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马哲笔记(自己整理)

考研马哲笔记(自己整理)
考研马哲笔记(自己整理)

认识论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区别于主观:主观是主体的精神世界

主体具有主观、客观方面,包含主题的自然

属性和社会属性

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主体的社会结构: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人类主体

(重点考点)

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的一切对象(可以是人)

客体和客观的区别(难点)

客观(宇宙)---客体:宇宙中被人指向的××

中介:连结在主客体间的工具、手段及运用方法(次重点考点)1认识的基础(实践)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实质是主体对于客体的两种把握方式

认识关系—观念把握方式

相互关系实践关系—实际把握方式

创造与能动的关系--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

动者与受动者的关系

限定与超越的关系—时间过程中,中体既受客体限制

和制约,又能不断发展自己的能力和

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

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

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和完善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难点)

确立实践目的

实践活动是通过有目的、手段和、

结果的相互作用自我运动、自我发

相互作用采取实践手段展的客观过程

三个环节

进行反馈调节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和基本的观点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决定认识表现--------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重点考点)认识形成于实践过程中;

双向过程,强调两者的统一认识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

生理差异对认识的影响。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但生理素质只是物质条件而不是实践和认识本

1认识对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源于实践并不否定间接经验

--实践作为主观之见于客观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的活动本身包含认识的因素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受意识支配;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实践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相对独立性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表现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正确&错误的认识

2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认识论不可知论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反映论在认识论上的立场先验论

的能动反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反过来

重点考点唯物主义路线唯心(主客观)主义路线

核心概念

2认识的本质能动的反应论消极直观的反映论

----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

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人的反应看作是消

极被动的接受外界

刺激的过程(脱离

实践,认识没有发

展,认识一次性完

成—--错)

人类认识的出发点,规定认识的指向和内容

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认识的反映性---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任何认识都是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难点考点)用中的对客体的反应,都是以观念形态再

现客体的特征、本质和规律。

认识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认识是反映(摹写性)和创造的统一认识的创造性—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主体是具有复杂结构和进行活动的社会性的人,他在反映客

体过程中,必然会动用其内部的所有功

能,对所反映对象的内容进行选择、整

理、改造、解释、猜想等

命题热点

反映和创造是主体认识功能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反映在创造过程中实现,创造收到反映的制约。

由反映所形成的观念的映像,既是一种反映,又是一种创造,是一种创造性的反映。

认识论

认识运动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

辩证过程。

第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概念”次重点考点

辩证关系------------重点考点

区别

感性认识:

感觉、知觉、

表象

--特点:直接性

和具体性理性认识:概念、判断、推理、假说、理论--特点:间接性

和抽象性联系相互依存: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与感性认识--认识论的唯物论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

识-认识论的辩证法

相互渗透:

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理性指导越自

觉,感性认识越深刻

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理性认识不仅

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

3认识的过程 割裂二者的错误观点

--两次飞跃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重点考点

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次重点考点

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难点考点

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

性,片面夸大理性认

识的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

教条主义唯理论

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

经验主义经验论感性认识只反映事物

的现象、各个片面和

外部联系

认识的任务要求把握植

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

联系必要性

勇于实践,深入调查,在实践的基础上观察大量生动的现象,尽可能获取十分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把现象作为入门的想到----基础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加

工制作,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条件从实践的角度看:××是

一个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

使认识物化、对象化,达

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从认识的角度看:××是

一个在时间中检验认识的

过程,只有回到实践,才

能使认识收到实践的检验

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

和发展必要性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从实际出发

2 客观规律同主体需要相结合,形成合理的实践观

3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可行性相结合,形成科学的方法和路径4理论观念与群众行动相结合,付诸社会实践。

条件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

思维等能力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指导作用、解释作用、预

见作用理性因素

包括:1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

2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像、知觉、灵感等。

作用:

1动力作用--积极的情感、情绪给认识活动注入活力,

是认识发展的推动力量

2诱导作用--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会使人产生种种幻想和想象,而想像和幻想是科学创造中的极可贵的品质。

3激发作用--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激发下,

会导致直觉和灵感这种非逻辑力量可以弥补逻辑思

维的不足,激发人的创造力,是一种重要的认识能

力。非理性因素

--两次飞跃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命题热点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动态的统一

1 反复性和无限性是认识过程的基本规律

2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 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不断的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使我们的思想和理论不断随着实际的变化

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以实现主观和客观,理论与实践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难点考点:

1.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发展理论是当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正式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

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

2.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以实现主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人的认识

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

能完成---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

在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客观上,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

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主观上,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也是

一个过程。反复性由于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因为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永无止境的,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实质上是前进上升无限性

认识论难点考点

4认识的目的真理--标志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核心概念

真理的客观性内容是客观的,但不是说真理本身就是客观事物

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形式的主观性形式是主观的,真理符合客观规律,但真理不是客观规

律本身

--真理与价值不等于主张“主观真理论”:1马赫主义认为真理是“思想

形式”,是“社会组织起来的经验”,凡是多数人承

认的就是真理。2 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即真理”,

把有用性与真理本身等同。

实质:唯心主义

真理的一元性:对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不因主体的认识差异

和变化而改变

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

三层含义:1 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

容,这是无条的,绝对的

因此,承认客观真理,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2 就人类的认识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

质世界,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因此,承认世界的可知性,就必须承认绝对真理。

3 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因此,在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

三层含义:认识有待于扩展、深化、发展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1.相互包含。

2.辩证转化:相对真理绝对真理--无止境的过程

3.同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和思维的非至上性的关系相统一。

人类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指人的思维的有限性和相对性

方法论意义理论意义: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一定的条件下,绝对主义会滑向相对主义

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实际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

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实际表现为:怀疑主义和诡辩论

实践意义:科学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两者的统一

真理与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对立统一辩证关系

1.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次重考点

2.相互依存、相互包含,两者的对立超出在一定范围就相互转化

真理想谬误转化:

任何真理只适用与一定条件和范围,否则是谬误

真理是一个过程。真理性的认识体现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

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超前或落后于事物的发展,真理都会

变成谬误。

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性的认识是一个完整体系,割裂真理的内

容使之对立,真理变谬误

谬误向真理转化:

谬误回归原来的界限内,会转化成真理。

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失败常常是成功之母

在批判谬误中发展真理,是谬误向真理转化的一种形式

真理的具体性---重点考点

1.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总是具体的,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真理是有条件\范围的。超出一定的范围,真理变谬误

3.真理是历史的。真理的具体存在是一个过程。

真理的检验标准--重点考点

实践(唯一标准)---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

1.真理的本性—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

2.实践的特点—直接现实性

逻辑证明对实践标准的补充—实践是唯一标准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两者相统一

确定性\绝对性: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无他标准

2.凡是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

的性质

3.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尔后的实践作

出裁定

不确定性\相对性:

1.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

2.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3.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还要继续受实践的检验

二者需统一

价值---指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即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对人与社会的积极意义-------

核心概念

构成:1 主体的需要和利益 2 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

难点考点客观性: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由客体本身客观存在的

属性决定。也具有客观性

特性:主体性:价值关系的形成以主体的需要为主导因素。

社会历史性: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

多维性:主体的需要和客体的有用性都是多方面的。

真理尺度:衡量实践的客观标准(实践要符合客观规律)

价值尺度:评价实践的主体标准(实践要满足人的需要)

评价性认识---尺度是价值---“善,美”

衡量客体的尺度知识性认识---尺度是真理---“真”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一种关于客体对于主题的价值关系的认识

重点考点活动。

特点: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对象;以价值的主体

性为标准;以价值的客观性为基础操作

价值评价的标准科学的价值评价标准是合理的主体需要。实践也是

人民利益是价值评价的最高尺度。检验价值的标准

价值评价的功能---激励、制约、导向作用

1.精神驱动力量---指导人们通过实践不断实现价值

2.实践规范因素---消除实践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实践导向因素

树立正确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辩证统一–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命题热点

1.真理和价值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真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价值是客观事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两者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但两者又有区别,侧重点各不相同。真理强调主观符合客观,价值

强调客体满足主体。

3.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真理和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社会

进步的内在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4.坚持两者的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

文精神;既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又把

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

人为本的原则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关系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4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

1社会基本矛盾----根本动力

2阶级斗争------直接动力

3社会革命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体系4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重要动力

5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生产力—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

的特殊方式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社会存在2地理环境—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

--反对“道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形成生态系统;重视地理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3人口因素—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两者关系:物质—意识;辩证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

作用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

发展形式和规律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超前或滞后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

历史继承性。如“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理论意义:1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宣告唯心史观的破产

3使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

马克思“两个划分,两个归结”思想:1 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划分出经济

领域,从一切社会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

关系,并把它当作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

本的原始的关系

2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

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

---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形态:哲学、艺术、宗教、道德、政法思想—反映经济、政治,具有阶级性

社会意识形式系统的、自觉的、经过思想家加工的

非意识形态:自然科学、语言文字、形式逻辑—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无阶级性

社会意识

社会心理—浅层的、自发的、直接的---凝固化为风俗习惯

劳动者—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并从事生产活动的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劳动对象生产资料实体性要素

劳动资料-劳动手段—中介

1生产力包含科学技术,科技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即一般生产力,是智能性要素,能通过实体性要

素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科学技术与生产力1现代,科技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

2现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现代科技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

和主要标志

相互关系两者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

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

产方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从内容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

变化发展方向和形式;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

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

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从过程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相适

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

如此反复而推动社会发展。

意义:科学确立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马

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保持自己先进性质和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关系

---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基础---实质: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社会关系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关系:辩证统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2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3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发展及其方向。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集中表现为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意义 1 研究和观察社会历史的钥匙。

2 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上层建筑---结构: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哲学、艺术、宗教、道德、政治法律思想

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立法、司法、宪法、规章、准则

政治法律设施:政党、政权、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以社会制度呈现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实质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取决于:

1民族利益2交往3对历史必然性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

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民的历史选择性使然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不同民族可以超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式向前发展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性:指社会形态通过新陈代谢吐故纳新向前发展,包括社会形态的质变和量变

曲折性:指社会前进过程中出现的反复、停滞和倒退现象。

人—唯物史观的科学概念:人是现实的人:人---社会: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

1.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

2.从事一定实践活动

3.处于特定的社会关系中

4.具有能动性的人

人的本质1包含:自然属性&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的前提,社会属性是本质属性

2人的本质:1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经济关系支配多方面社会关系

3人的本质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而变化—人的本质是

具体的历史的,而不是凝固不变的抽象物

----是价值关系的特殊形式,是以人本身及其活动作为价值客体的一种价值关系,

是作为价值客体的人对于自身、他人或社会的有用性。

人的价值二重性:目的性和工具性

当人按照自己的需要去当人作为价值客体去满足他人和

占有价值的时候,人是价值社会的需要时,人的价值的这一方主体,人的价值的这一方面面,称为社会价值

称为个人价值

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辩证关系

1.个人和社会、人的目的性和工具性不是直接同一的,他们之间存

在着矛盾。这矛盾反映着人和社会关系中的矛盾

2.但二者在本质上又是统一的。社会价值是人的价值的主导方面,

个人价值在社会中才能实现

3.个人的贡献是实现社会进步的源泉,社会进步是实现个人价值的

基础和条件

“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根据唯物史观确定历史创造者的理论原则,

历史创造者包括三种类型的人:1直接间接为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人

2参与推动历史前进的活动,或多或少的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人

3在思想和行动中体现了人们群众的利益和愿望的人

否则就只是历史参与者

人民群众1人民群众从本质上说是指一切都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2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3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

4人民群众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个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并不否定个人作用

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

杰出人物---在历史人物中,对那些反映时代要求,代表进步阶级或阶层利益,对社会发展起显著促进作

用的代表人物。

杰出人物的特殊作用:

1.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

2.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人物的组织者、领导者

3.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它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

4.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有时甚至对历史事件的

进程和结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5.历史人物及其作用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受人民群众及其实践活动的制约。杰出人物的出现体现历史必然性---社会存在和社会基本矛盾的运行属于物质性的决定性的因素

具体的接触人物则具有偶然性---其出现和作用取决于个人所处的具体历史环境、机

遇、智慧、性格因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5)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5)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页) (7)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2)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4)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14)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15) 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16) 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18)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0)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0)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2)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3)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5)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25)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27) ④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 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28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30)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0) 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1) 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32) 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33) 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34) 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36) 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8) 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38) 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9)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40)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42)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2) 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43)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45) 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6)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46) 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47) 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48)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最新整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 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多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多选)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车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多选)列宁的(论欧洲联帮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终极笔记以及课后习题答案(保过!)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物质(客观实在性)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 1、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与客观存在: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 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1、物质决定意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世界的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表现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的作用。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 3、(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 4、(多样性)联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 PS: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物质世界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 发展(永恒性、普遍性) 1、(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本质)是创新。 2、(永恒性、普遍性)过程论5要点:a、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b、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3 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转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和连无形的中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

(完整版)【自己整理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笔记

一、绪论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一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②、是适应国际环境剧烈变化 要求的需要。③、是执政党担负引领社会思潮的政治责任的需要。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4、创新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 5、人才素质是什么? ①徳是人素质的灵魂②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③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④美是人才素质的 综合体现 6、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7、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①确立独立自主意识②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③虚心求教,细心体察④大胆实践,不断积累 生活经验 8、大学生应该塑造的崭新形象 ①理想远大,热爱祖国②追求真理,善于创新③德才兼备, 全面发展④视野开阔,胸怀宽广⑤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9、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 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0、思想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中药手段。思 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们学法学尊法守法用 法的素养和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 11、学习“思修”课的意义:①有助于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 才之路②有助于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 知 识基础③有助于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二、第一章 1、理想的含义: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实践转向,科学地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实现了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科学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由于马克思主义发现了科学的实践观,实现了哲学史上的实践转向,从而完成了一项哲学革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的实践原则是其基本的建构原则,科学的实践观点则是其首要的基本观点。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以实践为基础构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生长和发展的最现实的基础,是哲学生命力的源泉。 1:从对象看,哲学研究的诗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世界正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而人与世界的关系最现实最深切的基础是实践。因此,真正的哲学无疑应以实践为基础来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 2:从内容来看,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获得灵魂。哲学从总体上统摄时代的内容和文明,反映着时代的本质特征。由此而言,真正的哲学也从实践中获得的最精致、最珍贵的东西,离开社会实践,时不能从实践的困扰中解脱出来。 3:从特点来看,哲学具有优越性,它是最高智慧,但总得以现实的实践为前提和起点。超越性(即普遍性),是人的普遍性的反映,人的普遍性在于不受物质限制,按任何一种事物的尺度进行创造,并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人的普遍性就是实践的普遍性,或者说实践的普遍性是人的普遍性的表现,它标志着人赖以生活的世界范围展开的广度和深度。人的普遍性就是实践的普通性,人的实践性之的所以是人的普遍性的表现,在于实践确证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本质力量是人在实践中所获成果的自然性积绽和社会性积绽,实践的过程和结果是关照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面镜子。 二: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和实质: 1: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传统哲学是形而上学,即关于超验存在之本性的理伦,力国从一种“终极存在”或“初始本原”,中去理解和把握事物,抽像的物质成了一切变化的主题,抽象的实体成了交物的本性和存在的致动固,哲学变得敌视人了,旧哲学崇尚的理念“气”等一种抽象的存在,而黑格尔崇尚绝对精神,绝对理性也高人人耸于祭坛之上,人成了绝对理性自我实现的工具。马克思拒斥形而上学,把唯物主义和人的主体性吻合起来,指出哲学应关注现存世界,人类世界,把人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已身上(马恩全集161页—162页),现实的世界不是纯粹的自然界,而是实践着的人化的自然界,人类世界是自然与社会二位一体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聚焦点,从整个世界转向现存世界,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类世界,使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而转变的契机所在就是把目光转向了人类世界。实践把自然与社会溶为一体,社会在自然中贯注了自己的目的,同时,自然又进入社会,从而使社会成为自然的社会,自然成为社会的自然。 2: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 唯物主义所唯之“物”有很大的不同,据此可分为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传统观点把唯物主义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旧唯物主义相比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都以自在的世界为研究对象。朴素唯物主义看世界是一个直观混纯的整体,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世界看成孤立存在的事物,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世界理解为联系发展和整体,但这些都是客体哲学,只是对世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真理及其检验标准)【圣才出品】

第13章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13.1 复习笔记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一、真理的本质和特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是发展变化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1.真理的本质 真理是人的认识活动的产物,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对真理本质的理解,取决于对认识活动中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的理解。 (1)前马克思主义时代的真理观 ①符合论,认为认识或观念的真理性在于其与对象相符合。 ②融贯论,认为一个命题是否为真,并不在于它是否同事实相符合,而取决于它在命题系统中是否与其他命题相一致或融贯,即无矛盾性。 ③工具论,认为“有用即真理”“真理即效用”,思想、概念、理论等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目的而设计的工具,如果它们对于人们达到预期目的有用、能够使人们获得成功便是真理。 (2)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关系建立在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基础上,通过人的能动的反映活动实现,也必然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拓展和深化。 ②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真理的本质属性是它的客观性。 a.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真理观上都必然承认和强调真理的客观性,坚持客观真理论。 c.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的一元性,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的一元性,是指真理的客观内容唯一。 d.真理又具有多样性,它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不同的理论形式来表达。 2.真理的具体性与全面性 (1)真理的具体性 ①真理的具体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脱离条件的抽象真理并不存在。 ②具体真理是一定条件下的真理,这并不否定真理的普遍性。任何真理都有普遍性,只是这种普遍性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的普遍性。具体真理是包含着具体历史条件的丰富的普遍性。 (2)真理的全面性 真理的全面性是指对事物本质规定的综合,如实地反映事物的诸矛盾及其辩证关系。真理的全面性意味着真理不是一次完成的终极真理。作为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变化。 3.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超完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精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笔记 绪论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应试提示:注意把握要点,常以简答题方式出现。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简言之,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 1、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客观条件) 从17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和法国等西欧主要国家相继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首先在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法国、德国也相继发生了工业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和工业革命的发生,使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大大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带来了物质财富的空前增长;另一方面,又导致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尖锐化。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2、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阶级基础) 掌握三大工人运动,常以多选题方式出现。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尖锐化。具体表现为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两次举行武装起义,明确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口号;1836年,在英国开始了“人民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发动了起义,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口号。标志着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了条件;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可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此处知识点较多,注意记忆,常以选择题方式出现。 1、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弃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古希腊罗马哲学其他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影响相对说是间接来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两个分离得以统一。 英国古典经济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时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最主要的是严密论证了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关于马哲的读书笔记

关于马哲的读书笔记 【篇一:马哲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是1848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 《共产党宣言》,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 和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整个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物质世界运动、 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来改造世界 和获得自由。 哲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爱智慧”的意思。 从古至今的一切哲学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 形态,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 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是含有 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 世界观是方法论的基础,方法论是世界观的体现和运用。 哲学和其他科学是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 具体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识、思维是第二性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万事万物 的本原;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而意识则是物质长期发展 的产物和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者说物质决定意识。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2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绪论 2 ....................................................................................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 3 .....................................................................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二节 4 ............................................................................ 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三节 5 ................................................................................................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章 5 ....................................................................................................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7 ) ............................................................... (4页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2 ..................................................................................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14 ..................................................................................................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4 .............................................................................................. . 认识的产生及本质第一节 15 .................................................................................................. . 认识的辩证运动第二节 16 . .......................................................................................................... 真理与价值第三节 18 ...............................................................................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第四节 20 ...............................................................................................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三章 20 ...............................................................................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一节 22 ...........................................................................................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二节 23 ...........................................................................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三节 25 ...........................................................................................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四章 25 ................................................................................................... 资本主义的形成第一节 27 ..........................................................................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第二节 ④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28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30)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0) 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1) 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32) 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33) 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34) 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36) 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8) 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38) 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9)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40)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42)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2) 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43)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45) 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6)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46)

马哲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2015级2班刘思怡 《哲学科学常识》陈嘉映东方出版社 总: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对哲学,科学,常识这三个不同的世界图景有了新的认识,也惊讶于陈嘉映老师的学识的丰富,对概念的精准把握,论述的条理分明,用词的精准度和独到的见解。虽然本人有很多地方由于知识缺陷,对很多章节有很多不懂得地方,像数学化、西方科学的发展历程等等,但这本书都为我提供了一个宏观,清晰的脉络。在很多方面扩宽了我的知识面,也完全打破了我对文理的界限观。 正如在书的自序中那样写到,“我有很多困惑,很多问题。思想对生活有什么意义?更明确一点儿,理论对生活有什么意义。哲学的工作被科学接过,哲学似乎寿终就寝。哲学何为?何为真理?科学中没有喜怒哀乐。各种问题相互交织,以不同形式存在。”作者本人关心的是哲学命运,思想的命运。这些问题似乎离现实生活那么遥远,生活是柴米油盐;似乎又离我们那么近,如果一个人连思想都不存在,何以存在于世界,又如何区别于自己和其他动物,区别自己和他人?作者的问题又引起更多人的共鸣,更多的问题产生。但似乎哲学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这些是或压根不是哲学考虑的问题。哲学是理性的反省,不能建立普适理论,不能提供唯一

正确的答案,哲学无法解决,那么科学就能够吗?难度哲学只是负责引发思考,科学来解决吗?这样看来哲学似乎没有用。答案显然不是,这本书的结尾为我解答了这个问题,虽无准确的答案但是却有了清晰的认识。关于哲学与科学,两个世界图景,基于对本书的囫囵吞枣式的阅读和自己浅显的理解,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我不能也不敢说自己对哲学和科学有了深刻,全面的认识。因为这两个图景基本承包了我们思维认识的大半江山,又怎么能说自己通过一本书知道了全部的真谛。所以我只想分享自己或算的上或算不上的领悟理解,以及自己的思考。 哲学科学又是怎样的关系,正如书中;“科学革命之后的 哲学,逐渐丧失了哲学-科学的性质,从对世界的整体解释 退回到概念分析的领域。哲学的自然理解本性不允许哲学成为普适理论。如今的哲学,早已不是哲学-科学。我们生活 在这个经验的世界,依然需要对经验进行反思,以期我们的理解在任何地方变得连贯一致。哲学在克服常识的片段零星,它对经验进行反思,进而揭示自然概念之间的错综复杂的联系,但这种连贯总是局部的、多义的、不固定的。”在书的 结尾写到,也是最为触动我的。“理解从来是与我们变迁不 定的生活世界联系在一起,从来也不可能提供普适理解意义上的普适理论,从来不可能对世界有完整的理解。入乎万物一体的通融之境,用巨细无遗的理论为世界提供统一的解释,

《大一思修最终整理笔记》

绪论第三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P11~13 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科学内涵: (1)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灵魂,核心) (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主题) (3)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精髓)(4)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基础) 第一章第一节 1.理想的涵义与特征?P21 (1)含义: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特征:目标性现实可能性超前性阶级性时代性差异性实践性 2.信念的涵义?P22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理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3. 理想信念的作用?P24 宏观:(1)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2)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微观:(1)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2)引导大学生走什么路。(3)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第一章第二节 1。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P27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2)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3)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P28 (1)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3)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第二章第一节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P40 科学内涵: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第二章第二节 1.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维护祖国统一:一致性P45 2.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P47 (1)经济全球化形式下要弘扬爱国主义。(2)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3.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P50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2)团结统一。(3)爱好和平。 (4)勤劳勇敢。(5)自强不息。

生活与哲学(马哲)笔记整理

期末主观题应试宝典 生活与哲学(马哲)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唯物论部分)与追求真理(认识论部分) 辩证唯物论核心词:物质、意识、规律认识论核心词:实践、认识、真理课题:一、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部分)二、把握思维的奥妙(唯物论部分) 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即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含义: (2)怎样? 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进行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 来。 ④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二是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 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认识论部分) 【世界观】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 或螺旋式的上升。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部分) 唯物辩证法核心词:联系、发展、矛盾、辩证的否定观(创新) 【世界观】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马克思基本原理笔记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三层含义: 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真理。 2)、狭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3)、广义:由马恩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阶段,并由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发展和中国化了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的永恒生命力 立场:被压迫、被奴役的劳动者 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物质决定论:物质——精神:重视物质(生产力) 利益观:个人——社会:重视集体 观点: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共产主义——资本主义终将被一个更美好的理想社会制度所代替 用望远镜来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第一,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 第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创立提供了日趋完善的科学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继承人类历史上优秀思想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和改造人类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科学成分的基础上,总结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和工人阶级斗争实践而创新、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于人类以往哲学思想中的唯物主义思想、辩证法思想以及某些历史观中有价值、合理的思想。其直接的理论来源,则是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他们抛弃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体系,吸收了它的辩证法的合理思想,抛弃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宗教伦理杂质,吸收、坚持了它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建了一种具有不同内容和功能的新的哲学体系,从而在人类哲学史上真正引起了伟大的变革,第一次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改变了实践观念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上对资本主义社会作了科学分析,这是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的决定性环节。 19世纪初期的以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也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当前:科学发展观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根本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思想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同时,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指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主张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政党,并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使社会主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一,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点决定的。 第二,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第三,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终极马哲笔记 不去听课也不会挂科来源

终极马哲笔记不去听课也不会挂科来源:李博伦T-T的日志 终极笔记:马哲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 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 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 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 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 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 2个核心:社会、人 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物质(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 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 (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 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

马基课堂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修身包括了三个方面: 1、锻炼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原理、哲学课程的本质是反思,方法论意义。 ?2、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3、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组成部分:马哲、马经、科社 三层涵义(由谁建立、为谁服务、本质内容) (1)从认识成果——是马恩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由谁建立) (2)从阶级属性——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为谁服务)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发展和转变为社会 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本质内容) 狭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广义:由马恩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阶段,并由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发展和中国化了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辨析题】 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二、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 (一)从产生过程看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 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和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体现在:

2019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总结整理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章重点:划清两个界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界限。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的定义: 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⑵、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⑶、是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⑷、是含有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观、方法论的定义: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3、哲学与其他科学(非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4、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即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 的问题;也即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⑴、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⑵、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6、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⑴、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 ⑵、现实社会的表象和概念中能不能正确的反应现实。 7、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 8、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⑴、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思、思维是第二性的; ⑵、物质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⑶、物质决定意识。 9、唯物主义的主要三种形态:

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原始的自发,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始物质。 古代唯物朴素论和朴素辩证法是结合在一起的,例如"万物皆流"、"万物皆变"体现了它们的统一。 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 ⑶、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10、唯心主义的根源: ⑴、社会根源; ⑵、阶级根源; ⑶、认识论根源。 11、唯心主义的主要二种形态: ⑴、主观唯心主义:人的感觉、意识、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主观精神高于一切,大于一切,支配一切,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 ⑵、客观唯心主义:离开了人,脱离了物质世界的某种"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⑴、在对象上:是普遍规律的科学,正确的指出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⑵、在内容上: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⑶、在作用上: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三个特点。 1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1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基础; 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论基础; 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辩证唯物主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的定义: 物质的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是: ⑴、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 ⑵、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 ⑶、而且是客观实在的。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的重要意义: ⑴、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和二元论 的物质观; ⑵、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先验论和不可知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