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在婴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父亲在婴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父亲在婴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父亲在婴儿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叶佳佳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在关于婴儿发展的研究中,我们更多的将目光聚焦母亲而非父亲。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父亲在婴儿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日益加深,人们更加关注父亲对婴儿发展的影响。父亲同母亲一样,对婴儿各个方面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认为,父亲在婴儿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某些方面具有比母亲更为重要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父亲,婴儿,心理发展

引言

家庭是婴儿生存和发展的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社会生态环境。父母的教养作用和养育行为是家庭这一环境中的最主要和最活跃的因素[1]。婴儿自出生就与父母建立了各种联系,父母是婴儿抚养者、日常生活的主要照料者和主要的陪伴者、教育者。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父亲和母亲在家庭中的职能的不同,父亲拥有着区别于母亲的性别角色和社会角色,鉴于父母社会职能的分工和历史文化的影响,父亲不同于母亲在婴儿生长和发展中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担负更大的责任。所以在婴儿发展的过程中,母亲成为婴儿的主要抚育者,甚至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母亲应对子女教育负主要责任,父亲在其中只起很小作用或是补充作用[2]。在过去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大多者都将目光集中在母亲对婴儿发展的重要作用,忽略了父亲在亲子关系及婴儿日后发展中的重要性。如在研究婴儿的依恋行为系统中,鲍尔比认为,依恋是婴儿与特定对象(母亲)之间的感情联结。它发生在婴儿和婴儿经常接触、关系密切的成人之间。因此,感情依恋经常发生在母婴之间。同样的安斯沃斯对依恋类型研究也是根据母婴依恋的个别差异建立了陌生情境的试验程序,从而得到不同的依恋类型。

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社会的、家庭的要求以及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要求,更多的母亲开始走出家庭,投入社会从事全日制工作,这使得父亲需花比先前更多的时间承担起育儿责任。因此,研究者们开始对父亲角色的界定进行了重新审视,他们认为父亲和母亲一样,对孩子一生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影响[3]。随着亲子关系研究的进展,人们发现,父亲角色的成功对孩子的个性心理发展、健全的人格的确立、儿童性别化过程等都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父亲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从父婴交往特点和父亲对婴儿情绪、性别角色、个性品质等方面讨论父亲对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父婴交往特点

(一)父亲与婴儿接触、交往时间少在婴儿早期的社会性交往中,与母亲的交往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是母亲给婴儿喂奶、哄婴儿睡觉和换尿布等,母亲是婴儿日常生活的主要照料者。而父亲为了养家糊口,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工作上,在婴儿醒着的时间里,父亲明显较少在家。即使与婴儿接触,他们与婴儿的交流也少于母亲,不会像母亲那样为婴儿提供更多的刺激,做出更多的反应,提供更多的积极情感表达。而且父亲与母亲在抱孩子、亲昵、爱抚和注意行为等方面均表现不同。

(二)父婴交往在内容、方式、性质上的特点在母亲对婴儿的交往上,父亲由于性格、体力、能力等的特点,父婴交往在交往内容、方式、性质上都与母婴交往有更多的不同之处。

在交往内容上,父亲更多地是与婴儿游戏,而母亲不仅与婴儿游戏,且更多地是照顾婴儿。研究发现[4],父亲与婴儿在一起的相当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游戏上,而且游戏是父婴在一起时的最经常的活动。母亲与父亲在在抱起婴儿和随之进行的活动上存在不同,父亲主要是

与婴儿玩,母亲则是为了照料、抚育婴儿。所以,在与婴儿接触、交往的时间里,父母与婴儿交往的内容或与婴儿游戏所占的时间量是相当不同的。在交往方式上,父婴交往与母婴交往也有很大不同。母亲更多地通过言语交谈和身体接触,父亲则更多地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与婴儿交往。父亲倾向于用身体活动的方式来与婴儿交往,比如将婴儿举得高高的,来回晃悠等。这样的交往方式与父亲的社会角色脱不了关系,男性在表达感情上不如女性细腻,他们不愿将自己的感情公开的表现出来,而是通过非语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在与自己的孩子接触时,他们不如母亲那样直白的表达自己的喜爱激动,只有通过身体接触和身体运动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在游戏的性质上,父婴与母婴的游戏在风格、特征上都存在不同。父亲与婴儿的肢体运动游戏总是与刺激婴儿、提高婴儿的兴奋性密切关联,都得婴儿大笑;相反,母亲虽然有时也与婴儿玩身体游戏,但通常是进行传统的、较为安静的动作游戏,如摇啊摇等。

三、父亲对婴儿发展的作用

父亲参与婴儿的交往对婴儿心理发展的作用是不可低估、不可忽视的。由于父亲性格、角色的特殊性,父婴交往对于婴儿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他对婴儿情感、认知、行为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正如许多研究者所指出的,婴儿从与父亲和母亲的相互交往中都会得到益处。

(一)父亲是婴儿积极情感满足的重要源泉,是婴儿重要的依恋对象。

父亲与婴儿的相互作用有其独特性,在交往内容上,母亲花更多的时间料理婴儿的生活,父亲则花较多的时间与婴儿游戏。在交往方式上,母亲往往更多地搂抱婴儿,与他们说话,更温柔地对待他们;父亲则更多地通过身体与婴儿玩耍,如把孩子高高举起,逗孩子发笑,或是帮助他们作躯体锻炼等。婴儿在家中与父亲共处,父亲是婴儿的重要游戏伙伴。有研究表明,2岁开始,儿童和父亲要比和母亲更喜欢在一起玩游戏[5]。父婴之间的交往与母婴之间的交往存在质的不同,母亲的行为更直接的是以减少婴儿的不安且以满足、抚慰孩子为目的,而父亲最有可能成为孩子的玩伴。父亲通常以游戏的方式与婴儿交流,从游戏过程中建立感情,使父亲成为婴儿的依恋对象,产生安全感。而且游戏能引发婴儿情绪的发展,父-婴的交往和游戏引起婴儿的兴奋,诱发婴儿的兴趣,游戏的多样化与轮回重复导致婴儿极大的快乐和满足,这种快乐和满足对婴儿后来的发展有着巨大意义,它使得婴儿从中得到对外部世界、对社会和人的信心和信任,克服对外界的不信任感,成为心理功能完备的人,所以父亲是诱导婴儿积极情绪的重要来源[6]。同时,父亲在与婴儿接触、照料的过程中,能及时、正确处理婴儿发出的各种信号,并适当调整自己的行为反应以适应婴儿,表现出与母亲一样的慈爱。因此,虽然父亲与婴儿交往、接触时间比母亲少,但婴儿同样可以与父亲形成依恋,产生积极、密切的感情联结。

(二)父亲影响婴儿性别角色的形成。

父亲对婴儿性别角色的发展具有极为深刻的影响,是父亲影响儿童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方面。父亲与婴儿的相互交往,在母婴交往相互衬托和对比的情况下,有助于儿童对男性和女性的作用与态度产生理解;如果这方面没有父亲的参与,男孩的男性特征和女孩的女性特征均将因没有鲜明的对比而受到削弱[7]。研究表明,4岁前不与父亲一起生活的男孩在性别角色的测验中倾向于女性化的表现,他们喜欢非身体性的、非竞争性的活动,如看书、听故事、猜谜语等。6岁以后失去父亲,对他们的独立性、攻击性、依赖性或性别角色的发展影响相对较小。同时,早期失去父亲的女孩在女性角色的形成上也受到影响。兰姆等、李丹均报告过,单身母亲家庭生长的女孩,在以后与男性交往时往往表现出焦虑和无所适从,因为她们缺乏稳定而可靠地男性榜样。同时受中国传统父权思想的束缚,父亲通常隐藏自己对孩子的感情,刻意造就威严的氛围,以求巩固自己的权威地位,这种亲子关系较疏远、冷漠,处于这样的环境下的婴儿,容易缺乏自信,害怕失败,遇事退缩,个

性比较消极被动,有的则易形成反抗心理。因此,在儿童性别发展中,父亲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三)父亲是婴儿积极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源泉。

父亲引导婴儿参与的游戏往往较多的是运动性的、技术性的和智能性的,所以父亲较多表现出他们固有的男性特征,诸如独立性、进取性、合作性、自信心等个性特性[8]。婴儿在与父亲的不断交往中,一方面父亲的敢于冒险、敢于坚持和克服困难、热情、宽厚等特征,婴儿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与学习,另一方面父亲也自觉、不自觉地要求孩子具有以上特征。这就与婴儿从母亲的性别特征中得到如关心人、同情心、温和等方面的潜移默化结合起来,形成婴儿较完善的人格基础。婴儿与父亲的交往,对婴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全面养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不可缺乏的作用。早期父亲的缺乏(如离婚、父亲死亡或父亲不能经常地起到应有的作用)对儿童个性的发展同样具有很大影响,没有父亲的孩子,会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具有较多的依赖性,缺乏自信、进取心,同时在冲动控制和道德品质发展等方面也受到削弱。

(四)父亲影响婴儿的认知发展

由于父亲的性格、能力等特点,特别是父亲与婴儿在交往上的独特性,婴儿从母亲和父亲处得到的认知上的收获是不完全相同的。从母亲那里,婴儿可以学到语言和日常生活知识,但从父亲身上,可以学到更丰富、广阔的知识,更广泛地认识自然、社会,并通过操作、探索、花样变换多样的活动、玩法,使儿童逐渐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探索精神,刺激、丰富婴儿的想象力,培养婴儿的动脑、创造意识,并发展婴儿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些无疑对婴儿的认知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有研究证实,父亲较多地参与婴儿交往,能日益提高婴儿的认知技能、成就动机和对自己能力、操作的自信心。培德森、鲁本斯坦等研究发现,父亲与婴儿的交往数量与婴儿的智商有正相关[9]。因此,为了让婴儿的认知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父亲应更多地投入到与婴儿的互动中去。

(五)父亲是婴儿社交需要满足、社交技能提高的重要源泉。

父亲参与婴儿教养、与婴儿交往对婴儿的社交需要满足、社交技能的提高也具有极其重要而特殊的作用。母亲一般由于家务负担重、性格等多种原因,没有父亲那么多闲暇时间和机会去进行交往,而婴儿随着长大,学会说话、走路,独立性、生活自理能力的增强,与外界交往需要也日益增强,要求扩大交往范围与内容,不再满足于以往的交往方式,因此父亲成为婴儿重要的游戏伙伴,有助于扩大婴儿的社交范围,丰富婴儿的社交内容,极大地满足婴儿的社交需要。这就有助于儿童积累社交经验,掌握更多、更成熟的社交技能。研究表明,父亲与婴儿的游戏有助于促进婴儿的社会交往,比如,提高其同伴接受性和社交地位[10]。凡是父亲积极参与婴儿游戏、交往,并且使婴儿在游戏中反应积极、活跃的,婴儿在同伴中也较受欢迎。这是因为父亲引导婴儿游戏,与之频繁的交往,激起婴儿的积极反应和兴趣,使婴儿在交往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活跃、自信。另一方面在父婴游戏中,双方更多以平等的、有来有往的方式交往,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从而帮助儿童理解对方语言,体会对方感情,并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在此期间,婴儿不但学习了行为准则,而且懂得了许多社交技巧。这对婴儿学会在交往过程中注意双方的情绪,行为反应,并相互影响,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综上所述,尽管父亲参与婴儿教养、接触数量上相对于母亲较少,但是父亲却起着与母亲明显不同而重要的作用,交往量少并不意味着父亲对婴儿发展不起作用。恰恰相反,父婴交往对婴儿及其日后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这种关系在不同家庭之间有不同的差异。同时,父婴关系与母婴关系互相补充和加强,是儿童社会行为、个性品德、智慧品质、感情色调等全面发展的最优条件。正确认识父亲角色对婴儿发展的重要作用,重视父亲角色在婴儿发展中的作用,对于父亲和孩子来说都是有益的。当然,如果父亲能更多地

参与到婴儿生活中,能用更多地时间与婴儿交往,更多地利用父亲性格、交往等方面的特点,无疑对婴儿发展产生更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孟昭兰,婴儿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88-89;

[2],谷小容,父亲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J],社会心理科学,2004(5):22-24;

[3],刘小倩,父亲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J],当代教育科学,2009(18):57-58;

[4],庞丽娟,李辉,婴儿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340-341;

[5],(美)玛戈,B.南婷.儿童心理社会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57-58;

[6],孟昭兰,婴儿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92-93;

[7],张丽华,试论父亲在儿童性别化过程中的作用[J],心理学,1998,2:53-55;

[8],董光恒等,父亲在儿童成长中的家庭角色与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689-691;

[9], Pedersen , R. ,A.,& Robson, K. S., Father Participation in Infancy.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1969, 39,466-472;

[10],MacDonald, K,.& Parke, R.D., Bridging the Gap: Parent-Child Play Interaction and Competence. Child Development , 1984,55,1265-1277.

2020年(发展战略)婴儿心理的发展

(发展战略)婴儿心理的发展

第四讲婴儿心理的发展 壹、婴儿心理发展的总特点 二、婴儿动作的发展 三、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四、婴儿注意、记忆和思维的发展 五、婴儿言语的发展 六、婴儿气质 七、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八、自我意识的发展 壹、婴儿心理发展的总特点 ①开始学会人类特有的动作,开始按照人类的行动方式进行活动; ②感知觉迅速发展,初步具备各种心理过程; ③言语发展的重要时期; ④社会性依恋的发展是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标志。 ⑤个性特征的初步萌芽(自我意识的发生) 二、婴儿动作的发展 ㈠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 ⒈手的抓握动作的发展 手的抓握动作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⒉独立行走 ㈡婴儿动作的发展遵循着壹定的规律性

⒈从整体向分化发展; ⒉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⒊具有壹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婴儿动作发展的方向和顺序的三原则 ①头尾原则(从头到脚) ②近远原则(从身体的中心部位向周边部位转移) ③大小原则(从大的活动向特殊活动发展,从大肌肉运动向精细动作发展) 三、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㈠对婴儿感知觉能力的认识 ⒈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新生儿、婴儿具有惊人的感觉能力,于是惊呼“新生儿且非新手”。 ⒉评定壹个个体是否具有某种感知能力,应解决俩个问题: 其壹,个体能否察觉当前存于的客体或剌激源; 其二,个体能否区别物理上的不同剌激源。这需要具有相应的研究方法。 新生儿和婴儿能力的发现来自于研究方法上的新的突破。 ⒊习惯化范式(habituationparadigm)、优先注视范式(preferential lookingparadigm)等均是揭示婴儿感知能力的关键性研究方法。 重要概念——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⑴习惯化范式(P162) ①又称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②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壹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 ③去习惯化是指于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壹个新的不同剌激,反应又会增强,这就是去习

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婴儿时期宝宝都没有表达自己情绪的能力,可能有些爸爸妈妈会认为婴儿除了吃和睡就没有其他的思维。其实随着婴儿的成长,宝宝心里也是会有变化的,并且随着宝宝的成长智力和心智都会越发成熟。那么,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婴幼儿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特点是相对稳定的。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和教育条件不同,身心成熟条件不同,心理发展的变化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有一定的可塑性。从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过度的时间可能略有早晚,但阶段不能跳跃,顺序是一致的。 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这一时期是儿童生理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个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包括感知觉、注意、学习、想象、思维、言语、情感等都是在该阶段发生或发展。 在这一时期,婴儿的身高和体重变化都非常明显,大脑的机能开始发展,因此要多注意营养,动作开始变得精细,建议准备恰当的玩具进行锻炼,视觉、嗅觉、味觉等方面都变得敏感,还要注意言语的发展。 婴儿早教要注意什么 很多父母对于早教,只是刻意的去强调一种学习,其实,这要观察宝宝比较喜欢做什么,这才能更好的引导宝宝学习,早期教育就在于两个字:引导。很多早教看起来都非常的容易,但真正坚持就更难了,因此,得教孩子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如果是孩子天生就有求知欲的话,可以慢慢的引导孩子一点专业知识。 对宝宝实行早教,顺其自然真的很重要,如果你强求孩子去做某一件事,效果可以能会适得其反,有的甚至还会给孩子的心理埋下扭曲的伏笔。现在很多的父母都只有一个宝宝,因此,溺爱也越来越明显,有些家长在与宝宝的“博弈”中,总是处于下风,这不是爱宝宝,而是害了宝宝。

婴儿的成长阶段不止要注意身体健康,爸爸妈妈们也不要忘了对宝宝的心理多多关注,开朗乐观的性格对于宝宝的成长才更有益。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婴儿时期宝宝的心理变化需要更多的耐心来观察,也要更多的耐心来陪伴。其实对于宝宝最好的照顾就是陪伴,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第四讲 婴儿心理的发展

第四章婴儿心理的发展 (一)新生儿对生活的准备 * 原始反射:作用—神经系统正常发展的指标 * 巴宾基斯反射:反应—当足底被抚摸时会张开并弯曲脚趾;发展时间—8个月至1岁时消失; * 抓握反射:反应—弯曲手指去抓接触手心的物体;发展时间—3、4个月之内消失,被自主性抓握取代; * 摩罗反射:反应—巨大声响或头部位置的突然变化导致婴儿向外甩胳膊,背呈弓形,然后两胳膊并拢,好像去抓什么东西;发展时间—胳膊动作和背部弓形变化在4~6个月消失,但惊吓反射保留终生;* 游泳反射:反应—浸入水中时四肢划动,屏住呼吸,使身体浮在水面;发展时间—4~6个月消失; * 行走反射:反应—身体直立,脚触平面,向前移步;发展时间—若没有锻炼,8周后消失。 (一)新生儿对生活的准备 * 新生儿的状态 * 觉醒状态 * 有规律睡眠,8~9小时/每天 * 不规律睡眠,8~9小时/每天 * 瞌睡,0.5~3小时/每天 * 警觉性安静,2~3小时/每天 * 警觉性活跃,1~3小时/每天 * 啼哭,1~3小时/每天 * 睡眠状态的变化 * 出生第2周~第6周,睡14~16小时/每天,时间相对缩短 * 第3个月~第7个月,睡觉时间主要在晚上,白天只需小睡2~3次/每天* 出生第2周~第1个月或第2个月,婴儿睡眠时间中至少有一半是处于快速眼动睡眠之中,即不规律睡眠之中;但快速眼动睡眠时间在出生后稳步减少,出生6个月时,它占总睡眠的25%~30% * 自主刺激理论:认为婴儿期的快速眼动睡眠是一种自我刺激形式,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 * 啼哭 * 啼哭的功能

* 啼哭传递婴儿痛苦、感觉不适的信息 * 啼哭可以帮助对婴儿的诊断(如早产儿、大脑受损伤的新生儿的哭声与健康婴儿的对比) * 啼哭的发展变化 * 出生后3个月哭得最频繁,之后啼哭减少 * 抚慰烦躁婴儿的方法 * 喂食、换尿布、抚摸、摇晃、给予连续的、有节奏的刺激等 * 成为一名敏感的养护者 (二)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1.婴儿大脑的发展 * 大脑形态的发展 * 脑重与头围 * 出生时,脑重350~400克,是成人的25%; * 6个月时,脑重是成人的50%; * 3岁时,脑重已接近成人;此后发展速度缓慢,至15岁时脑重达成人水平; * 出生时,头围34cm,是成人的60%; * 10岁时,头围52cm,接近成人; * 新生儿中存在的小头畸形(小于32cm,或3岁后仍小于45cm)、巨头畸形(超过37cm) * 大脑皮质 * 胎儿6、7个月时,脑的基本结构就已具备;2岁时脑及其各部分比例接近成人,白质已基本髓鞘化 * 大脑机能的发展 * 脑电图 * 5个月时,脑电逐渐皮质化,伴随产生皮质下抑制,是婴儿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 * 1~3岁期间,脑电活动逐渐成熟 * 皮质中枢 * 婴儿大脑发展遵循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 * 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占优势 * 大脑单侧化 * 大脑单侧化,就是在其大脑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如右利手婴儿的左半球具有语言优势,逻辑思维优势,右半球具有形象思维、空间思维优势

第五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 思考题

第五章婴儿心理的发展思考题 思考题一: 一、选择题 1.儿童自我意识的开始发生是从( A) A.知道自己的名字开始 B.掌握代名词“我”开始 C.掌握代名词“我的”开始 D.把自己和他人名字区分开始 2.儿童自我意识的发生是在(B ) A.乳儿期 B.婴儿期 C.学前期 D.学龄初期 二、填空题 3.从__婴儿期__时期开始形成了儿童最初的个性倾向。 4.依恋的形成分为四个阶段:前依恋期、依恋关系建立期、__依恋关系明确期_和目的协调的伙伴期。 5.婴儿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__青少年期__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三、名词解释 1.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即关于作为主体的自我的意识,特别是关于人我关系的意识。 2.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并能使人的行为表现出积极性。 四、简答题 1.简述婴儿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1.只有1岁末的时候,儿童才开始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才能算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 自我意识进一步形成是跟儿童掌握有关自我的词相联系的。先是知道自己的名字。以后是掌握代名词“我”。 当儿童开始掌握“我”这个词的时候,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上,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即儿童开始从把自己当作客体转变为把自己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认识。 2.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类型:弱型—抑郁质,强、不平衡型—胆汁质,强、平衡、惰性型—粘液质,强、平衡、灵活型—多血质。 2.简述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类型:弱型—抑郁质,强、不平衡型—胆汁质,强、平衡、惰性型—粘液质,强、平衡、灵活型—多血质。 五、论述题 1.简述婴儿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1.只有1岁末的时候,儿童才开始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才能算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 自我意识进一步形成是跟儿童掌握有关自我的词相联系的。先是知道自己的名字。以后是掌握代名词“我”。 当儿童开始掌握“我”这个词的时候,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上,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即儿童开始从把自己当作客体转变为把自己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认识。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一、儿童期及发展阶段划分 根据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心理学的研究材料,我们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如下的几个主要阶段:乳儿期(从出生到满一岁),婴儿期(从一岁到三岁),学龄前期(从三岁到六七岁),学龄初期(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 其他理论说法: 1、婴儿期(或称乳儿期) 0~1岁 其中可分为: 新生儿期 0~1月 婴儿早期:1~6月 婴儿晚期:6~12月 2、先学前期(或称幼儿早期) 1~3岁 3、学前期(或称幼儿期) 3~6岁 其中有可分为: 幼儿初期 3~4岁 幼儿中期 4~5岁 幼儿晚期 5~6、7岁 4、学龄期 6、7岁~18岁 其中又可分为: 学龄初期 6、7~11、12岁 学龄中期 11、12~14、15岁 学龄晚期或青年期 14、15~17、18岁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定义 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注意定义包含了以下几个含义: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儿童的生理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的儿童心理上虽然有差异,但同一年龄段的儿童也表现出大体相同的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总结概括出来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所代表的是各年龄儿童的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4.强调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本章所谈及的年龄特征指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区别于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的心理年龄和他的生活的实际年龄,常常会有所出入。 (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1.稳定性 为什么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呢?主要在于它受下列因素所制约,而这些因素,从本质上没有改变。 ①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是有一个大致稳定的顺序和阶段。 ②人类知识经验本身是有一定顺序性的,儿童掌握人类知识经验也必须遵循这一顺序,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都需要经历相应的时间。 ③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也要经过一个大体相同的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 2.可变性

(完整版)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 的主要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有其各自的特征。本章将简要介绍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这将有助于我们在和不同年龄儿童接触时,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教育,同时,这也将为本课程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章将涉及以下具体内容:婴儿动作的发展;婴儿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先学前期儿童动作的发展;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学习者应重点掌握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一节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岁) 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婴儿期,也有人称之为乳儿期。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一、婴儿的身体生长 婴儿期是身体迅速生长的时期,头几个月,身高平均每月增长3cm以上,1岁时,身高可以达到70~75cm,体重可达9~10kg。同时其神经系统也迅速发育。这里我们主要谈谈婴儿动作的发展。 (一)新生儿的原始动作反应(本能动作) 1.新生儿环境的变化 从上述对比中可以看到,胎内环境和胎外环境差异很大,也就是说新生儿出生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本能动作(无条件反射) 过去,人们以为孩子刚出生时是无能的,什么也不会。可是,近年来的研究材料发现,儿童先天带来了应付外界刺激的许多本能,其本能之多,令人惊讶。天生的本能表现为无条件反射,它们是不学而能的。下面简述一些。 吸吮反射。奶头、手指或其他物体,如被子的边缘,碰到了新生儿的脸,并未直接碰到他的嘴唇,新生儿也会立即把头转向物体,张嘴做吃奶的动作,这种反射使新生儿能够找到食物。

第五章 婴儿的心理发展

第五章婴儿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是儿童生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一、婴儿的生理发展 (一)婴儿大脑功能的新认识 大脑的髓鞘化程度是婴儿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2.婴儿大脑机能发展 (1)脑电图 同步节律波ɑ波常作为婴儿大脑成熟的标志。 出生后5个月是婴儿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 (2)皮质中枢 刚出生时大脑皮质兴奋还处于弥漫状态。此后,在婴儿脑的发展中速度最快的区域就是脑干和中脑。 (3)大脑单侧化 其就是在大脑的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在新生儿阶段观察到得大脑单侧化的倾向只能说明两半球的功能上存在着量的差异,而不是质的区别。 3.后天环境与婴儿脑的发展 (1)巨大的可塑性 (2)良好的修复性 (二)婴儿生理发展过程及其正常值 、、、、、、、 二、婴儿的动作发展 最早的动作时无条件反射行为。其动作具有弥散性、无方向性、普遍性。 动作发展的三大原则: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 三、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婴儿认知的发展 一、感知觉的发生发展 (三)味觉、嗅觉、触觉 (四)空间知觉和物体知觉 二、注意的发生发展 (一)发生 新生儿已有了注意的选择性,并具备了对外界进行扫视的能力。 (二)发展 1~3个月的婴儿的注意已经明显偏向曲线、不规则图形、对称、集中或复杂的刺激物以及所有轮廓密度大的图形。 3~6个月的婴儿平均注意时间缩短,探索活动更主动积极,偏爱复杂和有意义的视觉对象。 6个月睡眠减少,注意伴随着动作等。

共同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9个月时有显著的变化,但在1岁以前的发展水平都是较低的。 1岁以后婴儿的注意活动进入更高的层次:第二信号系统。 三、记忆和学习的发生发展 (一)记忆 1.发生 人类个体记忆的发生时间是妊娠末期 2.发展 帕波塞克—最早用经典条件发射研究了婴儿记忆的发展 诺韦和科尔利—操作条件发射对婴儿记忆研究:A、新生儿末期已具有特定的长时的记忆能力B、3个月的婴儿对操作条件发射的记忆能保持达4周 12个月后,开始有了很重要的变化:符号表征的出现使婴儿语词逻辑记忆能力的产生成为可能,延迟模仿的产生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及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 (二)学习 婴儿学习的三层次:(1)习惯化(2)经典或工具性条件发射(3)语言的掌握、概念的学习等各种复杂类型的学习。习惯化是婴儿记忆发生的重要标志。 1.发生 学习活动最早发生在胎儿末期 2.发展 一生下来就有学习能力,明显地倾向于认识环境中某些特定的联系。 3个月时婴儿已能顺利进行各种学习活动,学习的范围和种类越来越广泛。 婴儿的信息编码能力迅速发展,婴儿能够更快、更有效地从外界获取更多的信息,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6个月以后的婴儿学习能力又有新的发展,表现为:再认能力的继续加强,社会性认知和社会性学习长足进步,分类能力也获得显著发展—婴儿的学习更接近概念学习。 四、思维的发生发展 问题解决时人类思维活动的最一般的形式,其实,人的思维活动常是由一定问题引起,并指向问题的解决。 (一)发生 帕波塞克和伯恩斯坦—婴儿条件反射的经典实验—3个月的婴儿就已具备比较明显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发展 6个月—模仿9个月—较少犯“A、B”错误12个月—手段--目的分析策略 1~2岁直觉行动性思维2~2.5岁直观动作行动性思维 2.5~3岁语言调节行动性思维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 述 4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历程与一般特征,理解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其表现。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教学重点: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和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表现。教学难点:理解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课外活动:到幼儿园观察婴班儿童活动的有意性和无意性程度。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其中儿童生理年龄特征是指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谈到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 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点,而不是该年龄段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代表该年龄儿童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各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在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问题上,更应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的辩证关系。 【谈话引入】“六、一”是儿童的节日,你们知道儿童是指哪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你们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时是属于哪一年龄阶段?

(发展战略)婴儿心理的发展

第四讲婴儿心理的发展 一、婴儿心理发展的总特点 二、婴儿动作的发展 三、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四、婴儿注意、记忆和思维的发展 五、婴儿言语的发展 六、婴儿气质 七、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八、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婴儿心理发展的总特点 ①开始学会人类特有的动作,开始按照人类的行动方式进行活动; ②感知觉迅速发展,初步具备各种心理过程; ③言语发展的重要时期; ④社会性依恋的发展是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标志。 ⑤个性特征的初步萌芽(自我意识的发生) 二、婴儿动作的发展 ㈠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 ⒈手的抓握动作的发展 手的抓握动作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⒉独立行走 ㈡婴儿动作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性 ⒈从整体向分化发展; ⒉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⒊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婴儿动作发展的方向和顺序的三原则 ①头尾原则(从头到脚) ②近远原则(从身体的中心部位向周边部位转移) ③大小原则(从大的活动向特殊活动发展,从大肌肉运动向精细动作发展) 三、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㈠对婴儿感知觉能力的认识 ⒈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新生儿、婴儿具有惊人的感觉能力,于是惊呼“新生儿并非新手”。 ⒉评定一个个体是否具有某种感知能力,应解决两个问题: 其一,个体能否察觉当前存在的客体或剌激源; 其二,个体能否区别物理上的不同剌激源。这需要具有相应的研究方法。 新生儿和婴儿能力的发现来自于研究方法上的新的突破。 ⒊习惯化范式(habituation paradigm)、优先注视范式(preferential

looking paradigm) 等都是揭示婴儿感知能力的关键性研究方法。 重要概念——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⑴习惯化范式(P162) ①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②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 ③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剌激,反应又会增强,这就是去习惯化。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 ④通过这种研究方法能够揭示出以前无法了解的早期感知能力。婴儿在这个时期具有的感知能力,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有重要意义:婴儿早期能辨别新旧不同的剌激,使他们在复杂的环境中能进行选择性反应,以利于适应环境;他们把注意力移向新事物,利于扩展经验,学习新知识。 ⑵重要概念——优先注视范式 也称剌激偏爱程序,这种研究方法以注视时间为指标。它是通过一个特殊的观察小屋呈现剌激、观察反应并记录注视时间。通过研究发现婴儿早期就能够察觉刺激源;根据对不同刺激物注视时间的长短,还发现他们能够区别不同的剌激物,且对某种图形产生偏爱。偏好的注视可进一步说明新生儿可能生来就具有某种排定的程序——偏重注视某些轮廓和图形。 ㈡婴儿感知觉的发展(P156-159) ⒈婴儿视觉的发展 婴儿出生后数周或数月内探索世界的视觉手段已经有了明显的发展。 通过范兹(Robert Fantz) 的剌激偏爱程序的创新,发现婴儿对一些视觉剌激有特殊的偏爱,这些剌激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如鲜艳的色彩、运动中的物体、物体轮廓线密的地方或黑白对比鲜明处、正常人脸、曲线或同心圆图案等。 ⒉婴儿听觉的发展 据研究,新生儿甚至胎儿就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声音感受能力。婴儿早期对声音的感知和辨别主要表现在对声音的注意和定位、对语音的辨别上。 新生儿对听起来更像人们说话的音高和频率的声音颇为敏感;刚出生几个小时就表现出对声音的粗略定位能力,他们能够将头转向声源方向,到4个月时声音定位才较为准确;出生后不久的新生儿表现出了对许多种语言的语音的辨别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能力会发生调整;新生儿的听觉阔限个别差异很大。 ⒊婴儿肤觉的发展 刚一出生就有温觉反应,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新生儿适应环境的一个关键;婴儿早期就有痛觉反应,但比较微弱和迟钝。 触觉在3岁前儿童的认识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⒋婴儿味觉和嗅觉的发展 新生儿能以面部表情和身体活动等方式对甜、酸、苦、成4 种基本味道作出反应。这表明他们已具有了辨别能力。 ⒌婴儿知觉的发展 ①形状知觉 通过习惯化研究说明3个月的婴儿已有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形状知觉研究还表明,幼小婴儿就具有模式化的、有组织的视觉世界。他们偏爱一定程度的复杂的世界、信息量多的图形和对他们具有社会性意义的某些形状,不喜欢没有图案的模式。

第五章 婴儿心理发展

第五章婴儿心理发展—婴儿生理的发展 1、婴儿认知的发展中,()是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领域 A. 感知觉 B. 注意 C. 记忆 D. 思维 2、婴儿在()时期产生了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 A. 选择性的社会性反应时期 B. 特定依恋期 C.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期 D. 目标调整的参与期 3、()理论认为婴儿必先具有客体永存性的概念,才能形成依恋 A. 习性学理论 B. 精神分析理论 C. 学习理论 D. 认知理论 4、()依恋类型的婴儿在母亲离开时会哀伤,母亲回来时表现欣喜选项: A. 安全型 B. 抗拒型 C. 退缩型 D. 逃避型 5、()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在那些有较多负责的看护人员的福利院中,婴儿没有表现出 A. 凯根的气质假说 B. 柯切斯佳的整合理论 C. 母亲剥夺假说 D. 社会刺激假说 6、()气质类型的婴儿不怎么活跃,行为反应强度很弱,情绪总是消极,常常安静地退缩 A. 安静型 B. 迟缓型

D. 抑制型 7、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A. 从上到下 B. 从左到右 C. 从大到小 D. 从远到近 8、依恋类型有() A. 安全型 B. 抗拒型 C. 退缩型 D. 逃避型 9、托马斯等人把婴儿的气质类型划分为() A. 容易型 B. 困难型 C. 情绪型 D. 迟缓型 10、()认为喂奶方式对婴儿的依恋产生重要的影响 A. 弗洛伊德 B. 埃里克森 C. 鲍尔贝 D. 艾恩斯沃斯 11、 2个月的婴儿的记忆能维持() A. 1天 B. 2天 C. 1星期 D. 2星期 12、()个月的婴儿脑重接近成人的脑重 A. 6个月 B. 12个月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第一节学前儿童及其心理研究 (一)学前儿童及相关概念 1、学前儿童的概念 1、婴儿的概念 3岁前 2、幼儿的概念 3-6岁又可分为幼儿初期、幼儿中期、幼儿晚期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1、学前儿童发展的涵义★★ 学前儿童发展是指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有规律 地进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也是学前儿童生理成熟与个性心理 品质形成与变化的复杂过程。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研究从胎儿到入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成长。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任务在于描述、解释、预测和干预学前儿童的行为。 (一)研究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二)研究各种心理过程和特征如何发生和发展 (三)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以及形成原因 (四)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发展理论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谈话法 (三)作品分析法 (四)问卷法 (五)测验法 (六)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考题再现 为了了解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研究者深入幼儿所在的班级,详细记录其交往过程中的语言和动作等,这一研究方法属于() A 访谈法 B 实验法 C 观察法 D 作品分析法 解析:C 第二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生理因素)★★ (一)遗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遗传史指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 象。遗传特性也叫遗传素质。 1、遗传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2、遗传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二)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是指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 1、儿童的生理成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2、生理成熟的顺序性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出现与发展的顺序性 提供了基本的前提。 3、儿童生长发育的速度,也服从一定规律。

第五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

第五章婴儿心理的发展 发展任务 1、实现从生理上的寄居生活到独立生活的转变。 2、实现人生第一次生长高峰(生长发育的第一加速期)。 3、建立人生第一人际关系(母婴关系、父婴关系)。 4、学会走路、学会说话。 5、完成个体生长的第二胚胎期(精神胚胎期),实现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转变。 第一节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一、婴儿的生理发展 (一)大脑形态 1.婴儿大脑形态的发展 2.脑电图情况 (二)婴儿大脑机能的发展 (三)后天环境影响与婴儿脑的发展 1、婴儿脑的可塑性:其大小和功能都受后天经验的影响和制约 2、婴儿脑的修复性 3、动物早期经验剥夺的研究 (四)婴儿生理发展过程及其正常值 1.孩子出生后的生理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2.婴儿神经活动的意义与进程 二、婴儿动作的发展(视频) ●动作发展的一般进程表 (一)婴儿发育与动作发展的基本原则 1.婴儿身体发育和动作发展方向的三大原则 ◆头尾原则(动作发展从头到脚,由上至下) ◆近远原则(动作发展从中央到外围,依次进行) ◆大小原则(大肌肉的发展先于小肌肉的发展) 2.婴儿动作的发展具有相似的模式 3.由普遍到特殊,从弥散性到精确化,从无意到有意 4.生长发育的速率有个体差异 5.受成熟、学习和环境影响 (二)婴儿动作发展的意义与进程 1.婴儿动作发展的意义: 2.体操或训练有助于婴儿动作的发展。 3.婴儿躯体移动动作的发展进程 4.婴儿躯体动作的发展 5.婴儿手的抓握动作的发展进程 6.婴儿手的抓握动作发展的意义 第二节婴儿认知的发展 婴儿心智的成长(视频) 1、感觉的发展: 视、听、味、嗅、触觉 ●婴儿的听觉发展(视频) 2、婴儿知觉的发展P159 感知觉是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领域,并在婴儿认知活动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物体知觉 ●空间知觉 讨论:婴儿的深度知觉是如何产生的? 关于深度知觉的两种假设 ●早期运动经验(爬行)使婴儿产生深度知觉,对深度的恐惧来自婴儿早期的跌落经验。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_的主要特征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有其各自的特征。本章将简要介绍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这将有助于我们在和不同年龄儿童接触时,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教育,同时,这也将为本课程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本章将涉及以下具体内容:婴儿动作的发展;婴儿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先学前期儿童动作的发展;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学习者应重点掌握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婴儿期的年龄特征期的年龄特征(第一节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 岁) 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婴儿期,也有人称之为乳儿期。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一、婴儿的身体生长 婴儿期是身体迅速生长的时期,头几个月,身高平均每月增长 3cm 以上,1 岁时,身高可以达到 70~ 75cm,体重可达 9~10kg。同时其神经系统也迅速发育。这里我们主要谈谈婴儿动作的发展。 (一)新生儿的原始动作反应(本能动作)新生儿的原始动作反应(本能动作) 1.新生儿环境的变化胎内环境恒温比较安静黑暗寄生胎外环境变化声音光独立进行生命活动 从上述对比中可以看到,胎内环境和胎外环境差异很大,也就是说新生儿出生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本能动作(无条件反射)过去,人们以为孩子刚出生时是无能的,什么也不会。可是,近年来的研究材料发现,儿童先天带来了应付外界刺激的许多本能,其本能之多,令人惊讶。天生的本能表现为无条件反射,它们是不学而能的。下面简述一些。吸吮反射。奶头、手指或其他物体,如被子的边缘,碰到了新生儿的脸,并未直接碰到他的嘴唇,新生儿也会立即把头转向物体,张嘴做吃奶的动作,这种反射使新生儿能够找到食物。 眨眼反射。物体或气流刺激眼毛、眼皮或眼角时,新生儿会做出眨眼动作。这是一种防御性的本能,可以保护自己的眼睛。怀抱反射。当新生儿被抱起时,他会本能地紧紧靠贴成人。抓握反射。又称达尔文反射。物体触及掌心,新生儿立即把它紧紧握住。例如,给新生儿洗澡时,如果他的手掌偶然碰到了大人的衣服或洗澡盆边,他会紧紧地把碰着的东西抓住,用力才能把它扳开。如果小棍碰到他的手掌,新生儿也立即紧握小棍。这时,如果抽走小棍,他会握得更紧。当孩子双手握住棍棒时,大人甚至可以仅仅是拉住棍棒,就能把孩子的身体带起来,让他直立。巴宾斯基反射。物体轻轻地触及新生儿的脚掌时,他本能地竖起大脚趾,伸开小趾。这样,5 个脚趾形成扇形。迈步反射。又称行走反射。大人扶着新生儿的两腋,把他的脚放在桌面、地板或其他平面上,他会作出迈步的动作,好像两腿协调地交替走路。游泳反射。让婴儿俯伏在小床上,托住他的肚子,他会抬头,伸腿,做出游泳的姿势。如果让婴儿俯伏在水里,他会本能地抬起头,同时做出协调的游泳动作。巴布金反射。如果新生儿的一只手或双手的手掌被压住,他会转头张嘴。当手掌上的压力减去时,他会打呵欠。儿童先天带来的本能动作有不同的性质。有些对新生儿维持生命和保护自己有现实意义。如吸吮反射、觅食反射属于食物性无条件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属于防御性无条件反射。另一些无条件反射,对新生儿的生存没有实际意义,它们在人类进化的历史上,可能是有意义的。例如,抓握反射,对于人类祖先需要爬树来保护和维持

发展心理学专升本知识汇总:第五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

第五章婴儿心理的发展 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是儿童生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一、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1、婴儿的生理发展 ①大脑的髓鞘化程度是婴儿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②脑电的变化常作为婴儿脑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③在婴儿脑的发展中速度最快的区域是脑干和中脑(与先天性反射和呼吸、消化排泄等有关)。 ④个体身高增长的第一个高峰发生在1岁左右(第二次高峰在初中阶段,即青春期)。 2、影响婴儿身体发育的因素 ①遗传 ②营养:母乳是婴儿早期最理想的食物。 ③情绪健康:“非器质性发育迟滞症”,是一种机体发育紊乱症,通常在18个月左右大的婴儿中 发生。得这种病的婴儿身体消瘦,行为退缩,表情淡薄,对人、对周围的事物不 感兴趣,母亲离开也没有表现出分离焦虑。 3、新生儿的反射行为 ①眨眼反射;②吮吸反射;③觅食反射; ④游泳反射;⑤莫罗反射;⑥抓握反射; ⑦强直性颈部反射;⑧行走反射;⑨巴宾斯基反射。 4、婴儿的动作发展 ⑴婴儿运动能力的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 ①大运动发展:即行走动作的发展; ②精细运动发展:手运用技能的发展。 随意的抓握动作的发展前提是:五指的分化和手眼的协调。 ⑵行走动作及手的动作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⑶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①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②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③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④婴儿动作发展由近及远。 ⑷关于动作在婴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论和假说: ①预先成熟论,认为动作是“预先成熟”的结果;后天运动经验在动作发展中只扮演最普通的支持者角色,只是加速或提前了心理发展,动作发展促进了心理的发展,故被称为“助长论者”。 ②可能成熟论,认为机能的发展可以引发或转换出新的结构来;认为运动经验是心理发展的必要前提,动作发展“诱导”心理的发展,故被称为“诱导论者”。 ⑸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从心理的起源于发展来看,动作对于个体早期心理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首先,个体心理的起源与动作密切相关。其次,从个体心理的发展历程上看,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由外逐步内化的,而动作在心理的内化过程中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最后,从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以及心理各个具体方面的早期发展来看,动作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它使个体能够积极地构建和参与自身的发展。 二、婴儿认知的发展 1、感知觉的发生发展 评定一个个体是否具有某种感知能力,应解决两个问题:其一,个体能否察觉当前存在的客体或剌激源;其二,个体能否区别物理上的不同剌激源。这需要具有相应的研究方法。习惯化范式、优先注视范式等都是揭示婴儿感知能力的关键性研究方法。 ⑴婴儿视觉的发展:通过范兹的剌激偏爱程序(也称优先注视范式)的创新,发现婴儿对一些视觉剌激有特殊的偏爱,这些剌激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如鲜艳的色彩、正常人脸。 ⑵婴儿听觉的发展:新生儿甚至胎儿就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声音感受能力。婴儿早期对声音的感知和辨别主要表现在对声音的注意和定位、对语音的辨别上。 ⑶婴儿肤觉的发展:刚出生就有温觉反应,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新生儿适应环境的一个关键;婴儿早期就有痛觉反应,但比较微弱和迟钝。触觉在3岁前儿童的认识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⑷婴儿味觉和嗅觉的发展:新生儿能以面部表情和身体活动等方式对甜、酸、苦、咸4 种基本味道作出反应,这表明他们已具有了辨别能力。 ⑸婴儿知觉的发展: ①深度知觉:沃克和吉布森,视崖实验,2—3个月时(也有人认为6个月)婴儿即具有深度 知觉的能力。 ②人脸知觉:三个月时婴儿能精细地区分不同的脸孔,注视母亲的照片比陌生人时间要长。 ③客体永久性:指客体从视野中消失时,婴儿知道这个客体并非不存在了。(8—12个月) 2、注意的发生发展 ⑴无意注意是整个婴儿期占主导地位的注意形式,表现在:①对周围事物;②对别人谈话;③对事物变化。从两岁起随着儿童活动能力的增长、生活范围的扩大使无意注意进一步发展。 ⑵婴儿末期有意注意开始萌芽:由于言语的作用,以及成人的要求,儿童的注意开始能服从成人提出的活动任务。 3、记忆和学习的发生发展

0—3岁婴儿心理发展特点

育婴师0—3岁婴儿心理发展特点 一、单项选择 1、对婴儿心理发展年龄阶段性的描述错误的是() A、每一心理发展年龄阶段都有区别于其他阶段的最一般、最典型的特征。 B、婴儿心理发展每一年龄阶段特点,既具有相对稳定性,又有可塑性 C、从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过渡的时间不是固定的,可能略有早晚 D、心理年龄阶段的顺序不是固定的,可以跳跃。 2、婴儿心理发展年龄阶段具有()的特点。 A、连续性和可变性 B、相对稳定性和可塑性 C、阶段性和可变性 D、不稳定性和可变性 3、婴儿发展心理发生变化的方面有() A、语言词汇、记忆力、认知、推理和社会交往能力不断提高 B、身高、体重、器官的增长 C、头围、臀围、胸围发生变化 D、思维、大脑、胸围发生变化 4、0—3岁婴儿心理发展包含()等重要方面。 A、感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自卫能力、学习能力 B、注意特性、情绪情感特点、意志特征、世界观、人生观 C、感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注意特性、思维能力、情绪情感特点、自我意识水平 D、生活能力、人生观、判断能力、思考能力 5、我国将儿童期的发展过程划分为() A、新生儿期、乳儿期、婴儿期、学前期、学龄期和少年期 B、新生儿期、婴儿期、学前期、学龄期、少年期和青年期 C、乳儿期、婴儿期、婴儿后期、学龄期、少年期和青春期 D、乳儿期、婴儿期、学前期、学龄期、少年期和青年期 6、个体心理发展和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是() A、新生儿期 B、婴儿期 C、幼儿期 D、学龄期

7、婴儿主要靠( )认识周围世界 A、感知 B、记忆 C、思维 D、想象 8、感觉是() A、反映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过程 B、反映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认识过程 C、反映过去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过程 D、反映过去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认识过程 9、知觉是() A、反映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理解过程 B、反映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认识过程 C、反映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思维过程 D、反映过去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接受过程 10、婴儿最早出现的感觉是() A、视觉 B、听觉 C、嗅觉 D、皮肤觉 11、婴儿有意记忆能力的出现和()发展密切相关。 A、语言 B、注意 C、自我意识水平 D、思维 12、婴儿期()占优势 A、有意记忆 B、随意记忆 C、有意后记忆 D、无意记忆 13、对婴儿的记忆特点描述错误的是() A、记忆无意识性很大 B、主要凭借兴趣记住自己喜欢的事物 C、记忆过程缺乏明确的目的 D、以有意记忆为主 14、人的思维能力从发生到成熟大约要经历()的时间。 A、10—15年 B、15—20年 C、5—10年 D、18—20年 15、()是感知动作思维 A、通过表象的联想并进行逻辑思考的思维方式 B、依靠事物或情景的表象及表象的联想进行的思维活动 C、通过逻辑思考而进行的思维方式

婴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这堂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婴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婴儿是0到3岁的儿童的,这一时期,由于动作、语言迅速发展、婴儿心理发展有了质的飞跃,出现了初步的思维形式,具备了人特有的自我意识萌芽,但心理活动仍带有直觉行动性和不随意性的特点。下面我们从三个阶段介绍婴儿发展的年龄特征。这个三个阶段分别是0-6个月、6-12个月、1-3岁。 我们已经观看视频“生命的孕育”,了解到生命个体开始于受精卵。这个承载父母遗传物质的细胞,因为母体的营养供给与保护,实现了从胚种到胎儿的发展变化,并在270天左右将结束母体的寄居生活、来到人世。 婴儿出生后,头30天被称为新生儿期。新生儿为了适应与母体大不相同的新环境,必须建立各种心理活动,以实现他们的维持生存和发展。那出生前,胎儿是如何在母体中生存和发展的?具体的说,就是胎儿是如何摄取营养、排泄废物、吸取氧气?找同学回答一下。也就是说,胎儿在母体内,通过脐带从母体获取营养,通过脐带排泄废物,通过脐带吸收氧气。这一切维持生命的活动,胎儿都要借助母亲来完成。而新生儿,与母体分离,必须能够自己吃、消化和排泄;然后是自己呼吸空气。总之,从胎内生活到胎外生活,新生儿需要付出极大努力。 那么新生儿如何适应外界环境呢?首先,新生儿要借助各种无条件反射来维持生存,在此基础上形成条件反射,实现发展。 我们先了解一下无条件反射。不用学习、天生就能对某些刺激进行反应。而引起反射的刺激,叫无条件刺激物。比如,当食物放进口中,就会有唾液分泌。我们生来就能对放在嘴里的食物,进行分泌唾液的反应。这就是一种无条件反射。我们看看新生儿所具备无条件反射。 有刺激物触碰婴儿的嘴边,婴儿会把头转向刺激物—这是一种定向反射,这种能力使得婴儿可以找到嘴边的食物。当母亲喂奶时,婴儿可以找到奶头,并进行吸吮反射,随后作吞咽反射。这连续的反射活动,使婴儿为可以获取营养。如果环境中的强光刺激眼睛,或者用手指触摸婴儿的眼睫毛,新生儿会有眨眼反应。当新生儿的消化系统出现问题,吃的奶水过多,会使他们出现呕吐现象。这里的眨眼和呕吐,是儿童自我保护的无条件防御反射。 以上这些无条件反射与生俱来,是维持个体生存的基本条件。新生儿还具备一些与个体生存无关的无条件反射。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行走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抓握反射,在出生后一年就消失了。 无条件反射可以使个体适应固定不变的环境,却不能使机体适应变化的生活环境。为了实现发展,主动的适应环境,个体需要建立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后天学会的反射。引起这种反射的刺激是为条件刺激。例如谈虎色变这个成语。我们知道老虎的凶残,不用亲眼见到,只要听到有关虎事情,我们就会有害怕的感触。当我们看到水煮鱼,闻到它的香味后,我们会有分泌唾液的反应。这里老虎和香味,是条件刺激,我们学会对他们进行反应。也就是说条件刺激的形成,是在条件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暂时神经联系。说是暂时,是因为条件反射只有在强化时,才能巩固,否则将消失。如果我们长时间不吃水煮鱼,渐渐忘了它的味道。当再次闻到香味的时候,我们也不会形成对它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有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依据自己的实验提出的概念。我们通过短片来了解一下。 人的一切活动方式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的,当新生儿学会条件反射后,意味着,人的心理现象开始发生。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以上介绍的是新生儿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下面我们了解一下新生儿的原始感觉、以及有哪些变化。刚出生的婴儿,已经具备了触觉,味觉等。比如放在嘴边的手指引起的触觉,能辨别酸甜苦咸。此外,随着月龄的变化,这些原始感觉会与动作协同发展。比如,听到被拖长的声音,婴儿会停止一切活动倾听,知道声音停止。

发展战略-第五章婴儿心理的发展

第五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 一、选择 1、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翻身、坐、爬等活动幅度大的开始,而后才逐渐学会吃、穿、画画等较精细动作。这种发展遵循的原则是 ( ) A大小原则 B近远原则 C无有原则 D头尾原则 2、个体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认知过程是 ( ) A记忆 B想像C思维 D感知觉 3、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直至最后不再反应。这种现象叫做( ) A刺激偏爱 B习惯化 C优先注视范式 D去习惯化 4.吉布森“视崖”装置可以用来研究 ( ) A 深度知觉 B 方位知觉 C 形状知觉 D 大小知觉 5. 新生儿记忆的特点是 ( ) A 主要是长时记忆 B 没有长时记忆 C 没有短时记忆 D 主要是短时记忆 6. 踢脚—车动系列实验是 ( ) A 研究婴儿感知觉发展的实验 B 是由诺威—科尔及其同事设计的 C 是由帕波塞克设计的 D 研究婴儿记忆发展的实验 7、婴儿颜色视觉的基本功能接近成人水平是在 ( ) A 2个月 B 3个月 C 4个月 D 6个月 8、能辨别不同气味且表现出对母亲体味的偏爱,是在出生后 ( ) A1周 B2周 C4周 D24小时 9. 婴儿言语发生的标志是 ( ) A 会叫妈妈 B 第一批具有概括意义的词产生 C 会发简单的语音 D 会指认物体 10. 单词句阶段,儿童言语的特点是 ( ) A 一词多义 B 有电报句 C 以音代物 D 以词代物 11. 婴儿气质的“抑制—非抑制”说是由 ( ) A 巴浦洛夫提出 B 布雷泽尔顿提现 C 托马斯—切斯提出 D 卡根 12. 孟昭兰认为新生儿已具有的四种表情是 ( ) A 惊奇、伤心、厌恶和兴趣 B惊奇、伤心、厌恶和微笑 C痛苦、微笑、厌恶和兴趣 D痛苦、伤心、微笑和兴趣 13. 婴儿的社会性微笑开始出现的时间是 ( ) A 出生后4周 B出生后5周 C出生后6周 D出生后7周 14. 艾斯沃斯研究依恋所用的方法是 ( ) A 陌生情境法 B自然观察法 C问卷法 D测验法 15. “社会指向行为”出现在 ( ) A 以客体为中心阶段 B简单交往时期 C互补交往时期 D友谊阶段 16.( )认为强化是儿童获得语言的主要机制。 A.吉布森 B.皮亚杰 C.斯金纳 D.阿尔波特 17.根据婴儿对不同刺激注视时间的长短,发现他们能够区别不同的刺激物,且对某种图形产生偏爱。这种研究方法是 ( ) A习惯化范式 B习惯化 C视觉偏好法 D去习惯化 18.有人研究发现,能把视崖作为新异刺激物来辨认是婴儿出生后的 ( ) A2~3个月 B3~4个月 C5~6个月 D8~9个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