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妇科学 妊娠病

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妇科学 妊娠病
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妇科学 妊娠病

妊娠病

概述

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称“妊娠病”。

治疗原则:以胎元的正常与否为前提。

胎元正常者,宜治病与安胎并举。

若胎元不正,胎堕难留,或胎死不下,或孕妇有病不宜继续妊娠者,则宜从速下胎以益母。

妊娠期间用药的注意事项

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以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应慎用或禁用。(体现中药学功底)有故无殒亦无殒也。衰其大半而止(比如桂枝茯苓丸,本来是妊娠禁忌的,但针对妊娠病中的血瘀证,经常用到它。但必须配合寿胎丸-----经验不足者以不用为上)。

下列各项,不属妊娠病范畴的是(2006)

A.恶阻病

B.胞转

C.儿枕痛

D.胞阻

E.子冒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考点妊娠病的范畴

A.恶阻病----妊娠恶阻。

B.胞转---妊娠小便不通,也叫转胞。

C.儿枕痛---产后腹痛之血瘀证。

D.胞阻--妊娠腹痛。

E.子冒---也叫子痫,妊娠痫证。

妊娠恶阻

大纲要求:

妊娠恶阻的定义

病因病机

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妊娠恶阻的调摄

定义: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

病机: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

病因:脾胃虚弱、肝胃不和。

辨证论治

脾胃虚弱证

主要证候:妊娠早期,恶心呕吐不食,甚则食入即吐;口淡,呕吐清涎,头晕体倦,脘痞腹胀;舌淡,苔白,脉缓滑无力。

治法: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

肝胃不和证(16年)

主要证候:妊娠早期,恶心,呕吐酸水或苦水,恶闻油腻;烦渴,口干口苦,头胀而晕,胸满胁痛,嗳气叹息;舌淡红,苔微黄,脉弦滑。(呕吐酸水或苦水,是肝胃不和的典型表现)

治法:清肝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橘皮竹茹汤或苏叶黄连汤加姜半夏、枇杷叶、竹茹、乌梅。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

妊娠恶阻孕妇常,香砂六君脾虚方。

肝胃不和也常见,对症橘皮竹茹汤。

用方趣记:(闻)香橘,可止呕(恶阻以呕恶为主症)

香——香砂六君子汤,橘——橘皮竹茹汤。

妊娠恶阻的调摄(了解)

本病发生往往与精神因素有关,患者应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解除顾虑,避免精神刺激。生活上需调配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味及辛辣之品,鼓励进食,少量多餐,服药应采取少量缓缓呷服之法,以获药力。

妊娠腹痛

大纲要求:

妊娠腹痛的定义

病因病机

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妊娠腹痛

定义:妊娠期,因胞脉阻滞或失养,发生小腹疼痛,亦名“胞阻”。

补充——妊娠恶阻,又称恶阻。

病因病机:凡痛,不通,不荣。

病位在胞脉、胞络。

鉴别诊断

与异位妊娠、胎动不安、妊娠合并卵巢囊肿蒂扭转、孕痈相鉴别。

注意鉴别:

妊娠腹痛别名胞阻。

妊娠恶阻别名恶阻。

产后腹痛之血瘀证又叫儿枕痛。

妊娠腹痛只是腹痛,而无腰酸,无阴道出血。如果腹痛,同时腰酸,阴道出血,那就是胎动不安了。注意二者间的区别。

辨证论治

血虚证:妊娠后小腹绵绵作痛,按之痛减;面色萎黄,头晕目眩,或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滑弱。

治法:养血安胎止痛。

方药:当归芍药散加首乌、桑寄生。

虚寒证:妊娠后小腹冷痛,绵绵不休,喜温喜按;面色白,形寒肢冷,纳少便溏;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滑。

治法:暖宫止痛,养血安胎。

方药:胶艾汤加巴戟天、杜仲、补骨脂。

——上二证为虚证

气滞证:妊娠后小腹胸胁胀痛,或少腹胀痛;情志抑郁,嗳气吐酸,或烦躁易怒;苔薄黄,脉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养血安胎。

方药:逍遥散。

血瘀证:妊娠后小腹常感隐痛不适,或刺痛,痛处不移;或素有癥瘕;舌暗有瘀点,脉弦滑。

治法:养血活血,补肾安胎。

方药: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上二证为实证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

妊娠腹痛仔细辨,血虚当归芍药散。

虚寒胶艾汤奇效,气滞逍遥莫迟延。

血瘀活血须安胎,桂枝茯苓寿胎丸。

注:桂枝茯苓丸本来是妊娠禁用方剂。此处血瘀证用之,体现了“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的观点。但必须用保胎的寿胎丸来配合。不然有流产之虞。

妊娠各病中的血瘀证,都用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用方趣记:党校,教贵(党校是教育达官贵人的学校)

党—当归芍药散,校—逍遥散,教—胶艾汤,贵—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异位妊娠

大纲要求:

异位妊娠的定义

病因病机

异位妊娠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异位妊娠的临床表现

急症处理及手术适应证

辨证论治

预防与调护

异位妊娠的定义

凡孕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称为“异位妊娠”,以输卵管妊娠为最常见,约占90%~95%,可造成急性腹腔内出血,是妇产科常见急腹症之一,俗称“宫外孕”。但两者含义稍有不同,异位妊娠包括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阔韧带妊娠、宫颈妊娠及子宫残角妊娠;宫外孕则仅指子宫以外的妊娠,不包括宫颈妊娠和子宫残角妊娠。中医学文献中并未有该病名的记载,但在“妊娠腹痛”“经漏”“癥瘕”等病证中有类似症状的描述。

病因病机

由于脾肾气虚,不能把孕卵及时运送至子宫(虚证),或由于瘀阻,运送孕卵受阻,不能移行至子宫(实证),而在输卵管内发育,以致破损脉络,阴血内溢于少腹,发生血瘀、血虚、厥脱等一系列证候。病机的本质在于少腹血瘀实证。

异位妊娠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有停经、阴道不规则出血、腹痛及相关体征,妇科检查、尿妊娠试验、B超、后穹隆穿刺可明确诊断。

本病应与妊娠腹痛、胎动不安、黄体破裂、急性阑尾炎、急性盆腔炎、卵巢囊肿蒂扭转等相鉴别。

异位妊娠的临床表现

多有停经史及早孕反应(异位妊娠也是妊娠,所以停经有早孕反应)。

未破损型多无明显腹痛,或仅有下腹一侧隐痛;

已破损型可有腹痛、阴道不规则出血、晕厥与休克等表现。

当输卵管破裂时患者突感下腹一侧撕裂样剧痛,可波及下腹或全腹,有的还引起肩胛部放射性疼痛。

辨证论治

本病辨证治疗的重点是随着病情的发展,动态观察治疗,并在有输血、输液及手术准备的条件下进行服药。

未破损期指输卵管妊娠尚未破损者。

主要证候:停经后可有早孕反应,或下腹一侧有隐痛,双合诊可触及一侧附件有软性包块,有压痛,尿妊娠试验为阳性,脉弦滑。

治法:活血化瘀,消癥杀胚。

方药:宫外孕Ⅱ号方(山西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加蜈蚣、全蝎、紫草。

已破损期指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者。临床有休克型、不稳定型及包块型。

休克型:突发下腹剧痛,面色苍白,四肢厥逆,或冷汗淋漓,恶心呕吐,血压下降或不稳定,有时烦躁不安,脉微欲绝或细数无力,并有腹部及妇科检查的体征。

治法:益气固脱,活血祛瘀。

方药:生脉散合宫外孕Ⅰ号方。

不稳定型:腹痛拒按,腹部有压痛及反跳痛,但逐渐减轻,可触及界线不清的包块,兼有少量阴道流血,血压平稳,脉细缓。

治法:活血祛瘀,佐以益气。

方药:宫外孕Ⅰ号方。

包块型:腹腔血肿包块形成,腹痛逐渐减轻,可有下腹坠胀或便意感,阴道出血逐渐停止,脉细涩。

治法:活血祛瘀消癥。

方药:宫外孕Ⅱ号方。

胎漏、胎动不安

大纲要求:

胎漏、胎动不安的定义

病因病机

流产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预防与调护

定义:妊娠期间阴道少量出血,而无腰酸、腹痛、小腹下坠者,称为“胎漏”,亦称“胞漏”或“漏胎”。

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胎漏是阴道出血(无腰酸腹痛),胎动不安是腰酸腹痛(或伴少量阴道出血)

病因病机:冲任损伤,胎元不固。

胎元包括胎气、胎儿、胎盘三方面,任何一方面出问题,都会导致胎漏胎动不安。

病因:肾虚,气血虚,血热,血瘀。

注意:妊娠腹痛,同时腰酸,阴道出血,为胎动不安。

如果只是腹痛,而无腰酸,无阴道出血,则为妊娠腹痛。注意二者间的区别。

辨证论治

本病首辨胎元未殒或已殒。

胎元未殒宜保,按本病辨证论治;

胎元已殒则应去胎,按堕胎、小产处理。

治疗大法以补肾安胎为主,并根据不同的证型分别采用补肾健脾、清热凉血、益气养血或化瘀固冲法。

肾虚证:妊娠期阴道少量下血,色淡黯,腰酸,腹痛下坠,或曾屡孕屡堕,头晕耳鸣,夜尿多,眼眶黯黑或有面部黯斑;舌淡,苔白,脉沉细滑尺脉弱。(沉脉,尺脉弱都是肾虚的脉象)治法:补肾健脾,益气安胎。

方药:寿胎丸加党参、白术或滋肾育胎丸。

气血虚弱证:妊娠期阴道少量下血,色淡红,质稀薄,或小腹空坠而痛、腰酸,面色白,心悸气短,神疲肢倦;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略滑。

治法:补气养血,固肾安胎。

方药:胎元饮。

——此二证为虚证。

血热证: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色深红或鲜红,质稠,或腰酸,口苦咽干,心烦少寐,溲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养血安胎。

方药:保阴煎或当归散

血瘀证:宿有癥积,孕后常有腰酸腹痛下坠,阴道不时出血,色黯红,或妊娠期跌仆闪挫,继之腹痛或少量阴道出血;舌黯红或有瘀斑,脉弦滑或沉弦。

治法:活血化瘀,补肾安胎。

方药: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此二证为实证。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

胎漏胎动须分清,胎漏出血无腰痛。

气血虚弱胎元饮,肾虚寿胎功分明。

血热总用保阴煎,血瘀寿胎合桂苓。

注:妊娠诸病之血瘀证,用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产后诸病之血瘀证多用生化汤)

妇科之血热证,用保阴煎的为多数(除了先期用清经散,崩漏用清热固经汤)用方独家趣记:保胎贵瘦(保胎的时候以瘦为贵)

保——保阴煎,胎——胎元饮,贵—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瘦——寿胎丸。

下列各项,不属于胎动不安常见的证型的是(16年)

A.肾虚证

B.湿热证

C.血热证

D.血瘀证

E.气血虚弱证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胎动不安常见的证型:肾虚证、气血虚弱证、血热证、血瘀证。

堕胎、小产

大纲要求:

堕胎、小产的定义

病因病机

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预防与调护

堕胎、小产

定义:妊娠12周内(3个月内)胚胎自然殒堕者称“堕胎”。

妊娠12-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自然殒堕者称“小产”或“半产”。

分别相近于西医学的早期流产和晚期流产。

病机:冲任损伤,胎结不实,胎元不固,而致胚胎、胎儿自然殒堕离宫而下,多由胎漏、胎动不安发展而来。

病因:肾气虚弱、气血不足、热病伤胎和跌仆伤胎。

鉴别诊断:本病诊断的关键是妊娠物是否完全堕出或产出,需与异位妊娠、葡萄胎相鉴别,经妇科检查、B超、后穹隆穿刺多可区分。

辨证论治

本病的治疗原则以下胎益母为主,若胎堕完全者应按产后处理,宜调养气血为主。

胎堕难留证:妊娠早期,阴道流血逐渐增多,色红有块,小腹坠胀疼痛,或妊娠中晚期,小腹疼痛,阵阵紧逼,会阴逼胀下坠,或有羊水溢出,继而阴道下血量多,或伴心悸气短,面色苍白,头晕目眩;舌质正常或紫黯,舌边尖有瘀点,脉滑或涩。

治法:祛瘀下胎。

方药:脱花煎或生化汤加益母草。

胎堕不全证

主要证候:胎殒之后,尚有部分组织残留于子宫,阴道流血不止,甚至出血如崩,腹痛阵阵紧逼;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活血化瘀,佐以益气。

方药:脱花煎加人参、益母草、炒蒲黄。

鉴别二证:胎堕难留证是妊娠早期,胎未下。

而胎堕不全证是胎已堕。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

堕胎小产莫慌张,二证皆用脱花方。

胎堕难留加益母,不全再加参蒲黄。

滑胎

大纲要求:

滑胎的定义

病因病机

诊断

辨证论治

预防与调护

滑胎

定义:凡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者,为“滑胎”,亦称“数堕胎”、“屡孕屡堕”。

病机:母体冲任损伤和胎元不健。

病因:肾虚、脾肾虚弱、气血两虚、血热和血瘀。

诊断

病史堕胎、小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者,称为滑胎。诊断时注意其连续性和自然陨堕(无外力

因素)的特点。多数滑胎病人,往往发生在妊娠后的相同月份(故用药维持超过既往堕胎时间2周以上),但也有部分病人滑胎不在相同月份。

检查

(1)妇科检查了解子宫发育,有无子宫肌瘤、子宫畸形及盆腔肿物等。

(2)实验室检查查男女双方染色体。男子因诸多因素所导致的精子数目、活动力、畸形率的异常。女方查黄体功能、胎盘内分泌功能、ABO抗原、血清抗体效价、抗心磷脂抗体等。

(3)辅助检查通过B超或子宫一输卵管造影。

辨证论治

排除男方因素或女方非药物所能奏效的因素,针对原因辨证施治。治疗滑胎应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阶段性原则。孕前宜以补肾健脾,益气养血,调理冲任为主;孕后即应积极进行保胎治疗,并应维持超过既往堕胎、小产时间2周以上,万不可等到发生流产先兆以后再进行诊治。对于滑胎病人应言明“预培其损”的重要性和孕后坚持用药的必要性。

辨证论治

肾虚证

肾气不足证:屡孕屡堕,甚或应期而堕;孕后腰酸膝软,头晕耳鸣,夜尿频多,面色晦暗;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滑尺脉沉弱。

治法:补肾健脾,固冲安胎。方药:补肾固冲丸。

肾阳亏虚证:屡孕屡堕;腰膝酸软,甚则腰痛如折,头晕耳鸣,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夜尿频多,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而润,脉沉迟或沉弱。

治法:温补肾阳,固冲安胎。方药:肾气丸去泽泻,加菟丝子、杜仲、白术。

肾精亏虚证:屡孕屡堕;腰酸膝软,甚或足跟痛,头晕耳鸣,手足心热,两颧潮红,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补肾填精,固冲安胎。方药:育阴汤。

脾肾虚弱证:屡孕屡堕;腰酸膝软,小腹隐痛下坠,纳呆便溏(脾虚),头晕耳鸣,尿频,夜尿多,眼眶黯黑,面色晦黄,面颊部黯斑;舌淡胖色黯,脉沉细滑,尺脉弱。(既有肾虚,又有脾虚)治法:补肾健脾,养血安胎。方药:安奠二天汤。

气血虚弱证:屡孕屡堕;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白,心悸气短;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固冲安胎。

方药:泰山磐石散。

以上五个证型都是虚证!

血热证:屡孕屡堕,孕后阴道出血,色深红质稠;腰酸腹痛,面赤唇红,口干咽燥,便结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养血,滋肾安胎。

方药:保阴煎合二至丸加白术。

血瘀证:素有癥痼之疾,孕后屡孕屡堕;肌肤无华;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弦滑或涩。

治法:祛瘀消癥,固冲安胎。

方药: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

滑胎七证重点病,肾虚气阳精分清。

阳虚肾气去泽泻,气虚用补肾固冲。

肾精亏虚育阴汤,脾肾两虚安奠功。

气血虚弱泰山磐,血热保阴二至共。

血淤活血须安胎,寿胎桂枝与茯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总结

中医妇科学 第一单元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1气虚证: 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 2)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调经-固阴煎或归肾丸 2血热型: 1)阳盛血热型: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 2)阴虚血热型: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 3)肝郁化热证: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 清经散: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黄柏茯苓 两地汤: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 二、月经后期: 1肾虚型:补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 2血虚型:补血益气调经-大补元煎 3血寒证:虚寒型:扶阳祛寒调经-温经汤《金匮》或艾附暖宫丸实寒型: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4气滞型:理气行滞调经-乌药汤 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 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当归川芎芍药桂心丹皮莪术人参 甘草牛膝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1肝郁型:疏肝理气调经-逍遥散 2肾虚型:补肾调经-固阴煎 3肝郁肾虚:补肾疏肝调经-定经汤 四、月经过多: 1气虚型:补气摄血固冲-举元煎或安冲汤 2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加地榆、茜草 3血瘀型: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加益母草、茜草、三七 举元煎:人参黄芪白术升麻炙甘草 保阴煎:生地熟地黄芩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 五、月经过少: 1肾虚型: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或当归地黄引 2血虚型:养血益气调经-滋血汤或小营煎 3血瘀型: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 4痰湿型: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或二陈加芎归汤 归肾丸:菟丝子杜仲枸杞山茱萸当归熟地芍药茯苓 苍附导痰丸: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苍术香附胆南星枳壳神曲

六、经期延长: 1气虚型: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 2虚热型:养阴清热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固经丸 3血瘀型:活血祛瘀止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味 七、经间期出血: 1肾阴虚型:滋肾养阴固冲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加减一阴煎 3湿热型:清利湿热固冲止血-清肝止淋汤 4血瘀型:化瘀止血-逐瘀止血汤 八、崩漏: 1脾虚证: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 2肾虚证:肾气虚补肾益气固冲止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减肾阳虚:温肾益气固冲止血-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 肾阴虚: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左归丸合二至丸 3血热证:虚热证: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上下相资汤 实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4血瘀证:活血化瘀固冲止血-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 崩漏治疗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治崩三法:塞流澄源复旧清热固经汤:黄芩焦栀子生地地骨皮地榆生藕节阿胶龟甲

中医妇科学试题含答案

中医妇科学试题三 名词解释 妊娠恶阻 闭经 妊娠痫证 脏躁 痛经 填空 1.___是女子青春期发育成熟的主要标志。 2.《达生篇》中提出的六字真言是___、___。 3.月经先期伴月经过多,若未能及时治疗,可进一步发展为__。 4.正常的带下对阴道有——的作用。 5.___是肾中产生的一种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 6.胎儿及其附属物自母体娩出的过程称为___。 7.妇科常用的内治法有___、___、___、___、___。 8.闭经分为___和___。 9.痛经的机理主要是“___”、“___”。 10.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是___与___并举。 11.子宫脱垂的主要机理是___、___。 简答题 1.月经的产生机理 2.产后病的诊断,除运用四诊八纲外,还须注意什么? 病例分析 宋某,女,40岁,农民,1997年4月就诊。白带量多,伴周身乏力半年。半年多来,白带量多,色白,质稀薄,无特出殊气味,伴身疲倦怠,周身乏力,四肢不温,纳少便溏,时感两足跗肿,面色萎黄,舌质淡胖,苔白腻,脉缓弱。妇科检查:外阴、阴道无异常,宫颈光滑,宫体后位,大小正常,活动有压痛,双侧附件略增厚。白带常规检查:无异常发现。(要求:诊断(病名、证型)治法、方药) 单选题 1.《内经》中记载的第一首妇科方剂是: A胶艾汤 B温经汤 C圣俞汤 D四乌贼骨——芦茹丸 2.健康女子月经初潮的年龄一般是:

A10岁 B19岁 C20岁 D14岁 3.产后第一周恶露应为: A红色恶露 B白色恶露 C酱色恶露 D粉红色恶露 4.产后三冲: A 冲心、冲肺、冲胃 B 冲心、冲肺、冲肝 C 冲心、冲肺、冲脾 D 冲脾、冲肺、冲肝 E 冲肺、冲胃、冲肝 5。下列哪项不属于妊娠恶阻: A 妊娠早期,喜食酸食 B妊娠早期头晕厌食、恶心呕吐 C 妊娠早期、恶心呕吐,不能进食 D 妊娠早期、食入即吐,呕吐痰涎 天癸的至与竭,与哪脏关系密切: A 心 B肝 C脾 D肾 产褥期是指: A 产后9周内 B产后6周内 C 产后10周内 D产后4周内 治疗肝郁化热型月经先期的代表方剂: A 固阴煎 B 两地汤 C 清经散 D 丹栀逍遥散 月经先期,量多,色淡质稀,神疲肢倦。证属: A 气虚型 B肾虚型 C虚热型 D肝郁化热型 月经周期提前3天,量多,色深红,质粘稠,面赤、口渴心烦,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证属: A血热型经期延长 B血瘀型经期延长 C 虚热型经期延长 D血热型月经过多 E 郁热型月经过多 经期错后,量少,色淡质稀,小腹隐痛,头晕眼花,脉细无力,代表方剂: A大补元煎 B人参养荣汤 C大营煎 D 归脾汤 下列不属于血虚型月经过少的证候的是: A可见经期错后 B量少,色淡质稀 C 头晕眼花,心悸 D带下量多 E 舌淡,脉细无力 患者五个月来,月经不按期来潮,或先或后,量时多时少,应诊断为: A月经先期 B月经后期 C月经先后无定期 D月经过多 14.气虚月经过多的代表方剂: A归脾汤 B 补中益气汤 C 四君子汤 D 举元煎 15。桃红四物汤用于血瘀型: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试题及答案(卷三)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试题及答案(卷三) 1、凡妊娠12周内,胚胎自然殒堕者,称为 A、滑胎 B、堕胎 C、小产 D、胎动不安 E、胎漏 2、治疗胎堕不全选用的代表方剂是 A、生化汤 B、少腹逐瘀汤 C、脱花煎 D、桃红四物汤 E、失笑散 3、堕胎、小产的治则是 A、下胎益母 B、调养气血 C、祛瘀下胎 D、治病与安胎并举 E、活血祛瘀 4、在下列症状中一定不属于胎堕不全的是 A、胎殒之后,尚有部分组织残留于子宫 B、阴道流血不止,甚则大量出血

C、小腹疼痛,会阴逼迫下坠,继而阴道流血 D、阴道流血不止,腹痛阵阵紧逼 E、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5、治疗滑胎气血虚弱证的代表方剂是 A、寿胎丸 B、胎元饮 C、泰山磐石散 D、归脾丸 E、补中益气汤 6、治疗血瘀证滑胎的首选方剂是 A、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B、血府逐瘀汤合寿胎丸 C、鳖甲煎丸合寿胎丸 D、大黄虫丸合寿胎丸 E、少腹逐瘀汤合寿胎丸 7、治疗肾阳亏虚证滑胎的方剂是 A、右归丸 B、育阴汤 C、泰山磐石散 D、补肾固冲汤 E、肾气丸 8、肾气不足证滑胎的治法是

A、补肾健脾,固冲安胎 B、滋阴补肾,健脾安胎 C、温肾健脾,益气安胎 D、补肾填精,调理冲任 E、补肾益气,养血安胎 9、堕胎、小产连续发生三次以上者,称 A、胎动不安 B、暗产 C、滑胎 D、胎漏 E、先兆流产 10、素有滑胎病史的病人,孕后保胎治疗的时间一般需超过既往流产月份的 A、1周 B、2周以上 C、1月 D、2月 E、3月 11、屡孕屡堕,甚则应期而堕,伴有腰酸膝软,头晕耳鸣,夜尿频多,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滑尺脉沉弱。属滑胎 A、肾气不足证 B、气血亏虚证

中医(专长)-中医妇科学-妊娠病

第五单元妊娠病 细目一概述 (一)定义 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称为“妊娠病”,又称“胎前病”。妊娠病不但影响孕妇的身体健康,妨碍妊娠的继续和胎儿的正常发育,甚则威胁生命,因此必须重视妊娠病的预防和发病后的治疗。 (二)范围 常见的妊娠病有恶阻、妊娠腹痛、异位妊娠、胎漏、胎动不安、堕胎、小产、滑胎、胎萎不长、胎死不下、子满、子肿、子晕、子痫、子嗽、妊娠小便淋痛、妊娠小便不通、妊娠身痒症、妊娠贫血、难产等。 (三)病因病机 妊娠病的病因病机应结合致病因素和妊娠期母体内环境的特殊改变两者来认识。 常见的发病机理有四:一是阴血虚。阴血素虚,孕后血聚宫养胎,阴血益虚,可致阴虚阳亢而发病。 二是脾肾虚。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胎失所养。若脾虚湿聚,则泛溢肌肤或水停胞中为病。肾虚则肾精匮乏,胎失所养。或肾气虚弱,胎失所系,胎元不固。 三是冲气上逆。孕后经血不泻,聚于冲任、子宫以养胎,冲脉气盛,冲脉隶于阳明,若胃气素虚,冲气上逆犯胃,胃失和降则呕恶。 四是气滞。素多忧郁,气机不畅,腹中胎体渐大,易致气机升降失常,气滞则血瘀水停而致病。 (四)治疗原则 以胎元的正常与否为前提。胎元正常者,宜治病与安胎并举,如因母病而致胎不安者,重在治病,病去则胎自安;若因胎不安而致母病者,重在安胎,胎安则病自愈。安胎之法,以补肾健脾、调理气血为主。补肾为固胎之本,健脾为益血之源,理气以通调气机,理血以养血为主或佐以清热,使脾肾健旺,气血和调,本固血充,则胎可安。若胎元不正,胎堕难留,或胎死不下,或孕妇有病不宜继续妊娠者,则宜从速下胎以益母。 (五)妊娠用药禁忌 妊娠期用药原则: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以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应慎用或禁用。如果病情确实需要,亦可适当选用,如妊娠恶阻也可适当选用法半夏等药物;确有瘀阻胎元时,还须在补肾安胎的基础上适当选配活血化瘀药,使瘀祛而胎安。所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但须严格掌握剂量和用药时间,衰其大半而止,以免动胎伤胎。 细目二妊娠恶阻 (一)定义 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称为“恶阻”。亦称之为“子病”“病儿”“阻病”。 (二)病因病机 恶阻的发生,主要是冲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临床常见的病因病机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并可继发气阴两虚的恶阻重症。 1.脾胃虚弱 素体脾胃虚弱,受孕后血聚子宫以养胎,子宫内实,冲脉之气较盛。冲脉起于胞宫,隶于阳明,冲气循经上逆犯胃,胃失和降,反随冲气上逆,而发为恶阻。若脾虚痰饮内停者,痰饮亦随之上泛而呕恶。 2.肝胃不和 素性抑郁,或恚怒伤肝,肝气郁结,郁而化热。孕后血聚养胎,肝血益虚,肝火愈旺,火性炎上,上逆犯胃,胃失和降,遂致恶阻。呕则伤气,吐则伤阴,呕吐日久,浆水不入,气阴两虚。胃阴伤不能下润大肠,便秘益甚,腑气不通,加重呕吐;肾阴伤则肝气急,肝气急,则呕吐愈剧,如此因果相干,出现阴亏气耗之恶阻重症。 (三)治疗原则 恶阻的辨证主要根据呕吐物的性状和患者的口感,结合全身情况、舌脉综合分析,辨其虚实。恶阻的

中医妇科学-产后病教学文案

中医妇科学-产后病

《中医妇科学》 > 第十二章产后病 第一节产后病小论 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称为“产后病”。 常见的产后病有产后血晕、产后血崩、产后腹痛、产后痉证、产后发热、产后身痛、恶露不绝、产后小便不通、缺乳等。上述诸病多数发生在“新产后”,目前根据临床实际,倾向将产后7天以内称为“新产后”。 产后病的发病机理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失血过多,亡血伤津,虚阳浮散,或血虚火动,易致产后血晕、产后痉证、产后发热、产后大便难等;二是瘀血内阻,气机不利,血行不畅,或气机逆乱,可致产后血晕、产后腹痛、产后发热、产后身痛、恶露不绝等;三是外感六淫或饮食、房劳所伤等,导致产后腹痛、产后痉证、产后发热、产后身痛、恶露不绝等。总之,产后脏腑伤动,百节空虚,腠理不实,卫表不固,摄生稍有不慎便可发生各种产后疾病。 产后疾病的诊断在运用四诊的基础上,根据新产特点,还须注意“三审”,即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的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之盛衰,三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及饮食之多少,以察胃气的强弱。同时,参以脉症及产妇体质运用八纲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在古代医籍中,对新产疾病颇为重视,不但论述了亡血伤津的情况下产生的“新产三病”,即《金匮要略》所云“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而且指出了急重症“三冲”、“三急”的危害性。如《张氏医通》所论的“三冲”,即冲心、冲肺、冲胃,其临床表现:冲心者,心中烦躁,卧起不安,甚则神志不清,语言颠倒;冲肺者,气急,喘满,汗出,甚则咳血;冲胃者,腹满胀痛,呕吐,烦乱。张氏还指出:“大抵冲心者,十难救一;冲胃者,五死五生;冲肺者,十全一二。”该书又提出产后“三急”,曰:“产后诸病,惟呕吐、盗汗、泄泻为急,三者并见必危。” 产后病的治疗应根据亡血伤津、瘀血内阻、多虚多瘀的特点,本着“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的原则,结合病情进行辨证论治。《景岳全书》说:“产后气血俱去,诚多虚证,然有虚者,有不虚者,有全实者,凡此三者,但当随证随人,辨其虚实,以常法治疗,不得执有诚心,概行大补,以致助邪。”即产后多虚应以大补气血为主,但其用药须防滞邪、助邪之弊;产后多瘀,当以活血行瘀之法,然产后之活血化瘀,又须佐以养血,使祛邪而不伤正,化瘀而不伤血。选方用药,必须照顾气血。开郁勿过于耗散,消导必兼扶脾,祛寒勿过于温燥,清热勿过用苦寒。同时,应掌握产后用药。三禁。,即禁大汗,以防亡阳;禁峻下,以防亡阴;禁通利小便,以防亡津液。 《中医妇科学》 > 第十二章产后病 第二节产后血晕 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或痰涌气急,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称为。产后血晕。,又称。产后血运”。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产后出血引起的虚脱、休克,妊娠合并心脏病产后心衰,或羊水栓塞等病症,是产后危急重症之—,若救治不及时,往往危及产妇生命,或因气血虚衰而变生他疾。 [病因病机] 主要病机不外虚实两端,阴血暴亡,心神失养,或瘀血停滞,气逆攻心。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章节知识点:不孕症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章节知识点:不孕症 女子婚后夫妇同居2年以上,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未受孕者,或曾孕育过,未避孕又2年以上未再受孕者,称为“不孕症”,前者称为“原发性不孕症”,后者称为“继发性不孕症”。古称前者为“全不产”,后者为“断绪”。 西医学认为女性原因引起的不孕症,主要与排卵功能障碍、盆腔炎症、盆腔肿瘤和生殖器官畸形等疾病有关。中医学对女性先天生理缺陷和畸形的不孕总结了五种不宜——“五不女”,即螺(又作骡)、纹、鼓、角、脉五种,其中除脉之外,均非药物治疗所能奏效的,故不属本节论述范畴。 [病因病机] 男女奴方在肾气盛,天癸至,任通冲盛的条件下,女子月事以时下,男子精气溢泻,两性相合,便可媾成胎孕,可见不孕主要与肾气不足,冲任气血失调有关。临床常见有肾虚、肝郁、痰湿、血瘀等类型。 一、肾虚 先天禀赋不足,或房事不节,损伤肾气,冲任虚衰,胞脉失于温煦,不能摄精成孕;或伤肾中真阳,命门火衰,不能化气行水,寒湿滞于冲任,湿壅胞脉,不能摄精成孕;或经期摄生不慎,涉水感寒,寒邪伤肾,损及冲任,寒客胞中,不能摄精成孕;或房事不节,耗伤

精血,肾阴亏损,以致冲任血少,不能凝精成孕,甚则阴血不足,阴虚内热,热伏冲任,热扰血海,以致不能凝精成孕。 二、肝郁 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血气不和,冲任不能相资,以致不能摄精成孕。 三、痰湿 素体肥胖,或恣食膏粱厚味,痰湿内盛,阻塞气机,冲任失司,躯脂满溢,闭塞胞宫,或脾失健运,饮食不节,痰湿内生,湿浊流注下焦,滞于冲任,湿壅胞脉,都可导致不能摄精成孕。 四、血瘀 经期、产后余血未净之际,涉水感寒,或不禁房事,邪与血结,瘀阻胞脉,以致不能摄精成孕。 [辨证论治] 不孕症的辨证,主要依据月经的变化、带下病的轻重程度,其次依据全身症状及舌脉,进行综合分析,明确脏腑、气血、寒热、虚实,以指导治疗。治疗重点是温养肾气,调理气血,使经调病除,则胎孕可成。此外,还须情志舒畅,房事有节,择纲组的候而合阴阳,以利于成孕。 一、肾虚型 (一)肾气虚证 主要证候:婚久不孕,月经不调,经量或多或少,头晕耳鸣,腰酸腿软,精神疲倦,小便清长,舌淡,苔薄,脉沉细,两尺尤甚。

(中医妇科学)产后病、妊娠病试卷.doc

(中医妇科学)产后病、妊娠病试卷 [真题] 120 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 孕2个月余,不慎摔伤,轻度腰酸腹坠痛,阴道少许出血。脉滑无力。治法是 A.补肾固摄,止血安胎 B.补气和血,安胎 C.补血养血,止血安胎 D.健脾益气,止血安胎 E.以上都不是 第2题: 寿胎丸药物组成 A.寄生、续断、黄芩、白术 B.菟丝予、寄生、续断、杜仲 C.菟丝子、续断、黄芩、白术 D.菟丝子、续断、阿胶、白术 E.寄生、菟丝子、续断、阿胶 第3题: 寿胎丸药物组成 A.菟丝予、寄生、续断、杜仲 B.寄生、续断、黄芩、白术 C.菟丝子、续断、阿胶、白术 D.寄生、菟丝子、续断、阿胶 E.菟丝子、续断、黄芩、白术 第4题: 肝胃不和型恶阻的特征 A.口中泛酸 B.呕吐酸腐 C.呕吐酸水或苦水 D.呕吐清涎 E.呕吐痰涎 第5题: 某女,孕7个月。先脚肿渐及于腿,皮色不变,按之即起,伴头晕胸闷等症。苔薄腻。脉弦滑。治疗。宜选

B.天仙藤散 C.五皮散 D.防己黄芪汤 E.茯苓导水汤 第6题: 某女,孕2个月余,小腹绵绵作痛,面色萎黄。头晕心悸。舌淡苔薄白,脉细滑弱。其治法是 A.调理气血,止痛安胎 B.疏肝解郁,理气安胎 C.补血养血,安胎止痛 D.暖宫止痛,养血安胎 E.温经散寒,止痛安胎 第7题: 患者,女,29岁,已婚。妊娠2个月,胎动不安,阴道少量出血,色淡、质稀,腰酸,腹痛下坠,神疲肢倦,面色咣白,脉细滑缓。其证候是 A.肾虚 B.血热 C.阴虚 D.气血虚弱 E.外伤 第8题: 某女,停经45天,尿妊娠试验阳性,恶心呕吐一周,呕吐清涎,神疲思睡,舌淡苔白润,脉缓滑无力。应属于 A.气阴两亏恶阻 B.肝热恶阻 C.痰湿恶阻 D.脾胃虚弱恶阻 E.以上都不是 第9题: 孕6个月,尿少色黄,艰涩而痛,面赤心烦,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细滑数。治宜 A.泻火通淋 B.行气通淋 C.益气止淋 D.滋阴通淋 E.利尿通淋 第10题: 下列除哪项外,均属妊娠病

(精)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试题答案:产后病

(精)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试题答案:产后病 一、A1 1、调经散用于治疗产后抑郁的病证为 A、肝经郁热证 B、气血虚弱证 C、肝郁气结证 D、心脾两虚证 E、瘀血内阻证 2、产后小便淋痛湿热蕴结证的治法为 A、疏肝清热通淋 B、清热解毒利湿 C、清热利湿通淋 D、清热利湿止痛 E、以上皆非 3、治疗产后小便淋痛肝经郁热证,应首选的方剂为 A、五淋散 B、沉香散 C、丹栀逍遥散 D、知柏地黄丸 E、五味消毒饮 4、产后身痛风寒证的最佳选方是

A、参苏饮 B、附子理中汤 C、独活寄生汤 D、身痛逐瘀汤 E、人参败毒散 5、肾虚型产后身痛的最佳选方是 A、归肾丸 B、金匮肾气丸 C、右归丸 D、养荣壮肾汤 E、左归丸 6、产后身痛血瘀证的最佳选方是 A、膈下逐瘀汤 B、血府逐瘀汤 C、生化汤加味 D、少腹逐瘀汤 E、身痛逐瘀汤 7、产后身痛血虚型的最佳选方是 A、八珍汤 B、十全大补汤 C、人参养荣汤 D、当归补血汤

E、黄芪桂枝五物汤 8、感染邪毒所致的产后发热,是产科危急重症,其中热入营血不会出现的症状为 A、高热不退 B、斑疹隐隐 C、神昏谵语 D、脉弦细数 E、舌红绛,苔黄燥 9、血虚产后发热的首选方是 A、八珍汤 B、补中益气汤 C、加减一阴煎 D、举元煎 E、人参养荣汤 10、外感证产后发热的首选方是 A、小柴胡汤 B、桑菊饮 C、银翘散 D、清暑益气汤 E、荆穗四物汤加味 11、下列哪项不符合产后发热的病因病机 A、产后胞脉空虚,邪毒乘虚,直犯胞宫,正邪相争

B、产后元气受损,正气较虚,易感外邪 C、败血停滞,营卫不通 D、阴血骤虚,阳无所附,阳气浮散 E、经脉不通,营卫不和 12、血瘀产后发热的首选方是 A、桃红四物汤 B、桂枝茯苓丸 C、桃核承气汤 D、血府逐瘀汤 E、生化汤加味 13、血瘀产后发热的主要证候,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寒热时作 B、恶露不下 C、恶露量少,色紫黯 D、小腹隐痛,喜按 E、舌质紫黯,脉弦涩 14、感染邪毒产后发热的首选方是 A、大黄牡丹皮汤 B、四妙勇安汤 C、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加味 D、桃红消瘀汤 E、保阴煎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版

月经先期气虚脾气虚—补中益气汤/归脾汤 肾气虚—固阴煎/归肾丸 血热阳盛血热—清经散 阴虚血热—两地汤 肝郁血热—丹栀逍遥散 月经后期 肾虚—当归地黄饮 血虚—大补元煎 血寒虚寒—温经汤《金匮要略》/艾附暖宫丸 实寒—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气滞—乌药汤 痰湿—芎归二陈汤 月经先后无定期 肝郁—逍遥散

肾虚—固阴煎 脾虚—归脾汤 月经过多 血热—保阴煎 血瘀—失笑散 气虚—举元煎/安冲汤 月经过少 肾虚—归肾丸/当归地黄饮 血虚—滋血汤/小营煎 血瘀—桃红四物汤/通瘀煎 痰湿—苍附导痰丸/二陈加芎归汤 经期延长 气虚—举元煎 虚热—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芦茹丸/固经丸血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桂枝茯苓丸 经间期出血

肾阴虚—两地汤合二至丸/加减一阴煎 脾气虚—归脾汤 湿热证—清肝止淋汤 血瘀—逐瘀止血汤 崩漏 脾虚—固本止崩汤/固冲汤 肾虚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 肾阳虚—右归丸 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滋阴固气汤血热虚热—上下相资汤 实热证—清热固经汤 血瘀—逐瘀止血汤/将军斩关汤 闭经 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 肾气亏损—加减苁蓉菟丝子丸 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

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 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 寒凝血瘀—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痛经 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 寒凝血瘀—少腹逐瘀汤/温经散寒汤 湿热瘀阻证—清热调血汤/银甲丸 气血虚弱证—圣愈汤/黄芪建中汤/养血和血汤 肾气亏损—益肾调经汤/调肝汤 阳虚内寒—温经汤《金匮要略》 经行乳房胀痛 肝气郁结证—疏肝理气,和胃通络—逍遥散 肝肾亏虚证:—滋肾养肝,和胃通络—贯煎/滋水清肝饮经行头痛 肝火—羚角钩藤汤 血瘀—通窍活血汤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复习讲义妊娠病毙考题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复习讲义妊娠病 毙考题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2018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复习讲义:第九单元妊娠病 妊娠病的范围 包括妊娠恶阻、妊娠腹痛、异位妊娠、胎漏、胎动不安、堕胎、小产、滑胎、胎萎不长、胎死不下、子满、子肿、子晕、子痫、子嗽、妊娠小便淋痛、妊娠小便不通、妊娠瘙痒症、妊娠贫血、难产等。 妊娠病的诊断 首先要明确妊娠诊断。根据停经史、早孕反应、脉滑等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如妊娠试验、基础体温、B超等判断是否妊娠。如需保胎可暂不进行妇科检查。如病情需要亦需择时进行妇科检查以明确诊断。并注意与激经、闭经、症瘕等鉴别。妊娠病的诊断,自始至终要注意胎元未殒与已殒的鉴别,注意胎儿的发育情况以及母体的健康状况,必要时要注意排除畸胎等。 妊娠病的发病机理 外感六淫、情志内伤 房室不节、劳逸过度内因与外因相互结合,影响脏腑、气血、冲任、 跌仆闪挫、素体虚弱胞宫、胞脉、胞络、胎元,导致妊娠病的发生 阴阳气血、偏盛偏虚 妊娠病的治疗原则 以胎元的正常与否为前提。胎元正常者,宜治病与安胎并举。安胎之法,以补肾健脾、调理气血为主。若胎元不正,胎堕难留,或胎死不下,或孕妇有病不宜继续妊娠者,则宜从速下胎以益母。 妊娠期间用药的注意事项

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以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应慎用或禁用。如果病情确实有需要,亦可适当选用,但需严格掌握剂量和用药时间,“衰其大半而止”,以免动胎伤胎。 妊娠恶阻 妊娠恶阻的定义 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称为“恶阻”。 病因病机 恶阻的发生,主要病机是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临床常见的病因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并可继发气阴两虚的恶阻重症。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葡萄胎、妊娠合并急性胃肠炎、孕痈相鉴别。 辨证论治 1.脾胃虚弱证 主要证候:妊娠早期,恶心呕吐不食,甚则食入即吐;口淡,呕吐清涎,头晕体倦,脘痞腹胀;舌淡,苔白,脉缓滑无力。 治法: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

中医妇科学笔记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十余天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 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7日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 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三个周期以上者。 月经过多: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者。以30~50ml为适宜,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 月经过少: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两天,甚至点滴即净者。 经期延长: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至淋漓半月方尽者。 经间期出血: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之时,出现周期性的少量阴道出血。 崩漏: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证,指经血非时爆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闭经: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以建立后又中断六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了3个月经周期者。 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带下病:指带下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带下过多: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及局部症状者。 带下过少:指带下量明显减少,导致阴中干涩痒痛,甚至阴部萎缩者。 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 妊娠腹痛:妊娠期,因胞脉阻滞或失养,发生小腹疼痛者。 异位妊娠:凡孕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 胎漏:妊娠期间有少量阴道出血,时出时至,或淋漓不断,而无腰痛,腹痛,小腹下坠者。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痛,腹痛,小腹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现者。 胎萎不长:妊娠四五个月后,孕妇腹形与宫体增大明显小于正常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而生长迟缓者。 胎死不下:胎死腹中,历时过久,不能自行产出者。 子满:妊娠5~6个月后出现腹大异常,胸膈满闷,甚则全身俱肿,喘息不得卧者。 子肿:妊娠中晚期,孕妇出现肢体面目肿胀者。 子晕:妊娠期出现以头晕目眩,状若眩冒为主症,甚至眩晕欲厥。 子嗽:妊娠期间,咳嗽不已。 产后血晕: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痰涌气急,心烦不安,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可与西医产后出血,羊水栓塞互参) 产后痉病:产褥期内,突然发生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则口噤不开,角弓反张者。 产后发热: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它症状者。 病名首见宋代《妇人大全良方》 病因:感染邪毒,外感,血瘀,血虚 产后腹痛: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其中因淤血引起者,称儿枕痛。宋代《妇人大全良方》首次提出“儿枕腹痛”。主要病机是气血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 产后小便不通:新产后,产妇发生排便困难,小便点滴而下,甚则闭塞不同,小腹胀急疼痛者。又称产后癃闭 鉴别诊断 产后小便淋痛:两者均有产后排尿困难。产后小便淋痛以小便频急涩痛欲出未尽为特征,或伴有恶寒发热,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白细胞。产后小便不通为点滴而下,或 闭塞不通,但无尿痛,尿常规检查无异常。 产后小便淋痛:产后出现尿频尿急,淋漓涩痛。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练习试卷4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练习试卷4 (总分:82分,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41,score:82分) 1.风寒型经行感冒选用的最佳方剂是 【score:2分】 【A】桂枝汤 【B】银翘散 【C】桑菊饮 【D】麻黄汤 【E】荆穗四物汤【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 2.关于月经病的论治规律,以下观点不正确的是【score:2分】 【A】更年期或老年肝肾并重【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B】经期血室正开,慎用过寒过热之剂 【C】青春期少年重在治肾 【D】生育期中年重在治肝 【E】经期血室正开,慎用大辛大散之剂 本题思路:

3.逐瘀止血汤出自 【score:2分】 【A】《傅青主女科》【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B】《医宗金鉴》 【C】《景岳全书》 【D】《古今医鉴》 【E】《金匮要略》 本题思路: 4.下列哪项不属于月经先期 【score:2分】 【A】月事20天一行,连续3个周期 【B】月经提前7天以上,连续2个周期 【C】月经周期提前7天,连续3个周期 【D】月事22天一行,连续3个周期【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月经半月一行,持续已半年 本题思路: 5.经行口糜涉及的脏腑为 【score:2分】 【A】心与脾

【B】心与胃【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脾与胃 【D】肝与脾 【E】肝与胃 本题思路: 6.定经汤出自《傅青主女科》,常用治月经先后无定期,其适用证型是 【score:2分】 【A】肝脾不和证 【B】肾虚证 【C】肝郁肾虚证【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D】肝郁证 【E】脾虚证 本题思路: 7."月水不断"此病最早见于 【score:2分】 【A】《女科证约旨.经候门》 【B】《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淋沥不断》 【C】《校注女改良方.调经门》 【D】《叶天士女科证治.调经》

(精)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试题答案:带下病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试题答案:带下病 一、A1 1、下列各项,不属于生理性带下的是 A、月经期前后带下量多 B、排卵期带下量多 C、妊娠期带下量多 D绝经前后白带减少 E、带下黄绿色 2、带下过多者,治疗以 A、除湿为主 B、益气养血 C、治本调经 D疏肝养肝 E、调理冲任 3、带下过少的治疗原则重在 A、除湿 B、益气养血 C、滋补肝肾之阴精 D疏肝养肝 E、调理冲任

4、下列各项,属带下过多脾虚证临床表现的是 A、腰酸如折,畏寒肢冷 B、带下赤白相兼,有气味 C、烘热汗出,失眠多梦 D四肢倦怠,纳少便溏 E、烦热头晕,口苦咽干 5、带下过多热毒蕴结证的带下特点是 A、带下色白或淡黄,质稀薄 B、带下黄绿如脓,臭秽难闻 C、带下绵绵不断,质清稀如水 D带下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 E、带下色白质黏,呈豆渣样 6、治疗带下过多肾阳虚证,应首选的方剂是 A、内补丸 B、完带汤 C、知柏地黄汤 D止带方 E、肾气丸 7、完带汤治疗带下过多的适应证候是 A、肾阳虚证 B、阴虚夹湿证

C、脾虚证 D湿热下注证 E、热毒蕴结证 8、治疗带下过多热毒蕴结证,应首选的方剂是 A、内补丸 B、完带汤 C、知柏地黄汤 D止带方 E、五味消毒饮 9、湿热下注证带下过多的主证哪一项是错的 A、带下量多,色黄,质黏腻,有臭气 B、带下色白质黏如豆腐渣样,阴痒 C、胸闷口腻,纳食较差,小腹作痛 D面部烘热,五心烦热,失眠多梦 E、舌苔黄腻,脉滑数 10、带下过多阴虚夹湿证的主证哪一项是错的 A、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 B、阴部灼热,头晕耳鸣 C、阴部瘙痒,五心烦热 D烘热汗出,失眠多梦 E、舌淡胖,苔薄腻,脉沉细

中医妇科学-产后病

《中医妇科学》> 第十二章产后病 第一节产后病小论 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得疾病,称为“产后病”。 常见得产后病有产后血晕、产后血崩、产后腹痛、产后痉证、产后发热、产后身痛、恶露不绝、产后小便不通、缺乳等。上述诸病多数发生在“新产后",目前根据临床实际,倾向将产后7天以内称为“新产后"、 产后病得发病机理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就是失血过多,亡血伤津,虚阳浮散,或血虚火动,易致产后血晕、产后痉证、产后发热、产后大便难等;二就是瘀血内阻,气机不利,血行不畅,或气机逆乱,可致产后血晕、产后腹痛、产后发热、产后身痛、恶露不绝等;三就是外感六淫或饮食、房劳所伤等,导致产后腹痛、产后痉证、产后发热、产后身痛、恶露不绝等、总之,产后脏腑伤动,百节空虚,腠理不实,卫表不固,摄生稍有不慎便可发生各种产后疾病。 产后疾病得诊断在运用四诊得基础上,根据新产特点,还须注意“三审",即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得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之盛衰,三审乳汁得行与不行及饮食之多少,以察胃气得强弱。同时,参以脉症及产妇体质运用八纲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得诊断。在古代医籍中,对新产疾病颇为重视,不但论述了亡血伤津得情况下产生得“新产三病”,即《金匮要略》所云“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而且指出了急重症“三冲”、“三急”得危害性。如《张氏医通》所论得“三冲",即冲心、冲肺、冲胃,其临床表现:冲心者,心中烦躁,卧起不安,甚则神志不清,语言颠倒;冲肺者,气急,喘满,汗出,甚则咳血;冲胃者,腹满胀痛,呕吐,烦乱。张氏还指出:“大抵冲心者,十难救一;冲胃者,五死五生;冲肺者,十全一二。”该书又提出产后“三急”,曰:“产后诸病,惟呕吐、盗汗、泄泻为急,三者并见必危。" 产后病得治疗应根据亡血伤津、瘀血内阻、多虚多瘀得特点,本着“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得原则,结合病情进行辨证论治、《景岳全书》说:“产后气血俱去,诚多虚证,然有虚者,有不虚者,有全实者,凡此三者,但当随证随人,辨其虚实,以常法治疗,不得执有诚心,概行大补,以致助邪。"即产后多虚应以大补气血为主,但其用药须防滞邪、助邪之弊;产后多瘀,当以活血行瘀之法,然产后之活血化瘀,又须佐以养血,使祛邪而不伤正,化瘀而不伤血。选方用药,必须照顾气血。开郁勿过于耗散,消导必兼扶脾,祛寒勿过于温燥,清热勿过用苦寒。同时,应掌握产后用药。三禁。,即禁大汗,以防亡阳;禁峻下,以防亡阴;禁通利小便,以防亡津液、《中医妇科学》〉第十二章产后病 第二节产后血晕 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或痰涌气急,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称为。产后血晕。,又称。产后血运"。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产后出血引起得虚脱、休克,妊娠合并心脏病产后心衰,或羊水栓塞等病症,就是产后危急重症之-,若救治不及时,往往危及产妇生命,或因气血虚衰而变生她疾。 [病因病机] 主要病机不外虚实两端,阴血暴亡,心神失养,或瘀血停滞,气逆攻心、 一、血虚气脱 新产元气虚惫,或因分娩伤损胞宫,血去过多,营阴下夺,气随血脱,心神失养,致令血晕、 二、血瘀气逆

中医妇科学试卷含答案

中医妇科学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天癸: 天癸是肾中产生的一种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 2.妊娠恶阻: 妊娠早期,反复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则食入即吐者,称为妊娠恶阻。 3.脏躁: 脏躁是妇人精神忧郁,情志烦乱,无故悲伤,苦笑无常,呵欠频做,不能自 控者称为脏躁。 4.崩漏: 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断者,称为崩漏。 5.胎动不安: 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伴阴道少量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二.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___是女子青春期发育成熟的主要标志。 2.《达生篇》中提出的六字真言是___、___。 3.冲任为病往往是通过__来体现调理冲任的。 4. 月经先期伴月经过多,若未能及时治疗,可进一步发展为__。 5. 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机主要是__、__、___ 6. 月经过多是指__、__。 7. 崩漏的病机是__、__ 8. 女子年逾18岁,月经尚未来潮者,称为__。 9.月经不调主要是指___、___的改变。 10. 痛经的治疗原则是___。 11.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是__与__并举。 12.缺乳的病机为___、___。 三.简答(每题5分,共10分) 简述产后病的诊断除运用四诊八纲外还要注意哪三审? 崩漏的治疗原则及治疗崩漏常用的方法。 四.病例分析(共15分) 仲某,女,20岁,学生。行经腹痛5年。患者4岁月经初潮,周期正常,但每于经前、

经期小腹胀痛拒按,平素性情抑郁,经前1周即出现胸胁乳房胀痛。刻诊正值行经第一天,量不多,色紫暗有块,块下痛减,伴急躁易怒乳房胀痛,舌紫暗,脉弦。 (要求:写出:诊断、证型、辨证分析、病位、病机、治法、方药) 五.单选题(每题1分,共40分) 1.妇科第一首方剂是: A 启宫丸 B 寿胎丸 C 四乌贼骨——芦茹丸 D 固冲汤 E 大补元煎 2.我国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千金要方》C《胎产书》 D《傅青主女科》 E《经效产宝》我国从哪个朝代开始将妇产科独立分科的: A唐代B宋代 C明代 D 元代 E清代 4.“一源三歧”,同起于胞宫的奇脉是: A冲任带 B 督冲任 C督冲带 D任督带 E任冲带 5.妊娠期间,机体表现为——的生理特点 A肾阴不足,心火上炎 B 肾阴不足,肝阳偏亢 C 阴衰阳盛,阴阳失调D血感不足,气易偏盛 E 以上都不是 6.月经产生的机理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是: A肾气盛 B天癸至 C任脉通 D 冲脉盛 E 血溢胞宫 7. 新产后机体的生理特点是: A阴血不足,气易偏盛 B肾阴不足,肝阳偏亢 C 肝失调达,气机逆乱D阴血骤虚,阳气易浮 E肾阴不足,心火上炎 8.正常恶露干净的时间为; A产后2周内 B 产后3周 C 产后6周内 D产后1周内 E 产后1月内 9.下列哪项不是血瘀所致的月经病: A月经过少 B月经先期 C痛经 D崩漏E经间期出血 10.经行先期,量少,色红,质稠,伴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代表方剂是:A补中益气汤 B 固阴煎 C两地汤 D 清经散 E丹栀逍遥散 11.下列哪种情况属于月经先期:

2012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妇科学

201 20122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妇科学第一单元绪论 细目一:中医妇科学定义及范围 要点: 1.定义 2.范围 细目二: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 要点: 1.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主要著作 2.这些著作对中医妇科学发展的重要影响 第二单元女性生殖器官 细目一:外生殖器 要点: 1.毛际的位置 2.阴户的位置及功能 细目二:内生殖器 要点:

1.阴道的位置及功能 2.胞宫的含义 3.子宫的功能 4.子门的位置及功能 第三单元女性生殖生理 细目一:女性一生各期的生理特点 要点: 1.新生儿期 2.儿童期 3.青春期 4.性成熟期 5.围绝经期 6.老年期 细目二:月经的生理 1.月经的生理现象 2.月经产生的机理(脏腑、天癸、气血、经络) 3.月经周期节律 细目三:带下生理

要点: 1.带下的生理现象及作用 2.带下产生与调节的机理 细目四:妊娠生理 要点: 1.受孕机理 2.妊娠的生理现象 3.预产期的计算方法 细目五:临产与产后 要点: 1.临产调护的六字真言;临产、试胎及弄胎的概念 2.正产现象 3.恶露的概念及持续时间 4.哺乳期的最佳断乳时间 第四单元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细目一:病因 要点: 1.寒热湿邪

3.生活失度 4.体质因素 细目二:病机 1.脏腑功能失常 2.气血失调 3.冲任督带损伤 第六单元妇科疾病的治疗细目一:常用内治法 要点: 1.调补脏腑 (1)滋肾补肾 (2)疏肝养肝 (3)健脾和胃 2.调理气血 (1)理气法 (2)调血法 3.温经散寒

5.调治冲任督带 6.调养胞宫 7.调控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细目二:常用外治法 要点: 1.坐浴 2.外阴、阴道冲洗 3.阴道纳药 4.贴敷法 5.宫腔注入 6.肛门导入 7.中药离子导入 8.介入治疗 细目三:中医妇科急症治疗 要点: 1.血崩证 2.急腹症

中医妇科学试题集

总 论 一、概念解析 第一章至第六章 1、月经 2、初潮 3、绝经 4、并月 5、居经 6、暗经 7、避年 8、激经 9、天癸 10、 妊娠 11、临盆 12、恶露 13、试胎 14、弄胎 15、经水出诸肾 16、冲脉隶于阳明 17、胞脉、 胞络 18、子宫为“奇恒之腑” 19、肝司血海 20、冲为血海 二、填空 1、医学巨着《 》为妇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在现存中医古籍中 最早专篇论述妇产科疾病的着作是 代 的 《 》分别为 、 和 三篇。以狼牙汤沥阴中 以蛇床子裹成锭剂 纳阴中等 开创了 、 的先河。 3、历史上第一首妇科方剂是 。 4、 时期 最突出的成就是妇产科独立分科。 5、 代 的《 》提出的特殊月经现象有 、 、 等。 6、《女科正宗》说 “ 有子之道也。” 7 、金元四大家之一 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 妇人胎产论》提 出 、 、 。这是后世治疗妇科病少女着重肾经 中年妇女着重肝 经 绝经期妇女着重脾经论治的根据。 8、朱丹溪认为产前“当清热养血” 提出安胎圣药是 。 9、清代 所着《达生篇》提出的六字真言是 、 。 10、《傅青主女科》的主要学术观点为 、 、 。 11、张景岳在《景岳全书· 妇人规·经不调》中指出 “调经之要 贵在 知 斯二者 则尽善矣。” 12、《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 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 月 事以时下”。 13、最早记载优生知识的书是 时代的《 》内容有 、 、 。 14、子宫位于骨盆腔中央 之前 之后 呈 型 为一空腔器宫 腔内 呈 覆以粘膜。成年子宫长约 宽约 厚约 上部较宽 上端 隆起部分为 其两侧为 与 相通。 15 、每次月经来潮出血的第一天称为月经周期的第一天 两次月经的第一天间隔时间 称 为 一般为 。周期不应少于 也不应超过 。 16、正常经期一般持续 天 正常的月经总量为 。 17、月经的产生是 、 、 、 协调作用于 的生理现象。 18、冲脉经络循行起于 下出于 上行于 其外行者经 与 交会 沿腹部两侧、上达 环绕 。因胃为水谷之海 冲脉又与胃经之 穴相交会 受后天之谷精微的供养 与肾经相并 又受先天肾气的资助 先天之 与 皆汇于冲脉 对妇女生理起着重要作用。 19、任脉通过经络与全身阴脉会于 主一身之 为 之海 凡 都 属任脉所司。 20、冲、任、督三脉同起于 一源而三歧 皆约于 借十二经脉与脏腑相通。 冲脉主 任脉为 带脉主 督脉为 各司其职 调节着月经的产生 和维持正常的生理现象。

中医执业医师分类真题中医妇科学 13

中医执业医师分类真题中医妇科学-(13) (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1型题(总题数:50,分数:100.00) 1.月经先后无定期属肝肾同病者,可用 (分数:2.00) A.固阴煎 B.逍遥散 C.左归饮 D.定经汤√ E.大补元煎 解析: 2.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量或多或少,腰酸耳鸣,经前乳房胀痛,舌苔薄白,脉细弦,方选(分数:2.00) A.逍遥散 B.调肝汤 C.定经汤√ D.安冲汤 E.固阴煎 解析: 3.月经过多的定义错误的是 (分数:2.00) A.月经周期正常 B.经量明显多于既往 C.月经周期延长√ D.亦称“经水过多” E.亦称“月水过多” 解析: 4.气虚月经过多的发生机理,主要是 (分数:2.00) A.气虚下陷 B.气虚血少 C.气不摄血√ D.气虚火衰 E.以上都不是 解析: 5.治疗气虚型月经过多的最佳选方是 (分数:2.00) A.八珍汤 B.参苓白术散 C.举元煎√ D.圣愈汤

解析: 6.治疗血热型月经过多的最佳选方是 (分数:2.00) A.清经散 固经汤B. C.两地汤 D.固阴煎 E.保阴煎√ 解析: 7.保阴煎的药物组成 (分数:2.00) A.生地、熟地、黄柏、黄芩、白芍、山药、续断、甘草√ B.生地、熟地、赤芍、白芍、黄柏、黄连、续断、甘草 C.丹皮、白芍、熟地、青蒿、黄柏、茯苓、地骨皮 D.生地、玄参、麦冬、阿胶、白芍、地骨皮 E.熟地、生地、黄连、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 解析: 8.月经过多常见的病因有 (分数:2.00) A.气虚、血虚、血热 B.气虚、血热、肾虚 C.血虚、血热、血瘀 D.气虚、血热、血瘀√ E.肾虚、血热、血滞 解析: 9.举元煎的药物组成 (分数:2.00) A.人参、黄芪、白术、升麻、炙甘草√ B.人参、黄芪、白芍、升麻、炙甘草 C.人参、黄芪、柴胡、白术、炙甘草 D.党参、黄芪、白术、白芍、炙甘草 E.党参、黄芪、柴胡、升麻、炙甘草 解析: 10.一般认为月经量超过多少为月经过多 (分数:2.00) A.50ml B.120ml C.150ml D.100ml √ E.60ml 解析: 11.月经过多与月经先期共有的证型为 (分数:2.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