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气候
气候

十一马鞍山气候概况

马鞍山市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全年冬寒、夏热、春暖、秋凉,四季分明,季风明显。年平均气温15.8℃;冬季日最低气温≤-5℃的寒冷天气平均每年为6天,极端最低气温为-13.7℃,出现于1991年12月29日;夏季日最高气温≥35℃的酷热天气平均每年为14天,极端最高气温为41.1℃,出现于1959年8月23日。年平均降水量1080毫米,夏季(6~8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46%;由于受季风影响,降水年际变化大,最多的1991年降水量高达1919毫米,最少的1978年降水量仅为460毫米。全年无霜期为234天左右。≥10℃的活动积温4800~5200℃。在中国气候区划中,马鞍山市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

马鞍山市主要的气候特点是:

1、季风明显,四季分明

马鞍山市处于中纬度地带,是季风气候最为明显的区域之一。冬季在以极地为中心的纬向西风环流控制下,盛行冬季风,常有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侵袭,天气寒冷,以偏北风为主导,雨雪较少。夏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低压控制,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气流,天气炎热,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光、热、水条件配合良好。春季是冬转夏的过渡季节,气旋活动频繁,风向多变,对流性天气较多,俗有“春天孩儿面,一天变三变”之说。秋季则是由夏转冬的过渡季节,东海海面上常有分裂小高压盘踞,偏东风较多,多数年份冷空气势力强盛且稳定,多秋高气爽的晴好天气;少数年份,冷暖气流势均力敌,会造成秋雨霏霏的连阴雨天气。

受冬季风和夏季风的进退影响,马鞍山市“春暖”“夏炎”“秋爽”“冬寒”的气候明显。若按五天为一候的候平均气温小于10℃为冬季、大于22℃为夏季,10℃~22℃之间为春、秋季的气候划分四

季的标准,马鞍山市四季分配大致是:春、秋季各约2个月,夏、冬各约4个月,冬夏长,春、秋短。

表1 马鞍山市四季划分

2.气候温和,雨量适中马鞍山市年平均气温15.8℃,属于温和气候型。冬季1月平均气温2.9℃,夏季7月平均气温28℃,年较差小于30℃,所以大陆性气候不明显,除少数年份外,一般寒冷期和酷热期均较短促。年平均降水量1080毫米,四季降水量分布分别为:春季(3~~5月)降水量283毫米,占年降水量的26%;夏季(6~8月)降水量494毫米,占年降水量的46%;秋季(9~~11月)降水量188毫米,占年降水量的17%;冬季(12~~2月)降水量116毫米,占年降水量的11%。

3.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春季是冬季风向夏季风转换的过渡时期,冷暖气流相互争雄,南北进退不定,天气气候变化无常,因此,时冷时暖、时雨时晴是马鞍山春季气候的一大特色,春季气温回暖不稳定,日际变化大。秋季,除地面常有冷高压盘踞外,高空仍有副热带暖高压维持,大气层结构比较稳定,秋高气爽,多晴好天气。据资料统计,马鞍山市春温低于秋温,春雨多于秋雨。

4.梅雨显著,夏雨集中梅雨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时际特有的天气气候。每年6、7月间,大范围势均力敌的冷暖气流交汇在我国长江中下游至日本海一带,从而产生阴雨连绵的天气现象称为梅雨,梅雨一词是因江南此时正处于梅子成熟而得名,又因为高

温高湿,衣服、器物等极易受潮发霉,故俗称“霉雨”。

梅雨是一种大型降水天气过程,是我国东部主雨带由华南向北跳跃或推进到江淮一带的结果,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青藏高压、西南季风以及西风带长波等大尺度天气系统的活动有关。由于每年大气环流形势不尽相同,这些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强度、进退早迟和快慢等都不一样,每年梅雨到来的迟早、长短和雨量多寡差异很大。据气象资料统计,马鞍山市平均入梅在6月14日,平均出梅在7月10日,平均梅雨期26天,平均梅雨量263毫米。最早入梅在5月18日(1991年);最迟出梅在7月31日(1954年);1991年梅雨期最长为57天(5月18日~7月13日),梅雨量高达1132毫米,是正常年份梅雨量的4.3倍,超过年平均总降水量,导致了马鞍山市以及江淮流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而有的年份如1978年、1990年、2001年由于梅雨期很短或者空梅,造成了马鞍山市严重干旱乃至百年未见的大旱。由此可见,初夏梅雨的多寡是造成本市旱涝灾害的主导因素。

夏雨集中也是马鞍山市季风气候的特征之一,本市夏季(6~8)三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46%。

综观而论,马鞍山市气候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充足的光、热、水资源,有利于农、林、牧、渔业的发展。但由于处在气候上属过渡性的中纬度地带,每年冷暖空气势力的强弱、季风活动的早迟,不仅影响了降水的季、月分配不均匀,而且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常有旱、涝、风、雹、霜、冻、高温、严寒等自然灾害发生,给工农业生产、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表2 马鞍山市历年逐月平均气象资料

(注:根据中国气象局气象资料统计规范,气象要素历史平均值统一选用1971~2000年三十年的平均值。)

马鞍山市主要气象灾害

马鞍山市处于气候上属过渡性的中纬度地带,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来自南方海洋的暖湿气流和源至北方的干冷气流常在江淮流域上空交汇,导致本市既有优越的光、热、水等气候资源,又有频繁的旱、涝等气候灾害。由于马鞍山市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南岸,南濒青弋江和水阳江下游,属沿江平原地形区,地势东高西低,城区低洼,圩区面积大,境内长江水系的河流纵横,湖塘密布,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导致不仅本地雨水集中容易成涝,而且当长江中上游洪峰过境、皖南山区山洪暴发和潮水顶托“三水汇聚”之时,极易出现较严重的洪涝灾害。此外,春、秋季的低温阴雨、夏秋季的干旱、台风和春季的寒潮等也是本市主要的气候灾害。

1、旱涝旱涝是马鞍山市自然灾害中影响范围最广、灾情和经济损失最重的气候灾害。旱涝成因是多方面的,它与当地的气候情况、地理条件、水利设施、土壤结构、茬口安排以及作物布局、品种搭配等都有着密切关系。但总的说来,降水量的多寡、集中程度和季节性分配不均匀是形成旱涝的主要因素,成灾与否和灾情轻重则与水利设施、排灌条件以及耕作制度等有很大的关系。

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水灾和涝灾的总称。水灾是指江河泛滥,淹没田庄造成的灾害;涝灾是指长期阴雨产生大量积水,淹没低洼的土地所造成的灾害。由于水灾和涝灾往之同时发生,很难区分,

所以统称为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是因降雨过于集中、时间过长、强度过大造成的。马鞍山市洪涝主要发生在6—8月份的主汛期,其中又以6—7月梅雨期间最为频繁,此时正值长江和内河水位季节性上涨期,本地和其上游地区又处在梅雨期,降水集中且强度大,受主、客水的共同影响,洪涝灾害极易发生。

1988~2005年的18年中,马鞍山市出现了5次洪涝年份,分别为1989、1991、1996、1999和2003年,其中1991年出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涝年出现的机遇为3~4年一遇,特大涝年约为15年一遇。

造成马鞍山市严重洪涝的主要原因是初夏梅雨反常。1991年特大洪涝就是因为梅雨期特长,梅雨量特多,降水十分集中,暴雨频繁发生且强度大、范围广而造成的。1991年5月18日入梅,比常年提前1个月左右,这是历史上所没有的,7月13日出梅,梅雨期57天,比常年延长了31天;梅雨量1132毫米,是常年梅雨量的4倍多,比年平均降水量(1080毫米)还要多。汛期(5~9月)降水量高达1423毫米。特别是6月8日~16日、6月30日~7月4日和7月9日~11日,马鞍山市历经了7场暴雨和大暴雨,其中6月30日~7月4日五天降雨量高达428毫米。频繁的暴雨和大暴雨,雨势猛、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导致江河湖库水位暴涨,沿江圩区、沿河沿湖以及市区三分之一的低洼地带内涝严重。市区有119家企业、厂矿被迫停产,许多企业厂房倒塌,设备受损,产成品被淹,直接经济损失1亿多元。农村乡镇多处圩堤溃破,水利设施毁坏,农田、菜地反复受淹,经济建设、交通运输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严重,是马鞍山市历史上洪涝灾害所罕见的。

干旱灾害长时间无雨或少雨是造成干旱的主要原因。马鞍山市干旱灾害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多发生在夏秋季的6~11月,春

旱不多,最少冬旱。

干旱主要对农作物生长直接造成危害,所以夏旱危害最大。夏旱主要是梅雨量偏少造成的,特大干旱与空梅或梅雨期特短、梅雨量异常偏少紧密相关。干旱常常出现季节连旱,如伏秋连旱、冬春连旱、甚至四季连旱。干旱还有数年连旱的严重情况,如上世纪60年代的1966~1968年,本市连续3年严重干旱。

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鞍山市干旱有增加的趋势,1990、1992、1994、1995、1997、2001、2004年相继出现了干旱,其中1994、2001年为严重干旱年份。旱年的机遇为2~3年一遇,严重干旱年5年左右一遇。干旱发生频数比涝年大得多。除少数年份外,马鞍山市东部丘陵地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情发生。即使在1991年大水之后,也出现了较严重的秋旱。

2001年,马鞍山市发生了仅次于1978年的严重旱灾,夏伏旱是5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一年。梅汛期的6~7月,降雨量仅为90毫米,比常年同期降水量偏少六成,实属“空梅”。汛期(5~9月)总降水量242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65%。由于降水稀少,高温酷暑,蒸发量大,土壤墒情急剧下降,本市旱情迅速发展,农作物受灾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30多万亩,8万多亩农田绝收,5万多乡镇人口和数千头大牲畜饮用水发生困难,经济损失严重。

2、暴雨暴雨指当日20时至次日20时24小时降水量达50毫米以上的强降雨;24小时降雨量超过100毫米的称之为大暴雨;24小时降雨量超过250毫米的,称之为特大暴雨。

暴雨是造成洪涝灾害最直接的因素,也是马鞍山市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特别是日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上的大暴雨,往往引起洪水泛滥或山洪暴发,直接影响工农业生产,甚至造成生命财产重大损失。

马鞍山市暴雨主要出现在汛期的5~9月,占全年暴雨日数的

93%,其中5~7月最为集中,分别占全年和汛期暴雨日数的78%和84%。近50年来,在本市出现的各级暴雨强度中,以日降雨量50~99.9毫米的暴雨次数最多,占暴雨总次数的78%;大暴雨(100~249.9毫米)出现次数较少,只占暴雨总次数的21%;而特大暴雨(≥250毫米)仅出现1次,为254.6毫米,出现于1962年7月6日;连续性暴雨(大暴雨)一般维持2~3天,其中:持续2天的出现过10次,持续3天的仅有1次,出现于1991年7月1日~3日,过程降雨量为360毫米。

本市年平均暴雨日数为2.7天,大暴雨日数为0.7天;年平均暴雨总量213毫米,占年降水量和汛期(5~9月)降水量的20%和32%。

根据马鞍山市气象台雨量自记记录,本市24小时最大降雨量221毫米,出现于1991年6月30日;1小时最大降雨量69毫米,出现于1977年7月16日;10分钟最大降雨量28毫米,出现于1978年9月3日。

表4 马鞍山市历年逐月平均暴雨日数

3、台风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洋面上具有暖湿中心结构剧烈运动的大气涡旋(又称之为强烈气旋性风暴),它的直径从一二百公里到一千余公里不等。根据台风生成地区和强度,给予不同的名称和分类。如发生在东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的称为飓风,在印度洋上的称为热带风暴,我国则将生成于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统称为台风。1989年1月1日起,我国气象部门采用国际热带气旋名称和标

准,将热带气旋中心平均最大风力为6~7级的称之为热带低压;8~9级为热带风暴;10~11级为强热带风暴,12级以上的称之为台风。2000年1月1日起除继续使用热带气旋国内编号外,还将热带气旋赋于中文命名并发布预报、警报。

台风是我国夏季经常发生的一种气象灾害,也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在世界十大自然灾害中排名第一。台风具有很强的破坏力,台风来临时往往带来狂风暴雨天气,极易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但台风也有它有利的一面,在盛夏副热带高压下沉增温气流控制下久旱酷热少雨时,往往一次台风带来的丰沛的雨水,能较好地缓解暑热和旱情。

影响我国的西北太平洋台风大都生成于菲津宾以东洋面上以及南海海面上。台风生命史平均5—9天,达到台风平均持续3~7天,因而从热带低压发展到台风的强度通常需要2~3天。由于台风生成源地以及生成后移动路径不相同,因而对我国各地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马鞍山市距海岸近二百公里,受台风的影响程度远比沿海地区小的多。凡是能到达本市范围的台风绝大部分在登陆后因地面摩擦辐合作用已减弱为低气压,即中心气压已升到1000百帕左右且近中心最大风力为8~9级,以台风形式直接影响本市的为数极少。台风低压一旦深入内陆极易与西风带天气系统结合,台风低压或台风倒槽带来的暴雨便成了本市夏季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因此,台风降水在马鞍山市造成的洪涝灾害不可忽视。

根据近30多年的台风资料分析,影响马鞍山市的台风平均每年1.3次,一年中5~11月份共有7个月均可受台风影响,但相对集中在8月份,7、9月份次之;以台风低压或倒槽影响本市的台风平均每年0.6个,7、8月较多,9月次之,7~9月是台风对本市主要影响月份,其中:8月份台风影响次数多,9月份台风影响程度重;7

月中旬以前和10月中旬以后,台风影响机遇较少,且影响程度也轻。有些台风登陆后虽然没有进入安徽省,但台风或台风低压环流仍使本市出现大风和降水,这种情况平均每年1.3次,多出现在8月份。

1988年以来,以1989年13号台风对本市影响最大。受8913号台风倒槽的影响,8月3~6日本市过程降雨量167毫米,其中8月4日降雨量116毫米,为大暴雨。由于时值盛夏,除低洼地区短时积水外没有造成灾情,相反还缓解了旱情和暑热。

2005年,有8个强热带风暴和台风在我国登陆,登陆个数较常年同期(7个)略偏多;全年登陆的8个热带风暴和台风中,有6个登陆时近中心风力仍大于等于12级,是常年的2倍多,亦是近50年来没有的。全年影响马鞍山市的台风有4个,分别为5号台风“海棠”、9号台风“麦莎”、13号台风“泰利”和15号台风“卡努”,是本市建市50年来受台风影响最多的一年,其中以台风“麦莎”影响较为严重。受9号台风“麦莎”的影响,8月6日~7日晨马鞍山市出现了持续风力8~9级的大风天气过程。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16.75万亩,受灾人口19.81万人,倒塌房屋174间,损坏房屋547间,直接经济损失1477万元,湖阳乡一粮油加工厂因狂风造成房屋倒塌,5人受伤。

4、寒潮每年10月至翌年6月份,受北方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暴发性南下的侵袭,气温剧烈下降,并伴有偏北大风和雨雪的天气现象称之为寒潮。

寒潮标准:日平均气温一次连续降温≥10℃,其终日最低气温≤0℃(冬季)≤5℃(春、秋季)。

强寒潮标准:①一天内日平均气温降温≥10℃;②二天内日平均气温降温≥13℃;③日平均气温一次连续降温≥15℃,且最低气温冬季≤-8℃,春、秋季≤0℃。

符合上述气温变化条件的,称之为一次寒潮或强寒潮过程。

寒潮是冬半年的灾害性天气。寒潮来临常有风力加大、风向突变、气压剧升、气温和空气湿度陡降并伴有雨雪交加等天气特征,气象部门常用寒潮“爆发”来形容这种气象要素和天气突然而迅猛的变化。寒潮天气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电信、电力和供水、燃气等部门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和损失,对人民生活和健康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极易导致呼吸道病变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1988年以来,马鞍山市平均每年有2~3次寒潮天气过程出现,但寒潮出现次数年际变化大,有的年份如1997年没有寒潮的影响,有的年份如1992年却多达5次。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比,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寒潮的发生有增多的趋势,其中强寒潮出现次数明显偏多。

马鞍山市寒潮发生次数相对集中在11月至翌年的3月,占寒潮发生总数的96%;强寒潮相对集中于早春3月~4月上旬,占强寒潮发生总数的56%。

1991年12月下旬,马鞍山市遭受东移南下的强冷空气侵袭,气温急降、偏北风增大,本市24日降雪到27日渐止,过程雨雪量56.4毫米,积雪7天,雪深20厘米,29日最低气温降至-13.7℃,为有气象记录的历史极低值。连续数日的冰封雪冻天气,给交通运输、供电、供气、供水部门和人民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交通事故、感冒、心脑血管疾病和摔跌伤患者急剧增多,农作物特别是蔬菜生产冻害严重。是本市历史上罕见的强寒潮天气过程。

5、连阴雨

连阴雨是一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它能使在生长期的农作物发育不良,引发病虫害,使收获期的粮食霉变而减少产量,经农业和农村经济造成损失。对工业生产、交通运输、露天作业和仓储等也有不利

影响。连阴雨一年四季都会发生,但对本市农业生产影响最大,出现机率最高的是春、秋连阴雨。同时,连阴雨又与低温有密切关系,低温常常带来连阴雨天气,连续阴雨又抑制气温的回升,而低温阴雨对农作物生长影响更大。

春季连阴雨发生在3~5月份连续5天以上的连阴雨天气,统称春季连阴雨。春季是冬季风日趋减弱、夏季风逐渐增强的过渡季节。马鞍山市地处中纬度地区,每年3—5月北方冷空气势力虽然日趋减弱,但仍南下活动频繁,此时南方暖湿气流又逐渐增强,不断北上。冷暖气流交汇在江淮流域上空,极易出现连阴雨天气。春季阴雨连绵往往伴随低温。

马鞍山市平均每年3~5月有2~3次5天以上的连阴雨天气过程,有的年份如2000、2001年春季连阴雨不明显,有的年份如1989和1991年则多达5~6次。本市春季连阴雨过程有近一半持续5~6天,7~10天占40%,10天以上的仅占10%左右,7天以上的长连阴雨天气本市为5年4遇,主要发生在3月下旬、4月上旬。

连绵的春雨伴随着低温,导致本市早稻、棉花播种时发生烂种、烂秧,以及小麦湿害、倒伏或诱发多种午季作物病虫害,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影响甚至损失。

秋季连阴雨秋季连阴雨主要发生在9~11月农事活动的关键时期,对秋季作物生长和收获以及午季作物的播种影响很大。由于长时间的阴雨、寡照、低温,可使中、晚稻和棉花等秋季作物成熟期推迟,造成秋季作物的严重减产。同时田间积水受渍不仅影响秋季作物收割,也使已种小麦、油菜等作物受浸泡发生烂种烂苗现象,严重影响翌年午季作物产量。所以,秋季连阴雨也是本市的灾害性天气之一。

马鞍山市秋季多以秋高气爽天气为主,雨水不多。但也有的年

份因冷暖气流势均力敌交绥在江淮地区上空,而出现连阴雨天气。本市秋季连阴雨平均每年出现1~2次,有近10%的年份没有连阴雨,也有少数年份如1993年则多达4次。

马鞍山市秋季连阴雨出现时期较为分散。相对而言,9月上、中旬、10月上旬、11月上旬和下旬比其他旬略多。秋季连阴雨持续5~6天的占总次数的55%,其中9月和10月连阴雨持续5~6天的次数相对要多。≥7天的连阴雨过程占45%。1988年以来,马鞍山市秋季连阴雨以1996年10月30日~11月12日持续14天为最长。

雷击灾害雷击灾害是雷雨云中的电能释放、击中物体而造成的灾害现象。雷击的前提是雷电,有了雷电,才能产生雷击。

雷击一旦击中物体,危害十分严重。从雷击造成灾害形式看,主要有三种:①直接击死击伤人畜或击坏建筑物和其他设施,酿成事故或造成灾害;②雷击后引发火灾,烧毁森林、建筑物和其他财产,甚至烧死烧伤人员;③感应雷击损坏电器设备、破坏计算机网络系统。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卫星通讯、计算机网络、电讯、供电设备到家用电子、电器的普遍使用,这些设施遭雷击的频率也越来越高,损失也越来越大。

雷击致灾的原因主要为以下四种:①雷电高温的危害;②雷电流的机械破坏;③雷电电磁脉冲的危害;④雷电流引起跨步电压的危害;⑤雷击认识误区的原因。

某一地区的雷电活动强度,通常用“年平均雷暴日数”来表示。

马鞍山市平均每年有29个雷暴日,有的年份多达55~65个,属多雷击区。根据马鞍山市历年逐月平均雷暴日资料分析:本市雷暴日集中于每年的4~9月份,占年平均雷暴日的90%;雷暴日季节分布为夏季(6~8月)最多,占年平均雷暴日的68%、春季(3~5月)次之占年平均雷暴日的22%,秋季(9~11月)较少占年平均雷暴日

的9%,冬季(12~翌年2月)稀少,仅为1%,其中,1月和12月份无雷暴日。

表5 马鞍山市历年逐月平均雷暴日

近年来,马鞍山市雷击灾害呈现出四个明显的趋势:雷击灾害越来越多、感应雷击越来越严重、雷击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雷击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广。

鉴于马鞍山市属多雷击区,雷击灾害又日趋频繁。因此,有必要切实做好以下雷击灾害的防御工作:①广泛宣传和普及防雷知识,努力提高全民防雷减灾意识;②科学安装避雷装置;③积极开展避雷装置安全检测;④雷电来临时采取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紧急防雷避雷措施;⑤努力提高雷电灾害监测、预报水平;⑥加强人工消雷研究。马鞍山极端气象记录

历年极端最高气温41.1℃ 1959年8月23日

历年极端最低气温 -13.7℃ 1991年12月29日

历年一日最大降水量 254.6mm 1962年7月6日

历年最长连续降水为16天,降水量为690.4mm 1991年6月30日—7月15日历年最大积雪深度 41cm 2008年1月28日

历年最大冻土深度 12cm 1981年1月19日

历年最大年平均降水量 1918.6mm 1991年

历年最小年平均降水量 460.4mm 1978年

马鞍山历年典型灾害性天气

1984年1月17日—1月19日普降大到暴雪本站三日降水量38.7mm 积雪

深度 29cm

1987年8月10日我市受到冰雹灾害最大直径12mm 最大重量2g

1991年6月13—6月14日暴雨成灾本站降水 224.1mm

1991年7月1日—7月3日本站3三日累计降水量达到 359.6mm

1999年12月10日—12月25日冬季寒灾 6日平均气温为-4.2℃,最低气温-6.7℃

2004年7月16日我市出现大风灾害性天气极大风速达到21.2m/s

2008年1月26日—1月29日我市出现建站以来最大一次降雪,本站3日累计降雪量49.4mm,积雪深度达到41cm。

(完整word版)天气情景对话

天气情景对话 Beginner A: I went shopping without my umbrella yesterday morning. B: yesterday morning was beautiful I thought the sunning was going to continue. A: so did I. That's why I didn't take my umbrella. I got cold in the rain in the afternoon. It was raining cats and dogs. B: I know. I could not believe it when I got hit by that storm. It was pouring with rain all afternoon. A: we really have some my sable weather sometimes. I wish I would live somewhere which were sunning all year round. B: If it was sunning all year round there would be drought. You probably would not like it either. A: I guess you are right. Maybe I just wish the weather could be a little more predictable. B: the weather forecasters are not good at predicting the weather would be like. Our weather is so changeable. A: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your city? B: In the summer it gets very hot. The temperature is between often 37 and 40 centigrade. When it is hot we often get rains. The winters are drier. A: The summer temperature often reaches about 20 or25 in my city. The rain falls mostly in the winter. And we often get snow. B: what are the temperatures in winter? In my city it is about 15 or 20 degrees. A: in winter temperature often falls to zero at night temperature can be below that. The streets are often icing in the morning. With high such temperatures you must get some thunderstorms. B: yeah, we do. In the middle of summer, there can be found storms every day, usually in the afternoon. I heard your city has a lot of fog, is that true? A: we do have a few fog days in winter. But I would not say we have a lot of fogs. The skies are usually clearly in your city, are they? B: yes, they are. Like I said we have thunderstorms. But each one usually last a few hours. Then the skies are clear again. A: have you ever had snow in your city? B: my grandmother said there was snow once when she was a child. But my parents and I never see it outside of my city. A: The river in my city sometimes freeze over. People go ice-skating on it. On summer people go boating on the river. But few people go swimming because it is not very clean. B: As you know, my city is on the coast. The water is also not clean. But people still go swimming all year around. I prefer to sand bath on the beach when the weather is hot in sunning. 天气表达短句 A:Isn't it comfortable? 真是舒服啊! B:You bet. 当然了。 It is so gray.

【初中地理】 天气与气候专题练习(附答案)

一、天气与气候选择题 1.读“气温日变化图”,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________左右() A. 2时 B. 10时 C. 12时 D. 14时【答案】 D 【解析】【分析】气温日变化:日最高气温出现在中午14点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读图可知,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点左右。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学生能够从所给的图中找到信息并得到答案是学生能力的一种提升,平时要多加训练。 2.读不同日期的天气预报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全国高温及降水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西北地区处于“火热”状态 B. 南方地区雨季已经结束 C. 此时我国普遍高温,最低温出现在漠河 D. 35℃以上高温区分布在干旱区与半干旱区 (2)该季节长江下游地区易发生的气象灾害是() ①洪涝②干旱③寒潮④地震⑤台风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②⑤ (3)读我市一周天气预报图,可知()

A. 图中“今天”气温日较差最小 B. 周三的天气可用表示 C. 这是暑假第一周的天气状况 D. 改善空气质量只能依靠风力 【答案】(1)A (2)D (3)B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此时,西北地区处于“火热”状态,南方地区仍在雨季;此时我国普遍高温,最低温出现在青藏高原;35℃以上高温区不只是分布在干旱区与半干旱区,南方湿润地区也在35℃以上。故选:A。(2)读图可知,该季节为夏季,夏季长江下游地区易发生的气象灾害是洪涝、干旱、台风,故选D。(3)读图可知:气温日较 差最小的是“昨天”,15﹣10=5℃,A错误;周三的天气可用表示,晴转小雨,B正确;夏季我国普遍高温,暑假的气温不可能是6℃,C错误;改善空气质量主要靠降低污染物的排放,D错误,故选B。 【点评】(1)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很大。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冬季最冷的地方为黑龙江的漠河镇。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夏季最热的地方为新疆吐鲁番盆地。 (2)我国南方地区从3、4月份开始就进入雨季,此后雨带逐渐向北推移,6月份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此时该区出现梅雨天气。一直到7、8月份雨带推移到我国的东北、华北等地,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易出现伏旱天气。从9月份开始,北方冷空气势力逐渐增强,雨带快速南撤,10月份从大陆撤出,所以南方地区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3)天气符号是代表各种天气现象、云状、天空状况等的专用符号,包括供观测记录使用的天气现象符号和供媒体传播使用的天气图形符号。掌握常见的天气符号代表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日常的气象状况,以此来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3.某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是名副其实的“绿色王国”。下图示意该国地形,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英语情景对话1谈论天气 (1)

天气 A A: Lovely weather, isn’t it? B: Yes, it is. The weather forecast says it will stay fine this week. A: That’s good. I think we’d better go to the country to get some fresh air this weekend. B: That’s a good idea. Where shall we meet? A: At this bus stop. Will that be all right? B OK. When? A: At 8 o’clock in the morning. B: See you then. A: See you then. B A: The weather is getting warm. Is it so, Mr Wang? B:Yes, I think so.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your country? A:In winter, it is extremely cold in the north, and in summer, it is very hot in the south. B:How is the weather in your hometown then? A:It’s always very hot in summer, but not too cold in winter. It seldom snows.

B: What are the temperatures in summer? A:Quite high. They can reach 40 degrees centigrade. If you go there, you’d better go in spring or autumn. The city is at its best then. The temperatures is just right. B:thank you for your good suggestions. A:You are welcome. C A:Oh, what a terrible day today! It’s so hot, i can hardly bear it. B:Yes, it’s very sultry[?s?ltri]湿热. There is hardly a breath of air. A:Do you know today’s temperature? The weatherman predicted that it would be 35oC today. B:But it seems much higher than that. What’s the weather forecast for tomorrow? A:They say that the temperature will climb to 37oC. B:Oh, what a terrible day! Why don’t we go swimming? A:That’s a good idea.

气象与气候知识点汇总

一.名词解释(5道*3分) 1.天气:从时间尺度上讲,天气是指某一瞬间或某一段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2.天气系统:引起天气变化和分布的高压、低压和高压脊、低压槽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 3.气候:指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 过程的综合。 4.气候系统:是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陆地表面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 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物理系统。 5.小气候:是指由于下垫面结构不均一性所引起的小尺度的近地层局地气候。 6.大气气溶胶粒子:大气中悬浮着的许多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 7.地面有效辐射:地面放射的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8.太阳常数:就日地平均距离来说,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cm2面积内,1min内获取的太阳辐 射能量。 9.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中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称谓太阳辐射光谱。 10.一个大气质量:在地面为标准气压时,太阳光垂直投影到地面所经路线中,单位截面积的空气柱质量。 11.地面差额辐射:某段时间内单位面积地表面所吸收的总辐射和有效辐射的差值。 12.大气之窗:地球辐射中波长8.5-11微米波段的辐射几乎没有为大气所吸收而能全部透过并进入太空, 好像大气为这个波段打开一个窗子。 13.位温:把各层中的气块循着干绝热的程序飞到一个标准高度1000hap处,这时所具有的温度称为位温。 14.大气稳定度:气块收到任意方向的扰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15.干绝热直减率:干空气和未饱和的湿空气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 16.绝热过程:绝热过程是一个绝热体系的变化过程,即体系与环境之间无热量交换的过程。 17.逆温:对流层中由于低,由于地面辐射冷却,空气平流、冷却、空气下沉增温,空气流混合等原因引 起的气温岁告诉增高而上升的现象。 18.露点:当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过饱和时,水汽在地面或地物的表面凝结的温度。 19.冰晶效应:在云中,冰晶和过冷却水共存的情况很普遍,由于冰面的饱和水汽压比过冷却水面的饱和 水汽压小,当空气中的实有水汽压介于两者之间时,过冷却水滴会因为蒸发而减少,水分子不断由水滴向冰晶上转移,冰晶则因凝华而增大,这种因冰水引起的冰水之间的水汽转移作用称为冰晶作用。 20.气压场:气压的空间分布 21.水平气压梯度:气压梯度时一个向量,它垂直于等压面,由高压指向低压,数值等于两等压面的气压 差除以其间的垂直距离,气压梯度力可分解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垂直气压梯度力。 22.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 23.梯度风:空气质点作曲线运动时,除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外还受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当这 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24.热成风:由于水平温度的存在,而产生的地转风在铅直方向上额速度矢量差称为热成风。 25.风压定律:描述大尺度天气系统中的风场与气压场之间的关系,人背风而立在北半球,高压在右侧, 南半球在左侧。 26.沃克环流:指赤道太平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面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纬圈热力环流。 27.南方涛动:指发生下东南太平洋与印度洋及印尼地区之间的互相起亚振动。是热带环流年际变化最突 出、最重要的现象之一。 28.气团:是指气象要素(主要指温度、湿度和大气静力稳定度)在水平分布上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空气团。 29.锋:锋由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相接触而形成,由于气团占有三度空间,因而锋是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 锋的范围常出现降温、降水和大风天气。 30.台风:是以赤道以北,日界线以西,亚洲太平洋国家或地区对热带气旋的一个分级。是一个强大而深 厚的气旋性涡旋,

未来气候情景下气候变化响应过程研究综述_成爱芳

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14-04-14;修订日期修订日期:2014-06-14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类项目(KZZD-EW-04-05)资助。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成爱芳(1982-),女,陕西澄城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气候变化水文响应。E-mail:aifangcheng@https://www.360docs.net/doc/d716196729.html, 未来气候情景下气候变化响应过程研究综述 成爱芳1,冯 起1,张健恺2,李宗省1,王 岗1 (1.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2.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摘要:气候变化将会对生态系统、自然资源、极端气候和人类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科学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响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前提。通过对当前研究成果的回顾,建立未来气候情景下气候变化响应研究的系统思路,并总结了研究所涉及的方法。系统论述了应用第5阶段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气候模式前进行适用性评价的必要性;分析了当前降尺度方法尤其是统计降尺度的主要方法及进展;归纳了偏差校正过程中普遍使用的方法,最后,综合分析了整个研究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研究将为气候变化响应分析提供方法和思路指导。关键词:降尺度方法;偏差校正方法;气候变化响应;CMIP5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P467 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0-0690(2015)01-0084-07 1研究意义 IPCC 第5次评估报告(AR5)指出:自从19世纪后半期以来,全球尺度的平均气温在不断升高,过去的3个连续10a 的平均气温比有器测记录以来的任意一个10a 都高;冰川、格陵兰和南极冰盖等累积冰量的减少导致海平面上升速率由1993~2009年间的(1.0~1.4)mm/a 增加到2005~2009年间的(1.2~2.2)mm/a [1]。报告中还指出,1971~2010年间,海洋表层0~700m 海温呈现正的变化趋势,海洋热含量也在不断增加[2]。报告通过新的科学观测事实,更为完善的归因分析和气候系统模式模拟结果,进一步确认了近年来气候变暖的事实[3]。而气候变暖必然对水循环系统、农业及粮食安全、生态系统、异常气候、经济和人类社会等产生一定的影响[4~12],并且危及人类自身的安全。面对气候变暖的事实,作为受气候变化影响较为直接的利益相关群体,科学预估未来一段时期气候变化对各个自然环境要素及人类社会的响应,从而能够适时调整应对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综合分析了未来情景下气候变化响应研究的一般思路,系统论述了整个响应研究过程中各个环节涉及的方法和内容,以便为气候变化响应分析提供研究框架和理论依据。 2气候模式及适用性评价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 )耦合模式工作组(WGCM)联合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地球系统集成与建模项目以及世界上20多个知名的气候模拟机构共同组织实施了第5阶段耦合模式比较计划 (CMIP5)[13] 。参与CMIP5的气候模式在CMIP3基 础上做了很大的改进,许多新模式加入了该计划,并且建立了新的排放情景——代表性浓度路径 (RCP )[14],同时,模式的模拟结果也被IPCC AR5所 采用[1]。全球气候模式(GCM )是现阶段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及其响应研究的主要途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气候模拟过程中,初始条件、边界条件、情景、观测、模型参数和结构均会导致模拟结果出现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区域尺度上[1,15~17],不确定性更为突出。因此,在运用GCM 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之前,首先要进行模拟结果的区域适应性评价[18,19]。 当前,GCM 适用性评价主要采用3种方法:定性的诊断学研究;定量的利用一定的数学度量标准;比较并评估前后两个时期模型性能的改进程度[1,20]。具体而言,在对模型模拟的整体性能进行评价时,最为直接的方法是将模型模拟的变量和同期相应的观测值的分位数进行比较[21,22];在对模型模拟的某一具体过程进行评价时,需要基于相 第35卷第1期2015年01月 V ol.35No.1Jan.,2015 地理科学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天气情景

天气情景 单元分析: 本单元设有“多姿多彩的天气”、“有趣的天气图标”两个课题。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天气的变化,搜集、了解天气图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绘画、表演等艺术形式来表现天气变化,增强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信心和兴趣。 学情分析: 天气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变化莫测的天空,给人们来了无限遐想。小学生对神奇的天空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渴望了解浩瀚天空的有关常识;各种有趣的气象常识和标识深受他们的喜爱。 课题1 多姿多彩的天气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知识目标:通过听过故事、绘画等艺术活动,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表现大自然的天气情景。 能力目标:学习运用艺术手段表现和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天气的图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故事《稻草人报天气》 秋天,田里的稻谷已经收割完了,空荡荡的泥土里还站着一个稻草人,他手里有把扇子在摇啊摇。你们猜猜稻草人为什么还不回家呢? 原来,稻草人除了会保护庄稼,还会报天气呢!你们听,稻草人说话了:(录音):看,我的扇子向西北飘,东南风吹来,天就要下雨啦!如果我的扇子向东南,西北风快要呼呼吹来,天快晴了,天气要变冷了。 小朋友,你们觉得稻草人讲得有道理吗? 2、稻草人原来是这样报天气的,同学们,你们是怎样来报天气的呢?谁能来说一说一下今天的天气呢?(板书出示:天气) 二、认识天气: 1、你们知道在大自然当中有哪些天气现象吗? (学生回答:晴天、雨天、打雷天、下雪天……) (在黑板上展示图片) 2、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认识各种各样的天气吧! (课件显示片段)

有这么多天气现象,你们最喜欢哪一种天气呢?那你们最讨厌或者是最害怕怎样的天气呢? (学生回答) 其实,天气家族里的成员和小朋友一样,爱哭,爱笑,爱闹情绪,所以天气的变化就多姿多彩了。 (板书出示添加:多姿多彩) 3、画画天气表情(小练习): 把你最喜欢或最讨厌的天气表情画下来, 让其他小朋友猜猜你画的是什么样的天气? 4、说说为什么? (学生交流) 三、演演天气: 1、上黑板的学生介绍自己画的天气表情,并用脸部表情或肢体语言来表现。 2、下面的学生同桌互相表演互相猜天气。 四、创作: 根据自己画的天气表情,用你最熟练的方法来画一幅表现天气的图画,可以在刚才画的天气表情的基础上,继续添加完整。 提示: 1、例如:在雨天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2、在某一种天气情况下,人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大自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五、展评: 结束语: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有关天气的知识,认识了许多有趣的天气现象,希望今后你们能对天气有更多更深的了解,能成为一名气象小博士,好吗? 课题2 绘制天气图标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6、气象和气候旅游资源

第六章气象和气候旅游资源 学习目的 首先,了解气象气候对旅游的影响,掌握气象气候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其分布的特殊性;其次,掌握特吉旺气候旅游资源评价的基本理论与基本 方法;第三,了解宜人气候的分布规律;第四,掌握各种奇妙的气象景观 产生的条件及分布规律。 主要内容 ●气象气候与旅游 气象气候生理需求心理需求 ●宜人的气候 衡量标准分布 ●奇妙的气象景观与冰雪运动 自然奇观人工美景冰雪运动 第一节气象、气候与旅游 气象是地球外围大气层中经常出现的大气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总称。它包括:冷、热、干、湿、风、云、雨、雪、霜、雾、雷、电、虹、霞、光等。气象是瞬息万变的。气候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天气状况的综合,不仅包括该地相继稳定发生的天气状况,也包括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 气象、气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气候的差异性及其分布规律,造成了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同时决定着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人文地理环境的分布规律。 人类的一切旅游活动都离不开地理环境这个大舞台。人们在旅游过程中追求的是美好、舒适的环境,赏心悦目的奇特景观和尽兴尽致的娱乐与运动。这一切都离不开决定环境特征的主导因素——气象和气候。由于气象气候的地域差异,造成自然旅游资源的游览观光内容及旅游活动项目的地域性;由于气象气候的季节性节律变化,导致人类旅游行为发生的同步变化,因而形成旅游业淡、旺季交替的变化节律;由于气候条件存在着明显的优劣差异,因此气候对旅游客流具有决定性的导向作用。因而气候与旅游者的行为、旅游资源的分

布、旅游业的分布与发展方向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所谓气象、气候旅游资源,并非是它们的全部,而是指具有能满足人们正常的生理需求和特殊的心理需求功能的气象景观和气候条件。满足人们正常生理需求的气候条件是指,人们无须借助任何消寒、避暑的装备和设施,就能保证一切生理过程正常进行的气候条件,即人们俗称的“宜人的气候”。具不具备“宜人的气候”条件及其条件持续时间的长短,是非特殊功能的旅游地开发的先决条件,也是旅游季节长短的决定条件。因此,气候旅游资源不仅存在于以优越的气候条件为主要吸引力的消寒避暑胜地,而且是任何一个旅游环境必不可少的重要构成因素,也称其为背景旅游资源。故气候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具有地域性、特定性的特点,也具有普遍性的特征。这是气候旅游资源不同于其他旅游资源的特殊性。 第二节宜人的气候 一、宜人气候的衡量标准 气候的组成要素包括:气压、气温、空气干湿度、风力、降水、日照率等。各气候要素对人体的生理影响是综合性的,不同气候要素的组合对人体产生不同的生理影响。如,同一气温状况下,空气相对湿度变化,人体的温度感觉就不一样;同一温度下,风速不同,人体的温度感觉也不相同。经过对人体状况受天气影响的长期研究,现代疗养学家认为,天气除影响人体的健康外,还影响着人的情绪。若仅从人体一切生理过程正常进行的角度来确定,在标准大气压状况下,气候是否宜人是根据皮肤的温度、出汗量、热感和人体热量调节系统所承受的负担来确定的。它主要是取决于使人感到舒适的气温、湿度与风效(空气运动带走体表热量、水分,对体温的外在调节效应)三项指标。若兼顾人体的健康与情绪,则除上述指标外,还应考虑到日照时数指标和天气变率指标。如何衡量气候宜人与否,目前有两种定量评价的方法和采用的标准。 1.舒适指数与风效指数 舒适指数与风效指数是目前我国使用较为普遍的气候宜人程度的衡量标准。这原是特吉旺(W\5H\5Terjung.1966)在对美国大陆生理气候的评估研究中,设计的两个评价指数。特吉旺选用气温、相对湿度与风速三项指标,用气温和相对湿度的不同组合来表示舒适程度的不同状况,用气温和风速的不同组合来表示风效状况。这两项指数的综合是确定各地,一年内宜人气候时段,即旅游季节长短的依据。 (1)舒适指数即人们对周围空气环境感觉舒服的程度。根据大多数人的感觉,特吉旺把气温与相对湿度的不同组合分为11类(表6.1)。各月舒适指数的级数可通过查舒适指数列线图(图6.1)获得。根据天气要素的昼夜变化节律对人体生理活动规律的影响,通常采用月平均最高气温和月平均最小相对湿度以及月平均最低气温和月平均最大相对湿度四个指标,查得昼(即白天最高气温时)、夜(即凌晨最低气温时)的舒适指数,再按下页表6.2所示

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

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 彼得·施瓦兹和达哥·兰德尔 2003年 10月 前言 当大多数人想到气候变化的时候,他们想象的是温度的逐渐升高,仅仅是气候状况的微小变化,不确定地连续变化,甚至在将来的某一天会平稳下来。通常认为,无论我们面对任何天气条件,现代文明或者能够适应,气候变化的幅度不会超出社会的适应程度;或者我们的减缓措施,如京都议定书,已经足以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IPCC报告指出,渐进式气候变化的威胁及其对食品供应和其他重要资源的影响,将不会严重到对安全产生威胁。乐观主义者声称,技术革新的所带来的收益能够超过气候变化的负面效应。从气候角度来讲,持未来渐进式变化的观点认为,农业将会继续发展,生长期将会延长。北欧、俄罗斯和北美洲的农业将会繁荣,而南欧、非洲和中南美洲将会遭受增多的干旱、高温、水资源短缺和产量下降。总体来说,在许多典型的气候情景下全球食品生产都会增加。这种气候变化的看法可能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十分危险的观点,因为我们正在面对世界范围的越来越多的天气灾害:更多的飓风、季风、洪涝和干旱。极端天气事件对社会有巨大的影响,因为它们影响到食品供应,城市和社区环境,以及洁净水源和能源的供应。例如,据澳大利亚气候行动网络(Climate Action Network of Australia)最近的报告预估,气候变化可能会减少牧场的降水,将导致牧草产量下降15%,从而可能导致牲畜的平均重量减少12%,特别是牛肉供应减少。在这种情形下,预估奶牛的牛奶产量将减少30%,新的害虫可能会在水果种植地区蔓延。此外,预估这种情形将导致饮用水减少 10%。基于模式的未来预估结果表明,如果这些变化在未来的15-30年内在世界几个食物生产地区同时发生,那么人类社会的适应能力能够管理气候变化的观点将遭到严重挑战。 目前,生活在副热带干旱区人口密集、经济落后的的居民已超过4个亿,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对全球政治、经济与社会稳定都造成了严重威胁。在欠发达地区,对

气候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目录 中文 ——以抚仙湖沿岸旅游业为例............................................... I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IV 1.旅游气候的概述 (1) 1.1旅游气候的涵义 (1) 1.2旅游与气候的关系 (1) 2、气候因素对旅游业的影响 (1) 2.1影响景观的季相变化 (1) 2.2影响旅游流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2) 2.3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动机 (4) 3.气候因素对抚仙湖旅游业的影响 (4) 3.1抚仙湖沿岸气候特征及其影响 (4) 3.2各气候因素对抚仙湖旅游的具体影响 (6) 4. 利用气候因素发展旅游业的措施 (8) 4.1政府部门调控措施 (8) 4.2微观企业针对气候影响的具体措施 (9) 5.结论语 (10) 参考文献 (12) 气候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以抚仙湖沿岸旅游业为例 摘要 旅游是一项探求知识,开拓眼界,调节生活的一项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气候是一个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是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条件。而旅游者有着各式各样的目的,气候是人们外出旅游的重要动机之一。同时气象和气候既有直接的造景功能和间接的育景作用;又是开展旅游活动的有利因子,也是开展旅游活动的障碍因子,这就要求旅游者在安排游程时考虑气象、气候因素,以应付不测风云,趋利避害,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调整旅游项目和内容。本文就是要研究抚仙湖的基本气候规律和特征,分析气候优势和不足,为科学地开发旅游资源服务,也便于旅游者选择自己的旅游目的地。 关键词:旅游气候抚仙湖政府部门旅游企业

气候科学名词解释

气候 狭义上,气候通常被定义为天气的平均状况,或更严格地表述为,在某个一时期内对相关量的均值和变率作出的统计描述,而一个时期的长度从几个月至几千年甚至几百万年不等。通常求各变量平均值的时期是世界气象组织(WMO)定义的30年期。这些相关量一般指地表变量,如温度、降水和风。更广义上,气候就是气候系统的状态,包括统计上的描述。在本报告的各章节中也使用了不同的平均期,如:20年期。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状态的变化,而这种变化能够通过其特性的平均值和/或变率的变化予以判别(如:运用统计检验),气候变化将在延伸期内持续,通常为几十年或更长时期。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自然内部过程或外部强迫,或是由于大气成分和土地利用中持续的人为变化。注意《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第一条将气候变化定义为“在可比时期内所观测到的在自然气候变率之外的直接或间接归因于人类活动改变全球大气成分所导致的气候变化”。因此,UNFCCC对可归因于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成分后的气候变化与可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作出了明确的区分。 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有效地吸收地球表面、大气自身(由于相同的气体)和云散射的热红外辐射。大气辐射朝所有方向散射,包括向地球表面的散射。温室气体将热量俘获在地表―对流层系统内。这称为“温室效应”。对流层中的热红外辐射与其散射高度上的大气温度强烈耦合。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从某一高度射向空间的红外辐射一般产生于平均温度为-19oC的高度,并通过射入的净太阳辐射达到平衡,从而使地球表面保持在高得多的平均为+14oC的温度上。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导致大气红外辐射浊度上升,从而导致有效辐射从温度较低但位势较高的高度上射入太空。这就形成了一种辐射强迫,因而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即所谓的增强的温室效应。 气候预估 对气候系统响应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排放情景或浓度情景或响应辐射强迫情景所作出的预估,通常基于气候模式的模拟结果。气候预估与气候预测不同,气候预估主要依赖于所采用排放/浓度/辐射强迫情景,而预估则基于相关的各种假设,例如:未来也许会或也许不会实现的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因此具有相当大的不

第四章 天象与气候景观

第四章天象与气候景观 第一节天象、气候与旅游 天象:原指天文气象方面的现象,如日月星辰、霞光云雾等,在这里则指在特定地理环境下,天文、气象因素所表现出来的奇异景观,陈称之为天下奇观。 天下奇观具有独特性、神秘性和不可预测性,正好能够满足游客的求奇求异心理,所以对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成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天气特征的综合。气候是形成一个地区自然景观的主要因素,也是形成人文景观差异的重要因素。

由于我国土地面积广大,各地纬度分布、距海远近、地形地势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形成各地不同的天象、气候类型,天象、气候旅游景观丰富多彩。 第二节我国主要天象奇观类型 一、云、雾、雨景 云、雾、雨都是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形成的,是温暖湿润地区或温暖湿润季常出现的气象景观。云、雾、细雨使所见景物若隐若现,捉摸不定,恍若仙境,虚幻、玄妙而神秘,令人遐想。流云飞雾变化莫测,气势磅礴,是云雾赋予大自然的另一种景观。 1..云 我国各地云雾奇景颇多,如山东蓬莱的“漏天银雨”、“狮洞烟云”,泰山的“云海玉盘”、杭州西湖的“双峰插云”等,再者如黄山、泰山、峨眉山、齐云山、三清山、阿里山的云海,庐山的云瀑等,都是享誉国内外的奇景。 黄山云海: 狮洞烟云:

2.雾 “江南林间一片白,青青竹林碧碧流.遥望一片烟袅袅,再还早已露沾身.” 我国五日较多的地方有关中平原、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草堂烟雾”为关中八景之一。重庆市我国有名的“雾都”。 草堂烟雾:

3.。.雨 雨景往往指的是小强度降水所形成的景致。我国许多地方都有雨景胜迹,如蓬莱十景之一的“漏天银雨”、峨眉十景之一的“洪椿小雨”以及“漓江烟雨”,江南春雨、巴山夜雨、潇湘烟雨、洪春晓雨等都颇为有名。 江南春雨: 潇湘烟雨:

天气与气候知识点

天气与气候知识点归纳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组成 1.干洁空气:①氮(占78%)是地球上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②氧(占21%)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③二氧化碳(含量少),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④臭氧(含量少),吸收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水汽、固体杂质一——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对流层①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杂质;②厚度随纬度而变化,低纬厚,高纬薄;③特点:地面是对流层的主要直接热源,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海拔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oC;④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2.平流层①在22-27千米高度处,有大量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②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③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④天气晴朗大气平稳(利于飞机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①气压低,空气密度小;②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短波通讯有重要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一)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的波长:红外区﹥可见光区﹥紫外区(热短波,冷长波)。 ①吸收作用:有选择(二吸一不吸: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能量强的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厚反射作用强,夏天白天多云不太热,因为云的反射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③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故天空成蔚蓝色)。 ④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大,削弱少,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多;反之少(各纬度削弱不同)。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地面增温: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保温: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还地面(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②大气的温室效应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增温→大气辐射→地面增温。 ③晴朗:白天气温高(大气削弱少),夜晚气温下降快(大气逆辐射弱),日温差大。 阴雨:白天气温低(大气削弱多),夜晚气温下降慢(大气逆辐射强),日温差小。 3.意义:①减少了气温日较差;②保证地球适宜温度,形成了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③维持全球

气候变化情景下的中国旅游业及其对策

气候变化情景下的中国旅游业及其对策 气候变化情景下的中国旅游业及其对策 □吴普 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整个世界。旅游业是一个对消费信心敏感的行业,首当其冲地受到了影响,经济危机削弱了旅游需求和供给,但现时的金融危机对旅游业的打击是阶段性和短期的。而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是长期的、渐进的,这种潜在危机对旅游业的影响或许不如金融危机表现的猛烈,但其经长时间影响的累积效应远大于现实危机的冲击,并且若及早应对可有效减缓负面影响,这或许可以解释为国家旅游局下发《意见》的背景。 旅游业是严重依赖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产业,受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仅次于农业。以气候变暖和变暖趋势加快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全球世界旅游业发展面临的现实性困难。UNWTO(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机构如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等已经注意到了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并于2003年和2007年召开两届国际气候变化和旅游会议,充分认识并评估气候变化与旅游业的相互影响,探讨旅游业如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及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已经显露并有加剧态势,2008年世界旅游日主题为“旅游: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便是对这一形势最好的注解。 气候变化与旅游业的相互影响 1、气候变化对旅游资源的影响。气候变化将改变旅游资源赋存状况,特别是对沿海和高山。地中海和加勒比海地区是世界著名的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夏季将因气候变暖变得更加炎热,极端高温天气和紫外线将削弱其旅游吸引力,到2050年地中海和加勒比海游客数量将分别下降1.11-1.98亿和800-1300万。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直接威胁到旅游目的地的存亡,马尔代夫总统表示将积累旅游业部分年收入以购买土地。气候变化导致雪线后退,直接影响中纬度地区滑雪旅游。 2、气候变化对旅游流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区会产生不同影响,对目的地国/地区和客源国/地区的影响将直接决定世界范围内旅游流的重新分配,改变世界旅游格局。总体来看,欧洲以外大多数国家尤其是贫穷国度,受气候变化影响旅游业处于不利地位;而加拿大、新西兰和美国是欧洲以外因气候变化而有收益的国家。 3、气候变化对游客安全及决策的影响。气候变化引起的气候灾害、传染病传播对游客安全构成威胁,同时影响旅游者做出旅游决策。 4、气候变化对旅游经济的影响。气候变化引起的经济衰退、国际旅游增长率的下降将直接影响旅游经济发展。气候变化的总代价和风险将相当于每年至少失去全球GDP的5%。据国际旅游研究资料(TravelRe-searchInternational)显示,到2050年如果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地中海和加勒比海地区旅游损失分别为640-1100亿美元及80-110亿美元。气候变暖引起海温的增加,导致珊瑚白化及死亡,将使每年能产生15亿美元的澳大利亚大堡礁旅游收入明显下降。极端气候事件直接损毁旅游基础设施或增加维

气候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https://www.360docs.net/doc/d716196729.html, 目录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IV 1.旅游气候的概述 (1) 1.1旅游气候的涵义 (1) 1.2旅游与气候的关系 (1) 2、气候因素对旅游业的影响 (1) 2.1影响景观的季相变化 (1) 2.2影响旅游流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2) 2.3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动机 (4) 3.气候因素对抚仙湖旅游业的影响 (4) 3.1抚仙湖沿岸气候特征及其影响 (4) 3.2各气候因素对抚仙湖旅游的具体影响 (6) 4. 利用气候因素发展旅游业的措施 (8) 4.1政府部门调控措施 (8) 4.2微观企业针对气候影响的具体措施 (9) 5.结论语 (10) 参考文献 (12)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气候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以抚仙湖沿岸旅游业为例 摘要 旅游是一项探求知识,开拓眼界,调节生活的一项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气候是一个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是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条件。而旅游者有着各式各样的目的,气候是人们外出旅游的重要动机之一。同时气象和气候既有直接的造景功能和间接的育景作用;又是开展旅游活动的有利因子,也是开展旅游活动的障碍因子,这就要求旅游者在安排游程时考虑气象、气候因素,以应付不测风云,趋利避害,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调整旅游项目和内容。本文就是要研究抚仙湖的基本气候规律和特征,分析气候优势和不足,为科学地开发旅游资源服务,也便于旅游者选择自己的旅游目的地。 关键词:旅游气候抚仙湖政府部门旅游企业

气象与气候复习提纲

作业 1.大气的上界有多高?在此高度内分为哪几层?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由于着眼点不同,大气上界有两种分法(普遍),一是着眼于大气中出现的某些物理现象,按此,大气上界大约为1200km ;二是着眼于大气密度,按此大气上界大约为2000~3000km 。 大气圈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的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②垂直对流运动显著;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 2.高山常年积雪、云峰高耸,反映了哪一层的特点?为什么? 答:反映了对流层的特点。在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高山常年积雪,是因为其高度已达到或低于积雪存在的温度,云峰耸立是因为随高度的升高,气流中的水汽不断凝结,产生云雾。 3.已知10℃时,E 为12.3hpa ;18℃时,E 为20.6hpa 。某地上午8时气温为23℃,e 为12.3hpa ;次日8时气温为23℃,e 为20.6hpa 。求两天8时的Td ,用此说明Td 的高低直接与什么因子有关。 答:d T (露点)是指在空气中水汽含量,气压一定下,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第一天上午8时e 为12.3hpa,而10时E 为12.3hpa ,所以第一天8时的Td 为10℃。 第二天上午8时e 为20.6hpa,而18时E 为20.6hpa ,所以次日8时的Td 为18℃。 Td 的高低直接与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有关,水汽含量越多,露点越高(露点也是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的物理量)。 4.比较干、湿空气状态方程说明: (1)在同温同压下,干、湿空气的密度谁大谁小?(2)在同压下,空气愈潮湿、温度愈高,其密度将会减小还是增大? 答:干空气状态方程P=ρd R T ,湿空气状态方程为P=ρd R T (1+P e 0.378) (1)同温同压下,湿空气密度为= ) P e 0.378(1+T R P d 干空气密度为= T R P d ,由于) e 378.01(P T R T R d d +< 所以干空气密度大于湿空气密度 (2)空气中水汽压愈大,e 越大 P= )e 378.01(P T R d +,空气越潮湿,e 越大,其密度越小。 5.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有什么规律?用此解释雨后天空呈青蓝色、空中尘粒较多时天空呈灰白色。 答:规律:①散射只改变辐射方向,使太阳辐射以质点为中心向四方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