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什均衡的存在性与多重性

纳什均衡的存在性与多重性
纳什均衡的存在性与多重性

纳什均衡的存在性与多重性

对于数学家来说,一个数学概念的存在性与唯一性是特别需要加以关注的。这是因为,从形式逻辑角度看,如果某个事物并不存在,那么关于这个杜撰中的事物所给出的任何陈述或判断都可认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因为对于不存在的事物来说,任何关于它的陈述或判断都不可能加以证伪。所以,倘若某个概念所对应的事物并不存在。那么,关于这个概念所给出的研究结论都必然不存在被证伪的可能。因而根据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观点,这样的研究不具备科学上的意义。所以,我们在对任何新提出来的数学概念加以系统研究之前,首先需要弄清楚所研究的对象事物是否存在。

有许多被称为伪科学的东西,它们之所以被人们认为是“伪科学”的原因就是它们大肆谈论的东西并不存在或并未被证实其存在性。譬如,所谓的特异功能或“超灵学”并未得到证实,而UFO研究迷们至今也未能拿出一件存在球外生命的证据,所以,特异功能学或“超灵学”或“不明飞行物学”实际上都可被归入伪科学。除了存在性之外,概念事物的唯一性也是数学家们所关心的问题。从纯理论的兴趣上看,数学家们更多地是从审美的角度上看待概念的唯一性,但从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哲学看,模型均衡解的唯一性关系到模型的预测功能,从而是科学理论应基本具有的特征。我们在第二章中曾指出,理论的预测功能是判别理论的科学性的准绳,而在第三章中,我们提出用纳什均衡作为模型的预测结果。按照这样的逻辑,一个自然的推论就是:模型能否具有科学意义取决于纳什均衡的唯一性。因为倘若纳什均衡不是唯一的,那么就难以根据模型对即将出现的结果加以预测,这种不确定性对于科学理论来说是不存在的。再加上前面谈到的存在性问题,我们可以这样说,模型能否具有科学意义取决于纳什均衡的存在性和唯一性,因为这正是科学理论所具有的基本性质。

博弈论目前发展的情况是这样的:已经证明在非常一般的情况下,纳什均衡是存在的,这是一个好的结果;但是,在许多情形,模型的纳什均衡解不是唯一的,这被称为纳什均衡的多重性问题。

纳什在1950年代证明了纳什均衡的存在性定理,为非合作博弈打下了重要基础。纳什的工作不仅解决了存在性问题,而且还为其后的博弈论研究提供了一整套方法论工具,即运用不动点定理(fixed point theorem)这一强有力的数学工具进行博弈论数学分析,这对后来的博弈论甚至数理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纳什均衡的多重性问题至今仍是困扰博弈论学者的一个主要问题。为了攻克这一问题,博弈论专家已经做出了许多贡献,如聚点均衡、相关均衡,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颤抖手均衡,序贯均衡等概念的提出。但不幸的是,这类努力还未使得多重均衡问题完全得到解决,许多博弈论专家正在这一领域进行着不懈的工作。

本章将给出纳什均衡的存在性定理和讨论存在多重均衡情况下的均衡选择问题。

4.1 纳什均衡的存在性定理

自从纳什(1950)首先给出存在性定理及其证明之后,许多学者又相继提出了不同表述下的存在性定理和不同的证明方法。这里,我们介绍Myerson(1991)给出的存在性定理和证明。

4.1.1 纳什均衡与不动点定理

所有的存在性定理证明都采用了不动点定理,这是因为,纳什均衡的概念在数学上就是一个不动点的概念。在给出存在性定理及其证明之前,我们先来说明不动点的概念和给出不动点定理。

什么是“不动点”呢?考虑一个方程()x x f =,其中x 为方程的解。我们将()?f 视为一种“变换”,即()?f 是将x 对应为()x f y =的变换,其中x 和y 分别是属于集合X 和Y 的两个元素,X ∈x ,Y y ∈。如果Y X =,则方程()x x f =的几何意义就是:变换()?f 将

x 变为自己,即x 在()?f 变换下是不变的,故称()x x f =的解为变换()?f 的不动点。

一般地,我们可以将所有的方程都写为如下形式:

()0=x y (4.1) 在式(4.1)两端加上一个x ,则变为()x x x y =+。 令()()x x y x f +=则有

()x x f =

所以,一般地,方程求解的问题本质上是寻找变换的不动点问题。

对于这样一种非常一般地的问题,数学家们感到十分高兴的是居然在不太严格的条件下式(4.1)存在解,即不动点是较为广泛地存在的。

譬如,图4.1表明不动点是曲线()?f 与45o 线的交点。当函数()x f 定义在[]1,0∈x 区间上且因变量()x f y =的值域也为[]1,0区间时,如果()x f 是连续的,则必然存在不动点。

图4.1 [0,1]区间上的自变换函数的不动点

x )(x f

x

1

那么,这种现象到底具有多大的一般性意义呢?

数学家Brouwer 在很久以前就注意到这一现象,他得出了如下的一般性定理,即著名的Brouwer 不动点定理。

定理4.1(Brouwer ……)

设()x f 是定义在集合X 上的实函数,且()X ∈x f ,X ∈?x 。

如果()x f 是连续的,X 为一非空的有界凸闭集,则至少存在一个X x ∈*使

()

**x x f =。即()x f 至少存在一个不动点[1]。

有意思的是,Brouwer 不动点定理存在很强的几何直观[2],但其数学证明却十分艰深,需要动用代数拓扑这类就是职业数学家也感到望而生畏的超级抽象数学工具[3]。

在此,我们不给出Brouwer 不动点定理的证明。

直接用来证明纳什存在性定理的不动点定理还不是Brouwer 不动点定理,而是角谷静夫(Kakutani)不动点定理,而后者的证明只是前者的一个相对简单的运用。

我们所以要引用角谷静夫不动点定理,是因为在纳什均衡存在性证明中所遇到的反应函数一般是多个因变量函数,即所谓对应(correspondence),而角谷静夫不动点定理正好描述的是对应的一种性质。角谷静夫不动点定理是Brouwer 不动点定理的推广,但其自身的证明要用到Brouwer 不动点定理。我们在这里不打算给出这两个不动点定理的证明,因为这类证明只是一种纯数学过程,但我们将给出纳什存在性定理的一种证明,因为了解存在性定理的证明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纳什均衡。

为了解读角谷静夫不动点定理,我们先来准备一下一些有关的数学概念。

对于任一有限集M ,我们用R M 表示形如()M m m x x ∈=的所有向量组成的集合,其中对M 中每一个m ,第m 个分量m x 是实数域R 的一个元素。为方便计,我们也可将R M 等价地理解为M 到R 上的所有函数组成的集合,这时R M 中x 的m 分量m x 也可被记为

()m x 。

令S 是R M 中的一个子集,我们有如下定义:

定义4.1 S 是凸的(Convex)当且仅当对任意的M M R y R x ∈∈,及满足10≤≤λ的λ,只要S x ∈和S y ∈,则有

()S y x ∈-+λλ1

这里,()()()()()M m y x y x y y x x m m M m m M m m ∈-+=-+==∈∈,11,,λλλλ 定义4.2,S 是闭的(Closed)当且仅当对每个收敛的序列()}{

∞=1

j j x ,如果对每个j 都有()S j x ∈,则有

()S j x j ∈∞

→lim

定义4.3,R M 中的子集S 是开的(open)当且仅当它的补集R M /S 是闭的。

定义4.4,S 是有界的(bounded)当且仅当存在某个正数K 使得对S 中的每个元素x 都有

∑∈≤M

m m

K x

定义4.5,一个点到集合的“对应”(correspondence)Y X G →:是任何一个规定了对X 中的每个点x ,()x G 是与x 相对应的Y 中的一个子集。

如果X 和Y 都是度量空间,则X 和Y 上的收敛和极限概念已经定义,这时有: 定义4.6 ,一个对应G:X →Y 是上半连续的(upper —hemicontinuous),当且仅当对每

个序列()(){}∞=1,j j y j x ,如果对于每个j 有()X j x ∈和()j y ()()j x G ∈,而且序列(){}∞

=1j j x 收敛于某个点X x ∈,又序列(){}∞

=1j j y 收敛于某个点Y y ∈,则有

)(x G y ∈

定理 4.2,对应Y X G →:是上半连续的当且仅当集合()(){}x G y X x y x ∈∈,,是集合

Y X ?中的一个闭子集。

证明:必要性。记集合()(){}

Y X x G y X x y x A ??∈∈=,,. 设()()()j y j x Z j ,=为A 中一收敛序列,其中()X j x ∈,

()()∞=∈,,1),( j j X g j y

由上半连续性知()()??? ??∈∞→∞

→j x G j y j j lim lim

显然有()X j x j ∈∞

→lim

故A Zj j ∈∞>lim ,所以A 为

Y X ?中一闭子集。 充分性。假设A 为Y X ?上的一个闭子集。 如果序列()(){}∞

=1,j j y j x 中每个()j x 和()j y 都有

()X j x ∈, ()()()j x G j y ∈

且(){}∞

=1j j x 收敛于x 和(){}∞

=1j j y 收敛于y ,则()()()j y j x Z j ,=收敛于()

y x ,。 由A 的闭性知()A y x ∈,,即()

x G y ∈ 故G 为上半连续。 证毕!

上半连续性是我们熟知的连续函数概念的一种推广,而函数的连续性比上半连续性要强一些,于是有

定理4.3,如果Y X y →:是一个从X 到Y 的连续函数,且对X 中的每一个X 都有

()(){}x y x G =,那么Y X G →:是一个点到集的上半连续对应。

证明:

设序列()(){}∞=1,j j y j x ,且对每个j 有()X j x ∈和()()()j x G j y ∈,(){}∞

=1j j x 收敛于x ,(){}∞=1

j j y 收敛于y 。

由y 的连续性知()

x y y = 故()

x G y ∈

于是G 是上半连续的。

下面,我们将不动点概念扩充到对应的情形。

定义4.7,一个对应F :S S →的一个不动点是S 中任一满足()x F x ∈的x 。 角谷静夫得出如下被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定理。

定理4.4 (角谷不动点定理)令S 是一个有限维向量空间中任一非空有界闭凸子集。 设F :S S →是任一上半连续的点到集对应,且对S 中每个()x F x ,都是S 的一个非空凸子集。那么,S 中一定存在某个x 使得()

x F x ∈(Kakutani, 1941)

角谷不动点定理说的是对于有限维向量空间中任一非空有界闭凸子集上的上半连续自对应来说,在一定条件下都至少存在一个不动点。角谷不动点定理及其它的一系列相关定理的证明还可参见Burger(1963), Franklin (1980)和Border(1985)。数理经济学家Scarf(1973)曾通过一种计算不动点的算法而提供了一个构造性证明,其中不动点的存在性是由这个定理所保证的。关于角谷不动点定理的推广,可参见Glicksberg (1952)。

4.1.2 纳什存在性定理及其证明

下面,我们来证明纳什存在性定理,该定理最早由纳什得出,这里的证明由Myerson(1991)给出[5]。

定理4.5 (Nash , 1950),任何一个战略式表述的有限博弈都至少存在一个混合博弈纳什均衡。

证明:令Γ是任—战略式表述有限博弈,即 {}n n u u S S ,;11 =Γ

显然,∑∏=∑=n

i i 1是一个有限维向量空间的一个非空有界闭凸子集(注意Γ是有限博

弈,即局中人数和每个i S 中的元素个数都是有限数)[6]。

任给∑∈σ和任一局中人i ,令

()()i i i i i V R i

i -∑∈-=σσσσ,max arg

即()i i R -σ是局中人i 在∑i 中对其余局中人独立混合战略组合i -σ的最优反应混合战略。

根据定理 3.2,()i i R -σ是i S 上所有的概率分布i σ组成的集,且使得对每一个满足

()i i i S s i s V S i

i -∈∈σ,max arg 的i S 有()0=i i s σ,由定理3.2的证明过程知道,

()()∑--=k

i k i i ik i i i s V V σσσσ,,

任给()()[]令,1,0,,'∈∈∈--λσσσσi i i i i i R R

()i i i σλλσσ++=1''

显然i i ∑∈''σ,

()

()∑--=k

i ik i ik i i i S V V σσσσ,,'

'''

()()()∑∑---+=k k

i ik i ik i ik i ik s V s V σσλσσλ,1,'

()()()i

i i i i i V v ---+≥σσλσσλ,~1,~ ())(~,,~i

i

i

i

i

i

R V --∈?=σσσσ

故()i i i R -∈σσ'',所以()i i R -σ是凸的。

根据()()∑--=R

i ik i ik i i i s V V σσσσ,,,因为i S 是有限集,故存在某个k 使

()()[]i il i l

i ik i s V s V --=σσ,max ,

即argmax ()i i i s V -σ,是非空的。令k l il ik ≠==,0,1σσ,则 ()()i i i i i i V V i

i -∑∈-=σσσσσ,max ,

即()i i i R -∈σσ 故()i i R -σ非空。

下面构造对应R ,它将∑中的点映射于∑中的子集,满足:

()() n

i i i R R 1,=-∑∈=σσσ

由于对每一个n i ,,1 =,()i i R -σ都是非空凸集,显然()σR 也是非空凸集。下面我们来证明R 是上半连续的。

假设{

}∞

=1k k σ和{}∞

=1k k τ都是收敛序列 ()k k k R στσ∈∈∑ ,

,2,1=k

且k k k k ττσσ∞

→∞

→==lim ,lim

为了证明R 是上半连续的,我们将需要证明()στR ∈~。 因为有: ()()

∑∈?≥--i i k

i i i k i k i i V V σσσστ,,,

,2,1=k

显然期望效用函数i V 是∑上的连续函数,故有

()()i i i i i i i i V V ∑∈?≥--σσσστ,,, 因此,对于每一个i 有()故,i i i R -∈στ

()

R ∈。

所以R 是∑到自身上的一个上半连续对应。

根据角谷不动点定理,存在∑中的某个混合战略组合σ使()σσR ∈,即对于每一个i 有()i i i R -∈σσ,因此σ就是Γ的一个(混合)纳什均衡。

证毕!

4.1.3 其它的纳什均衡存在性定理

在纳什存在性定理中,我们只谈及到包括混合战略均衡在内的纳什均衡存在性问题,除此之外,我们自然会对纯战略纳什均衡的存在性感到特别的兴趣。另外,许多博弈不一定是有限博弈,一些常见的博弈的纯战略空间通常都是无限集。在纳什定理之后,其他研究者还得到许多进一步的结果,这些结果中与上述问题相关的有如下几个定理。 定理 4.6(Debreu, 1952; clicksberg, 1952, Fan, 1952)在n 人战略式表述博弈{}n n u u S S G ,,;,,1 =中,如果纯战略空间S i 是欧氏空间上的非空有界闭凸子集,支付函数i u 是连续的且对i S 是拟凹的()n i ,1=,则G 存在一个纯战略纳什均衡。

一般地,当函数()x f 满足下述性质时,我们称其为凹的:

()()()()()[]n R x x x f x f x x f ∈∈-+≥-+212121, 1,0,11λλλλλ

如果当()1,0∈λ时上面的不等式严格成立,则称()x f 为严格凹的。一个函数()x f 是凸的当且仅定函数-()x f 是凹的;()x f 为严格凸函数当且仅当-()x f 为严格凹函数。

拟凹函数是凹函数概念的一种推广,它包括了凹函数在内的一大类函数,而这类函数在经济学中有着广泛应用,关于拟凹函数的定义如下:

定义4.8,函数()x f 定义在R n 中的子集D 上,当且仅当()x f 满足如下性质时,()x f 是拟凹的:

()()()()()2121,min 1x f x f x x f ≥-+λλ ∈λ[0,1]

显然,凹函数是拟凹的,但反过来并不成立,即拟凹函数不一定是凹函数。在图3.2 中,函数()x f 是拟凹的,但不是凹的。

图4.2 不是凹函数的拟凹函数

在定理4.6中,与定理4.5相比,我们增强了对支付函数i u 性质的假设,于是获得更进一步的结论,即保证了存在的纳什均衡还是纯战略博弈纳什均衡。在有限博弈场合,即使纯战略空间可能是非凸的,支付函数也可能是非连续的,但混合战略空间是欧氏空间上的非空有界闭凸集,期望支付函数是连续的,拟凹的。当纯战略空间本身是欧氏空

x 1

y

x 2

x

()

x f

间上一个非空的,闭的,有界的凸集且支付函数在纯战略空间上是连续的,拟凹的时,就没有必要引入混合战略了。

如果放松定理4.6中关于支付函数的拟凹性假设,则只能保证混合战略均衡的存在性,这就是下面的定理4.7。

定理4.7 (Glicksberg, 1952) ,在n 人战略式表述博弈{}n u u u S S G 11;,,=中,如果纯战略空间i S 是欧氏空间上一个非空有界闭凸集,支付函数i u 是连续的,则G 存在一个混合战略纳什均衡。

注释:

[1]这个定理的表述中隐含了X 为一个度量空间,所谓度量空间,即在空间X 上定义了一个“距离”函数?,使得对任意的X x X x ∈∈21,都有

()

2121x x x x i +≤+(三角不等式,意思是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

0,021≥≥x x ii 同时还有

0=x 当且仅当0=x

当然,这种定义又要求在空间X 上首先定义了一种加法“+”和“零”元素。一般地,度量空间的形式化定义为:集合X 上的“距离”指X X ?到实数轴R 上的一个函数

()y x ,δ,满足:对X 中任意的y x ,和Z ,有:

()()0,,≥=x y y x δδ (对称性) ()y x y x ==当且仅当 0,δ

()()()z x z y y x ,,,δδδ≥+ (三角不等式)

[2]譬如,揉面的师傅都有着这样的体验,即在面板上揉面时总有一些面粒的位置基本上不因揉面动作变化;另外,男人在梳头时总会发现某一撮头发梳不平整——它们呈竖立状伸出。

[3]某些数学家声称已找到Brouwer 不动点定理的初等证明,但从严格的数学证明所要求的严密程度看,这类“证明”,并非真正数学意义上的证明,同时,它们还十分繁锁。譬如见……。

[4]这个定义中隐含了X x ∈的假设。

[5]我们这里将Myerson(1997)中的证明作了一些形式上的修改,主要是为了适应本书的符号系统。

[6]∑是M R 中的一个子集,而 1

==i i S M 。

证明二重极限不存在

证明二重极限不存在 证明二重极限不存在如何判断二重极限(即二元函数极限)不存在,是二元函数这一节的难点,在这里笔者对这一问题不打算做详细的讨论,只是略谈一下在判断二重极限不存在时,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由二重极限的定义知,要讨论limx→x0y→y0f(x,y)不存在,通常的方法是:找几条通过(或趋于)定点(x0,y0)的特殊曲线,如果动点(x,y)沿这些曲线趋于(x0,y0)时,f(x,y)趋于不同的值,则可判定二重极限limx→x0y→y0f(x,y)不存在,这一方法一般人都能掌握,但是在找一些特殊曲线时,是有一定技巧的,不过不管找哪条曲线,这条曲线一定要经过(x0,y0),并且定点是这条曲线的非孤立点,这一点很容易疏忽大意,特别是为图方便,对于型如limx→x0y→y0f(x,y)g(x,y)的极限,在判断其不存在时,不少人找的曲线是f(x,y)-g(x,y)=0,这样做就很容易出错。例如,容易知道limx→0y→0x+yx2+y2=0,但是若沿曲线x2y-(x2+y2)=0→(0,0)时,所得的结论就不同(这时f(x,y)→1)。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得到答案 2 若用沿曲线,( ,y)一g( ,y)=0趋近于( ,y0)来讨论,一0g ,Y 。。可能会出现错误,只有证明了( ,)不是孤立点后才不会出错。[关键词】二重极限;存在性;孤立点[中图分类号]o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3878(2008)0l__0l02__02 如何判断二重极限(即二元函数极限)不存在。是二元函数这一节的难点,在这里笔者对这一问题不打算做详细的讨论。只是略谈一下在判断二重极限不存在时。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由二重极限的定义知,要讨论limf(x,y)不存在,通常x—’10 y—’y0 的方法是:找几条通过(或趋于)定点(xo,Yo)的特殊曲线,如果动点(x,Y)沿这些曲线趋于(xo,Y。)时,f(x,Y)趋于不同的值,则可判定二重极限limf(x,Y)不存在,这一方I—’10 r’Y0 法一般人都能掌握,但是在找一些特殊曲线时,是有一定技巧的,不过不管找哪条曲线,这条曲线一定要经过(xo,Y。),并且定点是这条曲线的非孤立点,这一点很容易疏忽大意,特别是为图方便,对于型如2 的极限,在判卜’Io g x,Y y—·y0 断其不存在时,不少人找的曲线是f(x,y)一g(x,y):0,这样做就很容易出错。 3 当沿曲线y=-x+x^2趋于(0 0)时,极限为lim (-x^2+x^3)/x^2=-1; 当沿直线y=x趋于(0 0)时,极限为lim x^2/2x=0。故极限不存在。 4 x-y+x^2+y^2 f(x,y)=———————— x+y 它的累次极限存在: x-y+x^2+y^2 l i m l i m ———————— =-1 y->0x->0 x+y x-y+x^2+y^2 l i m l i m ———————— =1 x->0y->0 x+y 当沿斜率不同的直线y=mx,(x,y)->(0,0)时,易证极限不同,所以它的二重极限不存在。

线性方程组的矩阵求解算法

线性方程组的矩阵求解算法 摘要 线性方程组的矩阵求解算法,只需在约当消元法的基础上,再对方程组的 增广矩阵的行最简形进行行(列)删除和增加行,交换行等运算即可得到方程组的解,并且这种方法既可求解有唯一解的方程组.因而算法简单,易于实现. 关键词 线性方程组;解向量;解法;约当消元法 1 矩阵求解算法 设有线性方程组m n A X b ?=,其增广矩阵())(1,m n A A b ?+=,算法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利用约当消元法,把增广矩阵A 化为行最简形,设行最简形为()1m n B ?+.若()t i (),r A r =则方程组无解;否则设(),r A R =并执行以下步骤; 第二步:删除B 中的所有零行和每一行第一个非零元素(这个非零元素一定是1)所在的列,得到矩阵()1,r n r D ?-+并记录每行的第一个非零元所在的列标,放在一维数组()1,,t r L 中,如第i 行的第一个非零元在第j 列,则()t i j =; 第三步:构造矩阵() 1m n r D H F ?-+?? = ? ??,其中 ()()1100 001 0000 10n r n r F -?-+-?? ?- ? = ? ? -??L L L L L L L L 第四步:对矩阵H 中的行作交换运算:把H 中的第i 行(,1,1,i r r =-L 即从第r 行开始直到第一行)依次与其下一行交换,使之成为第()t i 行,交换运算结果后的矩阵记为G ,则G 中的前n r -个n 维列向量即为方程组的一个基础解系,最后一列向量即为方程组的一个特解; 第五步:写出方程组的通解. 2 算法证明 先证一个特殊情形,增广矩阵A 的行最简形矩阵B 的左上角为一r 阶的单位矩阵,即第i 行的第一个非零元的列标为i ,即()()1t i i i r =≤≤,所以设B 为

4微分方程的解及解的稳定性

第四讲 微分方程解的稳定性 上一讲,我们利用最大值原理讨论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得到了两个方程,一个是状态变量的转移方程,另一个是欧拉方程。这两个方程构成了包含状态变量和控制变量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δα--=-) ()()()()(1 t k t c t k t k t k []δραα--=-1 )() ()(t k t c t c 这个方程组是一个非线性微分方程组,一般情况下,非线性方程组不存在解析解,即方程组的解不能用初等函数来表示。因此,他们的性质需要借助其他方法来了解。 微分方程:变量为导数的方程叫做微分方程。 常微分方程:只有一个自变量的微分方程叫做常微分方程。 偏微分方程: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的方程叫做偏微分方程。 微分方程的阶:微分方程中变量的导数最高阶叫做方程的阶。 线性方程:方程的形式是线性的。 例如,方程0)()()()(321=+++t x t y a t y a t y a 是一个二阶线性常微分方程。 又如,索洛-斯旺模型的基本方程是一个非线性方程: ())()()(t k t k s t k ?-=δα 再如,拉姆齐模型的动态是下列微分方程组的解: []δα--=-) ()()()()(1 t k t c t k t k t k []δραα--=-1 )() ()(t k t c t c 一、 一阶微分方程 一阶微分方程可以用下面的方程表示 ),(y x f dx dy = (1.1) 其中,函数R R R f →?:是连续可微函数。 最简单的微分方程是

)(x f dx dy = (1.2) 它的解可表示为不定积分: ?+=c dx x f y )( (1.3) 其中,?dx x f x F )()(=表示任意一个被被积函数,c 为任意常数。当然,我们也可以确定任意一个被积函数,例如,令??x dt t f dx x f x F 0)()()(==, 则(2.2)的不定 积分可表示为 ?+x c dt t f y 0)(= 这时,不定积分仍然代表无穷多条曲线,如果给出初始条件0)0(y y =, 则,上面微分方程的解就是 ?+x y dt t f y 00)(= (1.4) 二、 常见的一阶微分方程解法 1.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x g y x p dx dy =+ (2.1) 边界条件(即初始条件)0)0(y y =。 为求解线性微分方程,在方程的两边同乘以?x dt t p 0)(ex p , 则方程的左边为 dx dt t p y d y dt t p x p dt t p dx dy x x x ??? ???= ?+???0 00)(exp )(exp )()(exp 所以 ??? ??=??? ?????x x dt t p x g dx dt t p y d 00)(exp )()(exp (2.2) 方程(2.2)的解为 ?? ????+? ?? ????? ??-=???c dt t p x g dt t p y x x x 000)(exp )()(exp (2.3) 2. 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同解错解参数等问题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同解、错解、参数等问题 一. 解下列方程组: 二.含参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二元一次方程组是方程组的基础,是学习一次函数的基础,是中考和竞赛的常见的题目,所以这一部分知识非常重要。 1.、同解 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有相同的解,求参数值。 例:已知方程 与 有相同的解, 则a 、b 的值为 。 2、错解 由方程组的错解问题,求参数的值。 例:解方程组???=-=+872y cx by ax 时,本应解出???-==23y x 由于看错了系数c,从而得到解???=-=2 2y x 试求a+b+c 的值。 方法:是正确的解代入任何一个方程当中都对,再把看错的解代入没有看错的方程中去从而求出参数的值。 3、参数问题 根据方程组解的性质,求参数的值。 例:1、m 取什么整数时,方程组的解是正整数? 方法:是把参数当作已知数求出方程的解,再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参数的值。 (1) (2) ???=+=+4535y ax y x (3) (4) ???=+=-1552by x y x ① ② ???=-=-0362y x my x

4、根据所给的不定方程组,求比值。 2、求适合方程组 ? ? ? = + + = - + 5 4 3 4 3 2 z y x z y x 的 z y x z y x + - + + 的值。 练习: 2.已知关于x y 、的方程组 210 320 mx y x y += ? ? -= ? 有整数解,即x y 、都是整数,m是正整数,求m的值 3、已知关于x y 、的方程组 26 47 x ay x y -= ? ? += ? 有整数解,即x y 、都是整数,a是正整数, 求a的值. 4. 已知方程组由于甲看错了方程①中的a得到方程组的解为 3 1 x y =- ? ? =- ? ; a515 42 x y x by += ? ? -=- ? ① ②

习题选解

第六章 习题选解 6-1 对下列方程求出常数特解,并且画出方程经过()0,0x 的积分曲线的走向,从而判断各驻定解的稳定性;然后作变量替换,使非零驻定解对应于新的方程的零解。 1) +∞<<-∞>>+=02,0,0,x B A Bx Ax dt dx 2)()()0,310≥--=x x x x dt dx 解 1)方程可化为 )(x B A Bx dt dx +=,则其常数特解为 B A x x -==21,0,即为驻定解。 由于方程为分离变量方程(或迫努利方程),当B A x x - ≠≠,0时,分离变量得 Adt dx B A x x =? ????? ? ?+-11 方程的通解为 At Ce Bx A x =+ 利用初始条件()?? ? ? ?-≠≠=B A x x x x 000,00,得 00Bx A x C += ,故得原方程满足初始条件的解为 (0)(0≥??? ? ??++-= -t e B x A B A t x At ) (1) 由式(1)和方程右端的表达式,得出 当时,00>x 0>dt dx ,递增, )(t x 又 B e B x A B B x A At →??? ? ??+->+-00,时,+∞→)(t x , 即)1ln(1 0+= →B x A A t t 时,+∞→)(t x 。

当 ???????<-><+>-<>+<0 00,000 00 0 dt dx ,B A x , B x A dt dx ,B A x B x A x 时,有 ()+∞→- →t B A t x )( 所以解(1)的图像如图6-5所示。 图6-5 从解的图像可以看出: 解不稳定;解01=x B A x -=2稳定。 利用变换B A x y + =,可将原方程化为 22)()(By Ay B A y B B A y A dt dy +-=-+-= 所以原方程的驻定解B A x -=2对应于方程 2By Ay dt dy +-= 的零解。 0=y 2)由,求得常数解为 ()()031=--x x x 。 3,1,0321===x x x 因为()()()31,--=x x x x t f 0,0≥≥x 在全平面上连续可微,故对任意初始点,解唯一存在,当t 时有 (00,x t )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同解错解参数等问题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同解、错解、参数等问题 一. 解下列方程组 : 二.含参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二元一次方程组是方程组的基础,是学习一次函数的基础,是中考和竞赛的常见的题目,所以这一部分知识非常重要。 1.、同解 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有相同的解,求参数值。 例:已知方程 与 有相同的解, 则a 、b 的值为 。 2、错解 由方程组的错解问题,求参数的值。 例:解方程组???=-=+872y cx by ax 时,本应解出???-==23y x 由于看错了系数c,从而得到解???=-=2 2y x 试求a+b+c 的值。 方法:是正确的解代入任何一个方程当中都对,再把看错的解代入没有看错的方程中去从而求出参数的值。 3、参数问题 根据方程组解的性质,求参数的值。 例:1、m 取什么整数时,方程组的解是正整数? (1) (2) ???=+=+4535y ax y x (3) (4) ???=+=-1552by x y x ① ② ? ??=-=-0362y x my x

方法:是把参数当作已知数求出方程的解,再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参数的值。 4、根据所给的不定方程组,求比值。 2、求适合方程组?? ?=++=-+05430432z y x z y x 的 z y x z y x +-++ 的值。 练习: 2.已知关于x y 、的方程组210320 mx y x y +=??-=?有整数解,即x y 、都是整数,m 是正整数,求m 的值

3、已知关于x y 、的方程组2647x ay x y -=??+=? 有整数解,即x y 、都是整数,a 是正整数, 求a 的值. 4. 已知方程组 由于甲看错了方程①中的a 得到方程组的解为31x y =-??=-? ;乙看错了方程②中的b 得到方程组的解为54 x y =??=?,若按正确的a b 、计算,求原方程组的解. 5..关于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组59x y k x y k +=?? -=?的解也是二元一次方程236x y +=的解,则k 的值? 6. 若()4360,2700,x y z x y z xyz --=+-=≠求代数式222 222522310x y z x y z +---的值. 7、先阅读,再做题: 1.一元一次方程ax b =的解由a b 、的值决定: ⑴若0a ≠,则方程ax b =有唯一解b x a =; ⑵若0a b ==,方程变形为00x ?=,则方程ax b =有无数多个解; a 515 42x y x by +=??-=-?① ②

两个重要极限的证明

两个重要极限的证明第六节极限存在准则、两个重要极限 教学目的:1 使学生掌握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 2使学生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教学重点: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准则I:如果数列满足下列条件: (i)对 ; (ii) 那么,数列的极限存在,且。 证明:因为,所以对,当时,有,即 ,对,当时,有,即,又因为,所以当时,有, 即有:,即,所以。 准则I′如果函数满足下列条件: (i)当时,有。 (ii)当时,有。 那么当时,的极限存在,且等于。 第一个重要极限: 作为准则I′的应用,下面将证明第一个重要极限:。 证明:作单位圆,如下图: 设为圆心角,并设见图不难发现:,即:,即, (因为,所以上不等式不改变方向) 当改变符号时,及1的值均不变,故对满足的一切 ,有。 又因为, 所以而,证毕。 【例1】。 【例2】。 【例3】。 【例4】。 准则Ⅱ:单调有界数列必有极限 如果数列满足:,就称之为单调增加数列;若满足:,就称之为单调减少数列;同理亦有严格单增或单减,以上通称为单减数列和严格单减数列。 如果,使得:,就称数列为有上界;若,使得:,就称有下界。 准则Ⅱ′:单调上升,且有上界的数列必有极限。 准则Ⅱ″: 单调下降,且有下界的数列必有极限。 注1:由前已知,有界数列未必有极限,若加单调性,就有极限。 2:准则Ⅱ,Ⅱ′,Ⅱ″可推广到函数情形中去,在此不一一陈述了。 第二个重要极限: 作为准则Ⅱ的一个应用,下面来证明极限是不存在的。 先考虑取正整数时的情形:对于,有不等式:,即:, 即: (i)现令,显然,因为将其代入,所以,所以为单调数列。 (ii)又令,所以, 即对,又对所以{ }是有界的。 由准则Ⅱ或Ⅱ′知存在,并使用来表示,即

非齐次线性方程组同解的判定和同解类

非齐次线性方程组同解的判定和同解类 摘要 本文主要讨论两个非齐次线性方程组同解的条件及当两个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导出组的解空间相同时解集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同解 陪集 引言 无论是解齐次线性方程组,还是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所用的方法都是消元法,即对其系数矩阵或增广矩阵施以行的初等变换,而得到比较简单的同解方程组.用矩阵理论来说,就是系数矩阵或增广矩阵左乘以可逆矩阵后所得线性方程组与原线性方程组据有相同的解.这仅为问题的一面,而问题的反面是,如果两个非齐次线性方程组同解,则它们的系数矩阵或增广矩阵之间是否存在一个可逆矩阵?答案是肯定的,此即是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 预备知识 定理1设,A B 是向量组C 两个线性无关的极大组,则存在可逆矩阵P ,使得 B PA =。 定理2设A 、B 为m n ?矩阵,且秩A =秩B ,如果存在矩阵C ,使得 CA B = 则存在m m ?可逆矩阵P ,使得 PA B = 证明 设秩A =秩B =r ,则存在可逆矩阵1P 与Q 使 011A P A A ??=????, 01B QB B ??=???? 其中0A ,0B 分别为秩数等于r 的r n ?矩阵,由于B CA =,则B 的行可由A 的行线性表出,从而B 的行可由0A 的行线性表出,进而0B 的行可由0A 的行线性表出, 于是矩阵00A B ?? ???? 的行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为0A 的各行,因为0B 的各行线性无 关且秩0B r =,所以0B 的各行亦构成一个线性无关组,则存在可逆矩阵r P 使得 00r B P A = 又设 110A C A =,12020r B C B C P A == 令 221 0r r n r P P C P C I -?? =? ?-?? 则1P 为可逆矩阵,且

线性方程组解的判定

第四节 线性方程组解的判定 从本节开始,讨论含有n 个未知量、m 个方程的线性方程组的解。 11112211211222 22 11 22n n n n m m mn n m a x a x a x b a x a x a x b a x a x a x b +++=??+ ++= ????+++=? (13—2) 主要问题是要判断出方程组(13-2)何时有解?何时无解?有解时解有多少?如何求出方程组的解。 线性方程组有没有解,以及有怎样的解,完全决定于方程组的系数和常数项。因此,将线性方程组写成矩阵形式或向量形式,以矩阵或向量作为讨论线性方程组的工具,将带来极大的方便。 方程组(13-2)中各未知量的系数组成的矩阵11121212221 2 n n m m mn a a a a a a A a a a ? ?? ? ? ?=?? ?? ? ? 称为方程组(13-2)的系数矩阵。由各系数与常数项组成的矩阵,称为增广矩阵,记作A ,即 11121121 222212 n n m m mn m a a a b a a a b A a a a b ?? ????=??? ??? 方程组(13-2)中的未知量组成一个n 行、1列的矩阵(或列向量),记作X;常数项组成一个m 行、1 列的矩阵(或列向量),记作b ,即12n x x X x ??????=?????? ,12 m b b b b ?? ????=?????? 由矩阵运算,方程组(13-2)实际上是如下关系111212122212 n n m m mn a a a a a a a a a ? ?? ? ? ? ?? ?? ? ? 12n x x x ???????????? =12m b b b ???????????? 即 AX=b

线性方程组解的判定与解的结构

***学院数学分析课程论文 线性方程组解的判定与解的结构 院系数学与统计学院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姓名******* 年级 2009级 学号200906034*** 指导教师 ** 2011年6月

线性方程组解的判定与解的结构 姓名****** (重庆三峡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09级数本?班) 摘 要:线性方程组是否有解,用系数矩阵和增广矩阵的秩来刻画.在方程组有解且有 多个解的情况下,解的结构就是了解解与解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矩阵; 秩; 线性方程组; 解 引言 通过系数矩阵和增广矩阵的秩是否相同来给出判定线性方程组的解的判别条件.在了解了线性方程组的判别条件之后,我们进一步讨论解的结构.对于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线性组合还是方程组的解.在线性方程组有无穷个解时可用有限多个解表示出来.另外以下还涉及到线性方程组通解的表达方式. 1 基本性质 下面我们分析一个线性方程组的问题,导出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判别条件. 对于线性方程组 1111221121122222 1122n n n n s s sn n s a x a x a x b a x a x a x b a x a x a x b ++???+=??++???+=???????++???+=? (1) 引入向量 112111s αααα??????=?????????,122222s αααα??????=?????????,…12n n n sn αααα??????=????????? ,12s b b b β?? ?? ??=??????? ?? 方程(1)可以表示为 1122n n x x x αααβ++???+= 性质 线性方程组⑴有解的充分必要条件为向量β可以表成向量组α1,α2,…,αn 的线性组合. 定理1 线性方程组⑴有解的充分必要条件为它的系数矩阵

重要极限的证明_1

重要极限的证明 重要极限的证明极限是ea0在n比较大时,(1 (1-a)/n)^n=原式=(1 1/n)^n取极限后,e》=原式的上极限》=原式的下极限》=e^(1-a)由a的任意性,得极限为e利用极限存在准则证明:(1)当x趋近于正无穷时,(Inx/x^2)的极限为0;(2)证明数列{Xn},其中a0,Xo0,Xn=[(Xn-1) (a/Xn-1)]/2,n=1,2,…收敛,并求其极限。1)用夹逼准则:x大于1时,lnx0,x^20,故lnx/x^20且lnx1),lnx/x^2(x-1)/x^2.而(x-1)/x^2极限为0故(Inx/x^2)的极限为02)用单调有界数列收敛:分三种情况,x0=√a时,显然极限为√ax0√a时,Xn-X(n-1)=[-(Xn-1) (a/Xn-1)]/20,单调递减且Xn=[(Xn-1) (a/Xn-1)]/2√a,√a为数列下界,则极限存在.设数列极限为A,Xn和X(n-1)极限都为A.对原始两边求极限得A=[A (a/A)]/2.解得A=√a同理可求x0√a时,极限亦为√a综上,数列极限存在,且为√(一)时函数的极限:以时和为例引入.介绍符号: 的意义, 的直观意义.定义( 和. )几何意义介绍邻域其中为充分大的正数.然后用这些邻域语言介绍几何意义.例1验证例2验证例3验证证……(二)时函数的极限:由考虑时的极限引入.定义函数极限的“ ”定义.几何意义.用定义验证函数极限的基本思路.例4 验证例5 验证例6验证证由=为使需有为使需有于是, 倘限制, 就有例7验证例8验证( 类似有(三)单侧极限:1.定义:单侧极限的定义及记法.几何意义: 介绍半邻域然后介绍等的几何意义.例9验证证考虑使的2.单侧极限与双侧极限的关系:Th类似有: 例10证明: 极限不存在.例11设函数在点的某邻域内单调. 若存在, 则有= §2 函数极限的性质(3学时)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函数极限的基本性质。教学要求:掌握函数极限的基本性质:唯一性、局部保号性、不等式性质以及有理运算性等。教学重点:函数极限的性质及其计算。教学难点:函数极限性质证明及其应用。教学方法:讲练结合。一、组织教学:我们引进了六种极限: , .以下以极限为例讨论性质. 均给出证明或简证.二、讲授新课:(一)函数极限的性质:以下性质均以定理形式给出.1.唯一性:2.局部有界性:3.局部保号性:4.单调性( 不等式性质):Th 4若和都存在, 且存在点的空心邻域,使,都有证设= ( 现证对有)註:若在Th 4的条件中, 改“ ”为“ ”, 未必就有以举例说明.5.迫敛性:6.四则运算性质:( 只证“ ”和“ ”)(二)利用极限性质求极限:已证明过以下几个极限:(注意前四个极限中极限就是函数值)这些极限可作为公式用. 在计算一些简单极限时, 有五组基本极限作为公式用,我们将陆续证明这些公式.利用极限性质,特别是运算性质求极限的原理是:通过有关性质, 把所求极限化为基本极限,代入基本极限的值, 即计算得所求极限.例1( 利用极限和)例2例3註:关于的有理分式当时的极限.例4 [ 利用公式]例5例6例7

线性方程组的理论和解法

求线性方程组的方法 摘要:线性方程组是线性代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在电子工程、软件开发、人员管理、交通运输等领域都起着重要作用。在一些学科领域的研究中,线性方程组也有着不可撼动的辅助性作用,在实验和调查后期利用线性方程组对大量的数据处理是很方便简洁的选择。本文主要围绕如何解线性方程组来进行讲解,对于不同类型的线性方程组的不同方法,并简述线性方程组的一些实际应用。 关键词:齐次线性方程组,非齐次线性方程组,克莱姆法则,消元法,矩阵,矩阵的秩,特解,通解。 英文题目 The solution of linear equation Linear equations linear algebra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parts, and in real life has extensive production use,and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lectronic engineering, software development, personnel management, transportation, etc. In some discipline study, it also has the reigns of linear equations of the auxiliary function.In experiment and survey using the linear equations of the late on the data processing is very convenient simple choice.

极限证明(精选多篇)

极限证明(精选多篇) 第一篇:极限证明 极限证明 1.设f(x)在(??,??)上无穷次可微,且f(x)??(xn)(n???),求证当k?n?1时,?x,limf(k)(x)?0.x??? 2.设f(x)??0sinntdt,求证:当n为奇数时,f(x)是以2?为周期的周期函数;当n为 偶数时f(x)是一线性函数与一以2?为周期的周期函数之和.x f(n)(x)?0.?{xn}?3.设f(x)在(??,??)上无穷次可微;f(0)f?(0)?0xlim求证:n?1,??? ?n,0?xn?xn?1,使f(n)(xn)?0. sin(f(x))?1.求证limf(x)存在.4.设f(x)在(a,??)上连续,且xlim???x??? 5.设a?0,x1?2?a,xn?1?2?xn,n?1,2?,证明权限limn??xn存在并求极限值。 6.设xn?0,n?1,2,?.证明:若limxn?1?x,则limxn?x.n??xn??n 7.用肯定语气叙述:limx???f?x????. 8.a1?1,an?1?1,求证:ai有极限存在。an?1 t?x9.设函数f定义在?a,b?上,如果对每点x??a,b?,极限limf?t?存在且有限(当x?a或b时,

为单侧极限)。证明:函数f在?a,b?上有界。 10.设limn??an?a,证明:lima1?2a2???nana?.n??2n2 11.叙述数列?an?发散的定义,并证明数列?cosn?发散。 12.证明:若??? af?x?dx收敛且limx???f?x???,则??0. 11?an?收敛。?,n?1,2,?.求证:22an?1an13.a?0,b?0.a1?a,a2?b,an?2?2? n 14.证明公式?k?11k?2n?c??n,其中c是与n无关的常数,limn???n?0. 15.设f?x?在[a,??)上可微且有界。证明存在一个数列?xn??[a,?),使得limn??xn???且limn??f'?xn??0. 16.设f?u?具有连续的导函数,且limu???f'?u??a?0,d??x,y?|x2?y2?r2,x,y?0 ?? ?r?0?. i ?1?证明:limu??f?u????;?2?求ir???f'?x2?y2?dxdy;?3?求limr2 r??

方程组的同解性

方程组的同解性 方程组的同解性 解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消元,消元的方法: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通过消元把复杂的方程组转化为新的简单的方程组.这里就产生一个问题,所得的新方程组的解是原方程组的解吗?会不会多呢,又会不会少呢?如果在解方程组的过程中,原方程组的解增多或减少,都不能达到解方程组的目的.为了保证在解方程组的过程中,方程组的解保持不变,我们在这里研究一些方程组的解会不会起变化的知识,也就是同解方程组的概念及其有关知识. (1)同解方程组:如果两个方程组的解完全相同,也就是说第一个方程组的所有解都是第二个方程组的解,而第二个方程组的所有解也都是第一个方程组的解,这样的两个方程组叫做同解方程组. 解方程组时需要逐步用同解方程组来代替原方程组.原方程组如果有解,最后的与之同解的方程组的解,就是原方程组的解. 下面介绍三个同解变形定理,作为解方程组的理论根据. 同解定理一:如果方程组里的任何一个方程用和它同解的方程来代替,那么所得的新方程组与原方程组同解. 同解定理二:如果方程组中的一个方程是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来表示的等式,在这方程组里的另一个方程中把这个未知数用这个代数式代替,则所得的新方程组与原方程组同解. 同解定理三:如果把方程组里的一些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得出一个新方程,并且把原方程组里的任意一个方程换成这个新方程,则所得的新方程组与原方程组同解. 我们重点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消元将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求解.消元的方法重点介绍了两种方法: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通过解方程应体会到方程组的解是由它的系数决定的.

线性方程组解的情况及其判别准则

摘要:近年来,线性代数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而线性方程组求解问题是线性代数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同时它也是贯穿线性代数知识的主线。本文探究了线性方程组一般理论的发展,用向量空间和矩阵原理分析了线性方程组解的情况及其判别准则。介绍了线性方程组理论在解决解析几何问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了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理论在判断空间几何图形间位置关系时的便利之处。 关键字:线性方程组;解空间;基础解系;矩阵的秩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linear algebra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and wide linear equations solving problems is the basic content of linear algebra, at the same time, it is one of the main knowledge of linear algebra.This article has researched the development of system of linear equations theory,discussed the general theory of linear equations, vector space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matrix theory to analyze the linear equations and the criterion of the situation. Introduces the theory of linear equations in solving the problem of analytic geometry, illustrates the role of linear equations of structure theory in judgment space relation between the geometry of the convenience of position. space geometric figure between time the position relations with theory of the system of linear equation with examples. Key words: linear equations, The solution space, Basic solution, Matrix rank

课题: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同解、错解、参数等问题

课题: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同解、错解、参数等问题 一. 解下列方程组 : 二.含参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二元一次方程组是方程组的基础,是学习一次函数的基础,是中考和竞赛的常见的题目,所以这一部分知识非常重要。 1.、同解 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有相同的解,求参数值。 例:已知方程 与 有相同的解, 则a 、b 的值为 。 2、错解 由方程组的错解问题,求参数的值。 例:解方程组???=-=+872y cx by ax 时,本应解出???-==23y x 由于看错了系数c,从而得到解???=-=2 2y x 试求a+b+c 的值。 方法:是正确的解代入任何一个方程当中都对,再把看错的解代入没有看错的方程中去从而求出参数的值。 3、参数问题 根据方程组解的性质,求参数的值。 例:1、m 取什么整数时,方程组的解是正整数? (1) (2) ???=+=+4535y ax y x (3) (4) ???=+=-1552by x y x ① ② ? ??=-=-0362y x my x

方法:是把参数当作已知数求出方程的解,再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参数的值。 4、根据所给的不定方程组,求比值。 2、求适合方程组?? ?=++=-+05430432z y x z y x 的 z y x z y x +-++ 的值。 练习: 2.已知关于x y 、的方程组210320 mx y x y +=??-=?有整数解,即x y 、都是整数,m 是正整数,求m 的值

3、已知关于x y 、的方程组2647x ay x y -=??+=? 有整数解,即x y 、都是整数,a 是正整数, 求a 的值. 4. 已知方程组 由于甲看错了方程①中的a 得到方程组的解为31x y =-??=-? ;乙看错了方程②中的b 得到方程组的解为54 x y =??=?,若按正确的a b 、计算,求原方程组的解. 5..关于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组59x y k x y k +=?? -=?的解也是二元一次方程236x y +=的解,则k 的值? 6. 若()4360,2700,x y z x y z xyz --=+-=≠求代数式222 222522310x y z x y z +---的值. 7、先阅读,再做题: 1.一元一次方程ax b =的解由a b 、的值决定: ⑴若0a ≠,则方程ax b =有唯一解b x a =; ⑵若0a b ==,方程变形为00x ?=,则方程ax b =有无数多个解; a 515 42x y x by +=??-=-?① ②

重要极限的证明

重要极限的证明 重要极限的证明极限是e a>0 在n比较大时,(1+(1-a)/n)^n取极限后,e》=原式的上极限》=原式的下极限》=e^(1-a) 由a的任意性,得 极限为e 利用极限存在准则证明: (1)当x趋近于正无穷时,(Inx/x^2)的极限为0; (2)证明数列{Xn},其中a>0,Xo>0,Xn=[(Xn-1)+(a/Xn-1)]/2,n=1,2,…收敛,并求其极限。 1)用夹逼准则: x大于1时,lnx>0,x^2>0,故lnx/x^2>0 且lnx1),lnx/x^2故(Inx/x^2)的极限为0 2)用单调有界数列收敛: 分三种情况,x0=√a时,显然极限为√a x0>√a时,Xn-X(n-1)=[-(Xn-1)+(a/Xn-1)]/2且Xn=[(Xn-1)+(a/Xn-1)]/2>√a,√a为数列下界,则极限存在. 设数列极限为A,Xn和X(n-1)极限都为A. 对原始两边求极限得A=[A+(a/A)]/2.解得A=√a 同理可求x0综上,数列极限存在,且为√ (一)时函数的极限: 以时和为例引入. 介绍符号: 的意义, 的直观意义. 定义( 和. ) 几何意义介绍邻域其中为充分大的正数.然后用这些邻域语言介绍几何意义. 例1验证例2验证例3验证证…… (二)时函数的极限: 由考虑时的极限引入. 定义函数极限的“ ”定义. 几何意义. 用定义验证函数极限的基本思路. 例4 验证例5 验证例6验证证由= 为使需有为使需有于是, 倘限制, 就有 例7验证例8验证( 类似有(三)单侧极限: 1.定义:单侧极限的定义及记法. 几何意义: 介绍半邻域然后介绍等的几何意义. 例9验证证考虑使的 2.单侧极限与双侧极限的关系: Th类似有: 例10证明: 极限不存在. 例11设函数在点的某邻域内单调. 若存在, 则有 = §2 函数极限的性质(3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函数极限的基本性质。 教学要求:掌握函数极限的基本性质:唯一性、局部保号性、不等式性质以及有理运算性等。教学重点:函数极限的性质及其计算。 教学难点:函数极限性质证明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极限 定义证明

极限定义证明 极限定义证明趋近于正无穷,根号x分之sinx等于0 x趋近于负1/2,2x加1分之1减4x的平方等于2 这两个用函数极限定义怎么证明? x趋近于正无穷,根号x分之sinx等于0 证明:对于任意给定的ξ>0,要使不等式 |sinx/√x-0|=|sinx/√x||sinx/√x|^2sinx^2/ξ^2, ∵|sinx| ≤1∴只需不等式x>1/ξ^2成立, 所以取X=1/ξ^2,当x>X时,必有|sinx/√x-0|同函数极限的定义可得x→+∞时,sinx/√x极限为0. x趋近于负1/2,2x加1分之1减4x的平方等于2 证明:对于任意给定的ξ>0,要使不等式 |1-4x^2/2x+1-2|=|1-2x-2|=|-2x-1|=|2x+1|需要0|1-4x^2/2x+1-2|=|2x+1|由函数极限的定义可得x→-1/2时,1-4x^2/2x+1的极限为2. 注意,用定义证明X走近于某一常数时的极限时,关键是找出那个绝对值里面X减去的那个X0. 记g(x)=lim[f1(x)^n+...+fm(x)^n]^(1/n),n趋于正无穷; 下面证明limg(x)=max{a1,...am},x趋于正无穷。把max{a1,...am}记作a。 不妨设f1(x)趋于a;作b>a>=0,M>1; 那么存在N1,当x>N1,有a/M注意到f2的极限小于等于a,那么存在N2,当x>N2时,0同理,存在Ni,当x>Ni时,0取N=max{N1,N2...Nm}; 那么当x>N,有 (a/M)^n所以a/M对n取极限,所以a/M令x趋于正无穷, a/M注意这个式子对任意M>1,b>a都成立,中间两个极限都是固定的数。 令M趋于正无穷,b趋于a; 有a这表明limg(x)=a; 证毕; 证明有点古怪是为了把a=0的情况也包含进去。 还有个看起来简单些的方法 记g(x)=lim[f1(x)^n+...+fm(x)^n]^(1/n),n趋于正无穷; g(x)=max{f1(x),....fm(x)}; 然后求极限就能得到limg(x)=max{a1,...am}。 其实这个看起来显然,但对于求极限能放到括号里面,但真要用极限定义严格说明却和上面的证明差不多。 有种简单点的方法,就是 max{a,b}=|a+b|/2+|a-b|/2 从而为简单代数式。 多个求max相当于先对f1,f2求max,再对结果和f3求,然后继续,从而为有限次代数运算式, 故极限可以放进去。 2 一)时函数的极限: 以时和为例引入. 介绍符号: 的意义, 的直观意义. 定义( 和. )

线性方程组解法综述

线性方程组解法综述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线性方程组解法的研究综述 摘要:这篇论文在说明了线性方程组的应用目的的基础上,提出了线性方程组求解的研究现状,并列举了常用的求解方法,同时说明了它们的应用条件,剖析了各种方法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高斯消元迭代病态方程组 一、问题提出 在自然科学和工程实际应用中,有许多问题的求解最终都转化为线性方程组的求解问题。例如,电学中的网络问题,曲线拟合中常用的最小二乘法、样条函数插值、解非线性方程组、求解偏微分方程的差分法、有限元法和边界元法以及目前工程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反演问题等。特别是在图像恢复、模型参数估计、解卷积、带限信号外推、地震勘探等众多领域,都需要求解线性方程组。 由于线性方程组问题在理论上的重要性和在工程实际应用中的大量存在,多年来人们在这方面做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由于模型误差、测量误差、计算误差等各种误差的存在,常常使得线性方程组中的系数矩阵和非齐次项信息具有某种程度的近似性(即扰动性),这种近似性显然会使得线性方程组的求解不容易得到真实的理论解。此时,不同的求解方法由于运算机理不一样,求解过程中误差积累程度就不一样,因此必然会使得不同的求解方法得到的解具有不同的逼近真解的误差程度,尤其对具有病态性的方程组而言,由于病态线性方程组的条件数很大,数据误差以及计算过程中引入的舍入误差往往会使线性方程组的解不稳定,即不管原始数据的误差多么小,都可能造成解的很大变化,使线性方程组的解严重失真。因此,许多现有的方

法都是无效的,病态线性方程组的求解变得相当困难。求解线性方程组的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直接法和迭代法两大类,其中直接法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高斯消元法。但是,该方法求解病态线性方程组时不能得到合理的解,误差很大。 二、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线性方程组的数值解法一般有两大类。一类是直接方法,另一类是迭代方法。直接方法最基本的是高斯消元法及其变形,这类方法是解低阶稠密矩阵方程组的有效方法,近十几年来直接法在求解具有较大型稀疏矩阵方程组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迭代法就是用某种迭代过程去逐步逼近线性方程组的精确解,迭代法具有需要计算机的存储单元较少,程序设计简单,原始系数矩阵在计算过程中始终不变等优点,但存在收敛性及收敛速度问题。迭代法是解大型稀疏矩阵方程组的重要方法。当前对迭代算法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但如何使之适合新体系模型,以获得更好的性能加速一直是应用和体系设计者关心的问题。 三、常用方法比较 1.直接方法 直接方法是指假设计算过程中不产生舍入误差,经过有限次运算可求得方程组的精确解的方法。事实上,由于舍入误差的存在,用直接法一般也只能求得方程组的近似解。直接方法中主要有三种方法:克拉默法则、高斯消元法、LU 分解法。 (1)克拉默法则 设有线性方程组( n 个未知数 n 个方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