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叙事结构和基本故事类型

电影的叙事结构和基本故事类型
电影的叙事结构和基本故事类型

电影的叙事结构和基本故事类型

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观众的心理愿望,好莱坞电影的主创人员形成了一套特色鲜明的叙事谋略:

一是讲述一个结构完整、一波三折、通俗易懂、老少皆宜的动人故事。

好莱坞的主流电影所叙述的大多是有头有尾、有悬念、有高潮的戏剧化的故事。三个S的叙事原则是好莱坞电影人的发明,也是赢得票房的法宝。所谓三个S的原则,即:影片的开头,要给观众一个Surprise(惊讶、惊喜),以便吸引观众;影片的展开部,要能设置Suspense(悬疑、延宕),以便留住观众;影片的结尾,要给观众一个Satisfaction(满足、称心),以此来慰藉、回报那些掏了钱买票的观众。

二是编造一个似梦非梦、似真似幻的世俗神话。

“黄金时代”的好莱坞电影不太关注现实生活,对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世界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经济危机、工人失业、法西斯主义的肆虐等等,鲜有正面的反映。有些影片,即便涉及到上述事件,也是作为背景处理。好莱坞主流电影所承载的大多是些虚幻的白日梦般的世俗神话。这与美国人把电影长期点位于商业娱乐行业有关,也与发生在好莱坞的迫害进步人士的“黑名单”事件有所关联。

三是套用一个个经过市场验证、深受观众喜爱的叙事模式。

经典好莱坞电影,常常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艺术的角度来说,重复和模仿之作很难入流。但事实也已证明,某种相对固定的电影样式确实能够争取到相对稳定的观众。结合观众观看的习惯,把某种电影样式和影像特征予以强化并实施局部翻新,是好莱坞电影在叙事方面的又一个谋略。如果说好莱坞电影人也还是有一些个性和创造精神的,那也只能在类型化电影的总体框架内追求丰富多彩了。

四是展示几个光彩照人、容易引起观众认同感的理想化人物。

能否让观众对银幕上的人物形象产生认同感,是决定一部饮片成败的关键。在这方面,“黄金时代”的好莱坞深谙个中三味。好莱坞电影中常见的主要人物,既不是富得流油的金融寡头,也不是一贫如洗、一无所有的劳工或农民,而是不太穷也不太富,知书达理、有点幽默感也有开拓精神的中产阶级。对于大资产阶级,主人公会给点讽刺与调侃;对于平民阶层,主人公会给点同情与怜悯;对于法律与准则,则采取总体尊重、局部戏弄的态度。显然,这样的人物是最容易在广泛的人群中获得认同的。有人说,好莱坞多年来推销的是中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但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更多的是出于商业动机,出于为了获得普遍的认同感。

叙事指的是讲故事的方法,通常是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中把时间组织起来——也就是编剧和导演如何把一个股市的原始内核用最吸引人、最有趣的方法讲出来。好莱坞关于电影的叙述有一套不成文的规定,并且诞生了一种非常精致的故事框架。叙述者看故事的角度不同,也会影响到叙述,产生相对而言的“限制型”和“非限制性”的叙述;此外,好的叙述方式必须扣人心弦、生动有力,让观众对即将发生的事件充满兴趣,我们把这称为推动力。

叙述、故事和情节

在分析电影的叙述结构时,叙述、故事和情节是我们使用的关键词语。虽然这些词有时可以互换,但是它们各自其实都有准确的定义,我们需要掌握其中的区别。大卫?博德威尔和克里斯廷?托马斯在《电影艺术入门》中这样定义:

●叙述在时间和空间中出现的一系列有着因果关系的事件。

●故事观众看见和听到的所有事件,再加上观众推断或者设想发生过的事件。

●情节电影中所有直接向观众展现的事件,包括因果关系、时间顺序、持续时间、频率和地点。

故事和情节之间关键的区别在于:故事是观众对叙述中的事件建立的想象,这些事件可能在电影中出现,也可能不曾出现;而情节则是电影对叙述中的事件的真实表现。

基本故事类型

罗里?约翰斯顿等作家认为,所有的虚构叙述都是建立在几个基本的故事类型基础上的。这些基本故事类型是:阿喀琉斯、康迪德、灰姑娘、喀耳刻、浮士德、俄耳普斯、罗密欧与朱丽叶、特里斯坦以及流浪的犹太人。这些故事类型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结合在一起。

我们阐述这些故事类型的时候不要过于拘泥。例如,“浮士德”讲的是一个人把灵魂出卖给了魔鬼,这个魔鬼不一定是一个真正的魔鬼,可能是一个隐喻——例如荣华富贵和功名利禄。同样,“流浪的犹太人”也很少真的指一个离开家乡的犹太人。通常来讲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比喻,指的是一个离开了自己的社会并永远无法真正回归的人。

九种基本故事类型:

1、阿喀琉斯“阿喀琉斯”是一个看上去无懈可击,但是却有着一个致命弱点的英雄的故事。古典悲剧通常就是阿喀琉斯故事的一个变种。(如《超人》)

2、康迪德一个纯真无邪的乐天派英雄踏上陌生的土地,出人意料地大获全胜。(如《阿甘正传》、《憨豆先生》、《美丽心灵》、《印第安那?琼斯》)

3、灰姑娘这是一个“梦想成真”的故事:良知与美德刚开始被轻视,最后则受到认可。灰姑娘故事的主人公出身卑贱,但是凭着良好的天性,最终感动了所有怀疑她的人,并且获得了奖励。(如《漂亮女人》)

4、喀耳刻好人被坏人穷追不舍,直到好人打败了坏蛋。这个故事的形式常常是妖艳的女子施展手段迷惑被爱情冲昏了头的男人,人们生动地将之形容为“蜘蛛和苍蝇”。这是恐怖片、惊悚片和黑色电影的基本结构。(如《致命吸引力》和《异形》系列电影)

5、浮士德一个把灵魂卖给了魔鬼,换得片刻的权利和富贵,但是最终必须要偿还自己欠下的债。浮士德的故事有时候还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现——无法掩饰的黑暗秘密,或者一个人难以洗清的过去。(如《华尔街》)

6、俄耳普斯俄耳普斯的故事是关于被夺走的幸福。这种幸福可能是个人的东西、爱人、某种能力、生命中所有重要的东西,甚至生命本身。这个故事讲的事失去幸福这个悲剧本身,或者是失去以后寻找它的过程。(如《生逢七月四日》)

7、罗密欧与朱丽叶经典的“命运不佳的情侣”,在真爱的路上遇到了巨大的阻挠。(如《恋爱中的莎士比亚》和《幽灵》)

8、特里斯坦三角恋爱:一男一女想爱了,但是其中一人喝另外一个人(或者一些东西)有所牵连。这个“第三方”通常是一个人,但是也有可能是某种更加抽象的东西(例如一个使命、任务,或者命运)。(如《毕业生》)

9、流浪的犹太人“流浪的犹太人”指的是一个被迫害或者被放逐的流浪者,他永远也无法回到家乡。(如

《英国病人》和《现代启示录》)

《卡萨布兰卡》

有人认为,有一部电影结合了所有基本故事元素,这部电影就是《卡萨布兰卡》。在该片中,里克是一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流亡到摩洛哥的酒吧老板——一个玩世不恭、并不完美的英雄(阿喀琉斯)。然后,埃尔莎来到了酒吧——她是里克的旧爱,也是他愤世和空虚的原因。里克曾经深爱埃尔莎,他们一起在巴黎生活,但是后来却失去了他(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他仍然爱着埃尔莎,但是她已经嫁给了另外一个人——维克托?拉兹洛,纳粹抵抗组织领袖(特里斯坦)。但是,埃尔莎用她女性的温柔迷惑了里克,让他违背自己的利益,帮助埃尔莎丈夫的事业(喀耳刻)。无法忘记过去的里克(浮士德)承认自己对埃尔莎还有责任,答应帮拉兹洛逃到美国去。他两次输给了拉兹洛——首先是因为他失去了埃尔莎,其次是因为他把自己去美国的签证给了埃尔莎的丈夫(俄耳普斯)。但是,虽然如此,里克却总是出乎观众意料地出奇制胜(康迪德):当他为了抵抗纳粹德国放弃自己的幸福,他内心的善良终于显现出来(灰姑娘)。里克继续在摩洛哥漂泊——归根结底,他内心还是一个流浪者(流浪的犹太人)。

《勇敢的心》

不仅仅是经典时期的好莱坞电影才会把基本故事类型结合起来,后来的电影也会这样做,例如《勇敢的心》。这部电影结合了俄耳普斯(被夺走的幸福是“自由”)、罗密欧与朱丽叶(少年遇少女,又失去了少女)、特里斯坦(华莱士的第二个情人已经结婚)、阿喀琉斯(华莱士的致命弱点——轻信谗言)和灰姑娘(华莱士出身卑贱但却逐渐表现出自己的才华)。事实上,这部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历史的歪曲,但是好莱坞的制片商们知道一部电影里加入的故事类型越多,电影就越受欢迎——最终票房收入也会越大。

1、请分析一下下列电影属于九个基本故事类型的哪种:《沉默的羔羊》、《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指环王》。

2、中国电影是否也使用这九种基本故事类型?例如《幸福时光》、《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手机》。

经典好莱坞叙述结构(CHNS)

如果只有故事,而没有把故事加工成一个完整的情节,那么对电影制作来说是没有什么用的。编剧必须决定如何把故事呈现给观众。哪些部分应该直接表现出来,哪些部分留给观众去设想,哪些焦色应该是注意力和认同的焦点,如何表现因果关系,从什么视角来讲故事,情节应该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结束。

多年来,好莱坞建立了一系列被广为接受的叙述原则和传统,可以称作“经典好莱坞叙述结构”(Classic Hollywood Narrative Structure)、“经典好莱坞电影”或者“经典设计”。剧本创作的宗师罗伯特?麦基对这种叙述结构作了最好的总结,他认为这样的故事是“在一段连续的时间内,在一个逻辑和因果关系协调的虚幻世界里,一个主人公积极地对抗外界的主要反对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最后得到一个绝对的、无法改变的结局”。

具体而言,CHNS的原则包括:

●英雄/主人公叙述的核心就是主人公,他是发起电影中行动的最重要的角色(也就是说,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互为因果的一系列事件,追根溯源是主人公引起的)。

●因果关系电影中的事件时严格遵守因果关系的。电影中的事件不会无缘无故发生,这些事件又成为其他事件发生的原因。即使电影描绘的是一个奇幻世界(例如卡通或者其他特技手段),客观世界的规律仍然适用。巧合以及其他“无缘无故”的事件时很少见的。

●全知叙述虽然电影可能采取某些“视点”,但总体来说叙述产生的是一种客观效果。这也就是说,虽然故事可能主要从某一两个角色的角度来讲述,但是观众还是会有一个比较广阔的视角,让他们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电影中的事件。

●动机电影出现的一切都是由原因的。出现一个内容可能有下列几个原因:它是情节因果关系的一部分(“结构动机”);或它让电影看上去更加真实(“真实性动机”);或者它有美学价值(“美学动机”)。

●省略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曾经说,电影就是“剪去了物料片断的生活”。省略正是把“物料片断”(无关的信息或者无趣的内容)删除的过程。电影之所以可以进行省略,是因为只要电影没有表现主角追求某个目的的时候受到挫折,观众都会假定这个目的实现了。只有当目的可能实现不了的时候,这个目的才有趣。因此,我们很少在电影里看到角色上厕所,(除非是在这个过程中可能遭到枪击,像《低俗小说》那样)。这样,我们的经历就可以集中在电影中重要的事件上。

●叙述结尾主要情节和次要情节在电影结束时一般都会圆满结束。这就是说,电影开始时主人公引起的一系列因果关系应该在最后的高潮中收尾。每个角色的命运都明确了,主要的谜团和悬念都解释清楚了。观众离开电影院时的感觉是:1行动以自然、合乎逻辑的方式结束;2没有遗留没解释清楚的“灰色地带”。

虽然CHNS是好莱坞非常流行的叙述方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好莱坞电影都遵守这一规律;也不是说其他电影圈(欧洲、引导、亚洲电影)都一致反对这种叙述结构。事实上,这种叙述结构有一种普遍的吸引力。也许CHNS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组织叙事的方法和人脑自身幻想和希望的方式是一致的。麦基曾说:“经典的叙述设计都表现着人类思考方式的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的特点,否则我们的大脑不会接受。”

经典三幕式直线结构(西德)?菲尔德

实践应用中的三幕式结构:《华尔街》

其他叙述结构

虽然好莱坞电影主要采用的都是三幕式结构,但是还有一些其他的结构也可以作为叙述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两种就是章回式叙述和“英雄的旅程”结构:

1、章回式结构

章回式叙述(也称缀短视叙述)指的是观众跟随主人公经历一系列本质上并不相关的冒险。就像在三幕式结构中一样,章回式结构有明确的“转折点”,主人公的运气由好变坏,或者由坏变好。但是,和三幕式结构不同,这种转折点的数量不是一定的,叙述核心的凝聚力并非来自跌宕起伏的事件,而是来自主人公本身。

2、英雄的旅程结构

英雄的旅程叙述结构是很多神话和传奇的基础,克里索多夫?沃格勒曾经有力地论证,这种结构在很多成功

的好莱坞电影中也能找到。这种结构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1、冒险的召唤:生活在平凡世界中的英雄受到召唤,踏上征途。

2、陌生世界的历险:英雄受到了各种形式的考验,让他为最后的阶段——最后的考验做好准备。

3、最后的考验:英雄面临最大的挑战,为了战胜这个挑战,他必须牺牲一切,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也战胜自己“内心的魔鬼”。

4、奖励:英雄获得了某种奖励,这可能是一种有形的奖励,也可能是一种无价的经历或教训。

5、返回并回归社会:英雄带着他的奖励回到他自己的社会。

“英雄的旅程”结构是神话故事的基础,因为这个结构表现了人类成长的潜在模式。沃格勒说过:“英雄是正在蜕变的灵魂的象征,他也是每个人要经历的生命历程的象征。”

次要情节

很多好莱坞电影都有一个或者多个次要情节。次要情节是一些额外的故事(也就是第二位的情节),这些故事和主要情节相关,并且也对主要情节有影响;这些情节不一定需要另外的主人公,但是却需要独立的行动来体现。次要情节通常比主要情节更加明确地表达主题,让电影有更多展现主体的空间,也能让观众更深刻地了解电影的内涵。

主要情节和次要情节的区分可能让人有点迷惑。单凭经验而言,次要情节是故事中任何与主人公追求的目标无直接关联的内容。例如,在大多数爱情片中,爱情故事是主要情节,因为主人公的目标就是自己深爱的人。但是,在动作片和科幻片中,主人公的爱情是次要情节,因为主人公通常都有着一个其他的目标。主要情节和次要情节的关系可能有四种形式:

●互补次要情节的思想表现主要情节的思想(对主要情节的思想进行重复或者发展)。例如,在《教父》中,迈克尔和凯的关系恶化(次要情节)是对主要情节的补充,因为它表现了登上黑手党“教父”宝座所要付出的代价。

●矛盾次要情节的思想与主要情节的思想相矛盾。例如,在《英国病人》中,汉娜和基普之间温存的恋情是次要情节,与奥尔马希和凯瑟琳狂乱的爱情形成鲜明对照。这两个情节反映了异性恋爱的两个不同的模式,并且让观众来自己判断各自的优劣。

●铺垫次要情节把观众的注意力“吊起来”,然后让他们间接地把注意力转向主要情节。在《美国丽人》中,简?伯纳姆在次要情节中向自己的男朋友坦言她希望父亲死掉。这“钩住”了观众的吸引力,并且让他们对主要人物产生兴趣。

●复杂化次要情节深化了主要情节,给主人公在追寻自己的(主要情节)目标时增加了麻烦。例如,在《骇客帝国》中,翠尼蒂和尼奥的爱情让主要情节更加复杂,因为这段爱情引起了西弗尔的嫉妒,并且导致西弗尔最终出卖了他们两个人。

限制性和非限制性叙述

讲故事就是要逐渐地透露信息。好的叙述中,透露信息是很有技巧性的,要能引起、保持和控制观众的注意力。有时候需要保留信息,这样才能引起人们的好奇,让他们惊讶;还有时候必须要透露足够的信息,这样才能让人有所期待,并且产生悬念(希区柯克)。

只给观众提供少量故事信息的叙述方式叫做“限制性叙述”。限制性叙述通常只把某个角色知道的信息透

露给观众。由于保留信息可以产生好奇和惊讶,因此限制性叙述通常在推理和侦探类的电影里出现。限制性叙述还促使观众和该角色产生强烈的认同,因为他们共享一致的视角。

“非限制性(或全知)叙述”就是让观众比任何或所有角色知道得读多的叙述方式。这种叙述适合那些制造悬念的电影,因为当观众意识到危险而角色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悬念就出现了。非限制性叙述还能创造客观感,因此适合纪录片和史诗片。

当然,这些分类都是人为的分类,在实践中并没有那么绝对,电影一般都是在这两极之间的某个位置。很少有完全采纳非限制性叙述的电影,因为只有保留一些信息才能维持观众的兴趣。同样,也很少有电影让观众仅仅通过一个角色的视角获得信息。

限制性和非限制性叙述:《后窗》、《绳索》和《精神病患者》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最著名的三部作品就是限制性和非限制性叙述的典范——《后窗》、《绳索》和《精神病患者》。

《后窗》讲的是一个叫杰夫的人的故事。杰夫时一个摄影师,他在工作中受了伤,不得不坐轮椅。在石膏从腿上拿下去之前,杰夫无所事事,于是他坐在家里从窗户望外看,不禁渐渐对周围公寓里发生的时却越来越感兴趣——新婚夫妇浪漫的幽会、中年夫妇鸡毛蒜皮的争吵、孤独的单身汉弹着钢琴。他发现对面一所公寓里有一些奇怪的情况出现,并且越来越确定公寓的房客杀死了他的妻子——但是,因为他视野不够好,所以当他确定这一事实的时候已经太晚了。从头到尾,希区柯克都是用限制性叙述:观众只能看到杰夫看到的东西,直到杰夫知道得事情,从而产生了难以抑制的好奇。

《绳索》则向我们展现了非限制性叙述的应用。电影讲述了两个自大的青年认为自己非常“优越”,因此可以不受社会道德和伦理的约束,杀死一个熟人。他们对社会最后的嘲讽就是无耻地把死者的父母和女友请来聚餐——并且从藏匿尸体的橱柜里端出菜来。何死者的父母不同,观众完全知道他们的罪行,也知道藏匿尸体的地方,因此非常清楚尸体被发现的可能性。这就产生了极度的悬念。

《精神病患者》可能应该算是希区柯克最著名的作品。这部电影在非限制性和限制性两极徘徊。在刚刚开始的场面中,叙述时限制性的:观众(和女主角马里恩?克兰一样),丝毫没有察觉贝茨汽车旅馆的主人诺曼?贝茨是一个疯子。因此,在著名的淋浴场面中马里恩被用刀残酷地扎死时,观众感到极度震惊。但是,当马里恩的姐姐和情人来到旅馆进行调查的时候,观众(河角色不同)已经完全清楚诺曼是一个疯狂的杀人犯。这时候非限制性叙述产生的效果是悬念,因为观众焦急地等待着角色是否会发现贝茨旅馆的真相,是否他们也会成为贝茨先生的刀下鬼。

思考下列电影主要使用的是限制性还是非限制性叙述:《泰坦尼克》、《搏击会》、《埃及艳后》、《现代启示录》、《星球大战》。

推动力

推动力指的是让观众对叙述保持兴趣所必需的前进动力——简单来说,就是让观众能继续兴致勃勃地看下去的东西。编剧和导演使用一系列方法来给电影增加推动力:

1、悬念观众对一个事件的结果不能确定时,就产生了悬念。编剧和导演们为了制造这种悬念,通常会表

现一个踌躇满志的角色,然后再他面前设置种种艰险,这样结果就悬而未决了;或者,用希区柯克的方法,角色会面临某种危险,但是观众认识到危险的存在,角色自己却懵懂未觉。悬念会产生两种感情:希望和恐惧。我们希望角色能有好的结局(但是又害怕结局会相反);或者是我们担心结局会很糟糕(但又隐隐希望不会)。悬念造成心理上的不适,因为过度的不确定让人烦恼;但是,因为电影叙述通常总会有结局,因此也就向观众承诺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快乐——虽然这种快乐来得比较晚。

2、潜台词潜台词指的是电影暗示了,但却没有明确表现出来的东西。潜台词可能是演讲或者对白后面隐藏着的用意,也可能是电影没有直接表现的事件。潜台词通过引发对未来事态的猜测创造推动力,或者通过引发对电影没有直接表现的事件的猜测。当观众对未来满怀期待的时候,推动力就产生了。

3、递进递进指的是逐渐增强电影中角色所面临的风险。电影刚开始时,角色遇到的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风险和危险;到电影结束时,他们遇到的则是最严重的个人危机和危险。关于剧作家、电影编剧大卫?马梅特的一段趣事就很好地表现了这个原则。马梅特在讲解三幕式结构的时候,拿了《纽约邮报》的一个新闻标题来做例子:“一个男孩砍了父亲的头、砍了小鹦鹉的头、然后又砍了蜥蜴的头”。马梅特解释道,写剧本的秘诀就在于“把砍父亲头的事放在最后再讲”。

4、节奏节奏指的整部电影总体的“速度”:电影的“高峰”(危机、冲突和高超场面)和“低谷”(停顿和回顾的时间)出现的节奏。总体来说,电影制作者们都会试图:1在高潮临近时加快电影的节奏;2让电影在“高峰”和“低谷”之间切换,这样就能造成一张一弛的效果。

“高”节奏| “ 低”节奏

速度快的场面 | 速度慢的场面

镜头时间短 | 镜头时间长

情节和戏剧场面 | 主题、角色和情绪场面

非对白(动作)场面 | 对白(非动作)场面

喧闹 | 安静

实时 | 沉思式的倒叙、幻想

场景在城市 | 场景在田园

悬念: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艺术

著名的“悬念大师”、英国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曾经向弗朗索瓦?特吕弗解释自己关于悬念的理解。对于希区柯克来说,悬念不仅仅是不确定性;悬念是给观众更多的信息,让他们比角色对正在迫近的危险有更多的了解。这样,他们就会充分投入到剧情中:

“我们正在高高兴兴地聊天。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桌子下面有一个炸弹。本来什么事也没有,突然‘砰’地一声,爆炸了。观众吓了一大跳,但是在爆炸之前,本来是完全平常的场面,没有任何特点。那么,现在让我们想象一下如何创造悬念。桌子下面有一个炸弹,观众都知道,有可能因为观众看到了无政府主义者吧炸弹放在了下面。观众知道炸弹将会在一点钟爆炸,墙上就挂着一个钟。钟已经走到了差一刻一点。本来平淡无奇的谈话仔这时候却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他们屏息等待着那一刻,恨不得过去告诉银幕上的角色们:‘别再这儿说些婆婆妈妈的话了。你们下面有个炸弹,马上就要爆炸了!’”

“在第一个场面中,炸弹爆炸的时候我们让观众惊讶了十五秒。但是在第二个场面中,我们给了他们十五分钟的悬念。”

《UP》

虽然Pixar的故事都严格按照编剧课本上的段落结构来,似乎是入门学生交的第一份作业一样简单,但依然非常精彩,在叙事有趣和含义深刻同时达到了优秀。在类型片和反类型片的风潮相继吹过之后,我们可以得到的真相是:形式只是外衣。在观众看多了类型片,专业人士批评类型片的风头里,类型片被认为是死板、限制创新的根本问题(在这个传统八股之下确实也诞生了众多口水烂片),但是无可否认世界各地的商业院线所上映的影片当中,类型片依然是绝大多数。而且它们当中并不乏优秀作品。讲故事和听故事都是人类的天性,决定故事是否打动人心的不是它们的“学术结构”(大多数观众并不会在影院里掐表,看看30分钟的时候是不是来了第一个转折点,45分钟的时候男女主角是不是上了床),而是共鸣。同样是和我们的生活毫无关联的故事,为什么没有生命的小机器人WallE 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却成为了天大的笑话呢?在戏剧性上,后者更为声嘶力竭,帅哥美女要死要活,有刀剑有床戏,但观众只想笑。因为 WallE道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孤独,缺少温情的寂寞,这一点人人都深有感触;而现实生活中大家都不缺粮食,不去抢馒头,所以隔岸观火,毫不共鸣。不管我们要创作的故事外形是什么,古装片也好外星人也好,我们要保证它的内核是紧密地来源于现实,这样它所发展出来的情节才能像有力的根系一样扎在观众的心上。

在结构来说,《飞屋环游记》也可以成为编剧教科书上的案例,帮助一年级学生们理解经典结构。前30分钟告诉观众,主角是个老爷爷,他的梦想是和妻子去南美看瀑布,他的妻子去世了,他对妻子的爱使他固守着对过去的回忆,也就是固守着他们共同生活的房子。小男孩要进入他的生活,被他拒绝了。第一个外力出现,开发商要拆掉房子盖新楼,老爷爷拒绝搬走,由此带来第一个剧情转折:他带着房子飞走了。

在故事的第二部分,目的设置完成(但这个目标通常是伪目标,也就是表面看上去正确的目标):主角的目的是去仙境瀑布,实现自己和妻子年轻时的梦想;阻碍是瀑布在悬崖的另一边,他们需要一步步把房子背过去,这也是外在困境。这一部分通过主角的行动(不畏艰险地背房子、遇到困难对着房子说话——房子已经成为去世的妻子的象征),表达他的内在困境:对妻子和过去生活的留恋。与此同时,主角出现了第一个态度变化:他给了自己不喜欢的小男孩一个承诺。

在故事的第三部分,主角的目的依然是去仙境瀑布,阻碍是小男孩执意帮助大鸟,导致他们节外生枝,陷入险境。主角所做的是他不想做(他想把房子尽快背过去)但不得不做的事(帮助大鸟)。经过了前一阶段主角与小男孩的共同冒险,两人经历了成长和磨合。随后挑战出现(用于检验主角的成长),小男孩要求老爷爷帮助大鸟,主角出现了第二个态度变化:他同意了帮助大鸟。但是在更困难的挑战(选择)来临之时(一边是被烧毁的房子,一边是即将被抓住的大鸟),主角退回了过去的高度,选择了自己的房子,放弃了大鸟。这时主角和剧情都降到最低点。这也是为迎接第四部分的高潮做准备。

故事的第四部分,主角实现了他的既定目标,把房子搬到了瀑布上。这时,主角带领人们发现,这个目标其实是一个“伪目标”,他真正的目标应该是开始自己的新生活、新冒险。最初的目标设定调整,更高的目标出现,剧情出现升华,主角的成长得到验证。他扔掉自己珍视的家具,就像卸掉了甜蜜的回忆所带来的沉重的包袱,由此终于可以轻装上阵,扬帆高飞了。因此,剧情的高潮转折并不是出现在主角终于把房子搬到瀑布上的那一刻(因为这是伪目标),而是出现在他扔掉家具,精神振奋地重新高飞的那一刻(这才是主题和真目标)。由此,主角已经完成了成长,成为一个抛下过去、勇于迎接未来的人,只等最后的高潮来考验他的成长。当然,主角通过了高潮(拯救大鸟)的考验,胜利完成了任务。主角得到了内心的解脱和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观众也得到充分的感情释放,满足地抹着眼泪走出影院。

转引一个影评的观点,Pixar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它能够在一深一浅两条线上同时叙事,满足不同年龄观众的需求。坐着气球屋子去冒险,是给孩子们看的童话;在心意相投携手一生的爱人离去之后,如何重新生活,这是感动大人们的地方。

虽然我也觉得这电影很好看,很感人,但是看到那些文艺抒情到死的评论,还是浑身痉挛脑子抽抽。当然了,这也说明我已经成为了很无趣的一个人。六年前我上第一节电影课的时候老师说:兴趣爱好嘛,爱好一下就可以了,千万别当成专业和工作,不然你人生就少了很大一个乐趣。老师说的非常有道理,但是就像人人都知道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还是忍不住和喜欢的人结婚一样,虽然同学们都知道从学术和专业的角度来解构一部电影将使你变得既无趣又找抽,大家还是走上了这条不归路。真是可惜了。前段时间我不慎看了《特种部队》看得直吐血,后来一上豆瓣发现评分巨高,欢呼叫好声一片,觉得非常嫉妒能从中得到乐趣的观众们。老师说的对,你懂了那么一星半点儿后,乐趣就要少多了。

电影 记忆碎片叙事结构分析

记忆碎片叙事结构分析 碎片化与空间化的叙事结构 何峻峰 2012210722 《记忆碎片》(Memento)是克里斯托弗·诺兰在2000年时导演的一部非常经典的悬疑片。他采用彩色和黑白画面交替,顺序和倒叙的还有插叙各种叙事手法使影片获得了非常精致的效果。相对于很多悬疑电影的情节跌宕,该片剧情平铺起来甚至可谓简单,甚至片头可以说是毫无亮点,但几分钟之后,主人公莱尼的自白的出现开始紧紧的抓住观众的心。诺兰就是用自己的才华和大胆造就了这样一部举世无双的电影。从叙述角度和叙述手法等影片的叙述特点方面来考察,可以发现,这部片子充满了空间化的叙述倾向。电影以主人公莱尼作为叙述视角,莱尼是整部影片的主要焦点,他目前唯一的记忆就是自己家里惨遭强盗闯入,妻子被杀死,自己也因为头部受到严重撞击而失去了短期记忆的能力,他生存下来的唯一记忆就是要替自己的妻子报仇。而现在,既然他已经失去了短期记忆能力,也就是说,在他的生活中已经没有了时间的概念,一切发生在眼前的都是陌生的,时间在他的生活当中已经不存在,他只能以惯性或者趁自己在仅有的几分钟记忆内把发生的事件用笔记录在物件上来代替头脑的记忆。那也就是说,如果要用顺叙的手法将这个故事讲下去,这个故事将毫无新意,而诺兰就是利用了主人公这个特殊的病例,采用了新颖的片段式叙事和倒叙的并在其中加入插叙的叙事方法,也就是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将这个故事讲述得精彩无比。 片段一(正常画面):画面采用回放的方式,地上的血迹开始回流,子弹开始回到手枪内部,手枪回到莱尼手内,然后倒放着莱尼对着泰迪的脸开了一枪,泰迪大叫一声。 片段一(黑白画面):黑白画面莱尼从旅馆中醒来,开始讲诉电影的另一条线。 片段二:(正常画面):莱尼在旅馆门口拿着泰迪的照片向旅馆老板询问此人,这时候泰迪从宾馆外面走进来叫莱尼的名字,莱尼说我叫莱纳,然后跟随泰迪来到停车场准备开车,并拿出照片指出泰迪准备开门的车不是自己的,旁边的车才是莱尼自己的。然后泰迪说自己开玩笑,然后和莱尼一起上了旁边的车。车子行驶过程中泰迪指出这辆车的窗户坏了,自己可以帮他把车修好,然后又对莱尼要去的目的地表示不赞同与不乐意。他说:“你去那鬼地方干什么?”,但是他们还是来到了莱尼照片上那间破房子。短暂的交谈过后,他们走进屋子,莱尼摸出泰迪的照片,泰迪的照片后面写着“这人不可信,是这个人,杀了他”。然后莱尼一拳将泰迪击倒在地,并无视泰迪叫他下地下室的解释开了枪。 片段二(黑白画面):莱尼继续在旅馆里面,他提到了自己靠字条生活,并摆放安排地井井有条,这一部分也提到了杰克斯·萨米这一人物,似乎萨米也是一个失去了短时间记忆的病人。 片段三(正常画面):旅馆内的莱尼在泰迪的照片上写上“杀了他”然后来到旅馆门口询问老板有没有看见过这个人,并说明自己患有疾病,失去了短期记忆。这时候,泰迪

影视叙事学

导论:当代叙事学与电影叙事理论 宋家玲《影视叙事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中国电影出版社 李稚田《电影语言:理论与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大卫·波德维尔,《电影形式与风格》,北京大学出版社 (加)安德烈·戈德罗,(法)弗朗索瓦·若斯特,《什么是电影叙事学》,商务印书馆 (美)悉徳·菲尔德,《电影剧作问题攻略》,世界图书出版社 “故事讲述是对真理的创造性论证”,“一般而言,伟大的作家都不是折衷主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使自己的作品严格地聚焦于一个观念,一个能够点燃其激情的主题,一个他毕生探求不断有精彩创新的主题。” (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20世纪的叙事学诞生于法国。1969年茨维坦·托多洛夫第一次提出“叙事学”(Narratology)这个术语。叙事学是由拉丁文词根[narrato(叙述、叙事)],加上希腊文词尾[logie(科学)]构成的顾名思义,叙事学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科学。 什么是叙事? 叙:说、讲述、陈述。事:事件,实际存在过的或虚构的事件。叙事就是对一个或一个以上真实或虚构事件的叙述. 一个叙事有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叙事是一个双重的时间段落;任何叙述都是一种话语;叙事的感知使被讲述的事件“非现实化”;一个叙事是一系列事件的整体。 什么是叙事学? 叙事学是研究叙事的本质、形式、功能的学科,它研究的对象包括故事、叙事话语、叙述行为等它的基本范围是叙事文学作品。简而言之,叙事学是研究“叙”和“事”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学说。 故事的存在形态: 口传时代:故事以行吟和说唱的形式存在,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 印刷时代:以文字为媒介讲述的故事,记录和保存在话本和小说中。 电子时代:以影像为媒介讲述的故事,保存在胶片、磁带或光盘中。 电影与叙事: 电影是时空高度自由的直观的视听形象系统,凡是优秀的电影作品总是能调动一切的视听符码,来表现一个精彩的故事。可以说,电影是讲故事最好的载体。 电影叙事学,是以叙事电影为研究文本,探讨叙事电影中的叙述者与接受者, 时间与空间,故事与情节,视点与结构等叙事问题。 它立足于这样的一对假定矛盾,即叙述者和接受者的矛盾.叙事就是叙述者与接受者作斗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叙述者总是利用各种可能性来控制和影响接受者。而接受者又总是对叙述者所叙述的一切将信将疑,接受者总是想找出文本背后的叙述者,而叙述者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把接受者缝合在故事当中。 影像叙事元素:

多重视角的多元化电影叙事结构——《霸王别姬》《英雄》叙事结构之分析

多重视角的多元化电影叙事结构——《霸王别姬》《英雄》叙事结构之分析 [摘要] 电影通过造型手段进行叙事,在如何结构故事和使用怎样的视听手段来实施导演设想上,电影叙事结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内电影艺术工作者在世界电影艺术不断变化的潮流冲击下,积极寻找能表现生活和自已电影观念的多种叙事结构。文章以两部具代表性的影片《霸王别姬》、《英雄》为例来具体分析电影叙事结构,两部影片均采用了多重视角的叙事结构,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叙事模式,从而构成更为完整、客观的真实,多角度、多层次的展现出人物复杂而丰富的性格,从而实现了电影叙事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 电影叙事结构多重视角多元化 一、引言 电影是叙事艺术,是通过造型手段来进行叙事,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影片的叙事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在叙事上也就有了浩繁的、很难确定归纳的模式。依据电影叙事学的理论,叙事一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讲故事,这偏重于故事的种类;二是如何讲故事,这涉及到一个导演的风格问题,即如何结构故事和使用怎样的视听手段来实施设想。如果要对一个导演的艺术水准及其风格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其在系列作品中体现出的一个比较固定的手法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首先应注意影片所采用的“叙事结构”,以对故事的构成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而才能基本把握一部影片可能的主题追求。 传统电影的叙事结构多是与顺序性叙事时间相对应的戏剧式结构,这种结构主要表现为:把戏剧冲突作为电影结构的基础,按照戏剧冲突展开的规律,遵循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布局方式,依次展开冲突的动作历程。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法国新浪潮为开端的现代电影推翻了这种戏剧式叙事时空,使现代电影冲破了戏剧式结构的单一模式,实现了叙事结构的多视角多元化。国内电影艺术工作者在世界电影艺术不断变化的潮流冲击下,开始把戏剧式电影作为艺术革新的对象,冲破戏剧式电影结构的束缚,抛弃戏剧冲突的核心,积极寻找能够表现生活和表达自已电影观念的多种叙事结构,从叙事结构上实现了我国电影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在这里,以两部具代表性的影片《霸王别姬》、《英雄》来具体分析电影叙事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二 陈凯歌执导的电影《霸王别姬》在香港被评为港人百年电影的最爱,这部影片的艺术魅力在于它的叙事结构的复杂性,我们通过《霸王别姬》的宏大寓言式结构对历史和民族文化进行反思,又可以讨论它所涉及到的目前为人所关注的“第六代”主题,即与宏大叙事所表达的主题相对立的“后现代性”问题。 《霸王别姬》在影片叙事结构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它所采用的四种叙事结构:挪用宏大叙事、舞台叙事、台下叙事和影戏结合,从而形成了片中有戏、戏中有观众的复杂叙事结构,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电影作为第七艺术被引进之前,我国的戏曲是最为贴近老百姓的艺术了,但是,流于形式的伦理说教又使它们变得极为简单。戏曲《霸》实质上只不过通过一个历史事件来演绎封建社会的纲常礼教及人生观罢了,即做男人就要像霸王,男人的一生就是要追求境界,轰轰烈烈;做女人就要像虞姬,温柔美丽夫唱妇随。电影《霸》没有重复同样的主题,戏剧《霸》的英雄主义只不过是电影《霸》叙事的切入点而已,两种叙事表现的根本不是同一主题。电影《霸》叙事结构可谓匠心独运,陈凯歌借用京戏《霸》的原名,不用一个镜头就给观众讲述了一个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在心理上拉近了观众与影片的距离,可以说影片的第一层叙事始于中国戏曲。幕内幕外叙事彼此映衬、相互依托,在观众的对比联想中产生新的意义。舞台上的《霸》突出的是“英雄”,银幕上的《霸》似乎在竭力消解这个概念,电影《霸》之所以把镜头对准黎民百姓而不是社会的精英,是因为导演等反对宏

最新 解析电影《聚焦》的叙述风格-精品

解析电影《聚焦》的叙述风格 导演托马斯·麦卡锡执导的影片《聚焦》,以美国神职人员性侵儿童的丑闻为背景,讲述了几位记者为了找出事实真相而历经艰难的过程。该片上映后在美国本土大受好评,并获得了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原创剧本奖。该片获奖的原因,除了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和案件的触目惊心,其叙述风格也极为巧妙。该片以朴素的叙事结构详细描写媒体记者的工作,同时精彩的群像描写突出了人物和主题,而隐忍的戏剧矛盾使故事看起来平凡而真实。在这样的叙述风格下,观众跟随角色的步伐窥探事件真相,与角色一起产生情感共鸣,同时观众也能充分感受到影片所体现的人性批判。 一、影片《聚焦》的叙述风格分析 《聚焦》的故事来源于真实事件。2000年前后,《波士顿环球报》旗下的聚焦报道小组启动了针对天主教教会纵容包庇波士顿教区神职人员性侵儿童现象的调查,从2002年1月6日的第一篇报道开始到当年12月14日的最后一篇,聚焦小组撰写了600多篇相关稿件。报道引起了巨大轰动,天主教波士顿教区200多名神职人员遭到公开指控,随后红衣主教辞职,相关神职人员入狱。之后,世界各地也相继曝出天主教神职人员性侵儿童的案例。2003年,《波士顿环球报》因这组报道获得普利策新闻奖“公共服务贡献”奖。[1] 现实主义电影历来用分解法和纪实法创造形象。与反映生活中异常性现象的分解法不同,纪实法侧重于反映生活中的平常性现象,重视自然美,崇尚质朴自然的风格。[2]《聚焦》通过朴素的叙事结构、真实的环境刻画、精彩的人物群像以及隐忍的戏剧冲突,以纪实性的叙述风格最大程度上还原了聚焦小组的工作状态和案件的调查情况,使影片与观众完成精神上的交流和沟通。 (一)朴素的叙事结构 《聚焦》的故事原型中,犯下罪孽的神职人员和受害者是当仁不让的中心人物,但影片在讲述故事时并未花大量笔墨重演神职人员的罪行或将受害者的伤痕撕开给观众看,也并未使用过多技巧将两者结合起来,而是选择另辟蹊径,以一种朴素的叙事结构重塑这个故事。 影片以老员工离职为开场,以新上任的主编马蒂提出延续调查一则专栏的报道为引子,聚焦小组开始着手调查。随着调查的深入,小组成员们发现有证据表明曾亵渎过儿童的神父数量并不仅仅是当初调查的13人,最后发现仅在波士顿涉案神父数量竟高达87名。在调查的过程中,聚焦小组不仅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阻力,同时发现当年参与调解工作的律师、甚至是整个教会体系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最后,在收集了充分证据的情况下,聚焦小组顶着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撰写了专题文章,揭露神父的罪行。文章刊登后,随即引起了巨大反响,同时聚焦小组也接到了来自观众的反馈。在一片繁忙的电话接听声中,影片戛然而止。 由上观之,《聚焦》的叙事结构并不复杂,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片的结构就是平面而单调的。该片将镜头下的主角锁定为媒体人,因此整部电影的剧情发展也围绕这群媒体人展开。观众借助镜头跟随媒体人的脚步搜集简报资料,探访与案件相关的人员,同时也面对周遭社会环境的种种压力。平铺直叙的剧情安排使观众与媒体人一同渐渐接近事件的真相和罪恶的核心,而一次次令人触目惊心的调查真相使媒体人不断继续深入挖掘。可以说《聚焦》采取的是因果式的线性叙事结构,而在该结构的作用下,媒体人发现的真相成为其继续调查、影片继续发展的首要因素;同时观众也能获得一种直接而真实的观影体验,更能产生情感共鸣。 (二)精彩的人物群像 群像式电影的特点是,在一部电影当中,每一位演员扮演的角色都具有自己的特色,而且被给予了充分的戏份,最终是由诸多各具特色的表演者共同组成一个多线程、全景式的风情画。[3] 影片《聚焦》中描写了媒体人、律师、牧师、法官等不同职业的社会人物,而其中最为亮眼的要数电影对媒体人的群戏描写。聚焦小组组长罗比是统领聚焦小组其他三人的小头目,负责引领和分配任务;迈克是调查员,对新闻和热点极为敏锐,同时对事情线索穷

《活着》电影与小说叙事结构之比较

《活着》电影与小说叙事结构之比较文学和影视之所以作为艺术形态而独立存在,就是根据其语言的特性和构成特点而决定的。文学和影视语言的不同特点,也就具有了自身的语言规律和表现手法,作家常常在文学作品中运用大量修辞手法来提升文学作品的感染力,而在影视语言中也能找到自身的修辞手法,通过影视语言的表现技巧来强化观众审美感受的影响。它们两者虽然在表现手法上不同,但在观念形态和血脉上是一致的。 古华曾经说过:“我觉得叙述是小说写作,特别是中长篇小说写作的主要手段,叙述最能体现一个作家的语言风格和文字功力。我读小说就特别喜欢巴尔扎克作品中的浮雕式叙述,自己写小说时也常常津津乐道于叙述。” 也的确是那样,我们知道小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人物,情节,环境也即小说的叙事结构。作者将一个个故事情节以叙述的方式向读者娓娓道来,不仅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还让读者真切的感受到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因而就会有一种强大的力量让读者读下去,而电影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以一种叙事的方式向观众展现其精彩之处。只不过电影时将人物搬上银幕,用一组组镜头排列开来罢了,这样就将观众放置在一个真实的场景之中,从而观众的想象空间就被挤压了。美国电影理论家乔治·普鲁斯指出:“小说与电影像两条相交叉的直线,在某一点上重合,然后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在交叉的那一点上,小说和电影几乎没什么区别,可是当两条线分开后,他们就不仅

不能彼此转换,而且失去了一切相似之点。”《活着》电影与小说叙事结构的不同之处也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阐明了这一点。 首先,从情节上来看,情节是与人物密切相关的,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一般来说,叙事性文学比较注重情节,而小说的情节更为完整和复杂,叙事诗和叙事散文的情节比较单纯,有的只摄取了一鳞半爪的生活片断,戏剧情节的完整性与小说的相似,但在复杂性,丰富性上则远不如小说,它受舞台时空的限制,不能容纳大量的详细情节而过于复杂的人际关系,而小说则可以突破相对的时空限制,容纳更复杂,更丰富的情节,反应更广阔的生活内容。 电影《活着》在情节上不仅有增加和删减甚至还有较大的改动。 一:情节的增加 首先,电影增加了皮影戏,并以皮影戏贯穿整个电影,并且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展现给观众。我们可知影片中皮影有两个寓意:一,人是玩偶的操纵者。二人却如玩偶被一种不可知的强大力量所操纵。在我看来,皮影是与影片情节相融合的,在不同的时代上演着不同的内容。这也向我们诠释着,人活着,特别是在那样动荡的年代,人生就像是一场黑色幽默的皮影戏。 其次是凤霞被别人欺负,有庆为姐姐报仇在大食堂将加辣椒的面倒在那个欺负姐姐的孩子的头上,以及福贵兴致致的喝下酸辣茶后佯怒追着儿子打,引发大家会心的发笑,这些看似滑稽的场面实际上也暗含着难以名状的悲,凤霞因为不会说话再被别人欺负后也无法言其委屈,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凉。因为,有庆姐姐报仇也就在情理之中

好莱坞浪漫喜剧电影叙事特征分析报告

好莱坞浪漫喜剧电影叙事特征分析 即使好莱坞电影已经有着百年的历史,但其电影事业并没有走向衰败,而是越来越繁荣以至影响力强大。这其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就是好莱坞经典的故事叙事形式。由于好莱坞电影的叙事不断的体现在具体的实践中,使得电影的叙事思路逐渐清晰,内容逐渐完善。目前好莱坞电影叙事俨然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选材上不仅使用了观众容易接纳的方法叙述影片故事,而且选取了对观众有极大吸引力的素材内容,甚至影片所采取的故事结构模式和镜像语言都是观众可以领悟的,也就是说,好莱坞影片能够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平易近人”“有吸引力”的叙事特点。当然,部分影片也存在着叙事方式过于极端,叙事过程太注重影片的视觉感受,最终导致“外强内干”的现象,也显得影片故事平淡无奇、枯燥乏味。基于此,当前最急迫的问题就是怎样掌握好影片叙事的力度,这就要求影片制作者和导演不断努力钻研和分析。 一、好莱坞浪漫喜剧电影运用类型 (一)性别错位型 性别错位型电影的喜剧特征不同于以往的喜剧电影特征,其有异于两性之间不停休的争斗,主要是借助性别的错

位来达到一种独特的喜剧色彩。通常性别错位的表现形式为易装。为了达到喜剧特定的效果,易装往往是一种计策和方式,其位于特定的环境中会表达出一种超越性别界限的快感。对于易装演员来说,演员形体会具备一种介于两性之间的美――形体和服饰会构成性别差距,即这种人不仅有着装扮之后的异性面貌妆容,也有着原来性别的形体标志。喜剧能够释放观众抑郁的情绪,能够营造一种类似于狂欢节的氛围,能够满足狂欢节似的快乐需求。对于喜剧电影,易装类型的策略不仅能避免因为社会角色跨越性别界限而带来的道德 惩罚,也能享受冲破原有约束带来的快乐。两性喜剧易装电影的策略就是性别错位,这种跨越性别的错位电影可直接客观的为观众带来喜剧效果。易装电影的最大魄力就是其不会完全实现异性化,只是简单的在服饰上的跨性别,也就是在视觉上给观众带来喜剧色彩。 (二)欢喜冤家型 两性关系从相恋到结婚,这个过程中一直都存在着无休止的争斗和吵闹。事实上,两性关系的演变史相当于人类的演进史,从母系氏族社会到男权社会,再到现在的男女平等社会,可见两性之间的斗争经久不息。然而两性之间的斗争并不仅仅是敌对的战争,两性之间的斗争,需要互相扶持、互相帮助,是一种无法缺失的关系,借助喜剧呈现出来的两性关系,主要表述了两性关系的深层含义。两性之间的斗争

电影《一 一》的叙事结构分析

电影《一一》的叙事结构分析 分析影片《一一》的叙事结构,指出其叙事结构上的独特性并将之命名为多线式聚合结构。分析这种叙事结构背后的美学指向和形成原因,特别是叙事结构与影片主旨阐述的关系。 关键词叙事结构美学指向影片主旨 《一一》是台湾导演杨德昌的最后的一部作品。杨德昌凭借此片荣膺2000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影片以家庭为单位,讲述了爸爸、妈妈、青少年、小朋友及奶奶这些不同族群的生命经验。探讨了诸多社会问题:中产阶级家庭、两性关系、中年危机、宗教问题、青春期迷惘和儿童困惑。对这些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的探讨使影片在全球范围获得喝彩。关于这部电影在电影史中的位置最恰当的表述莫过于——“这部电影几乎在告诫着,无人能够绕开这部作品,去讨论华人在现代化和都市化下的境遇。”对现代化与人的关系的探讨几乎是贯穿杨德昌电影的始终的,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到《麻将》莫不如此,而且这种探讨越来越走向深入,在《一一》这里达到了极致。而杨德昌认为该片的最大突破是“叙事架构”。的确,这部影片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其独特的多条线索平行、独立的叙事方式和精巧的叙事结构,不仅建置了故事、安排了情节和内容,还对影片主旨的阐释做出贡献,并使影片形成特定的风格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对影片叙事结构的细致分析,读解影片内容和主旨,更重要的是对这种独特的结构进行特征的概括和功能、美学上的分析。 在正式对影片的叙事结构分析之前,有必要先理清电影的叙事结构的概念。同文学中的叙事结构理论一样,电影的叙事结构理论概念众多、研究方法也呈现出多样性。本文采取李显杰在《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中对电影叙事结构的定义,即“具体到电影叙事结构讲,所谓叙事结构同样是一个拥有多级层面的复杂概念。其首要的和最基本的一个层面,是指一部具体影片的结构(组织)关系和表达方式。这个层级上的叙事结构又可以称之为本文结构或‘影片总体结构’。在影

电影的叙事结构和基本故事类型

电影的叙事结构和基本故事类型 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观众的心理愿望,好莱坞电影的主创人员形成了一套特色鲜明的叙事谋略: 一是讲述一个结构完整、一波三折、通俗易懂、老少皆宜的动人故事。 好莱坞的主流电影所叙述的大多是有头有尾、有悬念、有高潮的戏剧化的故事。三个S的叙事原则是好莱坞电影人的发明,也是赢得票房的法宝。所谓三个S的原则,即:影片的开头,要给观众一个Surprise(惊讶、惊喜),以便吸引观众;影片的展开部,要能设置Suspense(悬疑、延宕),以便留住观众;影片的结尾,要给观众一个Satisfaction(满足、称心),以此来慰藉、回报那些掏了钱买票的观众。 二是编造一个似梦非梦、似真似幻的世俗神话。 “黄金时代”的好莱坞电影不太关注现实生活,对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世界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经济危机、工人失业、法西斯主义的肆虐等等,鲜有正面的反映。有些影片,即便涉及到上述事件,也是作为背景处理。好莱坞主流电影所承载的大多是些虚幻的白日梦般的世俗神话。这与美国人把电影长期点位于商业娱乐行业有关,也与发生在好莱坞的迫害进步人士的“黑名单”事件有所关联。 三是套用一个个经过市场验证、深受观众喜爱的叙事模式。 经典好莱坞电影,常常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艺术的角度来说,重复和模仿之作很难入流。但事实也已证明,某种相对固定的电影样式确实能够争取到相对稳定的观众。结合观众观看的习惯,把某种电影样式和影像特征予以强化并实施局部翻新,是好莱坞电影在叙事方面的又一个谋略。如果说好莱坞电影人也还是有一些个性和创造精神的,那也只能在类型化电影的总体框架内追求丰富多彩了。 四是展示几个光彩照人、容易引起观众认同感的理想化人物。 能否让观众对银幕上的人物形象产生认同感,是决定一部饮片成败的关键。在这方面,“黄金时代”的好莱坞深谙个中三味。好莱坞电影中常见的主要人物,既不是富得流油的金融寡头,也不是一贫如洗、一无所有的劳工或农民,而是不太穷也不太富,知书达理、有点幽默感也有开拓精神的中产阶级。对于大资产阶级,主人公会给点讽刺与调侃;对于平民阶层,主人公会给点同情与怜悯;对于法律与准则,则采取总体尊重、局部戏弄的态度。显然,这样的人物是最容易在广泛的人群中获得认同的。有人说,好莱坞多年来推销的是中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但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更多的是出于商业动机,出于为了获得普遍的认同感。 叙事指的是讲故事的方法,通常是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中把时间组织起来——也就是编剧和导演如何把一个股市的原始内核用最吸引人、最有趣的方法讲出来。好莱坞关于电影的叙述有一套不成文的规定,并且诞生了一种非常精致的故事框架。叙述者看故事的角度不同,也会影响到叙述,产生相对而言的“限制型”和“非限制性”的叙述;此外,好的叙述方式必须扣人心弦、生动有力,让观众对即将发生的事件充满兴趣,我们把这称为推动力。 叙述、故事和情节 在分析电影的叙述结构时,叙述、故事和情节是我们使用的关键词语。虽然这些词有时可以互换,但是它们各自其实都有准确的定义,我们需要掌握其中的区别。大卫?博德威尔和克里斯廷?托马斯在《电影艺术入门》中这样定义:

电影欣赏之电影结构和叙事

媒体技术与艺术系文化素质教育讲座报告题目: 专业:广播电视编导 班号:0830102 学号:1083010212 姓名:冯剑 时间:2011-10-31 地点:正心楼109 2011年10 月31 日

电影欣赏:电影的结构与叙事 今天听了张爱华老师关于电影结构与叙事的讲座,作为广电学生,获益良多。 电影是最有影响力的媒体,自1895年诞生以来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随着科学技术,社会与文化的发展,电影的阐释机制和制作系统都发生了明显的转型,此次讲座让我掌握了电影的基本结构和研究的方法,让我形成专业的电影美学理论意识,让我对电影艺术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提高电影欣赏和评析水平,为我将来独立完成电影作品的分析、评论工作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 下面是我从讲座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概括。 电影是一种叙事为主的艺术,其叙事方法虽千奇百怪、变化多端,但其结构模式可归纳为几种类型。结构指作品内容的组织、安排、构造,如词组结构、句型结构、段落结构。我们不但要静态地研究结构形态;还要动态地研究结构生成;微观研究结构成分;宏观研究结构网络。结构主义领袖皮亚杰认为:“一个结构包括了三个特性: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身调整性。”整体性指若干 成分建构体系的组成规律;转换性指结构是动态的转换体系(而非静态的形式);自身调整性指结构转换不会越出结构边界之外,具有守恒性和某种封闭性。亚里士多德最早指出文学的叙事结构即情节安排,他认为悲剧情节应有头有尾(完整)并有长度(时间延续过程)。 传统叙事作品中情节结构占主体地位,最典型的是戏剧冲突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结构主义建立了“中心化结构”,而解构主义坚决反对中心化,认为中心“不是一个固定的点,而是一种功能,一种使无数符号替换物的活动成为可能的无定点”,他们从“作品”走向“本文”。巴特认为“本文无所谓构造,本文中的一切都一次次得到意指和多次运用,本文没有一个极尽的整体,也没有终极结构。”他还认为,“根本不在文学独创性这种东西……所有的文学都是互为文本的”。 电影的叙事结构也有多极(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指组织关系和表达方式,可称为本文结构或总体结构,它与蒙太奇结构含义相当,是影片的总体架构方式,包括“潜结构、策划、设计、烘托以及作为结果的对形式与内容的总体感觉”(萨·托马斯语),叙事结构是影片生命的骨骼和躯干,是其面貌和风格特征的最重要的方面;第二个层面指电影整体系统的组织关系,如类型片结构模式,它在总体结构之上;第三个层面在总体结构之下,即影片内部各元素的组合关系,如情节、画面、剪辑组合关系。总之,电影叙事结构参与元素更多,因而更复杂,需有精细的情节设计和精巧的结构布局才能讲好故事。新浪潮所创的“无结构”其实是一种更隐蔽、自由而松散的结构。结构并非直观可见的对象,一般观众难以分析,这正是对电影作叙事结构模式分析的意义所在。通过结构模式分析,便于把握电影叙事构成的一般规律和创新途径,使创作者和观赏者在结构本文和解读本文时有章可循、提纲挈领。结构只是形式,与它同样重要的密不可分的是内容,因此分析结构模式离不开对内容的理解。

《归来》离合型叙事结构的特点分析

《归来》离合型叙事结构的特点分析 摘要: 《归来》是著名导演张艺谋的作品,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的电影,里面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尤其是知识分子陆焉识的妻子冯婉瑜的形象诠释了影片的标题“归来”,影片采用了独特的离合型叙事结构来展现这样的等待。本文就是来阐述《归来》离合型叙事结构的特点。 关键词:归来;张艺谋;叙事结构 《归来》是张艺谋根据著名旅美女作家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改编而来的一部影片,影片截取小说中一部分的故事,给予细致的描写,对于主人公陆焉识以及冯婉喻给予细腻的刻画,在叙事的结构上采用一种离合型的叙事结构,将中国的宏观历史融入到故事之中,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模式。 1. 电影《归来》主要内容 《归来》是由张艺谋执导,陈道明、巩俐领衔主演的一部发生在文革时期的温情电影,可以算得上是一部温情的文艺片。陈道明饰演陆焉识,巩俐饰演冯婉瑜。这个故事是由著名华人女作家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改编而来。故事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出国留学回来的知识分子陆焉识被迫沦为劳改犯,他在劳改第十七年时逃跑了,目的时为了去

见妻子,两人近在咫尺就能够相见,却因为女儿的阻挠而不得相见。这就使得他们夫妻很多年不能相见。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陆焉识回来的时候发现冯婉瑜已经失去了记忆,不认识自己了,但是她却每天都会去火车站等待那个“自己“出现。张艺谋找到了一种中庸的普世价值观来包容这个家庭伦理剧。张艺谋用温情与人性的回归来拍成一部中规中矩的文艺大片。在这个层面上,《归来》从画面到叙事,从音乐到剪辑,都十分的精致。 张艺谋对其中的夫妻感情的描绘是及其细致的。女主角冯婉瑜一个传统的温婉善良的女性,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在大的冷漠的政治环境下却已然坚守着自己的内心。陆焉识,在片中作为一个四处逃难的落魄知识分子,形象也是深入人心。我们可以看到张艺谋重新把他的电影艺术放置于人文气息浓重的“意境”之中,由朗朗担任钢琴配乐独奏以及著名的化妆特技班子,夕阳西下,陆焉识想通过钢琴演奏唤起冯婉瑜对自己的回忆,女儿丹丹终于穿上了吴清华(《红色娘子军》主演)那火红的舞衣在狭窄的客厅了,翩翩起舞,许多年以后,陆焉识依然住在与冯婉瑜半街之隔的小杂屋里,在下着鹅毛大雪的清晨,他骑着三轮车载着冯婉瑜到火车站,和冯婉瑜一起等永远不会来的“陆焉识”。这样的故事让人颇为感动,即使是在那样文革那样一个历史大背景下,世上恒久的情感还是不会被毁灭的。

电影中的N种叙事结构

电影中的N种叙事结构 下文的关键词的个人解释,完全个人单纯想法。 【1】时间流程,固定的时间线索,抽象的概念,属于因果关系。 【2】空间流程,固定的场景,人物等,物质概念,属于联系关系。 【3】桥段,一段固定的时间流程和空间流程组成的长镜头,一个时空。 1.顺叙:电影线索按照时间流程,空间流程发展的结构。

①单线顺叙:电影线索按照单一的时间流程且空间流程发展的结构。 ②多线顺叙:电影线索按照单一的时间流程,多元的空间流程发展的结构。 注:顺序中,不可以打破时间流程。平行蒙太奇不打破时间流程也即可。 2.插叙:电影在“顺叙”的过程中,插入不同时间流程 ①过去式插叙:只电影插入的桥段在被插入桥段时间流程之前。 ②想象(未来)式插叙:只电影插入的桥段不属于被插入桥段时间流程。 注1:插叙中,插入的空间流程与在被插入桥段的空间流程关联性可忽略,因为时间流程打乱之后,即使空间流程保留连贯性,两组桥段也失去直接关联性。

注2:想象式(未来)插叙,也还是一种有待商榷的概念,这是个自己对“未来”看法,若已经发生的未来,不就是现在么,“想象”不也是现在进行么,当然这里主要提的是“打乱时间顺序”。 3.倒叙:电影在“顺叙”的过程中,插入不同时间流程 ①单线倒叙:电影线索按照单一的时间流程,空间流程反向发展的结构。 ②多线顺叙:电影线索按照单一的时间流程,多元的空间反向流程发展的结构。 注:倒叙属于心理错觉,严格说,没有倒叙这样的手段,是一种插叙和顺序交替产生错觉。 解释: 写到这里不知道各位童鞋看明白了吗?我在详细的解释一下,其实我觉得电影真的就只有一种叙事手法就是,“顺叙”。那么“倒叙”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