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艇的由来

潜水艇的由来
潜水艇的由来

潜水艇的由来

潜艇,做为一种新式武器出现,与船舶有所不同,它经历了极为曲折的过程。假如不是战争和鲜血,潜艇是不可能过早地问世的。人类设想制造一种水下航行工具的想法,很早以前就已经萌生了。1620年,荷兰人德雷贝尔发明并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潜艇,在英国泰昭士河上试航时,成功地潜入水下四至五米深。后来,美国人大卫?弗休奈尔又建造了一艘供实战使用的潜艇,名叫“海龟号”,只能乘坐一个人,完全是用木头制成的,它利用人力摇动曲柄转动的螺旋浆推进。177 6年,美国的水兵埃兹拉?李,驾驶这艘海龟号潜艇驶近了停泊在纽约港的英国舰只。因埃兹拉无法将炸药包固定在船底,只是在英舰附近的水面上爆炸了,英舰并未受伤。

在世界潜艇史上,最早把潜艇推进到实战中去的,恐怕要数英国约翰菲利普?霍兰了。

潜水艇第一次在海战中正式使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1914年9月间,德国人和英国人在丹麦海岸附近发生海战。德国潜水艇U-9号,击沉了英国的“亚博克号”、“克雷塞号”和“霍格号”三艘巡洋舰。当时,霍兰才逝世一个多月,德国人正是根据霍兰的潜艇结构和原理,建造出了使世界为之震惊的潜水舰只的。

潜水艇为何要潜三千多米深?

能利用水层掩护进行隐蔽活动和对敌方实施突然袭击;有较大的自给力、续航力和作战半径,可远离基地,在较长时间和较大海洋区域以至深入敌方海区独立作战,有较强的突击威力;能在水下发射导弹、鱼雷和布设水雷,攻击海上和陆上目标。

总而言之,作为一种能潜入水下活动和作战的舰艇,潜到深处具有一定隐蔽性。

是如何控制上浮下沉的?

靠改变潜艇的自身重量来实现的。潜艇它有多个蓄水仓。当潜艇要下潜时就往蓄水舱中注水,使潜艇重量增加超过它的排水量,潜艇就下潜。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重力。

实现上浮或下沉、悬浮的.潜水艇两侧有水舱,向水舱里充较多的水时,由于重力

大于

浮力,它会逐渐下沉潜入水中;当充入一定量的水,使得重力等于。

等于

浮力时,它就可以悬浮在水中;当用压缩空气将水舱里的水排出较大部分时,由于重力小于。

小于

浮力,它就会上浮到水面上。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思考研究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通过活动自己总结出实验中的道理。

3、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废弃物塑料瓶制作潜望镜,激发学生对科技制作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演示用的浮沉子。

2、橡皮泥、玻璃瓶、玻璃球、乒乓球、铝箔、小木棍、铁钉。

3、水槽、烧杯

4、塑料饮料瓶、两条吸管、胶带纸、剪刀、橡皮泥

活动过程:

导入:用一个“浮沉子”演示浮和沉,然后要求学生把玻璃瓶、玻璃球、乒乓球、铝箔、小木棍、铁钉放入水中,观察浮沉现象。

学生分组活动,将教师提供的材料放入水槽中,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物体

玻璃瓶(带盖)

玻璃球

乒乓球

小木棍

小铁钉

铝箔

在水中的现象(浮与沉)

实验改变沉浮现象并记录。

要求:自己想办法。

物体

在水中现象(浮与沉)

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说说为什么?

小结:在相同的液体中改变了物体的重力、形状,物体的沉浮现象会发生变化。

思考:鱼能在水中实现浮与沉,是靠改变什么来实现?

潜水艇在水中又是靠改变什么来实现浮与沉?

讨论后小结:鱼是靠改变体积(形状)来实现浮与沉,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浮与沉。

提出要求:

自己选材料动手制作:如何利用你们自己带来的塑料饮料品、两条吸管、胶带纸、剪刀、橡皮泥等制作一个简易的潜水艇重点启发:

如何改变潜水艇的重力?

学生讨论:想办法让潜水艇充水和放水。

总结制作方法:

1、先用刀片将废旧塑料瓶的瓶底整齐地切下来,待用图1。

2、在瓶内放一小块橡皮泥,并用橡皮胶布固定,作为压舱物。再在瓶盖上分别钻两个孔,将一长一短的两根塑料套管装入,也用橡皮胶布固定图2。

3、用橡皮胶布把刚才切下的瓶底固定在原处。注意密封,可以多绕几圈图3。

4、再用卡纸照图4样子画一个潜水艇的指挥塔,并用蜡笔在两面涂上漂亮的颜色涂蜡笔具有防水作用,卡纸不会被水浸烂,也用橡皮胶布固定在艇身中间。

最后剪12片圆形深色橡皮胶布粘贴在艇身的两侧,成为水密舷窗。

自己动手制作,教师巡视,及时指导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问题1、把底部剪下再粘上,可能会漏水,如何处理?

生:可以用胶带纸粘住

生:还有瓶盖上插孔也会引起漏水,

开展评价

①自己评自己

②学生之间互评。

(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动手制作、自己评价自己,体验到成功、参与、合作的乐趣。)

本次活动的体会:

作为初一学生学校课程的科技制作活动课,就是让孩子在玩中思索,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开展这类活动时,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步来进行:①兴趣导入。

②提出问题。③观察讨论。④探索实践。⑤获得新知。⑥动手制作。激发学生对科技制作的兴趣,有意识地体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并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践问题。

活动课中,教师不要做过多的讲解,提出的问题要抓住活动的本质,注意简洁明了,如:第一个实验当同学们看到有的东西浮在水面上,有的沉在水底,老师提问:“你们能不能改变它们的沉浮现象,让浮在水面的物体沉下去,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到水面上。”问题一提出,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挣抢局面出现了,这样既激发兴趣,也抓住了浮沉问题的实质。

改变浮沉现象实验后,让同学们讨论,得出结论:在相同的液体中改变了物体的重力、形状,物体的沉浮现象会发生变化。进而引导学生得出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浮与沉。充分发动学生动脑思维,锻炼了分析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探索实践、动手制作是整个活动的重点,要让全体同学都参与,让他们亲自体会、观察、动手、质疑、评价,如在制作时,学生遇到困难时,自己讨论、自己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次活动中,教师没有做一个实验,说的话也不多,然而活动结束了,

同学们兴趣不减,。

通过本次活动,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大家的情绪高昂,都能积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亲自动手制作取得感性实践的体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国近现代轮船发展史与中国现代船舶类型

世界近现代轮船发展史 船舶从史前刳木为舟起,经历了独木舟和木板船时代,1879年世界上第一艘钢船问世后,又开始了以钢船为主的时代。船舶的推进也由19世纪的依靠人力、畜力和风力(即撑篙、划桨、摇橹、拉纤和风帆)发展到使用机器驱动。现代帆船始于荷兰。1660年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市长将一条名为"玛丽"的帆船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1662年查理二世举办了英国与荷兰之间的帆船比赛。 仿古帆船:哥德堡号 1807年,美国的富尔顿建成第一艘采用明轮推进的蒸汽机船“克莱蒙脱”号,时速约为8公里/小时;1839年,第一艘装有螺旋桨推进器的蒸汽机船“阿基米德”号问世,主机功率为58.8千瓦。这种推进器充分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因而被 迅速推广。 1868年,中国第一艘载重600吨、功率为288千瓦的蒸汽机兵船“惠吉”号建造成功。1894年,英国的帕森斯用他发明的反动式汽轮机作为主机,安装在快艇“透平尼亚”号上,在泰晤士河上试航成功,航速超过了60公里。

早期汽轮机船的汽轮机与螺旋桨是同转速的。后约在1910年,出现了齿轮减速、电力传动减速和液力传动减速装置。在这以后,船舶汽轮机都开始采用了减速传动方式。 早期的汽轮机船 1902~1903年在法国建造了一艘柴油机海峡小船;1903年,俄国建造的柴油机船“万达尔”号下水。20世纪中叶,柴油机动力装置遂成为运输船舶的主要动力装置。 英国在1947年,首先将航空用的燃气轮机改型,然后安装在海岸快艇“加特利克”号上,以代替原来的汽油机,其主机功率为1837千瓦,转速为3600转/分,经齿轮减速箱和轴系驱动螺旋桨。这种装置的单位重量仅为2.08千克/千瓦,远比其他装置轻巧。60年代先后,又出现了用燃气轮机和蒸汽轮机联合动力装置的大、中型水面军舰。 当代海军力量较强的国家,在大、中型船舰中,除功率很大的采用汽轮机动力装置外,几乎都采用燃气轮机动力装置。在民用船舶中,燃气轮机因效率比柴油机低,用得很少。 原子能的发现和利用又为船舶动力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1954年,美国建造的核潜艇“鹦鹉螺”号下水,功率为11025千瓦,航速33公里;1959年,前苏联建成了核动力破冰船“列宁”号,功率为32340千瓦;同年,美国核动力商船“萨瓦纳”号下水,功率为14700千瓦。 俄罗斯核潜艇

中国航母的发展及对今后发展的影响

中国航母的发展及对今后发展的影响 相比英美俄等国家,中国的海上战斗力一直以来并不是很突出,虽然中国的潜艇可圈可点,其海上防御系统足够保证国家的安全,但是一直以来并没有对周边国家产生足够的震慑,正如今年在南海发生的一些领土资源争端问题和钓鱼岛等问题,中国需要一个强大的海军来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中国的航母也就呼之欲出。 其实中国的航母梦起步比不算晚。据资料得,早在1928年民国时期国民党海军署长陈绍宽便在呈文中首次提出要建造航空母舰。这离英国人建成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全通式飞行甲板的“竞技神”号航母仅差十年。而第一次提出建立航母计划是在1930年,海军部提出了一份包含航空母舰、装甲巡洋舰、潜水艇的庞大六年造舰计划。不过事实上当时内战不断,政府的财政极度困难,这份空中楼阁式的造舰计划根本就没有执行的可能。而这种延滞间接地导致了当时被外强所侵略。也导致了中国航母的起步比较晚。 中国为了加快更强大海军力量的建成,中国进行有计划的购买航母。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功买进4艘航母,其中一艘被拆,2艘当作娱乐设施,还有一艘被搞糟使用。四艘航母分别是从澳大利亚买的“墨尔本”号,从苏联买的“明斯克”号、“基辅”号、从乌克兰买的“瓦良格”号。值得一提的是乌克兰,作为苏联解体后第二大继承前苏联的军事实力,对我们研制航母的路上给以很大的帮助,“瓦良格”号(即“辽宁”号的前身)在1998年转给中国,并且在2002年正式落户于大连造船厂,通过中国人的智慧将这艘航母摇身一变,成了中国第一艘的航空母舰,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创造。其中有我国的R0110重型燃气轮机的研发和投入使用,作为航母的动力来源,是航母的心脏。 2011年8月10日,中国航母平台首次试航并在同月14号返回大连进行各种数据分析和改进,在2011年12月21日第三次高调出场试航,在2012年9月25日上午,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号” 正式交接入列。 这一刻军迷们为 此振奋,全国人 民为此振奋! 中国的航母 出现的原因是什 么呢?而且出现 在2012年,而不 是更早或者更晚 呢? 首先,我认为中国近几年在海上收到的威胁有关。南海的争端问题在近几年闹得很凶,虽说中国的海上军事已经足以能和菲律宾、越南等国的实力抗衡并且还有过之无不及,为什么还会发生这种领土争端问题呢?因为资源太诱人,而且还时不时地美国插一腿,同时我们奉行“和平共处等五项原则”,求稳定求发展的现状让我们不能用军事首先干涉这个南海问题,这让我们处于被动状态。而与日本“钓鱼岛”争端问题也是这种情况,日本靠着背后的美国(这也是一种隐性关系)靠着那“安保条约”和中国抬杠,而这些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还不够硬,试想如果我们有美国、俄罗斯那种军事实力的话,他们还会在那里叫嚣吗?中国航母的诞生也就顺利成章了,只有发展壮大自己的海上实力,邻国就会有所忌惮,争端才会变少。其次是中国近近几年的技术也逐渐成熟。航母的动力问题,航母的飞机航道系统等等

中国航天发展史

中国航天发展史 一九五六年二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一九五六年三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一九五六年五月十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五月二十六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聂荣臻副总理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十七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 一九五八年一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七年)发展规划纲要。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学术活动。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八月,第一设计院成立。十一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一九五八年四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一九六0年二月十九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一九六0年十一月五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失败。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 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十九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一九七0年或一九七一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九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一九六五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 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 一九六五年十月,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 一九六六年六月三十日,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 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 人造卫星开始研制。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一九六七年,“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潜艇消声瓦的发展历史及未来

潜艇消声瓦的发展历史及未来 消声瓦的起源 消声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当时德国海军节节败退,为了挽回败局,减少U型潜艇的损失数量,德国海军开始在部分潜艇的外壳上加装一层名为“阿里贝里奇”的合成橡胶防声材料,厚约30mm,内部有直径2-5mm 的圆柱型空洞。它利用声音入射时产生的气泡变形来吸收声能,在降低反射及艇内噪声方面有一定作用。这个“阿里贝里奇”合成橡胶防声材料或许就可以认为是世界上第一种用于实艇的消声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前苏联和英国均获得了部分“阿里贝里奇”技术,在此基础上,前苏联和英美开始分别发展各自的消声瓦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最终形成风格各异,同时又有十分优良的吸声、抑振效果的消声瓦系统技术。 各国消声瓦技术的发展 前苏联前苏联生产的潜艇往往噪声很大,这是由于当

时前苏联的制造业与加工水平相对落后造成的。为达到在全球和美国争霸的目的,前苏联对潜艇的声隐身和减振降噪技术一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多年发展后,其消声瓦技术已经非常先进,种类也比较齐全。经过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设计研究和反复试验,前苏联于1965年开始在潜艇上正式敷设消声瓦,目前所有现役潜艇均敷设有消声瓦。前苏联消声瓦的基材主要是丁苯橡胶(前苏联是橡胶生产大国,有丰富的丁苯橡胶资源),为最大限度地达到吸声效果,其消声瓦一直是带有一定声学结构的橡胶制品。 前苏联的潜艇自噪声很高,在努力将敌主动声纳下噪声强度降低的同时,一直积极研究降低本艇自噪声的方法,并将消声瓦技术和浮筏技术等机械噪声治理、袖套等管路噪声治理这些减振降噪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效果显著。 前苏联认为攻击型潜艇与战略核潜艇由于承担的任务不同,在设计时,前者要突出灵活性,后者要优先考虑安静性,为此,两者所采用的消声瓦技术也是有很大区别的。“阿库拉”级攻击型核潜艇舯部与艉部壳体均敷设了50-150mm 厚的消声瓦,艏部壳体使用的则是一种蒙皮。这种蒙皮如同海豚皮一样,在水下航行时能起到抑制某种介质边界层的作用,有效地减小了航行阻力。据推测,这种蒙皮是由上下两层固态橡胶和中间的液态橡胶所组成的,能够随航速和压力的变化自动进行调整。这是已经公开的该技术的惟一工程应

历数70年风雨的中国人民海军历史

历数70年风雨的中国人民海军历史 人民海军历史知多少 【诞生】 说到海军,就不得不提到人民海军真正的创始人——“海军之父”粟裕。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军队便有了海上武装力量,创始人正是大名鼎鼎的粟裕。1942年初,时任新四军一师师长的粟裕在苏中组建海防大队,后扩建为海防纵队,这是人民军队有史以来第一支初具规模的海上武装。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一举跨越长江天险,攻占南京。同一天,毛主席急电粟裕:“三野立即组建海军,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华东军区海军”。自此,我们自己的海军终于诞生了,而渡江战役指挥部所在地江苏泰州白马庙即为人民海军的诞生地。 【风雨70年】 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今天的人民海军,已经有了5个“孩子”:潜艇、水面舰艇、航空兵、陆战队和岸防部队。 一、海军潜艇部队 潜艇部队是海军中遂行水下作战任务的兵种。潜艇分为常规动力潜艇以及核动力潜艇,其中核潜艇是一国潜艇中的战略力量,是国家威慑力的象征。 【历史】1954年6月19日,以海军潜艇学校为基础,中国第一支潜艇部队在青岛正式组建,主要装备是从苏联购买的4艘潜艇。1974年8月1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核动力攻击潜艇编入海军战斗序列。 【明星】091级核潜艇、039型常规动力潜艇 二、海军水面舰艇部队

水面舰艇部队是指海军中在水面遂行作战任务的兵种,它是海军的基本作战兵力,凡有海军的国家,都有水面舰艇部队。 【构成】战斗舰艇:航空母舰、驱逐舰、护卫舰、猎潜艇、导弹艇、扫雷艇等 勤务舰船:登陆舰(艇)、各类保障舰船等 【明星】辽宁舰、052D型驱逐舰、054A型护卫舰 三、海军航空兵部队 海军航空兵是在海洋上空遂行作战任务的海军兵种,按起降基地不同,可分为岸基航空兵和舰载航空兵。 【构成】歼击机、轰炸机、预警机、侦察机、反潜巡逻机、运输机等 【历史】1950年11月1日,海军第一航空学校成立。1952年9月6日经中央军委正式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正式成立。1955年1月18日,以海军航空兵参加我军历史上首次陆海空协同作战,解放一江山岛。2012年9月25日,首艘航空母舰辽宁号交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自此中国航母舰载机部队成立。 【明星】歼-15、空警-500H、运-8反潜巡逻机 四、海军陆战队 海军陆战队是担负登陆作战任务的海军兵种,担负各种侦察、突击等特种任务,比起其它兵种来,陆战队员的身手更加不凡。 【构成】陆战步兵、装甲兵、炮兵、工程兵、通信兵、侦察兵、防化兵等 【历史】1953年,为解放东南沿海岛屿,华东军区以组建了海军陆战第1团。1954年12月9日,在海军陆战第1团基础上,组建了第一个海军陆战师。1957年1月,海军陆战师撤消。1979年,为应对南海地区的快速部署任务需要,海军陆战队重组。

船舶发展史

船舶发展史 船舶从史前刳木为舟起,经历了独木舟时代。独木舟就是把原木凿空,人坐在上面的最简单的船,是由筏演变而来的。虽然这种进化过程极其缓慢,但在船舶技术发展史上,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毕竟独木舟已经具备了船的雏形。 接着,我们迈大了向海洋进军的脚部,迎来了木板船时代。在中国,商代已造出有舱的木板船,汉代的造船技术更为进步,船上除桨外,还有锚、舵。 钢船时代的来临,为船舶的发展史刻写了新篇章。1879年世界上第一艘钢船问世后,船舶的推进也由19世纪的依靠人力、畜力和风力(即撑篙、划桨、摇橹、拉纤和风帆)发展到使用机器驱动。从此在船舶的世界里发出一个又一个的惊叹号: 1807年,美国的富尔顿建成第一艘采用明轮推进的蒸汽机船“克莱蒙脱”号,时速约为 8公里/小时; 1839年,第一艘装有螺旋桨推进器的蒸汽机船“阿基米德”号问世,主机功率为58.8千瓦。这种推进器充分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因而被迅速推广。 1868年,中国第一艘载重600吨、功率为288千瓦的蒸汽机兵船“惠吉”号建造成功。 1894年,英国的帕森斯用他发明的反动式汽轮机作为主机,安装在快艇“透平尼亚”号上,在泰晤士河上试航成功,航速超过了60公里。 ——————————————————————————————————————————————— 约在1910年,出现了齿轮减速、电力传动减速和液力传动减速装置。在这以后,船舶汽轮机都开始采用了减速传动方式。 1902,1903年在法国建造了第一艘柴油机海峡小船。20世纪中叶,柴油机动力装置遂成为运输船舶的主要动力装置。

英国在1947年,首先将航空用的燃气轮机改型安装在海岸快艇“加特利克”号上,以代替原来的汽油机,其主机功率为1837千瓦,转速为3600转/分,经齿轮减速箱和轴系驱动螺旋桨。这种装置的单位重量仅为2.08千克/千瓦,远比其他装置轻巧。 60年代先后,又出现了用燃气轮机和蒸汽轮机联合动力装置的大、中型水面军舰。当代海军力量较强的国家,在大、中型船舰中,除功率很大的采用汽轮机动力装置外,几乎都采用燃气轮机动力装置。 原子能的发现和利用又为船舶动力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1954年,美国建造的核潜艇“鹦鹉螺”号下水,功率为11025千瓦,航速33公里;1959年,前苏联建成了核动力破冰船“列宁”号,功率为32340千瓦。 现有的核动力装置都是采用压水型核反应堆汽轮机,主要用在潜艇和航空母舰上。 70,80年代,为了节约能源,有些国家吸收机帆船的优点,研制一种以机为主、以帆助航的船舶,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联合控制,日本建造的“新爱德丸”号便是这种节能船的代表。船舶的世界多姿多彩,让我们一起启航,开启一段美丽而神奇的海之旅。 (信息时间:2009-6-4 阅读次数: ——————————————————————————————————————————————— 1015) 船舶是指能航行或停泊于水域进行运输或作业工具,按不同的使用要求而具有不同的技术性能、装备和结构型式。船舶在国防、国民经济和海洋开发等方面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国航母的发展历程及意义

中国航母的发展历程及意义 早在1928年底,时任国民党海军署长的陈绍宽,便在呈文中首次提出要建造航空母舰。1930年,海军部提出了一份包含航空母舰、装甲巡洋舰、潜水艇的庞大六年造舰计划。;1937,中日江阴海战惨败后,前国民党海军上将陈绍宽提出20艘航母建造的计划,可是由于各方原因都未能成功建造。2011年8月10日,中国航母平台进行出海航行试验;2011年8月14日,中国人民共和国人民海军通过改装前苏联航母“瓦良格”号的首艘中国航母平台早上10时许从海试海域回到大连,至此,我国航母平台首次出海航行试验顺利结束。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十个拥有航母的国家! 航母的发展历来是增强海军实力的关键手段,当前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和中国之中,惟有中国没有自己的航母。中国的邻国印度早已有自己的航母,2020年前将实现拥有三艘航空母舰的梦想。日本也拥有等同于航母的舰只,并背靠强大的美国航母编队力量。而超级大国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两到三艘航母一直在游弋,且美韩军演美国经常派航母参加。并且,就连泰国都有了一艘小航母。对中国来说,早已陷入从日本一直到印度的半弧形包围圈之中。且中国有着长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历史上一直备受西方国家的蹂躏。当前中国民富国强,拥有航母来维护自己的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早已是情理之中,应有之义。 强调制海权对于国际政治和国家权力地位的重要意义,谁控制了世界重要的海道和海峡,谁就能有效的控制海洋,就会成为世界强国。对于目前我国的形势来说,现在处于三条岛链之中,无法冲出到达远洋。远距离作战还不是很成熟,发展航母对于我国冲出三条岛链走向海洋深处具有重要意义。另外,现在的南海海权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等一系列的主权纠纷问题困扰着我们,发展航母对于解决这一系列的主权问题起到一定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展示我国的实力对其它小国起到一个震慑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我国的远洋作战能力,对我国海权的维护具有重大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大国,发展航母也是理所当然的,在当今的国际形势之下,拥有航母对于一个大国来说也应该是必要的,航母的存在增加了我国的综合实力也维护了我国内部的稳定同时也对我们周边国家的稳定具有一定的意义。

中国船的发展史

中国船的发展史 我国不仅陆疆广大,而且河流众多,海域辽阔,因此中华民族不仅有一部光辉的陆上进化史,而且也有一部壮丽的水上开发史。而一部水上开发史必然也是一部舟船发展史。中国舟船发展史绵延数千年,最早还得从远古说起。在原始社会初期,先民们尚以渔猎和采集为生,他们的活动范围被局限于靠水很近的地域。但由于没有一定的工具,他们无法捕捞深水中的鱼群,无法狩猎河对岸的野兽,不仅如此,如遇洪水泛滥,他们甚至连生命都不能保全。恶劣的环境与求生的本能迫使人类去思考,人们开始寻求一种可以浮于水上的工具,以期猎取更多的食物和战胜洪水的危害。然而究竟什么东西能够浮于水面而不沉?长期与自然界的抗争不断增添着人们的智慧,自然现象的反复出现也给人以一定的启迪。“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世本》)“古人见窾木浮而知为舟”(《淮南子·说山训》),古人终于认识到某些物体具有浮性,自然漂浮物成为人们创造舟船工具的最早诱因。经过长期实践,古人创制了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子,这是一种用树干或竹子并排扎在一起的扁平状物体。原始人在实践中认识到单根竹木虽具浮力,但因其为圆形,浮在水中易滚动且面积窄小,运载力有限,如将数根并扎,则在水中可平稳漂浮且运载量增加,既可载物又可载人。筏子,古时也称为“桴”、“泭”,或“箅”。继编木为筏之后,又有“刳木为舟”(《周易·系辞》)。“刳”是割开、挖空的意思,“舟”是指古代船舶的直系祖先——独木舟。它是一种用独根树干挖成的小舟,其制做过程是:先选用一棵粗大挺直的树干,将不准备挖掉的部位涂上湿泥,然后用火烧烤未涂湿泥的部位,待其呈焦炭状后,再用石斧等工具砍凿,这样疏松的焦炭层很快就被“刳”尽,如此反复多次,独木终被“刳”成带槽的舟。有了舟,人们尚不能在水中随意行驶,还必须有推动独木舟行进的工具。“剡木为楫”(《周易·系辞》),即是指古人制桨的方法,“剡”的意思是削。“楫,捷也,拨水使舟捷疾也”(《释名·释船》)。削木头做成桨,以推进舟的行驶。在舵未出现以前,桨还有控制方向的作用。独木舟与桨相配合,人们才可较随意地在水面上活动。“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周易注疏》卷4)独木舟具体出现的时代尚不能断定。但1977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一柄用整木“剡”成的木桨,(25)这表明至迟在大约七千年前,我国已开始使用独木舟,同时也说明,我国发明和使用舟船的历史较之车马出现的时代要早数千年之久。新石器时代的独木舟目前尚未见有实物出土,但晚于原始社会的独木舟,解放后却多有发现,据不完全统计已达二十余只。这些古独木舟已成为研究早期独木舟形制的重要依据。从后世的独木舟看,我国古代独木舟的形制,大致有三种:一种头尾均呈方形,不起翘,接近平底;一种呈头尖尾方形,舟头起翘;(图14)一种头尾均呈尖形,两头起翘。从舟体外形变化来看,第一种应属时代较早的一种,随着行驶经验的积累,人们认识到舟头部尖形比方形省力,且速度快,于是出现第二种形制,继而产生了第三种。独木舟的优点就在于一个“独”字,舟身浑然一体,严整无缝,不易漏水,不会松散,而且制作工艺简单,所以沿用的历史很长,直至今日,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独木舟还被用作渡河工具。筏子与独木舟的相继出现,是人类开拓水域交通迈出的第一步。有了它们,人类的活动范围便从陆地扩大到水上,人类从此可以跨江渡河,使地域上的阻隔失去了原有的威力。二、木板船的诞生筏子与独木舟都还不是理想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子的干舷(26)非常低,

船舶的发展历史

船舶从史前刳木为舟起,经历了独木舟和木板船时代,1879年世界上第一艘钢船问世后,又开始了以钢船为主的时代。船舶的推进也由19世纪的依靠人力、畜力和风力(即撑篙、划桨、摇橹、拉纤和风帆)发展到使用机器驱动。 1807年,美国的富尔顿建成第一艘采用明轮推进的蒸汽机船“克莱蒙脱”号,时速约为8公里/小时;1839年,第一艘装有螺旋桨推进器的蒸汽机船“阿基米德”号问世,主机功率为58.8千瓦。这种推进器充分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因而被迅速推广。 1868年,中国第一艘载重600吨、功率为288千瓦的蒸汽机兵船“惠吉”号建造成功。1894年,英国的帕森斯用他发明的反动式汽轮机作为主机,安装在快艇“透平尼亚”号上,在泰晤士河上试航成功,航速超过了60公里。 早期汽轮机船的汽轮机与螺旋桨是同转速的。后约在1910年,出现了齿轮减速、电力传动减速和液力传动减速装置。在这以后,船舶汽轮机都开始采用了减速传动方式。 1902~1903年在法国建造了一艘柴油机海峡小船;1903年,俄国建造的柴油机船“万达尔”号下水。20世纪中叶,柴油机动力装置遂成为运输船舶的主要动力装置。 英国在1947年,首先将航空用的燃气轮机改型,然后安装在海岸快艇“加特利克”号上,以代替原来的汽油机,其主机功率为1837千瓦,转速为3600转/分,经齿轮减速箱和轴系驱动螺旋桨。这种装置的单位重量仅为2.08千克/千瓦,远比其他装置轻巧。60年代先后,又出现了用燃气轮机和蒸汽轮机联合动力装置的大、中型水面军舰。 当代海军力量较强的国家,在大、中型船舰中,除功率很大的采用汽轮机动力装置外,几乎都采用燃气轮机动力装置。在民用船舶中,燃气轮机因效率比柴油机低,用得很少。 原子能的发现和利用又为船舶动力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1954年,美国建造的核潜艇“鹦鹉螺”号下水,功率为11025千瓦,航速33公里;1959年,前苏联建成了核动力破冰船“列宁”号,功率为32340千瓦;同年,美国核动力商船“萨瓦纳”号下水,功率为14700千瓦。 现有的核动力装置都是采用压水型核反应堆汽轮机,主要用在潜艇和航空母舰上,而在民用船舶中,由于经济上的原因没有得到发展。70~80年代,为了节约能源,有些国家吸收机帆船的优点,研制一种以机为主、以帆助航的船舶。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联合控制,日本建造的“新爱德丸”号便是这种节能船的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