白质激酶C(Ca2+依赖蛋白质激酶)protein kinase C(PKC)(Ca2+-dependent protein kinase)一类可使丝氨酸/苏氨酸残基磷酸化的蛋白激酶,可被二酰基甘油和Ca2+浓度的提高所激活,催化靶蛋白专一丝氨酸和苏氨酸磷酸化。蛋白质磷酸酶protein phosphatase细胞内催化磷酸化的氨基酸残基脱磷酸的蛋白分子。根据底物蛋白分子上磷酸化的氨基酸残基的种类主要分为:丝氨酸/苏氨酸型蛋白磷酸酶,酪氨酸型蛋白磷酸酶,双重底物特异性蛋白磷酸酶。

点状黏附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存在于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结合部位的黏着斑处的细胞质酪氨酸激酶,与整联蛋白的细胞质部分相结合。

钙ATP酶calcium ATPase 肌肉肌质网膜上的整合蛋白,起钙泵A TP酶的作用,可将钙离子泵入肌质网腔,降低肌质中的钙离子浓度,终止肌肉收缩。

核糖核酸酶ribonuclease (RNase)水解RNA磷酸二酯键的酶。

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ibulose 1,5-biphosphate (RuBP)carboxylase 存在于叶绿体基质和类囊体游离面外表面上的一种酶,在C3循环中与固定CO2有关。

混杂酶scramblase 非特异性地催化糙面内质网膜脂双层中的磷脂由胞质面半层翻转到腔面半层的酶。

活化酶(氨酰基tRNA合成酶)activating enzyme (aminoacy1-tRNA synthetase)催化A TP和特定氨基酸发生反应的酶。

激酶kinase 磷酸激酶的简称,可催化磷酸基从A TP转移给第二种底物的酶。根据酶对第二种底物的专一性,而赋以不同的命名。

解折叠酶unfoldase参与蛋白质解折叠的酶,属分子伴侣。

酪氨酸激酶tyrosine kinase使蛋白酪氨酸残基发生磷酸化的激酶,有受体型酪氨酸激酶与非受体型酪氨酸激酶两大类。

连接酶ligase催化将两个分子连接在一起的一类酶。如DNA连接酶通过形成磷酸二脂键将两个DNA片段连接起来。磷酸酶phosphatase催化磷酸化蛋白、糖及脂分子中的磷酸基团水解使分子去磷酸化的蛋白分子。

磷脂酶phospholipase水解磷脂磷酸基团的一类酶。

磷脂酰3羟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hydroxy kinase (PI(3)K) 催化磷脂酰肌醇的磷酸化,形成磷脂酰肌醇-3-磷酸,对细胞的存活起重要的作用。

酶原颗粒zymogen granule含有无活性前体物(酶原)的分泌泡。

内切核酸酶endonuclease从链的内部切断核酸的一大类酶。核糖核酸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分别作用于RNA和DNA。有些则可作用于RNA和DNA两者。

鸟苷酸环化酶guanylate cyclase 催化GTP转变为cGMP的酶。

铺展因子spreading factor蛇毒和细菌的透明质酸酶,催化水解透明质酸,降低阻滞细菌和毒物在组织中扩散的效

能。

鞘磷脂(水解)酶sphingomyelinase 水解鞘磷脂并生成磷酸胆碱及神经酰胺,后者细胞内第二信使分子,具有诱导细胞的凋亡等生物效应。

溶酶体酶lysosomal enzyme位于溶酶体的酶类,均为酸性水解酶。

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receptor tyrosine protein kinase (RPTK)此受体胞内域具有酪氨酸蛋白激酶催化结构,由一条单跨膜肽链组成,还包括胞外配体结合区及中间跨膜区。配体包括许多多肽生长因子、胰岛素和同源癌基因产物。受体酪氨酸蛋白磷酸酶receptor tyrosine protein phosphatase(RPTP)此受体有多变的胞外域、单跨膜域和胞内具1-2个结构相近的脱磷酸催化域,高度保守的活性区中含[1/V]HCXAGXXR[S/T]G模块,大多数配体尚属未知。

受体丝/苏氨酸蛋白激酶receptor ser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STPK)存在于细胞表面的单跨膜受体,胞外域具有配体结合特性,胞内域具有丝/苏氨酸激酶活性。配体包括转化生长因子等。

双重底物特异性蛋白磷酸酶dual-specifity phosphatases 一类既可使酪氨酸残基脱磷酸化,又可使苏氨酸残基脱磷酸化的蛋白分子,在MAPK信号途径对多种信号分子的介导中起不可替代的作用。

酸性水解酶acid hydrolase 在酸性条件下具有活性的水解酶类,如溶酶体酶。

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 存在于嗜中性粒细胞嗜天青颗粒中的一种过氧化物酶,通过把H2O2和Cl-变为次氯酸破坏外来物质。该系统具有强大的抗细菌、抗真菌和抗病毒作用。

糖基转移酶glycosyl transferase催化一种单糖单元从一个糖核苷酸衍生物转移到另一个糖或氨基酸受体上的酶。

外切核酸酶exonuclease 从端点处消化核酸的酶类。消化方式一般是特异的,如5’或3’外切核酸酶。

腺苷酰环化酶(腺苷酸环化酶)adenylyl cyclase (adenylate cyclase) 催化A TP形成环形AMP(cAMP)的膜结合酶,是细胞内某些信号传递途径中的重要成分。

信号肽酶signal peptidase能特异地切除信号肽的酶。

一氧化氮合成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 synthase)催化生成NO的酶。

胰蛋白酶trypsin 由胰分泌的胰蛋白酶原切割而成的消化蛋白质的一种酶,常用于分离细胞。

RNA催化剂RNA催化剂;核酶ribozyme 具有催化性能的RNA。

糖类

N-连接寡糖N-linked oligosaccharide 通过天冬酰胺的侧链NH2基与蛋白质结合的寡糖链。

N-乙酰氨基葡萄糖N-acetyl glucosamine(NAG)一种氨基己糖衍生物,是许多杂多糖的组成成分,如细菌肽聚糖,几丁质和透明质酸中均含有。

N乙酰胞壁酸N-acetyl muramic acid (NAM) 乳糖残基的C3上通过醚键结合有N乙酰葡糖胺所组成,是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糖单元。

N乙酰神经氨酸N-acetyl neuraminic acid(NANA)由N-乙酰甘露糖胺和丙酮酸缩合而成的9碳糖,又称唾液酸,是动物细胞质膜表面糖蛋白的重要糖单元。

O-连接寡糖O-linked oligosaccharide 与肽链中的丝氨酸或苏氨酸的羟基连接的寡糖。

蛋白聚糖proteoglycan 由一个或多个糖胺聚糖(GAG)链结合到核心蛋白上形成的分子。

淀粉starch 一种由D-葡萄糖单体组成的同聚物,是植物中碳水化合物主要的储存形式,包括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种类型。

多糖polysaccharide由单糖聚合成的线性或分支的聚合物,包括有糖原、淀粉、透明质酸和纤维素。

甘露糖mannose一种与D-葡萄糖相似的六碳糖,是糖蛋白中的重要糖单元。

寡聚糖oligosaccharide由2~10个单糖单元通过糖苷键连接成的直链或支链糖。

胼胝质callose 为β-1,3葡聚糖,被认为是植物受伤快速反映的产物;电子显微镜下呈电子透明状;常见于筛板的筛孔处和胞间连丝的颈区。

葡萄糖glucose在活细胞代谢活动中起主要作用的六碳糖,以糖原(动物)和淀粉(植物)聚合物形式贮存在细胞中。

纤维素cellulose由葡萄糖单元共价连接的长链组成的结构多糖,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

脂多糖lipopolysacharide(LPS)一种水溶性的糖基化的脂类复合物,革氏阴性菌外膜中的重要成分,可刺激宿主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

脂类

(神经)鞘磷脂sphingomyelin由神经鞘氨醇、脂肪酸、磷酸基和胆碱组成的磷酸神经鞘脂类,如神经酰胺(ceramide)。

鞘磷脂与蛋白质及多糖构成神经纤维或轴索的保护层,具有绝缘作用。

磷脂phospholipid细胞膜的主要脂分子,主要分为鞘磷脂及甘油磷脂两大类,行使各种结构与功能的作用。

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 choline (PC) 亦称卵磷脂(lecithin),是典型的磷酸甘油酯,其磷脂酸上有胆碱与磷酸基成酯,是动物细胞膜中含量最丰富的磷脂。

磷脂酰甘油phosphatidyl glycerol (PG) 磷脂酸与甘油的缩合产物,

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 inositol(PI)磷脂酸与肌醇的缩合产物,是二磷脂酰甘油生物合成的前体。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起调节作用。

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 serine(PS)一种磷酸甘油酯,在磷脂酸上含有与磷酸基成酯的丝氨酸。它与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间可以互相转化。正常情况下位于质膜脂双层的膜内侧,细胞凋亡时,出现在质膜脂双层的膜外侧的PS明显增加。

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 ethanolamine (PE)亦称脑磷脂(cephaline),高等植物和动物细胞中一种主要磷酸甘油酯,在其磷脂酸上有乙醇胺与磷酸基成酯。

木栓质suberin 木栓组织细胞壁上和内皮层凯氏带上的脂类物质,不透水。

鞘脂sphingolipid含有二氢鞘氨醇及其同系物异构体或它的衍生物的脂类,亦称神经鞘脂类。它在脑和神经组织中含量特别丰富。

髓磷脂myelin由神经鞘脂结合有蛋白质组成,是构成神经髓鞘的基本成分,起绝缘作用。

糖脂glycolipid在极性端带有糖基或寡糖的膜脂分子,糖基连接在非细胞质膜脂分子上。

脂质lipid 不溶于水而溶于非极性溶剂的一大类不均一的有机小分子,包括脂肪、蜡、磷脂、糖脂和类固醇。

细胞因子和作用因子

ADP核糖基化因子(ARF蛋白)ADP ribosylation factor (ARF protein) 单体GTP酶,负责COPI衣被和成笼蛋白在高尔基膜上的装配。

EGF受体EGF receptor 是一种酪氨酸蛋白质激酶,可介导多种信号通路的活化或信号分子的生成变化。

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 (LIF) 是维持小鼠胚胎干细胞处于增殖、未分化状态所必需的一种生长因子。

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 可刺激上皮细胞和多种细胞的增殖的生长因子。其受体为酪氨酸蛋白质激酶,对细胞的增殖、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起广泛的调节作用。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神经组织产生的蛋白质生长因子,为强促有丝分裂剂。

存活因子survival factor 动物细胞生长、增殖和存活所需要的其他细胞的化学信号。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MCP)由炎症组织和在组织修复过程中分泌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为单核细胞的增殖、成熟、存活和激活所需要的趋化因子。

干扰素interferon(IFN)最早发现的细胞因子,可诱导细胞抗病毒感染。根据细胞来源的不同可分为三类,白细胞产生的α-干扰素;成纤维细胞产生的β-干扰素;活化巨噬细胞、T细胞和NK细胞产生的γ-干扰素。

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一种由肾脏分泌的调节红系祖细胞生长的细胞因子。

激素hormone 由特定细胞分泌的对靶细胞的物质代谢或生理功能起调控作用的一类微量有机分子。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 factors 是一种可弥散的蛋白质,可刺激造血干细胞的增殖。

降钙素calcitonin由甲状腺的C细胞产生的多肽激素,可引起血液中的钙离子降低。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MCSF)由间质细胞分泌的一种由二硫键连接的二体糖蛋白,是单核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刺激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系统中的造血细胞存活、增殖和分化。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由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的调节造血的糖蛋白因子,对粒细胞前体细胞的活力、增殖、分化和嗜中性白细胞的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刺激骨髓髓样干细胞形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是脑合成的一种生长因子,可刺激神经轴突外长,支持神经元的存活。

鸟苷酸转换因子guanine nucleotide exchange factor (GEF) 又称鸟苷酸释放因子(guanine nucleotide release factor, GRF),是有助于小G蛋白上的GDP和GTP相互转换,从而活化Ras和Rho等小G蛋白的一类蛋白家族。

旁分泌因子paracrine factor 周边或局部组织细胞分泌的信号传递或生物活性分子。

球毛壳菌素chaetoglobosin与细胞松弛素相关的真菌代谢产物,球毛壳菌素J 能抑制肌动蛋白+端的延长。

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 一类结构相似、分子质量约8~10kDa、具有趋化功能的细胞因子,它可以吸引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移动到炎症灶,并增强炎性细胞的吞噬杀伤功能,促进它们释放炎症蛋白和炎症介质,直接参与炎症过程的细胞因子。

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 一种在脊椎动物的交感神经元和感觉神经元的生长发育中起关键作用的、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分子。

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由垂体前叶分泌的蛋白质激素。

生长激素释放因子growth hormone-releasing factor(GRF)由垂体释放的与胰高血糖素家族有关的肽激素,作用于垂体前叶释放生长激素。

生长抑素somatostatin可抑制胰岛素和胃泌素分泌的一种激素。

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 (GF)刺激细胞生长或增殖的细胞外多肽信号分子,如EGF,PDGF,FGF等等。除细胞生长或增殖之外,大多数生长因子具有其它的功能。

受体receptor 细胞质膜或细胞内可与特定分子(配体)结合,而引发相关细胞反应的蛋白质等分子。

丝裂原mitogen 刺激细胞发生分裂和增殖的细胞外物质,如生长因子。

细胞分裂素cytokinin一类植物激素,可刺激代谢和促进细胞分裂。

细胞因子cytokine某些细胞受刺激后产生的一类信号传递蛋白或多肽因子,在功能上类似于激素,在细胞增殖、分化、血细胞生成、免疫或炎症反应中起调控作用。细胞因子通常包括有干扰素,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等;控制细胞存活与增殖的细胞因子被称为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血小板来源生长因子家族中的一员,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有丝分裂和血管生成。

血管抑制素angiostatin 纤溶酶在蛋白酶作用下的降介产物,可抑制血管生成及肿瘤细胞的增殖。

血清应答因子serum response factor (SRF)一种正调节转录激活蛋白。

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与血小板形成细胞(即巨核细胞)的增殖、分化有关的一种生长因子。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人体血小板中含的一种蛋白质生长因子,为促细胞分裂剂,可刺激成纤维细胞和其他多种细胞分裂增殖。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氨基酸序列与胰岛素类似的多肽生长因子,可促进细胞分裂。包括IGFI和IGFII两种。

转化生长因子-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TGF-)一类作用广泛、多功能的蛋白因子,对细胞的存活、增殖、分化、免疫、炎症等功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其作用的特异性与细胞类型及其存在环境密切相关。

转化生长因子-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TGF-)表皮生长因子(EGF)家族成员,与EGF受体结合,可引起受体的酪氨酸磷酸化及受体后的信号传导事件。

小分子化合物

desmosine 锁联酸一种罕见的氨基酸,仅存在于弹性蛋白中,由4条赖氨酸侧链经酶促反应交连形成。

m7甲基鸟嘌呤m7GpppN在mRNA加工过程中,mRNA 5’端形成的7-甲基鸟嘌呤核苷帽子结构。

氨基蝶呤aminopterin 叶酸的类似物,较氨甲蝶呤少一个甲基,为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抑制剂。

氨甲蝶呤amethopterin; methotrexate叶酸类似物,为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又是一种抗肿瘤药物,能够抑制DNA 复制。

白细胞素leukin由多形核白细胞分泌的碱性肽,具有抗菌作用。

泛醌ubiquinone即辅酶Q (coenzyme Q)。

辅酶Q coenzyme Q亦称泛醌(ubiquinone),是唯一一种非蛋白质结合的辅基,为质子(H+)和电子(e-)载体。

甘露糖-6-磷酸mannose-6-phosphate (M6P)在高尔基体中,溶酶体酶的甘露糖磷酸化的衍生物,是溶酶体酶的分选信号。

寡霉素oligomycin淀粉酶产色链丝菌产生的多烯抗生素,可抑制F0F1-A TP合成酶,从而阻断A TP的合成。

鬼笔环肽phalloidin由鬼笔鹅膏真菌(Amanita phalloidines)产生的一种环肽,可与F-肌动蛋白结合,使其保持稳定。

果胶pectin 一种半乳糖醛酸的衍生物,为植物细胞壁胞间层的主要组分。

核酮糖1,5二磷酸ribulose 1,5-bisphosphate(RuBP)卡尔文循环中CO2的接受体。

环化GMP cyclic GMP(cGMP)鸟苷3,5-环状一磷酸分子,一种第二信使。

环化腺苷磷酸(cAMP)cyclic adenine (cAMP) 有的激素作用于靶细胞后,在腺苷酸环化酶的催化下,A TP形成的腺苷3,5-环状一磷酸分子,后者向下进一步传递信号,起第二信使作用。

醌quinone(Q)为对二氧苯-对二羰苯的衍生物,泛醌(CoQ)在呼吸和光合作用的电子传递链中的一种小的脂溶性的可移动电子载体分子。

磷酸肌醇phosphoinositide 一类肌醇磷脂的代谢产物。

磷酸肌酸phosphocreatine(creatine phosphate)横纹肌中高浓度存在的能源物质,由肌酸磷酸激酶调节其合成和降解,以缓冲A TP的浓度。

脑啡肽enkephalin由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具有吗啡样活性的神经肽。

配体ligand 与受体结合并使之活化的蛋白多肽或其它生物分子。

生物素biotin一种小分子质量的辅酶,它可共价与蛋白或核酸结合,并可与亲合素(avidin)紧密结合,从而用于蛋白或核酸的检测。

视黄酸(维甲酸)retinoic acid维生素A的一种代谢物。

铁硫中心iron-sulfer center 在电子运输蛋白中由2个或4个铁原子结合等数的硫原子所组成的集团。

效应物effector (1)具有调节作用的物质或代谢产物,是诱导物和阻遏物的统称。通过激活或抑制阻遏物分子来影响阻遏物同操纵基因的结合;(2)可改变酶和底物亲合力的代谢产物;(3)能与一定的(上游)信号传递分子结合,从而改变其自身活性或作用的生物分子或代谢产物。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在细胞中由精氨酸脱氨产生的NO,起气体信号分子的作用,可调节平滑肌的收缩。植物抗毒素;植保素phytoalexin植物所含的特殊物质,在外界病原体入侵时被诱导产生,进而杀死病原体。

质体醌plastoquinone叶绿体中形成电子传递链一个组分的醌,与光系统II密切相连。

组胺histamine广泛存在于生物组织中的一种血管活性胺类物质,特别是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中含量较高,在变态反应过程中释放,可引起血管舒张,毛细血管通透性提高和平滑肌收缩。

基团

二硫键disulfide bond 肽链内或肽链间两个半胱氨酸的两个巯基之间形成的键(¬—S-S—)。

亲水基hydrophilic group 可溶于水并具有极性,容易与水形成氢键的化学基团,如羟基,氨基,肽键,酯键等。氢键hydrogen bond 和负电性原子或原子团共价结合的氢原子与邻近的负电性原子(往往为氧或氮原子)之间形成的一种非共价键,此键在保持DNA分子结构和磷脂双层的稳定性方面起重要作用。

疏水键hydrophobic bond 引起疏水分子或分子的非极性部分聚集在一起而且不溶于水的作用力。它在稳定生物膜磷脂双分子层起极重要作用。

----------------------------------------- 03 细胞结构

细胞外被

孢粉素sporopollenin花粉外壁主要成份,是类胡萝卜素和类胡萝卜素酯的氧化衍生物,性质坚固具抗酸、抗生物分解的特性。

花粉内壁intine 花粉粒壁的内壁,相当于初生壁。

花粉外壁exine花粉粒壁的外壁,孢粉素为其主要成分。

细胞壁cell wall 植物细胞、真菌和细菌细胞外表面由多糖类物质组成的起支持作用的结构。

细胞外被cell coat 又称糖萼(glycocalyx),动物细胞质膜外的一层黏多糖物质,以共价键和膜蛋白或膜脂结合形成糖蛋白或糖脂,它对膜蛋白有保护作用,并在分子识别中起重要作用。

质外体apoplast 植物细胞原生质体外围由细胞壁、胞间隙和导管组成的系统,是水和溶质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通道。周质体periplast即表膜(pellicle),某些原生动物细胞外表的膜状复合结构。

质膜及其表面

[肌细胞] 横小管transverse tubules [of muscle cell] 横纹肌纤维在A带与I带交界处,肌膜内陷,环绕肌原纤维形成的小管。又称T小管(T-tubule),与传导电兴奋,引起肌肉收缩有关。

[细]胞间桥intercellular bridge相邻细胞间胞质的直接连接,如精原细胞和精细胞胞质未完全断开,子细胞间的细胞间桥。

[细]胞膜cell membrane质膜的原称,由于‘细胞膜’概念不严格,现已更名为质膜。

K+渗通道K+ leak channel 动物细胞质膜上的一种K+运输离子通道。

胞口cytostome某些原生动物口沟末端的椭圆形小孔。

胞吞作用(内吞作用)endocytosis同胞吞途径。

胞咽cytopharynx某些原生动物中,与胞口后端相连并深入内层的弯曲短管,与胞口、胞咽构成原生动物的营养胞器。

成笼蛋白有被小窩clathrin-coated pits胞吞过程中,质膜内陷所形成的、胞质面上附着有成笼蛋白包被的区域。

穿膜蛋白transmembrane protein 这是一种双亲性的蛋白质,具有亲水区和疏水区段。其疏水区段穿膜与脂分子双层内部的疏水尾部相互作用,而其亲水区段则暴露于膜两侧。

穿膜片段transmembrane segment穿膜蛋白中与膜脂双层相互作用的疏水性片段。

穿膜信号转换器transmembrane transducer 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整联蛋白、离子通道、腺苷酸环化酶等与信号转换有关系的蛋白质。

翻转酶flippase①催化脂双层的磷脂分子由一层翻转到另一层的酶。②酵母中负责特定DNA片段重排的系统。

红细胞血影(血影)erythrocyte ghost红细胞丢失细胞质后剩余的质膜部分。

肌[纤维]膜sarcolemma横纹肌纤维的质膜。

间体;中膜体mesosome 细菌细胞质膜内陷构成的细胞内膜折叠结构,与DNA复制和细胞分裂有关。

连接蛋白connexin 一种4次穿膜的蛋白( transmembrane protein),6个连接蛋白组装形成一个连接子(connexon),由相邻细胞的两个连接子构成一个间隙连接。

联合蛋白聚糖syndecan 主要存在于上皮细胞质膜中的一种膜整合蛋白聚糖,其细胞外区可与多种细胞外基质蛋白结合,细胞内区则与肌动蛋白丝相连。

磷脂双层phospholipid bilayer磷脂形成的片层结构,两层磷脂分子以疏水性的酰基尾向内相对,极性头朝向外表面(水相)。它是构成细胞各种膜的基本结构。

卵黄膜vitelline membrane包绕于动物卵子外层的保护膜,由卵子本身产生,一方面可以防止多精受精,另一方面由于有种属特异性受体,可防止异种精子进入。

毛状体trichome植物表皮细胞上的突起,包括毛、鳞片等。

萌发孔aperture 花粉粒壁上凹陷区域,此处外壁薄,花粉萌发时经此而突出。

膜泵membrane pump存在于膜上转运离子的蛋白质,如Na+-K+ 泵和Ca2+ 泵等。

膜蛋白membrane protein与细胞膜紧密结合的蛋白质,包括外在蛋白和内在蛋白两大类。

膜流动性membrane fluidity 生物膜在生理温度范围内处于二维黏稠流体状态的属性。

膜再循环membrane recycling细胞的内吞作用过程中质膜和受体进入细胞内,卸载内吞物质后,膜囊又返回质膜,重被利用的再循环过程。

内陷invagination 胞吞时质膜内陷形成内吞小泡的过程。

钠钾ATP酶sodium-potassium ATPase(Na+-K+ATPase)动物细胞存在于质膜上的一种酶,该酶利用A TP水解把Na+泵出,而把K+泵入细胞,亦称为Na+-K+泵或Na+泵。它是维持细胞膜电位的重要装置。

钠通道sodium channel 膜上存在的允许少量的Na+顺其电化学梯度进入细胞的通路。

片足lamellipodium细胞表面的外被质膜的薄片状突起,内部有肌动蛋白丝网络的支撑,与细胞运动有关。

乳头状突起papilla植物表皮层细胞上软的突起,属一种类型的表皮毛。

树突dendrite 神经细胞伸出的树枝状细胞突起,接受邻近细胞的刺激传到细胞本体。

刷状缘brush border 在小肠上皮向腔面的许多微绒毛,在显微镜下貌似刷状。

水孔蛋白aquaporin(AQP)存在于肾上皮细胞和红细胞质膜中的6次穿膜的整合蛋白,可大大提高水的透性。AQP1是由4个独立的组成的同四聚体。

丝足filopodium 细胞向外伸出的靠微丝支持的细长突起。

髓鞘myelin sheath由包围着轴索的施旺细胞(Schwann cell)的质膜沿着轴索的轴心螺旋缠绕形成的多层脂双层结构。主要成分为髓磷脂,具有高度绝缘性。

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定蛋白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GPI)-anchored protein通过穿插在膜脂双层中的糖基磷脂酰肌醇与内质网膜和质膜结合的蛋白质,如内质网膜中新合成的分泌蛋白和质膜的表面受体等。

突触synapse神经细胞一种特化的连接,在此联结内可将神经递质分子的信号从一个神经细胞传递到另一个神经细胞或肌肉细胞。

外在蛋白extrinsic protein膜内外表面通过非共价键与膜连接的蛋白质,又称周边蛋白(peripheral protein)。

微棘microspike 动物细胞表面伸出的丝足的别称。

微绒毛microvillus, microvilli (复) 动物细胞表面向外伸出的指状突起。

伪足pseudopodium, pseudopodia(复) 原生动物或白细胞暂时性伸出的足状突起,用于运动和摄食。

乌氏体Ubish body花药内绒毡层内表面上的一种仅数微米大小的颗粒物,又称球状体(orbicule)。

吸器haustorium真菌或高等植物细胞或组织的一种突起,可穿入相邻组织,吸收营养。

细胞黏着(附) cell adhesion 细胞通过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而相互识别并结合。

陷窩caveolae 一种发生在动物细胞质膜脂筏微区处的内陷小窩,不包有衣被,膜中含有陷窩蛋白、胆固醇、糖鞘脂和GPI-锚定蛋白。

陷窩蛋白caveolin动物质膜陷窩部位的一类多次穿膜整合蛋白。

选择素selectin 某些种类细胞表面上的糖蛋白黏附分子,含有高度保守凝集素结构域,在有Ca2+存在时可同其它细胞的专一寡糖相结合,形成暂时性的细胞黏附。可介导白细胞可同炎症部位的血管内皮细胞暂时结合,从而移出血管,进入组织。

叶足lobopodium, lobopodia (复) 移动中的组织细胞的前缘伸出的半圆形突出物。

有被小窝coated pit内吞过程中,质膜内陷所形成的、胞质面上附有由成笼蛋白或其它蛋白质包被的凹陷。

原生质桥protoplasmic bridge 见细胞间桥。

运动终板motor endplate 即神经肌肉接点。

运输蛋白transport protein膜中起物质穿膜转运作用的蛋白质,包括载体蛋白与通道蛋白两大类。

整联蛋白integrin 存在于质膜的一种穿膜蛋白质,由α和β2个亚基组成,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或与其他细胞黏附。其细胞质端经其他蛋白与肌动蛋白丝结合。

脂筏lipid raft 动物细胞富含胆固醇、糖鞘脂和GPI锚定蛋白的质膜微区,脂质紧密结合成单元,可在质膜的疏松排列的多不饱和脂类中漂移。

脂双层lipid bilayer 由两层脂类分子以疏水性酰基相对,以极性头部朝向表面所构成的片层结构的通称。

质膜plasma membrane包围细胞表面的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单位生物膜。

轴突axon神经细胞长的突起,可远距离快速传导神经脉冲,以向其他细胞传递信号。

轴足axopodia太阳虫周体辐射伸出的突起,突起内部由微管排列支持。

足体podosome巨噬细胞和破骨细胞的一种点状黏附复合物,内含纽蛋白、距蛋白、丝束蛋白和F-肌动蛋白。复合物形成环带,与下方细胞接触,将包围的细胞部分消化吸收。

细胞连接

半桥粒hemidesmosome上皮细胞与其下方形成的特殊连接,在形态上类似半个桥粒,但其蛋白质成分与桥粒不同。胞间连丝plasmodesma(复数-ta) 贯穿细胞壁沟通相邻细胞的原生质通道,由质膜包围,为细胞间物质运输与信息传递的重要通道,通道中有一连接两细胞内质网的连丝小管。

胞质环孔cytoplasmic annulus植物细胞胞间连丝中质膜与连丝小管之间的‘套袖’状细胞质区,横断面呈环状。初生胞间连丝primary plasmodesma 植物细胞分裂后期细胞板上孔道中最初形成的胞间连丝。

次生胞间连丝secondary plasmodesma在长成细胞的壁上因细胞发育或功能变化重新形成的胞间连丝。

带状桥粒belt desmosome 位于某些上皮细胞紧密连接下方,靠黏着蛋白同肌动蛋白或中间丝相互作用,将两个细胞连接起来。又称黏合带(zonula adherens),或中间连接(intermediate junction)。

封闭蛋白claudin 构成紧密连接的一种主要的穿膜蛋白。

共质区symplasmic domain 植物体内细胞间具有通讯和代谢底物相互运输的既定组织/细胞团,其胞间连丝各具有特定的通透性(SEL)。区间则缺少这种相互关系。

间隙连接;缝隙连接gap junction 动物细胞中,由连接子构成的细胞间通道,是一种通讯连接,允许分子量小于1000的分子通过,使相邻细胞间形成电偶联和代谢偶联。

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 上皮细胞顶部周围,细胞之间形成的密封连接。质膜中的封闭蛋白和密封蛋白与相邻细胞中的互相焊接,形成条索网,将细胞间隙密封。又称封闭带(zonula occludens)。

颈区neck region 胞间连丝的出/入口处的紧缩区,其收缩与开放具有调节物质通行的功能。

连接子(连接单元)connexon 间隙连接的多亚基复合体单元,每一个连接子由6个穿膜的连接蛋白(connexin)组成,中央有直径1.5nm的通道。

连接子蛋白connexin组成间隙连接连接子的4次穿膜蛋白质。

连丝小管desmotubule植物相邻细胞的胞间连丝中贯穿胞间通道的内质网衍生而成的通道,通道两端与两个细胞的内质网相连。又称紧束内质网(appressed endoplasmic reticulum, AER)。

黏合连接adherens junction在质膜的胞质面附着有肌动蛋白纤维的细胞连接,包括连接相邻的上皮细胞的黏着带和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底面的黏着斑(focal contact)。

黏着斑(斑状黏附)adhesion plaque (focal adhesion, focal contact) 细胞与非细胞性基底物间形成的黏附结构。该处的质膜中含有整联蛋白分子群,分子的胞外结构域与细胞外基质组分相连,胞内结构域通过接合器蛋白与微丝相连。

桥粒desmosome 相邻动物细胞间的一种黏合连接结构,使细胞相黏贴。结构处质膜下有盘状斑,连有10nm粗的张力丝。

筛孔sieve pore 植物中相邻的筛管分子的侧壁和顶壁的筛域中的小孔,有原生质丝穿过,沟通相邻管分子间的营养物质运输。

筛域sieve area 筛分子壁上纹孔状区域,常有胞间连丝贯穿,低等植物中不形成筛板,仅见筛域。

外连丝ectodesma贯穿植物表皮细胞外侧壁的一种纤细通道,从胞腔延伸到胞壁表面,被认为是细胞内、外间物质交流的途径。

细胞质

胞质溶质cytosol 细胞质中除膜性细胞器和不溶性细胞骨架以外的可溶性部分。

多核糖体polyribosome, polysome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由信使核糖核酸(mRNA)连接起来的一簇正在合成肽链的核糖体。

共质体symplast 植物原生质体间通过胞间连丝相连接,使整个植物体的原生质连成为一个整体。

核糖体ribosome 由核糖体RNA(rRNA)和蛋白质组成的颗粒结构,包括大小两个亚单位,是细胞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

肌质sarcoplasm横纹肌肌纤维中的的细胞质。

极质polar plasm 双翅目昆虫受精卵后端的细胞质,称为极质,决定细胞分化为生殖细胞。

卵质ooplasm 特指卵细胞中的细胞质。

内质endoplasm 细胞质边缘皮层区以内围绕细胞核的那部分细胞质,为细胞器的分布区;变形虫内富含颗粒的细胞质。

外质ectoplasm (ectosarc, exoplasm) 变形虫细胞质膜下方的无颗粒细胞质。

细胞皮质cell cortex 质膜内面的一层特化的细胞质。在动物细胞中它是富含肌动蛋白的一层,负责细胞表面的运动。细胞器organelle细胞内具有一定形态、执行特定功能的结构,如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和高尓基体等。

细胞质cytoplasm真核细胞质膜以内,核以外的部分,内含有细胞器和细胞骨架等结构。

星体球astrosphere纺锤体两极发出星射线的中心物质。

原生质protoplasm组成活细胞的全部物质,包括质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原生质体protoplast脱去细胞壁的植物、真菌或细菌细胞。

中心粒周物质pericentriolar material (PCM) 在一个动物细胞中围绕中心粒的无定形的电子致密物质,系微管组织中心(MTOC)。又称中心体基质(centrosome matrix)。

中心球centrosphere由中心粒周物质组成的球形区。又称中心粒周区(pericentriolar region)。

周质periplasm有丝分裂期间,核被膜破裂后,围绕在染色体和纺锤体周围的细胞质。

内质网

扁囊;潴泡; 囊泡cisterna, cisternae (复)存在于高尔基复合体和内质网中由膜围成的扁囊和小泡。

糙面内质网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m膜表面分布有大量核糖体的内质网。

动质ergastoplasm细胞学早期,对在光镜水平下观察到的与碱性染料显示亲和力的一种细胞质成分,即现称的内质网。

钙通道calcium channel 专门针对钙离子的膜通道,如肌质网膜上的电压门通道。

光面内质网smooth endoplasmic reticulum 表面没有核糖体结合的内质网。

肌小管sarcotubules 围绕在肌原纤维外周的膜网管,系内质网的变态形式。

肌质网sarcoplasmic reticulum横纹肌肌纤维中的特化内质网膜囊网络,囊腔中隐藏有高浓度的Ca2+,Ca2+的释放引起肌肉收缩。

内膜系统endomembrane system 真核细胞中,在结构、功能和发育上具有连续性的,由膜围成的细胞器或结构。包括除线粒体和叶绿体除外的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胞内体和分泌泡以及核膜等。

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 (ER) 真核细胞细胞质内广泛分布的膜囊结构,分为糙面和光面两种。

区室化compartmentation, compartmentalization真核细胞内以膜为界的分区,如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线粒体、叶绿体及细胞核等,保证细胞内各种代谢过程和复杂功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高尔基体

Sec61复合体Sec61 complex内质网的蛋白质转运子,介导新合成的多肽链穿过内质网膜。

反面trans face高尔基体具有极性,面向质膜的一面呈凹形,称为反面或成熟面。物质从该面离开高尔基体运送到细胞表面或其他细胞器。

反面高尔基网trans Golgi network (TGN) 由高尔基体反面的扁囊和小管连接成的网络,加工物通过此部位运出高尔基体,为分选加工物的主要部位。

高尔基体Golgi body (Golgi apparatus; Golgi complex)胞质中由扁囊规则堆摞而成的结构,含有多种糖基化酶,负责将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和分选,以便分送到细胞不同部位或细胞外。

顺面cis face高尔基体邻近内质网的一面,内质网合成的物质经运输小泡由此面进入高尔基体。

顺面高尔基网cis Golgi network (CGN)由高尔基体顺面的扁囊和小管连接成的网络,接收由内质网来的小泡。

网状体dictyosome植物细胞中的高尔基体。

溶酶体

残余体residual body 含有未被消化的残存物质的溶酶体,后经胞吐方式将内容物排出细胞。

初级溶酶体primary lysosome 与小泡或液泡融合之前的溶酶体,尚不含作用底物。

次级溶酶体secondary lysosome已在进行消化活动的溶酶体,内含溶酶体酶和消化底物,以及消化产物。主要有自噬泡、异噬泡、胞饮泡、分泌自噬泡或残余小体等。

多泡体multivesicular body 一类直径约0.2~0.3μm的膜围液泡,内含数目不等的直径约50nm小泡。曾被认为是溶酶体与内吞小泡融合形成的次级溶酶体,后定性为内体。

分泌自噬crinophagy在分泌肽类激素细胞中,溶酶体与一部分分泌颗粒融合,将其降解以清除过多的激素的现象。内体endosome含有新内吞物质的膜围细胞器。可将内吞物质递送到溶酶体。

溶酶体lysosome真核细胞中一种膜包围的消化性细胞器,内含40多种酸性水解酶,最适活性酸度为pH5~6。是细胞内大分子降解的主要场所。

溶酶体贮积病lysosomal storage disoder 由于遗传性缺陷导致的先天性缺乏一种或多种溶酶体酶,结果与酶相应的底物不能消化而积聚在细胞内,并由此造成的疾病。

吞噬溶酶体phagolysosome病原体或异物被吞噬细胞吞入,形成吞噬小体,再与初级溶酶体相融合形成的胞内消化结构。此时溶酶体内水解酶游离,对病原体或异物产生消化作用。

吞噬体phagosome 细胞吞噬大的颗粒状物质后形成的由膜包围的结构。

吞噬作用phagocytosis吞噬细胞以伪足包围细胞外颗粒,并吞入消化的过程。

圆球体spherosome 植物细胞中的一种溶酶体样的细胞器,由内质网衍生而来,为储存脂质的主要部位。

再循环内体recycling endosome早期内体伸出小管,小管芽生出的带有受体的膜泡互相融合,形成再循环内体。再循环内体与质膜融合,受体返回质膜,故它是早期内体与质膜间的中继站。

自[体吞]噬泡autophagic vacuole由自噬体与晚期内体或溶酶体融合形成的由双层膜包围的液泡,消化包围在内部的细胞器。又称自噬溶酶体(autophagolysosome)。

自噬autophagy细胞自身一部分细胞质被次级溶酶体消化的过程。消化产物可作为营养物再利用,或用于细胞分化中的细胞结构重建。

自噬小体autophagosome 细胞器由来源不明的双层膜包围形成的液泡,故又称自噬泡(autophagic vacuole)。后与次级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使内含物得以消化。

液泡vacuole①动物细胞质中的膜围小泡,如分泌泡、内吞泡和吞噬泡等;②植物细胞中由单位膜围成的具有贮藏、胀缩功能的细胞器。

微体

过氧化物酶体peroxysome细胞质中含有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的细胞器。

微体microbody 过氧化物酶体和乙醛酸循环体的总称。

乙醛酸循环体glyoxysome植物细胞中含有乙醛酸循环酶的细胞器,亦含有过氧化氢酶,催化脂肪酸氧化。

液泡和小泡

糊粉粒aleurone grain一种储藏于许多植物种子的胚、胚乳或外胚乳内的蛋白质物质形成的颗粒。

收缩泡contractile vacuole又称“伸缩泡”,原生动物细胞质中的小泡,这种小泡常随原生质的流动而转移,没有固定的位置,它们经常有节律地收缩,起着维持体内外渗透压平衡及排出部分废物的作用。

小泡vesicle 细胞内由单位膜包围而成的,含有特殊内含物的封闭囊泡。

液泡形成体tonoplast又称液泡膜植物细胞中包围在液泡周围的膜。

细胞骨架

γ-微管蛋白环状复合物γ-tubulin ring complex γ-微管蛋白和其他蛋白构成的蛋白复合物,是微管的一种高效的集结结构,在中心体中起微管装配的起始结构。

[粗丝]连接蛋白connectin 又称titin,肌节中粗肌丝与Z盘相连的蛋白。

[纤毛]基板basal plate 纤毛或鞭毛基部的质膜下方存在的板状致密结构。

km纤维km-fibres 纤毛虫原生动物毛基索的纤毛基部的下方或一侧纵向排列的微管束。

tau 蛋白tau protein即τ蛋白。一种微管结合蛋白(分子质量60~70kD),主要存在于轴突中,可与微管结合,使其保持稳定。

Z帽蛋白capZ从网柄菌属和变形虫(Acanthamoeba)中发现的微丝戴帽蛋白。与横纹肌Z盘细肌丝钩突状末端结合。广泛分布于脊椎动物细胞中,尤在非肌肉细胞胞核中占优势。与β-辅肌动蛋白相同。其同工型可与微丝尖端结合。

Z线Z disc(Z line)肌原纤维相邻两肌节交接处的盘状结构,为α辅肌动蛋白集中处,与细肌丝相连。

鞭毛flagellum鞭毛虫和精子的鞭状延伸物,由中心粒长出,具有与纤毛相同的结构,但要长得多,其功能是推动细胞运动。细菌细胞表面伸出的长丝状物亦称鞭毛。

波纹蛋白nebulin肌节中与肌动蛋白结合的最大的一种蛋白质,从Z盘一直沿细肌丝延伸到细肌丝的另一端。具有稳定细肌丝的作用。

波形蛋白vimentin中间纤维蛋白的一种,存在于间质来源细胞(如成纤维细胞)中,体外培养的细胞很多也有含有这种蛋白。

巢蛋白nestin 神经干细胞中的一种中间丝蛋白。

成膜体phragmoplast 植物细胞在预期的分裂板处形成的由微管、微丝和小泡组成的结构,其功能是指导细胞板的形成。

粗(肌)丝thick filament横纹肌中的肌球蛋白II丝,直径约12-14nm。

戴帽蛋白capping protein(cap-binding protein)与mRNA 5'末端的帽结构具有亲和力的蛋白质(24kD)。与其他起始因子一起,协助mRNA结合到40S核糖体亚单位上。

单体稳定蛋白monomer-stablizing protein 与肌动蛋白单体结合,使肌动蛋白单体不能聚合成肌动蛋白丝的蛋白质,如胸腺素。

动力蛋白臂dynein arm 附在纤毛外周二联丝上的侧臂。

动体kinetosome 纤毛虫纤毛的基体。

动体丝kinetodesma纤毛虫中与纤毛基体垂直相连的细胞质丝束。

辅肌动蛋白-actinin一种使肌动蛋白成束的蛋白,有两个相距较远的肌动蛋白结合位点,故形成的肌动蛋白纤维束较为松散。

辅肌动蛋白actinin一种肌动蛋白结合蛋白,集中分布在Z线和与质膜结合的应力纤维点状黏附端。

附着斑attachment plaque平滑肌细胞中,肌动蛋白丝的一端与质膜相连的致密结构,由α辅肌动蛋白和附着斑蛋白组成。

根丝体rhizoplast 多种纤毛虫和鞭毛虫,与纤毛基部相连的显横纹的收缩结构。

肌(微)丝myofilament 组成肌原纤维的细丝,分为由肌球蛋白构成的粗肌丝和由肌动蛋白构成的细肌丝两种。

肌[小]节sarcomere横纹肌细胞中肌原纤维上的重复单位,2条Z线之间的结构为一个肌节,由相互交错的粗丝(肌球蛋白)和细丝(肌动蛋白)的阵列组成。

肌动蛋白actin真核细胞中含量丰富,构成肌动蛋白丝的一种蛋白质。单体称球形肌动蛋白(G-肌动蛋白);聚合物称丝状肌动蛋白(F-肌动蛋白)。

肌动蛋白结合蛋白actin-binding protein在细胞中与肌动蛋白单体或肌动蛋白纤维结合的、能改变其特性的蛋白质。肌动蛋白解聚因子actin depolymerizing factor(ADF)具有调节肌动蛋白聚合作用的激动蛋白结合蛋白。能使微

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

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 1.椎间盘:亦称椎间纤维软骨,是连接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中央 部是柔软而富于弹性的胶状物质,成髓核,周围部是由多层纤维软骨按同心圆排列组成的纤维环,富于坚韧性,牢固连接相邻两个椎体,保护髓核并限制髓核向周围膨出。椎间盘共23个,坚韧富有弹性,承受压力时被压缩,除去压力后复原,具有缓冲震荡的作用。 2.板障:颅盖各骨内、外板间的骨松质称为板障,分布有板障静脉 3.翼区:颞窝底由额骨、顶骨、颞骨鳞部和蝶骨大翼组成,在四骨会合处常形 成“H”型缝,称为翼区(翼点),脑膜中动脉在此处通过。翼区骨质薄弱,极易发生骨折。 4.肝门:肝的脏面中部呈似“H”型的沟,其中位于中间的横沟称为肝门,有 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的神经、淋巴管等经此出入,上述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肝蒂。 5.肺根:纵膈面中部偏后有一长椭圆形凹陷,称肺门,是支气管、肺动脉、肺 静脉、支气管动脉、支气管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进出肺之处。这些进出肺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称肺根。 6.声门裂:位于两侧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之间的裂隙称声门裂,是喉腔最狭 窄部位。声门裂前3/5位于两侧声襞游离缘之间,称膜间部,与发音有关,为喉癌好发部位;后2/5在杓状软骨之间称软骨间部,是喉结核的好发部位。 7.胸膜隐窝:壁胸膜相互移行转折之处的胸膜腔,即使在深吸气时肺下缘也不 能充满此空间,胸膜腔的这部分称为胸膜隐窝。重要胸膜隐窝包括:(1)肋膈隐窝:为肋胸膜与膈胸膜转折处,呈半圆形,是胸膜腔的最低点,胸膜腔

积液首先聚积于此。此隐窝深度一般可达两个肋及其间隙;(2)肋纵隔隐窝:肋胸膜与纵膈胸膜转折处,由于左肺前缘有心切迹存在,故左侧肋纵膈胸膜较大 8.膀胱三角:在膀胱的底面,位于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 称为膀胱三角。此区域粘膜与肌层紧密相连,缺少粘膜下层组织。该区是膀胱结核和肿瘤的好发部位。 9.静脉角:头臂静脉左右各一,分别由同侧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 的后方汇合而成,汇合处的夹角称为静脉角,是淋巴导管注入静脉的部位。 10.心卵圆窝:下腔静脉瓣瓣膜向内延伸至房间隔的卵圆窝前缘,卵圆窝是胎儿 时期右心房通向左心房的卵圆孔的遗迹,下腔静脉瓣起引导血流的作用,出生后卵圆孔关闭,下腔静脉瓣也失去作用而退化,有人此瓣完全消失。11.颈动脉窦: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动脉壁内有压力感受器。当血压升 高时,窦壁扩张,刺激此处感受器,可反射性的引起心跳减慢,末梢血管舒张,血压下降 12.颈动脉小球:扁椭圆形小体,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的后方,它与主动脉 小球一样,均为化学感受器,能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当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时,可反射性的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13.胸导管:全身最大的淋巴管,平第12胸椎下缘高度起自乳糜池,经膈的主 动脉裂孔进入胸腔,沿脊柱右前方和胸主动脉与奇静脉之间上行,至第5胸椎高度经食管与脊柱之间向左侧斜行,然后沿脊柱左前方上行,经胸廓上口至颈部,在左颈总动脉和左颈内静脉的后方转向前内下方,注入静脉角。胸导管也可注入左颈内静脉和左锁骨下静脉。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集锦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集锦 第一章蛋白质 1.两性离子(dipolarion) 2.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 3.等电点(isoelectric point,pI) 4.稀有氨基酸(rare amino acid) 5.非蛋白质氨基酸(nonprotein amino acid) 6.构型(configuration) 7.蛋白质的一级结构(protein primary structure) 8.构象(conformation) 9.蛋白质的二级结构(protein secondary structure) 10.结构域(domain) 11.蛋白质的三级结构(protein tertiary structure) 12.氢键(hydrogen bond) 13.蛋白质的四级结构(protein quaternary structure) 14.离子键(ionic bond) 15.超二级结构(super-secondary structure) 16.疏水键(hydrophobic bond) 17.范德华力( van der Waals force) 18.盐析(salting out) 19.盐溶(salting in) 20.蛋白质的变性(denaturation) 21.蛋白质的复性(renaturation) 22.蛋白质的沉淀作用(precipitation) 23.凝胶电泳(gel electrophoresis) 24.层析(chromatography) 第二章核酸 1.单核苷酸(mononucleotide) 2.磷酸二酯键(phosphodiester bonds) 3.不对称比率(dissymmetry ratio) 4.碱基互补规律(complementary base pairing) 5.反密码子(anticodon) 6.顺反子(cistron) 7.核酸的变性与复性(denaturation、renaturation) 8.退火(annealing) 9.增色效应(hyper chromic effect) 10.减色效应(hypo chromic effect) 11.噬菌体(phage) 12.发夹结构(hairpin structure) 13.DNA 的熔解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 T m) 14.分子杂交(molecular hybridization) 15.环化核苷酸(cyclic nucleotide) 第三章酶与辅酶 1.米氏常数(K m 值) 2.底物专一性(substrate specificity) 3.辅基(prosthetic group) 4.单体酶(monomeric enzyme) 5.寡聚酶(oligomeric enzyme) 6.多酶体系(multienzyme system) 7.激活剂(activator) 8.抑制剂(inhibitor inhibiton) 9.变构酶(allosteric enzyme) 10.同工酶(isozyme) 11.诱导酶(induced enzyme) 12.酶原(zymogen) 13.酶的比活力(enzymatic compare energy) 14.活性中心(active center) 第四章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 1. 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 2. 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 3. 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4. 磷氧比P/O(P/O) 5. 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 6. 能荷(energy charg 第五章糖代谢 1.糖异生(glycogenolysis) 2.Q 酶(Q-enzyme) 3.乳酸循环(lactate cycle) 4.发酵(fermentation) 5.变构调节(allosteric regulation) 6.糖酵解途径(glycolytic pathway) 7.糖的有氧氧化(aerobic oxidation) 8.肝糖原分解(glycogenolysis) 9.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10.D-酶(D-enzyme) 11.糖核苷酸(sugar-nucleotide) 第六章脂类代谢

(完整版)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大全

第一章蛋白质 1.两性离子:指在同一氨基酸分子上含有等量的正负两种电荷,又称兼性离子或偶极离子。 2.必需氨基酸:指人体(和其它哺乳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机体又必需,需要从饮食中获得的氨基酸。 3. 氨基酸的等电点:指氨基酸的正离子浓度和负离子浓度相等时的pH 值,用符号pI 表示。 4.稀有氨基酸:指存在于蛋白质中的20 种常见氨基酸以外的其它罕见氨基酸,它们是正常氨基酸的衍生物。 5.非蛋白质氨基酸:指不存在于蛋白质分子中而以游离状态和结合状态存在于生物体的各种组织和细胞的氨基酸。 6.构型:指在立体异构体中不对称碳原子上相连的各原子或取代基团的空间排布。构型的转变伴随着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 7.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以及二硫键的位置。8.构象:指有机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单键周围的原子旋转所产生的原子的空间排布。一种构象改变为另一种构象时,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构象改变不会改变分子的光学活性。 9.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指在蛋白质分子中的局部区域内,多肽链沿一定方向盘绕和折叠的方式。 10.结构域:指蛋白质多肽链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卷曲折叠成几个相对独立的 近似球形的组装体。 11.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指蛋白质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借助各种次级键卷曲折叠成特定的球状分子结构的构象。 12.氢键:指蛋白质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借助各种次级键卷曲折叠成特定的球状分子 结构的构象。 13.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指多亚基蛋白质分子中各个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以适当方式聚合所呈现的三维结构。 14.离子键:带相反电荷的基团之间的静电引力,也称为静电键或盐键。 15.超二级结构:指蛋白质分子中相邻的二级结构单位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有规则 的、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 16.疏水键:非极性分子之间的一种弱的、非共价的相互作用。如蛋白质分子中的疏 水侧链避开水相而相互聚集而形成的作用力。 17.范德华力:中性原子之间通过瞬间静电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弱的分子间的力。当 两个原子之间的距离为它们的范德华半径之和时,范德华力最强。 18.盐析: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高浓度中性盐(如硫酸氨),使蛋白质溶解 度降低并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盐析。 19.盐溶: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少量中性盐使蛋白质溶解度增加的现象。 20.蛋白质的变性作用:蛋白质分子的天然构象遭到破坏导致其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蛋白质在受到光照、热、有机溶剂以及一些变性剂的作用时,次级键遭到破坏导致天然构象的破坏,但其一级结构不发生改变。 21.蛋白质的复性:指在一定条件下,变性的蛋白质分子恢复其原有的天然构象并 恢复生物活性的现象。 22.蛋白质的沉淀作用:在外界因素影响下,蛋白质分子失去水化膜或被中和其所 带电荷,导致溶解度降低从而使蛋白质变得不稳定而沉淀的现象称为蛋白质的沉淀作

内科学名词解释

内科学名词解释 1.肺源性呼吸困难:是指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病人自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的改变。 2.三凹征:胸骨上凹、锁骨上凹和肋间隙。 3.咯血:指喉以下呼吸道或肺组织的出血经口咯出,可以从痰中带血到大量咯血。 4.体位引流:是利用重力作用使肺、支气管分泌物排出体外,又称重力引流。 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是呼吸道最常见的传染病。 6.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由感染、物理、化学因素刺激或过敏反应等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 7.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极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以慢性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为临床特征。 8.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冲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肺泡壁破坏的病理状态,是肺气肿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9.缩唇呼吸:用鼻吸气用口呼气,呼气时口唇缩拢似吹口哨状,持续慢慢呼气,同时收缩腹部。 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肺、胸廓或肺动脉血管慢性病变所致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使右心肥大、扩大、甚至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11.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以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变应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 12.支气管扩张症:是由于支气管极其周围肺组织的慢性炎症和阻塞,导致支气管管腔扩张和变形的慢性支气管化脓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伴大量脓痰和反复咯血。 13.肺炎:指肺实质的炎症。 14.肺炎球菌肺炎:指又肺炎球菌索引起的肺实质的炎症。 15.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和肺组织的炎症。 16.军团菌肺炎:事由革兰染色阴性嗜肺军团杆菌引起的一种以肺炎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17.病毒性肺炎:是由于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向下蔓延,侵犯肺实质而引起的肺部炎症。 18.肺脓肿:是由于多种病原体引起的肺部化脓性感染,早期为肺组织的感染性炎症,继而坏死、液化、外周有肉芽组织包围形成脓肿。临床特征为高热、咳嗽、咳大量脓臭痰。 19.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引起的肺部慢性感染性疾病。 20.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最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起源于支气管黏膜及腺体。 21.气胸:任何原因使空气进入胸膜腔造成胸腔积气和肺萎陷。 22.人工气胸:用人工方法将滤过的空气注入胸膜腔所引起的气胸。 23.外伤性气胸:由胸外伤等引起的气胸。 24.自发性气胸:在没有外伤或认为的因素下,因肺部疾病使肺组织和脏层胸膜自发破裂,空气进入胸膜腔所致的气胸。 25.呼吸衰竭: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造成机体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因而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症。 26.I型呼吸衰竭:即有缺氧不伴有二氧化碳滞留或二氧化碳降低。 27.II型呼吸衰竭:即有缺氧又有二氧化碳滞留。 28.ARDS:是指病人原心肺功能正常,由于肺内、外致病因素(如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大手术、DIC)而引起肺微血管和肺泡上皮损伤为主的肺部炎症综合症。 29.机械通气:是借助呼吸机建立气道口与肺炮间的压力差,给呼吸功能不全的病人以呼吸支持,即利用机械装置来代替、控制或改变自主呼吸运动的一种通气方式,30.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原发的心脏损害导致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一种综合症。临床上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及组织血液灌注量不足为主要特征。 31.急性心功能不全:指由于某种原因使心排血量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甚至丧失排血功能,导致组织器官供血不足和急性淤血的综合症。 32.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 33.窦速: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在分子水平研究生命体的化学本质及其生命活动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 自由能:自发过程中能用于作功的能量。 两性离子:在同一氨基酸分子中既有氨基正离子又有羧基负离子。 必需氨基酸:机体内不能合成,必需从外界摄取的氨基酸. 等电点:氨基酸氨基和羧基的解离度相等,氨基酸分子所带净电荷为零时溶液的pH值。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多肽链沿着肽链主链规则或周期性折叠。 结构域:蛋白质多肽链在超二级结构基础上进一步卷曲折叠成几个相对独立的近似球形的组装体。 超二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相邻的二级结构构象单元组合在一起成的有规则的在空间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以不规则的方式卷曲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多肽链组成,多肽链之间以次级建相互作用形成的特定空间结构。 蛋白质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维持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次级键被破坏,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而一级结构不变,使生物学活性丧失。 蛋白质的复性:变性了的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重建其天然构象,恢复生物学活性。 蛋白质的沉淀作用:蛋白质分子表面水膜被破坏,电荷被中和,蛋白质溶解度降低而沉淀。电泳:蛋白质分子在电场中泳动的现象。 沉降系数:一种蛋白质分子在单位离心力场里的沉降速度为恒定值,被称为沉降系数。 核酸的一级结构:四种核苷酸沿多核苷酸链的排列顺序。核酸的变性:高温、酸、碱等破坏核酸的氢键,使有规律的双螺旋变成无规律的“线团”。 核酸的复性:变性DNA经退火重新恢复双螺旋结构。 增色效应:变性核酸紫外吸收值增加。 减色效应:复性核酸紫外吸收值恢复原有水平。 Tm值:核酸热变性的温度,即紫外吸收值增加达最大增加量一半时的温度。

内科学名词解释

内科学名词解释 阿司匹林哮喘:无论既往是否有哮喘病史,当口服阿司匹林后数分钟内或数小时内出现诱发的哮喘发作,称阿司匹林哮喘。 气道高反应性:指气管、支气管树对多种抗原或非抗原(物理或者化学的刺激)的过度反应,主要表现为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收缩增强、气道粘膜腺体分泌增多。 右中叶综合症:因局部支气管或者肺部炎症或者淋巴结肿大压迫右中叶支气管,使管腔狭窄,引起的中叶体积缩小,不张,慢性炎症导致的临床症状 类癌综合症:在肺部肿瘤中,可见到因分泌5-羟色胺过多而引起的哮喘样支气管痉挛,阵发性心动过速,皮肤潮红,水样腹泻等症状,以燕麦细胞癌和腺癌多见 弥漫性泛支气管炎:指两肺终末细支气管及肺呼吸性细支气管呈弥漫性慢性炎症。大环内酯类对其有效。 Pancoast综合症:Pancoast综合症指由于位于肺尖和肺上沟的肺肿瘤导致臂从神经和颈交感神经受累,临床上以Horner综合症及肩部和上肢的疼痛等为表现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指平均每晚7小时睡眠中呼吸暂停反复发作次数在30次以上,或呼吸紊乱指数大于5次以上。 呼吸暂停:睡眠中口鼻气流停止超过10s 呼吸紊乱指数:平均每小时睡眠中,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大于5次 低通气:呼吸气流降低幅度超过气流的50%以上,并伴有4%以上的血氧饱和度下降。 Picknickian syn:肥胖,嗜睡,周期性呼吸三联症。 盘状肺不张:指亚段以上的肺不张,多位于膈顶上方,约2-6cm长,扁平条状阴影,外端达胸膜表面,不穿过叶间裂 干性支气管扩张:以反复咯血为主要症状,而无咳嗽,咳脓痰表现的支气管扩张 Kartagener syndrome:指具有内脏转位(右位心),支气管扩张,副鼻窦炎三联症的先天性疾病。 支气管哮喘:指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细胞等多种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这种炎症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引起气道痉挛,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大多可自行或经治疗后缓解。

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

《局部解剖学》习题 第一章头部 (一)名词解释 1.局部解剖学 2.眉弓 3.翼点 4.乳突 5.头皮 6.颅顶部的"危险区" 7.海绵窦 8.小脑幕

第二章颈部 一、颈部层次结构、舌骨上区和颈动脉三角 (一)名词解释 1.颈动脉结节 2.锁骨上大窝 3.神经点 4.颈静脉弓 5.胸骨上间隙 6.气管前间隙 7.咽后间隙 8.椎前间隙 二、肌三角、胸锁乳突肌区和颈外侧区(一)名词解释 1.颈动脉鞘 2.颈袢 3.锁骨上三角 4.Virchow淋巴结 5.静脉角 6.甲状腺鞘 7.Sibson筋膜

一、胸壁、膈、胸膜和肺(一)名词解释 l.胸骨角 2.胸膜腔 3.肺根 4.肋膈隐窝 5.乳房悬韧带 二、纵隔(一)名词解释 1.纵隔 2心包横窦 3.心包斜窦 4.心包前下窦 5.心包腔 6.动脉韧带 7.动脉导管三角

一、腹前外侧壁(一)名词解释 1.腹直肌鞘 2.弓状线 3.半月线 4.腹白线 5. 腔隙韧带(陷窝韧带) 6.腹股沟韧带 7.腹股沟镰(联合腱) 8.腹股沟三角(Hesselbach三角) 9.腹股沟管 10.腹股沟管深环 二、腹膜腔与结肠上区脏器(一)名词解释 1.胃床 2.十二指肠球 3.十二指肠空肠曲 4.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 5.膈下间隙 6.肝门(第一肝门) 7.肝蒂 8.胆囊三角(Calot三角) 9.肝胰壶腹(Vater壶腹) 10.胃脾韧带 三、结肠下区脏器和腹膜后隙(一)名词解释 1.左肠系膜窦 2.右肠系膜窦 3.回盲部 4.回盲瓣 5.McBurney点 6.Lanz点 7.腹膜后隙 8.肾角(脊肋角)

最全内科学名词解释

内科学名词解释 第一篇:呼吸系统疾病 1、小叶性肺炎:是指病原菌通过支气 管侵入,引起细支气管,终末细支 气管和肺泡的炎症,本病常继发于 其他疾病,多累及肺的下叶,一般 无实变体征,常见的病原体有葡萄 球菌,肺炎球菌,病毒及病毒支原 体等。 2、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指在医院 外罹患的感染性炎症,包括具有明 确潜伏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 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3、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指患者入 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 于入院48小时后在医院内发生的 炎症。 4、肺脓肿:是肺组织坏死形成的脓腔。 临床特征为高热,咳嗽和咳大量脓 臭痰。胸片X显示一个或多个含气 液平空洞。5、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 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 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所致。 6、支气管哮喘:是指有多种细胞如嗜 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细胞、 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 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7、气道高反应性:是指气道对各种刺 激因子出现过强或过早的收缩反 应。 8、速发型哮喘反应:是指哮喘几乎在 吸入变应原的同时立即发生反应, 15—30分钟达高峰,2小时后逐渐 恢复正常。 9、迟发型哮喘反应:是指哮喘在吸入 变应原后6小时左右发生的反应, 持续时间长,可达数天。而且临床 症状严重,常呈持续性哮喘表现, 肺功能损害严重而持久。 10、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支气管壁的 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如患者每年 咳嗽、咳痰达3个月以上,连续2

年或更长,并可除外其他已知原因 的慢性咳嗽,可以诊为慢性支气管 炎。 11、阻塞性肺气肿:则指肺部终末细 支气管远端气腔出现异常持久的扩 张,并伴有肺泡壁和细支气管的破 坏而无明显的肺纤维化。 1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 一种气流受限而又不完全可逆为特 征的疾病。这种气流受限常呈渐进 性,并伴有肺部对有害尘粒或气体 呈非正常的炎症反应。 13、小叶中央型肺气肿:是由于终末 细支气管或一级呼吸性细支气管炎 症导致官腔狭窄,其远端的二级呼 吸性细支气管呈囊状扩张,且扩张 的呼吸性细支气管位于二级小叶的 中央区的肺气肿。 14、小叶中央型肺气肿:指直径小于 2mm的气道。 15、原发综合症:肺部的原发病灶、 淋巴管炎及局部淋巴结炎,统称为 原发综合征 16、科赫现象:初次感染与再次感染 机体对结核再感染与初感染所表现 出不同的现象,称为科赫现象。17、中心型肺癌:系指发生于支气 管、叶支气管及肺段支气管的肺癌,以鳞癌和未分化癌居多。 18、周围型肺癌:又称肺野型,系指 发生于肺段以下支气管直到细小支 气管的肺癌。 19、所谓霍纳氏综合症:指的是植物 神经主要是颈部交感神经节的损伤 等引起的特征性的一群眼部症状。 颈部交感神经径路的任何一段受损 都可发生本病。 20、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 是最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 21、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是由于上 腔静脉被附近肿大的转移性淋巴结 压迫或右上肺的原发性肺癌侵犯, 以及腔静脉内癌栓阻塞静脉回流引 起。

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椎间孔: 由上位椎骨的椎下切迹和下位椎骨的椎上切迹围成的孔,叫椎间孔(内有脊神经通过)。 2.胸骨角: 胸骨体与胸骨柄连接处形成的突向前方的横形突起,称为胸骨角。平第2肋,是临床记数肋序数的标志 3.翼点: 颞窝的前部,有顶骨、蝶骨、额骨、颞骨四骨交汇而形成的‘H’形的骨缝区,称为翼点。(太阳穴)此处骨质薄弱,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受伤易造成颅内出血。 4. 基底动脉环:又称大脑动脉环,Willis环,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视交叉、大结节、乳头体周围,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段、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始段吻合而成的动脉环。当某一动脉血流减少或阻塞时,血液可经此动脉环重新分配,得到一定缓解。 5. 硬膜窦:硬膜窦是由硬脑膜的骨膜层和脑膜层在特定部位相互分离而形成的腔隙,在腔隙内面衬有内皮细胞。硬膜窦中充以静脉1.血并与静脉相续,故又称静脉窦。其壁厚不易塌陷,损伤时则出血凶猛。 6.椎间盘: 相邻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由外周的纤维环和中央的髓核组成。纤维环破裂可以导致髓核脱出压迫脊神经出现一系列症状。 7.筋膜: 贯穿身体的一层致密结缔组织,它包绕着肌肉、肌群、血管、神经。筋膜分好几层,分别叫浅筋膜、深筋膜、内脏筋膜,它们延绵不断贯穿身体上下。 8.腱鞘: 为包围在长肌腱外面的双层结缔组织鞘管,存在于手足等活动度较大的部位,如腕部、踝部,手指掌侧和足趾跖侧等处。 9.咽峡: 是口腔通向咽腔的门户,由腭垂,左右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 10.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与软膜之间有很多小纤维束呈网状互相连接,期间的腔隙称为蛛网膜下隙。腔内流动着脑脊液。 11. 硬膜外隙: 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的窄隙称为硬膜外隙。内含静脉丛、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脊神经根通过此腔。 12.腹股沟韧带: 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向内卷曲增厚,架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形成腹股沟韧带。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全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全

————————————————————————————————作者: ————————————————————————————————日期: ?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集锦 第一章蛋白质 1.两性离子(dipolarion) 2.必需氨基酸(essentialaminoac id) 3.等电点(isoelectric point,pI) 4.稀有氨基酸(rare amino acid) 5.非蛋白质氨基酸(nonprotein aminoacid) 6.构型(configuration) 7.蛋白质的一级结构(protein primary structure) 8.构象(conformation) 9.蛋白质的二级结构(proteinsecond ary structure) 10.结构域(domain) 11.蛋白质的三级结构(protein tertiary structure) 12.氢键(hydrogen bond) 13.蛋白质的四级结构(protein quaternary structure) 14.离子键(ionic bond) 15.超二级结构(super-secondary structure) 16.疏水键(hydrophobic bond) 17.范德华力( vander Waals force) 18.盐析(salting out) 19.盐溶(salting in) 20.蛋白质的变性(denaturation) 21.蛋白质的复性(renaturation) 22.蛋白质的沉淀作用(precipitation) 23.凝胶电泳(gel electrophoresis) 24.层析(chromatography) 第二章核酸 1.单核苷酸(mononucleotide) 2.磷酸二酯键(phosphodiester bonds) 3.不对称比率(dissymmetry ratio) 4.碱基互补规律(complementary base pairing) 5.反密码子(anticodon) 6.顺反子(cistron) 7.核酸的变性与复性(denaturation、renaturation) 8.退火(annealing) 9.增色效应(hyper chromiceffect) 10.减色效应(hypo chromiceffect)11.噬菌体(phage) 12.发夹结构(hairpin structure) 13.DNA 的熔解温度(meltingtemperatureTm) 14.分子杂交(molecularhybridization) 15.环化核苷酸(cyclic nucleotide) 第三章酶与辅酶 1.米氏常数(Km 值) 2.底物专一性(substrate specificity) 3.辅基(prosthetic group) 4.单体酶(monomeric enzyme) 5.寡聚酶(oligomericenzyme) 6.多酶体系(multienzyme system) 7.激活剂(activator) 8.抑制剂(inhibitor inhibiton) 9.变构酶(allostericenzyme) 10.同工酶(isozyme) 11.诱导酶(induced enzyme) 12.酶原(zymogen) 13.酶的比活力(enzymaticcompare energy) 14.活性中心(active center) 第四章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 1.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 2. 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 3. 氧化磷酸化(oxidativephosphorylation) 4. 磷氧比P/O(P/O) 5.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 6. 能荷(energy charg 第五章糖代谢 1.糖异生(glycogenolysis) 2.Q 酶(Q-enzyme) 3.乳酸循环(lactate cycle)

内科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内科学复习资料一、名解 呼吸系统 1.医院获得性肺炎(HAP ):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后 在医院(包括老年护理院、康复院)内发生的肺炎。 2.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指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3.原发综合征:指原发灶、引流淋巴管炎、肿大的肺门淋巴结统称为原发综合征。 4.Koch 现象:机体对结核菌再感染与初感染所表现出不同反应的现象,称为Koch 现象。 5.肺性脑病:由于呼吸功能衰竭所致缺氧、二氧化碳储留而引起的精神障碍、神经系统的综合征。但必须除外脑动脉硬化、严重电解质紊乱、单纯性的碱中毒、感染中毒性脑病。 6.LTOT :即长期家庭氧疗。对COPD 慢性呼吸衰竭者可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目的是使 患者在海平面,静息状态下,达到P a O2大于或等于60mmHg和或S a O2升至90%以上。 7.肺心病:是指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血管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 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是一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阻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但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 9.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 ):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诊断依据: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 3 个月,并连续2 年或2 年以上, 并排除其他慢性气管疾病。 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室扩张或(和)肥厚,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 11.呼吸道高反应性(AHR ):指气道对各种刺激因子出现的过强或过早的敏感性增高反应称为AHR ,其气道炎症是其产生吸道高反应性的基础。 12.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 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相关,为可逆性气流受限。 13肺血栓栓塞症(PTE):是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特征。 14.肺栓塞(PE):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症的总称。

正常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椎间孔:椎骨连接时,上位椎骨的椎上切迹与下位椎骨的椎上切迹围成 一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胸骨角:胸骨体与胸骨柄相接处形成凸向前方的横形隆起,在体表可触 之,它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胸骨角还正对第四胸椎体下缘水平。 ●翼点:在颞窝区内,有额、顶、颞、蝶四骨交汇处,称为翼点。此处骨 质较为薄弱,易发生骨折,容易损伤内面的脑膜中动脉而发生颅内血肿。 ●盆骨界线:盆骨由骶骨岬至耻骨联合上缘的两侧连线为分界线,可分为 上方的大盆骨和下方的小盆骨。 ●腱鞘:为套在长腱周围的鞘管,腱鞘由外层的腱纤维鞘和内层的腱滑膜 鞘共同组成。 ●腹直肌鞘:包裹腹直肌,分为前后两层,前层有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 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愈合而成。 ●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 间,形成腹股沟韧带。 ●黄韧带:又称弓间韧带,是连接相邻椎弓的韧带,由弹力纤维构成,坚 韧而富有弹性。 ●麦氏点: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通常以脐与右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 1/3交点为标志。急性阑尾炎时,此处可有压痛。

●齿状线:位于肛管内面,是由肛瓣和肛柱下端所围成的一个锯齿形环形 线。 ●咽峡:是口腔通向咽的门户,由腭垂、舌根和左、右腭舌弓共同围成。 ●肝门:肝脏脏面H形沟的横沟,有肝左管、肝右管、肝固有动脉、肝 门静脉以及神经淋巴管通过。 ●声门裂:位于喉腔中部的一个呈矢状位的裂隙,由左右声襞及杓状软骨 基底部所围成,喉腔最狭窄的部位,异物易滞留的部位。 ●声带:声壁内含有声韧带和声带肌,三者合称为声带。 ●肺根:出入肺门的结构(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静脉、 神经、淋巴管)被结缔组织包绕连于纵隔称肺根,肺根对肺起固定、支持作用。 ●肋膈隐窝:在肋胸膜与隔胸膜的转折处有一个肺下缘不能伸入其内的间 隙,称为肋膈隐窝。 ●纵膈:纵隔是左右纵膈胸膜及其间所夹的器官和组织的总称,是分隔左 右胸膜腔的间隔。以胸骨角平面分为上下纵膈,下纵隔又以心包为界分为前中后纵膈。 ●肾区: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部位称肾区。某些肾病患者,叩 击或触压此区可引起疼痛。 ●肾锥体:肾锥体是组成肾髓质的小管道,约有15~25个。肾锥体的基底 朝向肾皮质;尖端圆钝,朝向肾窦。肾锥体的尖端称肾乳头,突入肾小盏。 ●肾柱:浅层的肾皮质伸入肾锥体之间的部分称肾柱,属肾皮质。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9. 增色效应(hyper chromic effect):当DNA 从双螺旋结构变为单链的无规则卷曲状态时,它在260nm 处的吸收便增加,这叫“增色效应”。 10. 减色效应(hypo chromic effect):DNA 在260nm 处的光密度比在DNA 分子中的各个碱基在260nm 处吸收的光密度的总和小得多(约少35%~40%), 这现象称为“减色效应”。 8. 退火(annealing):当将双股链呈分散状态的DNA 溶液缓慢冷却时,它们可以发生 不同程度的重新结合而形成双链螺旋结构,这现象称为“退火” 7. 核酸的变性、复性(denaturation、renaturation):当呈双螺旋结构的DNA 溶液缓慢加热时,其中的氢键便断开,双链DNA 便脱解为单链,这叫做核酸的“溶解”或变性。在适宜的温度下,分散开的两条DNA 链可以完全重新结合成和原来一样的双股螺旋。这个DNA 螺旋的重组过程称为“复性”。 13. DNA 的熔解温度(T m 值):引起DNA 发生“熔解”的温度变化范围只不过几度,这个温度变化范围的中点称为熔解温度(T m)。 14分子杂交cular hybridization):不同的DNA 片段之间,DNA 片段与RNA 片段之间,如果彼此间的核苷酸排列顺序互补也可以复性,形成新的双螺旋结构。这种按照互补碱基配对而使不完全互补的两条多核苷酸相互结合的过程称为分子杂交。 1DNA双螺旋(DNA double helix)是一种核酸的,在该构象中,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相互缠绕形成一个右手的双螺旋结构。 2 核小体是由DNA和组蛋白形成的染色质基本结构单位。 2.必需氨基酸:指人体(和其它哺乳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机体又必需,需要从饮食中获得的氨基酸。 3. 氨基酸的等电点:指氨基酸的正离子浓度和负离子浓度相等时的pH 值,用符号pI表示。4.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以及二硫键的位置。 9.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指在蛋白质分子中的局部区域内,多肽链沿一定方向盘绕和折叠的方式。 10.结构域:指蛋白质多肽链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卷曲折叠成几个相对独立的近似球形的组装体。 11.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指蛋白质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借助各种次级键卷曲折叠成特定的球状分子结构的构象。 13.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指多亚基蛋白质分子中各个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以适当方式聚合所呈现的三维结构。 15.超二级结构:指蛋白质分子中相邻的二级结构单位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有规则的、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 18.盐析: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高浓度中性盐(如硫酸氨),使蛋白质溶解度降低并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盐析。 19.盐溶: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少量中性盐使蛋白质溶解度增加的现象。 20.蛋白质的变性作用:蛋白质分子的天然构象遭到破坏导致其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蛋白质在受到光照、热、有机溶剂以及一些变性剂的作用时,次级键遭到破坏导致天然构象的破坏,但其一级结构不发生改变。 21.蛋白质的复性:指在一定条件下,变性的蛋白质分子恢复其原有的天然构象并恢复生物活性的现象。 10 同源蛋白质:不同物种中具有相同或相似功能的蛋白质或具有明显序列同源性的蛋白质。 3.辅基:酶的辅因子或结合蛋白质的非蛋白部分,与酶或蛋白质结合得非常紧密,用透析法不能除去。 4.单体酶:只有一条多肽链的酶称为单体酶,它们不能解离为更小的单位。分子量为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名解解释 1、肽单元(peptide unit):参与肽键的6个原子Cα1、C、O、N、H、Cα2位于同一平面,Cα1和Cα2在平面上所处的位置为反式构型,此同一平面上的6个原子构成了肽单元,它是蛋白质分子构象的结构单元。Cα是两个肽平面的连接点,两个肽平面可经Cα的单键进行旋转,N—Cα、Cα—C是单键,可自由旋转。 2、结构域(domain):分子量大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1个和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折叠得较为紧密,具有独立的生物学功能,大多数结构域含有序列上连续的100—200个氨基酸残基,若用限制性蛋白酶水解,含多个结构域的蛋白质常分成数个结构域,但各结构域的构象基本不变。 3、模体(motif):在许多蛋白质分子中,二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象。一个模序总有其特征性的氨基酸序列,并发挥特殊功能,如锌指结构。 4、蛋白质变性(denaturation):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也即有序的空间结构变成无序的空间结构,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主要发生二硫键与非共价键的破坏,不涉及一级结构中氨基酸序列的改变,变性的蛋白质易沉淀,沉淀的蛋白质不一定变性。 5、蛋白质的等电点( isoelectric point, pI):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蛋白质所带的正负电荷相等,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6、酶(enzyme):酶是一类对其特异底物具有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或核酸,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催化反应进行。酶的不同形式有单体酶,寡聚酶,多酶体系和多功能酶,酶的分子组成可分为单纯酶和结合酶。酶不改变反应的平衡,只是通过降低活化能加快反应的速度。(不考) 7、酶的活性中心 (active center of enzymes):酶分子中与酶活性密切相关的基团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参与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有结合底物,使底物与酶形成一定构象复合物的结合基团和影响底物中某些化学键稳定性,催化底物发生化学反应并将其转化为产物的催化基团。活性中心外还有维持酶活性中心应有的空间构象的必需基团。 8、酶的变构调节 (allosteric regulation of enzymes):一些代谢物可与某些酶分子活性中心外的某部分可逆地结合,使酶构象改变,从而改变酶的催化活性,此种调节方式称酶的变构调节。被调节的酶称为变构酶或别构酶,使酶发生变构效应的物质,称为变构效应剂,包括变构激活剂和变构抑制剂。 9、酶的共价修饰(covalent modification of enzymes):在其他酶的催化作用下,某些酶蛋白肽链上的一些基团可与某种化学基团发生可逆的共价结合,从而改变酶的活性,此过程称为共价修饰。主要包括:磷酸化—去磷酸化;乙酰化—脱乙酰化;甲基化—去甲基化;腺苷化—脱腺苷化;—SH与—S—S—互变等;磷酸化与脱磷酸是最常见的方式。 10、酶原和酶原激活(zymogen and zymogen activation):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只是酶的无活性前体,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水解开一个或几个特定的肽键,使构象发生改变,表现出酶的活性,此前体物质称为酶原。由无活性的酶原向有活性酶转化的过程称为酶原激活。酶原的激活,实际是酶的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的过程。 11、同工酶(isoenzyme isozyme):催化同一化学反应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以及免疫学性质都不同的一组酶。它们彼此在氨基酸序列,底物的亲和性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由同一基因或不同基因编码,同工酶存在于同一种属或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或同一细胞的不同亚细胞结构中,它使不同的组织、器官和不同的亚细胞结构具有不同的代谢特征。 12、糖酵解(glycolysis):在机体缺氧条件下,葡萄糖经一系列酶促反应生成丙酮酸进而还原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糖的无氧氧化)。糖酵解的反应部位在胞浆。主要包括由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糖酵解途径和由丙酮酸转变成乳酸两个阶段,1分子葡萄糖经历4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净生成2分子ATP。关键酶主要有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和丙酮酸激酶。它的意义是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获取能量的有效方式;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 13、糖异生(gluconeogenesis):是指从非糖化合物(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或糖

西医内科学题库之名词解释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慢支急性发作期是指在1周内出现脓性或粘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加,或伴有发热等炎症表现,或“咳”、“痰”、“喘”等症状任何一项明显加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的肺部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是导致COPD最常见的原因。 肺性脑病:肺性脑病是由慢性肺、胸廓疾病伴有呼吸功能衰竭,出现缺氧、二氧化碳潴留而引起精神障碍和神经症状的一个综合征。 咳嗽变异性哮喘:非典型性哮喘发作可以发作性胸闷或顽固性咳嗽为唯一的临床表现,无喘息症状者又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 Ⅱ型呼吸衰竭:呼吸衰竭由于通气功能障碍所致,动脉血压分压小于60mmHg同时伴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大于50mmHg。 原发综合征:原发综合征:初次感染而发病的肺结核,肺部的原发病灶与随后引起的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炎,统称为原发综合征。 干酪样坏死:由于结核菌数量过多和毒力较强,机体发生强烈的变态反应,在渗出或增殖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组织凝固性坏死,坏死物呈浅黄色块状物,类脂质含量多,状似干酪,故名干酪样坏死。 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指肿瘤侵犯纵隔,压迫阻滞上腔静脉回流,而引起头、颈、前胸部及上肢等部位水肿淤血的一系列征象。 气胸:气胸是指由于胸膜破裂,气体进入胸膜腔,导致胸腔积气,出现骤然胸痛及呼吸困难的一种疾病。 张力性气胸:张力性气胸是指破裂口呈单向活瓣作用,致使胸内压急骤升高,从而挤压肺脏,将纵隔推向健侧,出现心肺功能障碍,临床须紧急抢救的一类气胸。 心源性哮喘:即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为左心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患者表现为熟睡后突然憋醒,可伴阵咳,呼吸急促,咯泡沫样痰或呈哮喘状态。 ABC三部曲:初级心肺复苏包括畅通气道、人工呼吸、人工胸外按压,简称为ABC三部曲。脑复苏:心脏骤停时,脑组织是最不耐受缺氧的组织,故复苏中需注意防治缺氧性脑损害,也称脑复苏。 风湿热:风湿热是一种与A族乙型溶血型链球菌感染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病变为全身性结缔组织非细菌性炎症,以心脏、关节和皮肤受累最为显著。 舞蹈症:风湿热累及神经系统的表现,特点为:精神异常激动、面部表情怪异、四肢不自主运动如舞蹈状、肌力减退、共济失调。 风心联合瓣膜病变:风心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瓣膜受损害,常见的是二狭合并主闭。 恶性高血压:起病急,多见于中青年;血压升高显著,舒张压≥130mmHg;主要表现为视网膜和肾脏病变。视网膜:视力减退,视网膜出血、渗出,视神经乳头水肿;肾脏:蛋白尿(24小时大于3g)、血尿、管型尿。预后差:病情进展迅速,可因肾衰、脑血管病、心衰死亡。高血压脑病:表现为血压突然升高,尤其是舒张压;患者有严重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可发生昏迷、偏瘫、失语等;机制为血压突然升高后,脑血管调节失衡,引起脑水肿和颅内高压。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一组综合病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提示不稳定冠脉粥样斑块活动,引起冠脉不完全或完全性阻塞。 多发性溃疡:胃或十二指肠发生两处或以上的溃疡称为多发性溃疡。 复合性溃疡:指胃和十二指肠同时存在溃疡,DU常多于GU发生,男性多见,幽门狭窄和出血的发生率较高。 球后溃疡:是指发生于十二指肠球部以下的溃疡,多位于十二指肠乳头的近端,X线及胃镜检查易漏诊。夜间痛及背部放射痛更常见,易并发出血,内科治疗效果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