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理学综述

临床药理学综述
临床药理学综述

抗高血压药的临床应用

【摘要】高血压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危害人类健康和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对高血压的深入了解,对各种常用抗高血压药物的利弊也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本文通过对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和药物的临床应用以对该类药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高血压;抗高血压药;临床应用

[ Abstract ] the incidence of hypertension is more and more high, was considered is one of the world's harm to human health and one of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With th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hypertension, to a variety

of commonly used antihypertensive drugs and also has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is article through confrontation hypertension drug classifica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drug to the class of drugs are reviewed.

[Key words] hypertension antihypertensive drugs; clinical application;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高血压病是脑血管意外和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对高血压病进行适当的治疗,可减少心、脑、肾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当前,如何对占高血压病人群70 %的轻型高血压及老年患者进行早期治疗和及早防止靶器官受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1]。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一个渐进性的,由复杂和相互关联着的病因学引起的心血管症状。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及心、脑、肾和眼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即器官重塑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2]。我国高血压病人已超过1亿,且有增加的趋势[3]。抗高血压药(antihypertensive drugs)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合理选用抗高血压药,不仅可以有效控制血压(<140/85mmHg),还能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降低其病死率[4]。本文就高血压病的药物应用及药理研究进展予以概述。

1.临床常用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及应用

目前抗高血压药物种类繁多,特点各异,它们可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影响着血压的调节。依据我国《基本药物目录(2009年版)》和《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0年版)》分类,按作用部位或系统把抗高血压药分为10类:(1)利尿药:①噻嗪类利尿药:氢氯噻嗪、氯噻酮、环戊噻嗪、三氯噻嗪、苄氟噻嗪、甲氯噻嗪、泊利噻嗪、氢氟噻嗪、苄噻嗪、贝美噻嗪、布噻嗪、吲达帕胺;②髓袢利尿药:呋噻米、托拉噻米、依他尼酸、布美他尼;③醛固酮拮抗药:螺内酯、依普利酮;④保钾利尿药:氨苯蝶啶、阿米洛利。(2)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药:①α受体阻滞药:哌唑嗪、曲马唑嗪、特拉唑嗪、多沙唑嗪、乌拉地尔、酚妥拉明、酚苄明、莫索尼定、氢化麦角碱等;②β受体阻滞药:拉贝洛尔、美托洛尔、纳多洛尔、醋丁洛尔、阿替洛尔、塞利洛尔等。(3)钙通道阻滞药(CCB):包括二氢吡啶类中硝苯地平、尼莫地平、尼群地平、尼伐地平、非诺地平、拉西地平、伊拉地平、巴尼地平、贝尼地平、马尼地平、氨氯地平、左氨氯地平、乐卡地平、依福地平、阿折地平;非二氢吡啶类中苄普地尔、维拉帕米、地尔硫。(4)肾素

抑制剂(RI):阿利克仑。(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福辛普利、赖诺普利、喹那普利、雷米普利、西拉普利、培哚普利、地拉普利、螺普利、替莫普利、莫昔普利、佐芬普利、阿拉普利、伊达普利、泉多普利、特莫普利、施瑞普利。(6)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ARB):氯沙坦、缬沙坦、依贝沙坦、替米沙坦、奥美沙坦、泰寿沙坦、坎地沙坦酯。(7)周围血管扩张药:托屈嗪、肼屈嗪、双苯哒嗪、米诺地尔、二氮嗪、硝普钠、吡那地尔、地巴唑。8)周围作用的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利血平、胍乙啶、降压灵(萝芙木)、胍环定、托西溴苄铵等。(9)作用于血管运动中枢抗高血压药和咪唑啉受体激动药:莫索尼定、雷米尼定、可乐定、甲基多巴、胍法新、胍那苄。(10)钾通道开放药:吡那地尔、尼可地尔[5][6]。

2.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认为与血流动力学改变、肾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钠的转运、血管反应性增高和管壁增厚、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血管扩张激素、神经肽、胰岛素抵抗等有关[7]。

3.抗高血压药应用机理

3.1.利尿降压药

利尿剂是常用基础降压药,主要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是合并有力衰竭患者。其降压机制主要通过排钠,减少细胞外容量, 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近年来, 利尿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基础地位已得到公认, 并作为一线基础用药列入高血压治疗指南.最新的ACCOMPLI SH[8]研究以利尿剂作为初始和联用药物的推荐受到挑战。该试验结果证明, ACE I与CCB联合明显优于ACE I与利尿剂的联合,该研究挑战了传统用药方案, 并将对高血压治疗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指南推荐以利尿剂作为联合制剂之一的策略将会有所改变。

过去由于大剂量使用噻嗪类药物,发现它可引起高糖、高血脂、高尿酸及降低胰岛素敏感性等代谢上的副作用。现在通过一系列小剂量的长期实验发现小剂量比大剂量的利尿剂更能明显地防止脑血管意外,逆转左心室肥厚及降低心脏病的发生,对小剂量噻嗪类随6个月以上,发现血胆固醇由最初稍上升后逐渐恢复至服药前水平,长期观察也未发现糖尿病发病率上升或心率失常等。因此,最初用1215毫克至25 毫克/天是安全有效的。综合分析比较,利尿剂降低脑血管意外发生率达42 % ,降低缺血性心脏病发生率达14 % ,明显优于β受体阻滞剂。吲哒帕胺是一种吲哚类利尿剂,兼有利尿及钙拮抗作用,它可从胆汁排出,肾衰病人适用,对糖及血脂等无影响,被认为是优良的新一代药物[9]。

3.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 I具有较强的降压作用, 能逆转血管壁、心脏的不良重塑,恢复其结构和功能, 并能改善胰岛素抵抗, 对糖、脂肪等代谢无不良作用。其降压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周围和组织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使血管紧张素生成减少, 同时抑制激肽酶使缓激肽降解减少, 从达到降压作用。ALLLHAT[10]研究是一项由美国国立心肺血液研究所主持的随机、双盲、阳性药物对照的临床试验, 其结果表明, ACE I 治疗高血压患者不但可以减少全因死亡率、冠心病事件及心脑血管疾病事件, 还可减少新发的糖尿病。

3.3,受体阻滞剂

抗高血压的受体阻滞剂主要指选择性的受体阻滞剂, 主要包括(1)β受体阻断剂这类药可单独作为抗高血压的首选药,也可与其他抗高血压药如利尿药等合用。尤其适用于心输出量及肾素活性偏高的患者或伴有心绞痛、心律失常的高血

压患者。(2)AT1受体阻断药AT1受体阻断药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和慢性心功能不全,亦用于使用ACEI抑制药引起剧烈干咳而不能耐受的高血压患者[11]。目前应用于临床的药物有氯纱坦、厄贝沙坦等。(3)α1受体阻断药可用于各型高血压,尤其适用于中度高血压并发肾功能障碍患者[11]。

目前临床常用的主要有哌唑嗪、特拉唑嗪、多沙唑嗪及曲马唑嗪等。受体阻滞剂的降压机制为选择性阻滞血管平滑肌突触后膜受体,舒张小动脉及静脉, 降低外周阻力, 心排血量略升或不变。受体阻滞剂主要的不良反应为体位性低血压。受体阻滞剂降压作用确切,但因其不良反应及禁忌证较多,目前在临床上已不作为一线降压药。对于临床上一些顽固性的高血压(如肾性高血压) ,仍会用受体阻滞剂(如哌唑嗪、特拉唑嗪等)。有研究表明[12], 受体阻滞剂对高脂血症和糖耐量异常者可能有利, 能逆转左室肥厚, 改善胰岛素抵抗, 明显改善前列腺肥大患者的排尿困难, 但是至今临床试验尚未证实长期应用能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近年推出的ARB 在血流动力学上的特性与ACE I较为接近,但对但是, 2009年公布的两项M eta分析[13,14]均显示, ARB未能如其他降压药物一样显著降低冠心病事件, 这使ARB在降压中的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作用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3.4,肾素抑制药

肾素抑制药是作用于RAS的第四类型抗高血压药物, 肾素是一种蛋白水解酶, 血管紧张肽原是其唯一底物。在RAAS中,肾素催化血管紧张肽原形成无生物活性的十肽中间产物Nag[15]。因此, 抑制肾素的活性可使RAAS的限速过程受阻, 导致体内Nag及醛甾酮含量下降, 进而引起血管舒张,水钠排出量增加, 血压下降。早期开发的肽类和拟肽类肾素抑制药,如依那克林、雷米克林等,由于合成的成本高而其药动学特性不佳使开发受到很大阻碍。近来开发的选择性高、口服有效的第二代非肽类肾素抑制药, 由于充分利用了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理论, 化合物活性和药动学特性得到很大改善,如阿利克林等。它们的降血压作用与对肾素的抑制相平行,且克服了肽类肾素抑制药口服无效或生物利用度低、消除快的缺点。

3.5,钙离子拮抗剂(CCB)

常用降压的有Ⅰ类苯烷胺类(如异搏定) ,Ⅱ类二氢吡啶类(如硝苯啶) , Ⅲ类苯噻氮类(如地尔硫) ,其中Ⅱ类对血管特异性较强。目前,CCB释放后应用的新趋势是:第三代二氢吡啶类药物如非洛地平降血压有效且作用时间长;非二氢吡啶类药物如异搏定,尤其是缓释型制剂,对心脏选择性强,能降低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故对发作状态及扩张周围血管有独特的降压作用。短效的硝苯啶片剂在降血压治疗中,对大多数中青年患者不适用。此外,当服用二氢吡啶类降压药无效时加服利尿剂不能增加其疗效,相反高钠饮食可增加其疗效,因为当体内钠离子增加时可调节CCB 受体的结合率。常用的CCB 如异搏定、硝苯啶可增加地高辛的浓度。地尔硫与胺碘酮同服可发生心脏停搏和低血压,惟有第三代药物氨氯地平无此类代谢相互作用[16]。

4.总结

随着对高血压的认识不断更新,临床上对于抗高血压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更科学和理性。抗高血压药的治疗目的不仅是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还应尽可能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保证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逆转或延缓靶器官的病理变化。现阶段研究显示新型复方制剂能够增强降压效果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使患者的依从性明显改善,成为当前抗高血压治疗的主流[17]。相信随着药物不断的更新发展,高血压的药物治疗更加完善和安全[18.19]。

参考文献

[1]赵敏军,韦永强.抗高血压药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0 ,24:3790-03

[2]吴向文, 王强抗高血压药的不良反应及应用原则[J].实用医技杂志.2008,07:0866-02

[3]刘丽莹,曹梅馨.抗高血压药物药理研究进展[J].文献综述2011,15:0040-02

[4]范治国,刘治安.抗高血压药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评价[J].中国药房.2010,42:4011-03

[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566.

[6]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年版[S].世界临床药物.2009,30(09)

[7] 马佳,常福厚,范蕾.蒙药抗高血压作用的研究进展[J].蒙医药论坛2008),02:0112- 03

[8]K jell den SE, Jag m errs on KA, B acres GL, e t al. Prod I ct ors of b loud Pressure res pun s e to

I net sifted and f I axed co m binate on treat net of Hip extension: t he ACCOMPL I SH sty dui [J].

B loud Press, 2008, 17 (1): 7-17

[9] 刘雪峰.抗高血压药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J].山东医药工业.2011,3(21)

[10] M Argo lid s KL, Dunn K, S I m peon LM, e at l. Coronary heart d I seas I no moderately y hip arc h old ester l e m I c, hyper tens I vet b lack and none lack Patient’s random m sized to provost at me n veers u s usual care: the it hyper T en save and lid p I d l o w ere nag to p regent heart attack trial (ALLHATLLT) [J]. Am H earth J, 2009, 158(6): 948-955.

[11] 李端.药理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31-249.

[12]林志彬.常用抗高血压药的分类与应用[J].中国执业药师.2008,V ol.5.No.7

[13] Spool adore R, Rockford R, Fracas o G, e t al. S AF etym. and efficacy o Diaz obi n as an "add on" an it hyper tens I vet t therapy I nm ill d tom do Irate heart f an ill urea patients [J]. A cat Card I o, l 2009, 64 (4):485-491.

[14] Volpe M, Tocsin G, Cigarette S, ET a l. Nag I utensil n recap t or B l cockers and yoked I al

I n fact I on: an updated anal yes I s of random m I zed cal I n I cal trial s [J]. JH pert en s, 2009, 27(5): 941-946.

[15] W rib gut J M, Mu is n I VM. F first l I ne d rugs for hyper en is on [J]. Co Chi range D database Sits Rev, 2009 (3): 1841.

[16]朱岫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受体阻断剂联合应用治疗高血压的协同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07 (31)

[17]A m J H y p art ends 20 156名中国高血压患者服用钙拮抗剂依从性、停药、换药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华高血压杂志Chin J H preteens, September 2009, V ol. 17 No. 9

[18]张石革. 抗高血压药发展新趋向-复方制剂的进展与临床评价[J]中国医药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02

[19]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S].2000年修订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 1、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简称药代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地描述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limination)过程随时间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即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2、治疗药物监测(TDM,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临床药动学监测CPM):在药动学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灵敏快速的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3、治疗指数(TI):药物LD50/KD50之比值,用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TI越大,药物越安全。安全指数相等,不代表安全性相等,还需考虑安全范围。若某药LD50与ED50两条曲线首尾重叠,还必须参考LD1/ED99或LD5与ED95之间的距离。 4、部分激动药(partial agonist):有些药物内在活性弱,当无其他强大受体激动药存在时,可与受体结合激发弱的生理效应,起到激动药的作用;但在别的强激动药存在情况下,这些药物与受体的结合反而妨碍了强激动药的作用,起到受体拮抗药的作用。 5、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包括国内外均未上市的创新药,国外已上市但未在我国境内上市,新的复方制剂,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包括: ①中药天然药物②化学药品③生物制剂

6、药品不良反应(ADR,adverse drug reacction):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排除了治疗失败、药物过量、药物滥用、不依从用药和用药差错。 7、药品不良事件(ADE,adverse drug event):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所发生的任何不良医学事件,不一定与药物治疗有因果关系,包括ADR、药品标准缺陷、药品质量问题、用药失误和药物滥用。 ADE的实际意义:①ADE与用药的因果关联性常不能马上确定 ②对ADE“可疑即报”最大限度降低人群用药风险 ③ADE包括了伪劣药、误用、事故等造成的损害,可揭示不合理用药及医疗系统存在的缺陷,是药物警戒关注的对象。 8、药源性疾病(DID,drug induced diseases):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是医源性疾病的主要组成部分。指人们在应用药物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时,因药物的原因而导致机体组织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引起生理功能、生化代谢紊乱和组织结构变化等不良反应,由此产生各种体征和临床症状的疾病。不仅包括药物在正常用法情况下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而且包括由于超量、误服、错用以及不正常使用药物而引起的疾病,一般不包括药物过量导致的急性中毒。 9、药物警戒(pharmacovigilance,PV):是与发现、评价、理解和预防不良反应或其他任何可能与药物有关问题的科学研究与活动。不仅涉及药物的不良反应,还涉及与药物相关的其他问题,如不合格药品、药物治疗错误、缺乏有效性的报告、对没有充分科学根据而不被认可的适应证的用药、急慢性中毒的病例报告、与药物相关的病死率的评

抗感染药物总论及案例分析-临床药理学

第十三章抗感染药物总论 第一节抗感染药物概述 一、概况 (一)分类1、β-内酰胺类a青霉素类b头孢菌素类c新型β—内酰胺类 2、氨基糖苷类丁胺卡那奈替米星(乙基西梭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 3、大环内酯类*新一代罗红霉素阿齐霉素 4、氟喹诺酮类:耐药菌株替代的治疗药物*新用途:抗结核分枝杆菌: 5、其他万古霉素MRSA、MRSE及二重感染伪膜性肠炎的首选药 甲硝唑老药新用:伪膜性肠炎安全、价格低廉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干扰细胞壁合成2损伤细胞膜3影响蛋白质合成 4抑制叶酸代谢5抑制核酸功能6与靶位蛋白结合 耐药细菌变迁趋势 1、耐甲氧西林的MRSA *MECA基因编码的PBP2’ *辅助基因femA –D 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院内感染) 3、耐青霉素酶的肺炎球菌PRP(院外感染比例增加) 4、耐万古霉素的屎肠球菌VRE(菌血症第3位) 5、耐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草绿色链球菌PRS(引发心内膜炎;术后软组织感染 6、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ESBL 二、耐药性(resistance)问题 细菌的耐药机制耐药性a固有性,b获得性 1、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 2、细菌改变细胞外膜的通透性细胞膜屏障与主动流出机制active efflux 3、改变靶位蛋白 4、改变叶酸代谢途径 第二节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 一、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及影响因素 1、合理选择药物正确诊断,正确选择药物。 A 大多数G+球、G+杆及G-球:β-内酰胺 B G+球中的肠球菌:氨基糖苷类或万古霉素 C 衣原体、支原体:大环内酯类 D G-杆:氟喹诺酮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包括: 1、正确选用抗菌药物的品种 2、优化给药途径、剂量和疗程 3、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和联合应用 4、建立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机制

临床药理学试题及答案

湖北医药学院2014年临床药理学试题及答案 1、试述新药临床实验的分期、目的、意义和实验对象。 答:分为四期。(1)Ⅰ期临床试验: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包括药物耐受性试验与药动学研究;实验对象:健康志愿者;(2)Ⅱ期临床试验:主要目的:确定是否安全有效,与对照组比较有多大的治疗价值;确定适应证、最佳治疗方案;评价不良反应及危险性并提供防治方法。(3)III期临床试验: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价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治疗作用确证阶段。(4)IV期临床试验:目的: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等。主要对象是一些疗效不确切或不良反应较多或有严重反应的市场药物2、据妊娠生理特点,述妊娠期合理用药原则。 答:基本原则:(1)明确诊断和用药指征。(2)尽量选择对孕妇及胎儿无害或毒性小的药物,采用适当剂量、给药途径及给药间隔时间。(3)权衡所用药物对孕妇疾病治疗与药物对胎儿导致可能的损害之间的利弊,注意随时调整剂量或及时停药,甚至先终止妊娠,再用药。(4)尽量避免使用新药或孕妇自用偏方、秘方。妊娠期用药原则:单用有效,避免联用;有疗效肯定的药,避免用尚难确定对胎儿有无影响的新药;小剂量有效的避免用大剂量;早孕期避免用C 类、D 类药物;若病情急需,要应用肯定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应先终止妊娠,再用药。 3、临床为什么要重视老年人用药,老年人用药原则。 答:原因:社会人口老年化加剧;老年人用药机会多;药物不良反应随年龄而增长。原则:(一)药物的选择:(1)必须有明确的用药指征(2)恰当选择药物及剂型(3)控制合用药物的数目(类型相同和不良反应相似;配伍用药宜少,不超过3-5种)(4)了解和密切观察ADR。(二)制定合适的个体化给药方案(药物剂量、用药时间)。(1)剂量的选择(2)疗程的选择。(三)重视老人的依从性。(四)注意老年人慎用的药物。(老年人用药应注意以下几点:正确诊断;避免使用不必要的药;避免重复使用作用相同或类似的药;从小剂量开始;勤随访、复诊;熟悉所给药物的实际来源;简化用法剂量方案;注重非药物疗法。)4、缩血管药和扩血管药用于治疗休克的临床用药原则,扩血管药分哪些类型? 答:原则:去除原始动因;纠正酸中毒;扩充血容量;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防治细胞损伤;拮抗体液因子;防治器官功能障碍与衰竭;支持与保护疗法。分类:(1)硝酸酯类:硝酸甘油、硝普钠;(2)钙拮抗药:硝苯地平;(3)a手提阻断药: 酚妥拉明;(4)b受体激动药:异丙肾上腺素。 5、谈谈你对抗菌药联合使用的认识,什么情况下需要联合使用抗菌药? 答:联合用药的目的是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以增强疗效,扩大抗菌范围,延续或减少抗药性的产生,降低毒副作用。但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不仅不能达到上述目的,反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所以联合用药必须有明确的指征。 一下情况下使用抗菌药①病因不明的严重感染,用单一药物难于控制病情者,如败血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②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混合感染,如慢性尿路感染、腹膜炎、严重的创伤感染等。③长期使用一种抗菌药,细菌易产生耐药者如治疗结核病常用链霉素+异烟肼。④抗菌药物不易渗入感染病灶部位时如:青霉素+SD 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青霉素+克林霉素/喹诺酮类治疗骨髓炎。如:青霉素和链霉素联合治疗肠球菌感染。 ⑥为了防止二重感染,在使用广谱抗生素的同时常加用抗霉菌药物治疗,以减少二重感染的机会。⑦为了减少不良反应如: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联合治疗深部真菌感染时,可使前者用量减少,从而减少毒性反应。 6、药品不良反应的监制方法有哪些?

临床药理学重点

名解:(√甲班考得) ※药物代谢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得描述药物得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随时间变化得一门学科,即研究体内药物得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得关系。 ※√生物利用度:就是药物吸收速度与程度得一种度量。可通过测定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得相对量表示吸收程度,用血药浓度以及达峰得时间表示吸收速度。 ※消除半衰期: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要得时间,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得时间。 √半衰期:包括吸收半衰期、分布半衰期与消除半衰期。 √安慰剂:指没有药理活性得物质如乳糖、淀粉等制成与实验药物外观、气味相同得制剂,作为临床对照实验中得阴性对照物。 √SNP:单核苷酸多态性,就是第三代遗传标记,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变异引起得DNA序列多态性,就是人类可遗传变异中最常见得一种,占所有多态性得90%以上 √药物滥用:指人们背离医疗、预防与保健得目得,间断或不间断地自行过量用药得行为。这种用药具有无节制反复用药得特征,往往导致对用药个人精神与身体得危害,并进而酿成对社会得严重危害。 首关效应:又称首关消除,指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得酶所代谢,使体循环药量减少得一种现象。 肝肠循环:药物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再经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经门静脉、肝脏重新进入体循环得反复循环过程。 ※临床试验:指任何在人体(病人或健康志愿者)进行试验得药物得系统性研究,以证实或揭示试验药物得作用、不良反应及试验药物得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情况,目得就是确定试验药物得疗效与安全信息。 TDM:治疗药物监测,就是在治疗过程中测定血液或其她体液中得药物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得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TI:治疗指数,药物得LD50/ED50得比值叫做该药得治疗指数,就是衡量药物安全性得一个指标。 √竞争性拮抗剂:与受体有高度得亲与力并与受体结合,但无内在活性,不产生生理效应,却能阻碍受体激动剂得作用。其与受体结合就是可逆得。 ※部分激动剂:药物与受体结合得方式与亲与力与受体激动剂相似,但其内在活性很小,在与受体结合后只产生弱得效应,在有其她强得激动剂时又妨碍了强激动剂得作用,起到了受体拮抗剂得作用。 A型不良反应:由于药品得药理作用增强所致,可以预测,通常与计量有关,停药或减药后症状消失或减轻,一般发生率高、死亡率低。 B型不良反应:与药品本身药理作用无关得异常反应,与使用剂量无关,一般难以预测,常规毒理学筛选不能发现,发生率低、死亡率高。 问答(包含简答与问答) 简述临床药理学研究内容。 1.药效学研究2、药动学研究3、毒理学研究4、临床试验5、药物相互作用 √新药得临床分期 1.I期临床试验:在人体进行新药研究得起始期,观察人体对新药得耐受程度,了解新药在人体得药动学过程,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2.II期临床试验: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对新药得有效性与安全性做出初步评价,推荐临床给药剂量 3.III期临床试验:II期临床试验得延续,扩大得多中心临床试验。遵循随机对照原则,进一步评价有效性与安全性。 4.IV期临床试验:新药上市后监测,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考察疗效与不良反应,应特别注意罕见得不良反应。 ※TDM得临床指征 1.药物得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狭窄,如强心苷类; 2.同一剂量可能出现较大得血药浓度差异得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 3.具有非线性药动学特征得药物,如茶碱; 4.肝肾功能不全或衰竭得患者使用主要经肝脏代谢消除(茶碱)或肾排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得药物时,以及胃肠道功能不良得患者口服某些药物时; 5.长期服药得患者,依从性差,不按医嘱;或者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后产生耐药性;或诱导(或抑制)肝药酶得活性而引起药效降低(或升高),以及原因不明得药效变化; 6.怀疑患者药物中毒,尤其有得药物中毒症状与剂量不足得症状相似,而临床又不能明确辨别,如普鲁卡因;

临床药理学

第一张绪论 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临床药理学主要任务: ①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药物治疗水平; ②通过临床药理学研究,对新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做出科学评价; ③进行治疗药物监测,为制定和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④监测上市后药物不良反应,保障药物安全性; ⑤对已批准上市药物进行再评价,为药品监管部门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临床药理学研究内容:安全性、临床药动学、临床药效学 临床药效学:生理、生化效应;剂量与效应 ①确定人体的治疗剂量,最大疗效,最小的副作用 ②观察剂量、疗程和不同给药途径与疗效之间的关系 临床药动学:是一门用时间函数来定量地描述药物在人体内转运和转化的动态规律,浓度-时间变化过程,即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过程。 第二章临床药代动力学与治疗药物监测 治疗药物监测 (TDM):通过测定药物浓度和观察药物临床效果,根据药代动力学原理调整给药方案,使治疗达到理想水平。 治疗药物监测的目的:给药方案个体化 疗效与血浓相关性更密切 某些药物没有适当的效应指标来指导剂量调整 需要了解病人用药的依从性 药物效应与血药浓度之间的相关性比药物效应与药物剂量的相关性要强 有效血药浓度范围:最小有效血药浓度至最小中毒浓度之间的血药浓度范围。 治疗窗的概念:治疗上限:机体能耐受的最大不良效应时的血药浓度; 治疗阈:产生最小治疗效应的血药浓度 治疗窗:两者之间的范围称为治疗窗 制定给药方案的目标就是将血药浓度水平维持在治疗窗内 分析药物浓度方法 光谱法:设备简单、费用低廉,但操作繁琐、灵敏度低、专一性差,易受到体液中其他组分的干扰,故使用受限制。 色谱法:分离度好、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可以同时测定几种药物,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在血药浓度测定中应用广泛。缺点是样品处理较为复杂,耗时较长,当临床救治病人急需监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

2.市场药物再评价(revaluation of marketing drugs)根据医学的最新水平,从临床药理、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及药物政策等方面,对已批准上市的药品在社会人群中的不良反应、疗效、用药方案、稳定性及费用是否符合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用药原则做出科学评价和估计。药物再评价的结果是遴选国家基本药物、非处方药物等的重要依据。 3.新药;指未曾在我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4.安慰剂:是把没有药理活性的物质如乳糖、淀粉等,用来作为临床对照试验中的阴性对照。 5.药品注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注册申请人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拟上市销售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等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同意其申请的审批过程。 6.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ood Clinical Practice, GCP)是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稽查、记录、总结和报告。 7.严重不良事件(Serious Adverse Event),临床试验过程中发生需住院治疗、延长住院时间、伤残、影响工作能力、危及生命或死亡、导致先天畸形等事件 8.重要不良事件:指的是除严重不良事件外,发生的任何导致采用针对性医疗措施(如停药、降低剂量和对症治疗)的不良事件和血液学或其他实验室检查明显异常。 9.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rnitoring,TDM)通过灵敏可靠的方法,检测病人血液或其它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获取有关药动学参数,应用药代动力学理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以及药物中毒的诊断和治疗,以保证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0.给药个体化:临床给药方案,在根据病情和适应证选定最佳药物之后,通常指确定药物的剂型、给药途径、剂量、给药间隔及给药时间、疗程等。 11.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是指病人同时或在一定时间内先后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包括不同途径)所产生的复合效应。 12.协同作用(synergism):联合应用药后原有作用或毒性增加。包括相加、增强、增敏作用。 13.拮抗作用(antagonism):联合用药后原有作用或毒性减弱。 14.配伍禁忌(incompatibility):是指两种以上药物混合使用或药物制成制剂时,发生体外的相互作用,出现使药物中和、水解、破坏失效等理化反应,这时可能发生浑浊、沉淀、产生气体及变色等外观异常的现象 15.理化禁忌:指不同药物放在同一介质中,发生了不利的理化反应,此情况不反对分开使用药物。

临床药理学重点

名解:(V甲班考的) ※ 药物代谢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的描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随时间变化的一门学科,即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生物利用度:是药物吸收速度与程度的一种度量。可通过测定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量表示吸收程度,用血药浓度以及达峰的时间表示吸收速度。 ※ 消除半衰期: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V半衰期:包括吸收半衰期、分布半衰期和消除半衰期。 V安慰剂:指没有药理活性的物质如乳糖、淀粉等制成与实验药物外观、气味相同的制剂,作为临床对照实验中的阴性对照物。 V SNP :单核苷酸多态性,是第三代遗传标记,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变异引起的DNA 序列多态性,是人类 可遗传变异中最常见的一种,占所有多态性的90%以上 V药物滥用:指人们背离医疗、预防和保健的目的,间断或不间断地自行过量用药的行为。这种用药具有无节制反复用药的特征,往往导致对用药个人精神和身体的危害,并进而酿成对社会的严重危害。首关效应:又称首关消除,指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的酶所代谢,使体循环药量减少的一种现象。肝肠循环:药物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再经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经门静脉、肝脏重新进入体循环的反复循环过程。 ※ 临床试验:指任何在人体(病人或健康志愿者)进行试验的药物的系统性研究,以证实或揭示试验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试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目的是确定试验药物的疗效和安全信息。 TDM :治疗药物监测,是在治疗过程中测定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 TI :治疗指数,药物的LD50/ED50 的比值叫做该药的治疗指数,是衡量药物安全性的一个指标。 V竞争性拮抗剂:与受体有高度的亲和力并与受体结合,但无内在活性,不产生生理效应,却能阻碍受体激动剂的作用。其与受体结合是可逆的。 ※ 部分激动剂:药物与受体结合的方式与亲和力与受体激动剂相似,但其内在活性很小,在与受体结合后只产生弱的效应,在有其他强的激动剂时又妨碍了强激动剂的作用,起到了受体拮抗剂的作用。 A 型不良反应:由于药品的药理作用增强所致,可以预测,通常与计量有关,停药或减药后症状消失或减轻,一般发生率高、死亡率低。 B 型不良反应:与药品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与使用剂量无关,一般难以预测,常规毒理学筛选不能发现,发生率低、死亡率高。 问答(包含简答与问答) 简述临床药理学研究内容。 1.药效学研究 2.药动学研究 3.毒理学研究 4.临床试验 5.药物相互作用 V新药的临床分期 1.I 期临床试验:在人体进行新药研究的起始期,观察人体对新药的耐受程度,了解新药在人体的药动学过程,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2.II 期临床试验: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对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初步评价,推荐临床给药剂量 3.III 期临床试验:II 期临床试验的延续,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遵循随机对照原则,进一步评价有效性和安全性。 4.IV 期临床试验:新药上市后监测,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考察疗效和不良反应,应特别注意罕见的不良反应。 ※ TDM 的临床指征 1.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狭窄,如强心苷类; 2.同一剂量可能出现较大的血药浓度差异的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 3.具有非线性药动学特征的药物,如茶碱; 4.肝肾功能不全或衰竭的患者使用主要经肝脏代谢消除(茶碱)或肾排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药物时,以及胃肠道功能不良的患者口服某些药物时; 5.长期服药的患者,依从性差,不按医嘱;或者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后产生耐药性;或诱导(或抑制)肝药酶的活性而引起药效降低(或升高),以及原因不明的药效变化; 6.怀疑患者药物中毒,尤其有的药物中毒症状与剂量不足的症状相似,而临床又不能明确辨别,如普鲁卡因; 7.合并用药产生相互作用而影响疗效的;

临床药理学复习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规律及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学科。以药理学与临床医学为基础,阐述药动学、药效学、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 临床药理学研究有助于发现新药的作用特点和开发更有价值的新品种。临床药理学信息有助于药物的个体化治疗。临床药理学有助于改变不合理用药。开展中药的临床药理学研究,促进中药剂型的改良、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和临床疗效的提高。 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临床药动学研究:研究药物在正常人与患者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新药 的生物利用度或生物等效性研究。(生物等效性:两种不同制剂具有相同的生物利用度。)二、临床药效学研究:研究药物对人体(包括老、幼、正常人与病人)生理与生化功能的影响 和临床效应,以及药物的作用机制。目的: 1.确定治疗剂量,以得到最大的疗效和最少的副作用。2.观察剂量、疗程和不同给药途径与疗效之间的关系。 三、药物安全性研究:内容:新药的临床试验、毒理学研究、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新药Ⅰ~Ⅳ期临床试验均以安全性研究为重要内容。 毒理学研究:在研究药物疗效时同时观察药物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并分析其发生原因,提出可能的防治措施。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观察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并或先后序贯使用时,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增强或减弱),特别注意要防止产生有害的不良反应。目的:充分认识药物的不良反应,寻找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途径和方法,保障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临床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一、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评价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新药指未曾在我国境内 上市销售的药品。已生产的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的适应证或制成新的复方制剂,亦按新药管理。 二、市场药物再评价:根据医学的最新水平,从临床药理、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 济学及药物政策等方面,对已批准上市的药品在社会人群中的不良反应、疗效、用药方案、稳定性及费用是否符合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用药原则做出科学评价和估计。药物再评价的结果是遴选国家基本药物、非处方药物等的重要依据。 三、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四、教学与培训: 五、技术咨询服务: 新药临床试验: Ⅰ期临床试验:是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目的是在健康志愿者中研究人体对药物的耐程度并通过药物动力学研究,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消除的规律,为Ⅱ期临床试验提供安全有效的合理试验方案。耐受性试验:确定最小初试剂量、最大试验剂量。药动学研究:单次给药、多次给药、进食对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人体内外血浆蛋白结合率的研究。

41临床药理学重点

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概念: 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以药理学与临床医学为基础,阐述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代动力学或药动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毒副反应的 性 质和机制及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等。 主要任务:对新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做出科学评价,通过血药浓度监测调整给药方案,安全有效的使用药物;监察上市后药物不良反应,保障人民用药安全; 通过医疗与会诊,合理使用药物,改善病人的治疗。 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药效学研究,药动学与生物利用度研究,毒理学研究临床试验,药物相互作用研究Ⅰ期临床试验: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观察人体对 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Ⅱ期临床试验: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对新药有效性及安全性做出初步评价,推荐临床给药剂量;Ⅲ期临床试验: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应遵循随机对照原则,进一步 评价有效性、安全性;Ⅳ期临床试验:新药上市后监测。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考察疗效和不良反应(注意罕见不良反应)。 5、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研究 定义: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并或先后序贯使用时,所引起的药物作用和效应的变化。注意:一般所谓的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药在人体内相遇而产生的不良反 应。临床药理学的职能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上市后药物的再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监察 承担临床药理教学与培训工作,开展临床药理服务新药的临床药理评价概念:新药指未曾在我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已生产的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的适应证或制成新的复方制剂,亦按新药管理。临床试验方法学临床试验中影响试验结果三种因素:①疾病本身的变异性;②同时患有其他疾病或应用其他药物; ③病人和研究者的偏因,即主观性。临床药理学试验中也必须遵循“重复、随机、对照”三项基本原则。 TDM:在药代动力学理论指导下,应用灵敏快速的分析技术,检测病人

药理学总论

药理学总论 1.药效学是研究? A. 药物的疗效 B. 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过程 C.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 D. 影响药效的因素 E. 药物的作用规律 2.肌注阿托品治疗肠绞痛时,引起的口干属于 A. 治疗作用 B. 后遗效应 C. 变态反应 D. 毒性反应 E. 副作用 3.作用选择性低的药物,在治疗量时往往呈现 A. 毒性较大 B. 副作用较多 C. 过敏反应较剧 D. 容易成瘾 E. 以上都不对 4.药物在血浆中与血浆蛋白结合后: A. 药物作用增强 B. 药物代谢加快 C. 药物转运加快 D. 药物排泄加快 E. 暂时失去药理活性 5.药物经肝代谢转化后都会: A. 毒性减小或消失 B. 经胆汁排泄 C. 极性增高 D. 脂/水分布系数增大 E. 分子量减小 6.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A. 是永久性的 B. 对药物的主动转运有影响 C. 是可逆的 D. 加速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E. 促进药物排泄 7.一般说来,吸收速度最快的给药途径是: A. 外用 B. 口服 C. 肌内注射 D. 皮下注射 E. 皮内注射

8.药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性的,这意味着 A. 用离体器官来研究药物作用 B. 用动物实验来研究药物的作用 C. 收集客观实验数据来进行统计学处理 D. 通过空白对照作比较分析研究 E. 在精密控制条件下,详尽地观察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9.某碱性药物的pKa=9.8,如果增高尿液的pH,则此药在尿中: A. 解离度增高,重吸收减少,排泄加快 B. 解离度增高,重吸收增多,排泄减慢 C. 解离度降低,重吸收减少,排泄加快 D. 解离度降低,重吸收增多,排泄减慢 E. 排泄速度并不改变 10.在酸性尿液中弱酸性药物: A. 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 B. 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 C. 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快 D. 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快 E. 以上都不对 11.阿司匹林的pKa是3.5,它在pH为7.5肠液中,按解离情况计,可吸收约: A. 1% B. 0.1% C. 0.01% D. 10% E. 99% 12.加入竞争性拮抗药后,相应受体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将会 A. 平行右移,最大效应不变 B. 平行左移,最大效应不变 C. 向右移动,最大效应降低 D. 向左移动,最大效应降低 E. 保持不变 13、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是指: A. 药物的活化 B. 药物的灭活 C. 药物的化学结构的变化 D. 药物的消除 E. 药物的吸收 14、静脉注射2g磺胺药,其血药浓度为10mg/d1,经计算其表观分布容积为: A. 0.5L B. 2L C. 5L D. 20L E. 200L 15.药理学研究的中心内容是 A. 药物的作用.用途和不良反应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和问答(考试后总结版)

1. 临床药理学:是药理学的分支,时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一门学科 2.消除半衰期:药物的消除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3.时间药理学:时间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周期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机体的昼夜节律对药物作用或体内过程的影响,药物对机体昼夜节律的影响。 5.国家基本药物:指一个国家根据各自国情,按照符合实际的科学标准从临床各类药品中遴选出的疗效可靠、不良反应较轻、质量稳定、价格合理、使用方便的药品。 6.临床试验:评价新药的疗效和毒性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新药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我国新药的临床试验分为Ⅰ、Ⅱ、Ⅲ、Ⅳ期,各类新药视类别不同进行Ⅰ、Ⅱ、Ⅲ、Ⅳ期临床试验。 7.不良事件:在使用药物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医疗事件,它不一定和治疗有因果关系 8.药物耐受性:指人体在重复用药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对药物的反应性逐渐减弱的状态。在此状态下,该药原用剂量的效应明显减弱,必须增加剂量方可获原用剂量的相同效应。 9.不良反应:是药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不良和不期望产生的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依赖性、特异质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和致突变反应。 10.生物利用度:用药代动力学原理来评价和研究药物进入血循环的速度和程度,是评价药物有效性的指标。通常用药时曲线下浓度、达峰时间、峰值血药浓度来表示。 11.处方药:POM指必需凭执业医师处方才可在正规药店或药房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12.药物滥用:指人们背离医疗、预防和保健目的,间断或不见断地自行过量用药行为。这种用药具有无节制反复用药地特征,往往导致对用药个人精神和身体地危害。 13. 非处方药OTC:指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不需要凭执业医师处方,消费者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14. TDM:在药代动力学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灵敏快速的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浓度,研究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15.药品:是指用来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并有目的改善机体病理生理状态,有明确适用征、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16.药物依赖性:指具有精神活性药物滥用条件下,机体与滥用药物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有些滥用药物还会使机体形成一种特殊身体状态。分为身体依赖性、精神依赖性和交叉依赖性。 17.新药:是指未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18.信号:是指一种药品和某一不良事件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联性的报告信息,这种关联性应是此前未知的或尚未证实的 19.血管合体膜:所谓胎盘屏障是有合体细胞、合体细胞基底膜、绒毛间质、毛细血管基底膜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组成的血管合体膜(VSM) 20.药物警戒:是与发现、评价、理解和预防不良反应或其他任何可能与药物相关问题的科学研究与活动。 21.生物等效:两种药物的吸收程度和吸收速度相同,那么这两种药物生物等效,它们的疗效也相似。 22.联合用药:是指同时或相隔一定时间内使用两种或多种药物 23.精神活性物质:系可显著影响动物或人精神活动的物质,包括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烟草、酒精及挥发性溶剂等不同类型的物质 24.对照试验:是比较两组病人的治疗结果,一组用新药,另一组用安慰剂 25.A型不良反应:由于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其轻重程度与用药剂量相关,一般容易预测,发生率高死亡率低。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首剂效应、继发反应、停药综合症等 26.B型不良反应:指与药物常规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通常难以预测,与用药剂量无关,发生率较低但死亡率高。包括过敏反应和特异质反应。B型不良反应分为遗产药理学不良反应和药物变态反应 27.C型不良反应:与药品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一般在长期用药后发生,其潜伏期长,药品与不良反应之间无明确的时间关系,机制不清楚。 28.安慰剂:是指本身没有药理活性而作为临床试验中阴性对照的物质 29.安慰剂效应:尽管安慰剂其本身无药理作用,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安慰剂可产生治疗作用,如镇痛、镇静等 30.给药个体化:通过测量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计算各种药动学参数,然后设计出针对患者个人的给药方案 31.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又称治疗窗,是指最低有效浓度与最小中毒浓度之间的范围,应以此作为个体化给药的目标值和调整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的基本依据,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避免毒副反应 32.药源性疾病: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是医源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们在应用药物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时,因药物的原因而导致机体组织器官发生功能或器质性损害,引起生理功能、生化代谢紊乱和组织结构变化等不良反应,由此产生各种体征和临床症状的疾病 33.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是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过程。 34.盲法试验:让医生和病人知道每一个具体的受试者的是试验药还是对照药 35.双盲试验:凡是医生与病人同时接受的盲法是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36.单盲试验:医生知道试验组与对照组,病人是随机选择对照的

(医疗药品)临床药学临床药理学复习题覃

一、选择题 1.决定药物每天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D A、作用强弱; B、吸收快慢; C、体内分布速度; D、体内消除速度; E、以上都不是 2.妊娠期药代动力学特点:A A、药物吸收缓慢: B、药物分布减小: C、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力上升: D、代谢无变化 3.决定药物吸收程度的重要参数是C ACmax;BTmax;CAUC:DCl;ET1/2 4.Fisger提出的三项基本原则不包括:C A.随机; B.对照; C.盲法; D.重复 5.II期临床试验设计符合的“四性原则”不包括:(D) A.代表性B.重复性C.随机性D.双盲性E.合理性 6.评价生物利用度的指标不包括:(B) A.CmaxB.T1/2C.AUCD.Tmax 7.药物临床试验中保障受试者权益的主要措施有:(D) A.GCP+伦理委员会B.知情同意书+GCP C.SOP+QC+GCPD.知情同意书+伦理委员会 E.SOP+GCP. 8.下列关于妊娠期药代动力学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D) A.口服药物的吸收延缓B.药物分布容积明显增加 C.药物与蛋白结合能力下降D.肝微粒体酶活性变化不大

9.妊娠期内药物致畸最敏感的时期是:(B) A.妊娠半个月以内B.妊娠3周至12周 C.妊娠4~9个月D.妊娠9个月以后 10.按药物对胎儿危害的分类标准,仅在动物实验证实对胎仔有致畸或杀胚胎的作用,但在人类缺乏研究资料证实的为:(C) A.A类B.B类C.C类D.X类 11.下列不属于乳母禁用的药物是:(D) A.甲硝唑B.甲氨蝶呤C.环磷酰胺D.头孢菌素类 12.哮喘持续状态的治疗方案是:(C) A、异丙肾上腺素+氨茶碱: B、氨茶碱+麻黄碱: C、氨茶碱+肾上腺皮质激素: D、肾上腺皮质激素+异丙肾上腺素 13.沙丁胺醇目前推荐给药方式:(A) A、气雾吸入: B、口服: C、静注: D、静滴 14.下列关于药物相互作用描述不正确的是:(B) A.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导致有益的治疗作用 B.药物相互作用只会导致有害的不良反应 C.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药动学环节 D.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药效学环节 15.以下哪种药物对胎儿致畸作用,不表现在新生儿期,而是在若干年后才表现出来(B)。 A.氯霉素; B.已烯雌酚; C.卡那霉素; D.苯妥英钠 16.治疗作用初步评价阶段为(B)

临床药理学

1、临床药理学:主要是以人体为对象,研究药物与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临床药理学的主要内容: ①临床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影响或机体的变化。 ②临床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③毒理学研究或药物不良反应(ADR) ⑤临床药物试验(clinical trails) ⑥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研究:指病人同时或在一定时间内先后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时,所出现的复合效应 3、临床药理的四个职能 ①新药评价和上市药物的再评价:首要任务 ②对ADR进行监督与调研 ③临床药理学教学培训 ④开展临床药理服务工作 4、新药临床药理学评价又称为临床药理试验 临床试验的三项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对照 临床试验的主要任务 ①对新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做出科学评价,通过血药浓度监测调整给药方案,安全有效的使用药物 ②监察上市后药物不良反应,保障人民用药安全 ③通过医疗与会诊,合理使用药物,改善病人的治疗 二章临床药动学 临床药代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地描述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limination)过程随时间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即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首关消除:口服药物在胃肠粘膜吸收后,首先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当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部分药物发生转化,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这种现象称首关消除。 肠肝循环:指经胆汁或部分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 1、半衰期:其中消除半衰期(t1/2)最重要,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按一级速率消除的药物t1/2为一恒定值 2、时量曲线C-T: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图,用药后,由于药物的体内过程,可使药物在血浆的浓度(量)随着时间(时)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以时间为横坐标,药物浓度(或对数浓度)为纵坐标绘制的图形。 3、曲线下面积AUC:药物从零时间至所有原形药物全部消除这一段时间的药-时曲线下的总面积,反映药物进入血循环的总量(代表一次用药后的吸收总量,反应药物的吸收程度)。 4、总清除率CL: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中的药物被清除,是正确估算药物从体内消除速度的唯一参数ml/min。CL=kV 假设生物利用度完全:给药速率=CL×Css 5、表观分布容积Vd:假设体内药物均匀分布时,由血药浓度推算得到的药物分布体液容积,单位为L或L/kg。Vd=A(体内总药量)/C(血药浓度)

临床药理学

药理学 药理学总论 名词解释 1.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物质,本质是化学物质。 2.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它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机制,即药效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即药动学。 新药开发流程: 一期临床试验:20~30例正常成年志愿者进行安全试验 二期临床试验:为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不少于100例 三期临床试验:新药批准上市前,试生产期间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不少于300例 3.缓释剂:可缓慢释放有效成分的制剂 控释剂:可缓慢恒量释放有效成分的制剂 4.首关消除:是指从胃肠道吸收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之前被肠壁和肝脏部分代谢而使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5.血浆峰浓度:是指经血管外途径给药时到达达峰时间最大的药物浓度即药时曲线最高点。 6.生物利用度:是指经血管外途径给药后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 7.血浆半衰期: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8.选择作用:多数药物在一定剂量下,对全身各组织器官在作用强度和性质上的差异 9.副反应:因药物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到多个组织器官,用于治疗目的以外的其他作用叫副作用。 10.毒性反应:是指药物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反应,一般较严重。 11.耐受性:指机体在连续多次用药后对药物反应性降低。

12.身体依赖性:是指停药后患者产生身体戒断症状 13.精神依赖性:是指停药后患者表现出主观的不适,无客观的症状和体征。 根据年龄计算体重的公式: (1)1~6个月婴儿体重Kg=月龄×0.7+3 (2)7~12个月婴儿体重Kg=月龄×0.5+1.2+3 (3)1岁以上婴儿体重Kg=年龄×2+8 胆碱受体激动药 pilocarpin(匹鲁卡品) 剂型:Ocus. Inj. 药理作用: 1.对眼的作用:(1)缩瞳(2)降低眼压(3)调节痉挛 2.对腺体的作用:增加腺体(尤其是汗腺和唾液腺)分泌 临床运用: 1.治疗青光眼(必须手术)——术前术后——Ocus. pr.ocul tid. ,首选药 2.虹膜炎——与MR阻断药交替使用Ocus. pr.ocul 3.对抗MR阻断药中毒Inj. i.h. 或i.v.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滴眼时,应压迫内眦(鼻泪管)以减轻不良反应 nicotine烟碱 特点:脂溶性极强,可经皮肤吸收,无临床使用价值,仅具有毒理学意义。 人工合成的扩瞳药、 后马托品——验光配镜(儿童必须用阿托品) 尤卡托品——眼底检查首选药 α、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Adrenaline 药理作用:

《临床药理学实验》供五年制临床药学专业使用

《临床药理学实验》(供五年制临床药学专业使用) 教 学 大 纲 人体机能实验室编写 2017年9月

前言 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一门学科。临床药理学是从药理学科中发展起来的。它以药理学与临床医学为基础,将二者密切结合并吸收利用其他邻近学科的进展,使基础的理论与方法直接用于临床。临床药理学是以促使医药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提高治疗水平推动医学与药学发展为目的的桥梁学科。临床药理学内容广泛,涉及临床用药研究的各个领域,包括临床药效学、临床药动学、新药临床试验、临床疗效评价、不良反应监测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本课程在学生获得相关理论知识后,通过实验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观察、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动物的捉持法和给药法、有机磷药物的中毒及其解救、实验性酸中毒、吗啡的镇痛作用、实验性缺氧和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等3个实验。 本课程的教学特点是,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适当的讲解、引导,通过系统的介绍临床药理学的实验原理与方法,结合临床药理学相关的重要理论,进行系统的设计、操作实验。此外,通过示范性实验教学以及播放实验录象,向学生介绍难度较大而先进的临床药理学实验技术。 临床药理学实验该门课程的学习要求: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熟悉临床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与过程,并加深对理论课内容的理解,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通过系统化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建立科学研究的概念与思路,具备广泛查阅文献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的拟定自

己感兴趣的研究内容,提出科学严密的设计方案,正确可行的技术路线。最终能够通过开放性实验,实施这一实验方案,真实地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经科学分析、评估后,谨慎地得出小结和初步结论。 临床药理学实验的实验项目类型主要包括:临床药理学实验基础知识,基本实验技能,经典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其中五年制临床药学专业实验项目类型主要为经典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本大纲按照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药学专业的教学要求,结合我校教学计划的安排,结合理论教学大纲而编制,总学时为16学时。

临床药理学题库有答案

临床药理学试题 1.临床药理学研究的重点() A. 药效学 B. 药动学 C. 毒理学 D. 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 E. 药物相互作用 2.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是() A.药效学研究 B.药动学与生物利用度研究 C. 毒理学研究 D. 临床试验与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E. 以上都是 3. 临床药理学试验中必须遵循Fisher提出的三项基本原则是() A.随机、对照、盲法B.重复、对照、盲法C.均衡、盲法、随机 D.均衡、对照、盲法E.重复、均衡、随机 4.正确的描述是() A. 安慰剂在临床药理研究中无实际的意义 B. 临床试验中应设立双盲法 C. 临床试验中的单盲法指对医生保密,对病人不保密 D. 安慰剂在试验中不会引起不良反应 E. 新药的随机对照试验都必须使用安慰剂 5.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临床应用是() A. 给药方案的调整及进行TDM B. 给药方案的设计及观察ADR C. 进行TDM和观察ADR D. 测定生物利用度及ADR E. 测定生物利用度,进行TDM和

观察ADR 6.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不包括() A. 药效学 B. 药动学 C. 毒理学 D. 剂型改造 E. 药物相互作用 7.安慰剂可用于以下场合,但不包括( ) A. 用于某些作用较弱或专用于治疗慢性疾病的药物的阴性对照药 B. 用于治疗轻度精神忧郁症,配合暗示,可获得疗效 C. 已证明有安慰剂效应的慢性疼痛病人,可作为间歇治疗期用药 D. 其它一些证实不需用药的病人,如坚持要求用药者 E. 危重、急性病人 8.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内容是() A. 新药的毒副反应 B. 新药的疗效 C. 新药的不良反应处理方法 D. 新药体内过程及给药方案 E.比较新药与已知药的疗效 9.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是() B. 病人的精神状态 C. 肝、肾功能状态 D. 药物血浆蛋白率高低 E. 肾小球滤过率高低 10. 在碱性尿液中弱碱性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