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概况(地方志)

黄石概况(地方志)
黄石概况(地方志)

黄石概况

【概况】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年地区生产总值(GDP)690.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3.63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394.91亿元,增长20.0%。其中,工业增长20%,建筑业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241.58亿元,增长11.1%。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金融保险、房地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分别增长13.1%、12.3%、10.7%和9.8%。三次产业比重为7.77:57.22:35.01,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0.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2.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2.27个百分点。

从三大需求贡献看,是年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74.25%,拉动GDP增长11.66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4.59%,拉动GDP增长3.86个百分点;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16%,拉动GDP增长0.18个百分点。

地方生产总值及结构

单位:亿元是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 8 481元,比上年增长20.79%。人均财政收入2 755元,增长18.85%。

就业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是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61万人,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40万人。是年末全市城镇就业人员79.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7%。

消费价格指数温和上涨,生产价格指数大幅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2.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的八大类别“五涨三跌”,其中食品类、烟酒及用品、衣着、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等五类价格指数与上年比,分别上涨4.4、3.7、3.3、2.9和3.4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等三类价格指数分别下跌0.7、1.2和2.1个百分点。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上涨4.66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19.54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涨23.48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单位:%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发展中仍存在较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面临较大压力。经济增长仍然依靠外延拉动,企业内生动力不足;产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节能减排压力较大。

【农林牧渔业】农林牧渔业生产发展步伐加快。是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3.6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3%。其中,种植业增加值22.54亿元,增长0.6%;林业增加值1.22亿元,下降15.2 %;牧业增加值14.55亿元,增长8.2%;渔业增加值14.93亿元,增长11.4%。

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增长。全年各种农作物播种面积227.15千公顷,同比增长2.76%。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3.34千公顷,增长4.37%;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播种面积93.81千公顷,增长0.57 %。粮食产量达63.05万吨,增长2.3 %;油料8.0万吨,增长4.0%。

主要农产品产量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是年全市农业产业化基地总面积达146万亩,种粮规模30亩以上的大户1 729户,其中1 0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超过20户,规模化种粮复种面积达38.4万亩。农业基地建设初显规模,初步形成畜禽、水产、油脂和保健酒四大农业产业链条。是年新培育8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50多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1家。全市农村合作组织246家,增加147家,成员达2.5万人,带动农户7万户。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9.82万千瓦,增长 7.65%;农村用电量9.43亿千瓦时,增长11.47 %;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4.73万吨,增长8.48 %;有效灌溉面积38.06千公顷,增长2.11%。

【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是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 160.63亿元,比上年增长39.5%;完成增加值353.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5%。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轻工业增长25.7 %,重工业增长23.1%。国有控股企业增长26.3%,集体企业增长28.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3.3%,私营企业增长30.7%。大中型工业企业增长21.7%。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是年产值过亿元企业158家,比上年增加48家,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86.2%。其中,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14家,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52.9%;产值10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2家,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26.4%。

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是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36个大类行业中,34个行业生产保持增长。其中8个大类行业

共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长17.3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达79%。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50.0%,机械设备制造业增长39.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42.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36.4%,采矿业增长46.4%,化工、医药制造业增长17.4%,食品、饮料制造业增长42.7%,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3.9%。

主要工业行业产值增幅

单位:亿元经济效益明显改善。是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1 337.14亿元,同比增长42.9%;利润54.76亿元,增长43.3%;利税80.41亿元,增长23.0%;亏损面17.0%,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38.21%,比上年提高25.2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情况

单位:亿元建筑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年资质以内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146.94亿元,比上年增长46.78%;实现利润3.66亿元,增长26.21%;税金4.73亿元,增长41.19%。建筑单位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 458.24万平方米,增长72.54%;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66.62万平方米,增长43.01%。建筑企业劳动生产率为22.12万元/人,增长28.68%;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3.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0.7%。

【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是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4.06亿元,比上年增长38.19%。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8.42亿元,增长39.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5.64亿元,增长21.57%。在全社会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177.62亿元,增长53.4%;外商港澳台投资16.29亿元,增长21.84%;民间投资 280.15亿元,增长31%,其中私营个体投资121.89亿元,增长31.4%。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59.1%,比上年下降3.24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得到改善、质量不断提高。从产业投资结构来看,第一产业投资25.86亿元,比上年增长71.26%;第二产业投资232.28亿元,增长50.98%。其中工业投资231.13亿元,增长51.17%;第三产业投资215.92亿元,增长24.02%。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72.99亿元,增长54.7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13.07亿元,增长167.33%。在重点行业投资中,纺织工业投资12.53亿元,增长424.27%;钢铁工业投资42.79亿元,增长117.9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投资12.44亿元,增长110.5%。

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投资38.36亿元,比上年增长51.6%,增幅比上年提高34.09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140.2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0.6%。

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得到加强。是年在建的亿元以上项目159个,比上年增加40个,当年完成投资238.58亿元,增长90.47%。5 000万元以上项目238个,增加26个,计划总投资602.28亿元,增长43.29%。一批重大项目进展顺利,鄂东长江公路大桥竣工通车,西塞电厂、中铝铜板带、有色铜冶炼节能改造、华

电热电联产项目、新冶钢460和航空航天特殊模具材料、谈山隧道、三馆一中心等重点项目已经竣工或即将竣工。

开发区建设初具规模,园区聚集功能形成。是年,黄石经济开发区、大冶经济开发区、大冶灵成工业园、阳新工业园、西塞工业园等完成投资152.24亿元,比上年增长82.94%。黄金山新区金山大道、百花路和大广高速连接线等5条道路建设,使整个20平方公里起步区的路网基本形成。新区产业园开发一期建成投产,太阳能光伏建筑、研发楼、宿舍楼相继开工,工业园基础设施逐渐配套完善,山南机械工业园、科技工业园等相继落成。

【内贸和外经】消费市场持续活跃。是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05亿元,同比增长20.63%。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254.1亿元,增长20.54%;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45.95亿元,增长21.18%。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加快,汽车、家具及装潢材料、金银珠宝等热点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其零售额分别增长40.77%、37.87 %和37.66%。

进出口形势明显好转。全年进出口总额15.08亿美元,同比增长26.91%。其中出口6.0亿美元,增长26.86%。一般贸易出口4.39亿美元,增长32.08%;加工贸易出口1.61亿美元,增长14.48%。机电产品出口0.99亿美元,增长15.34%;纺织服装出口1.54亿美元,增长11.20%。全年对日本及东南亚传统市场出口增长27.99%,对非洲出口增长2.58 %,对欧洲及欧盟出口下降4.53%,对拉美洲出口增长118.60%,对北美洲出口增长18.96%,对大洋洲出口增长31.55%。(见表8)

外贸出口完成情况

【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是年各类运输完成旅客运输量 4 12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 .0%。其中,铁路发送旅客 162万人次,增长10.96%;公路3 960万人次,增长1.67%。货物运输量6 339.6 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 1 605万吨,比上年增长5.59 %,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85万吨,增长29.4 %。港口集装箱吞吐量 1.66万标准箱,增长0.1%。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7.76 万辆,比上年末增长 21%,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5.45 万辆,增长 26.5%。民用客车保有量5.21 万辆,增长25.1 %;民用货车保有量2.04万辆,增长15.5 %。

交通运输主要指标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5.36 亿元,比上年增长12.6 %。其中,邮政业务总量 1.7亿元,增长11.8 %;电信业务总量 13.66亿元,增长12.7 %。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年末达 46.8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32.3 万户,农村电话用户 14.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 151万户,其中3G移动电话用户6.2万户。互联网用户19.7 万户。

旅游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国内旅游人数789.82万人次,同比增长52.4%;国内旅游收入40.36亿元,增长51.3%。入境旅游人数13 100人次,增长61.3%;入境旅游收入376.76万美元,增长8.1%。

【财政金融和保险业】财政收入较快增长。是年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71.46亿元,比上年增长19.5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4.1亿元,增长31.0%。全年完成各项税收60.8亿元,增长16.81%,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85.08%。地方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0.35%。全年财政支出125.98亿元,增长31.86%。

银行信贷对经济发展的保障增强。是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99.63亿元,比年初增长21.4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70.19亿元,增长18.32%。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65.06亿元,增长30.61%。全年保费收入20.82亿元,比上年增长37.0%,其中,财险收入4.38亿元,增长37.26%;保险赔付支出2.44亿元,增长7.25%。

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科学技术和教育】科技创新能力全面增强。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82.32亿元,比上年增长31.4%。高新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3.27%。全年科技三项经费支出2000万元,比上年增长2.56%;全年安排136项科技计划项目,比上年增加35项。省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达3家,比上年增加2家。全年受理专利申请 2413件,授予专利权 621件,授予发明专利权 114件。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是年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2 047人(含成人教育2 100人),在校生40868人(含成人教育8 075人),毕业生10 600人(含成人教育2 299人)。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39人,在校研究生195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2 609人,在校生38 673人,毕业生13 981 人。普通中学招生62 713 人,在校生194 669 人,毕业生69 753人。普通小学招生43 233人,在校生233883人,毕业生41 160人。特殊教育在校生254人。幼儿园在园幼儿45 970人。

【文化、卫生和体育】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文化馆3个,公共图书馆3个,博物馆3个。广播电台3座,电视台3座,有线电视用户33.36万户,其中有线数字电视用户21.3万户。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76%,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11%。

卫生事业全面加强。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335 个(不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卫生院75 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站58 个,妇幼保健院(所、站)3 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个。卫生技术人员12 736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 222 人,注册护师、护士5 097 人。医院、乡镇卫生院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拥有床位9 345 张。

体育事业再创辉煌。全年开展30项次大型全民健身活动,开展了第三次国民监测工作,新建159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个全民健身路径,全民健身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全民体质进一步增强;市培养和输送的运

动员有4人获得2项次世界冠军、6项次全国冠军,组团参加全省第十三届运动会,青少年类获得金牌、奖牌总数、团体总分三项第二名,延续市在七届全省运动会上竞技体育排名第二名的辉煌。体育设施建设取得较大突破,投资近3亿元的黄石新体育馆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成为市标志性建筑。体育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体育彩票及体育市场呈现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景象,体育综合实力得到较大提升,体育事业正朝建设体育强市宏伟目标迈进。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全市年末户籍总人口260.1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8万人。常住人口242.93万人。全市出生人口3.29万人,出生率为12.56‰;死亡人口1.07万人,死亡率为4.0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47‰。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是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 665元(新口径),比上年增长11.8%;人均消费性支出10 988元,增长7.9%,恩格尔系数为39.2%;人均居住面积达30.21平方米。是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 525元,增长14.8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 073元,增长6.17%,恩格尔系数为43.53%;人均住房面积达42.31平方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2.73 :1缩小为 2.65:1。

是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51.2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18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103.89万人,增加23.4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30.43万人,增加1.8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26.17万人,增加1.89万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27.97万人,增加0.39万人。全年城市医疗救助0.66万人次,减少64.75 %。资助农村合作医疗救助1.14万人次,增长1.99%。全年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6.37万人,减少7.51%;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9.18万人,增长13.11%。

【资源、能源和环境】全市年末耕地总资源109.03千公顷,年末常用耕地面积89.8千公顷,其中水田58.84千公顷。全年水资源总量58.58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2 418立方米。全年平均降水量1 848毫米,增加29.2%。年末全市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3.74亿立方米。总用水量15.6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61%。

全年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1138.77 万吨标煤,同比增长11.62 %。其中,电力消费量98.46 亿千瓦时,增长15.38 %;万元GDP综合能耗1.83 吨标煤,下降3.57 %。

年末城市市区污水处理率为81.2%,比上年末提高9个百分点;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85.34%,比上年末提高0.11个百分点。

是年,黄石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320天,优良率为87.7%。二氧化硫0.038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0.091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0.023毫克/立方米。空气污染指数为71(属于优良)。

安全生产得到高度重视。是年,全市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722起,同比下降39.3%,;死亡93人,上升17.7 %;直接经济损失1 213.68万元,增长16.6%。是年全市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仅为0.13,比上年下降0.01;道路交通平均每万车死亡率为2.04,下降0.66;煤炭百万吨死亡率7.73,上升2.16。

地方志与地方文化

弘扬方志文化:关于建设陕西文化大省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文化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新一届省委、省政府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重大决策,这是我省文化建设史上的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实际部署和重大举措。文化和经济历来是联系在一起的,一切经济领域无不包含着文化,文化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又都产生着广泛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其深层原因,就在于陕西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就在于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传统与当今时代旅游业发展的有机结合。编修地方志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在文化大省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一、方志文化的特征 地方志作为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其历史之悠久、涵盖之广阔、品类之繁多、卷帙之浩繁、内容之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堪称一绝。历代保存下来的旧志书,仅宋元以来就有9000余种,10万多卷,约占我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这种连续、广泛的方志资料,是其他任何一种著作都无可比拟的。方志文化的这一本质属性,使得地方志长期以来被人们誉为“博物之书”、“一方之总览”、“一方之百科全书”。 第一,方志文化具有区域性特征。历史是文化创新的基础,特色是文化的魅力所在。地方志记载的是某一地方发生的人和事,是本土文化最直接、最明显的体现之一。陕西方志与秦腔、秦人一样有着天然的本地化特色,凸显陕西文化形成的历史底蕴。陕西建设文化大省核心就是发展三秦文化,与陕西地方志工作有着相同的目标指向。 第二,方志文化具有广泛性特征,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载体之一。内容上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取材上有文字材料、实物资料、口碑资料、声像资料。而且地方志本身就记述了不同的文化类别,如陕西的陕南文化、关中文化、陕北文化、周秦汉唐文化等等,这进一步推动了陕西文化的多样性。 第三,方志文化具有连续性特征。中国地方志工作指导小组通过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第二条指出:“编纂地方志是一项长期的具有连续性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对全面了解和反映我国地情国情,对推动我国两个文明建设,对积累和保存地方文献有重要意义。” “我国编修地方志的历史有两千多年,广东修志的历史,从东汉杨孚的《交州异物志》算起,也有1900多年,至今保留的旧志有400多种。这些连绵不断的志书,对当代人了解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进程,进而正确认识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有很大的帮助。从历史学的角度,也为寻找广东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建设广东文化大省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方志在文化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经历了数千年一代又一代人的承袭、改良和完善,构成了这个地区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质。它由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三大内容有机构成,地方志则记录了中华文明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历史,代代相济,永不断章,成为弘扬民族精神和地域文化的主旋律。汤因比的一段话上古时期的世界六大文明,除了中华文明一直延续发展下来以外,其他五大文明都先后中断或衰亡,很多国家的历史由于没有文献记载而失传,与世界各国相比,方志文化是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为保存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地方志的丰富程度,从某种意义上决定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底蕴。 党的三代领导人非常重视地方志在文化建设中的基础作用。江泽民同志指出:“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

中国地方志集成陕西府县志辑

中国地方志集成陕西府县志辑 01-02乾隆西安府志/(清)舒其绅修;(清)严长明纂熙宁长安县志/(宋)宋敏求纂;(元)李好文绘;(清)毕沅校嘉庆长安县志/(清)张璁贤修;(清)董曾臣纂 03嘉庆咸宁县志/(清)高廷法,(清)沈琮修;(清)陆耀遹,(清)董祐城纂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翁柽修;宋联奎纂 04乾隆鄠县新志/(清)汪以诚修;(清)孙景烈纂民国重修鄠县志/张云程,赵葆真修;吴继祖纂乾隆咸阳县志/(清)臧应桐纂修道光续修咸阳县志/(清)陈尧书纂修 05民国重修咸阳县志/刘安国修;吴廷锡,冯光裕纂 06乾隆兴平县志/(清)顾声雷修;(清)张埙纂民国重修兴平县志/王廷珪修;张元际,冯光裕纂嘉靖高陵县志/(明)吕柟纂修光绪高陵县续志/(清)程维雍修;(清)白遇道纂 07乾隆泾阳县志/(清)葛晨纂修道光重修泾阳县志/(清)胡元煐修;(清)蒋湘南纂宣统重修泾阳县志/(清)刘懋官修;(清)宋伯鲁,周斯亿纂 08嘉靖重修三原志/(明)张信纂修乾隆三原县志/(清)刘绍攽纂修光绪三原县志/(清)焦云龙修;(清)贺瑞麟纂 09乾隆盩厔县志/(清)杨仪修;(清)王开沃纂民国盩厔县志/庞文中修;任肇新,路孝愉纂隆庆淳化志/(明)罗廷绣纂修乾隆淳化县志/(清)万廷树修;(清)洪亮吉纂 10乾隆醴泉县志/(清)蒋骐昌修;(清)孙星衍纂民国续修醴泉县志稿/张道芷,胡铭荃修;曹骥观纂民国邠州县新志稿/刘必达修;史秉贞等纂乾隆三水县志/(清)朱廷模,葛德新修;(清)孙星衍纂同治三水县志/(清)姜桐罔修;(清)郭四维纂 11-12宣统长武县志/(清)沈锡荣修;(清)王锡璋纂光绪永寿县志/(清)郑德枢,(清)赵奇龄纂光绪乾州志稿/(清)周铭旂纂修光绪乾州志稿补正/(清)周铭旂纂民国乾线新志/续俭,田屏轩修;范凝绩纂 13嘉靖渭南县志/(明)南大吉纂修道光重辑渭南县志/(清)何耿绳修;(清)姚景衡纂光绪新续渭南县志/(清)严书麟修;(清)焦联甲纂 14乾隆富平县志/(清)吴六熬修;(清)胡文铨纂光绪富平县志稿/(清)樊增祥,(清)刘锟修;(清)田兆岐纂

【地方】地方志的基本知识

【关键字】地方 地方志的基本知识 一、地方志的概念(什么是地方志) 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载一定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 地方志作为地方资料汇集,成为各部门、各学科获取原始资料的重要来源。无论是追忆先贤,记述沿革、探寻风物,还是利用方志蕴藏的宝贵资料开展科学研究,为现实服务,地方志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二、地方志的种类 从行政区划的角度看,历史上曾有郡志、州志、府志、路志、省志、道志、卫志、县志;现在主要是省志、市志、县志(包括旗志、盟志)三级志书,以及乡(镇)、村志。 从专业性质角度看,历史上地方志还有山志、水志、寺庙志、园林志、艺文志、风土志、人物志等;现在,除了继承传统的志书种类外,由于社会发展分工细化,专业志种类更趋丰富,有地理志、文化志、教育志、煤炭志、电力志、财政志、金融志等涉及各行各业的专业志书,还有行业志、企业志、部门志、学校志、医院志等。 三、地方志的特征 1、地域性。这是地方志的首要特征。地方志自古以来都是特定的地理区域为记载范围的,即便是一些山水志、寺庙志、行业志、企业志也是以特定区域为记载范围的。 2、资料性。地方志之所以历经两千多年而经久不衰,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保存大量珍贵的资料。编纂地方志主要目的是客观、详实地记录一个地方自然和社会发展变化的状况,让人们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去探寻和发现事物的规律性。地方志的资料主要来源于政府文献、馆藏档案、图书报刊、金石碑刻、实地采访、口碑调查、测绘勘探等方面,资料包罗万象、丰富详实。

3、广泛性。地方志综合记载一个地方自然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面貌,其内容上自天文,下至地理,覆盖了各个行业、各个学科、各个部门,范围之广是其他任何著作不能替代的。 4、时代性。时代性主要是说地方志的内容与形式具有时代烙印、时代特征、时代差异。地方志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地方志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和存在,就在于它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变更其形式、充实其内容,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们这次进行第二轮修志,主要是记载和反映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伟大实践和丰硕成果。这就是新时期、新时代的要求。 5、连续性。地方志的连续性表现为编纂工作的连续性和内容、形式的连续性。编纂的连续性是国家规定的,历史上有五十年修一次,三十年修一次的作法。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之所以生生不息,代代相因,绵延不绝,地方志功不可没。地方志发挥了传承文明、延续传统、保存民族文化的特有作用。现在,国家规定每二十年修一次,这样可以保证对我国各项事业的记载做到传承延续。 四、地方志的功能 概括地讲,地方志具有存史、资治、教化三大功能。 存史功能:将一定地域内的自然与社会、政治与经济、历史与现状的兴衰起伏和发展变化,用文字记述下来,达到积累和保存地方文献,供今人和后人查阅参考的目的。这是地方志最基本的功能。 资治功能:为各级政府以及各行业、各部门的领导者准确掌握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的客观情况,提供系统全面的资料,为促进决策的科学性提供参考和借鉴。 教化功能:利用地方志为提高全民文化素质、道德品质服务;对人们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对青少年进行热爱乡土,建设家园教育。清末曾在全国范围内号召编写乡土志作为中小学生的乡土教材,我省就存有《山西乡土志》和《山西风土记》。

任丘地方志概述

任丘地方志概述 在华北明珠白洋淀东南岸,有一片1034平方公里的土地呈棉叶型铺展在冀中平原上—这便是河北省任丘市。 任丘,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2000多年前,一代神医扁鹊就诞生在这里,他悬壶济世,救死扶伤,誉满天下。 任丘,是一片美丽而富饶的土地,20世纪70年代中期,“石油工人一声吼”,惊醒沉睡之古潜山,汩汩流出的石油,源源不断地为祖国经济建设提供着能源。 任丘处(北)京、(天)津、保(定)三角地带,介于北纬38°33′-38°57′,东经115°56′-116°26′之间,为县级市,隶属沧州市管辖。2008年,全市总人口81.9万余(含华北油田14万)。辖3个街道办事处、8个镇、7个乡、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413个行政村。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中国石油华北石化公司等11个单位驻在市区。市区北距首都北京153公里,西南距省会石家庄159公里,东北距天津市140公里,东南距沧州市114公里,西距古城保定66公里,境域东临廊坊市大城县、文安县,南接河间市,西连保定市高阳县、安新县、北界雄县。任丘位于环渤海经济开发带和京津冀都市圈之内,是国务院确定的对外开放县市和河北省22个“扩权强县”市之一。 任丘自古就有“燕南隘首,赵北津头,居九河之险,通

八省之衢”、“河朔雄邦,京师要地”之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境内铁路、公路的纵横贯通,使任丘城为北连京津、南通粤港的交通枢纽。原有106国道(北)京、大(名)段和(天)津、保(定)公路南线在市区交叉通过,后又有京九铁路和大(庆)广(州)高速公路在市区东西两厢纵贯南北,任丘一举跨入了首都“1小时经济圈”。 任丘地质构造以冀中大坳陷饶阳凹陷北部的潜山为主,主要有任丘背斜带和北汉、鄚州两个向斜带,经过千百万年的变迁、覆盖,形成了太行山东麓平原和渤海西岸平原交接过渡的低平原地貌。境内洼地星罗棋布,呈岗、坡、洼地相间的地形,由岗到洼有由沙(土)到粘(土)的分布规律。境域整体地形成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之势,海拔由11米降至4.5米。在地下古潜山构造带中富含石油矿藏。山前平原与滨海低平原交接洼地,形成了号称“华北明珠”的白洋淀,有1/5面积属任丘辖境,且位处下游、又有千里堤作屏障,常年积水,烟波浩淼,水村掩映,风光旖旎,不仅是得天独厚的旅游胜地,而且有丰富的鱼类、虾蟹、芦苇及其他水产资源。 任丘属东部季风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暑冬寒,温差较大。1988-2008年21年间,年平均气温12.7℃;1月最冷,平均气温-3.9℃;7月最热,平均气温26.8℃。全年无霜期188天。年日照时数累计平均2658.6

方志知识100问(二)

十一、修志工作总要求“一纳入”、“五到位”是什么? “一纳入”是真正把修志工作纳入到各部门、各街道镇乡的工作任务之中。 “五到位”是切实做到领导到位、机构到位、经费到位、队伍到位、条件到位。 十二、编写方志要运用哪“三新”?如何体现“三新”精神? 方志编写要“三新”,即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是胡乔木同志提出来的。编写方志要切实体现“三新”精神。 1.新观点。编写方志一定要遵循我们确定的指导思想,特别是要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同时,还应注意以下4点:第一,记载历史上的人和事要用现在的观点,而不能用当时的观点和提法;第二,记述“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十七年,要依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精神;第三,记述体制改革要符合党中央有关文件精神;第四,对旧资料要进行分析,切勿带进旧观点。 2.新材料。新材料包括四方面:第一,旧志不记的资料,特别是由于时代的原因没有涉及的资料;第二,旧志中记错而经过订正的资料;第三,一般书中不载的资料;第四,从未有人记载过的资料,如实地考察资料。 3.新方法。大的方面说,编写区志要党委领导,政府主持,部门配合,众手成志;分志稿由各部门提供,方志办总纂;定稿前先举行评议会等。

十三、方志的学科属性是什么? 方志的学科属性是什么?自古以来,争议虽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两派:一派认为是地理学科的一部分,另一派认为是历史学科的一个分支。 持方志为地理学科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戴震、洪亮吉等考据专家。他们以考据方法进行地方志的编纂,着重考据地理沿革与方位。因此被称为地理学派。 持方志为历史科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章学诚,他确立了方志是史,一方之志为一方全史的新观念,从而破除方志是图经、是地理书的旧观念。 以上两派见解,可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道理。对此,胡乔木说得比较全面,他说:“为了研究地方志各门类之间的相互关系,这里面涉及许多学科,从历史学、各种专门史学、史料编纂学、自然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到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也可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部分)、社会统计学、社会学、民俗学等等,这里面最重要、最关键的也许是人文地理学。”依我们看,方志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 十四、地方志的特性有哪些? 地方志的特性有六方面: 1.有明确的区域性,不“越境而书”; 2.有编纂的连续性,一代接一代,代代相传,连绵不绝; 3.有内容的广泛性,从天文到地理,从自然到社会,从生产斗争到科

打造文化亮点,建设方志馆

打造特色文化亮点建立即墨市方志馆 方志馆是史志工作为社会服务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文化惠民的重要方面,建设好方志馆,对于开发、利用、收藏、保护地方文化资源,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打造地域历史文化特色,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办拟配合古城恢复建设,在古城规划公共设施内,建立即墨市方志馆。 一、方志馆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即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是即墨独有的历史文化宝库。一是提升城市品位文化强市的需要。近年来即墨经济快速发展,位居全省前列。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彰显历史文化优势,建设方志馆,正当其是。2009 年,山东省史志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快方志馆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省市县三级方志馆,原则上都要建有固定的独立馆舍。建设方志馆也列入国家和省市的“十三五规划”,是地方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志工作法规赋予地方志工作机构的重要职责,是地方志工作走上法制化的客观要求。 二是助推蓝色硅谷和古城文化旅游的要求。方志馆具有重要的城市展示功能,不仅可以展示千年古都风貌,还可以灵活开展与时代同步的专题、专业展览,让游客更形象直观的发现即墨、认识即墨、热爱即墨、投资即墨。方志馆建设落成,将极大提升蓝色硅谷和古城的文化氛围,必将成为城市旅游的一个重要

看点和亮点,有利于吸引游客,聚集人气。 三是地方志转变职能服务社会公众的要求。方志馆是集方志编修、收藏、研究、开发利用于一体的基础文化设施,将地方历史研究的成果进行开发利用,从写书向制作图文并茂的系统展览展示服务转变,是地方志工作职能转变的重要方面,像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一样,弘扬和传承优秀文化,资政教化,传承文明,将增强即墨古城的文化氛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有力推动特色精品城市的建设。 目前,各地政府把方志馆的建设都作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来抓,省政府投资1400 万建设了省方志馆,全省已建成市级方志馆14 家,县级方志馆80 家,收藏各级各类地方文献50 多万册。 方志馆与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相比较,其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文化形象好、社会效果大,具有切实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借鉴全国各地方志馆、博物馆一些成功的做法(如北京孔庙国子监的科举考试展览等),一个具有专业特色的展览展示馆兼具收藏历代方志、年鉴及地方性文献资料、影像资料、口述资料、图片资料的方志馆,将市情展示与地情研究结合,将更好地发挥资治教化功能,凸显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方志馆的功能定位和建设内容 指导思想是以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为指导,以方志馆建设为载体,创新地方志服务

传统文化知识(含答案)

2014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市民阅读大会 中华传统知识大赛“民俗篇” 1.刺绣是指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 案的一种工艺。中国四大名绣是指()、蜀绣、粤绣、苏绣。 A.顾绣 B. 闽绣 D. 鲁绣 D. 湘绣 2.南翔小笼馒头,传至今日已有100多年历史了,它由南翔镇日华轩点心店主黄明 贤始创,素有()、馅多、卤重、味鲜之美誉。 A.皮薄 B. 皮厚 C. 重油 D. 咸鲜 3.1912年开设的()是上海第一家游乐场,位于浙江路新新舞台屋顶。它与随 后涌现的其他游乐场一起,奠定了游乐场在市民日常娱乐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A.新世界游乐场 B. 大世界游乐场 C. 楼外楼游乐场 D.小世界游乐场 4.重建于宋代的龙华塔,砖木结构,七层八面,每层飞檐高翘,角挂风铃,姿态雄 奇,造型美观,玲珑剔透。相传是三国时期()为孝敬父母而始建,故又名报恩塔。 A.曹操 B. 刘备 C.孙权 D. 诸葛亮 5.江南丝竹是中国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在上海地 区得到较大发展,常演不衰的经典称为“八大曲”。以下不属于八大曲的是()。 A.《行街》 B.《云庆》 C.《四合如意》 D.《瀛洲古调》 6.年轻人谈恋爱,在各地方言中各有不同的有趣说法。上世纪下半叶,上海人习惯 把年轻人谈恋爱叫做()。 A. 做朋友 B. 认得朋友 C. 扛朋友 D. 轧朋友 7. 早年被沪上民众称为“四大金刚”的是豆浆、油条、大饼和()。 A..粢饭 B..馄饨 C.泡饭 D.八宝饭 8. 今上海地区大部原属古代松江府。西晋文学家(),字士龙,华亭人,对客自 称“云间陆士龙”,后人因此称松江为“云间”。

新编地方志面临的几个问题

新编地方志面临的几个问题 新编地方志面临的几个问题 按:在思索方志编纂问题时,回顾了个人写的一些文章。其中这一篇是我参加地方志工作后不久写的,但现在看来,其中提出的问题,似乎至今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在目前正在进行的二论修志中,似乎还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现在上载在此,供大家参考。 近几年参与编写地方志,对方志的改革和创新产生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现趁省第四次地方志工作会议召开之际,写出来向大家求教。 一、我以为,地方志的创新要考虑它所处的文化环境。 大家在谈到编写地方志的重大意义时,常引旧志利用的实例作证明。正是这些议论引导着地方志的编纂方向和读书界对新方志的评价标准。当新编地方志达不到这种要求时,就产生了“行人不想看,外行人看不懂”的责难。这种情况的产生,是不重视新旧方志迥异的文化环境所致。 一年多来,笔者收集分析了100多条方志利用的实例,大致可分四大类:一是为各种专业史研究提供史料;二是利用方志资料开展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三是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咨询,例如发掘地方传统产品、技艺,开拓了生产门径;四是平反错案,了结悬案,纠正错讹。而在利用性质上,又

有两种情况:对于旧志的利用,常常是志书本身发挥资料作用,属直接利用性质,天文、地震、人物事迹之类,多如此;而新志的利用,则往往是修志工作中发现的原始资料起了作用,属间接利用性质,志书仅起中介作用。从上述情况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旧方志时期,许多学科尚未形成或分化出来,省、地、县都不可能有专业资料的管理机构和系统配套的专业著述。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地方志就备载万物、巨细无遗,成了全方位的综合资料书。传之后代,就自然成为现代科学探寻本学科历史资料的宝库,如地震资料、天文资料(如太阳黑子活动的记载)、国际文化交流资料(如关于日本沙门志满的记载)、各种专业技术资料、灾异资料等等。到了民国时期,近代科学在中华文化中迅猛崛起,分科也细了。但各学科的发展还不可能普及到地县,尽管县志的容开始缓慢地近代化、科学化了,也不影响地方志作为全方位综合资料库的作用。到了现在,新方志处身其中的文化环境是大不一样了,特别象这样的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以慈溪为例,就有许多资料机构,有专门提供综合资料的统计局和已配套成龙的档案馆、室;有各专业的观测、研究、情报机构如水文站、气象站、虫情测报站,各种科技情报所,各级专业资料室等等;还有对重大县情的较大规模的普查,如地质普查、土壤普查、资源普查、水文调查、人口普查等。而上述种种活动,最终

中国地方志的军事地理价值概说

中国地方志的军事地理价值概说 发信站: 新一塌糊涂(Wed Mar 18 02:51:26 2009), 本站(https://www.360docs.net/doc/d812617619.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d812617619.html,) 地方志源流概说 “方志”的名称较早见于记载的是《周官》“外史掌四方之志”。《周官》一书成于战国时代,据此可知方志的历史之久远。我国现存的地方志有八千五百多种,共十一万多卷,(注1)约占我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左右。地方志记载了一定地区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是一部地方性的“百科全书”,其中包含有丰富的军事内容,特别是军事地理内容。明末清初顾祖禹编撰的军事地理巨著《读史方舆纪要》就引用了一百多种地方志。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陆军编绘的《中国地图》,我国的地方志就是其重要的参考资料。 我国地方志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别史,以及地理书和地图,在地方志发展形成的过程中,这三方面既有各自的发展,又有相互的融合。由于各自的发展,地方志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而史、图、经的相互融合,终于在宋代形成了内容丰富、体例完备的地方志。(注2) 明清时期的军事要地志 明代地方志的发展十分繁荣。明政府为巩固北部边防,在长城沿线许多军事要地设立军镇、卫所,在一些军事要冲设立关城、堡寨,屯兵戍守。由于这些军事要地的出现,随之出现了许多军事要地志。著名的有:嘉靖《山海关志》,万历《偏关志》、嘉靖《三关志》。此外,还有关于重要防御方向的嘉靖《两镇三关通志》、嘉靖《西关志》、万历《四通三关志》等等。与此同时,明代军事区划,镇、卫、所的方志也纷纷出现,如正德《宣府镇志》,万历《延绥镇志》,正德《金山卫志》等。这些地方志明显地具有现今军事要地兵要地志的雏形,对当时军队的兵防战守有着极大的实用价值。《延绥镇志》,序中说:“时火落赤报警,欲稽往牒,以查敌情,得新志而读之,历代建置沿革之由,水火险易厄塞之处,兵马收集选充之实,馈饷储积、田赋登耗之数,力役征调支应之烦,……文武经历建树久近之迹,河套侵犯要挟之情,元老经略条奏筹划安攘之策,糜不犁然具备,一展卷尽目中。” 清代,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地方志的编纂与研究达到鼎盛时期。由于统治者对修志的重视,一些著名学者的参与,使地方志体例谨严,种类齐全,数量大增。除三修《大清一统志》之外,全国各地亦纷纷修志,不但有省志,府志、州志、县志、厅志,还出现了乡镇志。 清朝中后期,在平定“内乱”和抵御外患的战争中,出现了一批带有浓厚军事色彩的地方志,以新疆和西藏最为突出。如《钦定新疆识略》和《回疆通志》。这两部方志体例大致相似,对“南北各城官制、兵额、台站、卡伦皆关综核,特详载于各城图后,至山川道里彼此联属,则于总图后谨撰总叙。”新疆“配有军台又有营塘、驿站,颇为纷难,谱详胪于道里表,以便核查。”此外,在这两部方志的《纪事》还简要记述了清政府历次与新疆少数民族分裂分子作战的经过。(注3) 地方志——军事地理的史料库 在地方志大量的军事史料中,以军事地理资料最为丰富,最为突出。如历代地方军事机构的设置、军事行政区域的划分、疆界沿革、战场地名辨释、民族分布与迁移、边(海)防卫戍、山川要津、险隘关塞、交通道路、兵家必争之地等,涉及历史军事地理(注4)的研究资料,通常都可在地方志中有关的条目中寻得。在嘉靖《宁夏新志》中就记述着古战场贺兰山的关塞和可通步骑的口隘数,以及古代防御要点的地

以创新思维拓展方志文化应用领域

以创新思维拓展方志文化应用领域 ——以常德市为例 周波翦甜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文化是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是综合实力的有力支撑。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文化逐渐成为国家间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作为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方向保证,发挥着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激励、凝聚、整合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可以说,在我们身边的未来,谁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事实上,文化产业对于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力量要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一、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彰显民族文化张力,地方志有自己的担当和作为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文化传播的形式、速度和力度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深入。一些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实力、科技优势、营销手段,特别是背后的政治推动,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严重影响这些国家的文化安全。中国是一些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的重要目标,西方的“和平演变”从来没有停止过,我国文化的发展正受到各种威胁和挑战,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 中华文化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绵延不息,长盛不衰。这是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也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方志作为传统文化的精粹,长期以来就像蕴藏在地下的宝贵矿藏,需要经过人工开采、冶炼,在承继与发扬中不断与时俱进。从单纯的志书编纂到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把具有历史厚度的文化接续下来之后赋予新时代的新内容,向世界人民展示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注入“中国元素”,提供“中国理念”。 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文化自信是首要前提。要发自内心地认为我们的文化好,把民族的传统的文化变成世界普遍认知和欣赏的文化软实力,实现从“内生”到“外溢”,促进文化相互借鉴。 我国保存至今的志书有8000余部,10万余卷,占古籍总量的十分之一,还不包括在战乱中流失海外的。如美日两国藏有我国明代方志孤本40多种,900多卷。仅美国国会图书馆存有我国地方志3000余种,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保存了我国5400余种地方志和数千种家谱。 方志是如实全面记载一方史实,因而方志文化自存在之日便具有客观平和性,不对其他领域产生威胁、侵占。这项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文化现象显然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兴趣,并对其进行研究,希图通过志书所记载的内容来了解中华传统的精髓。这对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亲和力和影响力有着积极的效应。 二、方志文化的开发与应用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与趋势 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反映了人类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只有掌握了文化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历史大势。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军的号角,这是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方志文化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

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概要(大一下) 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1、文献的概念 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 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 △文献学的任务 一般任务:文献整理 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

论地方志的六大服务功能

论地方志的六大服务功能 俞慧军 《地方志工作条例》第5条明确指出: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主管本行政区域的地方志工作,履行的职责之一就是“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著名史学家顾颉刚曾指出:“每地修志,主要目标在于补行政官吏之鉴览,以订其发施政令之方针。”刘世锋:《浅谈地方志的价值与作用》,《中国地方志》1999年第4期。李铁映指出:“修志的目的在于用,不仅为当代人用,也为后代人用。”李铁映:《在全国地方志颁奖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地方志》1997年第5期。笔者认为,撰修方志是为了经世致用,造福桑梓。修志的过程,同时也是利用资料服务社会的过程,志书编成出版后,方志机构要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宣传志书,使志书进入社会,进入大众视野,进入寻常百姓家;走向世界,走入国际市场,加入国际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文明。方志的服务功能越大,服务的对象越多,服务的范围越广,方志的社会效益就越大,存在的价值也就越大。以笔者浅见,在新时期,方志和地方志机构在服务党的中心工作中有六大功能。 一、服务政治的功能 方志要服务好政治,成为本地党政领导管理一方的参考书。“资治”是社会主义新方志的一大传统功能。新方志所记述的丰富而翔实的资料,有助于在党的领导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小康社会的政治建设。1992年1月,《沙洲县志》张家港市的前身为1962年建立的沙洲县,故1992年第一轮出版的志书为《沙洲县志》(下限至1985年),1986年9月撤县建立张家港市。出版后,成为张家港市历届党政领导了解全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资政地情书。首先,《沙洲县志》主要记载本地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产生和活动情况,并对1962年建县至1985年历届人代会的情况进行了客观翔实的记载,这给历届党政领导在政策的制订时提供了主要的参考依据;也给广大人民群众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提供了参照,激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从而促进全市(县)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进程。其次,《沙洲县志》作为社会主义新方志,还对政府机构进行了客观翔实的记载。《沙洲县志》除了记载机构设置演变的情况及历届政府主要领导人的更替情况外,还着重记载了各个时期干部的编制变化情况和分布情况、干部的年龄结构和工龄情况、文化程度、调动和分配情况、退职和离退休情况等,这些为总结干部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提供了资料,从而有利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促进政府机构的自身建设。再次,司法、执法的民主化,是小康社会民主建设和政治建设的重要方面。《沙洲县志》所记载的刑事、检察、民事调解和处理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执政者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司法、执法公开、公正和民主的程度。新方志服务政治的功能更集中地体现在二轮修志的实践中,二轮修志中对国家权力机关、政府机构、司法和执法机关、政党、统一战线等方面的客观记载,对一个地方社会中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政治建设都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多年来,在历届新任市领导上

地方志基本知识及资料采集要点

地方志基本知识及资料采集要点 流渡中学严庄坤 一、地方志的概念(什么是地方志) 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载一定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 地方志作为地方资料汇集,成为各部门、各学科获取原始资料的重要来源。无论是追忆先贤,记述沿革、探寻风物,还是利用方志蕴藏的宝贵资料开展科学研究,为现实服务,地方志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二、地方志的种类 从行政区划的角度看,现在主要是省志、市志、县志(包括旗志、盟志)三级志书,以及乡(镇)、村志。 三、地方志的特征 1、地域性。这是地方志的首要特征。地方志自古以来都是特定的地理区域为记载范围的,即便是一些山水志、寺庙志、行业志、企业志也是以特定区域为记载范围的。 2、资料性。地方志之所以历经两千多年而经久不衰,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保存大量珍贵的资料。编纂地方志主要目的是客观、详实地记录一个地方自然和社会发展变化的状况,让人们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去探寻和发现事物的规律性。地方志的资料主要来源于政府文献、馆藏档案、图书报刊、金石碑刻、实地采访、口碑调查、测绘勘探等方面,资料包罗万象、丰富详实。 3、广泛性。地方志综合记载一个地方自然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面貌,其内容上自天文,下至地理,覆盖了各个行业、各个学科、各个部门,范围之广是其他任何著作不能替代的。 4、时代性。时代性主要是说地方志的内容与形式具有时代烙印、时代特征、时代差异。地方志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地方志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和存在,就在于它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变更其形式、充实其内容,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地方志与姓氏文化开发

地方志与姓氏文化开发 罗生福 (广西百色市地方志办公室533000)摘要:姓氏是公民生来就被赋予的一种标志。如果一个人在异国他乡遇到同姓的人,不管彼此之间的关系有多么远,可能都会显得特别亲切。像这种小小的感情牵系,却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之间互相团结的力量表现之一。在今天的社会,姓氏成为一种被大众忽视的可利用资源,事实上,姓氏当中蕴含着祖先丰富的宗族文化,是一份绝无仅有的历史资料。其实,只要充分的利用姓氏资源,将姓氏提升到一种文化产业的高度,那么,将可能实现创造出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的长远目标。 关键词:姓氏起源文化产业 地方志与姓氏在中国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推本溯源,两者之间其实存在着极其密切联系。方志界同仁都认为方志为“一方之全史”或“地方志百科全书”。我认为姓氏谱牒可以说是一族或一家之全史。所以无论是第一轮还是第二轮出版的志书,多多少少都记有姓氏谱牒的内容,内容比较多的有云南省《楚雄县志》和贵州省《毕节县志》,前者在“社会卷”设“姓氏”章,分“姓氏源流”、“姓氏分布”、“称谓、家规、会馆”三节,介绍了在楚雄县境内1982年人口普査345个姓情况;后者在“民俗”篇设“姓氏、宗祠、寺庙、同乡会”章,其中“姓氏”6802字,介绍了毕节姓氏的发展演变。河南省《信阳地区志》更加详细,虽然仅设一节,节下分“源于本区的姓氏”和“姓氏分布”两目,但能把已知起源于信阳境内的21个姓氏的来源一一介绍。为研究历史学、社会学、人口学、人才学、伦理学、人类学、经济学、方志学、民族学等积累一些资料;对研究中国家族制度的形成、发展、基本特点、家庭管理、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提供了历史依据,成为现实的资料库。由于姓氏谱牒具有其他地方文献的不可代替性。中国是家谱和地方志文化的发源地和始作佣者,林林总总的志书、家谱不胜其数,然至当下为止,不但方志、族谱学没有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而且大学中关于家谱和地方志方面的专门教育和人才培养更是阙如。就是出版的志书有关姓氏谱学,也是无人问津,更不说“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了,这不能不说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家谱和方志文献资源大国的悲哀和不幸。因此本文侧重从

古籍基础知识

古籍基本知识 古籍(定义):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定级标准》2。1、《修复技术规范》2.1) 一、古籍版式 定义:古籍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样式(按:即指一块书版内所刻出的模式,反映在书中,就是一张书叶中所看到的样式)。包括版面、大小题名、版框、界行、天头、地脚、行款、字数、鱼尾、象鼻、书耳、书牌、条记、句读、插图等等。 1.版面:原指按一定行款字数并以边栏、界行、版心、鱼尾等形象为装饰而雕刻或排拣活字形成的平面。后世即指一版一版印纸。 2.版框:书叶正面图文四边的围栏,一般指印刷的书。(修复技术规范2.5.1)。也称边栏,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单线的叫“单边”或“单 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常见的术语有四周单边(四周只印一道粗黑的边 线)、四周双边(四周粗黑线内侧再刻一道细黑线)、左右双边(仅左右粗黑线内侧有细黑线)。 3.界行:也称界格,指在版面内分割行字的直线。 4.行款:又称行格,指正文之行数与字数。通常以半叶计算,叫做“半叶×行×字”,有的直接称“×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是为大字正文做注解),叫做“小 字双行×字”。同一种书,不同时期有不同刻本,行款也往往不同。故行款可以作 用鉴定版本依据之一。 5.天头:图文或板框上方余幅。(修复技术规范2.5.4),即版框外空白纸的上方。 6.地脚:图文或板框下方余幅。(修复技术规范2.5.5),即版框外空白纸的下方。也称下角。 7.版心:也称中缝,通常指一版印叶的中心比较窄的一行空白行,是书叶对折时的标准。唐末五代,书的装订形式由卷轴装向册叶装发展,雕版出现了两个半版,北宋 和辽时期,两个半版间出现了两道线,在两线之间的空白处,常常刻上书的题名(通 常是简书名)、卷数、叶码、本叶的字数、刻工姓名或者刻书单位的名称。因为这一 行居于两版的中心,所以称为版心。 8.书口:又称版口,就书版(或者书叶)而言,它是版心。对于以包背装或线装的方式装订起来的书籍而言,这部分为书可以翻阅的开口,故称书口。(蝴蝶装无书口?)与 书背相对,可翻叶展阅的开口。(修复技术规范2.8。3)(其含义已经扩大了。)9.鱼尾:版心中间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刻于距版心上边大约四分之一处,有时版心上下都有鱼尾。只有一个鱼尾,称单鱼尾,两个鱼尾称双鱼尾(有对鱼尾、顺 鱼尾),个别有三鱼尾。花鱼尾:鱼尾刻印出花样的。鱼尾的作用是用来标示中缝线,作为折叶的标准。 10.象鼻:鱼尾上下到版框有一条线,叫象鼻。(这只是一种说法。李致忠先生提出另两种说法,一是我们暂且采取第一种说法,主要说明什么是黑口、白口)象 鼻为一条细黑线的叫细黑口(或小黑口),象鼻为一条粗黑线的称为粗黑口(或大黑口),无象鼻(即无黑线)者为白口。 11.书耳:版框外左上角的空格,里面刻有简单的篇名,因为形状象书的耳朵,所以称书耳。其中的题名叫耳题、耳记。 12.书牌:又称牌记,与现在的版权页类似,常常刻有书名、作者、镌版人、藏版

试论地方志与地方史的关系

试论地方志与地方史的关系 自古至今,志和史这两种著作一直是同源异流,殊途同归,同时并存,共同发展,不能强求合并,既有共性,又各有特点。地方志和地方史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盛世修史、懿年纂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我国编史修志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各个朝代都设有史官,隋唐时期就确立了史志官修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中共党史和地方志机构。我国官修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保证了编史修志的延续不断。在当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修志工作。江泽民同志指出:“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千秋大业”;胡锦涛同志指出:“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足以说明地方志和地方史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地方志发展过程中在内容、体例方面吸收了史书的不少特点,有着基本相同的治学要求和编写原则,都有资政教化的作用。从内容和体例看,可谓史中有志,志中有史。志为史提供资料,史又为志提供资料,但史、志又有别,不能以史代志。两者都要记载历史事实,都要服务当代。本文试从地方志和地方史(中共地方史)的联系与区别的角度来探讨两者的关系。 一、地方志与地方史的联系 1、两者互为借鉴。地方志虽以记述本行政区域的历史

与现状为范围,但包罗万象,以其翔实、典型的地情资料,为地方史研究提供丰实而具体的内容,验证当代史研究的规律和成果,为地方史研究的深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有助于更加全面、系统、客观地展现地方历史面貌。地方志是地情书,以特定区域为记述空间范围,以特定地情为研究对象,记一方之史,言一方之事,综合记述一个地方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涵盖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各门类应有尽有,甚至一些细小而有趣的奇闻逸事也有收录。资料性是地方志作为一种著述的本质属性,地方志汇集了大量真实、可靠的地情资料,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而史料正是历史学的研究基础,历史研究之所以有价值,最关键的就是靠史料说话。地方志为编修地方史保存了大量一手地情资料,而且资料鲜活准确,“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无疑有助于当代人治当代史,有助于地方史研究的拓展和深入。 2、两者具有共同的对象。两者的共同点是记载对象的一致性,都是要记述以往和既发的事物、事件、人物。地方史是指在某个特定区域的历史记录。地方史主要是记述过去人类社会的活动,包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变化发展,重大的政治、经济、军事事件等。但是,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变化,阶级斗争开始转化为人民的内部矛盾,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人民的内部矛盾更为明显。什么是地方志?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地方志是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可见,地方志和地方史虽互有联系,但又各

地方志的基本知识

地方志的基本知识 2007-04-18 14:47:58 大中小 地方志的基本知识 一、地方志的性质 1、什么是地方志。地方志,古代又称地志、地记等。方者,方域, 地方;志者,记也,述也。地方志是以一定地域(主要是行政区划)为范围,按一定体例综合记载一定时期自然、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和历史的资料性著述。新方志是全面、系统、科学地反映一个地方自然、社会各方面的现状与历史,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综合性地方科学文献(或者说综合性地情资料书)。 2、方志的基本特征。 (1)地方性(地域性):历代各类方志,均以一定地域为记述范围,又因地域不同,所记风物人文亦不同。表现出特有的地方色彩。 (2)资料性:方志任务不是探索历史规律,而是为认识地情、科学研究积累资料,为决策提供依据。其价值与功能即体现于资料性。 (3)纪实性(实录性):历来要求修志要实事求是,据实而书,“夫志,为一邑实录”。不实则无用,甚至起反作用。志书所录,又多为经过分析考证的一二手资料。

(4)综合性:内容是综合的,兼具史、地、自然、社会各方面,容纳古今百科记述方法和体裁是综合的,有概括提炼而非单纯资料汇编;又综合运用各种体裁。 (5)实用性:方志“非示观美,将求其实用”(章学诚),也正因其资料丰富,史实可靠,实用性强,而历代不衰。 3、史志关系。志与史,可谓同源异流,殊途同归,既有共性,更各有特点。史、志有密切联系。上古史、志不分,即所谓“古者记事之史谓之志”(郑樵《通志序》)。梁启超也认为“最古之史,实为方志,如孟子所称“晋《乘》、楚《寿杌》、鲁《春秋》,庄子所称‘百二十国宝书’比附今著,则一府州县志而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方志发展过程中在内容、体例方面吸收了史书的不少特点,有着基本相同的治学要求和编写原则,均有资政、鉴戒的作用。从内容和体例看,可谓史中有志,志中有史。志又为史提供资料,“有良方志,然后有良史”(梁启超《龙游县志序》)。 但史、志有别,不能以史代志。其区别在于:(1)对象和任务不同:历史记述研究的主要是社会现象,目的是为提示历史发展规律;方志则自然、社会并重,主要反映本地自然、社会的基本情况,提供有关系统资料。(2)内容不同:史重宏观,举大弃小,志的内容更广泛详备,宏微俱备;史重分析论述,志重资料说明;史重过去,志重现状,所谓“隔代修史,当代修志”。(3)体例不同:史纵志横,即史以时间为经,纵向论述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志则横分门类记述各方面情况。史、志均有纵横,但史以纵为主,志以横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