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生物学的形态学研究方法

神经生物学的形态学研究方法
神经生物学的形态学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神经生物学的形态学研究方法一、研究神经细胞的形态及细胞构筑的方法

(一)尼氏(Nissl)染色法

原理用碱性染料染神经组织

常用染料焦油紫、硫堇、中性红

结果尼氏小体被染色,背景无色。

用途皮质的分层、分区、脊髓灰质的分层、核团的分区、细胞的构筑

(二)高尔基(Golgi)镀银染色法

原理铬银与脂蛋白形成复合物,在细胞

膜系统的间隙内形成结晶

结果整个细胞为黑色

用途显示整个细胞的全貌

二、研究神经径路的方法

(一)溃变法

原理神经元胞体或纤维损伤后远侧部分发生顺行变性(纤维交替膨胀和狭窄,呈念珠状继而呈颗粒状),可用镀银法显示或电镜观察。胞体发生逆行变性(胞体内色质溶解,胞体肿胀,核偏向胞体的一边),可用尼氏法显示。

应用研究纤维联系。

(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法

原理HRP注入神经组织或脏器—逆行、顺行、过节标记—H2O2、色原酶反应—呈色

试剂HRP: 1.游离HRP

2.结合HRP(WGA-HRP、CT-HRP)

色原: 1.二氨基联苯胺(DAB)

2.二盐酸联苯胺(BDHC)

3.邻-联茴香胺(OD)

4.四甲基联苯胺(TMB)

稳定剂:硝普钠、钨酸钠

用途研究脏器的神经支配、中枢内核团间的联系等。还可与免疫组织化学、电镜技术等结合。

(三)荧光素轴突逆行传递标记法

原理将荧光物质注射至神经元的轴突分布区, 经分支的末梢吸收后,循轴突逆行输送至胞体。在荧光显微镜下可看到胞体内呈现荧光标记物。

荧光素Furogold FB-NY GB-NY TB-Bb PI-Bb EB-DAPA

应用研究神经元的轴突分支至不同部位的投射。

(四)放射自显影示踪技术

原理将放射性同位素3H等标记的氨基酸导入神经组织,氨基酸被神经元摄取后在胞体内合成蛋白质,沿轴突顺行运输,分

布于整轴突和末梢,同位素产生的核射线使照相乳胶感光,

根据感光银粒所在部位和黑度判断放射性示踪剂的位置和

数量,从而确定神经纤维的路径。

示踪剂3H -脯氨酸标记终末、跨突触标记

3H -亮氨酸标记终末、纤维

3H -HRP酶蛋白与HRP结合双标记

用途研究神经元的传出路径

(五)2-脱氧葡萄糖放射自显影法

原理2-DG能与葡萄糖竞争和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结合,但不能转化为相应的磷酸果糖,因此滞留在细胞中。将2-DG标记上

放射性同位素,就可追踪中枢神经系统中各种神经结构的代

谢率。

结果在感光底片上,代谢率较高的核团和区域银粒较密。

用途显示处于兴奋状态的神经元链。

(六)植物凝集素标记法

原理凝集素通过神经细胞膜上不同受体的介导而被胞饮入神经元内,经轴突运输至一定部位,再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显示。凝集素麦芽凝集素(WGA)可与HRP、荧光素结合

菜豆凝集素(PHA-L)

用途顺行或逆行追踪,研究神经通路。

(七)葡聚糖胺结合生物素

原理葡聚糖胺结合生物素(BDA) 被胞饮入神经元内,经轴突运输至一定部位,再用组化反应或荧光显微镜显示。

用途顺行追踪,研究神经通路。

(八)病毒标记法

原理活病毒导入神经元,增殖,顺次进入各级神经元,用免疫组织化学显示。

病毒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Ⅰ型、猪疱疹病毒)

弹状病毒

用途跨突触标记(顺向或逆向)

近年来,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制作基因重组病毒。将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基因整合入病毒,通过病毒增值,GFP在感染的神经元中表达。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基因重组病毒在单个神经元范围内顺行或逆行标记,可显示神经元全貌,与Golgi法相似。

三、研究神经肽分布的方法

(一)黄递酶组织化学

原理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黄递酶(NADPH-d)是神经型一氧化氮合成酶(nNOS)的辅酶,两者高度共存。可将底物B-

NADPH氧化成B- NADP,释放H2,使显色试剂硝基四氮唑蓝

(NBT )还原成DBT,黄色变成蓝色或紫蓝色。

用途研究周围及中枢神经系统nNOS神经元。

(二)诱发荧光组织化学法

原理神经元内含量很微的单胺类物质如多巴胺(DB)、去甲肾上腺素(NA)、肾上腺素(A)和 5-羟色胺(5-HT)与某些醛

类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聚合反应,形成新的环形化合物,

在荧光显微镜下发出较强的不同颜色的荧光。

醛类乙醛酸、多聚甲醛加戊二醛等

用途研究周围及中枢神经系统单胺类神经元。

(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

原理用特异抗体加在神经组织切片上孵育,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将之用可见物质(荧光素、HRP、同位素等)标记出来,

在镜下观察。

分类直接法间接法

直接法标记抗体——抗原——显微镜观察

特点:简单、省时、特异性高、非特异性染色轻。敏感性差,一种标记抗体只能检测一种抗原。现少用。

间接法标记抗抗体抗体抗原显微镜观察

特点:只要标记一种抗体就可检测多种抗体。敏感性高,用途较广。目前多用。

非标记抗体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法(抗酶抗体、PAP法)原理酶抗体(兔)——二抗(羊)——一抗(兔)——抗原

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ABC 法)

原 理 生物素即维生素H ,它与卵白素有极高的亲合力;生物素

与抗体或多种酶结合后,抗体及酶的活性不受影响。

ABC 复合物——生物素化二抗(羊)——一抗(兔)——抗原

ABC 复合物: HRP-生物素-卵白素

卵白素 酶 生物素 待测抗原 一抗(兔)

A B C 复合物

待测抗原 一抗 二抗

免疫荧光标记

原理 通过生物素将荧光标记物(如FITC\Tex Red)直接与2抗结合。

抗原 —— 一抗(兔)——结合荧光素的二抗(羊)

B C 法染色原理

免疫荧光双标记

免疫胶体金技术

胶体金(金的水溶液)能稳定而迅速地吸附蛋白,而蛋白的生物

活性没有明显改变。免疫金探针(胶体金+免疫球蛋白)进行细胞表

面和细胞内多糖、糖蛋白、蛋白质、抗原及激素等大分子的精确定位。

主要以电镜观察。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小结

放射免疫组织化学 用同位素标记抗体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 用荧光素标记抗体

免疫酶组织化学 用酶标记抗体

免疫胶体金组织化学 用金标记抗体

非标记免疫酶组化 (PAP 法) 用免疫方法制备酶抗体

亲和免疫细胞化学 (ABC 法) 酶标生物素与卵白素结合

生物素化抗体

人 人

羊抗兔结合Tex Red

羊抗小鼠结合

细胞生物学常用研究方法

Southern杂交: 是体外分析特异DNA序列的方法,操作时先用限制性内切酶将核DNA或线粒体DNA切成DNA片段,经凝胶电泳分离后,转移到醋酸纤维薄膜上,再用探针杂交,通过放射自显影,即可辨认出与探针互补的特殊核苷序列。 将RNA转移到薄膜上,用探针杂交,则称为Northern杂交。 RNAi技术: 是指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由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诱发的、同源mRNA高效特异性降解的现象。由于使用RNAi技术可以特异性剔除或关闭特定基因的表达,所以该技术已被广泛用于探索基因功能和传染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的基因治疗领域。可以利用siRNA或siRNA表达载体快速、经济、简便的以序列特异方式剔除目的基因表达,所以现在已经成为探索基因功能的重要研究手段。 Southern杂交一般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经限制性内切酶消化的DNA片段,将胶上的DNA变性并在原位将单链DNA片段转移至尼龙膜或其他固相支持物上,经干烤或者紫外线照射固定,再与相对应结构的标记探针进行杂交,用放射自显影或酶反应显色,从而检测特定DNA分子的含量]。 扫描电镜技术:是用一束极细的电子束扫描样品,在样品表面激发出次级电子,次级电子的多少与样品表面结构有关,次级电子由探测器收集,信号经放大用来调制荧光屏上电子束的强度,显示出与电子束同步的扫描图像。 细胞显微分光光度计:用来描述薄膜、涂层厚度超过1微米的物件的光学性能的显微技术。 免疫荧光技术:将免疫学方法(抗原抗体特异结合)与荧光标记技术结合起来研究特异蛋白抗原在细胞内分布的方法。由于荧光素所发的荧光可在荧光显微镜下检出,从而可对抗原进行细胞定位。 电镜超薄切片技术:超薄切片是为电镜观察提供极薄的切片样品的专门技术。用当代较好的超薄切片机,大多数生物材料,如果固定、包埋处理得合适,可以切成50-100微米的超薄切片。 Northern印迹杂交(Northern blot)。这是一种将RNA从琼脂糖凝胶中转印到硝酸纤维素膜上的方法。 放射自显影技术:放射自显影技术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电离辐射对乳胶(含AgBr或AgCl)的感光作用,对细胞内生物大分子进行定性、定位与半定量研究的一种细胞化学技术。放射自显影技术(radioautography;autoradiography)用于研究标记化合物在机体、组织和细胞中的分布、定位、排出以及合成、更新、作用机理、作用部位等等。其原理是将放射性同位素(如14C和3H)标记的化合物导入生物体内,经过一段时间后,将标本制成切片或涂片,涂上卤化银乳胶,经一定时间的放射性曝光,组织中的放射性即可使乳胶感光。 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直接研究溶液和活细胞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小(20,000 道尔顿以下)的蛋白质、核酸以及其它分子的结构,而不损伤细胞。 DNA序列分析:在获得一个基因序列后,需要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从中尽量发掘信

神经生物学专业.

神经生物学专业 一、研究方向 (一)疼痛与镇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二)药物依赖与成瘾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三)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四)胶质细胞的激活及其与疾病关系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 二、课程设置 (一)学位课程 1.公共必修课:同培养方案总则 2.专业必修课 10学分 (1)专业及专业基础课 高级神经生物学 3.0学分 分子生物学工作基础 2.0学分 核酸的生物化学 2.0学分 组织化学 4.0学分从中选修 高级医学细胞生物学 2.0学分 7学分 分子免疫学 3.0学分 神经精神药理学 1.5学分 (2)本专业的经典理论著作或文献阅读 3学分 结合本专业经典理论著作或前沿研究成果论文报告,写出 读书报告或文献综述三篇,每篇1学分,由导师评定。 (二)非学位课程 13学分 1.相关学科理论与实验技术课 9学分 神经生物学实验 2.0学分 中枢神经解剖学 4.5学分 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可塑性 1.5学分 组织学实验技术 1.5学分 细胞培养技术 1.0学分 细胞分析与定量 1.5学分 高级生化实验 3.0学分 分子生物学实验 3.0学分 分子免疫学实验 1.0学分 生物医学中的电镜方法 2.0学分 2.方法课 1学分 信息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2.0学分 医学文献检索 2.0学分 医学科研设计 2.0学分 3.进展课 1学分 神经科学进展 1.5学分 分子生物学进展 0.5学分 细胞生物学进展 2.0学分 免疫学进展 1.0学分4.自选课 2学分

人类疾病的分子基础 2.0学分 组织培养技术 1.0学分 实验核医学 2.0学分 基础免疫学 3.0学分 内分泌药理学 2.0学分 三、学术活动10学分 具体要求见总则。 四、资格考试 资格考试的具体要求按照《北京大学医学部攻读医学科学(理学)博士学位研究生资格考试办法》执行,其中专业综合考试中的相关学科应从本专业的主要相关学科里确定。 五、主要相关学科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理学、人体解剖学、人体组织胚胎学、药理学、生物物理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神经病学。

神经生物学

神经生物学教学大纲(供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专业使用) 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组织胚胎学与神经生物学教研室 2006年5月

神经生物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神经生物学(Neurobiology) 课程号:50125530 课程类别:临床医学基础课,基础医学专业课 学时:48 学分: 3 二、教材:《医学神经生物学纲要》关新民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年 三、主要参考资料:《医用神经生物学基础》蔡文琴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四、成绩评定:期终考试,100分 五、教学目的:神经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是 自然科学研究中最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趋势表明,21世纪的自然科学重心将在生命科学,而神经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将是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两个最重要的领域,必将飞速发展。分子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诺贝尔奖获得者沃森宣称:“20世纪是基因的世纪,21世纪是脑的世纪。” 在医学这个大的学科内,神经生物学是一门在各个水平,研究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发生、发育、衰老、遗传等规律,以及疾病状态下神经系统的变化过程和机制的科学。它涉及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发育神经生物学、分子神经生物学、神经药理学、神经内科学、神经外科学、精神病学等等。 神经生物学的内容非常丰富,研究进展很快,作为医学生不仅要全面掌握,还要及时了解新的研究进展。 本门课程是在学习了神经解剖学、神经组织学、发育神经生物学、神经生理学的基本内容之后,继续给学生介绍关于神经生物学更深入、更感兴趣、更新以及更接近临床实际的知识。 授课将不拘泥于教材,有的老师会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有的以课题进展或综述的方式;有的介绍某一领域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特别是研究过程中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发现; 有的通过介绍实验方法或实验技术的方式;除了重大进展的意义,还会介绍研究中的挑战、困难和艰辛。会介绍不同的观点或学说,少讲定论性的知识。

神经生物学复习大全

2009年神经生物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静息电位:活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在多数细胞中呈现稳定的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通常是采用细胞内记录获得。 阈电位和阈强度: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从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或 能使膜出现Na+内流与去极化形成负反馈的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在一定的刺 激持续作用下,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动作电位“全或无”现象:指动作电位的产生,不会因为刺激因素的不同或强度 的差异而使动作电位的形状发生改变,即动作电位只要发生,它的波形就不发生 变化。 后电位:在锋电位下降支最后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前,膜两侧电位还要经历一些 微小而较缓慢的波动,称为后电位。 突触: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之间的机能连接点,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特 殊结构。突触的结构一般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根据突触连接的界面分类:分为Ⅰ型突触或非对称突触;Ⅱ型突触或对称突触。根据突触的功能特性分类: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根据突触的信息传递机制分类: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 突触整合:不同突触的冲动传入在神经元内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不是突触电位的 简单代数和,其本质是突触处激活的电导和离子流的对抗作用,从而控制膜电位 的去极化和超极化的相对数量。(当神经元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信号同时输入的时候,这些信号在神经元上就会发生叠加,这种现象称为突触整合。两次兴奋造成的神经元去极化作用将大于单个兴奋性;如果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同时发生,则两种作用可能会互相抵消。) 电压依赖性离子通道 离子通道是神经系统中信号转导的基本元件。能产生神经元的电信号,调节神经递质的分泌,也能将细胞外的电解质、化学刺激及细胞内产生的化学信号转变成电反应。有两个基本特性:对离子的特异性和对调节的易感性。有一类通道对电压变化敏感,受电压变化的调节而关闭。 化学依赖性通道:能特异性结合外来化学刺激的信号分子,引起通道蛋白质的变构作用而使通道开放,然后靠相应离子的易化扩散完成跨膜信号传递的膜通道蛋白。 化学门控通道:能特异性结合外来化学刺激的信号分子,引起通道蛋白质的变构作用而使通道开放,然后靠相应离子的易化扩散完成跨膜信号传递的膜通道蛋白。 时间性总和:局部兴奋的叠加可以发生在连续解接受多个阈下刺激的膜的某一点,即当前面刺激引起的局部兴奋尚未消失时,与后面刺激引起的局部刺激发生叠加。 G蛋白:能与GTP 结合的蛋白称为G 蛋白,它能接到神经递质、光、味、激素和其他细胞外信使的作用。一般说来。G蛋白是一个三聚体结构,由alpha、beta、garma亚基组成,具有多种类型。 反常整流:也称为内向整流器,钾通道的一种,因去极化而关闭,只有在膜处于超极化并且大于静息电位时才开放,此时开放的钾电流为内向的,驱使膜电位趋向钾离子平衡电位。 快瞬性钾通道:也称早期钾电流,可被很小的去极化作用迅速激活和失活,特别是在一次动作电位之后。被超极化作用“去失活”而接通。 生长锥:神经元轴突和树突生长的末端被称为生长锥,它是一种高度能动的细胞结构特化形式,它的三个结构域是中央区、片状伪足和丝状伪足。其功能活动受细胞胞体(细胞内游离Ca2+ 浓度)和外部环境(神经递质、细胞外基质、细胞粘连分子)的调节。 先驱神经纤维:在神经束中轴突生长期间,发育期间形成较早,最早到达靶组织的轴突,是其他轴突发育为神经束的引路向导。

神经生物学实验指导

生物工程专业神经生物学实验指导 实验内容一:大鼠脑立体定位及帕金森病(PD)模型制作 目的要求:掌握大鼠脑立体定位仪的设计原理、基本结构、用途和正确使用;PD 模型制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实验分组:4人/组 实验课时:5学时 实验用动物、器械和药品: 健康成年SD大鼠,体重200-250g,雌雄不拘;脑立体定位仪、水平仪、电吹风;麻醉药(0.4%戊巴比妥钠:戊巴比妥钠0.4 g,生理盐水100 ml);碘酒、酒精、生理盐水、蒸馏水;5或10ul微量注射器;手术器械,如手术刀、镊、止血钳等;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6-羟基多巴胺(6-OHDA)溶液(按3ug/ul 配制,加Vc,即6-OHDA溶液1ml:将6-OHDA3mg,VitC0.2mg,溶于灭菌生理盐水,在1.5ml离心管中定容至1ml,分装后-20℃保存)。实验操作及注意点: 1.根据老师的讲解和指导,认识脑立体定位仪主要部件,即主框、电极移动架及动物头部固定装置(即固定上颌的结构和耳杆与耳杆固定柱)及用途。 2.脑立体定位仪的调试:摆稳定位仪,用水平仪测水平。检验电极移动架上各个轴向滑尺是否保持互相垂直,微量注射器针尖是否光滑垂直。检查定 位仪各衔接部位的螺丝有无松动。检查头部固定装置两侧是否对称。检查 耳杆使两耳杆尖端相对,以此判定耳杆固定的准确程度。然后,使两耳杆尖 端相对间隔1~2 mm ,前后移动固定有注射器的注射装置纵轴,使注射器的 针体向后移时,恰好通过两耳杆尖端之间的1~2 mm 间隙; 向前移时,恰 好与切牙固定架的正中刻线在一条直线上。 3.大鼠称重并麻醉(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40mg/kg),动物麻醉不可过深或过浅,注意呼吸情况。抓取大鼠时要轻柔,防止抓咬伤。 4.鼠颅的固定:将麻醉大鼠置于脑立体定位仪上,鼠颅依靠两耳杆及切牙钩三点固定。在向外耳道内插入耳杆时,鼠眼球向外凸出。一旦进入鼓膜环 沟内,穿破鼓膜,则会发出轻微的“嘭”声,同时出现眨眼反射,眼球不再凸出,

认知神经科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认知神经科学》期末复习 一、概论 1.什么是认知神经科学? [ppt]认知神经科学是阐明认知活动的心理过程和脑机制的科学。其研究模式是将行为、认知过程、脑机制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书]认知神经科学是在传统的心理学、生物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医学工程,以及物理学、数学、哲学等学科交叉的层面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在分子(基因)、细胞、网络(神经回路)、脑区、全脑、行为等各个水平上对人类的所有初级和高级的精神活动的心理过程和神经机制—包括感知觉、运动、注意、记忆、语言、思维、情绪、意识等—开展研究。简而言之,它是研究脑如何创造精神的。 二. 方法: 2. 结构磁共振成像的空间contrast与功能共振成像的时间contrast 的概念 结构像的空间contrast:结构像一般认为是比较固定的,在短时间内不会变化,所以空间contrast是被试间某个脑区volume大小的contrast; 功能像的时间contrast:功能像在时间维度上是变化的,使用block design/event related design时,可以在被试内做时间上的experimental condition vs. baseline的contrast,当然在这之后也可以做被试间的两个时间上的experimental condition vs. baseline的contrast的contrast。 3. fMRI研究中的多重比较校正的概念。为什么需要做多重比较?常用的矫正方法有哪些(列举3个左右)?(答案1:在我们进行voxel-by-voxel比较时,由于比较次数很多,那么犯I型错误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如果还以只进行一次比较的α值为犯I型错误的概率的话,就会出现假阳性的结果,所以理论上比较次数大于1次的分析都应该进行多重比较校正。 另外,在fMRI数据分析中,我们相信脑的活动应该在灰质的一定范围内,而不是仅在一个voxel内,所以通过多重比较校正我们可以把这些单个的假阳性voxel排除。fMRI数据分析中常用的多重比较校正有FDR(false discovery rate),FWE(family-wise error)和AFNI提供的校正方法。) 4. 在磁共振成像中的血液动力学响应函数指的是什么? 血液动力学响应函数受区域性脑血流(rCBF)、血体积(rCBV)等的变化影响,是随着刺激出现从平稳状态先降低,再升高,再降低,最后恢复到平稳状态的一条函数曲线。 5. 什么是成像设备的空间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 这两个分辨率都应该指设备进行功能成像的描述。 空间分辨率(Spatial Resolution)是指成像设备在什么空间水平上反映大脑活动的信号,也就是能在什么样的空间水平上分辨出不同的信号的变化,可以反映为突触级,神经元级,voxel级,脑回级等空间分辨率。 时间分辨率(Temporal Resolution)是指成像设备在脑活动后多长时间内能记录下活动信号,可以反映为毫秒(ms)级,秒(m)级,分钟(min)级,小时(h)级等时间分辨率; 空间分辨率:单细胞记录 > 颅内ERPs > 颅外ERPs、fMRI、PET。 时间分辨率:MEG、颅外ERPs > fMRI、TMS、PET。 6. BOLD-fMRI, NIRS, EEG/ERP这三种成像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哪两个之间可以同时记录,好处在哪里?

神经生物学实验指导书

神经生物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 脑内重要神经核团和神经生物学研究方法简介 Methods for neuroscience research and nuclei in brain 1.实验目的 理解神经核团的概念,理解重要的神经核团;掌握脑立体定位图谱的使用方法;了解神经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2.实验器材、试剂及实验材料 手术刀、毛剪、注射器, 1%戊巴比妥钠(Pentobarbital Sodium)、依文氏蓝(Evans Blue), 大鼠。 3.实验步骤 3.1脑的大致结构和重要神经核团 脑膜至外由内分别有: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其下是大脑皮层,边缘系统等结构。重要的核团(神经内分泌相关的丘脑下部核团)有:PVN(室周核)、PeN (室旁核)、SON(视上核)、ME(正中隆起)、Hippocampus(海马)等。下表给出几个重要核团的大致范围,值得注意的是:核团在不同截面上的位置和形状是不同的,因此具体位置应查阅图谱。 神经核团距离前囟(mm)中心线两侧(mm)距脑背侧(mm) PVN(室周核)-1.0~-4.2 0.0~0.8 5.0~5.5 PeN(室旁核)0.0~-3.2 0.0~0.5 6.5~9.5 SON(视上核)0.0~-1.8 1.0~2.3 8.5~8.8 ME(正中隆起)-2.4~-3.4 0.0~0.5 9.5~10.0 Hippocampus(海马)-1.8~-6.2 0.5~6.3 3.2~8.0 3.2实验内容 a)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大鼠(40mg/kg); b)在颅骨前囟后3-5mm处打孔; c)用微量注射器吸入3μl依文氏蓝,注入大鼠背侧三脑室。 d)大鼠断头,除去颅骨,观察脑的结构。 George Paxinos and Charles Watson,The Rat Brain in Stereofaxic coordinates,Academic press,1986 4.江湾Ⅰ型脑定位仪的使用 6.1脑立体定位仪的原理 a)脑立体定位仪分为两大类:直线式和赤道式。

神经生物学复习题

希望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然后带着下列的问题重点复习 一、名词解释 神经元、神经调质、离子通道、突触、化学突触、电突触、皮层诱发电位、信号转导、受体、神经递质、神经胚、神经诱导、神经锥、感受器、视网膜、迷路、味蕾、习惯化、敏感化、学习、联合型学习、非联合性学习、记忆、陈述性记忆、非陈述记忆、程序性记忆、边缘系统、突触可塑性、量子释放、动作电位、阈电位、突触传递、语言优势半球、RIA、LTP、CT、PET、MRI、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儿茶酚胺、神经递质转运体、神经胚、半规管、传导性失语、离子通道、神经生物学、神经科学、免疫组织化学法、细胞外记录、EEG、突触小泡、纹外视皮层、半侧空间忽视、 二、根据现有神经生物学理论,判断下列观点是否正确?说明其理由。 1、神经系统在发育过程中,从神经胚到形成成熟的神经系统,其神经细胞的数 量是不断增多的。 2、在神经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西班牙的哈吉尔(Cajal)、英国的谢灵顿 (Sherrinton)和俄国的巴甫洛夫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中哈吉尔主要是因创立了条件反射理论,谢灵顿主要是因创立神经元的理论,而巴甫洛夫主要是因创立反射(突触)学说。 3、神经元是神经组织实施其功能的主要细胞,但其数量在神经组织并不是最多 的。 4、海马的LTP与哺乳动物的学习记忆形成的机制有关。 5、神经系统的功能学研究方法和形态学研究方法是本质上不同的两种方法,因 此迄今尚没有办法把功能学和形态学研究结合起来。 6、一个神经元一般只存在一种神经递质或调质。 7、大脑功能取决于脑的重量。 8、神经肌肉接头处是一个化学突触。

9、Bernstein 的膜假说和Hodgkin等的离子学说均能很好地解释神经细胞静息 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 10、EPSP有“全和无”现象 11、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与氯通道激活有关,而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 生与钠通道激活有关。 12、视锥决定了眼的最佳视锐度(空间分辨率),视杆决定视敏度。 13、神经管的细胞不是神经干细胞,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不能由神经管的 细胞转化。 14、哺乳动物特殊感觉的形成需要经过丘脑的投射,而一般感觉的形成则一 般不经过丘脑的投射。 15、语言的优势在大脑左半球,所以语言的形成与右半球无关。 16、在神经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实验材料的应用对一些神经生物学理论 的创立有重要的作用,其中海兔对乙酰胆碱作用的了解,鱼类的电器官对学习记忆机制的阐述,枪乌贼对细胞生物电离子学说的建立有重要的意义。 17、神经元是神经组织实施其功能的主要细胞,其树突和轴突分别有接受和 传出神经信息的作用。 18、REM睡眠与觉醒时脑电图相似,而这两个时期脑和躯体状态有明显的不 同。 19、采用脑透析术可引导脑的诱发电位。 20、ATP是神经系统中的一种神经递质或调质。 21、钾通道既有电压依赖性离子通道,也有化学门控性离子通道。 22、视觉的形成需要经过丘脑的投射,而听觉的形成则一般不经过丘脑的投 射。 23、裂脑实验证明大脑两个半球的功能既有对称性,也有不对称性。 24、典型的突触结构主要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25、大脑皮层中央后回是运动代表区,中央前回是躯体感觉代表区。

大脑的奥秘——神经科学导论(期末考试答案)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1.0 分)
1.0 分
?
A、
没有声音刺激时耳蜗会自发发生声波震动
?
B、
如果检测不到自发耳声发射,有可能外毛细胞功能出现问题
?
C、
在不打开大脑直接观察的情况下,不同的细胞类型,不同的通路位置的异常是无法检测到的
?
D、
传出神经纤维的活动会刺激外毛细胞,接着会改变外毛细胞机械特性会产生自发的声音发射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
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血管活动的调控中错误的是()。 (1.0 分)
1.0 分
?
A、
心脏受到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调控,前者是兴奋作用,后者具有抑制作用
?
B、

当血压升高时,动脉管壁受到牵拉,交感神经会兴奋,血管会收缩
?
C、
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迷走神经紧张性减弱,交感神经紧张性会加强,血管会收缩
?
D、
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加,迷走神经紧张性活动加强,心交感神经紧张性活动减弱,血管会 舒张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
在小鼠关键期内进行过一次单眼剥夺实验,然后又使其恢复;同一只小鼠在关键期之外,再 进行一次单眼剥夺实验,它的可塑性变化为()。(1.0 分)
1.0 分
?
A、
由于在关键期之外,所以不存在可塑性
?
B、
可塑性增强
?
C、
由于在关键期内做过单眼剥夺实验存在记忆,当再一次进行时此类实验是可能达到相同效果
?
D、
可塑性减弱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
关于情景记忆,不正确的说法是()。

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一、章(节、目)授课计划第页

二、课时教学内容第 技术的进步在一门学科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没有 显微镜的发明就没有细胞的发现,更不会有细胞学说的建立,没有电子显微技 术及其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结合,就不会有细胞生物学今天的发展。 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一般来说,凡是用来解决细胞生物学问题所采用的 方法,都属于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当前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常用到的方法有: 核酸和蛋白质成分的分析和序列测定、研究特异DNA、RNA常用的southern杂交、Northwre杂交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基因打靶技术等等。 第一节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 一、有关显微镜的一些概念 (1)分辨率(resolution):指分辨物体最小间隔的能力。 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 R=λ/N.sin(α/2). 其中λ为入射光线波长; N =介质折射率;空气中N =1 α=物镜镜口角(样品对物镜镜口的张角)。 (2)放大倍数(magnification):是指眼睛看到像的大小与对应标本大小的 比值。它指的是长度的比值而不是面积的比值。 例:放大倍数为100×,指的是长度是1μm的标本,放大后像的长度是 100μm,要是以面积计算,则放大了10,000倍。 显微镜的总放大倍数等于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3)有效放大倍数(effective magnification):物镜的数值孔径(NA)决 定了显微镜有效放大倍数。有效放大倍数,就是人眼能够分辨的d′与物镜的 d间的比值,即不使人眼看到假像的最小放大倍数: M=d′/d 二、显微镜的分类 现代显微镜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光学显微镜,另一类是非光学

2016神经生物学实验讲义

徐州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实验讲义 实验一鼠脑灌注固定和取材 一、原理 固定是用人为的方法尽可能使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化学成分保持生活状态,防止组织细胞的溶解和腐败,并保持其原来的细微结构及原位保持生物活性物质的活性;能使细胞内蛋白质、脂肪、糖、等各种成分沉淀而凝固,尽量保持它原有的结构;使细胞内的成分产生不同的折射率,造成光学上的差异,使得原本在生活情况下看不清楚的结构,变得清晰可见;使得组织细胞各部经媒染作用 容易染色;经过固定,使组织硬化,以利于以后切片时切薄片。 体循环:左心室→升主动脉→主动脉的各级分支→毛细血管 →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完成体循环的整个循环。 二、实验步骤 1、正常Sprague-Dawley大鼠,150~250g,或昆明小鼠,20g左右,雌雄不拘; 2、动物麻醉后,用左手持镊子夹起腹部皮肤,右手持剪刀自胸骨剑突下腹部剪一小口,由此沿腹中线和胸骨剑突中线向上将皮肤剪至下颌,分离皮下组织,将皮肤翻向两侧,再沿腹中线和胸骨中线向上剪开胸骨,沿膈肌向两侧剪开,并用止血钳将胸骨和胸部的皮肤钳紧,将止血钳翻向外侧以充分暴露心脏,小心用镊子将心包膜打开; 3、将灌注针(大鼠12#,小鼠7#)插入左心室并送至升主动脉内,用止血钳把灌注针固定在心脏上,打开灌注泵开关,同时剪开右心耳,使血液排出。先快速灌注0.9%NaCl(大鼠80-120ml,小鼠30ml),至肝脏逐渐变白色或右心耳流 出清亮液体为止,再灌注4℃预冷的固定液(大鼠200ml,小鼠50ml,根据动物体重定量),其中前1/3量快速灌注,后2/3量慢灌注,共在30分钟内灌注完; 4、固定液进入血管后,大鼠四肢和尾巴开始抽动,表明灌注液进入大鼠大脑,待抽动完全停止,全身组织器官变硬后即可停止灌注; 5、断头后,剥离颅骨、剪断脑神经、离断脑于脊髓,取出整脑。 6、后固定(post-fixed):剥出鼠脑后,切取含目的区域的脑段,放入相同固定液4~12h,4℃。

神经生物学实验

实验一反射时的测定及反射弧的分析 [目的] 1.学习测定反射时的方法。 2.了解反射弧的组成。通过实验证明任何一个反射,只有当实现该反射的反射弧存在, 并保证其完整的情况下才能出现。 [原理] 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之下,对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叫做反射;反射弧是反射的解剖学基础(反射弧一般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等五个部分)。 要引起反射,首要条件是反射弧必须完整。反射弧的任何一部分受到破坏,反射即不出现。 [实验动物] 蛙或蟾蜍 [器材及药品] 蛙类常用手术器械、支柱台、蛙嘴夹、蛙板、蛙腿夹、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玻璃 (2个)、小滤纸片、棉花、秒表、纱布、0.5%及1%硫酸溶液、水。 [方法与步骤] 一、脊蟾蜍的反射 1.制备脊蛙(或脊蟾蜍):利用毁髓针从枕骨大孔处捣毁脑,保留脊髓制备脊蛙,用蛙嘴夹夹住蛙的下颌,挂在支柱台上 2. 屈曲反射 正常反射活动的观察及反射时的测定:用培养皿盛0. 5%硫酸溶液,将蛙右后肢的最长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2~3mm ( 浸入时间最长不超过10s ),立即记下时间(以秒计算)。当出现屈腿反射时,则停止计时,此为屈腿反射时(即从浸入时起至后肢发生屈曲时所需要的时间)。立即用清水冲洗受刺激的皮肤,并用纱布擦干。重复三次,求出平均值作为右后肢最长趾的反射时。用同样方法测定左后肢最长趾的反射时。 3. 搔扒反射 用浸有1%硫酸的滤纸片刺激脊蟾蜍一侧胸腹部或背部皮肤,引起同侧或双侧后肢运动,扒掉滤纸片。二、反射弧 1、反射弧模式图

2、屈曲反射的反射弧 最长趾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脊髓→传出神经纤维→下肢屈肌 3、搔扒反射的反射弧 腹部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脊髓→传出神经纤维→下肢肌 三、反射弧完整才能发生反射 1、破坏感受器 手术剪自右后肢最长趾基部环切皮肤,然后再用手术镊剥净长趾上的皮肤。用硫酸刺激去皮的长趾,记录结果。 2、麻醉传入和传出神经纤维 沿右后肢的股二头肌沟剪开皮肤,分离出坐骨神经。在神经下穿细棉线后,在细棉条上滴几滴2%普鲁卡因溶液,每隔2min重复刺激 (记录加药时间)。当屈反射刚刚不能出现时(记录时间),大约五分钟后,用浸有1%硫酸的滤纸片刺激脊蟾蜍一侧胸腹部皮肤,观察搔扒反射。然后15分钟后,再用滤纸片刺激胸腹部皮肤,观察搔扒反射。 3、破坏效应器 将蟾蜍一侧皮肤从根部环切,剥离后浸入含20%的甘油任氏液中,大约经过三十分钟后,该侧肢体不能发生搔扒反射 4. 破坏脊髓中枢 用细探针插入髓管内,上下抽动破坏中枢——脊髓,蛙四肢松弛。重复实验,记录结果。 四、小结 1、反射是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发生的反应 2、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组成。 3、反射的完成依赖反射弧的完整性。 [讨论] 1. 说明屈腿反射的具体过程。 2. 以实验结果为根据,以严密的逻辑推理方式说明反射弧的几个组成部分。 [注意事项] 1、每次实验时,要使皮肤接触硫酸面积不变,以保持相同的刺激强度 刺激后要立即洗去硫酸,以免损伤皮肤。

15神经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1.神经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神经科学的发展与的研究方法的进步密切相关。总体上,神经生物学的研究 方法有六大类:形态学方法、生理学方法、电生理学方法、生物化学方法、分子 生物学方法及脑成像技术。 7.1形态学方法 神经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形态学方法有束路追踪、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其 他还有受体定位、神经系统功能活动形态定位等方法。 7.1.1束路追踪法 追踪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神经解剖学研究中的重大目标,它对研究神经元的功能、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成熟都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方法学的建立始于19世纪末的逆行和顺性溃变(顺行溃变指胞体或轴突损伤后的轴突终末的溃变,逆行溃变指去除靶区之后神经元胞体的溃变)研究。20世纪40年代主要手段是镀银染色法,根据变性纤维的形态变化来判断变性纤维。20世纪50年代发展了Nanta法,能遏制正常纤维的染色而仅镀染出变性纤维。但该法不易显示细纤维,1971年Kristenson等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注入幼鼠的腓肠肌及舌肌结果在脊髓和延脑的相应部分运动神经元胞体内发现HRP的积累。不久LaVail正式使用HRP作为轴突逆行追踪,以后遂广泛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HRP可被神经末梢、胞体和树突吸收,轴突损伤部分也可摄入。在胞体内,HRP的活性可持续4~5天,在溶酶体内对联苯胺呈阳性反应而显现出来。被标记的神经元可以清晰的显示胞体、树突及轴突。 除了HRP标记法,还有荧光物质标记法、毒素标记法、注射染料等方法。 7.1.2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组织化学术是应用抗原与抗体结合的免疫学原理,检测细胞内多肽、蛋白质及膜表面抗原和受体等大分子物质的存在与分布。这种方法特异性强,敏感度高,进展迅速,应用广泛,成为生物学和医学众多学科的重要研究手段。近年随着纯化抗原和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广泛开展以及标记技术不断提高,免疫组织化学的进展更是日新月异,不仅用于许多基本理论的研究,并取得重大突破,而且也用于疾病的早期快速诊断等临床实际。 组织的多肽和蛋白质种类繁多,具有抗原性。分离纯化人或动物组织某种蛋白质,作为抗原注入另一种动物体内,后者即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免疫球蛋白)。从被免疫动物的血清中提取出该抗体,再以荧光素、酶、铁蛋白或胶体金标记,用这种标记抗体处理组织切片或细胞,标记抗体即与细胞的相应蛋白质(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常用的荧光素是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和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TRITC),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荧光抗体抗原复合物。常用的酶是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从辣根菜中提取的),它的底物是3,3'-二氨基、联苯胺(DAB)和H2O2,HRP使DAB氧化形成棕黄色产物,可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铁蛋白和胶体金标记抗体与抗原的结合,也可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 标记抗体被检抗原的结合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法,即如上述用标记抗体与样品中的抗原直接结合。这种方法操作简便,但敏感度不及间接法。间接法是将分离的抗体(第一抗体简称一抗)再作为抗原免疫另一种动物,制备该抗体(抗原)的抗体(第二抗体简称二抗),再以标记物标记二抗。先后以一抗和标记二抗处理样品,最终形成抗原一抗-标记二抗复合物。间接法中的一个抗原分子可通过一抗与多个标记二抗相结合,因此它的敏感度较高,而且目前国内外均有多种标记二抗商品供应,使用方便。间接法中较常用的是一种称之为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peroxidase-antiperoxidase complex

神经生物学复习题2016

一、名词解释 神经元: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胞体,轴突,树突组成。 神经调质:由神经元产生,作用于特定的受体,但不在神经元之间起直接传递信息的作用,能调节信息传递的效率、增强或削弱递质的效应的化学物质。 离子通道:是各种无机离子跨膜被动运输的通路。在神经系统中是信号转导的基本元件之一。 突触: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之间的机能连接点。 化学突触:通过化学物质在细胞之间传递神经信息的突触。 电突触:直接通过动作电流的作用到达下一级神经元或靶细胞的突触。 皮层诱发电位:在感觉传入的冲动的刺激下,大脑皮层某一区域产生较为局限的电位变化。 信号转导:生物学信息(兴奋或抑制)在细胞间或细胞内转换和传递,并产生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局部电位:能引起膜电位偏离静息电位而尚未达到阈电位的变化。 受体:能与配体结合并能传递信息、引起效应的细胞成分。它是存在于细胞膜上或细胞质内的蛋白质大分子。 G-蛋白偶联受体:在与激动剂结合后,只有经过G蛋白转导才能将信号传递至效应器,结构上由单一多肽链构成,形成7次跨膜结构的受体蛋白。 神经递质: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引起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 神经递质转运体:膜上将递质重新摄取到突触前神经末梢或周围胶质细胞中储存起来的功能蛋白。 神经胚:原肠胚的外胚层经过发育,经神经板、神经褶、神经沟,最后形成神经管,这就是神经胚的形成,经历上述变化的胚胎。 神经诱导:在原肠胚中,原肠背部中央的脊索与其上方覆盖的预定神经外胚层之间细胞的相互作用,使外胚层发育为神经组织的过程。 神经生长锥:神经元轴突和树突生长的末端。 先驱神经纤维:指在发育期间形成较早,最早到达靶组织的轴突,它们是其他轴突发育为神经束的引路向导。 感受器:把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机械能、热能、光能和化学能)转换为电信号,并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经传入神经纤维到达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 视网膜:视觉系统的第一级功能结构,可将光能转换为神经电信号。 光致超极化:光照引起感受器细胞超极化效应的过程。 视觉感受野:视觉系统中,任何一级神经元都在其视网膜有一个代表区,在该区内的化学变化能调制该神经元的反应,则称这个特定的视网膜区为该神经元的视觉感受野。视皮层功能柱:具有相似视功能的细胞在厚度约2mm的视皮层内部以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方式呈柱状分布。 on-中心细胞:细胞的感受野对中心闪光呈去极化反应。 迷路:前庭器官和耳蜗共同组成极复杂的内耳结构。 行波:声波引起膜振动从耳蜗基部开始,逐渐向蜗顶传播。 本体感觉:指人和高等动物对身体运动的感觉。

神经生物学研究概论

神经生物学研究概论 生A0921 江名 23 摘要:神经生物学是生物学中研究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神经生物学。病理方面内容的一个分支。神经生物学,21世纪的明星学科。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科研强国加快了对神经生物学研究的投入。美国于1990年推出了“脑的十年计划”,接着欧洲于1991年开始实施“EC脑十年计划”,然后日本于1996年也正式推出了名为"脑科学时代计划"的跨世纪大型研究计划,计划在未来20年内投入相当的研究经费。这些研究工作虽然至今为止并没有在神经生物学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没有解开智力形成之迷,没有解开毒品上瘾之迷,没有解开老年痴呆治疗之迷,但却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了神经科学的发展,为本世纪神经生物学的腾飞打好了基础。 关键词: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展望 1.神经生物学的概念 神经科学是专门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发育、遗传学、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及病理学的一门科学。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是自然科学研究中最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趋势表明,21世纪的自然科学重心将在生命科学,而神经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将是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两个最重要的领域,必将飞速发展。在医学这个大的学科内,神经生物学是一门在各个水平,研究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发生、发育、衰老、遗传等规律,以及疾病状态下神经系统的变化过程和机制的科学。它涉及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发育神经生物学、分子神经生物学、神经药理学、神经内科学、神经外科学、精神病学等等。神经生物学的内容非常丰富,研究进展很快,作为医学生不仅要全面掌握,还要及时了解新的研究进展[1]。 2.神经生物学的主要内容 神经生物学包罗了基础神经科学的诸多学科,并非若干传统学科简单和机械地组合,在传统神经科学的基础之上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神经生物学的重点研究对象便是脑,脑是高等生物最复杂的器官,同时神经元几乎是最难培养的细胞。神经生物学的材料与生物学的其它学科一样,是动物,从低等的果蝇到高等的小鼠、人。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同样离不开核酸的分析与蛋白质的分析,分子生物学的PCR、免疫组化、western blot也是神经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但是由于脑的特殊性,所以神经生物学研究还需要使用一些其他的方法、电生理法便是其中的一种,电生理是用电刺激的方法来研究神经回路、神经元在特殊生理条件下的反应。膜片钳是用于测量离子通道活动的精密检测方法[1]。神经细胞、神经网络的遗传与发育研究,自1993年ZieglgansbergerW和Tolle TR提出系统生物学方法研究神经疼痛(pain)的疾病机理以来,细胞信号传导网络与基因表达调控的系统生物学已经成为神经生物

神经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题-Dec2013

神经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哪些行为状态与篮斑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活动有关? A.促进随意运动的发起; B.掠夺性攻击和对恐惧认识的降低; C.调节注意力、意识、学习和记忆、焦虑和疼痛、情绪和脑代谢; D.与奖赏、精神紊乱有关。 2下列哪项反应不属于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A.支配心脏和血管以调节血压和血流; B.参与技巧、习惯和行为的记忆形成; C.对生殖器和生殖器官的性反应具有重要作用; D.与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 3下列哪项不参与无脊椎动物记忆的神经基础? A.突触传递的修饰可以产生学习和记忆; B.神经的活动转化为细胞内第二信使时,可触发突触修饰; C.现存突触蛋白的改变可以产生记忆; D.长时程增强(LTP)和长时程抑制(LTD)。 4 伤害性感受器是______神经纤维。 A. Aα纤维 B. Aβ纤维 C. Aδ纤维 D. Aδ和C纤维 5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______ A. 嗅觉感受器细胞是特化的组织细胞; B. 嗅觉感受器的信息转导机制可能只有一种; C. 味觉感受器的信息转导机制可能也只有一种; D. 每种乳突仅对一种基本味觉敏感,具有选择性。 6下面哪种说法不正确_______

A. 脑对脊髓运动的调控通过外侧通路和腹内侧通路; B. 外侧通路控制肢体远端肌肉的随意运动; C. 腹内侧通路控制姿势肌肉的运动; D. 位于脊髓的下运动神经元α运动神经元与γ运动神经元兴奋时都产生肌力。 7 神经元有几个轴突? A 1 B 2 C 3 D 4 8 神经系统来源于哪个胚层? A.内胚层 B.中胚层 C.外胚层 D.内胚层和外胚层 9.人患有腹内侧下丘脑综合症的症状主要包括: A.肥胖; B.消瘦; C.水肿; D.脱水; 10.GABA受体是几聚体? A.二; B. 三; C. 四; D.五 二名词解释 1.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4F反应:fight,fright,flee,sex 强烈的动员机体,以牺牲机体长时程健康为代价实现短时间的应答 2.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边缘系统包括边缘叶,相关皮质及皮质下结构。Broca 规定的边缘叶包括围绕脑干和胼胝体的环状结构,包括扣带回,杏仁核,海马,海马旁回,皮质包括额叶脏部,岛叶,颞极。皮质下结构包括杏仁核,海马,上丘,下丘,丘脑前核。功能是嗅觉,内脏,自主神经,内分泌,性,学习,记忆,摄食。

(完整版)第三章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总结

第三章 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 分辨率: 肉眼0.2mm 光镜0.2μm 电镜0.2nm 一、光学显微镜技术 (light microscopy ) (一)普通复式光学显微镜技术 a . 光学放大系统:目镜和物镜 光镜 照明系统:光源、折光镜和聚光镜,有时另加各种滤光片 组成 机械和支架系统 b .分辨率D :分开两个质点间的最小距离。 0.61 λ 其中: λ为光源波长 D = α为物镜镜口张角 N ·sinα/2 N 为介质折射率 c.普通光镜样品制备: 固定(如甲醛)、包埋(如石蜡)、切片(约5μm)、染色 (二)荧光显微镜技术(fluorescence microscopy 光镜水平对特异蛋白定性定位) 1.FM 包括免疫荧光技术和荧光素直接标记技术 2.不同荧光素的激发光波长范围不同,所以同一样品可以同时用两种以上荧光 素标记。荧光显微镜中只有激发荧光可以成像。 (三)激光共焦点扫描显微镜技术(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y ) 1.特点:瞬间只用很小一部分光照明,保证只有来自焦平面的光成像,成像清晰 分辨率比普通荧光显微镜提高1.4-1.7倍。 通过改变焦平面位置可以观察较厚样品的内部构造,进行三维重构。 2. 共焦点是指物镜和聚光镜同时聚焦到同一小点。 (四)相差和微分干涉显微镜技术 1.相差显微镜(phase-contrast microscopy ) 光线通过不同密度物质产生相位差,相差显微镜将其变成振幅差。它与普通光镜 的不同是其物镜后有一块“相差板”,夸大了不同密度造成的相位差。 2.微分干涉显微镜(differential -interference microscopy )——用的是平面偏振光 光经棱镜折射成两束,通过样品相邻部位,再经棱镜汇合,使样品厚度上的微 小 差别转化为明暗区别,使样品产生很强的立体感。 二、电子显微镜技术(electron microscope ) (一)电子显微镜基本知识 1.与光镜的基本区别:电子束作光源、电磁透镜聚焦、镜筒高真空、荧光屏等成像 2.分辨本领与有效放大倍数: 分辨率0.2nm ,比肉眼放大有效放大倍 数 分辨本领指电镜处于最佳状态下的分辨率。 实际情况中,分辨率受样品限制。 3.电子显微镜 电子束照明系统:电子枪、聚光镜 基本构造 成像系统:物镜、中间镜、投影镜等 真空系统:用两级真空泵不断抽气 记录系统:荧光屏或感光胶片成像 (二)主要电镜制样技术介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