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

第21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
第21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

第21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

21.1 复习笔记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

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组织,其主要职能是:

①经济调节。政府实行科学决策,并制定和实行各项宏观政策,引导和调节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达到发展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②市场监管。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通过健全法律体系,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限制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③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指政府对那些不以盈利为主的行业和公共事业,包括社会所必需的公共经济活动承担投资的责任,从而营造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和平稳定的环境。

④管理国有资产。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含义

宏观调控是指政府以满足人民需要和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为目标,综合运用经济的、计划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进行调节和控制。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是,使宏观经济活动通过市场中介和微观经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保持总供求的基本平衡,顺利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2)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①实行宏观调控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单纯地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而必须依靠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使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相符。

②实行宏观调控是保持社会经济总量平衡,实现按比例地进行资源配置的需要。

a.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下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失衡往往难以避免,并由此导致经济波动,因而需要政府从宏观上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

b.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以协调多元化、多层次的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

③实行宏观调控是弥补市场调节不足的需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存在“市场失灵”,需要政府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其他调控手段规范和调节市场,并通过市场引导国民经济按照预定的宏观经济的目标运行。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波动

1.经济波动及其影响因素

(1)含义

经济波动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交替出现的扩张和收缩、繁荣和萧条、高涨和衰退现象。

(2)影响因素

①投资率的变动。一般来说,投资率与经济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投资率较合理时,将促进经济的正常增长;当投资率过大时,会导致投资品供应短缺,投资周期延长进而导致整个投资效益下降,最终使实际经济增长率下降,从而影响经济波动。

②消费需求的波动。消费需求的不足时会导致产出下降,失业率上升,从而使实际经济增长率下降;反之,当消费需求过旺时会带动实际经济增长率过快增长。

③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换。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扭曲和落后,会制约经济增长。

④资源供给。当资源被过度利用时,经济将超高速增长;当资源供给不足时,经济增长率将降得很低。从而资源供给是否适度,也会影响经济波动。

⑤技术变化的状况。当技术进步发生时,会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反之,在技术倒退时,经济会因此而陷入衰退之中。

⑥经济体制的变动。经济波动由于体制和人为的原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往往比市场经济下的经济波动严重得多。

⑦心理预期的变化。心理预期的不稳定性会影响投资、消费等行为,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引起经济的波动。

2.我国经济波动的状况及其原因

从1953—2005年的53年间,我国经济增长的超长波动有10次,改革前有五次,改革后有五次。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周期波动属于古典型波动,根本上是由于生产方式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改革开放后的经济波动为增长型的经济波动,很大程度上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使我国的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宏观调控的模式、目标与手段

1.宏观调控模式

选择合理的宏观调控模式对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意义重大。宏观调控模式由经济体制决定,并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其他条件的变化,不断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社会主义经济在实践中曾经形成多种宏观调控模式:

(1)高度集中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体制僵化,指令性强,不利于充分调动地方、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不能很好的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模式。既能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导向性作用。

这种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①整个宏观调控是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在这种宏观调控模式中,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②计划的形式和作用的范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总量关系、货币发行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活动中主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而大量一般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及小型建设,则主要由市场调节。

③对企业的调控方式以间接调控为主。即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使企业的活动大体符合整个宏观经济发展的目标。

④调控手段由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相结合,逐步地转向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仅仅作为辅助手段。

2.宏观调控的目标

①促进经济增长,是指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要把促进经济增长摆在重要位置。科学的实施宏观经济调控,就是要保持一个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促进国民经济健康而持续地发展。

②增加就业,是指尽可能消除非自愿失业,使每个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的劳动者都能有平等的就业机会。我国的基本国情表明,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是我国长期的突出矛盾,因此尽可能地增加就业,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

③物价稳定,是指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即将物价变动保持在经济顺畅运行所允许而居民又能承受的范围内。国家通过宏观调控维持物价稳定对于稳定经济进而维持社会稳定和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是十分重要的。

④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主要指资本流出、流入的平衡和进出口的平衡。政府宏观调控应结合国内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状况,调控好国际收支的规模和结构,以保持国内总供求和国际收支的综合平衡。

3.宏观调控手段

实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有:

(1)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是由政府制定的用以调整各种经济主体利益关系和指导、影响经济活动的准则和规则。

①财政政策。即国家干预经济时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的决策。

a.财政收入政策的基本内容是税收政策。在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情况下,政府可以用降低税收和税率的办法来刺激总需求;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可以采取增税的方法来抑制经济过热,引导经济回复均衡。

b.财政支出政策的内容包括:确定财政支出的总量;确定财政支出的方向和积累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比例;确定财政支出的重点;确定财政支出的程序和制度。

②货币政策。即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③汇率政策。即通过调节本币汇率水平以调节国际收支从而实现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

④收入分配政策。即政府对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进行调节的政策。

a.社会主义经济中实施收入分配政策的目的是:促进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促进分配的公平和效率;调动劳动者劳动积极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b.我国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在运用收入分配政策进行调控时应该注意: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又要在再分配时注重公平;既鼓励一部分人和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最后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又要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特别是要防止由非劳动因素造成的收入分配悬殊;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

(2)经济计划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计划主要是指建立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基础上的指导性计划,是体现宏观管理目标、任务、各项宏观平衡和各种基本比例关系,并由相应的指标体系和政策措施所组成的计划。

(3)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①政府运用法律手段调节经济运行,一方面可通过经济立法保证社会生产和流通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还可通过经济司法制止和纠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消极现象,打击和惩办各种经济犯罪活动。

②政府用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主要是指依靠行政机构采用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和下达带有指令性的任务或某些具体限制等行政方式调控经济的运行。

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1.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的行政体制

(1)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的行政体制的要求和目标

即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将政府职能真正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2)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的行政体制的途径

①实现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的中心内容和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政府与国有企业的

关系应该是:

a.政府只对投入企业的资产享有所有者权益,对企业负债承担相应的有限责任;

b.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参与市场竞争,获取经济效益;

c.企业对其占有的国有资产负有保值增值的责任,政府监督企业资产运营和盈亏状况。

②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提高政府效率。它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保证。

2.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健全科学的经济决策体系和制度。

(2)深化金融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综合运用计划、财政、金融等手段,发挥价格、税收、利率、汇率等机制的作用,进行宏观调控的体系。

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加快发展货币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大力支持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加强银行、证券、保险三大监管部门的合作,沟通信息,提高金融监管水平;继续扩大金融对外开放。

②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快推进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着力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推行政府采购制度,规范政府公共工程管理;明晰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税费改革;健全税收制度,强化税收征管;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财政保障能力,注意防范财政风险;严格财政管理,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框架。

(3)建立健全宏观调控管理体制,实行分级管理与分级调控。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效实施,有赖于建立一套可行的管理体制。

①两级调控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合理、明确的划分事权。

②两级宏观调控体系的作用是:

a.有利于中央政府集中精力抓好全局性的、中长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战略;

b.使省级政府集中精力管理地方经济,降低宏观经济调控的成本和“政府失效”的可能性,提高宏观调控的效果。

(4)建立与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与完善法律体系,把政府的宏观调控纳入法制化轨道,是实现政府宏观调控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建立健全适应我国宏观调控的法律体系应继续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①明确法律手段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

②要加强法制建设;

③加快推行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④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

21.2 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宏观调控

2.财政政策

3.货币政策

4.收入分配政策

二、问答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有哪些?

2.简述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模式、目标与手段。

3.如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

4.结合我国体制转轨期的实际,分析如何综合运用金融手段和财政手段来促进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

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

1.宏观调控

答:宏观调控亦称政府干预,是政府对国民经济实施的总体管理,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是使宏观经济活动通过市场中介和微观经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保持总供求的基本平衡,顺利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作为两种不同的宏观调控方式,在宏观经济管理中都是必要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宏观经济的运行主要应靠间接调控的方式来调节,直接调控的方式主要作为间接调控方式的必要补充。

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其调控的对象主要包括国民经济的总量、结构、增长速度和发展格局等内容。宏观经济管理的首要内容是总量管理,因此,国家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必须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适时的调控。作为宏观调控对象的国民经济总量指标主要包括商品供求总量、货币供求总量、劳动力供求总量等。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有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综合运用计划、价格、金融、财政手段,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条件下,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财政政策

答:财政政策是指指一国政府通过变动财政收入和支出,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以实现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更确切地讲,是通过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进行的主动选择,来直接影响整个经济中的总支出进而影响经济活动总水平,以实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的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它利用政府预算(包括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从而达到稳定经济目的宏观经济政策。其特点是政府用行政预算来直接控制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调节国家的需求水平,使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从而促进充分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从其内容上看,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前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税率,后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政府购买(支出)。从对经济发生作用的结果上看,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前者是指降低税率、增加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目的是刺激总需求,以降低失业率。后者则包括提高税率、减少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此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财政政策是需求管理的一种主要手段。

3.货币政策

答: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政策目标;(2)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3)具体执行所达到的政策效果。货币政策实际上也包括中介指标和政策传导机制等内容。货币政策的运用分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总的来说,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达到紧缩经济的作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通过

增加货币供应量达到扩张经济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有:利率、法定准备金比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

4.收入分配政策

答:收入分配政策是对国民收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进行调节的政策,是政府根据既定的目标而规定的个人收入总量及结构的变动方向,以及政府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方针和原则。社会主义经济中实施收入政策的目的,是促进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避免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促进分配的公平和效率,避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调动劳动者劳动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收入分配政策是通过工资、财政预算、税收等手段实施的。运用工资手段进行调节,一方面是政府规定最低工资标准,以保障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财政预算的方式,对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和工资总水平进行调节,使工资总量保持在合理的幅度内。税收是实施收入分配政策的重要手段,在实行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提高效率的分配政策的同时,对个人收入征收累进所得税,征收高额财产税和遗产税等,可抑制一部分人收入过高,有利于实现分配的社会公平,防止收入分配差距的过分拉大。同时,将征收的税收用于公共投资,也有利于增加就业,降低失业率,提高某些个人和阶层的收入。除采取工资、税收手段实施收入分配政策调节外,政府通常还采取增加转移支付和其他各种福利措施,如对失业者、待业者和低收入阶层发放失业、待业补助金和救济等,以改善低收入者的处境。

二、问答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有哪些?

答:(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运行方式。它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行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仅是重要的政治组织,同时又是重要的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组织。作为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的组织,政府的主要职能是:

①经济调节。主要指国家要对整个国民经济统筹规划,制定方针政策,发布信息,协调利益关系,提供服务和进行监督检查。政府首先实行科学决策、制定并实行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在内的宏观政策,引导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调节收入分配,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为了有效的发展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必须通过宏观经济调控,弥补市场调控之不足,以保障国民经济能以较快速度稳步协调发展。

②市场监管。政府通过健全法律体系,规范各类经济主体行为,限制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③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提供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基本制度与规则,以奠定市场经济顺畅运行的基本前提;提供道路、交通、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和投资;保护各类产权主体合法的财产权利;提供社会治安与社会秩序,进行国防建设,维护领土完整与主权独立。政府承担社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职能,对那些不以盈利为主的行业和公共事业,包括社会所必需的公共经济活动承担投资的责任,从而营造一个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和平稳定环境。

④管理国有资产。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行使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能。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其他国有资产由地方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除上述职能外,社会主义国家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核心,因而政府有必要也有可能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稳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

2.简述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模式、目标与手段。

答:(1)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模式

宏观调控模式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经济体制模式决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实践中曾经形成多种宏观调控模式,其中主要有两种:

①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②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间接指导调控模式,即市场与调控相结合模式,主要有四个特征:

第一,整个宏观调控是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进行的。

第二,计划的形式和作用的范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第三,对企业的调控方式以间接调控为主。

第四,调控手段由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相结合,逐步地转向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仅仅作为辅助手段。

(2)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①经济增长是指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这是社会主义经济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历史和现实的状况都表明,经济落后就会被动,就会受制于人。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当然经济增长速度的确定,必须根据客观实际的可能,量力而行讲求实效。

②增加就业,是指尽可能消除非自愿失业,使每个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的劳动者都能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是我国长期的突出矛盾,经济体制转轨和结构调整都会使这种矛盾显得十分突出,所以通过宏观调控,尽可能地实现充分就业,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

③物价稳定,确切地说是指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价绝对稳定既不利于经济发展,也不可能真正实现。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即将物价变动保持在经济顺畅运行所允许而居民又能承受的范围内,既不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也不发生严重的通货紧缩,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④国际收支平衡,主要指资本流出、流入的平衡和进出口的平衡。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收支平衡对于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具有重要影响。

宏观调控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要通过上述目标的实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国家宏观济调控的手段

①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是由政府制定的用以调整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和指导、影响经济活动的准则和措施。它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最主要的经济政策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等。

第一,财政政策,即国家干预经济时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的决策。主要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第二,货币政策,即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主要政策工具有: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第三,汇率政策,即通过调节本币汇率水平以调节国际收支从而实现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

第四,收入分配政策,即政府对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进行调节的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主要通过工资、和税收手段实施。

②经济计划。建立在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基础上的指导性计划,并以指导性计划为主和中长期计划为主。

③法律手段是指国家通过经济立法,制定各种必要的经济法规,规定企业行为的基本准则和政府行为的规范,调整各方面的经济关系,保证各种经济政策、经济措施、经济合同等的贯彻执行,以保证社会生产和流通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政府还可通过经济司法,审理各种经济案件,制止和纠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消极现象,打击和惩办各种经济犯罪活动。

④行政手段是指依靠行政机构采用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和下达带有指令性的任务或某些具体限制等行政方式调控经济的运行。行政手段具有强制性、纵向性、直接性、时效性的特点。国家运用行政手段调节经济应有合理地范围和限度,并由经济立法加以规定。再不是非常特殊的情况下,行政干预不应损害和代替市场机制的作用。

3.如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

答:(1)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重点之一。在如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式上,重点要做到:

①要加快发展货币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发展包括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在内的货币市场。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

②要逐步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支持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增加其资本金,提高其透明度。支持有条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市,并把由中央银行推荐上市改为商业银行申请上市,中央银行提供金融监管信息。支持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按现代银行制度进行综合改革,稳步建立和发展民营银行和金融机构。

③要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④大力支持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加强银行、证券、保险三大监管部门的合作,沟通信息,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⑤继续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加强外汇管理,保持国际收支平衡。随着金融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必须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本币与外币、利率与汇率之间的关系,认真实行人民币经常项下的可兑换,切实加强资本项目的管制,为今后推进资本项下可兑换工作进程创造条件。

(2)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也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重点工作。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埠前小学刘成海 千秋大业,教育为本;教育成败,系于教师。人们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些头衔确实很好听,但要做一名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就不那么简单了!这是对教师的一种严格要求,也是对教师的一种充分信任与社会认可,更是教师的一个终身奋斗目标。那么,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做一位人民满意的教师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去思考: 一、思想上 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牢记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爱祖国、爱人民,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好自己的光荣职责,与时俱进,做一名人民群众信得过的教师。 二、教学上 1、热爱孩子,诲人不倦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孩子是教师应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是人性,是对学生深沉的爱。”付孩子以爱心,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是解决教育上疑难病症的万能钥匙。作为老师,在课堂上,要耐心引导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除了对孩子要有慈母般的关爱之外,更应

该成为孩子所信任的朋友,喜孩子所喜,忧孩子所忧。根据儿童心理学,大部份孩子都有害怕老师的倾向,对老师的防御心理也十分强,但一但消除其防御心理,其内心就会犹如“广阔的草原”一样,没有任何屏障。 2、为自己充电,树立终身学习观 以前我常会这么想:我工作已有十多年了,凭我的经验,教这些孩子是绰绰有余了。然而,现在的我在工作之余常会这样感慨:怎么越教越不会教了。有句古话说:教,然后知不足。“知不足”,那就要学。 现有这么一句被更改的名言: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常流水。可见时代在前进,孩子在发展,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网络通讯技术迅速发展的社会中,教师要拥有燃不尽的能量,用不完的知识。作为今天的教师,应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重视加强继续教育。首先,在新形势下,教师要自觉学习教育理论,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只有像蜜蜂采蜜那样,不断吸取新鲜的养料,才能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其次,要加强信息交流,与时惧进,教育动态是瞬息万变的,稍不留意,就会与当前社会教育趋势发生错位,所以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不断为自己充电,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教师只有站在时代的前列,充分掌握和运用好新时代的新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引导孩子到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科学阵地,才能闯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新鲜的血液,教师就不可能教育好孩子。因为渊博知识的获得,崭新理论的掌握,娴熟技能的练就,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第1次作业答案

1、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思想是由( A 提出的 A. 孟德斯鸠B。洛克C。潘恩D、杰斐逊 2、公共物品的最显著特征是(B A. 大家共同占有 B. 消费的非排他性 C. 消费的排他性 D. 国家拥有 3、为了弥补或完善决策而制定的决策方案,称为(B A. 积极方案 B. 追踪方案 C. 临时方案 D. 应变方案 4、西方行政学发展的新古典时期,也称为(C A. 传统时期 B. 成熟日期 C. 行为科学日期 D. 现代管理时期 5、我国由人民代表投票选举产生政府领导者的制度属于(D

A. 聘任制 B. 委任制 C. 考任制 D. 选任制 6、下列不属于行政领导权力的来源是(A A .决策权力 B. 归属权 C. 合法权力 D. 奖惩权力 7、公共预算过程的阶段不包括(C A. 编制 B. 执行 C. 控制 D. 决算 8、1980年,我国着手财政管理体制重大改革,实行(A 体制 A. 划分收支,分级包干 B. 划分税种、核实收支、分级包干 9、我国许多地方行政法规都附有实施细则,制定实施细则的行政立法属于(A A .补充性立法

B. 执行性立法 C. 试验性立法 D. 自主性立法 10、从国家行政法规的效力看(A A. 它高于行政规章的效力 B. 它等于行政规章的效力 C. 它低于行政规章的效力 D. 它不能与行政规章比较 11、行政文化在行政主体之间、行政主体和行政对象之间建立信任、沟通关系这表现了行政文化的(B 功能 A. 规范 B. 维系 C. 引导 D. 选择 12、处于行政活动起始阶段的行政文化构成形态是(C A. 行政规范 B. 行政意志 C. 行政心态 D. 行政评价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的差别

姓名:李源班级:11社工学号:1169145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的差别 ——两种体制下职能差别及我国政府职能的讨论摘要: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的特点就是全能和集权,政府几乎包揽统管一切经济事务的职能。而市场经济下政府主要有维护经济秩序,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健全法制,建设法治国家、克服市场失灵,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促进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的职能。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要完成政府生产与微观管理职能的更新、政府微观监管与服务职能的完善、政府宏观管理职能的革新、政府经济职能的制度创新、政府对外管理职能的强化与创新这五大变革。 关键词: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政府职能差别经济职能五大变革 正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是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而我国却面临着一、转折期新旧经济体制的矛盾。尽管14年来我国以市场为主要取向的经济改革成绩斐然,但总的来说,改革仍处于由浅层向深层的过渡阶段。二、转折期经济运行机制转轨面对的现实经济基础是不发达的商品经济基础。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的产物。然而我国现存的商品经济极不发达,而且严重畸形。因此研究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条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的差别,十分迫切。以便结合我国国情去发展和完善政府的经济职能。① 1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政府的职能 到现在为止,计划经济时代有关政府职能的若干观念仍然影响着我们的改革,参考了一些书籍,整理出以下5个旧观念。② 1.1政府无所不能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被认为是无所不能的。法律即使存在,但存在这样的认识,即认为有了法律,政府反而束手束脚,法律的限制约束职能作用被看成是多余的,这种观念实际就是权大于法。各种违背客观规律的事情也都在政府无所不能的思想指导下层出不穷,甚至碰得头破血流也不改正。 1.2政府应当支配一切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被认为有权力支配一切、有力量支配一切、有理由支配一切。 1.3凡是政府能做的都由政府做 这是一种旧观念,是和市场经济体制截然不同的指导思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指导思想应该是凡是市场能做的都由市场做,政府只能做市场做不到的或者做不好的事情。有哪些事情是市场做不好或者是做不到的呢?比如说,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宏观经济调控、社会效益高而经济效益低部门的发展,政府应该做这样的事情。计划经济下,只是由于政府力量还不足,不得不让出一小块让市场起一点作用,言外之意就是将来有一天政府力量够了,仍会取市场而代之。 1.4大政府是社会主义的制度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权力集中于中央、集中于政府,所以,大政府就是不可避免的。既然计划经济体制被看作社会主义的特征,大政府也必然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的制度。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在市场经济下,我们需要的是有效率的政府。关键是政府职能的界定划分,关键在政府必须要有精炼、强干的班子。 1.5政府的利益必定是全体人民的利益 这种理解首先忽视了市场经济体制下主体的多元性。这样的理解设定了一个错误的前提,就是政府所做的一切都是符合全体人民利益的。实践一再表明,计划经济时期,以人民利益的名义所做的错误决策难道还少吗?这个观点往往成为某些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损害人民利益的一种借口,政府所作所为是否符合人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 规定了政府的含义,我们再来分析政府应该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担负什么样的职责。历史上很多思想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自由放任主义者认为政府应该扮演“守夜人”的角色。也就是说,市场的自发运行会给社会带来高效率,政府的过多干预只会起到反作用,政府需要作的只是提供安全和秩序。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政府的职责作了如下的规定:“第一,保护社会,使其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各个人,使其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和压迫,这就是说要建立严正的司法机关,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其建设与维持绝不是为着任何个人或任何少数人的利益),这种事业与设施在由大社会经营时,其利润经常补偿费用而有余,但若由个人或者少数人经营,就决不能补偿所费。”④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庇古认为国家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消除客观上存在的边际私人纯产值和边际社会纯产值之间的背离。凯恩斯认为政府应该积极的采取措施刺激有效需求来克服经济危机。萨缪尔森认为政府应该采取矫正垄断,收入政策等方法来实现社会的效率、平等和稳定。70年代后兴起的新自由主义者又重新鼓吹市场的效率,举起了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大旗。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使得政府在管理经济过程中有时容易超出宏观调控的范围,直接干涉参与经济活动,这样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为从政府的内在特征来看,政府和市场在某些方面是相互排斥的,所以政府不能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否则就容易起到反作用。 第一,政府具有公共性的特征。政府是公共权力的执掌者,公共权力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政府的公共性决定了政府的一般功能在于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解决社会的公共问题。社会公共权力是出于缓和利益矛盾需要才产生的,公共权力的执掌者——政府会必须以成员的根本利益作为其活动的宗旨,这就要求政府和社会相对脱离,凌驾于社会之上才能真正的履行其公共管理的职能。因此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该作为市场的管理者、监督者出现,而不能作为市场的参与者。因为市场参与者本身必须是代表不同利益并且占有不同资源的市场行为主体。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如果直接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就违反了自身公共性的特征,也就很难提供公平公正的市场交易规则。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我国长期来存在着各种挂靠政府机关的各种企业,国家机关成了市场的直接参与者。这样这些机关在制定或者执行政策的时候就会有意无意的向自己下属的企业倾斜,这样就违反了政府公共性的要求,扰乱了市场的公平和效率。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我国不断要求各种挂靠机关的企业必须和政府机关脱轨,就是为了保证政府的公共性。 第二,政府具有普遍性的特征。作为公共权力的主体,政府的功能涉及到社会的所有领域和所有个体,从而具有普遍性的特征。一定地域内的各个个体只能在同一个政府下生息,享有一定的权利履行一定的义务,接受公共权力的管辖。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政府尽管事实上划分为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层级,但是这些部门和层级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一定国土范围内的政府只能有一个。因此政府一般应该有大局观念,整体观念,这和市场经济的理念是不符和的。市场经济活动主体一般都是单一的、具体的。经济主体参与市场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尽最大可能的增加自己的利益,核心的理念是利己。因此市场是一种“个体理性”,会造成利益差别和利益分化。而政府行为则是一种“整体理性”,关注社会的公平。我国政府推行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如下岗补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以及开发大西北,对西部地

政府行政腐败案例分析

政府行政腐败 案例: 有媒体报道称,在黑龙江省双城市,当地奶农每日产出的鲜 奶均被雀巢公司所收购,但该公司拉地方政府参股并借助行政力量垄断奶源,在双城克扣奶农。具体情况如下:双城市多年前就跟雀巢公司签有协议,不准双城市再建其他乳品企业,双城市的鲜奶原则上必须交给雀巢。在行政之手强力干预之下,双城鲜奶市场只有雀巢一家,别无分店。报道称有记者曾跟随当地奶农到双城雀巢有限公司设在双城镇承旭村的奶站去送奶,结果发现平均送一桶奶就要被雀巢扣掉1.25公斤奶。不少奶农反映,雀巢公司克扣奶农已延续多年,现已成为“公开秘密”。双城雀巢还通过“以质论价”的方式,将鲜奶分成四个等级,变相克扣奶农,出现低等奶的奶农要被迫承受一个月的低奶价。当地政府还阻止奶农把奶卖给外地企业,并曾由公安、畜牧等多部门组成工作组四处拦截。本来,市场竞争能够带来多重利好,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然而,双城市却做出让雀巢独家经营的“拍脑袋”决定,难道是相关权力的脑袋被拍坏了吗?当然不是,当地政府只是屁股坐歪了,完全掉进钱眼里钻不出来了,双城市政府在雀巢公司拥有2.99%的股份,在一个雀巢奶站的营业执照上,法定代表人赫然就是前任双城市市长。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的呢? 首先,可以给予肯定的是,黑龙江省双城市市政府有权干涩市场经济,但是,双城市政府对市场的干涩却不是向有益于全面市场共同发展的方面进行,他的行为完全违背了一个政府应有的对市场调控的职能。双城市与雀巢公司签订协议,不允许双城市再建其他乳品企业,就是说双城市政府允许雀巢公司在该地区实行垄断,这只会导致“市场失灵”,而在“市场失灵”的产生中我们看出“政府的失灵”。 对于双城市政府的行政行为,我只能说他并没有从大众的利益出发。行政行为是具有维护、监管、裁判、服务和发展的功能,所有行为都要在合法的法律依据下进行。但在这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双城市政府却因为在雀巢公司拥有2.99%的股份而允许其做该地区的垄断企业,为的只是钱,为了能赚更多的钱,双城市政府不惜做出有违政府行政职能的决策。更加让人失望的是,在一个雀巢奶站的营业执照上,法定代表人赫然就是前任双城市市长。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官官相腐啊,一官腐,影响的不只是短暂的该政府管理的社会发展,还会深远持久的影响着下一代政府。 经调查发现,双城市政府部门帮助雀巢垄断奶源的主要原因,是雀巢的税收支柱地位。有关专家认为,地方政府为了税收,甘当企业的“守财奴”,是明显的行政错位。 从总体上看,形成腐败的主要原因是法制不健全、监督不有效。1、监督制度滞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特别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我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然而政府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难以提前预料,这就在客观上影响了监督制约的及时性,增加了监督和制度建设的难度,使权力者有机可乘,钻法律空子打政策擦边球。2、监督主体模糊。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央和地方利益的不断调整,人事管理、领导体制、经济利益关系的不断变化,使监督管理的主体也不断的变化,这些变化使监督工作显得被动,给实施有效的监督带来很大困难。监督主体的混乱,使权力者产生侥幸心理,甚至是无所顾忌,导致了权力腐败屡禁不止,花样不断翻新。3、监督对象失衡。我国党政机关内

政府经济学经典案例分析

财政案例 案例资料财政预算,是国家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等对于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收入和支出的计划。每年“两会”,财政部部长所作的预算报告,都是代表们锁定的“焦点”。政府预算是一本政府公开的“财务大账”:过去的一年收了多少钱?钱投到哪里去了?今年的钱该怎么用?这些钱是不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每年都要接受人大代表的监督和审查。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财政预算编制较粗,“外行看不懂,内行看不清”,预算的透明度不高,造成了很多部门预算游离在人大监督范围之外。同样,在预算执行方面也不尽如人意,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办法。对每年人代会批准的财政预算,执行随意性大。由于预算资金没有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造成了执行难的问题。往往部门申请多、找领导批条子多、临时性支出多,变成“一年预算,预算一年”,然后再报人大常委会做出调整预算的决议。为此,在近年各地的人代会上,代表对财政预算的监督力度明显加大。如广东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代表们对预算中“拨2000万元给机关幼儿园”、“事业单位的行政编制外人员每人每年补贴3.2万元”等提出了质疑。浙江、四川等省的预算报告也明显加厚,列支项目也更加详尽,以利于人大代表的监督。问题分析:1.政府预算的本质什么?2.为保证政府预算的科学性应坚持什么原则? 解答1、政府预算的本质是关于民众赞同和监督国家财政活动的法律制度。政府预算反映着政府的职能与政策的方向,预算过程是政治的和决策的过程。概括而言,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财政计划,即用法律形式表现,反映和规定政府在一定时期内财政收支活动的预期收支指标与平衡关系的一览表以及管理制度。它是政府分配集中性财政资金的重要工具和调节、控制、管理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经济杠杆。一般而言,政府预算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其次是对政府支出的控制。2、为保证政府预算的科学性,政府预算必须符合统一性、预测性、年度性,法律性和公开性等要求。这些特征体现了政府预算的技术性和政治性两个层面的内涵。统一性、预测性和年度性等特征可以理解为技术方面,法律性和公开性等方面则主要体现了政治内涵。3、应对措施(附送)我国要提高政府预算的民主性,一方面要形成有效的预算分权和制衡,另一方面要扩大预算程序的公众参与度。首先是预算分权与制衡。预算权力是国家公共权力的核心之一,也是国家利益矛盾最集中的地方。预算分权就是要将预算权力在立法机关、政府、政府财政职能部门及内部各组织机构以及独立审计机关之间进行合理分配,以形成一个相互制约的运作体系。如建立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三者相互分离的制度,并形成三套相互制约的机构;建立资金的使用权、支付权、审核权相互分离的制度;实行财政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还可以建立一套独立于政府、直接对人大负责的审计监督系统,并独立行使监督权。其次扩大预算程序的公众参与度。公众对程序的参与,特别是普通公民对政治决策程序的参与,是程序内在价值得以体现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民主社会的显著标志。政府预算收支的多与少都将实质地影响到每一个公民或者企业,让公众参与预算程序,让相对人对自己将要承担的纳税义务与将要获得的公共服务发表看法,与政府沟通,这本身就有其价值所在:它不仅仅有利于预算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而且也便于预算通过后的有效执行和政策的顺利推进。

第十一章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习题

第十一章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 一、单项选择题 1、财政应发挥职能作用的范围主要是在()的领域。 A、商品流通 B、市场失灵 C、农业生产 D、工业生产 2、财政经济稳定职能的行使重点是()。 A、对社会资源在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B、维持社会资源在高水平利用状况下的稳定 C、稳定物价水平和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D、改善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3、政府融资的缺点是()。 A、难以满足社会成员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 B、导致公共物品供给的结构不平衡 C、导致公共物品供给的数量不足 D、比较理想,很难实现 4、关于公共物品的生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政府生产和合同外包是公共物品生产的两种典型方式 B、合同外包包给盈利性质的机构,才是公共服务提供私有化的表现 C、支持公共物品提供私有化的理由是同样的服务由私人生产成本更低 D、反对公共物品提供私有化的理由是认为私人生产降低了服务的质量 5、公共物品是指增加一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同时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那类物品。这个定义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首次提出来的。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弗里德曼 D、萨缪尔森 6、根据尼斯坎南的官僚理论,官僚在给定需求约束和成本约束条件下,会()本部门的总预算。 A、最大化 B、平均 C、最小化 D、平滑 7、符合公共选择的“经济人假设”的是()。 A、政治人谋求的是公众利益最大化 B、政治场景中的个人与市场环境中的个人一样,都是自利、理性和效用最大化者 C、所有政客、官僚、代议者都关注公众利益 D、政治人都是道德高尚的人 8、关于市场和市场效率说法错误的是()。 A、企业的基本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谈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如何定位

谈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如何定位 论文编号: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27 政治学概论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专业 层次 批次 学号 学习中心 年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1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进入快速发展和国际化的轨道。与之相适应,政府管理职能也悄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政府只有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其职能,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才能有效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那么,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应该履行哪些职能?如何履行职能?政府职能的定位和适时适度转变就成了政府及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2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 不同的经济体制对政府职能的要求是不同的。从建国初期开始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主要实行计划经济,政府对经济进行集中管理和直接参与。计划经济以的公有制为经济基础,以国家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强调经济的统一规划和国家对社会生产、经济生活的直接控制。政府作为生产资料的象征性所有者,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全社会经济发展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实行高度集权、计划管理的方式,政府包揽一切经济事务和社会事务,政府对企业实行统一计划、统负盈亏、统购统销、统收统支,一切经济活动以政府的计划为中心。政府是公共权力的集中体现,社会从属于国家,公民依附于政府,呈现出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高度合一的社会结构形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是“全能型”的,表现为行政权力对社会的全方位渗透,直接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权力高度集中。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成为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主体。社会利益结构日益向多元化演变,社会形态由单一转变为多样,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种所有制形态的出现,使得人们的社会角色更加多样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区人”、“自由人”,利益单元的个体化促使人们形成更加鲜明的“独立人格”。一元结构下的政府包揽一切、无所不管的格局必然会被打破。政府职能范围由包揽一切、无所不管转化为涵盖社会、市民的公共领域,国家和政府不再涉及市民的经济生活领域,政府对市场和社会生活的干预受到市场经济限制和约束。政府职

地方政府创新案例

【“地方政府创新案例”讲稿】 公共服务创新:政府与GONGO培育和发展SHO案例分析——重庆市北碚区计生委公共服务分权拓展模式 【案例背景】: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的实施,独生子女死亡对家庭造成的伤害问题逐步突现出来。据估计,全国农村就累计约有30万户的独生子女死亡家庭。独生子女死亡给家庭带来的不仅仅是劳动力缺失、养老保障等问题,更多的是对丧子父母近乎毁灭性的精神打击。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自助组织(SHO)应运而生,在丧子户的精神抚慰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重庆市北碚区的“真情互动联谊会”就是其中一例。早在2003年,重庆市北碚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计生委) 、计划生育协会(计生协) 、妇联和团委在“母亲节”召开全区关爱特殊母亲(中年丧子母亲)座谈会,向为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做出贡献的母亲们表达了国家和社会的慰问。这次的聚会后,区计生协将区内中年丧子(女)家庭登记造册,建立联络小组,鼓励她们自主开展精神互助活动。本来就存在情感交流的巨大需求,又在政府和计生协的大力推动下,这些特殊母亲们很快自主联系起来,并开展一些文娱活动。 【案例简介】: 2005年,利用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开展“60岁以下农村独生子女特困家庭抚助行动项目”的契机,在特殊母亲们的积极要求和计生委、计生协的共同努力下,北碚区“计划生育家庭真情互动联谊会”成立。区计生协将联谊会作为自己的二级协会,使其具有合法性。由计生协秘书长担任联谊会会长,副会长则由中年丧子(女)户的积极分子担任,管理组织日常的运作。至2006年9月底,“真情互动联谊会”的会员已达到134户近250人,均为中年丧子的夫妻。联谊会的自主性较强,活动开展和组织的运作基本是由丧子家庭的成员来自主决定,体现了自助组织(SHO)独立运作的特点。联谊会定位在“联系计划生育中年丧子家庭的桥梁和纽带”,以“敞开你的心扉、诉说你的烦恼、沟通你的心灵”为口号,互相抚慰,携手树立积极向前的生活态度,共同回归主流生活。联谊会开展的活动主要有各种文娱活动、新老会员倾诉、心理医生定期的心理咨询等,目的都是为那些有着共同遭遇的计划生育家庭提供一个缓解心灵悲痛和精神压力、相互交流抚慰的平台,帮助她们度过难关。

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概念.doc

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概念 正文 一、公共物品的概念及特征 1.公共物品的概念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又称公共产品,广义上讲,它是指那些在消费上具备非竞争性或在受益上具备非排他性(或同时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公共物品是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的,它是一个公共经济学的概念。公共经济学也被称为政府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政府经济学就是经济学中专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政府经济活动特殊规律性的科学,“是论述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共组织(如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存在意义和行为,回答政府必须做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做的学问”。 2.公共物品的特征 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而言,理解物品的私人性和公共性,关键在于理解物品在消费过程中的两种属性:排他性和竞争性。 排他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要消费各种各样的物品或使用价值,当人们消费某种物品时,同时排斥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如私人不动产、日用消费品等,那么,这种物品就具有排他性;反之,当人们在消费某种物品时,同时并不排斥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如国防、法律、航海灯塔等,那么,这种物品就具有非排他性。 竞争性:一件物品被消费,别人就无法再消费该物品了,如一只面包、一件外套等,供给者只有增加生产,才能满足更多人消费;那么,这件物品从生产到消费都具有竞争性;反之,人们对某种物品的消费不影响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和利益,消费者的增加不会加重供给者的成本,或者说,新增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同时,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即边际拥挤成本为零。如交通路牌标志、法律条文等,那么,这种物品就具有非竞争性。 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物品是私人物品;而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则是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在消费者之间是可以分割的;公共物品在消费者之间是不能分割的。这种不能分割有两种情况:一是技术上不可能,如交通路牌标志要让一部分走过它的人不能看是不可能的;二是分割的成本高昂到不可接受,如为了不使某艘船受既有灯塔的指引而另拓航线和建造另外的灯塔的成本太高。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定位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定位 市场机制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拥有的最有效的资源配置工具,它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费用、最简单的形式把资源配置的信息传递给利益相关的决策者。它能够使消费品得到最佳分配,使生产要素达到最佳配置,让动态的经济发展问题得到基本的解决。但市场却不是万能的,它会在某些环节上失灵。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基本职责应是弥补市场缺陷。那么,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究竟如何定位呢?笔者认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提供基础性的制度保障。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它的有效运行需要相应的制度基础,包括产权的界定与保护,监督合同的执行以及公正执法等,尤其是适当的经济自由、产权制度基础和法律基础以及社会信用体系。这些“游戏规则”都应由政府来制定和强制执行,以保证市场交易的效率和公正性,确保市场机制运行的基本秩序及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在改革的初期阶段,政府在这方面的工作存在着立法速度慢、执法不利的缺点,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入,政府应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善这些制度。 (二)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公共物品具有消费行为的非对抗性和消费者的非确定性等特点,其产品一般投资规模大,生产周期长,这就使私人无法生产或不愿提供此类产品。因而必须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并监管其使用过程中的公平性与合理性。 (三)加强宏观经济的总量调控,增进市场和弥补协调失灵。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备以及市场竞争的分散性、盲目性,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均衡的实现具有长期性和波动性,有时甚至不可能或者即使达到均衡,经济上也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因而有必要针对市场调节在总量均衡目标实现上的局限,引入政府调节。 (四)调节收入分配。有效率的市场制度可能产生极大的不平等,完全由市场机制调节收入分配,必然造成收入差距过大,因而通过制定分配政策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来调节收入分配,防止贫富分化,兼顾公平就成为以公众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政府的重要职能。此外,由腐败造成的收入差距过大,既是无效率的,又会造成社会不公平,政府应加大反腐败的力度。(五)消除对改革的阻碍和反抗。改革是一种制度的重新安排,它意味着经济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这种调整必然会遇到那些不愿意放弃既得利益的人的阻碍和反抗。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社会重大问题的解决,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只有通过政府综合运用经济政策、法律、行政和教育等手段,才能消除这种反抗。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政府职能定位的基本要求 (一)由全能型政府转向有限型政府 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的是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全能型政府,它实际取代了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的功能,使主要的市场主体企业成为其附属物。其结果是要素人为分割,决策经常“失灵”,经济、社会的营运凝固、僵化,生产力发展速度受到严重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政府职能转变不仅是自身的要求,也是经济全球化大背景的客观要求。世贸组织追求自由市场原则,要求各成员方政府减少对市场的干预,让国内外企业在市场上展开公平竞争。政府既要适当减少对经济社会的干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强化自身内部管理,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纳税筹划(Taxplaning)是指纳税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事先进行筹划和安排,最大限度地利用税收优惠条件,选择最优的纳税方案,以达到税负最小化目标的纳税规划。纳税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部分,其实质是依法合理纳税,最大程度地降低纳税风险,以求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具有合法性、合理性、筹划性、目的性等特征。纳税筹划不同于偷税、漏税、逃税或抗税,它是在不违法的前提下进行的。中小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它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现对中小企业在筹资、投资、经营三大方面的纳税筹划略陈管见。 一、筹资过程中的纳税筹划 筹集资金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先决条件,企业可以从多种渠道以不同方式筹集所需的资金。一般来说,从纳税筹划的角度分析,可将企业的筹资方式分为(1)负债性筹资(包括:向银行及非金融机构的贷款或企业借款、企业内部筹资、发行债券等)(2)权益性筹资(包括企业自我积累、发行股票等)(3)其他筹资(租赁、赊购等)三种形式。[1](P44)从纳税角度看,这些筹资方式产生的税收后果有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进行筹资决策。在筹资决策中进行纳税筹划,有助于企业降低资金成本,优化资金结构,增加所有者收益。通常情况下,企业内部集资和企业之间拆借方式效果最好,金融机构贷款次之,自我积累效果最差。其原因在于内部集资和企业之间的拆借最容易使纳税利润规模分散而降低。就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筹资而论,发行债券比发行股票更为有利。这是因为,发行债券所发生的手续费及利息支出,依照财务制度规定可以计入企业的在建工程或财务费用。财务费用作为抵税项目可在税前列支,企业也就可以少纳所得税。而发行股票支付给股东的股利却是由税后利润支付的,比发行债券要多纳所得税。另外,租赁已成为中小企业实现节税筹划的重要手段。对承租人来说,租赁既可避免因长期拥有机器设备而承担资金占用和经营风险,又可通过支付租金的方式,冲减企业的应税所得额,减轻所得税税负。对出租人来说,出租既可免去为使用和管理及其所需的投入,又可以获得租金收入,此外租金收入按5%缴纳营业税,其税收负担比产品销售收入缴纳的增值税低得多。因此,企业筹资时在不违反国家经济政策的前提下,可通过税收筹划实现资金的筹措却又节税增资的目的。当然,应该注意到,在筹资决策的税收筹划中,有时税收负担的减少并不一定等于所有者收益的增加。因此,不能只关注筹资中的所得税,而必须以企业是否能获得税后最大收益作为选择筹资方案的标准。[2](P121) 二、投资过程中的纳税筹划 税负轻重,将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在投资决策中的税收筹划,主要从投资方向、投资地点、投资方式及投资伙伴的选择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行优化选择。(1)就投资方向而言,国家为了优化产业结构,在立法时对鼓励类和限制类行业制定了不同的税收政策。可投资国家鼓励类项目,借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减轻税负。(2)从投资地点来看,国家为了支持某些区域的发展,一定时期内对其实行政策倾斜,如对经济特区及西部地区的税收政策。根据不同)从投

地方政府学案例分析题

一、新丰案 1、我国当前中央与地方关系存在什么问题? 从本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是一个单一制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与地方的主要问题就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简单地理解为“地方服从中央,局部服从大局”,这就导致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有时甚至很突出。建国以来,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直没有走出集权——分权——再集权——再分权。权力一收就死,一死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就收的恶性循环。集权时,地方政府完全依附于中央,失去了活力与积极性。放权时,中央的权威被削弱,宏观调空乏力,形成“中央,强地方”的不协调局面。 2、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要解决好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矛盾的策略主要有以下三点: 1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2加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制化建设 3建立中央与地方纠纷解决机制 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们在对待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上,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一是维护中央权威;二是地方大有可为;三是权职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克服过去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甚至互相干扰,互相推诿等问题。 二、地税部门为何敢对抗国家税务总局 1、我国地方政府的权力来源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和有关法律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都是由本行政区域的选民选举产生。有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民大表大会,都是由下一级人民大表大会选举。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大表大会由选民直接选举。因此,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力来源于本行政区域的全体居民。 2、该案例反映出当前我国地方政治制度存在什么问题? 从本案例来看,它反映了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在干部选拔制度和人事制度上存在明显的缺陷,尤其是政府的民主性体现不足。地方政府权力过于集中,对政府官员缺少强有力的法律制约机制。同时,地方政府也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才会出现本案例中抗拒新个税的现象。 三、大力推进基层公共服务优化,全区构建公共服务大厅 1、西城区地方政府改革,体现了地方政府管理的哪些特点? 从本案分析可以看出,西城区管理具有如下特点: 1提高办事效率,为辖区居民提供极大的便利。 2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节约成本 3树立了良好的政府形象。 地方政府管理应不断改革创新,拓宽思路,才能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对政府管理的需求。 2、西城区地方政府的改革,对于地方政府管理改革具有哪些借鉴意义? 第一,公共服务大厅以街道为落脚点,推动街道“大科制”改革。 第二,服务理念和方式的根本转变。 第三,妥善解决了公共服务大厅的定位问题。 第四,健全了一系列制度。

《行政案例分析》答案一

《行政案例分析》答案一 一、简答题 1、(1)行政案例的定义: 基于教学与研究的需要,以不同媒介是存在,对具有典型意义的某项具体的、真实的公共行政事件客观而准确的记叙。 (2)行政案例的特征: ①目的性; ②真实性; ③客观性; ④完整性; ⑤开放性; ⑥可读性。 2、行政案例教学的功能与价值体现在: (1)加深对公共行政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理解与把握; (2)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行政人员; (3)有利于推动公共行政理论与方法体系的不断创新; (4)有助于发现和了解当前行政活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参与行政发展与改革过程。 3、区别: (1)目标不同(前者是开张研究,达成科学研究的目标;后者是学习—教学目标的实现,理论理解力的深化,简言之,前者重在科研价值的实现;后者重在学习与教学价值的达成。) (2)本质不同(前者是发现真理,后者没有唯一正确的方法。) (3)适用的策略与思路不同(前者强调价值中立;后者要求因材施教。) 4、行政案例的一般采编步骤 (1)案例说明书的拟定; (2)材料搜集与研究; (3)初稿的拟定; (4)反馈与修改; (5)定稿与出版。

5、学生的角色是: (1)积极的课前准备 (2)积极的表达者 (3)认真的总结者 6、基本职能: (1)政治职能。即阶级统治的职能,是指政府所承担的维护和实行阶级统治,保卫国家。具体包括阶级专制职能,军事包围职能,社会治安职能,民主职能。 (2)经济职能,指政府所承担的组织和管理社会经济建设的职能。经济职能是国家最主要,最基本的职能。具体包括:产权(私有或公有)界定和保护;基本建设投资(直接生产或提公共产品);进行收入再分配;缓解收入分配不公(以及管理国家资产、规范稳定市场秩序以确保自由竞争)等。(3)文化职能。政府指导和管理文化建设事业,领导和组织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能。具体包括:意识形态职能,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发展文化艺术;体育事业、加强道德文明建设;清除有害文化产品等。政府的文化职能,一般是通过文化管理机构的组织等管理活动来实时的。 (4)社会职能。执政府所承担的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职能。具体内容包括制定各种社会福利的法律、法规、制度;建立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合理的社会福利制度;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创办各种社会福利事业;保护生态环境。 7、意义: (1)有利于廉政、勤政、高效。可以克服部门林立、机构臃肿、层次重叠、职责不分,人浮于事等导致效率低下的情况;有利于克服任人唯亲、能上不能下、职务终身制等导致腐败的现象。 (2)有利于节省财政开支,行政管理费用中有很大部分用于人员的编制,行政管理费用在国家财政开支中占有很重要的份额。制定合理的编制员额,对国家节省财政开支有重要意义。 (3)有利于整个行政管理的法制化。编制本身就是法规。它是国家行政组织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国家各级机关设置法律依据。加强编制管理事实上就是强化行政组织的法制化。 8、阻力: (1)决策规范不完善、标准不统一。①执行机构需要进一步完善决策,提出实施决策更具体的方案。 ②由于决策规范不完善,可操作性差,增加了执行中的随机性,给随心所欲留下了可趁之机,从而影响决策目标的实现,甚至还会使执行活动走弯路。 (2)行政执行人员对决策和指令缺乏认同感和执行的动力,行政指令与大多数执行人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相抵触时,就有可能出现行政方面的阻力。 (3)行政执行资源不充分,人力和物力资源。

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资料

国家开放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初稿 题目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薛捐捐教育层次本科 学号1537001255450 省级电大山东电大 专业行政管理市级电大东营电大 指导教师徐尊英教学点东营职业学院

目录 [摘要]、[关键词] (2) 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及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意义 (3) (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 (3) (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意义 (3) 二、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树立新的观念 (4) (一)“有限政府”观念 (4) (二)“有效政府”观念 (4) (三)“社会中的政府”观念 (4) (四)“服务型政府”的观念 (5) (五)“学习型政府”的观念 (5) 三、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的重点 (5) (一)正确定位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 (6) (二)以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转变政府职能 (6) (三)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7) [参考文献] (8)

摘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真正建立起符合民主、法治要求,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是多年以来民心所盼,也是政府自身不断改革和自我完善的一件大事。转变政府职能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扯到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方面面,但本质问题是政府对自己在政治体制中所处角色的重新审视与思考。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中,政府究竟应该发挥什么作用,政府怎样找到自己本来应该承当的角色。政府职能转变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与核心,又是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连接点,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是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管理职能与原来的计划经济社会有了很大不同。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更多地是管理职能,体现在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自身的调节职能要和政府的管理职能相配合,政府的职能更多地是服务职能。因此,需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政府管理职能体系。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是多年以来民心所盼,也是政府自身不断改革和自我完善的一件大事。转变政府职能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扯到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方面面,但本质问题是政府对自己在政治体制中所处角色的重新审视与思考。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中,需要把那些不该管、管不好和管不了的职能分离出去,管理那些属于政府的管理范围,对

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党支部书记如何做好 思想政治工作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极大地冲击着人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难做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实实在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摆在每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作为一个党支部书记,在基层工作中可以说是千头万绪,他肩负着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是党的路线的执行者、落实者和宣传者。因此,党支部书记的作用在基层党的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但要做好党务工作,宣传党的知识、号召,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还要宣传落实企业的目标任务;不但要抓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还要作好“四个文明”建设;不但要千方百计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还要帮助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不但要做好解惑释疑、化解矛盾、说服教育工作,还要作好 单位方方面面的稳定工作。 一、什么是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从实质上看,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为了实现政治任务、政治目标而去做人的工作,做人的思想教育、转化、引导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四个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

(二)、塑造人格、价值观的主导力量。 (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 (四)、服务于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 一切工作都要靠人来完成,而人是有思想的。一个人如果不能认识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不能把工作同党和人民的事业联系起来,他是做不好工作的。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很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造成思想政治工作不力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人格教育及培养。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带来人民币,不起什么作用,存在动力不足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党支部书记进一步把职工的思想统一起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振奋精神,团结拼搏,艰苦创业;进一步坚定信念,理顺情绪,抵制消极倾向的影响;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有这些,表明企业改革发展每一步都离不开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 二、开展好日常思想政治工作 就是我们应该做那些思想工作,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密切联系群众。 1、每个党支部都要建立职工家庭档案; 2、本单位职工的生日,党支部要登记造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