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区级联考】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

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字词书写

1.请在下面的横线上用正楷字或行楷字抄写下面句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拼音写汉字。

秀qí(____)狼jí(____)chóu(____)躇qiú(____)劲

二、句子默写

3.用诗文原句填空。

(1)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2)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3)天接云涛连晓雾,____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4)_______________,沉醉不知归路。(李清照《如梦令》)

(5)____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6)轻舟短棹西湖好,______________。(欧阳修《采桑子》)

(7)停车坐爱枫林晚,______________。(杜牧《山行》)

(8)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______,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茅盾《白杨礼赞》)

(9)《春望》中移情于物,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

4.下列加点字两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倔.强——倔.脾气纤.维——纤.细

B.记载.——载.重迂.腐——迂.回

C.惟妙惟肖.——肖.像辟.邪——躲避.

D.鸟瞰.——勇敢.遏.制——竭.尽

5.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移山》一文中“达于汉阴”的“阴”指水的南面(也可指山的北面)。B.《背影》是我国现代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C.《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司马迁的《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D.《富贵不能淫》选自《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孟子写的记录自己言行的著作。

四、综合性学习

6.班级开展“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活动,第一小组同学展开了讨论,请根据语境完成下列题目。

小文:老师让我们调查了解身边的文化遗产,这文化遗产指什么呢?

小宁: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比如古遗址、石刻、壁画等等。

小文:那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什么呢?

小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表现形式,比如一些节庆、传统工艺等。

小文:那我知道了,比如说“五一劳动节”就是属于咱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宁:不对,我刚才说的不够全面,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应该是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我们的传统节日才属于咱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中秋节、端午节。

小文:根据你的解释,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应该是:① 小宁:定义你明白了,那你能否根据定义来区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小文:那我就以栖霞区为例,栖霞区龙潭地区生产金箔,金箔锻造技艺应该属于② 文化遗产;栖霞山的千佛岩就属于③ 文化遗产。

小宁:哦,这下我明白了,谢谢你!

(1)请根据以上对话内容,在①处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下一个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②处选择正确的选项:(_____)A.物质 B.非物质。

(3)在③处选择正确的选项:(_____)A.物质 B.非物质。

五、诗歌鉴赏

古诗阅读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①

〔宋〕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②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注释〗①这首词是词人南渡后所写。②仲宣:王粲,字仲宣,汉末文学家,“建

安七子”之一。其《登楼赋》抒写去国怀乡之思,驰名文坛。

7.这首词中,“萧萧”渲染了_____氛围,“仲宣怀远”借王粲之名,含蓄地表达了作者________之情。

8.赏析“梧桐应恨夜来霜”一句。

六、文言文阅读

古文阅读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①,有一老父②,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③,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司马迁《留侯世家》)〖注释〗①圯(yí):桥。②老父(fǔ):老年男子。③鄂然:吃惊的样子。“鄂”,同“愕”。

9.用“/”给文中画线处断句。(断两处)

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顾谓.良曰(__________)

(2)良因怪.之(__________)

(3)当如是.(__________)

(4)读此则为.王者师矣(___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与老人期,后,何也?

(2)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12.你从张良纳履的故事中获得了哪些人生启示?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白杨礼赞》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①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②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③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④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⑤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⑥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13.选文从哪三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

14.按要求赏析下面加点字。

(1)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说说“扑”的表达效果。)

(2)这.是虽在北方风雪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这里为什么不用“那”而改用“这”?)

15.选文第②段描写高原景象,有哪些作用?

八、名著阅读

阅读《蝉和蚂蚁》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让我们试着为这个被寓言糟践的歌手正名吧。我得首先承认,它是个讨厌的邻居。每年夏天,它们被两棵枝繁叶茂的高大法国梧桐树所吸引,成百成百地飞到我家门前安家落户,从日出到日落,此起彼落地叫个不停,震得我脑袋生疼。在这一片吱吱声中,你无法思考问题,思绪被打乱,头昏脑涨,没法定下心来。如果我不起早点儿干些事,那整个一天就会泡汤了。

啊!该死的虫子,我本想安静地待着,可你却成了我住所的一大祸害。竟然有人说,雅典人把你养在笼子里,好惬意地听你歌唱。吃饱饭眯瞪着,有一只蝉叫叫还凑合,但成百只一起叫嚷,震得你耳鼓疼痛,你无法集中精力,真让人活受罪呀!你振振有词,说是你先来到这儿的,有权鸣唱。在我住到这里之前,那两棵法国梧桐完全属于你,而我却成了其树荫下的不速之客。可我得先告诉你,为了照顾给你写故事的人,你得在你的响钹上装个减音器,压低你的叫声。

七月,午后酷热难耐,成群的昆虫干渴难忍,在枯萎打蔫儿的花上爬来爬去,想找点儿水解渴,而蝉却对普遍的水荒不屑一顾。它用它那如钻头般的细嘴,在自己那永不干涸的酒窖中钻了开来。它不停地歌唱着,落在一棵小树的细枝上,钻透那坚硬平滑、被太阳晒得汁液饱满的树皮。它从钻孔中把吸管插进去之后,便一动不动地、聚精会神地、美滋滋地沉浸在汁液和歌声的甜美之中。

如果我们多盯着它看一会儿,也许会看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悲惨事情。果然,许许多多渴得不行的家伙在转悠着。它们发现了这口井,因为井边渗出汁液而暴露了。它们一拥而上,一开始还有点儿小心翼翼,只是舔舔渗出来的汁液。我看见拥挤在甜蜜的井口旁的有胡蜂、苍蝇、球螋、泥蜂、蛛蜂、金匠花金龟,最多的是蚂蚁。

最小的,为了靠近清泉,便从蜂的肚腹下钻过去,宽厚仁慈的蝉便抬起爪子,让这些不速之客自由通过。个头儿大的急得直跺脚,挤上前去,飞快地嘬上一口,退了出来,跑到旁边的树枝上兜上一圈,然后又更加大胆地返回来。不速之客们贪心越来越大:刚才还谨小慎微的它们突然变成了一群乱哄哄的侵略者,一心要把掘井者从井边驱逐掉。

在这群冲锋陷阵的强盗中,最大胆最坚决的就是蚂蚁。我看见有一些蚂蚁在咬蝉爪,还看见一些蚂蚁在扯蝉翼尖,趁势爬上蝉背,挠蝉的触角。一只胆大包天的蚂蚁就在我的眼前咬着蝉的吸管,拼命地往外拽。

被这帮小蚂蚁如此这般地搅扰,巨蝉没了耐心,终于弃井而去。它在逃走时还向这帮劫匪撒了一泡尿。对于蚂蚁来说,蝉的这种高傲的蔑视无伤大雅!反正它的目的达到了。它成了这口井的主人了,但是,使井冒水的泵已不再转,井很快也就干涸了。井水虽少,但甘甜。一旦再有机会,它们还会用同样的法子再喝上几大口的。

大家都看到了,事实彻底地把寓言臆想的角色给调换过来了。

(选自《昆虫记》,陈筱卿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6.请用选文中两个恰当的动词填在横线处。

蝉钻井虫喝水蝉让路蚁____蝉_____蚁占井

17.说说文中画线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句子的含义。

使井冒水的泵已不再转,井很快也就干涸了。

18.选文第②段为什么用第二人称“你”称呼蝉?你从中读出作者对蝉的什么情感?19.选文首尾句提到的“寓言”指《昆虫记》中提到的拉·封丹的《蝉和蚁》,这个寓言中的蝉和蚁分别是什么样的形象?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法布尔眼中的蝉和蚁又分别是什么样的形象?

①寓言中的蝉:______________

②寓言中的蚁:______________

③法布尔眼中的蝉:__________

④法布尔眼中的蚁:__________

九、作文

20.请以“花又开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可以叙事,可以抒情,也可以选择你熟悉的一种花来说明。2.不少于550字。3.如果涉及到校名、中学老师、自己的姓名,可用化名替代。

参考答案

1.认真书写即可

【解析】

【详解】

汉字的书写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能力之一,笔划要清楚,要写成方块字,不要潦草,偏旁部首比例要合适。此题要注意“敏”“耻”的结构要安排好。

2.颀藉踌遒

【解析】

【详解】

此题要注意“颀”的右半部分不要写错,同时不要把“藉”误写作“籍”。

3.(1)悠然见南山(2)似曾相识燕归来(3)星河欲转千帆舞(4)常记溪亭日暮(5)东风不与周郎便(6)绿水逶迤(7)霜叶红于二月花(8)坚强不屈(9)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解析】

【详解】

“悠”“燕”“舞”“暮”“逶迤”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4.C

【解析】

【详解】

A:倔.强(jué)——倔.脾气(juè),纤.维(xiān)——纤.细(xiān);B:记载.(zǎi)——载.重(zài),迂.腐(yū)——迂.回(yū);C:惟妙惟肖.(xiào)——肖.像(xiào),辟.邪(bì)——躲避.(bì);D:鸟瞰.(kàn)——勇敢.(gǎn),遏.制(è)——竭.尽(jié)。故选C。

5.A

【解析】

【详解】

B项有误,《背影》是朱自清写的一篇叙事散文;C项有误,《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D项有误,《孟子》的作者是孟子及其弟子。故选A。

【点睛】

“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

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6.(1)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2)B(3)A

【解析】

【详解】

(1)此题考查学生下定义的能力,注意抓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特征。从“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可以概括出问题的答案,注意套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这一格式。(2)金箔锻造技艺属于传统工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故选B。(3)千佛岩是文物,属于物质文化遗产,故选A。

7.萧瑟/凄凉/悲凉/凄清……意对即可)思乡/思国

8.“恨”字运用拟人手法,把梧桐叶拟人化,表面写梧桐恨寒夜秋霜落其叶,实则表达了词人的愁苦/悲伤/思乡之情。

【解析】

7.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意境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萧萧”写出了清晨深秋的凄凉景色,移情于物,含悲秋伤时之情。“仲宣怀远”用典,以王粲思乡心情自况,透露出词人孤身漂泊,思归不得的幽怨之情。

8.此题考查鉴赏诗词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两点,首先,要充分利用注释,注释给我们提供了诗人的写作背景,其次,要抓住关键词语。梧桐早凋,入秋即落叶,“恨霜”即恨霜落其叶。草木本无知,所以,梧桐之恨实为人之恨,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和寂寥。

9.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10.(1)对……说/告诉(2)以……为怪/对……感到奇怪(3)这/这样(4)成为/做

11.(1)(你)跟老年人约会,反而后到,为什么呢?(2)张良于是对这本书感到很奇特(与众不同),常常学习并诵读它。

12.①要有良好的涵养/尊敬长者/心怀善良。②要守时诚信/虚心受教。③要勤奋学习。【解析】

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

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他老了,勉强忍着气到桥下捡来了鞋。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1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此题要注意“怪”在这里是意动用法;“是”是指示代词,意思是“这,这样”。

11.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期”“后”“异”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12.启示类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解答这类试题,一是首先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情感等,以此作基础;二是要清楚回答的范围,明确题目的要求;三是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四是要善于延伸、善于归纳总结。张良反复给老人捡鞋子,最后得到了老人传授的兵书,可知要尊敬老人,学习态度要谦卑;从“常习诵读之”可知,学习要勤奋。

选自《留侯世家》作者:司马迁年代:西汉

参考译文:张良曾经有空闲,从容地在下邳桥上信步闲游。有一老人,穿着麻布短衣,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鞋掉到桥下,回头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拿鞋!”张良很惊讶,想打他,因为他老了,勉强忍着气到桥下捡来了鞋。老人说:“把鞋给我穿上!”张良(想)已经给他捡了鞋,就跪着给他穿上了,老人伸着脚承受,(而后)笑着离开了。张良很惊奇,目送老人走了一里左右,老人又回来了,说道:“小伙子值得教导。过五天,天刚亮的时候,和我在这儿相会。”张良因此觉得奇怪,跪着回答:“好。”五天后天刚亮,张良去到桥上,老人已经先到了,(老人)发火说:“同老年人约会,(却)晚来,为什么?”(说罢)就走,(嘱咐)说:“五天以后早早相会!”五天后鸡叫头遍,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儿)了,又发怒说:“又来晚了,为什么?”(说罢就)走了,(嘱咐)说:“过五天,再早点

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这样。”于是拿出一册书说:“读了这册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说完)就走了,没有说别的,没有再见面。天亮后,(张良)看那册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感到特别奇怪,经常诵读这本书。

13.①外部环境(不平凡);②外形(不平凡);③精神(不平凡)。14.(1)“扑”形象地写出了景色迎面而来的情景,与“奔驰”相照应,写出车行速度快,也突出了黄土高原的平坦,一望无际。(2)“这”与“那”相呼应,写出作者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地观察白杨树,段落层次的标志,对白杨树的描写由外形到精神。

15.①描写黄土高原雄壮的景色,表现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的不平凡;②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做铺垫/蓄势;③写高原景色的单调,欲扬先抑,烘托出白杨树的不平凡。

【解析】

13.解答“理解和分析”此类题的方法步骤是: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白杨树生长在黄土高原上,体现了生长环境的不平凡;“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突出了白杨树外形的不平凡;“不折不挠”突出了其精神的不平凡。

14.(1)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表达效果。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扑”本指用力向前冲,静态的黄土高原“扑”入视野,这是乘车者的实感,突出了汽车行驶速度之快和高原的宽广。(2)上文写“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这里写“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前后呼应,从白杨树的外形到内部精神,逐层深入,使读者容易接受。

15.此题考查的是环境描写的作用。第②段主要写高原的景象,高原黄绿错综,辽阔平坦,给人以“雄壮”“伟大”之感,渲染了环境的不平凡;从结构上看,为下文写白杨树精神的不平凡做铺垫。

点睛:环境描写的作用:一、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三、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四、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五、推动情节的发展。

16.驱逐逃走

17.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蝉不再用细嘴吸汁,孔洞很快就没有汁液了。

18.用第二人称便于直接抒情,既表现了作者对蝉的叫声的讨厌,又表达了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

19.①好逸恶劳的乞食者;②勤劳的劳动者;③宽厚仁慈,大度温和,它对于掠夺者是抬起爪子让它们自由通过④贪婪无耻,凶狠,它们不仅想喝水还要把掘井的蝉赶走,咬拽蝉,独自占有水井

【解析】

16.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然后用准确的词语来作答。从“一心要把掘井者从井边驱逐掉”可以提炼出“驱逐”,“它在逃走时还向这帮劫匪撒了一泡尿”可以提炼出“逃走”。

17.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方面来分析其作用。从“使井冒水的泵已不再转”可知,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写出了孔洞逐渐干涸。18.此题考查的是人称的作用,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用第二人称“你”称呼蝉,是因为作者与蝉的关系非常亲近。“你”用在这里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蝉又恨又爱的复杂感情。

19.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寓言中的蝉是懒惰、贪婪的,寓言中的蚁是勤奋、努力的。从“宽厚仁慈的蝉”可知法布尔眼中的蝉是宽容的;从“不速之客们贪心越来越

大”“一些蚂蚁在咬蝉爪,还看见一些蚂蚁在扯蝉翼尖,趁势爬上蝉背,挠蝉的触角”可知,法布尔眼中的蚁是贪婪、凶残的。

20.花又开了

日长人静,小巷轻烟。檐前的向阳花,繁开不衰。酷暑难耐的七月,也逐渐进了尾声。从来没有一刻像此前的日子这般安宁,仿佛毕业早已离我远去。只是,我仍在原地回首。

世上苦难种种,每个人都有他需历经的劫。这场劫数,冥冥中都是注定的,是福是祸,我们都逃不过,也避不了。很喜欢这句佛言:“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时间。”

如此超凡脱俗的境界,修行尚浅的我,还远不够了解它的深意。字面意思谁都能懂,可就是没由来的喜爱。

从小学到初中,人人都说我像黛玉,那满腹才情的潇湘妃子岂是我能够比拟的。也许朋

友们是认为我多愁善感,其实不是。我并不认为自己抒发的那些是愁。只是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快乐来得太容易。而我,只是个慢热的人。安静平淡地相处,便是我的生活方式。

很多年前,我喜欢上一种花,名叫丁香。那种洁白的,娇小的,如同闺中女孩结出的相思结,深深打动着我。不为别的,只为当年唐磊的那首红极一时的丁香花。我甚至渴望自己某一天死后也能像歌中女主一样,坟前开满丁香。那时才发现,我只是被那凄美的意境吸引住了,从此无法自拔。

到后来,我喜欢上了另一种花:蓝色鸢尾。鸢尾花并不特别,甚至可以说并不娇艳,花形像鬼蝴蝶。我喜欢它的原因,是它的花语:宿命中的游离。那个时候,只一瞬间,它便触动了我的心。想必它也是种悲哀的花吧。不错,后来我特地上网查了有关它的传说,果然凄楚。一生游离,没有目的,没有方向。许是灵魂深处的相似度高吧,我不顾一切地喜欢上了这种蓝色的小花。

现在,在我心中占着份量的花,是那名叫曼珠沙华的彼岸花。仿佛有一种前世今生,它的故事竟能让我心脏抽搐,生疼生疼的。花开千年,叶落千年,花叶永不见的寂寞与等待,除了曼珠沙华,谁还能做到呢?

我想此生再不会有新的花取代彼岸花在我心中的位置,一如我曾撕心裂肺爱过的那个他。花又开了,鲜妍灼灼,我依稀看见那年的人面桃花。那年碧蓝的天,那年葱绿的地,那年初见的你,那个你……至今好吗?

【解析】

【详解】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难度较大。“花开”,可以选用它的比喻义:一些美好的品德的展现;也可写它的原义,即花朵的绽放。这两种思路都可以。“又”说明这不是第一次,可以与以前花开时的感受进行对比,突出这次花开的重要意义。在写法上,可以使用以小见大、细节描写等手法,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感染力。

【点睛】

命题作文首先要审好题。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题目,都要咬文嚼字,仔细琢磨,找出题目的关键字眼在哪儿。找准它,根据它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确定文章的中心。确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需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需要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确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