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国绿茶的历史发展及特性

研究中国绿茶的历史发展及特性
研究中国绿茶的历史发展及特性

研究中国绿茶的历史发展及特性

茶树原产于中国,中国的产茶历史有数千年之久,中国最早生产的茶类是绿茶,一直以来的主产也是绿茶。茶是中国的特产,与咖啡、可可并称世界三大饮料。绿茶是中国六大基本茶类之一,如今的国产绿茶有近千种,产量约占茶叶总产量的四分之三。绿茶因其加工制作过程与红茶、花茶等品种不同,将采摘的新鲜茶叶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制成,不需经过发酵工序,其成品呈青绿色,故称绿茶。中国绿茶历史悠久,大约有几千年的饮用史,大部分产于中国南部,气候、雨量、土壤适宜,加之多产于风景秀丽、云雾缭绕的高山和丘陵地带,得天地之灵气,承日月之精华,加上多年培育的优异品质,又有长期积累的精湛采制技艺,因此绿茶一直是中国茶中最受人们喜爱、饮用最多的种类之一。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绿茶一直也发挥着主导地位。此外,六大茶类中,优质绿茶是保存营养保健成分最多的茶类。

一、追溯中国绿茶的悠久历史

陆羽《茶经》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说明茶的发现与利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人类在原始社会,将狩猎到的猎物和采集到的植物茎根,放在火上烧烤至熟后再食用,将采集到的茶树新梢,放在火上经烧烤以后再放在水中去煮,煮出的茶汤供人们解渴消暑。这种“烧烤鲜茶”的做法,也许就是最原始的加工绿茶了。现代“绿茶”的概念,就是通过高温杀青以后制成的茶叶,现代杀青有蒸青、炒青等,是利用高温抑制酶的活性,保持清汤绿叶的绿茶特征。烧烤茶鲜叶,实际上也是达到了杀青的目的。用现代的语言,就是将“杀青叶”(烧烤叶)直接煮饮,无非是没有制成干茶而已。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的布朗族、傣族、拉祜族、佤族,至今还保留着这种“烤鲜茶煮饮”习俗。他们平时在茶山劳动休息时,常常就地采下茶枝叶就地烧烤后放在鲜竹筒内用山泉水煮成茶汤饮用,有一种先苦后甘的焦香,解渴效果好。

随着烧烤鲜叶后出现的烧烤后晒干、蒸后晒干,或入热水涝后晒干而制成的原始类型的晒青绿茶,就是比较原始的绿茶。唐代樊绰《蛮书》记载了当时云南西双版纳一带茶叶采制烹饮的情况:“茶生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银生城是现在云南省景东县,“蒙舍”是唐代南诏国中的六诏之一,在今云南巍山、南涧一带。当时采制茶叶只是“散收,无采造法”而已。所谓“散收”,可能收购的就是简单的晒干散茶;所谓“无采造法”,就是相对于唐代巴蜀地区、江浙一带已出现的蒸青饼茶、散茶而言,云南的“晒干收藏”法显得简单,可以说是“无采造法”。

唐代陆羽《茶经》称:“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同时,陆羽在《茶经》中根据湖州长兴顾渚紫笋饼茶的制法,描述了这种绿饼茶的制作程序:

“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陆羽《茶经》中记载的茶类与制法、饮法,都是绿茶。唐代的贡茶名目繁多,唐宪宗元和中(806-820)李肇《国史补》中记载的十余品目,即:剑南“蒙顶石花”,湖州“顾渚紫笋”,峡州“碧涧、明月”,福州“方山露芽”,岳州“灉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寿州“霍山黄芽”,蕲州“蕲门月团”,东川“神泉小团”,夔州“香雨”,江陵“南木”,婺州“东白”,睦州“鸠坑”,常州“阳羡”。此外,尚有浙江余姚的“仙茗”,嵊县的“剡溪茶”等,都是绿茶。

到了宋代,无论是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宋子安《东溪试茶录》、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等,记载了大量的宋代团饼茶和散叶茶,也都属于绿茶。

明太祖朱元璋罢造龙团的诏令,促进了散叶绿茶的发展。同时,蒸青绿茶向炒青绿茶发展。这在张源《茶录》、许次纾《茶疏》、罗廪《茶解》中都有炒青绿茶制法的详细记载。直到明代后期才出现黄茶、黑茶和白茶。明末清初出现乌龙茶与红茶。

纵观中国茶类的演变发展史,可以得知,中国绿茶的生产历史,大约有二千年,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积淀的绿茶文化极为丰厚。

二、中国绿茶的国际地位

中国绿茶品质优良,其滋味、香气、外形均博得国际茶友的青睐,尤其非洲国家,特别是摩洛哥消费者更是喜爱,且享有较高声誉,被称为最美好、最理想的饮料,那些有经验的“茶客”,常常为不能饮用到真正的中国绿茶而感到惋惜。目前,全世界绿茶年生产量约在27—28 万吨,其中我国15万吨(台湾省约2万吨在外),印度1.4万吨,日本10万吨,苏联0.5万吨。其它生产绿茶的地区有斯里兰卡、肯厄亚、土耳其、喀麦隆等。世界绿茶总贸易量6-7.5万吨,其中我国占4万吨左右,浙江省3万吨。绿茶消费地区高度集中在西北非,也就是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周围的国家,这些地区气候十旱,居民信奉伊斯兰教而食牛羊肉,饮茶以助消化,历史形成喜爱中国绿茶的习惯,是中国绿茶的传统市场。突尼斯统一进口茶叶, 全国城乡市场供应的绿茶全是中国的,其中以珠茶为大宗。在法国, 中国的天坛牌珠茶得天独厚,久负盛名。在巴黎超级市场偶尔有低价冒牌货,但光顾者寥寥,骗不了多少人。

我国绿茶最早外销是在1638年,输往英国的首批红茶中有少量绿茶。随后, 绿茶销量逐年增长,到十九世纪末期和二十世纪初叶,为绿茶外销的盛期,1880-1888年平均年销量达1.2万吨,从1889年开始,输俄绿茶大增。1983年我国绿茶外销总量达23114吨, 后来由于输俄绿茶中断,日本绿茶乘机兴起,曾与我在西北非地区展开竞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我国绿茶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抗战胜利后绿茶出口总量只有2000吨。1947年我国绿茶在法国和美国开辟了新的市场,

总销量又得到回升。解放后, 由于大力发展茶园, 扩大出口量,1978年已高达39212吨。

摩洛哥从中国进口绿茶开始于19世纪之初,至今已有20年历史,其消费量增长很快,从1870—1970年的百年间发展更快,增至1.4万多吨,增加了78倍, 如今摩洛哥绿茶年销量已达2万多吨,全部靠进口,每人每年平均用茶一公斤,是西非消费绿茶最多的国家。非洲主要绿茶消费国在1970年消费量近3万吨,以后十年间增长1.5 万吨。现非洲各国年消费绿茶约4.5 万吨左右,约占世界绿茶总贸易量的60 % 以上,所以非洲绿茶市场为各产茶国所重视。

三、中国绿茶与健康

人们在闲余饭后与家人或友人相聚品饮各式各样的名优绿茶时,都对它们的色香味形称赞不已,确实也称得上是一种艺术享受。现代生活对食品饮料的要求不仅要有高质量的色香味,而且更加注重其营养价值与保健功效,绿茶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其原因也在于此。现代科学研究的许多成果都证明, 饮用高档绿茶更有利于人体健康。目前很多研究论文都一致认为高级绿茶中含有的物质(主要指儿茶素类) 可以降血压和胆固醇、稳定血糖含量、抗衰老、杀死牙龋细菌、阻断致癌物质的作用甚至抑制癌瘤的生长。这是非常值得重视的研究成果, 作为主产绿茶的中国, 将对人类的健康做出新的贡献。

1、水浸出物含量较高。茶叶中含有的很多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成分,绝大部分都能溶于热水,如茶多酚、维生素C、维生素B类、水溶性蛋白质和糖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和某些矿物质成分等都是易溶于热水的成分。这些成分有的是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 有些则是有益于人体保健的药效成分。它们通常按一定比例组成分布于茶叶细胞的各部位, 制成茶叶成品后, 这些成分犹如一剂合理的复方共溶于热水浸出的茶汤中,形成特殊的天然保健营养液。

2、含有较多的茶多酚。茶多酚是茶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 幼嫩芽叶中含量较高,绿茶由采摘幼嫩芽叶作原料,茶多酚氧化损失较少,保留量较高。目前世界上很多科学家的研究实践都认为,茶叶的保健作用其最主要的化学成分是多酚类物质。茶叶的生理功效诸如抑菌、防辐射、抗衰、降血压、降血糖、防龋齿、降血脂、防止血管硬化抗突变防癌等无不与茶多酚的药效作用有关。

3、酯型儿茶素比例较大。绿茶不仅含有较多的儿茶素,而且其中酯型儿茶素比例较大,有抑菌、抗癌等药效作用。

4、水溶性维生素含量较高。绿茶中的维生素C和B的含量远远高于其他茶类,某些名优绿茶的维C含量可高达500mg/100g,可增强人体的体抗力,防治坏血病等。

5、蛋白质、氨基酸含量较高。茶叶中某些水溶性蛋白质或者制茶中的蛋白质的水解产物是能溶入茶汤的。最近,从某些富硒茶叶中分离发现硒蛋白,具有特殊

的营养和药效作用。同时茶叶中已发现又近20中的游离氨基酸。而绿茶中这些蛋白质和氨基酸类物质含量通常较高。

6、含有适量的咖啡碱。咖啡碱能兴奋中枢神经,增加大脑皮质的兴奋过程,从而振奋精神、增进思维、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茶叶中某些有益于健康的矿物质含量较高。绿茶采摘春茶幼嫩茶叶制作而成,春茶期间气温较低,病虫害发生相对较少,喷施农药也较少,因此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含量极低,是名副其实的“绿色食品”,有极为可靠的安全性。

四、中国绿茶的代表名茶

中国绿茶中的许多历史名茶,不少都流传着一些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如江苏绿茶碧螺春,就有“碧螺姑娘”的传说和怀藏茶叶产生奇香的故事,以及康熙皇帝“赐名碧螺春”的传说。又如安徽绿茶黄山毛峰,就有“毛猴采茶”的传说。浙江绿茶西湖龙井也有乾隆皇帝“十八棵御茶”的传说。浙江绿茶开化龙顶有朱元璋“品尝并赐名大龙茶”的传说。又河南绿茶信阳毛尖,就有“画眉衔种、仙女种茶”的故事。这些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是这些名优绿茶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品尝这些名优绿茶时,回忆着这些传说故事,会更加理解其文化价值所在。

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当中接触的绿茶名茶主要有产于浙江杭州西湖的西湖龙井,属于炒青绿茶,以色翠,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著称于世,素有“国茶”之称;产于江苏吴县太湖洞庭山的碧螺春,与果树间种,条索纤细、卷曲成、满身披毫,是我国名茶中的珍品;黄山毛峰属烘青绿茶,产于安徽省黄山,“黄金片”和“象牙色”是黄山毛峰的两大特征;恩施玉露产于湖北恩施市,曾称玉绿,属于蒸青绿茶;竹叶青产于四川峨眉山,陈毅取名;安吉白茶产地浙江安吉县,名为白茶,但根据茶叶制作工艺属于烘青绿茶;此外还有信阳毛尖、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等等。绿茶在清明前后制作,开始出售新茶,此时间段的新茶价位也是非常昂贵,在忙碌之后的闲暇之时品饮一杯翠绿清香的明前绿茶可谓是人生的一次享受。

中国绿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用绿茶利于身体健康,中国绿茶的销售市场在国际上继续发展,被更多的人们所认识和喜爱。此外包括绿茶的冲泡、品饮、鉴别、保存以及相关的茶文化礼仪等更是一门重要的学问,需要我们研究者不断的学习和研究。愿天下饮茶爱好者常饮绿茶,健康常乐。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史

国内外轨道交通发展概况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概论》课程论文 专业: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年级: 姓名: 学号: 2013.11 世界轨道交通的起源 在16世纪前,城市交通的发展只是表现为城市道路网的不断修建与完善,其交通形式则一直是步行、骑马和马车出行,直到16世纪中期的罗马时代才出现了公共交通。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大,对公共交通运输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轨道马车应运而生。1832年,在美国纽约市的曼哈顿街道上铺设了轨道并开始运行有轨公共马车,这就是城市轨道交通的雏形。到1861年,伦敦的街道上也有了有轨马车。 自1765年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带领人类进入了“蒸汽机时代”。人们为了追求高效率的交通运输工具,把蒸汽机发明应用到车辆设计中制造出了蒸汽汽车。就在第一辆蒸汽汽车出现不久,英国人理查德·特里维西克根据蒸汽汽车工作原理,经过探索、研究和改进,终于在1804年制造了一台单气缸和大飞轮的蒸汽机车,能够牵引5辆车厢以在轨道上行驶,这就是在轨道上形式的最早的机车,因为用煤炭木柴作为燃料,人们就把它叫做“火车”。之后的几年,人们逐渐识到火车是一种很有前途的交通运输工具,并于1825在英国的斯托克顿与达林顿之间开设了世界上第一条营业铁路。从此以后,火车就以速度快、运载能力强逐渐在世界范围得到了广泛应用与快速发展。随着牵引动力的改革,铁路发展速度加快,到一战爆发前夕,全世界就已经修建铁路达上百万公里。 随着城市人口及车辆的增加,在平交道口出现了交通的阻塞,这种情况在较大城市非常严重。交通的拥堵使人们想到了将交通铁路线往地下发展,以便很好地解决客流膨胀与土地紧张的问题。19世纪中叶的英国伦敦交通十分拥堵。1843年,有“地铁之父”之称的英国律师查尔斯·皮尔逊建议修建地铁。进过了20年的酝酿和建设,世界上第一条快速轨道交通地下线(地铁)与1863年1月10日在轮动正式运营。它标志着城市轨道交通在世界上诞生。用明挖法施工的伦敦地铁,通车时采用蒸汽机车牵引,线路全场6.5km。由于列车在地下隧道内运行,尽管隧道里烟雾熏人,但当时的伦敦市民甚至是皇亲显贵们都乐于乘坐这种地下列车,因为在拥挤不堪的伦敦地面街道上乘坐公共马车,其条件和速度还不如地铁列车。世界第一条地下铁道的诞生,为人口密集的大都市发展公共交通取得了宝贵经验。从1893年到1900年期间,修建地铁的就有5个国家7个城市,,英国伦敦,美国格拉斯哥、纽约和波士顿、匈牙利布达佩斯、奥地利维也纳和法国巴黎。20世纪初的欧美地区,包括德国柏林和汉堡、美国费城、西班牙马德里等9座大城市又像机修了地铁。从此,城市交通步入了轨道交通时代。 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在试验中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并制造出第一台发电机,把人类社会带入了电的世界,当时最成功地利用电能最为动力的交通工具要算是有轨电车了。而1881年,德国研制出架空接触导线供电系统,使电动车辆的供电线路由地面转向空中,电动车辆的电压和功率都大大提高。1890年,英国首次用电力机车牵引车辆。地下铁道也改用电力牵引,地铁的环境条件得到了大大改善。 世界轨道交通的发展和现状 从1863年第一条地铁线路在英国伦敦建成投入运营以来,轨道交通的诞生和发展已经有了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史及兴起

世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史 1863年世界上第一条地下铁道于1月10日在伦敦建成。开始是采用蒸汽机车牵引。 1881年第一辆有轨电车在德国柏林工业博览会上展示。 1888年美国弗吉尼亚州里士满市世界上第一条有轨电车系统投入运行。 1908年中国第一条有轨电车在上海建成通车。 1969年中国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当年10月建成。 1978年在比利时国际公共交通联合会上,确定了新型有轨电车交通的统一名称,简称轻轨交通(LRT)。据粗略统计,到目前已有50个国家建有360条轻轨线路。 二战后经过短暂的经济恢复后,地下铁道建设随着全世界经济起飞而启动、加快。 二十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是各国地下铁道建设的高峰。发达国家的主要大城市如纽约、华盛顿、芝加哥、伦敦、巴黎、柏林、东京、莫斯科等已基本完成了地铁网络的建设。但后起的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地铁建设却方兴未艾。比如亚洲共有26个城市有地下铁道。除了东京与大阪在二次大战前就建有地下铁道外,其余城市均是在战后建成。 旧式有轨电车行驶在道路中间,与其他车辆混合运行,又受路口红绿灯的控制,运行速度很慢,正点率低,而且噪声大,加减速性能较差。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西方国家私人小汽车数量急骤增长,大量的汽车涌上街头,城市道路面积明显地不够用。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大城市都纷纷拆除有轨电车线路,这阵风也波及到中国。到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各大城市也把有轨电车线基本拆完,仅剩下大连、长春个别线路没有拆光,并一直保留至今,继续承担着正常公共客运任务。 20世纪60、70年代在地下铁道建设高潮发展时期,由于地下铁道造价昂贵,建设进度受财政和其他因素制约,西方大城市在建设地下铁道的同时,又重新把注意力转移到地面轨道上来。利用现代高科技开发了新一代噪声低、速度高、转弯灵活、乘客上下方便,甚至照顾到老人和残疾人的低地板新型有轨电车。在线路结构上,也采用了降噪声技术措施。在速度要求较高的线路上,采用专用车道,与繁忙道路交叉处,进入半地下或高架交叉,互不影响。对速度要求不高的线路,可与道路平齐,与汽车混合运行。 回顾20世纪城市交通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有轨电车从大发展到大拆除;然后汽车登上历史舞台,逐渐成了城市交通的主角;到20世纪末,以地铁和轻轨为代表的城市轨道交通又恢复了它的主导地位,这是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这主要是由成都的城市道路交通状况决定的。大家都知道,成都市私家车已超过百万辆,保有量居全国第三,而且还在以每天800-1000辆的速度递增,虽然政府一再对现有城市道路进行拓宽和改造,但仍然满足不了道路交通需求。举个简单的例子,3月18日龙泉举办的第24届桃花节有个千辆花车巡游活动,参加的花车从龙泉中心一直排到了龙四环,接近成都三环,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仅仅千多辆车就能形成这样的效果,那么十万、二十万辆又会怎样呢?相比而言,修

大力弘扬时代和民族精神的主旋律

大力弘扬时代和民族精神的主旋律 ——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任仲平) 任仲平 (一)历史正在走向新的世纪。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在思考一个重要问题,这就是在世界大舞台上,怎样参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赢得有利的地位。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精神力量不行。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我们所说的时代和民族精神的主旋律,就是这些思想、意志、情感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20多年特别是10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我们时代和民族精神的主旋律。这种主旋律越鲜明,越有力,我们的思想就越统一,力量就越凝聚,人民就越团结,社会就越稳定,改革就越顺利,经济建设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越有保证。 面对新世纪宏伟壮阔的舞台,我们要演出更加威武雄壮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剧,将我们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壮丽前景变为美好现实,就必须继续高奏我们的主旋律,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真正成为凝聚我们56个民族、12亿人民开拓进取、团结奋进、昂首阔步奔向光明未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爱国主义———一面最具凝聚力和生命力的伟大旗帜 (二)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凝结起来、积淀起来的对祖国最纯洁、最高尚、最神圣的感情。纯洁就在于,爱国是一种奉献。这里,没有等价交换,没有讨价还价,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只要祖国需要,就把自己的一切无条件、无保留地奉献出来。高尚就在于,爱国是一种尊严。这里,没有懦弱,没有退缩。在对祖国的热爱中,产生的是勇敢、智慧、忠诚。神圣就在于,爱国是一种信念。这里,没有选择,没有抱怨,我们生于斯,长于斯,不论祖国是贫弱还是富强,是遭受欺凌还是扬眉吐气,我们都深深地爱她。贫弱,靠我们去改变;富强,靠我们去创造。祖国的兴衰荣辱永远和我们的命运连在一起。 (三)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我们的民魂,也是我们的国魂。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爱国主义生生不息,根深叶茂。爱国主义传统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性格和民族气概之中,成为我国各族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中华民族五千年,爱国主义代代传。爱国主义的伟大精神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崇高品格和道德风范,培育了无数的爱国志士、民族英雄、革命先烈和杰出人物。从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孙中山的救国图存,振兴中华。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光彩照人,彪炳千秋。 (四)中国共产党人是最坚定、最彻底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升华和风范。同时,也是将爱国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有机统一起来的典范。 中国共产党以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人民解放和祖国富强为己任,经过长期探索,创造性地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民族独立、国家强盛和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斗争,献出了无数优秀儿女,终于击败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开创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当家作主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时代。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最恢宏、最壮丽的爱国主义篇章。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李大钊立志“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自觉肩负起救国救民的重任;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国人民鞠躬尽瘁,

2019年全国中考历史试卷及答案22

南京市2015年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历 史(开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分,每题1分,共2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是 A .北京人 B .河姆渡原始居民 C .半坡原始居民 D .黄帝 2.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农业科学著作是 A .《道德经》 B .《齐民要术》 C .《资治通鉴》 D .《天工开物》 3.“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材料中的“我”应是 A .张骞 B .孝文帝 C .松赞干布 D .元昊 4.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瓦舍勾栏,终日喧嚣不已。这种热闹的城市生活场景最有 可能出现在 A .南朝 B .隋朝 C .唐朝 D .宋朝 5.清朝前期的统治措施中,妨碍了正常和海外贸易与交往的是 A .七下西洋 B .设置台湾府 C .设置伊犁将军 D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6.“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下列集中体现了这一“巨祸”的史实是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 .《马关条约》的签订 D .《辛丑条约》的签订 7.右侧宣言指导的是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8.大革命失败后,在探索革命道路过程中发生的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 是 ①秋收起义 ②创建中国工农红军 ③遵义会议 ④长征的开始 A .①②④③ B .①②③④ “建立民国。……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 总统由国民公举。”

C.②①④③D.②①③④ 9.我国将南京大屠杀惨案开始的日子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公祭日”是 A.9月18日B.12月13日 C.9月3日D.9月9日 10.右侧示意图,反映了某时期中国民 族工业的发展情况。造成 ①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掠夺 ②海外华侨的竞相投资 ③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④南京国民政府的推动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1.新中国成立前,南京人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购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课本、字典B.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C.通过报纸了解国内外重大的事件D.乘坐地铁出行 12.1979年,小岗村农民兴奋地说:“大呼隆干了20年,越干越穷,……就是治不好我们的穷病,包干到户一年就治好了。”带来上述变化的农村改革措施是 A.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B.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C.给农民生产自主权D.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13.某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次大会是 A.中共一大B.中共七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五大 14.下列古代文明成果中,较为全面地保存了两河流域社会发展状况的是A.金字塔B.《汉谟拉比法典》 C.种姓制度D.奴隶主民主政治 15.7世界中期,通过改革向封建社会过渡的亚洲国家是 A.罗马共和国B.亚历山大帝国 C.法兰克王国D.日本 16.穆罕默德说:“他是真主,是唯一的主。”这句话应该出自 A.《荷马史诗》B.《圣经》 C.《古兰经》D.《神曲》 17.一位史学家认为,美国独立战争原本不是一场民主运动,但它在结果上却是一场民主运动。这里的“结果”主要是指 A.确立了资产阶级政体B.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C.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D.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中国轨道交通发展史

中国轨道交通发展史概述 城市轨道交通的类型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指服务于城市客运交通,通常以电力为动力、轮轨运行方式为铁证的车辆或列车与轨道等各种设施的总和。它具有运能大、速度快、成本低、节约能源以及能缓解地面交通拥挤和有利于环境保护等优点。自19世纪中叶,世界上先后出现城市地下铁与有轨电车以来,经过100多年的研究开发、建设与运营,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已经形成多种类型并存与发展的状态。 按基本技术特征分类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基本技术特征的不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主要有是市郊铁路、地下铁路、轻轨交通、独轨交通和自动导向交通系统等类型。 1.市郊铁路市郊铁路是连接城市市区和郊区,以及连接城市周围几十公里甚至更大范围的卫星诚镇或城市圈的铁路,但它往往又是连接大中城市干线的一部份,因此具有干线铁路的特征,如轨道通常是重型的。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的地下铁等其他类型不停,在市郊铁路上通常是市郊旅客列车与干线旅客列车和货物列车混跑。 2.地下铁路顾名思义,地下铁路是修建在地下隧道的铁路。这样离家,也许在地下铁路修建的初期没什么不妥,但现在定义一个系统为地下铁路,并不要求该系统的线路全部修建在地下隧道里。对全世界各国地下铁系统进行分类研究可知,,地下铁路可分为重型地铁、轻型地铁和微型地铁3种类型。重型地铁就是传统的普通地铁,轨道基本采用干线铁路技术标准,线路以地下隧道和高架线路为主,仅在郊区地段采用地面线路,路权专用,运量大。轻型地铁是一种在轻轨线路、车辆等技术设备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铁类型,路权专用,运量较大通常高站台。微型地铁,有称小断面地铁,隧道断面、车辆轮经和电动机尺寸均小于普通地铁,路线专用,运量中等,行车自动化程度较高。 3.轻轨铁路轻轨铁路的含义是指就车辆对轨道是假的荷载而言,轻轨车辆与郊区列车或地下铁道车辆相比较轻。轻轨是从旧式有轨电车系统发展演变而来的,早期的轻轨系统一般是直接对旧式有轨电车系统改建而成,20世纪70年代后期一些国家开始修建全新的现代轻轨系统。现代轻轨系统与旧式有轨电车相比,具有行车速度快、乘坐舒服、噪音较低等特点。同样,对世界各国轻轨接近于轻轨系统进行分类研究,轻轨也存在多种技术标准并存发展的情况。高技术标准的轻轨及五金与轻轨地铁,而低技术标准的轻轨则接近于有轨电车。 4.独轨电车独轨是车辆或列车在单一轨道上运行的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独轨的线路采用高架结构,车辆则大多采用橡胶轮胎。从构造型式上可分为跨骑式独轨与悬挂式独轨两种。跨骑式独轨是列车跨坐在轨道梁上运行的型式,而悬挂式独轨则是悬挂在轨道梁下的运行型式。 5.自动导向交通系统自动导向交通系统在一些文献资料中称为新交通系统,当然是指狭义的新交通系统。这种交通系统的主要特征是轨道采用混凝土道床、车辆采用橡胶轮胎,有一组导向轮引导车辆运行,列车运行自动控制,可实现无人驾驶等。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篇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历程的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历程的特点: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不断被加强。对中国努力实现现代化的认识:中华民族为实现现代化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国历史发展主旋律:追求大一统(文化思想) 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的积极作用:利于多民族统一的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认识:是培养封建官吏的。 对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民主与法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民主需与法制相辅相成。 宰相:秦汉开始设立,历代逐渐削弱宰相权力,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本质是君主专制的加强。 秦汉清采取文化措施的根本目的:加强思想控制,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和社会稳定。影响:形成文化专制,禁锢人们思想,不利于社会发展。 中国近代政治体制变化趋势:从专制走向民主/从资产

阶级民主逐渐走向人民民主。由二战的提高国家地位的因素:为世界多做共享/承担国际责任。 促进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因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政策适当;人口迁移美国发展之路对我国的启示:要坚持民族独立;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维护国家统一1894—1919 年间中国社会发展的认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的历程。 新中国建设与发展历程的认识:是曲折艰难的。党和政府一直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殖民掠夺;资产阶级革命;科技革命;工业革命;政府对经济的调控。 15世纪至19世纪英国发展过程中折射出的实际历史发 展趋势:资本主义的诞生与确立。 造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原因:西方先确立了民主的政治制度;率先丰富了自然科学知识;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影响英美发展的共同因素:先进的政治制度;先进的科 学技术的应用;和平的环境;适当的经济政策和改革。 近代欧洲发展的历程带给我们的启示: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完善法制;变革制度;科技创新;加强合作。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国向外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加快,交通拥堵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各大城市发展的“瓶颈”。如不能有效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将严重影响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要有前瞻性,要结合我国国情以及各大城市自身特点来确定大城市交通的发展战略。通过近几年对轨道交通的亲自参与和了解认识,现分析一下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特点、问题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轨道交通,发展现状,未来趋势,问题及原因,建设历程 1、前言 21世纪以来,具有节能、快捷和大运量特征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愈趋受到众多城市的关注。城市轨道交通是采用专用轨道导向运行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包括地铁系统、轻轨系统、有轨电车、单轨系统、自动导向轨道系统、市域快速轨道系统和磁浮系统。由于畅通、高效、可靠的交通出行不仅是出行者选择出行方式的基础,更是城市交通管理者追求的目标,所以,城市轨道交通凭借快速、便捷、安全、运量大和运输效率高等特性,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已经运营轨道交通的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乘坐轨道交通出行。[1] 2、国内轨道交通建设历程 起步——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筹备北京地铁网络地铁建设,在1965-1976年建设了北京地铁一期工程(54Km)。随后建设了天津地铁(7.1Km,现已拆除重建)、哈尔滨人防隧道等工程。该阶段地铁建设以人防功能为指导思想。 发展——19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仅有上海、北京、广州等几个大城市规划建设轨道交通。该阶段地铁建设开始真正以城市交通为目的。 政府调控——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一批省会城市开始筹划建设轨道交通项目,纷纷进行地铁建设的前期工作。由于要求建设的项目较多且工程造价高,1995年12月国务院

当今世界的主旋律

九年级思想政治课 当今世界的主旋律 常村镇中心学校 梁德云

当今世界的主旋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明确“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的含义及其对人类发展的积极作用。 3、初步理解“和平与发展”的相互关系。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初步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觉悟目标: 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高尚情操,内化他们强烈的祔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构想: 本课时前半时采用资料分析研讨课本,后半时采用活动讨论形式,即让学生模拟联合国召开“为了世界和平发展”的全球性会议议程,通过亲身体验和讨论,深化对“和平与发展”的誝,以增强其社会使命感。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本节课的内容。 2、让学生收集“9.11”事件、巴以冲突、中东问题、伊朗“铀”的问题。 导入新课:

教师:科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历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的发生,都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正是在这样的发展机遇中,不断更新,永往直前。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关注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历程,以及世界发展的主题,以便我们更好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当今世界的旋律(板书) (多媒体显示)世界科技发展的一些图片:如:瓦特发明蒸汽机、马可尼试拍电板、计算机工业、04年“勇气”号火星号成功登录火星,试管婴儿、克隆羊、人类基因、空间站的建立。 教师:通过看图片,请同学们谈对当今科技发展的认识 学生1:当今时代,信息科技、生命科技成为科技发展主流 学生2:现代科技,使人们的生产学习、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变化 学生3 :…… 教师过渡:科技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全橷的世界,为世界各国带来相同的发展机遇,各国只有善于把握机遇,加快发展,才能走在世界前列。 (多媒体显示) 一、04年全球跨国公司已达5.3万家。年销售额超过14万亿美元,几乎控制了近一半的全球产出,60%的世界贸易、70%的技术转让和90%的国际直接投资。 二、波音737飞机的生产,需要关联配件2万多个,需要20多

国外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国外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国外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1843年英国人C·皮尔逊提出在英国修建地下铁道的建议,1860年英国伦敦开始修建世界上第一条地铁,采用明挖法施工,为单拱砖砌结构,1863年1月10日建成通车,线路长6.4km,用蒸汽机车牵引。 世界第一条地下铁道的诞生,为人口密集的大都市如何发展公共交通取得了宝贵的经验,特别是到1879年电力驱动机车的研究成功,使地下客运环境和服务条件得到了空前的改善,地铁建设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从此以后,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都市相继建造地下铁道。自1863年至1899年,有英国的伦敦和格拉斯哥、美国的纽约和波士顿、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奥地利的维也纳以及法国的巴黎共5个国家的7座城市率先建成了地下铁道。 伦敦自1863年创建世界上第一条地下铁道以来,历经近150多年的发展,通过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伦敦地铁系统已成为当今世界上的先进技术范例之一,尤其是地铁实现了电气化后,伦敦

伦敦地铁车辆纽约地铁 法国巴黎也是最早修建地铁的城市之一,但 比英国要晚37年。为举办“凡尔赛展览会”而修 建的巴黎第一条地下铁道从巴士底通往马约门, 全长约10 km,它为巴黎地铁网络的不断发展和 完善打下了基础。时至今日,巴黎市区已拥有地 铁线路14条主线和2条支线,其中2条为环线,有4条地铁采用橡胶轮体系的VAL车辆。地铁 线路总长度约221.6 km,地下隧道约占175 km,共设置车站380座,车辆保有总数约347辆,年 客运量总数也已突破12亿人次。巴黎的地区快 速地铁(RER)非常发达,运营线路共有363 km, 其中14 km与地铁共线,249 km为城市快速铁 路SNCF。RER的年客运量约4亿人次。

中国古代中央制度演变的特点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中央制度演变的特点 篇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历程的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历程的特点: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不断被加强。对中国努力实现现代化的认识:中华民族为实现现代化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国历史发展主旋律:追求大一统(文化思想) 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的积极作用:利于多(中国古代中央制度演变的特点)民族统一的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认识:是培养封建官吏的。 对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民主与法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民主需与法制相辅相成。 宰相:秦汉开始设立,历代逐渐削弱宰相权力,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本质是君主专制的加强。 秦汉清采取文化措施的根本目的:加强思想控制,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和社会稳定。影响:形成文化专制,禁锢人们思想,不利于社会发展。 中国近代政治体制变化趋势:从专制走向民主/从资产

阶级民主逐渐走向人民民主。由二战的提高国家地位的因素:为世界多做共享/承担国际责任。 促进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因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政策适当;人口迁移美国发展之路对我国的启示:要坚持民族独立;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维护国家统一1894—1919 年间中国社会发展的认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的历程。 新中国建设与发展历程的认识:是曲折艰难的。党和政府一直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殖民掠夺;资产阶级革命;科技革命;工业革命;政府对经济的调控。 15世纪至19世纪英国发展过程中折射出的实际历史发 展趋势:资本主义的诞生与确立。 造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原因:西方先确立了民主的政治制度;率先丰富了自然科学知识;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影响英美发展的共同因素:先进的政治制度;先进的科 学技术的应用;和平的环境;适当的经济政策和改革。 近代欧洲发展的历程带给我们的启示: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完善法制;变革制度;科技创新;加强合作。

中国近现代百年历史发展及思考

中国近现代百年历史发展及思考 xx院xxxxx xxxxxxx 论文摘要:自辛亥革命以来的百年历史是中国人民奋斗图强的伟大历史,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重大事件。中国国家面貌发生的深刻变化早已超出百年前先人的所有构想。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已为中国百年历史做出了不可置疑的结论。 如何看待中国的百年历史,不但是身历其中的全体中国人民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和探索的世界性历史现象,更是中国思想理论界应做出正确回答的重大课题。对于这样一个以历史事实和中国现实发展为背景的课题,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看待,才能得出科学的符合历史逻辑的认知,否则只能如坠迷雾。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国外的人士,偏离开这个科学的认识方法,都不可能真正正确地认识中国百年历史。这是我们在回顾中国百年历史时特别需要提出的根本问题。 关键字:辛亥革命中国近现代史外国势力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运动全民抗战三年解放思考国史国情 一、引文 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百年历史是一次伟大的洗礼,不但是血与火的洗礼,更是现代化的洗礼。正是通过这样的洗礼,中国社会才实现了跨越时代的巨变。没有这场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革命,中国社会就不可能“脱胎换骨”,走上现代化道路,走向民族复兴。因此,任何否定中国革命的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历史潮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辛亥革命以来的一百年间,中国进行民族民主革命、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选择。 二、百年历史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 要对中国百年历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形成实事求是的认识,必须把握历史事件的本质。对于这一百年历史,我们可根据社会发展的主题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革命阶段,时间是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主要是通过革命来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第二阶段为探索阶段,时间是从1949年到1978年,主要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第三阶段是改革发展阶段,时间是从1978年至今,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这一百年历史也可作个大致的时间段划分,即三个“30年”:第一个“30年”是革命,第二个“30年”是探索,第三个“30年”

什么是主旋律

什么是主旋律 毕晓岸《中国青年报》( 2014年08月18日 02 版)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看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会让人有这样的感受。 这是一部反映邓小平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的大型连续剧作品,它不仅反映邓小平个人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同时反映出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在科教、农业、军事、外交、工业等各个领域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同时也折射出两代人的思想变迁,可以说是一部极具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主旋律作品。 然而,在我的印象里,过往的主旋律作品可谓不少,但有的流于形式和说教,有的难接地气。新中国成立65年了,“文革”结束38年了,我们国家历经几次大变革,人们的思想也历经了剧变。怎么把革命历史、把人物活动历史变成人们喜欢的影视作品?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跟我们这么近,如何把它进行电视化处理,使之成为百姓喜欢爱看的主旋律作品?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是主旋律作品一次成功的尝试。 看这部电视片,也让人想起看《列宁在1918》的感觉,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故事片,而是超越了故事,成为一个历史纪实片。那里面展现的重大事件,像恢复高考、知青返城、就业问题,都是基于真实的史实,它代表了一个时代。如果你对“改革开放是怎么来的”不了解,“那段历史跟今天的青年到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一直被反复提起?”那么,一定要看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在剧中,展现的1976~1984年那段历史——生动自然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文革”10年,人们的思想被禁锢束缚,整个中国都陷入不知何去何从的危机中,想过上好日子这样基本的要求都被禁止被压制。以“四五事件”为导火索,当时的年轻人开始反思,开始求索真正的中国之路。可是政策不允许,那么怎么办?从群众到中央,大家呼唤邓小平复出主持工作。因为邓小平曾经主持领导经济工作,曾经让人们看到发展看到希望。 在粉碎“四人帮”后,为什么要为蒙冤的老一代革命家平反?不只是出于革命的友谊,而是一次给予人们相信中央领导集体信心的建立。接着开展的围绕突破“两个凡是”的“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又是为什么?因为,不从思想根源解放“文革”10年的束缚,又何来今后的发展…… 无疑,这是一部邓小平的传记片,不仅是在写邓小平和中国人民共同经历的一个时代,同时还描写了他的同事们、战友们一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还有人民群众,所以,不是邓小平一个人的历史;这么大的一个改革、一个变动,不是邓小平一个人完成的。全剧中虚构的田志远和夏默两家人,以他们为核心的那条线索,站在群众角度看待那些曾经影响每一个人的时代转折,是以普通人视角勾勒大时代的命运。虚实两条线索交错并行,这在主旋律历史人物传记中也是创新的做法。两条线在剧中浑然一体,大的政治政策折射在虚线人物身上,很自然,不生硬,看起来令人信服。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我们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我们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今天,中国的全面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牵一发而动全身,是要敢于啃硬骨头的关键时刻。改革再出发之际,再次走进中国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精神世界,重温中国改革史上最辉煌的那些篇章,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有益的精神启示,而且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改革在中国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历程的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历程的特点: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不断被加强。 ◆对中国努力实现现代化的认识:中华民族为实现现代化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国历史发展主旋律:追求大一统(文化思想) ◆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的积极作用:利于多民族统一的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认识:是培养封建官吏的。 ◆对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民主与法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民主需与法制相辅相成。 ◆宰相:秦汉开始设立,历代逐渐削弱宰相权力,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本质是君主专制的加强。 ◆秦汉清采取文化措施的根本目的:加强思想控制,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和社会稳定。影响:形成文化专制,禁锢人们思想,不利于社会发展。 ◆中国近代政治体制变化趋势:从专制走向民主/从资产阶级民主逐渐走向人民民主。 ◆由二战的提高国家地位的因素:为世界多做共享/承担国际责任。 ◆促进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因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政策适当;人口迁移 ◆美国发展之路对我国的启示:要坚持民族独立;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维护国家统一 ◆1894—1919年间中国社会发展的认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的历程。 ◆新中国建设与发展历程的认识:是曲折艰难的。党和政府一直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 ◆ ◆ ◆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殖民掠夺;资产阶级革命;科技革命;工业革命;政府对经济的调控。 ◆15世纪至19世纪英国发展过程中折射出的实际历史发展趋势:资本主义的诞生与 确立。 ◆造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原因:西方先确立了民主的政治制度;率先丰富了自然科 学知识;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影响英美发展的共同因素:先进的政治制度;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平的环境; 适当的经济政策和改革。 ◆近代欧洲发展的历程带给我们的启示: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完善法制;变革制度; 科技创新;加强合作。 ◆人类政治制度演变基本趋势:从人治到法制,从专制到民主 ◆中美苏发展经济的启示:要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注重市场和计划的合理结合;不断 深化改革,坚持改革开放。 ◆影响世界格局形成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综合国力,国家实力对比的变化 ◆维护世界和平: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加强对话与协商机制;坚持用和平方式解决国 际争端。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与17世纪科学革命的关系:文艺复兴促进科学革命,科学革 命推动启蒙运动 ◆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目的: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确立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维 护资产阶级利益。 ◆二战后欧美关系变化:西欧由依附(受制)于美国到逐步摆脱美国控制而独立自主 (或欧美关系分化)。原因:美国经济发展实力相对下降,西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双方

世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史

1863年世界上第一条地下铁道于1月10日在伦敦建成。开始是采用蒸汽机车牵引。1881 年第一辆有轨电车在德国柏林工业博览会上展示。1888年美国弗吉尼亚州里士满市世界上第一条有轨电车系统投入运行。1908年中国第一条有轨电车在上海建成通车。1969年中国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当年10月建成。1978年在比利时国际公共交通联合会上,确定了新型有轨电车交通的统一名称,简称轻轨交通(LRT)。 据粗略统计,到目前已有50个国家建有360条轻轨线路。 二战后经过短暂的经济恢复后,地下铁道建设随着全世界经济起飞而启动、加快。二十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是各国地下铁道建设的高峰。发达国家的主要大城市如纽约、华盛顿、芝加哥、伦敦、巴黎、柏林、东京、莫斯科等已基本完成了地铁网络的建设。但后起的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地铁建设却方兴未艾。比如亚洲共有26个城市有地下铁道。除了东京与大阪在二次大战前就建有地下铁道外,其余城市均是在战后建成。 旧式有轨电车行驶在道路中间,与其他车辆混合运行,又受路口红绿灯的控制,运行速度很慢,正点率低,而且噪声大,加减速性能较差。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西方国家私人小汽车数量急骤增长,大量的汽车涌上街头,城市道路面积明显地不够用。?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大城市都纷纷拆除有轨电车线路,这阵风也波及到中国。到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各大城市也把有轨电车线基本拆完,仅剩下大连、长春个别线路没有拆光,并一直保留至今,继续承担着正常公共客运任务。 20世纪60、70年代在地下铁道建设高潮发展时期,由于地下铁道造价昂贵,建设进度受财政和其他因素制约,西方大城市在建设地下铁道的同时,又重新把注意力转移到地面轨道上来。利用现代高科技开发了新一代噪声低、速度高、转弯灵活、乘客上下方便,甚至照顾到老人和残疾人的低地板新型有轨电车。在线路结构上,也采用了降噪声技术措施。在速度要求较高的线路上,采用专用车道,与繁忙道路交叉处,进入半地下或高架交叉,互不影响。对速度要求不高的线路,可与道路平齐,与汽车混合运行。? 回顾20世纪城市交通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有轨电车从大发展到大拆除;然后汽车登上历史舞台,逐渐成了城市交通的主角;到20世纪末,以地铁和轻轨为代表的城市轨道交通又恢复了它的主导地位,这是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在了解了以上世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历史后,可能有朋友不禁要问:既然地铁和轻轨同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主导,况且修轻轨费用要比地铁低很多,为什么成都要选择修地铁而不是轻轨呢?这主要是由成都的城市道路交通状况决定的。大家都知道,成都市私家车已超过百万辆,保有量居全国第三,而且还在以每天800-1000辆的速度递增,虽然政府一再对现有城市道路进行拓宽和改造,但仍然满足不了道路交通需求。举个简单的例子,3月18日龙泉举办的第24届桃花节有个千辆花车巡游活动,参加的花车从龙泉中心一直排到了龙四环,接近成都三环,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仅仅千多辆车就能形成这样的效果,那么十万、二十万辆又会怎样呢?相比而言,修建轻轨仍然要占用地面道路,所以,往地下走,修地铁成为了成都市区解决道路交通问题的唯一出路。此外,修地铁对城市规划和经营方面的作用,我会在后面为大家再作介绍。 说到这里,顺便给大家介绍一下世界地铁发展史上的几个世界之最: 最早的地铁:于1863年在英国伦敦建成。由于当时电动机车尚未问世,机车牵引仍用蒸汽机车。尽管隧道里烟雾弥漫,但人们仍争着去坐。 最长的地铁:英国8个城市有地铁,总长度将近1000公里,共设有458个车站,是目前地铁最长的国家。

轨道交通发展史和未来发展方向

轨道交通发展史和未来发 展方向 High quality manuscripts are welcome to download

轨道交通发展史和未来发展方向 姓名:刘正行 (班级:通信6班学号: 2014114172) 【摘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具有相当可观的综合效应,从短期看能够拉动固定资产投资,促进经济发展.从长期看,则可以解决制约城市发展的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问题,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是很多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重要部分,文章主要围绕着我国轨道交通未来发展方向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轨道交通;优势;发展方向。 1.轨道交通的优势

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安全、高效、清洁、经济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安全、方便、舒适、快捷、低价的公共交通服务;城市环境的改善需要有利于环境改善的交通政策。 以轨道交通为基础的运输系统与其竞争的模式相比具有较大技术优势:较大的运量,有效的土地利用,每人·km较低的能量消耗和环境污染。此外,轨道交通的发展轴作用可引导城市形态的变化,有助于实现商贸的聚集效益。它是特大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对轨道交通与其他几种常见的出行方式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快速轨道交通相对于公共汽车、私人汽车、自行车等大众交通工具而言,具有运置大、低污染、低噪音、低能耗、高速度、低成本、占地少、舒适、全天候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交通方式无法替代的。在大城市应当构筑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一体化综合城市运输体系,才能解决城市的交通拥挤问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轨道交通不仅提供高效、优质的公交出行服务,而且是一种集约化的交通方式,节约能源和土地资源。大城市机动化进程加快,简单的拓宽道路的方法已无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公交专用道的利用能力毕竟有限,中心商业区土地资源可提供的地面交通供给正逐渐耗尽,利用开发宝贵的地下空间资源,提供新的交通供给,以缓解地面空间资源紧张状况、支撑城市的发展。 地铁、轻轨和市郊铁路等轨道交通方式在单通道宽度、容量、运送速度、单位动态占地面积等指标上,都较一般交通工具有明显优势。环境是现代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由于城市轨道交通一般采用电力牵引和大

中国主旋律电影的现实困境和历史思考

中国主旋律电影的现实困境和历史思考 [摘要]主旋律电影作为一种十分有效的传输国家意识形态的方式,本应该在一个国家的电影产业当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在一个奉行且不断完善电影工业的国度当中,一部电影能够在市场当中获得生存,是它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我国的主旋律电影曾有过辉煌时期,可是随着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变迁,观众对主旋律电影的要求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就决定了我们的电影从业人员对于主旋律电影创作的观念势必要有一个转变,使之更能适应当今的电影市场。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工业化;土壤;创新性实践 电影的工业化、产业化对于中国的电影工作者来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好莱坞是电影工业化、产业化高度发达的受益者,因此也成为各国电影行业纷纷效仿的对象。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和理论论证,我们得知好莱坞电影的成功模式是可以复制的,尽管在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好莱坞的剧本创意就已经濒于枯竭,直到今天,这种困境依然存在,可是好莱坞在全世界绝大多数区域所造成的“文化剥削”,依然可以证明它旺盛的生命力。也就是说,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化生产体系,往往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来自于生产本身的精神困境的。 一、我国主旋律电影的现实困境 近几年,美国的大电影制片厂对于一部电影在票房上的风险承担能力越来越弱,这其中包括一系列复杂的资本原因,也包括它们在应对创意危机上,采取了十分有限、保守的应对策略。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之下,那些依赖高资本运作完成的大制作陷入困境的时候,给一些小的电影制片厂以及独立制片的电影带来了巨大的生机,相对于那些大制作而言,它们应对资本挑战、化解危机的能力要更强,同时由于受到的资本束缚相对要小很多,它们在电影的创作层面更为大胆,关注世界的角度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对故事题材的锁定也并非完全是大众审美所习惯的目标对象,这些努力使得这些小成本、独立制片的电影的整体风貌,十分清晰地区别于那些大制作,尤其是在近几年的奥斯卡获奖名单上,这些电影都斩获颇丰。在这里,无论是大制片厂的制作模式,还是小制片厂以及独立制片方式对于电影市场的应对策略,其实都离不开两个字――土壤。这里所谈及的土壤,几乎与观众群体同义。也就是说,无论是哪种方式制作出来的电影,都没有忽略一个重要的目标靶向――电影的土壤。 土壤是电影得以存在的重要前提,无论是创作上的“跟风”抑或是独创性的开掘,其实都是在以土壤作为信仰来指导创作。因此可以用土壤是否“广袤”

轨道交通发展史和未来发展方向

轨道交通发展史和未来发展方向 姓名:刘正行 班级:通信 6 班学号:72) 【摘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具有相当可观的综合效应从短 期看能够拉动固定资产投资,促进经济发展.从长期看,则可以解决制约城市发展的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问题,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是很多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重要部分,文章主要围绕着我国轨道 交通未来发展方向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轨道交通;优势;发展方向

1.轨道交通的优势 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安全、高效、清洁、经济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安全、方便、舒适、快捷、低价的公共交通服务;城市环境的改善需要有利于环境改善的交通政策。 以轨道交通为基础的运输系统与其竞争的模式相比具有 较大技术优势:较大的运量,有效的土地利用,每人?km 较低的能量消耗和环境污染。此外,轨道交通的发展轴作用可引导城市形态的变化,有助于实现商贸的聚集效益。它是特大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对轨道交通与其 他几种常见的出行方式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快速轨道交通相对于公共汽车、私人汽车、自行车等大众交通工具而言,具有运置大、低污染、低噪音、低能耗、高速度、低成本、占地少、舒适、全天候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交通方式无法替代的。在大城市应当构筑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一体化综合城市运输体系,才能解决城市的交通拥挤问题,为城市 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轨道交通不仅提供高效、优质的公 交出行服务,而且是一种集约化的交通方式,节约能源和土 地资源。大城市机动化进程加快,简单的拓宽道路的方法已无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公交专用道的利用能力毕竟有限,中心商业区土地资源可提供的地面交通供给正逐渐耗尽,利用开发宝贵的地下空间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