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常用的口服降糖药

基层常用的口服降糖药
基层常用的口服降糖药

常用的口服降糖药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治疗糖尿病的口服药也越来越多。总体上讲,只要能够影响血糖吸收、代谢而降低血糖的物质都可以作为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目前这类药物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大类是降血糖药物,主要是促胰岛素分泌剂,单独应用可以导致低血糖,对正常人也有降血糖的作用。

第二大类是抗高血糖药物,单独应用一般不会引起低血糖的发生,对正常人的血糖没有影响,包括了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等。

一、降血糖药物,即促胰岛素分泌剂:这类药物主要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可分为磺脲类和格列奈类。只适用于无急性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而且要有一定数量(占总数30%以上)有功能的胰岛β细胞。

1、磺脲类:按其发明的前后可分为二代。1942年Janbon发现磺酰脲可引起试验动物血糖降低。1955年发现胺苯磺丁脲有降血糖作用,但毒性太大。用生物电子等排的原理设计出甲苯磺丁脲,于1956年上市用于治疗糖尿病。甲磺丁脲的上市促进了磺酰脲类药物的发展,相继成功开发了氯磺丙脲、妥拉磺脲。

第一代有甲磺丁脲(tolbutamideD860)、妥拉磺脲(tolazamide)、醋磺己脲(acetohexamide乙酰磺环己脲)和氯磺丙脲(chlorpropamide),通过阻断胰腺β-细胞ATP敏感的钾通道(K+-ATPase ),导致Ca2+内流,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同时由于其对心肌和血管平滑肌钾通道有阻断作用,易发生心血管不良反应。

甲磺丁脲为第一代SU类降糖药,50年代开始用于临床,至今仍继续应用。本药口服后迅速由胃肠道吸收,与血浆蛋白结合,口服30分钟后即可在血内检出,2-3小时达血浆浓度高峰,一次口服药可维持6-8小时,半衰期约6小时,属短效SU类降糖药。在循环血中与血浆蛋白结合,在肝内降解氧化为羧基或羟基或羟基衍生物而失活,主要由肾脏排出。服用本药期间如饮酒或饮含醇饮料,因抑制糖生成而易发生低血糖;如同时服用某些药物如氯霉素、双香豆素、保泰松以及磺胺药,由于这些药物竞争肝脏中的氧化酶而抑制了SU类药的代谢,使其在血中浓度增高而可致低血糖;如同时服用阿司匹林通过竞争置换出血浆蛋白中结合的SU类药,使血中游离SU类药增多而增强其降糖作用。本药降糖作用温和但安全有效,价廉,一直沿用至今,目前主要在农村基层和经济水平较低的人群中应用。罕有急性毒性作用,但肝、肾功不良者忌用。规格:片剂,每片500mg,每日剂量500-3000mg,分2-3次,餐前30分钟

口服。注射剂甲磺丁脲钠1.0/支,溶于生理盐水20ml静脉推注,2分钟血糖下降,维持3小时,用于诊断胰岛素瘤。氯磺丙脲亦为第一代SU类降糖药,口服由胃肠道吸收,1小时后在血内可检测出,10小是达高峰,可维持36-60小时,为口服降糖药中作用最长者,每日1次口服,7天后血浆浓度趋于平稳,降糖作用强于D860,和D860不同的是在肝内降解少,大部分以原型由肾脏排出。本药容易在体内蓄积而致低血糖,特别是肝、肾功能不良者和老年人忌用。本药还对水的代谢平衡有影响,可能通过刺激抗利尿激素的释放和增加肾小管对抗利尿激素的反应性而加强其周围作用,故长期服用可引起水潴留和低钠血症,也可利用此作用来治疗尿崩症。服用此药饮酒后可引起酒精性颜面潮红。规格:每片含100mg、250mg,每日最大剂量100-250mg,早餐前1次口服。

第二代磺脲类包括格列苯脲(glibenclamide,优降糖,达安疗,达安宁,乙磺己脲,优格鲁康,氯磺环己脲)、格列波脲(glibornuride,克糖利、克糖脲、格拉出尔、甲磺冰片脲、甲磺冰脲、甲磺二冰脲)、格列吡嗪(glipizide,美吡达、灭糖尿,秦苏、迪沙、瑞易宁,吡磺环己脲)、格列齐特(gliclazide,达美康、甲磺吡脲)、格列喹酮(gliquidone,糖适平、糖肾平、克罗龙)、格列美脲(glimepiride,亚莫利、圣平、圣唐平、普唐苹、万苏平、迪北、伊瑞、佳和洛、力贻苹、安尼平、糖酥、阿迈瑞)。

格列本脲为第二代SU类降糖药,作用强而持久,属长效药,降糖作用强,1969年先用于欧洲,1984年FDA批准进入美国,我国由天津医药工业研究所于1971年研制成功,其降糖作用相当同等量D860的200倍,口服后30分钟出现作用,2-6小时血浆浓度达到高峰,作用可持续10-16小时,故一般每日服药1-2次。本药在肝内代谢,其代谢产物分别由胆汁经肠道和肾脏排出,约各占一半,其代谢产物仍有生物活性,因此肾功能不良者因排出减慢易致低血糖。此药降低空腹血糖的效果比降低餐后血糖明显,因其降糖作用强,故一般用于中重度特别是胰岛素分泌减低的2型糖尿病病人,对轻度特别是老年糖尿病病人,不作首选。因对老年糖尿病病人易引起低血糖反应,如确需用也应由小量开始。对肝、肾功能不良者忌用。规格:片剂,每片2.5mg、5mg,每次最大剂量5mg,每日最大剂量20mg,每日剂量2.5-15mg,如每日剂量5mg以上分2次服。微粒型优降糖(micronizedglibenclamide,微粒格列赫素,glibenhexal)为微粒型优降糖,由德国Hexal药厂生产。作用同优降糖,但吸收快,口服2小晨达高峰,生物利用度为普通型优降糖的1.7倍。规格:每片含3.5mg,每日剂量1.75-11.5mg,分1-2次口服。格列吡嗪系1971年意大利爱宝药厂研制的第二代SU类降糖药,1984年美国FDA批准上市,属短效药物,口服后迅速完全地由胃肠道吸收,1小时血浆浓

度达高峰,促胰岛素分泌作用可持续6个小时,一次口服后降糖作用可持续12-18个小晨,因其半衰期短,平均2-4个小时,故长期服用无蓄积作用。主要在直脏代谢,代谢产物大部分由肾脏排出。其代谢产物已无活性,故比优降糖安分,而其降糖作用仅次于优降糖,相当于等量

D860R的100倍,故可用于病性较重的老年糖尿病病人。餐前30分钟服用能有效降低餐后血糖。规格:片剂,每片含5mg,每次最大剂量

10mg,每日最大剂量30mg,每日剂量5-30mg ,如每日用量超过10mg则每日分2-3次,餐前30分钟口服。格列吡嗪控释片(瑞易宁,由辉瑞公司研发,于1994年4月26日获FDA批准上市),可使全天保持稳定的血药浓度,有效控制血糖,减少低血糖发生。

格列齐特属中长效药,系法国施维雅药厂70年代研制的第2代SU类降糖药,降糖作用弱于优降糖和美吡达,相当于等量D860的20倍,但除降糖作用外尚可减少血小板聚集及降低血液粘度。口服后由胃肠道迅速吸收,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4.2%,服药后2-6小时血浆浓度达峰值,半衰期为6-14小时,持续24小时。在肝内代谢,为羟基代谢产物和氮氧化物,60%-70%的代谢产物及少部分未变的原型药由尿排出,10%-20%由肠道排出。规格:片剂,每片80mg,每日剂量40-320mg,分1-2次餐前30-60分钟口服。法国施维雅公司于2000年11月推出了格列齐特缓释制剂,2003年我国批准进口法国施维雅公司的格列齐特缓释片,由其天津分公司分装生产。每片30mg,每天只服一次,降糖作用温和,降糖效果亦较好,适合老年人;

格列波脲为瑞士Roche药厂生产的第二代SU类降糖药,降糖作用稍弱于达美康,其降糖作用除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和抑制胰岛素的降解外,还抑制胰岛α细胞分泌胰升糖素,另外还有提高脂肪分解、降低甘油三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降低血液粘滞度的作用。口服后迅速由胃肠道完全吸收,2-4小时达血浆浓度高峰,半衰期平均为8.2小时,因而每日用药2-3次而不会像长效SU类药那样因蓄积而有致低血糖的危险。本药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5%,口服后在肝脏代谢,代谢产物已无活性或很低,主要由肾排出。本药品比较安全,很少发生低血糖,个别可有轻度皮肤或胃肠道反应。规格:片剂,每片12.5mg或25mg,每日剂量25-100mg,分2-3次餐前口服。格列喹酮属短效药,作用也最弱,是唯一不主要经肾脏排泄的磺脲类药物,为糖尿病肾病的首选药物。由德国Boehringer Ingelheim公司生产,我国于80年代引进生产线在国内加工生产。糖适平的降糖作用机理同其他SU类药,但其胰岛外作用对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更明显,这种作用是通过增加胰岛素靶细胞受体及增强受体后作用实现的。本药特点是口服后吸收快,2-3小时达血浆浓度高峰,但半衰期短,仅1.3-1.5小时,8小时后降至最低水平。主要在肝脏

代谢,95%由胆汁经肠道排出,只有5%由尿中排出,但肝功不良特别是有胆汁淤积者尿中排出可增加40%。本药降糖作用虽不如优降糖、美吡达,但以其吸收快、半衰期短和主要经肾脏排出的特点,特别适用于伴有糖尿病肾病、轻中度肾功能损害者和老年病人。规格:片剂,每片30mg,每日剂量30-240mg,分3次餐前半小时口服。格列美脲,由德国Hoechst Marion Roussel公司研制开发,于1995年首次在瑞典上市,商品名为Amaryl,后于1995年11月30日获FDA批准,在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十多个国家上市,为第二代磺脲类降血糖药物,亦有学者将格列美脲归类为第三代磺脲类。其不同于其他SU类药之处为分子结构内侧链上含有2个-SH基,故适用于对其他SU类降糖药失效的糖尿病病人。本药的降糖效果与优降糖相似,但用量比优降糖小,能同时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发生低血糖少,故降糖作用强而比优降糖安全。其降糖作用机制中,除刺激餐后胰岛素分泌但不明显增加空腹胰岛素水平外,尚有明显的胰外作用。主要是增加葡萄糖转运蛋白IV的作用。既促进胰岛素分泌又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属长效药,每天一次,降糖作用强,较少发生低血糖,是一种较好的降糖药。

规格:1mg,2mg,起始剂量1-2mg/d,一股维持量2-4mg/d,每日最大剂量为8mg,分1-2次餐前口服。

磺脲类降糖药的上市概况

药物名称商品名研发与上市公司首次上市时间上市国家

甲磺丁脲甲糖宁德国Bayer公司 1956年7月德国

氯磺丙脲特泌胰菲律宾Pfizer公司 1960年3月美国

醋磺己脲迨美洛美国Lilly公司 1963年6月美国

妥拉磺脲妥兰纳斯美国Upiohn公司 1965年12月美国

格列波脲克糖利瑞士Roche公司 1969年2月瑞士

格列本脲优降糖德国Boehringer Ingelheim公司 1970年6月德国格列吡嗪美吡达意大利Farmitalia Carlo Erba公司 1972年6月德国

格列齐特达美康法国Servier公司 1970年8月法国

格列喹酮糖适平德国Thomae公司 1976年6月德国

格列美脲亚莫利德国Hoechst Marion Roussel公司 1995年9月瑞典第二代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的主要特点

名称片剂量剂量范围每天服药生物半衰期作用时间肾脏排泄

(mg) (mg/d)次数(h)(h)(%)

格列本脲 2.5~5 1.25~20 1~2 10~16 16~24 50

格列吡嗪 2.5~5 2.5~30 1~2 3~6 12~24 89

格列波脲 25 12.5~100 1~2 6~12 12~24 70

格列齐特 80 40~240 1~2 12 12~24 80

格列喹酮 30 30~180 1~2 1.5 16~24 5

格列美脲 1~2 1~8 1 3~6 1 0~20 60

磺脲类主要应用于单用饮食控制无效而胰岛功能尚存的轻、中度2型糖尿病患者。但长期应用可促进β细胞衰竭。

磺脲类降糖药可引起低血糖、消化不良、恶心、黄疸、白细胞减少、皮肤瘙痒及过敏等不良反应,因此,病人在使用时应注意下列事项:

①服用时应从小剂量开始,同时密切监测血糖,尤其是老年病人,如不能检测血糖,老年人要慎用优降糖;

②餐前半小时用药疗效最佳;

③每日用药剂量不可过大,如优降糖不应超过20mg,达美康不应超过240mg,美吡哒不应超过30mg;

④在高血糖得到纠正后,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可能会有所改善,此时病人应及时调整磺脲类药物的用药剂量,以免发生低血糖反应;

⑤用药期间若运动量过大易诱发低血糖反应,尤其是老年人;

⑥一般情况下,两种磺脲类药物不能同时服用。

2、格列奈类:作用机制与磺脲类相似,其有“快进、快效、快出”的作用特点,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是一种有效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新型降糖药,对β细胞有保护作用,克服了磺脲类的缺点,较少发生低血糖,因其92%经肝胆代谢,更适合老年和糖尿病肾病患者。瑞格列奈(Repaglinide,诺和龙、孚来迪)、那格列奈(Natelinide,唐力、唐瑞、Fastic、Starlix、Starsis)、米格列奈(mitiglinide)即属于该类药物。

这类药物的特点:

①进入人体后起效快,代谢也快,不易引起低血糖反应;

②在餐前服用,不进餐则不用药;

③可有效地控制病人的全日平均血糖水平,延缓或阻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④副作用较小,老年糖格列尿病病人及轻度的糖尿病肾病患者也适用。瑞格列奈由丹麦Novo Nordisk(诺和诺德)和Boehringer Ingelheim(勃林格殷格翰)公司联合开发的瑞格列奈,1998年在美国首次上市,2000年在中国上市,商品名为诺和龙,是第一个非磺酰脲餐后降糖药物,能促进胰岛β细胞在第一时相分泌胰岛素,从而降低餐时血糖高峰,故又称

为“餐时血糖调节剂”。每次0.5~4mg,餐前服用,按照病情逐渐调整用量,一天的最大剂量不应超过16mg。

那格列奈由日本Ajinomoto制药公司研发,于1999年在日本首次上市,商品名Starlix。那格列奈在世界范围内的营销权已转让给诺华公司。常用剂量为120mg,tid,餐前服用。

米格列奈,是继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后第3个格列奈类药物,属苯丙氨酸的衍生物。本药由日本桔生(kisses)公司研制成功,并于1991年分别在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申请了米格列奈药物化合物及其用于治疗糖尿病用途的专利;法国施维雅公司、日本桔生公司也先后于2000年8月、2001年11月和2002年6月公开了相关制备米格列奈钙及其合成中间体(--氢吲哚)等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专利;由阿斯利康和桔生公司生产的米格列奈片剂于2004年4月在日本上市。常用剂量为每片10mg,10mg,tid,可根据临床症状适宜增减。最好在餐前5分钟以内服用。服用后15分钟起效,2小时后失效。

格列奈类主要副作用是可引起轻度的胃肠道不适。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二、抗高血糖药物

1、双胍类:双胍类降糖药的化学结构与降糖机制双胍类的化学分子结构由一双胍核加侧链(R)所构成,临床应用的有3种制剂。对双胍类降糖药二甲胍降糖作用机制广泛研究表明,双胍类和SU类不同,其降糖作用不是由于增加基础和餐后胰岛素分泌,而主要是由于增加基础状态下葡萄糖的无氧酵解和利用、增加骨骼肌和脂及组织的葡萄糖氧化和代谢,减少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有利于降低餐后血糖,同时能抑制肝糖的产生和输出,有利于控制空腹血糖,并能改善周围组织胰岛素与其受体的结合和受体后作用,包括受体磷酸化和酪氨酸激酶活性,从而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双胍类除降糖作有外,通过降低VLDL和LDL而降低甘油在酯和胆固醇,以及抑制动脉平滑肌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增生和降低血小板聚集,因而双胍类降糖药为肥胖的2型糖尿病病人的首选药。主要有二甲双胍(metformin,不同厂家生产的二甲双胍有不同的名称,甲福明、降糖片、君力达、美迪康、迪化糖锭、格华止等)、苯乙双胍(phenformin,降糖灵)和丁双胍(丁福明,buformin、丝路宾silubin)。1950年先后开发了苯乙双胍和二甲双胍。苯乙双胍为50年代最先用于临床的双胍类降糖药,国产降糖灵于60年代问世。由于本药副作用多,65%的人服药后胃肠道反应,包括食欲减退、恶心和腹泻,特别易引起乳酸酸中毒,因而70年代起欧美一些国家已停止使用。我国限制使用,主要限制两点:①每日剂量不超过75mg;②对有肝、肾功能不良或伴慢性心、肺功能不全以及重度贫血和尿酮体阳性者禁用。本药由胃肠道吸收,2-3小时血浓度高峰,作用持续4-6小时,半衰期为3小时,1/3在肝内代谢为羟苯乙双胍,其余则以原型由尿排出。规格:片剂,

每片25mg,每日剂量25-75mg,分2-3次随餐或餐后口服,可减少胃肠反应二甲双胍是最早的口服降糖药之一,于1957年在法国首次作为降血糖药用于临床研究,至今已50多年。第一个二甲双胍药(格华止)于1959年获准上市。目前广泛应用的二甲双胍控制血糖作用与磺酰脲类同效,并且引起低血糖的可能较小,为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首选降糖药。单用磺脲类不能获得满意血糖控制者,联用二甲双胍后,血糖可再降低20%。二甲双胍还可用于糖耐量低减治疗,以防止其发展成为糖尿病。二甲双胍有较强的水溶性,不易引发酸中毒,现已被广泛用于治疗轻、中度2型糖尿病。

它的特点是:

①应用范围广,是肥胖、血胰岛素明显高者的首选降糖药;

②在治疗剂量内,很少诱发乳酸性酸中毒;

③不增高病人血中胰岛素的水平,不增加病人的体重,而且有减肥的作用,可起到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的作用;

④有阻止或延缓部分人群由葡萄糖耐量减低(IGT)状态发展为糖尿病的作用;

⑤可降低血中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水平;

⑥可以和磺脲类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衍生物类、格列奈类及胰岛素等药物联用;

⑦单用该药,一般不会引起低血糖反应;

⑧降糖效果与用药剂量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即用药剂量越大,降糖效果越明显,每日用药的最小有效剂量为0.5g,最佳剂量为2.0g,最大剂量为2.5g。 20%~30%的糖尿病病人在服用二甲双胍后会出现食欲下降、口腔中有金属味道、恶心、腹痛、腹胀、腹泻等消化道反应,(其实,这虽然说是副作用,但对于平时进食量大的患者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他们的饭量,有助于他们进行饮食治疗,也能达到一定的降低血糖的目的),而且在用药一段时间后,这些不良反应多会自行消失。如果病人在用药时先从小剂量开始,或选择在进餐时或进食后服药,上述症状就会减轻。

需指出的是,肝肾功能失代偿期、心衰、严重贫血、缺氧等患者禁用双胍类药物。

二甲双胍降糖作用弱于苯乙双胍,但其副作用小、安全。本药吸收快,半衰期短,为1.5-2.8小时,很少在肝脏代谢,也不与血浆蛋白结合,几乎全部以原型由尿排出,因此有肾功能损害者禁用。老年人应视其肾功能情况慎用。规格;片剂,每片含0.25或0.5,分2-3次随餐或餐后服用。丁双胍降糖作用与苯乙双胍相似,口服吸收后经肝脏转变为羟基代谢产物而失去活性,几乎全部经肾脏排出,其半衰期为1.5-3.8小时。规

格:每片含量25mg,每日剂量50-300mg,分3次随餐或餐后服用。

2、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肠系膜内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而起到降糖作用,具有降低餐后高血糖的作用,又称为餐后血糖调节剂。因不增加胰岛素分泌,故不易发生低血糖。降糖作用较弱,主要配合其他药物治疗,使血糖趋于平稳。单用于轻症经饮食控制而餐后血糖仍高者,是我国唯一拥有糖耐量低减适应症的药物。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上市概况

药物名称商品名研发与上市公司首次上市时间上市国家

阿卡波糖拜唐苹德国Bayer公司 1984年7月德国

米格列醇法国Sanofi公司 1997年10月德国

乙格列酯德国Boehringer Ingelheim公司 1998年4月美国

伏格列波糖倍欣日本Takeda制药公司 1999年9月日本

临床常用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有

(1)、阿卡波糖由德国Bayer公司研制的一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于1990年在德国首次上市,1995年9月6日获FDA批准,(acarbose,拜唐苹、国产的叫卡博平),剂量是每片50mg,tid服用,最大剂量可加到100mg,tid。

(2)、伏格列波糖(Voglibose,倍欣)由日本Takeda公司开发,1994年首次以商品名Basen在日本上市,1998年在韩国上市,每次0.2ug,tid。

(3)、米格列醇(miglitol)每片50mg,每日100-300mg。bid-tid

(4)、乙格列酯(Emiglitate)

这类药物的特点:

①主要用于治疗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2型糖尿病病人,尤其是肥胖及老年病人;

②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

③有降低血胰岛素、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的作用;

④可与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合用;

⑤可阻止或延缓部分人群因糖耐量减低发展为糖尿病。

⑥该药应在进食时服用,与第一口饭同时嚼服,饮食中应该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否则,该类药物不能发挥作用。

⑦本药在胃肠道内吸收甚微,但对肝肾功能不全者仍应慎用。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主要的副作用是可引起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所以,不宜用于有胃肠功能紊乱的患者,也不宜用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单独使用,不易引起低血糖。但在与磺脲类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合用时,病人可能会出现低血糖反应,此时应立即服用葡萄糖治疗,而服用其它糖类或食物则没有效果。

3、噻唑烷二酮类:又称格列酮类,这类药不增加胰岛素的分泌,而是通过提高肝脏、肌肉、脂肪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作用的敏感性而发挥治疗作用,直击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保护β细胞功能,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故被视为胰岛素增敏剂,单独应用时不会发生低血糖,先后有曲格列酮(troglitazone)、吡格列酮(pioglitazone)、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

胰岛素增敏剂上市概况

药物名称商品名研发与上市公司首次上市时间上市国家曲格列酮 Noscal 日本Sankyo制药株式会社 1996年12月日本

瑞泽林美国Warner-Lambert公司 1997年3月美国

罗格列酮文迪雅英国Smithkline Beecham公司 1999年9月美国美国Bristol-Myers Squibb公司

恩格列酮日本Sankyo制药株式会社 1999年9月美国

吡格列酮艾汀日本Takeda制药株式会社美国EliLilly公司1999年10月美国

曲格列酮为第一个噻唑烷酮类(thiazolidinedione)药物,药理作用有降血糖、降血脂和降低基础胰岛素水平。其降糖作用途径主要是改善肌肉与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抑制肝糖的产生,其化学结构与功能均不同于前三类降糖药(磺脲类、双脲类和a葡萄苷酶抑制剂)。现已清楚噻唑烷酮类为过氧化物酶殖因子活化因子受体r(ppARr)的配体。PPARr存在于人类胰岛素主要作用的靶组织骨骼肌、脂肪和肝脏,PPARr核受体的活化调控糖的产生、转运和利用的胰岛素应答基因,另外还参与调控脂肪酸代谢。它的这些作用主要在于改善胰岛素抵抗,被认为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理想药。但此药最大的缺点是肝脏毒性,据FDA1997-1999年复习美国服用曲格列酮的病人中已有75例死于肝病或行肝多移植(DonnellyR.Diabetes,并已于2000年4月停用,曲格列酮每片200mg,每次200mg,一日2次口服)。现在临床常用的制剂有:

罗格列酮(文迪雅、太罗、爱能、圣奥),其马来酸盐是第2个上市的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效剂,由史克必成公司开发,并于1999年5月25日获FDA批准在美国首次上市,商品名Avandia

罗格列酮每片2mg、4mg、8mg,剂量每日2-8mg,每日1次或2次口服。吡格列酮(艾汀、瑞彤、卡斯平、顿灵)为日本武田制药公司1985年研制,于1999年7月15被美国FDA最新批准上市的第三个该类化合物,商品名Actos,是目前治疗糖尿病的最优秀药物之一,被誉为“重磅炸弹”。

规格:每片15mg,用量为15~30mg,qd。

这类药物的特点:

①有改善血脂代谢,降低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的作用;

②有抗氧化、降低舒张压和保护肾脏的作用;

③单独用药,不易引起低血糖,与进餐没有关系;

④与磺脲类药物联用,可明显改善病人对磺脲类药物的敏感性,有效地控制因服用磺脲类药物失效的病人的血糖水平。噻唑烷二酮类药的主要副作用是可引起水肿,只是水肿一般较轻。需提醒的是,长期用药者应定期查肝功能,肝病和心功能不全者应慎用此药。该类药物服用一周到半个月才开始起效,一个多月以后才会达到最佳降糖效果,一些患者不了解这一点,往往服用几天后见血糖、尿糖下降不理想,便认为所服用的药物无效而换药。

 几个常见的问题

1、血糖高就一定要用降糖药吗?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对于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如无急性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首先应控制饮食1个月左右,如控制饮食后,无其他特殊的原因,血糖仍不下降或下降不满意,再考虑选用降糖药物。一些患者不控制饮食而想服些特效药物,或想多服些降糖药以抵消多进食,这是非常错误的,甚至是危险的。因为不论是否还有一定的胰岛功能,对于初发的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反应了他们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不足,限制饮食的目的是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使这些细胞得到很好的休息,以利其功能的恢复。这就如患急性肝炎、肠胃炎的患者需要休息和饮食疗法(包括禁食)一样。不控制饮食而滥用口服降糖药,恰如一匹有病的马拉不动车子时,遭到了所载的重量增加(多进食)和鞭打(服用降糖药),其结果是病马非但不能拉车,反而使病情更严重,甚至完全累垮(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临床实践也充分证实,不把好饮食这一关,口服降糖药治疗通常是失败的。

2、相当多的糖尿病患者虽然服用降糖药物,但血糖控制并不理想,原因何在?

根据我们的临床实践,有一些病人服用降糖药物后就认为“上了保险”,他们忘记了治疗的目的是控制高血糖。由于血糖要升高到一定程度,患者才会出现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等所谓经典的糖尿病症状。血糖不太高,如空腹血糖低于250mg%,多数患者并无不适的感觉(无症状)。但在这种状态下,糖尿病病情却在发展,可引起各种糖尿病并发症。不少患者由于无特别的或明显的不适感,因而不根据血糖水平来调节降糖药的用量。从心理的角度讲,患者感到自己已经服药了,有安全感。但从服药的效果来讲,患者的服药则属无效或效果不满意。

一些患者发展到因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而入院后,还觉得奇怪,为什么服了药而不管用?其实原因就在未根据血糖情况调整用药剂量。

3、只要听说什么药好,就用什么药,但为什么用了“好药”后疗效不太好?

服药后,一定要常检查,以了解服药效果。有的患者很少到医院复诊或检查,也不经常检查血糖、血脂和血压,不注意观察影响自己血糖、尿糖变化的因素,不注意总结自己的服药规律。他们往往听甲患者说甲药好,就服甲药;听乙患者说乙药好,又改服乙药。观察不仔细,复查不经常,治疗不规则,这是我国糖尿病患者病情较一些发达国家的糖尿病患者病情重、并发症多且严重的一个主要原因。

此外,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服用口服降糖药都有效,这在理论上容易理解,但在实际工作中则往往难于为患者所接受。我国相当多的糖尿病患者尽管服用口服降糖药效果不好或无效,也很难接受胰岛素治疗。

还有,一些口服磺脲类降糖药在体内有个随时间延长、药物作用逐渐增强的过程。一些患者不了解这一点,往往服用几天或十几天,见血糖、尿糖下降不满意,即急于换药,或认为所服用的药物无效。事实上,有些降糖药服至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时才会达到最大的降糖效用。 请注意,每种降糖药都有个最大有效剂量。未用到这个最大有效剂量(有药物反应者除外),不要轻易地认为某种药物无效。较合理的服药方法为,根据血糖逐渐调整服降糖药的剂量,服至该药的最大有效剂量,如血糖仍不下降或控制不满意,再行改服用其他的降糖药或联合应用磺脲类降糖药和双胍类降糖药。不宜同时服用几种属同一类的药物,如不宜同时服用优降糖和达美康或降糖灵和降糖片。

4、“贵药”为什么不一定“好”?

药物的价格与其疗效并不成正比。不应认为价格低的降糖药效果就差,价格高就是良药。实际上,国产的优降糖价格便宜而降糖作用强。我们不应该说,这种药一定比那一种药好。而应科学地说,那种降糖药更适合什么样的糖尿病患者。对甲患者有效的药物不一定对乙患者也有效,有时对乙患者不但无效,甚至有害。针对每个患者的特殊性而选用最适合他的药物,这是合理用药的一个基本原则。例如,对于重度肥胖的患者,应先降低体重,再根据血糖选用降糖药。患者

年龄如小于60岁,首选双胍类药物为宜。

5、有没有能去糖尿病病根的药?

相当多的患者一味追求能去糖尿病病根的所谓特效药,有的甚至在采取一定的治疗措施、血糖已经获得良好控制的情况下,宁可停止现阶段有效的治疗措施,而去寻找所谓的“灵丹妙药”。有的人认为西药仅能

治表,而中药能去根。有的则偏信气功偏方。殊不知,现在采用的包括饮食、运动和药物的糖尿病综合疗法是人类与糖尿病作斗争的实践总结和智慧结晶,是经过世界各国所证明确实有效的方法。

6、长期用药安全吗?

有些人片面地认为,凡是药物,必定有副作用。因此,拒绝必须的药物治疗。有人认为,服药时间一长,就会对肝肾功能带来损害。实际上,在临床上使用的降糖药,在药典所要求的剂量范围内,是相对安全的,不良反应仅见于个别患者。一般而言,这种不良反应在停用药物后即消失,不会给人体带来严重的影响。我们不可因为有副作用而讳疾忌医。高血糖未得到控制与服用药物所可能有的不良反应相比,前者的后果要严重得多。高血糖肯定会引起并发症,特别高的血糖可直接致人于死地。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很低,往往在停药后可消失。举例来说,走在马路上,就有被车碰撞的可能,但我们不会因有这种可能性而不上街。

我国口服降糖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是:用药指征掌握不严,单用饮食治疗就可控制好糖尿病患者已服了降糖药物,该用胰岛素治疗的仍在用口服降糖药。一些患者急于求得良药而忽视糖尿病基本治疗,即饮食和运动疗法。一些患者盲目听从其他患者或广告等新闻媒介的意见而不遵从医务人员提出的科学的治疗方法,今天求治于甲诊所,明天又采取新疗法,后天再改服偏方。结果是医生不了解患者,患者不熟悉医生,抽了多次血,花了不少钱,而糖尿病则一直未能得到良好控制,直至发展到出现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有的甚至丧失了挽救视力、挽救生活和工作能力、甚至挽救生命的机会。

吃对早餐有利于治疗糖尿病

糖尿病治疗专家讲到,糖尿病患者的早餐是很重要的,所以患者不要轻视自己的早餐问题。

一、吃早餐的重要性

1.每天吃早餐的人发生胰岛素抵抗的可能性要降低35%一50%,有助于控制血糖和降低心脏病的发病率。

2.早餐的质量对血糖水平有显著影响,合理配比的早餐能使血糖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可以预防常见于上午10点左右的低血糖反应。而且,完全由谷类构成的早饭能降低患病的危险,而经过加工的谷类早饭则不会。

3. 吃早餐可以帮助人们控制饥饿感,避免在一天中的其余时间因为饥饿而进食过多。与那些偶尔吃早餐或根本不吃早餐的人相比,每天坚持吃早餐的人患肥胖症和糖尿病的几率降低一半。

二、糖尿病治疗专家推荐的几套早餐食谱

1.咸燕麦面包2片(50克),鲜牛奶1袋(250克),鸡蛋1个(带壳60克),咸菜少许。

2.荞麦面包2片(50克),咸鸭蛋1个,豆浆1碗。

3.鲜牛奶1袋,杂合面窝头1个(50克),煮香肠1根(熟重20克),酱菜少许。

4.豆浆1碗(300毫升),茶叶蛋1个,稞麦面包2片(50克)。

三、吃早餐要掌握的原则

1.每日总热量:6694.4千焦。那么早餐的热量:1673.6千焦左右。

2.任何食物都应该适量摄入。粗粮虽然有诸多好处,但摄入过多会增加肠道的蠕动和产气量,并且影响人体对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吸收。

3.同样的食物,如果吃的方法不同也会影响营养价值。一些人喜欢早餐空腹饮用牛奶,这样会使牛奶中的优质蛋白被当作碳水化合物消耗掉,很不经济。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喝牛奶前先吃些面包等主食“垫垫底”,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其营养价值了。

2型糖尿病治疗应转变十大理念

1、从病后监治向病前筛检饮食防控转变

2、从单纯药物治疗向饮食运动等综合治疗转变

3、从“竭泽而渔”向“保护胰岛B细胞”转变

4、从首选降糖药向早期应用胰岛素转变

5、从“常规治疗”向“强化治疗”转变

6、从“重治轻防”向“防治并重”转变

7、从“阶梯治疗”向“积极理性化治疗”转变

8、从单纯降糖向控制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转变

9、从“胰岛素促泌剂”向“胰岛素增敏剂”转变

10、从“普通胰岛素促泌剂”向“餐时胰岛素促泌剂”转变

运动治疗的重要性

运动治疗的重要性生命在于运动,健康也在于运动。体育运动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体育锻炼对糖尿病病人有很大益处,这些益处至少包括:

⑴增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人发现,糖尿病病人通过体育锻炼,血糖和糖耐量有所改善,在血糖降低的同时,血液中的胰岛素水平也有下降,说明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这种改变即使不伴有体重下降也可以出现;

⑵降低血糖和血液黏稠度,调节血脂:体育锻炼可增加糖尿病病人对血糖及血脂的利用,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其血糖、血甘油三酯、血胆固醇和血液黏稠度有所下降;

⑶有利于患者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控制:锻炼除了降糖、调脂、降黏外,锻炼还能使患者红细胞的变应性有所增强,使各种脏器的血液及氧气供应得以改善,这些都有利于患者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控制;

⑷减轻体重,增强体质:体育锻炼能使糖尿病病人体内多余的脂肪组织得以清除,肌肉的量和体力有所增加;

⑸给患者带来自信心和生活的乐趣:通过体育锻炼,患者可以增强对自己身体状况的自信心,感到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同时由于社会交往的增多,也时他们凭添很多生活的乐趣。所以,许多患者一旦投入体育锻炼的大军之列,就会欣然前往,乐此不疲了。

常见的降糖药物有哪些

常见的降糖药物有哪些 降糖药的副作用有哪些?降糖药物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帮助患者控制高血糖,降低发生慢性并发症的风险,同时也可能会给机体带来某些副作用。为了趋利避害,不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均应对常用降糖药的副作用及禁忌证有所了解,以确保用药安全。那么,降糖药的副作用有哪些?糖尿病专家指出: 磺脲类降糖药 1.此类药物可以导致低血糖。 2.此类药物对Ⅰ型糖尿病患者无效,因为Ⅰ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分泌功能已完全衰竭。 3.此类药物有可能出现原发性失效(应用磺脲素治疗在1个月效果不佳)或继发性失效(先前应用磺脲素能有效控制血糖,而于治疗后1~3年失效),这种情况大多与患者自身胰岛功能衰竭有关。 4.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此类药物。 5.磺胺类抗生素会增强磺脲类药的降糖效果,如果两者合用,应注意避免出现低血糖等不良反应。

双胍类药物 1.双胍类药物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建议餐中或餐后从小剂量开始服用,以减少其对胃肠道的副作用。 2.有肝功能异常、肾功能不全或者有心衰、肺气肿、肺心病者,不推荐服用此类药物。 3.要进行肝脏手术或者x线造影检查的前1~2天,应停用此药。在造影检查48小时后,应检查肝、肾功能,如结果正常,可恢复服用二甲双胍。 4.服用双胍类药物者不宜饮酒(尤其是空腹饮酒)。因乙醇可损害肝功能,尤其是能抑制糖原异生而致低血糖。 5.妊娠期、哺乳期以及计划怀孕的妇女均应避免服用双胍类药物。动物实验表明,二甲双胍能通过乳汁分泌。 6.单独应用此类药物一般不出现低血糖,当与其他类药物或胰岛素联用时,可能导致低血糖。 7.由于二甲双胍抑制线粒体的氧化还原能力,因此,线粒体糖尿病患者忌用二甲双胍。 8.双胍类药物最大剂量是2000毫克/日,可分为2~4次服用。

(完整版)常见口服降糖药分类

常见口服降糖药分类、适用人群 零售药店里的降糖类产品品种繁多,少则20~30个品规,多则80~100个品规左右,其实口服降糖药物无外乎隶属于以下六大品类。 降糖类 磺脲类促泌剂 此类药物主要通过刺激体内胰岛β细胞增加胰岛素分泌而发挥降糖作用,适用于胰岛功能尚未完全丧失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主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 磺脲类药物降糖作用强。大多数磺脲类药物所刺激出的胰岛素分泌需要经过1.5小时才能达峰,为使胰岛素分泌达峰时间与餐后血糖达峰时间同步,以有效地降低餐后血糖,二代磺脲类药物应该在餐前半小时服用(三代药物格列美脲可以餐前即刻服用)。 代表药物有:(第二代)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第三代)格列美脲。 格列奈类促泌剂

此类药物化学结构及作用位点与磺脲类药物明显不同,此类药物起效更快、达峰更快、作用维持时间较短,可有效控制餐后高血糖,却极少引起下一餐前低血糖。因此服用简便,餐前即刻服用,不进餐不服药。适合老年人、轻度糖尿病肾病患者以及饮食不规律者。 注意:格列奈类药属于餐时胰岛素分泌调节剂,可有效控制餐后高血糖,不能有效的降低基础血糖即空腹血糖。 代表药物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米格列奈。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 此类药物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4,减少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降解,使GLP-1能更好的发挥作用而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肝糖原分解、抑制食欲、减轻体重。 代表药物有: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维格列汀。 抗糖类 双胍类 此类药物不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减轻胰岛素抵抗、促进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抑制肝糖原分解及糖异生、抑制或延缓葡萄糖在胃肠道的吸收、减少食欲等途径降低血糖,同时兼有降脂、减肥及心血管保护作用,尤其适用于肥胖的2型糖尿患者的首选药物,而且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基础用药。该类药物虽不能单独用于1型糖尿病治疗,但1型糖尿病患者在应用胰岛素基础上,如血糖波动太大时可以加用该药,有助于平稳控糖。 此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如口干、口苦、金属味、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此药主要从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者禁用,心衰、缺氧患者慎用。

糖尿病患者常用口服降糖药及特点

糖尿病人常用口服降糖药及特点(一) 一磺脲类药物 药品名:优降糖达美康美吡哒克糖利和糖适平等;第三代的格列美脲 适用者:可作为非肥胖2型糖尿病的首选,不适合1型患者。 副作用:主要为低血糖、消化道反应。 二双胍类药物 药品名:目前主要使用的双胍类药物是盐酸二甲双胍。 适用者:适用于2型糖尿病,特别是肥胖病友的首选抗高血糖药物。 副作用:主要发生在肠道中,20%~30%的病友会出现不良反应,包括食欲下降、口腔中有金属的味道、恶心、腹痛、腹胀、腹泻。 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药品名:拜唐苹、倍欣等。 适用者:餐后血糖高的2型、1型及糖耐量受损患者。 副作用:主要为消化道反应,腹胀、腹痛、腹泻。

糖尿病人常用口服降糖药及特点(二) 四噻唑烷二酮衍生物类 药品名:优罗格列酮(商品名为文迪雅)、吡格列酮(商品名为艾丁)等。 适用者:2型及肥胖的糖尿病患者,不适合1型患者。 副作用:水肿和血容量增加,但一般较轻。肝病和心功能不全者不宜用。 五促胰岛素分泌剂 药品名:瑞格列奈(诺和龙)、那格列奈等。 适用者:适用于基础血糖正常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餐后血糖高者,不适于1型患者。 副作用:轻度低血糖反应、胃肠道功能紊乱。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特别提示:1药物要保持一定得浓度才能发挥作用,吃吃停停会造成血糖剧烈波动,很容易加重并发症。所以,降糖药应坚持服用。 2 超量服药会加重肝、肾、胰岛负担,结果会造成胰岛功能和肝肾功能 的提前衰竭。所以,要按量而不是超量服用降糖药。

糖尿病人的日常饮食(一) 糖尿病人一定要吃水果,与正常人不同的是需要有选择地食用。

糖尿病人的日常饮食(二) 一糖尿病人该如何喝粥? ●不喝纯大米粥。可以在大米粥中加入蔬菜、菌类、杂粮或豆类做成菌菜粥、杂 粮粥、豆粥等。 ●米、水不要放多,熬得不要太烂。 ●不单独喝粥,配合主食、菜。 ●不喝热粥。 ●配合运动。 ●喝粥的时间:监测血糖。 二以下食物也不建议糖尿病人食用 主食:汤面、油饼、油条、米饼、热干面、烙饼、煎饺、馅饼、无糖汤圆、年糕、粘豆包、粽子、粘米饭 副食:土豆泥、煮甘薯、部分南瓜、勾芡的炒菜和汤类等 冲制饮品:无糖芝麻糊、无糖核桃粉、藕粉等 即时食品:精白面包、棍子面包、小麦饼干、膨化薄脆饼干、麦芽糖等 三人均每日6克盐,别忘了味精、大酱中都有盐。油要经常换着吃。

常用的口服降糖药

常用的口服降糖药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治疗糖尿病的口服药也越来越多。总体上讲,只要能够影响血糖吸收、代谢而降低血糖的物质都可以作为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目前这类药物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大类是降血糖药物,主要是促胰岛素分泌剂,单独应用可以导致低血糖,对正常人也有降血糖的作用。 第二大类是抗高血糖药物,单独应用一般不会引起低血糖的发生,对正常人的血糖没有影响,包括了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等。 一、降血糖药物,即促胰岛素分泌剂:这类药物主要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可分为磺脲类和格列奈类。只适用于无急性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而且要有一定数量(占总数30%以上)有功能的胰岛β细胞。 1、磺脲类:按其发明的前后可分为二代。1942年Janbon发现磺酰脲可引起试验动物血糖降低。1955年发现胺苯磺丁脲有降血糖作用,但毒性太大。用生物电子等排的原理设计出甲苯磺丁脲,于1956年上市用于治疗糖尿病。甲磺丁脲的上市促进了磺酰脲类药物的发展,相继成功开发了氯磺丙脲、妥拉磺脲。 第一代有甲磺丁脲(tolbutamideD860)、妥拉磺脲(tolazamide)、醋磺己脲(acetohexamide乙酰磺环己脲)和氯磺丙脲(chlorpropamide),通过阻断胰腺β-细胞ATP敏感的钾通道(K+-ATPase ),导致Ca2+内流,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同时由于其对心肌和血管平滑肌钾通道有阻断作用,易发生心血管不良反应。 甲磺丁脲为第一代SU类降糖药,50年代开始用于临床,至今仍继续应用。本药口服后迅速由胃肠道吸收,与血浆蛋白结合,口服30分钟后即可在血内检出,2-3小时达血浆浓度高峰,一次口服药可维持6-8小时,半衰期约6小时,属短效SU类降糖药。在循环血中与血浆蛋白结合,在肝内降解氧化为羧基或羟基或羟基衍生物而失活,主要由肾脏排出。服用本药期间如饮酒或饮含醇饮料,因抑制糖生成而易发生低血糖;如同时服用某些药物如氯霉素、双香豆素、保泰松以及磺胺药,由于这些药物竞争肝脏中的氧化酶而抑制了SU类药的代谢,使其在血中浓度增高而可致低血糖;如同时服用阿司匹林通过竞争置换出血浆蛋白中结合的SU类药,使血中游离SU类药增多而增强其降糖作用。本药降糖作用温和但安全有效,价廉,一直沿用至今,目前主要在农村基层和经济水平较低的人群中应用。罕有急性毒性作用,但肝、肾功不良者忌用。规格:片剂,每片500mg,每日剂量500-3000mg,分2-3次,餐前30分钟口服。注射剂甲磺丁脲钠1.0/支,溶于生理盐水20ml静脉推注,2分钟血糖下降,维持3小时,用于诊断胰岛素瘤。氯磺丙脲亦为第一代SU类降糖药,口服由胃肠道吸收,1小时后在血内可检测出,10小是达高峰,可维持36-60小时,为口服降糖药中作用最长者,每日1次口服,7天后血浆浓度趋于平稳,降糖作用强于D860,和D860不同的是在肝内降解少,大部分以原型由肾脏排出。本药容易在体内蓄积而致低血糖,特别是肝、肾功能不良者和老年人忌用。本药还对水的代谢平衡有影响,可能通过刺激抗利尿激素的释放和增加肾小管对抗利尿激素的反应性而加强其周围作用,故长期服用可引起水潴留和低钠血症,也可利用此作用来治疗尿崩症。服用此药饮酒后可引起酒精性颜面潮红。规格:每片含100mg、250mg,每日最大剂量100-250mg,早餐前1次口服。

口服降糖药大全

口服降糖药大全 口服降糖药分论 西药类

主要包括磺脲类、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及诺和龙。 磺脲类药物主要用于: (1)胰岛有一定的分泌胰岛素功能者;(2)中年以上起病的II型胰岛素患者,单用饮食或饮食加运动治疗不能控制高血糖者;(3)病程不足5年者则效果更好;(4)II型糖尿病患者如用过胰岛素,但每天用量不足40单位即可控制高血糖者,可考虑换用磺脲类降糖药;(5)部分患者单用口服药物不能控制高血糖,此时可采用胰岛素加磺脲类药物治疗;(6)初患病时,血糖已在14毫摩尔/升以上者。 磺脲类药物不适用的患者: (1)完全没有胰岛素分泌能力的患者;(2)糖尿病合并严重感染、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性昏迷、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或休克、急性心力衰竭、大出血、大手术等严重状态时;(3)特别消瘦的患者宜用胰岛素治疗而不宜用口服降糖药;(4)特别肥胖患者在体重未下降前,用磺脲类药物治疗的效果一般不会很好。 优降糖 分类:磺脲类 机理:刺激胰岛素分泌 特点:是所有口服药中作用最强的。刺激胰岛素分泌的强弱与患者的血糖水平有关,血糖越高,刺激胰岛素分泌的峰值越高。一般口服12-20分钟血糖开始下降。 规格:2.5毫克/片 用量:一般2.5-15毫克/天(1-6片/天),最大量20毫克/天(8片/天) 用法:每日用量2.5-5毫克(1-2片)者,可早餐前30分钟一次口服 每日用量7.5-15毫克(3-6片)者,以早晚餐前各一次为宜。 副作用:较易引起低血糖,甚至导致严重或顽固性低血糖昏迷。 禁忌症:老年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和有心脑血管并发症的病人。 达美康 分类:磺脲类 机理:刺激胰岛素的分泌。 特点:降糖作用温和,作用时间可达24小时,并对防治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有利。 适应症:适用于2型糖尿病、肥胖伴血液流变学异常以及老年性糖尿病患者。 规格:80毫克/片 用法:每日2次 用量:一般为80-240毫克/天(1-3片/天),最大量320毫克/天(4片/天)。老年糖尿病患者剂量过大时最好选择糖适平。 副作用:少量患者出现腹痛、恶心、头晕及皮疹、粒细胞减少等,剂量过大可引起低血糖。美吡达(吡磺环已脲,格列吡嗪) 分类:磺脲类 机理:刺激胰岛素分泌。 特点:降糖作用仅次于优降糖。口服吸收快而完全。有降低血浆三酰甘油和胆固醇的作用,有利于纠正糖尿病人血脂代谢紊乱,预防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用量:一般剂量为10-20毫克/天,最大量为40毫克/天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考试试题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考试试题 一、X型题(本大题8小题.每题1.0分,共8.0分。以下每题由一个题干和A、 B、C、D、E五个备选答案组成,题干在前,选项在后。要求考生从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第1题 关于格列吡嗪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易引起低血糖反应 B 作用强度类似格列本脲 C 主要用于重度糖尿患者 D 为第二代磺酰脲类药物 E 对其他口服降糖药无效者仍部分有效 【正确答案】:B,D,E 【本题分数】:1.0分 第2题 关于苯乙双胍,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可促进机体组织摄取葡萄糖及糖原异生 B 乳酸血症的发生率较低 C 是口服降血糖药之一 D 可促进胰岛β田胞分泌胰岛素 E 主要用于轻症糖尿病患者 【正确答案】:A,B,D 【本题分数】:1.0分 第3题 下列哪些疾病状态应增加胰岛素用量: A 糖尿病并发感染 B 糖尿病患者手术

C 低血糖症 D 酮症酸中毒 E 患糖尿病妊娠妇女 【正确答案】:A,B,C,E 【本题分数】:1.0分 第4题 二甲双胍的应用价值在于: A 促进组织摄取葡萄糖 B 降低食物的吸收 C 对胰岛功能无依赖性 D 抑制糖原异生 E 一般不引起乳酸血症 【正确答案】:A,B,C,D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题思路] 二甲双胍降血糖的作用机理与不良反应。双胍类药物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为乳酸血症,尤其以苯乙双胍的发生率高,与苯乙双胍相比,二甲双胍一般不引起乳酸血症,应用较广,所以极易误选E,这是因为忽视了二甲双胍也属双胍类药,应具有乳酸血症的不良反应,只是与苯乙双胍相比发生率低,但是与其他降血糖药如胰岛素、磺酰脲类相比,仍有一定的发生率,故一般不引起乳酸血症的说法是错误的,临床应用此药时,应给予足够的警惕。 第5题 下列药物的临床应用,正确的是: A 格列本脲用于胰岛功能丧失的糖尿病 B 胰岛素用于重症糖尿病 C 氯磺丙脲适用于肾功能不良的糖尿病 D 甲苯磺丁脲用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E 苯乙双胍治疗轻度糖尿病伴肥胖者 【正确答案】:B,E

口服降糖药的分类及每类药物说明书

口服降糖药物的分类 一磺脲类: (一)作用机制: 1、胰腺内作用机制:促使β细胞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是胰岛素释放的主要机制,磺脲类药物以及葡萄糖(通过转运、磷酸化、氧化代谢产生ATP)均可通过此机制刺激胰腺β细胞释放胰岛素。 2、胰腺外作用机制:磺脲类药物除了对β细胞有直接刺激作用外,还可使外周葡萄糖利用增加10%-52%(平均29%)。 第一代磺脲类药物与第二代磺脲类药物相比,亲合力低,脂溶性差,对细胞膜穿透性差,需口服较大剂量才能达到与之相同的降糖效果;第一代比第二代磺脲类药物所引起的低血糖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因此第一代磺脲类药物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少。 3、磺脲类药物的用药特点:磺脲类药物每日使用剂量范围较大,在一定剂量范围内,磺脲类药物降糖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但超过最大有效浓度后降糖作用并不随之增强,相反副反应明显增加。 4、磺脲类药物的选药原则: (1)非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 (2)老年或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宜选用短效类,如格列吡嗪、格列喹酮; (3)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可选用格列喹酮; (4)病程较长,空腹血糖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选用中-长效类药物(如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控释片)。 5 代表药物有:

格列吡秦(迪沙片、美吡达)格列美脲:万苏平 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齐特(甲磺吡脲):达美康 格列苯脲:优降糖甲苯磺丁脲:D860 有较好的胰岛功能、新诊断糖尿病、胰岛细胞抗体(ICA)或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阴性的糖尿病患者对磺脲药物反应良好。使用磺脲类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能达标时,可以合并使用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同一患者一般不同时联合应用两种磺脲类药物。 6、副作用 (1).低血糖反应:高龄,饮酒,肝/肾疾病,多种药物相互作用。(2).体重增加:长期使用磺脲类药物过程中出现体重增加。(3).其他:恶心,呕吐,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贫血,血小板减少,皮疹等。 7、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1)禁忌证:1型糖尿病患者不可单独使用;有急性严重感染、手术、创伤或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有严重的肝、脑、心、肾、眼等并发症者;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 (2)注意事项:妊娠和哺乳期妇女需改用胰岛素治疗;老年人使用磺脲类药物剂量要酌情调整;不推荐儿童服用;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酌情使用。 二双胍类: 双胍类药主要不刺激胰岛素分泌,它的作用主要是让身体里面的

常用口服降糖药的服药时间

常用口服降糖药的服药时间 口服降糖药大致分为:双胍类,促胰岛素分泌剂,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 一、双胍类 【代表药物】 二甲双胍。二甲双胍实在是太优秀了,目前一个药便自成一体。 【作用机理】 不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对正常人没有作用,对2型糖尿病人降血糖作用明显,不引起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和首选用药。 1、促进肌肉、脂肪等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 2、抑制蛋白质、脂肪转化成葡萄糖(糖异生); 3、抑制肝脏内的肝糖原输出的血液中; 4、延迟葡萄糖在肠道内的吸收; 5、增加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减低胰岛素抵抗。 【服药时间】 胃肠道副作用大,所以要随餐服用,或者餐后服用。 二、促胰岛素分泌剂 (一)磺脲类 【代表药物】 第一代已被淘汰; 第二代:格列吡嗪(美吡达),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喹酮(糖适平等);第三代:格列美脲(亚莫利)。 【作用机理】 1、促进胰岛素分泌; 2、增强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 起效较慢,起效时间为服药后30分钟;作用维持时间长,特别容易发生低血糖。 【服药时间】 第二代药物饭前30分钟服药;第三代药物是长效药,每天一次用药,早餐时或第一次主餐时服药。(二)格列奈类 【代表药物】 瑞格列奈(诺和龙),那格列奈(唐力),米格列奈 【作用机理】 促进胰岛素分泌,起效快,维持时间短,被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主要用于降低餐后血糖。低血糖发生率低。 【服药时间】 餐前15分钟内服药,一般掌握餐前1分钟服药。 三、DPP-4抑制剂(列汀类降糖药) 【代表药物】 西格列汀(捷诺维)、维格列汀(佳维乐)、沙格列汀(安立泽)、阿格列汀(尼欣那)和利格列汀(欧唐宁),是一类新上市的降糖药,号称"五朵金花"。 【作用机理】 进食后肠道分泌一种激素叫肠促胰素,肠促胰素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但肠促胰素很快被一种酶叫DPP-4分解掉而失效。本类药物抑制DPP-4的活性,增加肠促胰素刺激胰岛素的活性而达到降糖目的。 【服药时间】

常用口服降糖药的服药时间完整版

常用口服降糖药的服药 时间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常用口服降糖药的服药时间 口服降糖药大致分为:双胍类,促胰岛素分泌剂,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 一、双胍类 【代表药物】 二甲双胍。二甲双胍实在是太优秀了,目前一个药便自成一体。 【作用机理】 不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对正常人没有作用,对2型糖尿病人降血糖作用明显,不引起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和首选用药。 1、促进肌肉、脂肪等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 2、抑制蛋白质、脂肪转化成葡萄糖(糖异生); 3、抑制肝脏内的肝糖原输出的血液中; 4、延迟葡萄糖在肠道内的吸收; 5、增加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减低胰岛素抵抗。 【服药时间】 胃肠道副作用大,所以要随餐服用,或者餐后服用。 二、促胰岛素分泌剂 (一)磺脲类

【代表药物】 第一代已被淘汰; 第二代:格列吡嗪(美吡达),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喹酮(糖适平等); 第三代:格列美脲(亚莫利)。 【作用机理】 1、促进胰岛素分泌; 2、增强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 起效较慢,起效时间为服药后30分钟;作用维持时间长,特别容易发生低血糖。 【服药时间】 第二代药物饭前30分钟服药;第三代药物是长效药,每天一次用药,早餐时或第一次主餐时服药。 (二)格列奈类 【代表药物】 瑞格列奈(诺和龙),那格列奈(唐力),米格列奈 【作用机理】

促进胰岛素分泌,起效快,维持时间短,被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主要用于降低餐后血糖。低血糖发生率低。 【服药时间】 餐前15分钟内服药,一般掌握餐前1分钟服药。 三、DPP-4抑制剂(列汀类降糖药) 【代表药物】 西格列汀(捷诺维)、维格列汀(佳维乐)、沙格列汀(安立泽)、阿格列汀(尼欣那)和利格列汀(欧唐宁),是一类新上市的降糖药,号称"五朵金花"。 【作用机理】 进食后肠道分泌一种激素叫肠促胰素,肠促胰素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但肠促胰素很快被一种酶叫DPP-4分解掉而失效。本类药物抑制DPP-4的活性,增加肠促胰素刺激胰岛素的活性而达到降糖目的。 【服药时间】 除维格列汀(佳维乐)早晚各给药一次之外,其他"四朵金花"均是每日清晨给药一次,服药时间不受进餐影响。 四、α-糖苷酶抑制剂 【代表药物】 阿卡波糖(拜糖平)、伏格列波糖(倍欣)

降糖药分类说明

降糖药分类说明 目前常用的降糖药物按作用的机理共分为八种,主要有胰岛素及其类似物、磺脲酰类促泌剂、二甲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衍生物促敏剂、苯茴酸类衍生物促泌剂、GLP-1受体激动剂、DDP-4酶抑制剂和中成药九大类多个品种。 糖尿病是一种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或者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慢性综合性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的发生是外周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糖尿病患者经过饮食和运动治疗以及糖尿病保健教育后,血糖的控制仍不能达到治疗目标时,需采用药物治疗。 降糖化学药可大致分为口服降糖药物和注射降糖药物。目前国内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分为促胰岛素分泌剂类、二甲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类、噻唑烷二酮衍生物等;其中促胰岛素分泌剂类又分为磺脲类和非磺脲类(格列奈类)。注射降糖药物有胰岛素及类似药物、GLP-1受体激动剂和DDP-4酶抑制剂等。 化学降糖药种类 促胰岛素分泌剂 促胰岛素分泌剂是备用一线降糖药,这类药物有磺脲类以及非磺脲类。主要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而发挥作用,抑制ATP依赖性钾通道,使K+外流,β细胞去极化,Ca2+内流,诱发胰岛素分泌。此外,

还可加强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解除受体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使胰岛素作用加强。 磺脲类促泌剂 (一)格列吡嗪(美吡达、瑞罗宁、迪沙、依吡达、优哒灵):为第二代磺酰脲类药,起效快,药效在人体可持续6-8小时,对降低餐后高血糖特别有效;由于其代谢产物无活性,且排泄较快,因此较格列本脲较少引起低血糖反应,适合老年患者使用。 (二)格列齐特(达美康):为第二代磺酰脲类药,其药效比第一代甲苯磺丁脲强10倍以上;此外,它还有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作用,可有效防止微血栓形成,从而可预防2型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适用于成年型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伴肥胖症或伴血管病变者。老年人及肾功能减退者慎用。 (三)格列本脲(优降糖):为第二代磺酰脲类药,它在所有磺酰脲类药中降糖作用最强,为甲苯磺丁脲的200-500倍,其作用可持续24小时。可用于轻、中度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但易发生低血糖反应,老人和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 (四)格列波脲(克糖利):较第一代甲苯磺丁脲强20倍,与格列本脲相比更易吸收、较少发生低血糖;其作用可持续24小时。可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

常见口服降糖药分类

常见口服降糖药分类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

常见口服降糖药分类、适用人群 零售药店里的降糖类产品品种繁多,少则20~30个品规,多则80~100个品规左右,其实口服降糖药物无外乎隶属于以下六大品类。 降糖类 磺脲类促泌剂 此类药物主要通过刺激体内胰岛β细胞增加胰岛素分泌而发挥降糖作用,适用于胰岛功能尚未完全丧失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主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 磺脲类药物降糖作用强。大多数磺脲类药物所刺激出的胰岛素分泌需要经过小时才能达峰,为使胰岛素分泌达峰时间与餐后血糖达峰时间同步,以有效地降低餐后血糖,二代磺脲类药物应该在餐前半小时服用(三代药物格列美脲可以餐前即刻服用)。代表药物有:(第二代)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第三代)格列美脲。 格列奈类促泌剂 此类药物化学结构及作用位点与磺脲类药物明显不同,此类药物起效更快、达峰更快、作用维持时间较短,可有效控制餐后高血糖,却极少引起下一餐前低血糖。因此服用简便,餐前即刻服用,不进餐不服药。适合老年人、轻度糖尿病肾病患者以及饮食不规律者。

注意:格列奈类药属于餐时胰岛素分泌调节剂,可有效控制餐后高血糖,不能有效的降低基础血糖即空腹血糖。 代表药物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米格列奈。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 此类药物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4,减少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降解,使GLP-1能更好的发挥作用而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肝糖原分解、抑制食欲、减轻体重。 代表药物有: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维格列汀。 抗糖类 双胍类 此类药物不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减轻胰岛素抵抗、促进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抑制肝糖原分解及糖异生、抑制或延缓葡萄糖在胃肠道的吸收、减少食欲等途径降低血糖,同时兼有降脂、减肥及心血管保护作用,尤其适用于肥胖的2型糖尿患者的首选药物,而且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基础用药。该类药物虽不能单独用于1型糖尿病治疗,但1型糖尿病患者在应用胰岛素基础上,如血糖波动太大时可以加用该药,有助于平稳控糖。 此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如口干、口苦、金属味、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此药主要从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者禁用,心衰、缺氧患者慎用。

常用口服降糖药的服药时间之欧阳家百创编

常用口服降糖药的服药时间 欧阳家百(2021.03.07) 口服降糖药大致分为:双胍类,促胰岛素分泌剂,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 一、双胍类 【代表药物】 二甲双胍。二甲双胍实在是太优秀了,目前一个药便自成一体。【作用机理】 不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对正常人没有作用,对2型糖尿病人降血糖作用明显,不引起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和首选用药。 1、促进肌肉、脂肪等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 2、抑制蛋白质、脂肪转化成葡萄糖(糖异生); 3、抑制肝脏内的肝糖原输出的血液中; 4、延迟葡萄糖在肠道内的吸收; 5、增加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减低胰岛素抵抗。 【服药时间】 胃肠道副作用大,所以要随餐服用,或者餐后服用。 二、促胰岛素分泌剂 (一)磺脲类 【代表药物】 第一代已被淘汰;

第二代:格列吡嗪(美吡达),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喹酮(糖适平等); 第三代:格列美脲(亚莫利)。 【作用机理】 1、促进胰岛素分泌; 2、增强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 起效较慢,起效时间为服药后30分钟;作用维持时间长,特别容易发生低血糖。 【服药时间】 第二代药物饭前30分钟服药;第三代药物是长效药,每天一次用药,早餐时或第一次主餐时服药。 (二)格列奈类 【代表药物】 瑞格列奈(诺和龙),那格列奈(唐力),米格列奈 【作用机理】 促进胰岛素分泌,起效快,维持时间短,被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主要用于降低餐后血糖。低血糖发生率低。 【服药时间】 餐前15分钟内服药,一般掌握餐前1分钟服药。 三、DPP-4抑制剂(列汀类降糖药) 【代表药物】

目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包括以下几大类

目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包括以下几大类: 一、促胰岛素分泌剂:这类药物主要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可分为磺脲类和格列奈类。 磺脲类:具有中等降糖作用,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分泌来降糖。按其发明的前后可分为三代,第一代有甲磺丁脲(D860)和氯磺丙脲,后者降糖作用可持续36~60小时,为降糖药中作用最长者,易引起低血糖,临床现已弃用。而甲磺丁脲作用温和、价廉,一直沿用至今,目前主要在农村基层和经济水平较低的人群中应用。第二代磺脲类降糖药作用比第一代强,降糖效果受其他药物影响和干扰少,副作用轻且少,按降糖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格列苯脲(优降糖)、格列波脲、格列吡嗪(秦苏、美吡达、迪沙、瑞易宁)、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喹酮(糖适平)类。格列苯脲作用强而持久,属长效药,降糖作用强,但易出现低血糖,尤其是老年人;格列吡嗪属短效药物,降糖作用也较强,对降低餐后高血糖效果好;格列齐特属中长效药,降糖作用温和,降糖效果亦较好,适合老年人;格列喹酮属短效药,作用也最弱,是唯一不主要经肾脏排泄的磺脲类药物,为糖尿病肾病的首选药物。第三代指新推出的格列美脲,既促进胰岛素分泌又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属长效药,每天一次,降糖作用强,较少发生低血糖,是一种较好的降糖药。 为使全天保持稳定的血药浓度,有效控制血糖,减少低血糖发生,现已有磺脲类品种的缓(控)释剂型面世,如瑞易宁、达美康缓释片等。磺脲类主要作用于单用饮食控制无效而胰岛功能尚存的轻、中度2型糖尿病患者。但长期应用可促进β细胞衰竭。 格列奈类:作用机制与磺脲类相似,其有“快进、快效、快出”的作用特点,有效模拟胰岛素生理分泌,对β细胞有保护作用,克服了磺脲类的缺点。较少发生低血糖,因其92%经肝胆代谢,更适合老年和糖尿病肾病患者。 二、胰岛素增敏剂:这类药不增加胰岛素的分泌,而是通过加强胰岛素的作用而发挥治疗作用,直击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保护β细胞功能,不会发生低血糖,主要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 三、双胍类:主要有二甲双胍(格华止、美迪康)和苯乙双胍(降糖灵),不刺激胰岛素分泌,主要是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和对胰岛素敏感性,因此也有人将它归类到胰岛素增敏剂,可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β细胞,同时有降体重、降血脂作用,现已成为2型糖尿病患者最常用的药物,不会发生低血糖,可使胰岛素敏感性增加20%~30%。单用磺脲类不能获得满意血糖控制者,联用二甲双胍后,血糖可再降低20%。二甲双胍还可用于糖耐量低减治疗,以防止其发展成为糖尿病。

常用口服降糖药的服药时间

常用口服降糖药的服药时 间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常用口服降糖药的服药时间 口服降糖药大致分为:双胍类,促胰岛素分泌剂,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 一、双胍类 【代表药物】 二甲双胍。二甲双胍实在是太优秀了,目前一个药便自成一体。 【作用机理】 不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对正常人没有作用,对2型糖尿病人降血糖作用明显,不引起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和首选用药。 1、促进肌肉、脂肪等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 2、抑制蛋白质、脂肪转化成葡萄糖(糖异生); 3、抑制肝脏内的肝糖原输出的血液中; 4、延迟葡萄糖在肠道内的吸收; 5、增加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减低胰岛素抵抗。 【服药时间】 胃肠道副作用大,所以要随餐服用,或者餐后服用。 二、促胰岛素分泌剂 (一)磺脲类 【代表药物】 第一代已被淘汰; 第二代:格列吡嗪(美吡达),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喹酮(糖适平等); 第三代:格列美脲(亚莫利)。

【作用机理】 1、促进胰岛素分泌; 2、增强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 起效较慢,起效时间为服药后30分钟;作用维持时间长,特别容易发生低血糖。【服药时间】 第二代药物饭前30分钟服药;第三代药物是长效药,每天一次用药,早餐时或第一次主餐时服药。 (二)格列奈类 【代表药物】 瑞格列奈(诺和龙),那格列奈(唐力),米格列奈 【作用机理】 促进胰岛素分泌,起效快,维持时间短,被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主要用于降低餐后血糖。低血糖发生率低。 【服药时间】 餐前15分钟内服药,一般掌握餐前1分钟服药。 三、DPP-4抑制剂(列汀类降糖药) 【代表药物】 西格列汀(捷诺维)、维格列汀(佳维乐)、沙格列汀(安立泽)、阿格列汀(尼欣那)和利格列汀(欧唐宁),是一类新上市的降糖药,号称"五朵金花"。 【作用机理】 进食后肠道分泌一种激素叫肠促胰素,肠促胰素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但肠促胰素很快被一种酶叫DPP-4分解掉而失效。本类药物抑制DPP-4的活性,增加肠促胰素刺激胰岛素的活性而达到降糖目的。 【服药时间】

降糖药物应用试题卷

降糖药物应用相关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计50分,每题1分): 1、对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最有效的药物就是( ) A 双胍类 B 磺酰脲类 C 降糖灵 D 胰岛素 E 格列齐特 2、胰岛素不具有的不良反应( ) A 低血糖 B 过敏 C 耐受 D 注射部位红肿 E 高血压 3、磺酰脲类降糖药不具有的不良反应( ) A 眩晕 B 胃肠不适 C 黄 D 共济失调 E 口苦 4、关于胰岛素耐受性原因错误的描述就是( ) A 严重创伤 B 体内形成胰岛素抗体 C 感染 D 酮症酸中毒 E 以上均不对 5、中效胰岛素(珠蛋白锌胰岛素)一般皮下注射后几小时作用最强() A 1~2h B 3~4h C 6~10h D 10~18h E 18~24h 6、长效胰岛素一般皮下注射后几小时起效() A 1~3h B 3~6h C 7~10h D 10~12hE12~14h 7、以下关于糖尿病的观点错误的就是:() A 糖尿病能治愈 B 糖尿病就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目前医疗条件下还不能治愈,终身需要药物治疗 C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就是严重威胁生命的并发症 D 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与患者的密切配合下,可以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

8、属于磺脲类药物的就是:( ) A 格列吡嗪(美吡达) B 二甲双胍 C 拜唐苹 D 诺与龙 9、属于双胍类药物的就是:() A达美康B 格华止C 拜唐苹D 美吡达 10、磺脲类降糖药最主要最严重的副作用就是:() A 低血糖 B 皮疹 C 体重增加D肝肾功能异常 11、瑞格列奈(诺与龙)属于( )降糖药物: A 磺脲类 B 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 C α-糖苷酶抑制剂 D 双胍类 12、关于瑞格列奈(诺与龙)错误的说法就是:( ) A 进餐服药,不进餐不服药 B 作用快,持续时间短,低血糖发生少 C 小于8%经肾脏排泄,不能用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D 可单独使用或与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口服药联合应用 13、瑞格列奈(诺与龙)通常不与下列哪种药物联合使用( ) A 二甲双胍 B 格列美脲 C 胰岛素 D 拜唐苹 14、不属于新型降糖药—瑞格列奈(诺与龙)的特点就是:() A 餐时血糖调节剂 B 降血糖作用与血糖浓度有关 C 保护胰岛β细胞 D 与人体的胰岛素结构一样 15、不属于人胰岛素的就是:() A 诺与灵30R B 诺与灵50R C 诺与灵N D 诺与锐 16、与动物胰岛素相比,哪项不就是诺与灵人胰岛素的优() A 与人体分泌的胰岛素结构完全一样 B 较少的低血糖与过敏反应

(完整版)降糖药物的分类及选择

各类降糖药的优缺点 口服降糖药主要有以下几类:双胍类、胰岛素促泌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DPP-4(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胰高血糖素样肽(肠促胰素)。各类降糖药有具有各自特点。 1.双胍类 该类药主要是通过抑制肝脏葡萄糖的输出、改善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促进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促进葡萄糖的无氧酵解、抑制或延缓肠道吸收葡萄糖而降低血糖。双胍类可餐前即刻服用,若有胃肠道不适可在餐中或餐后服用。 二甲双胍作为与生活方式干预同时开始的一线治用药,是2型肥胖糖尿病患者的首选用药。较少引发乳酸性酸中毒,仅降低已升高的血糖,对正常血糖没有影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口服降糖药,特别适用于高血脂和高胰岛素血症的患者。该药主要经肾脏代谢,可于餐时或餐后服用。常见不良反应有腹泻、恶心、胃胀、乏力、消化不良、腹部不适等;其他少见不良反应为大便异常、低血糖、肌痛、头昏、头晕、胸部不适、寒战、流感症状、潮热、心悸、体重减轻等;可减少维生素B12吸收,但极少引起贫血。 2.胰岛素促泌剂 主要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发挥降糖作用,包括磺脲类和格列奈类。 磺脲类主要用于胰岛β细胞尚有一定分泌功能的2型糖尿病非肥胖患者。磺酰脲类降糖药餐前30min服用疗效更好,为减轻胃肠道反应可进餐时服用。短效磺酰脲类降糖药早餐最好于早餐前30min服用,后2次餐前或餐时服用均可。 格列奈类药物可模仿胰岛素的生理分泌,具有吸收快、起效快和作用时间短的特点,餐时用药能迅速控制餐后高血糖。胰岛素促泌剂的常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和体重增加,但格列奈类药物低血糖的风险和程度较磺脲类药物轻。格列奈类药物可以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 3.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噻唑烷二酮类主要提高机体胰岛素敏感性,增加骨骼肌摄取葡萄糖、减少脂肪组织分解来改善血糖,适用于肥胖或伴有“三高”并发心血管疾患的糖尿病患者。服用方式为餐前半小时口服。 其特点为降低血糖的同时也降低血浆胰岛素、三酰甘油水平,适用于伴发高胰岛素血症或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患者, 其单独使用低血糖发生率低。该类药物可增加骨折的发生率,尤其是绝经后的妇女,应同时予以补充钙剂。因有水肿、贫血、肝毒性等不良反应,故伴发心力衰竭、冠心病、水钠潴留、肝损害者禁用该类药物。

目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包括以下几大类之令狐文艳创作

目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包括以下几大类: 令狐文艳 一、促胰岛素分泌剂:这类药物主要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可分为磺脲类和格列奈类。 磺脲类:具有中等降糖作用,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分泌来降糖。按其发明的前后可分为三代,第一代有甲磺丁脲(D860)和氯磺丙脲,后者降糖作用可持续36~60小时,为降糖药中作用最长者,易引起低血糖,临床现已弃用。而甲磺丁脲作用温和、价廉,一直沿用至今,目前主要在农村基层和经济水平较低的人群中应用。第二代磺脲类降糖药作用比第一代强,降糖效果受其他药物影响和干扰少,副作用轻且少,按降糖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格列苯脲(优降糖)、格列波脲、格列吡嗪(秦苏、美吡达、迪沙、瑞易宁)、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喹酮(糖适平)类。格列苯脲作用强而持久,属长效药,降糖作用强,但易出现低血糖,尤其是老年人;格列吡嗪属短效药物,降糖作用也较强,对降低餐后高血糖效果好;格列齐特属中长效药,降糖作用温和,降糖效果亦较好,适合老年人;格列喹酮属短效药,作用也最弱,是唯一不主要经肾脏排泄的磺脲类药物,为糖尿病肾病的首选药物。第三代指新推出的格

列美脲,既促进胰岛素分泌又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属长效药,每天一次,降糖作用强,较少发生低血糖,是一种较好的降糖药。 为使全天保持稳定的血药浓度,有效控制血糖,减少低血糖发生,现已有磺脲类品种的缓(控)释剂型面世,如瑞易宁、达美康缓释片等。磺脲类主要作用于单用饮食控制无效而胰岛功能尚存的轻、中度2型糖尿病患者。但长期应用可促进β细胞衰竭。 格列奈类:作用机制与磺脲类相似,其有“快进、快效、快出”的作用特点,有效模拟胰岛素生理分泌,对β细胞有保护作用,克服了磺脲类的缺点。较少发生低血糖,因其92%经肝胆代谢,更适合老年和糖尿病肾病患者。 二、胰岛素增敏剂:这类药不增加胰岛素的分泌,而是通过加强胰岛素的作用而发挥治疗作用,直击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保护β细胞功能,不会发生低血糖,主要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 三、双胍类:主要有二甲双胍(格华止、美迪康)和苯乙双胍(降糖灵),不刺激胰岛素分泌,主要是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和对胰岛素敏感性,因此也有人将它归类到胰岛素增敏剂,可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β细胞,同时有降体重、降血脂作用,现已成为2型糖尿病患者最常用的药物,不

常用口服降糖药的服药时间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常用口服降糖药的服药时间 口服降糖药大致分为:双胍类,促胰岛素分泌剂,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 一、双胍类 【代表药物】 二甲双胍。二甲双胍实在是太优秀了,目前一个药便自成一体。 【作用机理】 ??不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对正常人没有作用,对2型糖尿病人降血糖作用明显,不引起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和首选用药。 ?12345??;?? 12 发生率低。 【服药时间】 餐前15分钟内服药,一般掌握餐前1分钟服药。 三、DPP-4抑制剂(列汀类降糖药) 【代表药物】 西格列汀(捷诺维)、维格列汀(佳维乐)、沙格列汀(安立泽)、阿格列汀(尼欣那)和利格列汀(欧唐宁),是一类新上市的降糖药,号称"五朵金花"。?? 【作用机理】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进食后肠道分泌一种激素叫肠促胰素,肠促胰素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但肠促胰素很快被一种酶叫DPP-4分解掉而失效。本类药物抑制DPP-4的活性,增加肠促胰素刺激胰岛素的活性而达到降糖目的。?? 【服药时间】 除维格列汀(佳维乐)早晚各给药一次之外,其他"四朵金花"均是每日清晨给药一次,服药时间不受进餐影响。?? 四、α-糖苷酶抑制剂 ??【代表药物】 阿卡波糖(拜糖平)、伏格列波糖(倍欣)?? 【作用机理】 大米、小麦等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也称作糖)是多糖,食入后在肠道内必须分解成葡萄糖才能被吸收,αα- 而且 钠- 本类药 总结:?? 1、餐前半小时服用者:第二代磺脲类降糖药;?? 2、餐前1分钟服药者:格列奈类降糖药;?? 3.随餐服用者:α-糖苷酶抑制剂,二甲双胍; 4抑制剂(维格列汀服用2次),胰岛素增敏剂,SGLT-2抑制剂。一般早晨服用。

各类降糖药之优缺点比较(

各类降糖药之优缺点比较 全网发布:2014-09-26 17:23 发表者:王建华5158人已访问 山东省济南医院糖尿病诊疗中心(250013)主任王建华评价一种降糖药物的优劣,需要全面衡量,不能光看降糖效果,还要看安全性、耐受性、依从性、价格因素以及是否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等等。 1、磺脲类的优缺点 磺脲类降糖药是使用最早、应用最广的口服降糖药,主要通过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降低血糖。临床常用的有糖适平、达美康、优降糖、美吡达、亚莫利等。 优点:疗效突出、价格便宜,是2型糖尿病一线用药,对心血管无不良影响,没有癌症风险。 缺点:容易发生低血糖及体重增加,个别病人会出现皮肤过敏反应、白细胞减少等。使用过程中会发生继发性失效。对老年人和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者建议服用短效、经胆道排泄的磺脲类药物,糖适平更适合。 2、格列奈类的优缺点 属于新一代促胰岛素分泌剂,代表药物有诺和龙、唐力,可与其他各类口服降糖药物及基础胰岛素联合使用。 优点:模拟餐时胰岛素分泌,可有效降低餐后高血糖而且不容易发生低血糖,对体重影响小,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仍可使用。餐时即服,方便灵活,

病人依从性好,对于进餐不规律者或老年患者更适用。磺脲类药物失效时,改用格列奈类仍可有效。 缺点:价格较高,使用不当也会引起低血糖。 3、二甲双胍的优缺点 二甲双胍主要通过减轻胰岛素抵抗,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肝糖输出来降低血糖。它是目前治疗糖尿病的一线首选降糖药物,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作为各种联合治疗方案(如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联合)的基础用药。 优点:二甲双胍除了能有效降糖以外,还可降低体重、血压及血脂,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显著改善长期预后,是超重或肥胖糖尿病患者的首选。安全性好,单独应用不会引起低血糖,与降糖灵相比不易引起乳酸酸中毒。价格便宜,性价比高。 缺点:胃肠道反应多见,长期应用可能会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心衰缺氧、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忌用,以免发生乳酸酸中毒。 4、α-糖苷酶抑制剂的优缺点 主要通过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来降低血糖(尤其是餐后血糖),非常适合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食的中国患者,可与饮食、运动及其他降糖药物联合使用。代表药物有拜唐平、卡博平和倍欣,用法为进餐时与第一口主食同时嚼服。 优点:降糖效果肯定,主要在肠道局部作用,仅2%吸收入血,肝肾等全身副作用少,不增加体重或能减轻体重,单用本药不引起低血糖,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适合于老年糖尿病人和伴有肾功能损害患者,同时也是目前国内外唯一具有IGT治疗适应症的降糖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