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人教版-酶的研究与应用---单元测试

2019届人教版-酶的研究与应用---单元测试
2019届人教版-酶的研究与应用---单元测试

2019届人教版-酶的研究与应用---单元测试

酶的研究与应用

学校: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1、科研人员研究了氯化钙溶液浓度对固定化啤酒酵母发酵性能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中氯化钙溶液的主要功能是为酵母细胞的生长增殖提供营养

B.氯化钙溶液浓度在2.0mol?L-1左右时,凝胶珠硬度最大

C.研究表明,酵母固定化的适宜氯化钙溶液浓度为2.4 mol?L-1左右

D.凝胶珠硬度过大时,发酵产生的酒精反而减少的原因是固定化阻止了酵母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2、下面是利用苹果块固定乳酸菌进行的有关实验流程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将苹果切成小块可以增大相对表面积,有利于固定化乳酸菌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B. 步骤③中用无菌水清洗的目的是洗去苹果块表面乳酸菌,使步骤④的结果更准确

C. 步骤④中设置的对照实验应是用等质量的苹果小块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实验

D. 与传统使用海藻酸钠固定细胞相比,用苹果固定乳酸菌可以保证发酵食品的安全性

3、下列有关酶的应用及固定化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A.溶解氧不会影响固定化酶的活性

B.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都可以被重复利用

C.使用加酶洗衣粉时,浸泡时间不足会影响洗涤效果

4、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第一步:配制无菌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

第二步:按下面表格步骤操作。

装置编号 A B C D

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

10 10 5 5

液/mL

无菌水0 0 5 5

活化酵母菌液/mL 0.1 0.1 0.1 0.1

温度(℃)15 25 15 25

第三步:用血球计数板统计起始酵母菌数,并做好记录。

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第五步:连续7天,每天同一时间取样计数,做好记录。

回答下列问题:

(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需将试管振荡振荡,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计数时,按以下顺序操作____________(用下列字母和箭头表示),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将计数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计数。

A.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

B.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C.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3)若在25×16规格的血球计数板中,统计到5个中方格(共80个小方格)对应的酵母菌为48个,则1mL混合样液中含有酵母菌约为___________个。

(4)某同学第5天在使用显微镜计数时,看到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则应当将样液适当_______后再计数。

(5)如图为根据该实验数据绘制的曲线,图中的曲线①④分别对应装置编号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结果。

5、下图是高产糖化酶菌株的育种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通过上图筛选过程获得的高产菌株必定能作为生产菌株

B. 每轮诱变相关基因的突变是不定向的

C. 上图筛选高产菌株的过程是定向选择过程

D. X射线处理可能会导致染色体变异

6、下列关于“酵母细胞的固定化技术”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配制CaCl2溶液时,需要边小火加热边搅拌

B. 活化酵母时,将适量干酵母与自来水混合并搅拌成糊状

C. 海藻酸钠溶液浓度将影响凝胶珠的性状

7、某生物实验小组进行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制备,并开展游离酵母和固定化酵母发酵产酒酒精度的比较,请回答下列问题。右表是不同处理的产酒酒精度比较表。

时间/d 游离酵母固定化酵母

0 0 0

2 1.0 2.5

4 2.1 4.2

6 3.2 5.0

8 3.9 5.4

10 4.3 6.0

12 4.6 6.4

(1)制作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实验步骤:酵母细胞的活化→_________________→配制海藻酸钠溶液→__________________→固定化酵母细胞。

(2)影响实验成败的关键步骤是____________。

(3)实验中钙离子的作用是使胶体聚沉,海藻酸钠起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4)该小组将制备好的固定化酵母与游离酵母分别放在一定的条件下发酵,定时记录发酵液中酒精度的变化。

①实验过程中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发酵”的条件是__________,要求条件相同是为了确保________。

②由表格可知,固定化酵母和游离酵母发酵都能产生酒精,但固定化酵母在发酵前期的延迟期的时间比游离酵母发酵前期的延迟期的时间要_______________。

③请写出酵母菌产生酒精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回答利用枯草杆菌生产α-淀粉酶及酶固定化实验的有关问题:

(1)筛选高表达菌株的最简便方法之一是:___________。一般通过_______两种手段实现。筛选出的菌株在发酵生产之前还需利用_________培养基进行扩大培养。(2)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α-淀粉酶固定在_______的介质上成为固定化酶。(3)实验过程中涉及两次蒸馏水洗涤反应柱的操作,所用的蒸馏水体积为装填体积的________,第二次洗涤的目的是除去________。

(4)从反应柱下端接取少量流出液进行 KI-I2颜色测试,结果未呈现红色。下列有关此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________。

A.反应柱中没有α-淀粉酶被固定

B.流速过快淀粉未被水解

C.接取的流出液是蒸馏水

D.流速过慢淀粉被水解成葡萄糖

9、在啤酒生产过程中,加入木瓜蛋白酶,可提高啤酒产量,使酒质澄清。通过化学反应,可以将木瓜蛋白酶用戊二醛交联,然后结合到尼龙布等载体上,得到固定化木瓜蛋白酶。原理是木瓜蛋白酶的氨基与戊二醛的醛基以共价键交联,然后,尼龙布水解产生的氨基与戊二醛的醛基以共价键交联,形成一个整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固定木瓜蛋白酶的方法是▲,尼龙布先要浸入等体积的质量分数为18.6%的CaCl2溶液和甲醇溶液中,直至尼龙布发黏,这样可以增大尼龙布的表面积,有利于▲。

(2)木瓜蛋白酶中参与交联的氨基不应是酶催化活性必需的,原因是▲。

补充相关的内容:

①取2只50 mL 的小烧杯,编号甲、乙,分别加入20 mL 体积分数为5%的蛋清稀释液。

② ▲ ,45 ℃水浴10 min 。

③用玻璃棒将固定化酶块取出。

④检测烧杯中溶液的蛋白质含量。预计 ▲ 烧杯中残留蛋白质量更多。

(4)在工业生产中,固定化酶与游离酶相比,优势是 ▲ 。

(5)研究发现,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的固定化木瓜蛋白酶贮藏稳定性提高,但耐洗涤性

很差。科研人员通过修饰相关基因对木瓜蛋白酶分子进行了改造,上述过程涉及的

生物技术是 ▲ 。

10、某科研小组采用80℃水浴熔化海藻酸钠,固定黑曲霉孢子(含β-葡萄糖苷酶),

并进行相关催化实验,请分析回答问题。

(1)此实验过程中采用80℃水浴代替小火或者间断加热法熔化海藻酸钠,其优点

是 。熔化的海藻酸钠加人黑曲霉孢子悬浮液前一定要进行 处理,海藻酸钠的最终质量分 数需控制在3%,原因是 。

(2)实验过程中,初形成的凝胶珠放在CaCl 2溶液中静置30min ,目的

是 。

(3)β-葡萄糖苷酶能催化大豆苷水解为大豆苷元,pH 和温度对游离孢子和固定化

凝胶珠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影响的结果如下页左图所示,由图可知:研究pH 和温

度对葡萄糖苷酶活性影响时,温度和pH 应分别控制为 、 ;

与游离孢子相比,固定化凝胶珠中β-葡萄糖苷酶的pH 适宜范围 ,热

稳定性 。

处理温度/℃[][来源:]

转化率[] 游离孢子 固定化凝胶珠 30

100 100 40

99 100 50

98 99 60

65 98 70

29 92 80

5 50 90

0 10 转化率=反应前大豆苷含量

反应后大豆苷含量反应前大豆苷含量-×100%

11、脂肪酶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某科研小组以原始菌株1444粗壮假丝酵母为材料进行紫外线诱变,选育脂肪酶高产的菌株。请回答下列问题:

(1)脂肪酶在酵母菌的____________上合成,经过内质网和___________的加工和运输分泌到细胞外。

(2)原始菌株经紫外线诱变后,采用___________法将菌液接种在添加乳化油脂的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获得单菌落,通过比较菌落周围___________,进行初步筛选。

(3)原始菌株经连续两次紫外线诱变,反复筛选,选出4株脂肪酶活性较高的变异菌株,在40℃、pH为7.5的条件下对其进行传代培养,以测定产脂肪酶能力的稳定性,结果如下表所示(酶活力单位:U/mL)。结果表明,产脂肪酶能力较稳定

菌株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

Z1 27.9 25.4 11.4 12.1 12.6

Z4 17.5 13.7 11.0 6.0 8.6

Z6 22.0 22.5 21.7 23.0 21.9

Z8 25.2 24.5 26.0 25.0 24.6

(4)科研人员测定了三种菌株在30?55℃条件下的酶活性,以___________℃时的酶活性为100%,绘制相对酶活曲线如图1所示。进一步研究在50℃下三种菌株所产生的脂肪酶活性的热稳定性,结果如图2,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20世纪50年代,酶已经大规模地应用于各个生产领域,到了20世纪70年代,人们又发明了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请回答下列有关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方面的问题:

(1)在实际生产中,固定化酶技术的优点是____;与固定化酶技术相比,固定化细胞固定的是_____________。

(2)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常用的包埋材料是____________,使用了如图所示的方法[ ]_______(填图号及名称)。

(3)酶活性一般用酶催化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来表示。在酶活性测定过程中,酶促反应速率用单位时间内或单位体积中______来表示。

(4)使用纤维素酶和化学方法都能分解纤维素,请指出使用酶处理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一般不能用加酶洗衣粉洗涤丝绸及羊毛衣物?____________。

13、某生物实验小组进行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制备,并开展游离酵母和固定化酵母发酵产酒酒精度的比较,请回答下列问题。下表是不同处理的产酒酒精度比较表。

时间/d 游离酵母固定化酵母

0 0 0

2 1.0 2.5

4 2.1 4.2

6 3.2 5.0

8 3.9 5.4

10 4.3 6.0

12 4.6 6.4

(1)制作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实验步骤:酵母细胞的活化→_________________→配制海藻酸钠溶液→__________________→固定化酵母细胞。

(2)影响实验成败的关键步骤是____________。

(3)实验中钙离子的作用是使胶体聚沉,海藻酸钠起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4)该小组将制备好的固定化酵母与游离酵母分别放在一定的条件下发酵,定时记录发酵液中酒精度的变化。

①实验过程中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发酵”的条件是__________,要求条件相同是为了确保________。

②由表格可知,固定化酵母和游离酵母发酵都能产生酒精,但固定化酵母在发酵前期的延迟期的时间比游离酵母发酵前期的延迟期的时间要_______________。

③请写出酵母菌产生酒精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回答下列(一)、(二)小题:

(一)请回答与“固定化酶”实验有关的问题:

(1)α—淀粉酶可以通过培养枯草杆菌来生产,是筛选高表达量菌株的最简便方法之一。筛选出的菌株在发酵生产之前还需利用培养基进行扩大培养。[来源:]

(2)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α—淀粉酶固定后,成为且又有酶活性的制剂。若用吸附法固定时,在装柱后需要用缓慢冲洗,直至流出液不使淀粉-碘混合液发生为止。

(3)将淀粉溶液以一定流速从反应柱上端滴入,再在下端接取少量流出液进行KI-I2颜色测试,结果不呈现红色。对此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A.反应柱中没

D.流速过慢淀粉被水解成葡萄糖)

(二)欲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人胰岛素基因转入到小鼠基因组中,以期利用小鼠生

产出人胰岛素,请回答:

(1)若用逆转录的方法获得人胰岛素基因,则需要从人体相应的细胞中提

取mRNA,获得的人胰岛素基因经过相应处理后,再利用显微注射技术将其注入到受

体细胞中,下列最不适合作为受体细胞的是

(A.受精卵 B.胚胎干细胞 C.第一次卵裂形成的细胞 D.第三次卵裂形成的细

胞)

(2)为获得更多的受体细胞,可先对成年雌鼠注射激素进处理,将获得

的卵母细胞培养成熟,与经处理的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后再进行后期操

作。

(3)导入胰岛素基因的受体细胞还需借助、等技术才能成

为转基因小鼠。

15、果胶是植物细胞壁以及胞间层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果胶酶可以分解果胶。生

产果汁时,用果胶酶处理果泥可提高果汁的出汁量。回答下列问题:

(1)用果胶酶处理果泥可提高果汁的出汁量,原理是果胶酶能瓦解植物的

___________,使榨取果汁更容易。

(2)植物、霉菌、酵母菌和细菌均能产生果胶酶,为比较不同来源果胶酶的活性,

某同学以苹果泥为原料,用三种不同来源的果胶酶进行三组实验(同组实验完成三

份),各组实验除酶的来源不同外,其他条件应保持___________,根据___________

可比较各组果胶酶活性的大小。

(3)某同学取5组试管(A?E)进行如下表所示实验:

试管编号等量同种果泥缓冲液同种果胶酶蒸馏水

实验步骤

步骤1 步骤2 A 2 1 2.5 0

适宜条件下保温6h 测定各组的出汁量

B 2 1 a 0.5

C 2 1 1.5 1.0

D 2 1 1.0 b

E 2 一一 2.5

“+”表示添加,“-”表示不添加;表中液体量的单位均为mL。

②表中的数值分别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③E组设计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检测加入酶的量等于0而其他条件均与实验组相同时的出汁量,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已知温度对果胶酶活性有一定影响,且研究发现果胶酶的最适温度在50℃左右。验证温度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请根据以下提供的材料与用具,完善实验分组设计和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与讨论。

材料与用具:苹果匀浆、黑曲霉提取液、95%酒精;试管、水浴锅(30℃、40℃、50℃、60℃、70℃)。

(1)黑曲霉提取液中的果胶酶在反应前后质量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2)以表格形式完成实验分组设计:

请根据以下提供的材料与用具,

(3)预测实验结果(以坐标曲线图形式表示实验结果):

(4)由结果可得结论:

17、下图是于酵母菌的固定化及其应用的相关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实验小组利用海藻酸钠固定酵母菌,如图甲所示,该方法称为,而固定化酶不宜釆用此方法,是因为酶分子,固定效果不佳。

(2)某实验小组釆用乙装置进行葡萄糖的发酵,图中a是,该实验中的酵母细胞可以反复利用,实验过程一定要在条件下进行,长导管的作用是。

(3)实验前用10倍体积的蒸馏水洗涤此柱,目的是,在发酵过程中葡萄糖浓度不能过高,否则。

18、回答下列果汁中的果胶和果胶酶相关问题:

(1)自制的果汁很混浊,主要是含有大量杂质,杂志主要成分是,可用检测。市售果汁为达到澄清透明且不降低品质的要求,常用处理。

(2)市售果汁在制作过程中要进行灭菌,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不同的物质灭菌有所区别,如葡萄糖,为防止,要用500g/cm2压力(90℃以上)灭菌30min;而尿素只能用G6玻璃砂漏斗过滤灭菌,原因是。

(3)果汁饮料要求细菌总数≤100个/ml,大肠杆菌<3个/100ml。为了检测某成品受细菌污染情况,需要培养和计数,其中所用的细菌分离方法是。

19、亚洲人体内普遍缺乏乳糖酶,造成饮用牛奶后出现肠胀、腹胀、腹泻等不良症状。某牛奶制品生产厂家致力开发新产品,生产低乳糖新品,欲筛选出高产乳糖酶的微生物,制备乳糖酶并固定化,具体步骤如下:

根据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筛选产乳糖酶的微生物时,宜用___________作为培养基中的唯一碳源。(2)科研人员用海藻酸钠作为包埋剂来固定乳糖酶,以研究固定化酶的相关性质和最佳固定条件。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酶活力为固定化酶催化化学反应的总效率,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等方面,根据图示信息,在___________的条件固定化酶催化效果较好。

(3)实验者还进行了海藻酸钠固定化乳糖酶及化学结合法固定化乳糖酶的催化效果的比较研究,发现用_________法固定化酶的效果更好,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

(4)工业生产中,使用固定化酶和使用游离酶相比,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小球藻是一种单细胞绿藻,能进行高效的光合作用,可以有效除去污水中的N、P等。其繁殖能力(生长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藻细胞消耗N、P等的能力。科研人员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说明固定化小球藻生长周期比游离小球藻________,使用固定化小球藻处理污水的好处是________。

(2)固定化小球藻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根据图2判断,固定化小球藻最适的海藻酸钠溶液浓度为________,固定形成的凝胶珠颜色是________。若海藻酸钠浓度过高,细胞生长量反而降低,原因是形成的凝胶珠网格过于致密,导致________。(3)据图3可知,制备的凝胶球直径为________较适宜,凝胶珠直径过大,不利于小球藻获得充足的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答案】D

【解析】

2、【答案】C

【解析】将苹果切成小块可以增大相对表面积,有利于固定化乳酸菌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A正确;步骤③中用无菌水清洗的目的是洗去苹果块表面乳酸菌,使步骤④的结果更准确,B正确;步骤④中设置的对照实验应是用等量的乳酸菌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实验,C错误;与传统使用海藻酸钠固定细胞相比,用苹果固定乳酸菌可以保证发酵食品的安全性,D正确。

3、【答案】D

【解析】

4、【答案】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少误差B→A→C 2.4×106稀释 A 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原理、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等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据此结合题意,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1)为了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少误差,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需将试管振荡。

(2)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然后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内,再用滤纸吸去多余培养液并静置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将计数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计数。可见,正确的操作顺序为B→A→C。

(3)依题意可知:80个小室内共有酵母菌48个,则每个计数室酵母菌数量为48÷80×25×16=240个,因此上述1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240÷(0.1mm3×10-3)=2.4×106个。

(4)若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则应当将样液适当稀释后再计数。

(5) B、D两组温度高,酵母菌的繁殖速度快,但B组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的浓度大于D组,B组可为酵母菌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因此酵母菌数量的最大值高于D组,所以B组对应于曲线②、D组对应于曲线④;A、C两组温度低,酵母菌的繁殖速度慢,但A组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的浓度大于C组,A组为酵母菌提供的营养物质多,因此酵母菌数量的最大值高于C组,因此A组对应于曲线①,C组对应于曲线③。

5、【答案】A

【解析】图示育种过程为诱变育种。X射线处理引起的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该过程获得的高产菌株不一定符合生产的要求,A错误,B正确;上图筛选高产菌株的过程是定向选择符合人类需求的特定菌株的过程,C正确;X射线处理既可以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导致染色体变异,D正确。

6、【答案】C

【解析】配制CaCl2溶液时,称取无水CaCl20.83g,放入200mL的烧杯中,加入150mL 的蒸馏水,使其充分溶解即可,A错误;活化酵母时,将适量干酵母与蒸馏水混合并搅拌成糊状,放置1h左右,B错误;海藻酸钠溶液浓度过高,将很难形成凝胶珠,浓度过低,形成的凝胶珠所包埋的酵母细胞的数量少,即海藻酸钠溶液浓度将影响凝胶珠的

性状,C正确;将海藻酸钠溶液滴加到CaCl2溶液时,凝胶珠成形后需在CaCl2溶液浸泡30min左右,D错误。

二、非选择题(必修)

7、【答案】 (1). 配制CaCl2溶液 (2). 海藻酸钠溶液与酵母细胞混合 (3). 配制海藻酸钠溶液 (4). 包埋酵母细胞(或载体) (5). 适宜的温度、pH等(6). 单一变量 (7). 短 (8). C6H12O6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

【解析】

试题分析:由表格可知,固定化酵母和游离酵母发酵都能产生酒精,但固定化酵母在发酵前期的延迟期的时间比游离酵母发酵前期的延迟期的时间要短。(1)制作凝胶珠的实验步骤是:酵母细胞的活化→配制CaCl2溶液→配制海藻酸钠溶液→海藻酸钠溶液与酵母细胞混合→固定化酵母细胞。

(2)影响实验成败的关键步骤是配制海藻酸钠溶液。

(3)图中钙离子的作用是使胶体聚沉,海藻酸盐起包埋酵母细胞(或载体)的作用。

(4)①实验过程中的“在一定的发酵条件下”的条件是适宜的温度、PH等,要求条件相同是为了确保单一变量。

②由表格可知,固定化酵母和游离酵母发酵都能产生酒精,但固定化酵母在发酵前期的延迟期的时间比游离酵母发酵前期的延迟期的时间要短。

③酵母菌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反应式为:

8、【答案】(1)单菌落分离划线分离和(稀释)涂布分离液体

(2)非水溶性

(3)10倍残留的淀粉溶液

(4)D

【解析】(1)筛选高表达菌株的最简便方法之一是单菌落分离,一般通过划线分离和(稀释)涂布分离液体两种手段实现,筛选出的菌株在发酵生产之前还需利用培养基进行扩大培养。

(2)固定化酶就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α‐淀粉酶固定在非水溶性的介质上。(3)实验过程涉及两次蒸馏水洗涤反应柱的操作,所用的蒸馏水体积为装填体积的10倍,第二次洗涤的目的是除去残留的淀粉溶液。

(4)反应柱中没有α-淀粉酶被固定,则淀粉不会被水解,导致KI-I2颜色测试,结果未呈现红色,A正确;流速过快淀粉未被水解,会导致结果未呈现红色,B正确;接取的流出液是蒸馏水,则结果未呈现红色,C正确;淀粉溶液经过α‐淀粉酶后的水解产物是糊精,不是葡萄糖,D错误。

三、非选择题(选修)

9、【答案】(1)化学结合法结合更多的酶

(2)会造成固定化酶的活性丧失

(3)②向甲烧杯中加入制备的尼龙固定化木瓜蛋白酶,乙烧杯中加入经过相同处理的等大的尼龙布和等量的游离木瓜蛋白酶

④甲

(4)可以重复使用;易于将酶与产品分离

(5)蛋白质工程

【解析】

10、【答案】(1)80 ℃水浴加热能准确控制温度,熔化过程不会出现焦糊,且溶化时间短冷却海藻酸钠浓度太高不易形成凝胶珠,浓度太低包埋的黑曲霉孢子少(2)形成稳定的网状凝胶结构

(3)30℃(30℃?40℃) 4.8 增大提高

【解析】

11、【答案】(1)核糖体高尔基体(2)稀释涂布平板(或平板划线)分解圈的大小(3)Z6、 Z8 (4)40℃ Z6、Z8变异株所产脂肪酶的热稳定性比原始菌株有了明显提高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微生物的分离,考查对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微生物分离方法的理解,考查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图1、图2中不同曲线代表的菌株类型判断三种菌株酶活性在相同温度下的大小和热稳定性的大小。

(1)脂肪酶的化学本质为分泌蛋白,在酵母菌的核糖体上上合成,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和运输分泌到细胞外。

(2)获得单菌落可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或平板划线)法接种,乳化油脂被分解后会形成分解圈,通过比较菌落周围分解圈的大小,可选择脂肪酶高产的菌株。

(3)据表可知,菌株Z6、Z8在传代培养中酶活力保持相对稳定,即产脂肪酶能力较稳定。

(4)据图1可知,测定三种菌株在30?55℃条件下的酶活性,是以原始菌株40℃时的酶活性为100%。据图2可知,在50℃下,原始菌株所产生的脂肪酶活性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Z6、Z8变异株所产脂肪酶的热稳定性相对稳定,即Z6、Z8变异株所产脂肪酶的热稳定性比原始菌株有了明显提高。

12、【答案】(1)酶即能与反应物接触,又容易与产物分离,且能反复利用多酶系统(一系列、多种酶)(2)海藻酸钠 C包埋法(3)反应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增加量(4)处理效率高、反应条件温和、不污染环境、成本低(5)洗衣粉中的蛋白酶会将丝绸及羊毛衣物中的蛋白质成分水解,损坏衣物

【解析】试题分析: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酶或细胞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包括包埋法、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固定化酶优点是使酶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还可以被反复利用;固定化细胞优点是成本更低,操作更容易,可以催化一系列的化学反应。

(1)在实际生产中,固定化酶技术的优点是酶既容易与反应物接触,又容易与产物分离,固定在载体上的酶能反复利用;与固定化酶技术相比,固定化细胞固定的是多酶系统(或一系列酶、多种酶)。

(2)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由于细胞体积大,难以被吸附或结合,多采用包埋法,即图中C方法,常用的载体是海藻酸钠。

(3)在酶活性测定过程中,酶促反应速率用单位时间内或单位体积中反应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增加量来表示。

(4)与利用化学方法分解纤维素相比,使用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具有处理效率高、反

应条件温和、不污染环境、成本低等优点。

(5)洗衣粉中的蛋白酶会将丝绸及羊毛衣物中的蛋白质成分水解,损坏衣物,所以一般不能用加酶洗衣粉洗涤丝绸及羊毛衣物。

13、【答案】(1)配制CaCl2溶液海藻酸钠溶液与酵母细胞混合(2)配制海藻酸钠溶液(3)包埋酵母细胞(或载体) (4)①适宜的温度、pH等单一变量②短③C6H12O6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

【解析】试题分析:由表格可知,固定化酵母和游离酵母发酵都能产生酒精,但固定化酵母在发酵前期的延迟期的时间比游离酵母发酵前期的延迟期的时间要短。

(1)制作凝胶珠的实验步骤是:酵母细胞的活化→配制CaCl2溶液→配制海藻酸钠溶液→海藻酸钠溶液与酵母细胞混合→固定化酵母细胞。

(2)影响实验成败的关键步骤是配制海藻酸钠溶液。

(3)图中钙离子的作用是使胶体聚沉,海藻酸盐起包埋酵母细胞(或载体)的作用。(4)①实验过程中的“在一定的发酵条件下”的条件是适宜的温度、pH等,要求条件相同是为了确保单一变量。

②由表格可知,固定化酵母和游离酵母发酵都能产生酒精,但固定化酵母在发酵前期的延迟期的时间比游离酵母发酵前期的延迟期的时间要短。

③酵母菌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反应式为:

14、【答案】(一)(1)单菌落分离液体(2)不溶于水 10倍体积蒸馏水褪色(3)D

(二)(1)胰岛β细胞 B (2)超数排卵获能(3)胚胎体外培养胚胎移植

【解析】(一)(1)要筛选高表达量菌株的最简便方法可以用单菌落分离法,要进行扩大培养应在液体培养基中。

(2)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淀粉酶固定后,成为不溶于水且又有酶活性的制剂。如果用吸附法固定时,在装柱后需要用10倍体积蒸馏水缓慢冲洗,直至流出液不使淀粉-碘混合液发生褪色为止。

(3)出现红色说明淀粉在固定的淀粉酶作用下被水解,没有出现红色,有可能是反应柱中没有α—淀粉酶被固定,A正确。也有可能是流速过快淀粉未被水解,B正确。也有可能接取的流出液是蒸馏水,C正确。如果水解成了葡萄糖应是红色,D错误。(二)(1)胰岛素的mRNA需要从胰岛B细胞中获取。动物受体细胞最好是受精卵,分化程度越低越好,胚胎干细胞已经是有所分化的细胞,B最不合适。

(2)要获得更多的卵细胞可以用性激素进行超数排卵处理,培养成熟后可以与获能的精子进行体外受精形成受精卵。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还需要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才能发育成真正的个体成为转基因小鼠。

15、【答案】(1)细胞壁(和胞间层)

(2)相同且适宜各组出汁量的平均值

(3)酶浓度(或酶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0 1.5 不能

未加入缓冲溶液(违背了单一变量原则)

【解析】(1)果胶是植物细胞壁以及胞间层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用果胶酶处理果泥可提高果汁的出汁量,原理是果胶酶能瓦解植物的细胞壁,使榨取果汁更容易。

(2)根据题意,用三种不同的果胶酶进行三组实验,各组实验除酶的来源(自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测定各组的出汁量的平均值,据此

计算各组果胶酶的活性(因变量)的平均值并进行比较。

(3)①根据题意,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果胶酶的量,因变量是出汁量,对照实验的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根据实验设置,通过A~D组实验可比较不同实验组出汁量的差异,此差异反映的是酶浓度(或酶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②根据对照实验的基本原则,本实验中,除了自变量(果胶酶的用量)可变外,其他的量(无关变量)应该保持相同且适宜,即试管中液体体积保持相同,因此a的数值是2.0,b的数值是1.5。③若要检测加入酶的量等于0而其他条件均与实验组相同时的出汁量,则E组应加入缓冲液而不是蒸馏水,使试管中液体体积与实验组相同,才符合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

16、【答案】

试管苹果匀浆(3 mL)黑曲霉提取液(1 mL)恒温酒精(4 mL)

1 + + 30℃+

2 + + 40℃+

3 + + 50℃+

4 + + 60℃+

5 + + 70℃+

(3)

温度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

(4)在一定范围内果胶酶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强,过了最适温度后则随之减弱

【解析】(1)作为一种酶,在反应前后性质和质量是不变的。(2)根据单一变量原则,除了自变量温度,其他各变量都应当设为相同,因为这些变量均为无关变量。因此,各组都要加入3 mL苹果匀浆、1 mL黑曲霉提取液、4 mL酒精,温度设置根据已知条件设定,合理即可。(3)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总体趋势都是一样的,只要求画出总体趋势,活性的最大值以及最适温度不作要求。(4)酶的活性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果胶酶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强,过了最适温度后则随之减弱。

17、【答案】1.包埋法小

2.固定化酵母无菌排出CO2

3.洗去未固定的酵母菌酵母菌失水过多而死亡

【解析】

18、【答案】(1)果胶乙醇果胶酶(或果胶酶和果胶甲酯酶)

(2)(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葡萄糖分解碳化加热会分解涂布分离法

【解析】

19、【答案】(1)乳糖(2)酶活性酶的数量约35℃、海藻酸钠浓度为3% (3)化学结合酶分子较小,容易从包埋物中漏出,从而降低酶活力(4)可以重复使用;产物易纯化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甲图中固定化酶与游离酶相比,对温度变化的适应性更强且应用范围较广;乙图曲线表明浓度为3%的海藻酸钠包埋效果最好,此时的酶活力最高;当海藻酸钠浓度较低时包埋不紧密,酶分子容易漏出,数量不足,因此酶活力较低。

(1)根据酶的专一性可知,乳糖酶可以催化乳糖分解,所以筛选产乳糖酶的微生物时,宜用乳糖作为培养基中的唯一碳源。

(2)酶活力为固定化酶催化化学反应的总效率,包括酶活性和酶数量等方面,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在约35℃、海藻酸钠浓度为3%的条件固定化酶催化效果较好。

(3)酶分子较小,容易从包埋物中漏出,从而降低酶活力,所以固定化酶一般用化学结合法,而不用包埋法。

(4)与使用游离酶相比,固定化酶具有可以重复使用、产物易纯化等优点。

20、【答案】(1)较长便于从污水中分离,防止二次污染(或可以重复利用)

(2)包埋法 1.5% 绿色培养液中的底物和藻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不易进出凝胶珠(3)0.3mm 光照和营养物质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固定化细胞技术,考查对固定化细胞技术应用的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应明确个坐标中横纵坐标的含义,并区分不同曲线代表的意义。

(1)图1中固定化小球藻的生长量达到最大值需要较长时间,说明固定化小球藻生长周期比游离小球藻长,使用固定化小球藻处理污水的好处是便于从污水中分离,防止二次污染(或可以重复利用)。

(2)小球藻个体较大,固定化的常用方法是包埋法。图2中,海藻酸钠溶液浓度为1.5%时,细胞生长量最大,说明此浓度为固定小球藻的最适浓度,固定形成的凝胶珠颜色是绿色。若海藻酸钠浓度过高,形成的凝胶珠网格过于致密,培养液中的底物和藻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不易进出凝胶珠细胞,导致生长量降低。

(3)图3中,制备的凝胶球直径为0.3mm时,细胞生长量最大,凝胶珠直径过大,不利于小球藻获得充足的光照和营养物质。

溶菌酶

溶菌酶 溶菌酶 溶菌酶( Lysozyme,E.C.3.2.17),全称为1,4-p -N -溶菌酶,又称为细胞壁溶解酶,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酶,因其能溶解细菌细胞壁具有溶菌作用而得名。 (一)溶菌酶的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 溶菌酶易溶于水,遇碱易破坏,不溶于丙酮、乙醚,是一种白色、无臭的结晶粉末。相对分子质量为14.7ku,由12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碱性氨基酸残基及芳香族氨基酸如色氨酸残基的比例很高,含有4个二硫键,如图2 -24所示,其等电点为10~11。在37℃条件下溶菌酶的生物学活性可保持6h,当温度较低时保持时间更长,利于溶菌酶在体内发挥作用。禽蛋蛋清是溶菌酶的重要来源,蛋清溶菌酶的物理化学性质如表17 -1所示。溶菌酶由两个区域组成,由一个长的α螺旋所联接,其二级结构大多是α螺旋。N末端的区域( f40~80)由一些螺旋线组成,大多数是反平行的β折叠。第二个区域由fl~39和f89~129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中的这两个区域被一个螺旋体(f87天冬氨酸- 114精氨酸)所分离,分子组成了内部疏水外部亲水的基本结构,对溶菌酶发挥抗菌功能起着巨大的作用。 表17 -1 蛋清溶菌酶的物理化学特性 特性数值 相对分子质量14 400 亚基数 1 氨基酸129 等电点10.7 二硫键数 4 碳水化合物所占比例0 E1%280nm 26.4 93℃时的D热值(每分钟破坏90%的活性)110 酶活力的实验通过浑浊溶壁微球菌的细胞溶解 (二)溶菌酶的来源 溶菌酶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在人和许多哺乳动物的组织和分泌液中,均发现有溶菌酶存在,其物化性质基本相似,溶菌酶的来源如表17 -2所示。溶菌酶主要分布于禽蛋和鸟类蛋清中,尤其是浓厚蛋白的系带膜状层中。禽蛋中异常丰富,占整个蛋清中的 3.5%,鸡蛋蛋清是溶菌酶的主要商业来源。 表17 -2溶菌酶的来源

溶菌酶应用简介

1. 溶菌酶简介 溶菌酶,又称细胞壁水解酶,广泛存在于高等动植物组织及分泌物、原生动物、昆虫和各种微生物中。1922年Fleming等发现,在人的唾液、眼泪中存在有能够溶解细胞壁杀死细菌的酶,因而被命名为溶菌酶。它能够水解N一乙酰葡萄糖胺与N一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一1,4糖苷键,因此可以溶解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而具有溶菌作用,溶菌酶本身是一种蛋白质,安全性能高,在食品、医药、生物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溶菌酶的理化性质(可要可不要) 溶菌酶是一种糖苷水解酶,是由12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小分子碱性球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14 300,分子中富含碱性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其多肽链经盘绕折叠形成二级和三级结构,形成一个椭圆形的外形结构, 溶菌酶纯品为白色粉末结晶,无臭、甜味,易溶于水和低浓度的盐溶液,不溶于丙酮、乙醚等有机溶剂。正常条件下溶菌酶作用的最适温度为45--50℃,最适pH为5~7,在低温干燥条件下可长期保存,热稳定性强,耐酸性强,pH为4—7时,100℃下处理45 min仍能保持其酶活性,但在碱性条件下化学性质不稳定,易变性。 3. 溶菌酶的作用 1.抗菌消炎 2.抗病毒:溶菌酶能与带负电荷的病毒蛋白直接作用。与DNA、RNA、脱辅基蛋白形成复盐,使病毒失活。 3.增强免疫力:溶菌酶作为机体非特异免疫因子之一,参与机体多种免疫反应,在机体正常防御功能和非特异免疫中,具有保持机体生理平衡的重要作用。 4.其它方面的药理作用:溶菌酶还具有激活血小板的功能。可以改善组织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分泌脓液,增强局部防卫功能,从而体现其止血、消肿等作用。它还可以作为一种宿主抵抗因子,对组织局部起保护作用。 5.促进双歧乳酸杆菌增殖:溶菌酶在婴儿体内可以直接或间接促进婴儿肠道细菌双歧乳酸杆菌的增殖,促进婴儿消化吸收,可以促进人工喂养婴儿肠道细

复合酶制剂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复合酶制剂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罗士津瞿明仁 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营养国家重点实验室/铁鹰 原刊于《新饲料》杂志2007年第4期 摘要:复合酶制剂在现代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而且起到了令人鼓舞的效果,该文综述了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复合酶制剂的作用机制、影响复合酶作用效果的因素以及复合酶制剂在畜牧业中的作用效果,旨在为畜牧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复合酶制剂;作用机制;生产性能 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对畜禽的消化吸收极为重要。酶制剂是应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生物体产生的酶提取出来制成的产品。近年来,随着中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微生物技术在畜牧业上的应用,国已开发生产出许多不同类型的畜禽用复合酶制剂。 复合酶中存在多种酶活,其中主要为非淀粉多糖酶(NSP酶)。复合酶中的各种酶活起着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作用,在各种酶的共同作用下,动物饲料中的一些抗营养因子被破坏,其抗营养作用消失,因而可以促进动物的生长,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增进动物健康。饲用复合酶中各种酶的种类和比例与动物饲粮有关.不同饲粮所含抗营养因子的种类和比例不同,需要饲用酶制剂所含酶的种类和比例也不同。 1 复合酶制剂分类 抗生素是应用最广泛的抗菌类药物之一。在过去的5O多年中,由于抗生素的长期使用,导致大量耐药菌株的产生,且病原菌抗药性逐年增强,致使疗效下降,剂量提高。为此,世界卫生组织于1994年就细菌耐药性的监测结果给全世界提出了警告:细菌对抗生素产生的耐药性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加。而现有的抗生素药物正在失去原来的疗效。因此,寻求一种高效的绿色产品已成为当今畜牧生产的迫切需求。 酶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参与新代等多种生理功能,其中对微生物细胞壁有水解功能的酶能够溶解微生物细胞壁而使其死亡。由于水解酶的特异性很强,微生物的细胞壁结构和化学组成又存在差异,因此一种酶只能对某一类微生物有水解作用。即使对于某一特定微生物,由于细胞壁化学组成的复杂性,也需要不同类型水解酶的组合,才能有更好的作用效果。 水解酶具有对某一病原菌所有血清型都有效的优点,当几种酶复合后,对不同类型的病原菌均有效,克服了一种抗生素只能预防一种病原菌或一种血清型病原菌的不足,也不存在药物残留和耐药性的问题。 溶菌酶在医药和食品行业中已开始使用,作为畜禽饲料添加剂则刚刚起步,仅前联、法国、德国和美国做了一些初步研究,目前国也已开始了相关研究。而对复合杀菌酶药物的研究,国外均刚刚起步。高效、绿色养殖已成为当今养殖的主题,而复合酶制剂正是这个情况下诞生的产物,复合酶制剂将为养鸡业生产带来福音。

溶菌酶

溶菌酶 2010级基地班马冬珂10104109 一:溶菌酶的性质: 1907年,Nicolle最早发表了枯草杆菌溶菌因子的报告,两年后,Laschtschenko指出,鸡蛋也有较强溶菌活性,并把它命名为溶菌酶(Lysozyme,EC3.2.1.17)。紧接着Fleming和Meyer等证实植物中也含有溶菌酶,以后人们对溶菌酶的特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1) 溶菌酶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各种动植物有机物中的糖苷水解酶,作用于N一乙酰氨基葡萄糖和N一乙酰胞壁之间的8—1,4键,能使某些细菌细胞壁中的粘多糖成分分解。是由12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碱性球蛋白,等电点在pH值10.8左右,分子量为14000,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当pH值在1.2—11.3的范围剧烈变化时,其结构几乎不变。在酸性环境下,溶菌酶对热的稳定性很强;pH值低于4时,溶菌酶可以长期在室温下存放。其纯品为白色或微黄、黄色的结晶体或无定型粉末,无异味,,微甜,易溶于水,遇碱易被破坏,不溶于乙醚. 280nm的消光系数为13.0。酶活性可被该酶活性可被一些金属离子Cu2+,Fe2+,Zn2+(10-5~10-3M)以及N-乙酰葡萄糖胺所抑制,能被Mg2+,Ca2+(10-5~10-3M)、NaCl所激活。 二:提取原材料和提取方法: 溶菌酶广泛存在于家禽的蛋清、哺乳动物组织的分泌液中,一些植物(如卷心菜、木瓜等)的汁液中也有强力的溶菌酶活性。目前一般从蛋清和蛋壳中提取溶菌酶。 提取原料:鸡蛋(含量约为2%到4%)。鸡蛋清按水分和固形物所占比重,则含水分87%,固形物13%;固形物中大约90%是蛋白质, (2) 提取方法: 1.蛋清中溶茵酶的提取:蛋清中的溶菌酶可用吸附法提取,过程如下:蛋清过滤(90目100目),加入724型树脂吸附(每公斤蛋清加15g)一倾去蛋清一冲洗并控干树脂。用质量分数10%硫酸铵洗脱一洗胶液中加入晶体硫酸铵(30g/100mL)沉淀溶菌酶,沉淀晾干即得到溶菌酶粗制品。蛋清中的溶菌酶也可用直接结晶法制取,即在蛋清中加入食盐(NaCI)。使其质量分数达到5%,并调节溶液pH值至10.0左右,加入少许溶菌酶晶体为晶种,于-4摄氏度冰箱冷却静置7d一14d即可获得溶菌酶的结晶品。这种工艺方法可获得较高纯度的溶菌酶,收率也比较高。可广泛用于从蛋清提取溶菌酶的工业化生产。 2.蛋壳中溶茵酶的提取:蛋壳中(实际上是蛋壳膜)溶菌酶含量虽然较低,但从变废为宝的角度考虑,仍是提取溶菌酶的重要原料。具体工艺流程如下:蛋壳一质量分数1%NaCI抽提滤液加热去除杂蛋白,加聚丙酸凝聚(富集),溶解凝聚物,加氯化钙沉淀上清液结晶。 三:制备(重点): 1..酸性条件下热处理法提纯溶菌酶:在酸性条件下溶菌酶具有热稳定性,不易变性失活,且溶菌酶和卵蛋白的等电点分别为11.0和4.5,由于溶菌酶和卵蛋白的性质著异,因而在实验中采用热变性和调pH值使卵蛋白沉淀的方法来探讨去除卵蛋白的较好方法。研究发现溶菌酶和卵蛋白之间存在静电作用力,在加热

植酸酶在饲料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精)

植酸酶在饲料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植酸酶是一种新型的、可作为动物饲料添加剂的重要酶制剂。它对提高饲料中磷利用率,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以及减轻高磷粪便对环境水域的磷污染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植酸酶在饲料中的应用现状及工业化生产方法,讨论了其进一步的研究发展方向。 植酸酶是一种水解酶,它能将植酸磷(六磷酸肌醇)降解为肌醇和无机磷酸。此酶分两类:3-植酸酶和6-植酸酶。植酸酶广泛存在于植物和微生物中。磷在植物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为植酸磷,由于植酸磷不能被单胃动物直接利用,从而造成磷源浪费和形成高磷粪便污染环境。另外,植酸磷还是一种抗营养因子,它在动物胃肠道的消化吸收过程中会与多种金属离子如Zn2+、Ca2+、Cu2+、Fe2+等以及蛋白质螯合成不溶性复合物,降低了动物对这些营养物质的利用。因此,开展饲用植酸酶的研究,对提高畜禽业生产效益及降低磷对环境的污染有重要意义。1植酸酶的来源及酶学性质 早在1907年Suzuki等就在谷粮中发现了具有植酸酶活性的磷酸酶。第一个纯化的植酸来源于麸皮,研究发现它虽具有植酸酶活性,但植酸并不是它特异性底物。来源于植物的植酸酶均属于6-植酸酶,最适pH范围在5.0~7.5,在单胃动物酸性的胃环境中不起作用。60年代末植酸酶的研究转向最适pH为酸性、酶含量较高的微生物来源的植酸酶。 许多微生物都能产生植酸酶,尤其在曲霉属中。1968年Shien等从68个土样中对2000个菌株进行考察发现,在所用的22株黑霉菌中有21株能产生植酸酶。第一个被分离纯化的植酸酶来源于Aspergillus terreus NO.9A-1,它的最适pH为 4.5,最适反应温度为70℃,此酶在pH1.2~9.0均能稳定维持活性。从此以后,陆续从十几种微生物中分离得到植酸酶,其中来源于A.ficcum NR-RL3135(A.niger var.awamori)的植酸酶phyA具有较好的耐热性,在酸性的条件下有较高酶活性,被认为是目前最具应用前景的饲用植酸梅,其酶学性质的研究也较为深入。 植酸酶phyA属于3-植酸酶,是一种糖基化蛋白,表观分子量为85KD。它的最适pH为2.5和5.5,最适反应温度为55℃。在37℃、pH2.5的条件下,以植酸为底物的Km值为50mmol,Ca2+、Fe2+对酶活性无影响,Mn2+、Co2+有激活作用,能使酶活性分别提高30%和13%。Cu2+、Zn2+、Fe2+、Cu+对酶活性有抑制作用,其中前两种为非竞争性抑制,后两种为竞争性抑制。对酸性磷酸酶有抑制作用的抑制剂如L(+)-酒石酸对它却没有抑制作用。它是目前发现的比活性最高的植酸酶之一,它降解植酸磷形成的终产物是单磷酸肌醇和无机正磷酸。 2植酸酶在饲料中的应用效果

溶菌酶的应用进展

第28卷第6期 V ol 128 N o 16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chun N 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09年12月Dec.2009 溶菌酶的应用进展 丁亦男1,聂洪峰2 (1.长春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2.吉林省辽源市第五中学,吉林辽源 136200) [摘 要]介绍了溶菌酶的生物学价值、在各领域中的应用,并对利用溶菌酶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 析,最后对溶菌酶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溶菌酶;生物学价值;应用;展望 [中图分类号]Q5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8X (2009)06-0046-02 [收稿日期]2009-06-09 [作者简介]丁亦男(1982-),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助理实验师,硕士研究生,从事动物营养与饲 料科学研究。 溶菌酶(lys ozyme )是一种专门作用于微生物细胞壁的水解酶,又称细胞壁溶解酶(murami -dase ),或N -乙酰胞壁质聚糖水解酶(N -acetyl muramide glycanohydralase )[1]。它是由12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碱性球蛋白,N -乙酰胞壁酸(NAM )与N -乙酰葡萄糖胺(NAG )之间的β-1,4-糖苷键之间的联结,破坏肽聚糖支架,在内部渗透压的作用下细胞胀裂开,引起细菌裂解。该酶广泛存在于人体多种组织中,鸟类和家禽的蛋清,哺乳动物的泪、唾液、血浆、尿、乳汁等体液以及微生物中也含此酶,其中以蛋清含量最为丰富。 1 溶菌酶的生物学价值 111 抗菌消炎 溶菌酶是一种能水解粘多糖的碱性水解酶,此类粘多糖是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该酶能催化水解细胞壁中的N -乙酰胞壁酸和N -乙酰氨基葡萄糖胺之间的β-1,4-糖苷键,使细胞壁不溶性多糖分解成可溶性糖肽,细菌内容物溢出而使细胞壁溶解。溶菌酶能直接水解革兰氏阳性菌,在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 、补体的参与下,还能水解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此外,它还可与各种诱发炎症的酸性物质结合,使其失活,并能增强抗生素和其它药物的疗效,改善组织基质的粘多糖代谢,从而达到消炎、修复组织的目的。 112 抗病毒 溶菌酶能与带负电荷的病毒蛋白直接作用,与DNA 、RNA 、脱辅基蛋白形成复盐,使病毒失活。该酶也可以预防和治疗病毒性肝炎,尤其对输血后肝炎及急性肝炎效果显著。在机体内它还有抗流感病毒的活性,其与胆酸盐的复合物能强烈抑制流感病毒和腺病毒的生长,并能防止疱疹性病毒感染。113 增强免疫力 溶菌酶作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因子之一,参与机体多种免疫反应,在机体正常防御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中,具有保持机体生理平衡的重要作用。实验表明溶菌酶可改善和增强巨嗜细胞吞噬和消化功能,激活白细胞吞噬功能,并能改善细胞抑制剂所导致的白细胞减少,从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2 溶菌酶在各领域的应用 211 溶菌酶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 溶菌酶与聚合磷酸盐和甘氨酸等配合使用,具有良好的防腐作用,在饲料中添加溶菌酶可防止霉变,延长饲料的贮存期,减少不必要损耗。溶菌酶与葡萄糖氧化酶一起使用有增效作用,且加入花生四烯酸后抗酸作用更强。此外,溶菌酶与免疫球蛋白在功能上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并能与其它生命活性物质互补增强抗体的活性,从而杀灭细菌,因为溶菌酶对引起仔猪腹泻的埃希大肠杆菌和轮状病毒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2]。在不用任何抗生素情况下,于饲料中添加饲用溶菌酶制剂,可促进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提高增重和饲料报酬,减少死亡。曹江山采用添加了溶菌酶的饲用酶制剂饲喂同一鸡舍的鸡,与对照组相比,产蛋数增加7104%,蛋重增加7106%,产蛋率提高5176%,饲料转化率提高6169%,比对照组增加收入0146元。 212 溶菌酶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 溶菌酶可用于水产类熟制品、肉类制品的防腐和保鲜。有人对冷却肉生产中溶菌酶、Nisin 、G ma 液保鲜效果的比较实验表明:当三种保鲜剂单独使用时溶菌酶明显地优于对照组,也显著地优于G ma 组,略优于Nisin 组[3]。溶菌酶还可以用于低温肉制品的保鲜,由湖南农业大学研制的 ? 64?

溶菌酶的研究及应用简介

溶菌酶的研究及应用简介 摘要溶菌酶(lysozyme)是一种专门作用于微生物细胞壁的水解酶,又称胞壁质酶(muramidase)。人们对溶菌酶的研究始于20 世纪初,英国细菌学家Fleming在发现青霉素的前6年(1922年)发现人的唾液、眼泪中存在能溶解细菌细胞壁的酶,因其具有溶菌作用,故命名为溶菌酶,其中鸡蛋溶菌酶的研究和应用已相当深入和广泛[1]。通过对它的结构、性质、来源的研究;溶菌酶已广泛的应用于医药、生物工程和食品工业等多个方面。 关键词溶菌酶;结构;应用;研究进展 溶菌酶(Lysozymc EC3.2.1.17)又名胞壁质酶(muramidase)、乙酞胞壁酸聚糖水解酶(N-acctylmuramide glyca-nohydrolase),广泛地分布于自然界[2]。在病毒(如噬菌体T4)、细菌(如枯草杆菌)、植物(如番木瓜)、动物(如鼠、狗)及人体都含有。人体多数组织器官含有一定浓度的溶菌酶。但以脾、肾含量较高。在鼻及支气管分泌液、泪液、脑脊液、唾液、乳汁及血液中均含有一定量的溶菌酶。此酶自被发现以来,经科学家们不断地研究,使得它在酶学及临床医学中均占有一定的重要位置,也将其应用于医疗、食品、畜牧及生物工程中。 1 溶菌酶的发现 1907年Nicollc[2]猜测芽胞杆菌(Bacillus)及枯草杆菌中含有溶解细菌的酶。1909年https://www.360docs.net/doc/d717766359.html,schtchenko[3]第一个报道了鸡蛋清含有溶解细菌的酶。1922年Alexander Fleming[2]发现鼻粘液里有一种能溶解微球菌(micrococcus

lysodeikticus)及其他细菌的酶,他把这种酶命名为溶菌酶(lysozyme)。经过仔细的观察和研究,他发现此酶广泛地存在于生物组织及机体的某些分泌物中。之后Robert及Wolff 也从鸡蛋清里提取出溶菌酶。1937~1946年间Abraham[3],Robinson, Alderson及Fevold等人通过实验从而分别获得了溶菌酶的结晶。 2 溶菌酶的理化性质、空间结构 2.1溶菌酶的理化性质 溶菌酶由129个氨基酸构成的单纯碱性球蛋白,在酸性环境下,溶菌酶对热的稳定性很强。当pH值为1.2~11.3围剧烈变化时,但其结构几乎维持不变。当pH值为4~7,96℃热处理15 min仍能保持87%的酶活性;当pH值为3 时能耐100℃加热处理45min;但碱很容易破坏酶活性,当处于碱性pH 值围时,溶菌酶的热稳定性就很差[4]。在干燥条件下,溶菌酶可以长期在室温存放,其纯品为白色或微黄色。黄色的结晶体或无定形粉末,无臭,味甜。易溶于水,易遭碱破坏,不溶于丙酮和乙醚。其分子结构如下: 2.2 空间结构 溶菌酶是第一个结构弄清楚的酶,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其中有许多蛋白晶体研究及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这些进展都是利用溶菌酶获得的溶菌酶一直

溶菌酶实验 实验报告 第七组

溶菌酶的提取和系列性质测定实验报告 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组别:第七组 组员:

一、实验内容: 溶菌酶的提取和系列性质测定 在研究酶的性质、作用、反应动力学等问题时都需要使用高度纯化的酶制剂以避免干扰。酶的提纯工作往往要求多种方法交替应用,才能得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常用的提纯方法有盐析、有机溶剂沉淀、选择性变性、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亲和层析等。酶蛋白在分离提纯过程中易变性失活,为能获得尽可能高的产率和纯度,在提纯操作中要始终注意保持酶的活性如在低温下操作等,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分离提纯效果。 溶菌酶又称胞壁质酶或N-乙酰胞壁质聚糖水解酶、球蛋白G,是一种能水解致病菌中黏多糖的碱性酶。主要通过破坏细胞壁中的N-乙酰胞壁酸和N-乙酰氨基葡糖之间的β-1,4糖苷键,使细胞壁不溶性黏多糖分解成可溶性糖肽,导致细胞壁破裂内容物逸出而使细菌溶解。溶菌酶还可与带负电荷的病毒蛋白直接结合,与DNA、RNA、脱辅基蛋白形成复盐,使病毒失活。溶菌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44×104,是一种强碱性蛋白质,等电点在10.0以上,并对温度和酸不敏感。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于鸟类和家禽的蛋清中,哺乳动物的泪、唾液、血浆、尿液、淋巴液等细胞中,植物卷心菜、萝卜、木瓜等,以蛋清含量最丰富,约为0.3%。 本实验用鸡蛋为原理,通过阳离子交换层析,硫酸铵沉淀,分子筛层析等步骤提取溶菌酶。 二、实验原理: 1蛋白质提取分离技术 以蛋白质和结构与功能为基础,从分子水平上认识生命现象,已经成为

现代生物学发展的主要方向,研究蛋白质,首先要得到高度纯化并具有生物活性的目的物质。蛋白质的制备工作涉及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各方面知识,但基本原理不外乎两方面。一是得用混合物中几个组分分配率的差别,把它们分配到可用机械方法分离的两个或几个物相中,如盐析,有机溶剂提取,层析和结晶等;二是将混合物置于单一物相中,通过物理力场的作用使各组分分配于来同区域而达到分离目的,如电泳,超速离心,超滤等。在所有这些方法的应用中必须注意保存生物大分子的完整性,防止酸、硷、高温,剧烈机械作用而导致所提物质生物活性的丧失。蛋白质的制备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阶段:选择材料和预处理,细胞的破碎及细胞器的分离,提取和纯化,浓细、干燥和保存。 微生物、植物和动物都可做为制备蛋白质的原材料,所选用的材料主要依据实验目的来确定。对于微生物,应注意它的生长期,在微生物的对数生长期,酶和核酸的含量较高,可以获得高产量,以微生物为材料时有两种情况:(1)得用微生物菌体分泌到培养基中的代谢产物和胞外酶等;(2)利用菌体含有的生化物质,如蛋白质、核酸和胞内酶等。植物材料必须经过去壳,脱脂并注意植物品种和生长发育状况不同,其中所含生物大分子的量变化很大,另外与季节性关系密切。对动物组织,必须选择有效成份含量丰富的脏器组织为原材料,先进行绞碎、脱脂等处理。另外,对预处理好的材料,若不立即进行实验,应冷冻保存,对于易分解的生物大分子应选用新鲜材料制备。 2.柱层析技术 柱层析技术也称柱色谱技术。一根柱子里先填充不溶性基质形成固定相,将蛋白质混合样品加到柱子上后用特别的溶剂洗脱,溶剂组成流动相。在样品从柱子上洗脱下来的过程中,根据蛋白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固定向和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经过多次反复分配,将不同蛋白组分逐一分离。 根据填充基质和样品分配交换原理不同,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和亲和层析是三种分离蛋白质的经典层析技术。

最新植酸酶的作用及其应用

植酸酶的作用及其应用 摘要:磷是畜禽营养物质中功能最多的营养素之一。家畜必须从饲料中得到充足的磷才能维持正常生命和生产活动。本文简要的介绍了植酸酶的来源、作用,并阐明了植酸酶在不同动物不同生长阶段添加植酸酶对其生产性能、饲料利用率的影响,以及植酸磷影响植酸磷作用的因素 关键词:植酸酶生产性能饲料利用率 磷是畜禽营养物质中功能最多的营养素之一。畜禽必须从饲料中得到充足的磷才能维持正常生命和生产活动,单胃动物(猪、鸡)饲料中植物性饲料所占比例很大,虽然饲料中总磷含量较高,但可被单胃动物利用的有效磷却不足。谷物饲料中磷的主要以植酸和植酸盐的形式存在,绝大多数单胃动物不能充分消化、利用植酸和植酸盐中的磷, 这不仅增加了饲养成本而且,未被动物消化吸收的磷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此外,植酸盐能络合某些营养物质,降低其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吸收率, 是一种抗营养因子。 因此,因此就需要在畜禽的饲料中需要添加一种易于被肠道消化的磷饲料。通常添加无机态的磷酸氢钙。但是磷酸氢钙是不可再生的矿物资源,并且在市场上的价格很昂贵,最近的研究表明,日粮中添加植酸酶可取代磷酸氢钙,他可分解植酸和植酸盐,促进饲料中植酸和植酸盐的分解,使与磷及磷酸根结合的内源性酶和其他营养素得以释放和利用,减少粪磷对环境的污染,节省无机磷酸盐的添加。提高植物性饲料中磷的利用率。[1] 1植酸酶 1.1植酸酶的来源 在自然界中,植酸酶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组织和微生物中。相对于植物和动物来源的植酸酶说,来源于微生物的植酸酶作用范围广和稳定性较好,易规模化生产,畜禽日粮中植酸酶的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 1) 有些植物及其加工副产品本身含有较高活性的植酸酶,如小麦和小麦麸本身

中国酶制剂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

中国酶制剂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 ——中国发酵工业协会酶制剂分会程池酶制剂产业的完整概念应该包括酶制剂的生产和应用两个方面。酶制剂应用领域的不断开拓和深入成为酶制剂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和发酵工程的进步又使酶制剂生产和产品能够不断满足酶制剂应用领域的需要。 酶制剂产业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起步和迅速成长之后,现已形成一个富有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保持持续高速度发展。过去10年里,国际酶制剂产业的生产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为代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熟,以及对各个应用行业的引入和实践,把酶制剂产业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浪潮,世界生物技术产业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世界酶制剂产业表现活跃。2001年世界酶制剂年销售额达16亿美元,我国各种工业酶制剂总产量超过32万吨,产值6亿多元,应用覆盖洗涤剂、纺织、酒精、白酒、啤酒、味精、有机酸、淀粉糖、制药、制革、饲料、造纸、果汁、肉、蛋、豆、奶、面制品加工等诸多工业领域,创造工业附加值数千亿元。 酶制剂是一种生态型高效催化剂,具有高效、安全、生态和环保等特点,能够有效带动相关领域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应用产业开发新产品、提高质量、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酶制剂产业已经成为生物技术领域的前卫产业和21世纪最有希望的新兴产业之 一。" 发展现状产量激增质量优异 据中国发酵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我国2001年酶制剂生产量为32万吨。中国酶制剂产业多年来一直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特别是六五至八五期间,生产量年平均增长分别达到22%、28%和21%。目前我国酶制剂生产企业约100家,均为中小型企业,现有生产能力40多万吨。已实现工业化生产的酶种有20多种。

植酸酶的来源与应用1

植酸酶的来源与应用 1 植酸酶的来源 1. 1 植物来源的植酸酶植酸酶最早是在植物中发现的,早期的研究都集中在植物和动物器官中。尽管植酸酶存在于多种植物的种子和花粉中,其活性却因植物的种类不同而有很大差别, 如在豆类、谷类和油料作物中,植酸酶的活力一般都较低。许多谷物饲料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植酸酶,如小麦来源的植酸酶可以使含小麦日粮中的植酸磷降解,但它们的酶活性变异很大。在机械制粒过程中小麦的植酸酶活性并未被破坏。在含豆科籽实的日粮中,鸡可以产生利用植酸的适应性,肉鸡降解植酸磷的能力受日粮钙[3]和磷[4]水平的影响,但玉米、高粱和油籽饼中的植酸酶活性很低[5] 。Viveros 等[6] 测定了24 种饲料的植酸酶活性,发现黑麦籽实的酶活性在所有谷物籽实中最高,其活性超过5 000 U/ kg ,黑小麦2 030 U/ kg ,小麦1 500 U/ kg ,而玉米胚、燕麦和高粱籽实几乎无植酸酶活性(小于100 U/ kg) 。此外,来源于植物的植酸酶多属于62植酸酶, 最适pH 值在5. 0~7. 5 , 不适合在单胃动物的酸性胃中起作用, 而且植酸酶在植物中含量较低,因而从应用角度出发,自20 世纪60 年代末植酸酶的研究转向最适pH值为酸性、酶含量较高的微生物来源的植酸酶。 1. 2 动物来源的植酸酶动物植酸酶存在于哺乳动物的红血球和血浆原生质中。比起植物和微生物植酸酶, 动物植酸酶方面的研究非常少,Patwardhan[7]首先证实小白鼠有从植酸磷释放磷的能力,从此,大量研究证实不同动物的小肠黏 膜具有植酸酶活性[8] 。植酸酶活性存在于小肠黏膜的刷状缘,十二指肠的酶活性最高。尽管在小鼠、鸡和牛的肠粘膜上植酸酶降解植酸盐的活性已得到证实,已测定了人体部分组织中植酸酶的活性,但仍不了解植酸酶在人胃和小肠中降解植酸盐的活性如何。有学者认为哺乳动物小肠中的植酸酶与碱性磷酸酶相同,因为碱性磷酸酶确实有水解植酸磷的作用,而且两种酶有类似的亚细胞分布,它们对镁、锌的依赖性以及最适pH 值也类似,两种酶的活性都受日粮因素如维生素D 或低磷水平的修饰。但是其他的一些证据又支持两种酶是不同的酶,如酶的底物依赖性不同,被苯丙氨酸和氟化钠的抑制特性不同。还有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就是动物来源的酶是否是动物体内的微生物产生的。动物来源的植酸酶活性受动物的遗传特性和日粮营养因素的影响,如小白鼠的酶活性比兔的高[9] 。小白鼠成年后的酶活性比幼鼠的低,相反,猪和鸡则随年龄的

-中国饲料酶制剂 产业运行态势及发

前言 2012年,是中国零售业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一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零售企业经营压力增大。面对复杂经济环境,零售业继续保持增长,商品销售额进一步提升,从业人数继续增加,营业面积继续扩大。行业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网络零售高速增长,实体零售加速调整;渠道下沉,企业扩张重点转向“三四线城市”;成本费用增加,利润上升但利润率有所下降;专卖店、便利店保持良好发展,百货店、超市竞争压力加大;传统盈利模式探索转型,行业现代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零售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是网点布局欠均衡,结构优化步伐慢;费用增加过快,经营压力增大;竞争手段单一,不利于市场秩序优化;物流配送等配套服务有待提升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坚持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方针,在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流通效率,加快转型创新,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以及城镇化、信息化、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特别是电子商务方兴未艾,势必带来零售业态结构、经营模式乃至整体格局新的调整与变化。未来,零售企业将加快转型升级,实体与网络零售加快融合,通过全渠道、复合型、差异化经营,加强供应链管理,跨区域并购重组,加快业态创新、品牌建设以及绿色循环发展,提高行业组织化程度与整体质量水平。2013-2017年中国饲料酶制剂产业运行态势及发展前景咨询报告 第一章中国饲料酶制剂行业进展 第一节饲料酶制剂行业政策和规划 第二节饲料酶制剂行业主要法律与法规 第三节饲用酶制剂行业标准的发展 第四节饲料酶制剂行业进入壁垒分析(技术壁垒,资金壁垒,营销渠道壁垒,政策壁垒)第五节饲料酶制剂生产企业发展状况 第六节国内饲料酶制剂生产状况

溶菌酶溶液配制及应用

溶菌酶溶液 简介: 华越洋溶菌酶溶液是浓度分别为10mg/ml的蛋清型溶菌酶溶液,可以用于下列分子生物学实验: 1.核酸纯化 2.包涵体蛋白纯化 3.质粒DNA纯化 4.几丁质的水解 5.细胞壁的水解 运输及保存: 低温运输,-20℃保存,有效期一年。 ============================================================= 溶菌酶存在于卵清、唾液等生物分泌液中,催化细菌细胞壁肽聚糖N-乙酰氨基葡糖与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1,4-β-糖苷键水解的酶。 溶菌酶(lysozyme)又称胞壁质酶(muramidase)或N-乙酰胞壁质聚糖水解酶(N-acetylmuramide glycanohydrlase),是一种能水解致病菌中黏多糖的碱性酶。主要通过破坏细胞壁中的N-乙酰胞壁酸和N-乙酰氨基葡糖之间的β-1,4糖苷键,使细胞壁不溶性黏多糖分解成可溶性糖肽,导致细胞壁破裂内容物逸出而使细菌溶解。溶菌酶还可与带负电荷的病毒蛋白直接结合,与DNA、RNA、脱辅基蛋白形成复盐,使病毒失活。因此,该酶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等作用。

用途用于生化研究,临床上用于急慢性咽喉炎、扁平苔癣、扁平疣等疾病的治疗。 生产 以蛋清为原料,在pH6.5条件下用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732吸附后,再用硫酸铵洗脱,经透析后冷冻干燥得产品。 制备 溶菌酶是采用生物工程技术进行克隆、提取而制取,它是一种天然酶,安全绿色的添加剂,无抗药性。该酶广泛存在于人体多种组织中,鸟类和家禽的蛋清、哺乳动物的泪、唾液、血浆、尿、乳汁等体液以及微生物中也含此酶,其中以蛋清含量最为丰富。从鸡蛋清中提取分离的溶菌酶是由18种129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单一肽链。它富含碱性氨基酸,有4对二硫键维持酶构型,是一种碱性蛋白质,其N端为赖氨酸,C端为亮氨酸。可分解溶壁微球菌、巨大芽孢杆菌、黄色八叠球菌等革兰阳性菌。 优点 1.溶菌酶是很稳定的蛋白质,有较强的抗热性。蛋清溶菌酶是C型,是已知的最耐热的酶;2.溶菌酶不会因为有机溶剂的处理而失活,当转移到水溶液中时,溶菌酶的活力可全部恢复;3.溶菌酶可被冷冻或干燥处理,且活力稳定;4.溶菌酶适宜pH5.3~6.4,可用于低酸性食品防腐;5.溶菌酶生产成本较低;6.溶菌酶的抗菌谱较广,不仅局限于G+ 菌,对部分G­ 菌也有抑制效果;7.溶菌酶作为防腐剂安全性高。溶菌酶是一种天然蛋白质,1992年FAO/WTO 的食品添加剂协会已经认定溶菌酶在食品中应用是安全的。 应用 医学应用 可作为一种具有杀菌作用的天然抗感染物质。有抗菌、抗病毒、止血、消肿止痛及加快组织恢复功能等作用。临床用于慢性鼻炎、急慢性咽喉炎、口腔溃疡、水痘、带状疱疹和扁平疣等。也可与抗菌药物合用治疗各种细菌和病毒感染。口服和肌注均有效。口服,3~5片/次(肠溶片含10mg),3次/日。口含,1片/次(口含片含20mg),4~6次/日。外用:以1%~2%溶液滴注、涂擦或直接喷粉。肌注,50mg~100mg/次,1~2次/日。滴眼:用2%溶液。副作用偶有较轻的过敏反应。氯化溶菌酶医疗效果更广,有浓痰分散、出血抑制、组织修复、消炎镇痛、抗过滤性病毒等作用,因而用氯化溶菌酶的制药有消炎消痔、治感冒、皮肤病及眼、鼻、喉等用药. 食品应用 可作为防腐剂,它的主要功用是水解细菌细胞壁,在细胞内,则对吞噬后的病原菌起破坏作用.该酶对革兰氏阳性菌中的枯草杆菌、耐辐射微球菌有分解作用。对大肠杆菌、普通变形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等革兰氏阴性菌也有一定程度溶解作用,其最有效浓度为0.05%。与植酸、聚合磷酸盐、甘氨酸等配合使用,可提高其防腐效果。

植酸酶及其生产应用

植酸酶及其生产应用 植酸即肌醇六磷酸,作为磷酸的储存库,广泛存在于植物中。植物组织中的磷主要是以肌醇六磷酸钠的形式存在,难以被单胃动物吸收。而且,肌醇六磷酸分子可以螯合金属离子,其作用相当于抗营养因子,抑制了营养的吸收。没有被充分的利用磷,通过动物排泄进入水体最终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植酸酶是水解植酸及其盐类生成肌醇和磷酸的一类酶的总称,破坏了植酸对矿物元素强烈的亲和力。因而,在动物饲料中添加微生物植酸酶正在逐渐被推广和应用,可以解决磷的利用问题。 一、植酸酶及其分类 植酸酶是对可水解植酸磷释放磷酸基团形成肌醇衍生物的一类酶的总称,属于磷酸单酯水解酶。 广义植酸酶包括三种类型:肌醇六磷酸-3-磷酸水解酶(3-植酸酶),肌醇六磷酸-6-磷酸水解酶(6-植酸酶)及非特异性的正磷酸酯磷酸水解酶(酸性磷酸酶),该类酶可将肌醇磷酸脂彻底分解成肌醇和磷酸。 根据植酸酶结构上的差异将植酸酶分为组氨酸酸性磷酸酶、β-螺旋植酸酶和紫色酸性磷酸酶。同时植酸酶还可根据酶的最适pH可分为酸性植酸酶、中性植酸酶、碱性植酸酶。 二、植酸酶来源 植酸酶是一种胞外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在动物、植物、微生物中均有发现。在植物组织如谷物、豆类、蔬菜,特别是萌发的种子和花粉中都发现了植酸酶。此外,自然界中产植酸酶的微生物种类繁多,如细菌、霉菌、真菌等。 1.植物源植酸酶

1907年,Suzuki等在米糠内首次发现具有植酸酶活性的磷酸酶。到目前为止,已经从小麦、大豆、玉米、水稻分离纯化得到植酸酶。 研究表明,当温度在47~62℃时植物源植酸酶酶活较稳定,但当温度达到70℃以上,酶活几乎完全丧失。而在饲料的加工过程中制粒温度高(80~90℃),显然植物源植酸酶不适合应用到饲料添加剂中。 2.动物源植酸酶 动物源植酸酶主要存在于哺乳动物的小肠和脊椎动物的红细胞中,其活性一般较低。 研究表明,鼠、牛、鸡、人肠道黏膜中的植酸酶最适pH分别为7.0、8.2~8.4、7.5~7.8、7.4,且体内或体外条件对动物源植酸酶活性影响较大,可能和碱性磷酸酶是属于同种酶,但对该酶亚基结构了解甚少。 3.微生物源植酸酶 目前,陆续发现各种产植酸酶的微生物,如枯草芽胞杆菌、假单孢杆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克雷伯氏菌、黑曲霉、米曲霉、根霉、酵母等。不同菌种产植酸酶能力不同,研究表明,在土样产植酸酶的菌株中,真菌代谢磷的能力比细菌更高效。由于来源于微生物的植酸酶作用范围广,且微生物源植酸酶较适用于胃pH呈酸性的单胃动物及一些鱼类等,稳定性好,易规模化生产,使其成为研究的集中点。以下主要讨论关于微生物源植酸酶的生产及分离纯化技术。 三、植酸酶的应用 植酸酶作为一种新型饲料添加剂,在动物营养及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植酸酶最主要的应用是作为饲料添加剂提高磷的利用率,减少环境中磷的排放。当前,植酸酶正被大量运用到不同的生物技术领域。 中国植酸酶产业在饲料添加剂领域的发展日渐成熟,在科研、创新和应用等方面也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已经发展成为最为完善的饲用酶制剂产业。 1.饲料工业中的应用 植酸酶一般只适于在单胃动物中使用。反刍动物由于瘤胃微生物能合成植酸酶,因此在饲料中一般不需要使用植酸酶。植酸酶作为饲料添加剂已经广泛应用到猪、家禽、鱼饲料中,多数研究中发现,植酸酶可以释放磷酸盐中的磷。同时因其可提高不同营养物质的利用度,不同来源的植酸酶常被单独或混合使用在饲料工业领域中。饲用植酸酶已经成为工业酶产业中增长势头最快的一类且正呈逐年上升之势。 Simons等的研究已经表明在玉米、豆粕日粮中添加植酸酶,可使磷的利用率提升60%,粪便中磷的排出量减少了50%。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培育的转植酸酶基因玉米获得生产应用的安全证书,是世界第一例获得生产应用许可的转植酸酶基因玉米。该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加工成饲料后仍然保留了大部分植酸酶活性,可分解饲料中的植酸,不但可释放出无机磷,还可减少饲料中磷酸氢钙的添加量,减少动物排泄物中磷的排放。 2.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在人类食品中添加植酸酶,市场上还没有相关的食品开发报道。谷物中存在的植酸可抑制很多矿物的吸收,在人的小肠里植酸酶活性非常低,难以利用食物中的植酸盐。此外,虽然人的小肠黏膜中具有植酸酶和碱性磷酸酶,但在植酸盐的降解中却不起作用,所以食物中的植酸酶在水解植酸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体外模仿生理条件的实验表明,植酸酶通过对植酸的水解可使铁的利用率提高67%~98%。此外,植酸对锌的利用率也有影响。在体内,锌离子和植酸形成螯合物,降低了其利用率。谷物食粮中植酸存在是造成人体缺锌的因素之一。因而在食品中添加植酸酶可有效增强它们的营养价值。 3.作为土壤改良剂

实验一溶菌酶的溶菌作用

实验一溶菌酶的溶菌作用 实验目的: 1、掌握溶菌酶对革兰氏阳性菌溶解的原理及应用。 2、证实体液中溶菌酶的存在观察溶菌酶的溶菌现象。基本原理: 正常情况下,机体的唾液、泪液、痰、鼻腔分泌物以及白细胞和血清等均含有丰富 的溶菌酶。测定分泌物和体液中的溶菌酶含量及其变动情况,可作为评价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指标之一。 溶菌酶的杀菌机理是其作用于细菌细胞壁的粘肽层,粘肽是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溶菌酶能切断粘肽结构中的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B - 1,4 糖苷键,破坏粘肽支架,使细胞壁破坏。由于细菌细胞壁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保护细菌,即抗低渗,故细菌失去细胞壁的保护作用后,在低渗环境中可发生溶解。溶菌酶的主要作用对 象是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粘肽层外还有脂多糖、外膜和脂蛋白结构, 故在一般情况下溶菌酶不易发挥直接作用。实验材料: 1、葡萄球菌:本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普通琼脂培养基生长良好。 2、标准溶菌酶:称取溶菌酶标准纯品,用蒸馏水配制为1000ug/ml 原液, 并稀释为100、50、10 ug/ml 标准液,用前保存在冰箱中。 3、唾液:用无菌平皿收集唾液,可在同学间收集。(于饭后两小时,清水漱口3 次,10 分钟后,收集唾液于清洁烧杯中); 4、其它:无菌打孔器(孔径2mm ),无菌毛细吸管、毫米尺等。实验方法: 1、制备含葡萄球菌的琼脂平板加热融化3%琼脂,冷至60C ~70C时, 加入1ml 葡萄球菌菌液,混合均匀,倾注于无菌平皿内。 2、用无菌打孔器在葡萄球菌琼脂平板上打孔,孔径2mm 左右,孔距5- 20mm 。用针头挑出孔内琼脂, 3、用毛细吸管取新鲜收集的唾液加入琼脂孔内,每孔加满唾液,同时加标准溶菌酶作阳性对照。 4、置24-28 °C下12-18h观察结果。观察各孔周围溶菌情况,测量溶菌环直径。实验结果: 用毫米尺或三角板量取小孔周围溶菌环直径,并作记录,可与标准溶菌酶阳性对

植酸酶

郑扬云

?植酸(肌醇六磷酸)具有强大的络合力,通常与钙、镁、锌、钾等矿 物质元素结合,形成不溶性盐类。 植酸(盐)广泛存在于农作物及农副 产品中,很多谷物、油料作物中的 植酸含量高达1%一3%,其中钙、镁、锌、钾等元素以植酸盐的形式 存在。因此植酸是一种抗营养因 子.大大降低了微量矿物质的营养 有效性。植酸的这种性质会导致人 和动物钙、镁、锌、钾等元素的不 平衡性。因此必须在动物的饲料中 掭加钙钾等以补充矿物质,这大大 提高了饲料成本。同时饲料中天然 磷的含量约为40%一70%,且以 植酸磷的形式存在,而猪、禽的饲 料中大量的植酸磷因不能被利用而 从粪便中排出,造成环境枵染(磷富集化污染)。

?植酸酶是催化植酸及其盐类水解为肌醇和磷酸的一 类酶的总称。将植酸酶添加 到动物性饲料中释放植酸中 的磷分。不但能提高食物及 饲料对磷的吸收利用率,还 可降解植酸蛋白质络合物, 减少植酸盐对傲量元素的螯 合,提高动物对植物蛋白的 利用率及其植物饲料的营养 价值。同时也减少动物排泄 物中有机磷的含量,减少对 大自然的污染。

一、植酸酶的作用机理 ?植酸酶能将肌醇六磷酸(植酸)分解成为肌醇和磷酸。植酸酶将植酸分子上的磷酸基团逐个切下,形成中间产物IP5,IP4,IP3,IP,.终产物为肌醇和磷酸。不同来源植酸酶作用机理有所不同。微生物产生的3一植酸酶作用于植酸时,首先从植酸的第3碳位点开始水解酯键而释放出无机磷,然后再依次释放出其他碳位点的磷,最终酯解整个植酸分子,此酶需要2价镁离子(Mg2+)参与催化过程。来源于植物的6-植酸酶,它首先在植酸的第6碳位点开始催化而释放出无机磷。1g植酸完全分解理论上可释放出无机磷281.6mg。植酸酶只能将植酸分解为肌醇磷酸酯,不能彻底分解成肌醇和磷酸,要彻底分解肌醇磷酸酯,需酸性磷酸酶的帮助,酸性磷酸酶可以将单磷酸酯、二磷酸酯彻底分解成肌醇和磷酸。大多数微生物来源的植酸酶的作用机理如下。 ?植酸→1,2,4,5-,6-五磷酸肌醇+D-1,2,3,4,5-五磷酸肌醇→1,,2,5,6-四磷酸肌醇→1,2,5-三磷酸肌醇或1,2,6-三磷酸肌醇→1,2-二磷酸肌醇→2-磷酸肌醇。

植酸酶

植酸酶的研究 一:植酸酶的概念 植酸酶又称肌醇六磷酸水解酶,是一种能降解植酸及其盐类的酯酶,属于蛋白质,是磷酸单脂水解酶。其具有特殊空间结构,能够依次分离植酸分子中的磷,将植酸(盐)降解为肌醇和无机磷,同时释放出与植酸(盐)结合的其他营养物质。 二:植酸酶的发现 植酸酶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而植物、动物中的植酸酶含量低,所以人们对植酸酶的研究重点转向了酶含量较高的微生物。 目前市场所售植酸酶制剂绝大多数属于微生物植酸酶。自然界中许多微生物(丝状真菌、酵母和细菌等)都能产生植酸酶,尤其是米曲霉和黑曲霉都能分泌具有高活力的植酸酶。 三:菌种选育 以黑曲霉霉菌为例从中得到植酸酶: 1.) 采样:可以从植株、果实中采样。 2). 产植酸酶菌株的分离筛选 分离培养基(%):植酸钙0.1,葡萄糖3.0,硝酸铵0.5,硫酸镁0.05,硫酸锰0.005,硫酸亚铁0.005,氯化钾0.05 分离样品稀释后涂平板,一定温度培养2—5天,产植酸梅的菌株水解植酸钙形成透明圈,以透明圈与菌落直径之比为粗筛的依据。粗筛菌株发酵,测定发酵产物植酸酶的活性,保留活性高的菌株进一步研究。 3). 产酶菌株的诱变 采用紫外线照射对分离菌株进行诱变,将诱变后的菌体做适当稀释后涂布于平板上,培养2—3d后,挑取单菌落接种到活化斜面上,用摇瓶进行初筛和复筛。 细胞破碎提取粗酶液,适当稀释后测酶活(植酸酶活性单位定义:37摄氏度,pH5.5的条件下,1分钟从底物释放1mol无机磷所需要的植酸酶量)。 4). 产酶条件优化 (1)原料配比对产酶的影响麸皮和米糠为畜禽常用的饲料,具有来源广泛价廉等特点,同时还富含植酸盐,对植酸酶的产生有一定的诱导作用。用不同比例麸皮和米糠混合物配制发酵培养基,接种后培养96h,测其酶活。 (2)起始pH值对产酶的影响选用不同起始pH值(4.5,5.0,5.5,6.0,6.5,7.0,7.5,8.0)发酵培养基,接种后培养96h,测其酶活。 (3)培养温度对产酶的影响在不同温度(25,30,35,40,45摄氏度)下接种培养96h,测其酶活。 (4)培养基含水量对产酶的影响培养基加水量选用10个(40,45,50,55,60,65,70,75,80,85%)梯度,接种后在30摄氏度培养96h,测其酶活。 (5)硫酸铵的流加量对产酶的影响在发酵过程中采用流加硫酸铵的形式补充一定的N 源 四:酶的提取及分离纯化 1)提取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