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错误陷阱,优化数学课堂

巧设错误陷阱,优化数学课堂

巧设错误陷阱,优化数学课堂

发表时间:2019-05-22T11:58:19.63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7月1期作者:蒙义国

[导读]

蒙义国广西百色市那坡县龙合镇中心小学 533000

中图分类号:G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7-098-01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然而,几年来身处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都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揣摩新的教学方法,在新理念下,尝试把课堂的空间放手于学生,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成立小组合作讨论,学生没有压力,学得开心、学得快乐,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佳,不论是单元测验,还是期中、期末测评,结果优秀生寥寥无几,差生数不胜数。为何?新的教学方式不如传统的教学方式?新的教学方式还不适应于现代学生?现在学生不像以前学生那样勤奋好学?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是在于我们没有设计好这一堂课,也就是还没有真正地把新课改的知识理论融入课堂设计中。课堂设计不当,导致在小组合作讨论中,只有少数学生真正有目的性地投入,部分学生只为了凑热闹毫无思索随便说说,还有部分学生不知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只会等待结果,这样的小组合作交流活动的效益很低,学生怎么会学得好呢?只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成绩才会大面积地提高。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优化课堂教学,要优化课堂教学,尤其是数学课堂,巧设错误陷阱是个门道。它既可以自然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又可以使课堂收到意外的成效。

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主要环节,也是一堂课成与败的关键所在。要想让孩子们能够把全副精力投入数学课堂学习中,就必须创设一个既适合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又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可见,在学生学习新知识前,先复习一些相关的旧知识,是一堂数学课很有必要的。如果我们已摸清了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并想方设法在导入新课这个环节中设下一个错误陷阱,那就会是一箭双雕的了。例如:要教学“商中间有0的除法”时,我们都知道,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会了利用所得的商与除数相乘的积是否等于被除数的检验方法,而在导入新课这个环节中可以设下这样的错误陷阱:62÷2=?36÷3=? 612÷3=? 306÷3=? 518÷5=?正确答案应该是62÷2=31 36÷3=12 612÷3=204 306÷3= 102 518÷5=103……3。学生通过独立计算,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答案:62÷2=31 36÷3=12 612÷3=24 306÷3= 12 518÷5=13……3。为了确定答案是否正确,学生不得不认真检验,通过检验,各自发现了错误,自然产生新的质疑。随着新问题的出现,再次引诱学生进一步分析、假设、实验、证明、归纳,反复思考等一系列的思维与操作活动,新问题与已有的解决问题方法发生了矛盾冲突。有了矛盾冲突作导火线,学生自然会产生讨论动机,并通过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便形成了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合作讨论。由于错误陷阱得到生效,无形地把学生从旧知识的巩固带进了新知识的探究之中,同时也保证了合作讨论的有效性,根本上改变了平时在小组合作讨论中,只有少数学生真正有目的性地投入,部分学生只为了凑热闹毫无思索随便说说,还有部分学生不知道从何着手的局面。

数学学习活动,免不了要掌握运算法则、运算定律、计算公式、概念等等。但是教科书上现成的运算法则、运算定律、计算公式、概念都是前人通过大量实验、证明归纳得出的方法与结论。在新课改的理念下,不能只顾死记硬现成的运算法则、运算定律、计算公式、概念,而更重要的是让学自主经历论证、推导的全过程。尽管是老师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艺术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探究、论证、推导出了运算法则、运算定律、计算公式、或是概念,如果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仍然很差,成绩不言而喻。怎样巩固与提高呢?除了完成一些平常的习题外,老师还可以设下这样的错误陷阱,例如:在学过四则混合运算法则后,设下这样的错误陷阱题:

通过小组交流、讨论、老师的启发,学生知道到了自己错误的原由,找到了正确的解答方法,从而新知识不仅得到巩固,也得到活用。又如:在学生学过“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老师设下这样的错误陷阱题:直径为2厘米的圆,它的周长是多少?同样的道理直径为2厘米的半圆,它的周长是几?学生通过利用圆周长计算公式算出了这个圆的周长是6.28厘米,便不假思索地说半圆的周长是3.14厘米。当老师宣布这个半圆周长的答案是错误时,学生可能感到吃惊。因为他们在想:“整个圆的周长是6.28厘米,那么它的一半的周长不就是3.14厘米吗?怎么会错呢?”全班学生都会迫不及待地说:“我们的答案才对!”“老师,您弄错了吧!”老师与学生之间发生激烈争议,形成师生互动,数学课堂因争论问题而热闹起来。当然,老师不能直接告诉这个错误答案的理由,而是引导他们通过画图、观察、比较,甚至让学生剪下一个圆,并把这个圆的周长涂上颜色,再沉着直径剪下一半,这时学生会发现圆周长的一半只是半圆周长的一部分,必须加上直径才是半圆的周长,从而增加了对周长这个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本身就是老师对学生的向导,脱离问题去要求学生学习研究,枯燥乏味,毫无意义。人偶然走了错路,深受挫折,难以忘记。俗话说:“说过不如做过,做过不如错过。”先让学生自然出错,再从学生错误的路子着手,耐心地帮助学生,便是对症下药,无病为什么灌药呢?自主探究学习正是这样,先放手给学生自行学习,独立思考,大胆猜想,经过大量的操作和实验,反复论证与总结,产生疑难问题,再通过老师的启发和引导,形成小组合作讨论进行解决。有效的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学得深,钻得透,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引导者与合作者。巧设错误陷阱,先让学生感到惊讶,在陷阱里不断挣扎,激活神经思维系统,产生激烈反抗,更符合学生学习趣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总之,巧设错误陷阱既能使课堂导入自然、形成有效合作讨论,又能让新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只要课前钻透教材,摸清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猜透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错误,有意识地设下错误陷阱,课堂就会活起来,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