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

浅谈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
浅谈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

2014级公共事业管理1班学号:3140311030

姓名:俞辉

2014年11月30日

浅谈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

俞辉

摘要:卫生事业的发展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目前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旨在发现并解决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使我国卫生事业得以长足发展。

关键词:发展;问题;措施

一、卫生事业的属性

事物的性质包括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两方面,本质属性是事物自身固有的性质,社会属性则是社会赋予的性质。卫生事业的本质属性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而福利性是卫生事业的社会属性。

所谓公益泛指公众的、公共的利益,是指“人人需要、共同受益”,其核心是“公众受益,各方尽责”。卫生事业的设施与提供的服务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共同需要,体现了发展卫生事业是广大人民、全社会的共同利益、共同需要、共同受益的本质属性。

所谓福利是经济学中相对于“工资”而言的个人消费分配的一种补充形式。福利并不与劳动直接相连,它是政府或社会团体通过再分配形式给劳动者或社会成员的一种物质帮助或照顾。

A.卫生事业公益性的基本特征

1)举办卫生事业不收取投资回报;

2)卫生事业机构应承担公共义务;

3)卫生事业享有政府给予的某些特权;

4)政府对卫生工作的政策干预和法律管理;

5)卫生事业整体“公益性”与局部福利性的兼容性。

B.政府对卫生事业福利政策的体现

1)医疗保障和福利政策;

2)财政投入的福利政策体现;

3)卫生资金筹集的政策体现;

4)医疗卫生服务收费的福利性体现。

二、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

1997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明确指出:“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这句话概括了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三、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

A、50-60年代卫生工作的四大原则

1950年8月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确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全国卫生工作方针;

1952年12月第二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总结为“面向工农兵、预防

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B、60-80年代的卫生方针

1965年毛泽东提出“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1984年六届人大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预防为主,城乡兼顾,中西医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

C、80-90年代的卫生工作方针

1990年12月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指出:发展卫生保健事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卫生工作要贯彻“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中西医协调发展,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针。

D、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

199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新时期卫生工作的方针是:“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四、我国卫生事业面临的主要社会矛盾

A.国际范围内先进的医学技术和我国落后经济状况的矛盾;

B.城乡矛盾;

C.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矛盾;

D.工农群众人数众多与自身资源稀缺的矛盾;

E.问题的复杂性与智力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

F.卫生事业管理者的社会目标与自身利益的矛盾。

五、我国卫生事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A、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地区间卫生发展不平衡;农村卫生、预防保健工作薄弱。主要表现在机构薄弱,技术力量不符合要求,人们的观念应更新,管理工作应重视;

B、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保障水平还不够高;

C、卫生投入不足。卫生经营发展战略不明,财政投入难以规范的因素。另一重要因素是政府没有足够财力维持卫生事业在适宜水平的运作和发展;

D、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不高;

E、卫生机构的经济运行机制不合理;

F、卫生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卫生工作尚未得到全社会的充分重视。

六、突出的农村问题及对策

城市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二元化,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覆盖面小。城乡经济和社会的二元结构,决定了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也必然是二元性的。从总体上来看,城镇已初步建立起水平较高且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险金已基本实现了社会统筹,建立了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基金模式,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以及女职工生育保险,都在原有的制度上进行了改革和逐步完善。而在广大的农村,除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进行了改革试点以外,其它保险项目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要求和愿望是实现“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当前在农村社会保障各项制度建设中,应重点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七、如何促进我国卫生事业的长足发展

A.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1)国家宪法、法律、卫生法规是卫生事业管理的依据;

2)对人民健康负责是最高原则;

3)卫生事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4)“三论”及唯物辩证法是卫生事业管理的基本理论;

5)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搞好卫生事业管理。

B.坚持卫生事业的宗旨:提高和维护全体人群的健康水平。

八、对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思考

A.为了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必须强化政府的职能

首先是强化政府的筹资和分配职能。医疗卫生必须由政府通过直接筹资(即由政府直接投资兴办医疗机构)和间接投资(即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出资)的方式来降低患者个人直接支付现金的比重。其次是强化政府的分配职能。要确保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由于公共卫生事业属于公共产品,因此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再次是政府要加强监管职能。由于卫生服务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并是一种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应对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医疗机构,进行必要的规范和监督,促使其朝着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的健康方向发展。

B.构建并完善多层次医疗卫生覆盖体系是必要的途径

我国的农村和城市应该在考虑当地经济水平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能力和需求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医疗覆盖体系。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多面对低收入及弱势群体,其医疗卫生体系需要更多地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投入,其中少部分费用可以让有支付能力群体共同参与分担。这一方法可以在鼓励个人参与的同时提高农村现有的支付水平。基本医疗保险为城镇卫生服务网络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框架。它应该在不减弱城市参保人员在参保前所享受到的服务和利益的前提下,覆盖适当的医疗服务范围。通过构建完善医疗卫生覆盖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无病防病,有病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平时少生病’,降低看病的支出;医疗保险全覆盖,降低个人承担的医疗支出;强化医院的公益性,降低不必要的医疗支出;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控制药品成本和流通费用,降低药品的支出,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公平地维护健康。”的医改目标。

九、总结

中国的卫生事业发展应该以人人享有健康为目标。要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战略高度制定保障国民健康的基本制度,建立符合国情的全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和有利于人民健康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建立全民参与、全民享有的健康保障体系,让各个社会阶层包括弱势群体都能分享到卫生事业发展的成果。

重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状及相关建议

重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状及相关建议 一、近年来重庆市医疗卫生事业的现状 1.1 医疗卫生资源方面:截至2007年底,重庆户籍人口总量已达到3235.32万(中国省级行政区第20名),平均每天诊疗人次280人,病床使用率55.1%,病床周转次数17.46次,出院者平均住院日11.25天,拥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77502人,其中执业(包括助理)医师36588人,注册护士20241人。重庆市有卫生机构6237个,有病床床位73093张,平均每千人口拥有病床数 2.14张。全市有卫生技术人员8.23万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人员 3.05人。全市有乡镇卫生院1088所、村卫生室10539个,确保每个乡镇有1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每个村有1所卫生室;全市已有40个区县(自治县)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19所,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4所,社区卫生服务站365所,服务人口约700万。 1.2 在医疗卫生事业投入方面:1997~2005年,全市卫生总费用从51.10亿元上升到165.86亿元,年均增长15.78%,明显高于同期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10.82%的增幅。其中,1997年至2005年全市财政投入卫生事业费的绝对数量不断增加,从3.49亿元增加到14.79亿元。 1.3 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建设方面:重庆市建立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网点375个,在6个区县启动高危人群禽流感病毒抗体水平监测。建成三峡库区血吸虫病监测预警和防制体系。全市已有25个区县完成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参公管理。出台了《重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分预案》和8个专项预案,全市40个区县建立健全了卫生应急管理机构、专家库和应急处置队伍。 1.4 农村合作医疗方面:重庆市自2003年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到2007年底,除渝中区以外的39个区县已全部开展新农合工作,参合农民达1807万人,参合率为77%。全年筹集基金9.04亿元,共有1737万人次参合农民得到医药费用补偿,受益率为96.1%。建立了区县间定点医疗机构互认制度,农村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互联互补机 制,在5个区县开展了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试点。 相关数据见下表: 2007年重庆市人群健康状况指标 粗出生率粗死亡 率 婴儿死亡 率 新生儿死 亡率 5岁以下儿 童死亡率 新生儿低体 重百分比 平均期 望寿命 全国12.09‰ 6.81‰33‰73岁重庆9.08‰ 5.95‰11.4‰14.6‰73.6岁 2007年重庆市人口学指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负担系数老年构成比 (>65)岁 少年构成比 (<14岁) 年龄中位数 全国12.09‰ 6.81‰33‰ 重庆9.08‰ 5.95‰11.4‰14.6‰

“医院卫生事业发展计划”医院工作计划

“医院卫生事业发展计划”医院工作计划 2021年是医疗卫生体制全面改革的重要一年。我们将高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设,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强化医疗安全意识,严防医疗差错和医疗纠纷;着力推进科技兴院、人才强院战略,不断增强医院综合实力;注重医院文化建设,增强职工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优化就医环境。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将带领全院干部职工为××卫生事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一、坚持以人为本,狠抓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素质是做好医疗工作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将把提高干部职工的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加强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培训,进一步完善原有的规章制度,强化管理,以制度管人,努力做到管理出人才,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效率。 二、严格绩效考核标准,推动绩效工资和奖金分配制度改革 **年我院开始实施绩效工资和奖金分配制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还有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2021年我们将对绩效考核标准进一步修订,建立和完善岗位考核制度,进一步推进绩效工资和奖金分配制度改革。三、强化医疗安全意识,严防医疗差错和医疗纠纷 1、突出重点,完善制度。根据医疗卫生制度、医疗行为规范和医疗技术规范及其操作规程等,完善有关制度,并编写出言简意赅、操作性强的有关条目,促使规章制度真正落到各项医疗工作、各个医疗岗位、各个诊疗环节之中,并建立相应的考评体系。

2、严格执行各项制度。抓好三级医师查房、疑难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讨论、会诊、术前讨论、“三查七对”等制度,规范医疗过程中的不良行为;进一步完善疫情信息报告制度和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强化感染知识及防护技能的训练,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能力;严把药品进货质量关,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与反馈,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加强医疗器械及材料购进管理,杜绝无“三证”器械及伪劣材料流入,保证医疗安全。 3、加强医疗文书书写的规范,提高病历质量。病历质量是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的具体体现,也是医院总体水平的重要方面。今年要组织职工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新病历书写规范,规范、统一医疗文书的格式、内容,不断提高病历书写的内涵质量,防范医疗纠纷。四、着力推进“科技兴院、人才强院”战略,不断提升医院的综合实力 1、根据当代医学技术发展方向和科室业务发展的实际需要,今年将对××科、××科等科室加大扶持力度,在人员和设备上重点投入,突出重点,发展强项,扶持特色。如,××科要上腹腔镜,科室人员要做好外出进修学习的准备;创造条件使一批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不断拓展医疗服务领域,逐步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精”的新格局,全面提升医院的综合实力。 2、加快科研步伐,推动医院的医疗技术创新。年初对各科室的医疗设施进行一次清理,更新那些使用时间较长、效率不高的设备,同时重点考虑一些能迅速产生效益的项目,依托先进仪器设备,提升医院的诊治水平;在引进新技术过程中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为我所用,为我所创。**年有一科研项目已通过专家鉴定,今年做好申报奖项工作,其它项目要尽快立项,并按程序申请专家鉴定。要

(精选)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医疗保险覆盖的人群逐渐扩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首先,我想先介绍一下我国目前的基本卫生状况。从建国伊始到现在,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标准,衡量一个国家人民健康水平主要有三大指标:一是人均期望寿命,二是婴儿死亡率,三是孕产妇死亡率。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人均期望寿命为35岁,目前提高到71.8岁(美国、印度、尼日利亚分别为77、6l、49岁):婴儿死亡率建国初期为200%o,目前下降到25.5%o。(美国、印度、尼日利亚分别为7%o、30%o、112%o);孕产妇死亡率建国初期为1500/10万,目前下降到50.2/l0万(美国、印度、尼日利亚分别为8/10万、410/l0万、700/10万)。这三大指标的变化,标志着中国国民的健康水平已经达到了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卫生事业成绩突出。长期以来,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目标定位明确——为提高公众健康水平,而不以营利为目的。政府确保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医疗卫生服务收入与个人经济利益不挂钩。而且,当时的医疗保障体制基本上能惠及全民。这一时期的不足主要在于:投入有限,医疗卫生服务总体技术水平较低,收入分配制度僵化。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卫生体制也开始走向商业化、市场化。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制结构从单一公有制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医疗机构之间开始全面竞争,服务目标从追求公益目标为主向追求经济目标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改革的几十年来,政府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医疗服务领域的供给能力全面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改善,医务人员业务素质迅速提高,但与此同时,有关医改的争议也日渐增多,突出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不高,从而导致了消极的经济和社会后果,间接引起公众不满情绪增加等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目前覆盖全国城乡的医疗、预防、保健、监督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近30万个,基本上满足了城乡居民医疗卫生需求。初步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了低生育率和低死亡率的良性循环。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世界卫生组织曾经赞誉中国用最低廉的成本保护了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健康。但是,用“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我国的卫生事业,就会发现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卫生医疗服务体系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相当突出,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着不全面、不协调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卫生资源总体不足,卫生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中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卫生总费用的2%。过去我们经常说,中国的卫生事业走的是低投入、高产出,低成本、高效益的路子。但用科学发展观审视,这是以影响群众利益和加重医疗卫生人员、特别是优秀医务人员负担为代价的。 二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和城市社区缺医少药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中国的医疗卫生服务应该走低投入、广覆盖的路子,医疗卫生

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现状与思考

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现状 与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根据国家卫生改革发展的总方针和卫生工作要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要求,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卫生综合服务水平,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问题,推动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已成为各级政府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进程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县改革前全县医疗卫生行业的状况 (一)基本情况 县为市近郊县,20XX年辖10个乡镇2个农牧场,总面积1255平方公里,总人口18.67万,其中农业人口14.7万。国内生产总值11.02亿元;财政收入5046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78元。20XX年全县共有医疗机构99个,其中县级医院3个,乡镇中心卫生院3个,乡卫生院6个,厂矿、学校及村卫生室(所)87户。县乡两级医院拥有病床307张,业务用房总面积22899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1684万元(评估值),拥有职工702人,其中在职514人,退养188人。20XX 年县乡两级卫生事业费356万元。 (二)改革的背景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县医疗卫生机构主体是以事业单位名义出现的公立医院,是国家兴办的公益性机构,其费用主要由国家投入,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医院实际也已进入了准市场状态,医药流通领域已完全进入市场化,但在管理上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医院现有的经营和管理机制与市场化竞争主体不相适应,一些体制性问题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 1、在管理体制上,一方面政府政事不分,使政府从办医院向管医院方向转变的道路较为艰辛。政府既对公立医院投入严重不足,也无力完全负担其经费,1993年县乡两级卫生院被定为差额拨款单位,每年按30%由县财政补差。之后的十年中,随着队伍的不断扩大,财政投入相对逐年减少,至20XX年财政补差

xx区卫生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word版

XX区卫生事业“十四五” 发展规划 一、“十四五”总体发展规划 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地域特色鲜明、丰富、布局合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xx特色的大健康产业体系,健康产业政策趋于完善,健康产业结构基本合理,使健康产业成为推动我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基本满足广大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把xx区建成较有影响力的集健康保健、旅游休闲、养生康复与体育健身为一体的配套完善的地域,打造具有资源和要素配置能力的''健康XX”。 ——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改善人群生存质量,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8岁,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300/10万元以下,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5/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o以下,慢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提高服务水平和队伍素质。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

达到100%;甲级村卫生室达到100%;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100%达到执业助理医师标准。 ——引进专业人才,推进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建设,提升医学科教水平。以医疗为主线、以专科为基础、以人才为根本,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强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建设。 ——贯彻落实《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室建设。 二' 卫生健康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主要工作任务 (一)全面打造全民基础医疗服务网络 1 .大力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区八个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全部村卫生室面向全区36万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卫生服务,实施“家庭医生责任制"。建立以三级医院为龙头,二级医院为支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的“医联体",实施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新模式。 2.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做大做强特色专科医疗服务。在完成桥头镇卫生院改造、新建区妇幼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基础上,大力促进社会资本办医,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鼓励境内、外资本举办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设置独立的医学影像诊断、医学检验、病理诊断等医疗机构,在高端医疗服务领域举办医疗机构,在新建小区、园区、旅游景区、大型住宅区等区域举办康复、老年病、

陈竺新中国成立来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五大成就

精心整理 陈竺:新中国成立60年来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五大成就 2009年09月08日10:34来源:中国经济网[推荐朋友][打印本稿][字号大中小]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8日讯在今天上午的新闻发布会上,陈竺介绍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卫生事业发展取得的五大成就。目前,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一是有效控制重大疾病,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 目前,我国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为73.0岁,与建国前的35.0岁相比,大幅提升;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已由建国之初的1500/10万下降至2008年的34.2/10万,婴儿死亡率由建国初的200‰下降到2008年14.9‰,均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60年来,通过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施国家免疫规划和重大疾病防控、防治政策,严重威胁万下降到有上世纪60上世纪到3.18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展试点并逐步在全国推进,目前已覆盖全国所有含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参合人数达8.33亿,新农合给越来越多的农民带来实惠,对缓解或减轻农民疾病经济负担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近年来,在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完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推动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基本覆盖城乡居民。 四是卫生法制化建设深入推进,群众健康权益不断得到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颁布实施了《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安全法》、《母婴保健法》等11部有关卫生方面的法律;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37部行政法规;卫生部制定印发了《处方管理办法》等200余件部门规章;现行有效卫

中国护理的具体发展历程

中国护理的具体发展历程 1888年,美国人约翰逊女士在福州开办第一所护士学校。 1909年,在江西牯岭成立了中华护士会。会长均由外籍护士承担。 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和几所大学合办高等护士学校,学制4~5年,5年制的毕业生可获学士学位。此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开端。1934年教育部成立护士教育专门委员会,将护士教育改为高级护士职业教育,学制为3~4年,护士教育遂被纳入国家正式教育系统。直至1950年停办。 1922年,国际红十字会在日内瓦开会,正式接纳中国护士会为第十一名会员国。 1924年,由中国护士伍哲英担任中华护士会理事长;1936年改名为中华护士学会;1964年改名为中华护理学会。 1941~1942年,中华护士学会在延安成立分会。毛泽东为大会题词:“护士工作有很大的政治重要性”和“尊重护士,爱护护士”。延安分会的成立推动了护理学术和护理质量的提高,促进了中国当代护理学的发展。至1949年,全国共建立护士学校183所,有护士32800人。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国护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国家卫生工作总方针指引下,我国护理工作有了迅速的发展。 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护理教育被列为中等专业教育之一,并纳入正规教育系统。 1976年以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护理专业再一次获得新生。 1977年以来,中华护理学会和各地分会先后恢复。 1978年后,开展了护理国际交流。 1979年,为护理工作转折点,国家卫生部颁发了两个文件“关于加强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护理教育工作的意见” 1980年,由南京医学院及南京军区总院联合开办了“文革”后第一个高级护理进修班,学制3年,获大专学历。同年开始进行了护理技术职称评定。 1983年天津医学院率先开办了5年制护理本科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其后,相继有11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护理本科专业,学制5年。 1992年、1993年分别批准了北京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护理系为护理硕士学位授予点。 1982年卫生部正式成立了护理处,1985年经卫生部批准,成立了护理中心,以加强对护理工作的领导、监督和指导,进一步取得了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护理学科发展的支持。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转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护理学的地位、任务、作用和目标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护士既是治疗疾病的合作者,又是预防疾病的宣传者,还是家庭护理的教育者和社区护理的组织者。护士专业化和多面手的完美结合将使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得以进一步发展,护理的目标不仅是满足病人生理上的需求,还着眼于病人心理的平衡,社会的适应,所有这一切都标志着传统护理向现代护理的过渡

改革开放30年县卫生事业发展综述

改革开放30年 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综述 和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强音,30年来,我县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奏响了一曲“托起人民健康重任”的雄壮凯歌。 改革开放30年来,xx县卫生事业的巨变不禁让人感慨万千,从“赤脚医生”到接受高等教育的专业医疗人才,从“望闻问切”到高科技大型诊疗仪,从破旧、低矮的老建筑到宾馆式医院,从“病去如抽丝”的治标到“预防保健为主”的治本,30年来,xx县无论是医疗环境还是治疗手段都发生了飞跃性的变革。 30年前,当时全县的医疗卫生机构房屋及医疗设备仍十分简陋,除县医院有X光机算是大设备外,乡镇卫生院只有简单的血压计、体温表、听诊器老“三件”,且药品结构单一。到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传统合作医疗出现大面积滑坡,居民主要靠自费看病,经济负担沉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突出,这就是三十年前xx县医疗卫生事业的真实写照。弹指一挥间,如今我县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快速发展与巨大成就,覆盖县、乡、村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已经建立,居民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初级卫生保健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保障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危害人民健康的xx病、xx病、xx病等一批烈性疫病被控制或消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治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健康状况得到持续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全县卫生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有力保障了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全县建立起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所为基础的全县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极大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目前,全县共有卫生事业单位17个(县医院、中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院、结防所,xx等七个乡镇卫生院,初级卫生保健办、红十字会、医学会、合管办);共有个体诊所xx个,村卫生所xx个(均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乡村卫生所从业人员xx人,均取得乡村医生资格,行政村卫生所覆盖率达到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xx个,社区卫生服务站xx个。全县各类卫生机构共有病床xx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床位3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名。 卫生改革成效明显。xx年至今,相继完成了县中医院运营机制改革、县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卫生监督体制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切实加大医疗体制改革,实现医药分开。经过改革,各单位呈现蓬勃生机。特别是县医院、县中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经济和社会效益稳步提高。 项目建设成果显著。县委、县政府将加大资金投入作为卫生工作发展的重中之重,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 xx年投入资金xx万元,新建xx平方米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楼;xx年投资xx万元,异地新建了县医院综合业务用楼,使县医院的办公场所增加了1.5倍;xx年投资xx万元,建设了xx4个乡镇卫生院和改建了xx乡卫生院;xx年投资xx万元,新建xx镇卫生院1200平方米住院处和380平方米的附属设施,并对原门诊及住院部进行了维修;xx年投资xx余万元新建xx平方米的县中医院和xx平方米的县妇幼保健

“十三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为加快我市卫生改革与发展,提高卫生事业发展水平和人民健康素质,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XX省卫生现代化建设纲要(2001~2020年)》、《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XX市卫生强市建设要求,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年限为2016-2020年。 一、卫生事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我市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医疗卫生体制各项改革有序推进,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得到加强,群众的健康状况得以明显改善,卫生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驾护航作用进一步彰显,为卫生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十二五”期间,反映人群主要健康水平的三大指标有了较大提升,一是孕产妇死亡率为1.94/10万,比“十一五”下降了4.86个十万分点;二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6.6‰,比“十一五”下降了3.25个千分点,三是2015年的全市人均期望寿命79.27

岁,比2010年提高了2.28岁,人群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中上收入国家水平。 (二)医疗卫生体制各项改革有序推进 我市先后启动了卫生部的统筹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试点市、五县两区列为省农村卫生综合改革试点县(市)、全省公立医院改革唯一试点市三个层次的改革试点。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推动了卫生事业的科学发展,为保障和增进人民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是努力开展统筹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一个由政府引导、集体资助、居民自愿参加、多方筹资、协调发展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已基本形成,初步实现了城乡居民和新居民的“医保”全覆盖。全市合作医疗政策实行“十一个统一”(注1)[1],建立了筹资动态增长机制,从政策措施上确保到2015年全市合作医疗人均总筹资额在300元以上,筹资额达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以上的目标,5年全市总筹集资金21.84亿元,其中政府投入14.16亿元,政府投入比重从2010年的54.55%提高到2015年的64.5 3%。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参保率从2010年的90.84%提高到2015 年的97.97%,5年总补偿金额22.4亿元,累计有3003.25万人次享受了合作医疗补偿。对参保农民开展两年一次的健康体检工作,2015年开始的第三轮农民健康体检参检人数106.79万人次。我市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水平及住院补偿率、住院结报率、门诊结报率三项指标列全省前茅。

2017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7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8-06-12 2017年,全国卫生计生系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改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逐步提升,生育服务管理、中医药等工作得到加强,综合监督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从2016年到2017年,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76.5岁提高到76.7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9.9/10万下降到19.6/10万,婴儿死亡率从7.5‰下降到6.8‰。 一、卫生资源 (一)医疗卫生机构总数。2017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86649个,比上年增加3255个。其中:医院31056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33024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9896个。与上年相比,医院增加1916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6506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减少4970个(由于机构职能调整和资源整合,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减少4965个)(见表1)。 医院中,公立医院12297个,民营医院18759个。医院按等级分:三级医院2340个(其中:三级甲等医院1360个),二级医院8422个,一级医院10050个,未定级医院10244个。医院按床位数分:100张床位以下医院18737个,100-199张医院4547个,200-499张医院4223个,500-799张医院1798个,800张及以上医院1751个。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4652个,乡镇卫生院36551个,诊所和医务室211572个,村卫生室632057个。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20444个。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457个,其中:省级31个、市(地)级412个、县(区、县级市)级2773个。卫生计生监督机构2992个,其中:省级31个、市(地)级395个、县(区、县级市)级2523个。

关于新形势下乡镇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形势下乡镇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地处成都市的东郊,距离成都市中心10公里,与锦江区的三圣乡、龙泉驿区的大面镇、柏合镇、高新区的中和街办以及天府新区华阳街道、白沙镇、万安镇等相邻。 乡镇卫生院是农村三级医疗网络的核心枢纽,承担着农村一半以上的门诊服务量和住院服务量,除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外,还承担着辖区内公共卫生管理,提供防疫、保健等服务的职能。乡镇卫生院是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环节。 ***设立7个行政村、1个社区,辖区人口31702人,建有7个村卫生站,共 有乡村医生7人,其中村医生4人、执业助理医师1人、执业医师2人,卫生覆盖率87%。镇卫生院于2012年4月迁至***凉水村5组,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开放床位50张,是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型乡镇卫 生院,承担着全镇三万多人口及周边乡镇群众的医疗、预防、保健任务。卫生院现有职工40人,其中医生22人,护士8人,药剂师4人,放射医师1人,检验医师2人,后勤2人。取得本科以上学历2人,占职工总数7%,大专以上学历22人, 占职工总数65%,中专学历9人,占职工总数27%,中专以下学历4人,占职工 总数8%。 卫生院开设了公共卫生科和中西医结合科、内科、妇科、儿科、口腔科等临床科室,为辖区群众提供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年门诊人次4万人次以上,住院500人次左右,辖区7个村卫生站均完成了标准化建设,签订了服务外包合同。 与五年前相比,可以说卫生院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在一定程度上为完善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满足农村居民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一定的健康保障。 但是,作为分管卫生的负责人,我也清醒的看到,目前的乡镇开展医疗卫生服务现状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加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等要求还相差甚远,甚至连满足老百姓最根本的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都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卫生院工作的重点应向何处转移、怎样在新医改形势下发展乡镇卫生事业,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每一个基层管理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众所周知,影响乡镇卫生院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政府投入严重不足;2,经营状况急剧衰退;3,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卫生事业发展调研报告

卫生事业发展调研报告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百姓健康幸福,反映群众切身利益,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为全面了解掌握我县卫生事业发展情况,为县委、县政府制定卫生事业发展政策措施提供参考,根据县政协常委会____年工作安排,7—9月,县政协组成课题组,围绕卫生事业发展主题,先后到县卫生局、县人民医院、县妇保院、各乡镇卫生院等单位开展座谈走访,同时赴省内部分先进地区进行学习考察,基本掌握了我县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目前,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XXX家,其中:公立综合医院2家(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民营医院2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XXX家。全县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床位771张,卫生技术人员XXX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XXX人,执业护士XXX人。全县平均千人拥有病床2.61张、卫生技术人员2.8人、执业(助理)医师1.XXX人、执业护士1.XXX人。全县共有规范化乡村卫生室XXX个,持证乡村医生XXX人。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卫生事业发展作为改善民生、联系群众、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以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大力实施科技兴医和人才发展战略,围绕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不断强化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____0年我县制定出台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先后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县级公立医院,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让利药品差价达4XX.X 万元。实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现医院门诊和住院均次费用“零”增长。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核定乡镇卫生院编制XXX个,实施公共卫生单位和基层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充分调动了基层卫技人员工作积极性。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筹资标准从____1年的XXX元提高到____3年的XXX元,全县共有95.XXX万参合农民受益,受益金额达XX.X亿元。制定出台《常山县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实施意见》,对社会资本在我县办医的用地、税收、审批等方面予以政策优惠,鼓励社会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兴办医疗机构,目前,县精神病专科医院已进入选址环节。创新诊疗服务模式,在全省率先开展城乡医疗机构双向转诊工作,逐步建立起“省县乡村”四级双向互动网络,为患者及时接受专家诊治、减少医药费用支出创造条件。 2、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卫生行政部门不断加大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通过优先安排建设项目、加大资金投入等方式,累计投入XX.X亿元,完成了县人民医院整体迁建工程,先后对新昌、白石、宋畈等XXX个乡镇卫生院医疗业务用房和XXX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进行改扩建,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网络逐步建立和完善;实施城乡医疗机构设备技改项目,县人民医院先后引进了1.5t核磁共振、腹腔镜、

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概述

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卫生事业作为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越来越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一个国家卫生事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居民健康水平的改善。当前,我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改革已经取得初步的成效,国家政治稳定,经济逐步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整个国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的改变,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卫生事业是关系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特殊事业,其发展和改革终将影响到整个国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回顾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历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面临的严峻挑战,结合当前国家对卫生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明确未来发展方向的有利形势,阐述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的进展情况。 一、卫生事业发展历程 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1949年到1979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医治战争创伤,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提出“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通过充分发挥动员能力强、组织水平高的优势,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把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集中财力建设城乡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构建起我国卫生服务体系的基本架构。预防保健和疾病控制体系不断加强,防治传染病和地方病,推广预防接种,普及新法接种等取得重大进展。在此期间,党和政府建立了符合当时国情国力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有效地缓解职工及其家属患病的经济负担。传统医药学的地位得到确定,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学得到恢复、继承和发展。1965年,毛泽东同志作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重要指示,大批城市医务人员深入农村,为农民提供防病治病服务。到70年代末,全国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国家对承担预防保健任务的卫生机构实行全额拨款,对公立医疗机构实行“包工资并核发发展经费”,对集体所有制卫生机构实行“民办公助”、“社办公助”;医疗机构实行低收费政策,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负担。同时,实行严格的药品生产流通和价格管理,对药厂给与政策性补贴,使药品价格维持在微利水平。这一时期的卫生行政管理体制实行综合管理,医疗服务、公费医疗、合作医疗、卫生防疫、食品药品、卫生监督、国境卫生等均由卫生部门实行统一管理。 (二)改革开放以来

医疗卫生事业情况汇报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全县卫生工作以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医疗保障、公共卫生、农村卫生、行业管理、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等各项工作,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抢抓机遇,扎实苦干,全县医疗卫生事业得到科学健康发展。 一、基本情况 全县现有二级医疗机构2处,乡镇卫生院8处,民营医院2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妇幼保健机构各1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6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138处,村卫生室、诊所312处,建成全市统一调度的120急救中心3处、医疗救护车21辆。全县各级医疗机构共有业务用房63303平方米。配备医疗设备2169台件,价值万元,总固定资产达亿元。全县开设病床853张。全县卫生系统共有在职在编干部职工867人,专业技术人员816人。专业技术人员中,有高级职称43,中级职称173人,初级职称575人,其他25人;研究生5人,本科418人,专科306人,中专73人,高中以下14人。全县有村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557人。 二、主要工作情况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2007年,全面完成了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撤销了县卫生防疫站,组建了县卫生监督执法局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3月完成了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乡镇卫生院人员经费上划县财政管理,同年,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2010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组织实施。2011年启动实施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 1.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推行。2009年确定了100种常用药品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零差率销售,2010年将零差价销售药品扩大到422种。2010年12月31日起,在全县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将523种药品纳入新农合药物目录实行零差率销售,报销比例比非基本药物高10个百分点。 2.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实现均等化。一是落实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确定了6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8处乡镇卫生院和138处村卫生室具体开展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治等10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截至目前,全县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万人份,规范管理65岁以上老年人32117人、高血压患者16498人、糖尿病患者3391人、重性精神病患者434人。二是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国家免疫预防免费项目逐步扩大,将原来收费接种的7种二类疫苗纳入一类疫苗对儿童实施免费接种,一类疫苗扩大到12种,近年来共完成万针次。三是落实重大公共卫生服务。自2010年启动实施了农村育龄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以来,至今共免费补服5651人;为35—59岁农村妇女和城镇下岗无业妇女免费进行“两癌”筛查,近年来共筛查6万人,确诊宫颈癌58人、乳腺癌4人;共有7148名农村孕产妇享受到人均500元的住院分娩补助,为15岁以下人群免费接种乙肝疫苗4040针次,为17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 3.深入实施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一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对全县乡镇卫生院的院长实施公开选拔,通过民主测评、笔试、面试等程序确定了聘任人选,全部签订落实任期目标责任制。二是积极实施分配制度改革。大力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积极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三是建立多渠道补偿机制。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要求,制定了财政补助办法,明确了财政补助标准,完善了财政补偿政策。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资料

勇于改革开放,促进医院工作的全面发展(摘录) 严祥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简要回顾近三十年的医疗卫生改革和兰大一院发展道路的足迹,使我深深感到,在面对挑战,克服困难,促进发展的过程中,在管理理念、发展思路和落实措施等方面需要不断地创新思维真抓实干,才能促进医院工作的全面发展。 一、医疗卫生改革三十年的回顾 在座各位同志长期耕耘在教育战线,对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有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有关医疗卫生改革的讨论非常多,说法不一,就不再引述了。近三十年来,医疗卫生改革依附于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2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改革开放作为一项国策确定下来。卫生部门的负责人开始提出:“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政府逐步减少投入,医院逐步独立经营。1980年开始,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医生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打破了国营公立医院在卫生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 1981年卫生部下发《关于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的意见》,将已实施近三十年的“全额管理、差额补助”的医院财务管理办法改为“全额管理、定额补助、结余留用”的新办法,鼓励医院增收节支。在同期其他商品逐步市场化的背景下,国家对医疗服务价格实行严格控制,造成医院亏损增大,1979年全国医院亏损5.8亿元。 1983年,医疗系统开始实施“两种收费标准”,即自费病人价格不变,公费和劳保病人的部分项目按成本收费。未能实现医院从根本上扭亏。1984年全国医院亏损达9.5亿元,形成卫生部门提供服务越多,亏损越严重的状况。 1985年,国家允许医疗机构对某些高新技术实行按成本定价,之后相应对医疗服务收费标准进行了调整。各级医疗机构开始引进新设备、新技术,医疗收支状况有了较大改善。 1989年,国家对医院实行“定额投入,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财务管理办法,允许医院通过扩大服务范围获得更多的收入,收入在一定比例内可用作职工福利或奖金。 这些重大卫生政策的实施,在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和各级医院发展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为同期医疗卫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留下了隐患,如在卫生资源配置、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卫生事业公益性等。 第二阶段(1992-200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实行部分的市场化运作。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明确指出卫生事业为第三产业的重点之一,并指出大部分福利型、公益型和事业型第三产业单位要逐步向经营型转变,实行企业化管理。 1997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并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了卫生事业的重要性,明确了“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的指导方针,认识到了卫生投入不足,但未对卫生经费不足及医疗机构补偿问题做出具体的规划。医疗体制改革的

卫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卫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 划 一、XX 区“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回顾“十二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卫生系统按照《区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认真抓好实施,成绩明显。 (一)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1.居民健康指标。居民平均期望寿命由79.78 岁提高到80.40 岁,婴儿死亡率从7.89‰下降到5.73‰,孕产妇死亡率为0。 2.具体业务指标。到2015 年,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稳定控制在“十一五”期间的平均水平以下;全面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结核病患者的督导治疗覆盖率和治愈率均达到85%,居民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0%;脊髓灰质炎、麻疹、卡介苗、百白破、乙型肝炎和乙型脑炎疫苗儿童基础免疫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病例成果;孕产妇、儿童保健管理率分别达到98%以上,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80%;形成完善

的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监管体系,食品及餐具卫生合格率保持在85%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和各类公共场所卫生监督覆盖率达到100%。 (二)各项卫生事业发展情况。1.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共建起了8 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6 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基本覆盖全区。加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力度,完成了XX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装修改造。加强内涵品牌建设,我区成功创建了全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XX、XX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市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成为全省社区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的试点区(全省有6 个试点区)。XX 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我区首家国医馆,并建成XX 省、XX 市首家“全国社区健康管理实验基地”,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干预控制的研究》已完成。XX医院建成“XX 区社区康复培训基地”和“XX 医学院康复医学教学培训基地”,XX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脑卒中社区三级康复”获省十二五科技支撑课题。按照条块结合、大团队和小团队结合的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白皮书全文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6日发表《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白皮书。全文如下: 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 (2012年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目录 前言 一、卫生基本状况 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三、传染病防治与卫生应急 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 五、妇女儿童健康权益保护 六、中医药发展 七、卫生国际合作 结束语 前言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实现病有所医的理想,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在中国这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医疗卫生关系亿万人民健康,是一个重大民生问题。 中国高度重视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传统医药,保护人民健康。围绕宪法,中国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卫生法律法规体系。 多年来,中国坚持“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卫生工作方针,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事业。经过不懈努力,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科技水平日益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改善。 为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每个居民都能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国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 一、卫生基本状况 居民健康状况不断改善。从反映国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看,中国居民的健康水平已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2010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8岁,其中男性72.4岁,女性77.4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002年的51.3/10万下降到2011年的26.1/10万。婴儿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持续下降,婴儿死亡率从2002年的29.2‰下降到2011年的12.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2002年的34.9‰下降到2011年的15.6‰,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体系。一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卫生应急、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以及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功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二是医疗服务体系。在农村建立起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