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国际秩序

战后国际秩序
战后国际秩序

二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回看历史昭示未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专题文章】

回看历史昭示未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隆隆炮声已经远去。今天,当我们站在21世纪回首这场大战的时候,仍然深深感到,由战胜国建立的战后国际秩序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相当深远。

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打破了依靠欧洲列强之间的力量平衡所建立的、并在欧洲主导之下的旧的国际秩序结构,代之而起的是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国等战胜国建立并为其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结构。

①波茨坦会议现场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开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主战场。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的武装进攻,使二战的战火燃烧到欧洲。在欧洲国家分裂为以英法为首的同盟国和德意组成的轴心国两个集团并进行作战的同时,战前以欧洲列强均势为主导的、以国际联盟为代表的旧的国际秩序结构便随之彻底崩溃。随着战局的不断发展,国际政治的分野也日渐清晰,整个世界逐渐形成了两个相互敌对作战的阵线。发动并继续进行侵略战争的德、意、日法西斯国家虽然于1940年9月签订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但它们始终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同盟关系,也未能协调军事行动。当德国于1 941年6月22日发动对苏联的战争时,日本却决定南进,并于同年12月7日以偷袭珍珠港这一爆炸性事件对美国开战。法西斯国家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迫使苏联和美国正式参战,使这场原本主要由中国和英国坚持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进入了真正的全球阶段,美、英、苏、中四大国也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

二战中后期,在各个战场已经处于战略反攻的形势下,美、英、苏、中等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举行了一系列公开的和秘密的首脑会议和会晤(主要包括1943年的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1944年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签订了一系列公开的或秘密的、书面的或口头的宣言、公告、声明、决议、协议等,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二战结束后,战胜国又通过与一些战败国签订和约的形式,进一步补充了这种安排。这些国际文件形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战后的国际秩序,包括以下一些重要内容。第一,从组织、思想、社会等各方面消灭德国纳粹暴政和日本军国主义,防止其死灰复燃。从1945年至1948

年,反法西斯同盟国分别在德国和日本设立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纳粹战犯和日本甲级战犯进行审判,分别有12人和7人被判绞刑。中国政府在南京、上海、北平(北京)、台北等地,盟国在马尼拉、新加坡等地也设立军事法庭,对日本乙级和丙级战犯进行审判。与此同时,美、英、法、苏在德国的各自占领区均实行了“非纳粹化”或“根除法西斯残余”行动,整肃法西斯主义并进行民主政权建设和思想教育。在日本,美国盟军总部主导了清除军国主义的民主化改革,制定了保证日本和平发展的1947年《日本国宪法》,即“和平宪法”。但由于冷战的发生,日本的民主化改革并不彻底。

第二,领土安排。重新确定了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特别是重新划定了德、日、意等发动战争的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在亚太地区,《开罗宣言》明确规定同盟国的宗旨是“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并严正指出“日本亦将被逐出于其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波茨坦公告》强调:“《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在《终战诏书》中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同年9月2日,日本政府在《日本投降书》中承诺“忠实履行《波茨坦公告》的各项条文”,这就意味着日本必须放弃其所攫取的所有中国领土。1946年1月《盟军最高司令部训令第677号》再次明确规定了日本施政权应包括的范围是“日本的四个主要岛屿(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及包括对马诸岛、北纬30度以北的琉球诸岛的约1000个邻近小岛”。根据上述规定,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从未包括在日本国土之内。另外规定日本须将库页岛南

部及邻近一切岛屿以及千岛群岛交还苏联,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美、苏以北纬3 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承认外蒙古独立。

②日军偷袭珍珠港

第三,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联合国的根本宗旨和原则是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尊重基本人权和自决原则,尊重国家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不干涉内政,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友好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文化和福利发展,等等。还必须指出的是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敌国条款”:“本宪章并不取消或禁止负行动责任之政府对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本宪章任何签字国之敌国因该次战争而采取或授权执行之行动”(见第十七章第107条)。这一条款,对防止战时敌国一旦东山再起破坏和平,具有威慑作用。

第四,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和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地实行国际托管计划,促进被托管地区的和平及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方面的发展,直至最终独立。当1994年最后一块托管地帕劳共和国独立并被接纳进入联合国的时候,作为联合国六大机构之一的托管理事会的历史使命业已完成,联合国关于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不再有殖民制度的目标也基本得到实现。

主要由战胜国建立的战后国际秩序,尽管仍然存在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但是这一国际秩序有着很大的历史进步性。首先,它第一次将苏联和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原则正式纳入了国际关系,成为战后国际秩序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在总体上制约了美、苏在产生任何争端时的行为方式,即双方不能以战争手段,而要用和平手段协商谈判来解决。因此,在二战后东西方紧张对峙,局部战争始终不断的情况下,冷战中的两个主要角色美国和苏联之间从未发生过直接的军事冲突,这便形成了冷战的最基本特征:它既是战争,又是和平,从而使世界维持了整体的和平状态,同时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其次,它所提倡的和平、民主、独立原则,对战后世界的发展有很大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决定了战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潮流。

但是,这一进步的国际秩序也不断遭到破坏和挑战。以东亚为例,二战结束后,日本并未完全履行自己对《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承诺,并未将台湾的附属岛屿钓鱼岛归还中国。1951年,在朝鲜战争尚未结束的情况下,美国出于其全球冷战战略的考虑,抛开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单独与日本签订了所谓“旧金山和约”,美国据此获得了对北纬29度以南“南西诸岛”(含琉球群岛与大东群岛)的施政权。由于在该条款中并不包括钓鱼岛,这就意味着美国实际认可

了日本对中国领土钓鱼岛的继续非法占有。1953年12月25日,美国琉球民政府发布第27号公告《琉球群岛的地理境界》,首次以经纬度线的方式标示其施政权范围“包括北纬28度、东经124度40分,北纬24度、东经122度,北纬24度、东经133度,北纬27度、东经131度50分,北纬27度、东经12 8度18分,北纬28度、东经128度18分各点连线的区域内各岛、小岛、环形礁、岩礁及领海”,从而将本不属于其管辖的中国领土钓鱼岛夹带划入其中,擅自非法扩大了托管范围。1971年6月17日,美日签署“归还冲绳协定”,美国将琉球群岛和钓鱼岛以及大东群岛的“施政权”,“归还”日本。美、日关于中国领土钓鱼岛的上述一系列行动,没有任何法律依据,也未得到中国政府的承认,而是美国将中国的固有领土钓鱼岛私相授受给日本。1971年12月30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指出:“美、日两国政府在‘归还’冲绳协定中,把我国钓鱼岛等岛屿列入‘归还区域’,完全是非法的,这丝毫不能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钓鱼岛等岛屿的领土主权。”正是美、日的非法行动和单方面对战后国际秩序的破坏和挑战,致使中日两国围绕钓鱼岛问题的争端至今没有解决。特别是进入2 1世纪以来,在冷战早已结束的情况下,美国一方面声称自己对钓鱼岛的主权问题“持中立立场”,不选边站,另一方面又坚持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原则,不断宣称冷战时期的产物、1951年的《美日安保条约》第5款适用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从而进一步鼓励了日本,悍然宣布“国有化”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肆意侵犯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破坏和挑战以《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文件所代表的战后东亚国际秩序,甚至走到了修改“和平宪法”的危险境地。

③1948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东条英机在认罪书上签字

作为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中国以其全国的坚决抗战和中华民族几千万人的巨大牺牲,成为抗击法西斯的四大国之一,不仅对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构建战后国际秩序特别是东亚秩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解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和平发展的中国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有权利、有责任、也有必要联合国际社会,维护和巩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和战后和平的国际秩序,决不允许开历史倒车,决不允许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复活。唯如此,才能创造一个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

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复习提纲

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复习提纲 一、知识梳理: A: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俄国二月革命: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出现了和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主要权力掌握在。 俄国十月革命:时间,地点在彼得格勒,领导人。起义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主席是列宁。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颁布了,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同德、奥议和,退出一战。1918年3月,苏俄迁都到莫斯科。 新政权的巩固:进行了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完成。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性质: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列宁:新经济政策:时间:1921年,内容(新在什么地方): 。意义: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新经济政策的“新”是相对于而言的。年苏联成立,年,苏联解体。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20世纪20到30年代苏联所取得的建设成就:完成了第一、二个五年计划,重点是,苏联由变成了。1936年苏联通过了新宪法,标志着的形成,其特点是。 这段内容比较重要的材料有:“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请回答:我国较早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杂志和文章有哪些?十月革命的性质是什么?这反映了十月革命的什么意义?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所说的“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是什么政策?为了改正这一错误,又采取了什么政策?具体内容是什么?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请回答:新经济政策的“新”是相对于什么政策而言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里是说的“苏联的模式”是指什么?形成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特点是什么?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凡尔赛体系:会议:,去操纵作用的是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的,美国的。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内容包括:领土:。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考试比较容易考的是:殖民地、政治。以此为主形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统治的新秩序。 国联成立于年,被控制。 华盛顿体系:会议,起主要作用的是三国,调整的是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最尖锐的是矛盾。1922年签署了,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实际上有利于。因为 。所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可能维持下去。 C:经济大危机:1929年经济危机,在爆发。特点是。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

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题, 第3课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总课时:1本节课时。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巴黎和会和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凡尔赛和约》和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会议和《九国公约》及华盛顿体系。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九国公约》等材料,提高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分析,提高综合、概括和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内部隐含的矛盾发展必将导致体系的崩溃和新的战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德合约、九国公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难点:对德合约、《九国公约的影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本质 学习过程:【教材研习·循序渐进·目标达成】 自主学习:、 自读课本,独立完成下列问题: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背景:战结束,帝国主义要重新瓜分世界, 巴黎和会后,帝国主义在地区矛盾尖锐,争夺尤为激烈。 时间: 地点: 操纵者: 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重要条约及内容, 注意《凡尔赛和约》内容从领土、海外殖民地、军事、赔款几方面分析。 结果: 评价: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一战后世界统治的新秩序,但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一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是:;它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交流展示:(合多媒体课件,发现并解决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课本内容,分析回答问题;注意对重点内容的理解)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9年,中国代表提出了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归还在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取的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的合理要求,但被英、法、美等国列强拒绝。《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 材料二:“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1)《凡尔赛和约》与《九国公约》分别是在哪次国际会议上签订的? (2)以上两个条约尊重中国的主权了吗?为什么? (3)材料二条约中的“各国”是指哪些国家?材料二的实质是什么? (4)从以上两则材料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9年6月,参加巴黎和会的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和约规定: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加以瓜分。和约竟无视中国人民的权益,规定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交由日本继承。 材料二:福煦(法国元帅)在听到《凡尔赛和约》签字的消息后说:“这不是和平,而是20年的休战!” 列宁指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持的整个国际体系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回答问题:(注意结合材料,链接基础知识,审清问题,规范答题) (1)材料一反映出巴黎和会的实质是什么? (2)你同意材料二的观点吗?说出你的理由。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战前夕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殖民地占有情况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习题详解

(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内容标准】(1)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2006年武汉市中考思想历史卷及答案(大纲卷) 28.学习历史需要准确掌握基础知识。下列关联正确的一组是 A. 林肯——美国历史上第一任总统 B. 拿破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人 C.杜鲁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代言人 ?2006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历史试卷 25.俄罗斯总统普京曾说:“华约和苏联解体后,北约实际上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你认为普京此话的含义是 A.国与国之间应该友好合作 C.世界局势日趋缓和 B.世界两极格局已经终结D.经济全球化趋势日 湖北省黄冈市2006年初中升学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非实验区) 24.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是 A.多极化??? B.“一超多强”? C.“五强并立”??? D.单极世界?? 2006年福州市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会考、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历史试卷 20、从下图中你所能得到的信息是 美苏争霸B、日本成为经济强国C、出现了众多跨国公司D、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 2006年泰州市二〇〇六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23.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多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其中“多强”除了中国、日本外,还有 A.意大利、英国 B.欧共体、德国 C. 法国、加拿大 D.欧盟、俄罗斯 2006年安徽省濉溪县初三毕业会考历史试卷(开卷) 24、当今世界新旧格局交替的显著表现是()A、由国际经济旧秩序向国际新秩序过渡 B、由两级格局向多极化发展C、由美国称霸到美日欧三足鼎立 D、由意识形态对立到政治军事对抗 ?2006年湖北省黄冈市初中升学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试题(课改区) 24.下列关于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B、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C、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已经定型 D、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成为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江苏省盐城市二○○六年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统一考试史地试卷 23.下列关于当前世界格局的说法,正确的是 A.美国独霸世界 B.西欧、日本和美国三足鼎立 C.形成了多极化格局 D.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湖北省宜昌市200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试题(课改实验区使用) 20.某班开展以"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明同学确定了以下研究内容,其中不准确的是A.罗斯福新政?????? B.美苏"冷战"???? C.多极化趋势?????? D.科索沃战争 2006年河南省高级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试卷 20.当前世界格局的特点是 A.两极对峙 B 多极化形成 C “一超多强” D 和平共处 2006年山东省中考试题 15、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2021年历史部编版(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同步练习: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时作业17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一、选择题 1.德国进攻波兰前,英国政治家反复强调:“波兰作为一个殉难者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更有利于英国。”英国强调的是(D) A.波兰的存亡对英国利益无关紧要 B.波兰的灭亡更有利于英国均势政策的实现 C.帮助波兰会大量消耗英国的国力 D.波兰灭亡后有利于德国进攻苏联 解析:题干中提供的时间是“德国进攻波兰前”,这一时期英国正在推行绥靖政策。英国推行这一政策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一是为了祸水东引。根据这一分析衡量四个选项,显然D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2.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英国首相张伯伦对希特勒的行动提出疑问:“这是旧的冒险行动的终结呢,还是新的冒险行动的开端?……这是武力征服世界计划中的一个步骤吗?”这段材料(D) A.表明张伯伦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B.说明英国放弃了绥靖政策 C.反映出英德矛盾趋于激化 D.表明张伯伦仍然顽固地坚持绥靖政策 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张伯伦发生了一些动摇,但根本上仍推行绥靖政策,D项正确,A项叙述错误;B、C两项不符合题干要求。 3.英国政治家艾登在其回忆录中写道:“难道我们在1935年就不能下更大的决心来推行制裁?如果我们下定决心,难道就不能撕下墨索里尼的假面具,从而推迟这一场战争?我敢断言,回答是肯定

的。”这说明“我们”(A) A.积极推行绥靖政策 B.使国联未采取任何措施 C.导致了西班牙变成法西斯国家 D.延缓了战争迅速爆发 解析:根据“英国政治家艾登”“1935年”“不能下更大的决心来推行制裁”可知,二战前英法等国对意大利法西斯采取绥靖政策,故A项正确。 4.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是(D) A.日本推行“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B.英美等国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 C.德国进攻苏联需要日本密切配合 D.美英与日本在亚太地区的矛盾激化 解析:太平洋战争以日本偷袭美国海军基地为标志,这是双方矛盾日益激化的必然结果,故D项正确。 5.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不断扩大。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相同点是(D) A.都是绥靖政策的必然结果 B.都有利于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 C.直接决定法西斯轴心国的失败命运 D.都是法西斯军队实施的突然袭击 解析:绥靖政策于1939年破产,故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并不是绥靖政策的必然结果,排除A;B、C与史实不符,排除;不论苏德战争还是太平洋战争都是法西斯军队实施的突然袭击,故正确答案为D。 6.英美在二战中与苏联结盟的主要原因在于(C)

2019-2020年初中九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新秩序中华书局版复习特训六十七

2019-2020年初中九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新秩序中华 书局版复习特训六十七 第1题【单选题】 有关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和雅尔塔会议共同点叙述不正确是( ) A、都有美国的参加 B、都涉及到如何打败法西斯的问题 C、都是调整战后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 D、都影响了战后的世界格局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如果将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慕尼黑会议排列在一起,其主要依据是( ) A、都在美国的操纵下召开 B、都是资本主义列强的分赃会议 C、会议主题都是解决殖民地问题 D、会后都建立了一个国际性组织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列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不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

A、经济全球化——西欧一体化——欧元启用 B、凡尔赛华一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 C、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攻占巴士底狱 D、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突袭波兰——德国投降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巴黎和会和雅尔塔会议的相同点是( ) ①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明显 ②决定建立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 ③苏、美、英三国都是主要决策者 ④两次会议都与中国有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1919年,战胜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安排战后和解,却留下了痛苦的遗产。“痛苦的遗产”是指( )

A、《凡尔赛条约》 B、《九国公约》 C、《慕尼黑协定》 D、《北大西洋公约》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根据下表所提供的信息判断,这些内容出自( ) A、《凡尔赛和约》 B、《九国公约》 C、《慕尼黑协定》 D、《联合国家宣言》 【答案】: 【解析】:

战后的“新秩序”2

一、战后的“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年巴黎) 操纵国:、、 实质:分赃会议 中心问题: 焦点: 内容:与德国签订《》。其中最能体现巴黎和会分赃性质的条款是。该和约无视中国人民的权益,规定由日本继承,从而引发了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 结果:由该和约和对奥、匈、土、保的和约构成的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 统治的新秩序。 2、华盛顿会议——(对亚太地区的“安排”)(1921—1922年华盛顿9国)原因:一战后,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矛盾十分尖锐(矛盾最突出)倡议者:美国主导国: 正式议题:限制海军军备及 地区问题。 重要议题:。 中日会外协议:在支持下基本恢复了的主权。 内容:①签订《四国条约》、《五国条约》; ②签订了关于问题的《九国公约》,美国在会上提出了在中国实行“,”的原则,打破了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共同支配的局面。结果:华盛顿会议是的继续,由华盛顿会议内容构成的体系,确定了帝国主义在地区的统治秩序。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通过 和建立,其实质是一战后帝国主义的体系。 评价:它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但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二、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1、经济大危机(年~ 年)(1)背景:一战后,是当时世界经济的中心。财政信贷是美国经济中最环节。 (2)导火线: (3)特点:、、 。 和遭受的打击最为严重。 2、罗斯福新政年 直接目的: 根本目的: 特点: 内容:(1)财政上:整顿,恢复银 行信用。 (2)工业上:最主要的反危机措施是政府实施;大力兴建,以工代赈。 (3)农业上:缩减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3、性质: 4、评价:

第一课 战后世界新格局知识要点

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知识点 一、“两极”与“冷战”(考点:两极格局的形成,原因;冷战的表现,杜鲁门主义,北约和华约) 1、出现的社会背景――雅尔塔会议: ①时间:1945年2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之际); ②地点:在苏联的雅尔塔 ③参加者:苏、美、英三国领导人斯大林、罗斯福和邱吉尔; ④主要内容:商讨有关战后的重大问题:并签订了雅尔塔协定 ⑤世界影响:a、显示了美苏实力均势 b、对战后世界新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两极格局的形成

3、冷战:(1947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1)“冷战”的概念: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2)“冷战”的目的:美国要遏制共产主义,称霸全球 (3)“冷战”出现的主要原因:①、二战后,德意日战败,英法严重削弱,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为了推行称霸全球的战略,美国放弃了战时与苏联的同盟,转为反苏、反共。②、20世纪50年代末以后,苏联的霸权主义也膨胀起来,在军事力量上成为与美国并列的超级大国。③世界人民不想再遭受战争之苦,祈盼和平,反对战争。(4)“冷战”被拉开的序幕: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反共演说)。 (5)“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对苏全面“冷战”的宣传书。 杜鲁门主义的核心内容:美国要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直接武装侵略以外的一切手段,即实行“冷战”政策,宣告了美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全面开始。 (6) “冷战”结束的时间(或两极格局结束的时间):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即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 ⑺“冷战”中最主要的表现:美苏争霸 (8)、“冷战”中美苏争霸的具体表现: 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建立; 1961年柏林墙的修建 美苏军备竞赛(核竞赛)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20世纪60年代美国侵越战争 (9)、“冷战”主要特点:详见P7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12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附解析

易混易错点12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错因归纳: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不同阶段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掌握不准确。 释疑解惑 真题突破 1.(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4)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答案】B 【解析】“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属于意识形态的歧视,与国际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相关,故选B项;“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种结果不是权利制衡的结果,排除A项;“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 不是一种正常的国家精神,排除C项;“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与国家干预的理念是相违背的,排除D项。

2.(2019·北京高考·23)日本自1963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同年,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这说明( ) A.“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形成 B.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C.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 D.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答案】C 【解析】由材料“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可知日本作为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其对外贸易受到美国的干涉和控制,故选C项;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新格局尚未形成,排除A项;材料强调日本经济发展受到美国的影响而非世界经济一体化,排除B项;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经济霸权,排除D 项。 3.(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5)图8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答案】A 【解析】根据图中联合国成员数量的洲际分布变化可知从1945到1975年,亚洲和非洲成员国明显增多,而亚非国家多为第三世界国家,说明第三世界发展壮大,故A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1945到1975年欧洲成员国增加,但不能反映欧共体成员增加,并且这也不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与世界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并未体现经济区域化,故D项错误。 4.(2018.4·浙江高考·25)右图是欧洲某区域集团组织的成员国扩大示意图。观察图1和图2,该组织的演进反映了( )

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过程,表格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过程,表格 篇一:两次世界大战对比表格及史实 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 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 (2)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核心,也是第二次 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 (3)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在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 之间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行。 不同点: (1)性质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2)战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不同: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

形成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3)战争后建立国际和平机构不同: 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1920年成立了国际联盟。根据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建立了联合国。 2、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结束的? 格局: 一战后的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结束: 1939年9月二战的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3.列举二战中反法西斯国家团结协作打击法西斯的史 实 (1)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2)美英盟军实施诺曼底登陆 (3)苏、美、英三国召开雅尔塔会议 (4)苏联宣布对日作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 篇二:两次世界大战对比表格及史实 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 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

2019年精选中华书局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3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新秩序复习巩固九十六

2019年精选中华书局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3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新 秩序复习巩固九十六 第1题【单选题】 下列与中国有关的国际会议,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有损中国主权和利益的是( ) ①巴黎和会②华盛顿会议③雅尔塔会议④万隆会议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根据下表所提供的信息判断,这些内容出自( )

A、《凡尔赛和约》 B、《九国公约》 C、《慕尼黑协定》 D、《联合国家宣言》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会议,事实证明这是一次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从会议签订的《凡尔赛和约》看,最能体现这一实质的是( ) A、德国取消义务兵役制 B、德国须支付大量赔款 C、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 D、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国际关系中,国家间往往通过召开国际会议来协调国家关系和解决各种争端。巴黎和会和慕尼黑会议的共同点是( ) A、会议都被英、法、美操纵 B、促进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形成 C、都损害了弱小国家的利益 D、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如果将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慕尼黑会议排列一起,其主要依据是( ) A、都在美国的操纵下召开 B、都是资本主义列强的分赃会议 C、会议主题都是解决殖民地问题 D、会后都建立了一个国际性组织

【解析】: 第6题【判断题】 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巴黎和会确立了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会议调整了美日英三个战胜国之间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这样,一战后国际关系新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由30年代以来一系列地区性局部战争逐步扩大演变而成的。这是区别它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的一个重要特点。从1931年到1939年的局部战争,中间经过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我国东北……德国吞并奥地利、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等。在此期间,英法等西方国家纵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无疑助长了法西斯侵略的嚣张气焰,加速了世界战争的全面爆发。在局部战争期间,反法西斯势力基本上处于孤立少援、被各个击破的境地。德意日等国的侵略行动未得到有效阻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终走向崩溃,世界大战爆发。 -----摘编自刘宗绪、黄安年《世界近现代历史专题30讲》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C”。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的都是一战后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关系。 中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巴黎和会上处于被列强宰割的地位。 德国和日本都是一战后国际秩序的挑战者,对当时世界和平构成巨大威胁。 面对德日法西斯破坏战后国际秩序的行为,英法等西方国家一再妥协退让。 未能有效防止局部战争扩大为全面战争,是两次世界大战共同的历史教训。

第二讲: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

第一讲: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 世界政治是指在国际社会中各种政治力量在世界政治领域中相互关系的总和,包括世界范围内的战争与和平、强权与民主、合作与对抗等政治现象。 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是国际社会中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包括主权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影响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因素错综复杂,主要有:(1)经济因素;(2)科技因素;(3)军事因素;(4)意识形态因素;(5)自然环境因素。等等。 第一节: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与斗争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各种政治力量(包括主权国家或 国家集团)之间在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世界政治格局是世界政治形势最根本的特征,是把握国际风云变幻的最基本的脉络,是认识世界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主要依据。研究世界政治格局是我们研究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开端。 世界政治格局包括:单极格局、两极格局、多极格局和无极格局四种。世界格局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的特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质量互变规律。 研究世界格局的意义十分重大: 1、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整个世界; 2、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在国际舞台上活动的各种角色,特别是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的角色; 3、有助于我们把握国际社会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自从17世纪40年代出现了第一个世界格局以来,到上个世纪的90年代两极格局终结,人类历史经历了350年的发展,其中的世界格局也发生了五次大的变化: 1、威斯特伐利亚格局(1648年—1815年) 2、维也纳格局(1815年——1914年) 3、凡尔塞格局(1919年——1939年) 4、雅尔塔格局: 5、两极格局: 战后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1、美国的独霸政策导致苏联的反对,美苏两个大国由原先的合作逐渐演变为对抗为两极格局的出现埋下了伏蔽。 2、20世纪50年代,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峙与斗争,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十年真题汇编: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解析版)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1.(2019.4·浙江高考·22)张伯伦相信,通过一场重要的外交活动,他为他的国家已经赢得了一个重大胜利。刚下飞机,这位喜形于色的首相面对着昂扬的人群宣称:“我相信,我们的时代得救了!”但丘吉尔对此予以激烈批评,并称这是“一个全面且彻底的失败”。张伯伦的这场外交活动是( ) A.凡尔赛会议B.慕尼黑会议 C.英法苏缔结同盟条约的谈判D.缔结《非战公约》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张伯伦……我相信,我们的时代得救了……丘吉尔对此予以激烈批评”,结合所学,面对德国咄咄逼人的攻势,英国背着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慕尼黑协定》, 张伯伦换来希特勒在“英德和平宣言”上的签字,故选B项;参与讨论凡尔赛和约的是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排除A项;1939年由于英法对徳绥靖,英法苏缔结同盟条约并未取得实质进展,排除C项;《非战公约》是法国为得到自身安全保障于1928年推动制定的,且张伯伦1937才上台担任英国首相,排除D项。 2.(2019.4·浙江高考·23)1941年11月7日,莫斯科照常举行庆祝十月革命的阅兵式。斯大林发表讲话:“让我们的伟大祖先……的名字,在这次战争中鼓舞着你们!让伟大的列宁的旗帜指引着你们向胜利前进!”红场阅兵所显示的信心和意志鼓舞着苏军战士,并最终赢得这次战役的胜利。据此判断,这次战役的意义在于( ) ①宣告德军“闪电战”破产②根本扭转苏德战场局势 ③标志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④迫使德军无力在东线发动全面进攻 A.①③ 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41年11月……在这次战争中鼓舞着你们……并最终赢得这次战役的胜利”,结合所学,1941年10月德军大举进攻莫斯科,莫斯科战役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标志着“闪电战”的破产,故①正确;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的根本转折点,故②错误;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最终形成,故③错误;莫斯科战役后,德军无力在东线发动全面进攻,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3.(2019.4·浙江高考·24)二战中,美军在太平洋进行的两次重大军事行动,不仅逆转了太平洋战场主动权,而且加速了盟军的反攻和胜利的到来。请观察右侧示意图,选出这两次军事行动的主要地点( )

八、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八、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核心考点】 1.两极格局的形成 (1)背景:①二战后,美苏双方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关系逐渐恶化。②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方面发生冲突。③美苏实力相对均衡。 (2)表现:①政治上,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苏联采取措施与之对抗。②经济上,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③军事上,美国推动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则推动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④1948年的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二次高潮。 (3)“冷战”中的热战:①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②越南战争: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主地位相对衰落。 (4)影响:①双方剑拔弩张,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②两大集团势均力敌,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欧洲共同体形成: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削弱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2)日本成为经济大国: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第二经济大国,积极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3)不结盟运动兴起: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后来把反对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冲击了两极格局。 (4)中国的发展壮大: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3.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两极格局的瓦解:①东欧剧变: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②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2)和平与动荡并存:①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矛盾,美国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冲突。②国际恐怖主义呈泛滥趋势,各国都加强了反恐斗争。 (3)多极化趋势加强:①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单极世界。②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实力增强,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真题再现】 1.(2013·福建文综·24)冷战期间,美国政府的一份秘密报告认为,(美国)实力上的优势,正处于最严重的危险之中……冷战事实上是一场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的真正战争。该报告认为( ) A.全面“热战”不可避免B.要用“热战”代替冷战 C.冷战实际上是一场“热战”D.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冷战”的概念,材料当中没有提到“热战”,故ABC三个选项都错误;“冷战是指除诉诸战争之外的紧张对峙和对抗”,但其实质也是一场战争,故选D。 【答案】D 2.(2013·江苏单科·20)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右侧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 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从地图中找出关键信息:时间:1945——1949;地点:欧洲德国被占领。战后形成美苏冷战格局,在欧洲主要是冷战,没有热战;1955年华约成立,美苏两级对峙格局正式形成;德国在该时期被分区占领,最终导致德国的分裂,而其统一是在东欧剧变时期,故BCD表述错误。因此正确答案选A.。

二战后世界局势的演变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二战后世界局势的演变 课程标准: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考试大纲: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搜索:①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②两极格局的影响;③“冷战”的含义及表现 实战高考: 1.(08江苏单科)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 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 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2.(2009高考宁夏辽宁文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 1948年,美国改行扶植日本的政策,力图将日本建成冷战的前哨阵地。这一政策转变 A.成为日本长期推行仇视中国政策的开端 B.促使美国承认美日平等伙伴关系 C.提高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D.标志着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 3.(2009高考海南单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4.(2010·广东文综22)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基础知识梳理 一、冷战的兴起 知识补充:世界格局指国际舞台上的各种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国际关系的总体结构。它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发展变化的。 20世纪,世界格局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一个超出欧洲范围,具有全球性的国际秩序; 2)、雅尔塔体系:形成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 3)、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1. “冷战”兴起的背景 (1)二战胜利后,美苏失去了同盟的基础; (2)美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3)苏联确保东西边界安全,努力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4)美国将苏联视为称霸的最大障碍; (5)美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两国领导人的不信任和猜疑; (6)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为“冷战”的兴起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冷战开始:

战后世界的新秩序优秀教案

战后世界的新秩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知道国际联盟的建立,培养学生从经济和军事实力两个方面分析帝国主义外交政策的能力,通过揭示美国在《九国公约》中宣称的“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旗号下向中国扩张的企图,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凡尔赛体系不牢固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分析历史现象因果关系的基本能力。初步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与结果,了解巴黎和会及操纵和会的国家。通过逐条分析《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主要内容,认清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组织学生讨论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通过的条约中有关中国问题的条款,得出弱国无外交、无国际地位的结论。 2.通过多媒体课件,形象再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涵和实质,也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拟制表格,归纳、分析诸条约的背景、内容、影响与实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认识巴黎和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美国通过华盛顿会议极大地扩大了自己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势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说明强权外交的后盾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教学重点】 《凡尔赛和约》,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主要条约。 【教学难点】 认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国际关系的基本 格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几个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战争的性质?战争的结果?一战是结束了,但帝国主义的矛盾解决了吗? 战后由于德奥成为战败国,英法虽然实力削弱但仍是欧洲强国,美日经济实力得到增强,它们企图依据变化的各国实力来重新分割世界,所以他们的矛盾斗争又从战场上转移到会议桌上。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 1.巴黎和会的召开 时间:1919年1月 操纵国:英、法、美 实质:巴黎和会实质上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2.《凡尔赛条约》和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①《凡尔赛条约》的签订 时间:1919年6月 内容:第一,关于领土问题。和约重新划定德国疆界,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第二,关于军事问题。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以东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规定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人;第三,关于德国海外殖民地问题。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英、法、日、比等国加以瓜分。第四,关于赔款问题。德国必须对战胜国支付大量赔款;此外,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 教师补充:和会无视中国的主权和战胜国地位,把德国原来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特权让给日本。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引发了中国五四反帝爱国运动,中国代表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②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对德和约签订后,协约国又先后同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分别签订了和约,《凡尔赛条约》和这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它建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二)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 教师过渡:凡尔赛体系确立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但东亚、太平洋地区帝国主义的矛盾仍很激烈,为了缓解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在美国的倡议下,召开了华盛顿会议。

人教历史与社会九上第一单元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5)

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 “殖民体系的瓦解和各国的现代化追求”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变化,理解由这种经济变化带来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变化。 2、了解不同类型的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发展道路,懂得我国发展经济需要走什么样的道路。 二、课文逻辑线索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为线索,从经济发展差异和变化中,观察当代世界的经济格局。 三、自学课文,理清以下问题 1、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殖民体系瓦解的代表性事件有哪些?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的发展道路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 3、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改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代表性事件有哪些? 四、自我检测 1、被称为非洲“独立年”的是 A.1947年 B.1959年 C.1960年 D.1970年 2、20世纪60年代中期组成“七十七国集团”的是 A.拉丁美洲国家 B.欧美国家 C.发达国家 D.发展中国家 3、推动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出现的重要因素主要是 A.新的科技革命的推动 B.建立合理的生产关系 C.政治独立 D.国际联系加强 4、非洲国家殖民时代终结的标志是 A.印度宣告独立 B.纳米比亚宣告独立 C.七十七国集团建立 D.亚非会议召开 5、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展中国家为争取经济权益,改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所作的斗争是 A.召开亚非会议 B.组织七十七国集团 C.开始南北对话 D.不结盟运动的展开 6、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高速发展,成为经济现代化突出例子的国家和地区是 A.美国、德国、日本 B.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 C.德国、英国、法国 D.日本、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 7、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的民族解放运动浪潮首先掀起于 A.非洲 B. 拉丁美洲 C. 亚洲 D.北非 8、独立后的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自己重大问题的国际会议是①不结盟会议②亚非会议③万隆会议④雅尔塔会议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9、中国、朝鲜、越南北部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 A.一战以后 B.二战以后 C.20世纪50年代以后 D.20世纪60年代以后 10、1964年,在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发表了宣言,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地演变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世界经济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取决于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经济实力的彼此消长。 在二战至今不到六十年的时间里,世界经济格局却发生了三次重大演变: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的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80年代末以来世界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总之,在战后短短的50多年中,世界经济格局经历了从一极到多极的演变过程。每一次演变都给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第一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战后初期至70年代) 1原因:战使西欧各国遭到严重削弱,美国远离战场,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在战争中通过贷款、出卖武器、后勤物资等,获取了大量财富。战后,美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学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美国资产阶级还向世界各地输出资本,扩大海外市场,赚取高额利润。 2表现: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到50年代中期,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商品是美国生产的。黄金储备也最丰富。在战后传统的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持的情况下,美国将美元

与黄金挂钩,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此外,美国还倡导和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影响:美国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势力,不断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欧各国、日本等进行渗透,企图控制这些国家。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使西欧、日本等国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还凭借其经济势力,大肆推行强权主义政策,使整个世界动荡不安,难以稳定。 二、第二次: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演变(70年代前期至80年代后期) 1原因:经过短暂的恢复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加强国际经济联系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各国政府还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利用国家的力量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凭借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大力发展本国经济。1973年,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危机结束以后,又进入“滞涨”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共同体国家和日本在许多领域赶上和超过美国。 2表现:日本和欧洲共同体同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展开激烈的竞争。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