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行为学

动物行为学
动物行为学

第一章动物行为生物学概论

动物的行为学是属于动物行为生态学的一门学科,近20 年来,人们对动物的行为作了大量的研究。1973年,由于三位科学家作出了突出的成绩,第一次被授予行为生理学诺贝尔奖,标志着这一门学科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和日益受人关注。

行为学是以动物学、生理学、生态学、遗传学和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动物的行为是一种自然现象,这种现象呈现出多态、奥妙、神奇等特点,其本身又是遗传上重要的表现型。动物的行为又是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从动物的行为跃迁到人的行为,又发展为人类的行为管理规范,自然而然地完成了由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的转变。脱离了动物的行为而偏面强调人的行为,无疑是十分不科学的。

行为生态学是当今生态学研究中最热门的分支学科之一,国际上对其开展的研究发展得十分迅猛。然而,在国内这方面的工作则显得非常薄弱,甚至于还停留在简单的观察和描述的水平上,对于动物行为的机理,行为的生理特点和所具有的生态学意义则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

第一节动物行为生态学及其生态学意义

动物的行为是指动物的动作如奔跑,飞翔、游泳,或动物的位置转移、觅食、求偶、呼吸以及其它一些细微的身体某一部分动作。此外,动物的动作还包括一些观察不到的动作,称之为无动作的行为,如注视、思考、体色变化、简单的心理活动和器官的分泌行为,总之,动物的行为是批动物的动作和动作的变化,动物对环境的反应以及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的总称。

一:动物的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1)动物的行为具有主动性。

(2)动物的行为具有可逆性。

(3)动物的行为具有定向性,是指动物的行为有其明显的指向和目的,它们行动是为了维持生命和繁衍后代。

两种动物的行为绝不会完全相似,即使是同一动物的同一类型行为也能够区分为许多不同的形式,然而,每一种动物的行为又有各自的范围,因此,对于不同类群的动物,或是亲缘关系较远的动物,在极为相似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相似的行为类型,就称之为“行为趋同”,而将那些在形态上难以区分、亲缘关系很近的物种,它们的行为却能够通过不同的形式加以识别,这种现象称为“行为趋异”。

二:动物的行为根据其目的性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1)按行为的因果关系划分---根据动物行为产生的诱导因素不同可分为性行为、对抗行为、争斗行为等等。

(2)按行为的功能划分---根据动物行为所具备的功能可分为觅食行为、迁栖行为、领域行为、亲仔行为、进攻行为、社群行为等等。

(3)按行为的发生,进化的历史角度划分---根据行为的来源可划分为定型行为、趋同行为、趋异行为等等。

(4)按行为的获得途径划分---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习得行为。

动物的行为生态不是研究动物的行为和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动物生活和环境有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分,行为生态学注重于研究动物中有亲缘关系的类群,以及有亲缘关系的种与种之间,它们在行为上有何差异,这些差异双是如何对栖息地表现出适应。目前在两个方面有较大进展。

(1)同一物种的动物在不同栖息地中会产生什么样的分化和差异,即研究动物行为和栖息地之间的关系。

(2)在同一个栖息地中、不同的物种从低等到高等是否会产生平行性进化,这主要是研究动物的行为机理、机制、动物行为的进化以及生态学意义。

动物的行为特征和其它形态特征、生理特征一样,同时受二方面因素影响。

(1)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

动物的行为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长期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因此,行为特征就具有种的特异

性,不同的种具有不同的行为。

行为生态学具体可分为摄食行为生态学、防御行为生态学、繁殖行为生态学、社会行为生态学、时空行为生态学。

动物的行为学和行为生态学是行为生物学的两个方面,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有各自特定的定义和研究方法,动物的行为学是研究动物行为的过程以及机制,而动物的行为生态学则侧重于研究动物行为的形成及其机制。目前集自然界动物的所有行为和现象,可划分为二个研究大类。

(1)研究动物的行为是怎么样发生、发展、变化的,动物个体是如何来控制和操作这些行为,这是研究有关动物或动物内部产生这种行为的可能性和行为的机理的问题。如行为的发生是如何通过神经的反射环节而作出动作,动物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其行为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在动物的行为发生过程中有无基因控制,以及它们是如何发生作用于的等等。这涉及到动物行为研究的近期原因。

(2)研究动物的行为为什么发生,目的在于解释动物的行为为什么能够进化,以及探讨这些行为进化的机制。如动物为什么会产生各类行为,某种动物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行为而不是那种行为,行为的表现型为什么能够形成并且能够固定下来,有无心理动因,什么机制,动物和环境之间是如何配制的,个体如何识别环境,如何保留基因突变等等。它涉及行为研究的终极原因。

研究动物的行为进化是动物行为不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的内容,然而要研究行为的进化必须对现有的进化理论进行突破,传统的进化理论依然无法解释物种的性状表现型是如何完成其基因型的转换并能够持续地在后代中保留下去,动物行为的进化则更进一层,它除了生理学、遗传学上的变化之外,更多地涉及到了动物的心理因素,即

个体的行为表现型基因突变生理变化

促进进化通道心理动因发育进化

第二节行为生态学的研究简史

人们对于动物的行为生态学的研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人们的生产实践中进行的。很长一段时间,在研究动物的行为上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往往采用很多人们的思维习惯来描述动物的行为,后来科学家慢慢地转入到对动物行为的进化和发展的研究。讫今为止,还有很多理论性问题尚示完善。

对于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最早始于19世纪中期,自从达尔文创立了《自然选择》学说之后,人们便开始了对动物的早期行为学的研究。

20世纪初,一位学者Jennings (1906 ) 研究了原生动物的行为,写出了第一本动物行为研究的专著。于1906年出版了《原生动物行为》一书。1922年又出版了《野生动物的行为和心理》。Romans 发展了达尔文学说,并建立了一门比较行为学学科,标志着现代动物行为学的开始。摩尔根研究了动物行为学的机理,对动物行为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劳伦斯对自然或半自然的动物行为作出了描述。他是动物行为生态学的奠基人之一,创立了自然学派,认为动物的行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在研究鸟类行为时提出了“印记”学说,认为小鸭子在哺化出生时所看见的第一眼就是印记,这对动物以后生长发育非常重要,印记是动物进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缺少这一个过程,则动物很难有一个学习的环境。

美国的研究注重于从实验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动物的行为,丰而发展成为一门单独的动物的本能行为学,英国Crook,Lack 等人研究动物的社会性组织行为,提出了比较研究法。Hamilton,Smith 研究了亲缘选择,提出了适合度的概念。Tubule确定了动物的行为对物种生存的价值,并确定了一种测定方法。他以海鸥为研究对象,在牛津大学创立了行为生物学系。Mark,Ales等人提出了动物行为的最适程度理论、行为的进化稳定对策理论、Game理论。

(1)最适理论---是指动物在面临食物的低质多量和高质低量之间如何来确定一个最适范围,在捕食、反抗、逃跑三者之间如何平衡、如何决择,最终能够作出何种对策。

(2)稳定对策---如果一个种群中有大部分动物都采取某一种对策,那末对于某个单一的动物个体来说,这种对策便是稳定对策。

(3)领域稳定对策---在动物的领域行为中,拥有领域的一定能够存活,而没有领域的动物一定

会灭绝,这就是进化过程中的稳定对策。

(4)Game理论---动物的每产生一种行为,都必须付出代价,但在付出代价的同时又能获得一定的利益。动物对于这种利弊关系所表现出的趋避就是Game理论。

1978年英国出版了第一本行为生态学论文集,1984年出版了第一本较系统、全面的行为学专著,同时,牛津大学编了第一本教材。

第三节动物行为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行为的功能---研究某一特定的行为对于动物的生存和生殖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动物的行为差异是由基因差异所决定的,自然选择的作用是保留那些能够把基因最有效地传递下去的个体。此时,个体的行为总是只顾及到自身的利益而不会去顾及种群和社会的整体利益。所以,有的时候动物行为的表现往往于个体解释不通,必须入到种群的水平上才能说明问题。物种进化的结果,往往是呈现出使得动物的行为既能符合于个体、又能顾及于种群的那种普适性行为。

(2)研究动物行为的检测方法---目前常用二种方法,但都有有不完善之处。比较行为学的研究侧重于对不同物种之间的行为进行比较,而实验设计法则来探讨某一种特定的行为对于动物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弊

(3)动物行为决策的研究---动物在产生某一行为之前,必须事先判断该行为的利和弊。当出现一个刺激物时,行为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体色、鸣叫、性炫耀、偷盗、决斗等等行为之中,如何选取定某一种行为则涉及到决策问题。动物必须弄清在一定条件下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是最适的。

(4)研究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相互适应的协同进化---在鸟类捕食隐蔽性猎物时发现,被捕食物的拟态、伪装色和多型现象可能会在进化中同时出现。捕食者能够进化出“搜寻印记”,能使其在众多的背景色中很快地找到猎物所具有的规律性的标志,而被捕食者则能够通过进化来增加隐蔽性和增加捕食者花费的搜寻时间。在逃跑和追捕之间也能产生协同的适应进化,并且在它们之间保持一种差异度。

(5)研究动物之间的竞争,以及动物对资源的竞争---这种竞争分为二类,纯利用性竞争和排他性竞争。纯利用性竞争在自然界很多,其进化对策趋向于高效率,而排他性竞争则在进化中产生出领域性行为、防御性行为等等趋民现象。

(6)研究动物的社群行为---集中地一起的动物社群、家族之中,就会产生出社群结构,最终形成等级制度,在这方面研究两个问题。第一是研究动物为什么要集群?集群能给动物带来什么好处,同时又能带来什么坏处?率二个总是是研究动物在集群之后其社群结构又会发生何种改变?

(7)利用Game理论来研究动物的格斗行为---格斗行为是动物个体所有行为中需要付出代价最大的行为,动物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格斗对策最好,要看动物群体中其它动物干什么,在格半决策中如何进行定位,有很多等级水平上的问题。

(8)两性之间性冲突和性选择的研究---雄性为了能反更多的基因传给后代,希望能够有一雄多雌的配制,从雌性的角度出发则希望有一雌多雄的配制,另外,为了提高后代的存活率,需要雄性有更多的时间来参与生育哺乳过程,因此希望有一雌一雄的配制。这就产生了性别冲突,最后进化成一雄二雌的最适配制。第二,在动物的性行为中还有一个性选择过程,雄性希望找到一个具有最佳基因的雌体,它能具有较高的繁殖率和较高的存活率,而于雌性来讲,也希望获得优秀的雄体基因。其间有四种性选择理论。如鸟类的性选择中为什么雄性比雌性漂亮?其目的是为了进行炫耀。而就其炫耀这一点来讲,就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即雌鸟必须具有性选择能力;雄鸟必须进行炫耀;同时还必须炫耀一定长度的时间,使得雌鸟能够区分出其中的细微差别。

(9)研究动物的亲代抚育和交配机制---这在不同的动物之间有不同的表现,如单抚、双抚、代抚等等。

(10)动物自私行为和利它行为的研究---有这方面有很多理论和学说,但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如对于动物之间进行合作狩猎行为、报警行为、互相之间的合作行为、警示性鸣叫、发生在工蚁和兵蚁中的社群性绝育行为等等。

(11)动物之间帮助行为的研究---帮助行为指的是在繁殖过程中,子女帮助父母繁殖抚育后代的一种行为,这有鸟类和哺乳类中很多。

(12)种群行为的多对策研究---同一种群内不同种类的个体之间,在求偶时多种不同的对策,理论上在研究它们的生态学意义。

(13)研究社会性昆虫的协作和利它行为---在蚂蚁、白蚁和蜜蜂之间,有些种类在协作过程中失去一部分生理功能,其机制是如何发生和调控的,是研究的主要对象。

(14)研究动物的通迅行为---这方面主要研究动物在不同的个体之间、不同的物种之间,其信息是如何进行交流的,动物的通迅主要通过物理上的形态语言、化学上的信激素来进行,然而关于这些方面的机制和生态学意义至今尚不十分清楚。

第四节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和常用技术

行为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可分为观察法和实验法二各种,有的是在野外进行观察,通过仔细地观察动物的活动情况、并建立相应的记录为目标。有的时候则广泛应用实验室条件进行试验,是通过对动物所发出或接受的信号进行干扰、然后观察其变化,从中得出结论。大多数行为研究都是采用两种方法的不同结合形式。

(1)观察法

观察法首先是要详细而客观地记录下各种动物的行为。不能把人的动机强加到动物身上,最常用的就肉眼观察,后来逐渐发明了摄影机、照像机、录音机、录像机等等机器,可用于忠实地记录动物的活动轨迹。

观察动物的行为需要特别强调不能干扰动物的行为和生活环境,只有在原来的生活环境中,动物借以生存和进化的那些行为,才具有科学意义。因为在受干扰的情况下,动物往往会表现出不正常的行为。

驯练动物是行为学常用的一种手段,通过刺激,让动物去做一些通常不愿意做的事情,成功之后就给予奖赏。通过这种方法可用来分析动物是如何进行学习和获得经验的。

在研究高等动物的感觉器官时,采用电生理记录仪测量和记录由于刺激所引起的反应,是研究行为信号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还有一种方法是将信号作各种仪器记录下来,然后再播放给原来的动物听,从中记录受试者接受信号之后的行为,这种方法称之为“再现模拟法”。

(2)实验法

实验不一定必须在实验室内进行,也可以在野外自然状态下进行。实验法是指人们通过改变某些客观条件,使自己进入自然环境中去研究动物行为的一种方法。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采用模拟自然信号的人工信号,有人模拟雄螽斯的声音,促使螽斯跟着人所模拟的声音交替地鸣唱起来。模拟动物的外激素,采用人工合成的化合物也能引起动物的反应,这能使我们有可能深入地了解动物的感受能力。有人把一只发情大鼠身上提取的气味物质涂在一只幼鼠身上,结果这只幼鼠对成年雄鼠就有了吸引力,仿佛它就是一只雌鼠上样。

在研究动物的视觉刺激时,可以采用视象模拟法,但须注意到在人类觉得是同样的信号,到了动物身上可能并不相同。如雄刺鱼对于模型的形状、大小仿佛视而不见,而一旦是腹部具有红色的模型,立刻会遭到雄刺鱼的攻击。

实验方法上除了改变动物的信号性质之外,还可实验性地改变动物身体的某一部分来进行试验。如雄长尾鹦鹉的脸上有一种特别的色斑,它是用来供雌性辨识的标记,如果给雌长尾鹦鹉涂以相应的颜色,那末曾与之交尾过的雄性就会误认为是同类而对它发起攻击。

此外,实验还可以采用切除和损坏感觉器官的办法来研究感受器,如将雌蟋蟀前腿上的“耳朵”毁坏,它对雄虫的“情歌”就不再有反应。

第五节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和展望

人类在地球上诞生之是起就与动物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们的衣裘,食肉、驯养动物帮助自己耕作、运输、传递信息,都要与动物打交道。对于我们周围的动物,我们绝不仅仅是只限于单纯的观察,而是想知道鸟儿为什么歌唱?蜜蜂为什么起舞?河狸为什么筑坝?猩猩为什么捶胸?在这些无数个为什么中,诞生了一门崭新的学科—动物行为学。

70年代以来,行为学已经成为生物学中极为活跃的一个分支学科,它除了研究动物行为本身外,

还把研究内容扩展到行为对维持群体的作用,行为的个体发育进化史,行为的控制和社会性组织等方面。分析动物的行为有助于阐明动物的分类系统,对于构建动物系统发育树有重要的贡献。它对于阐明动物的生态特征及其内在联系、促进对于心理、生理、遗传、进化等学科的发展也是不言而喻的动物细胞具有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一定反应的能力,在生长、生殖和分化过程中,细胞和细胞之间能够互相识别,多个细胞聚集起来就有了分工,能测知环境的改变、传导和整合信息,并作出各种反应,细胞的反应正是行为的基础。当细胞发育出神经系统之后,通过反射活动能够对刺激产生反应,形成了系统的应激性,这就是生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物种的演化是对环境条件变化逐渐适应的结果。物种除了不断改变形态、组织结构的途径来适应之外,静态的适应又常通过有机体对环境不断变化的动态适应来补充。进化论告诉我们:“适者生存”。动物行为是动物适应环境的结果,其最终目的在于保证个体或物种的生存,如动物的觅食、逃避敌害、进攻等行为是为了保存自己,求偶、交配的行为是为了保存种族。然而,它的表现形式却各有不同,有时表现出对需要的环境条件接近,而有时候则逃避有害的生存空间,动物沿着多维度的环境作梯度靠拢的趋势,最终是为了达到一个最适合的程度。不同物种间通过共生、寄生、进攻、捕食、侵略等等彼此制约的关系进行信息联系。如北美臭鼬遇到敌害时,即释放出一种难闻的气味(接近丁烷硫醇的气味),它能起到驱赶天敌的作用。

行为生态学所揭示的规律,不仅能为防治有害动物提供措施和方法,而且在人类管理有益动物的生产实践中,也可作出很大的贡献,此外,现在人们提倡爱护大自然,要保护野生动物,学会与动物共存,在利用它们的同时又不去伤害它们。所有这些工作都必须以行为学作为基础。如在如何建立保护区的问题上,我们只有在对动物的行为有了充分了解之后,才能顺利地推行具体的计划。又譬如通过对于动物学习行为和推理行为的研究可以发现脑的功能和奥秘

动物的行为具有极高的效率。鳗鱼的发电、定向、游泳等动作都能善尽其用,即使是在动物的时间、方向及各个动物的协调上,也全是巧妙地配合着使用。墨鱼在猎取小虾时的“喷沙”动作,必须把喷水管对准前面的沙床、游动时又不能惊动小虾、一旦看到小虾活动,又必须立刻发动攻击。一系列行为之间配合得天衣无缝。动物行为的价值体现在它的精巧和高效上,研究和分析这些精巧的机制进行仿生,将会创造出高效能的机器,大大提高人类的生产活动。

在自然界的进化过程中,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生命的产生,第二个飞跃是思想和意识的形成。各类动物的行为有其自己的进化过程,从低等到高等、从天赋到学习、从经验到推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研究动物行为的进化过程,我们看到了推理、思维、顿悟、原则应用和符号化过程的逐步演变,也就是说看到了思想意识的初步起源。

目前,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正在研究行为是怎样起作用的,行为在个体中是如何发展的,动物在世世代代的进化过程中行为的各个成份又是如何演变的等等内容,有许多问题讫今为止尚不清楚,同时新的现象又不断涌现。所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第六节动物行为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参考资料

一:动物行为研究的重点

1:研究动物行为的近期原因------要解释

(1)行为发生的原因,

(2)外界刺激是怎么样引起动物产生行为反应,

(3)动物行为反应的神经传导路径和肌崩运动中怎样建立起联系的。

2:研究动物行为的终极原因--------要解释

(1)自然选择为什么只选择了这种行为,而没有选择那种行为。

(2)特定和行为具有什么样的适应性。

二:动物行为研究的难点

(1)动物行为的研究过程的局限性

(2)动物行为研究对象的“不可告知性”

(3)动物行为结果描述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拟人性”

(4)动物行为中的“尝试错误”的学习方法----在不断的错误试验中寻找出正确的途径。

三:动物行为研究的焦点

(1)动物的行为与人类的行为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2)动物的行为是不是一种主动性的行为

(3)动物的思维能力吗

(4)动物有意识吗

(5)动物行为是否具有伦理价值

(6)人类的行为是在劳动,动物的行为是否也是在进行劳动

四:动物行为研究的参考资料

1:书籍

(1)普通生物学,陈增阅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7。

(2)生理心理学,邵郊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12。

(3)生理心理学,[美]R,F,汤普森编,孙晔译,科学出版社,1981-6。

(4)动物生态学原理。孙儒泳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8。

(5)普通生态学,蔡晓明,尚玉昌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1。

(6)动物的行为和心理学,[德]威廉,冯特著(Wilhelm Wundt)。

(7)动物的奇异习性,[保]尼古拉,幼符切夫编,万福元译,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

(8)动物行为,范志勤编,科学出版社,1988-5。

2:电影和视频资料

(1)狐狸的故事------日本片

(2)丛林卫士------美国片

(3)微观世界-----法国片

(4)狮子王------意大利卡通

(5)TOM AND JELL Y-------美国卡通

(6)动物世界

(7)人与自然

(8)地球故事

(9)东芝动物乐园

(10)狂野周末

(11)自然博览

第二章动物行为的特征和主要类型

动物的行为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从运动、发声,到求偶、育幼等等各个方面。有些动物虽然并没有显示动作,但却在体内进行着可能影响随后行为的活动。如玉带凤蝶长时间地趴在墙头的阳光下展翅不动,实际上它是在从阳光下取得热能,这里,它的双翅与阳光形成的角度就很重要,一旦加热到一定程度,凤蝶将产生难以捉摸的行为变化。

第一节动物行为的具体特征

1动物的行为是个动态的过程。如飞蛾听到蝙蝠的回声定位之后,会立即降落到地面上进行躲避。

2动物的行为一般都是对环境的适应,所以行为具有适应意义。它地动物的生存斗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动物的防御行为、求食行为、社会性行为和高等动物利用经验的行为等等,都是与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3动物的行为是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经过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4动物行为的表现不仅需要运动器官的活动,而且需要神经系统、感觉器官以及内分泌系统的参与,所有这些是构成动物行为的物质基础。

5动物行为的复杂程度在各类动物中有着明显的差异。低等动物的行为比较简单,随着动物园所处的进化等级愈高,由于它们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愈发达,其行为表现也愈为复杂。

第二节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一: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是指同种个体之间发生的攻击或战斗,在动物界中,种内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巢区或领域而发生攻击或战斗。

所谓巢区(home range),是指动物尤其是鸟类在正常生命活动中所利用的地方,动物在巢区内进行觅食、活动、休息、筑巢、育幼等活动。

所谓领域(territory)是指在巢区内有一定的范围是该动物特别加以保护的地方,在这个区域内不允许其它个体、主要是同性个体进入。

动物之间时常发生为了捍卫领域而进行的战斗。领域有的是属于单个个体的,如生活在海滨的海豹,成年雄体占领一定的海域,当其它雄海豹侵入其领域时,立即发出吼叫、争斗,企图将入侵者赶走。同时有些领域是属于一个家族或一个群体的,有些海鸟似乎拥有一定的“领海捕鱼权”生活在丛林里的一群狮子也有其家族共有的核心领域。

发生在不同种动物之间的攻击行为称为掠食行为(predatory behavior)如肉食动物为了获得食物而去捕杀另一种动物时所表现出的攻击行为就是掠食行为,在捕食者的掠食和被捕食者的自卫之间往往会产生协同进化。

同种动物之间的攻击行为,有的是肉体的进攻,也有的是非肉体接触的行为,如吼叫、装腔作势、恐吓、驱逐等等。其攻击行为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即双方的身体很少受到伤害。斗争的结局往往是当失败的一方表现出屈服的姿态时,胜利一方便即刻停止进攻。如当失败的狗弯曲其颈部、放开喉咙向对方表示屈服时,战斗即告结束。

二:防御行为

防御行为是动物为了对付外来侵略者,保卫自身的生存、或者对种群中其它个体发出警戒而发生的行为。具体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逃避----动物个体遭遇捕食者追捕时,首先表现为奋力逃跑。

躲藏----当一只动物察觉到捕食者接近时,便会立即设法潜伏和躲藏起来。

伪装色----有些动物的体色与环境十分相似,如骆驼的肤色与沙漠的颜色非常相象,生活在不同区域的蛙类其体色有很大差异,分别与其生活的环境十分相似,这种起到掩蔽作用的伪装色是为了使动物体能够逃避捕食者的搜寻,使捕食者不易发现,以增加生存的机会。

拟态----有些动物的个体形态与其它种类十分相似,如竹节虫的形态与毛竹十分想像,有些昆虫在展翅后会暴露出其尾部,上有两只类似于猫头鹰眼睛似的图案,旨在吓唬捕食这种昆虫的鸟类。

鸣叫----许多营集群生活的动物,当发现危险临近时,会通过鸣叫来通知其它同伴。如母鸡发现天空出现老鹰时,立即会发出一种警戒的鸣叫声,通知雏鸡躲避进来。

警戒----狮群的生活区域中,总会有一只雄狮在周围游荡,时刻注意着周围的动静,为其家族承担着警戒作用

聚集----动物种群还能通过聚集成群来共同对付侵犯者,如乌鸦发现猫头鹰时就会聚众鸣叫,借以把猫头鹰吓跑

三:繁殖行为

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主要包括雌雄两性的识别、占有繁殖空间、求偶、交配、孵卵以及对子代的哺育等等行为。

雌雄两性的识别----动物之间的识别主要是通过嗅觉、视觉和听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

通过嗅觉来识别异性,在动物界中非常普遍,许多昆虫在交尾期间能分泌性外激素,用以引诱异性和激发其性欲,性外激素一般为雌虫所分泌,具有很强的专一性,极低浓度就能发挥较高的作用。许多哺乳动物也是靠嗅觉来识别异性的,失去视觉的公羊并不影响其性行为,而失去嗅觉的公羊则无法找到配偶。实验观察发现,雄鼠对于雌鼠的尿液有明显的反应,这也是靠嗅觉来完成的。

有些动物是通过视觉来识别异性的,如蜘蛛在交配期间有其特殊的姿势,乌贼在性行为期间会改变其体表的颜色,鸟类羽毛的两性异型对于交尾也有很大意义。

有些动物在繁殖季节能发出特殊的求偶鸣叫声,它们在个体识别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些形态十分相似的物种,往往在叫声的音调上有明显区别。

占有繁殖空间----大多数鸟类在繁殖季节来临时,雄鸟早于雌鸟来到繁殖区域,并选择一定的地盘作为巢区,之后雄鸟守卫在巢区内等待雌鸟的到来,同时发出警告性鸣叫声,不准其它雄鸟侵入其巢区,有时甚至于用武力来保卫其巢区。

求偶----鸟类的求偶行为多种多样,许多鸟类在繁殖季节都有“婚装”现象,雄鸟长出美丽的羽毛,一边作短距离的飞舞、一边鸣叫、一边展示其华丽的羽毛来吸引雌鸟,有时为了争夺雌鸟,雄鸟之间

常常发生激烈的争斗,这时雌鸟安然地站在林边或灌木丛中观战。

交配、筑巢和产卵----交配之后,鸟类便开始在巢区内选择筑巢场地,筑巢地点通常由雄鸟选定,

但最后决定权在雌鸟。筑巢是鸟类在繁殖季节的一行重要的行为活动,它对于鸟类的繁殖有重要的意义,很多鸟类都能够编织出非常精巧的鸟巢,筑巢完成之后雌鸟就在其中产卵。

孵卵和育雏----孵卵多由雌鸟担任,在此期间,雄鸟负责衔食物饲喂雌鸟,并经常守卫在巢区附近,

遇有危险,立即发出警戒叫声,让雌鸟逃避。大多数鸟类的雏鸟为晚成鸟,须由双亲照顾和喂食,这

一项工作通常由双亲共同担任。

四:社群行为与通讯

1:社群行为

社群的含义不同于群体,群体是指仅仅由于在环境条件比较适宜的地区,同种的许多个体简单地

聚集在一起,而社群中的同种个体在聚集之后,各成员互相之间还具有分工和合作的关系。蜜蜂和白

蚁是典型的最社会化的昆虫,其社群生活主要表现在各成员在个体形态和职能上有高度分化,蜜蜂的

社群等级包括雄蜂、蜂后和工蜂,雄蜂的产生是偶然性的,其唯一的使命就是交尾,蜂后是性成熟的

雌蜂,其任务就是产卵。任何一个蜂群只能有一个蜂后,如果出现二个蜂后,该蜂群就会发生分群,

蜂后的大颌腺能分泌蜂皇浆,它能抑制工蜂性腺的成熟以及产生新的蜂后。工蜂是一种不育的雌体,

因龄期不同又分为三个生理上不同的工蜂群—保育蜂、筑巢蜂和采蜜蜂。另外,在蜂群整体移动时,

每一个新的场地都需要侦察蜂经过多次调查,而且需要得到大多数蜜蜂赞同时,蜂群才移往该处筑巢

定居。

通常在鸟类和哺乳类的社群中,其组成成员之间可根据大小、力量、健康状况和凶猛性的不同而

排成等级序列关系,其中只有一个成为最优势者。在猴群中,通常有一个雄性个体成为社群的首领,

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动方向,裁决社群内部的纠纷,以及对外发布战斗命令。

2:通讯行为

动物的通讯行为是与动物的社群生活相互依存的,社群中各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是通过各种不同

的行为语言来传达信息的,如果没有信息的交往,社群生活实际上也不存在了。

动物的活动、声音和气味都有可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蜜蜂具有周密的信息系统,能够通过“舞蹈”语言准确地把蜜源的方位、距离等信息告诉同一蜂巢中的其它成员。据德国行为学家Frisch 的

观察,蜜蜂的直线舞蹈表示蜜源的方向、单位时间内的舞蹈强度表示距离蜜源的远近、其舞蹈总是在

垂直而上进行,不同的方向表示与太阳光线发生偏离的角度、舞蹈进行的总时间数表示蜜源的丰盛程度,这磁的结果,使得工蜂能正确地得到飞行方向的信息。鸟类的鸣叫声调也起着传达信息的作用,

不同的叫声均表示不同的信息,有的是召唤同类的、有的则表示已经找到了食物、有的表示敌害即将

来临。在一个灵长类的社群中有9种不同的声音信号用来传递信息。

五:节律行为

自然环境中有很多因素随着地球运动有明显的节律现象,动物个体的活动也由于适应自然环境而发生有节律的变化,称之为节律性行为。

1:昼夜节律,动物的活动和生理机能与地球的昼夜相联系,出现大约每24小时重复进行的活动,称之为昼夜节律。

动物体根据昼夜活动的情况,可以分成四类:

(1)白天活动的称为昼行性动物,

(2)黄昏和晨曦活动的称为晨昏性动物,

(3)黑夜活动的称为夜行性动物,

(4)不规则活动的称为无节律性动物。

大部分鸟类、一部分哺乳动物、昆虫以及少数两栖类和爬行类均属于昼行性,大部分两栖类和爬行类均属于夜行性,夜鹰、蝙蝠则为晨昏性,而蚂蚁、鼹鼠及大多数土壤动物都属于无节律性的动物。在光照强度的影响下,许多浮游动物进行着有节律的垂直迁移现象,有时可达上下60米,它们在夜间集中到水体的表层,白天则下降到海洋深层。

2:月运节律,很多海洋生物的活动是与潮水的涨退相联系,称之为潮汐节律或是月运节律。生活在潮间带的动物,其活动规律是与潮汐变化相适应的。牡蛎、蛤蜊、藤壶等在涨潮时在水下觅食,而蟹类则是在潮水退落时爬出洞穴之外,如果将它们从海滩上转移到另一个没有潮汐变化的环境之中,它们仍

然表现出与潮汐变化时刻相呼应的活动规律。

有些海洋沿岸动物如珊瑚、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一些鱼类的繁殖也是与月运节律有关。太平洋东海岸的鲈鱼部是在每年五月月园以后的一次最大海潮到来时产卵,美国加利福尼亚银鱼则是在每年一月的最大一次潮汐到来时产卵。南太平洋珊瑚礁的一种沙蚕,是在每年十一月下弦、当天完全黑暗之后二小时、海潮退到最低线时进行生殖活动。

3:季节性节律,生活在温带地区的动物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活动周期。例如大多数动物有一定和繁殖季节,通常是在春季繁殖,许多鸟类在冬季来临之前迁往南方温暖地区越冬,另一些动物如两栖类、爬行类和一些哺乳类,支了冬季,其活动量明显降低、代谢率也降低,进入冬眠状态,生活在热带地区的动物也跟气候一样,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的活动区别。

4:生物钟现象以及实质,动物的许多生理变化为什么能够如此准确而有节律,为什么蜘蛛要在深夜到天亮这段时间织网?为什么公鸡到了清晨的一定时刻就会啼鸣?为什么猫头鹰的体温在夜里12点时最高?海龟是如何知道出发远洋长游的时间到了?分析这些现象之后,人们认为在生物体内似乎存在一种类似时钟一样的结构,它总是周而复始地运转着,用来调节生物自身的活动方式和生理过程,这种机构就是生物钟。

生物钟是一些复杂的生理过程的总和,它是生物体内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结果。细胞在不同时间内合成许多成份不同的蛋白质,新蛋白质和出现使细胞增加了某些生理过程或者是使得某些生理现象受到抑制,这种调节在细胞漫长和进化过程中就表现为对于环境的适应性,从而形成生物钟现象。

一些试验也证明,生物体内的激素和生物钟也有一定联系。蟑螂的夜行节律是受一种特殊的激素调控的。

六:动物的定向和导航行为

定向行为是动物行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大多数动物生活在其活动区域,都有其特殊的定位

方法,如人类主要靠视觉进行定位,蝙蝠以随身发出的超声波进行定位,而一些昆虫、鱼类和哺乳动

物还能够以化学信息素来定位。

化学定向----化学定向在社会性昆虫、水生动物和某些哺乳动物的活动中理发着重在作用,蚂蚁能

利用其分泌物来标志路线、引导其同类找到食源,工蜂能够凭着气味找到蜂后,狗在活动时,不时地

留下尿液作为回来时的标记,鱼类的洄游好是依靠化学定向的,试验证明鲑鱼的生死洄游是依靠化学

定向的,如破坏鲑鱼的嗅觉系统,鲑鱼就无法洄游到其出生的河里。蚂蚁能够分泌一种信息素,这是

一种传递信号的外激素。蜜蜂也能用螯针产生化学警戒物质,有人把已用过的螯针放在蜂巢附近,能

使蜜蜂发生惊慌和忙乱。鱼类也能产生化学警戒物质,鱼群中某一个体受伤之后,便能产生警戒的化

学物质,其它个体察觉到这种警戒味道时,便迅速出现逃避反应。

视觉定向----鸟类的迁徙都有有固定不变的飞行路线,它们是靠视觉进行定向导航,白天是根据太

阳的位置来定向,夜间飞行则是靠星辰进行定向,当然,有许多鸟类是同时依靠视觉系统和非视觉系

统一起来进行定向的。

听觉回声定向----蝙蝠是利用超声波判别方位,如堵塞它们的耳朵,在飞行中它们就会发生碰撞,海洋动物中的海龟、鲸、海豹、海豚等等都有是依靠超声波的回声去避开前进中的障碍物和寻找猎物。

动物在不断变化着的环境中能够确切地辨别方向。这种对环境的空间定向能力,是动物的行为技能之一。许多动物通过感觉机制和行为进行定向,这一点上与人有很大差异。

1:动性

动物的动性也称为动趋行为,是由于某一特定的环境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无方向性的运动,动物通过这种无方向性的随机运动,最终找到适合于它们生活的环境。

动性运动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为直线运动,另一种则是调转运动。土鳖虫群体之所以喜欢栖居在湿度大的环境里,是因为它们在那里的运动极为缓慢、因而停留在适宜环境中的时间就很长。又如草履虫不喜欢二氧化碳浓度过高的地方,当随机运动把它们带到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地方时,它们就会先向后转,然后再向前游,这个动作一再重复,结果使得大多数草履虫都处于离开二氧化碳气泡有一定距离的地方。

2:趋性

趋性是动物根据环境刺激作出定向反应的一种行为。环境刺激如光、温度、湿度、化学物质、地心引力等等因素,对于动物来说有着明显的趋近或避开的反应。动物的趋性是一种先天性的行为,假若定向运动是朝向刺激来源,则称之为正趋性,反之,如定向运动与刺激的来源相反,则称之为负趋性。如昆虫的

趋光性,正趋光性能使动物容易获得食物,而负趋光性则可使动物可以逃避敌害、免遭捕食。

动物向着光源运动时,通常总是保持着两只眼睛能接受到同样刺激的状态,如光源移向一边,动物的定向也随之发生改变。若是除去一只眼睛,那么动物就会不断地作园周运动,企图使两只眼睛得到同样的光照。

趋性并不都是简单的、自动的、对感觉刺激的定向运动,有时,它可能是一系列复杂行为类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鱼类总是背朝着太阳光,当在水族箱中经过设计,让光线从侧面照射进来,结果鱼就身体扁斜45度角游泳。原来鱼误认为太阳在旁边而企图横着身体,但是鱼类的平衡器官—耳石对重力作用作出反应,两种力量平衡之后使鱼类发生倾斜。

在高等动物中,已经很难见到由一个简单的趋性成份构成的活动。越是高等的动物,它们的趋性就越容易发生改变,刚出生的大鼠在眼未睁开之前,它所做的运动是趋性运动,一旦睁开眼睛加入了视觉,这种趋性运动就立即发生变化。幼鸟在睁眼之前通过向上伸头颈只对重力作出反应,刚刚睁开眼时无论看见什么都会张口,即使所扯见的物体在旁边,它的头仍然向上伸,说明还没有脱离重力的控制。几天之后,当它们学会了辨别方向,能根据母鸟的位置掉转头部的朝向。由此可见,动物系统发生的阶段越高等,动物所具有的适应方式就越多,动物的行为变化也就越复杂,其定向行为就更加不固定。到了哺乳动物,已经很少出现单纯的趋性行为。

3:迁移和返巢中的定向行为

(1)迁徙

动物的迁移包括两个方面的运动,即向一个方向迁去,然后又返回原来出发的地区。显然在动物的迁移活动中必然有定向机制在起作用。

昆虫的迁移大多数是没有方向性的,其飞行常常跟风向有关,若风向改变,昆虫也会随之改变飞行方向。鱼类的洄流是通过化学物质的定向作用实现的,故乡河流中的化学物质的气味深深地印在它们的记忆里,如果堵塞鱼的鼻孔,它们就不能回到原来的河流里产卵。

鸟类的迁徙是最引人注目的,日间迁移的鸟类是依靠太阳进行定位、而夜间飞行的鸟类多以星位导航,同时,气候变化也会对鸟类的迁移产生影响,向北飞的鸟类在途中遇到冷空气会出现短暂向南返回的现象,同样,鸟类在南迁途中,若遇热气团,好会暂返回向北移动。

应该说明的是,有些鸟类与进行长距离、定向迁移的鸟类不同,它们没有很固定的飞行方向,而是通过漂泊或漫游到在严寒季节中尚能够找到丰富食物的地方,这种鸟不是候鸟,而被称为漂泊鸟,它们的飞行也不属于迁徙运动。

有许多幼鸟并没有迁徙经验,但一旦长大,它们照样能进行长距离的飞行,关在笼子时的候鸟,当迁移季节来临之际,照样表现出迁飞的特殊姿态,在笼中作定向拍翅活动,当然这种拍翅活动只是出现在鸟类能看见太阳时才进行,如果把太阳光遮挡,拍翅活动也随之消失。

鸟类的迁移范围各有不同,淡水鳝鱼只在北半球的大本洋中洄游,而黄鹬则穿越赤道在两极间作全球性的迁飞。秋天,在它们的迁飞途中,大量成熟的浆果为它们提供了丰盛的食物,到了春天,它们回到北方去,此时,原来飞经的路上浆果才只是开花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得它们在回去时改变了迁移路线。

动物为什么会发生定时迁移?至今尚未弄清原因,只是认为其历史原因极为复杂,影响的因素各不相同。其中一个原因是跟繁殖有关,动物通过迁移能找到一个最适于繁殖的地点。企鹅原本栖息在有丰富食物的地方,但是为了保证它们在哺育后代过程中的安全,宁可不惜牺牲自己而迁移到食物稀少、气候恶劣的岩丛石壁之中去承受风吹雨打。第二个原因是与食物来源有关,哺乳动物的迁移同冬眠习性一样,一般多在北方种类发生,通常是由于这些动物在一年中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找不到食物,所以才迁移外出。

伴随着动物的迁移,在生理上也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母海豹经过一定是在经过几千公里的长途迁移之后,在几小时到几天内马上产仔,发生在动物身上的胚泡迟育现象,也是与动物的季节性迁移密切相关的,其目的是为了保证仔一代出生之后有一个良好的食物条件。

(2)返巢

大多数有迁移习性的动物群体,几乎都有显著的返巢能力,动物们能够准确无误地返回出生地或者是原来占据过的地方。鸟类的越冬地点保持着长久的固守性和稳定性,甚至在旅途中的休息点、聚集地和取食地点都表现出顽固的忠实行为。

那些不具备迁徙习性的动物,也有惊人的辨认方向的能力,外出捕猎食物的鸟类,一旦捕食成功,第二天仍旧会正确无误地飞到原来那个地方。海燕入秋以后成群地远航出海,在大西洋上空四处分散,但在

初春它们仍旧能够返回原来的小岛。巴西绿海龟的产卵地在赤道附近的阿森松岛,小海龟破壳以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成群结队在远航几千公里,游到双亲生活的地方---遥远的巴西海岸,它们世世代代都走同一条路线。为什么它们会形成这样一种方式?据推测认为是地球大陆漂移所引起,八千万年前,阿森松岛与巴西的距离并不远,只是后来由于漂称,距离越来越大,海龟为了寻找熟悉的产卵沙滩,也就跟着逐渐远游,一直达到了现在这样长途迁移的程度。

4:其它定向行为

除了上述主要的行为以外,在动物界还存在着其它行为特征,只是有些行为比较少见而已。

(1)电场定向

南美洲的裸背鳗生活在浑浊的水中,而且要夜间才出来活动,其定位主要是靠尾部发出的弱电场,它的尾部始终保持垂直,放电器每秒钟放电300次,身体周围保持有持久的电场,电力线在伸长的头部汇合,游动时,身体不弯曲,周围的电场也不遭破坏。如果有敌害临近,其电场就会受到干扰,敏捷的电感受器就会发出信号,使其逃之夭夭,鱼类有了这种感受器,不仅能摆脱敌人的进攻,而且不能躲避障碍物,由于各类物体的导电性能不一样,根据这一点,鳗鱼就能鉴别出各种生物和非生物了。

(2)超声波回声定向

蝙蝠的回声定位主要是靠极高频率的超声波脉冲,它根据从两耳接受到的回波的差别来辨别物体的远近、形状及性质,物体的大小则由回波中的波长来加以区别。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蝙蝠都有具有这种回声装置。有些蝙蝠在白天靠眼力定向。而且,那些靠超声波飞翔的蝙蝠,在超声波的脉冲上也有差别,有些用舌头颤动发音,有些则发出尖呖的鸣叫声,还有一些蝙蝠则是由鼻孔透出声音。

(3)宽频带声波定向

许多海洋动物能够在水下发出频带很宽的声波,其频率高达30万赫兹。某些鲸类,包括海豚和淡水豚,能够借助于附近陆地对声音的反射,采用回声定位来测定方向。最近,还发现某些海豹和海狮也能发出水下声波,并在能见度降低的情况下,利用周围物体的回声,形成导航系统。

(4)次声波定向

一些鸟类的归巢是靠发出次声波来定方位的,次声波是指频率低于10赫兹的声音。实验证明,鸽子能够感知1赫兹的声音,显然,鸽子对于自然界中不同强度的次声波均可能有反应。

(5)重力定向和平衡行为

对于多数动物的定向作用而言,重力的定向作用是很重要的,多细胞动物的感觉细胞,便是重力测定器,某些无脊椎动物生长着一种称作平衡器的空穴,它们沿着感觉毛排列,空穴内含有砂粒,通过砂粒的移动和分泌微量的钙质分泌物,动物能够测知重力和自身位置的关系。重力定向的原理,在脊椎动物中已经得到了高度发展。一般来说,动物在进行定向时必须有两类信息,一是要知道自己是否偏离了方向,二是应根据这一信息作出行动,直到恢复到原来应遵循的方向为止。动物对重力的反应也有这种特点。鱼类的内耳长有耳石,耳石下长有感觉毛,在正常和水平状态时,耳石对毛丛的压力并不构成刺激,因而动物没有感觉,一旦发生偏侧,耳石滑向一边就对毛丛产生刺激,从而感觉神经就会得到信息。

(6)由振动波进行定向

夜间活动的沙蝎是由固体介质传导的振动波来鉴定方向的,沙蝎能非常正确地测出50厘米外小昆虫的行走,或得知某些动物在疏松的沙子中打洞的情况,并判断其方位和距离。在沙蝎每只步足的末端,长有称作气孔感受小体的机械感受器,它们对表面波很敏感,而长在附近部位的附节感受器则能感受压力波,方向的测定主要是靠步足上的机械感受器,而距离的测定主要是由压力波和表面波的时间差来作出判断,波源离开越远,其时间相差也就越大。

(7)嗅觉定位

动物的千里洄游。主要是靠嗅觉进行定位。蚂蚁中的侦察工蚁发现一个较大的食物团时,为了招来其它工蚁去搬运食物,它们便在由食物源返巢的路上,用腹部末端或腿部的腺体向外释放外激素,其它工蚁便循此到达食物源,形成觅食纵队,当食物搬完时,嗅迹不再加强而逐渐消失。有的时候,两种不同的感受器如嗅觉和触觉会同时发生作用。很多哺乳动物甚至应用三种感觉器官进行协同作用,通过鼻子知道气味的存在,通过触觉或温度感受器确定物体的方向,同时两眼引导动物作出具体的行动。

有关动物定向、导航、返巢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示其行为的机制和实质,同时还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以模拟动物导航的精巧技艺进行仿生学研究,是一个十分有前途的研究领域。只是目前在这一方面还有许多机制性的内容远远没有搞清楚。

第三节动物通讯行为的证据

一:视觉通讯

1:例子:雄性的萤火虫利用光的信号“通知”雌性的萤火虫,不同的发光频率、不的强度均有不同的含义。

2:特点:视觉通讯信号具有种的特异性,不同种的萤火虫只能够招引本种的萤火虫,而对于别的其它种类的萤火虫无效。

3:优点:视觉通讯能够在短时间内传递大量信息,既快又准确。

4:缺点:视觉通讯只是在较短的时程内有效,同时它只适合于较短的、和没有遮挡的距离之间才有效果。

二:听觉通讯

1:例子:听觉通讯在昆虫、鸟类、兽类中很普遍。

2:优点:听觉通讯可以不受障碍物的阻挡,尤其是对于夜间活动的动物,利用听觉通讯传达信息最为有效。

3:特点:同一种动物往往倒发出不同的声音来表示不同的信息,如报警、炫耀、求爱等等。

三:化学通讯

1:例子:雌性的蛾子会释放出性外激素,借风力传播出去之后,达到引诱雄性蛾子的作用。同一窝的蚂蚁之间,会通过分泌特定的性外激素来供彼此之间的识别。兽类会在自己的领地四周释放性处激素,警告其它动物不要进入它的领地。蜂后经常分泌一些具有抑制作用的性外激素,使幼虫不能够发育成新的蜂后。某些雄性的小鼠能够分泌一种性外激素,能够使得已经怀孕的雌鼠流产,从而达到与雄性上鼠配种的目的。

2:实质:动物之间利用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的通讯方式,称作“化学通讯”。化学通讯对于地栖动物最为适用,因为作为信号的化学物质能够长时间地留存在地面上,数天之后仍然能够会被生活在地面上的其它动物所感知。

3:分类:动物们所分泌的信号物质称为“外激素”,可分为“维持性外激素(用来标记环境和维持领地,维持性外激素既能对同种个体产生反应,又能够对不同种的动物产生反应。)”和“诱导性外激素(用来诱导其它个体,使其产生特定的行为反应,诱导性外激素具有种的特异性。)”。

四:触觉通讯

1:例子:蜘蛛视力很差,雄性蜘蛛必须通过上“蜘蛛网”才能找到雌性蜘蛛,雄蜘上网之后,就会发出一种“拔弦”行为,技动蜘蛛网,使其产生一种特殊的振动波。据此雌蜘蛛就能够判断出来者是求婚的同类、而不是撞入网中和捕猎对象。某些生活在深海中的鱼类,由于视觉已经退化,它们那发达的鳍条就可以通过触觉的方式来寻觅猎物和接受异性信号。

2:特点,对于视觉较差的动物,或者是生活在视觉通讯所不能够进行的地方的动物,触觉通讯就变得十分重要。

五:电通讯

1:某些生活在热带混浊水体中的鱼类,主要是靠产生电场以及电场变化来测知周围的物体。当物体的导电度大于或者小于水体时,电力线就传统发生扭曲,根据扭曲的部位和程度,鱼类就能够判断其方位。

2:特点:与触觉通讯一样,对于视觉较差的动物,或者是生活在视觉通讯所不能够进行的地方的动物,电通讯也是十分有效的手段之一。

六:蜜蜂的符号性语言-------舞蹈语言

这是由奥地利的生物学家Karl Frisch经过20年的研究才发现。

蜜蜂在巢面上的舞蹈,包括以蜜源的距离+蜜源所在的方向+食物的性质+食物的数量等等多项信息。

(1)当一只蜜蜂发现一处丰富的蜜源时,它就会在蜂箱中垂直的巢面上跳舞。

(2)如果食物在60M以内,蜜蜂就跳单圈的园舞。

(3)其它蜜蜂在黑暗中能够根据跳舞者的舞蹈步法和扇翅的角度来感受距离信息,同时,通过与舞

蹈者口的接触,来感受到所采食物的味道,另处,蜜蜂们还可以从舞蹈者身上嗅到蜜源的香气,通过舞蹈

者腹部所分泌的挥发油,蜜蜂们也能够感受到与蜜源有关的信息。

(4)如果蜜源距离大于80M,蜜蜂就会跳起“8”字形的摇摆舞蹈。其中“8”的竖轴与舞蹈蜜蜂的

重力线常常倒形成一个偏角度,这个偏角度=太阳光、蜂巢、蜜源三者之间构成的角度。

(5)蜜蜂舞蹈的次数+舞蹈动作的强度用来表示蜜源数量的丰富程度+含糖量的高低。

七:动物对于多种信号群的综合整理和判断

有时动物可以同时发出几种信号,也能够同时收到多种信号,接收信号的动物有可能只对其中一种信号发生反应,但也有可能对这几种信号同时发生反应。

(1)在一个狐狸的模型内部安装一个扩音装置,让它发出小鸡的叫声,并且把这一装置放到母鸡的群体之中。在这里,视觉信号是一个危险的信息,而听觉信号则是一个亲近的信息。结果,母鸡不但不会逃走,反而会去亲近这个模型。这说明在这里,声音信号胜过了光信号,听觉通讯占了上风。

(2)如果在蚂蚁窝中有一只死蚂蚁,工蚁嗅到死蚂蚁的腐烂气味,就会将死蚂蚁移出窝外,如果有几只活蚂蚁也沾染了死蚂蚁的味道,它们也将被工蚁拖走,尽管它们一再挣扎以表示自己还活着。如果它们示被拖死,挣扎着爬了回来,但是等待着它们的结局还是会被工蚁再一次拖出巢外。在这里,视觉信号和触觉信号都被嗅觉和化学信号所压倒,而不再发生作用。

(3)鸟类一求偶时必须得发出鸣叫声音+同时必须得有舞蹈动作。只有在2种信号同时发生反应,其

求偶和交配才能够正常进行。

第三章个体水平的动物行为

动物具有对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反应的能力,然而,在众多的刺激中,动物仅对少数有限的经由感觉器

官进入的情报作出反应。

如昆虫虽然能够听见声音,但它们却分不清音调、也不能辨别声音的频率,它们只对声音强度的突然变

化起反应,而不是接收声音的所有特性。

这说明各种信息,在通向神经系统的过程中,或者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区域内部已经作了筛选,那些

对于动物不重要的情报已经被过滤掉了,因而在形式上不表现出行为反应。

各类动物都有各自不同的感觉器官,有些动物的感觉要比人类差得多,而有些动物的感觉又远远在胜过

人类,如人类无法感觉紫外线,而蜜蜂却能对它作出反应。此外,动物能够应用几乎所有的感觉器官来收

集信号,并且常常同时使用一种以上的感觉渠道,以保证能够自始至终获得信息。

第一节动物的视觉行为

视觉是指动物对光作出反应的能力。原始的视觉器官是由一些特殊的感光细胞所组成,这类细胞对于光刺激极为敏感。如蚯蚓皮肤里的感光细胞极多,它虽然没有眼睛,却能感觉到连人都难以感觉到的光线,只是它仅仅能够区别光明与黑暗,而无法看见物象。

动物身上的感光细胞逐渐进化发展成为眼睛,动物界中最大的眼睛是大王乌贼的眼睛,直径长达38厘

米。节肢动物的眼睛进一步进化成为复眼,它能对同一个目标形成许多个相同的景像,因此,它们具有非

常敏锐的视力,普通人看清一个物体需要0。05秒,而苍蝇只需要0。01秒。象鼻虫的眼睛也是如此,在

人看不只是一晃而过的影子,象鼻虫就已经能够分辨出这个物体有多大、是什么形状了。同时。象鼻虫的

眼睛还具有很高的时间分辨能力,它能根据自己的“观察数据”来计算出自身对于地面的速度,因此,象

鼻虫总是能够自动控制飞行速度,使着陆动作十分完善。

脊椎动物的眼睛是在胚胎发育中,由组织从大脑里分离出来而形成。然而,不同的动物对于同样的光

线,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蜂类和其它昆虫对于紫外线非常敏感,而对于红色却很迟钝,那么为什么

红色的花朵对昆虫会特别有吸引力呢?答案是就人来说是红色的光线,对于昆虫来说却并非如此,实验表

明,红色的花朵同时能够反射出许多蓝的颜色,而昆虫看到的正是蓝色。

动物察觉和辨别不同的形体,又是一项十分复杂的问题。试验证明,穴蜂在长途飞行中能够借助路边

的一些“小路标”来辨别方向。如小石块、松果、以及一束青草之类的东西,然而,穴蜂所能识别的只是

“园形”的图形而已,实验证明,蜂的反应决定于园形排列的形状,而与是否是松果还是其它青草并无多

大关系。章鱼辨别形体也是如此,它的眼睛能够纵向水平、横向水平来判别物体的形状,知道其体积的大

小,但是它无法作出精确形态的判断。如它不能区别“V”和“W”形状的区别。因为这两个物体的横向投

影是完全一样的。

敏锐的视觉会带给动物很多好处,食肉动物凭着发达的视力能够看见远处的猎物,如捕食昆虫的隼能

够看见在500米以外的蜻蜓。反过来,许多易被捕食的动物也能从远处看到掠食者,借以逃避被捕食的危

险。同时,动物还通过利用视觉的特点,发展出不同的形态、轮廓、显眼的色彩、花纹等等作为视觉信号

来识别同类、伙伴、配偶和属于自己群体的亲属。例如,许多鸟类以鲜艳的色彩和精致的图案来提供种类

和性别的信息。有些动物还通过不同的羽色、毛色来表明自己的年龄、性状态,如成年的雄鹿长角、鸟类

在繁殖季节更换羽毛,换上艳丽的颜色,也是通过视觉表达信号的方式。

此外,有些动物不但形态相似,而且彼此间也没有借以区别的特殊的颜色,它们之间是通过精巧复杂

的运动姿态来实现视觉信号传递的。如许多蜘蛛、蜂类和一些鸟类是用其身体的复杂动作和舞蹈运动,来

表示它们的种类和性别的。而象猩猩之类的灵长类动物,常常利用脸部表情为对方提供喜、怒、哀、乐等

等视觉信号。

动物机体除了能够感受光线之外,还有一些种类能够发出光线,人们称之为生物光。已知有1100多种

动物都能发光。动物发光既可以在细胞内,又可以在细胞外。其生化过程是细胞内的荧光素在荧光酶的作

用下被氧化,结果导致动物机体开始发光。

荧光素+氧气----(荧光酶)-----发光

研究还发现,动物的组织随时都在发光,如青蛙的心脏在跳动时,它的表面就在不断地发光。动物组

织里的生物光主要来自脂肪的分解和类脂的氧化,在体内的生化反应过程中,多余的电子被激发跃迁到激

发态,具有较高的能量,当它们的能量恢复正常时,释放出的多余能量就形成光子,从而产生生物光。

生活在海洋里的动物大多数能够发出明亮的光线,因为那里终年黑暗,在热带郁闭的密林时也有不少

发光的动物,其中最多的是多甲藻,还有一些动物本身并不产生可见光,但是寄生在它们身上的微生物却

能发光,如一些发光的微生物寄生在金莺的羽毛上,从而使金莺的翅膀在夜间发出亮光。

动物的发光有其自然的意义,J。E。Lloyd通过对莺火虫长达18年的研究,发现萤火虫的雄虫和雌虫

之间能够互相采用“灯语”进行联络。

(1)雌虫发出“亮、灭、亮、灭”的信息,雄虫收到这一灯语之后,就会发出“亮---灭,亮---灭”的

信号来回答,最后它们飞聚到一起,结成配偶。

(2)更为有趣的是,在寻找雌虫的时侯,雄虫之间常常展开激烈的竞争,有的到会虫在别的雌雄进行

“灯语对答”的中间突然插进去。

(3)有的雌虫还会发出欺骗性的“灯语”,通过灯语吸引那些雄虫飞来,然后就把那些上当的雄虫抓

住吃掉。

(4)Lloyd还发现,萤火虫之间不仅能通过亮与灭来通讯,而且还能够利用灯光的不同颜色来传递信

息。南美洲有一种萤火虫身上有两盏灯,一盏长在头上,是红灯;一盏长在尾部,是绿灯,当四周环境安

宁时,萤火虫点亮红灯,向同伙报告天下太平,而一旦附近出现敌害或是其它危险时,萤火虫就点亮绿灯,

别的萤火虫见到这一信号,就会立即躲避开去。

第二节动物的听觉行为

在几种感觉中,人们对于动物的发声,听觉和声音信号的含义研究得最多,因此,对于动物的声音通讯也了解得较为深入。

声音是在介质中的一种机械运动传递。是运动在空气或者水中的一种压力波。其优点之一是能够向四

面八方传播,频率较高的声音类似于光波,因此更具有方向性。声音还具有多种多样的频率、强度、波形,

还存在着变异性,在不同的动物之间有相当大的差异。

一:发声器官,动物发出声音的方式多种多样,春作用也各不相同,其中有一些声音可以用来作为通

讯的目的,如雌蚊飞行时双翅发出的声音能够引诱雄蚊前来交配。

大部分声音信号是由专门器官发出来的。动物拥有各种巧妙的发声机制,许多昆虫是通过磨擦翅膀来

发出各种不同曲调的声音,蝉的第一腹节两侧各有一片弹性较强的薄膜,称为声鼓,通过肌肉牵拉,就能

发出持续不断的声音。昆虫发出的曲调有着不现的声学特性,其音节的长短、强弱和数目,各音节之间的

间隔,声音的频率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它们可以利用各种声音的不同特征的不同组合,构成非常丰富的

声音语言来传递各种不同的信息。有些种类还能发出55千赫以上的人类听不到的高频声音。

青蛙的发声器官为声带,位于喉门的软骨上方,它的口角旁边还有一对外声囊能起到共鸣作用。蛙类

的叫声根据种类而有所不同,青蛙的叫声清脆而响亮。蟾蜍的叫声低沉而浑浊。在池塘边,雄蛙的声音常

常此起彼伏,汇成一片大合唱。研究发现,蛙类的大合唱有一定的规律,树蛙是由三只雄蛙以三种不同的

声音依次鸣唱,配合十分默契,和谐动听,有时侯大合唱由一只老蛙领唱,一经开始,就会长时间地演唱

下去。

虾、蟹也有其专门的发声器官,鼓虾生有构造奇特的大螫,当螫上的两指骤然合拢时,就能产生如同

小鼓发出的噼哌声音。有些鱼儿能够通过充气的鱼鳔发出声音,另一些鱼类则能够通过身体某些骨骼的相

互磨擦而发出声音。哺乳动物大多数靠气流运动引起声带的振动而发出声音。

鸟类则是由气腔和气柱的共鸣产生声音,并且通过嘴的迅速张开和闭合来改变声音,从而形成声音的

极大变化。鸟类的叫声甚为复杂,且声调差别极大。有些鸟类的声音很怪,林号鸟的叫声象人的笑语,柳

顽固不化鸟发情时的声音就象太吠,田鹜在追逐时能象羊羔般地咩叫,澳大利亚有一种铃鸟,在森林里合

唱起来,“铃声”四起,就象整列驼队行进时的铃铛声音。

有些原先认为是不能发出声音的动物,随着记录声音技术的进展,也获得了新的发现,如蝙蝠能发出人们所听不出的超声波,有些鲸类也能发出超声波,然而它们并没有声带,讫今为止还不知道它们是怎么样发出那种声音的。

在动物界还有这样一种奇妙的现象,就是某些动物能够模仿另一种动物的声音,并且这种声音模仿多数是有目的性的,

(1)如天蛾能够模仿年轻的蜂王的声音,这种声音对于守护大门的工蜂有着极强的诱惑力,因此,颜色和形体绝然不同的天蛾却能够利用蜜蜂陶醉的时候偷偷地溜进蜂房内大吃大喝,而且还偷盗蜂蜜,当它们拖着装满蜂蜜的笨重身躯,从蜂房里爬出来的时候,也不会受到任何“惩罚”。这种现象被称为动物的“拟声”。

(2)水生动物懂得拟声法的更多,有了这种本领,它们就可以偷袭疏忽大意的小动物,反之,小动物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来转移天敌的注意力,只是它们所使用的是人耳目所听不到的超声波。

(3)生活在草丛中的红喉歌鸲能够逼真地模仿油葫芦、蟋蟀、金铃子、喽蛄的叫声,把它们吸引过来,捕捉后作为食物,由此可见,鸟类模仿昆虫的鸣叫声音的目的是为了捕获这些昆虫。

二:听觉器官,动物除了发展了变化无穷的发音器官和发声方式之外,同时也发展和完善了听觉器官。声音信号的多样性对听觉器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蝙蝠既能听到300千赫的高音,同时又能听到频率很低的声音。

低等的无脊椎动物没有耳朵,蚊子的听觉器官就是它触须上的毛,蝗虫的“耳膜”长在腿上,夜蛾的听觉器官在身体两侧。一般说来,昆虫的听觉器官构造比较简单,它们几乎不能辨别音调的高低,而只是对于声音的强弱极为敏感,并且能够利用声音脉冲的节奏特点。如有一种蚱蜢,其雄性能够发出断断续续的有节奏的声音来吸引雌性。

在昆虫的进化过程中,针对捕食者发出的声波,有些种类也形成特异性的听觉识别机制。如蝙蝠靠超声波来寻找食物和进行定向,那末,被蝙蝠捕食的昆虫是否具有抵御蝙蝠捕食的能力呢?事实上,许多昆虫具有专门截收蝙蝠超声波的“反雷达”装置,当它们接到蝙蝠的超声波之后,有的昆虫便四下逃散,有的昆虫收住翅膀,迅速滑落在地上静止不动,以逃避追捕。夜蛾不仅能够接收超声波,而且自己还能够发放超声波,以干扰蝙蝠的声波,蝙蝠受到夜蛾超声波的干扰,就会感到很不舒服,以致食欲减退,不再捕食昆虫,或者改变飞行方向逃离而去。

在脊椎动物中,鱼类是最先获得听感器官的,它是由迷路分离出来的一部分,逐渐发展和演变成为听觉悟功能。在高等动物中,迷路的一部分后来发展成为具有柯蒂氏器官的耳蜗,在听力方面,人类远非是最敏锐的,人类只能听见160—20000赫/秒的声音,而狗却能听见38000赫/秒的声音,鲸鱼和海豚能听见100000—125000赫/秒的声音,蝙蝠的听力为动物之最,可达300000赫/秒。

动物不但能够感受异源声音,同时还能感受回声。

(1)就蝙蝠来说,回声的信号比发出的声音信号重要得多,回声能使蝙蝠知道前面有障碍物、以便掌握飞行方向,或者选择猎取对象。大凡夜间活动的许多动物,都有能利用回顾声来判断自己和障碍物之间和距离,

(2)高等动物中也存在利用回声来测知方位的例子,被蒙住眼睛的狗,在开始时走路只是不会碰到墙壁等较大的物体,然而它能够利用自己的脚步声音和回声,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它就能够利用回顾声来躲避小的障碍物了。

(3)鸟类中最会利用回声的是生活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岛屿上的油鸱,这是一种在夜间飞行的鸟类,在飞行过程中,它们不断地发出频率为7000赫的短波,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是鸟类飞行速度的12—15倍,所以它有足够的时间等待回声,及时了解前方的情况。

高等动物还能利用声音来辨别方向,对于狐狸来说,其两耳距离为10厘米,这就是说,声音进入两只耳朵的时间差是3*10-4秒,为了判断声音的方向,狐狸需要不断地转动头部,直到两只耳朵能同时听到某种声音为止。

多数动物很容易辨别和记忆单一的声音频率和节奏,用同一个节拍器分别发每分钟100次和98次的速度击打,狗能够轻易地辨别出这两种节律。

三:声音信号的含义

动物发出的声音信号内容非常丰富。雄蟋蟀磨擦前翅的声音先是用于引诱异性,在雌性到来之后又有

要求交尾的意义,有时,这种声音又表示向其它雄性。在繁殖季节蛙的叫声有着召引异性、要求交配的作用,但每当遇到敌害的袭击时,蛙却会发出急促的叫声,用来向同伴发出报警信号。

扬子鳄也能发出象击鼓时的吼叫声音,在某一雄鳄占有的领地,如果有别的雄鳄入侵,它就会赶上去,气势汹汹地吼叫,强迫对方退出。否则,就会发生一场恶斗。雌鳄在河岸附近的沙土中产卵之后,它就专心致志地守卫在卵坑旁边,12个星期后,半年孵化的幼小鳄在卵子中发出类似人“打嗝声音”的叫唤,听见幼鳄的信号,雌鳄和雄鳄就用前爪和嘴巴拔开沙土,小心翼翼地把鳄蛋叼出来,一旦蛋壳进入母鳄的嘴里,幼鳄就会立即停止尖叫,而发出软绵绵的“吱吱”声调,雌鳄和雄鳄含着带幼鳄的卵向水边游去,并把卵子放到水里,然后轻轻一压,卵壳破了,幼鳄就进入水的世界。新生的幼鳄都是集体行动的,并时刻用叫声与父母联系,受到父母的严密保护。一遇到危险,小鳄就会立即发出刺耳的嘶鸣,同时迅速躲进草丛。附近的大鳄听到呼叫后,会立即挺身而出、保护自己的后代。

鸟类的鸣叫中隐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最为复杂的声音信号系统就是鸣禽类。母鸡在孵蛋的时候会发出“咕咕咕、咯咯咯”的声音,起着安慰小鸡的作用,小鸡在出壳前的二三天开始发出声音,到面临出壳前的几小时达到高潮,发出“吱吱吱吱”的叫声,母鸡则答以“咕咕咕咕”的应答声音,在互相持续几小时之后,小鸡才纷纷在几乎相同的时间里破壳而出。凡是由母鸡孵化的雏鸡,其出壳时间相差不多,而在人工孵化器里孵化的雏鸡,由于缺少母鸡和蛋的信息联系,小鸡的出壳时间就会有前有后,常持续2—3个昼夜。如果在人工孵化的同时,通过扬声器播放母鸡孵蛋时发出的叫声,结果,人工孵化器里小鸡的出壳时间缩短了,同时小鸡的体质也有所增强。

研究后认为,母鸡与小鸡之间的对话,一方面使蛋中的小鸡感到安全,另一方面,母鸡又可及时了解蛋壳中小鸡的要求,如对于孵化温度冷热的需要。此外,这种对话还能够使未出世的小鸡熟悉母亲的声音,在蛋壳里就已经受到母亲的“教育”,而一出世就能听懂母亲的语言,从而能更好、更快地适应生活环境。

鸟类的语言极为丰富,有寻找配偶的鸣唱、也有互相联络的歌声,还有报敬、示威、恫吓敌害的叫声等等。而且,鸟类语言中也有方言,美国乌鸦和法国乌鸦的语言就不一样。录下美国乌鸦的报警叫声,然后放给本地乌鸦听,它们就会立即飞走,可是,放给法国乌鸦听,它们却无动于衷。相反,播放法国乌鸦的报警声音,美国乌鸦也没有反应。看来,它们之间彼此语言不通。除了报警之外,其它象求偶、召唤、觅食等“语言”上,法国乌鸦和美国乌鸦之间的“词汇”也步相同。

在鸟类的声音中,还有一种现象就是生活在同一地区的鸟类,有时并非是同种,却能互相熟悉彼此的部分“语言”的含义。例如,一种鸟类发出报警的声音之后,并非同一物种的鸟类听后也会作出警戒和躲避的反应,可能是由于它们之间彼此相处,对部分语言互相熟悉起来的缘故。

第三节动物的嗅觉行为

许多动物都具有胜过人类的化学性感觉器官,而且与我们极不相同的方式利用它们。嗅觉在动物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嗅觉辨认对于哺乳动物母体和子代之间的联系是不可忽视的,非亲生幼畜由于不具有特征性的气味,母畜可能不予照顾,甚至会对它进行攻击。同样,幼畜也可通过特有的气味将自己的生母和其它雌畜区别开来,最近发现,幼畜对于它所具有的特征性气味的早期辨认印记,不仅影响它与母体之间的相处关系,而且当它成年之后,还可根据与之类似的气味来选择配偶。

嗅觉在动物通讯行为中的另一种作用方式是通过外激素的释放,释放的外激素其功能各不相同,有的对配偶起引诱作用,有的可刺激异性进行交配,有的指引其它个体到达食源或栖息地点,有的则在适合的时机引起其它个体迁移。

外激素所具备的特点是当信号发出者离去之后,外激素还能在发信号处留存一段时间,此外,化学信号还具有专一性。虽然外激素所包含有信息多种多样,但是动物神经系统束状体上的受体有一定构型,只有两者相像时才能结合,此时动物才产生感觉,外激素的特异性就如同钥匙与锁的搭配一样精密。

动物的外激素还具有长期留存的特点,如动物的外分泌腺足以保证外激素信号释放的需要,以每秒钟释放800000个分子计算,那末,经过100万年,腺体的消耗还不到1%。信息素的活性强、作用时间长而持久、用量微小等特点,为动物通讯过程中节约外分泌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动物是靠嗅觉来察知外激素化合物的。其感受器官除了鼻子外,还有犁鼻器。这是一种具有辅助嗅觉作用的器官,在蛇类等爬行动物中可见到,它开口于口腔,无法区分其到底是嗅觉器官还是味觉器官,实际上它们是交错在一起的,蛇通过不断吐出带分叉的舌头,测试空气中的气味物质,此时它的舌头就成了帮助完成嗅觉动作的工具。通过实验的方法破坏动物的嗅觉器官,结果发现,猫在非常饥饿的情况下也不会去碰触放在附近的食物。而啮齿动物则发生残害自己后代的现象。

动物嗅觉器官具有非常高的灵敏性,狗能分辨约200万种不同浓度的气味,在3500M3的湖水中加入1克酒精,鳗鱼就能闻出酒精分子的气味,这种灵敏程度意味着淡水鳗的嗅觉悟上皮细胞只要与2—3个化合物分子接触,就能起反应。鱼类的气味来自鱼的皮肤表面,那里有许多小腺体,能分泌外激素,这种外激素被其它鱼类通过嗅觉和味觉接受,然后感知各种信息。美国科学家将一条瞎眼鱼放在鱼缸中,然后从狗鱼的鱼缸里舀了一杯水倒入瞎眼鱼的鱼缸里面,瞎眼鱼就象是受了什么惊动似的,立即在鱼缸里乱窜起来,最后竟躲到假山的石缝里去了,原来凶猛的狗鱼释放到水里的气味通过瞎眼鱼的嗅觉系统起到了威胁作用。

大麻哈鱼在千里洄游过程中,完全依靠嗅觉系统来进行定向,它们是单凭着对水中特殊的化学物质的嗅觉而来寻找洄游路线的,而且是常年固定、丝毫不差。

同一个村子里的一群狗,有时会把尿排在一个共同的地方,然后一起前来嗅闻。这种习惯也是利用气味来进行通讯,公共尿里集中了每只狗各自独特的气味,通过这种信息的传递,使得它们在互相之间更加熟悉,狗对人脚汗中脂肪酸非常敏感,只要有脂肪酸分子穿过鞋底透出来,狗就可以识别这种气味,并沿着人直过的路迹追寻。在繁殖季节,雄狗可以从几里路外凭着雌狗发出的气味,找到雌狗。

捕食动物的猛兽能依靠嗅觉辨别气味来捕获猎食对象,被捕食的动物也能利用辨别气味去躲避猎食者,有的动物嗅觉器官不够灵敏,它就会利用另一种嗅觉较好的动物来弥补自己的缺陷。在非洲大草原上常常会看到狒狒和黑斑羚羊结伙而行,一起活动,黑斑羚羊借助狒狒尖锐的视力,狒狒则利用黑斑羚羊敏锐的嗅觉,借以及早发现和躲避天敌。

动物除了具有高度灵敏的嗅觉装置以外,它们还相应地发展了各种巧妙的释放气味的装置。

(1)某些鳞翅目昆虫的幼虫,在受到惊吓之后,会伸出特殊的触须,散发出一种浓郁的香气,借此与别的个体进行对话。

(2)另一些动物的腺体会突然外翻,使气味骤然出现,发出报警信号。

鱼类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出向水体中释放化学信息的能力,红点鲑鱼在美国萨那根河中产卵,卵孵化成幼鱼之后,经过千里跋涉,到大海中去生活,待到发育成熟之后,再回到萨那根河流中产卵。红点鲑鱼在这样艰难的千里洄游中,并不是凭记忆来寻找洄游路线的,进一步研究发现,红点鲑鱼从身体表面分泌出一种信息素于萨那根河中,使用权得整条河流都有含有这种非常微量的物质,卵膜外面也沾染了这种气味,尽管是在外乡孵化,由于长大了的鲑鱼早已熟悉了这种特有的气味,红点鲑鱼也能凭着敏锐的嗅觉而找到自己的故乡。生物学家从这些鲑鱼的身上提取了少量的外激素,洒在另一条河里,结果由于化学语言的指令,竟导致一些红点斑鱼来到这条河里面,使它们误入歧途。

鹿科动物身上有许许多多释放化学物质的腺体,如跗腺、躔腺、趾腺等等,尾下部和眼脸部也有释放气体的腺体,常常可以看到油脂状的液体从这些部位流出来。它们把这些化学物质擦抹在行动路线的小树和灌木上,借此识别所巡游的路线。一般说来,哺乳动物释放化学元素物质的器官多为皮肤腺,其释放外激素的机能多属次生性质。这类特化的皮肤腺有动物的皮腺脂、汗腺、专门化的香囊腺如麝香腺、灵猫香腺,此外还有包皮腺、肛腺、哈德耳氏腺、足腺、躔腺、趾间腺、睑板腺、腹腺等等。它们所释放的信息物质大部分是小分子化合物,多数在100—300之间,易于挥发,所以能传播得很远,如美洲野牛的气味借助于风的运动能够传送至3km远的距离。

动物散布外激素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并且已经发展出各种行为形式。

(1)有些动物的散布行为设计巧妙、无需耗费专门的运动;

(2)有的动物采用直接散布方式,这是为专门释放气体而发生的行为,它们通过腺体表面直接向空气中释放气味,再由空气携带传播开来。

(3)多数动物采用间接散布的方式,它们用分泌物作为载体,其中夹带着外激素,随着载体的分布和扩散,外激素再由这些扩散点再次挥发,如小家鼠包皮腺分泌的外激素是通过动物排尿而间接散布的,为了使外激素传播到较大有面积,小家鼠的阴茎尖端生有丛丛长毛,抖动起来能扩大洒扫的面积,小家鼠的尿液液滴极为细小,能够保证有较大的播散面。

(4)有些动物能够借助自身的行为或者其它动物的行为来传播外激素,鼠类的哈德耳氏腺能分泌一种外激素,它们经过鼻腭管流到鼻孔,动物用前足洗脸时,分泌物就粘在前足上,所以在它们活动经过之处,都有会留下哈德耳氏腺所分泌的外激素的痕迹

总而言之,动物的化学语言含意非常丰富、细腻,有的表示自己所属的物种、性别、甚至个体状况,有的提供警报、食物位置、行动定向的信息,有的则表示标记地盘的归属、群体信息,还有的在繁殖过程中提供寻找配偶的信息等等不一而足。许多动物利用化学信息传递情报,并在它们的生活中占据十分重要

的地位。

第四节动物的味觉行为

味觉感受器是比较原始的感受化学刺激的器官,所有的脊椎动物都保留着味蕾,是它们在感受着食物的味觉。

味觉和嗅觉往往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类完全牧特异的化学性感觉。人们在研究低等动物对化学元素物质的感觉时,很难分清嗅觉和味觉的界限

动物对于味觉悟来说有四种单一的基本味道,即甜、苦、咸、酸,四种味道貌岸然的独立存在是由于

动物趣在着四种难免为甜、苦、咸、酸味物质所兴奋的专门化的神经单元。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动物分

析器的认识还很不足。生理实验表明,动物经刺激味蕾所引起的唾液分泌都有是非条件性的先天反射,并

且,嗅觉和味觉分析器的综合作用会加强彼此的效应。

(1)老鼠、猿猴对于糖、盐和苦味物质都有有反应。

(2)乳牛善于区别四种基本味道,并且能够对酸、苦、甜的物质建立条件反射,它们所建立的条件反

身具有巩固性的特点。

(3)燕子和金丝雀对于甜味物质反应良好,它们也能吃苦味的食物,如洒有芦荟粉末的食物,但是却

拒绝酸味和碱味的物质,

(4)鸡对糖的反应良好,然而却拒绝糖精。

(5)鸽子对于食盐水的反应较为冷淡。

有学者认为,鸟类是否具有四种基本味觉尚未得到证实,有可能它们还无法区别糖溶液和盐溶液。关

于两栖害和爬行类的味觉问题还不清楚,青蛙有可能不存在味觉功能,因为所有物质几乎没有在口中停留

就被吞咽下去,而个别的观察说明,蝾螈和某些两栖动物却是具有味觉分析器的。

鱼类的味蕾不仅散布在口腔里,也往往散布在口腔头部,唇的外侧、甚至整个身体表面。人们采用浸

过糖、盐、酸和苦味物质的小肉丁长时间地分别饲喂鱼,经过一段时期之后,鱼不仅开始采食肉丁,而且

还攫取浸有这类溶液的小棉花球,可以认为,鱼类具有四种基本味觉,它们对于甜味的感受性特别突出,

在用甜菜糖建立反射后,即使喂予其它糖类,鱼也会出现类似反应。日本科学家证明,鱼类对于甜味的感

觉,至少要比人强五百倍。

昆虫的味觉研究主要集中在蜜蜂和蝴蝶上面,研究结果表明,它们外部有两个化学分析器,一个是嗅

觉分析器,另一个是味觉分析器,其味觉分析器的末梢是在足部下体节的特殊结构中,当在蜜蜂和蝴蝶的

末梢中涂抹甜味物质时,它们就伸长吸管,但是用盐、酸和奎宁涂抹足部时则无任何反应。

必须指出,动物对于味觉刺激的反应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主要取决于它们的生活习性和食物的性

质,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对于糖的反应是积极的,大多数动物对于苦味物质的反应是消极的,然而有些以

昆虫为食物的动物却不是这样,它们往往对于苦味情有独钟。

毛虫则有高度专门化的选取食物的习惯,在数十种植物中它通常只选择一种,这种特殊性是由下颚须

的味觉末梢所决定的。在每根触须上有四个味觉感受器,“接受反应”是由这四个轴突所释放的独特的脉冲

放电模式所控制,其它一切脉冲都会使毛虫回避接触到口中的食物。

第五节动物的触觉和其它感觉行为

动物的身体感觉可以归纳为由皮肤、肌肉和体内器官所产生的痛觉、触压觉、冷觉和热觉四大类型,

它们是由皮肤上的感受器受到刺激之后而产生的。

(1)对于触摸、压力和其它机械作用所发生的反应是动物机体的角觉功能,就目前所知,至少有六种

触觉感受器,它们是游离神经末梢、触觉小体、触盘、毛发神经末梢、梭形末梢和环层小体。其中游离神

经末梢可以控察轻微的压力,触觉小体和毛发神经末梢对于在皮肤表面移动的物体大都有十分敏感,触盘

也与精细触觉的敏感性有关,梭状小体和环层小体位于真皮深层,它们对于压觉以及沉重、持续的接触非

常敏感。

一般说来,动物对于小到0。001毫米的位移就能引起触觉,并且触觉还可以根据触压的强弱程度和触

摸的时间长短来表达多种类型的信息。昆虫可以通过触觉来感知自己的体态,当它们处于正常位置时,其

触毛正好触到另一腿节,任何关节只要稍有弯曲,都会使触毛受到推移,从而产生触觉,并通过其来调整

位置。结网的蜘蛛利用这种能力来发现落网昆虫的信息,它只须用腿来拉动网丝,就能感觉出抗力最大的

点在那里。

动物要在所处的环境中维持正确的位置,涉及到触觉和压力,脊椎动物是靠内耳中的耳石起调节作用。

很多甲壳纲动物没有耳石,于是在每次蜕壳时都会拣一粒沙子送到体内作为耳石之用。如果把虾养在铺着

铁屑的水族箱中,虾就会把铁屑拣入重力感受部位。此时,只要用磁铁从不同的角度靠近虾,就会发现虾会跟随磁针而调整身体方位。甚至可以倒过来游泳。

鱼类和蛙类的侧线是另一类感觉器官,它能对压力变化起反应。它是由称为神经丘的乳头状突起所组成,每一细胞都伸出一些由细胞质构成的细毛,其末端呈曲折状,能够感受水波动荡。由于这些感受器非常敏感,过分的刺激就会产生痛觉,因此,许多在自己领域里的鱼,一量遇到入侵者,往往通过大力击水的方法便能够把来犯者赶跑。其原理也下在于此。非洲大爪蛙的身体两侧也有侧线系,也称为“横侧芽体”,这些器官内有一层很细的毛,能随蛙体两侧的水流而弯曲,芽体可以发射脉冲到神经系统,其发射率因水流动向而有所不同。这类横侧芽体对于水生昆虫和子孓之类的蠕动十分敏感,即使蛙类闭上眼睛,仅靠这些感觉定向,也能准确地捕捉到它们。

(2)动物的感觉与放电现象。某些鱼类具有一种奇怪的“蓄电池”并能够持续放电。电鳐是一种危险的鱼类,它所产生的电流相当强,足以把靠近它的小鱼电死。电鳗也是通过放电进行捕食。它所发出的电压高达600伏。

到目前为止,大约有300多种鱼能够产生0。2—2伏的电压,总的说来。鱼类的放电设备不是朝着放电量增大、而是朝着对电的高敏感性方向发展。

长颌鱼是非洲的一种淡水鱼,它的尾部有一条已经失去收缩功能的肌肉能够不断地发出微弱的电流,从而与头部就形成负电荷状态,借以用来定向和感觉在微弱电场中发生的任何干扰。

有许多鱼类,甚至是两栖动物,对电都很敏感,它们的侧线器官就职是电感受器。团扇鳐能够用自己的电感受器来探测其它鱼类产生的生物电,通过它,电鳐就能发现伪装得很巧妙的小鲽鱼并对它发起进攻,正是由于小鲽鱼在呼吸时产生的放电过程诱发了电鳐的进攻行为。

(3)动物的其它感受器不有很多,如痛觉、对于温度的感觉如冷觉和热觉、有些动物对于水中含盐度的轻微变化非常敏感,另有一些动物能够侦察到空气中湿度的改变,如蜜蜂就是利用这种能力来寻找蜜源,而蜥蜴也正是依靠它来发现水源。

地球上一切动物的感受细胞在结构上非常相似,每一个感受细胞都有一根很细的鞭毛,每一根鞭毛上都有两根中央纤丝,其外周围绕着九根活动的纤丝。各种动物都是通过这样的感受器来接受外界环境的刺激,并对其产生反应。

第六节动物的冬眠和蛰伏

一:冬眠

动物界的许多种类都能够进行冬眠,尤其是在变温动物中则更普遍。

1:昆虫中和一些种类,于秋季受精之后,能够在一切适宜隐蔽的场所以休眠的状态越冬。一直到第二年初春,它们才苏醒过来并开始产卵。通常,各种不同昆虫的卵,幼虫、茧可以在极其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越冬。

2:两栖类的不少种类也进行冬眠,湖蛙为了找到合适的冬眠场所,竞能长途迁徙2km远,它们在水塘里选择不会冻结、氧气状态良好的地方,把身体隐藏在水底软泥里进行越冬。蟾蜍常常在石头、树洞、甚至于树根间越冬,有进它们也潜入鼠类的洞穴中进行冬眠。

3:很多爬行类动物也具有冬眠习惯,它们的假死与冬季的长短有关,可以从6—8个月不等。陆生爬行动物在旱地里越冬,而水生爬行动物则隐藏在水域烂泥之中,甚至有一些种类在越冬时喜欢群居。在适宜越冬的地方,有时能够见到数百条蝰蛇栖息在一起,甚至还能发现无毒蛇、晰蜴也爬进了它们的栖息场所。

4:鸟类也有少量种类在冬季并一发生南迁,而中隐藏在幽静的地方或者在岩石洞里,以冬眠的方式越冬。

(1)欧夜鹰就具有这样的特征。1947年,美国有二位鸟类学家发现了一群冬眠的夜鹰。这些鸟每项年都要进行冬眠,时间达三个月左右。

(2)此外,有科学家认为栖息在斯匹配次卑尔根岛、格陵兰境内的白雷鸟偶尔也能进行冬眠。

(3)一些蜂鸟会在寒冷的夜间进入体温过低的状态。

(4)类似的情况还能够在雨燕的幼雏中发现,一旦气温变冷,无数成鸟就会飞向南方,而那些不能飞翔的小鸟则以特殊的冬眠形式度过严冬。

5:很多哺乳动物都有具有冬眠习性。对于哺乳动物来说。饲料断缺、不适宜的气候条件是它们进行冬眠和蛰伏的刺激因素。根据冬眠的不同情况,可将哺乳动物的冬眠划分成三种不同的形式:

(1)非沉睡性冬眠形式------这些动物在冬眠时,一直处于朦胧性的入蛰状态,同时,体温下降不明显。

在冬季气温温和、食物充足的日子里,它们则可以不进行冬眠,甚至还能进行活跃的运动。这类动物有棕

熊、獾、浣熊、狐狸。

(2)完全冬眠形式-------这类动物的体温大幅度下降,动物个体处于昏睡状态,一直要到气候变暖之后,

它们才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这类动物有蝙蝠、绢鼠、花鼠等。

(3)持续不断的沉睡性冬眠形式--------这类动物一直处于明显的假死状态,同时,在整个休眠期间,

它们的体温总是在不断地降低。这类动物有刺猬、黄鼠、跳鼠和一些蝙蝠。

6:动物在冬眠期间的生理变化

(1)体温几乎下降到0℃。

(2)心跳十分缓慢,每分钟只有几次。

(3)呼吸微弱、血压降低。

(4)代谢率下降到最低状态。

(5)冬眠动物的觉醒常常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才能使得体温和其它生理过程恢复到正常状态。

7:动物冬眠的生态学意义-------冬眠是动物楞体的一种重要的生态适应性现象,这种适应能力,可以帮

助动物摆脱周围环境温度下降、食物短缺、以及其它恶劣的生活条件。

二:夏眠和蛰伏

1:夏眠只是少数动物种类的特征,目前对其研究还不够深入。

一般认为,动物的夏眠总是与季节干旱、周期性气候炎热、用于动物掩蔽的植物干枯、食物缺少、以

及水源枯绝等到因素有关。在这种情况下,动物就进入休眠状态,一直到有利的天气条件再度来临为止。

夏眠是热带鱼类所特有的现象,如在靠近赤道的淡水环境中生活着的肺鱼,当它所栖息的水库枯竭时,

便在泥中挖坑,然后就每天栖居其中,身体分泌出大量粘液,粘液与周围的泥土相混合,在体表形成一层

掩蔽物,仅仅留下呼吸孔。

泥鳅也是如此,当水池干涸时,这种鱼类就钻到泥浆里一动不动,一直要到水池中重新积水之后,它

们才会解除夏眠。甚至于泥鳅在夏眠期间还改变了原有的呼吸方式,采用了肠呼吸的特殊方式。

两栖类动物中,澳洲蟾蜍在干旱季节也会陷居在园形的小土室内。

爬行动物中的个别种类,如龟鳖、南美短吻鳄、非洲鳄,以及亚马逊河一带的大蟒蛇。在环境对它们

不利的时候就会进入夏眠状态。此时,这些动物无需任何食物,它们只是在入蛰状态下期待着下一个雨季

的来临。

沙漠哺乳动物黄鼠在酷热的夏季,当水源和饲草枯竭的时候,就开始夏眠。刺猬在马达加斯加岛每年

从5月---10月为其典型析夏眠状态。短期夏眠还是一些种类的蝙蝠所特有的行为,这种夏眠行为与酷热的

夏季所引起的地面上昆虫缺少有关。

2:夏眠的意义--------与冬眠一样,夏眠是动物的进化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重要的适应性,这种适应能

力能够帮助动物度过缺水、乏食的严酷盛夏。

第四章社群水平的动物行为

动物的社群行为是指生活在一个特写区域内的动物,它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由于动物的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因此,即使是同一种类的动物也会有不同表现,如生活在欧洲的兔子和生活在澳洲的兔子,在食性、采食行为上会有所差异,同样,有许多动物在建筑、避敌、捕食和冬眠等等行为上各不相同,因此有必要对于一个社群的动物行为加以研究,来区分它们之间多样化的各种型式,同时这种行为的变化和趋异也是动物产生适应和进化的基本动力。

第一节储备食物的行为

一:动物储备食物的行为类型

储备食物的行为在很多动物中都可以见到,这是属于一种十分常见的动物的本能行为。动物的食物贮存包括两个步骤

(1)食物的转运,

动物行为学习题

动物行为学习题 选择题 1、下列属于后天获得的行为是: A.候鸟迁徙B.鸟类筑巢C蜘蛛结网D.复杂的“鸟语” 2、生活在离海边50公里的某种小鸟,每天飞到海边取食时间都比前一天迟到50分钟。这种现象叫: A.日节律B.潮汐节律C。月节律D。无规律 3、在自然选择过程中,最终对动物行为起支配作用的遗传物质是: A.染色体B.DNA C.基因D.RNA 4、蜜蜂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性昆虫,它们的社会生活高度发展主要表现在个体形态和职能分工上的高度专门化,在蜜蜂群体中表现出明显的利他行为。 A.蜂王B.蜂后C。工蜂D。雄峰 5、城市中喜鹊的巢与巢间距很近,远小于市郊野外种群的巢间距离,其原因是(多选): A.合适的巢址分布密集B.食物充足C。利于繁殖D。喜鹊喜欢群居 6、下列行为中哪种行为属于后天学习来的行为?(多选) A.小鸭子出生后跟随首先看到的移动物体 B.小狗看到装食物的空盘子时也会分泌唾液 C.幼猴将马铃薯放在水中后洗净后再吃 D.山雀喜好取食个体较大的毛虫 7、无毒的拟斑蝶外观酷似色彩鲜艳、身体有毒的王斑蝶,这—现象属:(多选) 拟态中贝茨拟态是指可食性物种模拟有毒、有刺或味道不佳的不可食物种的拟态现象;缪勒拟态是指一种生物模仿其他生物以便于接近进攻对象的拟态如蚁蛛。 A.贝茨拟态B.缪勒拟态C.警戒色D.保护色 8、根据动物行为的定义,你认为下列哪项不是动物行为: A.黑猩猩为另一只黑猩猩梳理毛发B.雄螽斯在交配时,给雌螽斯提供食物C.地松鼠在洞穴附近直立,观察周围环境D.郊狼盘算如何阻止同伴来争夺猎物 9、动物的警戒色是用来: A.吸引配偶B.提醒捕食者自己是不可食的 C.保证动物体色与周围环境颜色一致D.吸引传粉昆虫 10、Lehrman设计了一个关于斑鸠的实验,实验分三个组:(1)全为雌鸟,单独饲养;(2)雌鸟与雄鸟配对饲养,不提供筑窝材料;(3)雌鸟与雄鸟配对饲养,提供筑窝材料。然后给各实验组每只雌斑鸠一窝卵,检查它们的孵窝情况。结果发现:第(1)组的雌斑鸠没有一只孵卵;第(2)组的雌斑鸠,从第6,7和8天,孵卵的雌性斑鸠比例越来越高,但不是所有的雌斑鸠都孵卵;第(3)组中,第8天,所有的雌斑鸠都开始孵卵。基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认为: A.雄性配偶能够引起雌鸟的全部孵卵行为 B.筑窝材料能引起雌鸟的全部孵卵行为 C.雄性配偶和筑窝材料是雌斑鸠孵卵的前提条件 D.实验设计不合理,不能得出任何结论 11、在繁殖季节,个体小的雄鸟对同类的鸣唱反应强烈,它们会靠近播放类似鸣唱录音的设备,并将回应播放的录音而发出鸣叫。通过这一技术可以确定该物种的种群密度。这项技术的理论依据是: A.个体小的鸟傻,它们会接近任何陌生的声音 B.个体小的鸟聪明,它们会接近任何陌生的声音

最新11级《动物行为学》复习题学生使用

10 级《动物行为学》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行为 (动物行为学中所说的 ): 利他行为: 生物节律: 潜在学习: 固定行为型: 敏感期: 交叉养育:感觉: 子代印记: 防御行为:核域: 拟态: 行为发育的内稳定性:领域:动 物的文化行为: 潮汐节律: 亲代投资: 性二型现象: 信号: 性逆转:玩耍学习:习惯 化:迁移: 二、单 选和多选题 单选 1.对于攻击行为,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 A 同种个体之间所发生的攻击和战斗 B 攻击有肉体和非肉体方式 C 攻击中双方都受到伤害 D 攻击中双方都不受到伤害 2.老鼠的出现,猫发现老鼠,并做好捕鼠的准备,这与( )相关 A 外界刺激和动物感官的功能状况 B 外界刺激与动物的生理特性 C 外界和内部刺激 D 动物的机体结构() 3.繁殖行为的程序正确的是( ) A 性别决定T 性选择T 抚幼 B 性识别T 交配T 抚幼 C 求偶T 交配T 抚幼 D 性选择T 交配T 抚幼 4.下列实例中不是模仿学习的是( ) A 英国的“山雀偷奶” B 幼小猩猩能从石缝中吸水 C 小儿随妈妈学跳舞 D 一雄鸡啼明,百鸡齐鸣 多选题 1 影响社群大小的主要生态因素有( A B ) A 食物 B 捕食者 C 温度 D 光 2 动物领域的作用是( ABCD ): A 保证资源;减少干扰 B 调节密度;促进扩散 C 防止疾病传播;D 心理支持。 3 灵长类社群类型包括( ABCD )。 A 独居种 B 双亲家庭群 C 单雄群 D 多雄群 A 视觉标记 B 声音标记 C 气味标记 D 电标记 5 动物属于使用工具行为的是( CD )。 A 鸟把坚硬的食物从空中扔向坚硬的岩石 B 鸟把贝类从高空扔下来摔破它的贝壳 C 秃鹫用 喙衔石块咂鸟蛋 D 啄木地雀用喙咬住一根仙人掌刺探取小树洞中的昆虫。 6 动物的文化行为是( AC )。 A 不可遗传的 B 可遗传的 C 与进化过程不同 D 与进化过程相同 7 亲代抚育由雌性个体提供的几个假说( ABC )。 5.下列实例中.属于防御行为的是( A 竹节虫的体色和乌鸦的聚众鸣叫 B C 竹节虫的体色和雄性马鹿相互之间呼号 ) 竹节虫的体色和鸟类的鸣叫 D 竹节虫的体色和小猴总是避开猴王 4 动物领域的标记类型有( ABCD )。

动物行为学 自作答案

《动物行为学》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动物行为和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研究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为了满足个体生存和种群繁衍的要求,适应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动物的个体和 群体所做出的有规律、成系统的适应性活动就是动物行为。 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对环境和其他生物的互动等动物行为问题的学科,研究的对象包括动物的沟通行为、情绪表达、社交行为、学习行为、繁殖行为等。 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类不断探索我们所处的世界,这不仅仅是出于好奇心,也是为了人类自身生存的需要。作为一种社会动物,人类也希望通过了解动物的行为来理解自己的行为。 更好地了解动物行为将有助于人类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保护濒危稀有动物物种。濒危动物迁地保护时,需要研究、掌握动物的行为;研究动物行为有利于澄清关于动物疼痛和动物福利等方面的问题。 2.简述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亚里士多德《动物记》----行为的基本观察、记录。 法布尔《昆虫记》----昆虫行为的系统观察和记录。 达尔文《物种起源》和《人类及动物的表情》等----行为的进化。 1947. 行为学期刊《Behaviour》(行为) 1953. 《Animal Behaviour》(动物行为) 1954. 《Insect Society》(昆虫社会) 1956. 《Behavioural Science》(行为科学) 1963. 《Experimental Journal of Animal Behaviour》(动物行为实验杂志) 1964.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Journal of Animal Behaviour》(行为实验分析) 1966. 《Physiology and Behaviour》(生理学和行为) 1970. 《Brain, Behaviour and Evolution》(脑,行为与进化) 1971. 《Behaviour Genetics》(行为遗传) 1978. 英国出版第一本行为生态学论文集《Behavioural Ecology—an Evolutionary Approach》1982. 第一本行为生态学理论专著《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 Ecology》 1983. 在Mainz召开了第一次国际性动物行为学讨论会 1999.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ur Ecology》第四版(Krebs & Davies) 1973. 《Learning and Behaviour of Animal》(动物的学习与行为) 1975. 《Applied Ethology》(应用行为学) 1975. 《Animal Behavioural Process》(动物行为进程) 1977. 《Bird Behaviour》(鸟类行为) 1977. 《Behaviour, Ecology and Sociobiology》(行为、生态和社会生物学) 1978. 《Behaviour and Brain Science》(行为和脑科学) 1980. 《Ethology and Sociobiology》(行为学与社会生物学) 1998. 《行为生态学》尚玉昌,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动物行为原理与物种保护方法》蒋志刚,科学出版社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对动物的行为已经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即行为生态学和社会生物学研究法。行为生态学和社会生物学在很多方面都是相似的,它们都进行大量的野外工作,以野外工作为主,但也在实验室进行试验。它们都十分注意推理过程,包括所研究动物生态学方面和自然选择对动物行为作用方式方面。

动物行为学

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 生命活动以24小时左右为周期的变动。又称近日节律。发光菌的发光,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摄食,躯体活动,睡眠和觉醒等行为显示昼夜节律。人体生理功能,学习与记忆能力、情绪、工作效率等也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波动。昼夜节律与人类的活动关系密切。生理节律遭扰乱,会导致食欲下降、工作效率降低、事故增多;施用药物时间不同,疗效也不相同;毒物作用时间不同,其毒性表现也不一样;肿瘤细胞对X射线的敏感性也有昼夜差别。一般来说,人类的生命力以午夜最低。 异相睡眠 人们通常是白天工作、学习,晚上睡眠。睡眠可分为: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人们入睡后初期70-120分钟内,属于慢波睡眠。异相睡眠在睡眠过程中,周期性出现的一种激动状态并常常伴随有眼球运动、四肢和脸部肌肉抽动等表现。异相睡眠持续约5-15分钟,然后又转入慢波睡眠,如此反复转换下去。 在整个睡眠过程中,这种反复转换4-6次。就整个睡眠时间来说,慢波睡眠占四分之三左右,而异相睡眠占四分之一左右。人做梦总是在异相睡眠阶段发生的,所以在一夜的睡眠当中,大概要做3-5次梦。而且回忆梦里内容的,往往是最后一次异相睡眠中做的梦。 亲代抚育(parental care) 双亲对后代的保护和喂养。在很多动物中,后代发育成长的先决条件是靠双亲创造和提供的。亲代抚育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直接抚育表现为保卫、喂食、护卵和照看后代,此时亲代和子代是互相接触的。间接抚育则表现为筑巢、造茧、贮存食物、把卵产在安全和食物丰富的场所等,但亲代和子代不发生接触。亲代抚育的生物学意义是增加后代的成活机会,保证亲代最大限度地把基因传递给后代。 记忆 记忆就是人脑对经验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三个环节。记忆从人反复感知一定的客观事物,借以形成较巩固联系的识记过程开始,经过保持过程进一步巩固已形成的联系。识记和保持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恢复,这就是再认或回忆。有人把记忆分为三个阶段(或称三种记忆系统):①瞬时记忆阶段②短时记忆阶段,为时不超过1分钟③长时记忆阶段 亲缘选择:指对有亲缘关系的一个家族或家庭中的成员所起的自然

动物行为学测试

动物行为学试题 1.(多选)种群繁衍是动物行为的目的之一,所以动物往往具抚育行为,下列符合抚育行为的是()。 A.哺乳动物的胚胎在子宫内发育 B.母兽遇敌口叼幼仔行走 C.亲鸟以呜叫声给雏鸟以学音示范 D.长臂猿之间常呼号以示位置 2.(单选)为建立赛加羚羊的行为谱,研究者按固定的时间间隔对一组羚羊的行为逐个进行观察记录,这是行为学研究的哪一种取样方法()。 A.连续取样 B.扫描取样 C.目标取样 D.行为取样 3.(单选)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繁殖行为的是()。 A.母野鸭奋起追逐老鹰B.大山雀撕开奶瓶盖偷食牛奶 C.园丁鸟用鲜花、浆果和彩色玻璃碎块装饰自己的小庭院 D.大山雀撕取桦树皮做窝 4.(单选)蜜蜂跳“8”字形舞的行为,与()关系大。 A.食源的距离 B.食源的方向 C.食物的丰富度 D.招集蜂群数量 5.(单选)完全符合本能行为的是()。 A.地蜂筑巢、鸟怕稻草人B.幼蛇像成蛇捕食、小鼠获奖走迷宫 C.幼蛙捕虫、海兔逃跑海星D.海鸥幼雏求食、狮子捕食 6.(单选)三棘鳍雄性营造漂亮的巢,这种行为由( )所决定 A.肾上腺素B.雄激素C.孕酮D.神经中枢 7.(多选)种群繁衍是动物行为的目的之一,所以动物往往具抚育行为,下列符合抚育行为的是()。 A.哺乳动物的胚胎在子宫内发育B.母兽遇敌口叼幼仔行走 C.亲鸟以鸣叫声给雏鸟以学音示范D.长臂猿之间常呼号以示位置 8.(单选)训练鸽子在每天上午10点钟从一个取食器中取食,取食时只要啄一个机关就能得到食物。此后将这些鸽子向东经方向运送到60°到P地。在这一新地点,它们会在当地时间几点钟去啄取食器的机关( ) A.上午10点 B.上午4点 C.下午4点 D.下午2点 9.(单选)把一只饥饿的棕色鼠放在一个关闭的金属盒中,盒中有一个食物和一个释放食物的杠杆。如此鼠可随机地在盒中跑动,直到它偶然碰到杠杆并释放食物。此鼠很快就学会了当它需要食物时就去碰杠杆,这属于( ) A.印记 B.习惯化C.敏感作用 D.试错学习 10.(单选)一种萤火虫的雌虫能准确地模仿另一种萤火虫的信号来吸引雄虫,那么该萤火虫的行为意义可能是( ) A.吸引同种异性前来交尾 B.吸引不同种异性前来交尾 C.诱骗这雄虫以取食 D.对不同种雄虫表示友好 11.(多选)捕食是动物获食的主要手段,且捕食有多种方法。下列属于捕食行为的是()A.斑马吃草茎、角马吃叶鞘B.射水鱼将水从口中射出击中昆虫 C.黄安康背鳍具肉穗D.犰狳把身体卷缩成团 12.(多选)把刚生出的松鼠进行隔离饲养,发育到一定年龄就能表现出藏种子的能力,这说明松鼠藏种子的行为是() A.先天性行为 B.遗传决定的 C.学习行为 D.折中行为 13.(单选)在极端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动物一般选择的婚配制度是() A.一雄一雌制 B.一雄多雌制 C.一雌多雄制 D.自由交配

动物行为学测试题

一、选择题(有些单项,有些多项) 1、动物行为是();植物行为是(); A动物个体或群体的所作所为B动物个体或群体对环境的反应 C植物的生长,生长是不可逆的D植物的生长,生长是可逆的 2、对于攻击行为,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同种个体之间所发生的攻击和战斗 B攻击有肉体和非肉体方式 C攻击中双方都受到伤害D攻击中双方都不受到伤害 3、下列属于化学定向的是(多项) A蚂蚁外出觅食B鸽子返回原地 C鱼类的洄游D狗外出活动返回原地 4、下列实例属于先天定型行为的是(多项) A二化螟对波长330~440纳米光的光线趋性最强 B人类的眨眼反射C家燕的迁徙D食物引起狗分泌唾液 5、老鼠的出现,猫发现老鼠,并做好捕鼠的准备,这与( )相关 A外界刺激和动物感官的功能状况B外界刺激与动物的生理特性 C外界和内部刺激D动物的机体结构 6、下列攻击行为的实例中,错误的是(多项) A两只同种的公鸡争一只母鸡 B圆蛛雌、雄交配后,雌性吃掉雄性 C两只家狗为争夺一食物而相互厮打 D鼠见了猫后迅速躲藏起来 7、繁殖行为的程序正确的是 A性别决定→性选择→抚幼B性识别→交配→抚幼 C求偶→交配→抚幼D性选择→交配→抚幼 8、下列实例中不是模仿学习的是 A英国的“山雀偷奶” B幼小猩猩能从石缝中吸水 C小儿随妈妈学跳舞D一雄鸡啼明,百鸡齐鸣 9、下列描述中属于摄食行为范围的是( )。 A采食、饮水、呼吸、排尿和排粪 B采食、饮水、逃避、排尿、排粪 C采食、饮水、移居、排尿和排粪D采食、饮水、移居、分工 l0、下列情况中属干繁殖行为的右有() A雄性马鹿的呼号和牛氐角战斗B雌昆虫分泌性外激素C捕鸟蛛的雌性吃掉雄性D不同种的动物染色体不同 1I、下列实例中属于动物的定向行为的是( ) A雄蛾通过触角感觉雌性的性外激素B蚂蚁利用分泌物而觅食 C大麻哈鱼利用水的电波而洄游D蝙蝠利用超声波而飞翔以避它物 12、大山雀在黎明时总是先鸣叫,然后再捕食,这是与( )的关系。 A适应光线后再捕食B防御行为和对环境适应 C防御行为和对光线的适应D更多的获食 13、下列实例中.属于防御行为的是

动物行为学word版

动物行为学 ---------动物的求偶行为 摘要: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对环境和其他生物的互动等问题的学科,研究的对象包括动物的沟通行为、情绪表达、社交行为、学习行为、繁殖行为等。由于动物行为学对于动物学习和认知等方面的研究,以及与神经科学的相关性,它对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产生一定的影响。 动物在生殖季节(如发情期)吸引及追求异性的行为。求偶之前往往还有一些准备活动,包括占据领域。领域不仅仅是栖身和取食的场所,也是为了吸引异性、与之交配及繁育子代而选择的地方。昆虫(蜻蜓)、两栖类(蛙)、爬行类(蜥蜴)、鸟类、哺乳类均有占域行为。占领婚配领域以吸引异性的多为雄体。往往占据较好(食物丰富、有荫蔽可防敌害)领域的雄体才能吸引雌体与之交配。低等动物雌雄双方往往同时处于准备生殖的状态。但在较高等的动物,则往往是雄体更具交配的欲望。为使双方在性状态上的一致,提高雌体的性兴奋水平,降低其逃遁、进攻等反应,使雌体克服对身体接触的反感(尤其在陆生动物),从而得以交配成功,雄体便需要进行求偶表演。 求偶表演最早见于海生多毛纲环形动物,沙蚕于生殖期身体后半部与前半部脱离,并成为有性个体,有的种的雌体分泌化学物质以吸引雄性,有的种的雌、雄个体发出不同的光。头足纲、节肢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求偶表演更为丰富多彩。一般说,配对关系持续时间较长的动物,求偶表演的时间也较长,形式也较复杂。求偶表演通过不同的感觉器官起作用: 求偶表演最早见于海生多毛纲环形动物,沙蚕于生殖期身体后半部与前半部脱离,并成为有性个体,有的种的雌体分泌化学物质以吸引雄性,有的种的雌、雄个体发出不同的光。头足纲、节肢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求偶表演更为丰富多彩。一般说,配对关系持续时间较长的动物,求偶表演的时间也较长,形式也较复杂。求偶表演通过不同的感觉器官起作用: ①视觉。通过视觉吸引异性的不但有形象还有行动。多于日间起作用,但发光动物例外。雄体体形魁伟,色彩鲜艳,这便是求偶手段之一。许多动物在生殖期改变外形,如鱼类。许多雄鸟还要换上婚羽。发情期的雌猴臂部变成红色。蟹和头足类在求偶时也改变体色。萤能发光,不同种发出的光和在空中的行动轨迹各异。昆虫能感受紫外线,在可见光下外形相同的蝶翅在紫外线下色彩不同。除炫耀光、色外,许多动物还表演许多动作以吸引异性。雄乌贼求偶时除体上带有条纹外还以抽动式的动作接近雌体。蜘蛛有最早的仪式性求偶动作,如摇晃附肢、牵动蛛网,有的雄蛛用丝将雌性缠在地上。猛蛛雄体会将被蛛丝缠裹的猎物送给雌体。三棘刺鱼的雄体于生殖季节前腹部从灰绿色变为红色,此时有占域行为,并富有进攻性。它在领域内用粘性液体将海藻粘结成巢,随后开始对雌鱼作求偶表演(舞蹈),又用其棘触雌鱼的腹部,将雌鱼引入巢内产卵,自己则入巢排精。一周多后幼鱼孵出,雄鱼又恢复为灰绿色,并负保护幼鱼之责。鸟类的求偶表演最为五彩缤纷,千姿百态,但多是雌雄共同参加的有一定规律的动作(故称仪式化行动),如鞠躬、摇头、舞蹈、倒立飞翔等。哺乳动物(如鹿、羚羊)也有可观的仪式化的求偶表演,但一般说,哺乳动物的求偶表演不及鸟类复杂。许多昆虫,鸟类(如黑颈鸥、流苏鹬、园丁鸟、侏儒鸟)和少数哺乳动物(如非洲水羚)往往聚集在一个公共的场所进行求偶表演,这个场所称为竞偶场。 ②听觉。声音可以越过一定的屏障,传到相当的距离,在黑暗中也能起作用,因此在求偶行为中被各种动物采用。通过声音可以获得发音者的种类、性别、婚配情况,乃至邻近存在的雄体个体数(如蛙鸣)等信息。鸣禽也用鸣声驱走接近其领域的其他雄体。在日间求偶的动物,声音信号常与视觉信号合并使用(如哺乳类及鸟类)。发声的器官或为声带(如鸟类、哺乳类)或为身体其他部分(如昆虫)。采取声响求偶的动物包括昆虫(蚊、蟋蟀)、两栖类(蛙)、爬行类 1 / 1

智慧树知道网课《动物行为学》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单选题】(1分) 由蝌蚪到青蛙行为变化的研究属于动物行为的()研究。 A. 发育 B. 原因 C. 功能 D. 进化 2 【判断题】(1分) 无论在什么条件下,动物行为的表达都是为了自身的生存。 A. 对 B. 错 3 【判断题】(1分) 高等动物一旦濒危,就难以恢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习行为所占比例较大。 A.

错 B. 对 4 【单选题】(1分) 当一个学生经历多次失败后认为失败是因为自身能力不足的时候,这个学生处于()状态。 A. 攻击 B. 自责 C. 习得性无助 D. 习惯化 5 【多选题】(1分) 研究动物行为有助于()。 A. 动物保护 B. 理解人类自身行为 C. 动物驯养繁殖

D. 野生动物疾病控制 E. 人与动物冲突控制 第二章测试 1 【判断题】(1分) 克劳格原理要求研究人员在研究一个科学问题时要选择一种合适的动物,动物行为学研究也不例外。 A. 对 B. 错 2 【判断题】(1分) 动物的年龄、性别、社会等级等都可能影响到对动物的观察。 A. 对 B. 错

3 【多选题】(1分) 以下技术和设备可以应用到研究动物行为中的有()。 A. 望远镜 B. 物联网技术 C. 户外相机 D. 夜视仪 4 【判断题】(1分) 黑头鸥把蛋壳残片扔到鸟巢外面是因为蛋壳残片吸引天敌,这属于因果研究。 A. 对 B. 错 5 【多选题】(1分) 在设计动物行为实验时,可以利用()。

A. 动物本身差异 B. 移除实验 C. 人工控制 D. 使用模型 第三章测试 1 【判断题】(1分) 刚性行为和弹性行为的区别就是动物随着占有资源量的变化表达的频次和持续的时间是否有显著的变化。 A. 对 B. 错 2 【多选题】(1分) 动物往往存在同性集群,常见的原因有()。 A. 活动预算不同

动物行为学之会使用工具的动物

动物行为学之会使用工具的动物 动物界会使用工具的动物除人类以外非常有限,以下是动物界的一些具有特殊技能的动物类群,它们能和人类一样,可以使用部分工具已达到自己的目的和适应不同的环境: 1、北美洲的独居的细腰蜂。 雌蜂挖掘出管状的长洞,把自己捕获到并弄昏了的小虫放入洞内。这些猎物将是幼蜂的食物,幼蜂也将在洞里发育。当雌蜂产完卵并用土盖上洞口后,就用它的大颚叼着一块小石头当作锤子,把洞口的土夯实。这个动作有两个作用,一是夯实盖洞口的土,二是检查洞口是否确实完全堵严实了。这是它们经过长期演化后形成的一种确保后代顺利成长的动物行为,由于以前的细腰蜂幼虫在洞穴里缺乏食物和天敌的威胁,它们不断地演化,自然中形成的该行为。 2、章鱼利用椰子壳 章鱼是不久才被发现会利用工具的在动物世界里,它们会把椰子壳当作自己的盔甲或避难所。有的章鱼把椰子壳顶在身体的上方,八只脚露在椰子壳之外,在海底缓缓爬行。有的则把两半椰子壳合成一对贝壳形状,然后把自己的整个身体都缩于其中。当遇到捕食者攻击时,这些椰子壳就是它们的避难所。自然状况下,沉落海底的椰子壳,被部分章鱼利用,并且成功的用来抵御危害,不会后者没有利用椰子壳的章鱼很多会被天敌捕杀,因而也是一种自然选择的过程。 3、鱼类“使用工具”打破贝壳并吞食蛤蜊肉的过程 一名潜水员名叫斯科特·加德纳,当时他正饶有兴致地探索澳大利亚大堡礁,突然听到从海底传来一阵撞击声。他循着声音想一探究竟,竟惊奇地发现一条黑斑猪齿鱼正咬着一只蛤蜊往岩石上敲打。贝壳不一会就被它敲破了,这条鱼把里面的蛤蜊肉吃了下去。加德纳幸运地将整个过程拍了下来,他的照片也成为首个能证明鱼类可以使用工具的证据。鱼类的神经系统和高等生物来说差的很远,这个例子是鱼类利用工具的第一个例子。这个鱼到底是如何获得这一技能真是耐人寻味,不过可以肯定,它是在捕食的过程中获得这项技能,

动物行为学讲义

动物行为学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动物行为学的研究范畴 一、动物行为学 动物行为学主要是研究各种行为、行为机制及动物行为的生态意义和进化意义。[龙虱图片:简单介绍龙虱水生生活习性,气管呼吸方式及其鞘翅下具有物理性鳃功能的气泡结构,肉食性,捕食鱼类,可陆地爬行,空中飞翔等水陆空三栖的进化特征和行为。] 动物行为学主要研究内容: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生殖行为、社会行为、学习行为、通讯行为、时空行为等[动画1-1-2蝴蝶羽化变态行为]。 研究表明: 1,动物的行为差异是由基因差异引起的,自然选择总是有利于那些能够最有效地把自身的基因传递到未来世代的个体。 2,基因传递通常是通过个体直接参与生殖的方式,但也可以间接借助于体内含有共同基因的其他个体(亲属)的生殖,因此,动物对自己的亲属普遍表现出利他行为。因为利他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对传递利他者自身的基因有利,但在基因利益上绝不会利他现象。 3,进化稳定对策(ESS):如果种群中的大多数个体都采取某种行为对策,而这种对策的好处又为其他对策所不及,这种对策就可称为ESS。 在环境的每次大变动之后,种群内可能出现一个暂时的不稳定阶段,但是一种ESS一旦确立下来,种群就会趋于稳定,任何偏离ESS的行为就会被自然选择淘汰。 如:大熊猫原本是肉食动物,第四季冰川活动,将它们赶入竹林,确立了食竹子的ESS,之后通过自然选择确立了只食竹子的采食行为。 4,决定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进化的主要生态因素是事物的数量和分布、捕食者的压力和配偶竞争等。[取食行为] 1,老虎的取食行为[图片]:野生老虎主要生活在森林中,因为其食性和采食量巨大,所以其领域面积广阔。主要以野猪、鹿、狍子等动物为食,因此民间又有称老虎为“猪倌”的说法。在远离人烟的原始森林,一般有野猪群出没的地方,多伴有老虎生存。老虎与野猪群共存的现象,对于野猪群的进化有积极意义。老虎主要不是那些老弱病残的野猪。 2,非洲狮子的捕食行为[图片]:非洲狮子集群生活,主要捕食非洲草原大型草食动物。 3,蟒蛇的捕食行为[图]:蟒蛇的捕食行为属于偷袭狩猎式,没有发达的牙齿,靠口腔特殊的结构可以将比自己身体还粗的食物吞入。 蝙蝠的捕食行为[图]:飞行过程中依靠声纳系统迅速及时地发现并捕捉飞行中的昆虫。 4,蟒蛇的捕食和进食[动画1-1-3] 5,图:蜥蜴捕食昆虫,蜘蛛结网捕食 [防御行为] 1,白蚁(包括其他很多昆虫)属于具有严密社会分工的昆虫,其中兵蚁的职责就是防御外敌的侵害[动画1-1-4]。 2,除此以外,高等动物的防御行为更加进化和积极,如生活在北美的麝牛[动画1-1-5]。 [生殖行为] 动物生存的最终目的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成功繁殖,将个体和种群的遗传基因传递下去。因此,动物的生殖行为也是动物行为学的研究重点。 动物的生殖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行为,以鸵鸟为例,包括了占区行为、求偶行为、交尾行为、孵化行为和育雏行为[动画1-1-6]。 [社会行为] 很多动物以种群的部分个体聚集在一起、或在相对稳定的区域内集群或分散生活,个体之间及种群之间存在一定的行为规范。这种社会行为,是进化的结果,也更有利于动物的生存。低等无脊椎动物的昆虫以及高等脊椎动物都普遍存在这种社会行为。 如灵长类的大猩猩的社会行为,在某些方面可以看出我们人类祖先的形态[动画1-1-7]。 [学习行为] 动物的行为多数是基因遗传决定的,但在部分高等动物,也存在着学习行为。 如水族馆中的海豚表演、动物园里的动物表演等,在人工强化训练的条件下,动物通过学习获得某种表演技能。

动物行为学下

第四章觅食行为与反捕行为 ?一、觅食行为 ?二、最优觅食行为及其机制 ?三、觅食行为的可变性 ?四、反捕行为 一、觅食行为:动物通过摄食行为以取得作为构成躯体、进行一切活动、以及保证个体生存与繁殖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同时动物主要通过摄食行为与其他生物建立联系(如竞争、共生、寄生等),从而影响种群密度、分布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摄食行为:完整的摄食行为,包括食物的输入(肉食动物的捕食或草食动物的采食)、处理(取食前处理、咀嚼、消化吸收,组成本身结构物质并通过氧化作用产生能量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以及废物或未利用的物质的排出 动物的搜寻技能:临界密度假说:猎物密度与其被捕食概率呈不规则相关,低密度时可形成特定搜寻印象的感觉识别机制以有效捕食,但在高密度时不依赖这种机制,以增加某些稀有食物的捕获率,使食谱保持多样化 食物有利性原则:捕食者通过觅食活动所获得的能量将随着这种食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在达到一定密度后,猎食这种食物的有利性便不再随着食物密度的增长而增长了 动物通常会选择有利性大的食物而放弃有利性小的食物,即使它此前一直在吃 大山雀优先取食鳞翅目幼虫、亲鸟带大食物喂雏 动物的捕食技巧:搜寻和驱赶:如章鱼、许多节肢动物、许多鸟类和哺乳类捕食者 潜步追踪和埋伏:变色蜥蜴、许多猫科动物(虎、豹、狮等)、狗鱼等 远距离追击:如狐、狼、鬣狗科动物等 截断退路:如掘土蜂、矮避役、狮子(绕道问题) 累垮猎物:如兽类、海星 利用诱饵:分食物诱饵和性诱饵,如鮟鱇、鹰龟、萤火虫、蜘蛛 集体围猎:鹈鹕、狼、几种犬科动物、狮子、海鸥、蚂蚁等 使用工具:蚁狮、套索蜘蛛、兀鹰、猴类、黑猩猩 食物的处理:食物处理是指动物得到食物之后和开始进食之前对食物进行的必要加工过程食物处理的难易程度是动物选择食物的一个重要因素 鸟类能辨认并拒食发育不全或虫蛀的种子,被寄生的幼虫和卵也会被鸟或寄生蜂拒绝 对陌生食物的回避和试探:动物在遇到陌生食物时常常表现出回避反应,对待有警告色或有毒的食物时尤其明显 年幼动物刚开始独立觅食时对不熟悉的食物常表现出试探行为,随觅食经验的不断积累,这种试探行为逐渐消失 广食性动物对陌生食物的试探有时会保持终生,在饱食时更为强烈,与最适食谱的建立有关最优觅食行为及其机制:1.最优化觅食 最有效率的捕食者:受自然选择的强大压力,动物的捕食必须尽可能提高效率,包括最大瞬时净能量摄取率、最高特定营养物摄入率、最大净摄取量等 食物的最适选择 选择最有利的食物:食物有利性原则,最适食谱:最适权衡模型 对最适食谱模型的室内及田间检验 蓝鳃太阳鱼:食物有利性与食物大小呈正相关 随食物密度增加,对小食物取食减少 大山雀:当有利性食物(大蠕虫)密度升高时应拒绝 有利性较小的食物(小蠕虫)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概述 行为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基因的变化(如转基因,基因敲除或下调等)最终表现为与基因相关的行为变化;环境的变化(如声、光、电的刺激和药物的处理)不仅其本身可直接影响动物的行为,而且可通过对相关基因的影响而改变动物的行为。学习和记忆更是这种相关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表现的一种形式。学习是一个获得外界环境信息(对动物而言)或有关世界知识(对人类而言)的过程;记忆则是对这种信息或知识进行加工(encoding)、储存(storage)和再现(retrieval)的过程。人类的记忆复杂,包括对事件与物体的明晰记忆(explicit memory)或描述性记忆(declarative memory)和与学习无关(如适应性和敏感性)或有关(如操作技术和习惯养成)的模糊记忆(implicit memory)或非描述性记忆(nondeclarative memory)。而动物记忆相对较为简单,包括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和长期记忆(long-term memory);前者一般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后者则持续24小时到数天.数周甚至更长时间。与此相对应得是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和参考记忆(reference memory)。工作记忆是将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并储存较短的时间,因而代表短期记忆;参考记忆是指对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测试的任何一天)均有用的信息进行加工储存的过程,因而代表长期记忆。 记忆的脑机制非常复杂,迄今仍不清楚。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著名神经外科医生Wilder Penfield 第一个获得证据表明,记忆的加工可能是在人脑的某些特殊部位进行。他从上千例的病人观察到,电刺激病人的脑颞叶皮层(temporal lobes)会产生一连串对早期经验的回忆,病人称之为“经验反应”(experiential response)。几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为了给一个患癫痫长达10年的病人施行脑手术治疗,Penfield将病人双侧的海马·杏仁核和部分颞叶皮层切除。术后发现,病人的癫痫症状大为改善。但出乎意料的是,病人的记忆同时受到破坏性的损害。虽然病人保留了几秒到几分钟的短期记忆,且对手术前的事件有非常好的“长期记忆”,但是,他却不能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对人·地点或物体等信息的保持不超过一分钟。而且,他的空间定位能力也大大受到削弱,甚至花了长达一年时间才学会走一条围绕一栋新房的路而不至迷路。事实上,所有因手术或疾病使内侧颞叶的边缘结构受到广泛损害的病人都具有类似的记忆缺陷。这些结果说明,大脑边缘系统在记忆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后近半个世纪的研究表明,脑内至少存在5个不同的结构系统相对特异性地参与学习记忆的调节,包括海马、杏仁核、皮层(尤其是鼻周皮层,perirhinal cortex)、小脑和背侧纹状体。针对这些脑结构建立了相应的具有一定特异性地学习记忆的行为测定方法。海马是空间记忆的最重要的调节脑区,同时也参与情绪记忆的调节。毁损海马回导致空间记忆的完全缺失,情绪记忆也会减弱,但不会完全消失。这是因为情绪记忆主要由杏仁核调节。测定杏仁核依赖的记忆主要用条件恐惧(fear conditioning)法;而测定海马依赖的记忆方法则很多,包括各种迷宫和抑制性回避(inhibitory avoidance)实验等。鼻周皮层是调节视觉物体记忆(visual object memory)的特异性闹区,常用物体认知模型(object recognition)检测。小脑是调节与骨骼肌反应有关的经典反射的特异性脑结构,眨眼反应(eyeblink conditioning)模型对小脑依赖的记忆有很高的特异性。纹状体对刺激-反应习惯(stimulus-response habit)的学习记忆过程其重要作用,主要调节与药物滥用有关的学习记忆。测定纹状体记忆的方法很少,目前主要用赢-留放射臂迷宫(win-stay radial arm maze)法。纹状体毁损会导致动物在这一模型上的记忆操作障碍,而毁损海马或杏仁核对这种记忆没有明显影响。说明赢-留放射臂迷宫法对纹状体记忆具有特异性。 尽管记忆的发生机制仍不清楚,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cyclic

《动物行为学》考试中心

《动物行为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4分*5=20分) 1 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与环境和其他生物的互动等动物行为问题的学科,研究的对象包括动物的沟通行为、情绪表达、社交行为、学习行为、繁殖行为等。 2 动物的学习行为:学习行为是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属后天性行为。 3 初级防御:防御行为是指任何一种能够减少来自其他动物伤害的行为,可区分为初级和次级防御,但这两个防御的概念只适用于种间而不适用于种内。初级防御不管捕食动物是否出现均起作用,它可减少与捕食者相遇的可能性,有四种类型,即穴居、隐蔽、警戒色、拟态;次级防御只有当捕食者出现之后才起作用,它可增加和捕食者相遇后的逃脱机会。 4 领域:领域是动物竞争资源的方式之一,是动物(个体、家庭或群体)排他性地占有并积极保卫的一个区域,这个区域不允许其他动物侵入,其内则含有占有者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如食物、巢地、配偶等。 5 迁移:迁移是动物群从一个区域或栖息地到另一个区域或栖息地的移动行为,尤其是指鸟类(迁徙)和鱼类(洄游)在一年的特定季节离开一个区域,后来又回到这个区域的周期性的移动。 6 优质基因假说:主要含义:①雄性个体在其存活技能方面存在着多方面的遗传差异②雄性个体的行为和装饰提供着自身基因实用价值的精确信息③雌性个体利用这些信息选择配偶,其配偶基因将有助于它产生特别有活力的后代。 7 亲代哺育:也叫亲代抚育或投资,就是指双亲为增加后代存活机会所做的一切事情,如,亲代对子代的保护、照顾和喂养。所谓亲代投资是指亲代靠牺牲再次生育的机会所做的可使更多现存子女发育到成熟期的任何事情。 8 拟态:一种动物如果在形态和体色上模仿另一种有毒和不可食的动物而得到好处,这种防御叫拟态。 9 性选择:即在两性的潜在生殖力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其中一性对另一性的追求,其所选择的特征是用于竞争配偶和吸引异性。 10动物通讯:即个体通过释放一种或几种刺激性信号,引起接受个体产生行为反应的过程。信号是用于交流信息的任何符号、状态和标志等,其本身并无意义,但它能被快速识别,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属性,如性别、年龄、大小、敌对性或友好性等等。 二简答题(8分*5 =40分) 1观察动物的行为有哪些原则? (1)熟悉研究对象、坚持长期跟踪观察(2)在不被动物觉察的情况下进行观察(3)动物个体的鉴定和识别。 2 领域有哪些标记? 领域的视觉、声音、气味、电标记。 3 鸟类迁移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①使鸟类始终生活在最适宜的气候里,拥有丰富多样的食物来源,有利于维持它们强烈的代谢②因为养育后代需要大量的食物,这样可以为养育后代创造最合适的条件③在北方能最大量地孵卵,季节昼长,有丰富的昆虫,亲鸟能有机会充分收集食物④在北方敌害较少,而且这一年一度的脆弱幼鸟的出现不会促使敌害种群形成⑤使活动空间大为扩展,有利于繁殖和争夺占区的行为⑥有利于自动平衡,能使鸟关避免气候悬殊⑦提供了鸟类种群向新的分布区扩散以及不同个体间接触和交配的机会,因而在进化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亲代投资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亲代投资是指双亲为增加后代存活机会所做的一切事情,可以增加后代的成活机会,保证亲代最大限度地把基因传递给后代。 5 简述鳗鲡的洄游行为。 鳗鲡属的幼鱼在淡水中成长,至性成熟后迁移到大海中繁殖,之后又带着幼鱼迁移到淡水中生活,

动物行为学试题及部分答案

动物行为学 院(系)、姓名、学号 . 考试(答卷)日期年月日 一.选择题(每题仅一个最佳选择, 将所选字母填入括号中, 每 小题2分,共30分) 1.下面行为不属于动物反捕食对策的是( c ) A. 拟态 B. 猴子报警鸣叫 C. 猫掩埋粪便 D. 鼠兔割草堆成垛 2. 决定动物婚配制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 d ) A. 栖息地面及大小 B. 种群密度 C. 后代的生活型 D. 食物在栖息地的分布状况 E. 中群众个体形态差异大小 3. 鼠在求偶行为中,主要通过什么吸引异性? ( b ) A. 姿势 B. 声音 C. 信息素 D. 以上诸因素共同作用 4. 乌鸦见到稻草人时,开始十分害怕, 时间长后反应没有了, 这种行为方式是: ( d ) A. 条件反射 B. 试错学习 C. 习惯化 D. 适应 5. 冬季释放预先经受额外光照的乌鸦, 这些乌鸦将 ( b ) A. 停留在原地 B. 向南飞行 C. 向北飞行 D. 不之所措 6. 有关动物的领域, 下面那种说法是错误的? ( b ) A.个体大的动物, 领域面积也大. B.同样大小的动物, 食草动物领域面积大于食肉动物的. C. 生活区内资源分布越均匀, 越易产生领域行为。 D. 领域面积往往随动物生活史而变化. 7. 当狮群中产生一只新狮王时, 新狮王常常将前一任狮王的雄性幼仔杀死, 这是因为 ( a ) A. 新狮王要繁殖更多的后代 B. 这些雄性幼狮妨碍它活动 C. 这些雄性幼狮妨碍它采食 D. 这些雄性幼狮妨碍它繁殖 8.孵化后由人喂大的小鸭尾随饲养者走动, 游泳; 孵化后由人喂大的雀类小鸟在 繁殖季节以人的拳头作为求偶对象, 这是因为 ( c ) A. 它们好奇 B. 它们喜欢跟着人 C. 在发育敏感期产生的印记 D. 它们乞食 9. 关于“蜻蜓点水”现象的正确解释为 ( c ) A.蜻蜓在飞翔中饮水 B. 蜻蜓通过身体触水做标记. C. 雌性蜻蜓的产卵行为 D. 雄性蜻蜓的求偶行为

动物行为学在奶牛饲养上的应用

动物行为学在奶牛饲养上的应用 目前,动物行为学已发展成为畜牧学中一门成熟的分支学科。这一领域中的研究活动和教学素材己显示出不断增长的迹象。但是,在动物行为学的相关理论应用上,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总体上看还是不系统的;动物行为学在奶牛饲养上的应用也不是很完整。本文重点讨论一下动物行为学在奶牛饲养上的应用。 1、动物行为学及研究对象、内容、手段 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行为的生物科学。最初是以野生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涉及生态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边缘科学。近二、三十年来,以畜禽作为研究对象,与饲养管理、遗传育种、繁殖等有密切联系,于是发展了应用行为学—家畜行为学。 家畜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1)在各种环境条件下,观察动物的习性反应;(2)了解动物的活动模式;(3)行为表现的生理机理。应用于畜牧业中,给正确的饲养管理、调教、利用、疾病防治以及畜舍设计等提供理论依据。由此可见,了解畜禽的行为,可以创造适合于其习性的条件,以满足其正常生活的要求,从而提高它的生产性能。 动物行为学的迅速发展是与其研究手段不断改进分不开的。早期对行为学的研究依靠肉眼观察和简单的记录仪,近年应用电视检测、无线电遥测等先进技术,在田野和模拟自然条件的实验室中,动物行为可以监控和定量化,将大量数据应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使行为学从属于数学准则。同时,应用生理学实验方法,例如,神经电生理及内分泌方法,操作式条件反射法等,深入了行为学的研究。 2、奶牛的生理性行为及相关管理措施 2.1 饮食行为 奶牛采食相对比较粗放,采食时不加选择,采食后不经仔细咀嚼即吞下,待卧息反刍时再咀嚼。因此饲喂草料时要注意清除混在饲料中的铁钉、铁丝等金属,否则极易造成创伤性心包炎;饲喂块根类饲料时要切成片状或粉碎后饲喂,块过大易引起食道堵塞。奶牛习惯于自由采食,每天采食十余次之多,每次20~30分钟,累计每天6~7小时。当日粮搭配不当,缺乏钙、磷、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时,奶牛常发生异食行为,如食粪尿、胶皮、木块、砖瓦、石块等。

动物行为学

浅谈学者们对繁殖期的高原鼠兔 攻击行为的研究 摘要攻击和防御行为是几乎所有动物都具有的行为,但处在繁殖期的 高原鼠兔的这两种行为与平时的差异显得更加明显,尤其以雌性高原鼠兔的这一差异突出。学者们通过室内配对实验对不同性别间攻击行为的比较研究,观察高原鼠兔在繁殖期雌雄行为的差异,分析判定了雌雄高原鼠兔的攻击策略,探讨了高原鼠兔的婚配制度及攻击行为在婚配制建立中的作用。 关键词繁殖期攻击行为高原鼠兔研究方法 前言动物的攻击行为是指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因争夺食物、配偶、领域 或巢区而发生的相互攻击, 而不同动物间的攻击属于捕食或竞争。攻击是同类动物之间的行为, 任何动物都具有这种行为, 它是一种很古老的动物行为表现, 在动物进化过程中非常保守, 为多种因子引起的一类空间行为,具有竞争配偶、食物等资源, 以及防卫领域的功能[1]。 在一年中,动物进行繁殖活动的时间就称为动物的繁殖期。由于季节对生物活动的影响,很多动物的发情、交配和育雏等活动有较为固定的节令。如多数鸟类、草原哺乳动物、某些一年发生一代的昆虫等。又如许多大型候鸟,在北半球夏季迁飞到北极苔原或西伯利亚、东北等地进行繁殖活动。也有一些动物无固定的繁殖期[2]。处于繁殖期的动物生理上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 繁殖因素对攻击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在对雄性黄山短尾猴攻击行为的研究中,发现交配期雄性黄山短尾猴攻击性显著高于非交配期,这与它们在交配期争夺或维持高的顺位密切相关,因为只有高顺位才能获得多的交配机会,并保证了它们的交配成功率。而在非交配期由于繁殖竞争减弱,雄性之间竞争也趋于缓和,因此它们的攻击行为发生频次也随之减少[3]。繁殖期田鼠个体攻击水平的增高,是田鼠动物行为的主要模式。前人研究结果发现,繁殖状况对根田鼠攻击水平的作用显著,繁殖个体的攻击水平显著高于非繁殖个体。在繁殖行为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中,有效性比可以作为一个因素[4]。 学者们抽样调查的实验动物为5月初已进入最佳繁殖时期的高原鼠兔,其中雄性高原鼠兔全部发情,雌性高原鼠兔9O%的个体已经怀孕,但第一胎幼体还没有出生,所以他们所捕的个体全部为成年个体。他们采用的实验装置为观察池和红外摄像监测系统,最后他们又对实验期雌、雄高原鼠兔的几种行为持续的时间和发生频次进行组间统计,他们采用了SPSS软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实验期间雌雄动物各种行为的分配时间基本相同,同性个体间的攻击水平明显高于异性个体间的攻击水平同性别个体间的亲昵行为时间和频率均低于异个体间。同时从防御行为可以看出,虽然不同组间防御时间和频次均未达显著水平,但雌性动物的防御水平普遍高于雄性动物。同时他们将实验期30分钟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