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拓展》教案

《回顾拓展》教案
《回顾拓展》教案

《回顾拓展》教案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六年级语文语文(下册)第二组

教学主题:《回顾拓展》课时:一课时

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

设计者: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2.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结合生活实际讲述自己的所得,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能在习作中恰当的运用。

3.使学生养成积累的良好习惯。

2.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的专题回顾与拓展,有三个知识板块,一是“交流平台”中让我们就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和本组课文的写法,作进一步的交流属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这一知识板块,既有回顾,回顾本组课文介绍的民风民俗,回顾本组课文在写法上的特点;又有拓展,在回顾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能在实践习作中灵活运用;引导学生要心有所想,进行由表及里的感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使学生真正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二是“日积月累”中的有关与本单元主题和课文内容有紧密的联系的两首古诗,属陈述性知识。这一板块的学习,目的是拓展课文内容,感知不同文体表达节日风俗的方法和语言特点,继续增加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积累。三是“趣味语文”中的《有趣的标点》的学习,是三种文体的变化,阅读后既感到有趣,又能领悟到标点符号的妙用。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清明》,标点符号略作改动,竟变成一首绝妙的小玲,标点符号再做改动,又变成一出精致的小短剧。而且文体变了,基本意思不变。课件标点符号的作用真是神奇。在学生体会标点的妙用的基础上可让学生收集有关标点的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3.学情分析

通过对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多角度的了解了中国的民风民俗,但在每一课的学习中学生们搜集的资料、了解的资料还是受到了课文的限制,因此在交流平台的学习中要鼓励学生搜集民俗的材料,教学中要加强学科的整合、内容的整合。因为本课所涉猎的范围较广,因此应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上,以免把语文课上成品德与社会或艺术课了。

学习目标1、交流了解到的民风民俗以及本组课文的文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阅读古诗《元日》和《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感知不同文体表达节日风俗的方法。

3、阅读《有趣的标点》,了解标点符号的妙用。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交流了解到的民风民俗以及本组课文的文法。

评价任务二:阅读古诗感知不同文体表达节日风俗的方法。

评价任务三:了解标点符号的妙用。

教学过程

俗”。

(三)交流本组课文的写法。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回顾课文的写法。

2、指名反馈。

3、小结:这些表达方法在我们今后的习作中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环节二日积月累活动一

(一)、学生自读,要求读准、读通。

指名读。

(二)学习《元日》

1、再读古诗,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即诗意)

2、这首诗描绘了正月初一,人们迎接

新年的景象。从诗中,你了解了哪些人

们迎接新年的习俗?(放鞭炮、饮屠苏

酒、换新桃符)

(三)学习《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

1、从题目理解到什么。(地点:天

竺寺;时间:八月十五)

2、“夜桂子”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传

说月宫中有桂花树,每到中秋之夜,嫦

娥都会向人间抛撒桂花)

3、理解古诗意思。

4、通过这首诗我们了解中秋节人们赏

月的习俗,中秋节还有哪些习俗?(吃

月饼、吃团圆饭……)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拓展课外再搜集关于描写节日

学生有感情朗读古诗,并交

流了解到的节日风俗。

(评价任务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