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非线性时滞系统的T-S自适应鲁棒控制

一类非线性时滞系统的T-S自适应鲁棒控制
一类非线性时滞系统的T-S自适应鲁棒控制

非线性系统的鲁棒自适应控制

非线性系统的鲁棒自适应控制 Robust Adaptive Control of Uncertain Nonlinear Systems 郝仁剑3120120359 摘要:本文以非线性系统的控制问题为背景,介绍了多种经典的非线性系统的控制方法以及研究进展,分析了各种控制方法存在的优点和不足。着重介绍了鲁棒自适应控制在非线性系统中的应用,结合该领域的近期研究进展和实际应用背景,给出对鲁棒自适应控制的进一步研究目标。 关键词:非线性系统鲁棒控制自适应控制 1.前言 任何实际系统都具有非线性特性,非线性现象无处不在。严格地说,线性特性只是其中的特例,但是非线性系统与线性系统又具有本质的区别。由于非线性系统不满足叠加原理,因此非线性特性千差万别,这也给非线性系统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对于非线性系统很难求得完整的解,一般只能对非线性系统的运动情况做出估计。众所周知,控制理论经历了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两个发展阶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发展起来的经典控制理论应用拉普拉斯变换等工程数学工具来分析系统的品质。它广泛地应用于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集中参数系统的研究中。随着控制对象的日益复杂以及人们对控制系统精度的不断提高,经典控制理论的局限性就暴露出来了。在20世纪50年代,Bellman根据最优原理创立了动态规划。同时庞特里亚金等学者创立了最大值原理。后来,Kalman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概念,如可观性,可控性,最优线性二次状态反馈,Kalman滤波等。这些理论和概念的提出大大促进了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控制系统的设计都需要以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为依据,然而对于任何被控对象不可能得到其精确的数学模型,如在建立机器人的数学模型时,需要做一些合理的假设,而忽略一些不确定因数。不确定性的必然存在也正促使了现代控制理论中另一重要的研究领域——鲁棒控制理论的发展。Zmaes关于小增益定理的研究以及Kalman关于单输入单输出系统LQ调节器稳定裕量的分析为鲁棒控制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Zmaes1981年发表的论文[1]标志H∞控制理论的起步。1984年Francis和Zmaes基于古典插值理论提出H∞问题的初步解法。Glover运用Hankel算子理论给出了H∞问题的解析解。Doyle在状态空间上对Glover解法进行整理和归纳。至此H∞控制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同时,Doyle首次提出结构化奇异值的概念,后来形成了μ解析理论。另外一种重要的控制器设计方法是基于Lyapunov函数的方法。在进行鲁棒控制器的设计时,一般都假设系统的不确定性属于一个可描述集,比如增益有界,且上界己知等。一般来说,鲁棒控制是比较保守的控制策略。对所考虑集合内的个别元素,该系统并不是最佳控制。对于具有参数不确定性的一类系统,自适应控制技术被提了出来,如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和自校正控制等。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被控对象具有未建模动态,过程噪声或扰动的统计特性远比设计时所设想的情况更复杂,以及持续激励条件和严正实条件等“理想条件”被打破,这都会导致自适应控制算法的失稳。于是自适应控制的鲁棒性课题,即鲁棒自适应控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大量的工程实践表明,对于复杂的工业对象和过程,引入自适应策略能够提高控制精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近年来,非线性自适应控制技术取得突破性的发展,控制器的结构化设计技术也正日益得到广泛的研究与应用。

时变大时滞系统的控制方法综述

时变大时滞系统的控制方法综述 1 引言 在化工、炼油、冶金、玻璃等一些复杂的工业过程当中,广泛地存在着大时滞现象。由于时滞的存在,使得被控量不能及时地反映系统所承受的扰动,从而产生明显的超调,使得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变差,调节时间延长,对系统的设计和控制增加了很大的困难。而时变时滞的特性则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因而对此类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自从1957年Smith首次提出针对时滞系统的预估控制方法以来,许多学者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相继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控制方法。根据对专统数学模型的依赖程度的不同,这些方法大致可以分为自适应控制和智能控制两大类。本文即对此进行了总结介绍,分析了各种控制方法的优点及其所存在的局限性,并且探讨了该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 2 Smith预估器 Smith预估器是得到广泛应用的时滞系统的控制方法。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预先估计出系统在基本扰动下的动态特性,然后由预估器对时滞进行补偿,力图使被延迟了的被调量超前反映到调节器,使调节器提前动作,从而抵消掉时滞特性所造成的影响:减小超调量,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加速调节过程,提高系统的快速性。Smith预估器的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Smith预估器控制框图 从理论上分析,Smith预估器可以完全消除时滞的影响,从而成为一种对线性、时不变和单输入单输出时滞系统的理想控制方案。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不尽人意,主要原因在于:Smith预估器需要确知被控对象的精确数学模型,而且它只能用于定常系统。这一条件事实上相当苛刻,因而影响了Smith预估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控制性能。 在Smith预估器的基础上,许多学者提出了扩展型的或者改进型的方案,这些方案包括:多变量Smith预估控制,非线性系统的Smith预估器,改进的Smith预估器。这些方法由于并没有减小对系统数学模型的依赖程度,因而同样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3 自适应控制方法 对大多实际控制过程而言,被控对象的参数在整个被控过程中不可能保持定常,对于这一类系统,如果采用常规的控制方法,不仅控制性能会变差,而且还会造成系统发散,然而利用自适应技术却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控制效果。

自适应PID控制综述(完整版)

自适应PID控制 摘要:自适应PID控制是一门发展得十分活跃控制理论与技术,是自适应控制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简要回顾PID控制器的发展历程,对自适应PID控制的主要分支进行归类,介绍和评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算法。 关键词:PID控制,自适应,模糊控制,遗传算法。 Abstract: The adaptive PID control is a very active developed control theory and technology 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daptive control theory.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PID controller.For adaptive PID control of the main branches, the paper classifies,introduces and reviews some representative algorithms. Keywords: PID control, adaptive, fuzzy control, genetic algorithm 1 引言 从问世至今已历经半个世纪的PID控制器广泛地应用于冶金、机械、化工、热工、轻工、电化等工业过程控制之中,PID控制也是迄今为止最通用的控制方法, PID控制是最早发展起来的控制策略之一,因为他所涉及的设计算法和控制结构都很简单,并且十分适用于工程应用背景,所以工业界实际应用中PID 控制器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控制策略(至今在全世界过程控制中用的80% 以上仍是纯PID调节器,若改进型包含在内则超过90%)。由于实际工业生产过程往往具有非线性和时变不确定性,应用常规PID控制器不能达到理想控制效果,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寻求PID控制器参数的自动整定技术,以适应复杂的工况和高指标的控制要求。随着微机处理技术和现代控制理论诸如自适应控制、最优控制、预测控制、鲁棒控制、智能控制等控制策略引入到PID控制中,出现了许多新型PID控制器。人们把专家系统、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理论整合到PID控制器中,这样既保持了PID控制器的结构简单、适用性强和整定方便等优点,又通过先进控制技术在线调整PID控制器的参数,以适应被控对象特性的变化。 2 自适应PID控制概念及发展 2.1 PID控制器 常规PID控制系统原理框图如下图所示,系统由模拟PID控制器和被控对象组成。

时变时滞非线性系统的间歇控制

时变时滞非线性系统的间歇控制 ?フ? 要:时变时滞广泛存在于各种非线性系统中,研 究了时变时滞非线性系统的间歇控制及其在保密通信中的 应用问题,提出了一种间歇控制策略,理论上分析了其正确性,并且给出一个定理来确定控制器的相关参数。根据提出的定理,设计出间歇控制器使得两个含有时变时滞的Chua电路 指数达到同步。将该方法应用到混沌保密通信中,在两个系统达到同步的基础上,发送端的信号能够在接收端很好地恢复出来,表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ス丶?词:间歇控制;时变时滞;指数同步;保密通信;Chua电路 ?ブ型挤掷嗪?: TP309.2 文献标志码:A Abstract: Time??varying delay widely exists in nonlinear systems.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intermittent control problem of nonlinear systems with time??varying delay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chaotic secure communications. The authors proposed an intermittent control scheme, and analyzed its correctness theoretically. Moreover, a theorem was also given

to determine the corresponding parameters in the controller. According to the proposed theorem, the synchronization of two chaotic Chua’s circuits can be achieved by designing intermittent controller. The method was applied to chaotic secure communications, and the sender’s signal could be recovered well at the receiving end after the synchronization was achieved. This also shows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has som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Key words: intermittent control; time??varying delay; exponential synchronization; secure communications; Chua’s circuit ?? 0 引言?? 混沌是非线性动力系统固有的一种行为,是服从某种确定规律,但同时又具有一定随机性的一种运动形式。由于混沌时间序列具有非周期性、连续宽频谱、类似噪声、高度类随机性、对初值的敏感依赖性等诸多性质,使得混沌在保密通信和扩频通信中展现出了很好的应用价值。自从1990年Pecora等人????[1]??提出了混沌同步的原理, 并在电路中得以实现以来, 各国学者们掀起了一股将混沌应用包括保密通信、扩频通信在内的信息安全领域的热潮。近年来,各

线性时滞系统稳定性综述

线性时滞系统稳定性分析综述 摘要:时滞在工程领域广泛存在,对此综述了线性时滞系统的稳定性研究方法。从频域和时域两个角度详细介绍了各种方法的特点,着重讨论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LMI)的分析方法,指出保守性是分析的重点。对现有结果的保守性进行比较 和评述,并提出了改进的思路。 关键词:时滞系统;稳定性;保守性,线性矩阵不等式;时滞依赖 Survey on the stability analysis of linear time—delay systems Abstract:As time-delays are extensively encounted in many fields of engineering,the stability analysis method of linear time-delay systems is outlined.The characters of frequency domain method and time domain method are illustrated in detail.The linear matrix inequality(LMI)-based stability analysis approach is mainly discussed.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conservatism is important for the stability https://www.360docs.net/doc/d816820667.html,parison and discussion are given on some existing results.FinalIy,some improvement directions are discussed. Key words:Time-delay systems;Stability;Conservatism;Linear matrix inequality;Delay-dependent l引言 从系统理论的观点看,任何实际系统的过去状态不可避免地要对当前的状态产生影响,即系统的演化趋势不仅依赖于系统当前的状态,也依赖于过去某一时刻或若干时刻的状态,这类系统称为时滞系统。时滞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如:系统变量的测量(复杂的在线分析仪)、长管道进料或皮带传输、缓慢的化学反应过程等都会产生时滞。时滞常见于电路、光学、神经网络、生物环境及医学、建筑结构、机械等领域,由于应用背景广泛,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来看,在连续域中,时滞系统是一个无穷维的系统,特征方程是超越方程,有无穷多个特征根,而在离散域中,时滞系统的维数随时滞的增加按几何规律增长,这给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控制器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对于时滞系统的控制问题,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工程实践方面都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常见的时滞系统包括奇异时滞微分系统、脉冲时滞微分系统、Lurie时滞系统、中立型时滞系统和随机时滞系统等。其基本理论建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迄今为止,研究的成果相当丰富,本文作者限于水平及阅读范围,提到的只是极其有限的一部分结果。 2 时滞系统稳定性分析基本方法 从工程实践的角度来看,时滞的存在往往导致系统的性能指标下降,甚至使系统失去稳定性。例如系统 ()0.5() x t x t =- (1)

非线性鲁棒控制

非线性鲁棒控制 1. 课题意义 针对机机械手的不确定性有两种基本控制策略:自适应控制和鲁棒控制。当受控系统参数发生变化时,自适应控制通过及时的辨识、学习和调整控制规律,可以达到一定的性能指标,但实时性要求严格,实现比较复杂,特别是存在非参数不确定性时,自适应控制难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而鲁棒控制可以在不确定因素一定变化范围内,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保证系统稳定和维持一定的性能指标,它是一种固定控制,比较容易实现,在自适应控制器对系统不确定性变化来不及做辨识以校正控制律时更显鲁棒控制的重要。 鲁棒控制(Robust Control)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过去的20年中,鲁棒控制一直是国际自控界的研究热点。所谓“鲁棒性”,是指控制系统在一定(结构,大小)的参数摄动下,维持某些性能的特性。以闭环系统的鲁棒性作为目标设计得到的固定控制器称为鲁棒控制器。鲁棒控制的基本特征是用一个结构和参数都固定不变的控制器,来保证即使不确定性对系统的性能品质影响最恶劣的时候也能满足设计要求.不确定性可分为两大类,不确定的外部干扰和系统的模型误差,其中,模型误差受系统本身状态激励,同时又反过来作用于系统的动态。由于工况变动、外部干扰以及建模误差的缘故,而系统的各种故障也将导致模型的不确定性,实际工业过程的精确模型很难得到,在设计鲁棒控制器时,所有的不确定性可以是不可量测的,但是必须属于某个可描述集.鲁棒控制器就是基于标称系统数学模型和不确定的描述参数来设计的.因此可以说模型的不确定性在控制系统中广泛存在。如何设计一个固定的控制器,使具有不确定性的对象满足控制品质,也就是鲁棒控制,成为了国内外科研人员热衷的研究课题。 2. 发展与研究现状 μ方法。1981年Zames首次提出了著名的鲁棒控制理论发展的最突出标志是H∞和 H∞控制思想。Zames考虑了这样一个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设计问题,即对于属于一个有限能量集的干扰信号,设计一个控制器使得闭环系统稳定且干扰对系统期望输出影响最小。由于传递函数H∞的范数可以描述有限能量到输出能量的最大增益,所以表示上述影响的传递函数H∞范数作为目标函数对系统进行优化设计,这就可使具有有限功率谱的干扰对系统期望输出的影响最小。 目前线性系统的鲁棒控制理论主要集中在进一步寻求行之有效的解法,从而使控制系统设计更加精确,更加实用,更加符合实际的需要,并将所得理论和方法进一步向Lurie系统、线性跳跃系统和关联系统扩展 3. 改进方法 变结构控制,其基本思想是在误差系统的状态空间中,寻找一个合适的超平面,以该超平面为基准不断切换控制器的结构,并保证超平面内所有的状态轨迹都收敛于零.这样,控制系统的行为就完全由滑模表面的特性所确定,而与系统本身的行为无关,因而变结构控制对于外界的干扰和模型误差是不敏感的,具有很强的鲁棒性能。由于变结构控制本身的不连续性,容易引起“抖振”现象,它轻则会引起执行部件的机械磨损,重则会激励未建模的高频动态响应。利用变结构的思想强迫状态轨迹趋于边界层,而在时变的边界层内,保持控制的平滑。这实际上达到了控制带宽和控制精度的最优折衷,这样就消除了控制的“抖振”,增加了系统对未建模动力学的不敏感性, 鲁棒自适应控制方法结合了自适应与鲁棒控制方法两者的优点在抗千扰能力以及克服“抖振”现象等方面都要比单独的自适应控制方法和变结构控制方法强,自适应控制律的鲁棒性增强方法

17 复杂时滞系统控制基础理论与方法

项目名称:复杂时滞系统控制基础理论与方法推荐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 项目简介: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 录(不超过8篇):

主要完成人: 1. 姓名:夏元清 技术职称:正高级 工作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提出了利用多面体描述不确定性时滞系统模型以及扩维切换方法,证明了该类系统稳定和镇定的充分必要条件(属于发现点1);提出 了网络化预测补偿控制思想,给出了网络化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控制器设计方法(属于发现点2);建立了复杂时滞系统马氏跳变模型及变结构控制方法; 提出了复杂时滞系统分步控制方法,满足了多性能指标要求(属于发现点3)。占本人工作量的70%。(代表性论著[1,2,5,7,8])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项目“多源信息环境下自主地面移动平台导航、控制及应用”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2;项目“多源信息复杂系统控 制基础理论与方法”获 2010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 1;项目“网络化控制系统分析与综合”获2012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 1。 2. 姓名:付梦印 技术职称:正高级 工作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系统地给出了具有时滞、异步、丢包等非完整性信息融合方法,提高了非完整信息条件下状态估计精度;给出了基于预测的网络化控 制器设计方法,保证了预测优化的收敛性和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属于发现点2); 提出了分步控制方法,应用在陆用武器系统网络控制中,较好地解决了这类复 杂时滞系统的控制问题(属于发现点3)。占本人工作量的60%。(代表性论著[1,6])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项目“多源信息环境下自主地面移动平台导航、控制及应用”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项目“多源信息复杂系统控 制基础理论与方法”获 2010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 2;项目“网络化控制系统分析与综合”获2012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 2。 3. 姓名:任雪梅 技术职称:正高级 工作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提出了带有时滞和输入输出信号滤波的复杂时滞系统辨识模型,采用具有时滞估计能力的非线性最小二乘算法实现了时滞和系统参数 的在线估计;对于具有非高斯噪声下的非结构网络化控制系统,提出了动态自学习自优化的神经网络辨识方法;将时滞引入到神经网络中,提出了复杂时滞系统 的时滞估计及非线性时滞神经网络建模辨识方法(属于发现点1)。占本人工作量的50%。(代表性论文[3,4])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项目“网络化控制系统分析与综合”获2012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3。 4. 姓名:邓志红 技术职称:正高级 工作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提出了利用有限步长信息进行预测与补偿的数据融合方法,克服了时滞、数据丢失等因素影响,提高了估计精度;提出了基于修正卡 尔曼滤波和状态扩维方法,解决了不同网络传输通道数据包到达概率不一致时的数据融合问题,提高了网络化数据融合方法的适应性,应用在陆用武器网络控制 系统中(属于发现点2)。占本人工作量的45%。(代表性论著[6])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项目“多源信息环境下自主地面移动平台导航、控制及应用”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4;项目“多源信息复杂系统控 制基础理论与方法”获 2010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 4; 项目“网络化控制系统分析与综合”获2012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4。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自适应控制论文综述

自适应控制系统综述 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阶段,然后提出自适应控制系统,详细介绍了自适应控制系统的特点。最后描述的是自适应控在神经网络的应用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字:自适应控制神经网络 一、引言 1.1控制系统的定义 自动控制原理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装置,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的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在不同的控制系统中,可能具有各种不同的系统结构、被控对象,并且其复杂程度和环境条件也会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具有同样的控制目地:都是为了使系统的状态或者运动轨迹符合某一个预定的功能性能要求。其中,被控对象的运动状态或者运动轨迹称为被控过程。被控过程不仅与被控系统本身有关,还与对象所处的环境有关。控制理论中将控制系统定义为由被控系统及其控制器组成的整体成为控制系统。 1.2控制理论的发展阶段 控制理论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的经典控制理论时期,着重解决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控制问题,主要数学工具是微分方程、拉氏变换、传递函数;主要方法是时域法、频域法、根轨迹法;主要问题是系统的稳、准、快。 二:20世纪60年代的现代控制理论时期,着重解决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控制问题,主要数学工具是以此为峰方程组、矩阵论、状态空间法主要方法是变分法、极大值原理、动态规划理论;重点是最优控制、随即控制、自适应控制;核心控制装置是电子计算机。 三: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先进控制理时期,先进控制理论是现代控

制理论的发展和延伸。先进控制理论内容丰富、涵盖面最广,包括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模糊控制、人工神经网络控制等。 二、自适应控制系统 2.1自适应控制的简介 在反馈控制和最优控制中,都假定被控对象或过程的数学模型是已知的,并且具有线性定常的特性。实际上在许多工程中,被控对象或过程的数学模型事先是难以确定的,即使在某一条件下被确定了的数学模型,在工况和条件改变了以后,其动态参数乃至于模型的结构仍然经常发生变化。 在发生这些问题时,常规控制器不可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品质。为此,需要设计一种特殊的控制系统,它能够自动地补偿在模型阶次、参数和输入信号方面非预知的变化,这就是自适应控制。 自适应控制的研究对象是具有一定程度不确定性的系统,这里所谓的“不确定性”是指描述被控对象及其环境的数学模型不是完全确定的,其中包含一些未知因素和随机因素。 任何一个实际系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有时表现在系统内部,有时表现在系统的外部。从系统内部来讲,描述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的结构和参数,设计者事先并不一定能准确知道。作为外部环境对系统的影响,可以等效地用许多扰动来表示。这些扰动通常是不可预测的。此外,还有一些测量时产生的不确定因素进入系统。面对这些客观存在的各式各样的不确定性,如何设计适当的控制作用,使得某一指定的性能指标达到并保持最优或者近似最优,这就是自适应控制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自适应控制和常规的反馈控制和最优控制一样,也是一种基于数学模型的控制方法,所不同的只是自适应控制所依据的关于模型和扰动的先验知识比较少,需要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去不断提取有关模型的信息,使模型逐步完善。具体地说,可以依据对象的输入输出数据,不断地辨识模型参数,这个过程称为系统的在线辩识。随着生产过程的不断进行,通过在线辩识,模型会变得越来越准确,越来越接近于实际。既然模型在不断的改进,显然,基于这种模型综合出来的控制作用也将随之不断的改进。在这个意义下,控制系统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比如说,当系统在设计阶段,由于对象特性的初始信息比较缺乏,系统在刚开始投入运行时可能性能不理想,但是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通过在线辩识和控制以后,控制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