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和比例应用题教案

比和比例应用题教案
比和比例应用题教案

(完整版)六年级数学比和比例应用题典型题(张)

一、判断。 1.某班男生有8人,女生有10人,男生与女生人数之比是0.8。() 2.甲、乙二人同时走同一条路,甲走完需20分钟,乙走完需30分钟, 甲和乙的速度比是2∶3。() 3.在比例尺是8∶1的图纸上,2厘米的线段表示零件的实际长16厘米。() 4.两个圆的周长比是2∶3,面积之比是4∶9。() 二、应用题。 1、在一幅地图上,5厘米的长度表示地面上150千米的距离,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 2、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是25厘米,求两地间的实际距离。若一架飞机以每小时750千米的速度从北京飞往南京,大约需要多少小时? 3、混凝土的配料是水泥∶黄沙∶石子=1∶2∶3。现在要浇制混凝土楼板40块,每块重0.3吨,需要水泥、黄沙、石子各多少吨做原料? 4、一艘轮船,从甲港开往乙港,每小时航行25千米,8小时可以到达目的地.从乙港反回甲港,每小时航行20千米,几小时可以到达? 5、某工人要做504个零件,他5天做了120个,照这样的速度,余下的还要做多少天? 6、一间大厅,用边长6分米的方砖铺地,需用324块;若改铺边长4分米的方砖,需要多用几块? 7、一根皮带带动两个轮子,大轮直径30厘米,小轮直径10厘米;小轮每分钟转300转,大轮每分钟转几转? 小学数学比和比例应用题典型题库班级姓名

8、一件工程,如果34人工作需20天完成,若要提前3天完工,现在需要增加几名工人? 9、一本文艺书,每天读6页,20天可以读完,要提前8天看完,每天要比原来多看几页? 10、羊毛衫厂共有工人538人,分三个车间,第一车间比第三车间少12人,已知第二车间与第三车间的人数比是3∶4。三个车间各有多少人? 11、学校把购进的图书的60%按2∶3∶4分配给四、五、六三个年级。已知六年级分得56本,学校共购进图书多少本? 12、小明居住的院内有4家,上月付水费39.2元,其中张叔叔家有2人,王奶奶家有4人,李阿姨家有3人,小明家有5人,若按人口计算,他们四家各应付水费多少元?三、判断下列各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因为···所以···) 1、买相同电脑,购买电脑的台数与总价。 2、每捆练习本的本数相同,练习本的本数与捆数。 3、总路程一定,已行路程与未行路程。 4、分数值一定,分数的分子与分母。 5、长方形的长一定,它的的面积与宽。 6、长方形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7、书的总页数一定,看的天数与平均每天看的页数。 8、圆的周长与直径。 9、订阅廊坊日报,订的份数与总价。 10、图上距离一定,实际距离与比例尺。 11、小麦的出粉率一定,小麦的质量与面粉的质量。 12、六(1)班同学做操,每排站的人数与排数。 13、汽车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与时间。 14、3A=4B 15、房间的面积一定,正方形地砖的边长与块数。 16、工程总量一定,已完成的部分和未完成的部分。

小学数学《比和比例》综合练习题

比和比例练习题 一、 填空: 1. 甲乙两数的比是11:9,甲数占甲、乙两数和的) () (,乙数占甲、乙两数和的 ) () (。甲、乙两数的比是3:2,甲数是乙数的( ) 倍,乙数是甲数的 ) () (。 2. 某班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4 3 ,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 ),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比是( )。 3. 一本书,小明计划每天看7 2,这本书计划( )看完。 4. 一根绳长2米,把它平均剪成5段,每段长是) () (米,每段是这根绳子的 ) () (。 5. 王老师用180张纸订5本本子,用纸的张数和所订的本子数的比是( ),这个比的比值的意义是( )。 6. 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5 8 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米。 7. 89吨大豆可榨油3 1 吨,1吨大豆可榨油( )吨,要榨1吨油需 大豆( )吨。 8. 甲数的32等于乙数的5 2,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 9. 把甲数的71给乙,甲、乙两数相等,甲数是乙数的) () (,甲数) (

10. 甲数比乙数多4 1 ,甲数与乙数比是( )。乙数比甲数少)()(。 11. 在 6 :5 = 1.2中,6是比的( ),5是比的( ),1.2是比的( )。 在4 :7 =48 :84中,4和84是比例的( ),7和48是比例的( )。 12. 4 :5 = 24÷( )= ( ) :15 13. 一种盐水是由盐和水按 1 :30 的重量配制而成的。其中,盐的 重量占盐水的(—),水的重量占盐水的(—)。图上距离3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80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图上6厘米表示实际距离( )千米。实际距离150千米在图上要画( )厘米。 14. 12 的约数有( ),选择其中的四个约数,把它们组成一 个比例是( )。写出两个比值是8的比( )、( )。 15. 加工零件的总个数一定,每小时加工的零件个数的加工的时 间( )比例;订数学书的本数与所需要的钱数( )比例;加工零件的总个数一定,已经加工的零件和没有加工的零件个数( )比例。 16. 如果 x ÷y = 712 ×2,那么x 和y 成( )比例;如果x:4=5:y ,那 么x 和y 成( )比例。 二、 判断 1. 由两个比组成的式子叫做比例。 ( ) 2.正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边长和边长不成比例。 ( ) 3.如果8A = 9B 那么B :A = 8 :9 ( ) 4.15 : 16 和6 :5能组成比例。 ( ) 三、 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小学数学比和比例应用题典型题库

一、填空。按要求转化。 1.把6×8=24×2改写成四个比例。 2.把7m =8n 改写成四个比例。 3.如果7 a=6 b,那么a:b =()/()。 4.如果9 a=5b ,那么b:a =()/()。 5.如果3/5a=4/9b ,那么a:b=()/()。 6.如果3/8a=0.45b ,那么b:a=()/()。 7.如果甲数的4/5与乙数的7/9相等,那么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8.男生人数的5/8与女生人数的5/9相等,那么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 (1)如果A:7=9:B,那么AB=() (2) 已知A÷10.5=7÷B(A与B都不为0),则A与B的积是()。 (3)如果5X=4Y=3Z,那么X:Y:Z=() (4)如果4A=5B,那么A:B=()。 (5)甲数的4/5等于乙数的6/7(甲、乙两数都不为0),甲乙两数的比是()。 (6)把1.6、6.4、2和0.5四个数组成比例() (7)已知三个数12、16、9,如果再添上一个数,使之能与已知三个数组成比例式,这个数应该是多少? (8)X:Y=3:4,Y:Z=6:5,X:Y:Z=() (9)从24的约数中选出四个约数,组成两个比例式是() (10)根据6a=7b,那么a:b=( ) (11)根据8×9=3×24,写出比例() (12)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分别是12和8,两个比的比值是3/4,写出这个比例() (13)在12 、8 、16 这三个数中添上一个数组成比例,这个数可以是()、()或()。 (14)用18的因数组成比值是的比例() (15)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如果一个内项是2.25,则另一个内项是( )。 (16)运一堆货物,甲用7小时运完,乙用5.5小时运完,甲和乙所用的时间的比是( ),工作效率的比是( ) (17)X的7/8与Y的3/4相等,X与Y的比是() (18)如果x/8=Y/13 ,那么X:Y=() (19)甲数除乙数的商是1.8,那么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 (20)在一个比例中,两个比的比值等于2,比例的外项是0.08和0.6,写出这个比例( ) 1.如果工作时间一定,那么工作总量与工作效率成()比例关系。 2.如果工作总量一定,那么工作时间与工作效率成()比例关系。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 复习课对学生而言没有多少新鲜感,自己上复习课或听其他毕业班老师的上复习课,课堂上只是让学生把知识点罗列出来,然后练习,讲解很随意,学生学习也无趣,课堂效率当然不会高。 教过多个毕业班后,随着经验的积累与不断的学习反思,逐渐感知到复习不再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的过程,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整理,使知识系统化的过程;不再是知识、技能在低层次上简单重复的过程,而是让学生认知结果得以拓展和延伸,综合知识能力得以提高的过程;不再把不同层次学生再次拉回到同一起跑线上的过程,而是要使不同的学生通过复习,得到不同的发展与提升的一个过程。 简而言之用教育家孔子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复习课一定要做到“温故而知新”。因此,设计本节课时没有按教材安排教学,而是把教材进行了整合,把比、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的复习单独进行一课时教学,正反比例另设为一课时,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本节课我设计三个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通过练习,把知识点串成串,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由点→线→网。比如在设计活动2:理解比例的意义与性质,及与比进行对比时,从活动一的练习“化简比并求出比值”引入,让学生观察,问发现了什么?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比有几项?比例呢?让学生说出根据比例的意义:“比值相等的两个式子叫做比例”,“比有两项,而比例有四项(两个内向与两个外向)”。此时,学生既运用了比的基本性质、理解了比例的意义,又把比与比例进行了对比,可谓是一箭多雕。接着又出示:

“填数组比例:已知2、和0.8三个数,请你补一个数组成比例。要求:①先独立完成;②然后小组交流:你是怎么组成比例的?组成比例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在解决这道题时,要复习了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还要进行解比例,并且把比与比例的含义、性质都进行了对比,在整个数学活动中,各个知识都串了起来,基本技能得到了提升,系统的知识网络在头脑中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把各知识点在头脑中内化成知识网络,不再仅仅是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的网状的知识结构。其关键在于运用,因此,六年级复习课教学设计重在于数学活动的设计。通过设计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把知识点串成串,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在运用的过程中知识得以拓展和延伸;综合知识能力得以提高;基本技能得到提升、发展。 2017. 4. 25

小学数学比和比例应用题小升初教程文件

小学数学比和比例 应 )初升小(题用.比和比例、工程、路程等应用题第3讲一、基础知识两个数的的 比实际上就是两个数的商a b a:b=÷=a bca可以化作b。a:b=c:d=;也可以化作a×d=c×db。a:b:c=na: nb:nc(n≠0)三个数的比叫连比,如a:b:c,满足 y=kx正比例: y=k/xk(定值)或反比例: y·x= s=vt成正比例即与时间t:速度v一定时,路程s例如 速度v与时间t就成反比例;即v=s/t 工作效率一定时,工作量与工作时间成正比例,即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与 工作时间成反比例;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 浓度一定时,溶质重量与溶液重量成正比例,即溶质重量=溶液重量×浓度 溶质重量一定时,浓度与溶液重量成反比例;浓度=溶液重量/溶质重量

二、典型例题 53b:ba a=________.的等于,那么的例1、①74 ?:ca:b::34b:c?56:ab?__________. ②,那么, 例2、甲、乙两个瓶子里装的酒精体积相等,甲瓶中究竟与水的体积比是3:1,乙瓶中究,现在把两瓶溶液混合在一起,这时酒精和水的体积比是多少?14:竟与水的体积比是 例3、在比例尺为1:4000000的地图上,量得A城与B城的距离是2.5厘米,一辆汽车以城,几小时可以到达?城开往BA50每小时千米的速度从 例4、甲、乙、丙三个数的比试6:7:8,已知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42,求甲、乙、丙三个数各是多少? 例5、甲、乙两个课外小组人数比是5:3,如果从甲组调9人去乙组,那么甲、乙两组人.,求甲、乙两组原来各有多少人:3数比是2 例6、有两支同样质地的蜡烛,粗细、长短不同,一支能燃烧3.5小时,一支能燃烧5小小时的时候,两支蜡烛的长度恰好相同,这两支蜡烛长度之比是多少?时,当燃烧2 三、比和比例应用题随堂练习1、甲乙两厂人数的比是7∶6。从甲厂调360人到乙厂后,甲乙两厂人数比为2∶3,甲乙两厂原有多少人? 2、一辆汽车在甲、乙两站之间匀速行驶,往返一次共用去4小时(停车时间不计算在内)。已知汽车去时速度为每小时45千米,返回时速度为每小时30千米,甲乙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3、A、C两站相距10千米,A、B两站相距2千米,甲车从A站,乙车从B站同时向C站开去,当甲车到达C站时,乙车距C站还有0.5千米,甲车是在离C站多远的地方追上乙车的? 4、某班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平均成绩是78分,男、女生各自的平均成绩分别是75.5分。这

(完整版)奥数题_专题训练之比和比例应用题

比和比例 比和比例 比和比例一直是学数学容易弄混的几大问题之一,其实它们之间的问题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比,等同于算式中等号左边的式子,是式子的一种(如:a:b); 比例,由至少两个称为比的式子由等号连接而成,且这两个比的比值是相同(如:a:b=c:d)。 所以,比和比例的联系就可以说成是: 比是比例的一部分;而比例是由至少两个比值相等的比组和而成的。 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的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而比例的意义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是叫做比例。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比和比例的意义也不同。 比和比例应用题 [例1]、生产队饲养的鸡与猪的只数比为26∶5,羊与马的只数比为25∶9,猪与马的只数比为10∶3。求鸡、猪、马和羊的只数比。 [分析] 该题给出了三个单比,要求写出它们的连比。将几个单比写成连比,关键是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将各个比中表示同一个量的值化为相同的值。 [解] 由题设, 鸡∶猪=26∶5,羊∶马=25∶9, 猪∶马=10∶3, 由比的基本性质可得: 猪∶马=10∶3=30∶9, 羊:马=25∶9, 鸡:猪=26∶5=156∶30, 从而鸡∶猪∶马∶羊=156:30∶9∶25。 答:鸡、猪、马、羊的只数比为156∶30∶9∶25。 [注] 将单比化为连比时,还可先化为三个量的连比,再化为四个量的连比。如,鸡∶猪=26∶5,猪∶马=10∶3,由此可得,鸡∶猪∶马=52∶10∶3;再注意到羊∶马=25∶9可得,鸡∶猪∶马∶羊=156∶30∶9∶25。 [例2].下列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若成比例,请说明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路程一定时,速度与时间; (2)速度一定时,路程与时间; (3)播种面积一定时,总产量与单位面积的产量; (4)圆的面积与该圆的半径; (5)两个相互啮合的大小齿轮,它们的转速与齿数。 [分析] 利用正比例、反比例的概念进行判定与说明。 [解] (1)由于速度与时间的乘积等于路程,所以,当路程一定时,速度与时间成反比例。 (2)由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为速度,所以,当速度一定时,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 (3)由于总产量与单位面积的产量的比值为播种面积,所以,当播种面积一定时,总产量与单位面积的产量成正比例。 (4)设圆的半径为R,则圆的面积为∏R2,所以圆的面积与半径的积为∏R3,随半径的变化而变化,即圆的面积

(完整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比例》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比例》 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比例》教学反思《比例》是六下数学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实践证明,本单元教学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注意点,可以收到优秀的教学效果。 一、注意联系旧知,做好教学衔接 1.通过化简比,求比值引出比例 比例与比的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在教学《比例的意义》时,可以联系《比的意义》。通过求比值、化简比,比较二个比是否相等,从而组成比例,从而引出比例的概念。 2.比较异同点,区分比和比例 内容 区分点 比 表示二个数相除。有二个项。是一个式子 比例 表示二个比相等。有四个项。是一个等式 二、利用基本性质,做好教学拓展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进一步进行教学拓展,培养学生思维。

1.利用内项积等于外项积,判断二个比是否组成比例。 :4和: 2. 利用内项积等于外项积,填写内项或外项 6:8=3:() 4:()=10:2 二个内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外项是8,另一个外项是() 3. 利用内项积等于外项积,将比例改写为乘法等式 :=:()×()=()×() 4. 利用内项积等于外项积,将乘法算式改写为比例 (1)因为4x=5y 所以x:y=( ):( ) (2)因为甲的2/3等于乙的4/5,所以甲和乙的最简比是():() 三、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方程 (1) X:8=: (2)树高和影长的比 四、注意公式书写,判断正反比例 比值一定的二个量成正比例。乘积一定的二个量成反比例。在教学生判断正反比例时,注意教学生书写公式进行判断,这样正反比例一目了然。 1.圆柱底面积(一定)=体积/高, 圆柱底面积(一定)就是体积和高的比值一定,所以体积和高成正比例。

比和比例应用题_教案教学设计

比和比例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116页比表示的具体含义、“练一练”,练习二十二第3~8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加深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能用不同的表述方法说明比、分数和倍数关系的含义。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应用不同的知识解答比和比例的应用题,培养学生灵活、合理地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让学生口算练习二十二第3题。 2.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复习了比和比例的知识,知道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根据这样的联系,对于,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这节课,我们来复习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学会用不同的知识解答同一道应用题,提高灵活、合理地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复习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1.提问: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 2.出示:甲数与乙数的比是1:4。提问:根据甲数与乙数的比是1:4,你能用分数、倍数关系表示甲数与乙数的关系吗? 3.做练习二十二第4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选择两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用不同方法解答应用题 l,说明:对于一个比或一个分数、倍数,我们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用不同的知识来解答关于比和比例方面的应用题。 2.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读题,再说一说80克盐这个数量与比的哪一部分是对应的。提问:盐和水的重量比1:15可以怎样理解?提问:按照1:15这三种角度的理解,题里已知盐重80克,你能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吗?请同学们做在练习本上,如果有困难,再看看书上是怎样想的。(老师巡视辅导)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三种解法。提问:第一种解法为什么用80×15可以求出加水的重量?这样做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第二种解法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等式的?为什么用方程解答?第三种解法是按怎样的方法解答的?列比例的依据是什么?提问:这三种不同的解法,都是根据哪个条件来找数量之间的关系的?指出:这三种解法虽然不同,但都是根据盐和水的重量比1:15这个条件,从倍数、分数和比的意义这三个不同的角度来找出盐和水的重量之间的关系,得出相应的三种解法,求出了问题的结果。 3.做“练—练”第2题。 学生读题。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各是怎样想的。注意学生中的不同解法。

《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doc

《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和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单从教材的量来看,书本从第11页至13页,满满的三页纸,要比一般的语文课文还要长,从这点上让我感受到教学难度相当大。从内容上看,“成正比例的量”这一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他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其意义,还要学会判断两种是否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时还要理解用字母公式来表示正比例关系,要渗透给学生一些函数的思想,为以后初中学习打下基础。根据教材和内容的特点,我选择了师生互动,以教师的“引”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这一概念。首先,让学生弄清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我引导学生去从表格中去发现时间和路程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在变化中发现: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方向性。其次,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考虑: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学生看了表中之后,发现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是一样的,都是90。这时,教师也举了一个例子,就是450÷9=50,从反面的例子,让学生理解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都是90,从而突破了正比例关系的第二个难点。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会一定。把学生对成正比例量的意义的理解成一系统。由于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之后,例2的学习还是让学生对比着例1来自己理解数量和总价的正比例关系。最后,再两个

和时间、数量和总价推广到其他数量之间的关系。 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和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单从教材的量来看,书本从第11页至13页,满满的三页纸,要比一般的语文课文还要长,从这点上让我感受到教学难度相当大。从内容上看,“成正比例的量”这一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他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其意义,还要学会判断两种是否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时还要理解用字母公式来表示正比例关系,要渗透给学生一些函数的思想,为以后初中学习打下基础。根据教材和内容的特点,我选择了师生互动,以教师的“引”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这一概念。首先,让学生弄清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我引导学生去从表格中去发现时间和路程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在变化中发现: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方向性。其次,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考虑: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学生看了表中之后,发现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是一样的,都是90。这时,教师也举了一个例子,就是450÷9=50,从反面的例子,让学生理解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都是90,从而突破了正比例关系的第二个难点。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会一定。把学生对成正比例量的意义的理解成一系统。由于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之后,例2的学习还是让学生对比着例1来自己理解数量和总价的正比例关系。最后,再两个

六年级数学比和比例应用题专项

比与比例应用题 1、房产博览会上,某楼盘的模型就是按照1:500的比例尺制作的,该楼盘1号楼模型高7厘米,它的实际高度就是多少? 2、兰州到乌鲁木齐的铁路长约1900千米,在比例尺就是1:40000000的地图上,它的长就是多少? 3、修一条长12千米的公路,开工3天修了1、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还要多少天? 4、专业户刘大伯家养鸡、鸭、鹅共1800只,这三种家禽的只数比就是5:3:1。刘大伯家养鸡、鸭、鹅各多少只? 5、把一批书按4:5:6的比例分给甲、乙、丙三个班,已知甲班比丙班少分到24本,三个班各分到多少本书? 6、亮亮家造了新房,准备用边长就是0、4米的正方形地砖装饰客厅地面,这样需要180块,装修老师建议改用边长0、6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地。请您算一算需要多少块? 7、一艘轮船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从甲港开往乙港,行了全程的20 后,又行驶了1小时,这时未行路程与已行路程的比就是3:1。甲乙两港相距多少千米? 8、建筑工人用水泥、沙子、石子按2:3:5配制成96吨的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石子各多少吨?1. 2.一个县共有拖拉机550台,其中大型拖拉机台 数与手扶拖拉机台数的比就是3:8,这两种拖拉机各有多少台? 3.用84厘米长的铜丝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 形三条边长度的比就是3:4:5。这个三角形的 三条边各就是多少厘米? 4.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就是84,甲、乙、 丙三个数的比就是3:4:5,甲、乙、丙三个数各就是多少? 5.乙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25,甲数与乙数的比就 是3:4,甲、乙两数各就是多少? 6.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的度数比就是1:5, 这两个锐角各就是多少度? 7.一块长方形试验田的周长就是120米,已知长 与宽的比就是2:1,这块试验田的面积就是多 少平方米?

比和比例应用题(一)

精心整理 比和比例应用题(一) 例1、某班学生为汶川失学儿童捐款640元,女生捐的钱数与男生捐的钱数之比为5:3,王晨根据上面的条件,得到下面四个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A 、女生比男生多32B、男生比女生少捐款5 2 C 、男生共捐款240元D 、男生比女生捐款少3 2 例2 3:4,练2例3练3、 例4的31练4,李海例5人到练5、甲乙两包糖的重量之比是4:1,如果从甲包取出13克放入乙包后,甲乙两包糖的重量之比变为7:5,那么两包糖重量的总和是多少克? 能力训练 1、 某班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之比是7:9 (1) 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

(2) 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3) 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 (...) (4) 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 (...) (5) 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 (...) (6) 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 2、(1)0.4=()÷10=2:()=()% (2)(3)如(4)如3、(1(2 (345A 、67、甲乙丙三个数的和是2450,甲数的51是乙数的31,是丙数的2 1,甲、乙、丙三数分别是多少? 8、一班和二班的人数之比是8:7,如果将一班的8名同学调到二班去,则一班和二班的人数之比变为4:5,求原来两班的人数。 9、小芳爱读书,她读一本少年英雄故事的书,读了几天后,已读页数与未读页数比是3:5,后来又读了27页,这时已读页数与未读页数比是9:7,这本书共多少页?

10、甲组人数比乙组人数多31,后来从甲组调9人多乙组,此时乙组人数比甲组多5 4,求原来甲乙各有多少人? 11、如图,圆形中的阴影部分面积占圆面积的61,占正方形面积的5 1,三角形中阴影部分面积占三角形面积的91,占正方形面积的4 1,圆、正方形、三角形的面积的最简整数比是多少? 12是3:51314是3:2

小学数学比和比例应用题 知识点全面

1.某班男生有8人,女生有10人,男生与女生人数之比是0.8。() 2.甲、乙二人同时走同一条路,甲走完需20分钟,乙走完需30分钟,甲和乙的速度比是2∶3。() 3.在比例尺是8∶1的图纸上,2厘米的线段表示零件的实际长16厘米。() 4.两个圆的周长比是2∶3,面积之比是4∶9。() 5、圆柱底面和圆柱的高成正比例关系() 二、选择题 1、固定电话先收座机费24元,以后按一定标准时间加收通话费,则每月应交电话费与通话时间()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 不成比例 三、解答应用题。 1、在一幅地图上,5厘米的长度表示地面上150千米的距离,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 2、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是25厘米,求两地间的实际距离。若一架飞机以每小时750千米的速度从北京飞往南京,大约需要多少小时? 3、混凝土的配料是水泥∶黄沙∶石子=1∶2∶3。现在要浇制混凝土楼板40块,每块重0.3吨,需要水泥、黄沙、石子各多少吨做原料? 4、一艘轮船,从甲港开往乙港,每小时航行25千米,8小时可以到达目的地.从乙港反回甲港,每小时航行20千米,几小时可以到达? 5、某工人要做504个零件,他5天做了120个,照这样的速度,余下的还要做多少天? 6、一间大厅,用边长6分米的方砖铺地,需用324块;若改铺边长4分米的方砖,需要多用几块? 7、一根皮带带动两个轮子,大轮直径30厘米,小轮直径10厘米;小轮每分钟转300转,大轮每分钟转几转? 8、一件工程,如果34人工作需20天完成,若要提前3天完工,现在需要增加几名工人? 9、一本文艺书,每天读6页,20天可以读完,要提前8天看完,每天要比原来多看几页? 10、羊毛衫厂共有工人538人,分三个车间,第一车间比第三车间少12人,已知第二车间与第三车间的人数比是3∶4。三个车间各有多少人? 11、学校把购进的图书的60%按2∶3∶4分配给四、五、六三个年级。已知六年级分得56本,学校共购进图书多少本? 12、小明居住的院内有4家,上月付水费39.2元,其中张叔叔家有2人,王奶奶家有4人,李阿姨家有3人,小明家有5人,若按人口计算,他们四家各应付水费多少元? 13、某生产队由15个队员收割一块双季稻,8小时能割完,但割了3小时以后,由于天气突然发生变化,增加了10个社员进行抢收,问还需多少小时才能割完这块双季稻?

小学数学比和比例问题知识汇总及解析例题

小学数学知识总结之比和比例应用题 【求比的问题】 例1 两个同样容器中各装满盐水。第一个容器中盐与水的比是2∶3,第二个容器中盐与水的比是3∶4,把这两个容器中的盐水混合起来,则混合溶液中盐与水的比是 ____。 (无锡市小学数学竞赛试题) 则混合溶液中,盐与水的比是: 某电子产品去年按定价的80%出售,能获利20%,由于今年买入价降 (1994年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决赛试题) 即:

【比例问题】 例1 甲、乙两包糖的重量比是4∶1,如果从甲包取出10克放入乙包后,甲、乙两包糖的重量比变为7∶5 那么两包糖重量的总和是____克。 (1989年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初赛试题) 例2 甲容器中有纯酒精11升,乙容器中有水15升,第一次将甲容器中的一部分 纯酒精倒入乙容器,使酒精与水混合。第二次将乙容器中的一部分混合液倒入甲容器。 这样甲容器中纯酒精含量为62.5%,乙容器中纯酒精含量为25%,那么,第二次从乙容器倒入甲容器的混合液是____升。 (1991年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决赛试题) 讲析:因为现在乙容器中纯酒精含量为25%,所以,乙容器中酒精与水的比为25%∶(1-25%)=1∶3 第一次从甲容器中倒5升纯酒精到乙容器,才使得乙容器中纯酒精与水的比恰好 是5∶15=1∶3 又甲容器中纯酒精含量为62.5%,则甲容器中酒精与水的比为62.5%∶ (1-62.5%)=5∶3 第二次倒后,要使甲容器中纯酒精与水的比为5∶3,不妨把从甲容器中倒入乙容器的混合液中纯酒精作1份,水作3份。那么甲容器中剩下的纯酒精便是11-5=6(升)6升算作4份,这样可恰好配成5∶3。 而第二次从乙容器倒入甲容器的混合液共为1+3=4(份),所以也应是6升。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数下第三单元《比例》教学反思 《比例》是六下数学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实践证明,本单元教学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注意点,可以收到优秀的教学效果。 一、注意联系旧知,做好教学衔接 1.通过化简比,求比值引出比例 比例与比的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在教学《比例的意义》时,可以联系《比的意义》。通过求比值、化简比,比较二个比是否相等,从而组成比例,从而引出比例的概念。 2.比较异同点,区分比和比例 二、利用基本性质,做好教学拓展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进一步进行教学拓展,培养学生思维。 1.利用内项积等于外项积,判断二个比是否组成比例。 0.8:4和0.02:0.1 2. 利用内项积等于外项积,填写内项或外项 6:8=3:()4:()=10:2 二个内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外项是8,另一个外项是() 3. 利用内项积等于外项积,将比例改写为乘法等式 0.3:0.6=0.1:0.2 ()×()=()×() 4. 利用内项积等于外项积,将乘法算式改写为比例 (1)因为4x=5y 所以x:y=( ):( ) (2)因为甲的2/3等于乙的4/5,所以甲和乙的最简比是():() 三、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方程 (1)X:8=1.6:0.2 (2)树高和影长的比 四、注意公式书写,判断正反比例 比值一定的二个量成正比例。乘积一定的二个量成反比例。在教学生判断正反比例时,注意教学生书写公式进行判断,这样正反比例一目了然。

1.圆柱底面积(一定)=体积/高, 圆柱底面积(一定)就是体积和高的比值一定,所以体积和高成正比例。2.路程(一定)=速度×时间 路程(一定)就是速度和时间的乘积一定,所以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3.注意隐藏的一定量 (1)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它们的比值是∏(一定) (2)圆的周长和半径正比例,它们的比值是2∏(一定) (3)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正比例,它们的比值是边数4(一定) (4)互为倒数的二个数成反比例,它们的乘积1是一定量 (5)甲地到乙地的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它们的乘积(路程)一定 (6)书籍的册数和总价成正比例,它们的比值是单价(一定) (7)铺地砖的块数和每块的面积成反比例,它们的乘积(房间的面积)一定。(8)正方体的棱长总和与棱长成正比例。因为它们比值(一定) (9)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一个面的面积成正比。困为它们的比值一定。 4.注意自定义的一定量 A×b=c a一定,b和c成()比例。C 一定,a和b成()比例 4.注意不成比例的二个量 (1)已经修的路程和未修路程。(2)身高和体重 (3)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4)圆的面积和半径 5.注意正反比例的图像表示法 要让学生认识正比例图像和反比例图像 6.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判断二个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正比例关系 反比例关系

复杂的比和比例应用题(一题多解) (附答案)

复杂的比和比例应用题 例1 一架飞机所带的燃料最多可以用6小时,飞机去时顺风,每小时可以飞行1500千米;飞回时逆风,每小时可以飞行1200千米。这架飞机最多飞出去多少千米就要往回飞? 解法1: 抓住问题特点,用比例知识解答较简明。飞出和飞回的路程一定,所以飞出和飞回使用时间和其速度成为反比。 飞出时间和飞回时间的比:1200:1500=4:5 飞出距离:1500×6× 4000 9 4=(千米) 解法2: 用工程问题的思路解答。 飞出时,每千米用 1500 1小时,飞回时,每千米用1200 1小时,返回1千米用(1500 1+1200 1) 小时,返回多少千米用6小时? 6÷( 1500 1+ 1200 1)=4000(千米) 解法3: 列比例解。返回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成反比例。 设:飞出x 小时后返回。 1500x=1200(6-x ) X=38 1500×3 8 =4000(千米) 解法4: 利用时间和为6列方程。 设:飞出x 千米后返回。 6 1200 1500 =+ x x X=4000 解法5: 先求出平均速度,再求出飞出距离,假设飞出距离为“1” (1+1)÷( 1500 1+ 1200 1)= 3 4000(千米/小时) 3 4000×(6÷2)=4000(千米) 练习: 1, 一架飞机所带的燃料最多可以用6小时,飞机去时逆风,每小时飞行600千米; 返回时顺风,每小时飞行750千米。这架飞机最多飞出去多少千米就需返航? 2, 小明上学时每分钟走75米,放学时每分钟走90米。这样他上学和放学在路上共 用了22分钟。你能求出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程吗?、 3, 甲、乙两人各加工700个零件,甲比乙晚1.5小时开工,结果比乙还提前0.5小 时完成。已知甲、乙的工作效率比是7:5,求甲每小时加工零件多少个?

比和比例的教学反思

《比和比例》(1)的教学反思 《比和比例》(1)是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3.6的第一节,针对我的教学设计,经过我们数学组成员的两次共同研究,进行了修整和完善,对比自己的课堂教学,我感触颇多: 1、重视大单元备课,注意知识点的沟通。比和比例的概念性知识点有很多,而且这些知识点之间有联系。要理解相关的概念,并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因此,在教学设计上,采取用联想方法,从一个知识点出发,引导学生联想,把有关知识点类比串联成线。由情境引出比的概念和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到化简比,到比在生活实际的应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有序联想,勾通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2、本节课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现、总结出比的概念。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比,将比的学习与生活实际想结合,便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对知识的掌握。 3、通过学生交流,不仅让学生巩固比的化简方法,而且让学生发现解题中容易出现的易错点,以及时修正和注意。设计上,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动脑的方式来活跃他们的思维。这样做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不同的人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4、练习设计要根据平时教学反馈情况而定,具有针对性。比的化简是本单元教学重点之一,也是学生在解题中出错率高的地方。通过学生展示,达到巩固提高效果。用少量的练习,举一反三,突破知识重难点,起到层层反馈实效。

5、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然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构建出“求比是多少”解决实际问题。设计上,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在讲题中思路明确,而且形成了一定的能力与解题策略。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这堂课的设计也存在着诸多不足,还需加倍努力,争取在提升学生能力方面有新的突破!

比和比例应用题典型题练习(春霞)

比和比例应用题典型题练习 青年巷小学李春霞 一、判断。1.某班男生有8人,女生有10人,男生与女生人数之比是0.8。() 2.甲、乙二人同时走同一条路,甲走完需20分钟,乙走完需30分钟,甲和乙的速度比是2∶3。 () 3.在比例尺是8∶1的图纸上,2厘米的线段表示零件的实际长16厘米。() 4.两个圆的周长比是2∶3,面积之比是4∶9。() 二、选择题 1、固定电话先收座机费24元,以后按一定标准时间加收通话费,则每月应交电话费与通话时间()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 不成比例 三、解答应用题。 1、在一幅地图上,5厘米的长度表示地面上150千米的距离,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 2、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是25厘米,求两地间的实际距离。若一架飞机以每小时750千米的速度从北京飞往南京,大约需要多少小时? 3、混凝土的配料是水泥∶黄沙∶石子=1∶2∶3。现在要浇制混凝土楼板40块,每块重0.3吨,需要水泥、黄沙、石子各多少吨做原料? 4、一艘轮船,从甲港开往乙港,每小时航行25千米,8小时可以到达目的地.从乙港反回甲港,每小时航行20千米,几小时可以到达? 5、某工人要做504个零件,他5天做了120个,照这样的速度,余下的还要做多少天?

6、一间大厅,用边长6分米的方砖铺地,需用324块;若改铺边长4分米的方砖,需要多用几块? 7、一根皮带带动两个轮子,大轮直径30厘米,小轮直径10厘米;小轮每分钟转300转,大轮每分钟转几转? 8、一件工程,如果34人工作需20天完成,若要提前3天完工,现在需要增加几名工人? 9、一本文艺书,每天读6页,20天可以读完,要提前8天看完,每天要比原来多看几页? 10、羊毛衫厂共有工人538人,分三个车间,第一车间比第三车间少12人,已知第二车间与第三车间的人数比是3∶4。三个车间各有多少人? 11、学校把购进的图书的60%按2∶3∶4分配给四、五、六三个年级。已知六年级分得56本,学校共购进图书多少本? 12、小明居住的院内有4家,上月付水费39.2元,其中张叔叔家有2人,王奶奶家有4人,李阿姨家有3人,小明家有5人,若按人口计算,他们四家各应付水费多少元? 13、某生产队由15个队员收割一块双季稻,8小时能割完,但割了3小时以后,由于天气突然发生变化,增加了10个社员进行抢收,问还需多少小时才能割完这块双季稻?

奥数题_专题训练之比和比例应用题讲解学习

奥数题_专题训练之比和比例应用题

比和比例应用题 [例1]、生产队饲养的鸡与猪的只数比为26∶5,羊与马的只数比为25∶9,猪与马的只数比为10∶3。求鸡、猪、马和羊的只数比。 [分析] 该题给出了三个单比,要求写出它们的连比。将几个单比写成连比,关键是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将各个比中表示同一个量的值化为相同的值。 [解] 由题设, 鸡∶猪=26∶5,羊∶马=25∶9, 猪∶马=10∶3, 由比的基本性质可得: 猪∶马=10∶3=30∶9, 羊:马=25∶9, 鸡:猪=26∶5=156∶30, 从而鸡∶猪∶马∶羊=156:30∶9∶25。 答:鸡、猪、马、羊的只数比为156∶30∶9∶25。 [注] 将单比化为连比时,还可先化为三个量的连比,再化为四个量的连比。如,鸡∶猪=26∶5,猪∶马=10∶3,由此可得,鸡∶猪∶马=52∶10∶3;再注意到羊∶马=25∶9可得,鸡∶猪∶马∶羊=156∶30∶9∶25。 [例2].下列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若成比例,请说明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路程一定时,速度与时间; (2)速度一定时,路程与时间; (3)播种面积一定时,总产量与单位面积的产量; (4)圆的面积与该圆的半径; (5)两个相互啮合的大小齿轮,它们的转速与齿数。 [分析] 利用正比例、反比例的概念进行判定与说明。 [解] (1)由于速度与时间的乘积等于路程,所以,当路程一定时,速度与时间成反比例。 (2)由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为速度,所以,当速度一定时,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 (3)由于总产量与单位面积的产量的比值为播种面积,所以,当播种面积一定时,总产量与单位面积的产量成正比例。 (4)设圆的半径为R,则圆的面积为∏R2,所以圆的面积与半径的积为∏R3,随半径的变化而变化,即圆的面积与半径不成反比例;而圆的面积与半径的比值为∏R,也随半径的变化而变化,即圆的面积与半径不成正比例。综上,圆的面积与半径不成比例。 (5)由于齿轮的转速与齿数的积等于单位时间内齿轮转过的总齿数,而两个相互咬合的大小齿轮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总齿数相等,所以,它们的转速与齿数成反比例。 [注] 若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则一个量变大(小)时,另一个量也变大(小);若两个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则一个量变大(小)时,另一个量反而变小(大)。因此,在上例的(4)中,注意到半径愈大,圆的面积也愈大,故只需判断圆的面积与半径不成正比例,就可断定圆的面积与半径不成比例。

六年级数学比和比例应用题典型题

六年级数学比和比例应用题典型题(张) 1.某班男生有8人,女生有10人,男生与女生人数之比是0.8.() 2.甲、乙二人同时走同一条路,甲走完需20分钟,乙走完需30分钟, 甲和乙的速度比是2∶3.() 3.在比例尺是8∶1的图纸上,2厘米的线段表示零件的实际长16厘米.() 4.两个圆的周长比是2∶3,面积之比是4∶9.() 二、应用题. 1、在一幅地图上,5厘米的长度表示地面上150千米的距离,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 2、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是25厘米,求两地间的实际距离.若一架飞机以每小时750千米的速度从北京飞往南京,大约需要多少小时? 3、混凝土的配料是水泥∶黄沙∶石子=1∶2∶3.现在要浇制混凝土楼板40块,每块重0.3吨,需要水泥、黄沙、石子各多少吨做原料? 4、一艘轮船,从甲港开往乙港,每小时航行25千米,8小时可以到达目的地.从乙港反回甲港,每小时航行20千米,几小时可以到达? 5、某工人要做504个零件,他5天做了120个,照这样的速度,余下的还要做多少天? 6、一间大厅,用边长6分米的方砖铺地,需用324块;若改铺边长4分米的方砖,需要多用几块? 7、一根皮带带动两个轮子,大轮直径30厘米,小轮直径10厘米;小轮 1 / 3

每分钟转300转,大轮每分钟转几转? 8、一件工程,如果34人工作需20天完成,若要提前3天完工,现在需要增加几名工人? 9、一本文艺书,每天读6页,20天可以读完,要提前8天看完,每天要比原来多看几页? 10、羊毛衫厂共有工人538人,分三个车间,第一车间比第三车间少12人,已知第二车间与第三车间的人数比是3∶4.三个车间各有多少人? 11、学校把购进的图书的60%按2∶3∶4分配给四、五、六三个年级.已知六年级分得56本,学校共购进图书多少本? 12、小明居住的院内有4家,上月付水费39.2元,其中张叔叔家有2人, 王奶奶家有4人,李阿姨家有3人,小明家有5人,若按人口计算,他们四家各应付水费多少元? 三、判断下列各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因为···所以···) 1、买相同电脑,购买电脑的台数与总价. 2、每捆练习本的本数相同,练习本的本数与捆数. 3、总路程一定,已行路程与未行路程. 4、分数值一定,分数的分子与分母. 5、长方形的长一定,它的的面积与宽. 6、长方形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7、书的总页数一定,看的天数与平均每天看的页数. 2 /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