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蓝根和鱼腥草药理

板蓝根和鱼腥草药理
板蓝根和鱼腥草药理

板蓝根

药性论述

【功效分类】清热药;清热解毒药;凉血药

【性味】苦,寒。

①《本草述》:苦,寒,无毒。

②《分类草药性》:凉。

【归经】

①《本草便读》:入肝、胃血分。

②《中华本草》:归肝;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主治】温毒发斑;高热头痛;大头瘟疫;舌绛紫暗,烂喉丹痧;丹毒;痄腮;喉痹;疮肿、痈肿;水痘;麻疹;肝炎;流行性感冒,流脑,乙脑,肺炎,神昏吐衄,咽肿,火眼,疮疹;可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急慢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骨髓炎。

药方选录

①治流行性感冒:板蓝根一两,羌活五钱。煎汤,一日二次分服,连服二至三日。(《江苏验方草药选编》)

②治大头天行,初觉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口渴舌燥:黄芩(酒炒)、黄连(酒炒)五钱,陈皮(去白)、甘草(生用)、玄参二钱,连翘、板蓝根、马勃、鼠粘子、薄荷一钱,僵蚕、升麻七分,柴胡、桔梗二钱。为末汤调,时时服之,或蜜拌为丸,噙化。(李杲,普济消毒饮)

③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板蓝根、山茨菇各一两,连翘八钱,甘草六钱,青黛一钱(冲服)。上药用水浸泡半小时,放入大砂锅内,放清水800~1000毫升,煎成500毫升,分为10份,装入小瓶。4岁以上儿童每天服一次,每次15毫升;1~3岁每次服10毫升,每天一次,温服。(《全展选编·爱国卫生》)

④治肝炎:板蓝根一两。水煎服。(《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

⑤治肝硬化:板蓝根一两,茵陈四钱,郁金二钱,苡米三钱。水煎服。(《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

⑥治痘疹出不快:板蓝根一两,甘草三分(锉,炒)。上同为细末,每服半钱或一钱,取雄鸡冠血三两点,同温酒少许,食后,同调下。(《阎氏小儿方论》)

鱼腥草--抗菌消炎抗病毒

名称:鱼腥草

类别:清热药

拼音:YU XING CAO

拉丁:Herba Houttuyniae

别名:蕺、肺形草、臭腥草、臭菜、臭蕺

药用部位:全草

药材性状:本品茎呈扁园柱形,扭曲,长20~35cm,直径0.2~0.3cm;表面棕黄色,具纵棱数条,节明显,下部节上有残存须根;质脆,易折断。叶互生,叶片卷折皱缩,展平后呈心形,长3~5cm,宽3~4.5cm;先端渐尖,全缘;上表面暗黄绿色至暗棕色,下表面灰绿色或灰棕色;叶柄细长,基部与托叶合生成鞘状。穗状花序顶生,黄棕色。搓碎有鱼腥气,味微涩。

栽培要点:

产地:长江流域以南

采收加工: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微寒;辛;归肺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痈排浓,利尿通淋。用于肺痈吐脓,痰热喘咳,热痢,热淋,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加倍),不宜久煎。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

鱼腥草

鱼腥草 鱼腥草(英文名HERBA HOUTTUYNIAE)别名狗心草、折耳根、狗点耳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草药来源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拉丁学名:Houttuynia cordata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草药性状:茎呈扁圆柱形,扭曲,长20~35cm,直径0.2~0.3cm;表面棕黄色,具纵棱数条,节明显,下部节上有残存须根;质脆,易折断。叶互生,叶片卷折皱缩,展平后呈心形,长3~5cm,宽3~4.5cm;先端渐尖,全缘;上表面暗黄绿色至暗棕色,下表面灰绿色或灰棕色;叶柄细长,基部与托叶合生成鞘状。穗状花序顶生,黄棕色。搓碎有鱼腥气味。 鱼腥草味辛,性寒凉,归肺经。能清热解毒、消肿疗疮、利尿除湿、清热止痢、健胃消食,用治实热、热毒、湿邪、疾热为患的肺痈、疮疡肿毒、痔疮便血、脾胃积热等。现代药理实验表明,本品具有抗菌、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利尿等作用。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治肺炎,肺脓疡,热痢,疟疾,水肿,淋病,白带,痈肿,痔疮,脱肛,湿疹,秃疮,疥癣。[1]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或捣汁。外用:煎水熏洗或捣敷。[1] 用药忌宜 虚寒症及阴性外疡忌服。 《别录》:多食令人气喘。 孟诜:久食之,发虚弱,损阳气,消精髓。[1] 临床应用编辑复方应用 治肺痈吐脓吐血:鱼腥草、天花粉、侧柏叶等分。煎汤服之。(《滇南本草》) 治肺痈:蕺,捣汁,入年久芥菜卤饮之。(《本草经疏》) 治病毒性肺炎,支气管炎,感冒:鱼腥草、厚朴、连翘各三钱。研末,桑枝一两,煎水冲服药末。(《江西草药》) 治肺病咳嗽盗汗:侧耳根叶二两,猪肚子一个。将侧耳根叶置肚子内炖汤服。每日一剂,连用三剂。(《贵州民间方药集》) 治痢疾:鱼腥草六钱,山查炭二钱。水煎加蜜糖服。(《岭南草药志》) 治热淋、白浊、白带:鱼腥草八钱至一两。水煎服。(《江西民间草药》) 治痔疮:鱼腥草,煎汤点水酒服,连进三服。其渣熏洗,有脓者溃,无脓者自消。(《滇南本草》) 治慢性鼻窦炎:鲜蕺菜捣烂,绞取自然汁,每日滴鼻数次。另用蕺菜七钱,水煎服。(《陕西草药》)

合成鱼腥草素的研究进展

合成鱼腥草素的研究进展 许忠柏1,郑庆德2 1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2长春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E-mail:xuzhongbai@https://www.360docs.net/doc/d67491099.html, 摘要:应用中药预防和治疗疾病,是中药的一个重要特色,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鱼腥草是三白草科植物蕺菜Houttuynia cordata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主要活性成分为挥发油和黄酮类化合物。对鱼腥草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分析归纳。结论鱼腥草生物活性较高,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但对鱼腥草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应引起重视。结论应进一步加强鱼腥草的基础研究,研制新型现代中药。 关键词:鱼腥草,挥发油,癸酰乙醛,有效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鱼腥草的主要有效成分为鱼腥草素,其化学名称为癸酰乙醛。1921年国外报道鱼腥草中含癸醛(Capric aldehyde)、月桂醛(Lauric aldehyde)及甲壬酮( Methyl-n-nonylketone )等成分,但这些化合物都没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1952年,在水蒸汽蒸馏法所得鱼腥草精油中发现了一种有抗菌活性的物质,后被确定为癸酰乙醛[1]。由于癸酰乙醛不仅不溶于水,而且不稳定;常常转化为既有一定水溶性又稳定,而且抗菌活性不变的“癸酰乙醛亚硫酸盐”使用,又称合成鱼腥草素;合成鱼腥草素的生物活性与鱼腥草素完全相同。合成鱼腥草素(CH3(CH2)8COCH)CH(OH)SO3Na, MW 302.36,英文名称Sodium Houttuyfonate,简称HOU)是自色鳞片状或针状结品粉末,能溶于水,易溶于乙醇,有特殊鱼腥臭。合成鱼腥草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中被称作鱼腥草素钠,主要当作抗生素治疗各种感染[2]。 癸酰乙醛在鱼腥草中的含量很低,70年代实现了癸酰乙醛亚硫酸钠的人工合成,随后实现了新鱼腥草素的合成。新鱼腥草素与鱼腥草素的功能类似。 1. 鱼腥草素的抗菌作用 鱼腥草素(癸酰乙醛)是由于有抗菌活性被发现的,其亚硫酸氢钠加成物(合成鱼腥草素)也在医药临床上当成抗生素广泛应用。但对鱼腥草素抗菌的研究仍然停留在抗菌活性试验上,涉及其抗菌机理的研究甚少。原因可能是由于鱼腥草素本身的抗菌活性不像传统抗生素那样强,迫使研究的中心转移到免疫调节特别是抗菌免疫的研究上,以此来寻求鱼腥草素在体内抗菌的机理。 鱼腥草素是鱼腥草中的抗菌成分.体外实验表明[3-5],鱼腥草素对多种病原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对卡他球菌、流感杆菌、肺炎球菌、枯草芽抱杆菌(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h)、变形杆菌、白喉杆菌、分枝杆菌伤寒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鱼腥草素和TMP配合,抑菌效果显著增强;与抗生素合用没发现有拮抗现象[6]。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为[7-8]:抑制DNA和影响RNA的合成;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影响胞浆膜的通透性;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和核酸的代谢。鱼腥草以及鱼腥草素的抗菌机制少有文献报道,尚需深入研究。 2. 鱼腥草素的免疫增强作用 合成鱼腥草素作为一种抗感染的药物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有效而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临床治疗效果很难用体外抑菌试验的数据来解释,一些学者研究了鱼腥草素对机

鱼腥草

【药名】:鱼腥草 【拼音】:YUXINGCAO 【英文名】:Heartleaf Houttuymia Herb 【来源】:为双子叶植物药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带根全草 【功效】:清热解毒,利尿消肿。 【主治】:治肺炎,肺脓疡,热痢,疟疾,水肿,淋病,白带,痈肿,痔疮,脱肛,湿疹,秃疮,疥癣。 【性味归经】:辛,寒。①《别录》“味辛,微温。”②《履巉岩本草》:“性凉,无毒。”③《滇南本草》:“性寒,味苦辛。”④《纲目》:“辛,微温,有小毒。”⑤《医林纂要》:“甘辛咸。” ①《本草经疏》:“入手太阴经。”②《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或捣汁。外用:煎水熏洗或捣敷。 【用药忌宜】:虚寒症及阴性外疡忌服。①《别录》:“多食令人气喘。”②孟诜:“久食之,发虚弱,损阳气,消精髓。” 【药物配伍】:配野菊花,疏风散邪、清热解毒;配桔梗,宣肺祛痰; 配车前子,清热利湿、利尿消肿;配蒲公英,清热解毒;配黄连,清热解毒、化湿。 【别名】:岑草(《吴越春秋》)蕺(《别录》)、菹菜(《唐本草》)、蕺菜(孟诜)、紫背鱼腥草(《履巉岩本草》)、紫蕺(《救急易方》)、菹子(《纲目》)、臭猪巢(《医林纂要》)、侧耳根(《遵义府志》)、

猪鼻孔(《天宝本草》)、九节莲(《岭南采药录》)、重药、鸡虱草(《现代实用中药》)、狗贴耳(《广州植物志》)、肺形草(《贵州民间方药集》)、鱼鳞真珠草、猪姆耳(《福建民间草药)、秋打尾(《浙江中药手册》)、狗子耳、臭草、野花麦(《江西民间草药》)、臭菜(《中药志》)、热草(《滇南本草》整理本)、臭质草(《浙江民间草药》)、臭腥草(《泉州本草》)、臭牡丹、臭灵丹、辣子草、奶头草(《湖南药物志》)、草摄、红桔朝、臭蕺(《闽东本草》) 【处方名】:鱼星草、鱼腥草 【商品名】:鱼腥草、蕺菜,以茎叶完整、色灰绿、有花穗、鱼腥气浓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西北、华北、华中及长江以南各地。药材主产浙江、江苏、湖北。此外,安徽、福建、四川、广东、广西、湖南、贵州、陕西等地亦产。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夏、秋采收,将全草连根拔起,洗净晒干。【拉丁名】:药材Herba Houttuyniae原植物蕺菜 Houttuynia cordata Thunb. 【炮制方法】:去净杂质,除去残根,洗净切段,晒干。 【考证】:出自《履巉岩本草》①陶弘景:“蕺,不利人脚,恐由闭气故也。今小儿食之便觉脚痛。” ②《纲目》:“蕺字,段公路《北户录》作蕊,音戢,秦人谓之菹子,菹、蕺音相近也。其叶腥气,故俗呼为鱼腥草。”“按赵叔文医方云,鱼腥草即紫蕺,叶似荇,其

鱼腥草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江西中医药大学 毕业论文 鱼腥草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学位申请人xxx 申请人班级xx 申请人学号xxxxxxxxxxx 导师姓名及职称xx 专业名称xx 论文答辩日期2014年5月

目录 鱼腥草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0 摘要 (1) 关键词 (1) 引言 (2) 1药理作用 (2) 1.1 抗菌作用 (2) 1.2 抗病毒作用 (2) 1.3 抗炎作用 (3) 1.4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3) 1.5 抗过敏 (3) 1.6 平喘、镇咳作用 (3) 1.7 利尿作用 (3) 1.8毒副作用 (3) 2临床应用 (5) 2.1 泌尿科 (5) 2.2皮肤科 (5) 2.3 耳鼻喉科: (5) 2.4 急性感染科 (6) 2.5 妇科 (6) 2.6 眼科 (6) 2.7口腔科 (7) 2.8咽喉科 (7) 2.9治疗乙型肝炎 (7) 2.10 治疗肺结核 (7) 2.11 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7) 2.12 治疗肿瘤 (7) 2.13 治疗尿布性皮炎 (8) 3临床新应用 (8) 3.1 典型疾病案例及应用 (8) 3.2 鱼腥草片 (8) 3.3 鱼腥草滴眼液 (8) 4.小结 (6) 参考文献 (8) 致谢........................................................................................................................................ .. (14)

鱼腥草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摘要:对传统中药鱼腥草的药理作用及其剂型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查阅己发表的文献可知。传统中药鱼腥草主要有效成分为挥发油;药理研究证明,其具有抗病毒、抗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过敏、平喘及镇咳等作用;鱼腥草可以制作出多种形式的药剂,复方鱼腥草片、鱼腥草滴眼液和注射剂的临床应用己取得满意效果。鱼腥草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对其有效成分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鱼腥草;有效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本文的目的主要是研究鱼腥草的药理作用和以往临床研究及新的临床研究进展,近些年人们对鱼腥草进行了不少广泛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对鱼腥草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表明表明其生物活性高,应用广泛,疗效确切,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已制成鱼腥草的各种剂型,但由于产品质量控制和提取工艺的不完善,鱼腥草注射液目前被禁用于静脉注射,而关于鲜鱼腥草的研究资料尚较少,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展。1921年国外开始报道鱼腥草的研究, 1952年从鱼腥草提取的挥发油中提取出抗菌活性成分,并明确了化学结构,命名为癸酰乙醛,即鱼腥 草素[1]。鱼腥草在游离状态下易于聚合失效,必须与加成物形式性质才能稳定,而不会在游离状态下聚合失效。1971年我国用人工合成了癸酰乙醛的亚硫酸氢钠加成物羟磺酸钠盐,称为合成鱼腥草素[2],合成的十二酰乙醛亚硫酸氢钠加成物称为新鱼腥草素。 鱼腥草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蕺菜的带根全草,又名侧耳根、紫蕺、猪鼻孔、九节莲等,它的新鲜植株碾碎后有刺鼻的腥臭味,在我国中部、东南及西南各省区分布很广泛,尤以湖南、湖北、四川、江苏等省居多。蛋白质、油脂、维生素等为鱼腥草主要的营养成分且含量很高,营养价值也很高,是常用的野生蔬菜之一,同时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的功效。在中医方面,鱼腥草应用于肺痈吐脓、痰热喘咳、热痢、热淋、痈肿疮毒等病症,因此被国家卫生部正式确定为“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极具开发潜力的植物资源之一。 鱼腥草含有多种成分,如挥发油、阿福豆甙(afzerin)、金丝桃甙(hyperin)及蕺菜碱(cordarine)等[3]。挥发油为其主要有效成分。鱼腥草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有癸

板蓝根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板蓝根的药理作用及临床研究 板蓝根(Radix isatidis)别名靛青根、蓝靛根、靛根,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lis tinctoriaL. )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之功效[1],常用于治疗温热病等,是传统的抗病毒中药之一。随着现代医学理论及实验技术广泛应用于中医药的研究,对板蓝根的基础研究日趋深入,其临床应用范围也逐步拓宽。 1板蓝根的药理作用 1.1抗病毒作用 板蓝根具有清热解毒作用,是较为广谱的天然抗病毒药物,长期以来一直用于预防和治疗流感、流脑、肝炎、腮腺炎、丹毒、疱疹病毒、猪细小病毒、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等病 证。近年来对于板蓝根抗病毒作用的研究可分为细胞水平、胚体水平以及动物机体3个方面。 1.1.1细胞水平研究板蓝根在体外细胞水平上抗病毒作用的研究是目前关于板蓝根的研究中最常见的。研究表明板蓝根浓度在50 g/L时能完全抑制流感病毒亚甲1型、流感病毒亚甲3型、呼吸道合胞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HSV-2)在细胞内的复制,对猪细小病毒以及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亦有较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表明板蓝根在体外抗感染实验中有较广谱的抗病毒作用[2]。胡兴昌等[3]对板蓝根凝聚素粗提液的抗流感病毒作用进行了研究。用丙酮脱脂提取板蓝根生药的凝集素,并分别测定各样品的血凝活性,用45.3 mg/mL的样品对流感病毒(A1/京防//97-53 H1N1, A1/京防/262/95)进行了体外抑制试验。结果表明,板蓝根凝集素对流感病毒具有显著的直接杀灭作用和预防作用以及较好的治疗作用,而且得出抑制流感病毒的效果与板蓝根凝集素血凝活性的高低有关。张宸豪等[4]采用组织细胞培养法,以抑制病毒复制指数为评价指标反映板蓝根对柯萨奇4病毒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板蓝根在细胞水平上具有明显的抗病毒效果。另有研究利用柯萨奇B3病毒(CVB3)感染鼠心肌细胞,制成病毒性心肌炎模型,板蓝根(0.25-1.00 mg/mL)有一定的抗CVB3病毒及心肌细胞保护作用,可用于进一步的动物实验研究,为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5]。李闻文等[6]将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吸附于Vero-6细胞和BGM细胞,并分别加入不同浓度板蓝根针剂培养,前者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病毒抗原荧光反应阴性,后者置显微

鱼腥草

鱼腥草 目录 鱼腥草的药性 适宜人群 食疗作用 每100克鱼腥草的营养成分 鱼腥草(herba houttuyniae)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蕺菜的干燥水上部分。产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收,洗净,阴干用或鲜用。名见《名医别录》。唐苏颂说:"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如荞麦而肥,茎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关中谓之。菹菜,,叶有腥气,故俗称:鱼腥草。"

【拉丁名】Houttuynia cordata Thunb. 【英文名】chameleon 【类别】全草类 【故事】唐本草说江左人好生食,我闻过揉碎的鱼腥草叶子,有刺激的鱼腥味,那真是有逐臭之夫喔。会稽赋说凶年民断其根食之,会稽志也说越王曾采蕺于蕺山。可能不大好吃,平常是不当蔬菜上桌的,但是什么收成都没有的时候,就只好将就吃啰。越王不止卧薪尝胆,还亲自采集没有人要吃的菜来吃,宣示作用吧。 【别名】岑草,紫背鱼腥草,紫蕺,臭猪巢,折耳根,猪鼻拱,九节莲,重药,狗贴耳,肺形草,鱼鳞真珠草,猪姆耳,秋打尾,狗子耳,臭草,野花麦,臭菜,热草,臭质草,臭腥草,臭牡丹,臭灵丹,辣子草,奶头草,草摄,红桔朝,臭蕺【性味归经】 辛,微寒。归肺经。 【功效】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应用】 1.用于肺痈咳吐脓血及肺热咳嗽,痰黄而稠等。前者,常与桔梗、芦根、冬瓜仁等同用,以加强清

热解毒,消肿排脓作用;后者,常与黄芩、贝母、桑白皮等清肺化痰止咳药同用。本品为治肺痈之要药。 2.用于热毒疮疡,常与紫花地丁、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同用。内服外用均可。 3.用于热林小便涩痛,常与木通、滑石、车前子等利尿通淋药同用。 现代多用治肺脓疡,肺炎,急、慢性气管炎,尿路感染等。 鱼腥草入药,中医认为其味辛、性寒凉,能清热解毒、排痛消肿疗疮、利尿除湿、健胃消食,用治实热、热毒、湿邪、疾热为患的肺痈、疮疡肿毒、痔疮便血、脾胃积热等,单用或配伍复方,内服外用或民间多种食疗方法的使用均疗效确切。药理研究,鱼腥草主含挥发油,癸酰乙醛鱼腥草素等多种成份,对各种致病杆菌、球菌、流感病毒、钩端螺旋体等有抑制抗菌作用,并能提高人体免疫调节功能。 【用法用量】 15~30g,不宜久煎;鲜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记忆歌诀】

板蓝根的研究及概括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板蓝根的提取及药理研究概况 题目名称: 题目类别:论文 系别:制药工程系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板蓝根的提取及药理研究概况摘要:板蓝根(常用别名:靛青根、蓝靛根、大青根)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利咽之功效。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及相关资料阐述了板蓝根的药理作用、鉴别、现代提取工艺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关键词: 板蓝根鉴别提取工艺板蓝根多糖含量测定药理作用临床引用 前言:为十字花科植物菘篮和草大青的根;或爵床科植物马蓝的根茎及根;或草大青的干燥根;或十字花科植物移蓝(Isatis tinctoria L.),以根、叶入药。为植物菘蓝或草大青的干燥根。呈细长圆柱形,长约10~20~30厘米,直径3~8毫米。表面浅灰黄色,粗糙,有纵皱纹及横斑痕,并有支根痕,根头部略膨大,顶端有一凹窝,周边有暗绿色的叶柄残基,较粗的根并现密集的疣状突起及轮状排列的灰棕色的叶柄痕。质坚实而脆,断面皮部黄白色至浅棕色,木质部黄色。气微弱,味微甘。以根平直粗壮、坚实、粉性大者为佳。分布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湖南、湖北等地。板蓝根味苦性寒,归心、胃、肝、胆经。功能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主治温毒所致的疾病,如流感、上呼吸道炎症、流脑、腮腺炎、急性肠炎、菌痢、肝炎、颜面丹毒、热病发斑等。虽然药理研究表明,板蓝根对多种病毒与病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不要忘记它是一味苦寒药物。所以,对于上述疾病,只有出现温热、热毒、湿热内盛证候时,才能使用。 1、鉴别 1.取板蓝根水煎液,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蓝色荧光. 2.取板蓝根粉末0.5g,加稀乙醇2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稀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精氨酸对照品,加稀乙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2μ1,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自然干燥),以正丁醇一冰醋酸一水(19:5: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热风吹干,喷以茚三酮试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板蓝根植物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细胞。皮层狭。韧皮部宽广,射线明显。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黄色,类圆形,直径约至 80μm;有木纤维束。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2、提取工艺 板蓝根多糖的提取方法 多糖类物质是所有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壁中,是生物体内除核酸和蛋白质以外的又一类重要的生物分子。科学研究已经确认糖类物质具有许多生物活性,包括抗肿瘤、免疫、降血糖和抗病毒等,而且对机体几乎无毒副作用。中药多糖因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及抗肿瘤降血糖等药理作用,而且几乎没有毒性与副作用,因此引起国内外药理学家、生物学家和化学家们的关注。多糖是板蓝根的主要活性物质之一。目前,多糖较常用的提取方法有:水提法、超声辅助提取法和酶提取法等。 2.1.1 水提法 用水作溶剂来提取多糖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用热水浸煮提取,也可以用冷水浸提。水提取的多糖多数是中性多糖。一般植物多糖提取多数采用热水浸提法,该法所得多糖提取液可直接或离心除去不溶物;或者利用多糖不溶于高浓度乙醇的性质,用高浓度乙醇沉淀提纯多糖;但由于不同性质或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多糖沉淀所需乙醇浓度不同,它也可以用于样品中不同多糖组分的分级分离;还可按多糖不同性质在粗分阶段利用混合溶剂提取法对植物

鱼腥草的的综述

鱼腥草综述 1.鱼腥草的介绍 鱼腥草,又名折耳根、截儿根、猪鼻拱、蕺菜,客家话称之狗点耳,在分类学上属双子叶植物三白草科蕺菜属,是一种具有腥味的草本植物。为三白草科植物草本,高30-50厘米;茎下部伏地,节上轮生小根,上部直立,无毛或节上被毛,有时带紫红色。叶薄纸质,有腺点,背面尤甚,卵形或阔卵形,长4-10厘米,宽2.5-6厘米,顶端短渐尖,基部心形,两面有时除叶脉被毛外余均无毛,背面常呈紫红色; 叶脉4-7条,全部基出或最内1对离基约5毫米从中脉发出,如为7脉时,则最外l对很纤细或不明显;叶柄长1-3.5厘米,无毛; 托叶膜质,长1-2.5厘米,顶端钝,下部与叶柄合生而成长8-20毫米的鞘,且常有缘毛,基部扩大,略抱茎。花序长约2厘米,宽5-6毫米;总花梗长1.5-3厘米,无毛;总苞片长圆形或倒卵形,长10-15毫米,宽5-7毫米,顶端钝圆;雄蕊长于子房,花丝长为花药的3倍。蒴果长2-3毫米,顶端有宿存的花柱。搓破有鱼腥气。花期4-7月。。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产于我国中部、东南至西南部各省区,东起台湾,西南至云南、西藏,北达陕西、甘肃。生于沟边、溪边或林下湿地上。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广布。 鱼腥草主要以嫩茎叶和地下茎供作蔬菜食用,全株可鲜用或晒干入药。鱼腥草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性喜温暖湿润环境,能在各种土壤中生长,以疏松肥沃的中性或微酸性沙土(或沙质壤土)生长最为旺盛,怕霜冻,不耐干旱和水涝,耐阴性强。由于过度采集,目前

蕺菜野生资源破坏严重,为了保护野生资源,应积极开发利用和进行人工家化引种栽培。 2.鱼腥草的功能 2.1 鱼腥草的有效成分 鱼腥草中主要含有挥发油和黄酮类化合物。 挥发油的其中有效成分为癸酰乙醛(即鱼腥草素),主要成分癸酰乙醛不稳定,易聚合,现人工合成了其亚硫酸加成物,称为合成鱼腥草素,供药用。鱼腥草含有癸醛、月桂醛;绿原酸、棕榈酸、亚油酸、硬脂酸等有机酸及脂肪酸;谷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等十几种氨基酸;豆甾醇、菜豆醇、β-谷甾醇等甾醇;还含有吡啶类和阿朴啡类生物碱等化合物。 2.2 药用价值 鱼腥草味辛,性寒凉,能清热解毒、消肿疗疮、利尿除湿、健胃消食,用治实热、热毒、湿邪、疾热为患的肺痈、疮疡肿毒、痔疮便血、脾胃积热等。现代药理实验表明,本品具有抗菌、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利尿等作用。 临床报道鱼腥草广泛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流感、肺脓疡、癌性胸水、肺癌、宫颈糜烂、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黄疸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等多种病症。国外还从鱼腥草中分离出一种防癌抗癌物质;除对胃癌有效外,并对中晚期肺癌、绒毛膜癌、恶性葡萄胎、直肠癌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①抗菌作用鱼腥草的有效成分癸酰乙醛等有抑菌作用。体外抑

鱼腥草药理作用的研究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 学生姓名 论文名称鱼腥草药理作用的研究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

目录 内容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前言 (2) 1.有效成分的研究 (2) 1.1 主要成分挥发油 (2) 1.2 黄酮类化合物 (3) 1.3 其他 (4) 2.药理作用研究 (4) 2.1 抗菌作用 (4) 2.2 抗病毒作用 (5) 2.3 抗炎镇痛作用 (5) 2.4 利尿作用 (5) 2.5抗过敏、平喘作用 (6) 2.6抗钩端螺旋体作用 (6) 2.7抗肿瘤作用 (6) 2.8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6) 2.9 毒副作用 (7) 3.总结 (7) 参考文献 (8)

内容摘要:鱼腥草含有癸酰乙醛、甲基正壬酮、癸酸等成分,其中癸酰乙醛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活性。药理研究证明鱼腥草具有抗菌、抗病毒、增强机体免疫、抗炎等作用,故在呼吸科、消化科、外科、妇科及五官科疾病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鱼腥草有效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Abstract:Its sebacic acid containing acetaldehyde, methyl ketone compounds are analyzed.the, such as acid composition, which has been the acylation sebacic acetaldehyde microorganism activity. The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showed its has antibacterial, antiviral and strengthen the body's immune,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and so on, XiaoHuaKe an, surgery, gynecology and ent diseases are widely used. Key words: Houttuynia cordata active principl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Clinical application

鱼腥草的利用价值与开发状况

第一章鱼腥草的利用价值与开发状况 鱼腥草的利用价值 鱼腥草(HouttuyniacordataThunb),学名蕺菜,各地名称不一,俗称有侧耳根、猪鼻孔、臭草、芩草等,属三白草科蕺菜属,是宿根性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茎叶搓碎后有鱼腥味,故名鱼腥草。原产于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及云、贵、川等地,野生在田埂和路沟旁。鱼腥草主要以嫩茎叶和地下茎供作蔬菜食用,全株可鲜用或晒干入药。鱼腥草已经被国家卫生部正式确定为“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极具开发潜力的资源之一,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鱼腥草历来为野生植物。上世纪40年代初,开始进行人工栽培。近年来,由于需求量不断增加,逐渐为人们所重视,现已发展成为一种商品性蔬菜。第一章鱼腥草的利用价值与开发状况鱼腥草的利用价值鱼腥草(HouttuyniacordataThunb),学名蕺菜,各地名称不一,俗称有侧耳根、猪鼻孔、臭草、芩草等,属三白草科蕺菜属,是宿根性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茎叶搓碎后有鱼腥味,故名鱼腥草。原产于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及云、贵、川等地,野生在田埂和路沟旁。鱼腥草主要以嫩茎叶和地下茎供作蔬菜食用,全株可鲜用或晒干入药。鱼腥草已经被国家卫生部正式确定为“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极具开发潜力的资源之一,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鱼腥草历来为野生植物。上世纪40年代初,开始进行人工栽培。近年来,由于需求量不断增加,逐渐为人们所重视,现已发展成为一种商品性蔬菜。 (一)鱼腥草的食用价值 1.营养物质丰富鱼腥草是药食一体植物,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研究表明,在鱼腥草的化学成分中:每100克干品中含蛋白质5.26克、脂肪2.41克,碳水化合物67.5克,还含有钙、磷、铁元素,以及维生素C、维生素B。、维生素E和多种氨基酸。此外,鱼腥草还含有鱼腥草素(一种挥发油)等物质。· 1’鱼腥草营养好,全株可以食用。其食用的方法很多,可凉拌、炒食、做汤或腌渍,能制作多种具有独特风味的菜肴。 2.广多用途 (1)直接食用在四川、江苏等地,鱼腥草的食用法通常是凉拌。即将鲜茎叶洗净,用开水浸烫一下,再加入盐、酱油、醋、姜、麻油等调味品,拌匀即可。幼嫩鱼腥草茎时‘用开水略烫后捞出,可作汤或作馅食用。在民间,鱼腥草被大量用于各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菜肴制作。此外,还直接用于炖肉、下面、煮粥等。鱼腥草直接食用,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别有风味。 (2)作保健饮料栽培的鱼腥草,淀粉及可溶性纤维增多,制成可溶性纤维饮料是减肥的保健佳品,该饮料近年来在海外市场销售很好。以鱼腥草作为主要原料研制开发了一种具有清热、健脾、解暑等多功能的保健饮料。该饮料是将鱼腥草在一定的温度下热浸,在所获取浸液中加入除掉了鱼腥草气味的原料,最后通过饮料加工工艺,制得的有清香味、酸甜适口的保建饮料。 (3)作鱼程草茶将鱼腥草深加工成鱼腥草茶,不仅没有鱼腥味,而且经开水冲泡,色似红茶,散发出类似肉桂的香味。邹元友曾报道,鱼腥草的根茎按制茶工艺可制成香喷喷的粉末状的鱼腥草茶。王祥初报道鱼腥草茶具有减肥作用。 (4)酿嗣鱼腥草保健滔日本的今村英男以鱼腥草、蜂蜜及其他配料,经发酵后制成一种集多种保健功能为一体的鱼腥草酒。通过日本大量的临床病理案例研究得知,该保健酒对便秘、低血压、高血压、眼睛疲劳、机体疲劳、贫血、鼻窦炎、过敏性鼻炎、湿疹、荨麻疹、痔、糖尿病、脱发和脚癣等几十种疾病有广泛的疗效。鱼腥草保健酒投放日本市场后,受到日本顾客的青睐。鱼腥草酒经我国解放军302医院药物研究所和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临床验证,对癌症患者在接受放射性治疗中所引起的不良反应有缓解和治疗作用。这些以鱼腥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鱼腥草饮料、鱼腥草茶、保健酒等保健食品,在肿瘤辅助治疗、老年病防治、多种感染性疾病控制及健身、美容、保健方面,均发挥着较大的作用。

鱼腥草的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

鱼腥草的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 【摘要】对近年来有关鱼腥草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纳总结。概述了鱼腥草的有效成分,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鱼腥草;药理研究;临床应用 鱼腥草为三白草科蕺菜属植物蕺菜(Houttuynia cordata Thunb)的全草,性味辛、寒,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利尿通淋的功效。主要应用于肿痛吐脓、痰热喘咳、热痢热淋、痈肿疮毒。现代药理研究确定其全草含挥发油,其中主要有效成分为癸酰乙醛、月桂醛、丁香烯、芳樟醇等,尚含有绿原酸、亚油酸、油酸、氯化钾、硫酸钾、蕺菜碱等。现将其药理作用的研究和临床应用综上如下: 1 药理作用 1.1抗菌作用鱼腥草中提得一种黄色油状物,对各种微生物(尤其是酵母菌和霉菌)均有抑制作用。鱼腥草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肺炎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对其他革兰氏阴性菌作用不明显[1]。鱼腥草注射液还对痢疾杆菌和绿脓杆菌等有抑制作用[2]。动物实验证实:鱼腥草能延缓小鼠实验性结核病变的发展,延长小鼠寿命;另外,鱼腥草素与TMP配伍还有协同作用,抑菌效果显著增强;鱼腥草注射液同抗生素合用,未发现有拮抗作用。 1.2 抗病毒作用鱼腥草对多种病毒都有抑制作用。鱼腥草的水蒸馏物对单纯疱疹病毒I型(HSV-1)、流感病毒、人体免疫缺乏病毒(HIV-1)有直接抑制活性的作用,且无细胞毒性[3];用人胚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鱼腥草煎剂(l:10)对流感甲型京科68-1株有抑制作用,并能延缓孤儿病毒(ECHO11)的致细胞病变作用[4];鱼腥草所含的槲皮甙也有抗流感病毒、水疱性口疮病毒的作用[5] 1.3抗炎作用用合成鱼腥草素ig给药,对巴豆油致小鼠耳肿胀,醋酸致小鼠腹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等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同时,灌胃给药可以抑制醋酸所致的小鼠扭体反应,延长镇痛反应潜伏期,拮抗甲醛致痛作用[6]。鱼腥草所含槲皮素、槲皮甙及异槲皮甙等黄酮类化合物亦有显著抗炎作用, 能显著抑制炎症早期的毛细血管亢进。 1.4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鱼腥草可以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显著提高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比例,促进lgm的生成,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能力。雾化吸入鱼腥草提取液,可使试验鼠肺泡吞噬率、肺泡冲洗液和外周血中ANAE 阳性细胞的比例显著提高,而外周血白细胞移性指数明显降低[7]。王潮临[8]用化学发光法研究鱼腥草,发现其可增加中性粒细胞的化学发光值,而对单核细胞无显著影响,表明鱼腥草可能参与调整中性粒细胞氧化过程(呼吸爆发)并增加中性粒细胞的杀菌能力。合成鱼腥草液对X线照射和环磷酰胺致小鼠的白细胞

鱼腥草的抗补体活性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鱼腥草的抗补体活性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补体系统是人体重要的免疫防御系统之一。补体系统的正常激活在消灭外来微生物、清除机体内损伤或死亡的细胞和组织、维持机体的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该系统过度激活会造成人体自身正常组织的损伤,导致炎症性疾病,引起血 管扩张,增加血管通透性,使局部或全身发生水肿,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 清热解毒药的抗炎特点恰恰就是抑制炎症早期的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渗出、水肿等。清热解毒类药物在防治重症非典型肺炎(SARS)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报道,补体系统激活的超敏反应也参与了SARS的发病机制。 因此,可以推论,清热解毒药的作用之一很可能就是通过抑制补体的过度激 活来缓解急性感染性疾病的炎症和发热症状。本文从具有体外抗补体活性的传统清热解毒中药鱼腥草入手,确定了鱼腥草的抗补体活性部位,明确了鱼腥草的小 分子抗补体活性成分及部分活性化合物的作用靶点,并以体内模型验证了活性部位鱼腥草总多糖和另一清热解毒中药新疆紫草总多糖对补体相关疾病的防治作用,同时对抗补体活性测定方法应用于中药质量评价进行了探讨。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鱼腥草抗补体活性部位的确定通过评价各批次补体的效价,确定临界补体浓度,采用体外细胞溶血法考察了中药鱼腥草不同部位的抗 补体活性。结果发现鱼腥草总多糖(CH50=0.092±0.020 mg/ml, AP50=0.221±0.017 mg/ml)和乙酸乙酯萃取物(CH50=0.378±0.029 mg/ml, AP50=0.571± 0.061 mg/ml)抗补体活性较好(n=3);强于石油醚萃取物(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高浓度促进溶血),和正丁醇部位(CH50=1.324±0.102 mg/ml, AP50=2.084±0.147 mg/ml) (n= 3)。 2.鱼腥草乙酸乙酯部位抗补体活性成分从鱼腥草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化

鱼腥草功效与禁忌症

鱼腥草功效与禁忌症 鱼腥草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药物,它最明显的治疗功效就是清热解毒,在使用这种药物的时候,要了解一下它的禁忌症问题,虽然它的副作用不是特别的明显,但是为了安全,在用药治疗方面,一定要戒烟戒酒,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另外在用药期间,不要服用一些具有滋补功效的中药,而对于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在用药方面一定要听从医嘱。 ★复方鱼腥草滴丸的禁忌症: 是尚不明确的。但是为了用药的安全起见,患者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1.忌烟酒、辛辣、鱼腥食物。 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 3.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脾虚便溏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扁桃体有化脓或发热体温超过38.5℃的患者应去医院就诊。 6.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7.对复方鱼腥草片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8.复方鱼腥草片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9.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复方鱼腥草片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复方鱼腥草滴丸的作用: 1.抗菌:鱼腥草、板蓝根、黄芩、金银花、连翘对多种细菌均有抑制作用。鱼腥草、黄芩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明显抑

制作用。鱼腥草、板蓝根有抗流感杆菌作用。除金银花外,对钩端螺旋体均有抑杀作用。鱼腥草、黄芩对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等多种致病真菌亦有明显抑制作用。金银花、连翘有体内抗感染作用,能明显抑制大肠杆菌引起的动物腹膜炎。 2.抗病毒:板蓝根对流感病毒和病毒有明显抑制作用。黄芩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并能减轻感染小鼠的肺部损伤,延长存活时间。金银花对京科68-1病毒、埃可病毒和疱疹病毒均有抑制作用。

板蓝根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温疫时毒,发热咽痛,温毒发斑,痄腮,烂喉丹痧,大头瘟疫,丹毒,痈肿。 用法用量:9~15g。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利咽。 1、抗病毒 板蓝根含靛苷,对一些细菌,如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还有抗病毒作用。可用于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传染性肝炎、流行性感冒、单纯性疱疹性口炎、咽炎以及肺炎等,有预防或治疗作用。 2、清热、退热 板蓝根中的板蓝根有机酸类化学成分,能清除人体内的毒素和过氧化自由基,从而避免了人体体温的不正常升温,能避免发烧现象的发生,保护机体不受高烧的伤害。 3、生津、清火 板蓝根性寒,味苦,不但可清热解毒,还可祛湿生津、清火、明目、散结、消肿等,可治目赤头痛。许多凉茶即以板蓝根为主要原料。 4、凉血利咽(温热病症,咽喉肿痛)用治心胃火毒炽盛之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用治大头瘟、头面红肿、咽喉不利等,其功用与大青叶相似,但大青叶长于凉血消斑;本品则善解咽部毒证。

主治温病发热,发斑,风热感冒,咽喉肿烂,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炎,腮腺炎,喉痹等症。 用于温热病气血两燔、发热头痛、咽喉肿痛、温毒发斑、目赤肿痛、烦躁、痄腮、丹毒、大头瘟及痈肿疮毒。对病毒性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丹毒、急性与慢性病毒性肝炎,以及咽喉炎、扁桃体炎、肠炎、细菌性痢疾等均可用之。 含靛蓝、靛玉红、靛苷、β-谷甾醇、氨基酸、棕榈酸、多糖等。现代药理研究,板蓝根水煎液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其提取物能抑制病毒侵染及增殖,并有抗内毒素的作用,板蓝根还有抗炎、护肝、抗氧化、抗癌、免疫调节等作用。 1.板蓝根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2.板蓝根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板蓝根能使离体兔耳和大鼠下肢灌流量增加,改善家兔肠系膜微循环,降低麻醉家兔的血压,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并使小鼠心肌耗氧量下降。 3.板蓝根有解毒作用。 4.板蓝根有抗癌作用。 5.板蓝根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6.板蓝根有抗红白血病的作用。 7.板蓝根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脾胃虚寒者不宜食用。

板蓝根药理研究综述

板蓝根研究进展综述 人文与法学学院14汉语言文学4 201430040406 何筠言周一班 【摘要】 目的:对近几年来国内外板蓝根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方法:查阅近几年来关于板蓝根研究的国内外文献资料。 结果:对板蓝根化学成分研究逐步深入,总结出板蓝根的药理作用、临床研究与不良反应三个方面。 结论:板蓝根化学成分分离鉴定技术日渐完善,为进一步揭示板蓝根的药理作用与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板蓝根研究进展-药理作用综述 【正文】 板蓝根,别名靛青根、蓝靛根、靛根,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根。本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瘀、利咽消肿之功效。表面淡灰黄色或淡棕黄色,有纵皱纹及横生皮孔,并有支根或支根痕。可见暗绿色或暗棕色轮状排列的叶柄残基和密集的疣状突起。近年来,关于板蓝根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文献较多,本文主要综述了板蓝根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1板蓝根的药理作用 《本草纲目》记载:板蓝根主治“时气头痛,火热口疮,热病发斑,热毒下痢,喉痹、丹毒、黄疸、痄腮……”。现代药理实验证明:板蓝根具有抗炎、抗病毒、解热和增强免疫等作用。 1.1抗病毒作用实验表明,板蓝根对肝炎病毒(HBA及HAV)、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乙型脑炎病毒、和烟草花叶病毒(TMV)均有抑制作用。研究认为,板蓝根(0.25~1.00mg/ml)有一定的抗CVB3病毒及心肌细胞保护作用。 1.2抗菌消炎作用实验证明,板蓝根对革兰阳性和阴性杆菌都有抑制作用;板蓝根水浸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八联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甲型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脑膜炎双球菌均有抑制作用。板蓝根的抑菌有效成分为色胺酮等一些化学方法尚未阐明的吲哚类衍生物,

鱼腥草药理作用的研究

鱼腥草药理作用的研究 目录 内容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前言 (2) 1.有效成分的研究 (2) 1.1 主要成分挥发油 (2) 1.2 黄酮类化合物 (3) 1.3 其他 (4) 2.药理作用研究 (4) 2.1 抗菌作用 (4) 2.2 抗病毒作用 (5) 2.3 抗炎镇痛作用 (5) 2.4 利尿作用 (5) 2.5抗过敏、平喘作用 (6) 2.6抗钩端螺旋体作用 (6) 2.7抗肿瘤作用 (6) 2.8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6) 2.9 毒副作用 (7) 3.总结 (7) 参考文献 (8)

内容摘要:鱼腥草含有癸酰乙醛、甲基正壬酮、癸酸等成分,其中癸酰乙醛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活性。药理研究证明鱼腥草具有抗菌、抗病毒、增强机体免疫、抗炎等作用,故在呼吸科、消化科、外科、妇科及五官科疾病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鱼腥草有效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Abstract:Its sebacic acid containing acetaldehyde, methyl ketone compounds are analyzed.the, such as acid composition, which has been the acylation sebacic acetaldehyde microorganism activity. The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showed its has antibacterial, antiviral and strengthen the body's immune,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and so on, XiaoHuaKe an, surgery, gynecology and ent diseases are widely used. Key words: Houttuynia cordata active principl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Clinical application

鱼腥草的功效

鱼腥草的功效: 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治肺炎,肺脓疡,热痢,疟疾,水肿,淋病,白带,痈肿,痔疮,脱肛,湿疹,秃疮,疥癣。 鱼腥草的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杆菌、肺炎双球菌。 2、利尿作用,使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肾血流量及尿液分泌,所以也用于尿路感染的频尿涩痛。 3、增强免疫系统作用,提高慢性气管炎患者白血球的吞噬作用。 4、抗肿瘤作用,提高癌细胞中的CAMP而抑制艾氏腹水癌。 鱼腥草,俗称猪鼻孔、侧耳根,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蕺菜的根或全草。“药食同源”,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把鱼腥草作为野菜佐食。相传春秋时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炼意励志之时,曾带领众人择蕺菜(鱼腥草)而食之,以充饥废荒;魏晋时起,蕺菜便正式作为药用,以“鱼腥草”之名收入医药典籍。在历史变迁发展中,它便一直扮演药、食两用的双重角色,为民众养生保健、防病治病发挥着作用。随着现代人们愈来愈崇尚自然、追求真朴,在各地(尤其是我国西南地区),野生或家种的鱼腥草已成为大众餐桌上身价倍增的“大路野菜”。 鱼腥草作菜,生食最佳,其香气独特、口感别具、风味适口可人。凉拌佐餐使人大开胃口,增进食欲、改善消化功能,也有炒食、煎汤、煮粥、炖肉的不同食疗方法。 鱼腥草入药,中医认为其味辛、性寒凉,能清热解毒、排痛消肿疗疮、利尿除湿、健胃消食,用治实热、热毒、湿邪、疾热为患的肺痈、疮疡肿毒、痔疮便血、脾胃积热等,单用或配伍复方,内服外用或民间多种食疗方法的使用均疗效确切。药理研究,鱼腥草主含挥发油,癸酰乙醛鱼腥草素等多种成份,对各种致病杆菌、球菌、流感病毒、钩端螺旋体等有抑制抗菌作用,并能提高人体免疫调节功能,如在1:40000浓度的鱼腥草液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仍有抑制作用,故它具有显著的抗菌消炎效能。鱼腥草素现已制成片、针、冲、雾化等剂型,广泛用于人体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有资料表明,国外从鱼腥草中分离出一种防癌抗癌物质,除对胃癌有效外,并对中晚期肺癌、绒毛膜上皮癌、恶性葡萄胎、直肠癌也有一定的治疗调整作用。在日本,鱼腥草受到青睐,传统上称之为“十药”,作为时髦的保健佳蔬,认为鱼腥草有抗菌、消炎、助消化、清热、解毒、抗过敏、抗辐射、防癌抗癌等明显作用,除采用传统汉方、药膳食疗外,还以功能性保健食品(茶、饮料等食品添加)等方式应用。 目前,国内外把鱼腥草素已用于贫血、便秘、胃肠炎、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多种炎症、癌症等方面疾病的预防、治疗与辅助治疗,预示着鱼腥草在营养保健、防病祛疾上尚具有实用开发前景。 参考资料:https://www.360docs.net/doc/d67491099.html,/index.php?itemid=9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