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幼儿园》片段分析

纪录片《幼儿园》片段分析
纪录片《幼儿园》片段分析

纪录片《幼儿园》片段分析

纪录片《幼儿园》获得了第十届国际电视节目白玉兰奖之 “人 文纪录片最佳创意奖” 广州纪录片大会唯一“纪录片”大奖

对于这部纪录片,片子开头的字幕是比较震撼的,黑色的背 景,画面中仅有一句话“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同时也表明了此片带有些许沉重。随后便

是通过大全景别与中景别的结合。 其中,大全景主要是幼儿园外 中景,有一定的视觉冲击。过后又是几个孩子们的中景,表现出 当时孩子们的心情和对新环境的恐慌。 幼儿园是每个孩童接受外 界的第一个地方,对他们来说自己离开父母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接

触新的人和事是一个挑战。这个片段中多次出现幼儿园的室外景 现手法,给观众造成一种陌生的朦胧感,再一次唤起人们对真实 世界的重新审视。将室外老师带领孩子们在玩耍的画面虚化,

这 与孩子们在教室的活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导演淡入淡出的手法 不仅可以组接画面还有舒缓过渡的作用。 它连接了情节段落的发 展,给观众一种看几个小短片的感觉, 更轻松更容易融入影片中 关于片中的色调,提到小孩子,人们的脑海中一定会想到这 样的词语:天真无邪、纯真浪漫、活泼可爱。但本片中却以黑白 色调来衬托孩子的语言, 将他们的思想成人般的表现出来。 的景象,交代了一定的环境和一些信息,

随后切换至幼儿园内的

物,都是通过将画面虚化的方式来表达。

这种外景虚化的艺术表

比如

当问到“收了钱以后是交给领导还是自己拿回家呢?”,孩子答到:“交给领导一点,都分一点”,又问:“如果你不分,自己拿回家行不行”,孩子的回答是“不分,那不行,那我的领导没钱怎么办?”这些语在他们奶声奶气的口中说出不得不发人深省。

另外,以黑色为背景也反衬出了社会的一些阴暗面。在条叙事线

索采访的拍摄中,导演采用了黑白影像的影调方式来表达一种思

想深度,从练习数学心算的孩子熊经纬,到后来与家庭、生活、理

想、情感及至国际国内时事政治等项内容相关的一系列对话,这些画面均采用了黑白艺术处理。

先看记者提问的问题:

“你个子真是很高,你为什么会长这么高呢?” “你喜欢中国

足球吗?” “金钱、权利和快乐,你会选择哪一个?”

孩子们的回答:

“我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的帮助下长这么

高的。”

“亚洲别的国家足球都在进步,只有中国还那么差。土耳

其这个国家很怪,大部分在亚洲,小部分在欧洲,他却为欧洲踢球,也许是因为亚洲足球太差了。”

“我选择快乐,因为钱买不到快乐。

这样的回答,以及回答问题时孩子们表现出来的那种“老

练”和不屑的动作表情,恰恰反映出了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就是在幼儿园时期开始形成的,现实就是在资讯爆炸的时

代,成人世界的东西时刻在影响着思想成型中的幼儿园孩子,这

是不可能也不应该回避的社会现象。《幼儿同》实际拍摄的素材差不多有5000分钟,但是剪辑成品制作出来后将素材仅仅压缩到一个小时左右,创作者最后确定的这种叙事结构,不仅体现了

《幼儿园》别具一格的结构美学,更巧妙地是形成了强烈地视觉

反差,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反衬出时代的变迁烙在一代人身 E 深深的印记,发人深省:

关于片中的声音。长达70多分钟的片子里居然没有看到一句解说词,在以往的纪录片中,解说词往往成为了不可缺少甚至重要的一部分起到了结构整个片子的作用。然而该片的导演舍去了一切外部的声音,让孩子的声音去诠释一切,解释一切,去说明一切,让观看者去明白一切。也正因为是这样,它更好的还原了孩子们的世界,给这部纪录片以真实的灵魂。

《茉莉花》作为片子的主题音乐.并且在节目中前后出现了五次,平均差不多每十分钟出现一次,每一次都是一种感动,又是

种升华,第一次出现是在幼儿园开学那天,小朋友的爸爸妈妈送他们到幼儿园离开后。每个小朋友都眼含泪水的坐在凳子上,

或站着,或透过门缝看看离去的爸妈。音乐《茉莉花》此时响起,它让孩子们第一次离开自己的父母时的无助和不舍的情感展现得一览无余,极大的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片子主题和《茉莉花》旋律的完美结合,随着音乐一次又一次的响起,画面逐步展开,人们的心境也有了变化,更多的看到孩子的“辛酸”,幼小的心灵下竟然也有了变化,更多地看到孩子似乎也有了成人的思想,

然我们在舒缓的音乐中引发了来自内心的质问,无忧无虑的心与天真无邪的想法都跑道哪里去了。茉莉花的芬芳,却夹杂着淡淡

的愁绪与忧伤。这就是《幼儿园》,一朵含苞待放却有些苦涩的茉莉花,

可贵的童真需要我们小心地呵护。童声无伴奏合唱的《茉莉花》,像一声叹息,它烘托出了一种淡淡的忧伤。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