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及护理的疗效观察

高血压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及护理的疗效观察
高血压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及护理的疗效观察

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常规

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常规 一、病因 有些诱因可导致血压突然升高,如:剧烈运动、情绪波动、咳嗽排便等,也可无明显诱因而在休息、睡眠等安静状态下发病。部分病人可有一定的先兆。起病突然,进展迅速,多数是剧烈头痛、呕吐,很快出现意识障碍和神经功能缺失。出血量少者病人可清醒,但多数有意识障碍,轻者嗜睡,重者迅速昏迷。部分已癫痫发病或大小便失禁为首发症状。常有对侧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优势半球出血可有失语。如病程进展快,发生脑疝,会出现肌张力增高,病理征阳性等相应表现。眼底可有视网膜出血或视盘水肿,瞳孔可不等大,双侧缩小或散大,呼吸深大,节律不规则,脉搏徐缓有力,血压升高,体温升高,部分病人可有急性消化道出血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按出血部位不同,可有不同的临床特点。 二、临床表现 1、基底节出血是脑出血最常见部位,主要临床表现除了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一般障碍外,因内囊受压或破坏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偏盲,即所谓的“三偏”征象。优势半球出血可有失语表现。 2、丘脑出血约占脑出血的10%-15%。丘脑出血的源动脉为供应丘脑的穿动脉。当血肿较小且局限在丘脑本身时,可出现嗜睡及表情淡漠,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如病变累及脑干背

侧,可出现双眼向上凝视、瞳孔大小不等。累及内囊可有不同程度“三偏”,下丘脑出血可出现高热、昏迷、脉搏加快、血压升高级内环境紊乱等。 3、脑干出血脑桥出血约占脑出血的10%,脑桥是较为重要的生命中枢,这种类型的出血病情相当危重,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突发剧烈头痛呕吐,可立即出现意识障碍,迅速深昏迷状态,针尖样瞳孔是桥脑出血的特征性改变。可出现四肢瘫痪,还可出现急性应激性溃疡,出现中枢性顽固高热和呼吸节律紊乱等,预后极差。 4、小脑出血临床表现为突发剧烈呕吐、枕部疼痛,眩晕及因共济失调而摔倒,查体可有颈项强直,眼球震颤及构音不清。出血量大,可致四脑室受压或出血破入四脑室导致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可使颅内压迅速增高,导致枕骨大孔疝,严重者迅速死亡。 5、脑室出血主要临床表现为脑膜刺激症状和脑脊液循环受阻引发的颅内高压症状,以及出血部位脑组织损伤或受压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症状轻重与出血量关系密切。轻者可只有头痛呕吐,重者除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外,还有昏迷、抽搐、高热、瞳孔变化等表现。 三、护理评估 1.询问病人起病的情况。 2.观察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的情况。

高血压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护理措施

高血压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护理措施 发表时间:2017-06-22T14:50:13.24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2期作者:柴玉静 [导读] 本文通过实验的方法对采取保守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旨在优化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方法。 定州市叮咛店中心卫生院河北定州 073000 摘要:本文通过实验的方法对采取保守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旨在优化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方法,缓解患者本人的痛苦,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进而推动医学事业的进步。本文以高血压脑内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措施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并证明,在患者出血量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保守治疗且治愈率较高。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保守治疗;护理措施 引言: 作为常见脑血管类疾病的一种,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发病突然且症状较为严重的特点,具有较高的致残和致死概率。通常来说,若患者脑部出血量较大,则采取手术的方法会对颅内血肿进行微创清除。在患者脑部出血量较少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保守治疗方法,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以部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例,对其治疗措施和效果进行分析,以期能为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和方案,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借鉴。 一、实验 (一)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方法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七十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数量为44,女性患者数量为26,年龄范围为45到74岁,平均年龄为54.3岁。出血量不足三十毫升的有12位,出血量不足二十毫升的有23位,出血量不足十毫升的有18位,出血量不足五毫升的有17位。 (2)方法 在脑出血患者入院后,应立即对让患者吸氧,并对其血压进行控制,使其血压逐渐稳定,然后配合药物治疗方法,具体如下:选用静脉滴注的方法,选取百分之0.9的生理盐水一百毫升和三十毫克依达拉奉,每日滴注两次,如必要可加入百分之二十的甘醇露作为脱水剂。若患者出血量不足十毫升,q8h或q12h,则连续三到五天进行静脉滴注。若患者出血量大于十毫升,q6h或q8h,则需要进行七到十五天的静脉滴注。另外需要特别注意,若患者肾功能不全,则需使用甘油果糖代替甘醇露。若CSS评分高于百分之八十五,则可判定为高血压脑出血疾病基本治愈。若评分介于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八十五范围内,判定为显效。若评分介于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六十范围内,判定为有效。若评分未超过百分之三十,判定为治疗方法无效。 (二)实验结果 本文研究对象住院天数范围在6到48之间,平均住院时间28.7天。实验具体结果参照表1: 表1: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效果分析表 根据表1可得,采取本试验方法,在全部七十例患者中,基本治愈的有24例,显效的有34例,有效的为8例,总有效率可以达到百分之 94.3,因此可以表明,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能取得较好效果。 二、讨论 结合本文的实验结果可以表明,当患者出血量较少时,选择保守治疗的方法效果较好。因此,对于脑出血量较少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措施。通常出血量小于三十毫升可以判断为少量出血。高血压脑出血属于急性脑血管疾病。体力和脑力劳动过度,饮食习惯不合理,压力较大等都是诱发高血压脑出血的原因。随着社会竞争加剧,部分人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状态下,再加上暴饮暴食等,使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数量不断增加。 长期高血压,容易引起脑体小动脉的病变,具体表现包括在小动脉的血管上出现玻璃样或纤维样变性或局灶性出血,进而造成血管壁细胞的坏死或者缺血,不但会降低血管壁强度的,出现局限性的血管扩张,甚至形成小型的动脉瘤。身体发生病变,再加上长期过度劳动等,易引发高血压,加剧脑血管的出血。 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内科治疗,主要采用让患者吸氧的方法,另外采取其它相关措施对血压进行控制,避免并发症的产生和水电解质的紊乱。在进行内科保守治疗的同时,还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包括脑细胞营养保护剂的给予,镇静剂、止痛剂、止血剂以及适量的脱水剂的使用。有效治疗脑水肿的关键在于甘露醇,通过“渗透性脱水”的方式,将颅内压降低使其主要原理。进而降低脑组织系统的含水量,通过脑脊液分泌的再吸收和一致,减少脑积液的容量,另外,还可以对脑组织中红细胞的运转氧水平进行提升。 除了采取护理以及治疗措施之外,还需要积极给予患者安慰和疏导,对患者头痛、呕吐等相关症状的产生原因进行解释,耐心解答患者疑问,缓解因疾病带给患者的紧张情绪,避免由于心理因素引发的血压升高,加剧病情。采取药物治疗的方法时,需要密切关注患者情况,按时对患者血压进行检测,观察其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在治疗中不宜使血压下降过快,需保障血压的屏和高以及稳定,一日内血压下降值不得超过30mmhg,否则对脑灌注造成损伤。若患者出现恶心等症状,需要及时报告医生并第一时间采取相应措施,以免延误病情。 三、结束语 当前我国就业压力较大,人们普遍处于高压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之下,再加上生活和饮食等的不规律,长此以往很容易引发疾病,高血

高血压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的效果分析

高血压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8-01-24T14:13:08.55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1期作者:张绍芳 [导读] 针对少量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实施内科保守治疗的效果明显,对患者造成的损伤小,治疗费用低,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宜宾县骨科医院四川宜宾 644603) 【摘要】目的:分析内科保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具体效果。方法:选择经过CT检查,确定出血量<30ml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治疗的具体过程和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0例患者治疗效果明显,治疗有效率为90%,5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5%,10例患者出现后遗症,后遗症出现率为10%。结论:针对少量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实施内科保守治疗的效果明显,对患者造成的损伤小,治疗费用低,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保守治疗;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1-0032-02 脑出血是高血压患者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并发症,如果患者出血量较大,必须实施外科手术才能够挽救患者生命,但手术风险大,手术费用高昂。所以,如果患者出血量较少,选择内科保守治疗的方法更为恰当,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可以大大减小对患者身体的损伤,节约患者的治疗费用。本文回顾了10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情况,分析内科保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具体效果,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了2014年6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经过CT检查进行确诊,并确定出血量<30ml。10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在38岁~88岁之间,平均年龄(60.33±5.12)岁。其中78例患者有既往高血压病史,2例患者为再发性脑出血,1例患者为第3次脑出血,有3例患者有脑梗塞病史。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根据患者症状进行对应症治疗,使用药物为患者调控血压,必要时给予中流量吸氧。在检查确定患者脑出血之后,将止血剂、止痛剂配合脑细胞营养剂结合使用,适当时为患者使用脱水剂,判断方法如下:每次使用125ml浓度20%的甘露醇,如果患者的出血量少于10ml,以q8h或者q12h进行加压静脉滴注,连续2d到5d。如果患者的出血量大于10ml,则选择q8h或者18h。如果患者水肿的情况严重,加以速尿间断静注;患者头痛症状得到缓解,或者出血病灶吸收时停止滴注,一般间隔7d到15d,间隔时间逐渐延长。如果检查中发现患者有肾功能损伤,则用甘油果糖或者甘油氰化钠代替甘露醇。 2.结果 经过治疗后,90例患者治愈,有5例患者死亡,死亡患者中3例为脑干出血,2例为小脑出血,另外5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因为个人原因中断治疗,结果无从考究。患者住院时间为7d到47d,平均住院时长为(27.33±2.3)d。患者出院时,完全性偏瘫的有4例,不完全性偏瘫的有6例。 表1 100例患者的治疗情况统计 3.讨论 因高血压诱发的脑出血的发病率在临床上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其中并不危及患者生命的少量脑出血增长尤为突出,在医学研究上,对于少量脑出血尚没有一个固定的判断标准,出血量少于30ml只是一个通常的判断标准。出血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脑出血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的康复情况,但患者是否会出现后遗症,则不受出血量多少的影响,主要与血肿出现的位置有关[1]。少量脑出血一般发病较急,发病因素多种多样,具体的症状表现与患者的个人体质和既往病史有关,并不具有特异性,所以传统的诊断方式难以做出准确诊断,必须要借助影像学工具。CT检查是确诊少量脑出血的主要手段,所以应当提倡对疑似脑出血的患者进行及早检查,避免误诊和漏诊的情况发生。 过去普遍认为,老年人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主要患者群体,但近几年的临床诊断发现,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患者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2]。本次研究中的患者年龄范围在38岁到88岁之间,其中40岁以下的患者有5例,比例为5%,年龄在50岁以下的患者共有22例,比例为22%。经过临床经验判断,患者年轻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伴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生活规律和饮食规律紊乱,导致人体代谢异常引起的。 使用甘露醇可以有效防止患者出现脑水肿,使用甘露醇之后,可以有效降低患者颅内压,通过抑制脑脊液的分泌和再吸收,降低脑脊液容量,减少脑组织水含量。同时甘露醇还有暂时性稀释血液的功效,可以活跃红细胞在脑组织水平的氧运转。虽然甘露醇防止脑疝的作用明显,可以显著改善脑组织水肿状况,但是甘露醇的肾毒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在本次治疗的过程中,虽有患者均使用125ml浓度为20%的甘露醇,其剂量仅为常规用量的一般,就是为了防止造成不必要的肾脏损伤[3]。而且本次研究中的100例患者出血量都在30ml以下,少剂量的甘露醇即可起到预防血肿的效果。 一般认为,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应该保持绝对的卧床休息,尽量减少搬动,但是近几年有部分研究认为,适当的康复运动锻炼,可以促进患者脑血肿的吸收,使患者快速康复。在本次研究中,有1例脑出血的患者,因其家庭原因,拒绝配合卧床休息,搬动较多,但是在正常治疗的情况下,血肿仍然预期吸收,康复效果较好。但是上述病例只是个例,不具有借鉴价值,脑出血患者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坚持卧床休息是对患者生命的保障。但如果患者出血量较少,脑组织站位影响较小,而且水肿的范围小,出现位置较为理想,可以尝试进行早期康复锻炼,帮助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针对少量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实施内科保守治疗的效果明显,对患者造成的损伤小,治疗费用低,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高血压致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的疗效分析

高血压致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的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高血压致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 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2例高血压致脑出血患者 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42例患者的愈显率为47.62%,总有效率为85.71%。共 13例患者出现尿毒症、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30.95%。结论内科保守治疗对高血压致脑出血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不适合外 科手术的患者可用此法。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 高血压致脑出血作为常见于临床的脑血管病之一,发病凶险、急促,其病死率、致残率、发病率都较高,并且在各类脑血管病中该病的致死率高居第一。自 从出现CT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内、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都有出现了明显改善。 [1]。为进一步探讨内科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本研究将2011年1月至2012年2 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2例高血压致脑出血患者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疗效令人 满意,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2例高血压致脑出血患 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头部CT扫描均证实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将血液系统疾病、 外伤等非高血压所致患者以及脏器功能明显紊乱等患者排除在外。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45~75岁,平均(48.63±4.74)岁;小脑出血3例(7.14%)脑叶 出血13例(30.95%);丘脑出血11例(26.19%);壳核出血15例(35.72%)。 1.2 治疗方法 1.2.1 内科保守治疗(1)止血。于病发半小时内静脉滴注氯甲环酸, 50mgx5ml/支(武汉爱民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2020607),0.5g/次,2次/日。(2)构建静脉通道,严密监测患者的动脉血氧饱和度、凝血实验、血电解质、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等生命体征指标变化情况。(3)清除鼻咽喉以 及口腔异物,保持呼吸通畅和氧气供应,避免形成肺栓塞。(4)维持水电平衡,注意营养均衡。(5)控制脑水肿,防止颅内压增高。静脉滴20%甘露醇以及10%血清蛋白。根据不用患者情况给予不用的滴注剂量。(6)时刻注意血压变化, 当患者血压高达180mmHg时,应及时降压,可肌肉注射硫酸镁并联合使用高压 氧降压,保持90~100mmHg的舒张压,140~160mmHg的收缩压。 1.2.2 防治并发症(1)感染:包括尿路感染和肺部感染,应使呼吸道畅通, 若痰多难于咳出则在切开气管,并进行药敏实验、尿培养以及痰培养,给以适当 的抗生素防止感染。(2)应激性溃疡:若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则静脉滴注奥 美拉唑,20mg×14粒/盒(修正药业集团,国药准字H19981000),20毫克/次, 1次/天。并用0.9%氯化钠溶液洗胃。 1.3 疗效评价依据第四届脑血管会议规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 程度评分标准》在治疗前后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当治疗后评分减少91%~100%时为基本治愈;当评分减少46%~90%时为显效;当评分减少18%~45% 时为有效;当治疗后评分减少程度低于18%时或者评分增加时为无效。愈显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患者例数×100%;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 数/患者例数×100%。 2. 结果

高血压脑出血试卷精选.

高血压脑出血护理测试试卷 一、选择题 (1)脑出血患者多数伴有高血压性微动脉瘤或动脉粥样化,因此在血压突然 A 的情况下,可导致血管破裂,造成脑实质内出血。 A、升高 B、降低 C、消失 D、不变 (2)高血压脑出血多见于 D 以上对高血压控制不甚满意的病人,根据其特征性,既往史和临床表现多数病人可作出初步的临床诊断和加以辅助检查。 A、幼年 B、青年 C、中年 D、老年 (3)脑出血急性性期临床症状在数分钟到数小时达到高峰,病情变化较大,尤其是发病最初 C 天(为水肿高峰期),必须认真观察,为医生制定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A、1天 B、2天 C、3天 D、4天 (4)血压过高者可能会引起再出血,应给予降压处理;血压过低会引起 A 。 A、脑供血不足 B、贫血 C、低血糖 D、败血症 (5)脑出血患者早期进行康复训练能刺激部分 D 产生

代偿功能,使神经系统尽快建立新的联系,使机体功能早日康复。 A、大脑皮层 B、表皮细胞 C、神经 D、脑细胞 二、填空题 (1)高血压脑出血常发生在50-70岁,男性略多见,冬春急季发病较多,多有高血压病史,通常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生,大多数并前无预兆,少数可有头疼、头晕、肢体麻木等症状。 (2)基底节出血约占脑出血的70%,壳核出血多见,由于出血累及内囊,并以内囊损害体征为突出表现,故又称内囊区出血。 (3)高血压脑出血多见于中年以上对高血压控制不甚满意的病人,根据其特征性,既往史和临床表现多数病人可作出初步的临床诊断和加以辅助检查。 (4)特别注意血压情况,血压超过160/100 mmHg应及时通知医师,并询问是否给予降压处理,血压下降应注意补充液体入量,注意有无心脏合并症及消化道出血等。 三、简答题 简述以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护理如何观察病人的病情。答:①观察患者意识状态。注意意识的好转或加重情况,昏迷病人应观察深浅程度。

高血压性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37例疗效分析

高血压性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37例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内科保守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0~2011年在本院就诊行内科保守疗法的37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分析临床疗效。结果37例患者,基本治愈11例,显著进步9例,进步11例,无变化4例,恶化2例,总有效率为83.8%。结论适当的内科保守疗法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效果较好,可以用于不适合外科手术的患者。 标签:高血压;脑出血;内科保守疗法;疗效分析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病,发病急促、凶险,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特点,其致死率在各类脑血管病中居于首位[1]。CT出现之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疗效都有了显著改善。本院对2010~2011年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选取37例采取了内科保守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本科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37例,其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43~70岁,平均52.3岁。所有患者均经头部CT扫描确诊为高血压性脑出血,排除外伤、血液系统疾病等非高血压所致病例,排除心、肝、肾功能显著异常病例。出血部位:基底核出血23例,占62.2%(包括壳核出血14例、丘脑出血9例);脑叶出血12例,占32.4%;小脑出血2例,占5.4%。出血量:小于10 mL 3例;10~19 mL 17例;20~29 mL 17例。排除出血量超过30 mL 病例。 1.2 治疗方法 1.2.1 内科保守疗法(1)卧床静养,减少搬动,保证患者安静,对情绪过激患者辅以镇静剂治疗。(2)早期止血,病发30 min内静脉滴注氯甲环酸0.5~1.0 g止血。(3)根据文献[2]要求建立静脉通道,通过心电图、血糖、血脂、血压、血电解质、凝血实验、动脉血氧饱和度等严密监测生命体征。(4)清除口腔、喉咙、鼻腔异物,使呼吸道通畅,防止肺栓塞,保证及时吸氧。(5)静脉滴注,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供给。(6)控制脑水肿,维持颅内压稳定。以20%甘露醇行静脉滴注,8 h/次,根据患者情况一次滴注125 mL或者250 mL,配合10%的血清蛋白,24 h/次,一次60 mL,持续滴注7 d左右。(7)控制血压,当患者血压高达180 mm Hg/120 mm Hg时,行降压治疗,使用高压氧配合硫酸镁肌注降压,维持收缩压在140~160 mm Hg,舒张压在90~100 mm Hg。 1.2.2 并发症的防治(1)感染:包括肺部感染和尿路感染,要求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痰多不易咳出的在气管处切口,同时进行痰培养、尿培养以及药敏实验选用抗生素抗感染。(2)应激性溃疡:部分患者消化道出血,用0.9%氯化钠溶液洗胃联合奥美拉唑静脉滴注(视溃疡面严重程度每天1~2支,40 mg/支)抗溃疡。 1.3 疗效评价标准 按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规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3]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定临床疗效,神经功能改善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基本治愈: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评分降低91%~100%;显著进步:治疗后评分降低46%~90%;

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不同护理模式的效果对比

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不同护理模式的效果对比 发表时间:2019-02-22T16:22:19.40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8年第12期作者:魏秀玉[导读] 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实施“患选护”护理模式,效果确切。 黑龙江省第三医院 164092 【摘要】目的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模式,对比效果。方法随机自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患者资料库中选取5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入组,根据数字表法分组,均实施1周传统护理模式,26例观察组患者行“患选护”护理模式,26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护理模式。结果术后随访时间是6个月,观察组患者死亡率明显更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更优,对比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实施“患选护”护理模式,效果确切。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不同护理模式;效果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nursing modes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fter operation. Methods Fifty-two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fter operation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the patient database of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6 to September 2017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of digital table. All patients were given one-week traditional nursing mode, 26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patient-selected nursing" nursing mode, and 26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traditional nursing mode. Results The follow-up time was 6 months. The mortality rate of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and their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after the operation of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t is effective to implement the "selective nursing" nursing mode. [Key words]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operation; different nursing mode; effect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在临床上常见,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治疗,术后,患者容易出现抑郁情绪,可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康复训练欲望起到抑制作用,降低患者训练积极性,对患者神经功能康复起到一定的消极作用。本组选取了52例患者且对比分析了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模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自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患者资料库中选取5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入组,均知情同意,观察组26例,年龄52至79岁,年龄中位数60.3岁,男女比例16:10;对照组26例,年龄51至78岁,年龄中位数60.5岁,男女比例15:11。入组时,对比2组患者临床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 2组患者在术后第1周均实施传统护理模式,随机选取护士构建小组,人数固定,人员固定。术后第2周至第4周,分组进行护理,如下叙述。 26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护理模式:继续随机分派护士进行护理干预,出院后,每周给予患者实施电话随访或者门诊复查,给予患者实施院外康复相关性指导,监督患者认真执行。 观察组患者行“患选护”护理模式,由患者指定护士进行住院期间护理,出院后,指定护士每周给予患者实施电话随访或者门诊复查,给予患者实施院外康复相关性指导,监督患者认真执行。具体操作方法是:术后第2周小组成员在患者床旁待选,患者可综合评价每个护士,内容涉及护理技术、服务态度及责任心等,选择自己认可的护士进行护理服务,人数为2人,指定护士后,责任护士需要对患者实施全程住院康复护理干预,需要给予患者实施出院康复指导及随访处理。 1.3 效果评估[1] 术后随访6个月,统计患者生存情况并判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完全恢复日常生活则判定Ⅰ级;部分恢复日常生活、可独立进行家庭生活则判定Ⅱ级;需要他人帮助进行家庭生活且行走时需要扶拐则判定Ⅲ级;卧床不起但是存在清醒意识则判定Ⅳ级;植物人判定Ⅴ级。 1.4 统计学分析 对比分析数据时使用SPSS 19.0软件,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析得出,术后随访时间是6个月,观察组患者死亡率3.84%(1/26)明显更低,对比对照组患者死亡率23.07%(6/26),差异明显,x2=4.1270,P<0.05。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更优,分别是:Ⅰ级6例、Ⅱ级15例、Ⅲ级3例、Ⅳ级及Ⅴ级2例,对照组患者Ⅰ级1例、Ⅱ级7例、Ⅲ级10例、Ⅳ级及Ⅴ级8例,x2=4.1270,5.0424,5.0256,4.4571,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病情复杂,需要给予患者实施对症治疗及针对性护理干预,临床研讨发现,和谐护患关系可促进患者护理质量明显提升,可获得理想护理效果。 相关性文献报道,护理工作对象是人,不仅需要关注患者身体状态,还需要关注患者心理健康,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生物-心理-社会模式,通过开展整体护理来促使患者护理质量明显提升[2]。 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护理中,需要突出患者的社会人理念,尽力满足患者作为社会人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采取患者选择护士的模式,促使患者满足治疗需求及心理需求。 临床分析发现,开展整体健康护理模式可促使护患关系和谐,护理过程中,强调护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患选护”护理模式可促使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护理工作顺利开展,可明显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明显改善患者预后[3]。对于“患选护”护理模式来说,基础是患者给予护士护理水平及护士个人魅力肯定,信任护士,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在语言和思想上,护患均可以顺畅交流并可以有效疏导患者不良情绪,促使患者正视疾病并积极主动的坚持康复训练,進而明显增强患者康复效果。另外,利用“患选护”护理模式干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可促使患者术后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升,可促进患者最大限度恢复神经功能,临床认可度较高。

高血压性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160例临床探讨

高血压性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160例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内科保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来我院诊断、治疗的160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实验组采用内科保守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7d血肿体积为(20.14±10.08);14d血肿体积为(12.03±8.15)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30dESS评分为(68.24±11.28)分;90dESS评分为(87.86±13.75)分,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75%;实验组ADL评价中18例Ⅰ级,10例Ⅱ级,3例Ⅲ级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率较高,临床上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标签:显微外科手术;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效果 高血压脑出血(HICH)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机制复杂,诱因也比较高,且临床发病率也比较高。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1]:高血压脑出占心脑血管疾病1/3,且患者发病时涉及范围较广。目前,医学界的对于这种疾病治疗方法较多,常见的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并且患者病死率、致残率等比较高[2]。为了探讨内科保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治疗效果。对2011年1月~2013年10月我院诊断、治疗的16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来我院诊断、治疗的160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共有男87例,女73例,年龄在39~84岁,平均年龄为(49.5±1.5)岁。患者入院后,均行CT检查,患者符合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诊断标准。两组对其治疗方案具有知情权,患者年龄、病情等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具体如下:患者治疗前,对患者进行CT扫描,确定患者血肿最大层面测量面,并结合相应的软件等计算出出血肿中心靶点与框架X、Y、Z轴坐标距离,从而准确的确定患者血肿中心靶点坐标值。然后,做好患者手术准备,手术过程中将患者头部定向框架固定于手术台头部坐标固定系统中,并定位穿刺针定位于头皮。患者手术前对患者头皮等进行常规消毒,并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并切开患者头皮,使用牵开器进行固定,并采用电钻钻孔,呈”+”形切开患者硬脑膜,将带定向穿刺针的引流管送至血肿中心靶点,抽搐血块,并进行引流,手术后对患者头皮进行逐层缝合,并根据患者手术切口等使用抗生素,避免发生感染。 1.2.2实验组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立即给与患者吸氧治

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护理

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4-07-28T14:38:36.12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25期供稿作者:刘琳[导读] 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往往同时存在相互促进,是构成脑出血最主要的病因。 刘琳 (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610031)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心血管疾病肢体瘫痪【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5-0231-02 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往往同时存在相互促进,是构成脑出血最主要的病因。男性发病率稍高,多见于50岁~70岁的老年人,但年轻的高血压病人也可发病。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起病急、变化快、病死率高,是我国人口中主要的致死和致残原因之一。因此做好脑出血病人病情观察与护理,对提高病人生存率、降低病死率有着重要的意 义。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40例患者中,男32例,女8例,其中藏族28例,平均年龄58.5岁,自动出院2例,死亡12例,存活26例,并对存活的26例患者进行随访,20%恢复自理能力,40%恢复部分生活自理能力,30%需要别人的帮助。 2 病情观察 2.1 意识状态及瞳孔的观察意识反映大脑皮层和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状态,是判断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1]。意识状态可按清醒、嗜睡、昏睡、昏迷的传统方法判断,如病人昏迷程度逐渐加深,或转清过程中意识障碍突然加重,需警惕再出血的可能。观察瞳孔变化是脑出血病人病情观察的又一重要手段。通过观察瞳孔大小、形状是否对称、对光反射情况来判定脑损伤程度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一般1h~2h观察1次,危重者15min~30min观察1次,并做好记录。如瞳孔进行性散大、呼吸不规则、脉搏微弱、血压不稳定时,均提示预后不良。如出现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眼球位置异常,说明血肿使该侧动眼神经受压迫,引起脑疝侧瞳孔散大,这也提示病人病情危重,出血量较大,应立即与医生取得联系,给予相应处理。 2.2 生命体征观察密切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并做好记录。脑出血病人的高热为中枢热,这是由于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损所致。体温高达39℃以上,甚至达40℃~41℃。躯干体温高,四肢体温低,汗腺分泌减少或无汗,药物降温效果差,主要靠物理降温,采用头部冰枕、乙醇擦浴、冰帽、冰毯等,必要时采用亚冬眠或冬眠疗法,其目的在于阻止高热对脑细胞及机体其他脏器的进一步损伤。密切观察脉搏变化,如脉搏缓慢或突然增快,有再出血的可能,要立即向医生报告,及时进行处理。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及血氧饱和度。脑出血病人的血压一般比平时高,这是因为颅内压增高时为了保障脑组织供血的代偿反应,当颅内压下降时血压也下降,因此一般不使用降压药物。但持续的高血压可使脑水肿恶化,收缩压超过200mmHg(1 mmHg=0.133kPa)时,可适当给予作用温和的降压药物。维持血压在一定稳定水平,过高可能引起再出血,过低则大脑供血供氧不足导致脑水肿。因此病人出现血压骤升或骤降、心率过快或过低、呼吸频率、节律异常等脑疝先兆,及时通知医生对症处理[2,3]。 2.3 脑疝的观察脑出血后,由于脑实质内突然出现了血肿的占位效应,可使脑室受压,结构移位,颅内压增高,病人可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视盘水肿、血压升高、脉搏变慢、呼吸不规则、瞳孔改变、意识障碍加重,这是脑疝的前驱症状,护士应密切观察,一旦发现,及时报告医生,遵医嘱使用脱水药物20%甘露醇200mL静脉输注,30 min内滴完。输入后观察病人尿量,如4h内尿量少于200mL 要慎用或停用。可将甘露醇减量与呋塞米或甘油果糖交替使用。为防止呕吐物误吸造成窒息,头应偏向一侧。3影响因素及护理 3.1 休息 患者生活要有规律,劳逸适度,保证睡眠,保持心情愉快,禁激动。 3.2 饮食 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适当控制总热量及钠盐的摄入量。少饮酒、少食辛辣性食物。 3.3 积极控制血压血压过高要警惕,及时按医嘱给予降压药物以及脱水剂和氧气吸入,降压时应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和速度,血压不可降的过快,以免引起心脏供血不足。严密监测患者血压,血压一般控制在22/12.5 kPa左右,防止血压突然升高。通常采用作用温和的降压药物,20%硫酸镁20~30ml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滴(20~40滴/min),或以异舒吉20 mg加入生理盐水40ml中微泵维持,根据血压调整剂量。 3.4 及时翻身防止褥疮的发生,但翻身时动作要轻柔、缓慢。血压平稳者可将床头抬高30 °,有利于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 3.5 保持大便通畅嘱患者排便时不可用力过猛,以免导致血压升高,诱发再出血。有便秘者可采取低位灌肠及开塞露塞肛。 3.6 预防肺部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应及时吸痰,对昏迷较深者,痰液黏稠不易吸出时应及早气管切开,但吸痰时间不可过长且动作要轻柔,或每日用生理盐水10ml加入地塞米松5mg、糜蛋白酶4000u进行雾化吸入,每日2~3次。便于痰液吸出或咳出。 3.7 消化道出血的防治消化道出血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其主要的死因之一。严密观察患者呕吐物,大便颜色及全身情况,一般术后在第1天应用H2受体阻滞剂如雷尼替丁或洛赛克预防,忌用激素。患者术后第2天如肠鸣音正常,应及时插胃管,并定时喂能全素或流质,防止消化道粘膜的自身损伤并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对已发生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则应停止鼻饲,以冰生理盐水加去甲肾上腺素或凝血酶灌胃以止血,适量输血防止失血性休克4 恢复期的护理

高血压性脑出血护理常规

高血压性脑出血护理常规 护理问题/关键点 1.颅内压增高 2.肢体瘫痪 3.语言障碍 4.脑神经损伤5.再出血6.呼吸道管理 7.气管切开护理 8.康复 9.其它并发症护理 10.教育需求 初始评估 1. 基础的生命体征、疼痛 2. 基础的神经系统体征: 意识(GCS)、瞳孔、运动、语言、脑 神经、感觉、反射 3. CT或MRI的结果,CBC、出凝血功能检验报告。 4. 过去史:高血压、高血脂、脑卒中、糖尿病、血液病等 5. 服药情况:有无服用降压药、抗凝药,所用药物的种类、用 法、时间等 6. 病程及此次发病的诱因:有无精神紧张、劳累、睡眠不足、情 绪激动、用力排便等 持续评估 1.生命体征 2.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意识、瞳孔、肌力、肌张力、言语、感觉等 3.营养状况:有无贫血、低蛋白血症及患者的进食情况 4.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程度,有无焦虑、恐惧 5.家庭支持情况 6.病情及主要症状:主要取决于出血的部位和出血量 6.1 壳核是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的出血部位。壳核出血可出现偏瘫、偏身 感觉障碍、偏盲,病灶在主侧半球时有失语、偏侧忽视。大量出血可有意识改变、脑疝等表现。

6.2 丘脑出血时对侧轻偏瘫,深浅感觉同时障碍。可出现精神障碍,表 现为情感淡漠、视幻觉及情绪低落,还会有言语、智能方面的改 变。 6.3 脑桥出血:临床表现为突发头痛、呕吐、眩晕、复视、吞咽障碍、 一侧面部发麻、交叉性瘫痪或偏瘫、四肢瘫等症状。出血量大时,患者很快进入昏迷,出现双侧瞳孔呈针尖样、侧视麻痹、呼吸困 难、有去大脑强直发作、中枢性高热、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等临床表现,提示病情危急。 6.4 小脑出血:发病突然,眩晕和共济失调明显,可伴有频繁呕吐及枕 部疼痛。出血量不大时出现小脑症状,如病变侧共济失调,眼球震颤,构音障碍和吟诗样语言,无偏瘫。出血量增加时意识逐渐模糊或昏迷,呼吸不规则,最后枕骨大孔疝死亡。 6.5 脑叶出血:表现为头痛、呕吐等,癫痫发作较其它部位出血常见, 而昏迷较少见;根据累及的脑叶不同,出现局灶性定位症状。如额叶出血可有偏瘫、Broca失语(能理解、发音,但言语产生困难或不能)等;颞叶出血可有Wernicke失语(听力正常,但不能理解他人和自己的言语)、精神症状;枕叶出血则有视野缺损等。 6.6 脑室出血:出血量少时,表现为突发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一 般无意识障碍及局灶性神经缺失症状,血性CSF。出血量大者,很快进入昏迷或昏迷逐渐加深,病理反射阳性,常出现下丘脑受损症状及体征,如上消化道出血、中枢性高热、大汗、呼吸不规则等,预后差,大多迅速死亡。 7.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PT、APTT、CSF 等。 8.特殊检查结果:头颅CT或CTA、MRI、MRA、DSA等。 9.用药情况,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 10.康复的介入及效果。 干预措施本病的基本治疗原则:脱水降颅压,减轻脑水肿;调整血压;防止继续出血;减轻血肿造成的继发性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防止并发症。 1. 体位与活动 根据病情决定活动方式。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 脑血管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很高,是人类死亡最常见的三大病因之一.其年人群发生率在150-200人/10万. 所发生的脑血管疾病中,缺血性者占75%-85%,脑出血者占10%-15%.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占5%-9%.多年来,虽然神经科学在脑血管疾病的基础研究、预防及诊断和治疗方面有了快速的发展并取得了很多成就,但脑血管病的根本性防治仍是我们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这里只介绍与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有关的内容.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病人自发出现的脑实质内出血.其致残率和死亡率很高,高血压脑出血采用内科治疗或外科治疗,究竟哪一种方法结果更好,早期争论不断.随着CT的问世,使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快速、准确.其出血部位、出血量、破入脑室情况、脑水肿程度、中线结构移位及出血后颅内的动态变化均可直接获得,为选择内科保手治疗还是外科手术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脑出血手术适应征和禁忌征 1.适应征 (1).出血量:一般认为,大脑半球出血量大于40毫升,小脑出血大于10毫升应行手术治疗,如先采取内科治疗,也应做好一切术前准备,以便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进行手术干预. (2).出血部位:浅部出血者优先考虑手术;原发脑室出血及邻近脑内血肿破入脑室时,宜行脑室引流+尿激酶溶血. (3).意识状况:意识轻-中度障碍伴缓慢加深者,预示有活动性出血或继发性损害加重的可能,应积极手术. (4)、有脑疝或脑疝前期表现者。 2.相对禁忌征 (1).神志清醒、幕上出血量小者. (2).重度意识障碍并很快出现脑干症状者. (3).脑干出血. (4).病前有心、肺、肾等严重全身系统疾病者. (5).年龄超过70岁,应结合全身情况慎重考虑,并对手术与否及手术方法进行选择. (6).发病后血压过高、药物难以控制或伴有眼底出血. 二.手术方法 开颅清除脑内血肿为传统手术方法.随着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血肿纤溶引流术及内镜血肿清除术等手术方法的开展,脑内血肿的外科治疗方法有了更多的选择.由于上述手术方法各具优缺点,近年来临床上联合使用的报道明显增加,外科治疗的效果也有了显著提高. (一).骨瓣或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

(新)高血压脑出血护理查房

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 一、病史简介 患者女 63岁因突发意识障碍伴呕吐4小时入院于2014-6-24 21:33。查体:呈浅昏迷状,双瞳等大约0.3cm,光放射迟钝。T36.7℃ P66次∕分 R24次∕分 BP220∕107mmhg 四肢肌张力高,门诊CT示: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破入脑室。入院后行了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硬脑膜扩大修补术。术后给予了止血、营养神经、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镇静等治疗。现患者呈嗜睡状,左侧肢体活动,右侧肢体偏瘫,肌力约二级,病情平稳。 二、概述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发生于50~70岁,男性略多,冬春季易发。高血压病常导致脑底的小动脉发生病理性变化,突出的表现是在这些小动脉的管壁上发生玻璃样或纤维样变性和局灶性出血、缺血和坏死,削弱了血管壁的强度,出现局限性的扩张,并可形成微小动脉瘤。因情绪激动、过度脑力与体力劳动或其他因素引起血压剧烈升高,导致已病变的脑血管破裂出血所致。其中豆纹动脉破裂最为多见,其他依次为丘脑穿通动脉、丘脑膝状动脉和脉络丛后内动脉等。 三、病因 血压增高是其根本原因,通常在活动和情绪激动时发病。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动脉发生玻璃样变性,先使血管内膜下基质肿胀,内膜下有脂质沉淀,在内膜与内弹力层之间形成无结构物质,弹力降低,脆性增加。血管壁张力丧失并有纤维素性坏死,产生局部动脉在血压冲击下呈纺锤体或球状凸出,即粟粒状动脉瘤,血液还可侵入管壁而形成夹层动脉瘤。当血压骤然升高时,动脉瘤破裂引起出血。 另外,高血压还可引起脑小动脉痉挛,导致远端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产生出血。此外,脑内动脉壁薄弱,中层肌细胞及外膜结缔组织少,且无外弹力层,可能导致高血压脑出血多于其他内脏出血。 四、临床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