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欧美文学下编 第(1-2)章【圣才出

欧美文学下编

导论

0.1复习笔记

一、20世纪的欧美文学

(一)产生背景及总体特征

1.产生背景

(1)欧美社会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十月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相继爆发,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中。

2.总体特征

(1)欧美文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并走向新的繁荣。

(2)欧美文学在流派与思潮方面,出现了多元化复杂化的倾向。

(3)任何一种文学流派都无法像19世纪欧美文学流派那样统领整个文坛。

(二)主要流派

1.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20世纪现代主义是一种具有“反传统”倾向的文学,它表现出欧美传统文学在新时代的转型与创新。

2.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20世纪现实主义深受西方现代文化思潮和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是对传统现实主义文

学的继承与创新。

二、非理性思潮及其对20世纪欧美文学的影响

(一)非理性思潮

1.基本特征

(1)具有强烈的人本主义倾向,以个体的感性存在和非理性因素为基点去探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命运。

(2)否定传统理性主义坚信理性力量、人性的完善和科学验证的客观真理,批判科技革命带来的现代社会的机械化、非人化弊端,反对理性至上、理性万能的极端化倾向。

2.形成原因

(1)人的异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清醒的认识到启蒙思想家倡导的人性自由、人人平等是虚假的。同时,在这一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全部私欲、内心的阴暗面被激发出来,开始追求“非理性”的自由,这种追求常常是带有冲动性和进攻性的。

(2)西方当代的自然科学成就,强化了人们的非理性意识,加深了人对自我力量评价时的悲观与失望。科学理性摧毁了传统理性主义文化的价值体系,但是新的文化体系并未建立。

(3)“物质的兴盛”催化非理性思潮,是加重人的危机意识和异化感的重要因素。人自己创造的物质文明在有形无形中支配着人,文明成了人的对立面,使人变为非人,即人的主体性丧失、人的不存在、人化为虚无,这些都加重人的危机意识和异化感。

(二)对20世纪欧美文学的影响

非理性思潮对20世纪欧美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20世纪欧洲文学人本意识的变化中,

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对人的内心世界形而上的探索

20世纪欧美文学,特别是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蕴含一种非理性人本意识,它是对传统的以理性为核心的人本意识的一种反叛,显示了欧美文学在人文观念上的新发展。

2.以非理性的“自由”反抗理性

20世纪欧美文学,以非理性的“自由”去反抗科学理性、宗教理性等理性,极少出现对人性美的赞歌。并且用非理性去看待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人道主义与理性原则。

3.对物质文明表现出更强烈的反抗性

20世纪欧美文学,着重表现人在物面前的无能为力和恐惧感,作品中开始表现反抗除了人与精神世界之外的所有物质文明。

三、20世纪文学中人文观念的变化

(一)对非理性的理性思考

20世纪欧美社会的时代特征是非理性倾向,20世纪欧美文学表现出的非理性人本意识,正是文学对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一种“反映”。

(二)传统人本意识的回归

20世纪50年代,传统欧美文学已有传统的基督教-人道主义信仰的精华与近代以来个性和科学思维相结合的趋向。这种趋向使西方文学中的人文观念进入到新的境界,这是传统人本意识在更高意义上的回归。

0.2课后习题详解

思考题

1.非理性思潮对20世纪的欧美文学有何影响?

答:20世纪的欧美文学,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并走向新的繁荣的时代。在这一时期,非理性思潮对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20世纪西方文学生长在现代非理性主义文化思潮的精神土壤中

这种文化思潮酝酿于19世纪欧洲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在西方社会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后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普遍流行。它是对西方近代理性主义文化价值体系的反动,也是对整个资本主义文明的不满与反抗,其中凝结着现代人对自身的价值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2)西方当代的自然科学成就,强化了人们的非理性意识,加深了人对自我力量评价时的悲观与失望

现代西方科学的发展,不仅没有解决人的信仰、价值观和精神、情感需求问题,相反还加重了这方面的危机感。可见科学加深了人对自身内心和宇宙复杂性的认识,科学理性摧毁了基督教宇宙观,也破坏了传统的理性主义文化价值体系,“上帝死了”的根本含义也就在此。

(3)“物质的兴盛”催化非理性思潮,是加重人的危机意识和异化感的重要因素

在理性指导下的对物的疯狂追求从深层表现出了非理性特征。人自己创造的物质文明在有形无形中支配着人,这种支配又表现出神秘的非理性特征,文明成了人的对立面,使人变为非人——人的主体性丧失、人不存在、人化为虚无。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给人们带来了更深重的异化感和危机感,也使人们更真切地领悟到了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非理性

和荒诞感。

2.20世纪欧美文学的人文观念有何变化?

答:在20世纪这种新的精神文化氛围里,欧美文学的人文观念表现出了与传统文学的重大差异。其人文观念的变化主要有:

(1)注重对人的内心世界作形而上的探索

无论是现代主义还是现实主义倾向的文学,都更注重对人的内心世界作形而上的探索,并往往以荒诞的形式加以表现。20世纪文学,特别是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蕴含的是一种非理性人本意识,它是对传统的以理性为核心的人本意识的一种反叛,也显示了欧美文学在人文观念上的新发展。

(2)以非理性的“自由”进行反抗

20世纪文学,特别是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把浪漫主义的“返回自然”推向返回原始的蛮荒时代,也即回到非理性状态,以非理性的“自由”去反抗现代文明,反抗宗教理性、科学理性、政治理性和经济理性,又把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人道主义理想与理性原则送上了非理性的审判台。

(3)“理性”内涵的发展

在20世纪文学中,“理性”拥有了更广泛的内涵,它往往指抑制人的生命意志(特别是非理性)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力量。在20世纪文学,尤其是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中,已很难听到以往文学中那种对人性美的赞歌,这正是欧美文学人文观念转型的表现。

(4)对物质文明的强烈反抗

在对待物质文明的态度上,20世纪文学表现出更强烈的反抗性。在20世纪文学中,“物”被泛化为包括金钱、物质财富、科学技术、社会存在等多方面内容在内的整个物质世

界,人与物的对立也泛化为人与除了精神世界之外的整个现代化物质文明的对立,人处在被文明普遍异化的状态之中。因此,20世纪西方文学表现的人与物质文明的矛盾,归根到底是人的生命本体与物质存在、科学理性之间的矛盾。人对物质文明与科学理性的反抗,就是对人性的一种维护,其深层蕴含着的非理性人本意识,表现了一种新的人道原则。

(5)非理性倾向

20世纪欧美文学在人本意识上的变化,说明了20世纪欧美作家在“人”的问题的探索上的创新与深化,表明了西方文学人文观念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非理性倾向是20世纪欧美社会的时代特征,20世纪欧美文学表现非理性人本意识,正是文学对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一种“反映”。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欧美文学,恢复了对“上帝”与“理性”的崇敬和追寻的趋向。50年代后的西方文学的人文观念,又开始朝新的方向发展了,这是传统人本意识在更高意义上的回归。

0.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论述题

1.结合具体文学作品,试比较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特征。[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在坚持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思想,批判社会的黑暗和丑恶等方面,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一致性。而且,两种文学思潮在衰落和兴起的时间上相承接。但是,因为价值观和文学观的不同,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特征呈现出很大的差异。

(1)二者的联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