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结构说课稿

循环结构说课稿
循环结构说课稿

《算法基本逻辑结构——循环结构》

河南三门峡谢丽培

2012.9

《算法基本逻辑结构——循环结构》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循环结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3)中§1.1.2的内容。

循环结构是算法三大基本逻辑结构中最灵活,内涵最丰富的一种结构,广泛存在于

许多著名算法设计中,譬如二分法,辗转相除法,秦九韶算法等,且循环结构是学习循环语句的基础,循环结构中蕴含的“递推”思想为必修五数列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是整个算法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同时也是高考关注的重点。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顺序结构,条件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安排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循环结构概念。

②把握循环三要素:循环变量赋初值、循环体、循环的终止条件。

③能识别和理解循环结构的框图以及功能。

(2)能力目标

通过由实例对循环结构的探究与应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抽象能力;参与运用算法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算法分析,算法设计到算法表示的程序化算法思想。

(3)情感目标

①感受算法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提高算法素养;

②经历体验发现、创造和运用的历程与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③培养学生形式化的表达能力,构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程序化的思想意识。(三)重难点分析

由于循环变量赋初值、循环体、循环的终止条件是在顺序结构和条件结构未出现的概念,同时也是掌握循环结构的关键,由此确立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重点:循环结构的三要素。

难点:循环三要素的确定以及循环执行时变量的变化规律。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算法的概念、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及简单的赋值问题。高一学生形象思维、感性认识较强,理性思维、抽象认识能力还很薄弱,因此教学中选择学生熟悉的,易懂的实例引入,通过对例子的分析,使学生逐步经历循环结构设计

的全过程,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表达循环结构,并整理成程序框图。

三. 教法与学法分析

在教学中,学生始终是主体,教师只是起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我将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对学习材料的亲身经验和发现,才是学生学习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必须设法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会学习”。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引申、变更问题,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创造性能力。

鉴于本节课抽象程度较高,难度较大。通过精心设置的一个个问题链,问题链环环 相扣,层次递进,使学生历经问题的抽象过程和新算法的构建过程,激发了学生探索新 知欲望,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本课时拟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贯穿本节课的主要问题是:

你能在社会生活和学习中举出循环现象的例子吗? 你能从循环现象抽象出循环结构概念吗?

1n n s s n

-=?中的Sn 和Sn-1能否用一个量表示?如何表达2,3,,100n =?

算法中s s i =?与1i i =+ “等号”与“变量”的涵义等同于数学中的相应涵义吗? 循环结构是通过哪些量和式将一个很长的顺序结构简化为一个精简的结构? 当型循环结构与直到型循环结构框有何不同?如何转化? 循环要素的改变对程序功能有什么影响?

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框图书写节省时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利用flash 演示程序运行过程,使学生能直观、形象理解循环执行时变量的变化规律,有效化解难点。

四.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抽象概念

提出问题,分析研究

循序渐进,深入探究 变式训练,深化理解

(一)创设情景,抽象概念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北京取得2008奥运会主办权的过程。国际奥委会对遴选出的五个城市进行投票表决的操作程序:首先进行第一轮投票,如果有一个城市得票超过一半,那么这个城市取得主办权;如果没有一个城市得票超过一半,那么将其中得票最少的城市淘汰;然后重复上述过程,直到选出一个城市为止。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中哪些是重复进行的步骤,令其举例说明社会、生活和数学中的循环现象。

预设回答(可引导):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累加累乘等。

引导学生从循环现象中抽象出循环结构概念:算法中按照一定条件反复执行某些步骤的结构。

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循环现象。 学生思考联想实际生活和已学知识,举出循环现象的例子,教师对于不同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师启发学生从循环现象抽象出循环结构概念。

新颖引入激发学生兴趣。教师抛砖引玉,学生积极举例循环现象,其思考举例过程实为自主构建循环结构概念过程,体现了自主获取知识的新课标理念。

(二)提出问题,分析研究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从学生所举例中选择累乘作为探究循环结构的载体。 例1:设计算法求值1×2×3×…×100 问题①:可否利用已有算法知识求解?

学生自然想到利用顺序结构逐个相乘,递推求积,即:

121321,2,3s s s s s ==?=?1.....n n s s n

-=?)100,,3,2( =n

问题②:上述递推求积有何弊端?

经启发,学生易知此法简单明了,无思维难度,但弊端颇多:线型表达太冗余,100个变量太浪费,算法设计不经济。欲改造此算法,须从改变其顺序表达和节省变量两方面入手。 学生动笔试写递推求积的算法。

学生交流写递推求积算法的心

得,归纳利弊。教师适时引导。

由学生历经提出解法,尝试,受挫的过程,引发其认知冲突,为新算法的产生奠定基础。

课堂小结,回顾归纳 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三)循序渐进,深入探究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问题③:在递推求积过程中,每步中不变的操作是什么,变化的是什么?有何变化规律? 100个变量的值当中哪个是最终需要输出的? 学生讨论发现,递推求积每一步均可描述为:第n 步结果=第(1)n -步结果n ?)100,,3,2( =n ,每一步中重复操作的是乘法运算,变化的只是参与运算的量。最终只需输出100s ,而1s 至99s 中数据无需保留。至此学生已明确如何改造此递推求积算法:开辟变量s 存放每次累乘结果(累乘变量)s 初值为1;变量i 用于追踪从2100至的变化(计数变量)i 初值为2。 教师引导学生得到循环体:

1s s i i i =?=+

问题④:如何理解s s i =?与1i i =+?算法中“等号”与“变量”的涵义等同于数学中的相应涵义吗? 学生讨论,归纳其涵义的区别,教师评点,并利用形象比喻说明算法与数学中变量各自的涵义:前者好比“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后者好比“一个萝卜一个坑”

问题⑤:循环体如何结束?

引导学生分析循环体执行的最后一步:

100

101

s s i =?=当100i ≤时执行循环;当101i ≥时

结束循环,即为循环终止条件。

归纳循环结构三要素:循环变量赋初值、循环体、循环 终止条件。

循环三要素确定过程:首先确定循环体,再由循环体第一步确定变量初值,由最后一步确定循环终止条件。

学生分析讨

论顺序求积中变与不变的内容, 并交流改造方案,教师进行课堂巡视指导。

教师对学生回答给予分析并作适当肯定与鼓励。同时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④⑤并自主解决问题。

教师投影学生框

问题②至⑤环环相扣,层次递进,使学生历经问题的抽象过程和新算法的构建过程,培养其归纳抽象能力,逐步形成算法分析,算法设计到算法表示的程序化算法思想。

学生易将头脑中关于数学变量的用法自然迁移到算法变量的理解中,而两者内涵大不同,故会混淆不清,使用比喻形象说明算法中变量的使用规则,消除负迁移的副作用。

采用学生合作探究方式完成框图绘制。教师投影学生的框图设计,从中提取出当型和直到型框图,并给出一般形式,引导学生对这两种循环结构进行甄别和转化。

直到型:先执行一次循环体,再判断条件,若不满足,继续执行循环体,直到条件满足,跳出循环。

当型:在每次执行循环体前判断条件,若满足,则执行,否则跳出循环。

教师利用动画演示循环结构运行的每一步,追踪变量在每步中的变化。图设计,作点评。

教师动画演示循

环结构,学生观

察,体会。

清楚“变

量的变化”是

理解循环结

构的关键和

难点。利用

flash动画可

轻松突破此

难点,使学生

对于循环结

构有清晰直

观的认识。

四.变式训练,深化理解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在例1当型框图中修改循环三要素,学生回答算法功

能。

变式:改造例1程序框图

111

1

35999

++++的值。

组织学生分组活动,继续改造例1的循环体,比比看哪组的改造创意最丰富,得到的新算法最多。

探究①:若更改例1中循环体顺序,即由

学生分组

活动改造循环

体,教师投影

展示各小组成

果,奖励优秀。

学生在自主

改造循环体过

程中体验创造

喜悦,深化了对

循环结构理解,

且体会了此算

法的普适性(解

决了有规律数

列的求和积问

题)。

探究①②意

1s s i i i =?=+ 变为1i i s s i =+=?

程序功能变化了吗?

若有变化,须如何修改初值和终止条件方能使功能不变?

探究②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若去掉例1中判断条件100i ≤程序如何执行?

学生从变式及探究①②中体会三要素对于循环结构的影响,并再次体会三要素确定过程:先确定循环体,再由循环体第一步确定初值,由最后一步确定终止条件。

学生分析交流 ,探究两个问题。

师生归纳总结。 在通过类比使学生意识到循环体语句顺序对算法的影响,及初值、终止条件的确立依据。探究③说明不能出现死循环,循环结构中定含条件结构。

五.回顾归纳,课堂小结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即数学思想方面进行小结: 知识与方法:①循环结构的构建过程和循环三要素的确定。 ②当型和直到型循环结构的甄别和转化。

③根据算法功能补充循环体和终止条件。

数学思想: 程序化算法思想。

算法思维与数学思维的甄别。

学生自主归纳,教师点评升华。 培养学生自主梳理知识能

力。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常规作业:P20习题1.1B 组第2题。

拓展作业:查阅“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典故,设计算法求士兵总数,并给出两种框图表

示。

学生课外完成。

巩固课堂知识。且拓展作业在应用知识的同时开阔了学生视野,将课堂内涵延伸到课外。

高中地理 3.1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1)

3.1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教材分析 1.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内容要求中提出:“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同时给出了活动建议:用计算机设计水循环动画。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图3.2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三维目标定向 ⑴.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③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⑵.过程与方法 ①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同学间合作探究长江水的补给形式,播放水循环flash动画,通过“说、指、画、比、思、辨”等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③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依据资料和所掌握的知识,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

C语言FOR循环说课稿

C语言FOR循环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FOR循环”(板书),下面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学生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预测与反思这八个方面开始本次的说课。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的课程,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程序设计思想、灵活的逻辑思维及较强的动手能力,是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 该课程可以分为四大模块,分别是C基本概念、三种基本程序设计结构、数组与指针、函数。三种基本程序设计结构分别是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三种结构中循环结构是重点,并且也是较难的一种,而循环中for循环是程序中运用最多的。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这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同时for循环作为循环结构的第一课时,是学习循环结构的基础,同时也为即将学习的while循环和do-while 循环以及多重循环做准备,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在本课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学情: 对教材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们来说一下学生 我所面向的是中职学生,这些学生有一定的数学逻辑思维基础,之前已经学习过顺序、选择结构程序,并具有编写调试简单程序的能力。但是C语言这门课程知识逻辑性强,较为枯燥,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并且中职学生对于上机实际操作要比学习理论知识更为兴趣,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较差,同时学生编写代码、调试程序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教学中要立足学生之间的差异,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学情分析,结合大纲要求,我制定了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for语句语法规则、for语句执行过程,而教学难点则是深入理解循环的思想、对for语句执行过程的理解、利用for循环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和学法: 教师的职责是授人与渔而不是授人以鱼,要教会学生自己学习和自主探索的能力。有由于学生在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范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学法上选取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协作学习为主的方法并配合练习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

高一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上有着丰富的水及水圈的概念、特点和水的重要性; 2.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3.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类型及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教材P58图3.2,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河流的补给类型和特点,思考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及其原因; 2.学生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 三、情感目标 1.认识可利用的淡水在地球水体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理解水循环和水平衡对淡水资源更新的重要意义,牢固建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思想。 2.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水循环的分类及过程、意义图析 【教学媒体与教具】

计算机软件、地球卫星图片、地球水体储量表、地球水储量百分比图、水循环示意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 出示计算机图片:地球卫星图片、太阳系九大行星图片。 请同学们看,这是人类的家园——地球,与太阳系其它大行星相比,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有丰富的水)是的,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行星,表面四分之三为水所覆盖,是一颗“水的行星”。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就是地球上的水。 【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引导】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那么,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

【总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这实际上就是水圈。 【板书】一、水圈 1、定义 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计算机显示】水圈的构成图(教材第58页图3.1)。 【引导】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 【学生回答】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引导】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有哪些?(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在地球淡水中,主体是什么?约占淡水总量的比重?(冰川、2/3)淡水中我们较常能利用到的淡水有哪些?(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淡水、土壤水、生物水、沼泽水)它们能占到淡水总量的百分之多

For循环语句说课稿

《FOR 循环语句》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FOR循环语句》是信息技术选修模块1《算法与程序设计》中第二章“程序设计基础”里的第四节“程序的循环结构” 。这一节的前面是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紧接FOR语句后面是DO语句和循环嵌套。本节课是FOF语句的初次学习,着重介绍FOR语句的基础知识:格式和执行过程,不涉及双重循环等较难的运用。 FOR循环语句是程序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语句,这个语句是通过设置初值、终值、步长值来控制循环次数的,相对于DO语句用条件来控制循环来说,它的循环次数是已知的。FOR语句因为已知循环次数的特点,在程序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穷举法、查找、排序……里面都有FOR的身影。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好FOF循环语句的基础知识,后面第四章“算法”几乎寸步难行。 2、教材处理教材以“统计超级水稻种植试验数据”引入循环概念,这个例子涉及的数据多、不直观,用来引入教学,缺乏吸引力。因此在实施教学时,用“做操”和“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 的例子来说明循环引入教学,并配以轻松有趣的动画和视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材中有4 道读程序习题,这几道题难度适中,但是不太全面,没有涉及“退出循环后循环变量的值”这个问题,没有涵盖“退出循环的条件是循环变量要超出终值”这个知识点,没有涉及步长值大于1 的递增循环。因此对习题进行了改动,增加了对这些知识点或情况的练习。 教材中最后的编程练习是计算10户家庭的电费,这个程序调试运行时要输入10 次数据,比较费时,因此改成了和前面读程序习题中类似的编程题。这样一方面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另一方面由于和前面读程序的习题类似,学生容易调试通过。在设置编程作业时提供了难度不同的二道题,分层次练习让学生自行选择完成一题。 本课的下一节是DO循环语句,为了承上启下,增设了思考题。思考题的设置,一方面强调了FOR语句的适用范围是已知循环次数,另一方面提出如何用条件来控制循环、为DO 语句的学习做了铺垫。 、学情分析 1、学生基本情况: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流程图的使用,读流程图不是问题,这为本节课要通过流程图来分析FOR语句的执行过程做好了铺垫。教材第一章已涉及循环概念,可是时间久了,学生遗忘率高,因此教学引入时必须讲解循环概

高中地理水循环说课稿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一.背景分析 (一)说教材分析 《自然界的水循环》作为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3章《地球上的水》的开篇内容,涉及内容既是水资源基础知识,激发学生求知欲,又为后面章节的学习作铺垫。 本节课由“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部分内容组成。“相互联系的水体”部分内容主要是对水圈的构成、自然界的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作了简要的介绍,为学习水循环的学习作基础知识方面的铺垫。“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紧紧围绕“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为主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说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具备由盲目阶段向自觉阶段发展过渡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将接近于成熟,能运用抽象的适用形式、逻辑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可进行独立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表面现象的认知较多,对原理性认知较少。学生已有知识是知道自然界水体存在形态、能够概括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各圈层的特点;已有的技能是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基本掌握了物质三态变化,对物态变化中吸、放热也有一定的了解;学生要掌握的是水循环过程及其意义、河流的补给等内容。 (三)说教师自身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教师只有清晰地认识自己,意识到自身的优缺点,才能更好的扮演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 根据MBTI心理类型理论,在四个指标,八个偏爱所组成的16种类型中,我是ENFP型,所以我的教学风格是情感型。在解决探究性问题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成绩、性别等组成异质小组,采用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交流,营造一种自由、活跃、和谐的环境,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二.教学目标 (一)说课标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其中“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为“了解”的水平;“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为“理解”的水平,为本节课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课标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的三态变化,说出水圈的构成。 2)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结合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 3)举例说明水循环在塑造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理说课稿《自然界的水循环》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抽签的序号是。我准备任教高中地理。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自然界的水循环》,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章第一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图3.2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基于教材和“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这一课程理念,具体的三维教学目标展示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知识上: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在技能上: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课前布置思考题《如果地球没有了水》,加深学生对地球上水的认识。 ②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同学间合作探究长江水的补给形式,播放水循环flash动画,通过“说、指、画、比、思、辨”等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③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Unit7 What does he look like SectionA 说课稿

Unit 7 Section A 1a--3 (Go for it 1B)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Go for it七年级下册中的第七单元“What does he look like?”。本单元的核心话题是谈论人的外表形象(look), 教材内容围绕着描述人的外貌特点展开,让学生学会谈论人的身高、体重、发型、面部特征及着装特点,因此描述人物外貌是教学重点。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内容包括新词及关键句型的呈现,操练和熟练使用。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以人的外貌特征为主线,兼顾交际功能的学习,用一种循序渐进的学习程序,引导学生学会用英语介绍自己或他人的外表特征。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易于引发学生运用简单的英语进行交际和交流。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能通过交换对不同人物的描述及看法,促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情谊。 二、教学设计 1、设计思路 本课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设计看图描述、竞猜、听力训练、对话、游戏等多项活动,利用较强的视觉效果加强学生对新词和句型的理解能力,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2、教学目标:(情感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学习策略目标) ①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并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强烈兴趣及乐于参加各种活动的积极情感。同时通过学生之间外部特征的描述,加强彼此的沟通。但当个别学生在对人物进行描述带有人身攻击时,教师应给与适当的引导,让他们懂得心灵美比外表美更重要。 ②知识目标:

学习有关描述人物外貌的词汇:short, long, build, medium height, medium build, long hair, short hair, curly hair, straight hair, sunglass, heavy. 熟练掌握谈论人物外貌的句型,让学生从身高,身材,头发,发型及着装描述人物. ③能力目标:帮助学生听的懂有关描述人物外表的信息并对人物外表能做简单的描述。 ④学习策略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于,善于合作的精神。 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规定: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的基础。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描述人物外部特征的词汇及基本句型。 难点:如何把本课所学的词汇用在句子中来回答“What does he /she look like?”这个句型。 三、教法: (1)情景交际法:本单元话题源自生活,立足这一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生活化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运用中学习语言,然后在学习新的语言知识后创造性地运用语言(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能用)。 (2)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设计多种任务活动,提供给学生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促使学生为完成任务和同学进行合作,设计一些游戏环节,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四、学法: (1)善于抓住用英语交际的机会,充分感知,积极体验,大胆实践。例如,在各个环节学生可以利用很多机会说,听,练。 (2)积极参于,善于合作。例如,本课设计了几个任务,操作简单,学生一定很感兴趣并且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合作完成任务,培养了团队精神。 五、教具: 多媒体:多媒体课件集图像、声音、文字于一体,通过生动形象、活泼的形式使学生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地理同仁: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学校的XXX,首先感谢市教育局、市教研室为我们全市高中地理教师搭建的这样一个展示、交流、分享、探究的平台,预祝每一位地理教师通过这次团体赛都能收获更多、成长更多。下面,我代表泽州一中地理组从六个方面向大家汇报一下《自然界的水循环》这节课的设计与操作。 一、课标分析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是继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对大气圈学习之后对自然地理环境又一重要圈层的介绍。属于自然地理部分。《自然界的水循环》为《地球上的水》这一章的第一节,在全章内容中,起到基础铺垫的作用。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根据对课标的理解,我们拟设了本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对于知识与技能目标,我们拟定了五个要掌握的内容,每一个都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行为动词,我们使用了了解、认识、思考、说出、理解、归纳等词,二是知识内容,包括了水体的构成、相互补给、过程和环节、人类影响、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等。) (1)能运用图3.1了解水圈中各种水体的构成,认识陆地水尤其是人类所能利用淡水资源的有限性;

(2)通过丹河材料思考分析陆地各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3)能绘制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4)通过对实例的分析,理解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5)通过相关材料、图表或实例的分析,归纳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材分析 自然界的水体形式多种多样,分布范围也十分广泛,水循环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和庞大的系统,但从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和特点考虑,本节教材内容仅仅从“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部分对地球上水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做了简要介绍,内容具有总述的性质。“相互联系的水体”是基础,“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是重点,因此我们拟设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下:

《For循环语句》

《F o r循环语句》教学设计 池州市第八中学杜亦麟 课题 2.4.1 For循环语句 教学内容 粤教版信息技术(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二章《程序设计基础》第四节《程序的循环结构》第一小节《For循环语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循环结构的基本思想及For语句的执行过程。 2.培养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使其可以独立完成简单循环结构算法的设计。 3.能够利用For循环语句实现循环结构,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数学问题的分析、讲解,让学生掌握For循环语句语法知识,及其执行原理。 2.以任务驱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一步让学生理解For循环语句的基本思想,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自评和互评活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1.掌握For循环语句的格式和功能; 2.理解For循环语句的执行过程。 教学难点 控制循环的条件、确定循环体的内容 教材分析 第二章是程序设计基础,也是全书的基础。它沿着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等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之路,开始学习如何使用VB程序设计编写程序解决问题。本节课的主要内容For语句的基本格式、执行过程及语句的实际应用。又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而循环结构是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之一,其作用是使一段程序反复执行。For循环语句在程序设计中频繁出现,也是三种结构中较难的一种,因此,学好本节课非常重要,本节课的学习会使学生对算法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为以后的程序设计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精神。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四节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教学案 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四节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水平1:能够在水循环示意图中辨认水 循环的环节和类型。 水平2:能够运用示意图,解释水循环 的时空变化过程。 水平3: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 与地球水体之间的联系,理解水循环的 地理意义。 水平4:能够运用示意图,分析人类活 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并提出解决问题的 对策。 人地协调观:人类开发利用 水资源应遵循水循环的规 律。 综合思维:分析水循环与水 体转换的联系,分析河流的 补给来源。 地理实践力:观察当地某水 体(河流、湖泊、海洋),设 计科学的水循环实验,并对 实验结果进行评价。 一、水循环 1.定义:在自然界中,水通过蒸发、植物□01蒸腾、水汽输送、凝结□ 02降水、下渗和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在各□ 03水体之间进行着连续不断变化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2.类型及过程 3.水循环内外因:内因是□ 11水在自然界中的三态变化;外因是太阳辐射和□12重力作用提供了□ 13能量和动力。

1.判断正误。 (1)水循环的初始环节是降水。(×) (2)海上内循环的环节主要是降水和蒸发。(√) 2.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是( ) A.河流蒸发B.土壤水蒸发 C.海洋水蒸发D.植物蒸腾 答案 C 解析地球上海面最为开阔,可供蒸发水量丰富,其蒸发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 3.盛夏季节我国城市暴雨往往导致城市内涝,地表积水严重。城市建设影响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提示城市地面硬化后,阻止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地表水的下渗;人为改造后的地表,也影响着地表径流等。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01动态平衡。 1.不断更新陆地水资源,维持全球水量□ 2.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水循环参与太阳辐射能的□02重新分配过程;地表径流源源 03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质和各种营养盐类。 不断地向□ 3.塑造地表形态:水循环过程中的流水以其持续不断的冲刷、侵蚀、□04搬运、堆积和溶蚀作用,不断塑造着全球□05地貌形态。 1.判断正误。 (1)水循环是地球上最基本的和最活跃的自然现象。(√) (2)水循环是自然过程,人类不能影响水循环过程。(×) 2.下列地貌形成中,水循环极少参与的是( ) A.冲积扇B.冰斗C.石窝D.峰丛 答案 C 解析冲积扇形成有山地流水参与,冰斗地貌有冰川参与,峰丛地貌是在水的化学溶蚀下形成的。只有石窝是干旱地区大气及携带沙粒对地表侵蚀、磨蚀形成。 4.水循环与人类活动 (1)水资源具有□06可再生和可持续利用的特点。 07跨流域调水等方式对水循环的部分环节施加影响。 (2)人类通过人工增雨、修建水库、□ 3.我国在一些大江大河上建设了众多水利工程,如北京密云水库等。简述修建水库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提示北京市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及水库水量冬春季少、夏秋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第二节水的运动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教材的内容、地位 本节是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一课。 教材内容主要是讨论水循环,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和说明。 本节内容与本单第一、第二节的内容是并列关系,目的是从地理角度详细介绍和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水循环的含义部分,指导学生自学完成,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部分,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比较少,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点,采用探究活动等方式,进行相关的拓展和升华,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完成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和确定目标的依据 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本着明确、清晰、可完成的原则,本节课的内容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 (2)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而且其数量是有限的。 (3)理解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间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习水循环,让学生能够动手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的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进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的过程、规律和意义,使学生能够把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进而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水循环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4、教学重难点

2020年高一地理说课稿范文:水循环

高一地理说课稿:水循环 【导语】心无旁骛,全力以赴,争分夺秒,顽强拼搏脚踏实地,不骄不躁,长风破浪,直济沧海,我们,注定成功!高一频道为大家推荐《高一地理说课稿:水循环》希望对你的学习有帮助! 【篇一】 一、说教材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相互

转化规律,理解水资源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能力目标 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 德育目标 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源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及其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水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说课稿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说课稿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是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重要意义之一。本章内容包括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蒸腾作用、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以及观察叶片结构的实验。内容抽象,逻辑关系强,气孔的作用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密切联系。实验过程对学生的要求较高,所以安排两课时完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叶片的横切面实验,介绍叶片的结构以及叶片上气孔的开闭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蒸腾作用及生物圈中水循环的过程。最后深入探讨绿色植物是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认识森林对促进水循环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2、教材地位: 本章没有分节,章下有三个黑体字标题:“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植物的蒸腾作用”和“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首先介绍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与水分在体内运输的途径,接着分析植物体内水分散失的途径----蒸腾作用,最后说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作用,引导学生从理性上认识蒸腾作用的意义和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爱护绿色植物。为第六章《爱护植物绿化祖国》埋下伏笔。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生物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解释气孔控制水分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机制。 说出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熟练使用显微镜和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 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 森林、珍惜水源的意识。

高中信息技术高一选修《使用循环语句解决问题——for-循环》说课稿

《使用循环语句解决问题--- for 循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使用循环语句解决问题---FOR 循环》,是选修教材《算法与程序设计》中第二单元程序设计基础的第四节,本课时为这一节的第一课时,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使用for循环语句解决实际问题。与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第四单元第三节尝试开发技巧内容相衔接。新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会使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循环控制结构。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在逐步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知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会使用for语句实现循环。循环结构是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之一,是程序设计的基础。而for循环是循环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好本课对于学生掌握循环结构的知识尤为重要。我所授课的对象是民族中学高一2班的学生,该班学生的总体素质在全年级是比较优秀的,学生特点是聪明、活泼好动、善于思考,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在学习了顺序结构和分支结构后,基本可以使用程序设计语言通过填写程序实现以上两种控制结构,但是由于个体差异的问题,有的同学在学习程序设计时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为了让学生始终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我设置了不同层次的任务,实施分层次教学,由学生根据自身掌握的情况自主选择完成,让他们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 根据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循环语句的功能,掌握for循环语句的使用方法;理解循环语句的执行过程;学会使用循环语句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理解循环语句的结构和for循环;通过任务的实战演练,感受利用循环语句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从而达到会使用循环思想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在线测试,使学生在分析、总结后能概括出FOR循环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一个个任务的驱动下,逐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探究热情;通过教师的引导,在相互讨论中完成协作学习,培养协作意识;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规划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为本组争得明星小组的称号,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根据教学目标,本课的重点是:掌握FOR循环语句的基本格式;理解FOR循环语句的执行过程。难点是:根据实际问题,确定程序中的循环变量、循环条件和循环体。关键是:会使用for循环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根据该班学生的特点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2)使用小组协作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关注全体学生,分层次教学 本课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协作,在线测试等方式,帮助学生在不断探索,不断交流、不断评价中自然达成学习目标,改善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 计划使用下列设备、软件、课件或资源 设备:多媒体网络教室、投影仪 软件:记事本程序,TextPad软件 课件:PowerPoint课件 资源:学习网站 教学过程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5分钟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早上好!我是1号选手,今天,我的说课课题是:来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那下面我将从这五个部分来加以分析和说明。首先看本次说课的第一个部分说教材。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分析 通过研读教材,我发现:本节课位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本节讲述的主要知识又为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作了一定的铺垫,同时也是学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基础。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过渡)根据上述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能绘制简单的水循环示意图。 2.过程与方法:形象思维,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归纳创造,绘制出水循环示意图简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水循环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学情分析 学生对自然界的水循环已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基础。主要问题是还未上升到理性层面上进行分析,而且自然界的水循环属于全球尺度的大尺度地理现象。学生难以理解,需要教师适当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新知识的构建。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我制定如下教学重难点,我把水循环的环节和类型确立为重点。而水循环的过程这一内容,考虑到学生较难理解,所以我把它确立为难点。 (过渡)那么该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这就需要科学合理的教法和学

循环语句说课稿

《循环语句》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来自**。我说课的题目是《循环语句》,内容选自于新课程人教A 版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课时安排为一个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教学过程分析等四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两种循环语句。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的框图,学习了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和条件语句,这些都是学习本节内容的知识基础。 本节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把框图转化为语言,将循环结构在计算机上实现,另一方面为学习较复杂的流程图打下基础。本节课对学生算法语言能力、有条理的思考与清晰地表达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for 语句与while 语句的结构与含义,并会应用 难点:应用两种循环语句将具体问题程序化,搞清for 循环和while 循环的区别和联系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三种不同的循环语句的形式、执行过程和比较对循环语句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在学习过程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尽可能的用基本算法语句描述算法、体会算法思想的作用及应用,增进对算法的了解,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1.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 的教学原则。这有利于学生掌握从现象到本质,从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教学手段:通过各种教学媒体(计算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分析 1.复习引入 复习循环结构,目的是承上启下,以旧引新,一方面引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另一方面为引入循环语句作铺垫。 操作方法:师生共同在黑板上画出框图,并对重点适当强调。 例1.设计一个计算100321++++ 的算法并写出相应的框图。 直到型 当型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4 水循环和洋流 说课稿

教 学重点1.水循环的过程、能量转化及其意义。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水循环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能量转化以及地理意义。 2.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3.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 2.通过绘制水循环的过程简图,洋流分布简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及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地球上的水”,让学生思考、理解本课卷首导语。以情景问题的方式导入。 师地球因为有了水和水的运动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那么,地球上的水是如何运动的呢? 推进新课 课件显示:

水循环 师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水循环。请大家结合屏幕上的问题,阅读教材P59图239“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注意图文结合,观察图中每一个箭头的含义。观察水循环有哪些基本环节。 生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师太阳能推动水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所以说,水循环既是物质更是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请大家思考:在水循环的每个基本环节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学生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教师鼓励学生发言) 生在蒸发环节中,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消耗热能;在凝结降水环节中,水由气态转变为液态,释放潜热;由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进而转化为动能的过程;水汽输送则可以实现大气中的热量交换。 师水循环促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得到不断的更新,因此有人说:水资源可以永续利用,并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请大家讨论以上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纠偏持正。 师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以水资源开发利用后能获得补充、更新为条件的。一旦水循环的开发强度超过地区水循环更新速度或者遭受严重的污染,那么就会面临水资源不足,甚至枯竭的严重局面。所以对于特定的地区来说,水循环的数量是有限的,必须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只有在开发利用强度不超过地区水循环更新速度以及控制水污染的条件下,水资源才能不断获得更新,才能永续利用。 水循环的强度存在时空上的不平衡,这也就导致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也就产生了各地的水灾或旱灾。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去解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呢? 学生阅读教材第60页,讨论后发言: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人工增雨等。 师很好,譬如我国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 (承转)大家来看我们刚才列举的这些措施改变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生地表径流、蒸发和降水等环节。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水循环是自然界中一种重要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与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必须认识水循环的运动变化规律,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保护水资源,合理利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开场白: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自然界的水循环》这节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地理必修 Ⅰ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和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 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 Ⅰ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的内容要求中提出: “运用示意图, 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 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同时给出了活动建议:用计算机设计水循环动画。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 、会“画” 、会 “用” 。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2.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 、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 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图 3.2 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 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 、三维目标定向

⑴ .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 49 的地理意义 ③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⑵ . 过程与方法 ①课前布置思考题《如果地球没有了水》 ,加深学生对地球上水的认识。 ②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同学间合作探究长江水的补给形式,播放水循环 flash 动画,通过“说、指、画、比、思、辨”等让学生自 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③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 ⑶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4 、教学重点 ①

循环语句说课稿

《循环语句》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来自**。我说课的题目是《循环语句》,内容选自于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课时安排为一个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教学过程分析等四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两种循环语句。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的框图,学习了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和条件语句,这些都是学习本节内容的知识基础。 本节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把框图转化为语言,将循环结构在计算机上实现,另一方面为学习较复杂的流程图打下基础。本节课对学生算法语言能力、有条理的思考与清晰地表达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for 语句与while语句的结构与含义,并会应用 难点:应用两种循环语句将具体问题程序化,搞清for循环和while循环的区别和联系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三种不同的循环语句的形式、执行过程和比较对循环语句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在学习过程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尽可能的用基本算法语句描述算法、体会算法思想的作用及应用,增进对算法的了解,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1.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 的教学原则。这有利于学生掌握从现象到本质,从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教学手段:通过各种教学媒体(计算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分析 1.复习引入 复习循环结构,目的是承上启下,以旧引新,一方面引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另一方面为引入循环语句作铺垫。 操作方法:师生共同在黑板上画出框图,并对重点适当强调。 例1.设计一个计算100321++++Λ的算法并写出相应的框图。 直到型 当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