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书法博物馆课程建设研究开题报告记录

校园书法博物馆课程建设研究开题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校园书法博物馆课程建设的研究

开题报告

荷花庄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目前小学书法教学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教与学的方式传统,学生习书积极性激发不够,被动学习较为普遍;教师对书法教学资源的应用多采取拿来主义,主体性、生活性不强;缺乏从学生实际出发、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的书法课程资源内容以及识别、开发、应用此类资源的观念意识和能力;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深入,书法学习过多追求短期效益;对研究性学习的支持不够,校本课程的研究与落实仍需加强等,导致学生对书法文化的认识不完整、对书法艺术的情感认同不强,形成书法价值观判断的短板。

书法博物馆是书法教育资源的生成与传递,它的直观性、专业性、生动性不仅是教科书所无法呈现的,更是实施研究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场所。学校于2014年建成全国教育系统首家校园书法博物馆,它的建立为学生搭建起人与环境的“互动”平台,为学生系统地、有选择性地学习书法艺术、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机会。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校园书法博物馆课程以其丰富的馆藏资源、数字博物馆的虚拟体验、“翰墨之旅”学习册等实现书法教育资源的实时共享,为市、区,乃至全国爱好书法的人士提供欣赏、学习、交流的互动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书法艺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2.校园书法博物馆课程给予学生书法艺术的视觉冲击和互动体验,帮助学生理解书法所体现的本质意义和文化精神,引起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情感震撼和学习热情,为促进学生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打好底色。

3.校园书法博物馆课程建设不仅拓展了书法教育的内容外延,完善了指向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书法课程体系,更为书法教与学的方式的优化提供有效载体。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以书法演变史为主线、历代书法人物和文房用品发展为辅线的课程知识体系脉络,开发“翰墨之旅”学习册,构建书法博物馆课程体验式学习模式。

2.了解书体发展历史和文房用具,认识历代书法家,提升学生的书写技能和书法

艺术审美素养。

3.培养学生对书法文化的参与感,为学生思维模式发展增加可能性,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深层次的热爱,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

三、课题解决的主要内容

1.书法博物馆课程内容的研究

(1)对历代书法作品的赏析:按照书法发展演变历史循序渐进地推进。具体为,文字的起源、刻在甲骨上的文字、金属器皿上的文字、竹简上的文字、秦朝时期的小篆、汉代的隶书、草、行、楷的出现(从隶书向草书的转变、楷书的起源、行书的出现)、唐代的楷书、宋元明的书法、清代以及民国的书法、近现代及当代书法。

(2)对书法艺术风格转化历程的探索:以书法艺术思想发展的基本思路为线索,对商周尚象、秦汉尚势、晋代尚韵、南北朝尚神、唐代尚法、宋代尚意、元明尚态、清代尚质的壮观历程进行研究。

(3)对浙东书风的起源以及兴起的了解:通过对地方书家的学习,了解具有本地书法特色的浙东书风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和风格,以及对现代书法发展的指导意义。

(4)对历代书法家的研究:讲述不同时期书法名家的故事、书法精髓、为人处世之道等。具体为,秦汉时期(李斯、蒙恬等),魏晋时期(王羲之、钟繇等),隋唐时期(智永、欧阳询等),宋元时期(苏东坡、米芾等),明清时期(郑板桥、伊秉绶等),近现代时期(张大千、沙孟海等)。

(5)对文房用具的了解:探究文房四宝的发展历程,了解笔墨纸砚、篆刻材料及其他文房清玩的历史、种类、用途、选择。

(6)对书法技巧的探讨:结合书法博物馆藏品,开展用笔、结构、章法、墨法的探讨。研究作品在用笔上,笔法、笔力、笔势、笔意等的艺术技巧;对文字的结构规律和作者的审美情趣进行研究,探讨文字的形式美及背后的意境和趣味;对作品在形制、正文、行款、钤印等方面的整体感,以及不同用墨方法产生的丰富意趣进行探讨和尝试。

2.书法博物馆课程的学习过程研究

进行书法博物馆课程“五环节”学习流程的实践。

(1)知识铺垫:根据教师下发的“翰墨之旅”学习单内容,进入数字化书法博物馆寻找对应藏品,通过文字阅读和藏品图片观摩,为进馆学习做好知识储备。

(2)参观聆听:在老师或博物馆学生志愿讲解员的带领下,针对学习内容进行藏品的实物欣赏和了解。

(3)探讨质疑:在对学习内容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针对学习单提示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质疑。

(4)实践操作:在馆内书法临摹互动区域、书法知识抢答区域、书法故事聆听区域等进行相关学习内容实践体验。

(5)评价反思:完成学习单上提出的问题和学习体会,通过自评、互评、师评对学习情况进行认定和跟踪。

3.书法博物馆课程的学习方式研究

(1)互动式:根据学习主题,进行有序的呈现和有机的分析;根据学习单,让学生描述参观学习中的收获。

(2)发现式:根据“翰墨之旅”学习单提供导向式标示,帮助学生在参观中自己发现答案。

(3)建构式:根据课程学习单提供的材料和数字化书法博物馆中陈列的图片、文字等,让学生在参观、探讨等活动中验证、推理出结论。

(4)刺激反应式:在课程学习中建立有刺激学生反应的奖励机制,如书法临摹互动区的书写评分、书法知识抢答平台上的体验等。

(5)泛在学习:数字化书法博物馆建设、App应用开发让学生通过手机屏参加书法鉴赏等系列微课学习,聆听书法家故事,浏览即时发送的书法文化知识,让书法学习成为无处不在的、适应性的、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融合的、人际交往与互动的泛在学习,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4.书法博物馆课程的评价研究

对前期学习、中期实践、后期总结等各环节的评价进行研究,保证每位学生每次学习的完整性和实效性。

四、本研究课题的可能创新之处

1.全国少有的校园书法博物馆为校内乃至区域内师生学习书法、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平台,为书法教育者研究、创新书法教育教学提供方法。

2.校园书法博物馆课程的立体性、充分性和可选择性,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书法兴趣,学习方式的多元化促进学生思维模式的发展,增强学生文化内涵和人文素养。

3.校园书法博物馆课程建设为学校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推进提供样本,为推进书法教育写下生动的一笔。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学习书法发展史,搜集和提炼相关相关藏品文化;学习课程建设的理论,借鉴他人研究成果;通过地方志等本土文献梳理,开发符合区域实际的书法教育资源素材。

2.比较研究法。对学生参加校园书法博物馆课程学习前后进行纵向比较,在比较中总结经验,对课题研究进行及时的完善与提升。

3.行动研究法。通过搜集近现代书法家资料、访谈本土书法家、摄制各藏品讲解微视频等,让师生参与书法博物馆课程建设。

4.个案分析法。以校园书法博物馆课程学习一个班学生为案例进行考察研究,为校园书法博物馆课程的进一步有效实施提供参考。

5.经验总结法。在研究中及时总结,通过课例、微课程、学生成果、论文等形式予以呈现,体现书法博物馆课程建设的多元性和有效性。

(二)技术路线

由课题负责人牵头,以学校书法负责人和骨干教师为主要研究力量,以本校为试验基地,以相关书法实验学校为重点研究范围,形成点面结合的研究网络,同时积极争取得到省市书法教育研究会、区文联的指导,开展实践研究工作。

六、课题的研究步骤

(一)第一阶段(2017.9-2017.12)研究准备及试行阶段

1.前期资料准备,建立研究方案;

2.课题中心组成员培训、磨合,形成书法博物馆课程的初步设想;

3.整理并形成书法博物馆课程架构;

4.明确人员分工,完成课题研究的各项物质准备。

(二)第二阶段(2018.1-2018.12)正式研究阶段

1.在已有150平米校园书法博物馆的基础上,搜集更为丰富、有教育意义的书法博物馆藏品(搜集各时期代表作、近现代书法家资料、访谈本土书法家、书法拓片、文房用品等),设计适合小学生年龄和学习特点的“人”、“馆”互动项目,建设更具实践性、研究性和趣味性的校园书法博物馆。

2.形成“翰墨之旅”书法博物馆课程学习单系列,根据使用情况不断调整与完善。

3.建设以教育为首要功能,兼具藏品的收藏、研究、陈列、利用等功能的数字化书法博物馆。

4.摄制与使用和书法博物馆课程相关的书法鉴赏系列微课。

5.做好资料搜集、反思总结工作,对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调整。

(三)第三阶段(2019.1-2019.5)总结整理阶段

1.将“翰墨之旅”书法博物馆课程学习单进行整理,集结成册,编著《我们的翰墨之旅》。

2.形成书法技能、书法育人、书法鉴赏三大系列完整的书法教育微课程。

3.总结研究成果,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七、本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及前期准备情况

(一)课题实施的有利条件

1.学校自建校以来,一直致力于书法教育特色的研究与实践,全体师生对书法教育特色达成共识并人人参与,拥有的一流师资(两位书法专业硕士、专职书法教师)、积累的书教经验与资源,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智力保障。

2.学校已创建一网(书法教育网站:荷花书苑)、一馆(校园内书法博物馆)(见图一)、一基地(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学实践基地),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3.学校在课题研究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相关课题获得宁波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浙江省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对本课题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图一:校园书法博物馆】

(二)前期准备情况

1. 已整理并形成的书法博物馆课程内容及学习单

(1)赏析历代书法作品:文字的起源、刻在甲骨上的文字、金属器皿上的文字、竹简上的文字、秦朝时期的小篆、汉代的隶书、草、行、楷的出现(从隶书向草书的转变、楷书的起源、行书的出现)、书圣——王羲之、唐代的楷书、宋元明的书法、清代以及民国的书法、近现代及当代书法

(2)认识历代书法家:讲述不同时期书法名家的故事、书法精髓、为人处世之道

等。

秦汉时期(李斯、蒙恬等),魏晋时期(王羲之、钟繇等),隋唐时期(智永、欧阳询等),宋元时期(苏东坡、米芾等),明清时期(郑板桥、伊秉绶等),近现代时期(张大千、沙孟海等)

(3)了解文房用具:对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篆刻材料和其他文房清玩历史、种类、用途、选择等的了解。

(4)“翰墨之旅”课程学习单:已经形成了代表性的历代书法作品、书法家、文房用具为内容的18课时课程学习单(见图二、图三),并针对性地进馆学习(见图四、图五)。

【图二:“翰墨之旅”甲骨文学习单】【图三:“翰墨之旅”曹全碑学习单】

【图四:601班学生进馆学习“书家刘江”】【图五:502班学生进馆学习“曹全碑”】

2.书法博物馆课程纲要

(1)课程背景:书法博物馆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拓展书法学习空间,以书法文化教育,使学生对汉字和书法的丰富内涵及文化价值有所了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基本设置36课时,通过课程学习,让了解书法所体现的本质意义和文化精神,引起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情感震撼和学习热情,为促进学生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打好底色。

(2)课程目标:①通过对书法演变史、历代书法人物和文房用品发展知识的了解,理解书法文化的意义和精神;②通过对书法代表作用笔、结构、章法、墨法等的探讨了解,提升学生的书写技能和书法艺术审美素养;③建立对书法文化的参与感,发展思维模式,激发对中华文化深层次的热爱,增强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

(3)课程内容

学习领域学习内容素材出处学习对象学习时间

感受与体验篆书、隶书、楷书、行

书、草书的临摹

书法临摹互动区全体参观者

无限定书法家的故事书法故事聆听区全体参观者

书法史知识抢答书法知识抢答区全体参观者

知识与技能文字的起源博物馆实体在校学生1课时金文、竹简、小篆赏析博物馆实体在校学生3课时汉隶的多样性博物馆实体在校学生4课时楷、行、草的经典赏析博物馆实体在校学生16课时文房用具的了解博物馆实体在校学生12课时

探索与研究收集相关的图片、文字

资料,进行研究与分析

数字博物馆全体参观者无限定

(4)课程实施

教学方式书法博物馆课程的具体实施

互动式?依据学校“习书正心”课程体系,根据年龄层次、学识水平的不同安排学习?根据学习主题,进行有序的呈现和有机的分析

?根据学习单,让学生描述参观学习中的收获

刺激反应式

?参观学习中有刺激学生反应的奖励机制:书法临摹互动区的书写评分、书法知识抢答平台上的体验等

发现式?根据书法博物馆内设置的多媒体书法家、作品等的介绍,促进学生自我学习?根据学习单提供的问题导向式标示,促进学生在参观中自己发现答案

建构式

?根据课程学习单提供的材料或者数字化书法博物馆中陈列的资料,让学生在参观、探讨等活动中验证、推理出结论。

(5)课程评价

评价项目评价要点评价结果

过程性评价“翰墨之旅”

学习单

“翰墨之旅”每一次体会具有个性化特点(10分)

“翰墨之旅”学习单:一学年6次,完成及时、质量高(25

分)

相关资料:有丰富的学习记录,存放有序,有阅读体会(15

分)

平时表现

积极主动参与课程的学习活动(10分)

按时完成各项课程任务,至少5次(10分)

终结性评价

学期测试

能够运用一学年所学的书法鉴赏知识,分析、鉴赏一件书法

作品或用品(25分)

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书法考级、比赛等活动并有收获(5分)等级认定

A级:100—85分;B级:84—75分;C级74—60分;D级60

分以下。

3. 数字化书法博物馆建设设想

校园书法博物馆以教育为首要功能,兼具藏品的收藏、研究、陈列、利用等功能,为了让各项功能,特别是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发展,数字化书法博物馆建设意义重大。网络虚拟书法博物馆建设给书法艺术插上科技的双翼,生动形象地展示书法作品、文房用具,立体地展现书法名家,帮助学生超越时空的界限,随时随地在网络上就能了解书法博物馆藏品的文化,认识书法艺术的魅力。同时,手机页面制作、App应用开发等更是让学生能够便捷地通过手机屏参加书法鉴赏等系列微课学习,聆听书法家故事,浏览即时发送的书法文化知识,让学生以及社会人士共享书法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书法博物馆建设让书法学习成为无处不在的、适应性的、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融合的、人际交往与互动的泛在学习,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数字书法博物馆架构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