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w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w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w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武汉市XXX工程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一、前言

㈠工程概况

本工程由武汉市XXX兴建,我院中标承担该工程勘察任务。我院为配合该项目设计工作的需要,对拟建场地进行岩土工程勘察,目的是了解拟建场地范围内地层分布、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地质构造、地下水埋藏条件等基本情况,为基础设计施工提供依据。

本次勘察为详细勘察,场区内由设计单位布置勘察钻孔16个(钻孔编号为1~16),钻孔深度为35~45m。钻孔位置及孔口标高等详见“钻孔位置平面图”。

㈡勘察目的及技术要求

1、查明场区内的地形地貌和地基土层分布、成因、类别、时代及岩土物理力学性质;调查场区内是否存在影响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现象,对场地及地基进行评价,对场地建设适宜性作出评价。

2、查明勘察场地内地下水埋藏条件及其腐蚀性。

3、对地面以下20m深度范围内的饱和砂土和粉土的地震液化问题作出评价,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

4、提供各土层的地基承载力及桩基参数,对拟建建筑物的地基基础方案提出建议。

㈢工程勘察分级

1、根据工程的规模和特征,以及由于岩土工程问题造成工程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的后果,本工程重要性等级确定为二级工程。

2、本项目为新建综合楼工程,勘察场地处于下更新统武汉组侵蚀剥蚀台地地段,经人工填土平整,现地形平坦,地质环境条件中等复杂,场地等级属中等复杂场地。

3、本场地岩土种类较多,不均匀,岩性变化较大,为中等复杂地基。

综合以上条件,本项目岩土工程勘察等级确定为乙级。

㈣勘察工作时间及完成工作量

外业钻探工作于2011年3月6日开始,至2011年3月14日结束。室内土工试验

以及资料整理工作随外业钻探施工一起进行。本次勘察共完成实际工作量详见表1及“勘探点一览表”。

表 1 完成实际工作量一览表

工作项目外业施工室内试验

工作内容钻孔16个

总进尺

标贯测试(16孔)水样土样

工作量 616.45(m) 201 (次) 2 55(组)

㈤采用规范标准及坐标、高程

1. 采用规范标准

⑴《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

⑵《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03);

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⑷《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⑸《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2. 采用坐标、高程

“勘探点位置平面图”是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规划平面图编制的,勘察报告中采用的高程及坐标与地形图上的高程及坐标一致,坐标系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程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基准。本次勘察钻孔定位是根据“钻孔位置平面图”上的钻孔坐标用全站仪在现场测定,同时测出各钻孔的孔口标高。

勘察报告及图件中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为未经杆长修正的击数。

二、工程地质条件

㈠气象条件

工程场地位于武汉市东北部,据武汉气象台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23.1℃,最高38.5℃,最低-2.1℃;多年平均降雨量1575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2~84%。

㈡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处于下更新统武汉组侵蚀剥蚀台地地段,经人工填土平整,现地形基本平

坦。钻孔的孔口地面标高在16.87~17.81m。

㈢地质构造

根据收集到的区域地质资料,区内第四纪地层发育,厚度达数百米,整体区域稳定性较好。

据现场地质调查结果,勘察场区上部分布土层为填土(Q

4

ml)等,下部主要为下更新统武汉组地层,地表未发现构造形迹出露。

㈣地层岩性特征

本次钻探控制最大深度为45.40m。场区上部为填土,下部为下更新统武汉组的地

层(Q

1

mc)。按成因类型及岩土工程特性可划分为11个主要单元层,2个亚单元层。各土层岩性特征详见“钻孔柱状图”和“地层岩性特征一览表”(表2);土层分布规律及变化情况等参见“钻孔柱状图”和“工程地质剖面图”(1—1’~7—7’)。

年代层号土层

名称

层厚

(m)

层顶

深度

(m)

岩性特征及分布特点

Q

4 ml

①填土

0.50~

2.80

0.00

全场均有分布。褐色、灰褐色,湿,松

散,填以粉土、粉质粘土为主,局部含少量

建筑垃圾。

Q

1mc

②粉质粘土

0.60~

2.30

0.50

2.80

场内大部分地段均有分布,只有10号孔

缺失。黄色、浅灰色,湿,可塑;含较多中

细砂,粘性一般,局部呈粉土状。

③粗砂

1.60~

3.70

2.00

4.30

全场均有分布。浅黄色、灰白色,褐黄

色,饱和,稍密-中密,局部含少量粘粒,

级配一般,局部地段底部夹薄层铁质胶结

物。

年代层号土层

名称

层厚

(m)

层顶

深度

(m)

岩性特征及分布特点

Q

1mc

④粘土

1.00~

5.20

4.50

6.30

全场均有分布,厚度变化大。浅灰色、

浅黄色、混少量紫红色,湿,可塑;粘性好,

局部夹多层薄层中细砂。

⑤中砂1.50~

2.80

7.30

7.80

分布于3~4及6号孔地段。黄色、灰

白色,饱和,稍密~中密,局部夹多层薄层

粘土,局部地段底部夹薄层铁质胶结物。

⑥粉质粘土2.90~

7.00

6.00

11.00

全场均有分布,厚度变化大。灰色,湿,

可塑;间夹薄层粉砂,具有水平层理,粘性

好。

⑦中砂0.80~

2.50

10.00

12.50

分布于1、12、15~16号孔地段。褐黄

色、灰褐色,饱和,中密;砂质纯,级配较

好,局部夹薄层粘土。

⑧粉质粘土8.50~

13.70

12.50

14.80

全场均有分布,厚度大。灰白色,局部

混少量紫红色,稍湿,硬塑;含少量粉砂,

土质均匀。

1 粗砂 1.40 22.20

仅分布于12号孔地段。灰白色,饱和,

密实;含少量粘性,稍具粘性。

⑨粗砂0.90~

4.10

22.50

27.00

全场均有分布。灰白色,饱和,中密~

密实;砂质纯,级配良好。

⑩粉质粘土6.45~

19.60

23.40

29.60

全场均有分布,厚度大,部分钻孔未揭

穿。浅灰色,湿,硬塑为主,局部坚硬;含

少量粉粘砂,局部含中细砂,粘性一般。

1 粗砂 1.20 37.50

仅分布于12号孔地段。白色,饱和,

密实;含少量粘性

○11粗砂 2.10~

4.10 43.00

只有12~14及16号钻孔揭露到。灰色,饱和,密实;含少量粘粒,级配较好。

三、土层物理力学指标

根据室内土工试验成果资料,剔除个别差异较大的指标,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见“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四、水文地质简况

㈠地下水分布

钻探揭露深度内,主要含水层有第③、⑤、⑦、⑧

1、⑨、⑩

1

、○11层砂土。其中第

③层砂土所含地下水属潜水,以大气降雨及地表水渗入补给为主;第⑤、⑦、⑧

1

、⑨、

1

、○11层砂土所含地下水属微承压水,主要为地下侧向径流补给。

钻探期间测得钻孔内综合稳定地下水位埋深为 3.50~4.00m(标高13.27~14.21m)。

㈡地下水腐蚀性评价

为了解场区内地下水的腐蚀性,分别于8及13号钻孔内采集混合水样作水质分析。分析结果主要指标见下表3。

表3 水质分析结果表

样位置pH

SO

4

2-

(mg

/l)

Cl-

(mg/

l)

HCO

3

(mmo

l/l)

侵蚀

性CO

2

(mg/

l)

Mg2+

(mg/

l)

NH

4

(mg

/l)

8 7.

67

24.0

11.34 1.226 14.53 7.30 3.00

13 6.

41

44.0

17.02 0.849 29.07 10.92 9.00

本场地属润湿区Ⅱ类环境。根据水质分析结果,参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有关环境介质对建筑材料腐蚀的评价标准,对场地混合地下水的腐蚀性分别评价如下:

1、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pH值为6.41~7.67,属于微~弱腐蚀性;

侵蚀性CO

2为14.53~29.07mg/L,属于微~弱腐蚀性;HCO

3

-含量为0.849~1.226mmol/L,

属于微~弱腐蚀性。

2、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的腐蚀性:Cl-含量为11.34~17.02mg/L,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

场地内地下水腐蚀性综合评价为弱腐蚀性。

五、场地与地基评价

㈠场地评价

1.场地稳定性评价

拟建项目的场址处于下更新统武汉组侵蚀剥蚀台地地段,经人工填土平整,现地形基本平坦。钻孔资料揭示,场内分布的岩土层,除浅部少量人工填土外,主要为下更新统武汉组粘土、中粗砂等地层,场地稳定性较好。

现场地质调查显示,场区东南侧原分布有多个取土坑,经人工填土平整,现地势平坦。附近未发现有影响场地稳定性的断层、滑坡、沉陷等不良地质现象。

2.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划分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及钻探揭露的岩土层的特性,参照附近场地同等条件下波速测试成果资料,本场地属中软场地土;场区覆盖层厚度大于50m,场地类别按Ⅲ类考虑,为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

3. 地震烈度及地震加速度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域图》(GB 18306—2001),本区抗震设防烈度为七度,场区属设计第一组,基本地震加速度值按0.10g 采用。

4.土层液化性评价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饱和砂土、粉土液化判别初判条件规定:“地质年代为第)及其以前时,7、8度时可判为不液化”。

四纪晚更新世(Q

3

)以前的地层,可判为不液化场内分布的饱和粉土及砂土均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

3

饱和粉土、砂土。故认为本场地不存在可液化土层。

㈡. 各土层承载力特征值及桩基参数

据现场原位标准贯入测试、室内土工试验结果及相关规范,结合当地经验,各土层承载力特征值见表4。

表4 各土层承载力特征值表 (单位:kPa)

层号①②③④⑤⑥⑦

土层名

称填土

粉质

粘土

粗砂粘土中砂

粉质

粘土

中砂

承载力特征值

(f

ak )

——150 190 240 180 140 190

层号⑧⑧

1⑨⑩⑩

1 ○11

土层名称粉质

粘土

粗砂粗砂

粉质

粘土

粗砂粗砂

承载力

(f

ak )

350 220 240 380 230 280

注:对于未完全固结的第①层填土,不提供地基承载力。

桩基参数见表5:

表5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 sik)及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 pik)表

层号土层名

桩的极限侧

阻力标准值

q

sik

(kPa)

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

q

pk

(kPa)

混凝

土预制

孔桩

混凝土预

制桩

钻孔

①填土————

粉质

粘土

76 74

③粗砂72 72

④粘土84 82

⑤中砂54 53

粉质

粘土

43 41

⑦中砂55 53

粉质

粘土

93 91

5000(9<

h≤16m)

5900(16

<h≤

30m)

1300(10

≤h<

15m)

1400(15

≤h<

30m)

1 粗砂

82 82

⑨粗砂92 92 9500(16

<h≤

30m)

2500(15

≤h<

30m)

粉质

粘土

89 87

5500(16

<h≤

30m)

6200(30m

<h)

1500(15

≤h<

30m)

1700(30 m

≤h)

1 粗砂

85 85 ○11粗砂95 95 11000(30

m<h)

2800(30 m

≤h)

注: h为桩有效入土深度;上表参数是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提供,单桩竖向承载力使用值建议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

㈢.地基基础方案分析评价

第①层填土,呈松散状态,工程性能差,未经过地基处理不宜直接作为基础持力层。

第②层粉质粘土、第③层粗砂、及第④层粘土,强度较高,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150~240kPa,岩土工程性质较好,均可考虑作为拟建建筑物的基础持力层。

第⑧层粉质粘土、第⑨层粗砂、第⑩层粉质粘土、第○11层粗砂,分布稳定,强度高,岩土工程性质较好,均可作为拟建建筑物桩基础的桩端持力层。

综上所述,根据场地内地层分布及拟建建筑物的特点,建议采用如下地基基础方案:

⑴、拟建6层楼,建议采用天然浅地基方案,以第②层粉质粘土或第③层粗砂作基

础持力层,基础型式可采用筏板基础或条形基础。

⑵、拟建11层楼,可采用天然浅地基方案,以第③层粗砂或第④层粘土作基础持

力层,基础型式可采用筏板基础;由于建筑物较高,上部结构荷载较大,建议采用桩基方案,选取第⑧层粉质粘土、第⑨层粗砂、第⑩层粉质粘土、第○11层粗砂之一作为桩基础的桩端持力层,首选第⑧层粉质粘土。桩型建议采用混凝土预制桩或钻孔灌注桩,设计时可根据上部荷载的大小选择适宜的桩长及桩径。

六、结论与建议

1. 综合以上成果资料,本场岩土工程条件较好,地基稳定;场区及附近未发现有影响场地稳定性的断层、滑坡、沉陷等不良地质现象,本场地适宜作为综合楼建设用地。

2.根据场地内地层分布、拟建建筑物的特点,拟建6层综合楼,建议采用天然浅地基方案,以第②层粉质粘土或第③层粗砂作基础持力层。拟建11层综合楼,可采用天然浅地基方案,以第③层粗砂或第④层粘土作基础持力层,建议采用桩基方案,选取第

11层粗砂之一作为桩基础的桩端持力⑧层粉质粘土、第⑨层粗砂、第⑩层粉质粘土、第○

层,首选第⑧层粉质粘土。桩型建议采用混凝土预制桩或钻孔灌注桩,设计时可根据上部荷载的大小选择适宜的桩长及桩径。

3.选用桩基础时,场地内第③粗砂、第⑤层、第⑦层中砂呈稍密~中密状态,且局部顶底板夹有厚约2~3cm的薄层铁质胶结物,对混凝土预制桩进桩可能会造成一定影响,在桩基施工时应予以考虑并采取相应措施,或采用钻孔灌注桩。

4.场内分布的第④层粘土,具有弱膨胀性,若基础埋置在该土层上,基础开挖时,应防止岩土遭受长时间暴晒、风干、浸水或充水。

5.场内综合稳定地下水位埋深为3.50~4.00m(标高13.27~14.21m),对浅基础开挖施工影响不大,但浅部土层松散,边坡稳定性差,基坑开挖时应对基坑边坡做好防护措施,坑内积水要及时疏干,以免造成边坡失稳而引发安全事故。

6.根据场地内地下水的水质分析资料,场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弱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建议根据《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7.本场地土类型属中软场地土,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属于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建筑设计时宜按有关抗震规范设防。

8.报告中有关桩的设计参数仅作设计估算使用,建议通过先施工试验桩及通过静载压桩试验,核实有关设计参数。

9. 本地区属台风多发区,最大风力达10~11级,阵风12级以上,伴随狂风、暴雨,设计时应考虑风荷载的影响。

10. 基坑开挖施工以及工程竣工时,应通知勘察单位派技术人员验槽及验收。

武汉市XXX设计院 2011年3月19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