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构成总复习

色彩构成总复习
色彩构成总复习

《色彩构成》总复习

第一章色彩的基本原理

一、色彩的概念

物体之所以呈现不同的色彩,是由于物体自身对不同光源的光线所吸收或反射的选择性决定的结果。

选择性是指把与本体不相同的色光吸收(变为物体的热能),把与本体相同的色光通过平行反射或扩散反射反射出去,反射出的色光刺激我们的眼睛就是我们看到的物体固有色。

三种反射方式:

1.平行反射

2.扩散反射

3.全色光反射

如果物体能够吸收日光中所有色光,该物体就呈现黑色;如果物体能够反射日光中所有色光,该物体就呈现白色。

人对色彩感觉完成的四个条件:光线、对象、健康的眼睛、大脑

二、光与色彩

1.光谱——光谱又叫光的分解

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通过玻璃三棱镜发现光谱(或叫光的分解),白光分解产生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

2.可见光谱

A.可见光谱从780nm(纳米)到380nm的区域为可见光谱:红橙黄绿青蓝紫。

B.不可见光谱红端780nm以外是红外线、雷达电波、电视波、无线电波、交流电波,紫端380nm以外是紫外线,X射线、α射线和宇宙射线等为不可见光谱。3.振幅与波长

电磁辐射的方式是波状的,光的物理性质是决定于振幅与波长的。

①振幅:光波振动的幅度称振幅,即光量。

作用:振幅的差异,给予明暗度的识别。

特点:振幅越宽,光量越强;振幅越窄,光量越弱。振幅窄的光给人予明度低的感觉,振幅宽的光给人以明度高的感觉。不同的振幅,不同的光量形成不同的明暗层次。

②波长:两个波峰的距离称波长。

作用:区别色彩特征,决定光的种类;波长的差异,造成色相的差别。

波长单一,可见光色相便单纯鲜艳,如激光;波长混杂的可见光色味感弱。因此振幅与波长的变化,带来了色彩的丰富变化。

4.单色光、复色光及全色光

A. 单色光——只含有某一波长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单色光。如红绿蓝

B. 复色光——含有两种以上波长的光叫复色光。

C. 全色光——含有红橙黄绿青蓝紫所有波长的光叫全色光

5.光的混合与色料的混合

A.光的混合(加光混合,RGB模式)

光的三原色:朱红(Red)、翠绿(Green)、蓝紫(Blue)。

B.色料的混合(减光混合,CMYK模式)

色料的三原色:天蓝(Cyan)、洋红(Magenta )、柠黄(Yellow) 、黑(Black)

6.色彩的两大系别、三大要素

A.色彩的两大系别

a.有彩色系(除黑、白、灰以外的所有颜色)

b.无彩色(黑、白、灰)——没有纯度属性,只有明度属性。

B.色彩的三要素:(明度、纯度、色相)

a. 明度

概念:色彩的明暗程度称明度。

物理学上,光波的振幅宽窄,决定色彩的明暗程度。振幅越宽,进光量越大,物体对光的反射率越高,明度也就越高;反之,振幅越窄,明度也就越低。

明度是每个色彩(包括有彩色和无彩色)都具有的属性。

b. 色相

概念:色彩的相貌称色相。

确切地说,是不同波长的光给人不同的色彩感受。色彩的相貌是由波长决定的。色相是色彩的最大特征,色相能够确切地表示某种颜色的色别名称,如玫瑰红、橘黄、紫罗兰、翠绿、湖蓝、土黄等不同特征的色彩。

光谱中的七种基本色光完全取决于该光线的波长,并按波长从短到长进行有序的排列,像音乐中的音阶顺序,和谐而有序。而对于混合色来说,则取决于各种波长光线的相对量。由于物体的颜色是由光源的光谱成分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的特性决定,因此才有大千世界的各种色相。每种基本色相,按照不同的色彩倾向又可以进一步的区分。

c. 纯度

概念:色彩的鲜浊程度称纯度。

也就是指色彩的饱和度或色彩的纯净度。可见光谱中的各种色光是最纯的颜色。纯度表示颜色中所含该色成分的比例,比例越大,纯度越高;比例越小,纯度就越低。纯度越高,色相感越明确。

第二章高纯色相组合的表现性

高纯色相指纯度高,以三原色发展构成的色相,一般指色彩体系中的色相环。色相环中分有24个色相,由可见光谱中的六个色系发展构成的。红色系4个色;橙色系4个色;黄色系4个色;绿色系4个色;蓝色系4个色;紫色系4个色,共同组成不同的冷暖、色味的24个色相。

组合特点:

由于高纯色相纯度高,色相间对比强的缘故,因此高纯色相组合效果具有扩张性、刺激性,富有热烈、朝气、激奋、活力的调性特征。其表现性具有本时代的精神。现代色彩表现趋势:现代色彩表现重心理效应的追求,更倾向为人们展现光明、新颖、乐观、希望,追求积极、向上,表现充满生命活力的色彩意象,表达热情、朝气的奋斗精神。古典式色彩表现:重视渲染高雅、含蓄的境界。40、50年代的设计色彩与色彩表现,多以含灰色调为主。所谓“高级灰”,是由于战争年代的动荡不安,给人们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用低纯度的含灰色,为的是平衡心理需求,给人们带来温和、稳妥的心境。色彩对比

每一个色彩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必具备面积、形状、位置、肌理等四种存在的形式。如果把几种颜色并置在一起时,色与色之间就会相互对比,从而产生出明暗、冷暖、鲜灰等视觉效果。所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以空间或时间关系相比较,而显现出差异时,它们的相互关系被称为色彩对比。

①同类色关系:

色相环中相距45o或者彼此相隔二、三个数位的两色,为同类色关系。属弱对比效果的色组。同类色色相主调十分明确,是极为谐调、单纯的色组。如柠黄——黄绿。

②邻近色关系:

色相环中相距90o或者彼此相隔五、六个数位的两色,为邻近色关系。属中对比效果的色组。是色调统一,感情特征一致的色组。如柠黄——桔红。

③对比色关系:

色相环中相距135o或者彼此相隔八、九个数位的两色,为对比色关系。属中强对比效果的色组。是色相感鲜明、活泼又醒目的色组。如柠黄——大红。

④互补色关系:

色相环中相距180。或彼此相隔十二个数位的两个色相,是互补色关系。属最强对比效果的色组。是富于刺激性,不安全感,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的色组。如柠黄——紫色。

第三章色立体

色立体是以无彩色黑、白、灰(无任何色彩倾向)明度序列为中心轴,以色相环,环列于中轴,以纯色与中轴构成纯度序列所构成的。它使色彩由明度、色相、

纯度三种关系组织在一起,把所有的色彩组成一个立体,这就是色立体。

1.明度序列:把不同明度的黑、白、灰按上白、下黑、中间为不同明度的灰,等差次序排列起来,构成明度序列。

2.色相环:把不同色相的高纯度色彩按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差环列起来构成色相环。

3.纯度序列:把每个色相中不同纯度的色彩,按外面的纯色向内纯度降低,按等差纯度排列起来构成色相的纯度序列。

色立体:借助三维空间来表示色相、纯度、明度的概念

纯度和明度有极密切的关系,如果把任一色彩加白混合时,则明度会增高,而纯度(色彩的鲜艳度)反降低。

当以不同的有彩色配合相同明度的无彩色时,将形成统一的色调,也叫做色彩调子。例如,把不同的色相加上白色混合时,则产生具有白色的粉调子,而此白色就是整幅作品的共同要素,意味着统一和调和。

第四章清色系、暗色系色彩的表现性

1.清色系色彩特征

方法:24色色相均调入同一份量(少量或略多)的白色,以提高色相的明度。

特点:呈清亮、清爽、明快、明朗的色调意象。也称明净、清新的明色调。

2.暗色系色彩特征

方法:24色色相均调入同一份量(少量或略多)的黑色,以降低色相的明度,使色调统一,色味感减弱。

特点:色调沉静、深沉,有精悍、威严、高深莫测之感。亦称深沉、稳重的暗色调。

3.灰色系、浊色系色彩的表现性

(1) 明灰调方法:24色色相均调入多量的浅灰色,使色相带上灰浊味,形成高明度的灰调子。

特点:色相感冲淡,对比度减弱。色调高雅、恬静、清淡、柔软、轻飘、淡泊。尤似优雅文静的少女、少妇。亦称高雅的明灰调。

(2) 中灰调

方法:色相调入中灰色,形成中明度的含灰色调。

特点:色相感统一,色味感减弱。色调朴实、沉着、含蓄、稳静、和谐、安定,并带有几分消沉。亦称朴实的中灰调。

(3) 暗灰调

方法:色相调入暗灰颜色,形成明度低的含灰调。

特点:浑厚、古朴、阴郁、压抑,亦称浑厚的暗灰调。

(4) 浊色调

方法:色相调入少量的中灰色,以略降低纯度。

特点:浊色调居于色彩体系结构图中明暗中轴线与高纯色中间的位置,是组既有

明显色彩个性特征,又略带灰色的中间色调。色相个性强,但较为含蓄。配色时,可以用互补关系的色相去获得强烈的对比效果,也可以用邻近色关系去取得和谐安稳的调和效果。亦称中庸的浊色调。

浊色系色彩的配色要点:

色相选择重点不在于权衡色相间的对比关系,而在于如何利用各类灰色调独特的调性特征,去表现其色调个性的魅力。

第五章色彩对比

一、以对比为主的色彩构成法

A .明度对比为主构成的色调——因色彩的明暗差异而形成的对比一般明度色差在5级以上是强对比,叫“长调”;明度色差在3~5级是中对比,叫“中调”;明度色差在1~3级左右是弱对比,叫“短调”。

B、以色相对比为主构成的色调

同类色对比色调邻近色对比色调对比色对比色调互补色对比色调C、以纯度对比为主构成的色调

a. 纯度对比——因不同纯度的色彩组合而形成的对比称为纯度对比

b.纯度等差系列——为了便于研究色彩的纯度对比,我们把纯度系列从灰色到纯色,设定为10个等差的纯度色阶。

第六章多组对比色调组合的表现性

多组对比色调的组合:

方法:以一组色彩基调为主调,加入一至二组具有对应关系的其它色调,进行对比组合,其色彩表现效果比起单一组色调的表现更为丰富。也就是强调色调与色

调间的对比效应为组合特征的。这是一种色彩三要素综合对比的构成方法。

1.明色调与暗色调的组合

方法:清色系色彩与暗色系色彩的对比,以强调明暗对比关系为特征。

特点:对比效果表现清晰、刚强、威严、理智。

2.纯色调与浊色调的组合

方法:纯色相与含灰色的对比,以强调鲜灰对比关系为特征。

特点:既保持色相感强的视觉冲击力,又有一定的调和效果。色调呈活泼、清亮又具有安定感。

3.纯色调与黑白色的组合

方法:以纯色相与黑白极色形成强对比关系为特征。

特点:纯色、亮、暗三者并列,最为醒目、精神。纯色相鲜明,黑白色富有力量感且安全、理智,由此组合效果更具精悍、利落、强烈、洒脱。

配色要点:

①着重把握主色调与辅助色调的用色面积、主次关系。

②把握主色调的性格特征,以其的表现为主体。

③在强对比因素中寻求和谐关系。

第七章多组近似色调组合的表现性

多组近似色调组合

方法:以近似色彩特征的二组以上的色调色彩进行组合,以强调色调间和谐的色彩关系为表现特点。

1.明色调与明灰调的组合

方法:明色调与明灰调均为高明度色彩关系以强调高调子弱对比关系为调性特征。

特点:清淡、柔美、温文尔雅(少女的色彩) 。

2.暗色调与暗灰调的组合

方法:暗色调与暗灰调均属暗色系色彩、深暗灰暗的色组合是以强调暗调子弱对比关系为调性特征。

特点:古雅、深沉、雄厚、冷漠。(老年智者)。

3.纯色调与中明调、明色调的组合

方法:纯色调与清色系色彩组合,以强调浓烈的色味感为调性特征,着重练习邻近色,同类色关系的弱对比组合。

特点:清新、风雅、爽朗、青春。

4.浊色调与中灰调的组合

方法:浊色调与中灰调均属中明度色彩关系、以强调中调子弱对比关系为调性特征。

特点:浊色调色相感较强而不艳,中灰调色相感弱而含蓄,二组色配合既有色彩感且内涵、朴实稳重。

配色要点:

在统一和谐的弱对比色彩关系中,寻求色调间的某种小差别,以求得统一变化的色彩表现效果。

第八章色彩面积关系的研究

色彩构成中,色彩面积的大小,直接关系到色彩意象的传达。色彩面积的大小是影响色彩效果的重要因素,色彩面积大小的选择,要根据作品的立意,要求某种色在其中担负什么角色,发挥多大作用来权衡定夺。

主调色

在画面中,面积大的色块,就是起主要作用的主调色,其它的色块相应面积要小,才能起到突出主题、衬托主调、形成色彩的主意象的辅助作用。

一、变调构成

1.主色调的变换(简称变调)

①面积大的一种颜色为画面的主色调。

形象关系,主色调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突出某一个色的面积,该色就成为主色调。

②二种面积较大的颜色作为画面的主色调。

当以两种色彩来组成画面主调时,要着重考虑两种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尽可能采用同类色相或邻近色相关系,这样彼此合作,起到共同营造色彩主调气氛的目的,同时也丰富了配色效果。

2.等面积色彩关系的组色

色彩关系相同,用色面积相同,形象主题也相同,只变化画面中形象的聚散数量关系,色彩意象将随之产生变化,对比效果将从强烈转入柔和。

也就是说,用色不变,只改变形象的数量关系,形象分散变密集,将产生另一种色调效果。

第九章色彩的解构与重组构成法

色彩的解构与重组的构成,是在学习他人的色彩组织的前提下,进行组合再创造的构成手法。也就是说、将人工组织过的色彩(简称人为色彩)或自然色彩进行分析、解体、提取、重构的过程。

一方面,分析其色彩组织的成份和构成特征,保留原有的主要色彩关系与色块面积比例关系,保持主色调、主意象的精神特征、色彩气氛与整体风格;另一方面,打散原有色彩的组织结构,在重新组织色彩形象时,加入自己的表现意念,以构成新的形象,新的色彩形式。

从变化丰富的人为色彩和自然色彩中,去发现重构新的色彩组织手法,发现形成某种风格的色彩组成规律,以启发创作灵感,这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方法:

1.传统艺术品色彩的解构与重组

传统艺术品主要指原始彩陶、商代青铜器、汉代漆器、陶俑、丝绸、南北朝石窟艺术、唐代铜镜、唐三彩陶器、宋代陶瓷器等等。这些艺术品均带着各时代的科学文化烙印,各有其典型的艺术风格,各具特色的色彩主调与显示出不同品味的艺术特征。

2.民间艺术品色彩的解构与重组

民间艺术品指剪纸、皮影、布玩具、民窑陶器、织绣品等流传于民间的作品,民间艺人那无拘无束的自由创作,寄托着真挚纯朴的感情,流露着浓浓的乡土气息与人情味。

3.自然色彩的解构与重组

自然界的物象在光的影响下,呈现了千变万化的色彩现象。如大海给人总的印象是兰色调;沙漠是黄色调等。再细分还可分为季节色彩、植物色彩、矿物色彩、动物色彩、人物色彩等等。对各种自然色彩的组织结构进行分析重构,将为开拓色彩构方法,提供更多途径。

4.色彩解构分析的方法

如何条理地对借用的色彩对象进行色彩解体、分析、归纳?如何把握借鉴对象的色彩关系与精神气质?把握解构后的重组再创造?具体方法如下:

①明暗对比度的分析

②色相对比度的分析

③纯度对比度的分析

④色彩面积及比例关系的分析

⑤色彩调和关系的分析

在解体分析借用对象的色彩关系时,要从大的整体色彩气氛的形成出发,逐条分析形成此色彩意象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寻求多个为什么的基础上,获得组织色彩的经验,以达到组合再重构新作品的目的。

第十章心理与色彩

视觉的感知作用,可以直接影响人的心理。色彩也是这样,通过眼睛这个窗口,直接影响人的情绪,左右人的感情、意志、思想与行动,直接影响人的心理活动。

1.色彩的情感

色彩能给人带来各种想象、联想、印象与回忆,使人产生喜、怒、哀、乐各种情绪、感情与心境。

借助色彩的三要素关系,能组合成活泼感或沉静感的效果;华丽感或朴素感的效果;舒适感与惆怅感的效果等。

2.色调的功能

色调的功能指色彩对视觉与心理的作用。如黄色调:光明、充满希望;红色调:热烈且富于刺激性;蓝色调:冷静、崇高与理智。不同的色调,均有各自不同的感情效应的。

3.色彩表现

学习色彩的基本原理、色彩构成的方法,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表现,借助形态与色彩的构成关系,表现内心的追求与精神的体验。

第十一章形与色综合表意构成法

概念:表意构成即表现意念、情感、情趣、寓意。通过形态与色彩的组合构成,传达自己的意象与感受。这是一个用形、用色综合表达的总结性课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