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3

高中历史选修3
高中历史选修3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1、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生产力和科技进步,为世界大战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根本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具体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围绕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开激烈的斗争。三对矛盾日益尖锐(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疯狂地扩军备战,巴尔干成为火药桶。导火线:1914年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塞尔维亚、比利时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

时间:1914年——1918年

主战场:欧洲

主战线:西线(决定性作用):英法比——德东线:俄——奥匈德

第一阶段:1914年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西线马恩河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经过:第二阶段:1915—1916年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三大陆上战役:西线的凡尔登、索姆河战役(坦克)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海上英德日德兰海战

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

1、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人员、物质和精神损害

2、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受到挑战(欧洲国际地位下降,美日崛起)

3、促使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俄十月革命等)

4、推动人类向整体化方向发展。战后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的国

影响:际组织---国联

5、成为新技术的发展的催化剂(飞机、汽车、化工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6、促使政府的职能发生转变(开始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7、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及和平主义思想影响深远)

1、美国的参战

一战后,美国宣布中立,并向交战国双方出售军火和物资大肆渔利,由于英国的海上封锁,使得美国与协约国经济联系日益接近.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使美国的商船遭到重大损失1917年,两大军事集团都已精疲力尽,美国此时参战,既可轻易获胜、捞取战利品,又有利于战后夺取世界霸权,于是在1917年2月,美国以德国恢复无限制潜水艇为由,宣布同德断绝外交关系。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后,美国害怕俄国退出战争导致协约国失败,美国在协约国的贷款就会付诸东流。于是在1917年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同年12月7日,美国又对奥匈宣战。美国的参战从经济、军力上大大加强了协约国的力量,进一步加速了同盟国的失败。

2、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同盟国集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终失败,是由于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让学生阅读课本对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进行归纳。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最终是结束了,并且是以德奥为首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的,这是应该重点讲述的内容。当然,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三点是很重要的。

其一,在经济实力方面,同盟国集团处于劣势;同时在军事战略上的失误十分明显。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间为重新瓜分世界而发动的一场非正义的战争,特别是德奥集团一方,他们对殖民地的强取豪夺以及近乎疯狂的战争态势导致了必然的失败。同时,战争给本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人们期盼着战争的结束,渴望和平的到来。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最残酷的战争最终以协约国的胜利而结束。其二国际力量对比的改变不利于同盟国集团。首先是美国的参战,为维护自己的利益,“民主”的美国不

得不正式参战,并且加入了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一方,而美国在当时的世界是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它的参战对同盟国,特别是德国来说无疑是沉重一击。

最后,是俄国的退出。美国参战加强了协约国的力量。而俄国的“二月革命”把交战国的反战运动推向高潮。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且使俄国退出了战争,从而改变了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还掀起了各国人民的反战运动,迫使各国政府不得不考虑和平问题,这也成为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推动力。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第一课巴黎和会

1.背景(1)同盟国战败投降,成为战胜国宰割的对象。

(2)战胜的协约国之间,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

2、时间:1919年初——6月28日

3、地点:凡尔赛宫

4、参加国:27个战胜国的代表

5、操纵国:美、英、法:英国劳合?乔治、美国威尔逊、法国克里蒙梭

(1)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会议,企图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建立国联,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

(2)英国奉行“势力均衡”政策,既要削弱德国海军力量,剥夺它的海外殖民地,勒索战争赔款,维护其庞大的殖民帝国及海上优势。

6、各国目的:在欧洲联合美国遏制法国称霸,因此英国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

在东亚支持日本以牵制美国。

(3)法国为重建欧洲霸权,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索取尽可能多的

战争赔款,坚决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乃至肢解德国。

(4)意大利希望落实参战时协约国的承诺,扩大领土。

(5)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手中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合法化。

7、主要问题:对德和约问题(中心)、中国问题(山东问题)、建立国联问题

8、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1)时间:1919年6月28日

9、结果:签订《凡尔赛和约》A重新划定德国疆界

B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瓜分

(2)内容:C在军事上,德国要接受严格的限制

D在原则上要求德国对战胜国支付大量赔款

(3)性质: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基础上,宰割德国的掠夺性条约

(1)暂时调整了列强在西方的统治秩序,开始建立凡尔赛体系

(2)严厉限制和削弱了战败国德国,引起德国的复仇情绪,埋下了产生罪恶的种子

10、影响:(3)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4)英法获利最大

(5)美国受到抑制

(6)民族自决权得到一定的肯定

(7)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

第二课凡尔赛体系与国联

1、构成:《凡尔赛和约》和对奥、保、匈、土和约

(1)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2)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上述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2、影响:(3)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国家

(4)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欧洲地位削弱,美苏日崛起

(5)其中又隐含了很多矛盾,不能长久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

(1)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性的惩罚:德国滋生强烈复仇情绪

3、系内的矛盾:(2)战胜国列强之间:分赃不均:美意不满

(不稳定性)(3)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列强矛盾: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中国“五四”爱国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等。

(4)新的民族矛盾:列强主要考虑削弱战败国和实现自己的利益来安排领土,没有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

4、实质:是帝国主义战胜国掠夺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的帝国主义国际体系

A一战的巨大损失使人们渴望建立能维护和平的国际体系

(1)背景:B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倡导建立国际联盟盟约,以此领导世界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2)时间:1919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并被列入《凡尔赛和约》。1920年生效正式建立

(3)总部:瑞士的日内瓦

(4)主要机构: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国联行政院;秘书处

(5)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并且声称要裁减军备,制裁侵略

(6)盟约原则:维护和平、集体安全、委任统治。

5、维护工具(7)操纵:英法。由于美政治军事实力有限,攫取世界霸权的计划

——国联落空加上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强大。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也拒绝参加国联。

(8)解散:二战时名存实亡。联合国成立后,1946年宣告解散

(9)实质: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10)性质: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A1924年组织缔结了和平解决争端议定书《日内瓦协定》

(11)活动:B在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其有关机构或组织发挥了大量

C用30年代英法控制的国联对法西斯侵略采取绥靖政策

A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为以后联合国提供了多方面有益的经验

(12)评价:B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C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阻止新的世界大战(原因)

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凡尔赛和约》签订之后,在意大利政府的敦促和墨索里尼的叫嚷下,协约国又同德国的同盟国——奥、保、匈、土分别签订了《圣日耳曼条约》、《纳伊条约》、《特里亚农条约》和《色佛尔条约》。根据这些条约,奥、匈、土、保等国的领土被分割,军备上受到限制,同时也必须付出巨大的战争赔款。

1.《圣日耳曼条约》

按照《圣日耳曼条约》,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独立,德奥不得合并。原来的奥国疆土将减少一半以上。将一部分地区分别割让给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三万人,海军只能保留3艘舰艇,不得拥有主力舰和潜水艇,不准拥有空军。战争赔款总额由赔款委员会决定。

2.《纳伊条约》

对保加利亚的《纳伊条约》:1919年11月,协约国在巴黎城郊纳伊同保加利亚签订了《纳伊条约》。条约将南多布罗加划归罗马尼亚;马其顿的一部分划给塞尔维亚;西色雷斯划归希腊。这样,保加利亚就失

去了爱琴海的出海口。此外,不得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不准拥有海军和空军。它的陆军被限制在2万人;赔款数额定为22.5亿金法郎,37年内付清。

3.《特里亚农条约》

对匈牙利的《特里亚农条约》:1920年6月,协约国在镇压了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以后,在凡尔赛的特里亚农宫同匈牙利签订了《特里亚农条约》。条约规定,把斯洛伐克和外喀尔巴阡乌克兰划归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划归塞尔维亚;特兰西瓦等归罗马尼亚。这样,匈牙利就失去了原有领土和人口的大部分。它的陆军被限制在3.5万人,战争赔款为22亿金法郎。

4.《色佛尔条约》

对奥斯曼帝国的《色佛尔条约》:1920年8月,协约国在巴黎近郊的色佛尔同奥斯曼帝国签订了《色佛尔条约》。条约规定:奥斯曼帝国承认汉志和亚美尼亚独立;在国联“委任统治”的名义下,巴勒斯坦和伊拉克归英国,叙利亚和黎巴嫩归法国;奥斯曼帝国在欧洲部分的领土,除伊斯坦布尔外,大部分归希腊和意大利;黑海海峡交给国际共管。这样,奥斯曼帝国就失去了4/5的领土。军队人数不超过5万人,海军只准保留7艘军舰和6艘鱼雷艇,不得拥有空军和重型武器。英法继续享有治外法权,并对奥斯曼帝国实行财政监督。

后来,凯末尔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爆发,在这一条约上签字的奥斯曼素丹政府被推翻。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以后,在1923年7月,土耳其同协约国签订了《洛桑条约》。这个条约废除《色佛尔条约》的一些不平等条款,维护了土耳其领土的完整和统一。土耳其的民族解放运动对帝国主义国家安排的战后和平体系形成了一次强烈冲击。

第三课华盛顿会议

(1)巴黎和会留下遗缺,亚太地区的矛盾没有真下缓和

l.背景(2)战后美日英国在亚太地区的争夺发生了严重的利益冲突

(3)为争夺霸权,美、英、日三国的海军军备竞赛

(4)中国掀起

2、发起国:美国

3、目的:为了缓和它们之间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平息中国反帝怒潮

4、时间:1921年11月—1922年2月

5、参加国:美、英、日、中、法、意、比、荷、葡九个国家。

6、操纵国:美、英、日

7、主要议题:英日同盟问题、海军军备竞赛问题、中国问题

8、内容(1)签订国:美、英、法、日

A缔约各国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

(2)内容:地的权利

B英日同盟终止

对美:拆散了英日同盟,扫除了在太平洋的称霸障碍

(3)影响:对英:维持了与美日的表面关系,后英日矛盾日渐激化

对日:同盟解散利益受损,但一战的获利大多承认,也获得了与欧美列强平起平坐的地位

(1)签订国:美、英、日、法、意

(2)内容:分别规定了它们各自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总吨位。

对美: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并驾齐驱,抑制日本势力膨胀

(3)影响:对英:丧失了海上霸权

对日:受到抑制,但英美不得在其附近建立海军基地,实际了日本在这一区域内拥有战术上的优势

总评:是第一个裁军协定,暂时缓和了大国的海军军备竞赛,但没有根本解决问题,不能制止战争

(1)签订国:九国

A形式上宣称“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

(2)内容:完整”

B再次确认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3)影响:实质上“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进一步侵略中国创造了条件

(1)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补充和继续,,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构成华盛顿体系

(2)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的海军力量

9、影响并驾齐驱,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又达到抑制日本势力膨胀的目的

(3)日本,英等国受到抑制

(4)中国是最大的受害国

(5)最终形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即凡—华体系

第四课维护和平的尝试

含义:一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建立的国际新秩序

实质:帝国主义在国对世界的重新瓜分

时间:1919年——1941年

途径:召开国际会议,签订条约

构成:1、构成:《凡尔赛和约》和对奥、保、匈、土和约

(1)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2)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上述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2、影响:(3)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国家

(4)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欧洲地位削弱,美苏日崛起

(5)其中又隐含了很多矛盾,不能长久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

(1)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性的惩罚:德国滋生强烈复仇情绪

3、系内的矛盾:(2)战胜国列强之间:分赃不均:美意不满

(不稳定性)(3)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列强矛盾: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中国“五四”爱国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等。

(4)新的民族矛盾:列强主要考虑削弱战败国和实现自己的利益来安排领土,没有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

4、实质:是帝国主义战胜国掠夺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的帝国主义国际体系

5、维护工具——国联

1、构成:《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

2、体系内的矛盾:(1)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美日、英日、美英等国的矛盾

(2)列强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间的矛盾:中国与列强矛盾

3、影响:(见前)

调整:《洛迦诺公约》改变了德国战败国的地位

瓦解原因:它在协调旧的矛盾的同时又产生新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列强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这一体系必然瓦解

1、1935年起,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2、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进一步撕毁凡尔赛和约。

瓦解过程:3、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4、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又吞并苏台德区。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5、1939年,德国突袭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

6、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崩溃

评价:此体系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在欧洲,中东和非洲及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和冲突,为国际关系的相对缓和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由于这一体系是建立在掠夺和奴役战败国及被压迫民族的基础上,它并没有解决列强在欧洲和亚太地区的矛盾。随着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必然导致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的新战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因而不可能长久维持世界和平稳定

背景:法国向美国提出签署双边条约,美国将它扩大为多边条约

时间地点:1928年15国在巴黎签后增加到六十多个国家

内容:规定了和平解决国家争端或冲突的原则

1、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体现的尊重和平,摒弃武力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

评价:3、奠定了国际法中互不侵犯的原则,为和平共解决国家争端提供了法律基础

4、列强借助各自的“保留条件”为后发动战争埋下了伏笔

5、对侵略者更没有强大的约束力。

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

第一,重新划分德国的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区由国联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河西岸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千米以内德国不得设防;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承认波兰独立。

第二,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其中,非洲和中东部分归英法等国,太平洋岛屿被日本占有。

第三,军备上严格限制德国。德国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只保留部分海军;不准拥有空军。

第四,德国要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

中国山东问题的由来与解决

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德国强占胶州湾。

1914年秋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对德国宣战,日本侵入中国山东,取得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占有的权益

1915年以支持袁世凯做皇帝为条件,提出“二十一条”,其中包括承认日本接管德国在中国山东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并加以扩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日本在战争时期夺取的原来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必须由中国收回。这一合理要求,被控制这次会议的英美等国所拒绝,由此导致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代表拒签和约。

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由于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和英美反对日本独占中国而施加的压力,日本与中国在会外签订了《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件》,日本归还中国山东主权,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但日本仍保持了一些特权和很大的经济利益。日本还被迫放弃了“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这是对凡尔赛和约中关于山东问题不公正条款的修正,是中国取得的外交成果

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异同

相同点:

背景:在大国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召开的世界性会议

过程:会议都是由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的,充满矛盾和斗争

结果:会议签订了带有大国强权色彩的一系列条约;都涉及中国问题并侵犯中国主权;条约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自决原则,形成了大国主导下新的世界体系

作用:新的国际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不同点:

巴黎和会是一战的战胜国宰割战败国的分赃会议,成立了新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矛盾,形成了凡尔赛体系,英国和法国成为会议的胜利者;

华盛顿会议遏制了日本在远东的侵略势头,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形成了华盛顿体系,美国成为会议的主导者和胜利者。

“均势”

是欧洲近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在欧洲大国中,最善于运用均势原则以维护其本身利益的是英国。英国从16世纪到20世纪早期,始终把维持欧洲均势作为它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反对大国或集团控制欧洲,反对任何一个大国谋求大陆霸权。英国均势政策的目的和实质,在于使大陆列强彼此牵制,由英国操纵欧洲的政治天平,竭力巩固它在欧洲的地位,以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和海外的利益。英国推行这一政策的主要史实有: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摧毁拿破仑时期法国在欧洲的优势地位;19世纪中期联法制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俄国,使沙皇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19世纪末20世纪初协调与法俄的关系,对付主要敌人德国;一战后反对过分削弱德国,遏制法国势力扩张。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课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原因(1)劳动人民的日益相对贫困,供需矛盾扩大

2、具体原因:(2)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市场供需矛盾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3)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掩盖了生产和销售之间矛盾,增加了市场的不稳定(直接原因)

爆发标志与表现:1929年10月,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股价狂跌,大量股票

被抛售;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

格猛跌,大量农产品被销毁

1、范围特别广(地区从美——世界;部门从金融——工农各部门)

特点2、持续时间特别长(1929~1933年)

3、破坏性特别大

1、加深了资本主义(1)广大人民强烈要求改变生活状况,示威、

各国的社会危机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

影响(2)法西斯分子乘机兴风作浪,扩大政治影响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改善本国经济形势,加紧

2、加剧了世界在国际市场上争夺,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局势的紧张日趋尖锐(2)各国为尽快摆脱困境,还进一步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

(1)胡佛以维护自由放任原则为前提,劳资

1、美——双方和政府“自愿合作政策”,坚决反对政

各国应付危机的对策:府出面大规模干预经济

(2)罗斯福新政,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2、德日——建立法西斯政权,对外进行侵略扩张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致使危机更加严重。背景

2、人民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迅速改善经济状况。

3、罗斯福以主张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的竞选宣言,赢得多数选民的支持,当选为美国第32任总统

目的:为了实现经济复兴,克服经济危机,根本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时间:

1933~1935年为第一阶段着重调整与复兴经济实施救济则贯穿新政的全过程

1935~1939年为第二阶段着重改革

1939年9月二战爆发,罗斯福集中精力应对战争和国际事务。新政终止

内容“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救济(Relief)、改革(Reform)。

救济──指救助急需帮助的大批失业者和贫民

复兴──是指为失业者提供工作机会,使陷入萧条的经济恢复运转

改革──是指采取长远措施改善全国总体经济状况

项目主要内容作用

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开始) 主要措施有下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分业经营;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中央银行)的权力;管制证券业。恢复银行信用,促进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作,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

调整农业政策主要措施有成立农业调查局;减耕;政府为农业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保护土壤从而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场主收入

复兴工业(中心) 主要措施有制订了包括工资、工时、禁止童工及保障工会谈判集体合同权利条款的行业公平竞争法规,要求工业各行业遵守;管制公用事业控制股公司;加强对通讯和海、陆、空运输的管制把

资本主义生产的无序状态纳入有控制的轨道,加强国家对工业的计划与指导

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主要措施有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工程进展署、公共工程局等机构;发放紧急救济金;推行“以工代赈”;兴办筑路、市政、水利、军用设施及田纳西河流域改造等公共工程;为老年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缓和了社会矛盾

特点: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以保障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以前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政府是守夜人)

性质: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局部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1、局限:无法从根本上根除经济危机

评价及其影响①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

2、影响②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

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

④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最重要)

1、历史原因:(1)缺乏民主传统,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势力非常强大

(2)掠夺性的《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其民族复仇情绪

原因:2、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严重,垄断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的强权政府,

3、直接原因:纳粹党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招牌,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获得人民、军队、资产阶级广泛的支持。

1、时间:1933年初,

建立:2、标志:希特勒正式出任德国总理

3、影响: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的道路。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1)一党独裁统治

(2)1934年,兴登堡总统去世,希特勒集总统、总理

1、政治和军队最高统帅于一身,成为国家元首,实行个人独裁。德国成为“德意志第三帝国”(3)迫害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

内外政策2、经济: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及与之相关的民用工业,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3、军事:撕毁《凡尔赛和约》,重建了空军,扩充陆军,建造军舰

4、对外关系:1933年退出国联;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5、文教领域:进行严密控制,用纳粹党的说教钳制人们的思想。

1、历史原因(1)缺乏民主传统,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

(2)不满华盛顿体系对其的压制

2、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沉重(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国内市场狭小,

原因资源极度贫乏)阶级矛盾尖锐,引发政治危机。统治阶级亟需

建立强权政治。

3、直接原因: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军部法西斯分子发动了侵略,制造了一连串暗杀事件、加强了左右政局的能力。

1、时间:1936年

建立2、标志: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受军部控制)

3、影响:推行对外扩张、对内独裁的政策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

1、政治:禁止工人罢工,限制人民言论、结社、新闻和出版自由。

内外政策2、军事:加紧扩军备战。

3、外交:制定《基本国策纲要》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

1、20世纪30年代,在经济危机打击下,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而美国则实行了罗斯福新政。试分析产生这两种不同选择的原因及影响。

原因:

①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德国作为战败国受到巴黎和会的制裁,日本由于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迅速扩张,受到华盛顿会议的压制。因此,德国有复仇情绪,日本有不满情绪,而美国是大战中的战胜国,是既得利益者,又不想破坏现存秩序。

②德国有军国主义传统,日本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而美国有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传统。有效地防范了独裁者的出现

③德日的经济实力较美国弱,只有更多地依赖国民经济军事化和对外扩张才能使经济复苏;而美国在“一战”之后取得了世界经济霸权,经济实力雄厚,可以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缓和危机。

④由经济危机导致的政治危机的严重性,德日大大超过美国;同时,德国纳粹党已羽毛丰满,日本军部成为法西斯势力的大本营,德日比美国更具备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土壤。

⑤罗斯福和希特勒的个人素质不同,所起的个人作用不同。罗斯福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捍卫者。而希特勒从年轻时就表现出了独裁倾向

影响:

①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后疯狂扩军备战,迅速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成为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

②美国罗斯福新政保留了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随着二战的爆发和扩大,美国参加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2、对比日本和德国在建立法西斯专政有何异同?

①相同点:都利用了经济危机这一有利时机;都有军事封建性的历史传统;都是垄断资本家的需要和选择;都对内独裁对外扩张,都有冲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②不同点:德国有一个法西斯政党——纳粹党;有一个突出的领袖——希特勒;通过国会大选的方式夺取政权。日本既没有法西斯政党、也没有突出的领袖,而是依靠军部法西斯势力在天皇的支持下控制政权。德国与日本的法西斯专政建立

(1)共同原因:从历史角度看:①两国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时,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与英美相比,两国都缺少传承性的民主传统,相反封建专制气氛和思想较浓。②德日两国均是极富侵略性的国家。③民族主义在两国深入人心,德国纳粹宣扬的“日耳曼民族是最优秀民族”的思想和日本的“大和民族精神”深受欢迎。而两国法西斯势力则利用这一点推行法西斯主义,把法西斯主义隐藏在民族主义旗帜下。从现实原因看:①两国都受到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并且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德日均无法从自身找到应付危机的出路。日本是岛国,对海外市场和原料有极大的依赖性,危机来临,容易导致采取转嫁危机的策略,进而走上法西斯道路。德国是战败国,沉重的赔款和殖民地的丧失,使其经济极度依赖外国资本,危机来临,德国也无力从自身找到出路,从而走上法西斯道路。②两国都对一战以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极度不满,力图打破这一体系。

(2)德国的特点:德国法西斯专政是通过建立法西斯政党,经过宣传、竞选,在国会选举中获取胜利后建立起来的:①有一个以希特勒为领袖的强大的法西斯政党,并且发动了有群众基础的法西斯运动。②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取得全国政权。③对原有的国家政治体制进行了彻底变革。

(3)日本的特点:①通过军部这一特殊机构建立法西斯专政。②日本军部是通过对内发动政变,对外发动侵略战争而逐步建立起法西斯独裁统治的。③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建立法西斯统治的。④法西斯专政没有突破日本近代天皇制的框架。

(4)共同的特征:都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是资产阶级专政的极端形式。国家职能无限扩大,以极权制取代民主制,废除了议会制和多党制,实行一党专政和党国合一的独裁统治。都鼓吹极端民族主义,积极对外扩张和侵略。

]德日法西斯之比较:1)相同:(1)原因:历史上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时都保留有大量的封建残余,民主力量薄弱,军国主义浓厚;在“凡——华”体系中都处于受压制的不利地位,对现存世界统治次序不满;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社会动荡,矛盾尖锐。2)不同:德国是通过法西斯政党鼓吹群众运动,引起垄断资产阶级的重视,再由政府授权“合法”取得统治地位的;日本是通过军部这一特殊的国家机器建立的,没有政党和党魁,建立的是以军部为主体的天皇制法西斯政权;由此日本走过了较长的过程;德国是先建立法西斯政权,然后在疯狂对外侵略扩张,日本则相反。

[分析]比较日本和德国在建立法西斯专政的方式上有何异同?①相同点:都利用了经济危机这一有利时机;都得到垄断资产阶级最高统治者的支持;都利用人们对“凡——华”体系的不满心理,骗得部分人的支持。

②不同点:德国有一个法西斯政党——纳粹党;有一个突出的领袖——希特勒;通过国会大选的方式夺取政权。日本既没有法西斯政党、也没有突出的领袖,而是依靠军部法西斯势力在天皇的支持下通过暗杀、政变来控制政权。

第二课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

目的:为了转移国内矛盾,争夺世界霸权,抢占更多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在非洲,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德、意法西斯侵入西班牙

表现:在亚洲,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

在欧洲,1938年,德吞并奥地利;不久割占苏台德区;1939年吞并捷克

影响:斯洛伐克

1、原因: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后,于1935年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埃塞俄比亚发动侵略

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2、时间:1935年——1936年

3、结果: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

①意强大装备先进,准备充分,训练有素,埃弱小埃塞俄比亚武器装

4、失败原因:备极其落后。抗意战争领导方面有错误

②西方大国绥靖政策的影响

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1)西班牙人民阵线1936年在大选中获胜、成立共和国后,采取了一些进步措施,打

1、背景:击法西斯势力。

(2)佛朗哥等反动军官发动叛乱,内战开始

(3)德意全力援助叛军,公开进行武装干涉,使原来的内战变成了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民族战争

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2、时间:1936年——1939年

3、各方政策和态度(1)英、法等——“不干涉政策”,

(2)苏联、国际纵队——国际援助。

4.结果:共和国政府被颠覆,建立了以佛朗哥为首的法西斯独裁政权

5、败因:内:力量有限外:西方绥靖政策

特点:反法西斯侵略为中心

各国纷纷建立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主要特点)

1、法西斯国家获得了巨大的财力、人力资源,占据了许多战略要地,

背景:实力大增

2、由于英、法、美等国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也使法西斯国家更加有恃无恐。

原因:在侵略扩张过程中,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与英法美等国的矛盾日益加剧。出于共同的利益需要,法西

斯国家进一步勾结,互相支持利用.

结盟招牌:“反共”(利用与苏联的矛盾欺骗英法美等国)

过程:1936年德意签订《德意志议定书》形成柏林—罗马轴心,1936年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意加入。形成轴心国集团。

影响:德、意、日三国轴心形成,从此,法西斯国家互相支持,肆意扩大侵略战争,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第三课走向世界大战

1、一战后,英法等国实力相对下降,存在畏战情绪

2、英法美忙于应付国内经济危机,无暇顾及

原因:3、一战后,和平主义思想泛滥

4、对苏联社会主义的仇视和对弱小民族国家利益的蔑视

5、他们是“凡——华体系”的得利者,不想破坏现状

6、受到希特勒等人制造了一种只有共产国际和苏联才是敌人的假象

7、一战后对德国的过分惩罚,使英法产生一定负罪感

目的:①,避免战争,保住既得利益②祸水东引

实质:自私自利,姑息养奸(利己主义)

主要推行者:英、法、美对象:德意日法西斯国家

1、对1931年日入侵中国,国联未真正制裁日本

2、对意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只进行有限的制裁,美推行“中立”

3、对德意入侵西班牙,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美推行“中立”政策

世表现:4、对德破坏《凡尔赛和约》听之任之1935年起,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又吞并苏台德区。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5、制造幕尼黑阴谋,使绥靖政策达到最顶峰(为何这样说)

6、二战爆发后,进行奇怪战争

1、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埃塞俄比亚亡国了,西班牙共和国政权被颠覆了,中国东北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2、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助长了法西斯的气焰,增强了法西斯的实力;

后果: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3、使许多反对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如苏联对英、法等国心存芥蒂,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对敌

4、最后英、法等国不得不首先吞下这枚自己种的苦果

1、希特勒以保护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少数族利益为借口,提出要求割

原因:占与德相邻,经济发达,战略地位重要的苏台德地区

2、英法想避免战争,企图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将祸水东引

时间:1938年9月,

参与者: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

地点:德国的慕尼黑城

内容: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内把苏台德等地区交给德国。

1、暴露了英、法的软弱,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气焰。第二年,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2、使其军事、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在战略上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加速了第

影响: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3、苏联对英、法更加不信任,为了自己国家的安全于1939年8月,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4、《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实质:维护自身利益,避免与法西斯国家的战争,牺牲弱小国家,将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

原因:1、英法与苏社会制度矛盾尖锐

2、《慕尼黑协定》签订后,苏联对英、法更加不信任。集体安全落空

目的:苏联为了自己国家的安全德为了避免两线作战,解除后顾之忧

时间:1939年8月,

内容:双方互不侵略者对方,并划定了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1)使其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1、苏联:(2)苏联靠牺牲东欧小国换取了自己暂时的和平,这是对法西斯势力的又一次绥靖,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

影响:(3)一定程度上麻痹了苏联,使其未作充分的战前准备,

2、德: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1、德意入侵西班牙的原因:

①支持佛朗哥法西斯势力;

②西班牙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战略资源

③把西班牙变成检测自己军事实力的试验场

第四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1、全面爆发——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1939年9月)

2、“奇怪战争”英、法对德宣战后,却静坐西线、宣而不战,被称为“奇怪战争”。是英、法绥靖政策在战争中的具体表现

①法西斯德国发动突袭:闪电战,军事力量强大。准备充分

3、波兰速亡原因:②波军武器装备陈旧,战术落后、布署失当并依赖英法

③英法宣而不战,致使波兰孤军奋战

④苏联趁火打劫,建立东方战线,入侵波兰

4、苏联建立“东方战线”作为缓冲地带

5、德军西线进攻发动北欧和西欧战役:1940年4、5月间,德军首先“闪击”丹表、挪威、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

6、敦刻尔克撤退:1940年5月底6月初。德使用闪电战;采用曼施坦因方案,英法军队被困,后大部分撤回英国,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

7、“法兰西战役”法国败降(1940年6月)

①法国推行绥靖政策,纵容德国侵略扩张而自身士气低落,自食其果;军事回想落后对装甲兵和航空兵的战术熟视无睹;对德进攻方向判断失误;统

因:治集团的失败主义和投降主义占据主导地位;不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

②德使用闪电战;采用曼施坦因方案,出其不意;单线作战

③意大利趁火打劫

8、不列颠之战(1940年7月—10月)主要是空战,最终粉碎了德国的阴谋,10月间,希特勒取消了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使其侵略计划首次受挫。

①英丘吉尔政府抵抗政策坚决;军民英勇抗战,士气高昂;军事设施先进;

因:本土作战,岛国易守难攻;

②德他国领土作战,且作战目标的制定带有随意性

9、北非战场的激战:1940年夏意军入侵东非和北非。年底英军在东非展开反击,1941年埃塞俄比亚复国。后意军投降。北非意军也屡遭失败,后德派隆美尔相援,打退英国,双方在沙漠展开拉锯战。

第五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苏德战争爆发原因 1、消灭苏联是希特勒称霸欧洲和世界决定性的步骤

2、1940年9月签订了日德意三国军事同盟,

3、控制了欧洲14个国家和地区,占有了强大的军事资源

时间 1941年6月22日

过程

结果及影响苏德战争的爆发,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的扩大。战争初期,德军进展顺利,到11月,占领了苏联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苏军初期失利的原因 1、大规模机械化部队没有组建起来

2、大批优秀指挥员在大清洗运动中丧生

3、时间估计失误,认为德军在打败英国之前不会进攻苏联,准备迟缓

4、防御战略上把主要兵力和军用物资的配备过于靠近国境线

5、德军准备充分,拥有强大的军事资源,采用闪电战术,

太平洋战争爆发偷袭珍珠港背景 1、侵占中国和东南亚是日本长期发以来的既定目标

2、法西斯德国在欧洲的一系列胜利刺激了日本的动野心

3、欧洲战事正酣为其提供了大好机会

4、1940年8月,日本公开提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日本的政策严重损害了美英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

5、1940—1941年,日本占领了印度支那,美英等国宣布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严重打击日本。美日矛盾激化

6、日本军部决定趁美国尚未准备就绪,发动突然袭击,取得战争主动权。日本把美国太平洋舰队看作是日本“南进”的最大障碍,认为只有消灭这支舰队,才可放心大胆地南进

时间 1941年12月7日

过程日本海空军对珍珠港进行突然袭击,

结果及影响日本以微小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日军偷袭珍珠港后,美英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与此同时,日本出动陆军,向东南亚各国和西南太平洋各岛发动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结果原因日本准备充分,突然袭击,战术得当。美国疏于防范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原因 1、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构成严重威胁,已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

2、苏德战争的爆发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直接促成

目的联合行动,抗击侵略,捍卫独立与自由

过程 1、1939年通过新的《中立法》

2、1941年3月通过《租借法案》,加强了对英国等国的援助

3、美英确定“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

4、苏德战争爆发后,美英立即宣布支持苏联

5、1941年秋,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表示了两国反对纳粹暴政,重建世界和平的决心。

6、9月苏美英三国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议定书三国开始联合行动。

7、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初,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各国保证用自己全部的经济、军事力量来对法西斯国家作战,不与敌人单独媾和。《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性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意义 1、大大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人力,物力)

2、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团结协作、互相支援和配合,加速了第二次世界

大战的胜利进程

第六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1942年和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转折阶段

莫斯科战役时间 1941年9月底-------第二年初

结果及

原因苏军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胜利

1、莫斯科军民团结一致,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

2、苏联从东部大量增援部队

3、天气严寒,德军缺乏御寒设备

影响消灭苏联的“闪电战”计划破产了。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全世界人民受到鼓舞,德军无力发动全面进攻,苏德战争开始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斯大林格勒战役原因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是苏联欧洲部分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也是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和石油中转站。莫斯科战役后,受到重大损失的德军无力再发动全面攻势。希特勒决定集中力量进攻南线,企图占领斯大林格勒,以便夺取苏联南方重要的粮食、工业及石油产区,进而北取莫斯科,南出波斯湾

时间 1942年7月-----1943年2月

结果及

原因德军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

1、苏联守军进行殊死抵抗

2、巷战不利于德军先进武器作用的发挥

3、天气严寒,德军缺乏御寒设备

4、德军后援困难

5、苏军采用了正确的战备战术

影响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势的转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在这

场战役中德军被歼33万人,损失了大批武器装备,丧失了战场主动权,从此,苏军开始转入反攻。这大大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巩固并发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促使法西斯集团内部的瓦解。

中途岛战役原因 1942年美国舰载飞机对日本的东京等城市进行了轰炸,日本举国震动,决定消灭太平洋舰队

时间 1942年6月

结果及

原因美国以少胜多,取得了重大胜利,日军损失惨重

1、战前美军成功地截获了日军的作战计划密码,察觉了日本的作战计划,集中有限兵力,伺机歼敌

2、日本分散了绝对优势兵力。战术陈旧,特混舰队担负攻击中途岛和引诱美军舰队的双重任务,错失战机

影响使太平洋战场形势发生重大转折,日军被迫由进攻转为防御,美军由防御转为进攻

阿拉曼战役时间 1942年秋

结果及

原因德意军队大败,被迫西撤

1、德意由于战线过长,给养出现困难

2、英军给养充分,同时有兵力优势

影响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第七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1.1942年,太平洋战场的美军率先反攻,攻占瓜岛,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到1945年初,收复了马岛和菲律宾,日军的海空主力基本被消灭

2、1942年11月,美英联军在西北非两栖登陆,东西夹击德意军队,1943年5月,北非德、意军降。北非战场结束

3、1943年7月,盟军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政变,新政府退出战争,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瓦解

4、1943年7月,苏德库尔斯克战役,德军损失惨重,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1944年苏军发动十次打击,收复了全部国土,并攻入东南欧

5、1943年11月,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

(1)时间:1944年6月6日凌晨

6.诺曼底登陆(2)结果:在欧洲成功地开辟了对德作战的第二战场。

(3)影响:盟军两面夹击德军,加速了德法西斯的灭亡

7、1944年8月,盟军进入巴黎法国光复。

8.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

9.德无条件降(1)1945年初阿登战役,鲁尔战役,消灭德军西线主力

(2)1945年4月,美苏军队易北河会师

(3)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

(4)5月8日,德国代表正式签订了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场的战争结束了。

10.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

11.日无条件降,二战结束(1945年9月2日)

(1)1945年4月,美军攻占琉磺岛和冲绳岛,从南面切断日本本土与外界的联系,同时,盟军飞机对日本本土进行大规模的轰炸

(2)1945年8月6日、9日,美国在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

(3)8月8日,苏联宣布对日作战,出击中国东北和朝鲜。

(4)毛泽东主席号召,抗日军民展开全面大反攻。

(5)8月15日,日本无条件向同盟国投降。

(6)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

二战期间重要的国际会议:

名称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

背景 1943年,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取得了根本的转变

1943年,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取得了根本的转变

①1945年初,苏军从东面,美、英、法等国军队从西面攻入德国境内。②东南欧各国人民纷纷举行武装起义。在法西斯德国失败已成定局的形势下召开的。为加快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解决战后的重大问题在中国战场,解放区军民正在进行反攻;在太平洋战场,美军把太平洋上日本战领的各岛一一夺回,正向日本本土逼进。

为了巩固对法西斯德国的胜利和加快结束对日战争

召开时间1943年冬1943年11月 1945年2月1945年夏

参加者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杜鲁门、丘吉尔、斯大林、

地点开罗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

内容《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1)通过了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宣言。(2)会议还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尽快打败纳粹德国。(1)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实现战后德国民主化

(2)准备成立联合国

(3)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1)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精神(2)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意义协同了三国对日作战协同了三国对德作战加速了德国的灭亡;大国初分了世界加速了日本的灭亡

第八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展性加剧,列强之间争夺霸权、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矛盾尖锐(柴)。

2、“大危机”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促成了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火)。

3、历史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隐含的矛盾的激化诱因

原因:4、主要原因:法西斯国家不断扩大侵略战争

5、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起了推动作用(油)。

6、建立反法西斯集体安全体系失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推动了二战的全面爆发(油)

7、亚非的反法西斯斗争孤立无援,无法阻止法西斯国家的扩大侵略

8、德、意、日三国轴心形成,互相支持,使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9、法西斯国家的不断扩大侵略,军事、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在战略上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经过:

结果: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胜因1、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

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是胜利的根本保证

性质:是一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1.给人类造成空前的浩劫。在战争中丧生的人数约5 000万。直接军费消耗达1.1万亿美元,还有4万多亿美元的物质财富被毁坏。在这次战争中,法西斯屠杀无辜平民,毁灭人类文明,残暴本性暴露无遗。举“纳粹残杀犹太”和“南京大屠杀”

2.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思潮和政权

3.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4.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影响5.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原子能、火箭技术、电子计算机)

6、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7、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根本变化。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8、促进了战后反战和平运动的发展

9、为人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1、警惕法西斯势力抬头,对法西斯主义绝不能姑息养奸

2、面对法西斯势力的进攻,要建立起广泛的统一战线

经验教训4、建立相对合理,公正、平等的国际秩序,和平共处是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

5、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

6、处理好经济纠纷,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防止其引发战争

7、落后就容易挨打,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

比较一战与二战的异同点

1、相同点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 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6)第一世界大战的标志:奥匈帝国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两大阵营:三国同盟:德(核心)、奥、意(1882年)三国协约:英(核心)、法、俄(1907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具体原因:两大军事团形成 客观原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与军事。 实质原因: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可能性):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 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必然性):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 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欧陆均势政策:指英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军事义务,束缚自己。 原因:(1)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实力强大,海上霸权。(2)地理位置岛国,为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3)维持欧陆均势,便于自己插手于欧洲事务。 4、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地理位置重要(2)奥斯曼的衰落(3)民族关系复杂(4)列强争夺与插手(主要) 5、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6、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特点----旷日持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2)装备的限制,防守武器优越于进攻武器(3)军队机动能力差,后勤保障能力低(4)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原因)---(1)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均优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2)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主要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法国军队-------德国军队 东线(主要战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8? 第一阶段: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三专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练习

1、以下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三国同盟正式形成②英俄签订协约③英法签订协约④萨拉热窝事件 A.①③②④B.①③④②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联盟仍为英法所控制||,这说明() A.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仍以欧洲国家为中心B.英法两国仍掌握着世界经济霸权 C.美日对控制世界的问题并不感兴趣D.国际联盟实质上是英法两国的联盟 3、有人指出:“用亚洲人的观点来看||,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国际社会内的一场内战||。”形成这个观点的依据是(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矛盾激化的产物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局限在欧洲范围内进行 C.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实际交战国均为欧洲国家 D.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4、梁启超一直推崇欧美||,但是民国8年游欧归来后||,发表《欧游心影录》||,正式宣布科学破产||,开始埋首整理国故||。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 A.法国大革命的冲击 B.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C.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打击 D.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5、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结论的依据是( ) A.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 B.战争的深层原因是英德矛盾已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C.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D.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压倒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6、1918年初||,首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一名德国中学历史教师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发表震惊世界的历史哲学名著《西方的没落》||。联系首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西方的没落”中的“西方”应该是指( ) A.英国、法国、德国、奥匈B.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C.英国、法国、德国、俄国D.英国、法国、德国、日本 7、高二历史课上||,关于美国参加协约国作战的讨论十分激烈||。下列四位同学说法最确切的是( ) A.甲:美国参战的主要原因是德国的“无限制的潜艇战”损害了美国的利益 B.乙:美国参战时协约国集团在一战中还处于被动局面 C.丙:美国参战是为了夺取德国原在山东的势力范围和太平洋上的岛屿 D.丁:美国参战是为了捞取战利品||,达到战后称霸世界的目的 8、以下表述与20世纪初的史实不符的是( )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B.整个世界被列强完全瓜分 C.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剑拔弩张D.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9、从全球的观点来看||,其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开启了欧洲霸权的削弱进程||。这一进程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材料评述的是( ) A.第二次工业革命B.第一次世界大战 C.俄国十月革命D.巴黎和会 10、19 世纪60一90 年代中期||,英国在欧洲大陆奉行“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英国海军大臣戈申对此解释道:“它是一种故意选择的孤立||。”此话表明英国( ) A.力图保持欧洲大国之间势力平均 B.关注世界霸权||,无意卷人欧洲事务 C.力图使欧美大国之间相互牵制 D.势力开始衰落||,无力插手欧洲小务

高中历史选修3时间表

1879 德奥同盟 1882 德奥意同盟 1892 法俄协约 1904 法英协约 1907 英俄协约 1908 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1912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1913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914.6.28 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杀 1914.7.28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1914.8 西线:德攻入法国东线:俄军攻入东普鲁士1914.9.5 马恩河战役 1914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1915 奥匈进攻俄国 1916.2 凡尔登战役 1916.5底日德兰海战 1916.6 索姆河战役 1917.2 德实施“无限制潜艇战” 1917.4 美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 1917.8 中国参战 1918.3 苏俄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 1918.3-7 德国发起四次大规模进攻 1918.7 协约国在西线第一次大反攻,把战线推进马恩河一 线 1918.9底-10初协约国突破兴登堡防线同盟国开始瓦解 1918.10底德国基尔港水兵兵变 1918.11.9 柏林工人起义威廉二世退位 1918.11.11 停战协议签订 1919.1.18 巴黎和会开幕 1919.4 《国联盟约》写入凡尔赛和约 1919.6.28 《凡尔赛和约》 1920.1 国联成立 1921.11.12 《四国条约》 1922.2 《五国条约》 《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附约》会外《九国公约》 1929-1933 经济危机 1931.9.18 东北九一八事变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标志1932 纳粹党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1933.1 希特勒上台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标志1935 德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 1936 德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广田弘毅上台组阁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教案:3.3走向世界大战 Word版含答案

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希特勒提出对捷克领土要求;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英、法、苏三国谈判及破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理解:通过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等内容的讲述,认识资本主义大国帝国主义的本质。 3、运用:通过对“绥靖政策”和“中立”政策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分析,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概括绥靖政策的目的、实质、手段及影响,并指出美国的“中立”政策的实质就是绥靖纵容。 2、问题探究:结合前一课及本课的内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被制止的原因。 3、问题评价:通过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正确评价该条约的作用,即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意图,使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为代价,为维持苟安和“祸水东引”而实行的纵容侵略的政策;对战争爆发起到了加速和扩大的作用。 2、“防微杜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最深刻教训之一。 3、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慕尼黑阴谋。 难点: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课时:1.5节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课本引言采取问题式导入: 师: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课的内容思考并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哪些因素有关? 生:(回忆,回答):法西斯专政在德、日等国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

师: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共同特点:由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局部扩张为什么没能被制止呢? 生:(回忆,回答):因为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进行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贫穷落后,无力遏止法西斯势力的全面侵略。 师:这样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有人却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本课导言。 师: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它历时6年,战火燃及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扩展到40个国家的国土,有61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参战。对于这样一场战争,丘吉尔却认为它根本没必要进行,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这个结论是言之有据还是空穴来风,答案就在本课的内容中。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1、概念:英、法、美等西方大国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以满足法西斯国家的要求,企图“祸水东引”。 2、运用: (1)李顿调查团:迁就日本,既不同意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同意中国收复东北,而提出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民政府向国联行政院控告日本侵略。国联向中日两国发出内容相同的电报,要求双方立即撤退军队,又成立有英、美、法、意、德5国代表参加的调查团,以英国驻国联代表李顿为团长,到中国东北调查“中日冲突的根源”。经过半年多的活动,调查团于1932年10月公布调查报告,虽承认“东三省为中国之一部”,否认日本的军事行动是“合法的自卫手段”,指出伪满洲国是日本炮制的傀儡政府,但又认为中国的抵制日货运动是“中日双方冲突的重要原因”,说中国革命运动“使日本受害较其他国家为大”,并认为“从苏联来的共产主义目前的传播”是研究东北问题“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因素”,因之“日本之欲谋阻止满洲被利用为攻击日本的根据……日本欲有采取适当军事行动的能力,吾人均可承认。”报告书既不同意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同意中国收复东北,而提出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由中日和第三国派员组成顾问委员会,其中“日本人应占重要比例”,外国顾问握有重要权力,中日军队都撤出东北,由外国教官协助组织宪警维持秩序。这个方案反映了西方大国企图达到变日本独占的东北为列强共管的殖民地的目的。日本于1933年声称在“关于建立远东永久和平的政策问题”上与国联“有深刻

高中历史选修三测试题及答案一

高中历史选修三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19世纪60—90年代中期,英国在欧洲大陆奉行“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英国海军大 臣戈申对此解释道:“它是一种故意选择的孤立。”此话表明英国 A.力图保持欧洲大国之间 势力平衡 B.关注世界霸权,无意卷入欧洲事务 C.力图使欧美大国之间相互牵制 D.势力开始衰落,无力插手欧洲事务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西线上的重要战役有①马恩河战役②凡尔登战役③索姆河战役④色当战役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 ②③④ 3、一战前夕,科技发明运用到武器研制上,相继问世的新武器中不包括 A.潜艇 B.飞机 C.坦克 D.原子弹 4、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A.同盟国始终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局 面 B.美国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C.长期战争导致国家经济崩溃 D.协约国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 5、1919年美、英、法、意、日在巴黎和会上 A.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战败国 B.根据自身实力提出利益要求 C.分得了战败国的殖民地 D.赞同限制战胜国陆海军军备 6、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最能反映巴黎和会性质的是①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②对德国的军备严格限制③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④以“委任统治”的形式 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法国元帅福熙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休战”。此话的含义是指巴黎和会上A.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却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B.战胜国之间矛盾尖锐C.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矛盾尖锐D.美日争夺中国矛盾尖锐 8. 华盛顿会议召开时,国际形势的状况不包括() A. 英、美、日海军军备竞赛日趋 激烈B.日本利用战争时机独霸中国C.美国代替英国成为世界霸主D.美、日在亚太地区的矛盾异常尖锐9.下列条约中,对英国打击最大,对美国最为有 利的是() A. 四国条约B.五国海军条约 C. 九国条约 D. 凡尔赛和约 10、《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缔约各方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 B.用和平方法处理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 C.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11.关于30年代至二战前国际形势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受 到挑战,逐步崩溃B.世界大战的欧、亚策源地形成,局部战争开始C.全世界面临着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威胁D.法西斯同盟与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12.希特勒说:“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他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 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渡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重新武装的惟一办法。”以下各项,体现了希特勒这一意图的是A.发动对苏联的战争B.进入莱茵非军事区C.建立德、意、日三国轴心D.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13.1936年,当埃塞俄比亚呼吁国联贷款给埃塞俄比亚买武器时,国联却以23票反对,25票弃权予以否决,只有埃塞俄比亚一国投赞成票。这一事实①表明法西斯国家在国联中起重要作用②反映了国联的本质特点③表明了英法美的绥靖意图④反映了国际形势不利于埃塞俄比 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④14.1936年8月法国政府声明:“法西斯共和国政府,,决心严格避免直接或间接对该国(西班牙)内 政的一切干涉。”这表明法国政府 A.充分尊重西班牙的主权 B.支持西班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 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高二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三) : 20世纪以来,时代的变化使得战争与和平出现了新的特点: 1、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 为什么人类社会在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 2、一战后,出现了短暂的和平。二战后,出现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 3、核武器既是毁灭地球的武器,也是制约战争的因素。 4、 20世纪下半期,局部战争和地区性冲突不断 5、人类渴望和平。和平思想、和平运动,成为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 6、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但是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霸权主义,是指强国、大国不尊重弱小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蛮横地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和统治,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谋求一个地区或世界霸主地位的行径。“强权就是真理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第1课战云密布的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 一、列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 本目的讲授思路是:问题导学,让学生理解一战的根本原因是: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而引起的。 阅读教材第一目,回答以下问题: 1、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 资本主义自诞生起,就伴随着对市场的争夺,占领殖民地时期中的主要形式之一。 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也就是说,对于市场的需要、对于市场的争夺,是资本主义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资本主义经济对市场的需要,资本主义国家就在世界范围内占领殖民地,把殖民地变为他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殖民扩张和掠夺式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2、依据教材第2、3段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有哪些? (1)科学成为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1)19世纪下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在科学技术的推动和企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等背景下,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阶段),经济飞速发展。 (2)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生产过剩 (3)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加紧寻求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掀起掠夺、瓜分殖民地的新浪潮。 (4)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基本上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同时世界连成一个整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以及武力威逼等方式建立起来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读教材表格,从中发现什么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由此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是什么? 现象:列强的经济实力和它占有的殖民地的多少是不相符的。 反映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这种现象产生了怎样的局面?后期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德国,同老牌殖民帝国英法战展开了争夺殖民地、重新分割世界和争夺霸权的斗争。随着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加剧,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本目的讲授思路:以教师的精讲为主,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轮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是如何形成的。最好结合图示。 (一)、三国同盟 1、形成的原因 (1)在历史上,法德多次发生战争。两国是宿敌。 (2)普法战争削弱了法国,法国时刻准备复仇 (3)德国外交的首要目的是防范法国,为了防范法国、夺取欧洲及世界霸权,德国力图构筑以自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3-3《走向世界大战》精品教案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 3-3 走向世界大战同步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希特勒提出对捷克领土要求;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英、法、苏三国谈判及破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理解:通过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等内容的讲述,认识资本主义大国帝国主义的本质。 3、运用:通过对“绥靖政策”和“中立”政策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分析,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概括绥靖政策的目的、实质、手段及影响,并指出美国的“中立”政策的实质就是绥靖纵容。 2、问题探究:结合前一课及本课的内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被制止的原因。 3、问题评价:通过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正确评价该条约的作用,即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意图,使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为代价,为维持苟安和“祸水东引”而实行的纵容侵略的政策;对战争爆发起到了加速和扩大的作用。 2、“防微杜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最深刻教训之一。 3、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慕尼黑阴谋。 难点: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在本单元第1、2课的基础上,继续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缘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20世纪30年代的一系列局部战争演变而成的。在战前发生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中,由于法西斯国家蓄意侵略,准备充分,力量强大,而反法西斯国家和地区则因贫穷落后,国力弱小,且各自为战,这就使它们很难独立取得斗争的胜利。因此当时并未直接卷入反法西斯斗争的国际力量的态度就显得至关重要。由于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以及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最终难以避免。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课本引言采取问题式导入: 师: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课的内容思考并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哪些因素有关? 生:(回忆,回答):法西斯专政在德、日等国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 师: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共同特点:由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局部扩张为什么没能被制止呢? 生:(回忆,回答):因为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进行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贫穷落后,无力遏止法西斯势力的全面侵略。

高中历史选修3知识点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 2.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 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交战双方: 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国。 4、经过: 第一阶段:1914年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 西线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第二阶段:1915—1916年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三大陆战一大海战:西线的凡尔登(时间最长最惨烈)、索姆河战役(坦克)(规模最大)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英德日德兰海战(最大的海战) 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5、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的原因: ⑴协约国的成败与美国利益相关 ⑵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对美国危害较大 ⑶捞取战利品和攫取战后世界霸权 6、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⑴经济实力处于劣势 ⑵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⑶内部与国内矛盾的尖锐 ⑷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7、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 8、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⑴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 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①经济受重创:曾经领先世界的西欧,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相对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战②精神遭打击: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③英国更衰落:战前已丧失工业第一强国地位 美日的崛起体现在:①美国: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②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 ⑵战争引起革命与独立的浪潮:参战国的革命与独立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 第一单元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 基本框架 第1课西方专制主义理论 阿奎那的“君权神圣” 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  第2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思想 洛克的权力分立思想 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 基本特点中世纪时期,专制主义是维护罗马教廷和西欧 各国封建主阶级统治的有力工具和理论依据。阿奎 那的“君权神圣”是中世纪专制主义理论的典型表 现,他通过宣扬“君权神圣”的主张,借以宣扬宗教 权力高于世俗权力、教权至上的基督教神学思想。 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承 袭了基督教神学家的衣钵,竭力鼓吹“君权神授”的 专制主义,为其暴政寻找理论依据, 斯宾诺莎通过批判基督教神学经典来伸张资产阶级的自由和民主权力,洛克试图通过议会集体意志 来限制王权和实现国家权力分立,卢梭借助于“社会 契约论”思想来反对封建暴政, 史实阿奎那的“君权神圣”创立了“宇宙秩序论” 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鼓吹“君权神授”的专制 介绍了近代西方民主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斯宾诺 莎的民主思想是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洛克 对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所作的辩 护,《政府论》中体现出来的权力分立主张。洛克 不仅是“光荣革命”的产儿,而且是资产阶级分权和 制衡学说的创始人,启蒙运动时期法国资产阶级思 想家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分析了卢梭的批判精

神和主权在民的政治理想及其对法国大革命的推动 作用。 素材图表:教堂;教皇;佛罗伦萨;阿奎那;英国议 会;“‘海上马车夫’的船队”、“阿姆斯特丹的股票交 易场所”、斯宾诺莎;洛克;卢梭“《社会契约论》 封面书影” 文字:《英国和法律与惯例》;斯宾诺莎《神学 政治论》;洛克《政府论》;卢梭简历 第二单元 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基本框架 第1课 英国议会与王权矛盾的激化 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母体中孕育 向君主呈递《权力请愿书》 提交《大抗议书》 第2课“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 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 克伦威尔成为“护国公” 斯图亚特王朝倒行逆施 基本特点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英国。新航路开辟以后到17世纪初,英国由于位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加 之都铎王朝的大力推动,其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 展,支撑着一个新兴的海上强国。但是,斯图亚特 王朝的专制统治却极大地损害了英国资产阶级和新 贵族的利益,结果王权与议会矛盾的激化将英国引 向了内战或革命。 在这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双方进行了反复较量,从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 到克伦威尔获得“护国公”地位,再到斯图亚特王朝 倒行逆施,这一切无不表明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 统治和建立民主制度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史实英国是一个历史传统深厚的西方国家,17世纪革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 【课标要求】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1.雅典城邦兴起的地理环境2.雅典贵族政治的主要表现3. 公元前632年的雅典平民暴动 2)工商业的发展:1.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2.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3.平原派、山地派和海岸派及其政治主张 3)首席执政官梭伦:1.萨拉米斯岛问题2.BC594年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工商业的发展)地理环境、经济发展、阶级结构变动与政治格局、历史文明演进之间的辩证关系。 运用:(工商业的发展、首席执政官梭伦)探究梭伦得以登上雅典政治舞台并建功立业的主观、客观条件。过程与方法:(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阅读摘要、(工商业的发展)纲要图示、情景再现、辩论比较(首席执政官梭伦)史论结合、自主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不平衡发展是导致社会动荡的根源。 实现人生价值要凭理想、奋斗和机遇。 【教学重难点】 重点: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和作用;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雅典的自然条件(改革的自然条件) (1)环境优越:位于阿提卡半岛,有小块平原;多山靠海、多天然良港; (2)资源丰富:盛产葡萄、橄榄、优质陶土和大理石等; (3)交通便利:有天然良港比雷埃夫斯港。 二、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改革的政治背景) 1、城邦国家的雏形 (1)背景:荷马时代,阿提卡地区的部落或氏族间长期纷争不休。 (2)时间:公元前9——前8世纪 (3)特点:小国寡民 (4)标志: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的设立 (5)社会成员:贵族和平民(农民、手工业者) 2、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 (1)原因: ①政治上,贵族掌权(首席执政官、长老会议),平民政治权力太少(公民大会)。 ②经济上,贵族掌握大部分财富,平民处境不断恶化,许多平民沦为”六一”汉或债务奴隶。(2)结果:雅典平民武装暴动(前632年),政局动荡 (3)影响:敲响警钟、局部调整、真正改革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训练(附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训练 注:答卷卷面要求 (1)格式规范: 首先,写明关键词; 其次,根据要求(答案来源、语言要求、要点分值)组织答案; 第三,按照设问要求,一一对答;段落化(一问一段)、序号化(要体现要点层次)。 (2)书写规范: 书写工整、字迹清晰;标点规范;历史术语;要点化、简洁化。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自汉文帝改革刑制以来,宫刑时用时废。……秦汉以来缘(连)坐的范围甚广,特别是出嫁女既随夫家受诛,又随父家受戮。曹魏时期所定新律缩小了缘坐的范围,并开缘坐不及出嫁女的先例。南朝《梁律》进一步缩小缘坐的范围,创缘坐妇女免处死刑的先例。……曹魏《新律》将法定刑确定为死、髡、完、做、赎、罚金、杂抵罪七种。《北魏律》规定了死、流、宫、徒、鞭、杖六种法定刑,《北齐律》承其后,最终确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这一时期的刑法制度改革,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从北魏、北齐开始,流刑已成为一种法定刑作为死刑与徒刑的中间刑,填补了自汉文帝以来死刑与徒刑之间的差等。北周又将流刑按里程分为五等,使流刑更为规范化。 ——摘编自李超《中国法制史习题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影响。(9分) 2.(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末书院的改革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整顿、改良旧书院:主张裁减旧的诗文词章之学,在保证传统的经史之学的基础上,“兼习算学,凡天文、地舆、农务、兵事,与夫一切有用之学,统归格致之中,分门探索,务臻其奥”。(二)另建新型书院:如上海格致书院,聘请西方学者教授格致之学(即自然科学技术),后分为矿务、电务、测绘、工程、汽机、制造六学,学生可任取某学,逐次讲习。(三)将旧书院改造为新式学堂:始于1896年刑部侍郎李端菜在《请推广学校折》中建议:“令每省每县各改其一院,推广功课,变通章程,以为学堂。”然后再逐渐推广。于1901年8月下令将各地所有书院一律改为学堂。至此,延续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书院即告结束,以后虽仍有以书院命名的,但已是属于新教育范畴了。 ——摘编自《中国教育史》网络课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书院教育的新变化。(9分)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提纲复习学案

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考点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知识点】 1.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2)具体原因: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矛盾斗争 ①三大主要矛盾:英德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 (3)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青年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夫妇,史称萨拉热窝事件。 2.一战的爆发 (1)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俄、法、德、英很快参战,大战全面爆发。 (2)交战双方:两大军事同盟 ①协约国集团: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塞尔维亚、意大利、日本、美国、中国。 ②同盟国集团: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保加利亚。 3.战争的进程 (1)第一阶段(1914年) ①西线:马恩河战役(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宣告施里芬计划破产,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②东线:东普鲁士战役(德、俄互有胜负,进入相持阶段)。 ③1914年东西两线的战事进入持久的阵地战。 (2)第二阶段(1915-1916年) ①1915年战况:战争重心转移到东线,德国想一举击溃俄国,但未达到目的,德国计划再次落空。 ②1916年战况: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英首用坦克);海上爆发日德兰海战(英德海军最大规模的海战)。 (3)第三阶段(1917-1918年) ①美国参战: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 ②中国的参战:北洋政府派出大批民工到欧洲战场服役。 ③苏俄的退出: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与同盟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 ④同盟国集团的失败:1918年11月11日德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选修一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选修1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 一、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 二、工商业发展 三、首席执政官梭伦 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一、颁布“解负令” 二、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三、建立“四百人会议” 四、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第3课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一、梭伦出走与僭主政治的确立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三、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 第一单元资料与注释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三、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一、商鞅之死 二、富国强兵的秦国 三、变法的历史局限 第二单元资料与注释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三、移风易俗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第三单元资料与注释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起用王安石 二、富国之法 三、强兵之法 四、取士之法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变法的命运 二、积贫局面的改变 三、积弱局面的改善 第四单元资料与注释 探究活动课一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二、宗教“异端” 三、向近代过渡的西欧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九十五条论纲”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马丁·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 第3课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一、加尔文宗教改革 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三、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 第五单元资料与注释 第六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第1课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 一、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 二、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入侵 三、穆罕默德·阿里的崛起 第2课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改革土地制度 二、促进经济发展 三、政治、文化和军事改革 第3课改革的后果

2019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全册教案

2019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全册教案 ◎孔子 1.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时代:(1)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受到冲击,“礼崩乐坏”;(2)“周礼尽在鲁” 影响:(1)提出“克己复礼”,维护旧的礼乐制度;(2)孔子提出“仁”(核心),反对暴政 (3)提出中庸思想,主张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4)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 2.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孔子在及世界思想史上的有什么地位和影响? 主要内容:——思想:(1)“礼”:即周礼,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礼作为立国 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已复礼”,匡正社会秩序。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 图维护奴隶制度。体现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2)核心: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给“仁”下的两个最重要的定义。主张以爱人之心和 谐社会人际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具有进步意义。(3)中庸:把伦理范畴的“仁” 和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思想、原 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政治: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不反对逐步改良。 ——教育:(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2)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4)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基本教材。 地位和影响:——对:(1)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2)大教育家: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 推广创造 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3) “六 经”是留给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 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对欧洲: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人民版 高中历史 选修一 练习题

高二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顾 复习专题一梭伦改革 【课前诊断】 1、梭伦改革后,陪审法庭的陪审员产生的方式是 A、由各等级公民选举产生 B、从各等级民众抽签产生 C、由各等级国民轮流担任 D、由首席执政官随意指任 2、在梭伦改革中,使广大平民成为享有自由权利公民的措施是 A、颁布“解负令”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设立陪审法庭 D、建立四百人会议 3、梭伦颁布“解负令”的目的在于 A、废除债务奴隶制 B、促进雅典城邦发展 C、打破贵族世袭特权 D、实现公民真正平等 4、雅典贵族制政治时代最重要的决策机构是 A.公民大会 B.四百人议事会 C.战神山议事会 D.公民法庭 5、梭伦改革后雅典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是 A.四百人议事会 B.五百人议事会 C.公民大会 D.公民法庭 6、他说:“轻罪理当处死,至于更大的罪还找不到比死刑更重的刑罚。”他是指 A、古希腊政治家德拉古 B、埃及统治者阿里 C、中国古代改革家卫鞅 D、北魏皇帝孝文帝 7、梭伦改革发生在 A、公元前6世纪晚期 B、公元前6世纪初期 C、公元前5世纪晚期 D、公元前5世纪初期 8、公元7世纪左右雅典社会更为尖锐的矛盾是 A、平民与贵族 B、农民与地主 C、贵族与工商业奴隶主 D、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 9、打破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局面的关键性措施是 A、颁布“解负令” B、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C、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D、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10、按照财产等级制度,雅典第四等级可以参加或是担任官员的是 ①公民大会②“四百人会议”③陪审员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改革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并成为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 ②、改革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③、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和平的、没有暴力的方式来完善社会制度并巩固自己的统治。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 第一单元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 基本框架第1课西方专制主义理论 阿奎那的“君权神圣” 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 第2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思想 洛克的权力分立思想 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 基本特点中世纪时期,专制主义是维护罗马教廷和西欧各国封建主阶级统治的有力工具和理论依据。阿奎那的“君权神圣”是中世纪专制主义理论的典型 表现,他通过宣扬“君权神圣”的主张,借以宣扬宗教权力高于世俗权力、 教权至上的基督教神学思想。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 位,承袭了基督教神学家的衣钵,竭力鼓吹“君权神授”的专制主义,为其 暴政寻找理论依据, 斯宾诺莎通过批判基督教神学经典来伸张资产阶级的自由和民主权力,洛克试图通过议会集体意志来限制王权和实现国家权力分立,卢梭借 助于“社会契约论”思想来反对封建暴政, 史实阿奎那的“君权神圣”创立了“宇宙秩序论”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鼓吹“君权神授”的专制 介绍了近代西方民主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斯宾诺莎的民主思想是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洛克对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 族所作的辩护,《政府论》中体现出来的权力分立主张。洛克不仅是“光荣 革命”的产儿,而且是资产阶级分权和制衡学说的创始人,启蒙运动时期 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家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分析了卢梭的批判精神和主 权在民的政治理想及其对法国大革命的推动作用。 素材图表:教堂;教皇;佛罗伦萨;阿奎那;英国议会;“‘海上马车夫’的船队”、“阿姆斯特丹的股票交易场所”、斯宾诺莎;洛克;卢梭“《社会契 约论》封面书影” 文字:《英国和法律与惯例》;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洛克《政府论》; 卢梭简历 第二单元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基本框架第1课英国议会与王权矛盾的激化 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母体中孕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