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课堂小结

再别康桥课堂小结

《再别康桥》用缠绵的情思编制而成。诗人把自己对康桥的深情,溶化进了悄然离别时那些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之中,那“夕阳金柳”、“波光艳影”、“潭中彩虹”带着作者情不自禁中进入了旧时时光,以至于诗人想把自己变成一条水草,醉卧在康河的柔波里,承受它永远的爱抚。然而重温旧梦,最终又被好梦难圆的伤感所打碎,夕阳的余晖里,诗人作别的不仅是那西天的云彩,更是他一生的豪情与梦想,当诗人只能悄悄离去时,留下了那一抹淡淡的哀愁,让代代世人久久不能忘怀。诗人真正把王国维留下的那句:“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发挥到了极致。这节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表现手法以及三美主张入手赏析这首现代诗歌,希望同学们通过掌握这些鉴赏新诗的方法,能更好的理解新诗中的感情。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二上册)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二上册) (张广银) (听听范广慧的《再别康桥》,活跃气氛)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刚才听的这一首歌,它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一首现代诗歌。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首诗,走进现代诗歌。 (投影课题《再别康桥》)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徐志摩,你所知道的《再别康桥》。 生: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师:你的了解很详细,同学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你心中的徐志摩? 生(1):他是一位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追求人生真谛的的诗人。 生(2):一位天才诗人。 师:对,一位天才诗人,也是一位纯净的诗人。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投影的第二节。 (投影诗人介绍) 生:他曾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师:康桥是徐志摩短短一生的重要的文化情结,也为我们留下了这一篇伟大的传世之作。下面请听诗歌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说说你最喜欢本诗的哪一节。 (学生听老师朗读) 生(1):第一小节,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师:对,诗人用三个“轻轻的”为全诗创设了宁静和谐的氛围,也为全诗奠定了哀而不伤的基调。同学们后面回答问题,尽量用自己的话来回答,哪怕是错了的见解,好吗?

轻轻的我走了-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轻轻的我走了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执教/文勇点评/孙绍振 【孙绍振点评】文勇这堂课的好处在于,第一,不拘一格,该对话的时候彻底平等,让学生的思想活跃起来。但是,他不把希望完全寄托在课堂对话上。该告知的时候,他就大胆讲,哪怕讲上一堂课,也不怕有人说“灌”。问题不在于灌,而在于有没有东西可灌。教师教 师,能教才能叫师。这本来是常识,可是把北欧模式的对话绝对化,把事情搞乱了,弄得教师都不敢讲话,不敢纠正,不敢批评学生,这种教条主义是很愚昧的。第二,对《再别康桥》的把握堪称准确,基调把握得好,没有受到俗套的干扰,难得的是,循循善诱,让学生一下 子感受到这首告别的诗和中国古典传统的离愁别绪不同。他告别得很潇洒。有些教参文章说,这里有“千重离愁万种别恨”。这是不从文本出发,而是自己早已有了的、现成的观念,离愁别恨,古典诗歌中太权威了,自己的思想就被遮蔽了,先入为主,代替了文本内涵的概括。 语文阅读并不难,只要严格地尊重文本,文本第一,就不难。但是,眼下流行的所谓“理论”,只讲读者主体,把学生主体绝对化,造成了课堂上奇谈怪论满天飞,歪曲文本。从理论上来说,这是跛脚的。因为,读者主体并不是绝对自由的,而是要受到作者主体和文本主体的制约的。文勇在进入《再别康桥》文本之前,讲了那么多徐志摩的经历,就是尊重作者主体。文勇从作品中揭示出告别的潇洒,就是尊重文本主体。 只有一个小瑕疵,就是学生说诗人是和回忆告别,严格地说,应该是和忘记告别。回忆是现场的,而记忆是过去的。 第一课时 师:上课! 师:齐诵《雨巷》!(板书:“轻轻的我走了——《再别康桥》欣赏”) 师:同学们,你们中有哪些人觉得自己对诗已经有了强烈的感觉,觉得诗有意思?(统计有23位同学举起了手)这让我感到比较惊讶啊,但是也有心理准备。 还有那么多的同学没有举手呀,那么这些同学为什么对诗歌没有感受呢?我请几位同学起来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生:(班长郑一鸣)站起来说:我还没有找到诗歌的感觉。 生:(郭毛)《雨巷》这首诗中的“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我知 道很有诗的美,有诗的“芬芳”,但是我还不能很强烈地感受到您说的诗歌那种“香味”的魅力。 师:同学们,对诗的兴趣培养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朱光潜先生就写过《读诗与兴趣的培养》,希望大家通过多读诗,读好诗逐渐培养读诗歌的兴趣。但真正地走进诗,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诗,从而将诗歌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内化成个人的情感,进入我们的灵魂,它需要我们从现实世界中暂时超脱出来,进入诗意的天

再别康桥 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龙岩市第二中学陈纪焱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意象的特点,准确把握诗歌情感——对康桥的热爱、眷恋、不舍。不同于传统离别诗的伤感,作者的情感是洒脱的。 2.了解新月派诗歌的三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3.通过反复朗读,进一步体会作者对康桥的热爱、眷恋、不舍之情。 学情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本首诗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二课,这个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把新诗放在高中阶段第一单元,可见它的重要性。徐志摩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在新诗上取得的成就是举足轻重的。《再别康桥》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典型的通过意象传递情感的诗歌。通过这首诗歌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对新月派新诗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2.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是福建省龙岩市第二中学高一的新生,他们语文基础一般,思维活跃,在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和戴望舒的《雨巷》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鉴赏新诗的能力,能够有意识的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通过分析修饰意象的词语,准确找到意象的特点,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2.感受诗歌的音乐美,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对康桥的热爱、眷恋和不舍之情。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情境陶冶教学策略:通过图片、朗读音频,设置情境,为学生更好的感悟作者对康桥的深情营造氛围。 2.探究----发现教学策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探究各个意象的特点,得出这些意象具有共同点,都是自然景物,色彩都比较绚烂,营造的意境是明净的,发现作者对母校的感情是热爱、眷恋和不舍的,同时作者把这种爱藏在心里,不去惊扰康桥,表现了一种洒脱。 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视听材料:音频“再别康桥”示范朗读。 图片材料:符合情境的相关图片。 PPT材料:意象分析时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呈现,情境呈现。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设计目的:用母校情怀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时间预设1分钟)母校,是每个人的心中情感茵茵的地方,说起母校,就会触碰到内心的柔软。同学们刚刚从不同的初中进入到我们学校,离开母校,这种感触肯定很深。今天,我们看看徐志摩离开母校,会是怎样的情感? 步骤二:背景介绍(设计目的:简单介绍作者新诗上取得的成就以及他的康桥情怀,对学生理解作者对康桥的深情有很大的帮助。时间预设3分钟) 徐志摩,出身于浙江的富商家庭,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是新诗诗坛上的一位巨星。新月派的诗歌受英国著名诗人泰戈尔的影响,讲究三美。哪三美,具体分析诗歌的时候再说。 作者的康桥情结:康桥是作者的母校,是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徐志摩曾经以特别生的资格在那里学习了将近两年的时间,虽然时间不长,但他后来回忆,那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最美好的时光。那里可以说是他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他父亲期望他成为一个银行家,他自己的理想是成为一个政治家,所以,他之前留学美国的时候,攻读的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刚才听的这一首歌,它是我国史上著名的一首现代。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首诗,走进现代诗歌。 (投影课题《》)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徐志,你所知道的《再别康桥》。 生: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著有诗集《志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师:你的了解很详细,同学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你心中的徐志? 生(1):他是一位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追求人生真谛的的诗人。 生(2):一位天才诗人。 师:对,一位天才诗人,也是一位纯净的诗人。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投影的第二节。 (投影诗人介绍) 生:他曾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师:康桥是徐志短短一生的重要的文化情结,也为我们留下了这一篇伟大的传世之作。下面请听诗歌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说说你最喜欢本诗的哪一节。 (学生听老师朗读) 生(1):第一小节,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师:对,诗人用三个“轻轻的”为全诗创设了宁静和谐的氛围,也为全诗奠定了哀而不伤的基调。同学们后面回答问题,尽量用自己的话来回答,哪怕是错了的见解,好吗?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导学案答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答案 1、诵读欣赏,范读正音: 青荇(xìng)长篙(gāo)漫溯(sù)笙(shēng)箫 三、整体感知: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纵观全文哪两个小节读起来最相似?在结构上构成什么样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首尾呼应(回环往复)在一唱三叹、反复回旋中,强化了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感情,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情绪始终缭绕在心头,创造了深邃意境。 四、具体赏析 1、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1)云彩,这是诗人作别的对象。一般离别诗作别的都是人,这首诗作别却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2)金柳,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金色的柳枝随风轻摆的样子很像新娘美好的姿态,有谁愿意离开自己新婚的妻子呢?这里,用新娘比喻金柳,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欢喜和浓烈的温柔之爱。同时比喻修辞的运用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 (3)“榆阴下潭水”——“天上虹”,.喻手法的运用。第二个比喻是将“清澈的潭水”比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只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 (4)“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头”“荡漾”。表达出自己的无限喜爱之情。 (5)青荇,“油油的”写出“软泥上的青荇”光润的样子、和悦的样子,营造出“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似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的意境。 “招摇”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水草随微波起伏的轻盈之态。等同于“逍遥”,有“自由自在”之意!它不仅写出了“青荇”自由自在地摇动的情态,也体现出诗人对康桥的喜爱之情。不能换成“轻摇”,因为轻摇,即轻轻地摇动,这只是对青荇情态的客观描述。(学生也可理解出“招引”之意,自圆其说即可) (6)“柔波”、“水草”,重点在“甘心”一词,表达了诗人对康河融为一体,愿意永远留在康河,表达出了对康河的永久眷恋之情。 (7)“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满载一船星辉”——画面感、色彩感十足!想象的魅力! (8)“笙箫”,笙箫在此是一个偏义词,重在萧。此处不宜换成别的乐器。萧是一种悲剧色彩较浓的乐器。而且它体现的往往是精神境界的凄苦、深沉、厚重、兼有悲凉,常用来表现离别之苦,相思之苦。在这里,萧的这种独特的悲剧性正好与诗人此时的心境相吻合,能恰到好处的体现出诗人因不得不离开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课例] 师:古诗中表达离情的有很多,课前请同学们搜集了一些,请以朗诵的形式给我们展示一下。 生: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生: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山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生: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师:找的很好,但大家觉得他们几位的诗歌朗诵得怎么样? 生:好像不能够打动我们。 师:为什么? 生:缺少一种情感。 师:那么应该用一种什么要的情感来读这些诗歌呢? 生:不舍的,很沉重。 师:对,那我们就选取其中王维的那首诗歌来读一下,把那种沉重的,不舍的情绪读出来。 (师生齐读) 师:你们的朗诵表演得太好了,让我也技痒了,我也为你们朗诵一首吧,献丑了。 (学生笑,鼓掌) 师朗诵《再别康桥》 (老师读毕,学生似乎还沉浸在诗歌的余韵中,很安静) 师:谢谢你们的安静,这应该是读我朗读的另一种方式的嘉许吧! (学生笑,鼓掌) 师:谢谢,能不能说说你们鼓掌的原因。 生:因为老师你把那种诗歌的美感呈现出来了。 师:这么说这首诗歌给你的最直接的感受就是------- (学生齐答:美) 师:不错,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感受诗歌《再别康桥》的美。 师:从诗歌的标题中你能够了解到一些什么信息? 生:这是一首离别诗。 生:这是诗人和康桥的第二次离别,而且诗人对康桥充满留恋。 师:不错。其实,这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别康桥,1928年,诗人第三次到英国旅游,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悄悄去看他康桥的英国朋友。可是由于事先没有约好,朋友们都不在,只有康桥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待着他。在康桥边上,美好的回忆接踵而来,于是,便有了这著名的诗篇——《再别康桥》 师:诗人徐志摩我们并不陌生,但面对奉献给我们如此美的诗歌的人,我们是不是应该用诗意的方式来介绍他呢?请用诗化或散文化的语言介绍徐志摩及其作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第19课《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理解本文的意象美、写作特色和本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培育发现美、欣赏美的审美追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本文的意象美、写作特色和本文的中心思想。 2.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培育发现美、欣赏美的审美追求。 教学方法:阅读欣赏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这样一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有这样一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有这样一首诗,清新空灵,含蓄隽永。”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近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徐志摩的脚步,再别康桥,感受那份难舍的离情别意。 二、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他的诗作,神秘朦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代表作:诗集《志摩的诗》,散文集《落叶》,日记《爱眉小札》等。 三、写作背景 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四、整体感知 1.梳理生字词 荡漾(dangyang)青荇(qingxing)浮藻(fuzao)长篙(changgao) 榆荫(yuyin)漫溯(mansu)斑斓(banlan)笙箫(shengxiao)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注意抒情,停顿,舒缓程度。 播放《再别康桥》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朗读节奏。 学生单独朗读,学生齐读,体会诗文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3.结合文章的标题和内容,把握文章的大意。 明确:《再别康桥》中的“别”是分别、离别的意思。 “轻轻的我走了”“悄悄的我走了”:都是表示悄无声息地离开。 结合全文来看,抒发了作者离别时的眷恋与依依不舍的心情。 五、阅读全诗,概括各小节的主旨大意。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奠定下抒情的基调。 2至4节,直接描写康桥的迷人景色,表现诗人对康桥的深切留恋。

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一上册-第四单元 10.《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诗歌吗?(ppt展示:喜欢诗歌)就我而言,我很喜欢诗歌,尤其中国古典诗词。她也常常出现在我的日常生活里。从这一点来看,我是幸运的。无论生活如何细碎如何黯淡,我总能与她不期而遇。 九月的某一天,一只蝴蝶飞入了我家的阳台,大家看一下这只蝴蝶,(ppt展示:蝴蝶照片)我觉得她虽然没有色彩斑斓的双翅,但仔细瞧来,却也清秀至极。于是一早的时光便也随之轻盈起来。为此我写了一曲《秋日遇蝶》:(ppt展示:《秋日遇蝶》) 无绪闲愁晨乍起。初卷纱帘,一缕清光倚。云淡天高接远道,寒凉似水思迤逦。 隔夜粗衣一晾洗,直上小台,忽见一蝶立。如梦飞花自在舞,桃红柳绿春色里。 作于9月14日13时58分是诗情,让我在初秋的寒凉里竟然看到了桃红柳绿的春色。 还是九月的某一天,当我们一起读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美丽诗句时,一缕乡思飘进了我的心里。那心里尽是江南的妩媚与清丽。因为我的故乡在江南的一个小镇——梧桐镇,镇子边上有一个村子,家家的庭院里都种满了桃花,非常的美丽,这是我童年经常去的桃花村。于是,在我的脑海中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ppt展示:烟雨桃花图)也渐渐浮现出一句:“那年依稀烟雨里,点点桃花影。”(ppt展示:那年依稀烟雨里,点点桃花影。)然而这一句竟成了《少年游》最初的意象:(ppt展示:《少年游》) 满城烟雨梧桐枝,凤凰来栖五彩霞。 坐镇江南仪万千,不施粉黛自风华。 石街尽处青水湾,蜿蜒十里乌篷斜。 桃花点点染春色,清溪迢迢过田家。 习习东风拂岸柳,采采野荠映红颊。 最是人间玲珑处,豆蔻梢头一美丫。 作于9月13日12时16分

高中语文_《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字音、字形和词语,美读诗歌。 2、理解诗歌意象,品味诗歌语言。 3、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要的字音、字形和词语,美读诗歌。 2、理解诗歌意象,品味诗歌语言。 一、情景导入 1、导入语: 康桥,即剑桥,是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重要转折点,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徐志摩就这样悄悄地来,又悄悄的走了。 今天,就让我们和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2、作者介绍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1922年,第一次离开剑桥,写下长诗《康桥,再会吧》;1926年,第二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第三次去剑桥,告别剑桥,留下佳作《再别康桥》。 3、检查预习 荇( xìng )藻( zǎo )溯( sù)斑斓( bān lán )笙箫( shēng xiāo )长篙( gāo ) 4、自古以来离别诗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哪些诗词?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朱光潜那篇《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的文章大家读过了没有? 有一些要求读的可以在语文自习以及周末来读。这个星期我先不做其他的检测,下周再来。(关于优化设计) 今天的课前演讲由**同学来讲。 不能照着念。能背就背,不能背可以看一看。(上课铃声响) 这个同学伏在桌上照稿子读,读得极快,大家听不清,哗然。 李老师评论:完全不符合演讲的要求。第一,他完全是在读,没有达到要求。第二,他的仪容不好,一直伏在桌上。第三,上来演讲最起码的规范是:同学们,今天我演讲的内容是……他没有做到。第四,李老师说过,第一轮,老师不规定题目,但是有一个默认的前提。应该是大家都认可的公众话题。因此,今天这个演讲要重新做。**:明天不可能。李老师:后天。明天该谁呢( 李老师在安排)。 今天我们接着讲《再别康桥》,有的人批评我,那天讲采桑子重阳时提出一个问题,上下片为什么要互换没有下文。老师问,哪个同学知道有没有同学想过这个问题想不通啊,这样,我们再想一想,我们以后找时间交流。 李老师:我们今天看《再别康桥》。这首诗大家读过了,比较熟

悉了。在没有学这首诗前,大家对徐志摩有没有了解? 一个同学:我看过一些文章,似乎是说鲁迅和徐志摩在文学上是对立的。 李老师:你是在哪里看到的? 同学:我是听我们老师说的。 李老师:你说的是对的,他们在文学观上是对立的,而且李老师年轻的时候,第一次知道他也是从鲁迅那儿了解到的。还有哪个同学。 同学二:他是新月派诗人。 李老师:从哪儿知道的? 同学二:从优化设计的。 李老师:还有没有没有了那李老师补充。有一个电视看过没有人间四月天。 同学三:讲他和三个女人的感情。 李老师:哪三个女人?其他同学补充, 同学三:(还有其他同学补充)林徽音,陆小曼,张幼仪。 李老师:徐志摩比较风流,只是因为他是文学家,就成了……中国有一个不好的传统,一个人成了名人,缺点也就成了优点。当然,也有人替他辩护,正因为感情丰富,所以写出好作品,我觉得还要应该分开来评价。 李老师:徐志摩怎么死的? 同学四:飞机失事。 李老师:对。徐对新诗贡献很大,我甚至认为,仅以此诗,就足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知识能力目标: 1.认知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通过教师的指导,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受作者对“爱”“自由”与“美”的追求。重点与难点: 1.对诗歌独具特色的意象的把握; 2.对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鉴赏。 课时安排:1课时。 过程与方法 课前预习检查,正音正字: 河畔(pàn)青荇(xìng)长蒿(gāo)漫溯(sù)笙箫(xiāo) 载①zǎi一年半载记载登载②zài载歌载舞装载下载斑斓.(区别:澜、阑) 一.导入: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随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节奏,一起走进诗人内心。二.有关知识链接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胡适说:“他(指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一轮诵读,因声求气 读时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青荇(xìng) 长篙(gāo) ?浮藻(zǎo) 漫溯(sù) ?斑斓(lán) 笙箫(shēng) 感情:惆怅,惜别

高中语文 再别康桥 教学实录及点评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及点评 执教:重庆市渝北中学校高级教师刘祖平 点评:重庆市渝北区教科所副所长、研究员余国源 多媒体展示:两卷新诗,廿年老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师:这是一副挽联,所挽对象为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徐志摩。“两卷新诗”,指的是徐志摩的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而“九点齐烟”是济南郊区九座小山的总称,此借指徐之遇难地。他是1931年因飞机失事遇难的,时年35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走进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去感受他对母校的一片赤子之情。(多媒体展示课题和作者)师:请张君同学试读一遍好吗? 生:读(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 师:第三节“青荇”的“荇” 应该读xìng 而不是xíng,课文注释已有说明。 师:请听录音朗诵,看看专家是怎么朗读的。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从文章的眼睛推断,这首诗抒发的大致是什么情感? 生:离别之情。 师:离别何处?它是个怎样的地方? 生:离别康桥。关于康桥,注释①有简单的介绍,我读一下。 师:展示相关图片做补充。 师:临别之际,诗人向康桥的哪些对象一一做了道别? 生: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等。 师:抒写离别之情的诗歌,可谓数不胜数。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但离别的对象一般都是人,而《再别康桥》却由人间向“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自然物转移,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脱俗的清新感,这是其构思新颖之处。 师: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称作意象。“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物象寄托着诗人对康桥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先看第二节,这一节写“柳”。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呢?为什么? 生:柳在“夕阳中”,被镀上了一层金色,所以柳是“金柳”,影是“艳影”。 师:“金柳”为什么像“新娘”? 生:“金柳”有新娘色彩光泽鲜艳好看的特点。 生:“金柳”有新娘的柔美。 师: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生:“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师:第三节写“青荇”。这一物象又寄托了诗人对康桥什么样的情感呢?模仿第二节的分析方法,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交换意见。 生:在诗人的眼里,“泥”是“软泥”,“波”是“柔波”,草是“油油的”。这些描写都寄托着诗人对康桥的喜爱。 生:“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骗”“招摇过市”中的“招摇”都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

免费语文教案148: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教师:现在老师要给大家朗诵一首诗,(和着古筝高山流水深情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天边的云彩……(学生热烈鼓掌) 教师::谢谢大家的掌声,现在请大家谈谈为什么要鼓掌。 学生1:老师您的朗读很棒,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一个学生是那样的热爱自己的母校。 学生2:诗韵味十足,老师您的朗读把这美妙的韵味都给传达出来了。 学生3:这首诗的语言很美,我们听起来很舒服。 教师:你们的掌声一方面是对我的鼓励,一方面是因为被这首诗的魅力深深的吸引,那么大家知道这诗的题目吗? 生全体:再别康桥。 教师:(板书课题)本节课我们就来赏读这首诗,诗的作者是徐志摩,同学们知道他哪些情况? 学生1:徐志摩是现代诗人、散文家。 教师:你从哪知道的? 学生1:从书下注解看到的。 学生2:他是新月派诗人。 教师: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2:上网看到的。 教师:很好,那么大家知道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再别康桥》的呢? 许多学生:不知道,老师给我们讲讲吧。 教师:1920年徐志摩来到英国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听课,度过了一段真正悠闲的生活。徐志摩是大自然的的崇拜者,在风光旖旎的康河岸边,他时而仰卧在上有星星下有黄花点缀的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时而到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这段的美好生活令他魂牵梦绕。再度回到母校,再次见到昔日的美景,怎能不让他激动万分?可很快又要告别这里的美景,告别风光秀丽的母校,怎不让他依依不舍?带着这种情感,在归国途中的海轮上,他写下这首小夜曲般的抒情诗。说到这里同学们一定等不及了,好,请同学们打开书,随着朗读录音先来自由读《再别康桥》。 (随着磁带里用情的朗读,同学们十分卖力的大声朗读着,教师在巡视中也深受感染,也情不自禁的加入朗读的队伍) 教师:现在请两位同学来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后给他们作评价。 (很多同学举手要求朗读) 教师:这样请大家发扬点风格,让平时不善言辞的张铎和肖奇锻炼一下好不好? 众同学:好!(掌声响起来) 学生1: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天边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那波光里艳影/在我心头荡漾//那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学生2: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夏虫也在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教师:谁来给他们的朗读作一点评? (同学互视,显出为难状) 教师:这样,给大家三分钟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商量一下。 (各小组开始讨论,教师参与了四、五小组的讨论)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明确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它们对于诗歌的重要作用;了解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情感教育目标:领悟徐志摩与母校的深厚情感以及抒发情感的恰当方式。 3、能力培养目标: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以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发挥充分的想象去感悟诗歌的意境;通过解读意象去把握诗歌的主旨;欣赏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再别康桥》是如何体现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的?《再别康桥》美在何处? 2、《再别康桥》的意象选择非常独特,如何理解意象的独特之处?这些独特的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3、徐志摩为何对康桥情有独钟,仅仅是学生对母校的情怀吗?有没有其他原因? 三、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本人学过多年的语文了,记得最深的还是那些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比如“一只鹅,两只鹅,扑通扑通跳下河”。(学生笑) (抓住笑的时机,谈一谈笑的原因,请学生诵读自己喜欢的诗歌作品) 既然同学们都喜欢读诗,那对诗歌一定有自己的认识,请问“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是一首诗吗?(在屏幕上打出文字,学生讨论) 经过讨论后明确:不能算作一首诗,因为实在读不出什么韵味。(又在屏幕上打出“飞入芦花皆不见”)(片2) 再讨论,明确:加上最后一句增添了诗歌的韵味,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富有诗味。 由此可见,诗歌总是带给人们丰富的想象,我们学习诗歌,就是要通过丰富的想象,感悟诗歌的意境。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出示课题片3)。 (一)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片4)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片5)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等,新月派代表诗人,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原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片6)《再别康桥》这首诗写于1928年。这年秋天,徐志摩重到英国,本诗记下了诗人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徐志摩曾在1921-1922在英国留学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自然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片7)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徐志摩与康桥也有着一段解不开的“康桥情结”。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片8)康桥是诗人爱之梦破灭的地方,在那里,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

程翔《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程翔《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程翔《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张飞教语文 程翔《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坐下。今天上课的格局不同于往常,喜欢吗?(学生四人一组,面对面坐。) 生:喜欢。 师:这叫小组交流讨论的学习方式。不是你们听老师讲,主要是小组之间交流学习,有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好吗? 喜欢语文课的同学请举手。 生:(举手) 师:不喜欢的举手。 生:(没有举手的) 师:这说明你们老师语文教得好。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再别康桥》,这首诗以前知道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这么多同学知道呀。说说,你是什么时候知道的? 生1:有一次电视上刚好有这首诗。 师:那是在什么时候? 生1:一年以前。 师:你呢? 生2:我接触过几次。 师:(惊讶的)几次呀!最早呢? 生2:最早是小学,是一个同学在广播站朗读了这首诗。 师:以前知道这是徐志摩的举手。 生3:(举手) 师:请你将他的名字写一遍。知道为什么要写一遍吗?这个“摩”字要注意是吗? 生3:(板演) 师:好。记住了,徐志摩。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将诗歌朗读一遍。 生:(读) 师:有不认识的字举手。 生:(没人举手) 师:没有不认识的字,是吗?下面请同学们推荐一个同学来读一遍。 生4:(举手) 师:你推荐谁? 生4:我推荐*** 师:你为什么推荐他? 生4:因为他读得还可以? 师:你自己读得怎么样? 生4:嗯…… 师:那你推荐谁? 生4:推荐我自己。 师:有勇气,同学们为她鼓掌。

生4:(读课文) 师:好。谢谢你。读得不错吧? 生:(全体鼓掌) 师:有读错的吗? 生5:第五段“满一船星辉”, 她读成了“满一城星辉”。 师:嗯。还有吗 生6: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她读成“青枣”。 师:嗯。还有一个地方,“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我们看应该读“似(sh)的”,还是“似(s)的”? 生6:是“似(sh)的”。 师:对,彩虹似(sh)的。什么时候读“似”? 生6:相似(s)。 师:下面小组交流一下。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喜欢? 生:(小组交流) 师:好。这个问题比较简单,我们简单地交流一下。喜欢这首诗的举手。 生:(举手) 师:不喜欢的举手 生:(没举手的) 师:没有不喜欢的。为什么喜欢? 生7:首先我喜欢是因为是抒情的诗,更喜欢二三四段,把景物写活了。 生8:我觉得这首诗给人一种做梦的感觉。 师:做梦的感觉,很好。还有这种感觉的同学举手。 生9:我觉得有音乐感。 师:还有这种感觉的同学举手 生10:我喜欢这首诗,前后呼应,中间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 生11:这首诗很缓慢,读的时候很享受,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 师:我们读了这首诗的初步感受很好。接下来要做什么呢?你读了这首诗,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小组交流一下。 生:(小组讨论) 师:好,同学们都写了很多问题,有的同学写了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问题 生12: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星辉斑斓”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境? 师:你是不理解“星辉斑斓”的意思,还是不理解这个意境? 生13:意境。 师:这是怎样的意境?在这个意境里怎么想到要放歌呢?这个问题好,继续提。 生14:前面说“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后面又说“但我不能放歌”,这不矛盾吗? 师:哦,矛盾,问得好。 生15:第三段,在“康河的柔波里”,我们知道大海的波浪是汹涌澎湃的,为什么这里说是柔波? 师:大海的波浪是汹涌的,是吧?小河里的波浪会是什么样?是不是柔波? 生16:为什么说余阴下不是清辉,又是清辉? 生17:为什么是再别康桥? 师:以前来过,离开了;这次又来了,又要离开了。 生18:第五段的“寻梦”,寻的什么梦?

国家一等奖《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⑵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自主探索、协作创新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学生共鸣,了解诗人对“爱、自由、美”的追求。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诗歌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对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也有所了解,但是很少运用这些方法来分析作品。本单元的诗歌教学,教师要比较系统地讲述诗歌意象的概念和特点,并初步培养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品位诗歌意境与情感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意象的理解,意境的营造和“三美”的讲解。 教学方法: 多媒体创设情境法、启发诱导法、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自古以来,离别便是一把打开诗国大门的钥匙,江淹曾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园林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伤感,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离别”成为经久不衰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离情,感受离别,来共同欣赏现代诗人徐志摩笔下的《再别康桥》。 活动2【讲授】 一、知人论世。(指名介绍作者)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别名:南湖、云中鹤,浙江省海宁人,追求“爱,自由和美”,主要作品有诗集《猛虎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新月诗派

代表诗人,徐志摩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和音律和谐。 二、诵读诗文。 1.教师范读(下面就让我们走近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这份离情) 2.学生自由诵读,思考下列问题:(多媒体显示) (1)诗人选取了哪些离别的对象? (2)这些景物寄寓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3 .指名诵读(一男一女) 4.学生回答问题,诗人选取了哪些离别的对象:云彩金柳夕阳艳影青荇柔波水草潭虹星辉笙箫夏虫 这些寄寓了诗人情感的客观物象,我们称之为意象;这若干个意象所营造的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意象是诗歌生命的载体,这些意象一方面来自于康桥大学周围的环境,另一方面融入了作者对康桥特别的情感。诗歌的2-6节写的是作者告别的场景。分小组讨论:你喜欢那个意象或场景,它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三、赏析探究 1. 学生自由赏析诗歌,老师点拨。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赏析:为什么选择柳: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是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为什么是金柳:绿柳、碧水与夕阳交织在一起,柳树化为金色。金柳代表诗人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赏析:拟人手法,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招摇”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显得生动、形象。他要化作一条水草,永远生长在康河里,生长为康河的一部分,永远招摇着生命的美丽!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赏析:那榆荫下的一潭就是清泉,诗人怎么说不是呢?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再别康桥》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是一首现代新诗,也是整个高中语文“阅读与鉴赏”板块中极具代表性的诗歌。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孙绍振先生曾说,《再别康桥》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这给中学语文教育界,出了一个难题,流行的机械反映论和狭隘的社会功利论在这个文本中遭遇到难以逾越的挑战。而《新课标》在这个板块中要求,要“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同时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陶冶性情”。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不在文章表面滑翔,能够进入作品深层进行分析,从而走出“印象和感想泛滥”的大而化之的阅读迷障呢?新课程理念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结合“三贴近”原则,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学情,我设计了本课。 【教学背景分析】 《再别康桥》属于必读课。虽然如何分析这首现代新诗史的名作,学术界向来众说纷纭,但其艺术之美人所共知,而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对于诗作的品读大多停留在文章表面滑翔,很难进入作品深层进行分析,常常立足于个体阅读的“印象和感想”,很难走出大而化之的阅读迷障。这首《再别康桥》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全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因此,从语言赏析入手,从情感体验切入,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本课体会现代诗歌的特点,多方面感受体悟诗歌的情感,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受到美的熏陶。 采用以下教法: 1、情境教学法。预设用生动、诗化的语言,配合舒缓轻柔的音乐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回到徐志摩的美好回忆中,迅速进入诗境。 2、美读感悟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通过教师范读,学生美读,集体诵读,层层深入体会情感。 3、想象鉴赏法。想象是欣赏文学的必经之路,本课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想象、在描述画面中想象、在感悟情感中想象,移情于本人,从而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也就为理解情感做好蓄势铺垫。 4、质疑反思法。在情境中,质疑反思,畅所欲言,探索新知。 5、互文反刍法。通过比较鉴赏,反刍回味,体会诗句中流淌的真情。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说:“知识和能力不是老师传递的,而是孩子根据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和顺应得来的。在课堂互动中,教师要给孩子搭建脚手架,帮助他们实现同化和顺应。”本课我将带领学生一起听、说读、写,欣赏画面美、感悟真情美、歌颂人性美,让每个孩子都学着诗意地栖居。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地诵读《再别康桥》,进一步感受诗的抒情韵律。 2、了解“招摇”的艺术效果,感受“轻轻、悄悄、沉默”在诗中的特殊情味。

再别康桥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教案

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诗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 答:徐志摩别康桥 师:对。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诗人及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

了解康桥及徐志摩。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同学先讲,老师补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及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及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三、学生齐读。 四、整体构思及思路 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别”。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刚才我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歌,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诗意。 启发: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可能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意象的选择新颖,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一种清新飘逸之感。 五、赏析诗歌的音乐美及建筑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