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思路】

【中医诊疗思路】
【中医诊疗思路】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主症诊断思路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主症诊断思路 主症的诊断思路。主症诊断思路,我们在讲主诉的时候已经讲得比较详细了。主症的诊断意义,临床上,很多病是以主要症状来命名的。内科里面,原来《中医内科学》四十九个病,我印象里面有三十多个属于症状,都不是真正的病。那不管它,我们现在看那是一个症状,古人都把它作为病,内科教材都把它作为病,发热、盗汗、耳鸣、胸闷、心悸、黄疸、咳嗽、胃脘痛等等,都是症状。但是也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虽然它是个症状,但是确实是临床上的主要矛盾、是诊断疾病的主要根据,说明这样一个问题。症状能不能够作为病名?我们说症状不是不能作为病名的,可以作为病名。麻疹,那不是根据症状来的吗?我们就是讲疔疮那个疔,它也是根据那个症状表现像个疔,好多都是症状来的。但是不是任何症状都可以作为病名的,不是任何症状都能作为病名,要作为病名,我提出这么几个条件,主要症状作为病名的时候,随便哪个症状,现在皮肤痒得很厉害,那就是皮肤痒病,不行吧!脱头发脱得很多,就是脱发病,不能说主要症状、任何症状都可以作为病。作为病的时候,我说有三个条件。 一个,所包含的病种比较少。这一种表现它基本上就只出现于这个情况,不会出现于其他的情况。比如说呃逆,呃逆这个情况我们就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病名,呃逆它就那么一种表现,除了这个,我们把它作为病的时候,其他任何症状都不能和它相比。痛经,妇女的痛经,就是来月经的时候肚子痛得很厉害,就是指这么一种特殊的表现。脱

肛,肛门脱出来、掉出来,就是要脱出的表现。所以它可以作为病名,而那个所谓大症是不能作病名的。大症是什么意思?咳嗽,一个咳嗽有多少病?几十种病都可以出现咳嗽。便血可不可以出现?便血我们说好多病,消化系统从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胃的急性胃炎、出血性胃炎,这些病可以出现吧,肠子的、肛门的病可以出现吧,肠息肉,肛门部的痔疮、癌、肛裂,全身的疾病,发热性的疾病,出现斑疹隐隐,出现斑疹显露的时候往往也可以有大便出血,那么多病都可以出血,因此,便血就不能作为一个病名,它包含的病种太多了,它不是很局限的那一种病。所以一个条件,就是它只能够包含的病种少,特征性很明显,不是这个症状可以几十种病。你说胃脘痛,作为一个病名,胃脘痛,多少病可以出现胃脘痛?所以胃脘痛像这样的不能作为病名,这是一个条件。 第二个,主症特别突出,其他的症状不明显。这个症状特别突出,它既是个特征性,也是个主症。夜啼,有的小儿,到晚上就哭,他那个时间,生物钟可能没有调整过来,白天就呼呼大睡,晚上就哭,有时候哭一通宵,他这个症状特别突出、特别明显,特别有特征性,因此,它可以作为病名。遗尿,就是这个症状突出,不是一般的病情严重、神志不清楚的那种小便失禁,他就是晚上睡着了以后(遗尿)。所以像这种特殊的,其他的任何症状,一个病人可能往往有十个八个症状、二十个症状,其他症状不能够和它相比,特别突出,它所包含的病种又少。第三个,它的定义一定要明确。定义明确什么呢?所指的这种病,就是什么情况下所特定的这种表现,就叫这种病。比如说

中医诊断学实验指导大纲

《中医诊断学》 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 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课程属性基础 学时学分:总学时:90 总学分:实验学时:9 实验学分:应开实验学期:一年级第二学期 适用专业:中医专业本科、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 本大纲主笔人:胥筱云、鲁法庭、杨梅、何丹 一、中医诊断学实验课的目的及基本要求 (一)中医诊断学实验课的目的

中医诊断学实验是一门以中医诊断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来研究、发展中医诊断学的实验性学科。 中医诊断学实验课的目的在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综合采用有关的方法技术对中医学实验对象进行检测和观察,以最大程度地揭示其内在机制、作用原理,其目的在于: 1、达到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加深理解,巩固中医诊断学基本理论知识。 2、通过实验让学生熟悉中医诊断学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训练学生的综合操作和分析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及开展科研工作创造条件。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中医诊断素质,激励学生发现知识的局限性,主动自学、积极思考,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4、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想素质,包括对实验研究的兴趣,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他人的学术见解和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协作精神,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中医医疗、科研、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中医学实验的操作实施方法,掌握相关实验内容的目的要求。 2、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保持安静和良好的课堂秩序,尊重指导教师。 3、爱护实验设备、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 4、学生实验前要充分预习实验内容及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5、实验课后做好实验室的清洁工作。 6、注意安全,严防触电、火灾等事故发生。 二、中医诊断学课程简介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科学。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为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要课程。

项痹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项痹是由于风、寒、湿等邪气闭阻项部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颈项部强硬疼痛,上肢疼痛、重着、麻木等症状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颈椎病,是中年人的多发病,以颈肩臂痛、上肢无力、麻木,颈部活动受限,有的尚有头痛、头晕、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 二、诊断依据 1.1.中医诊断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

(1)临床表现: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脊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痛点封闭无显效,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 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外所致的上肢疼痛疾患。 (2)体征:颈部僵直、活动受限。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实验室及特殊检查X线片显示颈椎变直者向后成角 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CT可准确判断椎管狭窄程度,MRI对颈椎病特别是对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帮助最大。 三、辨证分型 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畏风寒。舌淡红,苔淡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型:颈肩部及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型:头晕目眩,头痛如裹,四肢麻木不仁,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型: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型:头痛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

中医治疗肿瘤的三大优势

中医治疗肿瘤的三大优势 中医治疗肿瘤的三大优势第一,能有效地防范肿瘤的发生发展。治“有形”之瘤,固非中医之所长,但对预防尚未“成形”之瘤的发生,传统中医学有其广阔用武之地。中医学的特点是以“人”为本的整体观点,以调整阴阳辨证施治为核心。而癌症的发生,从致癌物参与人体代谢,癌症的启动、促进,DNA损伤、修复,然后进入癌前病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从癌前病变发展成原位癌,再从原位癌发展成具有浸润或转移能力的进展期癌,约需5~20年左右的时间,这一漫长的过程为中医药提供了充分的预防与治疗空间。其次,中医治疗肿瘤的优势领域还包括多个方面,如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继发症;配合放化疗,减毒增效;改善机体内环境,调整免疫;当肿瘤患者已接受手术或放、化疗缓解后,运用中药防止其复发或转移等。第三,中医学还可以在肿瘤的直接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在胰腺癌、胆管癌、肝癌、脑瘤、肉瘤,以及已复发或转移的中晚期肿瘤治疗中,若思路对头、应对有序、组合有方的话,完全有可能促使其“柳暗花明”。特别是从天然药物中寻找抗癌有效成分,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诱导癌细胞分化和凋亡,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领域。在这方面,中医药学将大有作为。总之,在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中,中医学有极其重要

的一席之地。走出“传统疗法”的一些误区传统中医药基本上是一种经验性探索所积累的知识体系,有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判决性”实验的检验,故存在着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或经验。尤其是当前有些广告的宣传性词语,值得引起人们注意。以毒攻毒传统的“以毒攻毒”,并非中医药治癌之优势。因为中药中许多毒药,它们的毒性是明确的;但有否抗癌药性,或者说临床是否真的有抗癌功效,是需要打问号的(根据分析,在动物实验中,得出某种提取成分有抗癌性和临床真实个体身上有否抗癌性,许多情况下完全不是一回事,前者很普遍,后者却较难得出阳性结论)。退一步说,真的“以毒攻毒”,不如找化学合成抗癌药更妥当些。这些药物的问世,毕竟经历过较严格的药理学筛选与实验。活血化瘀“活血化瘀”抗肿瘤很长一段时间也很时髦,但有许多临床证据表明,对晚期肿瘤患者,特别是肝癌患者,一些活血化瘀药不仅会促使肝内转移,而且容易诱发大出血,导致肝昏迷。一些实验结果也证实,活血药使用不当,会促使肿瘤快速生长与转移。因此,在很多情况下,需慎之又慎!软坚散积“软坚散积”也是常用抗癌疗法,而且以往是作为治疗甲状腺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但研究表明,部分甲状腺肿瘤是“碘”依赖性的,而软坚药中不少是含碘很高的,如海藻、昆布等,故这些自属禁忌!

2015项痹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项痹病 西医病名:神经根型颈椎病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 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

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3.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4.气虚血瘀证:颈臂刺痛,痛处固定,上肢麻木乏力,头晕目眩,面色晦暗。舌质淡暗有瘀斑,苔少,脉细涩。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6.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苔,脉弦。 (四)鉴别诊断 1.肩凝病:以肩关节疼痛、屈伸活动不利为主症。 2.落枕:因睡时头颈姿势不当所致,起床后感项强作痛,病程短而易愈。 三、治疗方案 (一) 针灸疗法 1、血瘀气滞证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针刺取穴:颈夹脊天柱玉枕风池 大杼肩井、肩髃曲池 外关合谷后溪膈俞 双侧取穴,肩髃、曲池外关用泻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艾灸取穴:大杼膈俞

中医诊疗思路

中医诊疗思路 郭阳 中医诊疗的发展 中医一般是指祖国传统医学,发源于中国,距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积累了大量关于中草药的经验,并将其与中国古代朴素的阴阳五行辩证法相结合,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成为了一门系统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讲求天人合一,即人体白身和白然界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人体部某个脏腑的病变,或者外部环境的改变,均可以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中医以此为基本理论来指导中医临床的诊断、治疗,从而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中医诊疗的优势 在中国古代,长期以来都是通过中医来治疗疾病。到了近代,西方医学的传入对中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现在,很多人生病了,更愿意相信西医,求助于西医,而不相信中医。究其原因,是因为一方面,西医这种生物科学,相对于中医所讲的无形的气血津液,经脉等更加容易为普通人所接受。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是,现代人生活节奏普遍较快,很多人没有充裕的时间去接受中医的,而西医的输液,吃药等方式,更加快捷,在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情况下就可以完成基本的治疗,所以更多人选择了西医。

但是,中医有白己独特的优势。 有些疾病,西医检查无法明确的诊断。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没有异常,然而病人又确实有病痛需要解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亚健康状态。此外,对于一些慢性病,西医治疗会产生较大副作用,遇到这些病症的时候,中医就可以发挥白己的优势特长,运用中医的理论来为患者解除痛苦。 中医和西医理论体系不同,但是目的均为治病救人。因此,中医和西医需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互相参考。 中医常见诊断方法 中医诊断讲求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所谓四诊:望闻问切。望,即是望诊。现代中医临床中,首先见到一个病人,最直观的诊断方式就是望诊。望诊主要包括望神色和望舌。五色主五病。黑色主肾病,白色主肺病,红色主心病,黄色主肺病,青色主肝病。舌诊是中医望诊中较为复杂的一种诊断手段,和脉诊一样,是中医的标志性诊断手段。望舍主要包括望舌色、舌苔。舌体分为舌尖(主心肺),舌边(主肝胆),舌根(主肾),结合部位,舌色,初步估计病变所在位置。例如舌尖红大多是心火过旺,舌中舌苔厚腻多因脾胃失调。望舌苔主要观察厚薄,苔色。厚苔多主实证,薄苔多主虚证。苔色大致有黄白黑三色。黄苔主热,白苔主寒,黑苔多因伤津。舌诊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观察病人的寒热虚实,邪正盛衰。 闻:包括耳听和鼻嗅。耳听,要听声音、呼吸、咳嗽、心音等等,

中医诊断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诊断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15分)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各小题,对的用“+”,错的用“-”,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题1分,共15分) 1、望神,就是诊察患者精神意识活动,以了解病情轻重,推测预后的吉凶。 ( ) 2、面、目、身俱黄且黄色晦暗如烟熏者,为阴黄。 ( ) 3、外感热病中,斑疹色淡红或淡紫者,提示病情轻浅,预后较好。 ( ) 4、一般地说,察舌质,重在辨病邪的浅深与胃气的存亡;察舌苔,重在辨脏腑的虚实。( ) 5、神志不清,语言重复,声音低弱,时断时续者,为郑声。 ( ) 6、在疾病过程中出现口渴,均提示热盛伤津。 ( ) 7、在四时脉象中,春季多见浮脉。 ( ) 8、“反关脉”与“斜飞脉”,都是比较少见的病脉。 ( ) 9、“阳盛则热”,热为阳证。故凡发热者均为热证、阳证。 ( ) 10、虚实辨证,是分析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 ) 11、就人体部位而言,皮毛、肌肉属表。故凡病位浅在肌表的病证,均属表证。 ( ) 12、亡阳证的汗出大多粘而味咸。 ( ) 13、足少阳胆经入耳中,肝胆相为表里。故耳内肿痛、流脓,多因肝阳上亢所致。( ) 14、心肾不交证的病机主要在于命火不足,不能上温心阳。 ( ) 15、心脾两虚证的实质是心脾两脏气血不足而表现的虚弱证候。 ( ) 二、单项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题1分,共22分) 16、下列既可见于热证,又可见于寒证的舌象是( ) A、红舌 B、绛舌 C、淡白舌 D、紫舌 17、久病舌红少苔,多见于( ) A、热邪壅肺 B、胃热亢盛 C、肝胆火盛 D、阴虚内热 18、右手寸口脉关部分属脏腑是( ) A、肺 B、肝胆 C、脾胃 D、肾 19、气血本虚,又为湿邪所困的患者,多见( ) A、迟脉 B、弱脉 C、濡脉 D、微脉 20、滑数脉多见于( ) A、痰热内蕴证 B、肝阳上亢证 C、肝气郁结证 D、阴虚内热证 21、根据经络的分布,分辨头痛的经络病位,头项痛者多属( ) A、阳明经 B、太阳经 C、少阳经 D、厥阴经 22、患者面赤身热,口渴饮冷,烦躁不宁,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数。此属( ) A、表热证 B、里实热证 C、里虚热证 D、戴阳证 23、里虚寒证出现畏寒肢冷的病机是( )

_月经过少的中医诊疗思路

·学术探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项目NO:国中医药(2009年)30号 月经过少的中医诊疗思路* 杨鉴冰 王改梅 屈小会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咸阳712046 ) 摘 要 目的: 探讨月经过少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从中医理论认识出发,结合临床病史、症状、检查资料等,归纳致病因素及发病机理,确定治疗方案及方药。结果:常见病因为肾虚、 血虚、气滞、血瘀、痰郁及手术等六类因素,而肾虚血瘀是月经过少的基本病机。治疗以补益肾精,化瘀调经为主,采用分期调周法,使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功能健全,肾精充足,经量恢复。结论:月经过少主要病因病机为肾虚血瘀,补肾养血、化瘀调经为主要治法,分期调周加减用药可提高疗效。  主题词 月经过少/中医药疗法 病因病机 @诊疗思路 @补肾育宫汤  【中图分类号】 R75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7369(2013)06-0734-03 月经过少是指月经周期正常, 月经量明显较常量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2d,甚至点滴即净者,并连续出现2个月经周期以上者称为“ 月经过少”。一般认为月经量少于20mL为月经过少[1] 。月经过少常可发展为 闭经,导致不孕及卵巢早衰等,严重威胁妇女的身体、精神及心理健康。现就月经过少的中医病因病机特点及治疗探讨如下。 1 月经过少的发病因素 中医认为月经量少的 发病有虚有实, 虚者多因亏少,冲任血海亏虚,经血乏源;实者多因气滞血瘀,或痰湿阻滞,冲任壅塞,血行不畅而月经过少。临床多表现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肾虚、 血虚、气滞、血瘀、痰湿为多见。肾虚所致 多因先天肾气未充,或禀赋素弱;或育龄期房劳多产及各种妇科宫腔手术而直接伤肾,致天癸衰竭,精血乏源,冲任血海空虚致经血量少或闭久不潮 [2] 。故《傅青主女科》曰:“经水出诸肾”,《医学正传·妇人科》也言:“经水全借肾水施化” 。血虚所致 素体血虚、久病未复,营血亏虚,或饮 食劳倦,口服避孕药和某些减肥药物,损伤脾胃,生化乏源; 或多产堕胎,数脱于血,使血海不满或满溢不多,致冲任、胞宫、胞脉失于滋养,经行不畅,经来量少。 气滞所致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女性面对生活、工作压力日益增大,情绪易波动甚至处于紧张状态,易造成七情内伤,致使肝之功能失常,肝失条达,气血运行受阻,气郁血滞,冲任受阻,血行不畅,出现经行量少。《万氏女科》中云:“忧愁思虑、恼怒怨恨,气郁血滞而经 不行”。《普济方·妇人诸疾门》亦曰:“妇人室女以肝气为用, 盖肝乃血之府库,肝即受病,经候衍期,或多或少,或闭断不通” 。血瘀所致 妇女若经、产之时感受寒邪,寒客胞宫, 血为寒凝;或素多忧郁,气郁血滞;或宫腔手术损伤脉络,离经之血不能速去,瘀血停留,阻滞冲任胞宫,血行不畅,血海受阻而经血量少。即如《金匮要略》所言“妇人经水闭不利,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 。痰湿所致 自幼素体肥胖,加之学习紧张、缺乏运动锻炼;或素体脾虚,多次外感湿邪,作息不规律、饮食单一, 盲目减肥等,水湿停聚冲任胞脉、胞宫,内生痰浊,阻滞冲任、胞宫,经不畅行而致月经量少[2] 。《万氏 妇人科》中描述:“惟彼肥硕者,膏脂充满,元室之户不开; 挟痰者,痰涎壅滞,血海之波不流,故有过期而经始行,或数月经一行,及为浊,为带,为经闭,为无子之病” 。手术所致 多见育龄期宫腔手术操作直接作用于胞宫,妇女包括堕胎、小产后清宫手术,或无痛人流及药物流产等手术,均可直接损伤胞络,致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失调,瘀血内停,新血不生,冲任、胞宫失于滋养且瘀血内阻,经脉不畅,冲任阻滞,发为月经过少。2 月经过少的发病机理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 既藏先天之精,又藏后天之精,精血同源,肾精所化之肾气主宰着天癸的至竭及月经的潮止,肾气盛则先天之精化生的天癸在后天水谷之精的充养下最后成熟,通过冲任胞脉而达于子宫,促成月经的出现,因此月经的产生以肾为主导。而经血的按期而泻,又与肝藏血,主 疏泄,司冲任;脾运化,气血生化之源有着重要影响。肝的精血充盈,藏精储血功能正常,余血方可下注血

肿瘤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第一节胃癌的中西医诊疗方案 一、概述 胃癌是胃黏膜上皮发生癌变的恶性疾患,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主要症状特征有胃脘不适、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消瘦、腹块、黑便、腹部积块等。胃癌好发于胃幽门区,其次是胃小弯及贲门部。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区。男女发病之比为 2.3~3.6:1.任何年龄均可发生,然而大多发生于中年后。以50~60岁最多,30岁以前较少见。胃癌属中医“胃痛”、“反胃”、“疤积”等范畴。 二、诊断 (一).中医辩证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肿瘤疾病诊疗常规及相关教材制定中医胃癌的辩证标准。 1.肝胃不合:胄脘胀满,两胁隐痛,气郁不舒,疼痛则重,纳后疼痛,嗳气陈腐,舌质红,脉弦,苔薄黄。 2.脾胃虚寒:胃脘隐痛,喜温喜按,泛吐清水,恶心欲呕,或朝食暮吐,大便溏,神疲乏力,四肢厥冷,面色胱白,脉细缓或沉细舌质淡,苔白或滑润。 3.瘀毒内阻:胃脘可触及肿块,硬如顽石,胃脘刺痛,痛有定处,痛时拒按,心下痞块,肌肤甲错,面色晦暗,呕吐污血,大便发黑,舌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细涩或涩。 4.胃热伤阴:胃脘灼热,胃脘嘈杂,纳后痛剧,口干欲饮,心烦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脉弦细或细数,舌质红,舌苔黄少津或少苔。 5.痰湿凝结:胸膈满闷,呕吐痰涎,进食发噎,面色虚肿,四肢乏力,痰核累累,脉细滑,舌质淡经或有齿痕,苔白腻或灰腻。 6.气血双亏:心悸气短,头目晕眩,自汗、盗汗虚汗不眠,面色萎黄,肌肤洧瘦,下肢浮肿,或有腹水,大便溏或秘结,脉沉细无力,舌质淡红,苔薄少。 7. 气阴两虚:气虚可见面色晃白,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阴虚表现为口干、五心烦热、便秘、尿少、乏力,舌红苔少脉弦细等症状。 (二)、西医诊断标准 按中国抗癌协会编制的《新编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的诊断,利用胃镜或手术病理学明确诊断为胃癌。

成中医大中医诊断学重点整理

一.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诊法、诊病、辨证、诊断综合运用、病历书写。 2..认清几个概念: 1.症(症状、体征) 2.证(证候、证型) 3.病 4.辨证 3. 中医诊断学基本原理 : (1)司外揣内(2)见微知着(3)以常衡变 4.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1)整体审察(2)诊法合参 (3)病证结合 5. 西汉·淳于意: 创立“诊籍”,作为诊断的原始资料 6. 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着,分述三部九侯、寸口、二十四脉脉法。 7. 元·敖氏着《点点金》及《金镜录》为论舌第一部专著,后经清·杜清碧增补为《敖氏伤寒金镜录》为现存最早舌诊专著 8. 清·汪宏《望诊遵经》为全面论述望诊的专着 9. 明·李时珍《濒湖脉学》详述二十七脉. 10.近代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 二.问诊 1.恶寒:无风自冷,得温不解。(外邪袭表,卫阳被遏,肌表失煦) 2.畏寒:自觉怕冷,体温偏低,得温可缓。(阳气内虚,机体失煦) 3.恶寒发热:(1) 恶寒重,发热轻—表寒证 (2) 恶寒轻,发热重-表热证 (3) 发热轻,恶风-伤风表证 4.但热不寒中,潮热(定时发热或定时加重): (1)日晡(申时,午后3~5时)潮热-腹胀便秘,阳明腑实 (2)湿温潮热-身热不扬,湿温热伏 (3)阴虚潮热-骨蒸颧红,阴虚阳亢 (4)身热夜甚-斑疹舌绛,热入营血 5.但热不寒中,微热(轻度发热, T 37°~38°之间) (1)阴虚内热(病程长,午夜发作)-长期低热,五心烦热 (2)气虚发热(持续,劳累加重)-烦劳则甚,中气下陷 (3)气郁发热(时发时止,情志不畅)-情志不舒,气郁而化火 (4)血虚发热-面白,舌淡 (5)温病后期-余热未尽,湿温粘滞 6.寒热往来(1)少阳病:寒热往来,发无定时。 (2)疟疾病:寒热往来,大汗,发有定时。 7.问汗: (1)自汗-阳虚、气虚、表卫不固 (2)盗汗-阴虚内热 (3)战汗-正邪相争邪盛正衰-身热脉躁,正盛邪衰-身凉脉静 (4)绝汗: 亡阳-汗清稀、冷、味淡,亡阴-汗粘手、热、味咸 8.问疼痛: 1 胀痛:气滞疼痛 2 刺痛:瘀血疼痛 3 冷痛:寒证疼痛 4 灼痛:热证疼痛 5 重痛:湿邪困阻所致,亦可见于肝阳上亢,气血上壅之时。

优势病种中医治疗难点及解决难点的思路与措施简化

优势病种中医治疗难点及解决难点的思路与措施 优势病种一:中风病: 在2009年度治疗过程中主要存在卒中后偏瘫痉挛、失语2个难点。 1、卒中后偏瘫痉挛 1.1 难点分析: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是脑卒中恢复期出现率极高的后遗综合征之一,发病率达80%。 1.2 解决思路:我们选取临床上治疗本病疗效较好的头针、夹脊穴配合Bobath康复技术,克服传统体针针刺的弊端,从神经电生理角度出发,究其根本病因制定选穴原则,使电针头针、电针夹脊穴、Bobath康复技术三要素优化组合,形成治疗脑卒中后患者偏瘫肢体痉挛状态的新方法---通督解痉法。 1.3 采取措施: 通督解痉法: A.针刺取穴:主穴:颈4~胸1夹脊穴,腰1~骶l夹脊穴,左右交替蛇形刺,左右交替。头针选取头皮针国际标准线:偏瘫肢体对侧顶旁1线、顶颞前斜线。 B.针刺体位:坐位或俯卧位。 C.操作方法: 取穴后,用75%酒精对皮肤常规消毒,选用0.25×40mm毫针,颈4~胸1夹脊穴斜刺(针尖向脊柱方向,针身与皮肤呈45°~75°角)0.5~O.8寸、腰2~骶1夹脊穴斜刺(针尖向脊柱方向,针身与皮肤呈45°~75°角)0.5~0.8寸。采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刺以得气后采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选择密波(100Hz)接于针柄进行电针治疗,强度以病人能承受为度,留针30分钟,日1次,周6次,1月为一疗程。头针选取头皮针国际标准线:偏瘫肢体对侧顶旁1线、顶颞前斜线,平刺至帽状腱膜下,快速捻转2-3分钟,约200转/分,采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选择疏波(2Hz)接于针柄进行电针治疗,强度以病人能承受为度,留针30分钟,日1次,周6次,1月为一疗程。 2、卒中后失语 2.1 难点分析:失语、吞咽功能障碍是中风后常见症状之一,对脑卒中的致残率及死亡率均有很大的影响,并可独立影响死亡率。 2.2 解决思路:舌部取穴,重点针刺舌体或周围穴位治疗中风失语。 2.3 采取措施:我们在临床实践基础上查阅大量文献,逐步形成了“解语利窍”针法。该针法取穴:风府、哑门、百会、印堂、风池(双)、天柱(双)、舌尖(部位)、廉泉、金津、玉液、通里、健侧合谷。操作:梅花针循经叩刺头部诸经,“一虚一实”灵活弹刺,中度手法叩刺,重叩病灶侧语言区。毫针平刺百会、印堂0.5-0.8寸,廉泉透金津、玉液,强刺激滞针手法,速刺不留针,以患者自觉舌根部酸、麻、胀、痛为宜,通里施捻转泻法;风池、天柱刺入约1-1.5寸,针刺方向为刺向喉结方向,行滞针手法,留针30分钟。舌尖毫针散刺出穴,嘱患者进行吮吸,舌体少量出血为宜。风府、哑门直刺1-1.5寸,行滞针手法,速刺不留针;在针刺过程中指导患者发音或者做吞咽动作。每日1次,1周为一疗程。该疗法具有操作简单、无毒副作用、安全有效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医综合考研:参考书推荐

中医综合考研:参考书推荐 《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方剂学》的第5版教材(必备): 根本不用看其他的版本,出题人出题的依据只是第5版教材,所以也不要指望出题者会兼顾到学校使用不同的教材而出5.6.7版教材公有的知识点。 《中医方剂学》的第5版教材(必备): 根本不用看其他的版本,出题人出题的依据只是第5版教材,所以也不要指望出题者会兼顾到学校使用不同的教材而出5.6.7版教材公有的知识点。方剂的配伍记忆方法因人而异,不要轻易变换。如果采用方歌推荐教材上的方歌,如果采用趣味歌决记忆推荐上海中医药出版社的《趣味方剂手册》。 《中医针灸学》以第7版教材(必备) 这个版本的教材完美涵盖了新大纲所有内容。特殊腧穴的记忆一定要用歌决系统记忆,事半功倍!针灸缺乏模拟题,手头能用的模拟题不是太难(针灸专业)就是严重超纲,或者不是按照7版教材编写。 推荐大家使用那本北中医编写的、天价的《复习全书》中的针灸模拟题部分。特别是后面将近250道模拟题非常有价值。(个人感觉) 《中医诊断学》的第5版或者第6版教材:考纲总体上以第5版为主,但最近几年也涉及到第6版的内容。 《中医中药学》:以第7版教材为主(必备)。归经这一部分主要参看以前版本。 还有就是第5版教材是绿色封面,1983年左右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为什么1983年版的书到现在还在不断印刷?(1995年是6版,2001年是7版)其中缘由得靠自己琢磨。 必备真题。其实这种书哪本都一样,只要题目收得全就可以。所有题目的答案建议都去教材上找,找不到就是教材版本问题。一定要看《大纲》上的试题解答,并核对答案,因为现在的真题书的答案错误真的很多! 可选参考书(可选)。 《中医120分》跨越篇,形式不错,可惜和教材比系统性、全面性相差太远,而且错误也太多了。

狐疝中医诊疗方案

狐疝(腹股沟斜疝)中医诊疗方案 狐疝一般根据腹股沟部或阴囊部肿块的可复性,咳嗽时有膨胀性冲击感,透光试验阴性等特点,做出诱断并不困难,但须注意斜疝与直疝的鉴别。斜疝由内环突出,沿腹股沟管斜行向下内,出外环,进入阴囊,呈梨形;直疝由腹股沟三角区突出,位于精索后,不进入阴囊,呈半球形。在疝回纳后,用手指在腹壁处紧压内环,让病人赵立咳嗽,如果是直疝,仍然有肿块出现;如果是斜疝,即无肿块出现。此外,斜疝易发生嵌顿,出现急性疼痛;直疝极少发生嵌顿。 一、病名 中医病名:狐疝 ICD编码 BWV012 西医病名:腹股沟疝 ICD编码 K40.902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小肠坠入阴囊,时上时下,平卧或用手推时肿物可缩入腹腔,站立时又坠入於阴囊,如狐之出入无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第7版外科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腹股沟管外环处出现可复性肿块是最重要的临床表现。

最初在长期站立、行走或咳嗽时肿块沿腹股沟管斜行突向外环口。以后,肿块逐渐增大并延伸进入阴囊。肿块上端狭小,下端宽大,形状似梨,并似有一柄笠形伸入腹股沟管。肿块突出时有下坠或轻度酸胀感。 2)查体:取平卧位,患侧髋部屈曲、内收,松弛腹股沟部。顺腹股沟管向外上方向轻按肿块即可回纳。如再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cm处按压内环,并令病人站立咳嗽,可阻止肿块突出,移去按压手指,肿块即复出。如为不完全性斜疝,疝内容物未突出外环,可用手指伸入外环口,令病人咳嗽即有冲击感。 (二)证候诊断 1.气虚下陷证:肿块因站立、劳动或咳嗽而出现,劳累时肿块增大,胀坠不适,休息或平卧后可以缩小或回纳。可伴有食少纳差,面色自光白,神疲乏力,动则气短,脉微或涩。 2.寒湿内盛证:结块在阴囊,肿硬而冷,少腹胀痛,痛引睾丸,喜暖畏寒,寒则加重。舌苔白腻,脉弦紧。 3.肝郁气滞证:肿块突出,少腹及阴囊胀坠偏痛,结滞不舒,缓急无时。伴有情绪不安,忿怒或哭号,或情绪抑郁,胸闷胁胀。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三、治疗方案 (一)一般治疗 1.婴儿在长大过程中,腹肌逐渐强壮,部分有自愈可能。 2.对于年老体弱或伴其它严重疾病不宜手术者,可配用疝带。

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颈痛 西医病名:颈椎病(ICD-10 编码: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2009 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颈型颈椎病具有颈痛症状及颈部压痛点。2.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椎问孔挤压试验或者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颈性眩晕,可有猝倒史,旋颈试验阳性,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 4.脊髓型颈椎病具有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5.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颈性眩晕,猝倒或四肢无力运动不灵活。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下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

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细。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而红日赤。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日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二、治疗方案:根据颈椎病的分型来选择如下方案 (一)手法 1.松解类手法 (1) 基本手法: (2) 通调督脉法: (3) 间歇拔伸法: (4) 牵引揉捻法: (5) 拔伸推按法:2.整复类手法 (1) 旋提手法: (2) 定位旋转扳法: (3) 旋转法: (4)其他颈椎微调手法。 (二)针灸疗法1.针刺法:局部取穴为主,远部取穴为辅,可选用微波针、梅花针,电针等特色针刺疗法。

中医学基础(全)

《中医学基础》 教材《中医药学概论》主讲路新国 第一章绪论 一、《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 1、《中医学基础》学习的内容: 主要学习和阐释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为以后学习《中医营养学》奠定必要的基础,是营养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2、《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 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营养学》的基础。《中医营养学》是《中医学基础》的后续课程。 3、课程设置的意义 ①反映了中国营养学的特色;②是营养学专业必修的课程。 4、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第六版)》(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供药学类专业用),王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11月。 教材特点: ①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本科教材,符合我们本科专业教学的需要; ②是供非中医专业使用的教材,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简要而全面,是浓缩本,适合我们非中医专业学习中医知识的需要; ③教材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基本知识和方剂学基本知识三大部分(上、中、下三篇); ④附有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进展。 5、主要参考教材和参考书 ①《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特点介绍; ②《中医诊断学》(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特点介绍; ③《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2003年1月,24元。教材特点介绍: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供中药类专业学习中医药学的专业基础课。 ④《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书特点介绍:简本; ⑤《第2版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研究院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月,330.00元。参考书特点介绍:收载38505条。 6、考试成绩计算方法 二、中医学的概念 1、中医学与中医基础理论: ①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也称为中国传统医学。 ②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是学习中医学各门学科的基础。 2、几点说明: ①发源于中国的古代,历史悠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如它的医学术语、生命力、丰富的经验、丰富的医学文献、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等。更新性不快。 ②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世界医学的一大贡献;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中医学就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③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 ④在当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正在世界上产生日益扩大的影响。 三、中医学发展概况 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1、商周时期:萌芽时期 《周礼?天官》医学分科的记载:“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2、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 ①《黄帝内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四大经典之一),简称《内经》。 作者:集体之作。 意义: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它对医学的认识在当时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还奠定了中国传统营养科学的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②《难经》 四大经典之一,是对《黄帝内经》的补充和发展。 3、两汉时期:中医学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 ①《伤寒杂病论》 作者: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 意义: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并且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为临床医学及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后世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确立了脏腑辨证论治的纲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中医营养学的贡献。 ②《神农本草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简称《本草经》、《本经》。 作者:不详 意义: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药性理论;收载药物365种。 4、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不断发展与完善 ①《脉经》 1 / 22

寒痹中医治疗方法

寒痹中医治疗方法 1.寒凝痹阻证 治法: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减。 制草乌15g 熟附子10g 干姜10g 麻黄10g 细辛6g 桂枝10g 甘草6g 方解:方用制川乌、熟附子、干姜温经散寒止痛,麻黄、细辛、桂枝疏风散寒,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合,共奏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之功。 加减法:若寒甚加制草乌15g;痛偏上肢加羌活15g、威灵仙24g,千年健15g;痛偏下肢加独活15g、牛膝18g、防己24g;痛偏于腰加桑寄生15g、杜仲10g、川断15g、淫羊藿15g。 2.风寒痹阻证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方药:乌头汤加减。 制川乌15g 麻黄10g 黄芪18g 白芍15g 甘草10g 蜂蜜30g 方解:方用川乌头、麻黄温经散寒,两药配合搜剔入骨之风寒,为方中主药,辅以黄芪益气固卫,白芍养血,甘草、蜂蜜缓痛解毒,诸药相合共奏祛风散寒,温经通络之功效。 加减法:若风胜者加羌活15g;痛以上肢为主加威灵仙18g、川芎10g;痛以背腰为主加杜仲10g、桑寄生15g、川断10g;痛以膝踝为主,加独活15g、牛膝18g。 3.寒湿痹阻证 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方药:附子汤加减。 熟附子15g 白术15g 白芍15g 云苓15g 人参10g 肉桂10g 细辛6g 川椒10g 独活15g 秦艽15g 方解:方中重用附子温经壮阳,祛寒湿止疼痛;白术、附子配伍能温散寒湿;参附同用温补元阳;芍药、附子同用能温经和营止痛;茯苓利水渗湿;肉桂、细辛、川椒配附子,寒湿之重症非此大辛大热之重剂、重药不能祛除,乃离照当空,阴

霾自除之意;再配独活、秦艽以和血通络。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祛湿通络之功。 加减法:寒甚者加乌头10g,湿重者加薏仁15g、苍术15g。 4.风寒湿痹阻证 治法:祛风散寒,利湿通络。 方药:蠲痹汤加减。 羌活15g 独活15g 桂心10g 秦艽15g 海风藤15g 桑枝15g 当归10g 川芎15g 乳香6g 广木香6g 甘草3g 细辛6g 苍术15g 方解:方用羌活、独活、秦艽、海风藤祛风宣痹;桂心、细辛、苍术温经通阳,散寒除湿;乳香、木香、川芎、当归理气活血;桑枝通络;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之功。 加减法:痛甚加威灵仙20g、防己15g;风偏胜者加防风15g,改用秦艽20g;寒胜者加附子10g;湿胜者加防己15g、薏仁20g、萆薢15g。 偏方: 方法一 取位:痛处 操作方法:取生盐500克炒烫,装入布袋,热熨痛处,药袋冷即更换。每天1-2次,每次1小时。 方法二 取位:痛处 操作方法:生盐250克、大葱白250克捣碎,生盐炒烫后,加入大葱白.再炒l-2分钟,装入布袋,热熨痛处,药袋冷即更换。每天2次,每次30分钟。 方法三 取位:痛处 操作方法:麸皮500克、苍术粉30克、广木香粉30克、乳香粉15克、没药粉15克。先将麸皮炒烫,加入余药,喷洒入少量清水,再炒1-2分钟,装入布袋,热熨患处,药袋冷则更换。每天2次,每次30-50分钟。 方法四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科编写教材、教参一览表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科编写教材、教参一览表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科教材建设情况的几点说明 自上世纪80年以来,本学科即非常重视教材建设。在郭振球、朱文锋、袁肇凯等教授的带动下,经过全体教师多年不懈的努力,教材建设已取得较好的成果。在本学科教师主编、参编的100余部书籍中,《中医诊断学》系列的教材、教参达45本(详见附表)。 1. 教材类型 (1)教学类型:涵盖国家统招生、函授生、成教生、自考生、职业教育生和留学生等各个类型的教材。 (2)教学层次:包括专科生、本科生、七年制、硕士生、博士生不同层次的学生用的教材。 (3)专业对象:编写中医专业、中药专业、中西结合专业等不同教材。 (4)教学种类:编写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验教学等不同种类的教材。 (5)语言种类:编写中文教材和汉英双语教材。 (6)应用对象:编写课堂教学教材、学生辅导资料、教师参考资料不同类型。 (7)教材层次:国家级统编教材和规划教材,校际、室际间合作的协编教材,本学科内组织的自编教材,及教师个人编写的独编教材。 2. 影响程度 本学科编写的这些教材整体质量较高,一些教材在一年内多次印刷发行,辐射面广,不仅被国内三十多所中医药高校采用,在海外(如美国、东南亚、韩国、台湾)也广泛使用,获得了广泛好评,产生较大影响。 为实现精品课程的教学,本学科编写了两部中医诊断实验教学的教材在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同学们中医诊断专业理论的学习兴趣和对临床辨证的了解,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深受同学的好评。 所编写的教材、教参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1项,中华中医药著作奖1项,及作为重要内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

中医诊断基本思路

中医辨证模拟 第一章中医辨证基本训练 一、辨证过程 1辨证是辨现在症,病史只是参考; 2现在症应包括望、闻、问、切的内容,尤其要注意闻诊和舌、脉; 3辨证过程对诸多临床表现,要分清主次; 4辨证可以分二步: (1)辨共证——八纲证候、气血津液证候?(2)辨特证——脏腑证候、经络证候等 二、辨证要点举例 1表证——病程短,恶寒发热,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或见鼻塞,流涕,喷嚏,咽喉痒痛,微有咳嗽。 2里证——病程长,但寒不热、但热不寒,苔厚,脉沉。 3寒证——冷、白、稀、润、静 4热证——热、红(黄)、稠、干、动 5气虚证——无力(神疲、少气懒言),动则益甚。 6阳虚证——气虚证 + 寒症(形寒肢冷)。 7血虚证——淡(睑、面、唇、舌、甲) 8阴虚证——热,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9心的特症——心悸、失眠(#心烦——热) 10肺的特症——咳嗽、气喘 11脾的特症——食少、腹胀、便溏 12肝的特症——目赤、目涩,急躁,胸胁乳房胀痛,风症。 13肾的特症——腰膝酸软 中医模拟辨证基本训练步骤 第一步:教员准备2-5份典型中医门诊病历。 第二步:学生分组,学生向老师询问病情—临床症候,纪录临床资料,总结出现在症,并进行分析辨证,归纳出其证型来。 第三步:由主讲人员公布标准答案,并进行评述。 第四步:主讲人员再次将学生重新分组,按前面1、2、3步骤再次进行另一病例训练。目的:进一步提高其辨证能力。 第五步:主讲人员再次公布答案,并认真评述学生的训练表现。 第六步:让学生完成一份相对完整的门诊病历。 第二章中医辨病的基本思路 第一节中医辨病基本思路 中医诊断疾病包括:辨病和辨证两部分。 一、中医辨病 1.狭义的¡°病¡±--是指由病名所代表的各个具体病种。每一具体病名,是对该具体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病理性概。 2. 辨病:又称诊病,就是确定疾病的种类和病名。即根据四诊等方法所收集到的临床资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综合分析,按照有关¡°病¡±的定义,确定疾病的病种,并对该病种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整体性的诊断思维过程,称为¡°辨病¡±或¡°诊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