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模式

同课异构模式
同课异构模式

2013年7月9日到7月15日,我有幸参加了湖北省第二师范学院承办的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的培训。在这次培训活动中,由于学院的精心安排,让我们得以与省教科院李光杰,刘莉、张京京、杨道吉等众多专家以及武汉市高级数学教师面对面地座谈,了解了他们对数学教学的理解,学习了他们的数学思想。在这里,让我感受到了名师的风采,更新了教学观念,使我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

(幻1)这次培训,学习了李光杰教授的《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吕德星教授的《教材编写意图的分析与教学实践》、贾太珍老师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等12个方面专题,下面我就选择刘莉教授的《以“三角形的特性”为例,谈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实践》这个专题,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大家分享、交流。这个专题里提到的“同课异构”也将是我校今后进行教研活动的一个主题。

我将从四个方面向大家汇报:

(幻2)1、同课异构的内涵

2、同课异构的一般流程

3、同课异构意义和价值

4、同课异构需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幻3)第一个方面:同课异构的内涵

同课异构是指同一课程、同一教学内容由于教师的教学风格、习惯、授课环境条件等的不同所导致的课堂进程、结构、师生活动空间、

授课方式及其效果等方面存在差异的课堂模式。

同课异构模式,既是新课改进一步深入、深化的研究课题,也是新课改探索和课程内容在具体到课堂时教学手法多样性研究的对象,还是课程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进行实质性研究的内容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具体反映。

(点击)在“同课异构”中,“构”是核心,是灵魂;“异”是变化,是发展。如果将理解的重点放在“异”上,那么我们追求的只是外在、表面的东西。形式上可以千变万化,但是形式的变化并不见得能代表内在的丰富。

同课异构实质是一个不同教师面对同一教学内容,立足于各自教学经验,遵循教学的科学规律,在同伴的帮助之下,广泛占有各种资源,进行各种教学构想,并将构想予以优化后付诸实践,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优化课堂教学,使自己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对教学规律的把握经历一个不断的、螺旋式上升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教学认知建构过程。(点击)

有教师认为“同课异构”的目的是为了教学研究,也有的教师认为“同课异构”活动就是要强调“异”。其实并不尽然,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

(幻4)“同课异构”是由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决定的。

对于学生而言,一次完整的课堂学习是学生从自身的认知起点出发,向课堂学习目标不断渐进与逼近的认知发展过程。就这一过程来

说,在学习目标既定的情况下,起点的选择决定着这一过程的距离长短,而适宜的距离空间是学生开展课堂学习所必需的。其实,有的时候,(点击)学生在理解、构建新的知识的时候,虽然缺乏相应的知识基础,但却具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在“已知”上并不是一张白纸。可实际上,很多老师在备课和上课的时候,往往忽略学生已有的经验,将学生作为零起点进行课堂预设。鉴于此,我们的备课预设或课堂上应给予充分的考虑,并从中开始。

(点击)其次教师的个体差异。

教师的教学设计其实就是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对课程内容的一个再开发的过程。(点击)而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氛围的营造,甚至用一套什么样的语言,背后都有思想的底蕴,只是有时我们不自觉罢了。而这种底蕴与教师对教育的认识、专业知识水平、课堂的管理能力、甚至性格特征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综合课程中,原有学科背景不同的教师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和设计必然有很大的区别,而这些差异中的大多数是无法改变的。这个也是为什么一个优秀教师的成功教学设计其他教师很难移植的一个根本原因。

(幻5)下面讲第二个方面:同课异构的一般流程

同课异构的研究过程一般是这样几个步骤:1、确定教学内容;2、进行教材的分析研究、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收集相关课题的资料和资源;3、经过思考和讨论后,撰写教学设计,并进行教学实践;4、进行会诊式研讨,详细剖析教学中的行为;5、针对教学中暴露的问

题,修改原来的教学设计,写出反思材料。

(幻6)实施这一模式并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第一、教师教学经验、背景不同,教学个性、教学风格差异明显,对所教内容有不同的思路和观点;第二、所选教学主题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易于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创造性。多元性是新课程、新课堂的基本特征,教师要善于在开放。多元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和做法,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特色。

(幻7)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个方面:同课异构意义和价值(点击)1、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有利于教师更好的理解课程标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同课异构”中的“异构”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是通过不同的教师或者是同一个教师用不同的设计上同一节课这样的手段来帮助教师更好的理解课程标准、更好的把握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更好的了解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教学情景、发现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方式等,来实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而这些问题通过独自的思考很难得到透彻的理解并获得解决,但拿出来大家一起研讨后,很快就可以明确。(点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在合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点击)2、开展“同课异构”活动还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促进教

师的发展。

(点击)“同课异构”活动为教师的成长提供研究案例,教学活动是无法独立于教室文化脉络之外,成功的教学有赖于教学者对教学情境的复杂性有充分的了解,并在教学现场进行有效率的教学决策。教师每天在课堂上做出无数的教学决定,而且通常是要依据当时复杂的现实情况来判断如何做最好,没有所谓的“正确的”或“单一的”最佳教学决定适用于所有的课堂,“同课异构”活动为教师这样的决策提供了讨论和学习的案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有效与无效的教学活动,合理与不合理的教学情景等,这对教师的成长都有很大的好处。(点击)“同课异构”活动还为教师间的同伴互助提供了平台。不论是课前对课程标准的讨论还是课后对教学设计与效果的分析都是“同课异构”活动中教师得到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教师之间的深入讨论互相取长补短、资源与信息的共享等对教师的成长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

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个人的感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教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表现出的实践知识和智慧,在很大程度上是缄默的知识和情境性教育机智。这些缄默知识和教育机智难以以“客观知识”的形式、用语言来陈述和传授,只能在个人实践活动中得以表达。“同课异构”活动中的相互听课或者是个人用不同教学设计上同一个内容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和感悟的过程。而这些体验和感悟通过教师个人的思考与实践可以影响甚至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达到促进教师发展的目的。

同课异构活动的开展需要处理好一些关系,下面我就这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幻8)开展“同课异构”活动的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点击)1、要处理好集体备课与个人教学特色的关系。

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把握教学目标,加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是集体智慧、同伴互助的体现,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每个教师又有自身的特点和教育思想这是教师个人风格的体现,是他人无法改变的。一味的根据其他教师的观点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是不会成功的,教学也是不能发挥教师个人的特点的,因此教学的效果也是低下的,教师在整个活动中获得的个人体验也是有限的。因此集体的智慧和交流应该主要在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和课后的交流与探讨中,体现在教学目标的是否有效的达成上,而不是对具体的教学过程和细节的设计上,体现在教师之间合作文化的构建上。

(点击)2、要处理好“存异”与“求异”的关系。

“同课异构”活动中对教学的不同设计是一种客观存在,“异构”的目的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不是为“求异”。开展这样的活动可以促使教师去学习、思考、探究,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而避免出现教师简单的利用各级教研部门组织的集体备课的成果,或者简单照搬网络中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因此在“异构”中并不排斥教师使用相同的材料,也不排斥教师使用相同的方法,只要是适合教学要求的,才是最有效的。不考虑有效性的一味求异与照搬照抄别人的教学设计的结果是一样的。

同课异构活动在我校还未开始,本期的教研计划中安排了这项教研活动,我们还是个起步摸索阶段,在开展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让我们一起在探索中前进。(点击)这是我学习过程中的一点体会,我的汇报完了,谢谢大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