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协调 绿色 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讲课教案

创新协调绿色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时期乃至更长远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创新发展”

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2、发展新空间:拓展区域发展空间,推进重点地区一体发展,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开辟农村广阔发展空间;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发展天使、创业、产业投资;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加快开放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强国。

3、发展新动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

4、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5、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

6、构建发展新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总量调节和定向施策并举、短期和中长期结合、国内和国际统筹、改革和发展协调。

“协调发展”

1、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

2、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

“绿色发展”

1、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2、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坚持节约优先,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

配制度,倡导合理消费,反过度包装;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开放发展”

1、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2、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人民币成为可兑换、可自由使用货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维护国际公共安全,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共享发展”

1、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2、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政府购买服务,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完善创业扶持政策;缩小收入差距,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食品安全战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是年度性的,主要针对明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包括“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具体分解为“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扩大有效供给”、“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去产能”,去掉的就是无效供给,依法为实施市场化破产程序创造条件,本着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的原则。

“去库存”,去掉房地产库存要在供给侧与需求侧同时发力

“去杠杆”,强调的是防范经济风险。

“降成本”,体现了制度供给能力的提高,降低企业成本。

“补短板”,体现了要尽快弥补在劳动力供给、技术供给上的欠缺,通过打好脱贫攻坚战、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培育发展新产业、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继续抓好农业生产等方面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4个歼灭战和4条主线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化解产能过剩、降低企业成本、消化地产库存和防范金融风险是最为关键的4个“歼灭战”。

供给侧改革应分别在劳动力、资本、创新、政府4条主线上推进。

一、优化劳动力配置:

一是放开生育政策,补充人口红利;二是户籍制度改革并发展服务业,促进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流动,同时也能消化地产库存、稳定就业;三是促进扶贫注重教育,从而提升人力资本。

二、优化土地和资本配置:

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确权和加速农地流转,从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抑制地产泡沫。

资本要素改革的核心在于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盈利,淘汰落后产能,国企是主要承担者。

三、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首先是构建激励机制,提升创新意愿,这有赖于资本市场的建设和直接融资的发展。

其次是鼓励“两众两创”,提升创新转化,为企业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提升创新转化率。

四、政府自身落实供给侧改革

一是通过改革行政体制、反腐、打破垄断、简政放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国企改革,通过合并重组提升绩效,为经济提供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