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高一物理第三章(力)单元测试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高一物理第三章(力)单元测试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高一物理第三章(力)单元测试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2007年潮阳市第一中学高一物理第三章(力)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码头上两个人用水平力推集装箱,想让它动一下,但都推不动,其原因是()A.集装箱太重B.推力总小于摩擦力

C.集装箱所受合外力始终为零D.推力总小于最大静摩擦力

2.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桌面受到的压力实际就是书的重力

B.桌面受到的压力是由桌面形变形成的

C.桌面对书的支持力与书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D.桌面对书的支持力与书对桌面的压力一定大小相等,而且为同一性质的力

3.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关于接触处的弹力和摩擦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一定有弹力,但不一定有摩擦力

B.如果有弹力,则一定有摩擦力

C.如果有摩擦力,则一定有弹力

D.如果有摩擦力,则其大小一定与弹力成正比

4.一架梯子靠在光滑的竖直墙壁上,下端放在水平的粗糙地面上,有关梯子的受力情况,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受两个竖直的力,一个水平的力B.受一个竖直的力,两个水平的力

C.受两个竖直的力,两个水平的力D.受三个竖直的力,三个水平的力

5.作用于O点的五个恒力的矢量图的末端跟O点恰好构成一个正六边形,如图所示。这五个恒力的合力是最大恒力的()

A.2倍

B.3倍

C.4倍

D.5倍

6.平面内作用于同一点的四个力若以力的作用点为坐标原点,有F1=5N,方向沿x轴的正向;F2=6N,沿y轴正向;

F3=4N,沿x轴负向;F4=8N,沿y轴负向,以上四个力的合力方向指向()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7.同一平面内的三个力,大小分别为4N、6N、7N,若三力同时作用于某一物体,则该物体所受三力合力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

A.17N、3N B.17N、0 C.9N、0 D.5N、3N

8.如图所示,一个重为5N的大砝码,用细线悬挂在O点,现在用力F拉法码,使悬线偏离竖直方向30°时处于静止状态,此时所用

拉力F的最小值为()

A.5.0N

B.2.5N

C.8.65N

D.4.3N

9.如图所示,用绳索将重球挂在墙上,不考虑墙的

摩擦。如果把绳的长度增加一些,则球对绳的拉

力F1和球对墙的压力F2的变化情况是()

A.F1增大,F2减小

B.F1减小,F2增大

C.F1和F2都减小

D.F1和F2都增大

10.物体静止在斜面上,若斜面倾角增大(物体仍静止),物体受到的斜面的支持力和摩擦力的变化情况是

()

A.支持力增大,摩擦力增大B.支持力增大,摩擦力减小

C.支持力减小,摩擦力增大 D.支持力减小,摩擦力减小

二、填空题(每题6分,共24分)

11.用弹簧秤称物块时,读数为7.5N,用弹簧秤拉着物块沿倾角为37°的斜面向上匀速滑动时,读数为6N,物块

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12.作用于同一点的两个力F1、F2的合力F随F1、F2的夹角

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则F1=,F2=。

13.同一平面中的三个力大小分别为F1=6N、F2=7N、F3=8N,这三个力沿不同方向作用于同一物体,该物体作匀速运动。若撤消F3,这时物体所受F1、F2的合力大小等于N,合力的方向。

14.用两根钢丝绳AB、BC将一根电线杆OB垂直固定在地面上,

且它们在同一个平面内,如图所示,设AO=5m,OC=9m,

OB=12m,为使电线杆不发生倾斜,两根绳上的张力之比

为。

三、实验题(9分)

15.在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的实验中,某小组得

出如图所示的图(F与AO共线),图中是F1

与F2合成的理论值;是F1与F2合成的实际值,

在实验中如果将两个细绳套换成两根橡皮条,那么实验结

果是否变化?答:(填“变”或“不变”)。

四、计算题(共27分)

16.(8分)如图所示,物体A重40N,物体B重20N,A与B、B与地的动摩擦因数相同,物体B用细绳系住,当水平力F= 32N时,才能将A匀

速拉出,求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0N,再用一绳系住OC 17.(9分)如图所示,物重30N,用OC绳悬挂在O点,OC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3绳的A点,BA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30N。现用水平力拉BA,可以把OA绳拉到与竖直方向成多大角度?

18.(10分)如图所示,一轻质三角形框架B处悬挂一定滑轮(质量可忽略不计)。一体重为500N的人通过跨定滑轮的轻绳匀速提起一重为300N的物体。

(1)此时人对地面的压力是多大?

(2)斜杆BC,横杆AB所受的力是多大?

参考答案(3)

1.CD

2.CD

3.C

4.C

5.B

6.D

7.B

8.B

9.C 10.C 11. 0.25 12. 30 N ; 40 N 13. 8; 与F 3方向相反 14. 39︰25 15. F ; F ';不变

解析:由图可知:F 为理论值,F '为实际值。将两个细绳套换成两根橡皮条不会影响实验结果,因为换成橡皮条

后,还必须用弹簧秤拉着橡皮条,将结点拉到原来的O 点位置。两个分力的大小以及方向都不会发生变化,只是两个弹簧秤要多移动一段距离,故应填“不变”。

点拨:此实验是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的,通过实验证明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平行四边形定则是正确的。 16. 解:以A 物体为研究对象,其受力情况如图所示:

则物体B 对其压力

F N 2=

G B =20N ,

地面对A 的支持力

F N 1=

G A + G B =60N ,

因此A 受B 的滑动摩擦力

F f 2=μF N 2=20μ,

A 受地面的摩擦力

F f 1=μF N 1 =60μ,

又由题意得:F = F f 1+ F f 2=60μ+20μ=80μ,F = 32N ,代入即可得到μ=0.4。

点拨:要计算动摩擦因数μ,必须考虑到物体A 上、下两个表面都受到了滑动摩擦力的作用。 17. 解:对A 点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由题意可得:

α

cos G

F OA =

,αtan G F AB = 设OA 先断,则320=OA F N ,解得?=30α,

此时310tan ==αG F AB N<30N 。因此,可以把OA 绳拉 到与竖直方向成30°角处

点拨:此种类型题的一般解法是:先假设某根绳子先断,即先达到其承受的最大拉力,然后判断另一根绳子是否已

断。如未断,则此值即为所求;如另一根绳子已断,即此时受到的力已大于其最大承受力,则需选另一根绳子作为研究对象,再次求解。

18. 解:(1)先以人为研究对象,人受三个力作用,重力G 、地面对人的支持力F N 、绳子的拉力F T 。由平衡方程

可得:F N +F T =G ,解得 F N =200N 。即人对地面的压力为200N 。

(2)以B 点为研究对象,其受力情况如图所示。将绳子的拉力F 分解为两个力:一个分力是对 AB 杆的拉力、一个分力是对 BC 杆的压力。F =2 G =600N ,由题意及受力分解图可知:

320030tan =?=F F

AB N

340030cos =?

=

F

F BC N

点拨:对较为复杂的物理问题,解决时应注意从已知入手,从简单 入手处理问题,如本题中,先从研究绳子的拉力入手,再研究人对地面的压力,最后再

解决两杆受到的力

的大小。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题型复习

一.典型受力分析题目 (一).水平面上 1.一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在与水平面成θ角的力F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如图所示,则物体所受摩擦力F f () A.F f<μmg B.F f=μmg C.F f>μmg D.不能确定 2.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置于水平地面上,受到一个与水平面方向成α角的拉力F 作用,恰好作匀速直线运动,则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二).斜面上 1,如图所示,在固定的倾角为α的斜面上有一质量为m的物体当用水平力F推物体时,物体沿斜面匀速上升,求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如图所示,物体质量为m,在沿斜面向上的推力作用下匀速向上运动,已知 推力大小为F,斜面倾角为α,求:⑴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⑵斜面对物体的 支持力;⑶斜面与物体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A C B F α 3.如图所示,光滑斜面倾角为?=30θ,一个重20N 的物体在斜面上静 (1)求弹簧的劲度系数; (2)若斜面粗糙,将这个物体沿斜面上移6cm ,弹簧与物体相连,下端固定,物体仍静止于斜面上,求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三)竖直墙面上 1.重为30N 的物体与竖直墙壁的动摩擦因数为,若用斜向上与水平面成θ=53°的推力 F =50N 托住物体。物体处于静止,如图所示。这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多少? 2.如图所示,质量为m ,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物块ABC ,∠ABC =α,AB 边靠在竖直墙面上,F 是垂直于斜面BC 的推力,现物块静止不动,则摩擦力的大小为_________。 二.判断受力个数 1.如图,在水平力F 作用下,A 、B 保持静止。若A 与B 的接触面是水

(完整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练习题含答案

第二章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 1.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桌面受到的压力实际就是书的重力 B .桌面受到的压力是由桌面形变形成的 C .桌面对书的支持力与书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D .桌面对书的支持力与书对桌面的压力一定大小相等,而且为同一性质的力2.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关于接触处的弹力和摩擦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有弹力,但不一定有摩擦力 B.如果有弹力,则一定有摩擦力 C.如果有摩擦力,则一定有弹力 D.如果有摩擦力,则其大小一定与弹力成正比 3.一架梯子靠在光滑的竖直墙壁上,下端放在水平的粗糙地面上,有关梯子的受力情况,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B.受一个竖直的力,两个水平的力A.受两个竖直的力,一个水平的力 D.受三个竖直的力,三个水平的力C.受两个竖直的力,两个水平的力 4.作用于O点的五个恒力的矢量图的末端跟O点恰好构成一个正六边形,如图所示。这五 个恒力的合力是最大恒力的() 倍A.2 B .3倍4.倍C .D5倍 ,若三力同时作用于某一物体,则该物6N、7N.同一平面内的三个力,大小分别为54N、体所受三力合力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 、17N.B 3N 、17N.A3N 、5N.D 0 、9N.C 拉法码,使悬线偏点,现在用力F6.如图所示,一个重为5N的大砝码,用细线悬挂在O °时处于静止状态,此时所用离竖直方向30 )(拉力F的最小值为 5.0N A.2.5N .B 8.65N .C4.3N . D 用绳索将重球挂在墙上,不考虑墙的.如图所示,7

摩擦。如果把绳的长度增加一些,则球对绳的拉)力F和球对墙的压力F的变化情况是(21减小A.F增大,F21 B .F减小,F增大21 C.F和F都减小21F都增大D.F和21物体受到的斜面的支持力和摩擦力.物体静止在斜面上,若斜面倾角增大(物体仍静止),8 )的变化情况是( B.支持力增大,摩擦力减小A.支持力增大,摩擦力增大 .支持力减小,摩擦力减小 D C.支持力减小,摩擦力增大 二、填空题°的斜面向上匀速滑3711.用弹簧秤称物块时,读数为7.5N,用弹簧秤拉着物块沿倾角为 数擦因的6N动时,读数为,物块与斜面间动摩为。12.作用于同一点的两个力F、F的合力F随F、F的夹角2112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则F=,F=。2113.同一平面中的三个力大小分别为F=6N、F=7N、F=8N,312这三个力沿不同方向作用于同一物体,该物体作匀速运动。若撤消F,这时物体所受F、F的合力大小等于N,合力的方向。231 14.用两根钢丝绳AB、BC将一根电线杆OB垂直固定在地面上, 且它们在同一个平面内,如图所示,设AO=5m,OC=9m, OB=12m,为使电线杆不发生倾斜,两根绳上的张力之比 。为 9分)三、实验题(.在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的实验中,某小组得15 ,图中是F出如图所示的图(F与AO共线)1 与F合成的理论值;是F与F合成的实际值,212在实验中如果将两个细绳套换成两根橡皮条,那么实验结 果是否变化?答:(填“变”或“不变”)。

(新)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测试题(含答案)

第三章 1.(多选)在力的分解中,唯一解的条件是 A.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 B.已知两个分力的大小 C.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D.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 2.(单选)原长为10 cm的轻质弹簧被竖直悬挂,当其下端挂上一个质量为50g的钩码时弹簧的长度为12 cm,换上一个质量为l00g的钩码时弹簧的长度为(弹簧始终处于弹性限度内,g=10m/s2) A.4 cm B.8 cm C.14 cm D.16 cm 3.(单选)有两个共点力,一个大小为10N,另一个大小为2N,它们合力的最大值是 A.2 N B.8 N C.10 N D.12 N 4.(单选)关于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B.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C.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摩擦力的大小总是与接触面间的压力成正比 5.(单选)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物体之间有力的作用时,这两个物体之间一定相互接触 B.一个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一个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C.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 D.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总有摩擦力作用 6.(单选)如图所示,A、B两物体并排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C物体叠放在A、B上,D物体是_光滑小球,悬挂在竖直线下端,且与斜面接触,若所有的接触画均光滑且都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B 对A 有弹力,且弹力方向水平向左 B .D 与斜面接触时,斜面未发生形变 C .B 对地面的压力大小等于B 的重力 D .A 、B 物体对C 在竖直向上没有弹力 7.(单选)如图所示,汽车B 在水平路面上以相对于地面的速度 1v 向右运动,车上的货物A 以相对于地面的速度2v 向右运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若 12v v <,货物A 受到了汽车B 所施加的向右的、滑动摩擦力 B .若 12v v <,汽车B 受到了货物A 所施加的向右的滑动摩擦力 C .若 12v v >,货物A 受到了汽车B 所施加的向左的滑动摩擦力 D .若12v v >,汽车B 受到了货物A 所施加的向右的滑动摩擦力 8.(单选)关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的弹力和摩擦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有弹力必有摩擦力 B .有摩擦力必有弹力 C .弹力增大则摩擦力一定增大 D .弹力是动力,摩擦力是阻力 9.(多选)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只有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才会受到重力 B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它的方向竖直向下 C .运动的物体也可以受到重力 D .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10.(单选)如图所示的皮带传动装置中,O1是主动轮,O2是从动轮,A 、B 分别是皮带上与两轮接触的点,C 、D 分别是两轮边缘与皮带接触的点(为清楚起见 ,图中将两轮与皮带画得略微分开,而实际上皮带与两轮是紧密接触的).当O1顺时针启动时,若皮带与两轮不打滑,则A 、B 、C 、D 各点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分别是( )

高一物理必修一 全 知识点梳理

高一物理必修一(全)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概念: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形式。 参考系: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系。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若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为使问题简化,而引入的理想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视为质点的依据,如:公转的地球可视为质点,而比赛中旋转的乒乓球则不能视为质点。 ’ 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 (1)物体平动时; (2)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 (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时刻和时间 (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对应于位置、瞬时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通常说的“2秒末”,“速度达2m/s 时”都是指时刻。 (2)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对应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通常说的“几秒内”“第几秒内”均是指时间。 位移和路程 (1)位移表示质点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是矢量。位移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有向线段的长度,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当物体作直线运动时,可用带有正负号的数值表示位移,取正值时表示其方向与规定正方向一致,反之则相反。 (2)路程是质点在空间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在确定的两位置间,物体的路程不是唯一的,它与质点的具体运动过程有关。 (3)位移与路程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是过程量,二者都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只有当质点做单方向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 速度 (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方向和快慢的物理量。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大小叫速率。 (3).平均速度: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①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②平均速度的大小与物体不同的运动阶段有关。 ③v=t s 是平均速度的定义式,适用于所有的运动, (4).平均速率:物体在某段时间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①平均速率是标量。 ②v=t s 是平均速率的定义式,适用于所有的运动。

重点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整理

重点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整理

————————————————————————————————作者:————————————————————————————————日期: 2

第三章知识点整理 3.1重力 1.力 (1)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使物体发生形变 (3)力的性质: ①物质性: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有力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②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A对B作用的同时B也对A也有作用,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的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③同时性: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④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是矢量。 (4)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力的三要 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5)如何来表示一个力? ①力的图示:精确表示(大小、方向、作用点) ②力的示意图:粗略表示(方向、作用点) 作力的图示步骤: ①选取合适的标度; ②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短按选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确定; ③在线段的末端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注意:画同一物体受多个力的图示时,表示各力的标度应统一。 2.重力 (1)概念:是由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特点: ①重力不等于地球的吸引力,它只是地球吸引力的一部分。 ②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③重力是非接触力 ④地面附近的物体都受重力,与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无关。 (3)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①大小:G=mg(g为重力加速度) 同一物体在赤道上重力最小;在两极最大。 ②方向:竖直向下而不是垂直向下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①影响重心位置的因素:质量分布、形状。 ②重心位置的确定: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几何中心;薄板型物体:悬挂法。 注意:物体的重心可以不在物体上,重心也不是物体上最重的点。 3.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 - 3 -

高一物理必修一全知识点梳理

高一物理必修一(全)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概念: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形式。 参考系: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系。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若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为使问题简化,而引入的理想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视为质点的依据,如:公转的地球可视为质点,而比赛中旋转的乒乓球则不能视为质点。’ 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 (1)物体平动时; (2)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 (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时刻和时间 (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对应于位置、瞬时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通常说的“2秒末”,“速度达2m/s时”都是指时刻。 (2)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对应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通常说的“几秒内”“第几秒内”均是指时间。 位移和路程 (1)位移表示质点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是矢量。位移用有向线段表示,位

移的大小等于有向线段的长度,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当物体作直线运动时,可用带有正负号的数值表示位移,取正值时表示其方向与规定正方向一致,反之则相反。 (2)路程是质点在空间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在确定的两位置间,物体的路程不是唯一的,它与质点的具体运动过程有关。 (3)位移与路程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是过程量,二者都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只有当质点做单方向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 速度 (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方向和快慢的物理量。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大小叫速率。(3).平均速度: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①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②平均速度的大小与物体不同的运动阶段有关。 s是平均速度的定义式,适用于所有的运动, ③v= t (4).平均速率:物体在某段时间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①平均速率是标量。 s是平均速率的定义式,适用于所有的运动。 ②v= t ③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往往是不等的,只有物体做无往复的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

高一物理必修一3.3牛顿第三定律

高一物理必修1 第三章相互作用——力 第三节牛顿第三定律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明确两个物体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而且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说法也是相对的。 2.通过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总结得出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间的大小、方向等关系。 3.能正确表述牛顿第三定律。并能运用定律定性分析说明相关具体事例。教学重点: 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来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清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间的大小、方向等关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只要存在力就有两个力,那这两个相互作用力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就是这节我们要学习的牛顿第三定律。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学习目标 ①明确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关系。 ②能正确表述牛顿第三定律,并能运用它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③掌握相互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区分 三、尝试自学、独立思考 认真阅读课本P64-P67内容,标记出知识点,找出自己的疑惑点 限时5分钟 四、自学指导 1.阅读课本64页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部分,明确什么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阅读课本65页实验内容,总结得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间的大小、方向有什么关系。 3.阅读课本64-65页牛顿第三定律部分,结合实验 (1)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生活中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例子有那些?尝试说明 4.阅读课本66页物体的受力分析部分,以匀速行驶的汽车为例 (1)从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汽车涉及到几对相互作用 (2)这几对相互作用中有那些是汽车的受力?(确定研究对象) (3)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顺序是什么? 5. 阅读课本67页上面四段内容,明确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力,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区别? 五、反馈质疑,精讲点拨 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后一物体一定同时对前一物体也施加了力。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通常叫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相互作用 专题一:力的概念、重力和弹力 1.力的本质 (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提到力必然涉及到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不离开不是一定要接触)有力时物体不一定接触。 (2)力的相互性:力是成对出现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存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共线,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3)力的矢量性:力有大小、方向,对于同一直线上力的矢量运算,同向相加,反向相减。 (4)力作用的独立性:几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每个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均不会因其它力的存在而受到影响。 2.力的作用效果 $ 力对物体作用有两种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两种效果可各自独立产生,可同时产生。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完整表述一个力时,三要素缺一不可。当力 F1、F2的大小、方向均相同时,我们说F1=F2。 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量,也可通过定理、定律计算,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是N。 4.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用一条有向线段表示力的方法叫力的图示,用带有标度的线段长短表示大小,用箭头指向表示方向,作用点用线段的起点表示。 5.重力 (1).重力的产生: -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收而产生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 ○由G=mg计算,g为重力加速度,通常g取米/秒方。 ○由弹簧秤测量: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重力大小。 (3).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物体的各部分都受重力作用,效果上,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都集中于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假设的点) $ ○重心跟物体的质量分布、物体的形状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5).重力和万有引力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同纬度处的向心力大小不同,但由此引起的重力变化不大,一般情况可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即:mg=GMm/R2。除两极和赤道外,重力的方向并不指向地心。 重力的大小及方向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在加速运动的系统中,例如:发生超重和失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及各类题型

高一物理必修1期末复习 知识点1:质点 质点是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形状大小或质量轻重,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 练习1: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所以,引入这个概念没有多大意义 B .只有体积很小的物体才能看作质点 C .凡轻小的物体,皆可看作质点 D .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属于无关或次要因素时,可把物体看作质点 知识点2:参考系 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参考系可任意选取,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的。 练习2:关于参考系的选择,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参考系必须选择静止不动的物体 B .任何物体都可以被选作参考系 C .一个运动只能选择一个参考系来描述 D .参考系必须是和地面连在一起 知识点3:时间与时刻 在时间轴上时刻表示为一个点,时间表示为一段。时刻对应瞬时速度,时间对应平均速度。时间在数值上等于某两个时刻之差。 练习3:下列关于时间和时刻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物体在5 s 时指的是物体在第5 s 末时,指的是时刻 B.物体在5 s 内指的是物体在第4 s 末到第5s 末这1 s 的时间 C.物体在第5 s 内指的是物体在第4 s 末到第5 s 末这1 s 的时间 D.第4 s 末就是第5 s 初,指的是时刻 知识点4:位移与路程 (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因此位移的大小等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路程一定大于等于位移大小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 位移的大小才相等。不能说位移就是(或者等于)路程。 练习4:甲、乙两小分队进行军事演习,指挥部通过通信设备,在屏幕上观察 到两小分队的行军路线如图所示,两分队同时同地由O 点出发,最后同时到 达A 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小分队行军路程s 甲>s 乙 B .小分队平均速度 V 甲>V 乙 C .y-x 图象表示的是速率v-t 图象 D .y-x 图象表示的是位移x-t 图象 知识点5: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等于位移和产生这段位移的时间的比值,是矢量,其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 (2)瞬时速度(简称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也是矢量。方向与此时物 体运动方向相同。 练习5:物体通过两个连续相等位移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 1=10 m/s 和v 2=15 m/s ,则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 .12.5 m/s B .12 m/s C .12.75 m/s D .11.75 m/s 知识点6:加速度0t v v v a t t -?==? (1)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变化量和时间的比值(称为速度的变化率)。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1、力和力的图示 2、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3、力能力物体发生形变 4、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1)、施力物体(2)受力物体(3)力产生一对力 5、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6、重力:由于地球吸引而受的力 大小G=mg 方向:竖直向下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 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物体:几何对称中心 质量分布不均匀,由质量分布决定重心 质量分部均匀,由形状决定重心 7、四种基本作用 (1)万有引力(2)电磁相互作用(3)强相互作用(4)弱相互作用 二、弹力 1、性质:接触力 2、弹性形变:当外力撤去后物体恢复原来的形状 3、弹力产生条件

(1)挤压(2)发生弹性形变 4、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 5、常见弹力 (1)压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物体 (2)支持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物体 (3)拉力:沿绳子收缩方向 (4)弹簧弹力方向:可短可长沿弹簧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6、弹力大小计算(胡克定律) F=kx k 劲度系数N/m x 伸长量 三、摩擦力 产生条件: 1、两个物体接触且粗糙 2、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静摩擦力产生条件: 1、接触面粗糙 2、相对运动趋势 静摩擦力方向:沿着接触面与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大小:0≤f≤Fmax 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 1、接触面粗糙

2、有相对滑动 大小:f=μN N 相互接触时产生的弹力 N可能等于G μ动摩擦因系数没有单位 四、力的合成与分解 方法:等效替代 力的合成:求与两个力或多个力效果相同的一个力 求合力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力是以两分力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对角线长度即合力的大小,方向即合力的方向) 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1、合力可以比分力大,也可以比分力小 2、夹角θ一定,θ为锐角,两分力增大,合力就增大 3、当两个分力大小一定,夹角增大,合力就增大,夹角增大,合力就减小(0<θ<π) 4、合力最大值F=F1+F2 最小值F=|F1-F2| 力的分解:已知合力,求替代F的两个力 原则:分力与合力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本质: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找分力的方法: 1、确定合力的作用效果 2、形变效果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 《相互作用》 一、三种性质力 1、 重力 (1)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2)重力的大小:G=mg ,重力加速度:从赤道到两极g 值 ,在极地G 最大,等于地球与物体间的万有引力;随着高度的变化g 值 。在有限范围内,在同一问题中重力认为是恒力,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即使在超重、失重、完全失重的状态下重力不变; (3)重力的方向永远竖直向下(与水平面垂直,而不是与支持面垂直); (4)物体的重心: 确定重心的方法:悬吊法,支持法。 2、 弹力、胡克定律: (1)弹力是物体接触伴随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是接触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并发生形变),有挤压或拉伸作用。 常见的弹力:拉力,绳子的张力,压力,支持力; (2)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相关。形变程度越重,弹力越大。 (3)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是施力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结论:两物体接触发生形变,弹力方向: 面面接触: 点面接触: 点点接触: (4)胡克定律: 内容: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与弹簧伸长(或压缩)的长度成正比。 数学表达式:F=kx (x 长度改变量:'='-x x x x x 现长原长00,) 3、 摩擦力 (1)摩擦力发生在相互接触且挤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之间。 ※摩擦力是接触力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挤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存在。(含盖了产生弹力的条件) (2)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与接触面相切。 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从而找到摩擦力的方向: 摩擦力既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 (3)摩擦力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f N =μ·,N 为正压力 静摩擦力是一组值,其中有一个最大值,称为最大静摩 擦(使物体开始运动时的静摩擦力)。不能用f N =μ·来 计算,只能根据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关系,平衡条件或牛顿二定律求解。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只与正压力、滑动摩擦系数有关,而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 思考:滑动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吗? 二、力的合成与分解 1、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 (1)F F 12,同一直线情况同向反向()F F F F F F F F =+=->??? 121212 (2)F F 12,成θ角情况: ①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或者三角形法则 ②应用方法作图法:严格作出力的合成图示,由图量出合力大小、方向。计算法:作出力的合成草图,根据几何知识算出大小、方向。F ????? ?? 2、二力合成合力取值范围:2121F F F F F +≤≤-合 3、三力合成合力取值范围:321max F F F F ++= F min ???-+==最大) F F F F (0321 4、力的正交分解法: 力的正交分解法步骤如下: (1)、正确选定直角坐标系:通常选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坐标原点,坐标轴的方向的选择则应根据实际问题来确定。 (2)、分别将各个力投影到坐标轴上:分别求x 轴和y 轴上各力的投影的合力F x 和F y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高一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试题一、选择题 1.关于力的下列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力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原因②力是产生形变的原因 ③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有力的作用④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 2.关于重力的叙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质量越大,受到的重力也越大,所以物体的重力是由物体的质量产生的 B.重力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C.放在支撑面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 D.物体的重力是由于地球对它的吸引而产生的 3.足球运动员已将足球踢向空中,如右图所示,下列描述足球在向斜上方飞行过程中某时刻的受力图中,正确的是(G为重力,F为脚对球的作用力,F f为空气阻力)( ) 4.图示是幽默大师卓别林一个常用的艺术造型,他身子侧倾,依靠手杖的支持使身躯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平地面对手杖没有摩擦力的作用B.水平地面对手杖有摩擦力的作用C.水平地面对手杖的弹力方向竖直向上D.水平地面对手杖的作用力方向竖直向上 5.下图为农村小水库大坝的几种设计方案图(俯视图),若从安全牢固的角度考虑,应该选择的一种方案是( ) 6.一质量为M的探空气球在匀速下降,若气球所受浮力F始终保持不变,气球在运动过程中所受阻力仅与速率有关,重力加速度为g.现欲使该气球以同样速率匀速上升,则需从气球吊篮中减少的质量为( ) A.2(M-) B.M- C.2M-D.0 7.汽车刹车时如果车轮停止转动(技术上叫刹车抱死),车轮与地面发生滑动,此时地面的侧向附着性能很差,汽车在种种干扰外力的作用下就会出现方向失稳问题,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安装了防抱死系统(ABS系统)后的汽车,紧急刹车时车轮处在一种将要停止滚动又仍在滚动的临界状态,但刹车距离(以相同速度开始刹车到完全停下来行驶的距离)却比车轮抱死时更小.这两种刹车过程相比较( )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整理

第三章知识点整理 3.1重力 1.力 (1)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使物体发生形变 (3)力的性质: ①物质性: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有力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②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A对B作用的同时B也对A也有作用,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的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③同时性: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④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是矢量。 (4)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力的三要 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5)如何来表示一个力? ①力的图示:精确表示(大小、方向、作用点) ②力的示意图:粗略表示(方向、作用点) 作力的图示步骤: ①选取合适的标度; ②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短按选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确定; ③在线段的末端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注意:画同一物体受多个力的图示时,表示各力的标度应统一。 2.重力 (1)概念:是由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特点: ①重力不等于地球的吸引力,它只是地球吸引力的一部分。 ②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③重力是非接触力 ④地面附近的物体都受重力,与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无关。 (3)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①大小:G=mg(g为重力加速度) 同一物体在赤道上重力最小;在两极最大。 ②方向:竖直向下而不是垂直向下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①影响重心位置的因素:质量分布、形状。 ②重心位置的确定: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几何中心;薄板型物体:悬挂法。注意:物体的重心可以不在物体上,重心也不是物体上最重的点。 3.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七章测试题(含答案)

第七章 1.如图所示,小球从弹簧正上方一定高度落到竖直放置在地面上的轻质弹簧上,直至速度为零,则从小球接触弹簧开始到压缩弹簧至最低点的过程中() A. 小球的动能一直减小 B. 小球的机械能一直减小 C. 小球的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D. 小球的机械能先增大后减小 2.质量不等,但具有相同初动能的两个物体,在动摩擦因数相同的地面上滑行,直到停止,则() A. 质量大的物体滑行距离大 B. 质量小的物体滑行距离大 C. 质量大的物体克服摩擦力做功多 D. 质量小的物体克服摩擦力做功多 3.一个学生用100N的力,将静止在球场上质量为1kg的球,以10m/s的速度踢出20m 远,则该学生对球做的功为() A. 50J B. 100J C. 1000J D. 2000J 4.关于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重力做功与物体运动的路径有关 B. 重力对物体做负功时,物体的重力势能一定减小 C. 重力势能为负值说明物体在零势能面以下 D. 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零势能面的选取有关 5.物体做曲线运动的过程中,以下物理量一定会发生变化的是() A. 速度 B. 加速度 C. 动能 D. 合外力 6.质量为1kg的小球在空中自由下落,与水平地面相碰后立即被反弹,之后又上升到某一高度处。此过程中小球的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像如图所示。不计空气阻力,g取10m/s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小球在下落过程中重力做功12.5J B. 小球在上升过程中重力势能增加8J C. 小球与地面接触过程中机械能损失8J D. 小球刚与地面接触时重力的瞬时功率为50w 7.“蹦极”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运动。如图所示,蹦极者将一根有弹性的绳子系在身上,另一端固定在跳台上。蹦极者从跳台跳下,落至图中a点时弹性绳刚好被拉直,下落至图中b 点时弹性绳对人的拉力与人受到的重力大小相等,图中c点是蹦极者所能达到的最低点。在蹦极者从离开跳台到第一次运动到最低点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单元测试题(较难)(含答案)80272

第三章《相互作用》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有(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甲物体对乙物体有作用,乙物体肯定对甲物体也有作用 B.力是施力物体发出,被受力物体接受的一种特殊物质,力的单位牛顿是度量这种特殊物质多少的国际单位 C.物体间的作用是同时发生的,甲物体作用于乙物体的同时,乙物体也对甲物体发生作用 D.地球对苹果有重力作用,苹果对地球没有力的作用,所以苹果落到地面上 2.如果地面上一切物体受到的重力都消失了,则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江河的水不会流动 B.鸡毛和铁球都可以悬浮在空中 C.天不会下雨 D.一切物体的质量都变为零 3.均匀长棒一端搁在地面上,另一端用细线系在天花板上,如图所示受力分析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4.假期里,一位同学在厨房里协助妈妈做菜,对菜刀发生了兴趣.他发现菜刀的刀刃前部和后部的厚薄不一样,刀刃前部的顶角小,后部的顶角大(如图所示),他先后做出过几个猜

想,其中合理的是( )

A.刀刃前部和后部厚薄不匀,仅是为了打造方便,外形美观,跟使用功能无关 B.在刀背上加上同样的力时,分开其他物体的力跟刀刃厚薄无关 C.在刀背上加上同样的压力时,顶角越大,分开其他物体的力越大 D.在刀背上加上同样的压力时,顶角越小,分开其他物体的力越大 5.在5.12汶川大地震的救援行动中,千斤顶发挥了很大作用,如图所示是简式千斤顶,当摇动把手时,螺纹轴就能迫使千斤顶的两臂靠拢,从而将汽车顶起.当车轮刚被顶起时汽车对千斤顶的压力为1.0×105N,此时千斤顶两臂间的夹角为120°,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此时两臂受到的压力大小均为1.0×105N B.此时千斤顶对汽车的支持力为1.0×105N C.若继续摇动手把,两臂受到的压力将增大 D.若继续摇动手把,两臂受到的压力将减小 6.(上海交大附中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如图所示,物块所受重力为10N,放在光滑斜面上由一弹簧秤沿斜面拉住,使它静止.已知弹簧秤读数为6N,则斜面对物块的支持力大小为( )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 相互作用(优题)含答案

2020—2021物理人教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优题)含答案 人教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 1、如图所示,“马踏飞燕”是汉代艺术家高超的艺术技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青铜艺术的稀世之宝,骏马之所以能用一只蹄稳稳地踏在飞燕上,是因为() A.马是空心的 B.马蹄大 C.马的重心在飞燕上 D.马的重心位置和飞燕在一条竖直线上 2、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的施廷懋夺得跳水女子三米板金牌.如图是运动员踩下跳板的图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跳板面受到弹力的作用,是因为运动员的脚发生了形变 B.跳板面受到弹力的作用,是因为跳板发生了形变 C.运动员踩跳板,跳板先发生形变,运动员的脚后发生形变 D.运动员受向上的弹力,是因为运动员的脚发生了形变 3、如图所示,一轻质弹簧两端分别与竖直墙壁和物块连接,物块位于水平面上.A、B是物块能保持静止的位置中离墙壁最近和最远的点,A、B两点离墙壁的距离分别是x1、x2.物块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F max,则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A.F max x1+x2B. 2F max x1+x2 C. 2F max x2-x1 D. F max x2-x1

4、射箭时,若刚释放的瞬间弓弦的拉力为100 N,对箭产生的作用力为120 N,其弓弦的拉力如图乙中F1和F2所示,对箭产生的作用力如图乙中F所示.弓弦的夹角应为(cos 53°=0.6)() 甲乙 A.53°B.127°C.143°D.106° 5、AB、AC两光滑斜面互相垂直,AC与水平面成30°角,如图所示.若把球的重力G按照作用效果分解,则两个分力的大小分别为() A.1 2G和 3 2G B. 3 3G和3G C. 2 3G和 2 2G D. 2 2G和 3 2G *6、如图所示,轻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小球的质量为m,平衡时小球在A位置.今用力F将小球向下压缩x至新的平衡位置B,则此时弹簧的弹力大小为() A.kx B.mg+kx C.F D.mg-kx *7、关于静摩擦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个表面粗糙的物体,只要直接接触就会产生静摩擦力 B.静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C.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间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两个物体之间的静摩擦力总是一个定值 *8、(双选)两同学用如图所示方法做共点力平衡实验.M、N为摩擦不计的定滑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最新)

高一新生要根据自己的条件,以及高中阶段学科知识交叉多、综合性强,以及考查的知识和思维触点广的特点,找寻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今天为各位同学整理了《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篇一】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曲线运动 1.在曲线运动中,质点在某一时刻(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是在曲线上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2.物体做直线或曲线运动的条件: (已知当物体受到合外力F作用下,在F方向上便产生加速度a) (1)若F(或a)的方向与物体速度v的方向相同,则物体做直线运动; (2)若F(或a)的方向与物体速度v的方向不同,则物体做曲线运动。 3.物体做曲线运动时合外力的方向总是指向轨迹的凹的一边。 4.平抛运动:将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计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 分运动: (1)在水平方向上由于不受力,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2)在竖直方向上物体的初速度为零,且只受到重力作用,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5.以抛点为坐标原点,水平方向为x轴(正方向和初速度的方向相同),竖直方向为y轴,正方向向下. 6.①水平分速度:②竖直分速度:③t秒末的合速度 ④任意时刻的运动方向可用该点速度方向与x轴的正方向的夹角表示 7.匀速圆周运动:质点沿圆周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长度相同。 8.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线速度v:质点通过的弧长和通过该弧长所用时间的比值,即v=s/t,单位m/s;属于瞬时速度,既有大小,也有方向。方向为在圆周各点的切线方向上

9.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非匀速曲线运动,因而线速度的方向在时刻改变 (2)角速度:ω=φ/t(φ指转过的角度,转一圈φ为),单位rad/s或1/s;对某一确定的匀速圆周运动而言,角速度是恒定的 (3)周期T,频率:f=1/T (4)线速度、角速度及周期之间的关系: 10.向心力:向心力就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一个指向圆心的合力,向心力只改变运动物体的速度方向,不改变速度大小。 11.向心加速度:描述线速度变化快慢,方向与向心力的方向相同, 12.注意: (1)由于方向时刻在变,所以匀速圆周运动是瞬时加速度的方向不断改变的变加速运动。 (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向心力方向总指向圆心,是一个变力。 (3)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就是向心力。 13.离心运动: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在所受的合力突然消失或者不足以提供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的情况下,就做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 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1.万有引力定律:引力常量G=6.67×Nm2/kg2 2.适用条件:可作质点的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若是两个均匀的球体,r应是两球心间距.(物体的尺寸比两物体的距离r小得多时,可以看成质点) 3.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中心天体质量M,天体半径R,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 g) (1)万有引力=向心力(一个天体绕另一个天体作圆周运动时) (2)重力=万有引力 地面物体的重力加速度:mg=Gg=G≈9.8m/s2 高空物体的重力加速度:mg=Gg=G0,W>0.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正功。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汇总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一节质点、参考系 和坐标系质点定义:有质量而不计形状和大小的物质。 参考系定义:用来作参考的物体。 坐标系定义:在某一问题中确定坐标的方法,就是该问 题所用的坐标系。 第二节时间和位移时刻和时间间 隔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用点表示,时间间隔用线段表示。 路程和位移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位移表示物体(质点)的位置变化。 从初位置到末位置作一条有向线 段表示位移。 矢量和标量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直线运动的位 置和位移 公式:Δx=x1-x2 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 述——速度坐标与坐标的 变化量 公式:Δt=t2-t1 速度定义:用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表 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公式:v=Δx/Δt 单位:米每秒(m/s) 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 大小,速度的方向也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平均速度和瞬 时速度 平均速度物体在时间间隔内的平均快慢程 度。 瞬时速度时间间隔非常非常小,在这个时间 间隔内的平均速度。 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 第四节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电磁打点计时器 电火花计时器 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 用图象表示速 度 速度—时间图像(v-t图象):描述速度v与时间t 关系的图象。 第五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加速度定义: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 比值。 公式:a=Δv/Δt 单位:米每二次方秒(m/s2) 加速度方向与 速度方向的关 系 在直线运动中,如果速度增加,加速度的方向与 速度的方向相同;如果速度减小,加速度的大方 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