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的涵义:⑴三线:①“陡升型”:⑴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例如__;②“缓升型”: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__,例如___;③“下降型”: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_____,例如。

⑵四点:①曲线上的点:所示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该温度下 状态)。②两曲线的交点:两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数值 ③线上方的点表示:在该温度下,该溶液是且有部分;④线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该溶液是 。

1.右图表示M 、N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对图示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A .30℃时M 的溶解度小于N 的溶解度

B .P 点表示t℃时M 、N 的溶解度相等

C .M 、N 都是难溶物质

D .阴影处各点对应的溶液(不包含曲线上的点)

是M 的不饱和溶液,N 的饱和溶液

2.20℃时,分别向盛有10g 水的两支试管中,加入等质量的甲、乙两

种使其充分溶解,可观察到如下图所示的

现象。(1)20℃时, (填“A”

或“B”)试管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

液; (2)图2中,表示甲物质的溶

解度曲线的是 (填“a”或“b”),

要使A 试管中剩余的固体继续溶解,可采

用的方法是 。

(3)图3中,表示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a”或“b”),要使A 试管中剩余的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是 。

3. 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现将两试管分别装入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再放进盛有冰水的烧杯里,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B. 溶液中甲减少,试管底固体乙减少 C.试管里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都增大

D.试管里甲、乙两溶液中的溶质都减少

4.根据图1和图2回答问题

⑴在t 1℃时,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

溶解现象如图1所示,要使剩余的甲固体继续溶解可

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⑵图2中a 、b 分别表示上述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在_____℃时,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a 表示的

是______物质(填“甲”或“乙”)的溶解度曲线。

5.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现有t 2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无固体存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将原饱和溶液温度由t 2 ℃降到t 1 ℃时,所得三种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B .将原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水后恢复至t 2 ℃时,析出溶质的质量:丙>乙>甲

C .将原饱和溶液温度由t 2 ℃降到t 1 ℃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乙>甲>丙

D .将原饱和溶液温度由t 2 ℃降到t 1 ℃时,析出甲的质量一定比乙多

乙冰水溶解

度(g)

图 图

6.通过如图所示的实验(不考虑水分蒸发),得到相应的五种溶液(图为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t1℃时,

.t2

C.t1℃时,溶液⑤是饱和溶液D.t2℃时,溶液③是不饱和溶液

7.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0 ℃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B.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乙大

C.20 ℃时,将25 g甲加入到50 g水中,可形成75 g溶液

D.将30 ℃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10 ℃,有晶体析出

8.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9-2-5所示,回答下列问

题。 (1)a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

(2)a2℃时,________和________的溶解度相等。

(3)三种物质中,__________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最大,__________的溶解

度受温度的影响最小,__________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4)若甲中含有少量乙,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方法提纯甲。

9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t2℃时,将50 g a物质放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a的饱和溶液(a 物质不含结晶水)

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浓度)大小关系是b>a=c

D.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

10.)如图所示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此图回答:

(1)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

℃时,将30 g A放入100 g水中,充分搅拌后,

(2)t

所得溶液的是否饱和溶剂与溶质质量比为

(3)t3℃时,将等质量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时,析出晶体质量

较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t3℃时,将25 g C放入100 g水中,充分搅拌后得到C的饱和溶液,在不改变

溶剂量的前提下,将其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

11右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分别将t3℃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

则所得的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乙>甲>丙

D.t1℃时,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12.海洋资源开发前景广阔。海水晒盐能够得到粗盐和卤水,卤水中含有MgCl2、

KCl和MgSO4等物质,右图是它们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1℃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MgCl2

B.t1℃时,分别在100g水中溶解了等质量的MgCl2、KCl ,两溶液都可达到饱和

C.t2℃时,KCl和MgSO4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D.将t2℃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到t1℃时,均能析出晶体

13.图1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2是盛水的烧杯中放着t2℃下甲、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试管(不考虑溶剂的蒸发),根据图像

和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t2℃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

关系为:甲>乙

B.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都从t2℃降至t1℃时,

两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向烧杯的水中加NaOH固体后,只有乙溶液中溶质

的质量分数变小

D.向烧杯的水中加NH4NO3固体后,只有盛放甲溶液的试管中有晶体析出

14.(2013年德阳市)20℃时,取四份一定质量的饱和硝酸钾溶液进行如下实验后,所得结论正确的是()A.保持温度不变,减少10g溶剂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B.保持温度不变,加入10g溶质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C.保持温度不变,加入10g溶剂后,溶质的溶解度减小

D.降温至10℃后,溶质的溶解度减小

15.20 ℃时,取甲、乙、丙、丁四种纯净物各20 g,分别加入到四个各盛有50 g水的烧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得四杯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B.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C.20 ℃时四种物质溶解度的关系为:丙>乙>甲>丁

D.四杯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大小为:丙溶液>乙溶液>甲溶液>丁溶液

16. 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A、t℃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

B、在两份相同质量的水中分别加入甲与丙,达到饱和时溶解甲的

质量大于丙

C、相同温度时,甲、乙、丙三种饱和溶液,其质量分数关系为:

甲>乙>丙

D、甲中混有少量丙时,可采用高温制成热的饱和溶液,再蒸发结晶提纯甲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其应用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其应用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与应用可从点、线、面和交点四方面 来分析。 1.点 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 解度。即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对应有相应的温度和溶解度。温度在横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在纵坐标上可以 找到。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1)根据已知温度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 (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查出对应的温度; (3)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2.线 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 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 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溶解度曲线也有三个方面的应用: (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2)根据溶解 度曲线,比较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物质的溶解度大小。(3)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 3.面 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

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如果要使不饱和溶液(曲线下部的一点)变成对应温度下 的饱和溶液,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向该溶液中添加溶质使之到达曲线上;第二种方法是蒸发一定量的溶剂。4.交点 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 溶解度相同,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 相同。 例题(98年广西区)X、Y、Z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见右图。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分别将X、Y、Z的饱和溶液的温度从t ℃降低到t ℃,只有Z无晶体析出 (B) t℃时,用l00克水配制相同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X、Y、Z的溶液,所需溶质质量最多不超过S (C)当X中含有少量Y时,可用结晶法提纯X (D) t℃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XYZ 解析这是一道难度较大的综合选择题,它综合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蒸发结晶、物质的提纯及质量分数与 溶解度的换算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看懂溶解度曲线图 并明确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知识点(完整)知识讲解

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知识点(完整)

溶解度t/℃ 21m m 溶解度曲线知识点 一、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 溶解度曲线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来描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根据溶解度曲线可进行溶液的配制,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以及进行物质结晶或溶解的计算。下面,我们从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入手,对溶解度作进一步的理解。 (一)点 1.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如:下图中a 表示A 物质在t 1℃时溶解度为m 1g 。 2.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如:图中b 表示在t 1℃时,A 的饱和溶液中有(m 2-m 1)g 未溶解的溶质。

3.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如:图中C 表示在t 1℃时,A 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 1-m 3)g A 物质才达到饱和。 4.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如图中d 表示在t 2℃,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m 4g 。 (二)线 如图中A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A 曲线为“陡升型”。如KNO 3等大多数固体物质。 图中B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 曲线为“缓升型”,如NaCl 等少数固体物质。 图中C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 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2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二、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溶解度

1.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此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 2.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3.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走向,可以看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并根据此情况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例如: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陡”,表明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降温结晶法。某物质溶解度曲线“平缓”,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蒸发溶剂法。 4.从溶解度曲线上的交点,可以判断哪些物质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5.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析出晶体的质量。

(完整版)溶解度曲线解题方法归纳

巧用溶解度曲线 在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第 2 课题中溶解度曲线是反应溶解度与温度数学表示法,是溶解度曲线概念直观形象的表达方式。 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 技巧一:溶解度曲线是一条饱和线。通过点与曲线的位置关系,判断溶液的的状态。 1、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该溶液为饱和溶液且有固体存在。 2、线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该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3、线上的点表示该游弋上该溶液恰好为饱和溶液。 技巧二:将溶液升温或降温,可在图上将点平移。通过点与线的位置判断溶液的状态变化,质量分数的变化以及是否有晶体析出。(归纳为5个字,就低不就高) 1、某温度下将溶升温。在图象上把表示该溶液的点向右平移。 2、某温度下将溶降温。在图象上把表示该溶液的点向左平移。 技巧三:通过曲线趋势,选择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措施(特别是升温或降温),以及混合物分离的方法(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技巧四:通过点的位置(高低),比较不同温度,不同状态下溶液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1、同一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比其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要大。(同温下饱和溶液的 质量分数最大)。 ×100%,溶解度S越大质量分数越大。(质量分数最大的 2、某温度下某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S 100g+S 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特殊点的处理方法:溶解度曲线是一笨拙饱和线,线上方的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分数与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等效法) ×100% 3、线上的点及线下的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分数=S纵 S纵+100g 技巧引入: 例:已知: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g,其含义为。 (1)在40℃时,向100g水中加入20gKCl,搅拌至完全溶解,形成溶液A,此时,溶液A中KCl的质量分数为,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和”)。 (2)在40℃时氯化钾的饱和溶液B的质量分数为。 (3)在40℃时,向100g水中加入50g氯化钾,充分搅拌形成溶液C。此时溶液C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其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和”)。 (4)在40℃时,向100g水中加入100g氯化钾,充分搅拌后形成溶液D,此时溶液D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和”)。 (5)在溶解度曲线中绘制表示四各溶液A,B,C,D 规律:(1)点A,B,C,D与曲线的位置关系(线上,线上方,线下方)来判断溶液的状态。 (2)线上面的点C,D与线上的点B表示的溶液在该温度下的质量分数相等。(线上面的点C,D表示的溶液的质量分数可以用B点来代替) 技巧应用: 1、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20℃时进行了如下图1所示实验,已知图2是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简析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简析 “溶解度曲线”连续几年都是山西省中考的命题热点,明确其意义并能熟练应用很有必要。下面就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作一个简要的概括和评析,希望能帮助初学者将抽象的问题与图像联系,更好地理解溶解度及相关概念。 溶解度S (克) 一、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1、确定某物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 2、判断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3、 可以看出改变温度析出的晶体量的多少 如右图所示,高温下溶解度为S 2,低温下为S 1的晶体为S 2-S 1(100克水中)。 4、 判断某点时的溶液是否饱和 从图中明显看出,在曲线上和曲线以上部分所含该物质已等于或大于该温度时的溶解度,此时溶液为饱和溶液,在曲线下则为不饱和溶液。 5、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溶解度S (克) 温度 温度 (图一) (图二) 如图一,A 点处表示的是不饱和溶液,若要将其变为饱和溶液,只需从A 点向溶解度曲线引一横一竖两条线,即可看出转化方法:降温和增或加溶质、蒸发溶剂(可理解为相对增加溶质)。反之,从曲线上某一点(饱和)向下向右引两条直线,即可看出由饱和溶液到不饱和溶液转化的方法(图二):升温或增加溶剂(相当于相对地减少溶质)。 6、判断改变温度时,溶液的各量的变化 如上图二,若要判断从饱和溶液A 到B 时溶液中各量的变化情况,可以看由A 到B 那条线上只是改变温度,溶质、溶剂并没有增减。其它经常考查的溶液的质量、溶解度、饱和与否、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化也能做出判断,依次为不变、增大、不饱和、不变。 7、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 从该温度处引一条垂直于温度轴的直线与溶解度曲线 有交点,哪个交点在上就表示哪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常常 考查的是(如右图):a 的溶解度比b 的大。但是从图上很 容易看出,因为两图像上升过程中有交点,故两物质溶解度 的大小应为三种情况,交点前一种,交点后一种,交点处二 者相等。 8、交点处的意义 交点表示在此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还可以表示在此温度下,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当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若质量相同,所含溶质的质量也相同。 9、判断分离(或提纯)物质的方法 S(g)

溶液及溶解度学习知识点情况总结

中考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 【考点1】溶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一、溶液的概念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组成:溶液是混合物,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水是最常见的溶剂。汽油、酒精也可以作为溶剂。 二、溶液的基本特征 ①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如溶液中部分的浓度、密度和颜色完全一样。 ②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是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③是混合物。 【规律】溶液的判别 (1)澄清透明不代表是无色的。 (2)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举例】硬水、空气、纯净水属于溶液;泥水,油水,蒸馏水不是溶液。 【技巧】溶质、溶剂的判定 ①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水溶液。 ②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做溶剂,液体做溶剂。 ③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 ④当物质溶解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要正确判断溶质。 ⑤溶质和溶剂是溶液所特有的概念,悬浊液和乳浊液不存在溶质和溶剂。 ⑥溶质质量是指溶液中已溶解溶质的质量。

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 1、相似相容,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相似,溶解能力越强。如:氯化钠易溶于水,难溶于油,碘易溶于汽油,那溶于水。 1、大部分物质稳定越高,溶解能力越强。 对于气体,压强越大溶解能力越强。 【考点2】溶液和浊液 1、浊液:包括乳浊液和悬浊液。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悬浊液:固体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3、溶液和浊液的区别

溶解度曲线图试题题型总结

溶解度曲线图试题题型 总结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正确的说法: 1、t2℃时,甲、乙两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2、甲、乙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升温。而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 饱和溶液,可降温。 3、t2℃时,甲、乙两种物质各50g分别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 得到溶液质量都是140g。 4、t2℃时,质量相同的甲、乙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3℃,为达到饱 和状态需要加入甲的质量大于乙。 5、当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 6、若要将N点的甲溶液转变为M点的甲溶液,可在恒温条件下采用蒸 发溶剂法。 7、分别将t3℃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则所得三种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乙>甲>丙。 不正确的说法:

1、t3℃时,甲、乙两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相等。 2、将乙的溶液由t3℃降低到t2℃,乙溶液中一定有固体析出。 3、t3℃时,将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时,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大于乙。 4、将甲、乙、丙的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2℃溶液中均有固体析出。 5、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由大到小的顺 序是:甲>乙>丙。 6、t3℃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7、t3℃时,将47g甲完全溶于100g水中,得到甲的饱和溶液。 8、t2℃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为40%。 9、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0℃,甲溶液饱和,乙溶液不饱和。 10、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相等质量的水 后恢复到t3℃,析出溶质质量:丙>乙>甲。 11、将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所得溶 液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乙>甲=丙。

溶解度曲线中考试题解析

溶解度曲线中考试题解析 【知识点的认识】 所谓固体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就是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用字母S表示,单位为克/g),横坐标表示温度(用字母t表示,单位为℃),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不同,画出的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固体溶解度曲线的作用可从点、线、面和交点四方面来理解。具体如下: 1.点,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即饱和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即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对应有相应的温度和溶解度。温度在横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在纵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1)根据已知的温度可以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 (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也可以查出它所对应的温度; (3)可以判断或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饱和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2.线,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溶解度曲线也有三个方面的应用: (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一般规律是:大部分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硝酸钾;只有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食盐(氯化钠);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如熟石灰。 (2)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或比较某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3)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提纯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即选用蒸发结晶还是降温结晶);并且,还可以判断或比较析出晶体的质量大小(即曲线越陡,析出的晶体就越多)。 3.面,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如果要使不饱和溶液(曲线下部的一点)变成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向该溶液中添加适量的溶质使之到达曲线上;第二种方法是蒸发掉过量的溶剂。 3.交点,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是相同的;并且,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 【命题方向】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22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 一、溶解度曲线的概念 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横坐标表示温度(t),纵坐标表示溶解度(S),由t—S的坐标画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称之为溶解度曲线。 二、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1、点曲线上的点叫饱和点,①曲线上任一点表示对应温度下(横坐标)该物质的溶解度(纵坐标);②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交点的温度下溶解度相等。 2、线溶解度曲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其变化趋势分为三种: ①陡升型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KNO3; ②缓升型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幅小,如NaCl; ③下降型极小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Ca(OH)2。 3、面⑴溶解度曲线下方的面表示不同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⑵溶解度曲线上方的面表示相应温度下的过饱和溶液(不作要求)。 三、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判断或比较某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 例1:(2010?南昌)右图为氯化钠、碳酸钠(俗称纯碱) 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1)当温度为1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 (2)当温度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钠的溶解 度; (3)生活在盐湖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冬天捞碱”。 请你解释原因:“夏天晒盐”。 例2、(2009?泰州)右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时,向两只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 (1)t 入A、B两种物质至不能溶解为止,所得溶液的溶质 质量分数较大的是___________溶液(填“A”或“B””)。 (2)t2℃时,欲配制等质量的A、B两种物质的饱 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关系是A________B。(填写 “>”、“<”或“=”,下同) (3)将t2℃的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200g, 降温至t1℃,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是A______B。 (4)将t2℃的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200g,升温至t3℃,欲使它们仍为饱和溶液,若不改变溶剂质量,所需加入固体溶质的质量关系是A_______B。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含答案)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一、单选题(共7道,每道14分) 1.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t1℃时,30 g甲加入100 g水中,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 C.t2℃时,N点表示乙的不饱和溶液 D.M点和N点的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答案:C 解题思路:A.由图可知,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说明两物质在该温度下溶解度相等,A正确。 B.t1℃时,甲的溶解度为25 g,即100 g水中最多溶解25 g甲,所以30 g甲加入100 g水中,有固体剩余,所形成溶液为饱和溶液,B正确。 C.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的溶液是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曲线下方的点表示的溶液是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方的点表示的溶液是该温度下有溶质剩余的饱和溶液。根据分析,t2℃时,N点表示的是乙的饱和溶液,C错误。 D.M点的甲溶液表示的是甲在t1℃下的饱和溶液,其溶剂质量为100 g,溶质质量为25 g;N点的甲溶液表示的是甲在t2℃下的不饱和溶液,但其溶剂质量仍为100 g,溶质质量仍为25 g,所以两点的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D正确。 故选C。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2.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将12 g的甲加入到50 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为62 g B.将t2℃时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3℃,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可以用升高温度的方法 D.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乙,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分离提纯甲 答案:B 解题思路:A.t1℃时,甲的溶解度为20 g,即100 g水中最多溶解20 g甲,则50 g水中最多溶解10 g甲,将12 g的甲加入到50 g水中,会有2 g甲剩余,则所得溶液的质量应该为50 g+10 g=60 g,A错误。 B.将t2℃时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3℃: ①对于甲,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升温是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但溶剂、溶质的量均不变,所以升温至t3℃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等于t2℃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②同理对于乙,升温至t3℃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等于t2℃时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根据分析,现在只需比较t2℃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即可,对饱和溶液来说,溶解度越大,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由图可知,t2℃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即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综上,B正确。 C.由图可知,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可以用降低温度的方法,C错误。 D.由图可知,甲相对乙来说,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乙,要提纯甲,需采用适合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的结晶方法,即降温结晶;蒸发结晶(蒸发溶剂结晶)适合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D错误。 故选B。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3.如图为A、B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均为30% B.t3℃时,A、B两物质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A B C.将等质量的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3℃降温至t1℃,析出晶体的质量:A B D.a、b、c、d处A物质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a b c d 答案:C

溶解度曲线知识点及习题

溶解度/g t/℃ 21m m m m 溶解度曲线知识点 一、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涵义 溶解度曲线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来描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根据溶解度曲线可进行溶液的配制,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以及进行物质结晶或溶解的计算。 点 ① 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如:下图中a 表示 A 物质在t 1℃时溶解度为m 1g 。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 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如:图中b 表示在t 1℃时,A 的饱和溶液中有 (m 2-m 1)g 未溶解的溶质。 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如: 图中C 表示在t 1℃时,A 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 1-m 3)gA 物质才达到饱和。 ②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如图中d 表示在t 2℃,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m 4g 。 2、线 如图中A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A 曲线为“陡升型”。 如KNO 3等大多数固体物质: 图中B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 曲线为“缓升型”, 如NaCl 等少数固体物质。 图中C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 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2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二、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 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此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 2. 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3. 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走向,可以看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并根据此情况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例如: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陡”,表明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降温结晶法。某物质溶解度曲线“平缓”,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蒸发溶剂法。 4. 从溶解度曲线上的交点,可以判断哪些物质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5. 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析出晶体的质量。 溶解度曲线专题练习 1. 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溶解度/g 度

最新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曲线专题

人教新版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曲线专题 一.有关溶解度曲线的常见试题(见右下图) 1.t 3℃时A 的溶解度为 。 2.P 点的的含义是: 。 3.t 1℃时A 、B 、C 、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 4.除去A 中的泥沙用 法;分离A 与少量B 的混合物,用 法。 5.从A 溶液中获取A 晶体可用 降温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 6.从B 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 蒸发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 7.N 点为t 3℃时A 的 溶液,可通过 加入A 物质,降温,蒸发溶剂 的方法使 它变为饱和溶液。 8.t 2℃ 时A 、B 、C 的饱和溶液各W 克,降温到t 1℃会析出大量晶体的是 ,无晶体析出的是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 9. 曲线以上的点代表示对应温度的饱和溶液,曲线以下的点代表对应温度的不饱和溶液。加溶质相当于把点向正上方移动,加溶剂相当于向下竖直移动,降温相当于向左水平移动,升温相当于向右水平移动。 二.填空题 1、(2010年·武汉市·元调)右图为氯化铵和硫酸钠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40℃时硫酸钠的溶解度比氯化铵的溶解度 (填“大”或“小”)。 (2)要把60℃氯化铵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采取的办 法 (只写一种即可)。 (3)25℃时,将硫酸钠和氯化铵各35 g 分别放入100 g 水中,形成的溶液其溶 质质量分数较大的物质是 。 (4)除去硫酸钠中少量氯化铵时,比较高效的物理方法是 。 2、(2010年·武汉市·四调)(3分)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 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 图中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时,对应的温度是____ _℃。 ⑵ t 3℃时,将50 g A 物质溶于50 g 水中,得到的溶液是 _________(填“饱 和”或“不饱和”)溶液。 ⑶ 将t 2℃时A 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至t 1℃时,其溶质质量分数会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 (2010年·武汉市·四调)(3分)下图是A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 t 1℃时,向两只盛有100 g 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A.、B 两种物质至不 能溶解为止,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是___________溶液(填“A ”或 “B ”)。 (2) 若不考虑水分的蒸发,将t 2℃的A 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 3℃,溶液中 溶质的质量分数将___ __。(填“变大”、“变小” 或“不变”) 123 s /g

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1)汇总

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 1.溶解度曲线上每一点表示该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不同的溶解度。 2.溶解度曲线上的任意一点表示在该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是多少克。 3.不同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交点处,表示不同物质在相对应的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4.溶解度曲线上方的一点,表示在指定温度下,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已超过该物质的溶解度,溶液是过饱和的;溶解度曲线下方的一点,表示在指定温度下,溶液中溶质质量还没有达到溶解度的量,溶液是不饱和的。 5.溶解度曲线的特征是: (1)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左低右高,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较平缓,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小,如食盐;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是左高右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如熟石灰。 6.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l)由已知温度查某物质对应的溶解度; (2)由物质的溶解度查该物质所处的温度; (3)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 (4)设计混合物分离或提纯的方法,例如提纯NaCl可用蒸发溶剂法,分离NaCl 和NaNO3可用降温结晶法。 下面举一例来说明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图中曲线a、b、c分别表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试回答: (1)t1℃时,a、b、c溶解度大小的顺序是______。 (2)m点表示在t3℃下,a溶液是______溶液,b溶液是______溶液,c溶液是______ 溶液。 (3)n点表示在t2℃时,______和______物质的______相同。 (4)在t3℃时,a、b、c分别在50g水里达到饱和,冷却到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______。 (5)从a的热饱和溶液中提取a最好的方法是______;要从c溶液中提取c最好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6)为了从混有少量的c物质的a物质的溶液中提取纯净的a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溶解度练习题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溶液为蓝色FeSO4溶液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为黄色

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题型

溶解度/g t/℃ 21O m 3 m 4 m 1 m 2 B c a b A 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1: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2: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硝酸钾。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氯化钠。 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氢氧化钙。 结晶的两种方法: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饱和和不饱和之间的相互转化: 1、 溶解度曲线点 ①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如:下图中a 表示A 物质在t 1℃时溶解 度为m 1g 。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如:图中b 表示在t 1℃时,A 的饱和溶液中有(m 2-m 1)g 未溶解的溶质。 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如:图中C 表示在t 1℃时,A 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 1-m 3)gA 物质才达到饱和。 ②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如图中d 表示在t 2℃,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m 4g 。 2、溶解度曲线线 溶解度/g C B A O

如图中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A曲线为“陡升型”。如KNO3等大多数固体物质: 图中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曲线为“缓升型”,如NaCl等少数固体物质。 图中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2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1 如图分别表示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 B.M点处甲、乙的溶解度相等 C.t1℃时,向盛有50 g水的烧杯中加入22 g甲,充分溶解后所得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D.t2℃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甲<乙 2 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等于乙的溶解度 B.升高温度可以将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C.20 ℃时,100 g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是30 g D.40 ℃时,分别用100g水配制甲、乙的饱和溶液,所需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 3 右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将甲、乙、丙三种物质t l℃时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正确的是 A.甲>乙>丙 B.甲=乙=丙 C.甲=乙>丙 D.丙>甲=乙 4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最新溶液 溶解度知识点题型经典

最新溶液溶解度知识点题型经典 一、溶液选择题 1.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在100g水中加入120g固体,充分搅拌,在不同温度下存在①②③④四种状态.对这四种状态的描述正确的是 A.状态①为不饱和溶液, 状态②③④均为饱和溶液 B.状态①降温至10℃,有110g晶体析出 C.各状态的溶质质量分数:①>②>③>④ D.将状态②加水200g再降温至40℃可达到状态③ 【答案】A 【解析】 A、溶解度曲线上的点对应是该温度的饱和溶液,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对应是该温度的不饱和溶液,①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为90℃该物质不饱和溶液,②③④在溶解度曲线上为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正确; B、1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0g,此时100g水能溶解20g 溶质;状态①降温至10℃,有(120g-20g)=100g晶体析出,错误; C、状态①的质量分数 = 120 100120 g g g + ×100%=54.5 %;②③④在溶解度曲线上为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一定温 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s 100s + ×100%,状态②的质量分数 = 120 100120 g g g + ×100%=54.5 %;状态③的质量分数= 65 10065 g g g + ×100%=39.3 %;状态④ 的质量分数= 35 10035 g g g + ×100%=25.9 %;各状态的溶质质量分数:④=③>②>①;错 误;D、将状态②加水200g时,溶液中有水300g,溶质120g,再降温至40℃时,若可达

到状态③,则4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40g,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4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大于60g,错误。故选A。 点睛: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s 100s + ×100%。 2.氯化铵和硝酸钾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 B.a℃时,氯化铵与硝酸钾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 C.将6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会变为不饱和溶液 D.40℃时,50g水中加入50g硝酸钾,充分搅拌,得到质量分数约为39%的硝酸钾溶液【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从图中看出,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铵的,故A不正确; B、a℃时,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相交,此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则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其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是否相等无法确定,故B不正确; C、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明显增大,将6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后会析出晶体,剩余的溶液仍然是低温下的饱和溶液,故C不正确; D、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4g,则5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32g,所得溶液的溶质质 量分数为 32g 100%39% 32g+50g ?≈,故D正确。 故选D。 3.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知识点及习题

2016年初三化学复习材料 溶解度曲线知识点 一、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涵义 溶解度曲线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来描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根据溶解度曲线可进行溶液的配制,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以及进行物质结晶或溶解的计算。 占 八、、 ① 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如:下图中a表示 I 1 A物质在tJC时溶解度为mg。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 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如:图中b表示在tJC时,A的饱和溶液中有 (m2-m i)g未溶解的溶质。 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如: 图中C表示在t i C时,A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 i-mh)gA物质才达到饱

②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如图中d表示在t2C, A、B

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mg 2、线 如图中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 A曲线为“陡升型” 如KNO等大多数固体物质: 图中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曲线为“缓升型”,如NaCI等少数固体物质。 图中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二、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此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 2. 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3. 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走向,可以看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并根据此情况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例如:某物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练习题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常州)右图为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 线,请据图判断下列叙 述中不正确 ...的是 A.t1℃时,B物质的溶解度 为40g B.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 ﹥B﹥C C.要将C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降温的方法 D.要使A从其浓溶液中析出,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2.(南京)右图是a、b、c三 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 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的溶解度大于c的溶解 度

B.在tl℃时,a、c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C.c的不饱和溶液由t2℃降温至t1℃时,变成饱和溶液 D.要从b溶液中得到b,通常可采用蒸发溶剂结晶的方法 3. (连云港)a、b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请根据图回答: ⑴ a的溶解度在30℃时是 g。 ⑵a的溶解度小于b的溶解度的温度范围是。 ⑶如图2所示,现有 20℃时等质量的a、b 两物质的饱和溶液, 试管底部有等质量的 a、b剩余,向烧杯的 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固 体,则对相关变化判

断正确的是(不考虑溶剂的蒸发,析出的固体不含水)A.a溶液中溶质质量增多,b溶液中溶质质量减少B.a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小于b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C.a溶液中溶剂质量小于b溶液中溶剂质量 D.试管底部a固体的质量小于b固体的质量 4.(泰州)如图是甲、乙、丙三 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将甲、乙、 丙三种物质t2℃时的饱和溶液 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 质量分数关系正确的是 A.甲>乙>丙B.甲= 乙=丙 C.甲=乙>丙D.丙>甲=乙 5.(盐城)右图为熟石灰的溶解度曲线。向20℃的饱和澄清石灰水(甲溶液)中加入少量氧化钙(CaO)粉末,充分反应。下列对反应后溶液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初中化学溶解度曲线知识点讲解

初中化学溶解度曲线知识点讲解 初中化学溶解度曲线知识点讲解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此时,溶液必定是饱和溶液。 ③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在该温度下,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④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过饱和溶液,也就是说,在溶液中存在未溶解的溶质。 初中化学溶解度曲线表示知识点讲解 溶解度曲线表示 1点 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 2线 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 3交点

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 大部分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硝酸钾;少部分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食盐;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希望上对化学中溶解度曲线表示知识点的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上面的知识,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更好的。 初中化学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知识讲解 下面是对化学中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知识的内容讲解,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下面的知识。 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 (1)金属的活动顺序。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里 的氢(不是氢气);这里的酸常用稀盐酸和稀硫酸,不能用浓硫酸 和硝酸(氧化性太强,得不到氢气而是水,不属于置换反应)。注 意金属铁与酸反应得到的是亚铁盐(Fe2+的颜色为浅绿色)。 (2)金属(多数含杂质)与酸的有关计算。注意解题格式。 通过上面对化学中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知识的'讲解学习,希望 同学们对上面的内容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学习的很好的。 初中化学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知识讲解 对于化学中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内容学习,我们做了下面的知识讲解,供大家参考。 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 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条件――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需强调的是,这里的盐必须溶于水,即盐溶液;金属不包括K、Ca、Na、Ba[如将K放入CuSO4溶液中,得到的是Cu(OH)2蓝色沉淀

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知识点.docx

精品文档 溶解度曲线知识点 一、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涵义 溶解度曲线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来描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进行溶液的配制,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以及进行物质结晶或溶解的计 算。近年来,以溶解度曲线为切入点的题目已成为中考、竞赛命题的一个热点。下面,我 们从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入手,对溶解度作进一步的理解。 1、点 溶解度 /g m2b A m1aB m4 m3c O t 2t t/℃1 ①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如: 下图中 a 表示 A 物质在 t 1℃时溶解 度为 m1g。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如:图中 b 表示在 t ℃时, A 的饱和溶液中有 (m -m )g 未溶解的溶质。 121 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如:图中 C 表示在 t 1℃时, A 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1-m3)gA 物质才达到饱和。 ②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如图中 d 表示在 t 2℃, 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 m4g。 2、线 溶解度 /g A B C O t/℃ 如图中 A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 A 曲线为“陡升型”。如 KNO3等大多

精品文档 数固体物质: 图中 B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 B 曲线为“缓升型” ,如NaCl 等少数固体物质。 图中 C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C 曲线为“下降型” ,如气体及 Ca(OH)2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二、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此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 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 2.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3.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走向,可以看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并根据此情 况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例如:某物质的溶解度 曲线“陡” ,表明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降温结晶 法。某物质溶解度曲线“平缓” ,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蒸发溶剂法。 4.从溶解度曲线上的交点,可以判断哪些物质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5.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析出晶体的质量。

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知识点(完整)

溶解度t/℃ 21m m m m 溶解度曲线知识点 一、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 溶解度曲线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来描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根据溶解度曲线可进行溶液的配制,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以及进行物质结晶或溶解的计算。下面,我们从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入手,对溶解度作进一步的理解。 (一)点 1.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如:下图中a 表示A 物质在t 1℃时溶解度为m 1g 。 2.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如:图中b 表示在t 1℃时,A 的饱和溶液中有(m 2-m 1)g 未溶解的溶质。 3.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如:图中C 表示在t 1℃时,A 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

要加入(m 1-m 3)g A 物质才达到饱和。 4.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如图中d 表示在t 2℃,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m 4g 。 (二)线 如图中A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A 曲线为“陡升型”。如KNO 3等大多数固体物质。 图中B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 曲线为“缓升型”,如NaCl 等少数固体物质。 图中C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 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2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二、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此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 2. 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溶解度/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