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简介

白细胞简介
白细胞简介

白细胞简介及数量

白细胞增多是指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或某一类型的白细胞绝对数超过正常值。白细胞由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组成。主要功能是对外来的感染起防御作用。正常情况下,骨髓中的粒细胞与外周血中的粒细胞保持动态平衡。当人体发生急慢性感染、创伤、中毒或肿瘤等情况时,骨髓中的粒细胞释放增多,使外周血中白细胞增加。另外,免疫及过敏反应、髓外造血等都可引起白细胞增多。引起白细胞增多的原因有:

1 生理性增多:见于新生儿、妊娠、剧烈运动、寒冷刺激等。

2 病理性增多:急性感染、严重创伤、急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恶性肿瘤等。

白细胞的数值,除了疾病因素可以引起变化外,亦受生理因素及其他原因影响,餐后、剧烈运动、寒冷、疼痛、恐惧等可致白细胞升高;冬天白细胞比夏天高,下午检查比清晨高。

日间变化:在静息状态时白细胞数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晟较低,下午较高;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相差一倍。运动、疼痛和情绪变化,一般的体力劳动、冷热水浴、日光或紫外线照射等均可使白细胞轻度增多。如剧烈运动、可于短时间内使白细胞高达35×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当运动结束后迅速即恢复原有水平。这种短暂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循环池和缘籽的粒细胞重新分配所致。3)妊娠与分娩:妊娠其白细胞常见增多,特别是最后一个月,常波协于(12~17)×109/L之间,分娩时可高达34×109/L。分娩后2-5

日内恢复正常。由于白细胞的生理波动很大,只有通过定时和反复观察才有意义。

白细胞分类计数:在外周血液中可以看到的白细胞,一般可分: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五种;其中以中性粒细胞最多,其次为淋巴细胞,其他的白细胞很少。所谓白细胞分类计数就是计算各种白细胞在它的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比数。正常值为:中性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0.5~5% ,嗜碱性粒细胞:0~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1~8%。

白细胞数值:成年人外周血液中正常的白细胞数值是4~10×109/l,如果少于4×109/l为白细胞减少,超过10×109/l为白细胞增多。

初生儿白细胞较高,一般在15×109/L左右,个别可高达30×109/L 以上。通常在3-4天后降至10×109/L左右,约保持3个月,然后逐渐降低至成人水平。初生儿外周血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到第6-9天逐渐下降至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以后淋巴细胞逐渐增多,整个婴儿其淋巴细胞数均较高,可达70%。到2-3风后,淋巴细胞逐渐下降,中性粒细胞逐渐下升,到4-5岁二者又基本相等,形成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变化曲线的两次交叉,至青春其时与成人基本相同。

白细胞介素7(综述)

7 摘要:白细胞介素种类繁多,功能多样,形成网络,复杂重叠。每种白细胞介素都有自已独特的功能,同时还可与其他细胞因子共同作用。目前对于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7(IL-7)的研究主要集中在T细胞生长中对于抗凋亡的功能上,如何维持体内T细胞增殖平衡的信号通路。最新研究表明IL-7作为一个调控子在T细胞维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细胞如何产生IL-7信号的生物应答通路,以及在CD4+T细胞和CD8+T细胞上为何会产生差异,对于这两者知道的并不清楚。除此之外,IL-7对于肿瘤免疫治疗、肺结核免疫治疗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7、T细胞、抗肿瘤免疫、肺结核免疫 白细胞介素是由白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介导白细胞或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传递免疫信息的细胞因子统称。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最初是指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起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现在是指一类分子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已基本明确,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而统一命名的细胞因子,它和血细胞生长因子同属细胞因子。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完成造血和免疫调节功能。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已发现30多种白细胞介素,他们功能多样,形成网络,复杂重叠。 IL-7是众多白细胞介素中的一种,是由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其靶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对来自人或小鼠骨髓的B祖细胞、胸腺细胞及外周成熟的T细胞等均有促生长活性。IL-7能与干细胞生长因子协同能够刺激B前体发生有丝分裂,这一效应可被TGF所抑制;但对B祖细胞的生长没有明显作用;促进双阴性胸腺细胞的成熟,提供胚胎胸腺细胞发育过程中TCR基因重组的始动信号;但对成熟T细胞无明显作用;诱导胸腺细胞或外周血淋巴细胞产生LAK细胞活性,其效应细胞主要为CD8+亚群;但IL-7诱导的LAK细胞不具有NK 活性,IL-7能刺激髓样前体细胞和巨核细胞产生集落形成单位和血小板,使机体从环磷酰胺的免疫抑制作用中恢复过来;在较高浓度时,IL-7还能增强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活性,诱导单核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现已证明白细胞介素7和T细胞受体信号是体内T细胞增殖平衡的主要驱动因素,也是T细胞代谢的一个调控因子1。另一方面,在淋巴细胞减少的宿主中,T细胞再生主要通过胸腺合成和胸腺依赖的外周T细胞的体内增殖。临床上胸腺的生成被化疗、放疗、HIV感染、移植排斥反应等限制2,所以体内T细胞增殖与外周T细胞数量密切相关。但是,相比于CD8+T 细胞,CD4+T细胞平衡增殖效率却要低很多,而现有理论和模型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不能解释为什么此机制其只对CD8+T细胞有明显效果3。 1. IL-7与T细胞生长代谢 胸腺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中枢免疫器官,也是驯化和选择T细胞的场所。胸腺输出T 细胞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免疫系统整体功能4。胸腺微环境是不可替代的,不但提供胸腺细胞发育所需一系列细胞因子,胸腺细胞与胸腺基质细胞之间的接触也至关重要。 IL-7在胸腺的分化发育过程中是一种必需的细胞因子5。目前认为与IL-7促T细胞生长的两条主要途径为JAK/STAT通路和PI3K/AKT信号通路。 目前JAK/STAT信号模型主要是针对以STA T5为信号分子构建的。IL-7首先与IL-7受体结合,触发细胞内与IL-7受体相关联的JAK活化,活化后的JAK能够磷酸化STAT细胞因子,使得STAT形成二聚体,然后进入细胞的细胞核发生作用,在细胞核调控一系列的细胞生存和生长因子,如BCL-XL,c-myc等。最终促进T细胞在体内的增殖6。

单倍体相合-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单倍体相合的简略表达,人体细胞都是二倍体细胞,只有生殖细胞为单倍体

单倍体相合-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单倍体相合的简略表达,人体细胞都是二倍体细胞(为双链DNA),只有生殖细胞为单倍体(单链DNA) 单倍体相合-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单倍体相合的简略表达,人体细胞都是二倍体细胞(为双链DNA),只有生殖细胞为单倍体(单链DNA),二倍体染色体的其中一条DNA单链(单倍体)来自父亲,另一条DNA单倍体来自母亲,所以父母和子女总有一条DNA单倍体相同,相合率为100%,单倍体相合供-受者HLA位点至少3/6相合,理论上可以达到6/6。 学术术语来源---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文章亮点: 目前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方法为强化免疫抑制治疗或干细胞移植,后者由于供者来源少而受到限制,但相对于强化免疫抑制治疗,干细胞移植能够达到根治疾病的目的、降低复发和克隆性演变,对儿童患者来说远期获益多,本科对1例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完成HLA单倍体相合的造血干细胞联合间充质细胞移植,总结成功经验及结合相关文献,进一步探讨这种新的移植模式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可参考的思路。 关键词: 干细胞;移植;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抑制治疗;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单倍体干细胞移植 主题词: 儿童;贫血, 再生障碍性;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抑制法;胎盘;间质干细胞移植 摘要 背景:目前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方法为强化免疫抑制治疗或干细胞移植,后者由于供者来源少而受到限制,HLA单倍体相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在白血病治疗中常见应用,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中较少应用。 目的:探讨单倍体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 方法:患儿,女,7岁,确诊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1年半,2012-07-09接受HLA单倍体相合的异基因骨髓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联合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供者为母亲。预处理采用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方案。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9 d中性粒细胞>0.5×109 L-1,+12 d完成造血重建,+100 d查STR 提示植入完成。移植后+8个月停用免疫抑制药物,未发生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儿随访18个月,无病生存。结果表明,HLA单倍体相合的造血干细胞联合胎盘来源间充质细胞移植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探索的方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3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在脓毒症中的研究进展

·综述·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在脓毒症中的研究进展 杨吉林吴先正 【摘要】脓毒症、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是急诊科经常处理的疾病,有很高的病死率,早 期诊断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几年,降钙素原被用作诊断脓毒症患者的生物学标记物, 尽管它与感染密切相关,但是特异性有限,在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时会升高。可溶性白细胞分 化抗原14(sCD14-st,又称presepsin)是一种存在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的糖蛋白。初步报道显示 脓毒症患者体内的sCD14-st水平比健康者体内的sCD14-st显著升高。 【关键词】脓毒症; C反应蛋白质;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降钙素原;白细胞 介素6 Progress of soluble CD14-st in sepsis Yang Jilin, Wu Xianzheng.Emergency Medicine, Shanghai Tongji Hospital, Shanghai 200065,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Yang Jilin, Email: 1132410@https://www.360docs.net/doc/d78383222.html, 【Abstract】 Sepsis,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are frequent conditions with high mortality, their early diagnosis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is one of the keys to improve survival. Procalcitonin (PCT) has been used as a biomarker in septic patients and although it closely correlates with infections, it has limited specificity, and can be elevated in other scenarios of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 Soluble CD14 (or Presepsin) is the free fragment of a glycoprotein expressed on monocytes/macrophages. Preliminary reports suggest that levels of soluble CD14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septic patients compared to healthy individuals. 【Key words】 Sepsis; C-reactive protein; sCD14-st; Procalcitonin; Interleukin-6 脓毒症是由感染导致的严重临床综合征。随着人口老龄化、有创技术、免疫抑制剂以及广谱抗生素使用的增多,脓毒症和其导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病率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严重脓毒症和MODS仍是重症监护病房死亡的主要疾病[1]。许多研究都报道了在脓毒血症早期使用合适的抗生素可以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早期诊断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之一。血培养作为诊断脓毒血症的金标准被普遍使用,通常需要3~7 d获得结果,而且阳性率低。生物学标记物是脓毒症诊疗的重要辅助手段,近几年,降钙素原被用作诊断脓毒症的生物学标记物,尽管它与感染密切相关,但是特异性有限。人体血液中的降钙素原浓度在多种情况下都会升高,例如严重创伤、外科侵入性操作、严重烧伤,都会引起降钙素原暂时升高,同时要警惕假阳性结果。因此,需要寻找 DOI: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4.09.034 作者单位:200065 上海市同济医院急诊内科 通讯作者:杨吉林,Email: 1132410@https://www.360docs.net/doc/d78383222.html, 更加可靠地用于诊断脓毒症的生物学标记物[2]。CD14是一种存在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的糖蛋白,是脂多糖结合蛋白的受体,感染期间激活炎症的瀑布反应。多项研究证实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sCD14-st,又称presepsin)在脓毒症的诊断、病情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sCD14-st来源及结构 CD14最初由Todd等[3]在1981年从人单核细胞表面首次发现,是存在于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表面的一种白细胞分化抗原,首次发现于细胞膜的表面,故称为膜CD14(mCD14)。 已经证实人类CD14基因在染色体5q23~31位点上,由35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主要结构识别特征为N-末端富含亮氨酸的重复单位,在识别脂多糖(LPS)中可能起关键作用。1985年Maliszewski 等[4]在人血浆中发现了与mCD14结构相似的可溶性CD14(soluble CD14)。 大量研究发现sCD14在人类多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意义,所以日益受

人体白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人体白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人体内白细胞为无色有核细胞,在血液中呈球形,它能以变形运动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结缔组织。正常5000—10000/mm3。 一、种类及特点 根据细胞质和细胞核的染色特点,可把白细胞分为两大类: 有颗粒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无颗粒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正常时各种白细胞数目保持一定比例,称为白细胞分类计数,正常情况下数目如下: 疾病状况下,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都可发生改变。 二、白细胞的功能 ①中性粒细胞白细胞 : 吞噬和消化侵入微生物和机体本身的各种坏死细 胞,包括衰老和受损红细胞.是机体防御功能重要组成部分。细胞内溶酶体丰富,并做变形运动。 中性粒细胞可通过变形运动渗出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在组织液内游走(趋化性)。如果白细胞的的溶酶体释放的酶量过多,不仅能杀死和溶解细菌,本身也将致死,死亡的白细胞连同细菌分解物一起成为浓液组成部分。 ②嗜酸性粒细胞:能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中的活性物质的合成和释放;当机体患某些过敏性疾病时,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多,有人认为她和机体的过敏性反应有关。 ③嗜碱性粒细胞: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与肥大细胞相似,细胞颗粒中能合成组织胺和过敏性慢作用物质。

组织胺:使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并使毛细血管和微静脉通透性增加,与人过敏反应有关。 过敏性慢作用物质:可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并使平滑肌收缩,特别是使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收缩,从而引起哮喘。总括起来嗜碱性粒细胞所释放的活性物质可引起哮喘,寻麻疹,食物过敏等各种反应,同时又引起嗜碱性粒细胞聚集这一局部。 ④淋巴细胞:具有免疫功能 T细胞:骨髓中生成的淋巴系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参与细胞免疫。血液中 80-90% 淋巴细胞属于T淋巴细胞。 B细胞: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裂分化成B细胞,多集中在淋巴结等淋巴器官中。参与体液免疫—抗体免疫。 ⑤单核细胞:从血管进入组织后,便分化成巨噬细胞,吞噬细菌和病毒等 三、白细胞测定临床意义 (一)白细胞增加: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数超过10×109/L称为白细胞增多症。白细胞增多可以是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增多。临床常见为淋巴细胞增多症。 1、中性粒细胞增多症 生理性:如饭后和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后及极度恐惧和疼痛后等、妇女经期及妊娠等。 病理性: (1)急性感染:某些细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病毒(水痘病毒、狂犬病毒)引起的感染; (2)非感染性炎症,如急性风湿热、少年型类风湿关节炎等 (3)组织坏死:严重外伤、手术创伤、烧伤等。 (4)急性失血及贫血 (5)急性中毒:如化学毒物及药物中毒、尿毒症等。 (6)粒细胞异常增生: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 (7)其他:如脾脏切除后。 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超过0.45×109/L,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与许多疾病有关,特别是寄生虫感染和过敏性疾病。 3、白血病 是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原始和幼稚细胞异常增生的一种恶性疾病。临床表 现贫血、出血、感染及白血病细胞侵润机体各组织、器官所产生的相应表现。 ⑴病因: 病毒:人类T细胞白血病,已肯定是由人T细胞病毒-Ⅰ引起的 放射性核素:其致白血病的作用是肯定的,其作用与照射剂量的大 小和部位有关 化学因素:(如烷化剂、细胞毒药物)及化学毒物(苯)可诱发 遗传因素:家族性白血病约占7%。 其他血液病:骨髓增生性疾病、淋巴瘤等最终可发展为急性白血病。 ⑵分类: 按病程缓急及白细胞分化程度可分为 急性白血病:起病急,自然病程约半年以内。骨髓中以原始和早期幼稚细 胞增生为主,正常造血受到抑制的恶性疾病。成人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多见,儿童以急性淋巴细胞较多见。临床表现主要为贫血、出血、继发感染发热及白血病细胞侵润

提升白细胞方法

1、日常食物:多吃牛肉、黄鳝、河蟹以及山楂、萝卜等食物可以增加白细胞,增强免疫力 2、特殊食物如下: 蜂王浆 具有滋补、强壮、健脾的功效,尤其适宜癌症病人治疗后白细胞减少者食用。有报道说:一位70多岁的老妇胡某,因乳房癌,后又发生肺癌,年高体弱,白细胞仅1000/毫升,既不能手术,又不能化疗,老人只得试服鲜蜂王浆,10多天灵芝 《神农本草经》中载:灵芝“益精气,坚筋骨”。《本草纲目》认为灵芝能“疗虚劳”。据福建三明地区第二医院1972年的《医药学资料》中介绍:采用人工培养的灵芝,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52人,结果显效(白细胞总数增加2000/毫升以上)的有11人,进步(白细胞总数增加1000~2000/毫升)的有12人,好转(白细胞总数增加500~1000/毫升)者21人,近期有效率为84.6%,白细胞平均提高1028/毫升。 紫河车 有很好的补益强壮作用,能补气、养血、益精。《本草蒙筌》说它“疗诸虚百损。”《本草再新》认为紫河车“大补元气。”白细胞减少症是属传统医学中的“虚损”症范畴,常食紫河车,对提高白细胞数,颇有效益。可用新鲜紫河车1个,去膜洗净,慢火烘干,研末后装入空心胶囊,早晚饭前空腹吃3~5粒。 羊骨髓 羊的脊髓或骨髓,能补阴补髓,对虚劳羸弱之人可以起到食疗食养的作用。现代还有用以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者。中国药科大学叶橘泉教授治疗再生不良性贫血的方法是:生羊胫骨(即羊四肢的长骨)1~2根,敲碎,加红枣10~20个,糯米适量,同煮稀粥,1日2~3次分服,15天为1疗程。用同样的食 法,也适宜白细胞减少症者眼食。 大枣 有补脾、益气、养血的功效,凡血虚、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者,均宜食用。对肿瘤病人经放疗或化疗后引起白细胞减少者,民间习惯用红枣同赤小豆、糯米煮粥服食。 香菇 据报道,从人工栽培的鲜香菇中提取的多糖类,对白细胞减少症有明显疗效。民间对白细胞减少症,可用鲜香菇适量煮食或作菜常食。香菇还有提高自身免疫功能的作用,可以用来增强恶性肿瘤病人的化疗放疗效果,预防和治疗化疗、放疗所致的白细胞下降等免疫功能低下症。 黄芪 有补中益气、治虚弱病症的作用。历代医家认为,黄芪为补气诸药之最,是以有耆之称。《本经逢原》载:“黄芪能补五脏诸虚”。《日华子本草》说它:“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白细胞减少症多属中医气虚症候,近代有些医家创立了“补气升白汤”,即从补气人手来达到升高白细胞的目的。黄芪为补气之最,故

白细胞介素

白细胞介素-21研究进展 摘要:白细胞介素-21(Interleukin21,IL-21)[1]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因子,主要由活化的CD4+T 细胞分泌,与IL-2、IL-15、IL-4等细胞因子具有高度同源性。IL-21的受体广泛分布在脾、胸腺、淋巴结等器官和组织,可调控T细胞、B细胞增殖,增强自然杀伤(NK)细胞等的活性。并促进机体由先天性免疫向适应性免疫的转变。本文就IL-21及其受体的产生、分子结构、生物学作用及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21;生物学作用;疾病 白细胞介素-21(IL-21)是最近命名的Ⅰ型细胞因子,由活化的CD+4T细胞合成,包括133个氨基酸残基和4个螺旋结构[2],与IL-2、IL-15同为细胞因子受体γc家族的单链蛋白质[3]。IL-21通过特异性结合IL-21R介导多种生物学效应:IL-21对不同阶段的B、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均起作用,在特定的刺激物存在时,可促进B、T淋巴细胞和NK等细胞增殖。近年的研究证实,IL-21及其受体选择性地在淋巴组织特别是NK细胞、B淋巴细胞、T细胞、树状突细胞、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中表达[2],参与对多种免疫细胞的调节,尤其与NK细胞的功能调节密切相关,是NK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中起关键作用的因子。可见,IL-21有望成为临床一个重要的免疫治疗药物。 1IL-21的分子结构和基因 IL-21基因定位于人染色体4q26-q27,与IL-2、IL-15在同一染色体上,距IL-2基因大约180 kb,距IL-15则较远[4]。Asao等[5]报道IL-21cDNA共642个核苷酸,其中自42位至535位核苷酸为编码区,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注解组报道IL-21cDNA为617位核苷酸,去除了最后25个核苷酸。IL-21开放阅读码框编码162个氨基酸的多肽前体,在31位G1y处被酶切后形成131个氨基酸残基成熟的IL-21蛋白质。成熟的IL-21含有四螺旋族细胞因子结构域,该结构域与IL-2、IL-4、IL-15的四螺旋族细胞因子结构域有较高的同源性。IL-21与IL-15在相同的位置有两对相同的半胱氨酸,其中一对在IL-2、IL-4、GM-CSF中具有保守性,另一对则为IL-21与IL-15所特有,表明IL-21与IL-15是结构上最相近的细胞因子。并且机体在正常情况下,IL-21的表达量很少,在模拟T细胞活化的条件下可诱导IL-21的高水平表达。 2IL-21的生物学活性 2.1对T细胞的作用 IL-21能明显增强抗CD3mAb诱导的T细胞增殖,并增加CD8+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效应功能,但在不同T细胞亚群或在不同状态下IL-21的反应不一致,它可和IL-4、IL-6等一起诱导Th细胞向Th2应答分化,抑制Th1应答,调节Th1/Th2的比例,保持机体的免疫自稳平衡。IL-21可促使T细胞分泌IFN-γ;IL-21能通过STAT4途径来抑制天然T前体细胞IFN-γ的产生,抑制IFN-γ对前体T细胞向Th1细胞分化的促进作用[6]。Kasaian等[7]研究报道,IL-21可促进抗CD3抗体活化的胸腺细胞、成熟外周血T细胞的增殖,在无抗CD3抗体的刺激下,IL-21与IL-2、IL-15、IL-7协同作用可促使外周血T细胞增殖;IL-21能影响T细胞初次免疫应答及效应T细胞的功能,在再次免疫

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型和卡马西平用量

CPIC指南(2013):人类白细胞抗原-B(HLA-B)基因型和卡马西平用量 人类白细胞抗原B(HLA-B)是编码参与将抗原呈递给免疫系统的细胞表面蛋白。HLA-B*1502等位基因与增加史蒂文-约翰逊综合征(SJS)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懈症(TEN)风险相关联。我们从已有的关于这种关联的文献总结证据,为用卡马西平治疗携带HLA-B*1502基因型的病人时提供建议。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提供HLA-B*1502基因型检测结果的临床解读,可以用来指导卡马西平用药。本指南提供当获得HLA-B*1502基因型检测结果时的卡马西平用药的建议。关于替代治疗选择的详细指南、表型测试结果的使用、进行基因型检测效益分析都超出本文件内容。CPIC指南发布并定期更新在PharmGKB网站上。 主要文献综述 关于HLA-B*5801和卡马西平的系统性的文献综述可参见网上的补充数据。综述都总结了之前打了的文献。 基因:HLA-B 背景 人类白细胞抗原B(HLA-B)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端臂上(6p21.3),编码参与呈递胞内抗原给免疫系统的蛋白。这些胞内抗原经常是胞内蛋白正常降解产物,被识别为“自我”。但是,如果呈递的抗原来自病原菌或者某些情况下移植的组织,就会被识别为“非己”,激发免疫应答。HLA-B是基因中最大家族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一部分。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包含三类:I型、II型、III型,HLA-B是I型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型还包括HLA-A和HLA-C。 因为HLA蛋白为免疫识别呈递各种各样的多肽,所以HLA基因,尤其是HLA-B,属于人类最具多态性的基因。血清学上早已确定HLA多态性,但,新的采用基因分型和DNA测序的方法揭示此位点基因变异更加复杂。例如,根据WHO命名委员会HLA系统(https://www.360docs.net/doc/d78383222.html,),HLA-B有2000多个等位基因,大部分与其他不同不仅是单核苷酸的差异。每个等位基因的命名在其后添加*号和4或6个数字区分等位类型(前两位数)和特异蛋白亚型(第二组数)。等位型可以通过血清学的方法确定。亚型之间一个或多个核苷酸位点不同就改变了编码蛋白序列。HLA命名细则在之前的CPIC指南中有描述。本指南集中讨论HLA-B*1502等位基因,该基因型与SJS、TEN,及严重疱疹皮肤不良反应相关。 基因检测选择 HLA-B基因分型的很多方法已经商业化,网上补充资料和https://www.360docs.net/doc/d78383222.html,提供更多的床检测选择信息。 偶然发现 没有其他疾病与HLA-B*1502相关。但,有报道称HLA-B*1502与奥卡西平和苯妥英钠诱导SJS/TEN相关,尤其是在亚洲人群中。其他HLA-B等位基因也与药物不良反应相关,如,HLA-B*5701与阿巴卡韦诱导的过敏反应相关,HLA-B*5801与别嘌呤醇诱导严重皮肤不良反应(包括但不局限于SJS/TEN)相关。后两种HLA-B基因型与不良药物反应已有CPIC指南。 其他考虑 HLA-B*1502有非常严格的种族和地域的局限性,这对高风险人群是非常重要的。明确的,

白细胞介素

白细胞介素-1,简称白介素1 (IL-1),是一种细胞因子,属于白细胞介素的一种。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简称白介素,是指在白细胞或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的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白细胞介素-2主要由活化的CD4+T细胞和CD8+T细胞产生的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是所有T细胞亚群的生长因子,并可促进活化B细胞增殖,故为调控免疫应答的重要因子,也参与抗体反应、造血和肿瘤监视。21世纪初人类开始的生命方舟计划对于白介素2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IL-2R:对急性排斥反应和免疫性疾病有诊断意义,可作为病情观察和药效监测的一项指标。 白细胞介素-4的生物作用,包括刺激活化B细胞和T细胞增殖、CD4+T细胞分化成II型辅助T细胞. 它也在调节体液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中起关键作用。白细胞介素-4诱导B细胞抗体类别转换向IgE,上调第二型主要组织兼容性复合体的产生。 白细胞介素-6,简称白介素6 (IL-6),是一种细胞因子,属于白细胞介素的一种。它是由纤维母细胞、单核/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上皮细胞、角质细胞、以及多种瘤细胞所产生。IL-1、TNF-a, PDGF、病毒感染、双链RNA及c AMP等,均可诱导正常细胞产生白介素6。白介素6能够刺激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增殖、分化并提高其功能。 白介素10是一种多细胞源、多功能的细胞因子,调节细胞的生长与分化,参与炎性反应和免疫反应,是目前公认的炎症与免疫抑制因子。在肿瘤、感染、器官移植、造血系统及心血管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与血液、消化、尤其是心血管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在1989年,Mosmannand及他们的同事描述了一种新的免疫介质,由Th2细胞克隆分泌,能够抑制Th1细胞克隆IL-2和IFNr的合成。早期被命名为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因子(CSIF),这种因子后来被命名为IL-10 白细胞介素-13是趋化因子家族的一种细胞因子,目前共发现了29个白细胞介素(现在可能为35个),分别命名为IL-1---IL29.功能复杂,成网络,复杂重叠。

人重组白细胞介素-8在大肠杆菌的表达、鉴定

人重组白细胞介素-8在大肠杆菌的表达、鉴定 【摘要】目的利用PCR技术扩增hIL-8 cDNA,将其连接于原核表达载体pKpL-3a(含PL启动子)中,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鉴定。方法PCR技术扩增hIL-8 cDNA获取目的基因,将该基因重组到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KpL3a质粒中,重组DNA分子转化到Pop2136大肠杆菌中,利用其所产生的温度敏感性λ阻遏蛋白来调控外源基因表达,经ELISA反应检测其表达水平。结果带hIL-8基因的重组pKpL3a质粒成功转化到Pop2136大肠杆菌中,经诱导,表达了IL-8并经ELISA反应检测了其表达水平。结论:hIL-8成功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关键词】hIL-8 PCR 重组基因表达 正文 趋化因子(Chemokine)是一组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能吸引免疫细胞到免疫应答局部,参与免疫调节和免疫病理反应。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属于趋化因子家族成员,其分子中含有Cys-X-Cys的三联氨基酸序列,因而属于CXC趋化因子亚家族(α家族)。IL-8的重要生物学功能是对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T细胞具有区划作用,并可促进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在炎症反应中是一种重要的炎症因子。另外,IL-8还具有促进造血细胞增殖及新生血管生成作用,在伤口愈合和肿瘤生长及转移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由于天然来源的IL-8含量极低,难以大批量制备,因而只能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表达和生产。其基本过程是:获取目的基因;表达载体的选择和构建;目的基因与表达载体的拼接;重组DNA分子转化到大肠杆菌;使其复制转录并合成重组的免疫分子。利用重组技术, 可使大肠杆菌成为生产IL-8的生物工厂。这种生物工厂一旦建造成功, 只要供给大肠杆菌适当的生长条件, 就可提供取之不尽的IL-8。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材料 1.1.1 菌株与载体 Pop2136大肠杆菌和含pKpL-3a质粒的大肠杆菌由本实验室提供。 1.1.2 工具酶与试剂 TaqDNA聚合酶及其buffer购于北联生物医学工程公司。dNTPmix购于Takara 公司。Klenow酶购于北联生物医学工程公司。内切酶StyⅠ、XbaⅠ购于Takara公司。T4 DNA连接酶及其buffer购于Takara公司。 1.1.3 PCR引物的设计、合成 上游5ˊ引物:agt gct aaa gaa ctt aga tgt; 下游3ˊ引物:ccg tct aga tta tga att ata agc cct ct(内含XbaⅠ酶切位点和TAA终止密码)由Takara公司合成。

第二十七章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型

第二十七章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型 Chapter 27 Human Leukocyte Antigen Typing 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目的要求 ·掌握:HLA血清学分型和细胞学分型的方法类型、原理和用途;熟悉:基因分型技术的方法类型、原理和用途;了解:HLA血清学分型的技术要点。 二、教学内容 1.血清学分型法:原理,实验流程与结果判断,技术要点,方法评价。 2.细胞分型法:阴性分型法,阳性分型法。 3.基因分型技术:PCR-序列特异性引物分型法,PCR-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法,PCR-序列测定法,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 第二部分测试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 1.微量补体依赖的细胞毒试验中所用的补体为 A.豚鼠血清 B.兔血清 C.羊血清 D.马血清 E.人血清 2.HLA-Ⅰ类抗原血清学分型主要应用的试验 A.微量补体依赖的细胞毒试验 B.T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C.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 D.溶血空斑试验 E.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3.不表达HLAⅠ类抗原的细胞是 A.淋巴细胞B.成熟红细胞C.血小板D.脾细胞E.粒细胞 4.编码HLA -I类分子的基因位点有 A.HLA—A、B位点B.HLA—A、B、C位点C.HLA—DR位点 D.HLA—DR、DP、DQ位点E.C4、C2、TNF位点 5. 最容易发现HLA新基因的方法是 A.CDC试验B.MLR C.PCR-SSP D.PCR-SSO E.PCR-测序 6. CDC试验观察结果用 A.分光光度计B.酶标仪C.光学显微镜D.相差显微镜E.倒置相差显微镜 (二)多项选择题(X型题) 1.HLA-I类抗原分布于如下细胞 A.T细胞 B.B细胞 C.巨噬细胞 D. 血小板 E.红细胞 2.HLA-Ⅱ类抗原包括的抗原有 A.HLA-A B.HLA-D C.HLA-DP D.HLA-DQ E.HLA-DR 3. HLA-Ⅱ类抗原主要表达于如下细胞 A.B淋巴细胞 B. 巨噬细胞 C. 抗原提呈细胞 D.红细胞 E.T淋巴细胞 4.HLA抗体可来自 A.健康人血清 B.产妇血清 C.接受移植者血清 D.单克隆抗体 E.兔抗HLA血清 5.HLA血清学分型技术可用于检测 A.HLA-A抗原 B.HLA-DP抗原 C.HLA-DR抗原 D.HLA-B抗原 E.HLA-C抗原 6.可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分型方法进行检测的位点有 A.HLA-A B.HLA-B C.HLA-DP D.HLA-DR E.HLA-D 7.下述哪些分子生物学方法可用作HLA定型 A.PCR B.PCR-SSP C.PCR-RFLP D. PCR-SSO E.PCR-测序 8.下述哪些是MLC阴性定型法的特征 A.用已知的HTC作应答者B.用已知HTC作刺激者D.需培养6天 D.仅需培养2天E.具有相同抗原时cpm不增高. 9.血清学分型法(微量补体依赖的细胞毒试验,CDC test)临上可应用于 A.HLA分型(供移植前配型、疾病相关研究、人类亲缘研究等)B.抗体筛选 C.鉴定和交叉配合试验D.测定T细胞免疫功能E.B细胞免疫功能 10.PCR-SSP(序列特异性引物)用于HLA分型具有的特点 A.分辨度高B.特异性强C.扩增后处理过程简单 D.只需借助琼脂糖凝胶电泳E.依据是否出现特异性条带判断结果

CD 白细胞分化抗原 细胞膜表面分化抗原群的定义及意义

---------------------------------------------------------------最新资料推荐------------------------------------------------------ CD 白细胞分化抗原细胞膜表面分化抗原群的定义 及意义 CD/白细胞分化抗原/细胞膜表面分化抗原群的定义及意义CD(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就是细胞膜表面的分化抗原群/分化抗原簇,应用聚类分析,可将来自不同实验室识别同一分化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归为一个 CD,经由从 1982 年第 1 次国际上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会议(The Human Leuc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workshop, HLDA)统一命名。 迄今为至,人 CD 的序号已从 CD1 命名至 CD350 (2009年),可大致划分为 T 细胞、 B 细胞、髓细胞、 NK 细胞、血小板、粘附分子、内皮细胞、细胞因子受体、激活抗原、碳水化合物半抗原、树突状细胞、干细胞/祖细胞、基质细胞和红细胞 14 个组。 白细胞分化抗原(Leuc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LDA)是指不同谱系(1ineage)血细胞在正常分化,成熟,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志,多是跨膜蛋白或糖蛋白,少数为碳水化合物半抗原。 随着人类功能基因组计划研究以及免疫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逐渐被人类细胞分化分子(HCDM)所替代。 采用单克隆抗体鉴定方法识别的白细胞分化抗原又称 CD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抗原。 检测 CD 抗原是实验室识别细胞及不同分化阶段细胞或细胞亚 1 / 18

人体八种白细胞类型

白细胞亦称白血球,它的功能是使机体免受病原体(细菌和病毒)、癌细胞、异物侵入,是人体的守卫者。白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后进入血液和淋巴液循环,也存在于血管和淋巴管外的组织中。 人体中白细胞有八种类型,具体细胞类型如下。 1 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是个头最大的白细胞。 巨噬细胞由单核细胞分化发育而来,单核细胞几乎存在于所有组织中。巨噬细胞对细胞残体和病原体进行吞噬和消化,这一过程称为吞噬作用。巨噬细胞内的溶酶体会释放溶菌酶破坏病原体。吞噬细胞还是参与适应性免疫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除了免疫功能外,吞噬细胞还扮演者促进生殖 细胞发育、性激素、骨组织的再吸收以及血络的形成。巨噬细胞如下图所示: 2 树突状细胞 类似于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也是一种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成熟时会伸出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与神经元的树突相似。树突状细胞通常存在于跟外界接触的皮膜(黏膜)部位,比如皮肤、内层的鼻子、肺、胃与肠的内层。树突状细胞通过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到淋巴结和淋巴器官 中的淋巴细胞帮助机体识别病原体,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树突状细胞如下图所示: 3 B淋巴细胞 B细胞是淋巴细胞的成分之一。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会增合成和分泌一种特殊的蛋白质——抗体对抗病原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帮助机体识别病原体,并使之成为靶细胞被其他免疫细胞清除。被称为记忆细胞的B细胞可以保持对病原菌生物分子标记物的记忆,使得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 时免受感染。这使得机体保持针对特定病原体的长期免疫力。B淋巴细胞如下图所示: 4 T淋巴细胞 类似于B细胞,T细胞也是淋巴细胞之一。T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迁移到胸腺内分化成熟。T 细胞通过直接杀伤靶细胞和释放淋巴因子参与免疫反应。T细胞包括细胞毒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抑制性T细胞、自然杀伤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协助B细胞产生抗体,抑制性T细胞抑制B细胞和其他T细胞对抗原的免疫应答。 NKT细胞具有T细胞和NK细胞两重性质,但是NKT细胞不是NK细胞而是T细胞。T淋巴细胞 如下图所示: 5 自然杀伤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是分布于血液循环的淋巴细胞,它能识别被感染细胞和衰老细胞。NK细胞含有化学颗粒,NK细胞能够识别肿瘤或病毒感染的细胞,通过释放化学颗粒吞噬破坏病变细胞。这些化学颗粒能溶解病变细胞的细胞膜,促使细胞凋亡,最终杀伤靶细胞。 同时应该区分NK细胞和某些T细胞,比如NKT细胞,不要相互混淆。自然杀伤细胞如下图所 示: 6 嗜中性粒细胞

人类白细胞抗原

人类白细胞抗原E(HLA-E)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 使用说明书 本试剂盒仅供体外研究使用! 预期应用 ELISA法定量测定人血清、血浆或其它相关生物液体中HLA-E含量。 实验原理 用纯化的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载体,往包被抗HLA-E抗体的微孔中依次加入标本或标准品、生物素化的抗HLA-E抗体、HRP标记的亲和素,经过彻底洗涤后用底物TMB显色。TMB在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HLA-E呈正相关。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值),计算样品浓度。 试剂盒组成及试剂配制 1.酶联板:一块(96孔) 2.标准品(冻干品):2瓶,每瓶临用前以样品稀释液稀释至1ml,盖好后静置10分钟以上,然后反复颠倒/搓动以助溶解,其浓度为10ng/ml,做系列倍比稀释(注:不要直接在板中进行倍比稀释)后,分别稀释成10ng/ml,5ng/ml,2.5ng/ml,1.25ng/ml,0.625ng/ml,0.312 ng/ml,0.156ng/ml,样品稀释液直接作为标准浓度0ng/ml,临用前15分钟内配制。如配制5ng/ml标准品:取0.5ml(不要少于0.5ml)10ng/ml的上述标准品加入含有0.5ml样品稀释液的Eppendorf管中,混匀即可,其余浓度以此类推。 3.样品稀释液:1×20ml。 4.检测稀释液A:1×10ml。 5.检测稀释液B:1×10ml。 6.检测溶液A:1×120μl(1:100)临用前以检测稀释液A1:100稀释,稀释前根据预先计算

好的每次实验所需的总量配制(100μl/孔),实际配制时应多配制0.1-0.2ml。如10μl检测溶液A加990μl检测稀释液A的比例配制,轻轻混匀,在使用前一小时内配制。 7.检测溶液B:1×120μl/瓶(1:100)临用前以检测稀释液B1:100稀释。稀释方法同检测溶液A。 8.底物溶液:1×10ml/瓶。 9.浓洗涤液:1×30ml/瓶,使用时每瓶用蒸馏水稀释25倍。 10.终止液:1×10ml/瓶(2N H2SO4)。 11.覆膜:5张 12.使用说明书:1份 自备物品 1.酶标仪(建议参考仪器使用说明提前预热) 2.微量加液器及吸头,EP管 3.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全新滤纸 标本的采集及保存 1.血清:全血标本请于室温放置2小时或4℃过夜后于1000x g离心20分钟,取上清即可检测,或将标本放于-20℃或-80℃保存,但应避免反复冻融。 2.血浆:可用EDTA或肝素作为抗凝剂,标本采集后30分钟内于2-8°C1000x g离心15分钟,或将标本放于-20℃或-80℃保存,但应避免反复冻融。 3.其它生物标本:请1000x g离心20分钟,取上清即可检测,或将标本放于-20℃或-80℃保存,但应避免反复冻融。 4.样本处理:血清或血浆标本推荐稀释10倍,如:稀释10倍,取100uL血清或血浆加入900uL 样品稀释液。标本使用0.1M的PBS稀释(PH=7.0-7.2)。 注:以上标本置4℃保存应小于1周,-20℃或-80℃均应密封保存,-20℃不应超过1个月,-80℃不应超过2个月;标本溶血会影响最后检测结果,因此溶血标本不宜进行此项检测。

CD 白细胞分化抗原 细胞膜表面分化抗原群地定义及意义

CD/白细胞分化抗原/细胞膜表面分化抗原群的定义及意义CD(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就是细胞膜表面的分化抗原群/分化抗原簇,应用聚类分析,可将来自不同实验室识别同一分化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归为一个CD,经由从1982年第1次国际上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会议(The Human Leuc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workshop,HLDA)统一命名。迄今为至,人CD的序号已从CD1命名至CD350 (2009年),可大致划分为T细胞、B细胞、髓细胞、NK细胞、血小板、粘附分子、内皮细胞、细胞因子受体、激活抗原、碳水化合物半抗原、树突状细胞、干细胞/祖细胞、基质细胞和红细胞14个组。白细胞分化抗原(Leuc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LDA)是指不同谱系(1ineage)血细胞在正常分化,成熟,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志,多是跨膜蛋白或糖蛋白,少数为碳水化合物半抗原。随着人类功能基因组计划研究以及免疫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逐渐被人类细胞分化分子(HCDM)所替代。 采用单克隆抗体鉴定方法识别的白细胞分化抗原又称CD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抗原。检测CD 抗原是实验室识别细胞及不同分化阶段细胞或细胞亚群最主要的方法。白细胞分化抗原(狭义上的CD)参与机体重要的生理和病理过程:①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细胞的相互识别,免疫细胞抗原识别、活化、增殖和分化,免疫效应功能的发挥;②造血细胞的分化和造血过程的调控;③参与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和组织修复;④参与细胞的生长、分化、迁移,及肿瘤的恶化和转移。 CD在基础免疫学研究中主要应用于:①CD抗原的基因克隆,新CD抗原及新配体的发现;②CD抗原结构与功能关系;③细胞激活途径和膜信号的传导;④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调控;⑤细胞亚群的功能。CD在临床免疫学研究中主要用于:①机体免疫功能的检测;②白血病、淋巴瘤免疫分型;③免疫毒素用于肿瘤治疗、骨髓移植以及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④体内免疫调节治疗。 在许多场合下,抗体及其识别的相应抗原都用同一个CD序号,因此在参阅教科书和文献时需加注意:(1)CD是流水编号,CD129暂缺;CD67和CD66b是重复的;CD187-190,CD211,CD237,CD341-343,CD345-248暂未编号。(2)CD中带有w的抗原或抗体CDw12,CDw198,CDw199,CDw293尚需继续进行全面鉴定。(3)有些CD抗原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成员,一般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但情况有所不同:①如CD1可分为CD1a,CD1b和CD1c,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优点及临床应用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优点及临床应用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临床成分输血治疗日益扩大,人们对血液质量,输血治疗和输血安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去除白细胞后制备的悬浮红细胞(即去白悬浮红细胞),广泛应用于临床,极大地提高了临床用血的安全性。 输血治疗很大程度上市补充红细胞和凝血因子。人类白细胞是机体最重要的免疫细胞,但人类白细胞的HLA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差异巨大,个体之间几乎没有完全匹配的。因此,输入异体白细胞就是一次组织移植,不可避免的要引起受体发生免疫反应(发热反应,免疫排斥,免疫抑制等),同时随着异体白细胞的进入,被吞噬细胞(白细胞的一种)吞噬的某些病毒亦随之进入体内,造成去白细胞病毒感染。另外,异体白细胞的进入,亦可导入活性T细胞,引起移植物抗宿主病,而后者死亡率非常高。 1.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优点 减少血液储存损伤,储存血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质和量都会不同程度的改变,不仅红细胞受损变性,红细胞的存活数约减少30%,红细胞2,3-DPG下降,对血氧的运输释放不利,而且还产生溶血和不可逆的损伤,如胆红素、LDH、血清铁、血钾增高。大量输库存血是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障碍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如果储存前去除白细胞,可明显减少这些损伤。 减少白细胞引起的免疫反应的发生受血者HLA抗原可产生HLA抗体导致某些严重的输血反应及血小板输注无效。输入血液中的白细胞HLA抗原能激活受血者效应细胞或T细胞长生抗体,引起某些严重的输血反应:而血制品的抗体(大部分存在于白细胞上)可直接和受血者体内相关抗原引起输血反应,r如;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去除白细胞可最大限度的减少其发生。 减少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TA-GVHD是一种罕见的但严重致命的反应,发生率0.01%~0.1%,死亡率达84%~100%,去除白细胞可最大限度的减少其发生。 减少免疫抑制功能输入血液中的白细胞可抑制受血者的免疫功能,增加院内感染并导致器官衰竭和死亡。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未成熟,更易受输入白细胞的影响。同时,可减少手术后感染,预防肺栓塞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