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概论

教育的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特殊教育是基于学习者个体差异的显著性,通过尽力满足其特殊的教育需要,促进其身心充分发展的教育。
1994年,召开特殊需要大会,《萨拉曼卡宣言》《特殊需要教育行为纲领》
特殊教育对象是基于个体身心差异的显著性,为了获得身心的充分发展,在学习上有着特殊需要的学生。
特殊教育对象坚定的过程:筛查、干预、评估。
筛查主要是通过观察等来测查学生的学习、行为等表现进行特殊教育需要初步普查的活动,也是鉴定的起始环节。
干预就是针对处于障碍危险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及时给予适当的帮助,使之克服学习困难的活动。
早期干预:即对学龄前有障碍或存在着障碍危险的儿童提供系统的教育、保健等康复措施,以减轻或降低障碍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特殊教育学是研究特殊教育现象、特殊教育问题和特殊教育规律的科学。目的是深化人们对特殊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特殊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提供理论依据。
综合性、应用性事特殊教育学的基本特征。
人物:庞塞、伯内特、阿曼。
1760 法国 莱佩 在巴黎建立世界上第一所聋校。
1784 法国 阿羽依 巴黎建立了 盲校。
1837 法国 鞋跟 巴黎 创办了第一所弱智者训练教育学校。
中国 1874 英国 威廉 穆恩在北京建立第一所盲校。
1887 米尔斯夫妇 在山东创办了第一所聋校。
1915盲人刘先骥在长沙创办了湖南导盲学校。
1927 南京市政府创建了南京市立盲哑学校。
1948年12.10联合国通过了维护人类基本权利的文献《世界人权宣言》。
正常化思潮下的融合运动在美国代表的北美洲为回归主流运动,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称为一体化运动。
20世纪60年代兴起终身教育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全民教育。
全民教育是指教育对象的全民化,其宗旨是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国家要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学习的需求。
全纳教育的基本思想:每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必须给他实现和维持他可接受水平的学习机会;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计划的实施应该考虑到这些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而这些学校应以一种能满足其特殊需要的儿童中心教育学思想接纳他们;以全纳性为导向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态度、创造受人欢迎的社区、建立全纳性社会以及实现全民教育的最有效途径。
;此外,普通学校应向绝大多数

儿童提供一种有效的教育,提高整个教育系统的效率并最终提高其成本效益。
全纳教育它强调普通学校接纳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和学习,反对教育中的歧视和排斥,主张通过适应不同差异的教育措施满足所有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从而提供有质量的教育,促进所有儿童应有的发展。
1952 黄乃 盲文
《残疾人保障》2008修订:残疾人教育,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方针,保障义务教育,着重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学前教育,逐步发展高级中等以上教育。
特殊学校基本形成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格局。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不平衡性、阶段性、互补性和差异性。
特殊教育就是通过具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教育形式和适应性的教育内容,促进特殊对象身心在已有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地发展。
特殊教育文化的基本特点:人文关怀、博爱风险、自强不息。
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
四项指导原则:1无歧视原则2儿童的最大利益3确保儿童的生命权、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完整4尊重儿童的意见
12.3国际残疾人日
2006年12月12日,第6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残疾人权利公约》。
1975年《所有残疾人教育法》。
美国特殊教育立法的核心原则:1零拒绝2无歧视评估3免费而适当的教育4最少受限制的教育环境5程序保障6家长、学生的共同参与。
非典型发展也称为异常发展,是指个体在发展的阶段、速率以及身心的某些方面并不按照大多数学生所遵循的发展模式不断地生长和变化,而是偏离于典型发展应有的区间范围,呈现出异常特征。
障碍对学生发展的负面影响:1身体发展2感觉运动发展认知能力发展4沟通、交往发展
思维形态偏向是指障碍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时出现的思维形态失衡现象,即在思维过程中,某一形态思维能力降低,而另一形态思维能力相对提高。
代偿是指当个体内出现代谢、功能性障碍或组织结构受损时,机体通过相应器官、组织的代谢改变、功能加强或结构形态变化来补偿的过程。
教育上的缺陷补偿: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根据障碍学生的身心特点,综合的利用一切有利的因素,通过各种途径替代、改善、促进或恢复因障碍造成的功能性损伤,进而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活动过程。
潜能是个体潜在的能力,是指一个人身上现在没有、将来会有的潜在力量、包括体能与智力的总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