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度量衡标准

中国古代度量衡标准
中国古代度量衡标准

考古与文物 2002年第3期

中国古代度量衡标准

丘光明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管理研究所)

中国古代度量衡标准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取自然物,如人体、丝毛、谷物等;第二类取人造物,如圭璧、货币等;第三类取自然现象,如乐律、水、金属等。

第一节 取自然物之标准

11取人体为标准

一般来说,任何被人们采用的单位,都是为某种用途方便而约定俗成的。人类最初的测量,往往是借助于人体自身的器官来实现的,如手、指、腕、足以及人体自然身高等。这几乎是世界各地普遍采用的方法。正如《孔子家语》所云:“布手知尺、布指知寸,舒肘知寻,斯不远之则也。”①这意味着早期的尺、寸、寻、丈等单位都是以人体各个部位为依据而建立的。因为成年人用自己的手、指和双臂去测量长度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差异,故云“斯不远之”。如果从解剖学的观点来看,以一指为寸,十指正相当于伸出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这段距离,一扌乍即一尺,而人的身高大约是它的十倍,即一丈。为证实这种比例关系,笔者曾以自身作验证:身高160厘米,一扌乍之长正合16厘米,十指之宽(按十指于纸上,两拇指并扰,食指垂直,划出十指之宽,量之)亦为16厘米,一指之宽(食指或中指)为116厘米,伸两臂之长正合160厘米。

以人体为度量衡单位,其他文明发生较早的国家常常有相类似的例子,如肘尺(又译作腕尺),是古老的两河流域文明时期的长度单位,大约出现在公元前6000年。这个单位的概念是伸开前臂从肘关节至中指尖的距离②。在公元前2500年,古巴比伦尼亚王国的长度单位有“指”。一指相当于1165厘米,一尺等于20指,一腕等于30

指③。而南美文明较早的印加帝国,长度单位为162厘米,相当于古代秘鲁人的平均身高④。《英国度量衡史》一书中也提到原始的计量单位是“指”、“掌”和“口寻”。一口寻大约等于一人的身高。一口尺大约为1 6口寻,一扌乍为1 8口寻,一手为1 3口尺,一拇指则约为1 12口尺。一口尺又为4掌或16指,一个步距大约相当于半口寻⑤。用人体定度量衡单位

。甚至延续到十六世纪的西方许多国家。十世纪时英王埃德加以其拇指关节之间的长度定为一英寸。查理曼大帝以其足长定为一英尺,约合1217英寸。根据16世纪德国的规定,英尺的另一定义为星期日立于教堂门前,礼拜完毕后,令走出教堂之男子16名,高矮不拘,随遇而定,各出左足前后相接取得此长度之十六分之一为一法定英尺⑥。公元前一世纪,一位杰出的建筑学家维特拉斯说:古代人正是从人体各部位得出了基本的长度概念,这些概念显然在所有建筑物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指、掌、足、腕等。他还描绘了人体各部位的比例,而这一完美的比例关系,在欧洲十五世纪以后的艺术解剖学中经常用图画表现出来⑦。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画家、建筑学家达?芬奇所绘维特拉斯人体,进一步证明了人体各部位的完美比例。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度量常数,在世界上许多文明古国中,用它来比较、衡量自然界各种量的例子很多,而完整的利用这一比例,在中国的古代很早已运用到实际测量中去了。

21取自然物为标准

除以人体为标准外,古代文献中还常见以自然物为标准的记载,如“十为程,一程为分”(《说文解字注》)。“十马尾为一分”(《易纬通挂验》)。“十二艹

票而当一粟,十二粟而当一寸”,其以为量(重),“十二粟而当一分,十二分而当一铢”(《淮南子?天文训》),“度量衡以黍生之为

管来测定音量的清浊高低。

以管定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古乐》:“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阝俞δπ之阴,取竹于山解奚谷之谷,以生空窍厚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吹曰舍少,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阝俞之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钟之宫适合。黄钟之宫,皆可以生之。故曰黄钟之宫,律宫之本。”δθ这段话虽然掺杂了一些神话色彩,但它最早向我们透露了古人以管定律的信息,为历代研究律吕者所宗。

律管与度量衡有什么关系呢?根据声波波长与频率成反比的原理可知,在口径一致的条件下,律管越长,声波越长而频率振动越慢,音调也越低。也就是说,在口径不变的条件下能吹出黄钟律的律管,其管长是一致的,管内的容积也是一定的。由于确定律管发音的高低,不仅要确定管长,而且还要精确地测定管的横截面和容积,这就决定了古代乐律学与度量衡的密切关系δρ”

中国古代将度量衡写进历朝国史《律历志》,首开其事者为《史记?律书》,成其说者为《汉书?律历志》。班固修《汉书》时,将《史记?八书》中的“律”、“历”二书合为一卷,取名《律历志》,并把度量衡的内容也归纳进去。《汉书?律历志》最大的特点是把乐律与度量衡的关系具体化了。《律历志》开首便见:“虞书曰‘乃同律度量衡’,所以齐远近立民信也。”又曰:“夫推历生律,制器、规圜矩方、权重衡平,准绳嘉量,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莫不用焉”δσ。《汉书?律历志》还以累黍为中介,把黄钟律管与度量衡三个标准量相互联系起来。其相关的数据是,黄钟管长九寸,以九十粒黍横向排列的长度相印证,即一粒黍为一分,100粒合汉之一尺。律管容积为八百一十立方分,与积黍之数相对应则容1200黍,合汉时一龠,1200黍之重又合12铢。汉以后历代求古律、古度量衡都首先以此作验证。但由于历代所用之黍,受品种变异,收成丰歉,籽粒实米比等因素的影响以致长度、容积和重量三者相互抵牾而常常产生争议。于是各家便按照各自的理解去做实验。由于管长已定,便在管径上提出不同的看法;孟康注《汉志》定管围九分,径三分δτ,颜师古则认为径当三分四厘米六毫εκ。而我们的验算结果是:黄钟管长九寸,以新莽尺长合今2311厘米计算,管长为20179毫米(9×2131=20179);容积八百一十立方分,合今10立方厘米,相当10毫升〔810×(01213)3=91984〕;律管的直径当三分三厘八毫,合今01782厘米,如下式:

d=2×

810

311416×90

=31385分

0133385×2131=01782厘米

从以上黄钟律管尺寸,计算出它的频率为38417次 秒,算式为:f=

34000(s)

4(20179+

5

3

)×01782

=38417

次 秒。以管长和管径都用三分损益法,便可以得到其他十一律的音频。

然而,“音失之甚易,求之甚难”。要想把度量衡三个量的实体,寓意于无形的声和数之中,毕竟还是难以复现的,于是刘歆等又用累黍的方法把律管的长度、管径记录和固定下来,并且分度量衡三个量相互参校,这种以抽象的理论与具象的实体相结合来参定度量衡标准的做法,是汉代在度量衡史上一项重大的创造发明。可是,用黄钟校度量衡,或以尺度来定律这一理论和做法,却又被汉儒扩大到解释这以外的一切现象,并故弄玄虚地说:“黄钟子为天正”。“阴阳合德,气钟于子,化生万物者也”ελ等等不一而足,这就使得对黄钟和度量衡的阐述带上了浓厚的神秘色彩。把科学划入阴阳五行和三统说的范畴,是那个时代的特点,也是汉儒的政治需要,这就掩盖了以黄钟律管定长度,并用以校正度量衡的优越性的最本质之点。

31古代取黄钟为度量衡标准的可能性与局限性

用黄钟律管参以累黍考校度量衡,自《汉书?律历志》成其说,历代宗为圭臬,在中国度量衡史上影响极其深远。然而由于它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两千多年来也曾有人提出过异议。如北宋时便曾为音律高低,尺度长短,黄钟累黍的关系等有过几次激烈的争论。和岘曰:“古圣设法立尺寸作为律吕,三分损益上下相生,取合其音谓之形器,但以尺寸长短,非书可传,故累禾巨黍以求为准的。”εμ范镇却说:“声音之生,生于无形,故古人以有形之物,传其法,俾(bǐ,彼)后人参考,然后无形之声音得而和气可导也。有形者,禾巨黍

没有推行。直到光绪年间再次改用纯水,规定水温在摄氏四度下,一立方寸纯水之重为库平两之八钱七分八厘七四忽。

从“身为度,称以出”和“布手知尺”,“迈步定亩”等以人体定度量衡单位,到寻求复现性能较好的自然物或某些自然现象来定义度量衡单位,一直是我国古代度量衡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世界度量衡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

注 释

①《孔子家语》卷一。

②《计量史话》,《世界历史》1980年第1期。

③丹皮尔著:《科学史》第一章《古代世界的科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31页。

④夏鼐:《秘鲁古代文化》,《考古》1972年第4期。

⑤⑦R1D1CONNOR《T he W eigh ts and M easures of England》L ondon:H er M ajesty’s Stati onery O ffice,19871P111

⑥〔美〕肯尼思?F?韦弗著,崔思译《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使用公制度量衡》,《铁道标准化》1980年第1期。

⑧《隋书》卷十六,中华书局1975年第402页。

⑨《律学新说》卷三,《中国科学技术典籍汇通》物理卷,河南教育出版社1975年第73页。

βκ《说文解字注》“铢”字条下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708页)。

βλR1D1CONNOR《T he W eigh ts and M easures of England》L on2 don:H er M ajesty’s Stati onery O ffice,1987,P2-51

βμ参见彭信威《中国货币史》序言和第一章,上海有民出版社1962年。

βν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上海书店影印本1984年第47页。βοβθ萧清:《中国古代货币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70页。βπ王毓铨:《我国古代货币的起源与发展》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4页。

βρ《秦都咸阳故城遗址发现的窖址和铜器》,《考古》1974年第1期。

βσ萧清:《中国古代货币史》,第75页。

βτ关汉亨:《秦半两钱文图说》,《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二辑,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年,第106、111页。

χκ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38页。

χλ《尔雅注疏》卷五,《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3年,第2601页。

χμ《周礼注疏》卷四十一,《十三经注疏》第922页。

χν吴大:《权衡度量实验考》,上虞罗氏重刻本,民国四年第13页。

χο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第50页。χπ夏鼐:《商代玉器的分类与用途》,《考古》1983年第5期。

χθχρ万国鼎:《秦汉度量衡亩考》,《农业遗产研究集刊》1958年第二期。

χσ《汉书》卷二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第1149页。

χτ《后汉书》志第五,中华书局1973年第3124页。

δκ《数理精蕴?九数通考》

δλ戴念祖:《中国古代声学知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第164页。

δμ蔡邕《明堂?月令》,《南著书院丛书》第七集第一种(蔡二)第4页。

δν朱载《律吕精义?内篇》卷之八,《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物理卷,第265页。

δο《律书》索隐按,《史记》卷二十五,第1239页。

δπ阮阝俞《汉书?律历志》《说苑》皆作昆仑。

δθ《吕氏春秋》卷五第51~52页,《诸子集成》第六册。

δρ戴念祖:《朱载——明代的科学和艺术巨星》,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5页。

δσ《汉书》卷二十一,第955~956页。

δτ《汉书》卷二十一,第964页。

εκ《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175页。

ελ《汉书》卷二十一,第962~964页。

εμεν《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一,第1169页,第1170页。

εο《律吕精义?序》,《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物理卷第98页。επ《律吕精义》卷之十,《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物理卷,第320页。

εθ《清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五七卷,第6227页。

ερ《律学新说》卷二,《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第55页。

εσ戴念祖:《朱载——明代的科学和艺术巨星》,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6页。

ετ《汉书》卷二十一颜师古注,第967页。

φκ《隋书》卷十六,第406页。

φλ吴大:《权衡度量实验考》,上虞罗氏重刊本,民国四年第60页。

φμ《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一,第1169页。

φν《汉书》卷二十一《汉书》卷二十一,第967页。

φο《律吕精义?内篇》卷之十,《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第313页。

φπ《隋书》卷十六,第407页。

φθ《宋史》卷七十一,第1608页φρ《隋书》卷十六,第第405页,第406页。

φσφτ《律学新说》卷二,《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物理卷第35页,第38页。

γκ万国鼎:《秦汉度量衡亩考》,《农业遗产研究集刊》1958年第2册。

γλ丘光明:《中国古代的度量衡标准》,《物理学史》1993年第5期。

中国古代度量衡换算

中国古代度量衡换算 中国古代度量衡 尺(cm) 斗(l) 斤(g) 周秦汉 22.5 1.94 256 东汉23.04 1.98 222.73 魏 24.12 2.023 222.73 晋 24.45 2.02 222.7 3 隋 29.51 5.944 668.19 唐 31.1 5.944 596.8 2 宋元 30.72 9.488 596.82 明 31.1 17.037 596.82 清 32 10.355 596.8 2 民国 33.3 10 500 中国历代度量衡制演变简表 以下仅供参考,部分内容学术上还有争议。 中国历代度制演变简表

时代度制统一换算(厘米) 商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尺 = 15.8, 1寸 = 1.58 战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2.31 1分 = 0.231 秦 1引 = 10丈,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引 = 2310,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 2.31 1分 = 0.231 汉 1引 = 10丈,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引 = 2310,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 2.31 1分 = 0.231 三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丈 = 242, 1尺 = 24.2 1寸 = 2.42, 1分 = 0.242 西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2, 1尺 = 24.2 1寸 = 2.42, 1分 = 0.242 东晋及十六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5, 1 尺 = 24.5 1寸= 2.45, 1分 = 0.245 南北朝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5, 1尺 = 24.51寸 = 2.45, 1分 = 0.245 1丈 = 296, 1尺 = 29.6 1寸 = 2.96, 1分 = 0.296 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丈 = 296, 1尺 = 29.61寸= 2.96, 1分 = 0.296 唐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小尺:1丈 = 300, 1尺 = 30 1寸 = 3, 1分 = 0.3大尺:1丈 = 360, 1尺 = 361寸 = 3.6, 1分 = 0.36 宋元 1丈 = 10尺,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丈 = 312, 1尺 = 31.2 1寸 = 3.12, 1分 = 0.312 明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裁衣尺:1尺 = 34, 1寸 = 3.4

度量衡换算表

度量衡换算表 长度 1千米(km),0.621英里(mile),0.54海里(nmile) 1米(m),3.281英尺 (ft),1.094码(yd) 1厘米(cm),0.394英寸(in) 1英里(mile),1760码(yd),5280英尺(ft),1.609千米(km) 1浪(furl),40杆(rad),220码(yd),660英尺(ft) 1杆(rad),5.5码(yd),16.5英尺(ft),5.029米(m) 1码(yd),3英尺(ft),0.9144米(m) 1英尺(ft),12英寸(in),0.3048米(m) 1英寸(in),2.54厘米(cm) 1密耳(mil),0.001英寸(in),0.0254毫米(mm) 水程 1海里(nmile)=1.852千米(km),1.1516英里(mile),6080英尺(ft) 1链[英制](cab),0.1海里(nmile),608英尺(ft),185.32米(m) 1链[美 制](cab),720英尺(ft),219.46米(m) 1测链(ch),11英寻(fm),20.117米(m) 1英寻(fm),6英尺(ft),1.829米(m) 1节[锚链长度],2.5米(m) 平面角 1度(?/deg),60分(′/min),3600秒(″/sec) 1弧度(rad),57?17′44.8″ 1[罗经]点,11.25? 面积 221平方公里(km),100公顷(ha),247.1英亩(acre),0.386平方英里(mile) 221平方米(m),10.764平方英尺(ft) 21公顷(ha),10000平方米(m),2.471英亩(acre) 21公亩(are),100平方米(m)

古今度量衡对照表全表

古今度量衡对照表 我国历代医药书籍中,关于用药计量单位的名称,虽然大体相同,但其具体的轻重、多少,往往随着各个朝代的变迁和制度的改革颇有出入,古制大多小于今制。鉴于读者应用中药时往往会参阅古今文献,在此收录一些有关古今度量衡对照的研究资料,仅供参考(个别折合数字经复算后略有改动)。 (一)古方度量衡对照表(均为十六进位制) 年代朝代 尺度容量衡量 一尺 合市 尺 一尺 合厘 米 一升 合市 升 一升 合毫 升 一斤 合市 两 一两 合市 两 一两 合克 数 约公元前11 世纪~前221年周 0.59 73 19.91 0.19 37 193. 7 7.32 0.46 14.3 约公元前221 年~前206年 秦 0.82 95 27.65 0.34 25 342. 5 8.26 0.52 16.1 3 约公元前206 年~公元23 年 西汉 公元25年~220年东汉 0.69 12 23.04 0.19 8 198. 1 7.13 0.45 13.9 2 公元220年~265年魏 0.72 36 24.12 0.20 23 202. 3

公元265年~420年晋 西晋 0.72 36 24.12 东晋 0.73 35 24.45 公元420年~589年南 朝 南宋 0.73 53 24.51 南齐 0.29 72 297. 2 10.6 9 0.67 20.8 8 粱0.19 8 198. 1 7.13 0.45 13.9 2 陈 公元386年~581年北 朝 北魏 0.88 53 29.51 7.13 0.45 13.0 2 北齐 0.89 9 29.97 0.39 63 396. 3 14.2 5 0.89 27.8 3 北周 0.73 53 24.51 0.21 05 210. 5 8.02 0.50 15.6 6 公元581年~618年随 (开皇) 0.88 53 29.51 0.59 44 594. 4 21.3 8 1.34 41.7 6 (大业) 0.70 65 23.55 0.19 81 198. 1 7.13 0.45 13.9 2 公元618年~907年唐 0.93 30 31.10 0.59 44 594. 4 19.1 1.19 37.3

常用国际度量衡换算表

重量换算 7. 重量换算 (一) 公 制 英 制 美 制 中国市制 英 制 港 制 公 制 中国市制 英美制 公 吨 长 吨 短 吨 担 英 担 司马担 公 斤 斤 磅 (Metric (Long (Short (Hundred Kilo- ton) ton) ton) weight) (Picul) gram) (Pound) 1 0.984 2 1.102 3 20 19.68 4 16.53 5 1,000 2,000 2,204.62 1.016 1 1.12 20.32 20 16.8 1,016.05 2,032.1 2,240 0.9072 0.8929 1 18.144 17.857 15 907.2 1,814.4 2,000 0.05 0.04921 0.0551 1 0.9842 0.8267 50 100 110.23 0.0508 0.05 0.056 1.016 1 0.8402 50.8 101.6 112 0.0605 0.05954 0.0667 1.21 1.19 1 60.48 120.96 133.33 1 2 2.2046 0.5 1 0.1023 0.4536 0.9072 1 8. 重量换算 (二) 公 制 英 美 制 常 衡 英 美 制 金 衡 或 药 衡 中 国 市 制 公 斤 克(公分) 磅 两(盎司) 磅 两 (盎司) 两 (Kilo- (pound) (Ounce) gram) (Gram) (Pound) (Ounce) (Troy or A

pothecary) (十量制) 1 1,000 2.2046 2 35.2736 2.679227 32.15072 20 0.001 1 0.0022 0.035274 0.0026792 0.03215 0.02 0.45359 453.592 1 16 1.2152777 14.5833324 9.072 0.02835 28.3495 0.0625 1 0.07595486 0.91145833 0.567 0.37324 373.2418 0.82285714 13.1657 1 12 7.465 0.031103 31.1035 0.06857143 1.0971428 0.08333 1 0.622 0.05 50 0.11023 1.76368 0.13396 1.60752 1 单位长度重量换算 9. 单位长度重量换算 公 制 英 美 制 中 国 市 制 公斤/米 磅/尺 磅/寸 斤/尺 (Kilogram/Meter) (Pound/Foot) (Pound/Inch) 1 0.67 2 0.056 0.667 1.488 1 0.083 0.992 17.858 12 1 11.905 1.5 1.088 0.084 1 ? 单位面积换算 10. 单位面积换算

中英文度量衡对照表

. 中英文度量衡对照表 英美制到公制转换 Linear Measure 长度 1 inch 英寸=25.4 millimetres 毫米 1 foot 英尺=1 2 inches 英寸=0.3048 metre 米 1 yard 码=3 feet 英尺=0.9144 metre 米 1 (statute) mile 英里=1760 yards 码 =1.609 kilometres 千米 1 nautical mile 海里=185 2 m. 米 Square Measure 面积 1 square inch 平方英寸=6.45 sq.centimetres 平方厘米 1 square foot 平方英尺=144 sq.in.平方英寸 =9.29 sq.decimetres 平方分米 1 square yard 平方码=9 sq.ft. 平方英尺 =0.836 sq.metre 平方米 1 acre 英亩=4840 sq.yd.平方码=0.405 hectare 公顷 1 square mile 平方英里=640 acres 英亩 =259 hectares 公顷 Cubic Measure 体积 1 cubic inch 立方英寸=16.4 cu.centimetres 立方厘米1 cubic foot 立方英尺=1728 cu.in. 立方英寸 =0.0283 cu.metre 立方米 1 cubic yard 立方码=27 cu.ft. 立方英尺 =0.765 cu.metre 立方米 Capacity Measure 容积 British 英制 1 pint 品脱=20 fluid oz. 液量盎司 =34.68 cu.in. 立方英寸=0.568 litre 升 1 quart 夸脱= 2 pints 品脱=1.136 litres 升 1 gallon 加伦=4 quarts 夸脱=4.546 litres 升 1 peck 配克= 2 gallons 加伦=9.092 litres 升 1 bushel 蒲式耳=4 pecks 配克=36.4 litres 升 1 quarter 八蒲式耳=8 bushels 蒲式耳 =2.91 hectolitres 百升 American dry 美制干量 1 pint 品脱=33.60 cu.in. 立方英寸=0.550 litre 升1 quart 夸脱= 2 pints 品脱=1.101 litres 升 1 peck 配克=8 quarts 夸脱=8.81 litres 升 1 bushel 蒲式耳=4 pecks 配克=35.3 litres 升American liquid 美制液量 1 pint 品脱=16 fluid oz. 液量盎司=28.88 cu.in. 立方英寸=0.473 litre 升 1 quart 夸脱= 2 pints 品脱=0.946 litre 升 1 gallon 加伦=4 quarts 夸脱=3.785 litres 升Avoirdupois Weight 常衡 1 grain 格令=0.065 gram 克 1 dram 打兰=1.77 2 grams 克 1 ounce 盎司=16 drams 打兰=28.35 grams 克

古代中国的度量衡

二、古代中国的度量衡 (一)原始社会度量衡的萌芽 中国古代计量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末期[4-6]。古书记载,黄帝创立了度、量、衡、里、数五个量,命大挠作甲子以记日。尧命令羲、和两人参照日月、星辰制定历法。舜东巡时协调各部落氏族的日月和四时季节,统一音律和度量衡。夏禹使用规矩准绳治水患并以自己的身长、体重作为长度和重量标准等,这些传说记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古时代计量发生的萌芽情况[4,5]。 (二)商周时期计量器制的出现 商周时期已出现度量衡器制和计量年月日的历法[6]。商代甲骨文中有土地面积单位“田”字;采用干支记日法和“十三月”的记载。商代历法以366天为一年,一年分为12个月,每逢闰年加一个月。计量昼夜时刻的漏刻,相传始于黄帝,应用于夏商。西周的青铜器铭文中的符号,可推测在金属货币出现以前或同时,重量计量已经产生并得到应用。 (三)春秋战国—度量衡发展繁荣时期 春秋、战国之交,各国先后取消了共同耕作的“公田”,承认开垦的土地私有,按田亩征收田赋。晋国六家世卿在各自的领地内,废除井田制,竞相扩大田亩面积,相对减免赋税。齐国的卿大夫陈氏,创立一种五进位的容量制——“家量”制,取代豆、区、釜、钟四进位的“公量”旧制,还采取“小进大出”的办法。现今收集到的春秋晚期的权衡器和量器有齐国的右伯君铜权,楚国的铜环权等,说明春秋时期的一些诸侯国的量制已经建立[5]。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计量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国均有不同的度量衡单位制和度量衡器具。容量单位:鲁国为釜、庾、秉;齐国为升、豆、区、釜、钟;秦国为升、斗、桶;魏国为斛、斗、益、秦、燕、楚、三晋的权衡单位为石、钧、斤、两、铢、累、益、齊等。公元前350年的商鞅变法,废除“阡陌”和“封疆”,采用二百四十步(六尺为步)为一亩、百亩为顷的大亩积制,实行百亩给一夫的授田制,确认自耕农的土地所有制。之后,商鞅又借鉴齐国量制,监制了标准铜方升,推行统一的度量衡制。 (四)国家统一,度量衡单位制也得到统一 公元前22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诏令,命令丞相隗状、王绾和李斯等立下法令,统一度量衡单位制。 西汉继承和发展了秦代统一的度量衡制度。西汉末年,王莽时的历学家刘歆修订了度量衡,制定了度量衡三个单位量的标准,设计制造了一批度量衡标准器。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审度?嘉量?权衡》,这成为我国最早的度量衡专著,标志着我国度量衡技术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唐宋元是我国封建社会全盛时期,明代中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唐代将衡重单位24铢1两改为10钱1两。宋代又将容量单位10斗1斛改为5斗1斛,2斛1石(10斗)。清末光绪二十九年规定以尺、升、两为度量衡的基本单位,终于建立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独特的、统一的、科学的度量衡单位制体系[6-9]。清宣统元年又制造了营造尺和库平两铂铱合金原器各一件,开始了用国际先进计量科学技术对中国古代度量衡的改造 42),使汉代的度量衡制度很快地建立起来。 据《汉书·律历志》记载,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是: 度制:分、寸、尺、丈、引。进位完全采用十进位制,即1 引=10 丈=100 尺=1000 寸=10000 分。 量制:龠、合、升、斗、斛。除二龠为一合外,其它也都采用十进制, 即1 斛=10 斗=100 升=1000 合=2000 龠。 衡制:铢、两、斤、钧、石。1 石=4 钧,1 钧=30 斤,1 斤=16 两,1 两=24 铢。 两汉未闻有定制之举,在度量衡方面也没有颁布新的制度,其单位与进位完全与秦制相同。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问题》 编撰:春风微拂 1981年我国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并以此推算出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临床应用意义重大。以下根据柯雪帆、郝万山教授网上资料整理。 仲景时代药量与现代公制药量(约合换算): 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即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为1两,16两为斤,30斤为钧,4钧为石。 (汉代“石”读shi,后世读dan)。 1权=12斤,1斤=16两=250克(液体250毫升), 1两=克,约15克 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1斗=2000毫升,1升=200毫升,1合=20毫升,1龠=10毫升,1铢=~克,1两=24铢,一钱匕=5铢钱=~克,

1刀圭=毫升约克,1撮=4刀圭=2克,1分=~克 1方寸匕=10刀圭=毫升约3~5克 (金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 蜀椒1升=50克,葶力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 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虻虫1升=16克, 附子大者一枚=20~30克、中者一枚15克, 乌头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一枚约46克, 枳实一枚约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30克,竹叶一握约12克,梧桐子大(约)黄豆大。 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1寸=公分,1尺=23公分 “权”的发现,意义重大,值得引起中医界高度重视。剂量问题是方剂治病的核心,没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质”。按古今度量衡折算法,汉代1两为今之克,1斤为250克,则经方的实际剂量,当以原方折半计量为是。明代迄今,医家根据“古之一两,约今之一钱”的臆断,使用经方仅原方的 1/10,且袭至今,悬殊太大,剂量过轻,不堪大任。仲景《伤寒论》不单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巨着之一,更是中医学第一部急性热病学专着。

国际常用度量衡换算

国 际 常 用 度 量 衡 常用度量衡有:长度、时间、质量、面积、体积、容积 长度 长度用字母表示为L。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字母表示为m。 有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忽米cmm、丝米dmm、微米μ等。 英尺与英寸都是国际上较通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十二进位,,是讲、写英语时的用法,英尺英文foot,简写ft;英寸英文inches,简写in。 1英尺(1/3码)=12英寸,英尺与英寸和标准计量--米的换算:1英尺=0.3048米,1英寸=0.0254米 尺与寸是我国现用的市际长度计量单位的一部份,十进位,尺与寸和标准计量--米的换算:1尺=0.3333米,1寸=0.0333米 1千米(1km)=1000米(1000m) 1米(1m)=10分米(10dm) 1分米(1dm)=10厘米(10cm) 1厘米(1cm)=10毫米(10mm) 1毫米(1mm)=10忽米(10cmm) 1忽米(1cmm)=10丝米(10dmm) 1丝米=10微米(10μ) 英尺(ft)与米(m)的换算:1英尺(1ft)=0.3048米(0.3048m) 米(m)与英尺(ft)的换算:1米(1m)=3.28084英尺(3.28084ft) 毫米(mm)与英寸(in)的换算:1毫米(1mm)=0.039370英寸(0.039370in)英寸(in)与毫米(mm)的换算:1英寸(1in)=25.4毫米(mm) 1米=100厘米=1000毫米 1英尺=0.348米 1英寸=2.540005厘米 1米=3.28084英尺 1厘米=0.3937英寸 1英寸=2.5400 厘米

1英尺=12 英寸=0.3048 米 1码=3 英尺=0.9144 米 1英里=1760 码=1.6093 千米 1尺=0.33333米 1寸=0.1尺 时间 时间的标准单位是秒,字母表示为s。 有小时h、分钟min、秒s。 1h = 60min = 3600s 质量 质量用字母表示为m。 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字母表示为kg。有千克kg、克g等。 吨=20英担(CWT) 1英担=50.8024公斤 美制1短吨=20短担(CWT) 1短吨

古代中国的度量衡

二、古代xx的度量衡 (一)原始社会度量衡的萌芽 中国古代计量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末期[4-6]。古书记载,黄帝创立了度、量、衡、里、数五个量,命大挠作甲子以记日。尧命令羲、和两人参照日月、星辰制定历法。舜东巡时协调各部落氏族的日月和四时季节,统一音律和度量衡。夏禹使用规矩准绳治水患并以自己的身长、体重作为长度和重量标准等,这些传说记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古时代计量发生的萌芽情况[4,5]。 (二)商周时期计量器制的出现 商周时期已出现度量衡器制和计量____年__月__日的历法[6]。商代甲骨文中有土地面积单位“田”字;采用干支记日法和“十三月”的记载。商代历法以366天为一年,一年分为12个月,每逢闰年加一个月。计量昼夜时刻的漏刻,相传始于黄帝,应用于夏商。西周的青铜器铭文中的符号,可推测在金属货币出现以前或同时,重量计量已经产生并得到应用。 (三)xx—度量衡发展繁荣时期 春秋、战国之交,各国先后取消了共同耕作的“公田”,承认开垦的土地私有,按田亩征收田赋。晋国六家世卿在各自的领地内,废除井田制,竞相扩大田亩面积,相对减免赋税。 齐国的卿大夫陈氏,创立一种五进位的容量制——“家量”制,取代豆、区、釜、钟四进位的“公量”旧制,还采取“小进大出”的办法。现今收集到的春秋晚期的权衡器和量器有齐国的右伯君铜权,楚国的铜环权等,说明春秋时期的一些诸侯国的量制已经建立[5]。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计量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国均有不同的度量衡单位制和度量衡器具。容量单位: 鲁国为釜、庾、秉;齐国为升、豆、区、釜、钟;秦国为升、斗、桶;魏国为斛、斗、益、秦、燕、楚、三晋的权衡单位为石、钧、斤、两、铢、累、益、齊等。公元前350年的商鞅变法,废除“阡陌”和“封疆”,采用二百四十步

中国古代度量衡领先世界

中国古代度量衡领先世界 1、最早的度量衡器具商代骨尺 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骨尺是目前中国所见最早的测长工具。出土的商代骨尺的长度分别为16.95、15.78、15.8厘米,相当于中等身高者伸开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距离,是商代一尺长度之参考。尺面十等分刻度线表示寸,而寸再十等分为分。 布手知尺的原型商代骨尺 图1布手知尺的原型商代骨尺 2、记载最早的度量衡标准器栗氏量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11年)齐国制造的标准量器“栗氏量”,可谓应用了当时数学、物理学以及冶金等方面的最新成就而制造。栗氏量器已不存,但《考工记》中对栗氏量作了详细的叙述:“栗氏为量,改煎金锡则不耗,不耗然后权之,权之然后准之,准之然后量之,量之以为鬴〔fu釜〕,深尺,内方尺而圜其外,其实一鬴。其臀一寸,其实一豆。其耳三寸,其实一升。重一钧。其声中黄钟之宫。概而不税。其铭曰:‘时文思索,允臻其极,嘉量既成,以观四国,永启厥后,兹器维则’。” 这段文字简要地阐述了制造标准量器的技术要求:铜量铸作的工艺过程、量器的形制、各器的规格、尺寸、容积以及校准的方法等。“金锡”是指青铜,即铜和锡的合金。古代度量衡器多用青铜制造。

青铜冶炼精纯之后,便可以铸成量器。 栗氏量包括鬴、豆、升三量,鬴是主体,呈圆筒形,深一尺,底面是边长为一尺的正方形外接圆。圈足深一寸,容一豆;两侧有耳,深三寸,容一升,即“以度审容”。 栗氏量不仅有尺度、有容积,还要求有一定的重量,即“重一钧”,这样便可以从一件器物上得到度量衡三个单位的量值。根据《考工记》记载,第一步“权之”,把铜锡金属按比例熔炼成青铜合金,用天平称出它的重量m;第二步“准之”,用排水法求得青铜合金的体积v,从m和v可以求出其密度ρ(ρ=m/v);第三步“量之”,根据设计要求做出一定容量的量器模型,同样用排水法求得模型本身的体积。体积乘以密度则为此金属量器的重量。如果容量不符合设计要求,可以调节模型的厚薄,然后用模型翻砂成型,经过浇铸,修整成器,使它达到设计要求。这种用水来测定物质比重的方法与阿基米德所用方法同出一理,可是中国劳动人民用这种方法却比阿基米德至少早了一百多年。 3、现存最早的以度审容的标准量器商鞅方升 商鞅方升在公元前344年设计制造,现藏上海博物馆。由于栗氏量已失传,商鞅方升是现存最早“以度审容”的标准量器。 现存最早的以度审容的标准器商鞅方升 图2现存最早的以度审容的标准器商鞅方升 商鞅方升内口长12.4774厘米,宽6.9742厘米,深2.323厘米,

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

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 1.掌握药物剂量的临床意义 经方的药量是用的汉代的度量衡制.如何把”现代用量和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经方药量联系起来”这个问题,在临床上有重要的意义. 比方说桂枝汤,桂枝汤中桂枝和芍药的剂量是各三两.如果把桂枝的量用多了,它的方名就叫桂枝加桂汤.它的作用不是解肌驱风,调和营卫,而是温补心阳,降逆平冲,治疗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的奔豚.如果桂枝汤里把芍药的量用多了,它的方名就叫桂枝加芍药汤,它的作用是治疗太阴脾经受邪,太阴脾经气血不和而导致的腹满时痛. 又比方说麻黄汤中的麻黄,桂枝,甘草的剂量比例应当是3:2:1,如果变成1:2:3的话,这个方子就发不了汗.所以掌握剂量之间的关系在临床疗效上是很重要的. 又比方说五苓散这个方子,泽泻用量最多,猪苓,茯苓,白术用量居中,如果按照这样的剂量比例组成的散剂,给试验的动物吃,就有很好的利尿效果.而把这五个药等量的做成散剂,给相同的动物吃,它的利尿效果明显就差. 综上掌握药物的剂量和剂量比例在临床上很重要. 2.汉代的度量衡制 要用好《伤寒论》中的方剂还要注意它的药物用量问题,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 (1)关于重量: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百黍(shu)重十二铢,两铢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是一两。明确的指出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度,用量单位和进位关系。单位应用了铢、两、斤、钧、石。石这里读shi,在后来读dan,是个衡量单位。 但是现在要用黍米来推测汉代的度量衡肯定不准确,因为不知道使用北京的黍米,还是用南京的;是用干的,还是用湿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物考察来准确的到结果。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它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汉代的1斤=250g,汉代的1两=15.625g,约等于15g,1铢=7.81g。 (2)关于容量,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读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合升斗斛是十进位) 通过文物来考察它实际容量,1合=20ml ,1升=200ml,1斗=2000ml。故麻黄汤每次服用8合,就是160ml,桂枝汤每次服用1升就是200ml,和现在的用量差不多。 (3)关于度量,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一黍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进位关系都是十进位。 通过文物测量来看,1寸=2.3cm,1尺=23cm,三国大将关羽身高8尺,也就是184cm,相当于女排郎平的高度。 汉朝基本计量单位均为黍米,反应了农业社会民以食为天的社会现象。3、度量衡制历代变迁史 医药书宋朝以前用汉制,宋朝以后用宋制或者今制 (1)汉朝后是晋朝,晋朝在衡重的两和铢之间加了分。6铢=1分,4分=1两。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单位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单位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单位 我们学习文言文时,会遇到一些诸如“钟”“升”“斗”“斛”“锱”等古代的度量衡单位的名称。大家翻译时往往“照录不译”,直接搬入译文中。这种做法是没错的,但若想真正把握它们,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大家知道,度、量、衡三个概念是有区别的。度,是指用尺等来计量物体的长短和面积;量,是指用升、斗等来计量物体的多少;衡,是指用称来计量物体的轻重。 度的单位名称古今大体相同,如丈、尺、里、亩等等,我们可举出几个例句为证: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贾谊《过秦论》)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孟子《天时不如地利》) 值得注意的是,古今度的单位的名称虽然大体相同,但实际大小是有区别的,如古代的尺,就比现在的尺要小得多。 古代的量的单位较之度的单位要复杂许多。周代至战国,量的单位主要有升、斗、斛、豆区(ōu)、釜、钟。例如: ①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孟子《鱼我所欲也》) ②万钟则不辩礼仪而爱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以上两句中的“豆”和“钟”,指的就是量器。据专家考证,六十四斗为一钟。《左传》载:“晏子曰:齐旧四量,豆、区、釜、锺。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大矣。”这段文字中的“登一”,只由四进位加一,改为五进位,即陈氏以五升为豆,五豆为区,五区为釜,十釜为钟。它们之间的进位关系大体就是这样的。 西汉时通行的量器为龠(yuè)、合、升、斗、斛。据《汉书.律里忓》载:“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其进位关系是“合龠丸合,十合为升,十升丸斗,十斗为斛”。合、升、斗、斛,以后历代相沿直到清末。 古代衡的单位主要有锱、铢、两、斤、钧、石(shí)。例如: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中国古代度量衡换算

xx古代度量衡换算xx古代度量衡 尺(cm)斗(l)斤(g) xxxx 22.5 1.94 256 东汉 23.04 1.98 222.73xx24.12 2.023 222.73xx24.45 2.02 222.73xx29.51 5.944 668.19xx31.1 5.944 596.82 xx 30.72 9.488

596.82明31.1 17.037 596.82 清32 10.355 596.82 民国 33.3 10 500 xx历代度量衡制演变简表 以下仅供参考,部分内容学术上还有争议。 xx历代度制演变简表 时代度制统一换算(厘米) 商1尺= 10寸,1寸= 10分1尺= 15.8, 1寸= 1.58 战国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1丈= 231, 1尺= 23.1, 1寸= 2.31 1分= 0.231 秦1引= 10丈, 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1引= 2310,1丈= 231 1尺=

2.31 1分= 0.231 汉1引= 10丈, 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1引= 2310,1丈= 231 1尺= 23.1, 1寸= 2.31 1分= 0.231 三国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丈=242,1尺= 24.2 1寸= 2.42, 1分= 0.242 西晋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丈=242,1尺= 24.2 1寸= 2.42, 1分= 0.242 东晋及十六国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1丈= 245, 1尺= 24.5 1寸= 2.45, 1分= 0.245 南北朝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丈=245,1尺=

度量衡的单位及换算1

课题:度量衡的单位及换算 班级:姓名:组 教师评价: 编制人:审核人: 【学习目标】 1、了解常见的度量衡单位,熟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发展学生运用单位换算的能力。 3. 让学生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 重点:度量衡单位的换算公式 难点:运用换算公式。 【预习案】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通读教材,完成预习案.重点关注度量衡单位的换算公式。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 一、相关知识: 1、长度单位3、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2、体积的单位及换算 二、教材助读: 1、长度单位:测量长度的常用计量单位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用符号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体积的单位:测量体积的公制计量单位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符号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质量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又称_______)用符号_______表示。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符号分别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预习自测: 1、常用长度单位换算公式:1千米(公里)=_______米 1米=_______分米 1分米=_______厘米 1厘米=_______毫米 2、体积(容积)单位的换算公式:1立方米=_______立方分米(升) 1立方分米=_______立方厘米(毫升) 1立方厘米=_______立方毫米 3、质量(重量)单位换算公式:1吨=_______千克(公斤) 1千克=_______克 1克=_______毫克

古汉语中的度量衡单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816139530.html, 古汉语中的度量衡单位 作者:王雪梅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16年第04期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修八尺有余”。按照现在的换算标准,1尺等于33.33厘米,那么邹忌身高八尺就是266.64厘米,这可能吗? 其实,古代的计数和计量单位和现在的标准是有一定出入的。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古代汉语里的度量衡单位。 我们先明确一个概念,所谓的“度量衡”,“度”是关于物体长短和高深的量,即长度;“量”是指用器具来测量物体多少的量,即容量;“衡”是关于轻重的量,即重量(质量)。 古代汉语中有许多关于度量衡的单位,像上文中提到的“尺”,还有 “分”“寸”“咫”“寻”“丈”“仞”“里”等,都是古代的长度单位。而“斗”“斛”“豆”“钟”“升”是容量单位,“镒”“钧”“石”“斤”“两”等,是重量单位。 在中国古代,每个时期的度量衡制度是不完全相同的。 一、度 早期的度量衡单位像“寸”“尺”“寻”等,是以人体的身体部位为依据的。像“尺”字,写法像极了一个人张开拇指和食指或中指在测量长度,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用手“拃”。那么这个长度究竟是多少呢?《孔子家语》有这样的记载:“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伸出一只手指,就知道了一寸;伸开一双手,就知道了一尺;伸展开双臂,就知道了一寻。意思是说,一只手指的宽度是一寸,十指并拢的长度是一尺(也就是一“拃”),人张开两臂的长度,是一寻,在古代是八尺。“一寸”根据不同时代,大体在1.58到2.31厘米之间;一尺,大体相当于现在的15.8到23.1厘米。邹忌生在齐国,“修八尺有余”,即身高是23.1厘米×8﹦184.8厘米。 “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即八寸,因为一尺十寸,所以咫稍短于尺。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所以“近在咫尺”,在现代汉语里面解释为距离近,仿佛就在眼前。 古代也有以“黍”作为度量衡的标准物的。“黍”是一种产自今天山西的粮食作物,古代用积“黍”之法来度量物体,一百粒黍排列起来的长度为一尺。因此,一个黍粒的长度为一“分”,十分为一寸。明代魏学洢《核舟记》中沿用了这种计量单位:“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是指核舟首尾大约有八粒黍排列起来那么长,高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郝万山汉代度量衡的转换

郝万山汉代度量衡的转化 1. 汉代的度量衡。其实这一点并不困难,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是一两。明确的指出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度,用量单位和进位关系。单位应用了铢、两、斤、钧、石。石这里读shi,在后来读dan,是个衡量单位。但是现在要用黍米来推测汉代的度量衡肯定不准确,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物考察来准确的到结果。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它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 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读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这是五个容量的计 8合,就是160ml,桂枝汤每次服用1升就是200ml,和现在的用量差不多。《伤寒论》中还用到了度量,如五苓散说白饮和服方寸匕,麻子仁丸中说厚朴用1尺。那么1寸和1尺究竟是多少呢?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一黍为分(这句不是原话),“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所以分、寸、尺、丈、引是汉代关于度量的5个计量单位。进位关系都是十进位。从中国科学计量研究院收集的全国博物馆所保存

的14 羽身高8尺,也就是184cm,相当于女排郎平的高度。汉朝后是晋朝,晋朝在衡重的两和铢之间加了分,6铢=1分4分=1两。在《伤寒中》只有一个方子用了分,就是麻黄升麻汤,显然在仲景时代是不会用分来最单位的,是后人在传抄的时候进行了换算,或者这张方子不是仲景的方子。在《金匮要略》中出现了许多用分作为计量单位的方子,肯定是晋唐以后的人在抄写时给改过的,不是张仲景原来的东西。当然有的方剂如三物白散,说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贝母三分,这个分不是实际的衡重单位,而是药物之间的剂量比例,是份的意思。四逆散中各十分也是一样的意思。但是《金匮要略》中好几张方子是用分作为计量单位。 从晋朝到宋朝,我国的度量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1斤从200g 上升到了600g左右,1升从200ml上升到1000ml,1尺从23cm上升到了33cm。在不到100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为什么呢?根据中国计量科学研究员他们的理解认为,在这个时期地主收租想多收一些,国家收税想多收一些,于是有的地主偷偷的把斗给扩大了,后来大家都这么作,国家就从新制定度量衡了。但是到宋代以后一直到清代的库平制,中国的度量衡制基本就稳定了下来。没有随意扩大,主要是我国的经济发生了变化,地主收租,国家收税不再单纯的收粮食,而是收银子或银票,再改度量衡已经失去了意义,所以就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晋、唐、宋的度量衡发生了变化但是,当时国家规定,医药和天文是关系到人命和国家兴衰的大事,故度量衡均用旧制,其

常用国际度量衡换算表

常用国际度量衡换算表 一、摄氏和华氏温度换算 华氏 'F(Fahrenheit)= ℃ X 9/5+32 摄氏℃(Celsius or Centigrade)= 9/5X('F-32) 二、粮谷重量、容积换算 一公吨折合蒲式耳一蒲式耳折合 (Metric ton to Bushels) 磅(Pound) 公斤(Kilogram) 小麦,大豆 36.743 60 27.216 玉米 39.368 56 25.402 大麦(英制) 44.092 50 22.68 大麦(美制) 45.931 48 21.773 1 英制蒲式耳(=1.0321美制蒲式耳) 合 36.3677 公斤 三、植物油籽榨油率 (每百公斤油籽榨油公斤数) 椰干 64 大豆 16 蓖麻籽 45 棉籽 16 棕侣仁 46 花生(去壳) 43 亚麻籽 34 菜籽 35 油橄榄 15 花生(带壳) 30 桐果 16 葵花籽 35 1 公斤去壳花生约等于带壳花生 1.5 公斤 四、稻谷折合大米(每百公斤稻谷加工成大米公斤数) 日本 73.7 美国 73.6 缅甸 67.9 泰国 65.0 实用上一般按 65% 计 五、小麦折合面粉 (每百斤小麦出面粉公斤数) 美国 71.5 澳大利亚,阿根廷及其他国家和地区 72 六、原糖,精糖换算 每百斤原糖大致可出 92 斤精糖和 8 斤糖蜜. 但最常用的换算率是: 原糖 100 公斤 = 精糖 90 公斤或, 精糖 100 公斤 = 原糖 111 公斤 七、鲜蛋,蛋品换算 1 吨鲜蛋一般平均约有鲜蛋 17,360 个. 1 吨冰蛋 = 1. 2 吨鲜蛋 1 吨干蛋 = 4.4 吨鲜蛋 八、活畜重量折合屠宰后重量 (活畜重量除去,蹄,皮,血等重量) 牛: 为活牛重量的 57 %. 猪: 为活猪重量的 65-75 %. 羊: 为活羊重量的 40-47 %. 九、棉花的计量单位换算 从棉株直接摘取的棉花,叫籽棉.籽棉经轧花后得到的棉花称为皮棉 (或原棉).皮棉通常占籽

由秦始皇诏量论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

由秦始皇诏量论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 我国现存多件铸(刻)有秦始皇二六年诏书的标准度量衡器,这些文物见证着当年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史实,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本文通过梳理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的发展历史,着重探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历史背景以及对当时和后世的重大意义,并论及这一事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标签:诏量秦始皇度量衡制度统一 国家博物馆藏有一件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量,器形作椭圆形,直口有唇,平底,一边有筒状柄,通长20.8、高5.4、口长15.1、口宽12厘米,容积495毫升。 铜量外壁有诏书五十五字,铭文作: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量度,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铭文大意为: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兼并诸侯,统一天下。人民终于获得安定,立尊号为皇帝。于是诏令丞相状和绾,规范度量衡,凡是不一致的都加以统一,凡是不清楚的都予以明确。 刻有统一度量衡诏令的器物还有很多,如始皇诏方升和始皇诏权,均是器形完整,铭文清晰,可算是其中的代表。 上举这些器物均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制度的反映。度量衡在人类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作为对当时及后世均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值得我们探究,下面试做说明。 一、度量衡的内涵以及早期发展历史 度量衡三者的性质并不相同:度是物体的长度,量是物体的体积,衡是物体的重量。长度的基本单位有分,寸,尺,丈,引等,多为十进制,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除此之外还有咫、丈、常、寻、墨、索等,这些单位应用面比较窄,既没有形成固定的量值,单位与单位之间也没有形成有机的联系,因而后来多消失了。容积的基本单位有龠、合、升,斗,斛等,重量單位有钧,石,两,铢。它们的进制关系并不唯一,其中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度量衡的发展多起源于为某种用途方便而约定俗成,大体而言其来源可以分为以下三类:自然物、人体以及自然现象。如古代曾以谷物等自然物为度量标准,《汉书·律历志》中有“百黍爲尺”、“千二百黍为一之龠”①等说法,意思是一百粒黍横排长为一尺,一千二百粒黑黍的容量为一龠。还有以人体作为标准的,如《孔子家语·王言》有“夫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②意思就是;中指中节上横纹长为一寸,拇指同中指一叉相距为一尺,两臂伸长为一寻(八尺)。除此而外,古代曾以黄钟律管参以累黍考校度量衡,且始终被尊为正法。这些确定度量衡标准的方法,在我国度量衡研究史上有着鲜明的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