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重点知识讲解

食品微生物重点知识讲解
食品微生物重点知识讲解

食品微生物重点

食品微生物

第1章

1.微生物是指需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群微小生物的总称,它是一大群种类各异独立生活的生物体。

2.微生物的类群: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细菌和有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

3.微生物的特点(共性):

(1)体积小、面积大(最重要)

(2)吸收多、转化快

(3)生长旺,繁殖快

(4)适应强、易变异

(5)分布广,种类多。

4.荷兰的列文虎克是第一个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人。

5.巴斯德的突出贡献:

(1)彻底否定自然发生说

(2)证明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3)创立巴氏消毒法

(4)预防接种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6.曲颈瓶实验(怎么推翻了自然学说):把营养物质经过煮沸在曲颈瓶内可一直保持无菌状态,机制不腐败,因为弯曲的曲颈瓶阻挡了外面空气的微生物直达营养基质内,一旦把瓶颈打断或斜放,煮沸的基质则发生腐败。证明了空气中含有微生物,从而彻底否定了自然学说。

7.柯赫的功绩:(1)第一个发明了微生物的纯培养(2)对病原菌的研究

柯赫法则(名词解释):病原微生物必须来自患病机体;从患者身上必须分离到该病原体,并且可培养出来;人工接种这种病原微生物,必须引发相同的疾病。

8.食品微生物学及其未来:

(1)微生物基因组和后基因组研究将全面展开,推动食品微生物学发展

(2)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更加重视和深入

(3)强化和继续深入微生物相关的食品安全性研究

第2章

1.微生物根据有无细胞结构可分为细胞型微生物与非细胞型微生物;

根据细胞核类型,细胞型微生物还可分为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

2.原核微生物是指一大类不具有细胞核膜、只有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通常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以及古细菌等。

3.细菌有球状、杆状、螺旋状;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

4.自然界中杆菌最常见。

5.细菌的形态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如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培养基的

成分与浓度等发生改变,均可能引起细菌形态的改变。

6.细菌的个体大小常以微米表示。

7.细菌大小的测定:干燥法(偏小),染色法(偏大)

细菌细胞的结构可分为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两部分。

基本结构是指任何一种细菌都具有的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区(核质体)等。

特殊结构是指某些种类的细菌所特有的或在特殊环境条件下才形成的细胞结构,如鞭毛、菌毛、荚膜、芽孢等,它们是细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8.胞壁的主要功能:

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

②为细胞的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

③阻拦有害物质进入细胞

④细菌特定的抗原性,致病性以及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的物质基础

9.细胞壁的组成:肽聚糖和少量脂类。

肽聚糖是由N-乙酰葡萄糖胺(NAG)和N-乙酰胞壁酸(NAM)、肽桥和肽尾组成。

脂多糖:位于格兰氏阴性细菌(特有的)细胞外壁层中的一类脂多糖类物质。

10.格兰氏阳性细菌还特别含有磷壁酸(即垣酸)。

11.格兰氏阴性细菌的肽聚糖结构单糖单体与格兰氏阳性菌的不同之处,在于没有特殊的肽桥。

格兰氏染色关键步骤:涂片固定、初染、媒染、脱色、复染。

革兰氏阳性细菌由于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交联度高、结构较紧密,故用95%乙醇脱色时,肽聚糖网孔会因脱水而明显收缩,加上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基本上不含脂类,乙醇处理时不能在壁上溶出缝隙。

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较薄、肽聚糖层薄、交联度低、结构疏松,用乙醇处理时,肽聚糖网孔不易收缩。同时,由于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外壁层脂类含量较高,当乙醇脂类溶解后,细胞壁上就会出现较大缝隙而使其透性增大,所以结晶紫-碘的复合物就会被溶出细胞壁。

13.原生质体:指在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等抑制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仅由细胞膜包裹着的脆弱细胞。

14.低温型微生物的膜中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而高温型微生物的膜则富含饱和脂肪酸。

15.细胞膜液态镶嵌模式

16.细胞膜的生理功能:

①作为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主要屏障和介质

②产生能量的主要场所

③合成脂类分子细胞壁

④传递信息

⑥是鞭毛基体的着生部位,并可提供鞭毛旋转运动的能量。

17.间体的主要功能:间体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产生ATP

(1)常位于分裂部位,在横膈膜和壁的形成及细胞分裂中有一定的作用(2)以细菌DNA复制时的结合位点参与DNA的复制和分离及细胞分裂

(3)作为细胞呼吸作用的中心而相当于高等生物的线粒体

(4)参与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传递及芽孢的形成

细胞质膜内陷折叠形成的不规则层状、管状或囊状结构。

18.原核生物核糖体沉降系数为70S;真核生物细胞器核糖体亦为70S,而细胞质中的核糖体却为80S。原核生物的核糖体在Mg 浓度低于0.1mmol/L时可解离为30S和50S两个亚基。

19.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1)鞭毛(少)(2)菌毛(最短、多)(3)性毛

鞭毛由三部分组成:①鞭毛丝②鞭毛钩③基体

20.鞭毛的三种着生方式:①单生②丛生③周生

21.糖被(哪几类):糖被可分为荚膜、粘液层和微荚膜

厚度小于0.2μm的荚膜称为微荚膜(界限)

22.产生荚膜的细菌通常是每个细胞外包围一个荚膜,但也有多个细菌的荚膜相互融合,形成多个细胞被包围在一个共同的荚膜之中,称为菌胶团。

23.芽孢(包括哪几个部位?):

①芽孢囊:产芽孢菌的营养细胞外壳

②孢外壁:位于芽孢的最外层,是母细胞的残留物,有的芽孢无此层,主要成分是脂蛋白和少量氨基糖,透性差

③芽孢衣:层次很多,主要含疏水性的角蛋白,芽孢衣对溶菌酶、蛋白酶和表面活性剂具有很强的抗性,对多价阳离子的透性很差

④皮层:在芽孢中占有很大体积,含有大量的芽孢肽聚糖,还含有占芽孢干重7%~10%的2,6-吡啶二羧酸钙盐

⑤核心:由芽孢壁、芽孢膜、芽孢质和核区四部分构成

24.芽孢抗热性极强的机理主要有两种解释:

①芽孢中含有独特的DPA-Ca。Ca 与DPA的螯合作用使芽孢中的生物大分子形成以稳定的耐热凝胶。

②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

25.伴孢晶体(知道怎么回事,作用):某些芽孢杆菌,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还可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呈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称为伴胞晶体。

作用:该晶体对鳞翅目、双翅目和鞘翅目等200多种昆虫和动植物线虫有毒杀作用。同时,这种毒素对人畜安全,对害虫的天敌和植物无害,故已大量生产作为生物杀虫剂。

26.菌苔:由两个以上菌落相连在一起的群体,称为菌苔。

27.细胞壁多数含几丁质。

28.真菌主要包括单细胞真菌(酵母菌),丝状真菌(霉菌)和大型子实体真菌等。

29.泥土的土腥味来自放线菌的土腥味素。

30.菌丝体(概念):真菌的典型营养体是丝状体,叫菌丝。组成真菌菌体的一团菌丝,叫菌丝体。

31.真菌细胞是由坚固的细胞壁包围着,细胞核由双层的核膜包裹,核膜上有特殊的核膜孔,核内有核仁和染色体。

32.所有真菌的细胞壁都具有无定形的和纤维状的组分。纤维状的组分包括几丁质和纤维素

33.甾醇:脂肪酸主要为不饱和脂肪酸,其次还含有甾醇和糖脂。(真核生物比原核多)

34.鞭杆的横切呈“9+2”型结构。

35.内质网:粗面内质网(rER),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光面内质网(sER)是脂类的合成场所。

36.高尔基体(功能):细胞合成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脂类等被运送至高尔基体,在高尔基体内进行化学修饰、包装而形成囊泡,以便进行运输。

37.伏鲁宁体(作用):具有塞子的功能,当菌丝受伤后,它可以堵塞隔膜孔而防止原生质流失。堵上隔膜的小洞,破损时

38.菌丝根据隔膜的有无而分为无隔菌丝和有隔菌丝。

39.菌丝的变态及其类型:

(1)匍匐菌丝和假根:固着和吸收营养

(2)吸器:主要侵入宿主细胞内吸收养料

(3)附着胞:分泌粘液,把菌丝固定在寄主表面,同时产生细的穿透菌丝侵入植物细胞壁。

40.菌组织体:

①菌索和菌丝束:营养运输和吸收的组织结构,为菌体生长提供基本的营养来源

②菌核:休眠的菌丝组织,是糖类和脂类等营养物质的储藏体

③子座:在它的上部或内部发育出各种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的结构

41.病毒的基本特点:

①个体极其微小

②无细胞结构

③每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即DNA或RNA

④专性活细胞寄生⑤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⑥没有酶或酶系统不完全,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作用。

42.病毒的基本形态:杆状(螺旋对称)、球状(二十面体对称)、蝌蚪状(复合对称)。

病毒大小的测量单位是纳米。

基本结构核心

病毒结构(核衣壳)衣壳(壳粒→衣壳)

辅助结构——包膜

43.病毒粒子的结构:病毒体主要有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核心外由蛋白质包围,形成了衣壳。核酸和衣壳组成核衣壳。

病毒的衣壳是由许多衣壳粒组成。有些病毒在壳外还有一层外套,称包膜。

44.病毒颗粒的形状:

(1)螺旋对称(2)二十面体对称(3)复合对称

45.病毒的化学组成:

病毒的基本化学组成是核酸和蛋白质。

(1)病毒核酸:一种病毒的病毒颗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者RNA。

(2)病毒蛋白:包括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结构蛋白包括壳体蛋白(一定有)、包膜蛋白(可有可无)和酶等。非结构蛋白不结合于病毒颗粒中的蛋白质。如溶菌酶、逆转入酶。

(3)病毒的包涵体:包涵体是寄主细胞被病毒感染后形成的蛋白质结晶体,内含1个到多个病毒粒子。

46.噬菌体(概念):即原核生物的病毒,包括嗜细菌体、嗜放线菌体和嗜蓝细菌体等。噬菌体都是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47.凡导致寄主细胞裂解者,称烈性噬菌体。不使寄主细胞发生裂解,并与寄主细胞同步复制的噬菌体,称温和噬菌体。这种寄主细胞称为溶原菌。

48.烈性细菌的生长周期(简单描述):

(1)吸附:噬菌体侵染寄主细胞的第一步为吸附

(2)侵入:即注入核酸

(3)增殖:包括核酸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4)粒子成熟(装配)

(5)寄主细胞的裂解(释放)

49.温和噬菌体:有些噬菌体侵染宿主细胞后,其DNA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上,并与宿主细胞染色体DNA同步复制,但不合成自己的蛋白质壳体,因此宿主细胞不裂解而能继续生长繁殖,这类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

原噬菌体:整合在宿主细胞染色体DNA上的温和噬菌体的基因称为原噬菌体。

溶原性细胞:含有原噬菌体的细菌细胞称为溶原性细胞。

溶原性细菌的自发裂解:在自发状态下,原噬菌体可离开染色体进入增殖周期,并引起宿主细胞裂解,这种现象称为溶原性细菌的自发裂解。

第3章

1.微生物的六大营养要素: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

2.从碳源谱的大类来看,分为有机碳源和无机碳源两大类。

3.凡必须利用有机碳源的微生物,称为异养微生物。凡能利用无机碳源的微生物,则称为自养微生物。(区别)

4.从微生物所能利用的氮源种类来看,分为3个类型:

①空气中分子态的氮②无机氮化合物③有机氮化合物

有机物:化能异养微生物的能源(同碳源)化学物质无机物:化能自养微生物的能源(不同于碳源)能源谱

辐射能:光能自养和光能异养微生物的能源

还原态的无机物质:NH+

4、NO-

2

、S、H

2

S、H

2

和Fe+2等

5.生长因子(概念):是一类对微生物正常代谢必不可少其不能用简单的碳源或氮源自己合成的有机物。广义的生长因子除了维生素外,还包括碱基、卟啉及其衍生物、甾醇、胺类、C4~C6的分支或直链脂肪酸,以及需要量较大的氨基酸;狭义的生长因子一般仅指维生素。

6.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的区别:

常量元素P、S、K、Mg、Ca、Na和Fe等无机盐浓度在10-3~10-4 mol/L

微量元素:Cu、Zn、Mn、Mo和Co等无机盐浓度在10-6~10-8 mol/L

7.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1.以能源分:光能营养型、化能营养型

2.以供氢体分:无机营养型、有机营养型

3.以碳源分:自养型、异养型

①光能无机营养型(光能自养型)

②光能有机营养型(光能异养型)

③化能无机营养型(化能自养型)

④化能有机营养型(化能异养型)

细胞膜上无载体蛋白:单纯扩散

物质运送类型

不消耗能量:促进扩散

细胞膜上有载体蛋白运送前后溶质分子不变:主动运送

消耗能量运送前后溶质分子改变:基团移位

8.营养物质进入菌细胞的方式:

(1)单纯扩散:无载体分子越小,极性越小,越容易进入细胞膜

(2)促进扩散:有载体

(3)主动运送(最主要方式):载体和能量逆浓度梯度

(4)基团移位:载体和能量

9.培养基配制的原则和方法:

(1)培养基配制的原则:

①根据微生物的营养需要配制培养基

②营养协调:碳源于氮源间比例即碳氮比(C/N比),C/N比是指微生物培养基中所含的碳源中碳原子的摩尔数与氮源中氮原子的摩尔数之比。

③最适的物理化学条件:(一般细菌的最适pH在7.0~8.0,酵母菌在

4.8~6.0,霉菌则在

5.0~5.8,放线菌在7.5~8.5;这种通过培养基内添加成分发挥的调节作用,就叫做pH的内在调节。常常添加的物质是K HPO 、KH PO 、CaCO )

④经济原则

⑤科学方法

10.培养基的种类:

(1)根据培养基成分来源不同分类

①天然培养基

②组合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常见的有哪几种):高氏一号培养基、察氏培养基

③半组合培养基

(2)按培养基外观的物理状态分类

①固体培养基:a.凝固培养基b.非可逆性凝固培养基c.天然固体培养基d.滤膜

②半固体培养基:在凝固性固体培养基中,如凝固剂含量低于正常量,培养基呈现在容器倒放时不致流下、但剧烈振荡后能破散的状态

③液体培养基:培养基呈液体状态

④脱水培养基:含有除水以外的一切成分的商品培养基,使用时只要加入适量水分并加以灭菌即可,使用方便

(3)按培养基的功能分类

①选择性培养基②鉴别性培养基

(4)按用途分

①基础培养基②完全培养基③限制培养基

11.微生物的生长

个体生长→个体繁殖→群体生长

群体生长=个体生长+个体繁殖

12.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方法(总结)可能考大题

①直接法(测体积、称干重)

②间接法(生理指标法:测定细胞总含氮量来确定细菌浓度、含碳量的测定等;比浊法)

③计数法(直接法:比例计数法、血细胞计数板法;间接法:平板菌落计数法、液体稀释法)

13.微生物的群体生长规律

典型的生长曲线(概念):

生长曲线:定量描述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单细胞增长数目的对数值作纵坐标,就可以做出一条生长曲线。

分为延滞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4个时期(特点)延滞期(特点):

①生长的速率常数为零②细胞的体积增大③细胞内的RNA含量增加④合成代谢旺盛⑤对不良环境敏感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可以缩短延滞期

方法:①以对数期的菌体作种子菌②适当增大接种量③培养基的成分:种子培养基尽量接近发酵培养基

对数期(特点):

细胞进行平衡生长,菌体内酶系活跃,代谢旺盛,菌体数目以几何级数增加。

稳定期(特点):

此时生长速度逐渐趋向于零

衰亡期(特点):

出现了“负生长”,有的微生物在这时产生抗生素等次生代谢产物。

生长四个时期的特点(以课件为主):

(1)迟缓期的特点:

①细胞形态变大或增长

②细胞内RNA,尤其是rRNA含量增高,合成代谢活跃。

③对外界不良条件反应敏感。

(2)对数生长期特点:

①平衡生长,合成分解代谢平衡;

②酶系活跃、代谢旺盛;

③生长速率常数R最大、代时最短。

(4)稳定生长期特点:

稳定生长期又称恒定期或最高生长期,此时培养液中活细菌数最高并维持稳定。

稳定生长期到来原因:营养物质消耗,代谢产物积累和pH等环境变化,逐步不适宜于细菌生长,导致生长速率降低直至零。

(5)衰亡期特点:(次生代谢产物达到高产期)营养物质耗尽和有毒代谢产物的大量积累,细菌死亡速率超过新生速率,整个群体呈现出负增长。

细菌代谢活性降低,细菌衰老并出现自溶;次生代谢开始活跃,产生抗生素等次生代谢产物。

次生代谢产物哪个时期开始,哪个时期结束?稳定期→衰亡期

14.连续培养(概念):连续培养是在研究典型生长曲线的基础上,认识到了稳定期到来的原因,采取在培养器中不断补充新鲜营养物质并搅拌均匀的措施;另一方面,及时不断地以同样速度排出培养物(包括菌体和代谢产物)。

连续培养的方法主要有两类:

(1)恒浊法(概念):在恒浊器内,调节培养基流速,使细菌培养液浊度(菌液浓度)保持恒定的连续培养的方法。

特点:菌以最高速率生长

(2)恒化法(概念):恒化法是使培养液流速保持不变,即控制在恒定的流速,使微生物始终在低于最高生长速率条件下进行生长繁殖的一种连续培养方法。

特点:维持营养成分的低浓度,控制微生物的生长速度。

15.同步生长:(定义、方法、特性、用途)

定义:运用同步培养技术,控制微生物生长,使培养中所有微生物处于相同生长阶段的培养状态。

方法:一是调整生理条件诱导同步性;二是机械法(又称选择法)

最经典的方法:硝酸纤维素薄膜法

特性:由于细胞的个体差异,同步生长往往只能维持2-3个世代,随后又逐渐转变为随机生长。

用途:被用来研究在单个细胞上难以研究的生理与遗传特性的理想材料。

16.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温度、干燥、渗透压、pH、氧气。

(1)温度: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和生存最重要因素之一。

生长温度三基点:最低生长温度、最适生长温度、最高生长温度致死温度(定义):细菌在10min被完全杀死的最低温度称为致死温度。测定微生物的致死温度一般在生理盐水中进行,以减少有机物质的干扰。

(2)干燥:不同的微生物对干燥的抵抗力是不一样的,以细菌的芽孢抵抗力最强,霉菌和酵母菌的孢子也具较强的抵抗力。

(3)渗透压 :若置于高渗溶液中,水将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周围的溶液中,造成细胞脱水而引起质壁分离,使细胞不能生长甚至死亡。若将细胞置于低渗溶液或水中,外环境中的水从溶液进入细胞内引起细胞膨胀,甚至破裂致死。

(4)pH:一般在pH 2-8之间霉菌和酵母菌生长最适pH都在5-6,而细菌的生长最适pH在7左右。

(5)氧气:

①专性好氧菌必须在有分子氧的条件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②兼性厌氧菌

③微好氧菌

④耐氧菌分子氧对它无毒害细胞内存在SOD和过氧化物酶

⑤专性厌氧菌细胞内缺乏SOD和细胞色素氧化酶,大多数还缺乏过氧化氢酶。

17.最适生长所用的pH只代表了外环境的pH,而内环境pH必须接近中性。

18.怎么治本?怎么治标?

OH或蛋白质

加适当氮源:如尿素、硝酸钠、NH

4

过酸时

“治本”提高通气量

过碱时加适当碳源:糖、乳酸、油脂等

降低通气量

pH调节措施

过酸时:加氢氧化钠、碳酸钠等碱中和

“治标”

过碱时:加硫酸、盐酸等酸中和

19.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商业灭菌:在食品保藏的过程中,不能进行生长繁殖。

D值:在一定温度下加热,活菌数减少一个对数周期(即90%的活菌被杀死)时,所需要的时间(min),即为D值。

20.影响微生物对热抵抗力的因素:5点

①菌种②菌龄③菌体数量④基质的因素⑤加热的温度和时间

21.间歇灭菌法(什么意思,可以杀死什么菌):利用反复多次的流通蒸汽加热,杀灭所有微生物,包括芽胞。方法同流通蒸汽灭菌法,但要重复3次以上,每次间歇是将要灭菌的物体放到37℃孵箱过夜,目的是使芽胞发育成繁殖体。若被灭菌物不耐100℃高温,可将温度降至75℃~80℃,加热延长为30~60分钟,并增加次数。促使芽孢发育成为繁殖体,以便在连续灭菌中将其杀死。

第4章

1.分解代谢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将蛋白质、多糖及脂类等大分子营养物质降解成氨基酸、单糖及脂肪酸等小分子物质,在此阶段释放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是将第一阶段产物进一步降解成更为简单的乙酰辅酶A、丙酮酸以及能进入三羧酸循环的某些中间产物;

第三阶段是通过三羧酸循环将第二阶段产物完全降解生成CO2,并产生ATP、NADH和FADH2.

2.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对微生物而言,它们可利用的能源不外乎是有机物(化能异养微生物)、还原态无机物(化能自养微生物)、日光辐射(光能营养微生物)三大类。

3.生物氧化(概念):生物氧化就是发生在活细胞内的一系列产能性的氧化反应的总和。

化能异养型微生物进行能量代谢的最基本途径就是葡萄糖降解的途径,其能量代谢方式又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受体的不同可分为发酵和呼吸两种类型发酵是指任何利用好痒或者厌氧微生物来生产有用代谢产物的一类生产方式;而在生物氧化或能量代谢中,发酵是指微生物细胞在无氧条件下,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

生物体内葡萄糖被降解主要分为4种途径:EMP途径、HMP途径、ED途径和磷酸接酮酶途径。P89

发酵的前提:葡萄糖酵解

4.HMP途径的意义:(三个葡萄糖参与最后剩两个)

①供应生物合成所需材料

②产生大量具有还原能力的NADPH2

③扩大碳源的利用范围

④为固定二氧化碳提供受体

⑤可与EMP途径连接

5.ED途径:又称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KDPG)裂解途径

特征产物:丙酮酸、3-磷酸甘油醛

6.磷酸解酮酶途径:

(1)PK途径:具有磷酸戊糖解酮酶,生成乙酰磷酸和

(2)HK途径:磷酸己糖解酮酶,生成乙酰磷酸和4-磷酸赤藓糖

7.发酵类型:乙醇发酵、乳酸发酵

乳酸发酵有三种类型:同型乳酸发酵、异型乳酸发酵和双歧发酵。

8.呼吸:

(1)有氧呼吸: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称为有氧呼吸。丙酮酸三羧酸循环与电子传递链氧化成CO2 ,并伴随有ATP生成。同时生成4分子NADPH

食品微生物重点

食品微生物 第1章 1.微生物是指需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群微小生物的总称,它是一大群种类各异独立生活的生物体。 2.微生物的类群: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细菌和有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 3.微生物的特点(共性): (1)体积小、面积大(最重要) (2)吸收多、转化快 (3)生长旺,繁殖快 (4)适应强、易变异 (5)分布广,种类多。 4.荷兰的列文虎克是第一个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人。 5.巴斯德的突出贡献: (1)彻底否定自然发生说 (2)证明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3)创立巴氏消毒法 (4)预防接种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6.曲颈瓶实验(怎么推翻了自然学说):把营养物质经过煮沸在曲颈瓶内可一直保持无菌状态,机制不腐败,因为弯曲的曲颈瓶阻挡了外面空气的微生物直达营养基质内,一旦把瓶颈打断或斜放,煮沸的基质则发生腐败。证明了空气中含有微生物,从而彻底否定了自然学说。 7.柯赫的功绩:(1)第一个发明了微生物的纯培养(2)对病原菌的研究 柯赫法则(名词解释):病原微生物必须来自患病机体;从患者身上必须分离到该病原体,并且可培养出来;人工接种这种病原微生物,必须引发相同的疾病。 8.食品微生物学及其未来: (1)微生物基因组和后基因组研究将全面展开,推动食品微生物学发展(2)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更加重视和深入 (3)强化和继续深入微生物相关的食品安全性研究 第2章 1.微生物根据有无细胞结构可分为细胞型微生物与非细胞型微生物;

根据细胞核类型,细胞型微生物还可分为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 2.原核微生物是指一大类不具有细胞核膜、只有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通常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以及古细菌等。 3.细菌有球状、杆状、螺旋状;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 4.自然界中杆菌最常见。 5.细菌的形态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如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培养基的成 分与浓度等发生改变,均可能引起细菌形态的改变。 6.细菌的个体大小常以微米表示。 7.细菌大小的测定:干燥法(偏小),染色法(偏大) 细菌细胞的结构可分为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两部分。 基本结构是指任何一种细菌都具有的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区(核质体)等。 特殊结构是指某些种类的细菌所特有的或在特殊环境条件下才形成的细胞结构,如鞭毛、菌毛、荚膜、芽孢等,它们是细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8.胞壁的主要功能: 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 ②为细胞的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 ③阻拦有害物质进入细胞 ④细菌特定的抗原性,致病性以及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的物质基础 9.细胞壁的组成:肽聚糖和少量脂类。 肽聚糖是由N-乙酰葡萄糖胺(NAG)和N-乙酰胞壁酸(NAM)、肽桥和肽尾组成。 脂多糖:位于格兰氏阴性细菌(特有的)细胞外壁层中的一类脂多糖类物质。 10.格兰氏阳性细菌还特别含有磷壁酸(即垣酸)。 11.格兰氏阴性细菌的肽聚糖结构单糖单体与格兰氏阳性菌的不同之处,在于没有特殊的肽桥。

《环境微生物学》复习重点总结

《环境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1、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答:各种微生物按其客观存在 的生物属性(如个体形态及大小、染色反应、菌落特征、细胞结构、生理生化反应、与氧的关系、血清学反应等)及它们的亲缘关系,由次序地分门别类排列成一个系统,从大到小,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种是分类的最小单位,“株”不是分类单位。 2、微生物有哪些特点?答:(一)个体极小。微生物的个体极小,有几纳米到几微米,要通过光学显微镜才能看见,病毒小于0.2微米,在光学显微镜可视范围外,还需要通过电子显微镜才可看见。(二)分布广,种类繁多。环境的多样性如极端高温、高盐度和极端pH造就了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和数量庞大。(三)繁殖快。大多数微生物以裂殖的方式繁殖后代,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十几分钟至二十分钟就可繁殖一代。在物种竞争上取得优势,这是生存竞争的保证。(四)易变异。多数微生物为单细胞,结构简单,整个细胞直接与环境接触,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引起遗传物质DNA的改变而发生变异。或者变异为优良菌种,或使菌种退化。 3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有什么异同?各有哪些化学组成?答: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厚约20-80nm,结构较简单,含肽聚糖,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厚约10nm,结

构复杂,分外壁层和内壁层,外壁层又分三层:最外层是脂多糖,中间是磷脂层,内层是脂蛋白。内壁含肽聚糖,不含磷壁酸。化学组成:革兰氏阳性菌含大量肽聚糖,含独磷壁酸,不含脂多糖。革兰氏阴性菌含极少肽聚糖,含独脂多糖,不含磷酸壁。 4、叙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和步骤。答:将一大类细菌染上色,而另一类染不上色,一边将两大类细菌分开,作为分类鉴定重要的第一步。其染色步骤如下:1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接种环挑取少量细菌于干净的载玻片上涂布均匀,固定。2用草酸铵结晶紫染色1min,水洗去掉浮色。3用碘—碘化钾溶液媒染1min,倾去多余溶液。4用中型脱色剂如乙醇或丙酮酸脱色,革兰氏阳性菌不被褪色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被褪色而成无色5用蕃红染液复染1min,格兰仕阳性菌仍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则呈现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和格兰仕阴性菌即被区分开。 5、何谓放线菌?革兰氏染色是何种反应?答:在固体培养基上呈辐射状生长的菌种,成为放线菌。除枝动菌属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染色呈红色外,其余全部放线菌均为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染色呈紫色。 6、什么叫培养基?按物质的不同,培养基可分为哪几类?按试验目的和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哪几类?答:根据各种微生物的营养要求,将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等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难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 第1章绪论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名词解释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或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 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向内凹陷,折叠、卷曲成的囊状结构,扩大膜功能,又称拟线粒体。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DNA,控制着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异染颗粒:用美兰染色此颗粒着色较深呈紫色,故名。用于鉴别细菌。 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鞭毛:细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呈波浪弯曲的丝状物。鞭毛染色后光镜可见。菌毛:菌体表面较鞭毛更短、更细、而直硬的丝状物。电镜可见。 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简答题 1.简述微生物的种类。 细胞类型特点种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细胞结构、在 活细胞内增殖 病毒 原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细胞的核、 缺乏完整细胞器 细菌、放线菌、衣原 体、支原体、立克次 体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完整上的核、有完 整的细胞器 真菌 2.简述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大小:测量单位为微米(μm) 1μm = 1/1000mm 球菌:直径1μm 杆菌:长2~3μm 宽0.3~0.5μm 螺形菌:2~3μm 或3~6μm 形态:球形、杆形、螺形,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3.分析G+菌、G-菌细胞壁结构与组成特点及其医学意义。细菌细胞壁构造比较 G+菌G-菌 粘肽组成 聚糖骨架 四肽侧链 五肽交联桥 同左 同左 无 特点三维立体框架结构,强 度高 二维单层平面网络,强度 差 含量多,50层少,1~2层 其他成分磷壁酸外膜:脂蛋白、脂质双层、 脂多糖 医学意义: 1、染色性:G染色紫色(G+)红色(G-) 2、抗原性:G+:磷壁酸G-:特异性多糖(O抗原/菌体抗原) 3、致病性:G+:外毒素、磷壁酸G-:内毒素(脂多糖) 4、治疗:G+:青霉素、溶菌酶有效G-:青霉素、溶菌酶无效 4.简述L型菌的特性。 1、法国Lister研究院首先发现命名。 2、高度多形性,不易着色,革兰阴性。 3、高渗低琼脂血清培养基2-7天荷包蛋样、颗粒、丝状菌落。 4、具致病性,常在应用某些抗生素(青霉素、头孢)治疗中发生,且易复发。 5、临床症状明显但常规细菌培养(-),予以考虑L型菌感染 5.分析溶菌酶、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的杀菌机制。 溶菌酶:裂解 -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 青霉素:竞争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的连接。 以上两者主要是抑制G+菌。 链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3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红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6.为什么G-菌的L型菌比G+菌的L型菌更能抵抗低渗环境? G+菌细胞壁缺陷形成的原生质体,由于菌体内渗透压很高,可达20—25个大气压,故在普通培养基中很容易胀裂死亡,必须保存在高渗环境中。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较少,菌体内的渗透压(5—6个大气压)亦比G+菌低,细胞壁缺陷形成的原生质球在低渗环境中仍有一定的抵抗力。 7.叙述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医学意义。 荚膜:a、抗吞噬作用——为重要毒力因子 b、黏附作用——形成生物膜 c、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鞭毛:a、细菌的运动器官 b、鉴别细菌(有无鞭毛、数目、位置) c、抗原性——H抗原,细菌分型 d、与致病性有关(粘附、运动趋向性) 菌毛:普通菌毛:粘附结构,可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性菌毛:a、传递遗传物质,为遗传物质的传递通道。 b、作为噬菌体的受体 芽胞:a、鉴别细菌(有无芽胞、位置、大小、形状) b、灭菌指标(指导灭菌,以杀灭芽胞为标准) 8.分析细菌芽胞抵抗力强的原因。 1、含水量少(约40%)—繁殖体则占80% 2、含大量的DPA(吡啶二羧酸) 3、多层致密膜结构 第2章细菌的生理 名词解释 热原质:热原质(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致源的细菌大都为格兰阴性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菌落: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分为三型: 1.光滑型菌落 2.粗糙型菌落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微生物的定义 微生物是指大量的、极其多样的、不借助显微镜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类群的总称微生物大小(不同类型的数量级) 微生物分类

微生物的特点 一、体积小,比表面积大 二、吸收多,转化快 三、生长旺,繁殖速 四、适应性强,易变异 五、分布广,种类多 重要的历史人物及事件: 列文·虎克:1664年,英人虎克用于观察霉菌的单筒复式显微镜巴斯德与自然发生学说:鹅颈瓶实验 巴斯德发现免疫现象 科赫法则(证明某微生物是某疾病病原菌的四项要求): 1、在患病动物中存在可疑病原有机体,而健康动物中没有; 2、可疑有机体在纯培养中生长; 3、纯培养中的可疑有机体细胞,能引起健康动物发病; 4、可疑有机体被再次分离,并且和最初分离的有机体一样; Fleming:青霉素的发现 我国微生物研究界的重要代表人物

第二章微生物主要类群与形态结构细胞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 细胞壁,膜,细胞核,核糖体。。。 细胞壁与革兰氏染色

脂多糖(Lipolysaccharide)的组成 细胞质(cytoplasm )和内含物( inclusion body) :贮藏物(reserve granule) 磁小体(megnetosome) 气泡(gas vocuoles) 核糖体(ribosome) 质粒(circular covalently closed DNA) 细胞壁以外的构造 糖被(glycocalyx)

鞭毛 (flage,复flaglla) (G阳性与阴性菌的区别) 菌毛(fimbria,复fimbriae )性毛(pili,单数pilus) 芽孢(endospore/spore) 孢囊

最新微生物学知识点

第一章 1.第一个观察并描述了微生物的人是(列文·虎克)。发明了外科消毒手术的人是(约瑟夫·李斯特)。 2.微生物学奠基人是(巴斯德、柯赫), 3巴斯德的主要贡献是: (1)彻底否定了微生物“自然发生说” (2)提出了“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巴斯德,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3)创立了巴斯的消毒法; (4)发明了狂犬病毒疫苗制备方法。学说”;○ 4柯赫的主要贡献是P3 (1)证明了炭疽病和结核病的病原体,并因在结核病病原体方面的工作获得1905年诺贝尔奖; (2)建立“柯赫定律”: (3)在病原微生物的研究过程中发展了微生物无菌操作技术, (4)建立了微生物纯培养分离技术,发明了培养基特别是固体培养基制备方法。 5微生物与制药工程专业有什么关系? (1)临床广泛应用的微生物药物及其开发 (2)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试验 (3)药物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对药品质量的影响 (4)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中的微生物控制 (5)药物质量控制中的微生物学检查 6微生物的基本特征 1个体微小,结构简单。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分布广,种类多5适应强,易变异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1.细菌个体的基本形态有哪些?(球状、杆状、螺旋状)球菌根据其分裂后的排列状况可分为哪六种类型?(单球菌、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螺旋菌根据其形态结构可分为哪几种?(弧菌、螺菌、螺旋体) 2.细菌的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各有哪些?(一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原 核等;特殊结构:鞭毛、性菌毛、糖被、芽孢等;)特殊结构各有什么生理功能?(鞭毛的生理功能是运动,这是原核生物实现其趋性的有效方式;菌毛具有使菌体粘附于物体表面的功能;性毛功能是供体菌向受体菌传递遗传物质,有的性毛还是RNA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糖被功能有保护作用、作为透性屏障或离子交换系统、表面附着作用、细菌间的信息识别作用、堆积代谢废物、储存碳源和糖源;芽孢具有抗热、抗干燥、抗化学药物、抗酸碱、抗辐射和抗静水压等生理功能) 3.细菌和病毒大小的量度单位各是什么?(细菌:微米;病毒:纳米;) 4.革兰氏染色的机理? 革兰氏染色是基于细菌细胞壁特殊化学组分基础上的一种物理过程。通过初染和媒染后,在细菌细胞膜或原生质上染上了结晶紫和碘的大分子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较高和其分子交联度较紧密且基本上不含类脂,故用乙醇洗脱时,肽聚糖网孔会因脱水而明显收缩,结晶紫与碘的大分子复合物不能透过网孔而留在细胞壁内,故显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因其壁薄,肽聚糖含量低和交联疏松,类脂含量高,乙醇洗脱时,类脂溶解,细胞壁上出现较大空隙,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易溶出细胞壁,因此,乙醇洗脱后,细胞又呈无色。这时,再经红色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现红色。 5.缺壁细菌有哪几种类型?(原生质体、球状体或原生质球、L型细菌)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原生质体:在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细胞壁合成后,留下的仅由细胞膜包裹着的细胞; 球状体或原生质球:用溶菌酶或青霉素处理后还残留部分细胞壁的原生质体;L型细菌:在实验室中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6.细菌细胞质内有哪些内含物?(储藏物、磁小体、羧酶体、气泡)它们的成分各是 什么?(储藏物:聚-β-羟基丁酸、多糖类储藏物、聚磷酸颗粒、藻青素;磁小体:四氧化 三铁,外有一层磷脂、蛋白或蛋白膜包裹;羧酶体: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气泡是充满气体的泡囊状内含物)各有什么功能?(储藏物主要功能是储存营养物;磁小体功能是导向作用,即借鞭毛游向对该菌最有利的泥、水界面微氧环境处生活;羧酶体是自养细菌固定二氧化碳的场所;气泡是调节细胞密度以使细胞漂浮在最适水层中获取光能、氧气和营养物质。) 7.放线菌的基本形态是什么?(放线菌菌体由丝状菌丝构成,由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和孢子等部分组成。)是怎样进行繁殖的?(放线菌主要通过无性孢子进行繁殖,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表格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表格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M e d i c a l M i c r o b i o l o g y 医学微生物学 球菌(一)——革兰阳性化脓菌属 金黄色葡萄球菌A群链球菌肺炎链球菌 形态与染色G+,葡萄串珠状排 列,会发生L型转 换(变成G—)G+,链状排列,早 期有荚膜(后期消 失) G+,矛头状,成双排列,宽端相 对,尖端向外 培养基普通培养基血液、葡萄糖培养 基,血清肉汤培养 基 血液、血清培养基 菌落特点光滑,边缘整齐, 不透明,金黄色, 有β溶血环灰白色,表面光 滑,边缘整齐,有 较宽的β溶血环 (血平板) 草绿色α溶血环,菌落中央下 陷,有自溶酶分泌 生化反应分解甘露醇,触酶 (+),血浆凝固 酶(+)不分解葡萄糖,不 被胆汁溶解,触酶 (—) 被胆汁溶解 抗原葡萄球菌A蛋白与 IgG结合抗吞噬, 荚膜多糖,多糖抗 原多糖抗原,菌毛样 M蛋白抗原、P抗 原 荚膜多糖、C多糖、M蛋白 抵抗力抵抗力较强,耐热 耐盐,耐干燥,易 发生耐药性不耐热、耐干燥, 对一般消毒剂、抗 生素敏感 有荚膜株耐干燥,抵抗力一般较 弱 致病物凝固酶(使血液凝 固),葡萄球菌溶 素(插入破坏细 胞),肠毒素(引 起食物中毒),表 皮剥脱毒素(引起 剥脱性皮炎),毒 性休克综合征毒素 -1黏附素、抗吞噬M 蛋白、肽聚糖、致 热外毒素、链球菌 溶素(抗O试 验)、透明质酸 酶、链激酶、链道 酶 荚膜、肺炎链球菌溶素O、脂磷 壁酸、神经氨酸酶 致病化脓感染、食物中 毒、烫伤样皮炎综 合征、毒性休克综 合征化脓感染、猩红 热、风湿热、急性 肾小球肾炎 (机会致病)大叶性肺炎、支气 管炎、败血症、继发炎症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微生物概述 一. 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几千倍甚至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具有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容易变异;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等特点。 二. 微生物的分类: 根据微生物有无细胞基本结构、分化程度、化学组成等特点,可分为三大类。 1. 非细胞型微生物无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由单一核酸(DNA/RNA)和蛋白质衣壳组成,必须在活细胞内增殖。病毒属于此类微生物。 2.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只有DNA盘绕而成的拟核,无核仁和核膜。这类微生物包括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3.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能进行有丝分裂。如真菌、藻类等。 三. 微生物的作用及危害 1. 微生物的作用 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和动物是有益的,已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医药、酿造、化工、制革、石油等行业,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如酸奶、酒类、抗生素、疫苗等。 2. 微生物的危害 微生物中也有一部分能引起人及动、植物发生病害,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如人类的许多传染病(感冒、伤寒、痢疾、结核、脊髄灰质炎、病毒性肝炎等),均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 从药品生产的卫生学而言,微生物对药品的原料、生产环境和成品的污染是造成生产失败、成品不合格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微生物的类群和形态结构 一. 细菌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而短、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分裂方式无性繁殖的原核微生物,分布广泛。 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观察细菌最常用的仪器是光学显微镜,其大小可以用测微尺在显微镜下测量,一般以微米为单位。细菌按其形态不同,主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类。

病原微生物学知识点重点整理学习资料

病原微生物学知识点 重点整理

精品资料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记忆知识点 1.免疫的现代概念。P4 答: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识别“自我”与“非己”,以及通过排斥“非己”而保护“自我”维护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现象。 2.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答:(1)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可遗传性,效应恒定性。 (2)适应性免疫:特异性(针对性),习得性,效应递增性。 3.免疫系统的功能。P5 答:(1)积极意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2)消极意义:免疫损伤: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 4.人体中枢免疫器官的类型及作用。P6 答:(1)骨髓:①产生所有血细胞; ②淋巴细胞产生发育的器官:B细胞分化、发育的最主要场所; (2)胸腺: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5.人体外周免疫器官的类型。P7 答: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6.抗原的定义及双重属性。P12 答:指能与T、B细胞受体结合,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双重属性:(1)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2)免疫反应性:指抗原与其所诱导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7.半抗原的概念。P12 答:仅具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8.表位的概念。P13 答: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集团称为表位,又称抗原决定簇。 9.影响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P14 答:(1)抗原的结构与生物学特性:“异物”性,分子量,复杂性,易接近性,可提呈性。(2)免疫系统的识别能力。 (3)抗原与免疫系统的接触方式。 10.T细胞依赖性抗原和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的概念。P15、16 答:(1)T细胞依赖性抗原:指需在APC及Th细胞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2)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大全

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2.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是最微小的一类微生物.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核酸只有一种类型RNA或DNA,如病毒.3.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较低,具备原始细胞核,呈裸露DNA环状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4.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5.致病微生物(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和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6.条件致病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一类微生物.7.菌落:菌落是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由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8.质粒: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遗传性状,可独立复制,不是细菌生长必不可少的,失去质粒的细菌仍然能正常生活.9.芽胞: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10.细菌L型:细菌的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细菌L型.11.中介体:中介体是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于革兰阳性菌.它能有效的扩大细胞膜的面积,相应的增加了呼吸酶的含量,可为细菌提供大量的能量.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线粒体,又称为拟线粒体.12.普通菌毛:普通菌毛是遍布于某些细菌表面的很细、很短、直而硬的丝状物,每菌可达数百根,为细菌粘附结构,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13.性菌毛:性菌毛比普通菌毛长而粗,呈中空管状结构.由致育因子F质粒编码.14.菌毛:菌毛是某些细菌表面存在着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由菌毛蛋白组成,具有抗原性.15.鞭毛:鞭毛是在许多细菌的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为细菌的运动器官.16.荚膜: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凡粘液性物质牢固地狱细胞壁结合,厚度≥0.2μm,边界明显者为荚膜.17.微荚膜:微荚膜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厚度<0.2μm者为微荚膜.18.异养菌:异养菌必须以多种有机物为原料,如蛋白质、糖类等,才能合成菌体成分并获得能量.包括腐生菌和寄生菌.所有病原菌都是异养菌,大部分属于寄生菌.19.热原质:热原质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极微量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为细胞壁的脂多糖结构,故大多源于革兰阴性菌.20.细菌素:细菌素是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其作用范围窄,仅对有近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可用于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21.培养基:培养基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制品.22.消毒: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杀死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23.灭菌: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体,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24.无菌和无菌操作:无菌是指不存在活菌.无菌操作指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25.防腐:防腐是防止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26.滤过除菌法:滤过除菌法是用物理阻留的方法将

食品微生物学专业课考研复习大纲

上海交通大学854食品微生物学专业课考研复习大纲 EMBA:双学位。获EQUIS与AMBA国际认证MBA:设投资与金融、全球管理两大专业854 食品微生物学 一、考试内容范围 根据教学大纲命题,以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重要实验的基本原理为重点考核内容。 1 、微生物的细胞结构。 2 、原核微生物。主要掌握原核生物的分类,真细菌( 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 的形态特点、菌落特点及繁殖特性和古菌细胞结构的特点及在系统发育中的地位等。 3 、真核微生物。主要掌握酵母菌、丝状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的特征、种类等。 4 、病毒。掌握病毒的形态与结构、增殖和分类,了解噬菌体、脊椎动物病毒、昆虫病毒、植物病毒的主要特点及代表。 5 、微生物的营养。掌握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和培养基的配制原则,熟悉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了解食品的营养成分与食品中微生物类群的关系。 6 、微生物的代谢。了解微生物代谢类型的特点及多样性微生物的产能代谢,掌握微生物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关联性及微生物代谢调控与发酵生产的基本原理。了解食品的腐败与微生物代谢的关系。 7 、微生物的生长和环境条件。掌握食品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影响因素和培养方法,熟悉有害微生物的检测技术、控制技术及其原理。 8 、微生物生态。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掌握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微生物与其生活在一起的其它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食品的微生物生态。 9 、微生物遗传。掌握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微生物变异和诱变育种的机制,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方法。了解微生物菌种保藏与复壮的理论和方法。 10 、传染与免疫。掌握有关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了解感染的一般概念,掌握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宿主的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具体机制,抗体的结构和功能),免疫病理反应;理解免疫学的基本方法及其应用。 11 、掌握微生物与食品发酵的关系。 12 、掌握微生物与食品腐败的关系。 13 、掌握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14 、掌握重要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关键点。 15 、掌握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的主要种类及其要点。 二、考题的形式及评分准则 题型包括主观和客观两类,有名词解释、选择题、填空题和问答题等类型。名词解释、选择题和填空题主要是考察考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问答题主要是考核考生对微生物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全卷尽可能多地涵盖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基础微生物学的内容占考卷的主要部分(70% 左右)。 考生答题时,基本概念力求准确,问答题按照要点计分。如果在答题时基本概念不清,则不给分。对回答内容不完整,而思路正确者,将适当给分。 三、主要参考教材和书籍: 周德庆.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 江汉湖. 食品微生物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

大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必考学习知识重点

微生物学期末考试知识点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1. 生长曲线:细菌接种到定量的液体培养基中,定时取样测定细胞数量,以培养时间为横座标,以菌数为纵座标作图,得到的一条反映细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 2. 二次生长:当培养基中同时含有快速碳源(氮源)或迟效碳源(氮源)这两类碳源(或氮源)时,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形成二次生长现象。

3.同步培养:使群体中的细胞处于比较一致的,生长发育均处于同一阶段上,即大多数细胞能同时进行生长或分裂的培养方法。 4.分批(封闭)培养:是指在一个密闭系统内投入有限数量的营养物质后,接入少量微生物菌种进行培养,使微生物生长繁殖,在特定条件下完成一个生长周期的微生物培养方法。 5. 连续培养:在微生物的整个培养期间,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微生物能以恒定的比生长速率生长并能持续生长下去的一种培养方法。 连续培养的两种类型: 6. 环境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1. 营养物质: 碳源、氮源、无机盐等 2. 水的活性 3. 温度 4. pH 5. 氧 7.酵母的生殖方式 (一)无性繁殖:芽殖 裂殖 无性孢子 (二)有性繁殖:酵母菌是以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的方式进行有性繁殖的。 8.微生物生长控制中的常见名词解释 消毒:杀死或灭活病原微生物(营养体细胞) 灭菌:杀死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防腐:防止或抑制霉腐微生物在食品等物质上的生长 化疗:杀死或抑制宿主体内的病原微生物 抑制:生长停止,但不死亡 死亡:生长能力不可逆丧失 9.两种重要的选择性抗微生物剂 抗代谢物:有些化合物在结构上与生物体所必需的代谢物很相似,以至可以和特定的酶结合,从而阻碍了酶的功能,干扰了代谢的正常进行,这些物质称为抗代谢物。 举例:叶酸对抗物(磺胺)、嘌呤对抗物(6-巯基嘌呤)、苯丙氨酸对抗物(对氟苯丙氨酸)、尿嘧啶对抗物(5-氟尿嘧啶)胸腺嘧啶对抗物(5-溴胸腺嘧啶)等等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复习资料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汇总 绪论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 到的微小生物。 3、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4,郭霍法则: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5、免疫学:㈠主动免疫;㈡被动免疫。 第一篇细菌学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 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2、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3、

细胞壁结构革兰阳性菌G+革兰阴性菌G- 肽聚糖组成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 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 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 肽聚糖厚度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仅1~2层 肽聚糖含量占胞壁干重50~80% 仅占胞壁干重5~20% 磷壁酸有无 外膜无有 4、G-菌的外膜{脂蛋白、脂多糖(LPS)→【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 脂多糖(LPS):即G-菌的内毒素。LPS是G-菌的重要致病物质,使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另一方面,LPS也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并有抗肿瘤等有益作用。 ①脂质A: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不同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故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似。 ②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位于脂质A的外层。 ③特意多糖:即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是脂多糖的最外层。 5、细胞壁的功能: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并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G-菌的外膜是一种有效的屏障结构,使细菌不易受到机体的体液杀菌物质、肠道的胆盐及消化酶等的作用。 6、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菌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原生质体:G+菌细胞壁缺失后,原生质层仅被一层细胞膜包住 原生质球:G-菌肽聚糖层受损后尚有外膜保护 ■细菌L型的诱发因素,如:溶菌酶,青霉素,溶葡萄球菌素,胆汁,抗体,补体等。 溶菌酶:能裂解肽聚糖中N-乙酰葡萄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引起细菌裂解。 青霉素:能与细菌竞争合成肽聚糖过程中所需的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上D-丙氨酸与五肽桥间的联结,使细菌不能合成完整的肽聚糖,在一般渗透压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系列知识点汇总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GB 4789 系列知识点汇总 GB 4789.1-2016 食品卫生学检验总则 一、2016版总则变更内容 1.删除了标准中的英文名称、起草单位变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2.删除了规范性引用文件。 3.修改了实验室基本要求: 微生物专业教育或培训经历(如生物学、植 物学、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与微 生物有关的相关专业),具备相应的资质(应有岗位上岗 证、生物安全上岗证和压力容器上岗证),能够理解并正 确实施检验。 ①人员修改为检验人员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和消毒知识(相关标准及培训, 如GB 19489-2008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消毒技术 规范(2002))。 品。 确保自身安全。

有颜色视觉障碍的人员不能从事涉及辨色的实验(即无颜 色视觉障碍)。 ②环境与设施--突出温度、湿度和洁净度。 生物危害程度应与实验室生物防护水平相适应: 灭的微生物,如天花病毒。 间传播如霍乱弧菌。 病原微生物分类 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氏菌。 第四类:通常不会引起人或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BSL-1):操作第四类病原微生物(属于正压,适用 ) 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BSL-2):操作第三类病原微生物(属于负压,适用 II级生物安全 ) BSL-3):操作第二类病原微生物

四级(BSL-4):操作第一类病原微生物 消毒:是杀死微生物的物理或化学手段,但不一定杀死其中的孢子。 灭菌:是杀死和去除所有微生物及其中孢子的过程。 蒸法消毒) 消毒剂表面消毒 微生物实验 高压灭菌 干热灭菌(180℃1h或170℃2h) 培养基和试剂灭菌 过滤除菌 紫外线消毒法:紫外灯管放射一定波长,破坏细菌或病毒的DNA和RNA,使他们丧失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从而达到灭菌目的。紫外线的特点是对芽孢和营养细胞都能起作用,但细菌芽孢和霉菌芽孢对其抵抗力大,且紫外线穿透力极低,所以只能用于表面灭菌,对固体物质灭菌不彻底。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审批稿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试题 及答案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试题 部门姓名成绩 一. 判断题 1、消毒可以杀灭物体上的所有微生物,而灭菌只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 2、微生物数量多、分布广,但繁殖不快,适应性不强。(×) 3、多数细菌的最适培养温度时30~35℃. (√) 4、药品中存在微生物并不一定会引起药品变质。(×) 5、洁净区中的所有操作均不应大幅度或快速动作。(√) 6、一个不锈钢托盘擦拭得非常光亮,因此它不存在微生物污染。(×) 7、药品中添加抑菌剂,可以杀灭含有的全部微生物。(×) 8、常用于消毒的乙醇浓度为70%~75%。(√) 9、酵母菌为多细胞真菌。(×) 10、洁净室(区)的工作人员不能化妆,但可以戴戒指和项链。(×) 二. 填空题 1. 细菌按其形态不同,主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2. 洁净室(区)应定期消毒。使用的消毒剂不得对设备、物料和成品产生污染。 消毒剂品种应定期更换,防止产生耐药菌株。 3. 细菌的生长曲线包括四个生长时期为延滞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4. 形体最微小,结构最简单的微生物是病毒。

5. 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有水、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 6.酵母菌最最主要的繁殖方式是芽殖。 7. 大肠杆菌在合适的生长条件下, ~20 分钟便可繁殖一代 三、选择题 1 不属于细胞生物的微生物( B ) A、细菌 B、病毒 C、真菌 D、放线菌 2 抗生素产生菌中,其主要产生菌是( C ) A、真菌 B、酵母菌 C、放线菌 D、病毒 3. 细菌的测量单位。( B ) B.μm 4. 酵母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尤其喜欢在的环境中生长。( A ) A.偏酸性且含糖较多 B.偏酸性且含糖较少 C.偏碱性且含糖较多 D.偏碱性且含糖较少 5. 真菌生长最适的温度为℃。( B ) A. 16~22, B. 23~28, C. 30~35, D. 28~35 6. 下列不属于辐射灭菌的是。( D ) A.紫外线灭菌法 B.电离辐射灭菌法 C.微波灭菌法 D.高压蒸汽灭菌法 7. 细菌液体培养过程中哪一个阶段细菌数以几何级数增加( B ) A、延迟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8. 波长为的紫外线最具有杀菌作用。( C )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绪论 一.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 1.非细胞型微生物: 就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 特点:无典型细胞结构,无能量产生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增殖;核酸类型为DNA或RNA。 代表生物:病毒属于此类微生物。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特点:核呈环状裸DNA团块,无核膜、核仁;细胞器不完善,只有核糖体;DNA 与RNA 同时存在。 代表生物:分古生菌与细菌二大类。细菌的种类繁多,包括: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与放线菌。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特点: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与核仁;细胞器完整。 代表生物:真菌属于此类微生物。 4.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极为广泛 江、河、湖泊、海洋、土壤、矿层、空气及人类、动物与植物的体表、与外界相通的腔道,都有数量不等、种类不一的微生物存在。其中以土壤中的微生物最多。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菌一般以微米(μm)为单位;按期外形区分主要有球菌、杆菌与螺形菌三大类。 二、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1、细胞壁:

用革兰染色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即革兰阳性(G+染成紫色)菌与革兰阴性(G-染成红色)菌。两类细菌细胞壁的共有组分就是肽聚糖,但分别拥有各自的特殊组分。 (1)肽聚糖:就是细菌细胞壁的共同组分,为原核细胞所特有,又称为粘肽或胞壁质。G+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与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G-菌的肽聚糖仅由聚糖骨架与四肽侧链两部分组成。 聚糖骨架:由N-乙酰葡萄糖胺与N-乙酰胞壁酸交替间隔排列,经β-1,4糖苷键(溶菌酶作用点)联结而成。 五肽交联桥:青霉素的作用点,所以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敏感。 (2)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 G+细菌的细胞壁较厚,肽聚糖(G+主要成分)与磷壁酸(特有成分)还有少数就是磷壁醛酸。磷壁酸具有抗原性及黏附素活性,具有黏附作用,与细胞的致病性有关。 (3)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 G-细菌细胞壁较薄,除了肽聚糖以外,还有外膜(G-主要成分),外膜由脂蛋白、脂质双层与脂多糖三部分组成。由脂质双层向细胞外伸出的就是脂多糖(LPS)。LPS由脂质A、核心多糖与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即G-菌的内毒素。 ●脂质A: i.不同种属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 ii.脂质A就是内毒素的毒性与生物学活性的主要组分,无种属特异性。 iii.耐热,毒性反应为发热 ●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同一属细菌的核心多糖相同 ●特异多糖:就是G-的菌体抗原(O抗原),具有种特异性。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GB4789系列知识点汇总情况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GB 4789 系列知识点汇总GB 4789.1-2016 食品卫生学检验总则 一、2016版总则变更内容 1.删除了标准中的英文名称、起草单位变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2.删除了规范性引用文件。 3.修改了实验室基本要求: 应具有相应的微生物专业教育或培训经历 (如生物学、植物学、医学、食品科学与工 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与微生物有关的相关 专业),具备相应的资质(应有岗位上岗证、 生物安全上岗证和压力容器上岗证),能够 理解并正确实施检验。 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和消毒知识(相 关标准及培训,如GB 19489-2008 实验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消毒技术规范(2002))。 应在检验过程中保持个人整洁与卫生,防止 人为污染样品。 应在检验过程中遵守相关安全措施的规定, 确保自身安全。 有颜色视觉障碍的人员不能从事涉及辨色 的实验(即无颜色视觉障碍)。

②环境与设施--突出温度、湿度和洁净度。 生物危害程度应与实验室生物防护水平相适应: 引起人和动物非常严重疾病,国家未发 现或已宣布消灭的微生物,如天花病毒。 引起任何动物比较严重疾病,在人和人、 人和动物之间传播如霍乱弧菌。 病原微生物分类 成严重危害如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氏 菌。 BSL-1):操作第四类病原微生物(属 适用范围如大肠埃希氏菌、枯草芽 重要设备是超净工作台,它可以 ) 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BSL-2):操作第三类病原微生物(属 II级生物安全柜。) BSL-3):操作第二类病原微生物 BSL-4):操作第一类病原微生物 消毒:是杀死微生物的物理或化学手段,但不一定杀死其中的孢子。

微生物学知识点

《微生物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 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单细胞,简单多细胞,甚至无细胞结构的低等微生物通称 2.病原微生物 指可以侵入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或称病原体。 3. 性菌毛 又称性毛,性丝,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长直的蛋白质类附属物,比菌毛长,且每一个细胞仅一至少数几根。 4.菌落 是由单个细菌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落。 5.质粒 凡游离于原核生物核基因组以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的dDNA分子6、荚膜 某些细菌表面的特殊结构,是位于细胞壁表面的一层松散的粘液物质。 7.芽孢 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一定条件下,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构造。 8.菌毛 又称纤毛,伞毛,线毛或须毛,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且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 9.细菌生长曲线 定量描述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试验曲线。 10.酵母菌 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的通俗名称。 11.病毒 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单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类含DNA或RNA的特殊遗传因子。 12、培养基 是指由人工配置的,含有六大营养要素,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营养料。

13. 消毒 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或动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 14. 灭菌 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15. 无菌操作 用于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无菌范围的操作技术。 16. 自发突变 是指物体在无人干预下自然发生的低频率突变。 17. 诱变 即诱发突变,是指通过人为的方法,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显著提高基因自发突变频率的手段。 18.变异 指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亦遗传型的改变。 19.营养缺陷型 指微生物等不能在无机盐类和碳源组成的基本培养基中增殖,必须补充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营养物质才能生长。 20. 抗体 是高等动物体在抗原物质的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在体内发生特异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21. 传染 又称感染或侵染,指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在突破其宿主的三道防线(机械屏障,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后,在宿主的特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产生特殊酶和毒素,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性反应的过程。 22. 人畜共患病 即人和脊椎动物由同一种病原体引起的,在流行病学上密切相关的一类传染病。 23. 毒力 又称致病力,表示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强弱。 24. 抗原 是一类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抗体或T淋巴细胞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的大分子物质。 25.细胞因子 曾称淋巴因子,是一类存在于人和高等动物体中的,由白细胞和其他细胞合成的异源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