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

熊十力
熊十力

熊十力先生是狭义新儒学本体论学说的奠基人,创立了“新唯识论”的思想体系。他的学说主要受佛教、《周易》、帕格森的生命哲学等思想的影响,比梁漱溟先生的理论学说更加系统,更加深入。

先来谈谈熊先生的本体论学说。他的本体论学说以“体用不二”为核心,认为“本体”以及“用”是不可分离的,否认两重化的世界,只承认一个世界。熊先生认为“本体”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他认为本体是宇宙万有本源,世界的终极依据,是理想完满的境界,清净无染,也包括“本心”。其次,它认为本体区别于心物现象,是绝对的,他无形无相,无空间性,恒久永存,具有超越性质。再者,受《周易》等影响,熊先生认为本体是是辩证的,因为其清净刚健的自性,所以它是静止不动的,即“不易”,又由于其是万物本源,所以会通过变动不居的心物现象表现出来,换句话来说,本体是动与静的统一,是变与常的统一,不能用形而上学的静止观看待这个问题。可以看出,熊先生对于本体的看法融合了佛教所说的“恒转”,(“恒”则是“非断”,生灭相续,“转”是“非常”,显示能变特性)、生命哲学所说的“生命”的绵延动态,以及儒学所说的本心。而“体”便是没有自性,即不能单独存在的心物现象,用西方的术语来讲,也就是说抽象与具体不可分离。

体用的关系便是上述所说的“体用不二”,要认识这层关系,熊先生提出要先扫荡“物相”以及“心相”。扫除“物相”即批评把事物本身看成真实存在,把物质作为世界本源的唯物主义观点。在说明“物相”并非客观存在时,熊先生举了有关于“坚白瓶”的例子,他采取佛教用语,认为“因缘所生法,所见即是无”,若离开了习心,即认识主体的心,离开了眼识看到的白相和身识触摸的坚相,即离开这些感觉经验,瓶境实际上便是空无的,所以仅仅只是物质根本不能成为万物的起源。而破除“心相”指反对把事物看成感觉经验的唯心主义本体论观点。熊先生认为“心”分为两种,一种是万物本源,道德源泉的“本心”,属于本体,另一种则是上文所说的习心,它是认知主体的本心,局限于感觉经验范围内,与物质现象相对而起,与“物相”相对而言,“心相”便是由习心以“物相”为条件,变现而来的。熊先生认为习心也不是真实的,它只会遮蔽本体以及本心。他援引佛教“缘起说”证明此点。佛教的缘起说认为一切事物也是有了因缘、条件而后才有果,也就是宇宙人生中的种种现象,都存在于因缘关系中,一切的事物离开这种关系是不能单独存在的,也就是没有自性。由此,熊先生认为习心是“妄执的心,或取境的识,根本是没有自体的。”,熊先生这么说,是因为这由习心的定义决定。习心由物质现象相对引起,跟前面因缘生法的道理相同,物质现象这个果是因为因缘而起的法界,简单点来说,习心由因缘而来,也就没有了独立性,而“缘起性空”,物质现象在因缘生成后就是虚幻的,非独立的,由虚幻的东西堆积而成,或者说受之限制的习心,自然不可能真实存在。否定了习心的独立性与真实性以后,由习心这个类似于工具的东西变现而来的”心相”也就不可能绝对独立,只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再者,“物相本空,心相亦无”,心相由物相相对而起,前面已经否定了“物相”的真实性,“心相”则进一步不肯真实。也不可能成为万物本源的依据。

在扫除“物相”与“心相”,也就是扫除唯心主义以及唯物主义认识世界本源的偏见后,熊先生便顺理成章地提出“整体主义”的本体论——“体用不二”。对于“体”与“用”的关系,熊先生喜欢用佛教中海水与众沤的关系作比喻。众沤为波浪,波浪为大海中时时变现之相,万相纷纭,而无碍于其为大海水之一滴.且不论众沤如何变幻,大海水依旧完整宏大。无大海水则无其波浪,此“体”乃“用”之根本之故,“用”须“体”方能显相。没有众沤此“用”则无以汇成大海之“体”,众沤各为大海水此“体”之一分子。故二者虽然“不二”,而到底有分别但虽有分别,而二者仍然“不二”。传统的本体论大都会将体用二分,但“体”虽然是绝对的、有超越性质,也并非凌驾于现象之上的精神实体,如果本体游离于现象,会成为孤寂、静止之物,也会成为有神论的依据。生命不能分割的这一观点,实际上也是西方哲学家叔本华、尼采等人所提倡的。

依据“体用不二”的核心思想,熊先生继而提出“翕辟成变”的宇宙论和变异观,试图对宇宙物质的成因作出解释,这是符合逻辑的,因为变即有新,在确定了事物是什么,由什么构成,就该解释一个事物由什么造成的,它的推动力是什么(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那么,“翕辟”如何成“变”呢?“翕”“辟”殆出自《周易》,“翕”有收拢聚合意味,是形成物质世界的趋势和功用,故说“即依翕故,假说为物”,“辟”有张开扩散意味,是使物质世界回归于本心的趋势和功用,故说故说“即依辟故,假说为心”。万物生灭不离于翕辟,两者相反相成,浑然不分,若无此翕辟一聚一散作用.宇宙万物不能形成,也不会有“恒转”,“体”与“用”将会分离,也不会有变。然而,因为“辟”与本体的性向相称(体),因而占主导地位,为“翕”的主导。进一步讲,“翕”通过势用凝聚成一个不可再分的“动圈”,与物质相对应,里面物质的基本单位叫做“小一”,由“小一”构成的物质世界并没有实在性,只不过是“乍现的迹象”,所以熊先生说:“此小一或凝势,是刹那刹那,生灭灭生”。而“辟”则与作为本心的“心”相对应,“心”与“物”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的矛盾整体,辟主宰着“翕”,相对应的,“心”为“物”的主宰。

在“翕辟成变”中,“变”的含义也相当复杂,它并不是物理意义上的,不可思议,超乎逻辑。“变”有五义,幻有义、真实义、圆满义、交遍义与无尽义。翕辟成变生成无数相续不断种种生灭相.相常变更不定,无固定相,正如《金刚经》所云“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都是似有而幻之相,所以有幻有义。又因“体用不二”,不能离用而觅体,从这层面来讲又是非虚幻的,是真实的,所以又有真实义。“大化周流,无往而不圆满”,千万种相相互摄含,是圆满而无亏,故有圆融义。此外,即使同一相,摄受者不同,结果也不同,便一相成千万种相相互交感,正如“一室千灯,交光相网”,不可割裂,此即交遍义。而无

尽义便是本体其大无外,流行无穷无尽,基于此,我们可以认为生命由于相互交融,虚幻而又真实,多变无常,所以人与人之间可以达到某种共识,而又是相互独立的个体。

关于中国哲学史论文

关于中国哲学史论文 略论钟泰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摘要:在中国哲学史学科创立之初,钟泰以本土的话语方式对中国哲学史进行了系 统的梳理。该书运用史传的体例,以同情理解的态度,对不同时期的人物、思想、流派做 了详实的介绍,客观地还原了中国哲学史上诸多人物的哲学思想。他追溯中国哲学思想的 源头,概括性地对上古哲学思想特点进行了总结。钟泰“以中释中”的研究方式对中国哲 学史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独特的作用,对当今诠释中国哲学的思想精髓和核心价值具有启发 意义。 关键词:钟泰;中国哲学史;以中释中 钟泰1888―1979,中国近现代著名学者。字斋,号钟山,别号待庵。江苏南京人。 师从太谷学派中期宗师黄葆年,曾攻读于江南格致书院,继而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东京 大学。归国后任两江师范学堂日文译教。辛亥革命曾入皖督柏文蔚幕。尔后历任安徽高等 学堂教师,南京法政专门学校后改法政大学日文教席,并开老庄讲座,又任《共和杂志》 社社长。1924年转任杭州之江大学国学系教授、系主任。1939年任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 院教授。1943年任贵阳大夏大学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44年入蜀,与熊十力并任书 院主讲兼协纂。1948年任光华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入华东师范大学。后转入上海文史馆。1962年应长春东北文史研究所礼聘讲学。1966年返回上海文史馆。1979年病逝于家。 钟泰毕生致力于先儒哲理之学,博采众长,成一家之言。著有《中国哲学史》、《荀 注订补》、《国学概论》、《庄子发微》、《春秋正言断词三传参》、《顾诗笺校订》、《管子侈靡篇》等。其中,1929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是钟泰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哲学这门学科创立之时,该书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领域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 一 不同于胡适、冯友兰等“以西释中”的研究模式,钟泰采用了中国化的哲学研究方法。钟泰在书中完全运用中国本土的话语方式,在传统的领域内对哲学进行梳理,较为系统地 介绍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钟泰并不是简单重复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而是具有了明 显的方法论意识。 钟泰所著的《中国哲学史》全书分为四编,分别为上古哲学史、中古哲学史、近古哲 学史、近世哲学史,共分为上下两卷,八十二章,单列人物117位。上古哲学史由周代至 先秦,中古哲学史涵括汉唐时期,近古哲学史包含宋明哲学,近世哲学史则涵盖了清代哲学。钟泰以客观的笔触,尽可能真实地介绍各家思想,以庞大完整的体系奠定了“以中释中”的中国哲学史诠释框架。 二 纵观钟泰的《中国哲学史》的内容,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作业答案

第一章 1 《五帝本纪》中五帝的文献材料贴合于哪一段 A 新石器文化晚期 2 《汉书》里边记载大臣给皇帝上书 说帝王最大的事情是什么 B,承天之序 3 下面哪个遗址的发现救活了《尧典》这个文献 D,陶寺 4 四方的概念加一个中方的概念 即羲和在中间待着 这是一个历法体系 叫什么 A,五方历法体系 5 远古时代 在中国这样一个这么大的广大地域上是怎么把大家凝聚起来的 C,宗教 6 上古时期的族群凝聚靠的是什么来吸附 B,它自身的文明

7 什么时期有了12个贤臣 D,舜 8 小族归于一个强大的族群 给人当儿子 这在摩尔根的《古代社会》里面叫做什么 B,收族 9 “同姓不婚”遵循的是哪个族群的习俗 B,周人 10 随着家天下到来的时候 尧舜时期的那种服凑奔向文明的哪种方式徒然就中断了 变成了什么 C,杀伐征服 11 关于分封制说法不正确的是 A,周武王分封 12 周公建议在哪里建立精神首都 B,洛阳 13 本视频中提到把殷商人分散了 下面哪个没有殷商人 D,楚

14 古代有一个观念 灭你的国家但不灭的你的香烟后代 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人相信什么 D,闹崇鬼 15 分封制在精神上造就了一个结果就是什么 C,忠 16 分封体制下的君民关系是什么 A,君民同体关系 17 分封制在西周造成了极好的效果 到了以后朝代却不行了 是因为西周时有什么 D,众多的异族 18 周人用什么手段联合异族 B 通婚 19 本视频说看到 的时候 我们看到了华夏意识成为显形的存在 C 齐恒公尊王攘夷 20 分封制最大的功劳是什么 B,统一文化

21 关于礼乐文明说法不正确的是 C,商人创制 22 中华文化的什么对于中国民族大融合很有利 A,开明性 23 下面不属于儒家看乡饮酒礼的 B,繁文缛节 24 《曲礼》里边《少仪》规定对老师怎样 D,无隐无犯 25 本视频说礼乐文化第二个特点是什么 B,物质形态 26 关于礼乐文明说法不正确的是 D,各国皆有 27 中国古代发兵用什么礼节 D,丧礼 28 我们现在最早的诗歌的记忆是什么 A,《大武》

熊十力新易学人生论述评(上)(一)

熊十力新易学人生论述评(上)(一) 内容提要 熊十力是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和爱国民主人士,也是“现代新儒家”中最有影响的一位大师。熊先生的新儒学思想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完善的复杂过程,最突出的表现是从解放前的“新唯识论”转化为解放后的“新易学”。 新唯识论以“本心”或“仁体”为宇宙本原与本体,是一种彻底的唯心主义哲学。其特点是受佛学的影响极大,以本体论(“境论”)和认识论(“量论”)为基本框架,而人生论显得相对薄弱。新易学完成于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深受辩证唯物主义的影响,因此与社会主义新文化关系密切。新易学的突出特点,是把新唯识论的心本体改造为兼含神质二性的复杂本体。这既是过去新唯识论宇宙观内在逻辑的新开展,也是对新唯识论的唯心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进行理论综合的新尝试。新易学放弃“境论—量论”的新唯识论框架,而加强了对人生论的研究,使认识论从属于修养论,体现了中国儒学以人生论为核心的传统特色。 新易学“宗主《易经》,以体用不二立宗”,在宇宙观上强调乾阳潜驱默运于坤阴之中主导并转化坤阴,在人生论上则强调禀于乾阳的仁心对禀于坤阴的形体和习心的主导性,以此建立精进向上、修身以自强的人生哲学。与新唯识论虽讲体用不二却以本体为主不同,新易学的体用不二论以现象为主,只把复杂本体收摄于现象自身并说为现象内部相反相成的内在根源,实际上等于取消了本体;正因为本体被“消蚀”了,才真正体现和贯彻了“体用不二”的基本原则。 在人生论中,体用不二又被表述为天人不二,天蕴藏于人的内部,是含有无限可能性的干元性海和创造根源。天以自性显发为仁心一点灵明,随在明察、监督、升进和创发,从而成为人生乃至整个宇宙的现实主体。本体(恒转)内部的辟势是最原始的宇宙精神,它从一开始就潜驱阴帅于翕势和物质之中,随缘作主,唯变所适,从而推动物质世界不断向前进化,而它自己则随着物质的进化而逐渐显发,最终在人类身上大放光焰。人类随顺仁心主体的指引而前进,一方面日损私欲、返己尽性,敦仁以立其大本;一方面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开发智慧,爱智格物以行其达道。德与慧双运,智与情相资,人类禀受于天的性德日益开发弘实,智慧之光照耀全宇,天地万物无不开发利用,则本体含藏的无限可能性逐渐现实化,这就是以人能成就天道。人类的一切创造性活动被看成是宇宙大生命刚健生生、一往无前的辩证运动的逻辑必然和最高现实,修身自强是出于自立的本愿,也是宇宙大生命正常运转的必然要求。人类在自强自立中创造了世界、创造了自己,被看作是宇宙大生命自身逻辑的显现,则人类功德的圆满也就是宇宙大生命的保合太和,所以说天人本不二,亦必不二。 解放以前,熊十力只是一般的爱国民主人士。新中国成立后,他欣然接受了社会主义制度,积极地参与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去。他不仅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具体建议,而且积极进行改造新唯识论和融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工作,努力使自己的新易学能够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新易学强调本体具有复杂性而精神主导物质,蕴含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立意,是熊十力谋求以新儒学的方式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思想道德建设)服务的有益尝试,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应该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目录 一、从“新唯识论”到“新易学” 1.从《熊子真心书》到《读经示要》 2.从《新唯识论》(语体本)到《乾坤衍》 二、新易学人生论的哲学基础

中国哲学史必读书目(1)

中国哲学史必读书目 1.老子: 《老子校释》(朱谦之) 2.论语 《论语集注》(朱熹)《论语译注》(杨伯峻) 3.孟子 《孟子集注》(朱熹)《孟子译注》(杨伯峻) 4.周易 《周易注疏》(王弼、孔颖达)《周易本义》(朱熹) 5.墨子 《墨子间诂》(孙诒让)《墨经校注》(高亨) 6.庄子 《庄子集释》(郭庆藩)《庄子集解》(王先谦) 7.公孙龙子 《公孙龙子译注》(庞朴) 8.荀子 《荀子集解》(王先谦) 9.韩非子 《韩非子集释》(陈奇猷) 10.董仲舒 《春秋繁露注》(凌曙) 11.王充 《论衡集解》(刘盼遂)《论衡校释》(黄晖) 12.南北朝 《弘明集》 13.韩愈 《昌黎集》 14.柳宗元

《河东集》 15.周敦颐 《太极图说》《通书》 16.张载 《正蒙》《横渠易説》 17.程颢程颐 《程氏遗书》 18.朱熹 《朱子语类》《朱文公集》 19.陆九渊 《象山集》 20.叶适 《习学记言》 21.王守仁 《传习录》《王文成公全书》 22.王廷相 《王廷相哲学著作选集》 23.方以智 《物理小识》 24.黄宗羲 《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 25.王夫之 《周易外传》《尚书引义》《张子正蒙注》《读四书大全说》《思问录》 26.戴震 《孟子字义疏证》 27.魏源 《魏源集》 28.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

29.谭嗣同 《谭嗣同全集》 30.章炳麟 《訄书》《章太炎政论选集》 31.熊十力 《新唯识论》、《体用论》、《乾坤衍》 32.梁漱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 33.冯友兰 贞元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事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 34.唐君毅 《中国哲学原论》、《哲学概论》、《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 35.牟宗三 《心体与性体》、《道德的理想主义》、《圆善论》 36.罗光 《儒学形上学》、《儒家生命哲学》、《中国哲学思想史》 37.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38.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

1、要重视对现代新儒家的研究

要重视对现代新儒家的研究* 在当前的文化讨论中,有一种观点颇为引人注目,并有进一步发展和滋蔓的趋势,这就是复兴儒学或所谓“儒学第三期发展”的主张。 “弘扬儒家学术”,“重建儒家的价值系统”,推动“儒学的第三期发展”,本来是五十年代后期以来港台和海外的现代新儒家学者提出和一直坚持的口号。随着对外开放和海内外学术交流的发展,国内个别学者也接受了这个口号,并把“第三期发展”解释为儒家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近年来,一些海外华裔学者先后应邀回国讲学,也有人大力宣传这种新儒学的主张(并非人人如此,也不见得是多数)。曾经是现代新儒家的先驱者的几位长期生活在国内的老先生,怀若对“周孔教化”和传统儒学的“敬意”,重登讲坛,继续宣传当年鼓吹过的中国精神文明优越论,提倡发场民族传统精神,甚至主张把宋明理学当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来源。由于这些都是知名度很高的学者,备受青年的尊敬和仰慕,加上报刊的宣传,因此,对于他们思想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学术观念的变化可能最能说明问题。近30年来港台现代新儒家著作中最常见的一些基本观念,诸如“天人合一”、“道德理性”、“个体人格”、“儒家人文主义”等等,过去我们是很少讲的,近年来纷纷出现于我们的报刊上和学术论著中, *本文是作者1986年3月27日在国家教委召开的“七五”科研规划咨询会上的发言,原载《天津社会科学》1986年第5期。

甚至成为最热门的研究课题和时尚观念。新儒学似乎已经成为现代学术思想战线上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派别,尽管目前国内还没有人公开打出“现代新儒家”的旗帜。 中国正处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又一个关键时刻,现代新儒家思想的重新泛起,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因为从历史上说,现代新儒家就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中,为了回答中国向何处去,中国要不要实现现代化和怎样实现现代化的问题而产生的一个思想派别,他们提出的理沦,早已受到中国的前辈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严肃批评,并且被实践证明是行下通的和根本错误的。在今天,中国更紧迫地面临着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古今、中西文化的矛盾冲突问题依然存在,而且更加直接、尖锐。中国是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呢,还是应走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抑或是走如某些人所鼓吹的“东方式工业文明”的道路?这是今天人们思考、探索和实际争论的问题。现代新濡家的主张在这个时候重新有了一定的市场,应该说是不奇怪的,甚至可以说是一件必然发生的事情。争取在不太长的时期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这个愿望能不能靠复兴儒学,或以现代新儒学为指导思想来实现?自然是一个重大的原则问题。在这样重大的原则间题上,我们的同志一般不会糊涂;但是在一些似乎是纯粹的学术问题上,例如怎样认识中国文化的特质,怎样评价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在今天的价值与作用,怎样解决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等等,我们一些同志发表的见解,却很难和现代新儒家划清界限,

熊十力对佛教唯识学的批判和继承

熊十力对佛教唯识学的批判和继承 1 熊十力对唯识学思想的转化 熊十力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开山代表,其创建的“新唯识论”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熊十力的“新唯识论”融会儒佛,是在对传统佛学和儒学尤其是对旧唯识学的批判基础上创建的。新旧唯识论之间的批判继承关系,一直被诸多学者所关注。两者之间虽有密切联系,但是,熊十力通过融合儒佛,创立了“新唯识”。 熊十力早年曾在支那内学院系统地学习唯识学(和他同学的还有吕瀓,他俩都为欧阳渐的学生),其后在北京大学教授唯识学,并在其授课讲义的基础上,于1923年出版《唯识学概论》一书。熊十力在此书绪言中写道,“北天竺有无著菩萨者,……以其对治空见,世遂目其学为有宗,即法相宗。后来有滋生法相学。自是大乘乃分为二”。(大乘佛法的两个重点:一个是空性、一个是缘起。) 可以看出,熊十力此时深受欧阳渐分判法相、唯识为二宗之说的影响,且极为推崇护法之学。这一时期,熊十力对于唯识学的见解和态度并未脱离在支那内学院

所学世亲、护法、玄奘、窥基之学。但是,也正是在这一年,熊十力的思想出现巨大变化,他突然对于旧唯识学的理论体系产生怀疑。也正是从这一年,熊十力开始着手创建他的“新唯识论”体系。之后几年内,熊十力多次修改《唯识学概论》,其思想主旨已逐渐显现出与旧唯识学的分离。 2 熊十力对唯识学的吸纳与批判 熊十力在内学院接受过系统的唯识学训练,旧唯识学的诸多理论对熊十力创建“新唯识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唯识学强调二分的宇宙构成论。这种二分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了熊十力的体与用的二分。 其次,唯识宗坚持赖耶缘起论,以阿赖耶识作为宇宙万物存在的根源,否定现实世界的真实性,肯定“种子”的唯一实在性,强调世俗现象界不过是阿赖耶识的变现。 唯识宗这种将世界分为现象界和本体界的划分方式,是佛学的基本理念之一。熊十力接受了这种理念,他在论及“体用”关系时,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但是,

熊十力:乱世为儒 朵渔阅读附答案

熊十力:乱世为儒朵渔阅读附答案 熊十力:乱世为儒 朵渔 熊十力出生于湖北黄冈,是一个乡村穷教师的儿子。十三四岁时,父母相继病亡。此后游学乡间,读王船山、顾亭林之书,忽有革命之志,遂投奔武昌新军。1917到1918年间,参与孙中山幕府。他目睹鼎革以还,世风日下,慨叹“由这样一群无心肝的人革命,到底革到什么地方去呢?”深感“革政不如革心”,遂慨然弃政向学。 1920年熊十力拜在南京内学院欧阳竟无大师门下学佛。熊十力在内学院里是年岁较大的学员,学习极为用功,也是最穷的一个,长年只有一条裤子,有时没得换,就光着腿,外面套一件长衫,因此人送绰号“空空道人”。 熊氏在内学院打下了坚实的唯识学和因明学基础,接受了哲学思维的严格训练。1922年熊十力受聘北京大学讲授佛教唯识学。但自一开始,熊便一步步背弃师说,逐渐离开佛教唯识学,从而形成自己的一套观点。好在蔡元培向来提倡兼容并包,亦就相安下去。然而,熊十力的讲课效果似乎不太妙;而不能得英才教之,更让他觉得气馁。后来,他干脆向学校提出在家授徒,虽不能得天下英才,能有“二三子”聚而教之,也是惬意,“而不相干之学子,亦不愿其与于斯课”。学校竟也同意了他的要求。 熊十力师风陡峻,责人以善,不惜詈骂,情急处甚至会饱以老拳。一次,梁漱溟为学问之事与熊十力发生了争论。争完了,熊十力趁梁漱溟转身的机会,跑上去朝梁就是三拳头,口里还骂他是“笨蛋”。梁漱溟了解熊的个性,没加理会就走了。熊氏也深知自己修养不足,缺少一份儒者的典雅,但“检讨”归“检讨”,他决计不去改正。1937年,日寇侵入华北,熊十力辗转返回黄冈,后来进入四川,颠沛流离,生活尤为拮据。但他自甘寂寞,乐以忘忧,仍勉力著述讲学。他依然坚持每日清晨四点即起床,读书写作,中午亦只闭目坐上片刻。写起来只需一纸一笔,最穷困时,用秃笔写,以碗为砚,一盛墨汁,一盛朱红。因长期流离失所,身边并无藏书,他恐怕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藏书的学者。 1946年春,蒋介石正欲乘船还都南京,途经武汉,得知熊十力在汉口,便差人去请,熊一听顿时光火:“要我去看他,他是什么东西!”蒋又赠资百万以助其办哲学研究所,但熊并不领情。1946年6月7日,熊致函徐复观,讲明:当局若真想为国家培育元气,最好让自己自安其素,为所欲为,不必专款资助,只要不横加干涉,便是一种支持。他并举章太炎之例,说“章太炎一代高名,及受资讲学,而士林唾弃”。 熊十力对学术上的“逐臭”之徒极其反感:“吾国学人,总好追逐风气,一时之所尚,则群起而趋其途,如海上逐臭之夫。”对那些“徘徊周旋于人心风会迎合之中”的浮华名士也尤为厌恶,熊说,“凡有志于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 1947年春北大复校,熊闻讯便重返北大。他原以为可以重拾当年初到北大时那种平静的治学生涯,然而内战使北平依然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1948年2月,浙江大学请熊十力前去讲学,熊氏携弟子牟宗三一起前往,并将筑居之所命名为“漆园”,并自号“漆园老人”,自比“漆园吏”庄子,取庄周避世之意。

熊十力之《周易》新诠释与儒学复兴(一)

熊十力之《周易》新诠释与儒学复兴(一) 摘要:熊十力生当20世纪前半叶,在面对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的现代文化交锋的时代背景之下,把现实的根本问题判断为挺立民族文化主体的生命问题,企图通过对《周易》的改铸与辨伪的新的诠释来复兴儒家固有的生命力和创造精神,进而会通中西文化及哲学。关键词:熊十力;周易;新儒学;创新 AnewinterpretationofZhouyibyXIONGShi-liandtherevivalofConfucianism Abstract:Bornintheearlierhalfperiodofthe20thcentury,when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wasinconflic twiththewesternone,XIONGShi-liregardedstrengtheningthelifeofnationalcultureasthentheactualfu ndamentalissue,inanattempttoreviveintrinsicvitalityandcreativespiritofConfucianismbyanewinter Keywords:XIONGShi-li;Zhouyi;neo- 五四运动以后出现的新的儒学思潮及学说常常是通过诠释《周易》这一古老的儒家经典而建构起来的。后五四时期的儒家对《周易》的推崇是普遍的现象。因为他们的学说与理论是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中形成的,他们要在《周易》中开掘现代化的精神资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存在与发展。其中影响力最大的人物就是熊十力(1885—1968)。作为现代新儒学开创者的熊十力将《周易》看作为最堪代表儒学精神的经典。从这种角度出发,熊十力企图通过对《周易》的改铸与辨伪的新的诠释来复兴儒家哲学的真精神,进而会通中西文化及哲学。熊十力以后的现代新儒家哲学的学术倾向,在主题、方法与内在的逻辑上有一个共通的趣向,那就是“内圣外王”的理念架构与“返本开新”的方法论。这些倾向很大程度上是在熊十力对《周易》的诠释的影响下推动起来的。 一、在《周易》新诠释中重整现实 与复兴儒学精神 熊十力生当20世纪前半叶,其时的中国知识分子所反复思索的问题,一直围绕着中国文化的传统性及现代化这一中心。面对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的现代文化,他们正好处在两者的夹缝中间,基于儒家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无法逃避的历史困局中,他们不能不做出某种抉择,这种抉择,从表面上看,好像仅是一种文化形态上的取舍问题。实际上,从文化形态的思想基础必然要涉及到选择一种什么样的世界观与生命存在形态。在这里简单地“二者必取其一”显然是不行的,而必须透过文化的比较与融合,创造性地建构一种新的哲学体系。熊十力亦是沿着这条道路前进的。因而他的哲学体系与当时西化论者和复古论者都异其趣。他的哲学思路贯通古今,衡论中西,出入于儒、佛、道。其以“新唯识学”或“体用论”之名所自创的独特的哲学体系。有人称之谓“新儒学”、有人称之谓“新陆王学”,又有人称之谓“新佛学”,还有人称之谓“新法相学”,“新易学”等,这就意味着难于以某种固有的学派范式来评定他的哲学体系〔1〕。所以熊十力说:“吾惟以真理为归,本不拘宗派, 〔2〕(第288页)熊十力的独创的哲学体系,与他参加辛亥革命有密切的联系。他早年奋起参加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知识分子中的一员,肩负救国救民的历史责任,心里怀着深挚的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青年熊十力曾对革命事业十分积极。但这场革命没有真正成功,他对此不但非常痛惜,而且亲身体会到学术思想研究的重要。他说:“余伤清季革命失败,又自度非事功才,誓研究中国哲学思想,欲明了过去群俗,认清中国何由停滞不进。故余研古学,用心深细,不敢苟且。”(《体用论·乾坤衍》)〔3〕(第320页)熊十力由辛亥革命的失败痛切地认识到,革命不只是一场政治活动,更根本的是改造人的心灵。这就是他强调的“革政不如革心”(新唯识论·熊子真心书》)〔4〕(第7页)。由于人生存在的意义的迷失,价值规范原则的失序,人心世道越来越不成样子,在这样的“危机的时代”中,他深觉“目前最急者,唯新哲学产生一事。”〔5〕他认为,如果没有一种新哲学,便无法对现实存

简述中国书法中的哲学精神

简述中国书法中的哲学精神 卫文明 对于书法,古往今来有各种各样地认识和理解。说书法是汉字的艺术造型,也有说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林语堂说,“书法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美学观念的基础。”;宗白华说,“书法代替音乐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而唐朝张怀瓘提出了“文则数言及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他的话引证了“书为心画”的观点。可见,书法是以文字(汉字)书写为基础,通过线条为表现手段,借助笔墨表达来追求自然物象之美,体现人格审美象征性,以达到对自然真理的感悟和追求,实现人文价值情怀,并且实现作者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和传递。然而,由于近现代受西方西学思潮的兴起和影响,尤其受到西方艺术思想的冲击,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全盘西化。近年来很多国内外书法界的朋友,非常担心,传承了三千年的书法艺术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没落。他们认为,纵观历史,书法文化艺术所遭遇的严峻挑战,无逾于今日者。 数千年来,书法在中国的社会生存中地位显赫。许多位帝王的躬行实践和大力的提倡,士大夫的作为安身立命的首要技艺,以及全社会高度一致的认同趋向,使书法文化的传承从未遇到过大的危机。而今天则不同了,在当今的现代社会里,高科技的日益发达,使书写由手工劳动变成了键盘上计算机的自动操作,地

球村的逐渐一体化又使得中国独特的书法审美体系面临西方美学理论和戒律的冲击。他们的危机感是有道理的,是有所依据的,我们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认为书法作为一门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态,在它的传承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却始终是它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特质。书法的魅力,归根结底来自其丰富的中华民族哲学的表现力,这一点是计算机打字永远无法取代的。书法艺术,要以自身价值的确立为目标,而确立的标准就是中国优秀的哲学思想体系。要树立这样一杆标尺,取得和西方文明和思想的平等对话权。 中国的优秀哲学思想不仅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精髓,更应该是全人类的思想宝库,应该对全人类文明做出贡献。就书法而言,它的形态美、意识美、它的十足的韵味完全可以用中国传统思想来进行诠释和理解,而非一定要有采用艺术解构、空间论等西方的艺术标准去强言附会。要找到书法自已的本体,不要迷失在他人的标准里。古人说,书画同源,书画相通,书法具备绘画的布局和章法;书法也具有音乐所具有的内在节奏和旋律,具有时间的流动性,不可逆性和线条的单维特征;书法也表现出建筑学所要求的平衡和稳定的美感,以及内部空间结构要求;也有人说,书法具有舞蹈的韵律和意境。我国近代书法家沈尹默也曾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为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具国画这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韵律(和谐),引人欣赏,心畅心怡。”所以,只是简单地说书法是汉字的艺术造型,或

今人对于熊十力哲学理论的研究综述

今人对熊十力哲学思想的研究综述 【摘要】熊十力(1885-1968),原名继智,号子真,晚年号漆园老人,黄冈(今团风)县上巴河张家湾人。著名哲学家。著有《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佛家名相通释》、《乾坤衍》等书。其学说影响深远,在哲学界自成一体,“熊学”研究者也遍及全国和海外,《大英百科全书》称“熊十力与冯友兰为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至今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详尽的探究,本文拟通过19篇论文的分析,探讨今人对熊十力哲学思想的研究结果,并提出一点个人思考。 【关键词】熊十力;体用不二;“孤往”精神 一、序言 纵观中国历史,能让国人引以为傲的标志性的时代唯有三个:百家争鸣的先秦、三朝盛世的李唐、英才辈出的民国。然而先秦与李唐年代实在过于久远,先辈们的荣光早已湮没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只能在史书的字里行间缅怀依稀的辉煌,唯有民国的英杰们我们还能仰其鼻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大放异彩,由而被历史所铭记,殊不知在新文化运动之前,早有诸多文坛巨擘们为中华之崛起孜孜不倦拼搏不休。其中,熊十力堪称一代大家,为中国儒家揭开了新的纪元,为中国哲学思想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熊十力(1885—1968),著名哲学家,新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号子真、逸翁,晚年号漆园老人,汉族。清光绪十一年农历正月初四日(1885年2月18日)出生,湖北省黄冈(今团风)县上巴河张家湾人。 其幼时在家随兄读书,14岁从军,1905年考入湖北陆军特别小学堂,在校期间,加入

武昌“科学补习所”、“日知会”等反清革命团体,武昌起义后参加光复黄州活动,后赴武昌,被任命为湖北军政府参谋。1917年赴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失败后,决意专心从事哲学研究。先后在武昌文华大学、天津南开中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任教。全国解放后,以"特别邀请人士"身份参加首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后被选为全国政协二、三、四届委员。因反对文革,1968年5月24日绝食身亡。 《大英百科全书》誉之为“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熊氏及其三弟子(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和张君劢、梁漱溟、冯友兰、方东美被称为当代“新儒学八大家”。 著有《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佛教名相通释》、《乾坤衍》等书。 综观熊十力哲学,大致经历了由融儒入佛到儒佛同参,再到融佛入儒、归宗儒学的演进历程。其一生为学,融贯中西,平章华梵,摒弃陈说,绝少依傍,堪称我国现代哲学史上最具有原创力、影响力的哲学家。 其面对西学的冲击,在儒学价值系统崩坏的时代,重建儒学,奠定了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哲学形上学基础,是新儒家的实际开山人物。其“体用不二”之论,成为整个当代新儒学思潮“重立大本、重开大用”和“保内圣,开新外王”的滥觞,亦为这一思潮由此奠定了基本思想框架。 尽管熊氏的哲学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以其广阔的文化视野、独具的哲人慧思,提出并力求解决的人生问题与文化问题,诸如人的终极关切、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困惑和疏离等,他凭着对生命存在的独特体验,所作出的对人的内在的道德自觉、价值自觉、文化自觉的阐扬,又为世人开创了一条探寻价值的新路,而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正因为如此,熊十力的哲学思想才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广泛的注意和重视。

八句话,道破中国哲学精髓

八句话,道破中国哲学精髓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命题,解释纷纭,莫衷一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哲学意义: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的,思维反映存在,所以思维也应当是不断变化的,与时俱进的。物质与人以及物质之间是和谐统一的。【白马非马】战国时一城有令马匹不得出城。有一天,赵国平原君的食客公孙龙带着一匹白马正要出城,守门的士兵对他说:“马匹一概不得出城。”公孙龙心生一计,公孙龙说:“白马并不是马,因为白马有两个特征,一是白色的,二是具有马的外形,但马只有

一个特征,就是只具有马的外形。具有两个特征的白马怎会是只具有一个特征的马呢?所以说白马根本就不是马。”愚鲁的士兵因无法应对,唯有放行。哲学意义:“白马非马”的命题问题出在何处呢?从根本上说是割裂了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马是普遍性、共性、一般、抽象;白马是特殊、个性、个别、具体。普遍不等于整体,特殊也不等于部分,这是不同性质的范畴。【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庄子梦中幻化为栩栩如生的蝴蝶,忘记了自己原来是人,醒来后才发觉自己仍然是庄子。究竟是庄子梦中变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中变为庄子,实在难以分辨。在这里,庄子提出一个哲学问题——人如何认识真实。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人在醒时的所见所感是真实的,梦境是幻觉,是不真实的。庄子却以为不然。虽然,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但庄周看来,他们都只是一种现象,是道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个阶段而已。如果梦足够真实,人没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哲学意义:其探讨的哲学课题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究竟能不能确切地区分真实和虚幻”。【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据《坛经》记载,

教师资格证阅读理解答题技巧.doc

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阅读理解题只有两小题,第一小题 4 分, 第二小题 10 分。 第一小题的 4分一般都送分题,所考的知识点集中在理解能力方面。 第二小题一般考查理解能力和探究能力。 以幼儿园、小学、中学历年真题为例。如图所示: 年份学段材料 2012 年下幼儿园 / 小学故宫 2013 年上幼儿园 / 小学主动是金 2013 年下幼儿园 / 小学 《谈美》选篇 2014 年上幼儿园 / 小学苦难 2014 年下幼儿园 / 小学“照着讲”和“接 着讲” 2015 年上幼儿园 / 小学冰盖上的湖泊 2015 年下幼儿园 / 小学千篇一律和千变万 化 2016 年上幼儿园 / 小学书中日月长 题目 1 题目 2 理解内容(词语理解内容(语句)) 分析结构 理解内容(句 子) +观念探究理解内容(细节 + 理解内容(句句子)子) +观念探究理解内容(细节理解内容(句理解)子) +观念探究理解内容(词语理解内容(句理解)子) +观念探究 细节理解分析结构 细节理解 理解内容 +分析 结构 理解内容(词语理解内容(句 ) 子) +观念探究 年份学段材料题目 1 题目 2 2012 年上中学朋友与信理解内容(细节理解内容(代词) +观)念探究 2012 年下中学给青年们的一封信 鉴赏评价 理解内容(代词) +观 念探究 2013 年上中学高贵的施与分析结构理解内容(词语) 2013 年下中学《谈美》选篇理解内容(细节 + 理解内容(句子) +观句子)念探究 2014 年上中学熟悉与陌生理解内容(词语 理解内容(句子)) 2014 年下中学没有任何借口理解内容(词语 细节理解 +分析结构) 2015 年上中学读书与思考细节理解观念探究 2015 年下中学孙犁论理解内容(词语 观念探究) 2016 年上中学中国戏曲的现代理解内容(细节 观念探究转型与本质回归) 理解词语、句子或细节的关键是把握词句概括的内容要点,基本方法如下:

八句话,道破中国哲学精髓

八句话,道破中国哲学精髓 八句话,道破中国哲学精髓子禾-L Y 八句话,道破中国哲学精髓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命题,解释纷纭,莫衷一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哲学意义: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的,思维反映存在,所以思维也应当是不断变化的,与时俱进的。物质与人以及物质之间是和谐统一的。 【白马非马】 战国时一城有令马匹不得出城。 有一天,赵国平原君的食客公孙龙带着一匹白马正要出城,守门的士兵对他说:马匹一概不得出城。 公孙龙心生一计,公孙龙说:白马并不是马,因为白马有两个特征,一是白色的,二是具有马的外形,但马只有一个特征,就是只具有马的外形。具有两个特征的白马怎会是只具有一个特征的马呢?所以说白马根本就不是马。 愚鲁的士兵因无法应对,唯有放行。 哲学意义:白马非马的命题问题出在何处呢?从根本上说是割裂了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马是普遍性、共性、一般、抽象;白马是特殊、个性、个别、具体。普遍不等于整体,特殊也不等于部分,这是不同性质的范畴。 【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庄子梦中幻化为栩栩如生的蝴蝶,忘记了自己原来是人,醒来后才发觉自己仍然是庄子。究竟是庄子梦中变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中变为庄子,实在难以分辨。 在这里,庄子提出一个哲学问题——人如何认识真实。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人在醒时的所见所感是真实的,梦境是幻觉,是不真实的。庄子却以为不然。虽然,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但庄周看来,他们都只是一种现象,是道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个阶段而已。如果梦足够真实,人没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 哲学意义:其探讨的哲学课题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究竟能不能确切地区分真实和虚幻。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据《坛经》记载,禅宗五祖弘忍要选择继承人,特命每个弟子作一首诗,以考察对佛家教义的理解。开始时,弟子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动笔。只有神秀思考数日之后,写下这样四句:

阅读《单纯的境界》附答案

阅读《单纯的境界》附答案 阅读《单纯的境界》附答案 阅读《单纯的境界》,完成第21—23题。 单纯的境界 ①单纯不是幼稚,更不是无知,单纯是一种心境,是诚恳务实的人,为了专心致力于所热爱的事业而竭力追求的一种简单心境,是人生摆脱喧嚣,洗尽铅华之后的另一种境界。 ②佛语有言:“心系一处,杂念俱无,方可大进。”指的就是要心境单纯而只有一种信念,没有其他事物的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到所要完成的事情当中,精神集中而心境宁和,才可以取得较大的进步,才可以有所突破,有所造诣。 ③西汉董仲舒研究儒学“三年不窥园”,为的是精力的高度集中;“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为的是心无牵绊;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当中,在他的世界里只有水稻……试想,如果让董仲舒走出书房治理朝政,让大禹抽出时间照料家事,让袁隆平走出试验田接触社会里种种复杂的人际交往……那么这些成功者会取得这些成就吗? ④学者的心境应该是单纯的,“书生”所读是书,所想是书,所念是书,所爱仍是书。熊十力先生说:“学者之败,慕虚名而不务潜修也;品节之败,恋虚荣而不甘枯淡也。”他所提倡的“务潜修”“甘枯淡”也意指学者要心无旁骛,心系一念。 ⑤心境极单纯的人往往在常人熟悉或练达的地方显得愚钝甚至一无所知。庄周宁愿“曳尾于涂中”也不求名达;陶朱公宁愿举家迁徙,也不愿做卿相;数学大师陈景润虽极具数学天赋,却有着极差的生活自理能力;释迦牟尼虽出身王室却离家出走,云游四方……是他们不喜欢荣耀繁华,不喜欢热闹的人际交往吗?他们只是明白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做、去追求。因此,虽然他们会在某些方面显得愚钝不谙人事,但他们在自己致力经营的地方却都取得了惊人的成

传统文化:天人不许离而为二(张载四句教的价值理想世界)_百度(精)

天人不许离而为二 ——张载四句教的价值理想世界 张立文《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15日 15 版) 两宋道学家焕然大明中华文化的道统,正如《道学传》所言:“凡《诗》、《书》、六艺之文,与夫孟孔之遗言,颠错于秦火,支离于汉儒,幽沉于魏晋六朝者,至是皆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此宋儒之学所以度越诸子,而上接孟子者与”。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以后,道统不明,儒学幽沉,宋儒拂拭厚重的历史尘埃,使中华道统大明于天下。

道统焕然而大明的标志性的表述,莫过于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四句教。这四句经典性话题,道出了道学的生命安顿、文化旨趣、道德重建、价值目标、理想境界的指向。从四句教的由形而上而形而下、由价值理想到价值安置的互动、互济的逻辑思维中,可以体认到中华文化的根深蒂固、博大精深,也可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命智慧、智能创造。 为天地立心 天地是自在的存在,它不能获得自由身,不能自己创造自己,自己认识自己,其本身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也无所谓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天地本无心,人才有心。天地有人,才显现其价值、显示其效用,体现其广大,才能厚德载物。天地若无人心,谁为天地立心?人心若不赋予天心,天地如何立心。天地无人,就不能显现其价值和效用。有人心,天地才是活泼的、有生命的,否则就是死物、死理,凸显了人的伟大。 人们从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以类万物之情中,体认天人的一体。从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及存心、养性、事天的知天与事天两路向中,体认到“万物皆备于我”的深刻意蕴。到张载《西铭》的“天为父,地为母”,民胞物与,再到朱熹的“天地万物本吾一体”,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以及王守仁的大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体认,体现了为天地立心的认同性、合理性、价值性。 天地之心与人心是圆融一体的,程颢、程颐兄弟说,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天地的心和命运是与人的心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天地是养育人的父母,人依赖天地而生存在这个大地上。天地敞开它那无私的、阔广的胸怀、接纳天下之人,天下之物,人亦赋予天地以价值与效用。在这种情境下,人损害天地之心,就是损害自己之心,人危害天地,就是危害自己,人毁灭天地,就是毁灭自己。过去人类无情地、残酷地征服自然,所作的孽,造成生态危机,今天已经得到了报应,将会继续得到报应。人类应该遵循中国先贤的话,尊敬天地如父母,像赡养、侍奉父母一样对待天地。“”(熊十力《体用论》,《熊十力全集》第7卷,

最新中国哲学试卷试卷韦性吕

第一题:填空题(共计20分,每空1分)。 1、中国古代哲学诞生的标志主要有如下两个观点的提出:一是,一是:。 2、先秦哲学争论的中心问题是和。 3、孔子哲学思想的精髓是,要思想这一思想精髓的方法与路径是。 4、墨子认为要做到“取实予名”,衡量与判别的标准是:; ;。 5、儒家哲学思想中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是。 6、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其对“名实之辩”所持的态度是。 7、孟子提出“仁政”学说的理论依据是。 8、华严宗的中心教义是,它主要分为“四法界”:即是:事法界,理法界, 和。 9、宋明理学的核心思想是。 10、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历史进化论的中心命题是,它一自然科学为基础,把宇宙进化分为:、和“人类进化时期”。 第二题:选择题:(共计10题,每题2分,共计20分) 1、1、庄子认识论的基础是() A. 相对主义和怀疑论 B.先验主义 C. 经验主义 D.实践 2、“名实之辩”是先秦哲学争论的一个重要的中心命题,不同哲学家对这一问题持有不同的态度,一下哪个观点是老子的提出的?() A. “制名以指实” B.重视“参验”,反对“前识” C. 无名 D.静因之道 3、对于人性问题的讨论,一直是中国哲学讨论的特点问题,其中提出“性三品”的哲学家是()。 A.孟子 B. 告子 C.董仲舒 D.韩愈 4、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路径,西汉著名哲学家董仲舒提出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历史观。是分析是它属于什么样的认识论()。 A.主观唯心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5、在“天人之辩”的关系问题上,荀子所持的观点是()。 A.天道远,人道迩 B.“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C.“明于天人之分” D.“缘道理以从事”与“因人情”。 6、道家所追求的理想的人格为()。 A.仙人 B.圣人 C.逍遥游 D.成佛 7、在宋明理学时期,“理气(道器)之辩”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对此问题,王阳明所持的观点是()。 A “心即理” B. 理在气中 C.理一分殊 D. 气在理先 8、孔子提出“仁”学的核心内容是爱人,对这一的哲学观点说法正确的是() A.是在“亲亲”原则下的“爱有差等”,既有较强的阶级性。 B.是一种“爱无差等”的泛爱论,无阶级性。 C.该观点体现了孔子博大的仁爱的人道主义关怀精神。 D.要实现这一观点,就必须方法和路径是“孝悌”原则。

科技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代新儒家”的困境和理论局限 所谓“现代新儒家”,是由一批抱持传统文化本位主义立场而又具有现代经世意识的知识分子所建立的、力图通过吸纳西方文明而重建儒家道德形上学以抗拒全盘反传统思潮的攻击、寻求中国现代化理想道路的思想流派。这个思想流派是在儒学受到全面批判处于“花果飘零”时期在中国曲折成长起来的。从思想发展的背景看,现代新儒学主要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兴起的全盘反传统思潮(实质上是全盘西化思潮)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潮的“文化回应”。这一思潮大体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科玄论战”,奠基于张君劢、熊十力,系统化于牟宗三的“新心学”和冯友兰的“新理学”,而普及于20世纪80至90年代的国际新儒学思潮。现代新儒家做了许多理论创新工作,其中最有成效的是熊十力、牟宗三和冯友兰。熊、牟二氏弟子众多,在台港形成一大学派,其理论臻于精密;冯友兰则是孤将独帅,虽有弟子而未成军立派,虽有理论而未臻精密。 然而,现代新儒家的理论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严重的理论缺陷:第一,他们怀有过多的悲情意识,因此不能客观理性地评价马列主义与共产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也不能全面公正地认识与解释中国传统学术的缺陷以及西方新学的精华。第二,他们试图纯粹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开出或转出原本没有或极其贫乏的资源(诸如民主政治、现代科学与知识论)的努力是事倍功半的,在理论上充满矛盾与困惑。第三,他们虽然有“援西入儒”的思考,但他们对西方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的根本精神的认识是不深刻的。例如牟宗三提出“本内圣开出新外王”的命题,仅从外王的制度之用去理解西方民主价值观,就反映了其固守传统不求变道的思想局限。第四,他们具有强烈的道统观念和卫道意识,缺乏新时代应有的博大胸怀和融摄多元文化的气度,因而在理论上表现为相当程度的主观独断性和排他性。至于冯友兰的“新理学”,更是一个粗糙而非精密的、矛盾而非一贯的理论体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其人生遭遇了过多的政治运动和思想批判运动,因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